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31 17:00: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境教学 现状 策略

如果将 15 克食盐放在你面前,你一定会觉得难以下咽,如果将 15 克食盐放入美味的汤中,你便会觉得非常美妙。盐需要溶解才能吸收,这个道理很简单,知识就像是食盐,需要融入到情境之中才能有效吸收,才能被学生理解并掌握。

一、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现状

1.为“情境”而“情境”,扰乱了文本内容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开拓进取,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例如,讲故事、演讲、知识竞赛、辩论、小品等形式。广大的语文教师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情境教学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就初中语文而言,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模式

2.随“意愿”设“情境”,偏离了文本中心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引入情境,增加文章的美感和说服力,然而如果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引入情境,那么势必或降低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随意创设情境,把一些很难用情境表现的形式,人为地强行使用情境,导致学生将注意力全部放在了情境之上,完全忘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强调“境”而忽视“情”,曲解了文本情感

在情境阅读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了文本内容本身而忽视了文本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初中语文教学,强调情境结合,在学习作者创作意境的过程中,在情感上予以升华。例如,在学习课文《白毛女》的时候,有的教师在情境设置上下了很大的工夫,用了很长时间叙述白毛女的居住条件、穿着等等,并且面带微笑地讲述这一切。文章讲完了,但是没有表现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在这样一个旧社会,完全能把一个人变成鬼的现实,是对旧社会、地主的大力抨击。结果由于教师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境”上,从而忽视了“情”,从而曲解了文本情感。

二、创建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策略

1.利用表演创造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艺术的手段再现了课文描写的情境,说得更确切一些,是把作家创作时脑海和心灵所经历的那些情境,用艺术的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尽管是模拟的、仿真的,但神韵却相似,同样给学生以真切感。通过情境,学生仿佛真的进入了课文描写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中;而课本中的语言无论是词、句、修辞手法,还是篇章结构一系列的语文基础知识都整体地、相互联系地镶嵌在这个情境中。这是语言的理解,语感的领悟,也是人文精神的熏陶。艺术走进语文教学,让同学们具体地感受到美——艺术的美和课本本身内涵的美,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符号式的语文教学,在艺术的典型化的展示中,使模拟课文的情境,罩上了审美的光环。

2.通过示范创造教学情境

示范是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使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创造能力。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模仿、创造活动,能使学生的注意、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实践能力得到较大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认真做好示范,多为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学生是教学的“被组织者”,是学习的主体。模仿要有目的,掌握活动的方法,勇于创造和实践。教师示范可以是语言,可以是形体动作,也可以应用图片、图表、影像等。如在讲授《藏羚羊》一课时,应用直观教具引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用展示实物和观看视频方式了解藏羚羊,学生跃跃欲试。对于教学难点,教师可通过启发,应用所学的知识,超越课本设计多种不同的接纳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创造思维能力。

3.通过问题创造教学情境

对学生来说,问题情境是产生的,而对教师来说,是由教师自身创设的。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问题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事实,从而起到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功能。问答型问题情境是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由教师或者学生直接提出,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现型问题情境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发现问题、发现知识,通过比较来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的过程。研究型问题情境是教师引导学生以研究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研究型问题情境的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类型。具体可做如下设计: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归纳问题—转换问题—探究新问题—归纳新问题—问题小结。

4.利用多媒体塑造意境

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向学生提供多种形式,功能多样的材料,利用形象生动的动画,悦耳的背景音乐,使学生进入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之中,从而为课堂营造一种充满意境的学习气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以为动画、音乐使学生荡起思维的火花,拨动心弦,从而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有些文章,只从字面理解会很抽象,比如描述一些自然问题或者科技问题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将图片展示给同学们,便可以形成很直观的认识。很多文章,例如唐诗宋词,不同诗歌的风格对“月”有很多种不同的意象理解,比如“月”可以表达时光如水,边塞诗表达苍茫悲凉,这些课文如果有效利用多媒体中专业人员完成的朗读,会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以及准确,传神的感情基调,无论是缅怀追忆的,还是快乐明朗的;无论是平缓抒情的,还是慷慨激昂的,都很到位,同时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的手段一起参与,塑造意境,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基调,从而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全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情境创设,为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合作与良好互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俗言道:“行者常至,为者常成!”笔者相信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活语文课堂,就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学习,就能更好地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从而赋予语文课堂真正的开放性。

参考文献:

