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30 10:17: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第1篇

【关键词】 核心素养;化学复习课;实践与思考

当下教育教学行业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素养同知识一样可以通过后天的传授与培养而获得,并且代表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化学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基本的化学学科知识,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主要作用便是为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为之后更加深入的高中学习服务。化学是一门实用且具有创造性的科学类学科,其中除了知识之外,还包含着思想观点、思维方式、科学方法等等有益于学生个人发展的内涵。学生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复习课堂,便是汲取这些内涵,让复习课堂更加的丰富,使学生在课堂获得的内容更多。

一、在复习中强调知识的规律与结构

初中化学学习中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在复习中教师就要为学生复习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领悟知识学习的规律,了解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化学符号有时既可以表示微观水平上的某种物质,转化到宏观水平上又变成对某种物质另一种状态的形容了。所以说化学符号有时可以成为联系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这也启示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强化结构性质的联系。事实上就是要开放学生的思维,从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与符号世界三个方面去考虑、看待化学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化学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形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观念,逐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化学思想。如此,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将更加深刻,也能够从不同视角对物质的变化与状态进行解释与分析,能够更好地分析化学问题,更快速地解决化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时,宏观来看,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而从微观来看,是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各自与其他物质发生了反应。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看到动态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离子之间的置换与反应。

二、在复习中强化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科学来源于生活,化学学科更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实际的生活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更迫切地想要了解知识,去解释实际问题。所以在化学的复习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将知识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目前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和解决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比如在低楼层的楼房中,为避免潮湿而是用的“除湿剂”主要是什么成分,它为什么能够起到除湿的效果;交警在测试驾驶员是否酒驾时所利用的工具,是按照怎样的化学原理以及乙醇的什么性质来制作的;为什么我们在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使用高锰酸钾而不是其他的方法等等。成功地运用生活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复习课堂中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意识,在实践中提升探究能力,从而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

例如学习苏教版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时,教师可以结合很多生活常识讲解淀粉与油脂、蛋白质与维生素的知识点,既靠近学生生活,又能够帮助理解。

三、在复习中运用趣味教学引导思维

思维能力应当属于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不同的学科都有属于自己学科的思维方式。化学学科思维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与符号世界三重表征,理解不同世界中物质的不同性质与状态,多方面考虑物质的性质与反应,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在复习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可以通过趣味性浓厚的教学活动来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走进化学的世界,在活跃而轻松的氛围中形成化学思维模式。

例如在复习元素周期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记忆方法,制作元素卡片进行一些记忆类的小游戏,缓和一下课堂气氛。学生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更多元化的记忆方法,提升知识记忆的效率。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小比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世界中的状态与性质,并写出不同性质下所发生的反应等等,比一比哪组写得更多。

总之,复习课是学生比较不感兴趣的课程,相比起新课而言对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堂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考虑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得到培养与发展。分析运用学生更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复习,开展趣味性浓厚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同时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己的化学思维,激发出潜能。师生之间通力合作,将知识内容的巩固融入到能力发展的活动中来,以学生的学习感受为先,让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与思考当中复习知识、提升能力,也能够成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成就感。初中化学的复习课将不同于从前的枯燥,学生也能被激发出更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078―01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的核心内容,新课标增加“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内容,并具体列出了学生需完成的八类基础实验,突出了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被大打折扣、地位弱化,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陷入困境。

一、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困境

(1)保障不力。一是实验室、仪器室建设滞后。农村初中化学实验室、仪器室多无排水设施和排换气系统、供暖设备,电路设计不能满足实验需要。二是实验仪器和药品保障跟不上。三是化学实验管理师资缺乏。农村初中未配备过专业化学实验管理人员,学校编制中也没有教学辅助人员编制,仅由化学教师兼任实验管理员。

(2)考试评价制度不力。一是中考改革降低了化学学科和化学实验考查分值。二是化学学科中考压力偏大。化学知识点繁杂细碎,讲授新课耗时长,应考压力大,挤占了实验探究时间。三是学生实验技能未列入考核项目,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很少组织师生实验技能竞赛。

