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地下水调查方法

地下水调查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31 16:59: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下水调查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下水调查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林地滑坡;调查方法;防治;工程

1 林地滑坡调查

林地滑坡活动非常复杂,而且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所以,要从各方面进行调查。发生林地滑坡时,首先要作预备调查,根据预备调查编制调查计划。调查计划主要根据滑坡的规模,分为三种。按调查计划开始正式调查。正式调查又分为概查和精查。下面是滑坡的调查概要。

1.1 预备调查

1.1.1 文献调查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来获取调查区域的地貌和地质构造信息,以及地震和滑坡的历史信息。

1.1.2 用航空照相调查地形、地质构造

到目前为止,利用航空照片进行滑坡调查,仍是最快速实用的调查手段。

1.1.3 现地调查

包括调查滑坡范围;调查地质(岩石的风化、变质度、断层、破碎带、岩石的走向、倾斜、土质等);调查地形(滑坡地形、发达的层次、滑坡土块的厚度);地下水的分布(涌水点、沼泽、湿地、水井的水位);运动形态(浅流动性、运动方向、运动区段);发生原因(河川下游的侵蚀、长期下雨、暴雨、填土、切土、地表水、堤坝漏水、地震等);估计今后的运动情况与发展,估计被害范围和被害状况;研究紧急对策工程(防止土崖塌工程地表水排除工程,地下水排除工程,头部排土工程抑止填土工程);大规模滑坡(现地调查结果,记入1/2000地形图中,选择探物方向和钻探地点);中规模滑坡(现地调查结果,记入1/1000或1/500地形图中,主测线宽50-200米、长-1000米、深10-20米以上,钻孔位置不少于4处);流动性浅的滑坡(决定主测线1-2条,钻探位置2处,作贯入试验,摊定滑面)。

1.2 正式调查

1.2.1 概查

探查弹性坡(层折波法、浅层反射法、常时微动法);探查电气(比抗法,电检层);探查自然放射能。

1.2.2 精查

钻探调查(调查地下构造、土质、其它利用);调查滑面(根据地质判断,利用钻孔判断,测量器);调查地表面移动状况(用测量方法、伸缩仪方法、地盘倾斜方法,航空测量方法);调查地下水(调查地下水压、调查地下水分布,调查水质和平面分布,垂直调查)。

2 分析林地滑坡的稳定和对策工程

2.1 安全率

假定为圆弧形滑动,如果沿滑面的剪断应力(引起滑动的力)小于土的剪断强度(抗滑力),则不沿着圆弧产生滑动,这个假定滑动面所具有的安全性用安全率表示。对策工程就是以安全率为标准检验对策工程的可靠性。

2.2 用分割法分析滑坡的稳定

把圆弧滑面上的土块分为同一宽度的带状,分别计算出各分割部分的土块的剪断应力和作用在滑面上的垂直应力。把圆弧总力综合起来考虑,就可以计算斜面的安全率。但是,从现在对滑坡的稳定分析来看,决定滑面的土的粘结力和土的内部摩擦角,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按下述程序来决定上述中的对策工程的数量。首先,画出关于土的粘结力和土的内部摩擦角图纸,定出剪断强度的范围。这时土的粘结力和土的内部摩擦角决定其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求出另外一方。土的内部摩擦角值,由于滑坡粘土不匀,所以土的粘结力值是可以利用上部荷重同时变大的性质,根据经验就可以殷实程度决定,由此也可以求出值。

考虑对策工程,首先要确定在滑坡发生前的安全率,然后施行对策工程,用土的粘结力和土的内部摩擦角作稳定计算来检查安全率的上升情况。对策工程完成后的指标安全率叫计划安全率。计划安全率应该根据保全对象在社会上的重要程度来决定,但是,一般情况是计划安全率要高出10-20个百分点。大型项目的安全率(主要的国营道路、高速公路等交通机关,人口稠密的地方,重要的河川和公共设施等有危险滑坡的地方)高出20个百分点;一般项目(其它是以一般滑坡为主的地方道,二级以下的河川等)高出10个百分点;对只起到时抑制作用的对策高出,计划安全率应该增加5-10个百分点。

2.3 滑坡对策工程与安全率

滑坡对策工程目的是把斜面的安全率提高到计划安全率。通过增加滑坡和自然条件(地形、土质、地下水等)变化,可以提升安全率。例如排土、疏通河道、修建防砂堤、地表水排除、地下水排除。通过利用构造物增加抗力,例如设置挡土墙、打桩、安置钢骨,都能增加土的剪断抵抗力。

2.4 对策工程的概要

2.4.1 排土工程

是以排除斜坡上的土来提高安全率。这对于中等程度的滑坡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与压实填土法并用,则比抛弃废土更好,排土后的表面要用排水工处理。

2.4.2 河川构造物

利用防砂堤挡住砂,压信滑坡的末端。在滑坡地区修筑时,要建筑象围堰那样柔软的构造物。

2.4.3 地表水排除工程

处理由雨水形成的地表水和由滑坡出现的涌水时,也要用柔软的构造物。

2.4.4 地下水排除工程

本项特指排除地表下面3米左右深的地下水。在挖掘的水沟中铺砌砾石石笼或在铺设渗水混凝土管和地下排水的排水沟与集水井连结在一起。从维修的角度来看,排水沟最好做地表排水渠。浅层地下水容易集中到地面低洼地方,所以多用明、暗渠。近年来,横向钻孔的掘进方法有很大进步,所以对排除3米以下的地下水,多采用30~40米横向钻孔。

第2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工作方法;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评价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位于江西地区,为工业建筑群,场地在长江与湖泊之间为一系列南西~北东方向的孤立残丘,属江岸湖滨剥蚀残丘地貌。