第2篇

课堂教学情境是由物质要素(时空,设施,自然等要素)和社会心理要素(人际,组织,情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是在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教育意义的系统。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这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初中语文课堂情境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情境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是因为教师自身产生。有的是因为教育体制产生、有的是因为情境式教学自身特点产生。以下从教师自身角度谈存在的问题。

(一)在培养情境的过程中没有倾注教师感情

这其中又可分为两点进行分析:

第一,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投入的不是自发的诚挚感情。在访谈和听课中了解到。一些教师因为重复授课等原因,情境创设和课堂驾驭已经非常熟练,在重复授课时情境的创设就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感情:还有某些教师因为过于追求情境的渲染,创设出的情境很虚假,不自然。

语文课堂上,“情”与“境”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精心细致,重在情感的真切深沉和事理的深刻、意境的高远。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做到深刻的理解。这个过程中,“情”不可虚伪做作;“境”不可浅俗空泛。“情”要真切深沉,勿虚假浮漂;“境”要深刻高远,勿浅薄空俗。

第二,进行语文情景教学的初始不是以调动学生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完成情境式教学为目的。

从个别教师的访谈中和课堂观察来看。个别教师选择情境式教学是因为做公开课等原因,因为情境式教学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中比较流行。作为公开课的观赏性也比较强,这样某些教师进行语文情景教学的初始不是以调动学生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完成情境式教学为目的。有1,3的教师在访谈时提到进行情境式教学是为了教学的观赏性,以这样的目的开展的情境式教学总有一种生拉硬拽之感,忽视了进行情境式教学要调动学生内发的兴趣,像赶鸭上架一样拉学生入境。

(二)在实施过程中不自觉地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教学中教师在建构情境后,急于让学生体悟到正确的理解,而忽略个别学生对情境产生的独特理解。在一小部分的情境式教学课堂中,教师仍存在着师生等级观念。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为教师是课堂情境创造和发展的驾驭者。其角色地位使其容易在情境式教学中产生权威心理和“教师自我中心”倾向,有的教师还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倾向。在对于建构的情境的理解上。不允许学生有不同于自己的想法和体会,把自己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在精心建构的情境中只能言听计从,久而久之。学生不自发地去感受情境氛围而失去主动的思维习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些都可能转化成情境式教学中的障碍。注重情境的建构。但忽视学生对情境的自身体验,削弱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于间接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忽视了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却忽视了情境的人文性氛围

某些教师在情境式教学中进行了很多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却没有挖掘到人文内涵。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凝聚着浓郁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决定其应承担而且可能承担较多的人文教育任务。因为指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情境作为凭借。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在目前的语文情境式教学中。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较多。要改变现状,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学科大于教育的观念。努力从教学内容中发掘人文内涵。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式教学的特征与功能

(一)基本特征

教师用来设计情境创设的内容应该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中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的语文知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应是活动法和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的有机结合,情境创设是它的主要外显特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师生的情境创设为中介,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目标将是今后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既没有纯粹的认识活动也没有纯粹的情感活动,我们只有把问题融入一定的情境氛围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才能把遥远的拉近。把陌生的熟悉,把抽象的具体,把静态的存在变成动态的展示。

(二)主要功能

在课堂情境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挥情境的如下功能:

1、动力功能。思想、观念、信仰一旦插上情境的翅膀,喻理和情境一旦合成美妙的氛围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驱动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

2、启智功能。我国传统上认为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等,其中以思维力为核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才能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3、强化功能。情境以愉快,轻松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意识。这就容易在认识领域里形成经验,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强烈的印象,使传递的信息在认知中不断得到强化。

4、陶冶功能。情境式教学中。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先感受了情境。产生了情感体验,在教学中,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情激情,以情传情。绘声绘色的描绘,扣人心弦的讲述。引人入胜的启迪,感人肺腑的点拨,既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又使学生做到以情启情。以情生情,以情认知,以情明理。这样,学生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在情境中受到感化和教育。

5、协调功能。情境式教学中,教师用情在感染学生。用心去启迪学生。以促进师生心理相容,关系融洽和谐。情境式教学是对学生主体思维发生、发展的理性思考和有效尝试,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的养成。情境式教学的过程一方面是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调和活动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观察、感知、想象、联想、记忆等智力因素的协作活动的过程,它促成了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和谐。总之。它促进师生双方达到高度和谐统一,让教师想方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设出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师生关系融洽。

四、初中语文情境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情境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识相结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开展情境式教学其步骤环节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一)备足材料。找准切点