(3) 管理服务不到位。一是教学管理中实验意识淡薄。学校多认为实验做与不做对学习影响不大,反复讲、练也能考出很好的成绩,做实验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做不如不做。二是教学评价跟不上。对实验管理不重视,一名化学实验管理员的工作量被认定为3个课时,但实际工作量要大得多,且实验管理不列入评优选先考核项目,教师积极性不高。三是后勤服务不到位。初中化学实验多集中在秋冬季学期,天气转冷,实验室需要供暖和热水、洗涤用品和纯净水等,一些学校不愿为此提供相关服务。

(4)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一是学科师资补充不及时。部分初中的化学教师仍由非化学专业教师担任。二是教师动手能力弱。化学实验要求规范操作,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难以达到要求。三是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用多媒体 “讲实验”比“做实验”要轻松得多。

(5)学生实验基础较差,积极性不高。一是学生实验基础差。有些农村学生几乎没接触过化学实验,没有实验思想准备和实验能力基础。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不高。九年级学生认为实验无助于提高成绩,而做题见效更直接。农村家长过多关注学生的成绩,对实验探究能力培养漠不关心。

二、提高农村初中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建议

(1)确立化学实验的核心地位。初中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站在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的高度看待实验教学。

(2)保障实验教学。把农村初中实验室、仪器室等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定期更新和补充实验设备、仪器和药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拨出一部分投入到实验教学中。扩大农村学校教辅人员编制,改善实验管理员的地位和待遇。

(3)改革中考方案,以考促教。理化学科的分值至少不应低于语数外分值的三分之二,适时把初中毕业生实验技能考核列入中考范围。

第3篇

1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现状

1.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大部分学校在安排化学课程时普遍将其控制在一周2到3节课程,一节课40分钟,教师一周的授课时间在80到120分钟,同时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每节课前20分钟是学生记忆力最集中的时间段,也就是说,学生集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时间普遍在40到60分钟,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学生想要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具有较大困难。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拥有较广泛的知识层面,这就对学生逻辑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还有大部分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并没有进行知识点的梳理、深入剖析知识内涵,仍采用传统机械式的填鸭式教学进行讲解。这里的填鸭式主要是指在黑板、粉笔、有限化学器材的基础上进行口头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记忆。

1.2学生动手能力欠缺

化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很多化学知识点需要在实验操作的支持下才能更快理解。但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用“自己操作、学生看”的方式进行实验操作,在一节实验课后学生对于器材名称、需要注意的事项等都一知半解,甚至有些化学教师借口时间不足直接将化学反应结论告诉学生,不进行相关实验操作。这现象不仅没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越来越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这一教学方式营造了一种紧张、沉闷的课堂氛围,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受到一定阻碍。

1.3化学实验设备不完善

化学课程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实验教学相对较多,很多知识点都需要通过实验操作进行讲解,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脱离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通过有趣的化学反应强化对化学知识的认知,将抽象、不易理解的化学知识,通过实验操作呈现出的化学反应转变为更直观、易懂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可是,部分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普遍存在化学实验设备不完善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实验教学比起枯燥的理论课更容易满足学生求知欲望,但实验化学设备的不足抑制了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1.4缺乏科学性的管理