工程开展期间厂区内正进行土石方开挖回填施工作业,原有地貌已大为改观。工作区内仅在东北和西南部分布有残丘地貌,区内最高标高109.6m,在丘陵与长江之间分布着狭窄的一级阶地,阶地地面标高12~14m,最宽处(船形)约1.4km,在丘陵与湖泊之间分布着狭窄的二级阶地,阶地地面标高17~29m。

按照设计要求,本次工作为岩土工程勘察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及地下水位观测等多种手段,查明调查区内的水文地质基本条件和基本特征,分析评价厂区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为下一步主厂区施工图设计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2 工作方法及工作量

2.1 水文地质调查

调查方法为通过观测点和观测路线,着重对水文点(井、泉等)进行追索观察,并尽可能穿越构造、地质界线的实地调查法,一般水文点用手持GPS定位,重要水文点用RTK精确定位。各点均按统一要求填写卡片,详细记录调查和访问资料,泉水点实测流量。

通过以上工作,进一步查明了调查区地下水类型、分布及赋存条件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和动态变化等主要水文地质特征,为水文地质试验和对调查区进行全面水文地质评价,取得了所必需的水文地质基础资料。

2.2 抽水试验

通过抽水试验,测定第四系地层在天然状态下和人工回填后的渗透系数。本次钻孔抽水试验共完成4孔,其中3个孔布置在厂址回填区,1个孔布置在厂区北部的一级阶地,

2.3 压水试验

为测定不同岩性和风化程度基岩的试段透水率,在两个主厂区共布置了6个孔的压水试验。按三级压力、五个阶段 [即P1-P2-P3-P4(=P2)- P5(= P1),P1< P2<P3]进行。P1、P2、P3三级压力分别为0.3MPa、0.6MPa和1MPa。

2.4 地下水流速、流向试验

为查明厂区内地下水流速、流向情况,利用同位素综合示踪方法对主厂区及周边区域的地下水渗透流速大小、渗透流速方向进行了探测。共完成地下水渗透流速探测孔10个,地下水渗透流向探测孔10个。

3 水文地质条件

调查区位于长江与湖泊之间的狭长地带,地形呈南西-北东条带状展布,中间地势较高,两侧地势较低,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为一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3.1 地下水类型、分布及赋存条件

1) 第四系孔隙水

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主厂区与湖泊之间及主厂区与长江之间的第四系冲湖积平原区,含水层主要为粉细砂层、碎石土,另外底部的粘性土混碎石、粉质粘土夹粉砂层及表层的新近回填土属相对含水层,其它粉质粘土或粘土渗透性差,富水性贫乏,为较稳定的隔水层。

主厂区南侧地下水混合渗透系数为2.017m/d,属中等透水层,含水层主要为粉质粘土混碎石、角砾。

根据三孔抽水试验结果,厂区与长江之间地层渗透系数为0.007m/d~0.608m/d,属中等透水~弱透水层,含水层主要为粉细砂及粉质粘土夹砂。

另外,依据室内岩土的渗透试验,粉质粘土的垂直渗透系数为4.74×10-7~9.63×10-7cm/s,属较为稳定的隔水层。

2) 岩溶裂隙水

岩溶裂隙水含水岩组为石炭系白云质灰岩、含藻团块灰岩和二叠系燧石灰岩、含燧石条带结核灰岩,灰岩中见有溶蚀裂隙和小的溶洞等,为地下水储存、径流、排泄提供空间。

场地灰岩分布在主厂区两侧,钻孔地下水位变化较大,地下水位受地形和岩溶发育程度所控制,不成层分布,无统一水位,同时溶蚀裂隙和溶洞中均充填粘性土和碎石角砾,渗透性较差。根据压水试验成果,岩溶裂隙水的透水率为5.1~13.94Lu,岩体属弱~中等透水层。

3)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岩性为泥盆系上统含砾石英砂岩、细粒石英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及志留系上统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和泥质粉砂岩。

基岩裂隙水的赋存主要受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控制,分布厂区中部。开挖区上部风化层大都被剥除,基岩裂隙水赋存在中等风化~微风化岩体中,因节理裂隙发育的不均匀性,造成基岩裂隙水分布不均匀。大多裂隙水以脉状、支脉状分布于张开的裂隙带中,基岩透水性随深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根据压水试验成果,基岩裂隙水的透水率为0.41~4.84Lu,岩体属弱~微透水层。流速试验表明地下水平均流速为0. 001~0.12m/d。

出露的岩体基本呈中等―微风化状态,以中等风化为主,由于岩石节理裂隙发育的不均匀性,造成地下水分布的不均匀。而微风化岩体只在局部范围内连通而构成互不联系或联系很差的脉状含水系统,赋存脉状裂隙水。在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直接接触的地段,由于两种类型的含水层之间无隔水层,二者融为一体,成为混合水体,同时基岩裂隙水分布不均匀,混合水体仅在局部不连续分布。

3.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

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方式同区域上基本相同,总的方式是:补给补给+迳流迳流迳流+排泄排泄,局部存在交替,总的趋势是以主厂区为分水岭,北侧排泄到长江,南侧排泄到湖泊。见图3.2-1。

就本区而言,补给遍布全区,排泄和交替只是局部地段,它具有以下特点:1)短迳流、浅交替、动态变化明显;2)总的是垂直补给,斜面迳流、网络排泄。

总之,地下水的形成受地貌、构造、气候、水文等诸因素控制。按其埋藏条件及含水层介质的不同,可分成不同类型,各自的补给、迳流、排泄方式也不同。

3.3 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按地貌形态及地下水的赋存、形成条件不同,测区地下水可分为:冲湖积平原区第四系孔隙水区、基岩区的岩溶裂隙水区、基岩裂隙水区。

