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土木工程实践

土木工程实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31 16:59: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土木工程实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土木工程实践

第1篇

1.地方特色鲜明

因地方本科院校和当地的经济政治发展相依存,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地方学校是依存于地方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2.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级市院校的根本目标。但这种目标因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其师资、科研力量等也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同时政治文化的先决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也导致办学的水准和培养的层次有较大差别。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因教学师资匮乏、科研设备不足、教学基本设施落后等使得人才培养乏力,特别是在培养高层次人才、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以及服务企业中高层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明显不足。在此情况下,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要紧紧抓住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更新、设置新型学科专业,以培养出具有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熟练的工作技能、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并使得这种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3.文科院校特征明显

统计数据表明,在安徽省有2/3的地方本科院校是由市属专科院校发展而来。由于师范教育类等院校和理工科院校的教学规律不同,导致众多学校升本后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较深的文科属性,以致于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企业需求严重脱轨。

4.地方本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地方本科院校的特征正是地方本科发展的机遇,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目前土木工程人才供销两旺,各地方高校应在师资、实验设备等方面给予极大支持,因而制定合适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就尤为关键。

二、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知识特征

国家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出:土木工程专业就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土木核心知识单元的前提下,建设符合学校定位的特色培养计划。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地方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同时要加强学习过程中工程师素质的基本训练。其本质是理论方法教学和实践应用教学两个教学过程的相互兼顾,但这种兼顾模式不是把研究型人才培养和专职人才培养简单的1+1,而是立足于应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着重突出在工程应用的基础上大胆革新技术,把生产过程的效益最大化,这与高等职业学院的技能应用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应用能为企业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鉴于此,地方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培养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为目标,以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为根本,在实际工作中能较好地处理工程实际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土木建筑类高级人才。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要把握三个重要环节:第一,落实好基础课程知识单元设计,适当减少纯理论的比重,在保证知识完整性的前提下以精简为主,但其知识体系又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创新提供必要素养。第二,积极拓展应用课程体系,如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施工、软件应用等课程,这是实现工程师基本训练的根本保证。第三,大力加强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实践课程是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的升华,它集中体现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方法和应用课程的实践。三者相互关联,环环相扣。根据上述分析,把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分为两部分:一是有序的把基础课程扩展到应用课程,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工程结构设计、工程施工管理、工程经济分析等方法是怎么来的,教学类型上属于方法教学;二是开展应用课程知识到实际工程设计和管理,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各类工程设计和管理方法是怎么用的,教学类型上属于应用教学。但无论怎样都不能脱离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管理培养这一核心。概括地说,即一个核心、两个过程、三个环节,具体见图1。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地方应用型本科的“应用”重在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因土木工程专业涉及的实践能力面广、点多,若设计不合理会使得实践课程成为简单的技能重复,达不到在学理论时知应用、在应用中巩固理论的效果。同时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应以深化理解理论知识为目标,使学生在实践应用中进行技术革新,这样相得益彰的实践能力设计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总结皖西学院及地方兄弟院校的经验,归纳并尝试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如表1所示。这些基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时间与企业无缝对接,同时通过在企业工作实践锻炼、思考,使学习变为自发的发现和创新。

四、构建应用型本科实践知识体系

首先,要实现“测、绘、算、研”的实践技能目标,需依赖于良好知识体系的构建,包括技能元素实现的量化指标和技能实现元素的先后顺序。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实践知识体系一直被各学校沿用,而这种沿用在某种程度上是研究型大学模式的意志,本质上扼杀了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特征和区位特征,为此皖西学院通过邀请兄弟院校和企业专家多次论证后,把构建优化实践课程体系作为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即在专业指导规范保证大土木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性的情况下,专业口径要宽,学科方向适宜多设,要适当减少专业公共课和基础课程教学的比重。因为在方法教学中没有从事工程实践之前属于纯理论的学习,这种教育纯属灌入式教育,学生和教师都疲于应对,应当把知识的再升华和扩充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完成。只有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因此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教学重点应放到应用教学上来。

