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统计学的内涵

统计学的内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31 16:59: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统计学的内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统计学的内涵

第1篇

关键词:新疆内职班; 汉语教学; 学习风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59-002

近年来,“以人为本”、“将课堂教学中心还给学生”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教师的关注,然而围绕这些理念的教学探索绝大多数都是基于了解和探讨学习者个体差异与学习差异之间的联系而展开。因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汉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前提是施教者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并探讨相应的教学策略。因为学习风格作为构成学习者因素的重要环节与学习者的生理、认知、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对其的研究属于个体差异的范畴。

一、学习风格的定义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分析

“学习风格”这一概念是1954年美国学者赫伯特・赛伦首次提出来的。学习风格作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个别化要素,受到教育者们的关注[1]。对于学习风格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我国谭顶良先生在其著作《学习风格论》中给出的“学习风格”的定义为: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2]总体来说:任何个体在感知、组织和记忆信息时都有自己偏爱的方式,这些方式是随着学习者在信息获得过程中自发地逐渐地形成的。学习风格的偏好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行为。下面将通过对学习风格的分析,为汉语教学提供相应的策略。

1.视觉偏爱型学习风格和相应策略

视觉偏爱型学习者的特征指学习者依赖于视觉,并能通过视觉方式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例如通过用眼阅读书籍、板书上的内容等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这类学生一般善于快速阅读,但也对接受口头信息相对困难,容易错过教师口授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画图表的习惯,帮助学生适当地通过反复抄写、圈点勾画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强化听记、复述等训练。

2.听觉偏爱型学习风格及相应策略

听觉偏爱型学习者的特征是指学习者偏爱听、说活动。如大声朗读、讨论、辩论、配合音乐或声音效果发言等。比起视觉,他们倾向于通过听觉渠道获取信息。比如在他们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出声朗读或一边读一边蠕动嘴唇;或者一边听歌一边做作业等。教师可鼓励学生多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还可鼓励学生在不打扰他人的情况下多出声的背诵需要记忆的东西。

3.动觉偏爱型学习风格及相应策略

动觉偏爱型的人喜爱操作性强的活动,通过动手和体验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在静坐听讲的状态下容易走神和厌倦,通过听觉接受信息的效果欠佳。老师应给此类学生创造更多体检学习和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角色扮演、实习实验等,以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另外,还需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注意记录信息、倾听他人发言。

4.合作偏爱型的人是指个体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从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去定义知识、信息

在学习过程中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学习努力程度往往被周围的人鼓励或别的暗示(比如奖惩条件)所决定;他们喜欢交往,能与别人和睦相处,注重人情味,乐意在集体环境中学习,在集体中较为顺从,更愿意和他人一起学习或配合他人的观点。教师在尽量为其营造合作学习氛围,侧重小组学习形式的同时,也应刺激其展示个性和独立思维的欲望。

5.独立偏爱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不受或很少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惯于单独学习,个人研究、独立思考,具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在相互交往中,他们不易被个人感情所左右,也不受群体压力的影响。教师应该多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或研究性的学习内容,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同时,也鼓励其尝试接受与他人良性互动。

6.冲动偏爱型学生往往根据部分信息或粗略思考就急于做出反应,对题中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把握不全、不深,往往以直觉式的、顿悟式的方式在脑中冒出一个答案,缺乏严密的推理和论证过程,因此难以对答案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虽然学习速度较快,但学习不够扎实并容易出错,在完成需要做整体性解释的任务时,成绩较好。教师要注意保护其喜欢发言的积极性,并在其发言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循循善诱、给予点播和启发,同时,教师还要让他们以反思型学生为榜样,不断地练习冷静思考。

7.沉思偏爱型学生面临某一学习情境并出现许多相似答案,但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时,他们不急于作答,而是对问题中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做出深入思考后才给出答案。他们喜欢运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他们反应速度较慢,但准确率较高。教师也应适当鼓励其直觉和灵感捕捉和表达,强化果断发言、不畏错误的行动力培养。