依据本次水文地质调查及钻孔内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及地下水流向试验进行综合分析,基岩裂隙水、岩溶裂隙水区地下水流向主要为:主厂区和长江之间,地下水以节理裂隙及溶蚀节理为径流通道,向北、西北方向流向冲湖积平原第四系孔隙水区,平原区孔隙水向北及北北东方向渗流,排泄于长江;在厂区和湖泊之间,地下水向东和东南方向流向平原孔隙水区,孔隙水向东南侧向渗流排泄于湖泊。长江与湖泊之间最近距离约1.5km,两者之间水力联系密切,湖泊通过闸口向长江排泄,但在汛期,长江水位将高于湖水位,通过闸口向太泊湖进行反补。由于测区位于长江和湖泊之间,最终地下水流入长江。

3.4 地下水化学特征

调查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以降水溶滤成因为主。本次调查配合岩土工程勘察,对基岩裂隙水、岩溶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水进行取样,共取12组。其中基岩裂隙水6组,第四系孔隙水6组。

分析结果显示:岩溶裂隙水水质类型主要为HCO3- Ca型,矿化度0.392克/升,PH值7.35, HCO3-0.252克/升;基岩裂隙水水质类型主要为HCO3- Ca型,矿化度0.481-0.440克/升,PH值7.20-7.42, HCO3-0.262-0.298克/升;第四系孔隙水水质类型主要为HCO3- Ca-Mg型,矿化度0.258~0.314克/升,PH值7.10~7.23, HCO3-0.145-0.207克/升。

3.5 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现状

测区内有一些小的民井,供居民生活饮用,用水量小,对地下水影响较小。区内及附近地区无大型厂矿,无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因此,不存在因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

4 水文地质评价

4.1 水腐蚀性评价

结合水质简分析成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修订版)的规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在干湿交潜作用下有微腐蚀性。

4.2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评价

厂区内地下水迳流方向基本受地形控制,北侧地下水以节理裂隙及溶蚀节理为径流通道,向北、西北方向流向第四系孔隙水区,第四系孔隙水向北渗流,排泄于长江;南侧地下水向东、南东方向流向孔隙水区,孔隙水向南东排泄于湖泊,在汛期,长江对地下水进行反补,由于厂区位于长江和湖泊之间,最终地下水流入湖泊和长江。厂区完全整平开挖后,由于场地整体后地势还是高于两侧的的阶地,且场地中部岩体为多为微风化岩,根据压水试验为弱~微透水层。因此场坪开挖后不会改变地下水的总体流向。

4.3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评价

主厂区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要类型,由于主厂区已开挖整平至厂坪设计标高,原地貌浅部风化裂隙水含水层已被清除,现主要以微风化岩体为主、根据压水试验微风化岩体透水率为0.41-4.84Lu,岩体属弱~微透水层,因此核岛区地下水主要为节理裂隙比较发育地段受大气降水补给形成暂时性基岩裂隙水。基坑开挖时会发生少量涌水或渗水现象,水量不会太大,可以采取明排方式处理。由于含水层为基岩,不会产生流砂、管涌等现象,因此,基坑排水对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5 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危害;预防

前言

地下水文地质环境作为岩土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岩土体工程的耐久性和稳定性。按照工程地质勘察的标准要求,勘察工作不但要明确与岩土工程相关的水文地质条件,还需要综合评价地下水给岩土体和建筑物带来的不良作用,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好全方位的预防与治理工作。

1 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涉及的水文地质调查内容

影响工程的水文地质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岩层中含水层和隔水层之间的厚度、分布及组合的关系;(2)地下水的水位、类型及水位变动幅度;(3)含水层的水头及体征;(4)岩层渗透性等。为了保证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在地质勘察时应对以下几点进行详细的调查及评价: (1)应加强地下水对工程影响的评价,并对水文地质影响工程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2)在地质勘察时,应先明确建筑的基础类型,然后加强和该类基础相关的水文地质的调查与分析;(3)在调查水文地质条件时,应先明确地下水的变化规律及其自然状态,并分析及预测其对地下水文地质的影响,以便做好预防对策。由于在不同的地域,地下水文地质都不一样,给工程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因此必须要做好水文地质调查,为工程地质勘察提供更多、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2 水文地质条件给工程带来的危害分析

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条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地下水的升降变化及其压力作用两个因素引起的。地下水的变化主要受到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若地下水位超出临界值,就会对工程地质勘察造成极大的危害。工程实践表明,给地下水位变化带来影响与危害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2.1 地下水位下降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如地下水利用过度、流域上游筑坝等情况,而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会对地下水的水位造成影响。如果地下水位出现大幅下降,就容易引发其他各种地质灾害的出现,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及地裂等情况,严重的还会对引发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如地下水源枯竭、地下水污染等。

2.2 潜水位上升

潜水位的上升会给当地建筑物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带来极大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软化地质,威胁建筑物的安全。随着潜水位的上升,容易使粘性土的压缩性不断升高、强度不断降低,而且含水率不断升高,从而容易导致建筑物沉降变形;

(2)导致地基隆起或者地基侧移。潜水位上升会使建筑物的基础出现上浮,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及安全性造成极大的威胁;而地基侧移则会使建筑物出现倾斜、墙体破裂等现象,同样威胁着建筑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3)潜水位的上升导致粉土、砂土等处于饱和状态,严重的还会诱发管涌、流砂及砂土液化等不良情况的出现;

(4)潜水位上升会使一些地下室浸水,如地下停车场,从而造成极大的危害;

(5)潜水位上升会使土壤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如盐渍化、沼泽化等问题的出现,使建筑物长期处于腐蚀的状态下,对其稳定性及安全性造成极大的威胁。

2.3 地下水位升降

地下水位的升降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 压密建筑物的基础土层;

(2)水位变化引起干湿交替,使建筑物容易出现腐烂;