其次,应大力推进实践课程改革,优化实践课程顺序,适当提高应用型实践实习环节的比重。通过对比十几所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发现,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所设置的各类课程比例不合理,传统的“厚基础、大通识”的思想根深蒂固,公共通识教育课程比重偏大,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比例则较低,这显然与地方本科院校面向基层服务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提高应用实践课程的比重至关重要。总之,地方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应是知识面单一的人才,而应是建筑、结构、施工管理、电气设备等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信心上。图2是皖西学院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重组并加大了的实践课程比例饼图。在增加实践课程学时量的同时,也要注重技能实现元素的梳理,因为在课堂中再多的训练,也很难使学生具有全面解决诸多工程问题的能力。应用实践课程提供了工具,工具的熟练使用、掌握在于实践,工程实践可以说是应用型教育的手段,也可以说是应用型教育的目的。图3是皖西学院根据人才培养规格构建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五、实际效果及意义

第2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TU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39-01

一、土木工程学科特点及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大学的工程教育,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工科毕业生缺乏工程实践背景、动手能力弱,被认为是大学工程教育的首要“弊病”。因此,在同济大学最近举办的中欧工程教育研讨会讨论后,教育部拟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机制,今后可能要求全日制工科生把一部分学习任务从大学挪到企业完成,学时为1年。这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极为重要。土木工程学科最大的两个特点就在于它的“本土性”和“复杂性”。土木工程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包括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都必须结合中国的特色,并且由中国人来完成,因此具有明显的“本土性”。土木工程学科的另一个特点是“复杂性”,土木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专业交织穿插在整个土木工程全过程中,因此必须进行良好的组织、运转、协调。土木工程的这两个特点就注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密切结合工程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土木工程学科培养目标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而考虑:具备较为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结构:具备扎实的工程分析、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及管理的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交流和组织能力。

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相互之间缺乏联系,难以形成有机统一体,教学评价标准陈旧,难以适应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实验过于简单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仅是理论课的补充,实验指导书详尽叙述了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学生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实验操作任务,数据处理也较简单,学生几乎没有问题可以提出,也不必分析实验结果;依据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习难度大

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实习人数激增,联系实习单位和教师指导的难度越来越高,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空泛化,学生无法全而了解施工过程,无法熟悉施工工序,无法掌握实际的施工工艺。实习考核是根据考勤、实习日记、实习报告、鉴定材料等评定的,由于各类实习的性质、目的、内容及实习要求不同,这种考核己流于形式。

(三)设计能力差

传统的毕业设计是按教师规定的形式和要求完成结构选型、计算,建筑设计、图纸绘制等任务的。它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使精心安排设计内容,得到的也仅是一张设计图,学生无法切身感受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本科毕业生难以进入设计院工作,使很多学生忽视设计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及措施

(一)改革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量

改革课程体系,课程要尽早而向实践,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渗透融合;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包括要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控制课程总门数和总学时数。要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制定新的课程教学量计划。在课程体系修订时,白然科学专业基础课程增加实验教学课时,原则上每门专业基础课程最少增加1个学分的实验学时,每门专业课程增加1-2个学分的实习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

(二)优化实践环节,建立面向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

实验中心技术人员和各任课教师相互合作,共同研究实施实验教学的课程目录、实验内容、实验器材和试剂要求,在摸清实验需求的基础上,编制实验室建设实施规划,制定实验室建设项目和设备清单,为满足实验教学创造更好的条件。重视实验室制度建设,尤其是财产管理和实验流程管理制度,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解决实验室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以建立高效和谐的实验室运行环境。

教师提出具体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实验员就应当能够按照要求,协助实验指导教师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一方而,教师必须熟悉实验内容、实验技术和基本操作规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钻研业务,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实验:另一方而,作为实验室专门技术人员,要完成预定的实验任务,首先要弄明白现有的实验设备能够承担哪些实验任务,制定出清单,让教师知道目前的实验条件和能力。

(三)拓宽实习基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在对外合作方面,加强与专业机构、企业单位合作,完善实践基地网络。学生除在这些企业、公司进行真刀真枪演练之外,还可以进行“顶岗”实践,真正达到增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聘请部分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工程师任学校兼职讲师,与一些企业建立固定的产学合作机制,学校利用白己的优势给社会以一定的服务,而利用社会力量来解决实践教学环节的部分事务性工作,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及实践环节的考核上。

四、结束语

为了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入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形式,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广泛接触工程实际,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林,袁大伟,何大志.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自然科学版,2011(08)

