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疗产业研究

医疗产业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31 17:00: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疗产业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疗产业研究

第1篇

【关键词】硅产业;调研;标准研究

1、引言

基于硅资源深加工的硅材料产业(以下简称硅材料产业)是全球性的朝阳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全球60万家硅企业生产的约80亿美元的硅材料,支撑起了2230亿美元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进一步支撑起数以万亿美元计的电子、计算机、通信等信息产业,全球超过2000亿美元的电子通信半导体市场中,95%以上的半导体器件是用硅材料制作,集成电路的99%以上用硅制作。硅原料和硅制品的产品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以上,全球硅业研发机构及学术团体1000多个,行业组织300多个。

当前,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硅材料产业的发展,如美国、日本、德国、欧盟均制定了诸如21世纪国家纳米纲要、光电子计划、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计划、下一代照明光源计划等新材料、新产业规划。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硅产业的发展,先后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扶持硅材料产业规划与建设。

涉及硅原料和硅产品的国际和各国标准达到8000余项,我国相关标准则不足100项,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不能满足自身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立足国际、国内硅产业发展态势和市场需求,研究我国硅材料产业及其标准化战略,制定并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硅材料标准体系及标准,对提升我国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硅材料产业调研与分析

2.1工业硅

工业硅及深加工产业是目前国际上的硅产业发展的核心,主要集中在晶体硅材料(单晶硅、多晶硅、硅外延片)和有机硅材料以及石英晶体元器件等方面的生产和研究。

(1)多晶硅

多晶硅材料生产在产业链中处于高端,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供不应求。主要用于半导体芯片及太阳能

电池芯片、金属陶瓷、宇宙航行、光导纤维通信以及硅有机化合物。生产技术掌握在日本Tokuyama、三菱、住友、美国的Hemlock、Asimi、SGS、MEMC公司,德国的Wacker公司手中。国际上多种生产工艺路线并存,产业化技术相互封锁和垄断。主要有改良西门子法、硅烷法和流化床法,其中西门子改良法约占世界总产能的80%。短期内技术垄断的局面不会改变,但研发活跃,涌现出冶金法、熔融析出法等新工艺技术。

我国多晶硅质量已能满足集成电路用单晶的要求,但多晶硅核心技术三氯氢硅还原法被上述国外企业垄断,核心技术工艺没有完全掌握,尚不能完全满足高阻区熔硅要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生产成本明显偏高(见表1-1),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国60%以上的的多晶硅材料仍需进口。

(2)单晶硅

单晶硅是电子信息材料中最具基础性的半导体类材料。广泛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中各个领域,如太阳能电能转化、电视、电脑、冰箱、电话、手机、汽车及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

随着集成电路的迅猛发展,对单晶硅的直径要求越来越大,关键设备—单晶炉也不断向大型化发展。单晶硅拉制技术和工艺是世界上晶体硅工业发展的关键。我国依托日本合资企业,已能够稳定生产200mm集成电路级和212mm(8.5英寸)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级的硅单晶,产量占世界21%。但尚不能生产最先进的300mm(12英寸)的硅单晶。

(3)有机硅

有机硅是指含si-c键的有机硅化合物,主要分为单体、中间体和下游产品。单体主要指甲基、苯基、乙烯基氯硅烷等原料。中间体主要指线状或环状体的硅氧烷低聚物,如六甲基二硅氧烷(MM)、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二甲基环硅氧烷混合物(DMC)等。下游产品则是指中间体通过聚合反应,并添加无机填料或改性助剂制得,主要有硅橡胶、硅油及二次加工品、硅树脂及硅烷偶联剂四大类。

作为新型高科技材料,有机硅应用于航空、军事、建筑、电子电气、纺织、汽车、机械、皮革造纸、化工轻工、金属和油漆、医药医疗等各个领域,被誉为“工业味精”。

美国道康宁等5大有机硅公司占据了全球96%的市场。目前市场发展的动力最主要在亚洲,我国市场规模占亚洲的近一半。中国蓝星集团通过海外并购成为全球第四大有机硅企业。但我国单体生产技术落后,同时存在品种少、水平低、质量差,产量低的状况。有机硅下游产品有5000多种,我国仅500多种;实际产量仅占国内需求的20%;产品结构上,硅油、硅树脂在加工助剂等市场的应用有待发掘。

