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30 10:17: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共管理笔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1引言
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具有投资大、施工周期长、参与人员多、施工环境复杂等特点,在具体的施工中,极容易受到施工环境、施工工艺、施工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从整体上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要从现场施工、资源配置、生产协调、成本管理及施工进度管理等环节,加强其施工管理。BIM技术与施工管理有机结合到一起,可以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提高施工的安全和质量[1]。
2BIM技术以及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2.1BIM技术
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主要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三维软件工具,对与其相关的各项信息数据进行全面的收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维模型的创建,以达到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从而尽可能减少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出现“错、漏、缺”等现象。
2.2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应用特点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和优势,集中表现在以下3方面。
2.2.1可视化
通过BIM技术,可以建立理想的三维立体效果。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通过BIM技术建立三维立体建筑信息模型,使施工人员对施工任务更加明确,并且为施工和管理提供明确的依据。
2.2.2虚拟施工
通过BIM技术进行虚拟施工,对施工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事项进行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具体的施工进展进行对比,从而促使施工部门严格按照施工管理的相关流程进行操作,以有效减少返工、整改的现象,并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2.3协调性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因为片面关注和重视施工质量,而忽视了造价等方面的管理,给建筑工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通过BIM技术建立的三维立体建筑信息模型,管理人员可以对施工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到统筹兼顾、协调管理,避免因疏忽某一方面降低施工管理水平的现象。
3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具体应用
3.1BIM技术在建筑工程图纸设计阶段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只有确保建筑工程设计图纸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才能有效加强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以降低建筑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多种偏差。在对建筑工程图纸设计阶段的管理中,通过二维平面工程设计图纸,很难把握施工图纸中的各个要点。而通过BIM技术建立的三维立体建筑信息模型,将二维平面工程设计图纸转化为立体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施工管理人员能够详细、全面把握整个施工图纸的要点,有效地弥补了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BIM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还可以进行专业建模,并且针对模型中的碰撞点,进行详细的检测,得出碰撞检查报告。根据检查报告,及时发现引起模型碰撞的原因,作出相应的调整。
3.2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组织施工阶段的应用
就目前而言,随着建筑工程越来越复杂,其施工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其施工组织管理愈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BIM技术,对建筑工程组织施工阶段进行有效的管理,可有效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2]。具体来说,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组织施工阶段应用中,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3.2.1在总场平布置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施工中,要求各项目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这种协调形式集中体现在:施工现场作业面较大,且各个施工分区存在高低差之别;施工现场复杂多变,以至于平面布置出现变化;项目周边环境复杂,常出现场地狭小、基坑深度大等现象。针对复杂的施工作业现场,通过BIM技术可以很好地进行施工总场布置。并且在布置完成之后,还可以利用BIM技术的模拟特点,加强施工总场布置的模拟,在模拟的过程中,结合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以及施工进度等,对施工现场进行灵活的布置。
3.2.2在施工方案、工艺模拟中的应用
在进行工程施工管理中,需要从整体上对施工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利用BIM技术在施工方案、工艺模拟中的应用,可以构建一个整体的工程模拟。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施工的各个环节,以及施工中的各项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有效减少了因主管因素所造成的施工失误。
3.3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生产各阶段的应用
3.3.1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中应用
施工进度对施工质量、企业经济利益有直接的影响。传统的施工进度管理,均是通过细致全面的计划而进行的。随着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应用,施工管理人员制定的进度管理计划更加准确,并且在具体的管理中,能够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以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和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3.3.2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应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工程质量管理是其重中之重,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中仍存在明显的问题。但是随着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BIM技术对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等进行有效的控制,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奠定基础。并且通过BIM技术,施工人员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可以借助于数据信息模块对物料、设备等进行准备、检查,时刻确保其满足施工的要求,有效降低了因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不符合施工要求而产生的施工质量问题。另一方面,通过BIM技术,施工管理人员对施工技术进行了准确的模拟,规范了施工技术的操作规范,更加进一步确保了工程的施工质量。
3.3.3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应用
在建筑工程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下,安全事故常常发生,严重威胁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并且给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可以在施工模拟中,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另一方面,通过BIM技术,还可以将施工中的安全隐患直观地呈现在施工人员的面前,促使施工人员提前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施工进行有效的安全控制。