情境式教学要求师教在平时要注意搜集和积累情境材料。既可以从网络电视中载录,也可以从报章杂志中剪辑,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捕捉。为开展情境式教学准备充足的材料,老师在备课时,要在吃透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挖掘教材的教育点,选中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点。抓住各种矛盾汇集的碰撞点等进行情境构思,只要深入分析研究必能找到切入教材的情境材料。

(二)设置情境。布疑启思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选准的切入点设置教学情境。情境的设置要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现象,产生一些诸如好奇、兴奋等情感。这是进行感性认识的起点,通过创设情境,展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设计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的情绪。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说明文就可以用实物演示法,巧设问题,把学生情绪调动起来,结果学生并未觉得说明文多么枯燥。相反,很快掌握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当然,情境要有新异性、启发性、富于变化、有新鲜感。

(三)通过活动。释疑解惑

学生在语文课中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听音乐、表演、交谈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习。在这类活动中。做到以情启思,以思促情。通过启发性的情境,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又通过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其情感健康发展。如《背影》中儿子对父亲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参与进来,理解就更深刻。

教师布疑启思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加强交流讨论,主动去学习、消化、理解其中的知识和道理。然后教师进行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疑问,解开思路疙瘩,这是理性认识的升华。

(四)运用知识,转化能力

通过学习,教师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论证,并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摆事实,讲道理,综合归纳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启发总结。使学生从情境中获得科学知识,领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使知识、经验转化为指导学生思想行为的准则。如学完《背影》会更深爱父母,更懂亲情;学完《春望》、《书愤》会更爱祖国。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作用于学生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通过设计某种与现实生活同类的意境,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怎样对待生活、认识自己和对待他人。

第3篇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虽然有时知道某件事情的本质,但远远没有亲身经历的印象更为深刻。严格来说,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展示实物的方式,使学生对该事物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比如,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时候,教师大可将一串荔枝带到课堂之上,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直观、深刻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观察、品尝以及闻的方式全方位的感受荔枝的模样。通过创设这样一个实物情景,首先,学生将不再厌恶枯燥的课堂生活,相反会对下节课充满了期待(比如好奇老师下堂课会带什么物件来等等);其次,学生不再是通过简单几句话去理解课文内容,而是由了实实在在的参考。又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一次小型郊游,带他们到附近的园林参观;条件不行的,则可以直接用多媒体播放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苏州园林是什么样子的。

二、故事引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故事创设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在讲解课本内容和知识的时候添加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将学生跟上自己的教学节奏。比如在学习《鱼,我所欲也》这篇文言文时,由于文言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容易分心,教师应该精心准备几个小故事,当讲解到课本难点和重点的时候,通过讲解故事集中学生注意力。比如在其中穿插雷锋的故事,雷锋同志在部队中一直都在无私奉献,总能在他人陷入困难时及时的伸出援手,而且从不图回报,每时每刻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收集更多类似的例子,通过讲解这些例子使学生了解何为“舍生取义”,从而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当然,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助人为乐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主动帮助同学以及身边的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将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迅速的吸收和消化古文中那些难懂、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课堂每一分钟的作用,最终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主要问题;操作策略;情境

初中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阶段,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本文主要就初中语文情境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操作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我国当前初中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初中语文课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同教材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差

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但是,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创设教学情境的真正目的,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无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帮助。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或教学问题通常只能引起学生短暂的热闹感,甚至与教学主题背道而驰,不仅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而且还会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2.初中语文课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具有实际操作性,过于追求形式

随着新课标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对初中教师的语文课堂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写生合作创新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但是,仍然有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形式,创设出不具操作性的教学情境,导致教学理念形同虚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并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理性思维,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初中语文课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过于随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不能太过于随意,必须适应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智力需求。初中学生不仅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还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因此初中学生对太过简单的问题不会感兴趣,而太难的问题又会让他们觉得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去解决。然而当前许多语文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总结,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的创设情境,导致学生通常无法体会到文章的价值,也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严重影响了语文课程的有序开展。

二、完善初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操作策略

1.明确教学情境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语文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及欣赏能力,旨在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和理性思维,而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同教材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差。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课堂教学时,必须明确教学情境的主题,根据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更新自身的情境教学手段,确保所创设的情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息息相关,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理性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时,由于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就是帮助学生体会游子在外而产生的孤独之感。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讲授马致远的生平背景,并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向学生播放古筝曲《秋日情思》,学生可以从音乐中领会到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并将自己处身于秋日残阳的景象中。再由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离愁别绪和孤独之感,从而产生与作者相共鸣飞悲凉之感。