8.整体偏爱型学生倾向于把问题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全面地看问题,在同一时间内,从各个角度对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并依据对主题综合的、广泛的浏览,在大范围中寻找与其他材料的联系。

9.分析偏爱型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小范围。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习惯于按部就班完成学习任务,把学习材料分成许多片段来学习,在学习过程快结束时,才对所学的内容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看法。

整体策略和分析策略单纯使用时都有其缺陷。如整体性学习在寻找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时,由于不能合适地运用证据而表现出盲目无序的现象;分析性学习则由于不能有效地运用类比和寻找问题间的联系而变得缺乏远见。因此不能片面地认为哪种策略更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性质的问题或任务,灵活选择适合的学习风格。

二、基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偏好,制定学习策略

当今的课堂,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老师传递的信息。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偏爱的学习风格。并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风格的学习策略,进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在理论上,教师应做到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在实践中,为不同的学生营造多种类型的活动,如:听说练习,读写练习,体验学习型活动等等。

以下是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新疆内职班一次汉语会话课的教学设计,可以较清楚地体现基于学生学习风格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特点:

授课设计教师:阚丁丁、左晓丽

授课教师:左晓丽

教学内容: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初级汉语教程》第一册第四课《他住在哪》

授课时间:2014年10月13日下午五、六节课。

教学对象:微机(疆)1401班全体学生。2014年2月开始时,作者已对全校内职班学生进行了学习风格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信息输入维度中,听觉型汉语学习风格的百分比最高,其次是动觉型,最后是视觉型。在加工方式维度中,学生的学习风格总体属于整体型。信息输出维度中,冲动型的学习风格高于沉思型。信息加工氛围维度中,合作型的学习风格多于独立型。[3]2014年10月该新生班(共24人)入校后进行了补充调查,调查结果与以上基本一致。

设计理念:让各种学习风格偏好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快乐学习,展现自己的优势风格。

教学目标:(1)掌握和恰当运用关键词汇、短语。(2)初步了解学校行政楼各主要办公室的位置和工作人员,(3)培养仔细倾听大胆表达的口语交际习惯。

课前准备:印好需要学生填写的行政楼空白平面图表。事前联系好各办公室值班人员。

课堂活动环节安排:

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不同的风格特点,制定符合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叶顺丽,吴飒.国内学习风格述评[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8):31-35

[2]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滕佳烨,黄慧.内地新疆中职班汉语学习风格情况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8)10-14

第2篇

《大英百科全书》指出:“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进行推断的艺术和科学”。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统计学的内涵。

(1)作为一门科学,统计学是与数字打交道的,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特征进行研究的。

(2)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以及统计推断。数据的收集又可分为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两个过程,而统计分析又可分为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因而我们认为统计学具体可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以及统计推断。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如下图所示。正是由于上述内涵,决定了统计学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性。从整个统计研究的程序中,可看到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实际上统计学主要利用数学中的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律以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这决定了学习统计学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功底。同时,统计学主要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特征进行研究的,这也决定了统计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密切相关,学习统计学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

(2)实践性。统计学是与数字打交道的科学,这决定了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存在的应用性学科。实际性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但是实际却常被忽略。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统计学最大魅力之一就是它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利用应以解决社会经济现象为目的,同时,社会经济现象得以顺利解决反过来印证统计学基础知识,使之更好地指导实践。

(4)方法上统计学更多地会借助抽样调查。从统计学内容及社会实际情况,可知,统计学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将会过多地使用抽样调查。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抽样调查的重要性。

2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辅相成,教学过程中两者不能偏废,但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课时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导致统计学理论教学中过分强调统计分析而忽略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方法的教授。一般对非统计学专业的财经类本科学生,统计学要一个学期来完成,基本上48学时。而在课程的安排上,多数教材都是按照统计学的特点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及统计推断作为各章的主要内容。而受课时限制,统计学的教授主要以统计分析为主。对统计调查和整理过程一带而过。

受课程安排限制,忽略抽样调查的重要性。很多课本在统计学内容安排上都把抽样调查和抽样推断作为一章,放在数据分析之后单独进行讲授。这就使学生将数据分析学完后才正式开始接触抽样调查,殊不知,统计设计、调查和分析的数据多数都是通过抽样调查得到的!抽样调查的基本知识没学,先学统计分析,本末倒置。