4结语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西方各国掀起了公共管理改革的浪潮。在我国,党和国家为了建立一个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持续不断地改革。虽然我国和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起始时间差不多,但是在改革的背景、条件、动力、内容等方面却有明显的不同。比较之一:在改革的社会背景上,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在市场机制成熟、经济发达和官僚体制充分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并取得一定成功的。我国的政府改革则是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市场机制不成熟,法律体系不健全的背景下开始的,这就决定了中西改革的重点、难点、路径和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比较之二:在改革的技术条件上,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改革是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相适应的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公共管理中的日常工作趋向电子化,信息收集与传递更加快捷,信息技术中的具体应用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政府的公共管理中来,从而导致分权型行政组织逐步取代等级严密的行政组织,提升了政府工作的效率,增强了政府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在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处于初级水平,因此公共管理改革不具有完全的信息化基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工作效率以及政府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改革的进程。比较之三:在改革的驱动力上,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改革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政府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是为了摆脱政府管理危机、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扰,是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政府办公效率而进行的改革。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则主要来源于体制性变迁的要求,是为了解决如何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使政府管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而进行的改革。比较之四:在改革的内容上,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政府改造运动以及多视角的方法,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造成巨大的冲击,几乎从公共行政的每个重要方面都对传统行政理论特别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发起了挑战。这种改革主要集中在: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优化政府职能;利用社会力量,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政府公共机构形象。[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四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则主要集中在政府机构设置、政府职能的调整和人员的精简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这与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内容相比,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是远不能及的。
二、中西公共管理模式的比较
公共管理模式是指公共管理过程中存在或可供选择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方式或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方式。政府对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共管理功能的定位以及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方法。[2]中西公共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条件,因而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
比较之一:在公共管理理念上,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模式以服务为理念,政府及公共部门由领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使政府和公民处于同一层次、同等地位,公民可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公共服务的过程之中。在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中,“官本位”思想依然占据主流地位,公共性意识比较淡薄,仍习惯于自上而下的“指挥式”行政管理,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往往把自己当作权利的所有者和社会的主人,强调公民对政府管理的服从,而公民也习惯于依赖政府。
比较之二:在公共管理方法上,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是采用目标管理(MBO)、全面质量管理(TQM)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IT)等手段来进行的管理,其主要方法有:编制战略计划、推进政府部门的改革与发展、倾听顾客意见、改善服务质量、评估政府绩效、推进电子政务,[3]并呈现出综合化、技术化和市场化特点。我国在公共管理上虽然作了较大的改革,但基本上仍然应用层层申报、层层审批的单向的、传统的、复杂的管理方法,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政府公共管理还相对滞后。
比较之三:在公共管理组织上,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是面向市场化,并通过民营化或市场检验及合同外包,使组织人事制度更加灵活,是一种宽职能和少机构的运行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进行了几次大刀阔斧的政府机构改革,但仍未脱离官僚制的窄职能和多机构的运行模式。
比较之四:在公共管理主体上,西方国家强调公共管理的主体由政府向私有部门转移,政府在运作中吸引市场力量。我国的公共管理则主要以政府为主体,仍属“政府主导型”,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都由政府提供,各种决策由政府制定并强制执行。
比较之五:在政府与社会关系上,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倡导公共与政府部门间互动式双向传输,可以自由选择,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以及私有工商部门之间进行合作或合并,“在各个政府层级之间,在监督机构与执行机构之间,在公共的与私人的各生产单位之间引入一种更加契约化、更多地参与和更大的选择自由的关系”。[4](P30)在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中,政府通过法规和等级权威来管治行政行为,政府与社会仍是单向性关系,政府是实施者,社会是接收者,两者之间缺乏双向互动传输和自由选择合作的关系。
三、对我国新一轮政府改革的启示
已进入21世纪的中国,要开展新一轮的政府改革,既不能对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照抄照搬,也不能视而不见,唯我独尊;既要看到新公共管理模式在西方国家运作的成效和问题,又要分析这种创新模式对我国新一轮政府改革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坚持全方位的改革。如前所述,以往的政府改革把重点放在机构和人员的裁减上,忽视了公共管理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改革的进程。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应高度重视政府改革的配套工程,将组织变革、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的更新有机结合起来,系统的、全方位的推进新一轮的改革,使政府通过改革真正做到“强身”,以实现改革的最终目标。
启示之二:努力改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我国,完全的市场规则在当前并不完全适用于公共管理领域,但政府与市场也并不是彼此隔离的。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不仅体现在政府对市场的作用,而且要充分利用市场对政府的反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在职能转变中,政府要适当分权和授权,这不仅不会削弱政府的权威和力量,而且会使政府成为一个“航员”、“服务员”和“裁判员”的多种角色。
启示之三: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工作绩效。在政府工作中可以引入一些企业管理的方法、原则、经验,特别是绩效管理、成本核算等,并全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这种做法对于规范政府行为,实现自我评价,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启示之四: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并在服务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毫无疑问,我国公共管理的主体仍然是政府,但是政府必须认识到自己所掌握的公共权力是由公民委任的,要对公民负责,为公民服务,受公民监督和制约。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关心和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努力提高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营造对公民有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在公共管理部门与公众之间形成交流与沟通的和谐氛围。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当在内部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增强政府部门和公共管理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这对于提高政府行政水平,改进政府工作方法也是十分有效的。