(3)对工程基础材料造成腐蚀性;

(4)使建筑基础土层的盐类溶解,使建筑物出现位移;

(5)使膨胀性岩土出现胀缩变形,容易出现地裂破坏建筑结构。

3 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应对措施

针对工程勘察中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1 强化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学习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规程体系越来越完善化、规范化,规范的文件,明确了勘察工作的目的、任务,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应对方法,为工程地质技术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作为工程地质技术人员必须加强对规范、规程的认识与重视,并对其要求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合理地布置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设置充足的原状土样测试数据,确保抗震地段划分的合理性。工程地质管理者和技术人员通过深入研读规范、规程,严格参照文件的相关规定,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理论知识,切实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3.2 加强对地下水埋藏状况调查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水文地质调查过程中,明确调查的重点与关键点,并明确调查指标体系,熟悉地下水的类型,掌握地下水位、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同时,综合评价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对于涉及到基坑工程的,应该做好抽、压水试验,深入调查土层的渗透性质等。针对地下水可能带来的突涌、流沙或管涌等潜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出具有时效性的防治措施。

3.3 加强工程地质条件的勘察

加强对地质、水文地质及地下水分布情况的勘探与调查,并加强对地面调查较困难的地域的物探。通过结合高密度电法与激发极化法电法进行勘探,不仅能有效保证勘察的深度,也能对分辨率问题进行考虑。另外,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探中,还可以通过结合瞬变电磁法与高密度电发勘探的方法进行深部精细地质结构的勘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工程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还有利于防止人为诱发水文地质灾害的出现。根据水文地质的勘察情况,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对水文地质中的各参数进行测定,进而找到合理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马久信.论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 (9).

[2]周正义,赵鹏飞,张阳.关于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与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3(3).

第4篇

关键词:水文地质;地质调查;调查

水文地质工作是研究水文地质条件的主要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查明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水资源作出水量与水质评价,所以水文地质工作对工程建设的后续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往往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问题常常被忽视给施工带来许多困难与不便,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工程灾难。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地层岩性、地层结构及岩石微结构、地形地貌和新构造运动以及人为活动。并且区域构造格局和构造运动控制着岩土侵蚀的发展方向;地层的岩性和结构控制着岩土侵蚀的抗侵蚀能力;地形地貌控制着岩土侵蚀类型的差异性;外动力条件控制着岩土侵蚀的速率和强烈程度。因此,为了能准确的了解水文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必须要重视基础地质调查中的水文地质工作,并认识忽略水文地质工作会对工程勘察造成哪些影响,又会对建设工程带来哪些方面的危害。

1.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引起的危害分析

1.1地下岩层的水资源会对工程造成一定的水文地质危害,主要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由于地下水的水位上升或下降而造成的;二是由于地下水的压力变化而造成的。

1.2地下水的水位上升或下降对工程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三种:第一,地下水水位上升可能会导致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从而加大了对工程的腐蚀性;对于土质比较疏松的地区,较容易发生如山体滑坡和崩塌等自然灾害;还会容易对工程的场地造成砂土液化、流砂或管涌等情况,或者造成工程地基上浮以及工程失稳等严重危害。第二、地下水的水位下降较大,往往会容易导致工程地面下沉、坍塌以及地面裂开等灾害,而且还有可能会污染地下水或水源干枯等严重问题,从而给周边的居民的生活以及整个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第三、地下水水位不规则升降。地下岩层具有伸缩的特性,地下水水位的频繁而不规则的升降会造成工程的地基缺乏稳定性,随着工程使用时间的增长,工程建筑会发生变形甚至严重损坏。而地下水的压力变化而造成的水文地质危害主要是人为因素而导致地下水的流动压力的平衡遭到破坏,在遭到破坏后,工程的场地会时常发生基地凹窝处突涌,管涌以及流砂等严重的水文地质危害。

2.水文地质工作中基础地质的调查内容分析

建设工程的基础地质的调查方面主要包括有: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地质现象、地下及地面岩层的物理特征等方面。水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地质勘查,是对区域内的水环境进行调查,了解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工作手段主要是抽水试验、长期观测及示踪法等,水文地质工作主要是为了减少在建设工程中地质结构对施工的影响,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水文地质工作的内容中必须包括:地下水资源的种类、地下水的的埋藏深度以及详细的位置分布、流动方向、水力坡度、标准水位以及可能的涌水量和地下岩层的物理特征等;地下水分布在地下岩层的各个层次,那么,必须调查各个水层间的联系情况以及与地表水资源间的联系情况;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径流、排泄情况;水文地质的相关参数和数据,主要有给水度、膨胀率、渗透系数以及软化系数等;地下水的水位在不同的季节的变化情况等。

2.2合理评价工作区域的水文地质状况以及地下岩层的特点,重点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会对建设工程与环境有什么作用以及会造成哪方面的危害和影响,并合理的推测出可能引发的环境危害以及地质危害,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2.3水文地质工作应与工程中的基础地基的特点紧密结合,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水文地质工作,从而为工程的设计提供准确的参数和资料。在进行水文地质工作过程中,不但要勘查出地下岩层水资源的分布状态,而且还要科学的预测人为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地下水,并详细分析影响地下岩层以及水资源和建筑工程的人为因素。大型工程的建设,应针对缺少基础地质环境资料的区域,派遣专业的调查人员对该区域有针对性的进行水文地质调查。

2.4分析地下水水位高低对工程产生各种影响。根据相应的基础地质条件,进行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场地基础的斥力,抗强风化岩能力等等,应重点分析地下水的运动对地下岩层的作用,是否会造成岩层软化、崩解或者胀缩等情况。必须把标准水位以上和以下的水位特殊对待,并对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3.避免水文地质危害的有效措施