保障化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条件为科学化管理。对于初中生而言,科学管理更利于他们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中,可见化学科目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学校应对化学科目给予高度重视,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学生教学计划。但目前一些学校将更多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语、数、英等课程中,对于化学学科重视不足,科学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2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1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课前要对讲解的内容进行透彻了解,在课堂讲解中要善于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融合,加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其次,在开设教学活动前就应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学习,通过发散性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因此,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操作:(1)引经据典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经典事件或名人故事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一方式最常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但化学教学同样适用,有利于推动化学教学的实施。古往今来有不少化学学者为深入研究化学知识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在重重困难之下依旧坚持不懈的探索化学知识,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对学生起到启示作用,激发学生化学兴趣。例如,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在讲解这一知识点前,教师可为学生讲解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故事,不仅有利于了解元素周期表背后的创作环境,同时有利于学生加强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为后续化学学习奠定基础,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2)贴近生活很多化学知识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化学现象,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化问题进行情境创设。因此,化学教师应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具备较强的洞察力以及观察力,将化学知识尽可能联系到学生实际生活中,以此创设情景,拉近学生与化学间的距离,形成情感共鸣。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排水法进行氧气制取,让学生直接将橡皮塞塞进试管口加热,学生就会观察到水槽中的水逐渐呈现出红色,这时学生就会引发思考:水变成红色的原因是什么?发生条件是什么?在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就会理解到水变成红色的原因主要是在水中融入了少量高锰酸钾粉末。通过生活化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较大成就感,树立了自信心,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2.2转变教与学理念,明确教与学目标

“教学”主要包括两大内容即“学生学”与“教师教”,可见“教”与“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化学教师在开展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一味的进行知识讲解,形成一种“一言堂”的局面,也不应该任由学生进行无止境的自学形成“童乐园”的学习局面,教师只有将教与学进行有效结合,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效初中化学课堂的构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意识到知识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化学学科素养,其内容丰富多样。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对学生持续发展以及更高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善于运用引导性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思考;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参与性与主动性,转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进行知识探索与知识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构建两道化学知识相同的应用题,一道简单,一道复杂且应用点不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题目的解答,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这一方式有利于学生强化知识理解,增强记忆,有效提高了课堂效果。

2.3精选内容,构建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是构建高效化学课堂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构建,通过问题的引入使学生产生思考,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自然界的水》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构建以下问题:(1)水的形态各式各样,在生活中你们见到的水有哪些?都属于纯净物吗?(2)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我们该如何探究其中的组成成分;(3)水属于氧化物还是单质化合物?生活中你们见到的单质化合物或者氧化物都有哪些?探索其中的规律;(4)蒸馏水属于纯净物,混合物中包含了各种杂质,如小溪、大海、江水等中都有哪些杂质?我们该如何判断?这些杂质是不可溶还是可溶?(5)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问题的构建学生会很快进入到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对有关水的知识进行思考探索,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知从中获取答案。又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讲解过程中,可以构建如下问题:(1)产生二氧化碳的渠道有哪些?(2)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存在哪些区别?(3)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等等,通过相关问题的思考学生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也可以从中理解到一氧化碳作为有毒气体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较大危害,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着重留意“煤炭中毒、煤气中毒”等事件,促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为教学成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2.4有效导入吸引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开展化学教学的关键条件,只有学生拥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应通过有效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后续的知识讲解奠定基础。例如,在“溶解度”讲解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进行有效导入,使学生产生思考,主动探索化学知识内涵。如:张三放学回家后妈妈为她做好了午饭,他吃了一口觉得饭菜有点淡,妈妈就加了一点盐,结果还是淡,妈妈又加了一点盐。盐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几乎每道饭菜都会用到食盐。食盐可以在水中进行溶解,但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是否可以无限制的进行溶解?这时就可引出本节课要讲解的知识点,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就会产生熟悉感与亲切感,从而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知识理解与掌握。通过有效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并投身于化学学习中,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促进化学高效课堂的顺利构建。

2.5开展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比例较大,也可以说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的基础,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积极开展化学实验,通过有趣、多变的化学反应吸引学生参与化学实验,进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很多都离不开生活经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那么教师在讲解这类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在操作的同时学习化学知识,并得出相关实验结论加深学生记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跟小组成员或同伴进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化学素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过程中,PH试纸是最常用到的实验工具,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氢化钠溶液、稀盐酸等进行酸碱度的检测,一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pH试纸的使用方式,二来有利于学生强化记忆,丰富知识积累。课堂时间相对有限,有些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教学中没有得到满足,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如牛奶、洗洁精、醋等进行酸碱度的检测。通过教学实验以及课外拓展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热情,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对所学的化学知识有了更深刻透彻的理解。