2.构建问题情境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科学合理的问题是提升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情境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构建问题情境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应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留下悬念,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带着自己的求知欲望去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问题解决后,学生还会产生学习语文的自信感,从而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教授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你学过鲁迅先生的其他什么文章吗?本文中的阿长是谁?她的外貌和身世是怎样的?文中主要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这些事中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文中的“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主动去阅读课文,并从中体会到“我”对阿长的深刻感情。

3.创设生活情境模式,促使学生融入情境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创设生活情景,促使学生融入情景中去,进而在情景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生活中的情景带入课堂,从而启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加强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课文《热爱生命》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再与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故事相结合,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主动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69-01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引入和运用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并且在课堂效率的提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情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充满更多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与此同时,还能够调动课堂整体的学习气氛,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因此,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策略进行以下探讨。

一、注重情境的导入

语文教学很多时候需要情感上的配合以及调动。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注意力以及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好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在导入教学中,具有吸引力的情节导入,能够让学生从一节课的开始就被教师的讲课内容所吸引,思维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情境教学的导入。比如说,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你们眼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最喜欢在冬天做什么事情?当学生的思维被集中在“冬天”这个关键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本文要讲的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围绕这个题目能有哪些展开的联想和叙述。多媒体在视觉上能够给学生以冲击,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再比如,在《木兰诗》这篇古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小段视频,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然后再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进行讲解。这些情境导入方法都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二、对课本剧进行表演,通过换位体会情境

在感受到课文的主旨后,怎样才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到课文人物的感情,更加有效地融入文章内容呢?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就是进行课本剧表演。以排练情景剧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理解课文语言文字。这在学生较难理解的课文中非常关键,由于存在理解上的不足,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鉴于此,对情景剧进行排练可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实质内涵。并且情景剧的排练还可以让学生以课文中的人物作为视角思考问题,以使学生说文中所说、想文中所想、做文中所做,感受人物感情和心理的改变,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技能和想象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时候,以表演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父亲对于勒叔叔感情的三次改变,从恨、到盼、再到躲,在感受课文人物心理与情感变化的过程中,考虑这种改变的主导是什么?是于勒叔叔身份的改变还是金钱?这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课文的主旨。

三、结合生活实际,营造教学情境

文章是作者现实生活的反馈,所以在文章当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甚至能够了解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与时代背景,但这毕竟不是学生所经历的事情,也不是学生所处的时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文章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与经历有了连接,才能够让学生在脑中产生画面,真实的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父母的心》这堂课中,教师便可以将课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学生营造出具体的情境。教师可以在讲课前,先讲述一段自己与父母间的故事,之后提问学生,你觉得你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呢?平时都是什么样的性格?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叙述一段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经历。这些都是学生的真实经历,所以这样的情感表达更加便于学生进行理解与感悟,也使课程内容不再是抽象难懂的,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四、注重范读,语言燃情

带有感彩的语言往往能够提高人的感知效应,使情境变得更加鲜明。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不仅仅是教师的说课、学生的回答,更应该包括对课文的诵读。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或者学生朗读课文往往能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形成一种特定的旋律,能把作品潜在的情愫和教师以及学生的理解及感受融为一体,转化为触人心弦的声音形象,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教材中的散文、诗歌、人物对话都是最适宜朗读的。在诵读时,教师的范读又是尤为重要的。初中生尚处于模仿阶段,他们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对诵读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定位,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范读自然的必不可少的了,只有将范读的技巧教给学生,诵读才可以取得进步。比如在学到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应用一种轻快明朗的感情基调来进行范读,让学生能感受到济南冬天里不一样的暖和以及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从而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总之,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效的情境教学能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粗糙为精细,促进学生思维,产生共鸣,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有效的情境教学能拓展学生思维,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情境

前言

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语言的积累与运用,通过这种形式的运用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指导学生把握语言内涵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教师必须脚踏实地地指导学生炼字、识词、锤句、析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探索语言的规律。在这一点上,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能够达到上述的目标。

1.语文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1.1新课程下人文性的教学必要。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一直重视对人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与高尚的情操。教材文本则是为学生的学习塑造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不过这个平台需要学生不仅仅是照学,更重要的是“学而有用,有所感悟升华”。这样,学生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来感受文本中的人物思想灵魂,这定是必不可少的。

1.2语文学习中理解感悟的必要。学习语文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种理解应该是深刻的、有智慧的,而往往有的语句理解只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么就都要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背景与思想内涵中,而情境教学正是帮助学生能透过文字素材理解作者所要流露的思想内涵,同时我们又可较为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灵魂的价值意义。