关键词:水闸工程;管理工作;调节运作
水闸工程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蓄水和挡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能够为水利工程提供有效的服务。那么结合当前我国水闸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受到水利工程建设中设计施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水闸的实际运行效果难以满足水利工程的实际需求,在此种情况下,积极加强水闸工程管理,提升水闸运行质量是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相关工作人员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水闸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1水闸工程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修建于河道及海口等位置的水闸,其闸门的开关能够发挥有效的挡水和蓄水作用,从而对水位进行调节并对水流量进行合理的控制。与此同时,水闸工程还具有一定的景观效用,因此加强水闸管理工作,维护水闸的稳定运行是非常必要的。总的来看,水闸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复杂,其中维护水闸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是水闸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
1.2由于我国的疆域面积比较辽阔,所以水资源的分布不够均匀,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形势下,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时空分配,才能够最大化发挥水资源的作用水闸工程直接关系到上游和下游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水闸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完善的运行机制,无法根据水资源的实际需求来运作,就会出现上游破堤,下游淹没的危险,所以对于水闸工程的管理者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根据实际需求状况,合理控制闸门的开关,保证上下游水位处于安全状态,为水工建筑物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利的保障。
1.3水闸工程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发挥,因为通过闸门的合理控制,能够发挥防洪、蓄水、通航等功能,并且部分地区利用综合资源优势,可以将水闸打造成旅游景观,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所以对于水闸工程的运行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管理,提高水闸工程管理的水平,切实发挥水闸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加强水闸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2.1积极做好关键闸口的调节和运行管理工作
在水闸工程管理过程中,为了切实保障水闸的稳定运行,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水闸各关键闸口进行合理的调节,确保节制闸和分洪闸、进水闸和排水闸等进行合理化管理,促进水闸的实际作用得以有效的发挥。就水闸工程的总体情况来看,不准确的过闸流量、闸门开启和关闭的不灵活以及闸门漏水、锈蚀等情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闸的稳定运行。
针对此种情况,在开展水闸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关键闸口的调节工作,在对水闸上下游水位进行测定的基础上,明确闸门开度与过闸流量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对过闸流量进行准确可靠的测量和读取。与此同时,应当充分做好泄流观测和其他类型的水工观测,严格遵照水闸工程的相关规章制度来对水闸进行操作,尤其是水闸阀门的开启和关闭等操作,并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对闸门启闭设备以及水工建筑物等进行科学化的养护修理,以免其出现质量或性能问题而对水闸的实际运行造成不必要的影响。相关工程人员应当注意的是,针对依靠动力来进行开启和关闭的水闸,应当对其备用的动力机械设备或电源来作为启闭操作的支撑,从而切实保证水闸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2.2加强水闸设计管理
2.2.1在水闸管理工作中,水闸设计管理工作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实际管理效果也对水闸工程的实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就水闸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水闸关门挡水的过程中,其闸室会承受来自于上下游水位差所产生的水平推力,极易导致闸室向下游滑动,从而对水闸工程的实际应用价值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种情况下,水闸设计管理工作应当对闸室的抗滑稳定性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切实保证水闸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与此同时,水闸上下游水位差会对水流产生一定的作用,促使水流从上游向下游渗透,对水闸闸基和两岸连接建筑物产生一定渗透压力,对二者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对基础不够牢固的水闸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其出现渗透变形情况,甚至会危及到水闸工程的安全。在此种情况下,积极加大力度做好水闸设计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水闸的设计过程中,在系统化衡量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水闸进行合理的选址,确保其地址条件满足水闸工程的实际要求,并对上下游水位差进行明确,最大程度上避免渗透变形出现,在闸室上下游进行规范的防渗和排水系统的设置,并不断进行完善,从而确保闸基的抗渗稳定性,维护水闸的稳定运行。在对水闸进行设计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水闸的使用性能对闸的孔径进行合理设置,确保水闸的实际使用性能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要求,促进工程总体效益的提升。
2.2.2就水闸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过闸水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尤其是其水流形态比较复杂,水流两岸河床极易受到水流冲刷,针对此种情况,积极采取合理的防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水闸设计管理过程中,工程建设相关人员可以对两岸连接建筑物的装置进行合理化设置,确保在水流进出闸口的过程中能够具有良好的收缩和扩散条件,切实维护水闸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就水闸地基条件来看,平原地区的水闸地基主要以松软土基为主,实际承载力较小且易于压缩,此种情况下一旦受到外力荷载,极易出现不均匀沉降或水闸沉陷等问题,导致闸室翼墙出现下沉或倾斜情况,甚至会出现结构断裂情况,严重制约着水闸工程的稳定运行。针对此种情况,在水闸设计管理过程中,应当对闸室和翼墙等结构进行合理化布置,确保其与水闸地基实际条件相协调,保持地基受力均匀,必要情况下可以对水闸地基进行妥善的处理,从而切实保证水闸运行的可靠性。
2.3全面提升水闸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在水闸工程管理工作中,人员素质的培养以及管理能力的提升,也会对水闸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一定影响,在此种情况下,积极加大力度提升水闸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那么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当积极开展水利工程检查观测工作,合理调配水利工程工作人员参与到工程的养护和维修工作中,技师对水利工程设备进行更新,积极加强技术改造,并对水利工程管理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有效的落实,与此同时积极制定水闸工程管理相关制度,对工程计划、技术以及经济等进行高效的管理,确保水闸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公司管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8日
一、新制度经济学概述
在西方经济学的各种理论观点和流派学说中,新制度经济学的崛起是很晚的,但它的地位相当独特,影响十分深远,其研究的领域和课题越来越宽广,并且有成为经济学主流之势。它的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思等。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从理论探讨上,还是实践推进中,也可以看到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应当成为我们了解的重点。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蔚为壮观的体系中,制度经济学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支。制度是指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社会组织的结构和机制。制度经济学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就是规则,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政治或经济的制度,传统上所理解的制度是政治或经济体制意义上的。制度这一概念是在“规则”这一意义上被制度经济学家使用的。