2.6融合概念图构建化学知识链

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模型认知以及证据推理,这也是初中生在学习化学时需具备的重要能力,而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体系是模型认知能力以及正确推理能力培养的基础前提。化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学生想要培养模型认知能力,并对相关概念进行推理,只有打好基础,对化学概念有深入了解,才能在化学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证实,由此可见,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概念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图策略作为一种新型方式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化学概念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因此,化学教师可以将概念图策略融入到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将化学知识点进行整合梳理,使学生更方便,更快捷的进行化学知识学习,并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化学概念知识学习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能力、举一反三应用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完成化学知识链的构建,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模型认知引擎正确推理,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推动初中化学教学的稳定持续发展。

3结束语

第4篇

一、初中生化学科学素质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初中化学教育逐渐确立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重要目标的改革方案。但是,我国初中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过程中还存在突出的问题,制约着初中学生化学科学素质的提升。

化学教材中科学素材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教材中科学素材的挖掘和利用。化学教材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基本渠道,化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学生化学学习的效果。当前,我国初中化学教材内容过度偏重理论性知识,教材中体现化学知识实际功效的科学素材较少,使学生化学知识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利于学生了解到化学知识的巨大作用,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同时,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对教材中现有的科学素材缺乏有效挖掘和利用,最终不利于学生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

化学教材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低,造成自身科学素质难以培养。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必须将化学知识映射在实际生活中才能发挥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但是,初中化学教材内容编排不注重体现生活元素,致使学生化学理论知识强,但不懂得怎样在生活中实际运用化学知识,这对学生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极为不利。

教学方法较为传统,难以满足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教学要求。初中化学教学方式偏重传统基础理论教学,不善于利用现代化技术教学设备使学生更广泛地体验到化学知识的巨大魅力,拘泥于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制约着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

化学实验教学偏少,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化学是一门注重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巩固学生化学知识的实践性学科,学生科学素质需要在化学实验中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加以培养。当前,我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比重较小,难以满足新课改下科学素质培养的需要。

二、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方法

(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科学认识发展过程的最重要起点是“提出问题”,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和产生新的问题,提出问题是认识和解决问题,形成或应用知识的开端;解决问题是建立知识和应用知识、方法的综合过程,同时又为提出新的问题,发展知识结构提供条件;发展问题的能力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因素,综合程度更高,是化学教学中科学能力培养的高层次要求。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内容广泛笔者认为,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观察能力。化学教学中,需要学生观察的内容是很多很多的,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通过思维活动形成化学概念,了解化学原理,认识物质的性质或了解分子、原子等微粒的结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引导学生科学用眼、耳、鼻、手等感觉器官去细心捕捉各种直观现象,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2.实验能力。实验能力必须通过化学实验来培养,离开化学实验无法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一般过程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再到独立操作。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严格操作、细心观察的科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只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化学实验,才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形成实验能力。

3.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化学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I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跨越时空的想象能力及辩证思维的能力。思源于凝。积极的思维活动源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就无从思维。在化学教学中,诱发学生思维活力的重要手段是善于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问题,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经过分析、比较、联想、演绎或推理等思维过程,求得知识,加深理解。运用假说是自然科学中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用假说的方法可能刺激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对新知识的领会,促进其思维科学的发展。

(二)教给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探索解决问题、发展科学体系的手段和工具。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不仅有益于提高思维素质,发展知识体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和规律、了解它们产生、发展的本质原因。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评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1-0002-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01

从2012年9月开始,初中化学开始使用2011年版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版课标),大家关心的是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版课标)相比有哪些变化呢?这样的变化有何意义?本文就此谈谈学习新版课标的心得体会,与同行们交流。

一、变化一:进一步明确初中化学课程性质与理念

比较前后两种版本课标,前言和课程目标中主要有如下变化:

1.新版课标更加明确了化学概念和学科特征

实验版中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规律和调控手段。”而新版中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它不仅使化学概念的定义更加清晰、特征更明了,而且根据化学学科特征和学科价值对“化学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提出了“要激发好奇心”和从培养目标3个维度相对应的3个“引导”,即引导认识变化规律、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引导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启迪科学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引导认识S(主要是化学)TSE的关系,理解科学本质、提高科学素养。