(2)统计学教授过分强调理论性而忽略实践。由于过分强调统计数据分析,使很多教师在讲授统计学的时候过分强调理论的讲授而对学生感兴趣的统计实践却往往忽略。这就使统计学课堂变成了数学课堂。

(3)统计学教学忽略了与当地社会经济现象的关系。很多教师在统计学教学中,单纯地进行理论的教授,即便进行实践的教授,也未与社会经济现象,特别是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3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由上述分析可知,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受教材内容及课时限制,过分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实践。因此,统计学教学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探索。

3.1调整教材内容,将抽样调查知识提前

由于有些社会现象不可能全面调查,有些社会现象没必要或没有时间全面调查,同时,会对全面调查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这都决定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抽样调查必然应是统计学讲授中的重中之重。统计设计、整理、分析及推断都离不开抽样调查,袁卫教授编写的《统计学》中已体现了这种想法,但并未单独拿出一章来强调其重要地位。因此,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应将抽样调查的相关知识在绪论部分加以强调,也可根据教学要求,在绪论部分讲授统计学相关概念及基本知识,然后单独拿出一章重点讲授抽样调查的方法!在讲授内容上可强调抽样调查的前提——随机抽样以及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如何控制误差。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后各章节。

3.2重视学生主动性,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鉴于很多统计学教学偏重理论,忽视实践。我们认为,在统计学教学中,应将学生的主动性融于整个统计学教学中。

(1)以组为单位,进行统计设计——问卷调查设计。讲授完统计学基础知识及抽样调查后,将学生以班为单位分成若干组,每组10人。分完组后,主要讲授统计设计和统计调查,在讲课过程中,要求每组据自身情况,选一个较喜爱的题目进行问卷调查的设计(鉴于开始出于安全性及便于管理,让学生选择与大学生相关的话题,调查对象主要是本校的学生)。学生问卷设计主要是以课余时间为主,以一周时间为限。

(2)派发问卷,进行统计调查和问卷审核。讲授统计设计和调查的这周时间里,学生将设计好的问卷(这些问卷要经过老师审核以及学生集体修改)打印,并在学校派发。派发后将问卷回收,学生对问卷进行初步审核,确定有效问卷。

(3)问卷的整理。学生回收完问卷并完成初步审核后,我开始讲授统计整理的内容(学生1周的时间完成上述内容,而1周正好可以用3个课时讲授统计设计和调查内容)。这一章重点讲授如何将回收的数据录入电脑,如何分组及如何形成数列,并用EXCEL画出各种统计图形。而留给学生两周的时间把回收的问卷录入电脑、分组,形成数列,学生在实际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反馈,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4)问卷的分析和推断。问卷整理后,进行统计分析的讲授,统计分析内容较多,既涉及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还涉及综合指数及时间数列等问题,用课时量较多,这个过程中,各组据自己问卷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方法对问卷进行分析,最终达到对每一道题目都进行系统的分析。由于问卷设计内容中使用的方法可能与讲课的内容不一致,这就要求学生打乱问卷题目顺序,学了什么方法就使用这种方法解决问卷中的问题。通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几种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时间数列和变量数列的区别、时间数列中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判别方法以及综合指数相关的知识等。

第3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第4篇

摘要:根据21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中重点突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第5篇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第6篇

一、高职院校物流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对统计学的正确认识

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课程,涉及一定的运算与推导,具有良好数学基础的学生在学习时占有一定优势。而高职院校物流类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弱,这使许多学生存在畏难心理,认为统计学就是数学,就是繁琐的数据运算、抽象的公式推导与枯燥的报表汇总,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是学习不好的。据统计,超过90%的物流管理学生认为统计学是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此外,学生对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认识不清,认为统计学与今后从事的工作没有关系,学好学坏一个样,这种心理导致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无法将课程学好。