1.3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的必要。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客观则需要学生凭借一定的学习实践活动来更好地练习完成。语文课堂上的情境教学,正是学生完成上述目标的一个锻炼舞台,学生通过这种的实际练习,更好地品味文中的人和事,更直观地凸显文章主题思想,情境教学正是达到上述要求的最好教学方法。

1.4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的必要。作为一种蕴含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其基本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格操守。语文情境教学正是通过这一形式为他们人格的形成创造了环境氛围,学生在这种背景下能够进一步地锻炼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学生学习的潜能也进一步地得到了激发。

2.语文情境教学的重要作用

2.1依据文本内容,再造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

再造直观、生动、形象的语文情境,使学生由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如《孔乙己》一文中,“……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此句中的“踱”字用得很传神。学生在阅读时只能较浅显地认识到“踱”是“慢慢地走”。具体是怎样的形态呢?先让学生努力地去思考当时的情境,然后教师提示“长衫客”的地位、身份、步幅、神情、手足的动作等。学生们跃跃欲试。但仍只言片语,未能中的。适时打开预先绘制的“长衫客风度图”漫画投影,学生们豁然开朗。画面上的“长衫客”右手抓扇,左手背后,昂后挺胸……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还提议让画面上的人物戴上瓜皮小帽,叼上烟斗,甚至让“长衫客”讲话……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体味了语言的魅力所在。做后学生们总结出“长衫客”趾高气扬,大模大样,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特征。教师进一步总结,动词的提炼,最富有表现力,好词真正的意义在字外。

再造情境,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背景下,能进一步地锻炼自己的语文学习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鉴赏能力,对文本中内容的丰富与拓展延伸起到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地步。这种情境的再造,也能让学生体味到文本中的特有意境,学生在此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其相融合,从而进一步地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2.2调动多种感官,渲染情境,培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神话感悟能力。

理解语义是第一步,通其义还要品其味,这是第二步。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相连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例如在《母亲架设的桥》一文中“……单看到乡村画师所绘的山水画,上面画的是圆木缺口杂草丛生的桥便不由得潸然泪下……”“潸然泪下”一词,学生查字典即“流泪的样子”,品味这一词需通读全文,此时教师播放录音(课文朗读,配乐《二泉映月》),打投影片(其中设计了一位身着白色袈裟的僧人,一盏灯,一杯茶,一本经,一炷香,一幅画着类似母亲架设的桥画轴,窗外松柏无言)。然后提示学生抓住“这是有关一家生计的桥”,“母亲一生中不知修了多少回”等句,感悟到这土桥是作者劳苦一生的母亲的象征;远离母亲,思念母亲,感激母亲,赞美母亲,作者自己凄苦孤寂之情无以言表,唯有“潸然泪下”,学生进一步品味到这是无声的流泪,是孤苦无奈的孝子之语,是作者内心的呼唤。

这种情境式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图像、声音、光线交叉渲染了情境,强化了感悟,让学生品出了语言的情味。这种情境式教学又让学生真正做到了“眼观、心思、脚动、手舞”,体会到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这种感觉正是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对美的愉悦不可缺少的。用现代的手段展现文本的内容,定然别有一番风味。学生在此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2.3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入情入境,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电化教学提供直观的艺术形象作为想象的凭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可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天净沙・秋思》一课的难点是想象马致远此时的所见所感所悟。运用录音播放古筝选曲中秋日情思的曲目,投影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夕阳”。教师适时插读改写的《马致远小传》,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马致远,设身处地地去体会词的内蕴。

在这种情况下,悲秋情调的乐曲,色彩凝重的投影片,使学生们思绪万千,较为成功地描述一个深秋的黄昏,一片幽静之处,清澈的溪水之畔,残阳如血,白发苍苍的马致远壮志难酬,感慨一声,一股人生命运的苍凉之感涌上心头。多么丰富的想象空间,学生们眼含热泪全身投入,审美情趣、道德情操为之升华。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情境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24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说教模式令学生在写作上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实际运用能力。写作本来就带有很强的抽象性,对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字情感思维转变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不了解写作学习的自我需求目的的情况下接受传统沉闷的写作教学流程,必然导致写作氛围压抑,写作思维不活跃,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情境教学法是现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手段,其应用在初中作文教学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作文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根据作文命题和文体等各项要求,有目的地给学会创设出与命题吻合、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或者是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感悟,对写作材料有更加直观的了解,产生与写作内容有关的情感体验,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下文,笔者以自身的教学经验,探究将情境教学模式合理应用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一、亲近自然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如上文所述,写作是一门极具抽象性的艺术,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较高。初中生的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正处于快速形成的时期,对于写作这项可真可假、没有固定模式可套的学习任务不但提不起兴趣,还在很大程度上感到枯燥压抑,面对一项项作文要求无话可说,无情可抒。