第3篇

1.学术交流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一直位列德国高校前三名,其工程地质学科目前在德国高校排名第一。近年来,土木工程系选拔优秀的老师去亚琛工业大学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此同时,亚琛工业大学先后派五名教授及教师十余人次来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合作交流。教师层面的交流更有益于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技术和制度上的保障。另外,土木工程系已入选为德国政府重点推荐的德国大学生(含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海外实习、实践与国际交流基地,这一制度保障为双方长期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保证。目前,由土木工程系推动的上海理工大学与亚琛工业大学校际合作协议的签署工作正在顺利推进。

2.科研合作

近年来,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与亚琛工业大学科研方面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先后与亚琛工业大学合作申请完成中德团队合作项目(PPP项目)、中国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及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教委海外实习交流项目、德国北威州科技部及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项目等十余项,并联合举办国际会议,亚琛工大教授与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合作申请到德国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多项。另外,双方联合建立环境岩土工程实验室以及联合建立国家级研究中心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双方的合作也先后在德国政府网站、德国亚琛工大校园网、德国驻华大使馆网站及德意志学术中心网站上介绍。目前,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科研合作已经被中德两国政府列入双方联合资助的框架,双方下一步将联合申请德国DFG和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联合资助课题的题目。

3.人才联合

培养人才培养工作一直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重点,德国大学土木工程教学特点具备以下几点特征:专业知识面宽,注意社会发展需要、专业方向的设置和调整;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和补充知识结构;注重人才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性环节多;严格的考试和成绩评定制度;教学方法注重讲授示范性的科学方法。上海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一直积极探索支持和激励学生海外交流的新机制,积极推动交流互派、海外短期学习、海外毕业实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多渠道、多平台、多模式的学生海外交流活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目前,土木工程系与亚琛工业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地质专业开展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多个层次的合作交流,土木工程系每年都选派优秀学生到亚琛工业大学进修和交流,参与亚琛工业大学正在进行的一些国家级课题及重要工程项目。同时,选派学生去德国高校并参与到德国高校的课题组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德方为每名学生配备了知名教授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分别担任正副指导教师,学生们被安排在不同的课题组,分别参与亚琛工业大学正在进行的一些国家级课题及重要工程项目,要求每个中方学生必须真正融入德方研究团队,每位学生在研修班结业时都必须报告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成果,这样通过双方联合培养丰富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同时,土木工程系接受德方高校派学生来上海理工大学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以及学术交流,双方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促进了本校学生和德国名校之间的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目前,中德大学生联合研发的边坡智能预报系统正在德国的多个边坡工程中试用。该系统将应用于北京周口店、浙江龙游的边坡工程及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盾构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预报。

4.结论

第4篇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验室现有的条件,按照分层次、模块化的思想,根据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实验室划分了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创新研究型实验等三个层次。基础型实验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并深化学生对理论课程内容的理解。综合设计性实验由一系列扩展实验构成,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掌握工程实际以及科学研究中较为先进的实验技术及方法,加强学生的专业修养,并通过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等方式,培养学生科研及创新能力和潜质。创新研究型实验具有真正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的性质,该类实验大致划分为学科竞赛实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科研项目创新性实验。在构建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各层次的实验按照模块化的开放式体系设计,并保证实验内容针对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及时更新。学生按照个人的发展需求进行模块化的选择,接受系统的实践训练,对于个性化发展以及适应就业需求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每一个层次的实验还分为观摩演示性实验和操作分析性实验。观摩演示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相关学科实验和仪器设备的认知或感性认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操作分析性实验由学生实际操作实验,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根据实验室现有的软硬件条件,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实验室设置了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路基路面等研究方向的各层次实验,要求学生观摩或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成果整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意识。

2实验项目及内容的更新

在2008年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前,黑龙江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实验室规模小、设备少,仅能为混凝土基本原理、土木工程材料两门课程开设本科教学实验,开设的实验项目少、实验内容陈旧,且多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得益于“以评促建”的指导思想,现阶段实验室拥有了FTS多通道协调加载伺服控制系统、YAW-5000型数控液压加载试验系统、YA-300型数控压力试验机、WEP-1000型数控万能实验机、WHY-2000型数控压力实验机等大型实验设备,并先后添置了CM-2B高速静态应变测试分析系统、DS高速动态应变测试分析系统以及振动信号采集分析系统等先进实验仪器。为了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实验室更新了实验项目及内容。在考虑硬件条件的同时,实验项目及内容的更新主要考虑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涵盖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与科研水平的提高相结合,并注重实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现代性,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特色培养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我校以培养“能吃苦、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在实验项目及内容的更新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一思想。例如,实验室综合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土木工程项目管理、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结构力学以及建筑结构试验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开设了《综合实验》项目,该项目融合了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管理及结构检测的相关知识,所含的子项目均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更为接近工程实际,从而大幅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此外,对于实验内容不适应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教学项目,调整过程中均予以取消,如预制空心板受力性能检测、实心粘土砖受力性能实验等项目。经过优化调整,实验项目由原有的8项增加大到17项,其中综合设计型实验14项,占比达到80%以上,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结语