了解了水位地质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地质中可能存在的对施工的危害,要及时的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3.1重视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和研究。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与仪器对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进行测试,并认真的进行分析。重视地下水对土体作用及其影响,要认真分析边坡稳定性、沙土的震动液化、流沙现象进行分析。要重视地下水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工程造成的危害。

3.2在分析的方法和理念上,要及时更新。不能使用一成不变的理论,要结合现代的地质理念和特点。要加大对地质勘查设备的投入,使用先进的、科学的分析设备仪器,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统计方法对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和统计。

3.3运用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对水文地质与环境的各方面进行深入调查。重点调查地面的基础地质,有效的结合物探的高密度电法和激发极化法,从而确保基础地质调查的深度与分辨率。在基础地质的调查中还可结合使用瞬变电磁法和高密度电发,可更进一步的勘查地下岩层深处的地质结构。要重视必须重视野外和室内工作的密切结合,利用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印证充实直接观察的地质问题。

3.4重视施工中的保护,建立先进的排水系统设计方案,建设支护与隔水设计支护结构。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危险意识培养,发现地质问题及时上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加大对被动保护的力度,增加施工中被动保护措施。

总之,水文地质问题不但是一个非常重要同时又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岩土工程问题。做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同时,它也是岩土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的一个重要依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二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地下水的腐蚀性强弱不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基础的耐久性,而且地下水还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地下水是建筑物基础工程的重要外部环境,同时它也是水位以下岩土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受其直接影响,所以,水文地质问题是目前岩土工程勘察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实际的岩土工程勘察问题,平时一定要重视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假如忽略或者不够重视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其后果对整个岩土工程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尤其对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地区,由于岩土工程勘察时,对水文地质问题考虑不够充分,从而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对水文地质问题通常会忽略,从而会引发各种岩土工程灾害。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实测调查 地下水源热泵空调 推算方法 空调消费电量

以井水为低值热源的水——水热泵空调供暖(冷)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北京地区也有了一些工程应用实例。笔者对北京嘉和丽园住宅公寓楼的利用地下水源闭环热泵空调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跟踪实测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述如下。

1 工程概况

北京嘉和丽园住宅公寓楼的利用地下水源闭环热泵空调系统为中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合作示范项目,于2000年12月投入试运行,2001年7月正式运行。该住宅公寓楼由三座(A座、B座、C座)塔式建筑构成,地上最高32层,地下3层,占地14175 ㎡,总建筑面积87948.7㎡;公寓楼地面层以上为利用地下水源闭环热泵空调系统、地下室为热风采暖系统;设计空调冷/热负荷分别为64W/㎡和51.8 W/㎡,空调面积约为70000 ㎡。

1.1 深井

空调系统利用的地下水源取自建在建筑物周围、深度约为170m的4眼井,井管径为Φ500mm,井与井之间的距离约为120m;4眼井可开采水层累计深度约为50~160m,地下水位埋深约为18~20m,每眼井的设计出水流量约为200m3/h,每眼井分别配置了1台额定电功率为45kW的深井水泵,作抽水泵用;井水设计出水温度为12~14℃。本次调查深井水的含砂量为1/10000,深井水源系统的运行模式为[1]:

深井抽水分水缸调节水池一次泵板式热交换器↖再利用蓄水池集水缸深井回灌

1.2 地下水抽回灌温度控制

4眼井中2抽2回灌,以保证地下水系统的均衡,抽、回灌水井不定期的交替使用;回灌方式为自然回灌。井水通过板式热交换器与水源热泵环路进行热交换,提供冷源或热源。板式热交换器的井水侧(简称一次侧)设置了3台电功率为45kW的定流量泵(其中1台为备用),水泵最大水流量为200m3/h,该泵同时负担井水的回灌。夏季经一次泵送入板式热交换器的井水设计温度为14℃,板式热交换器井水侧的设计温升为10℃,当蓄水池温度大于28℃时回灌;冬季经变频泵送入板式热交换器的井水设计温度为14℃,板式热交换器井水侧的设计温降为6℃,换热后井水温降至8℃再进行回灌;若井水温度低于设计温度,则投入备用锅炉对井水进行辅助加热,图1为利用地下水源闭环热泵空调系统原理图。

第6篇

关键词:有色金属; 地下水; 重金属污染; 现状

1. 前言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速造成涉及重金属元素排放的行业越来越多,这些行业包括矿山开采、金属选冶、化工印染、皮革鞣制、农药饲料等。被称为“化学定时炸弹”的重金属元素在生产中会随尾砂、矿尘、废水、废气等进入矿区或厂区及其周边的土壤和地下水中,造成严重的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危及生态环境甚而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重金属污染中,最严重的是镉污染、汞污染、血铅污染和砷污染。据初步统计,已发生的镉污染事件,包括2005年的广东北江韶关段镉严重超标事件,2006年的湘江湖南株洲段镉污染事故,2009年的湖南省浏阳市镉污染事件等,而其它重金属污染事件,仅“血铅超标”事件一项,就已涉及陕西、安徽、河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江苏、山东等多地。

为了解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有色金属集中开采区地下水环境重金属污染情况,本文采取单项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克什克腾旗水样中的重金属含量变化及污染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2. 研究区概况

2.1 气象

克什克腾旗地处中纬度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多偏北风;春季风大、干旱、多寒潮;夏季短促炎热、降水集中,昼夜温差较大;秋季凉爽、霜冻早的气候特征。

全旗年平均气温多在1.0~4.0℃之间,极端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45.5℃;最大冻土深度2.90m,风速3.2~4.2m/s。年均降水量多在400~490mm之间,年平均蒸发量多在1590~1680mm之间。