2.2半导体硅

半导体硅材料包括多晶硅、单晶硅、硅外延片以及非晶硅、浇注多晶硅等。在集成电路(IC)、硅光电池、传感器、射线探测器、整流器等各类电子元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微电子”和“现代化电子”的代名词。目前,半导体硅和硅基材料向大直径化、新加工处理工艺以及深亚微米乃至纳米集成电路发展方向发展。

半导体产业是世界经济升级的心脏,Intel、IBM、太阳微、德州仪器等执半导体牛耳,走到了世界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日、德控制的硅片公司占世界硅片销量的90%以上。其中信越(Shin—Etsu)、瓦克(Wacker)、住友(Sumitomo)等四家的销售额占世界硅片销售额的近70%。

我国半导体产业已形成了设计、芯片制造及封装并举的全面发展格局。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所占份额由1.2%提高到3.7%,发展势头迅猛。但在半导体硅晶体材料方面,我国高纯度多晶硅、SOI材料(绝缘体用硅)、某些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等与世界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2.3光伏硅

随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清洁能源政策的实施,光伏市场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仅2000-2010年,世界光伏电池产量增长了17倍,至今仍在快速增长。

光伏产业链上游是Hemlock、Wacker、Tokuyama、REC、MEMC、Misubishi 和Sumitomo等7家多晶硅厂商,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95%以上,垄断全球多晶硅供应;中游是22家硅片(Wafer)厂商,包括RWE Schott Solar、Sharp、Q-cells、BP Solar、DeutscheSolar、Kyocera等,技术难度仅次于多晶硅;其次是太阳能电池(Cell)制造,全球有40余家;下游则是组件生产,全球数量超过200家,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光伏出口大国。近年来,我国部分企业已基本掌握了多晶硅材料的生产工艺,已满足我国50%光伏产品生产需要。光伏生产设备的国产化能力也迅速提高。但装备技术和高纯多晶硅和高端硅产品原材料技术尚未真正掌握,成为当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微电子产业发展的共同瓶颈。表现在现实层面就是我国光伏出口的主要形式是电池组件等下游产品,高附加值的技术出口较少。

然而,国际多晶硅大公司的技术先进性又是很有限度的,其落后点、薄弱点是为我所知的,并可成为我们破解他们技术垄断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2.4人造石英晶体(石英晶体元器件)

人造石英晶体是重要的电子功能材料,信息领域中的重点基础材料之一。随着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汽车及网络等应用产品市场的飞速发展,石英晶体元器件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其中SMD晶体元器件成为主流产品。

日本在石英晶体元器件占有很大优势。其主要晶体厂商基本将其成熟产品迁到我国生产,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晶体生产国之一,压电晶体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我国工艺装备相当于国外20世纪80-90年代水平;国内对压电水晶的缺陷控制仍处于宏观控制阶段(国外已进入微观阶段);国外压电水晶产品以直径76mm-100mm为主,而国内以50mm为主,不能满足信息产品需求。在技术水平、硬件基础、品种系列、资金投入等方面均有待提高。

人工晶体材料将进入分子剪裁与设计阶段,可以对压电性能定量计算,对材料功能基因裁减设计。石英元器件朝轻薄短小、高频、网路化等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移动通讯巨大市场的形成和手机国产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对石英晶体产生的SAW(声表面波)器件和SMD(声体波)器件的需求迅速增长,市场前景良好,我国在新产业面前面临机遇和挑战。