(二)强调理论教学,内容与专业契合度低

目前物流统计学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统计学原理》《基础统计》等专业通用的版本,较少有专门针对物流专业开发的教材,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主要侧重于抽样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知识与理论,各知识点前后关联性强,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2]。少数编写的《物流统计》内容与《统计学原理》相差不大,仅是在例题数据的设计上,赋予了物流内涵,课堂讲授时专业针对性不强。例如,在讲解方差这个指标时,不能将其融入物流情境或任务,可能仅给出几位员工在单位时间内各自的货物分拣数量,就直接要求求出方差。学生们就会产生疑惑,这个指标对完成物流任务有什么作用?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差?这种情境与任务的缺失,使学生无法体会统计学在物流中的作用,导致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三)教学方法单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仍沿用教师上课讲授、学生课堂练习、课后批改作业的传统模式,这显然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岗位人才的要求。“填鸭式”的理论教学,可能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求指标、算数据,但是对其真正解决岗位中具体问题的指导作用却很小,因为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用上这些知识。教学中缺乏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和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教学一般在普通教室进行,像Excel这种操作简单、适于学生掌握的统件软件的操作训练很难进行。单一的教学手段,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学习。

(四)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由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案例、情境的设计以及实操技能的训练,考核环节只能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当前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还是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考查为辅的考核方式,缺少对学生利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期末考试内容都出自书本,且会提前划定复习范围,学生只会一味机械背题,出现了笔试成绩高、实际能力弱的情况,背离了职业教育评价的本质要求。

二、高职院校物流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物流企业一线操作或基层管理岗位。近百名已经就业或实习的学生表示,各类订单的整理、库存情况的分析、人员工资的汇总等实际工作都要用到统计学知识。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理论教学要以“适度、够用”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等。以往的物流统计课程,教材内容和教学过程理论性过强,学生缺乏对课程的理解和动手解决问题的锻炼。只有深化课程改革,以岗位分析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提升教学目标与用人需求的契合度,才能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是适合生源特点、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物流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因此,在统计学教学中,要以“有用、能用、会用”为原则。“有用”指传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物流岗位需要的;“能用”指统计的方法适合物流行业特点,具有可实施性;“会用”指统计方法简单、易懂、便于学生掌握与应用。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我们不断通过课程改革去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3]。

(三)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需要

物流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不完善,多数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对物流岗位的认知也比较模糊,严重制约着物流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通过统计学课程改革,倒逼教师深入物流企业一线,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重点任务分析,并据此设计教学情境与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在完成课改的同时,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得到提升,实现了双赢。

三、高职院校物流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实施途径

(一)明确统计学在物流管理中的定位

统计学是物流管理的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形成统计思维的任务,是一门侧重应用的学科。通过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统计指标及Excel等软件来处理实际物流领域中的问题,减少公式的推导和复杂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统计学不是为了探究统计原理、推导复杂的公式,而是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明确统计学在物流管理中的定位,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课程的信心。

(二)校企合作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教学的主要载体。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摒弃以往的学科本位思想,与企业紧密合作,对物流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找到适合学生的核心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剖析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据此制订课程内容,即按照岗位任务—核心能力点—知识点—课程内容的顺序组织教学。只有依托企业,注重实践技能训练,才能保证教学内容学以致用。经过梳理,总结出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应用到的统计学知识点[4]。

(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在教学中应从单一的理论教学向多种教学方式转化,从注重理论向注重应用转化、从传授式向启发式转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完成任务。教师要创设情境任务,通过案例教学,辅以多媒体课件等,将所授知识点融入具体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所需知识[5]。如,在讲授调查问卷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做如下设计:第一,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调查小组,推选组长;第二,给每个小组设定一个调查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关于物流方面的,也可以是学生们比较关注的校园问题;第三,教师对统计调查做简单讲解,并对小组调查指出方向、提出要求;第四,小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第五,小组进行数据处理,形成调查结论,分组在课堂上进行汇报;第六,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教师进行评价,给出任务完成的成绩。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参与整个调查过程,对调查工作有全面了解,懂得怎样进行问卷设计、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数据处理;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负责调查进度控制、情境设计和适度辅导。通过创设工作任务,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统计意识,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进行全方位课程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课程评价通过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加权求得,期末成绩权重以30%为宜,不设置客观题,以考察统计思想与基本计算为主;平时成绩权重设为7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参与度、任务完成情况、组内评价与创新性思维等,争取全方位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四、结语推进课程改革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物流统计学课程的改革,凸现了统计学作为“工具”的特点,强调了其在物流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性。根据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的改革设想,希望能够丰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内涵,为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正涛,刘阳.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的物流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设想[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28-129.