2.2 水文

克什克腾旗境内水系发育,包括外流水系与内陆河水系两部分。

外流水系包括西拉沐伦河及其支流,分布于境内中部、东部与南部,该流域的河流均属西辽河流域,为西拉沐伦河水系的上游段。

内陆河流域水系包括达来诺尔水系与锡林郭勒水系,分布于境内西部与北部。达来诺尔水系位于境内西部,包括达来诺尔湖、岗更诺尔湖、贡格尔河等,以达里诺尔湖为最大,是赤峰市境内最大的湖泊,面积达250km2,岗更诺尔湖、鲤鱼泡子、贡格尔河、央森郭勒河、萨林郭勒河、耗来河等均注入达来诺尔湖,注入量为1.62m3/s。

2.3 地形地貌

克什克腾旗位于大兴安岭山系与内蒙高原的过渡带,其东南部为大兴安岭山脉,西北部为内蒙高原。全旗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低,自然形成中山、低中山、波状高平原、玄武岩台地、河谷冲积平原、湖积平原、风积沙地几种地貌类型。境内最高点在中南部的大光顶子山山峰,海拔2067m;最低点在东部的西拉沐沦河下游处,海拔800m。

2.4 土壤和地下水类型

根据国家土壤分类标准,全旗土壤共有12个土类,25个亚类,81个土属,149个土种。据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全旗土壤主要以分布在西部高原的淋溶黑钙土、暗栗钙土和草甸土为主。宜林土壤主要分布在中部中山山地,以暗灰色森林土、灰色森林土和淋溶黑钙土为主。宜农土壤主要分布在东部及中部的河谷平川地和台地漫甸上,以暗栗钙土、黑钙土、草甸土为主。

全旗地下水按含水岩类及赋存特征,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其富水性变化较明显。

3. 重金属污染研究

3.1 样品采集及评价方法

样品采集:采样点重点位于地下水径流方向的下游处或风向的下游处,共设置22个水样控制点,对企业或选矿区水井、下游居民用水井、农灌井等进行了地下水样品采集。

地下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08-01)中的方法进行初步评价。

测试指标:水样测试指标包括五大重金属元素汞、砷、t、镉、铅在内的水质全分析。

根据区内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特点,选取的汞、砷、六价铬、镉、铅等5种组分的评价标准值见表1。

表1 本次评价所采用的地下水标准值(单位:mg/L)

[项目\&汞\&砷\&六价铬\&镉\&铅\&Ⅲ类标准\&0.001\&0.05\&0.05\&0.01\&0.05\&]

评价方法

本次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采用单项指标的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

(1)单项指标的污染指数求取

计算公式为: (1)

式中:―某项污染物的污染指数;―某项污染物的实测含量;―某项污染物的背景值(背景值指地下水Ⅲ类标准)。

(2)多项指标的综合污染指数求取

计算公式为: (2)

(3)

式中:―多项污染物的综合污染指数;―各单项组分评分值的平均值;

―单项组分评分值的最大值;―项数。

地下水污染分级

根据值计算结果,按下表2规定划分地下水污染级别。

表2 地下水污染级别分类

[级别\&未污染\&轻微污染\&中等污染\&严重污染\&\&≤1\&1

3.2 污染现状

根据《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为全区重金属重点防控区之一,其中调查工作涉及到的3个旗有色金属集中开采区面积共计1647km2,涉及乡镇、苏木7个,涉及人口2.64万人,涉重企业20家。工作区简要情况详见下表3。

利用单项指标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对赤峰市克什克腾旗22个取样点进行污染评价,评价结果见表4。其中严重污染取样点1个,中等污染取样点2个,轻度污染取样点3个,其余16个地下水取样点未受到污染。

图1 克什克腾旗各取样点五大重金属元素单项污染评价图

由图1可知,在克什克腾旗的22个地下水取样点中,铬和汞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即二者含量均未超过国家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值。对于砷元素,只有内蒙古银都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尾矿库环保局测井的单项污染指数大于1,其值为1.664。有6个取样点的铅元素单项污染指数大于1,其中最大值出现在赤峰中核铀业有限公司附近的大浩来图村,其值为8.000。有8个取样点的镉元素单项污染指数大于1,其中最大值出现在克什克腾旗金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矿区用水,其值为5.500。

图2 克什克腾旗各取样点五大重金属元素综合污染评价图

如图2所示,克什克腾旗22个地下水取样点中,对于综合污染级别,有1个取样点(赤峰中核铀业有限公司附近的大浩来图村)为严重污染,其综合污染指数为5.791;有2个取样点为中等污染,分别为内蒙古银都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环保局测井和克什克腾旗金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区用水,其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3.537和4.003;有3个取样点为轻微污染,分别为内蒙古兴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新铅锌矿(开元实业)尾矿库南300m住户、开元采矿区山脚下的石匠山村和克什克腾旗天太皮毛有限责任公司自用井,其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885、1.275和1.048;其余16个取样点均为未污染。

五大重金属元素对地下水的污染主次在不同的取样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主次顺序大体上遵循这一规律,即(铅、镉)>砷>(铬、汞),其中铅、镉为主要污染元素。单项污染指数最大的元素为铅,其最大值为8.000,在克什克腾旗的赤峰中核铀业有限公司附近的大浩来图村出现。

同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相似,有色金属的开采和冶炼是铅、镉、砷污染的主要来源途径。但究其根本,镉、砷往往与锌矿、铅锌矿、铜铅锌矿等共生,在开采、选冶焙烧这些矿石时,不达标工业废水的排放、土壤和工业废渣中重金属经降水淋滤作用溶出、原生环境中的沉积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释放,都会导致涉重企业周边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铅、镉、砷等重金属的污染。

4. 结果

(1)克什克腾旗地下水重金属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中重金属超标金属含量依次是:铅、镉)>砷>(铬、汞);

(2)克什克腾旗22个调查点中,6个调查点(占比27.30%)的调查点地下水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余16个调查点未受到污染;

(3)铅(Pb)、镉(Cd)在克什克腾旗超标取样点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中单项污染指数最大的元素为铅,其最大值为8.000;

(4)在克什克腾旗的22个地下水取样点中,铬和汞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即二者含量均未超过国家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值。对于砷元素,只有内蒙古银都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尾矿库环保局测井的单项污染指数大于1,其值为1.664。

参考文献:

[1] 石平,王恩德,魏忠义,等.辽宁矿区尾矿废弃地及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J].金属矿山,2008,2:118-121.