2.新版课标明确指出初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体现基础性的途径。一是通过“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这是基于课程改革中“一切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二是针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质上强调了课程的探究性;三是依据化学学科价值的基础和STSE关系,其目的是基于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背景下,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社会责任感,也是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3.课程基本理念变化很小

在“第1点”中增加了“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其目的是突显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性;“第4点”将“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变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说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新课改的两个基本着力点;在“第5点”中增加“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目的仍然是体现化学与STSE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促进学生的学习。

4.课程设计思路稍有调整

主要表现在“第1点”中,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改为“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避免单一的纯探究式学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第2点”中补充“课程内容、实施建议”,使之更完整;“第5点”实际是原来的“第6点”,同时又增加了“利用这些学习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生动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第6点”实际是实验版课标中的前言的第四点—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其中在认识层次的水平中增加了“懂得”,理解层次的水平中增加“简单计算”,在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中增加了与初步学习同层次的“模仿操作”,初步学会层次中增加了“独立操作”,在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中增加了“经历”、“认同”、“内化”。这使得各层次的学习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更加丰富全面。

5.课程目标有显著变化

主要有如下几点:总目标中新增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知识与技能“目标3”中新增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中新增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3”中新增了“关注热点问题”;“第4点”中增加了“增强安全意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第5点”中新增了“为中华民族”;这些表达更准确、更全面、更具有时代性,体现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化学学科中的人类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思想,更能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目标中的“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替代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这种表述更准确;知识与技能“目标4”中的“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替代为“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替代后的目标更具有基础性,也更贴近初中学生的实验水平;过程与方法“目标1”中“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替代为“能进行简单的”,“目标3”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替代为“说明并解释”,都是在原来的要求上有所降低,也使要求的表达更贴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第5点”中“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现在改为“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原来的搭配不够准确,改动后,用词和概念关系更恰当,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

第6篇

关键词 微课;初中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109-02

1 前言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基础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着以后的化学学习情况。但在初中阶段,学生普遍反映所学化学知识比较抽象、微观,因此对基本概念和原理很难理解,致使化学成绩不理想。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常采用模型展示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但效果不佳。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微课。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微观、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零碎知识系统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捷。

2 微课和初中化学的特点

微课特点分析 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1],是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以视频的形式展示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方式。微课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微时间。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内容,微课中每个视频时长以5~8分钟为宜,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也说明了短时间的教学视频更符合他们的学习需求,也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微内容。微课中每个视频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少,一个视频只讲解一个知识点,甚至一道试题,主题突出,能让学生集中精力理解一个知识点或解决一个问题,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中掌握相关知识系统或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方法。

3)微资源。视频格式支持网络在线播放,因此,微视频不仅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在网络作为资源传播,但由于视频的时间短、包含的内容少,决定了其所能提供的资源也是“微量”的,师生无论是网络在线观看,还是下载保存后反复播放,都可以作为他们观摩、反思或研究的资源。

4)微情境。微视频中的内容虽微,却是一个完整的情境。它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线,包括教学素材、知识讲解、反馈练习等,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情境。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的教与学情境,既能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初中化学特点分析 初中化学特点分析包括初中化学知识特点分析和初中化学教学特点分析。

1)初中化学知识特点分析。初中化学知识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知识,需要掌握的化学知识基础性较强,但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学生知道什么是水,但无法理解一体积水中包含无数个水分子,水分子又包括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中还包括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中又含有质子和中子,这些在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无法在大脑中形成具体的认知。微观想象力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特征和要求,学生在学习时需找到微观物质与宏观世界之间的桥梁,将微观的化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宏观化,能用现实中的事物解释微观物质。