新制度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理论,它认为在经济发展中制度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其基本出发点的逻辑是这样的:经济发展的绩效是由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行为造成的,而人们活动、行为的方式和逻辑是由人们的动机决定的,人们的动机则是由他们所生活于其中的制度所诱导、塑造和决定的。因此,制度是影响经济绩效好坏以及确定经济绩效好坏评价标准的最终决定因素。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
与旧制度经济学相比,二者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例如,新制度经济学和旧制度经济学虽然都强调制度的重要性,都对新古典经济学忽略制度的作用以及过分的形式化表示不满。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新制度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修正和发展,以实际的人出发来研究人,强调研究人、制度和经济活动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旧制度经济学尽管对古典经济理论不满意,但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新制度经济学和旧制度经济学虽然都重视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但二者仍然有区别:旧制度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主要是从法律、文化等逻辑的角度分析;而新制度经济学由于引进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将制度问题纳入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进而使得用制度因素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可以实现形式化、模型化。
二、公司管理理论概述
公司是企业的组织形式,按法律程序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典型特点是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企业经济关系,包括企业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规定、规程和行动准则,通常情况下指的是公司管理制度。公司制度是公司为了规范员工行为,加强考勤管理,维护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经过一定的程序严格制定相应的制度,是公司管理的依据和准则。一套科学完整的公司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职工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企业管理理论经过以下发展阶段: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工人是机器,通过改善工作程序来提高效率;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工人是人,有需求,需要激励,高效率的工作来自好的人际关系;系统理论认为整个企业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人、组织结构、生产技术和环境等因素;权变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好的管理,只有最合适的管理;以人为本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应该从人性出发,建立和谐的组织和企业。
现代企业管理是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运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效管理,创造最佳经济效益的过程。现代管理理论有四个特点:长远性、全局性、战略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战略管理涉及企业大量资源的配置问题。
三、新制度经济学与公司管理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一)公司的出现。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战争使得政府出现财务问题,商人的财富却急剧增加,此时,商人出资帮助政府解决财政问题,政府则授权给商人进行贸易、工程、税收的权力,公司由此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是合约。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政府的层级机构较多,机构之间的协调需要大量的交易成本,这样的话,政府进行贸易、工程、税收时的效率较低,所以政府才有将这些职能承包给商人的动机。可以看出,公司的出现是由于公司内部的交易成本小于政府内部的交易成本。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科斯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交易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来替代交易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但企业内交易也有成本,如果过高,运行的效率就会降低,又会被市场交易所取代。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取决于两者交易费用的比较。
(二)以人为本。现代企业管理理论重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加强对人员的培训,而是要致力于开发和完善独特的人才培训机制,实施终身学习、不断成长的激励机制,开发人的潜能。要着力塑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竞争平台,造就能令人心情舒畅、有助于激发和释放创新能力的工作环境,增加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在日常工作管理中,不再把人作为生产机器,人是社会人,是有需求的,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传统的经济人假设做出了修正,对人的行为作出三点假定:人的行为动机的双重性,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追求非财富人们要在二者之间进行权衡,寻找均衡点。有限理性,是指人的行为“既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一方面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环境复杂;另一方面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是有限的,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可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人们认知环境的能力。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指人具有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行为倾向,而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约束。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理念与制度运用相结合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公司文化。企业管理不仅需要“理性”,需要“条条框框”,同样也需要“非理性”,需要“软”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西方现代管理学强调管理的软化,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许多企业家逐步意识到,企业员工不仅是“经济人”而且是“文化人”,管理要有文化氛围。企业文化具有教育功能,使员工产生团结、进取的精神境界;约束功能增强员工自我约束能力,使各项规定能有效落实;凝聚功能使员工处于最佳位置,达到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目的;协调功能使员工的人际关系和谐,自我协调能力增加。企业文化包括四层结构: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形成一个从表层到深层的有序结构。在诺思(D.North)的框架中,文化作为制度的一个层面尤为受到重视。在他看来,文化作为秩序的伦理基础,是一种“意识形态”,他更是从经济发展史的高度指出,“意识形态是人力资本”、“个人意识形态的信念强,说明他的意识形态资本大。”组织内部的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组织资本”,它除了通过知识、观念和意识形态对企业家决策产生影响,更对人们发生相互关系提供一个框架(它可以通过向人们提供一个日常生活结构来减少其不确定性),文化作为一组“通过教育和模仿而传承下来的行为习惯”,对于各种制度安排的成本产生影响。企业作为节约交易费用的诞生物,其单位组织成本(管理成本)的大小即反映了企业的边界与实力,用法律、制度规范来监督契约的执行必显得成本高昂。因此,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心理约束,必定可以作为正规约束的替代。
从新制度经济学来看,企业文化能够有效地减少交易成本。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无论是制度管理还是人治管理都存在巨大的交易成本。采用人治管理,大量的人力成本与交流成本是无法避免的;使用制度管理,可以减少人力成本,但又增加了维护制度所产生的成本。最重要的是两种管理方式都是带有强制性的管理模式,员工处于被动管理位置。假如企业长期使用这些管理方式,会减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工作效率,员工易出现逆反心理。而一个良好的公司文化不仅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还会避免这些问题出现,更有利于公司的管理。