[2] 范英宏,兆华,程建龙,等.中国煤矿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重建技术[J].生态学报,2003,23(10):2144-2152.

[3] 高卫强,丁振华,谢陈笑,等.某大型金―铜矿对环境的重金属污染及生态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增刊):281-285.

[4] 雷鸣,曾敏,郑袁明,等.湖南采矿区和冶炼区水稻土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08,28(6):1212-1220.

第7篇

关键词: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构造

中图分类号:P641文献标识码: A

一、水文地质勘查区应勘查的主要地质问题

水文地质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

1.平原区

(1)查明不同地层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其变化规律,并进行含水层(组)分;(2)获得主要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参数;

(3)查明各含水层(组)水理性质、水力联系及水化学变化规律;

(4)查明局部和区域性隔水层的分布、埋深和厚度变化规律;

(5)咸水体空间分布范围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

(6)基本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7)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地下水系统;

2. 丘陵山区

(1)查明不同地层岩性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变化规律;划分含水层(组带)和地下水类型;

(2)找出各类构造对地下水埋藏、运移与富集的控制程度、区域储水构造、断裂带和裂隙密集带的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地段;

(3)详细调查风化带的蓄水条件,层间水的埋藏条件与补给来源以及岩体岩脉在围岩接触带的储水条件;

(4)中新生代红层广泛分布区应着重调查岩溶层的分布与富水性,地下水在垂向上水化学分带和咸淡水界面及其水化学异常,注意是否有盐卤水分布;

(5)注意山区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内第四系潜水及承压水的调查,查明主要含水层(组)的分布水量、水质、埋藏条件及动态变化。基本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

3. 岩溶地区

(1)棵露岩溶地区要查明地下河的分布和其它各种岩溶水点的水位、流量动态变化,圈定地下河补给和分水岭位置,选择有代表的岩溶水点进行连通试验,确定岩溶水在各通道之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化条件和补给关系;

(2)覆盖型地区要查明主地下通道位置及埋藏情况或岩溶发育带,圈定出富水地段,对水质水量作出评价,还应了解覆盖层中含水层与下伏岩溶含水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水力联系及岩溶地下水的承压状态;

(3)埋藏型地区应查明各岩溶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及水量水质;分析补给与排泄方式和范围,圈定隐伏储水构造。

4. 滨海地区

(1)查明咸淡水分界面以及淡水含水层或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埋藏、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质水量及动态变化规律等;

(2)地下水、河水、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给排泄关系;

(3)在岛屿和海岸带地区应调查海水入侵范围。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查明地下淡水富集带

5. 黄土地区

(1)分析地貌、地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地下水类型的划分;

(2)黄土丘陵区,着重调查支沟沟头掌形地的汇水范围与储水条件及下伏基岩是否分布可供开采的含水层;

(3)黄土塬区着重调查上层滞水的分布下伏第四系含水层的埋藏条件与富水性,并了解补给排泄条件;

(4)河谷平原重点调查潜水承压水富水性的变化及富水地段分布;

(5)调查咸水形成与淡水透镜体的分布

6. 冻土地区

(1)查明各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特征、冻土层上水层间水及层下水的分布和埋藏条件及其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迳排条件及水量水质的变化;

(2)注意调查由冻土层下水或其他承压水出露所形成的泉(包括矿泉与热矿泉水)的分布及控制因素等

二、环境地质勘查区应勘查的主要地质问题

“环境地质”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献中。那时这些工业发达国家,已感到环境问题迫切性,开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质等问题研究列为环境地质研究的范畴。1982年再版的Michael Allaly主编的《环境辞典》中,将环境地质一词定义为: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环境地质在我国出现和使用较晚,但也是随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愈来愈突出而提出的。

1.平原区

(1)对于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等应进行专门调查,初步查明其分布、规模、程度,分析其主控因素,作出初步评价预测;

(2)调查地方病的发生及分布范围,提出防病措施;

(3)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划分

2. 丘陵山区

(1)着重调查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诱发地震等),查明分布、发展程度或规模,产生条件、原因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评价;

(2)调查地方病分布范围、病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3)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划分

3. 岩溶地区

(1)着重调要矿山大型遂道等地下工程产生变形层位、高程构造条件与岩溶水活动的作用;

(2)调查地下河洪水可能对建筑物的影响和淹没范围;

(3)对水库渗漏条件作出评价;

(4)岩溶矿区应研究供排水结合的可能性;

(5)对岩溶地下水污染进行评价;

(6)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划分。

4. 滨海地区

(1)海水倒灌对水质的影响;

(2)地下水污染情况和原因;

(3)地方病的分布、病因及防治措施;

(4)地下水过量开采与区域降落漏斗形成发展,地面沉降与塌陷问题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5)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评价

5. 黄土地区

(1)注意地方病的分布范围与地质、水文地质环境的关系,探讨致病水的水化学标志;

(2)注意研究地裂缝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形成、分布与发展趋势

6. 冻土地区

对地方病的分布、病因进行调查评价,提出防治措施

三、环境水文地质评价

1.通过对普查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特征的研究,掌握地下水质量变化规律及可能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从而控制地下水污染,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环境的措施。

2.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主要对那些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城市或工业区进行,并以地下水和地质环境的质量变化为重点。在调查的基础上,收集有关地下水水质监测,地下水污染现状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按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类型来进行。