第5篇

一、建筑方案构思与设计对专业素养的培养

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是两个密切相关的专业,建筑物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体。然而,土木专业对方案构思和建筑设计课程涉及较少,存在对建筑学专业认识浅显,思维狭隘的问题,有可能在项目合作中造成沟通与配合障碍。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现场请教、集体讲座的方式对建筑方案进行专业指导,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创作作品,完成方案构思以及建筑功能和造型的设计,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该过程能直观、全面地锻炼学生的方案构思及建筑设计相关专业技能,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二、结构分析和设计对专业技能的训练

在模型设计制作的结构分析和设计阶段,学生将完成包括结构选型及结构布置、传力体系分析及结构构件布置、结构受力分析及构件设计等结构分析和设计工作,达到深入理解各专业课程知识点,并灵活运用的目的。学生首先根据自身作品的建筑方案进行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加深学生对各种结构体系特点的理解,锻炼其结构概念设计的能力。学生通过综合运用、讨论、对比和分析来完成对传力体系的合理设置,以及结构构件布置,在实践应用中强化相关知识点,并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在结构受力分析和构件设计阶段,学生需要针对已布置完成的结构体系进行内力和变形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构件及其连接设计。该环节学生将以自身作品为对象,综合应用“荷载”、“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工程材料”以及针对相关工程结构等专业课程的知识,以实践的方式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通过自学和资料收集实现知识拓展。由于各专业知识均汇集于同一个结构体系,能让学生直观生动地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各课程知识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在该实践阶段,学生还需要适当运用PKPM、3D3S、SAP2000等结构分析设计软件,拓宽专业技能,提高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

三、模型制作对工程施工的模拟

建筑结构模型制作是实践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即以各阶段设计分析成果为依据,制作建筑结构实体模型,模拟将工程设计付诸于施工的过程。学生在该阶段不仅需要让模型的外观造型与设计内容保持一致,更需要从材料的选用,构件形状、构件安装与连接等方面反映设计内容,从而尽可能形象真实地模拟建筑结构,达到模拟实际工程施工的目的。在模型选材方面,需从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类型、外观等方面近似模拟真实工程材料,保持模型材料与真实工程材料在刚度、强度、质感、类型上的近似性。比如:铁丝、铁片等用以模拟钢筋、钢杆件、钢板材等;柔性半透明且便于成型的泡沫玻璃纸用以模拟建筑膜材;木块或木板便于切割挖孔,且刚度和强度均较高,可用来模拟地基、混凝土基础或混凝土板;用刚性玻璃板模拟玻璃;夹芯泡沫板模拟复合墙板,等等。在构件形状方面则以设计内容为依据由选定的模型材料加工成型。构件安装与连接主要包括结构构件与地基的连接、结构构件之间的组装和连接,以及建筑功能构件的组装等。这些构造细节的处理均考虑与工程实际相似。在选材、构件加工、组装过程中,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现场调研,使模型制作过程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类比。学生从中形象生动地了解实际工程相关处理方式,加深学生对工程材料、工程施工等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此外,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四、建筑结构模型解析实践模式的实施

考虑模型解析所需设计及制作分工情况,跨年级组建项目组,并根据各年级专业课程的特点,分工合作。项目组一般6人,组成及大致分工情况如下:(1)由开设“结构设计原理”、“钢与组合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的三年级成员2人,负责整体模型设计和制作的总体方案设计及实施开展,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2)由开设“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等课程的二年级成员2人,负责建筑设计规划,部分结构设计,模型制作方案的设计;(3)尚未接触专业课程大一新生2人,主要负责模型材料匹配、具体模型制作以及相关协助工作。此外,项目组还配有专业指导教师以及大四学生作为顾问,保障项目正常进行。以模型解析和制作项目为背景,根据分工情况和具体工作内容,指导教师将其与相关课程内容建立联系,将项目工作进行拆解、组合和深化,合理设定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任务,依托项目开展进一步完成相应的计算分析、设计说明、施工图绘制、深化总结等工作,完成相应的课程设计或课程实验。在与相关专业类比赛赛题任务相结合开展专业实践训练的同时,将项目实施成果作为参赛作品参与专业类比赛。一方面,以专业比赛的方式提升学生实践教学的竞争性和成就感;另一方面,也将原本作为兴趣爱好的专业类比赛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以提升学生对专业类比赛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五、结语