综上所述,新制度经济学对公司管理理论的发展有比较深远的影响,已有的公司管理理论许多都可以追溯到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并且新制度经济学能够有效创新公司管理理论。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 设计和施工; 管理; 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城市的不断发展,加强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工作,既关系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与全面建设目标,也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在建筑工程实践中,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对提高施工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的原则
1.1科学化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阶段,对各项管理工作应遵循科学化原则。既要以科学合理为基本出发点,又要满足现代化建筑工程的客观要求。在管理过程中,除了对施工过程的管理,还应注重管理方法、实际操作流程是否合理,并充分利用资源,开展可持续性的管理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2规范化
为了切实开展建筑工程的生产作业,标准化与规范化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要求各要素必须具备“统一服从”的素质,杜绝主观随意性。只有规范化与标准化的管理,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监督体系,进而确保科学有序的管理。
1.3效益化
当前很多企业在开展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时,仅注重工作进度及质量问题,却忽略了人工、成本、市场需求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单一化的生产观与进度观,而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实质上是为了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适应市场需求,这就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将经济效益问题放在首位,力争最大的效益回报,避免不合理的开支与浪费。
加强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的重要意义
2.1体现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建筑施工,其工作主要表现在对施工的全过程控制。从建筑工程设计到施工管理的好快,直接决定了施工企业的生产水平与经营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决定了施工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保持竞争力。因此,施工企业必须改变过去对管理工作的忽视,克服施工中的薄弱环节,重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确保工程顺利开展。
2.2提高施工质量的有力保障
所有建筑工程都期待良好的工程质量,工程质量情况与国家和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息息相关。我国向来十分重视建设工程质量,并要求所有建设企业必须将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抓好,良好的工程质量必然来自科学的管理与高素质的施工队伍。通过科学、严格的管理工作,确保所有工程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都应牢牢树立质量观念,提高施工的科学性、文明性、安全性,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只有先进的管理手段,才能产生一流的工程质量,也将为企业树立更好的形象,获得更多社会信誉。
2.3促进施工的安全性
只有加强安全生产,才能确保建筑工程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方面,坚决贯彻落实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及相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掌握并加强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基本知识,树立安全生产观,并在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管理中提高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投入,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为安全生产提供良好环境。
提高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的有效策略
3.1完善的科学组织设计
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在于进度与质量。对于工程制度,原则上应按照施工计划落实,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现场情况多变,如设计的变更、材料供应等问题,不能一味模式化发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调整。能否确保施工质量,关键在于是否依照国家相关规范与标准的要求完成每一道工序,严厉禁止偷工减料行为,并贯彻落实“三检”制度,即自检、联检、专检,通过层层把关,验收合格后才可进入下一道工序,进而提高整个工程质量。
通过科学合理的施工设计,可有效指导现场施工,全面安排施工活动,控制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与安全,并以此调整机械与劳动力需要。例如通过对工程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施工中每个阶段、每个工种可能存在的技术难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有效指导建筑工程的施工发展,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
3.2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素质普遍较低。实现施工管理,应涉及到工程的每一个部门,并渗透到工程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中,不断追求质量的提升。这就要求建筑工程的每一个人员都应加强责任意识,并以为企业创造利润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每个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都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加强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培训,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对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可有效落实工程管理办法,提高工程质量。
3.3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是一项风险大、危险源多的工程,加强高处作业的安全技术防范工作并加强安全管理与监督,对保证工程顺利完工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施工前应做好工地的调查研究工作。对现场的地形地貌、周边环境等进行勘察并记录,及时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因素,并加强防范与管理,在设计文件时应做好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工作,发挥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作用。其次,要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技术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安全技术培训与考核工作,并落实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对设计文件中的各种安全技术措施严格落实到位。再次,要做好各项安全技术防护工作,并加强对脚手架、井支架等支撑物的验收工作,确保其按照安全计算的技术模式进行搭建,实时掌握施工现场动态,及时发现违规操作行为并给予纠正。
3.4工程质量的验收与评价
当建筑工程项目完工后,应对其质量进行客观、全面的验收与评价。实际上,正式的验收工作,往往仅是走过场,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所以真正的质量验收应该在建筑工程的管理中完成,并通过对工程各个分项目的质量,来综合评定分部工程质量,以各分部工程质量来鉴别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对各分项目工程的质量评定是分部工程与总体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因此,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就应该认真、严格地把好质量关,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对不合格的项目应及时督促返工,返工后需验收合格方可签字,如果再次返工仍不能达到合格标准,坚决不予验收。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另一方面则有效提高了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水平,为更多的建筑工程质量提供保障。
由上可见,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及专业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建筑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建廷、李迎迎、肖忠钰.绿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价值观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1)