3.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一般只进行基础评价(或称背景值评价)和现状评价。

(1)主要是对地下水没有遭到急剧破坏的近似于天然状态(或大规模开采之前)地下水物质组分及其介质环境背景状况进行评价。

(2)现状评价,随着地下水大规模的集中开采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以及可能发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系统地对工作区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作出半定量的评价。

4.评价方法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而选择,如背景值对比法,污染起始对比法,饮用水标准对比法,环境水文地质制图法,水质数学模型法等。

结语

现在科研人员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地质的研究上投入了越来越大的精力并且各国的地质调查局等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是今后的发展对于当代水文地质学家以及环境地质学家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由搜集来的论文和我国对比可看出国外科学工作者对于某个问题的研究进行的比较深入各种地质条件了解得都非常细致范围却不一定大。而国内大多数的研究似乎包含的内容较多一些范围更大一些但并不深入。国外的研究实用性较强一般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解决而国内的研究在实用性方面需加强我们应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工程勘察 水文地质 内容 问题

中图分类号:TU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50-01

1 工程地理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我们对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做勘探不仅要从这个地区处于的地域还有地形做考察还得要对这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做分析,以及对地下水情况的了解,在先前的勘察工作中,由于我们经验的缺乏,很少去做水文地质的勘察,只是在勘探地质是否坚硬,而很少去考察地下水对岩体和建筑材料的侵蚀,直到问题出现,建筑工程出现塌陷,开裂等问题,我们采取重视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性,所以要造好水文地质的勘察,一开始就要考察地下水对岩体和建筑材料的作用,预测是否会出现问题,该怎么去预防,一定要对施工地址的水文调查清楚,未雨绸缪,选择一些不易被水侵蚀的材料,地下水会对地质产生一些负面的作用,一方面他会腐蚀建筑材料尤其是作为基底的钢筋等材料;另一方面体现在他会对作为建筑支撑的岩体做出一些破坏,地下水的可以软化岩土体,而且建筑一旦考察不全面施工破坏承压含水层,会引起水体的上涌破坏施工的基底,所以对此一定要精确的计算,不能由半点马虎。

2 岩土水理性质

我们所要考察的岩土水理性质其实就是对岩土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后的一个混合体的调查,地下水会以不同的形式停留在岩土体中,所以我们说要进行的勘察就绝对不能仅仅对单一的岩体的物理成分进行调查而是把岩土体和地下水混合之后的岩体作为一个全面的调查,可以说地下水改变了岩土体的性质,不仅影响着岩土体的强度和硬度,还对以后的建筑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这方面我们还是做得不足,对这方面的勘察还是需要加强。

岩土的主要的水理性质及测试办法:(1)软化性,是指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它是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的指标。在岩石层中存在易软化岩层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软弱夹层。各类成因的粘性上层、泥岩、页岩、泥质砂岩等均普遍存在软化特性。(2)透水性,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松散岩上的颗粒愈细、愈不均匀,其透水性便愈弱。坚硬岩石的裂隙或岩溶愈发育,其透水性就愈强。透水性一般可用渗透系数表示,岩上体的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求取。(3)崩解性,是指岩浸水湿化后,由于土粒连接被削弱,破坏,使土体崩敞、解体的特性。(4)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从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的性能,以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含水层的几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也影响场地疏时间。给水度一般采用实验室方法测定。(5)胀缩性,是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岩土的涨缩性是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失水变薄造成的。

3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我们所讲的地下水的危害除了上面所说的会腐蚀建筑材料和造成岩土体的水理性质的变化外,还有地下水位的变化所以其的工程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体现在地下水的未的升降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两个方面。

(1)引起地下水位变动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有自然因素外,不能排除还有很多认为的因素,但是不管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问题,地下水位的变动都会为工程带来危害,首先我们来讲水位的上升,原因也是很多的,比如降水更多,人类的过度排放等,水位的上升会使地下水向上侵蚀岩土体,造成岩土体的水理性质发生改变,出现岩土体的强度和硬度减弱,不仅不利于施工,更是在多坡地带易发生位移影响建筑的稳定性,水位上升使本来不被地下水侵蚀的建筑材料遭到腐蚀,破坏建筑的性能。另一方面地下水位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大量作业和对水资源的浪费造成的,大量的抽取地下水,地下水位的下降一方面会造成人类生活的困难;另一方面对建筑工程也有很深的影响,水位下降会使地面干涸,水中有害成分增加,还会造成地表塌陷和地面沉降等问题,地下水位频繁的升降会使岩土体的涨缩不稳定,破坏岩土体的形状,受力不均,岩土体的性质发生变化,是整个地表就发生改变,建筑就会遭到破坏,还有地下水位的变动会使地下水低走一些岩土体的金属成分,降低他的强度和硬度,造成变形。对建筑的基底造成破坏,使建筑的稳定性没有了保证。

(2)地下水动压力作用引起岩土工程危害。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加剧破坏了在自然状态下的水体的流动,人类活动的频发和对地下水的大量使用,使地下水的动力水压失去平衡,在这些水压的作用下,会发生诸如流沙和水涌的现象,对建筑造成严重的破坏。

4 结语

我们对水文地质的勘察对建筑起到的是一个很好地保证,预先对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做好勘察,不仅对建筑的设计方案有着很好的选择,还能让我们对有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灾害有着一个很好的预见性,能够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科技的发展,未来我们对大型建筑的需求还会更高,建筑也会扩展到每一个地方,但是发展离不开实际的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未来对水文地质的调查我们还是要加大力度,作为一个工程的前提,只有开端做的好,才能在以后更好的开展施工,它对工程勘察的推动作用是关键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 陈雁.水文地质之路[N].中煤地质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