2)初中化学教学特点分析。化学是初中毕业班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学习新的学科知识,不仅是对学生的考验,更是对教师的挑战。初中化学教材虽只有两本,但涵盖的知识体系结构庞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学科素养要求较高,书中有大量的课堂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这些都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完成,不适宜采用微课的形式。但九年级化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精选一些适合采用微课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学任务,则能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2]。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他们掌握学习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化学教学中则还要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学生的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微课与初中化学教学的结合途径

化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微课,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化学成绩,使化学课堂教学焕发生机[3]。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微课与初中化学教学的结合途径主要有三种,包括微课与化学抽象概念的结合,微课与化学实验的结合,微课与化学复习课的结合。

微课与化学抽象概念的结合 在初中化学知识中有很多抽象概念,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仅仅依靠化学模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解读,若无化学模型,则需要教师具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能力。但毕竟不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真实接触的事物,初中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正在形成阶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识记时死记硬背,应用时也多是生搬硬套。这与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改革后的中考化学试题命题原则极不相符,造成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微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微课可以循环播放[4],使学生避免因一时分心而造成对化学知识理解断片的影响,让他们不仅能直观理解抽象概念,且课下能反复观看巩固不足。如“分子与原子”知识教学,在课堂上安排一个6分38秒的微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分子与原子。

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水切入课题,让学生了解水、水分子、水原子之间的从属关系,明确不同种分子性|不同、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这一原理。

其次,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区别,明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总结出原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

最后,给出几种关于分子与原子的说法,判断正误,以巩固知识;安排相关练习,让学生牛刀小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在一个教学视频中,知识的讲解和相关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有时视频中还会出现知识的拓展或延伸,为部分有剩余精力的学生提供提升的空间。

微课与化学实验的结合 实验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可以加深对化学物质某些性质的理解,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为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光彩。但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教材中所有的实验,不仅在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方面存在困难,教学时间也无法满足实验课程的要求;且有些化学药品含有剧毒,存在很多潜在危险,致使有些学校不得不放弃化学实验课的教学。

微课的应用能很好地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熟悉实验中的每一步骤,掌握所用实验仪器的操作要点等。有些化学实验有很多烦琐的步骤,有时其中一个步骤需要等待的时间较长,便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缩短等待时间。如“铁钉腐蚀条件的测试”,这一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在不同的课时进行同一实验又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连贯性。因此,在进行这一实验时安排的是微课教学。视频时间较短,只有两分钟,但学生通过视频可以直观地观察铁钉腐蚀的过程,了解有哪些因素能影响铁钉的腐蚀,总结出腐蚀的铁钉是空气中氧气和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食盐水可以加快铁钉的腐蚀。这样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让学生亲眼证实了知识的真实性,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微课与化学复习的结合 微课的主要用途是帮助学生开展自主、个性化的学习,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5]。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使用微课时主要是为了方便自己的学习或教学,帮助自身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在复习中。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复习一个系统的知识点时,教师讲解和书写大概需要10~20分钟,而初中生的注意力则很难集中10分钟。在教师讲解结束后,有些学生还会对某些知识点不理解,如果教师重新讲解,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会使已经掌握的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采用微课的方式进行复习,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控制时间,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在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还可以反复观看。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还把相关的资源进行连接,方便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如在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时,安排一个7分36秒的视频,视频中不仅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书写步骤及注意事项等,还包含有方程式的配平方法以及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的书写,贯穿整个初中化学教材,设计的练习也是囊括整个学年中有代表性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能对整个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个系统的认识,且能了解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 结语

通过前面的讨论不难看出,微课的特点和化学的特点决定了两者之间整合的必要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采用微课,能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化学抽象概念具体化,弥补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让复习更加系统化,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的体现;而微课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则能把微课的教学优点放大,最大限度实现微课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图伦.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5):50-51.

[2]陆亮.因需而“微”: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初探[J].化学教与学,2015(7):32-35.

[3]徐忠翠.微n:让初中化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J].考试周刊,2016(47):147.

[4]俞增荣.初中化学中使用微课教学的几点体会与反思[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6):15.

[5]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5-88.