语文是一门散发着浓厚感情的学科,写作更是如此,当学生对写作感到陌生和厌倦时,教师不妨将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中,使学生聆听自然、感受自然,在悠闲舒适的情境体验中流露真实想法,脱离课文束缚。如在教学七年级一命题作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时正值春意盎然,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看着蓝天白云,听着鸟鸣,闻着花香,触动学生写自己喜欢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

二、创设阅读情境,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往往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一个个写作套路硬灌到学生的头脑,忽视了平时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将作文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初中生阅读量本来就少,在写作过程中将所读优秀文章化为己用的能力极弱,经常连最基本的字词、语法都出现错误,文章连贯性甚低。

缺乏足够人生阅历的初中生,需要教师多多创设轻松愉悦的阅读情境,通过大量的阅读去填补经验的空白,增长自己的见闻。学生只有拥有了更多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才能慢慢培养对文字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兴趣。笔者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定时给学生开展“阅读堂”,让学生自由阅读各类课内外书籍,鼓励学生多读《意林》《青年文摘》等,将思想放飞在所读文章描述的情景之中。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真实情感

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初中生写作存在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所述文章缺乏真情实感,泛泛而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笔下所述文字是否是真实情感的流露读者一眼就明。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亦可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生活所闻等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将日常生活思维转化成文字写作,也就是将所见所闻或是情感想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第8篇

一、溯本追源,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大舞台。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生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不断开启学生的生活宝库,让他们生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让他们重温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以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小伙伴和对自己关爱有加的老师,说说个人的经历。在教学《背影》时,为了让学生体验父母之爱这人间最无私的大爱,增进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升华学生对父母的亲情。我经过精心预设,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谈谈自己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从而让学生感悟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爱。很多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体会了文章中浓浓的父子之情,更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深刻地反省了自己,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

事实上,初中语文课本中不乏蕴含着深情厚意、让人读来回味无穷的文章,我们教师如果只是满足于纸上谈兵,泛泛而谈,学生必然会感到空洞乏味,不会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如果我们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将教学内容置于学生生活这一大背景下,则必然会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觉语文知识的亲切。

二、他山之石,借用媒体,渲染情感情境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亲睐。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课文情境,可以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犹如身临其境。如在教学《父母的心》时,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升华学生对父母的亲情。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于文华演唱的《想起老妈妈》和谭晶演唱的《我的父亲和母亲》。在深情的歌声中,学生仿佛回到了童年,他们回忆起了童年的点点滴滴,想起了父母对自己的无私关爱,很多同学的眼睛湿润了……将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给学生如临其境之感,从而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带来的缺陷。

三、针对爱好,引导表演,创设互动情境

表演是学生的最爱,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较小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又不像高中生那样过分的理性。因此,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适时走上讲台,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互动,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对文章中角色的感悟,还可给语文课堂增添无穷的活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情感和素养。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文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充分研读课文,把握人物的内心,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表演,用心诠释,很多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有的学生还在表演中进行了适当的创新。这既满足了他们活泼的天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等综合素养。

四、寓教于乐,巧用游戏,创设体验情境

语文学习需要一个活泼开放的氛围,这种课堂氛围也是师生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师生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学生的注意力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调控课堂,从而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为语文课堂奠定轻松、愉悦的基调。而利用游戏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可以让学生放松身心,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内心交流。

如在作文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我经常在班级组织一些师生魔术游戏活动,让学生带着好奇、神秘的心理去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如“神奇的扑克牌”、“会自己站起来的钢笔”等,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在魔术表演完毕后描述观察现象,并指出某中奥秘。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练就了学生发现的慧眼,从而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提高他们的写作本领。

五、设疑激趣,启迪思维,创设交流情境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考,大胆表达,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再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向其他学生寻求答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孔乙己的真正死因,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到酒店来仅仅是为了喝酒吗?”学生的思维立即被调动了起来,他们陷入了思考,进而发现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可以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通过这样的设疑激趣,学生对孔乙己和当时的教育制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性有了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