第6篇

第一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部分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工程测量实训室和引企入校的工程质量检测站,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第二阶段(0.5学期,夏季),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工程测量等专业技能训练,到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及要求的感性认识。第三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部分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道桥施工现场、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工场、道桥工程管理实训室、土木工程质量检测站等实训基地,以土木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施工、工程检测等职业能力。第四阶段(0.5+0.5学期,夏、秋季),生产实习阶段。校、企、学生三方签订生产实习协议,学生在企业施工现场进行工程测量、材料检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专业技能训练,学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日常管理,并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校选派教师进行巡回检查,对学生生产实习进行管理。通过生产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第五阶段(0.5学期,冬季),学生回校学习再提高,依托路桥工程管理等实训室,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室,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授课为主,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综合职业能力,并进行拓展课程的学习。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或省建设厅的职业资格考试。第六阶段(1学期,春、夏季),学生全部到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施工安装、建设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给排水工程技术、供热通风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双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学生根据预就业岗位需求,选择毕业设计内容,进行顶岗实战,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顶岗实习期间,以企业为主,校企共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学生制订工作计划,负责对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学校老师分片巡回指导,解决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受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熏陶,能更快地适应职场环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此阶段学生基本实现预就业。

2“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试点班进行实施,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情况看,效果良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试点班级的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路桥工程测量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任务单进行相应的资讯,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决策,然后小组分工进行任务的实施,并进行检查,任务完成后,进行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每完成一个任务,学生的工程测量技能就有提高一步,团队协作意识也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为学校测绘校园平面图和新地界的工作中,积极报名参加,并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学生的责任心明显增强。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试点班级的专业认识实习中,学生到施工现场感受到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责任重大,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回到学校学习时,责任心明显增强,明确了学习目的和今后的工作目标,都能够认真主动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以往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被动学习,又因为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多学生是身在课堂心在外。试点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脑、眼、耳、手共用,教师由授课变为引导、答疑、解惑,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靠自己资讯和团队协作来完成,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谁都不想因为自己的工作失误,给整个团队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四是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试点班的第一学期就安排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的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将企业中真实的工程案例带入课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建筑识图技能训练,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名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实战演练”,因此,学生的建筑识图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3“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

第7篇

摘 要:土木工程专业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而实践教学应该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在整个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改革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措施,最后对目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而实践教学应该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在整个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扩招以及市场经济的全面开放,使得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资源严重不足,新形势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缺乏对专业的实践,也让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遇到了阻碍。

1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大规模基础建筑的建设,对具有高技能的相关专业人才极其需求,因此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片大好,这也让很多高校产生了盲目招生的倾向,由此使得现有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造成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差的特点,在工作岗位中不能够胜任相关工作,主要原因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第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过于单一。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是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下统一完成的,包括实验、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实习是土木工程最主要的教学实践环节,一般单体工程都在六个月以上,而生产实习则集中在一个月左右,由于学生的人数多,如果全部进入施工现场则会给施工单位造成不必要的压力,所以,土木工程的实习单位一般都是学校长期合作的比较好的单位。

第二,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当前部分高校对该专业的盲目扩招,导致该校的师资力量显得过于薄弱,因此高校加大了对教师的招聘力度,很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他们大多数缺乏工作的实践和经验,因此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指导学生实习,导致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

第三,制约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由于高校办学的经费紧张,用于教学实践的费用更是能省则省,这将导致实习指导教师在选择实习单位的时候往往受到极大的限制,一般会根据经费选择在学校附近的实习场所,或者直接将实习的时间缩短,实习的内容简化等,总之,这都会影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再者,实验仪器的陈旧和实验内容的守旧也是阻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因素之一。

2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2.1 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实践教学力度