第7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了解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并且尝试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渗透新课程理念。然而到目前为止,只有少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能够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宗旨,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情感态度,每一位教师都在想尽办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到初中化学的教学工作中,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更快更好地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师必须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我们的教学工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去认真研究和思考,文章将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并且提出改进的相关措施,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对策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学习和研究,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努力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具体到我们的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是课程改革道路上必然要面对的。要想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且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谈谈如何改进教学工作,以求取得新课程改革的成功。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在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过分强调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严格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教师和学生即使是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还是不够全面,他们只重视实验的结果而忽略了探索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悖于素质教育中关于学生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方法的培养的相关理念的。所以,这样的实验教学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学生能力培养受限于化学教材和实验指导的导向性

现行的初中化学教材和教学资料上有关化学实验的题目中客观题目较多,这些题目的设计主要是要求学生填写实验需要的仪器名称、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和结果等,这些需要标准答案的题目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敢于动手,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多设置一些探索性强的实验题目。

(三)教师对于化学实验的教研氛围不够

在平时的化学教学工作中,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解题能力的提高上,对于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学校组织的听评课活动中,也很少有教师愿意讲授实验课。就是在日常的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往往不会深入去分析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原因,更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非常薄弱。

(四)在实验过程中不注重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

化学学科设置在初中三年级,为了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做好复习工作,化学教师往往急于赶教学进度,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教师往往主要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教学,学生很少有锻炼的机会,所以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

(五)在实验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了更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习惯于直接向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不会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认真观察整个实验过程,通过自己的眼睛来比较实验前后发生的变化,因而导致学生无法通过表面发生的化学现象来掩盖其中的内涵,学生的理解普遍存在片面性,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

二、改革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造成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相关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使这样的现状有一个根本的转变,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探索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消除实验教学中的不利因素,促进实验教学的健康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实施探究性的实验教学

通过教学实践可知,教师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将这些化学知识为自己所用。探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其他同学的帮助,最终解决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传统的直接灌输要好得多。

(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都离不开创造。要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步入社会后,尽快适应社会发展,我们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当今时代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探究性学习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到了学生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在实验中的认认真观察、细致推理和假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理念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样重要。如果没有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同样无法实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从这几点体现:

1.设计探究性学习计划。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制定明确的探究性学习目标,既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对于各项探究活动的开展,要做到心中有数。

2.做好课堂教学组织工作。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将演示、学生操作、讨论交流、展示成果的时间合理分配,并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

3.适时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适时施以援手,将学生引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并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技能。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力性。

参考文献:

[1]杨建平.浅谈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旬刊,2012(9).

第8篇

关键词: 初高中教材衔接 学生心理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成为教师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些思考。

1、明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做到衔接教学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方面发展为基本课程目标;而现行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教学;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

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诸方面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工作,这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课改理念下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分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1.1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在课程理念上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均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1.2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异性

初中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高中化学是与初中化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科学体验的过程中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科研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搞好衔接教学需要采取的措施

2.1.明确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合理把握教学尺度

初中化学额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知识技能而高中的化学则是对学生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高等人才,是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大转变,但这一目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过选修的部分进行的。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仍是以普及化学知识为主,因此,应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控制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许多内容不宜过分扩展,留到选修时再讲,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2.做好知识的承上启下,设立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要控制好高中化学新概念的教学进度,不要操之过急,要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地深化,对较难理解的个别概念可分阶段给出定义,最后再达到完善的定义。必修一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进行两者的自然过度,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再加以适当的铺垫。

2.3.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有些知识较抽象,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和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高中化学教学上的一些化学原理。通过例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而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概念的能力。还可以用实验做为引导,先让学生观察,进而做出概括总结,对一些无条件演示的实验,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以增强化学知识的直观性。

2.4.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化学知识素有杂、乱、多、细之称,如果不对它进行有序排列和系统分类,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困难。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知识讲解时,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上下联系,鼓励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先利用概念图整理各章节内容,建立起清晰的化学知识网,然后在今后的学习及反思中不断完善,从而对化学知识进行有序贮存,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