[2]李良佐.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08(13)
[3]张亮.论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措施及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
[4]杨力哲、尹训和.施工中多阶段、多专业、多工种协调管理的重要性[J].活力.2010(3)
[5]姜晓非.谈如何抓好施工现场管理,做好文明施工管理[J].华章.2010(10)
[6]刘子鹤.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管理中的运用[D].天津大学:工商管理.2007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BIM技术;施工管理
1BIM技术
建筑领域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而取得不断发展。我国居民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促使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保证充分满足国民日常生活生产需要,在建造建筑工程时需要加强关注建筑的功能和质量,协调好施工中各项工作,将建筑建设水平提高。但是建筑工程建设需要涉及诸多工种、专业内容、材料、人员,管理内容包括质量、安全、进度等多方面,有着庞大的管理工作量。BIM技术能够很好地完成建筑工程管理,能够通过构建三维模型平台总结分析建筑工程物理信息、属性信息、管理内容等,能够全真模拟整个建筑施工过程,能够实时监督管控建筑施工管理工作进展。BIM技术主要是以信息为载体处理各种信息。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能够将平面的设计和施工转化为立体的三维模型,工作人员能够直观地查看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便于更加高效地指挥和管理施工工作,有助于节省成本和施工时间。在传统的进度管理中,主要是按照设计方案、施工总量由专业的具有管理经验的人员制定施工进度计划,难以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无法准确判断施工进度是否能够顺利实现,无法预测是否会出现反攻的情况,这不但影响施工进度,还会增加企业成本。此外,传统进度管理中难以高效地协调好各项工作,施工中很容易出现冲突,导致工期延长。在设备材料方面,也难以实时了解施工情况,难以准确地根据实际资源使用情况进行采购。BIM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进度管理中的不足。
2BIM技术的特点
2.1信息化集成特点
BIM技术的集成化特点能够实现汇总、整理、分析建筑工程中的尺寸、结构、数量等诸多信息,能够直接制作建筑模型,可以直观地查看建筑项目具体情况和细节,是对传统平面图纸绘制的改进创新。将BIM技术和3D技术相结合构建立体模型能够向工作人员直观展示建筑结构,有助于设计人员对其中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同时施工管理人员也能够进一步审核设计方案,对实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且预防。
2.2可传递的工作过程
在BIM建模过程中能够高效传输数据信息,能够自动化完成建筑工程项目模型构建。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通常需要在发现问题后修改全部的图纸,导致设计人员、管理人员都面临着较大的工作量,但是BIM技术的应用能够自动修改和保存数据,如果发现问题后只需要修改一个数值系统就可以自动将与之关联的其他数据进行修正,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3结构设计的协同性
三维转换是BIM技术量重要的特点,能够利用三维模型为设计方、业主、施工方等各个单位构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各方在平台上能够实时查看各项数据,有助于完善和反馈设计施工信息,提高了各方沟通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业主可以在建立的模型中根据需求和自己的意见进行修改设计方案,在确认无误后可以交由施工方,施工单位审查设计方案是否可行,对其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和各方沟通,在最终确定并且审核通过设计方案后可以正式准备开展施工。在检测建筑构件上BIM技术也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有助于管理人员对各个构件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及时发现并且制定解决措施,将建筑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管理水平提高。
3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进度进行估计的研究
3.1决策阶段
在决策阶段可以利用BIM技术对施工方案进行改进优化,利用BIM技术模拟性和可视化的优点合理设计选择施工方案,同时可以准确地处理各项数据,将数据转换为可以直观查看的模型。管理人员可以在决策阶段明确建筑工程工程量,对工程建设所需时间进行估量,保证后续能够合理制定进度计划。
3.2组织阶段
利用BIM技术能够更加合理科学地组织建筑工程建设组织计划,最大化利用各项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同时可以预演和模拟工程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在组织阶段制定预防和解决方案,保证在发生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可以对施工顺序、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比如电气施工、装饰装修等有着较高施工顺序的项目,可以利用BIM技术组织优化电气施工和装修施工,做好各项工作的协调,避免施工中发生冲突,从而确保按照施工计划顺利完成施工作业,确保达到进度计划控制目标。
3.3在建筑工程进度预测中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进度预测方面,BIM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施工人员利用BIM技术构建的模型能够准确地提出预防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建议,然后在模型中输入施工数据、信息、方案,结合施工图纸和流程预测相关工作能否按期完成,同时质量安全等能否满足标准要求。如果不能充分满足各项要求那么需要重新预测施工进度,利用建筑模型将最佳施工方案和进度控制方案确定,直到各项要求全部达标。利用BIM技术能够预测施工中一些小项目的完工时间、施工竣工时间,有助于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筑施工作业,同时利用BIM技术可以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制定解决方案,确保质量、按期完成工程建设。
3.4施工阶段
在施工中,BIM技术可以协助检查组织设计环节,帮助施工人员科学地分析操作流程,改善和明确各个施工环节,有助于将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提高,有助于落实进度计划。此外,BIM技术还能够分析各个阶段消耗材料的情况,通过传输和汇总数据降低发生施工重复的问题,合理安排材料采购和进场,将施工中出现的错误尽量减少。
4BIM技术下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优化
4.1进度管理中BIM的应用
多维数字模型是BIM技术的核心内容,设计人员通过数字模型将进度规划的工作量减少,有助于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时做好模型数据的更新,能够动态分析各个关键节点。利用BIM技术能够对项目各个阶段的施工进度情况进行跟踪管理,根据施工图、水文地质资料、其他建筑信息等多个数据库构建的模型涵盖了较多工程内容,比如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组织、进度计划等。除了进行跟踪监控施工进度,BIM技术构建的三维数字模型还能够评估施工中的潜在风险,帮助施工人员及时消除存在的危险,避免发生安全事故,避免影响工程施工成本和进度。利用BIM技术创设的可视化环境能够直观地查看施工项目进度,能够从整体和阶段两个层面动态优化分析和管控施工进度,能够对施工顺序进行实时调整,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施工冲突,有助于整体进度计划的落实。
4.2进度信息管控
BIM技术可以利用三维模型集中收集整理工程量、进度等信息数据,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进度内容。可以利用Revit软件对模型进行进一步完善,根据工程实际尺寸、信息、材质等建立模型中的每个构件,做好三维模型的完善和改进。通过这种方式构建的模型更加准确完善,能够更好地模拟施工现场情况,更好地管理施工进度。BIM信息平台可以高效地处理基本的数据信息,有效连接每一个数据,将进度管理的实际功能需求充分满足。由于BIM模型包含的专业信息内容较多,能够更加高效地整合施工进度信息,从而便于管理人员共享和及时传递相关信息,便于进度管理的高效开展。所以,在进度管理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挥BIM技术的优势。
4.3模拟统计工程量,规范进度流程
以BIM技术为基础构建的信息模型能够统计工程量,将数据的输入工作量大大减少。在实际开展进度管理中,BIM系统能够根据工程信息分类保存建筑构件实体形式,即使每个构件类型、尺寸、位置等信息不同也能够高效地完成分类保存。系统可以将构件体积、表面积、重量等信息高效准确地计算出来,进而将建筑工程项目总工程量统计分析,实现规范化管理施工进度的目的。在二级进度计划构建后,可以再次细分,将进度计划明确到周进度。在软件中输入所有计划可以完成监督和管理施工进度,动态对比实际施工进度和计划施工进度。
5结语
近些年BIM技术不断发展,该技术可以将建筑施工相关资源信息充分表达出来,有助于加强各项管理工作之间的联系,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查看建筑施工信息资源,为进度管理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在未来发展中,需要加强BIM技术在进度管理中的应用,从而提升建筑施工进度管理水平,确保有条不紊地完成建筑施工作业。
参考文献
[1]杨洁云.BIM技术在建筑施工进度控制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20(10):78-79.