[2]东方,秦小辉,黄素心.素质教育下物流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路径[J].物流技术.2014(1):371-373.

[3]肖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策略探究[J].电大理工,2017(9):17-18.

第7篇

关键词:统计学个性;统计学实用性;例题习题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98-02

一、高等学校开设《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已发展到高度信息化的新世纪。数据是信息的重要表现形式,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已经浸透到当今信息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通用的数量分析方法,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经济社会调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直以来,国家教育部都将统计学确定为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对于我校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工商学院的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的地位如同数学和外语一样重要,起到基础性工具的作用。统计思想的匮乏和统计方法的缺失将影响学生将本专业研究问题深化以及进一步剖析社会复杂经济现象的能力形成。

基于此,根据经管理类非统计专业学科的特点设计统计学教学内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其即具有坚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功底,又懂得统计方法,能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手段的经济和管理人才,以能胜任市场调查、经济预测、信息分析和其他经济管理工作,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二、统计学教学中的困境和原因分析

目前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课程枯燥难懂,把统计学视为第二门数学,憎恨、敬而远之;学生不理解统计思想,不思考统计方法的逻辑过程,只是为了完成学分死记硬背,学完统计学后甚至连其中的符号都不认得。统计学教学实际处于“不知为什么学,不知怎么学,不知怎么用”的尴尬局面。统计学的基础性作用目前还无从谈起。  根据多年自身统计学课程学习的经历和教学经验总结,我们发现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忽略了统计学的个性,没有把统计学与学生自己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放弃了统计学的实用性,没有把统计学与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具体来说:

1.目前教材是针对经济管理这一大类的,由于通用性广,这样无论例题习题的设计上,还是在案例教学的实施上,没有针对陛。例如,无论是对金融学、经济学、国际贸易专业还是管理学、会计学、人力资源专业,目前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等章节的习题、例题都延续工科数理统计的研究视角,针对工厂产品质量管理设计的。难以让有关专业的同学深切地体会到统计在本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进而产生生疏感。  2.统计学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的价值和魅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才能得以体现。在统计教学实践中,我们几乎没有的案例教学,即使出现的少数统计方法的应用举例,大部分例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演示统计方法的实施过程。案例不但与相关专业结合不够,而且与现实经济问题严重脱节。使学生的思维禁锢于书本,不知所用。应用性的迷茫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有效地激发。

三、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一)还原《统计学》的个性  在缺少个性化《统计学》教材的状况下,在教学方法、手段上下工夫,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习题、例题以及案例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具体来说,对于学习《统计学》的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针对其专业,有选择地安排统计学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设计与其专业背景密切相关的例题习题库。  1.教材选择思路  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的教材应有别于统计专业,应与教学大纲相一致,而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大纲应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加以制定。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在遵循实用性、方法性、思想性、简明性的原则下确定《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应着重介绍实用的统计方法和通用的统计思想,避免繁琐的数理推导和数学证明。

2.开发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例题、习题库思路

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例题、习题库建设是统计学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统计学教学未来改革的方向之一。目前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中,几乎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例题、习题的研究,有的也只是教师凭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备课过程中的即兴发挥。因此,例题习题的讲解过程中融入专业知识尤为重要,比如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举股指(如上证指数)计算的例子,权数就是股票的成交股数;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举有效汇率计算的例子,其权数是贸易比重;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举累进税计算的例子,其权数是处于某税级的人数。这样,通过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中设计不同例题的做法,使学生感觉生动、具体、容易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于统计学例题、习题库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其他专业授课教师的通力配合,需要统计学授课教师之间资料的共享、经验的累积,必要时还需专业的研究机构设计开发。