思想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指导要素。进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转变对教学的看法,改善之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结合先进经验,不断转变和更新思想观念,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培养较强动手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2.2 加大土木工程相关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要加大对土木工程综合实验室的建立,综合实验室应该能够支撑土工、结构、材料力学、冲击动力学、冻土、测绘仪器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合理使用这些实验设施,增强实践探索。同时,还要积极打造土木工程实践基地,让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企业真实的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去,取得良好的实习实践效果。

2.3 改善实习实践的方式,积极采用小组跟踪实习方式

在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实践中,多采用集中式生产实习的方式,学生对工程项目只有一个粗浅、宏观的认识。要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就是改善集中式的生产实习方式,采用小组跟踪实习方式。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均由教师进行带队跟踪实习,让学生参与到工程建设的细节中去,让学生对施工准备、放线、施工、项目管理、项目预决算等环节有相对全面的了解,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2.4 以教促学,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其自身的实践技能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着巨大的影响。一般来说,高校大部分的年轻教师都是科班出身,工程实践方面的经验不是很丰富,而且学校也基本不提供相关的机会让教师去参加生产实践。因此,学校要重视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引进“双师型”教师、挂职锻炼等等方式,让教师在一线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为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5 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 将教学、科研、产业有效结合起来,围绕学科带头人,通过科研课题对实践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促进学科本身的发展及学校实力的提升,同时还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动力源和机制。

3 结语

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阶段,是将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有助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作为高校建筑类的传统专业,新形势下进行实践教学必然会遇到很多挑战,尤其是对实习的需求与实习资源相对缺乏之间的矛盾。因此,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必须对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关群,王子安.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监控的措施[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

[2]孙楠,刘东,汪志君.土木工程专业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9(03).

[3]张玫,潘志忠,赵艳.浅析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第8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测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C961;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17-03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各个行业所急需的资源。通常所说的实践型人才是指“掌握了直接能应用于工作的专业型人才”,其主要特点是能在其从事的行业中应用已有知识创造实际价值。为了更好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专业型实践人才,高校应主动配合中国教育实践改革的方向,根据现阶段社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1]。文章以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了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探讨了相应的培养模式。

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意义

(一)土木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背景

自1995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开始,土木工程专业已经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进行了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有些高校已经根据建筑行业的需求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测绘人才。建筑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实践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需要建立健全一套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应深入分析国内外大量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成功案例,筛选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经验加以借鉴[2]。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活动,笔者认为目前的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6个部分:试点调研、改革理论、方案研究、实际应用、实践反思和总结推广。反思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明确高校改革的实际内容,健全相应的理论体系,建立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土木工程学科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优化人才结构[1]。

(二)土木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中国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备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实施目标是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批量人才。近年来,随着国

内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对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热情与日俱增。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实践手段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尤其是应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专业知识面的扩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高校培养的各种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如土木行业实践型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土木行业的发展。为此,高校如何借助目前这一有利形势改良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构,已成为现阶段土木专业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3]。

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合理

1. 内容多,课时少

在课程设置方面,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内容庞杂,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而将测量学课时压缩至54个学时,课时少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

土木工程测量学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其实践意义远大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目前高校的教学活动一般以教学大纲为教学目标,而教学大纲提供的教学内容庞杂,忽视实践操作,没有集中突出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尽管现代多媒体手段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是由于没有实践支持,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严重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甚至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仪器和工具的操作方法还是一无所知[2]。

3. 教学内容照本宣科,枯燥无味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一般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把实践性教学精神融入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适当地加入一些合适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联系课堂所学内容,切忌照本宣科。

(二)实践教学环节不系统,体系不完善

教学大纲要与时俱进,正确定位,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4]。然而,当前教学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观念的培养。随着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仅学习理论知识而不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日后工作很难有实际帮助。因此,对研究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不能有所偏颇,这就要提高教学内容的改革层次,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构建,又不能放弃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如何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从课本出发完善实践教学体制,成为当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教学应该在一个完备的体系下进行,现阶段的无体系实践教学,不仅教学效果较差,而且学生所学知识也难以满足日后工作的实际需求。

(三)缺少实践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实践素质,但现阶段许多从事土木工程指导的教师并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首先,高校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招聘而来,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其次,当前的教学评估体系过于强调教师的资质,导致许多教师片面追求高学历而忽视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工程系列教师的待遇很难和普通教师相提并论,严重损害了他们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在对土木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课程要具有针对性、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