[2]姜跻晟.BIM物联网平台在装配式建筑项目进度管控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7):112-115.
[3]陈墨.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进度控制方法[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20(6):71-75.
[4]李彦军.BIM技术在施工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12):123-124.
[5]荣启威.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20(3):203+205.
一、运行体制带来的管理风险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不能直接办理金融业务,应当委托住房委员会指定的商业银行办理住房公积金的金融业务,个人住房贷款只能以委托方式委托商业银行办理,并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承担风险。也就是同一贷款业务的委托方与受托方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受委托银行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的经济实体,虽有手续齐备的合同要求和约定,但仍无法回避自身利益的驱动和在运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利害冲突之间的矛盾。由于《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受委托银行不承担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受委托银行基于节约成本考虑,对贷款的回收力度不够,贷款发放到位后,银行既不能及时通知客户还款,也不实行跟踪服务,也是造成公积金逾期贷款、逾期罚息增长的消极因素。
二、长期性、零售性风险
由于住房价值大,使用期限长,居民购买一套住房需要较长时间的资金积累,因此,个人住房贷款期限短则几年,长则10年,20年,这就为信用风险的缓慢积累提供了条件,国际经验认为个人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一般在贷款后的3至8年中逐步显现。个人住房贷款的对象是自然人,贷款笔数多,投向相当分散,单笔住房贷款金额相对较少,属于零售业务性质,每个人的工作,家庭,收入,资信等基本情况各异,并且单笔贷款金额较少,阶段还款流小,这些都会造成我们调查取证,跟踪管理工作分散繁杂,且操作环节较多,各环节均存在着风险,因而形成了风险分散的特征。
无论是房产抵押,开发商阶段性担保,回购或担保公司履约担保都只是第二还款来源,而一旦需要对贷款提前行使担保债权,那麽该笔贷款无论从质还是量上来讲都已经发生了损失。
三、抵押物风险
抵押物风险主要包括抵押物权利瑕疵风险,抵押物价值下跌风险,抵押物处置风险等。
1、从目前看,抵押物权利瑕疵风险主要指由于土地管理部门与房产管理部门相互独立,完整的房地产权利证书是由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构成,但由于受现状限制,我们无法确定土地使用权情况,在不抵押土地使用权证的情况下,对房屋单独办理抵押登记或预告登记,由于土地权利的不确定性,在行使抵押权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2、抵押物价值下跌风险主要指由于房价回落,抵押物折旧,毁损,拆迁,功能落后等原因导致价格下跌,不能足额抵偿借款人所欠贷款本息的风险。一般而言,房屋作为耐用消费品,具有保值,增值的作用,从目前国内的情况看,除北京,上海等部分地区房价偏高外,全国房地产基本处于良性上升周期,房地产价格近期整体下跌可能性不大,但由于个人住房贷款还款周期较长,抵押物价值下跌尤其是现房拆迁风险仍然是我们要考虑规避的风险之一,应对房价偏高小区或有拆迁风险小区适当降低贷款比例,形成稳健发展的态势。
3、抵押物处置风险是指因法律或事实原因,对抵押物不能处置或处置成本很高的风险。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生活所必须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抵债。并规定对于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房屋和生活用品,人民法院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在保障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最低生活标准所必需的居住房屋和普通生活必需品后,可予以执行。从法律后果看《规定》的这两条造成了我们抵押权被实际悬空和抵押权前置性义务,未能严格保护债权人的权力,中心作为出借方,正当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同时还可能影响到一部分债权人的还款意向,甚至可能会导致一些债权人产生不良企图,利用新司法解释给债务人带来的保护权益,借故逃避还款,也不能将其居住的房屋变卖以收回贷款,这样的抵押实际上在执行中已经失去部分作用,从而加大了贷款风险。
四、借款人风险
住房公积金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为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大量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人员缴交或短期内缴交住房公积金后具备公积金贷款资格,我们一方面要切实扩大缴存覆盖面降低贷款门槛,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由于这些职工流动性强,收入相对不太稳定,一旦就业环境发生变化,贷款人债务支付压力集中,出现延迟还款甚至无力还款的概率就会加大。我们现在公积金住房贷款不良贷款率非常低,不是因为我们的贷款审核工作做的比商业银行更完善,而是过去我们面对的人群几乎都在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很少出现收入锐减的情况,而且信用意识正确,还款意愿良好,相对有较强的稳定性。而留给商业银行贷款的人群大部分是工作环境不稳定,收入不稳定,偿还贷款能力不强的中低收入者,而随着我们公积金缴存面日益扩大,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都加入到我们公积金贷款行列之中,这种优势就会逐步缩小。这部分人群的特点是工作收入不稳定,个人信息不确定,信用观念淡漠,还款意愿模糊。而公积金贷款的政策性特点,公积金制度的社会保障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像商业银行那样选择“优质客户”。
由于国内失信惩戒制度尚不完善,借款人所在单位,中介机构协助借款人出具包括虚假收入证明,单身证明的虚假文件已经司空见惯,对主动做假或协助做假的行为尚缺少有力的惩戒措施。
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理应正视和竭力规避,根据上述风险的分析,规避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风险,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合理的建筑工程设计有利于提高建筑项目的整体效益。在设计管理中引入BIM技术,有利于避免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弊端,从而提高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就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用策略,以提高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成效。