3.案例库建设思路  在众多世界一流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案例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案例库是否建立以及建立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而且直接反映了该校案例教学的水平。

统计学案例教学以案例为载体,以课堂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以达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下三点是必须把握的。首先,案例是为统计学教学服务的,而统计学的内容包括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资料整理方法、统计资料分析方法和统计资料预测方法,因而统计学教学案例也应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案例,形成一个反映统计学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统计学教学案例体系。因此,案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能清晰说明一个原理或一种方法,使学生能理解原理的内涵或方法的效用,易于举一反三。其次,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案例教学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方法,而是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基础上,使二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再次,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最后,案例教学中,必须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是导演者,课前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要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

(二)恢复《统计学》的实用性

对于《统计学》实用性的提高,可从两方面人手:

第8篇

一般来说,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理想状况良好,但知识基础较差,个性特征迥异,这就会导致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实际效果。而实际上,独立学院的统计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不少学生仍习惯于中学时代的思维与学习方法,死记硬背概念,生搬硬套公式,为应付考试而学,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质疑发问精神的培养,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到每学期末时,课程考察仍以闭卷考试为主,考查学生对统计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缺乏实际的技能考核及应用操作等。由于采用大班上课,人数较多,在统计教学中,仍以手工计算为主,像Excel、SPSS、SAS等应用较广的统计软件,却由于种种原因,使用频率非常低。这最终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会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使本来快速而简单的统计工作变得复杂,使学生的实际统计工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学生学习难度大。一般而言,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但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统计学的信息量大,基本的概念、理论、方法较多,公式繁杂,数据枯燥,经常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学习时也是望而生畏。由于学生在学习统计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实际的统计工作,对统计中的概念特别是概念之间的联系及区别难以掌握。

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概念及解题技巧,但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往往只局限在理论上,并不一定真正理解把握,加之缺乏实践经验,往往遇到实际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有的老师尝试使用案例教学,但也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案例,缺乏商业背景,使案例教学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不利于学生理解统计方法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

二、解决独立学院统计教学问题的对策

1.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统计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统计理论是统计实践的升华和抽象,不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教学工作者,均要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宗旨,立足于统计实践,总结发掘出符合理论要求,适于实践操作的实用方法手段。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根据统计实践的客观情况和具体要求,适当删减那些抽象性比较强,日常统计工作中基本不适用的理论方法。对于与实际工作出入较大的理论应调整思路,站在实际工作角度看问题,从实践操作入手,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使理论学习能够与实践工作相匹配,不断提高统计理论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统计的价值和乐趣。

2.教学方法革新。独立学院主要的为了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但由于长期以来对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目的认识不清,教学中往往采用与本部统计学专业相同的教学体系,在统计学课程的讲授上强调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注重统计方法的数学推导。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对统计的兴趣,同时也削弱了这门课对学生的重要性。单一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学习起来很枯燥,也无助于理论的理解。统计教学方式的革新,主要是解决传统教学的两大难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怎样达到良好的统计教学效果,而不再把统计当做枯燥、乏味、难学、无用的硬性任务。应用导向型学习要求以应用为主,以实践参与或模拟的形式大力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统计技能,使学生养成定量分析的统计意识。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和开展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从数量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教师可针对独立学校学生的特点,将统计学的理论讲授内容进行缩减,只讲主要几章基础的、传统的、经典的统计学方法,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统计学基础。

3.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它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通过例题只是熟悉或掌握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很多老师也尝试过案例教学,但他们的案例教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我们应当针对不同的专业,选择具有专业背景的实际事例作为案例,而不是假设的事例。教师在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时,可根据各章节的内容分别选用调查型、整理型、综合分析型的案例为教学服务,运用真实材料来训练学生。学生通过阅读统计教学案例,运用所学统计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启发、协调和概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进来、深入案例,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为互动式,使学生在讨论、分析和教师指导中学习理论知识,并充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语言表达、与人合作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案例教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够密切联系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让学生了解分析问题的思路,包括要解决什么问题,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解决,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如何撰写分析报告,怎样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等,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