关键词:
BIM技术;建筑工程;设计管理;应用探讨
随着城市的更新、规划,建筑行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但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设计问题日益突出,若不及时处理,必然会对我国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功能性造成一定威胁。因此,合理的设计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它不仅关乎建筑工程的质量,更关系到企业的口碑与信誉。而强化BIM技术协同设计有利于建筑工程设计管理趋于规范化、标准化,因此推进BIM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
一、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应用BIM技术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
1.对工作范围掌握的不够准确
设计人员要深入了解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设计要求才能设计出操作性强的设计方案。但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管理方对BIM技术的业务范围还不够了解,也不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导致设计效果不理想,而且设计人员只注重设计效果,不考虑时间、费用等问题,势必会造成成本增加、时间与资金的严重浪费。
2.协同设计方面的问题
BIM技术主要应用于建筑工程的设计管理当中,用以提高设计的有效性。但相对的,BIM技术在协同设计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增加协同工作量、兼容与匹配等问题,这些都是协同设计时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导致项目设计周期延长、成本升高等,从而增加了设计管理的难度。
3.设计流程方面的问题
应用BIM技术软件需要技术水平较高的计算机,基于此,为了分担计算机的负担与技术风险,通常是设计师根据不同专业各自建模,然后制定设计标准、目标,最后对各个模块进行系统性整合。虽然这样有利于避免同一时段不同专业在协同设计时对计算机硬件造成的负担,但整个流程周期性长,对因设计不当而引起的失误不能及时发现、调整,从而出现后期整合阶段大量返工的现象,对时间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
4.设计成本方面的问题
在BIM技术前期,企业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作软件开发、培训上,导致部分企业在软件应用、管理上不愿多花钱。虽然建筑工程的设计在整个建筑项目中占重要地位,但其设计成本占费用总支出的较小份额,因此低廉的设计费用不允许企业为设计管理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此外,应用BIM技术协同设计时,由于需要多个不同软件在同一平台上操作,因此对各个软件的配合度及兼容性的要求较高,同时还需要保持动态数据的更新,否则难以制作出科学、紧凑的设计方案。因此应用BIM技术必须面临平台载荷负担过大等问题,而且权限设置、人为因素也是造成设计管理成效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一旦操作失误就会产生数据丢失的严重后果。
二、BIM技术在设计管理中的改进策略
1.设计方式改进
(1)选择适合的软件。目前市场上的设计软件与分析软件琳琅满目。由于每一款软件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所以选择适合的软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进行软件筛选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受计算机系统、浏览器、服务器的影响,应用BIM技术软件常常会出现格式错误等现象,因此要选择兼容性强的设计软件。兼容性强的设计软件有利于保证BIM技术软件IFC格式输出的稳定性,从而保障设计工作的有序进行。②尽可能选择与BIM设计软件相关的辅助工具、软件,有利于迅速提高工作效率。
(2)提高软件配合度。设计方根据设计需要常常选择不同类型、功能的设计软件共同作业,特别是进行规模较大、难度较高的建筑项目设计时,需要多个协同设计的软件进行配合。因此选择配合度较高的软件有利于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比如AutodeskRevit软件能够把CAD图纸与建模成果进行有效整合。
2.设计标准改进
应制定一套BIM设计软件标准,尤其是非BIM设计用户应执行CAD标准,有利于建筑工程设计更趋于标准化、规范化。其次,于使用BIM设计软件的用户而言,除了按照CAD标准外,还要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提高BIM设计标准的构建与运用,用以提高设计效率。
3.数据信息安全改进
(1)合理设置文件夹权限。存储设计信息、数据的文件夹应设置原则性的访问、修改权限。一方面保障了储存的数据不得随意更改;另一方面有利于明确各设计方的职责。当然,设置权限不宜过于严格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从而降低设计效率。比如:经确认的重要文件仅负责人具有可写权限,其他人员具有可读权限。
(2)文档的管理。随着创新科技的高速发展,服务器的安全性、稳定性得到质的飞跃。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进行建筑项目的设计管理时应选择先进、科学的文档管理平台。
4.设计协同改进
设计协同问题是制约建筑项目设计管理的首要问题,也是急丞改进的问题。协同设计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因此需联合多方面入手解决,比如提高设计标准、优化设计手段和提高数据的安全性、稳定性等,从这些方面入手改进,有利于层层促进不同类型软件的配合度,从而使设计协同工作有序进行。同时要充分利用BIM技术的整合功能,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后,组建专业性强的BIM设计队伍是快速提高设计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结语
BIM技术给建筑行业设计管理带来了新契机,特别是在“合理设计、节约资源、不断创新”的改革背景下,企业对建筑行业的设计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不断完善、建构BIM技术,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顺应时代风格、特点的作品,才能使BIM技术得到长足发展,才能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杨.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5(20):124-125.
[2]夏青.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研究与前景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