2.5石英玻璃

石英玻璃是属于新材料的工业技术玻璃。广泛用于光源、电子、光通讯、仪表、激光、航天、核技术和国防等领域。

石英玻璃生产集中在美、德、法、日、英等国几家跨国公司手中。我国石英玻璃行业历经1989-2000年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技术创新、增加品种和产量的大发展时期,石英玻璃器材的加工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国内石英玻璃原料及产品制造应用领域正向半导体和光通讯行业集中,半导体技术和光通讯技术用石英玻璃生产技术提高很快。如立式扩散用石英仪器、大口径石英玻璃管、不透明石英玻璃管等已达国际水平,并大量出口。电光源和家电用的石英玻璃在产量上,已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石英原料提纯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纯度比国外差,Fe、K、Na等元素含量比国外高几倍,相应产品的羟基含量比国外高出5-6倍;高精度石英光纤玻璃管、大规格石英扩散管、硅片匣、石英钟罩、托盘等高新技术产品,但国内石英玻璃制品尚不能满足。

2.6新型电光源

作为硅材料产业链的延伸,将电光源用石英玻璃与电光源工业相结合起来是个非常好的发展思路。照明产品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亮化工程、工商企业、日常生活等对照明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都日益增长,尤其是对环保节能高效型的新型电光源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广阔。

电光源产品历经白炽灯、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三代。目前,以半导体发光为光源(LED)的第四代新型电光源时代已经到来,其特点是节能和环保。如:石英玻璃汽车HID灯亮度是卤素灯的3倍、功耗仅为50%、寿命则是十倍。以高档投影灯、液晶监视器冷阴极灯管、汽车用HID灯、LED照明为代表。

国际上新型电光源翘楚为飞利浦(荷),爱普生(日)、优志旺(日),欧司朗(德)、奇异(美)等公司。我国电光源行业依托优质石英资源和较好的石英玻璃管加工能力已形成优势产业集群,能够生产新型汽车灯、节能环保灯、金属卤化物灯、背投电视用放电灯、气体放电灯等30多个系列几百种产品,产品在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销售前景良好,发展潜力巨大。但存在种类多但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新型电光源产品品种较少的问题。

2.7硅微粉

硅微粉由天然石英或熔融石英经破碎、球磨(或振动、气流磨)、浮选、酸洗提纯、高纯水处理等工艺加工而成。分为普通、电工级、电子级、熔融石英、超细、纳米等不同类型。

其应用领域由电路封装、塑料、涂料、橡胶、颜料、陶瓷、胶粘剂、玻璃钢、化妆品等已拓展到高分子复合材料、特种陶瓷、航空、航天、精细化工、抗菌材料、药物载体、大面积电子基板等高新技术领域,享有“材料科学的原点”、“工业味精”之美誉,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当前,只有美、德、日、俄、加、中等少数国家具备硅微粉生产能力。美国处于领先水平,以通用、尤尼明公司为代表。我国石英储量丰富,但高纯、超高纯、超细硅微粉仍处于起步阶段。长期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中使用的高纯超细熔融球形硅微粉全部从美、日进口。国外对球形硅微粉生产技术和专用装备严加封锁,直接威胁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自主发展与国家信息安全保障。

碳化硅微粉用于冶金、磨料、磨具、耐火材料等,在机械、电子、建材等行业需求量很大,我国尚无碳化硅标准。

碳化硅晶体作为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是第三代(高温宽带隙)半导体材料的代表,极有可能触发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在半导体器件的应用方面,碳化硅打破了硅芯片材料本身性能的瓶颈,有可能取代硅作芯片,给电子业带来革命性变革。目前主要应用领域有LED固体照明和高频率器件。美国Cree公司的碳化硅晶片产量为30万片,占世界85%,是全球碳化硅晶片行业的先行者。我国已着手利用自身在硅资源和加工技术方面的优势,破解国外碳化硅生产企业对中国实行的禁运,培育碳化硅晶体产业。考虑密切关注其进展,择机进行标准化介入。

3、标准体系研究与标准制订

3.1标准体系建立及标准制定的原则和办法

我国硅产业起步晚,整体水平距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链不全,各产品系列均存在不同的空白区域,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地带;尖端高技术产品线较为单薄,不少关键性产品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成为发展瓶颈。但发展速度快,主要表现在:产品线全面,特别是中低端产品有相当一部分占据主导地位;引进、吸收国外资本、技术及产业化推广速度快,在部分高端领域居先进地位,发展潜力巨大。基于此,我国电子级硅材料标准体系的建立、标准的制定、标准化的实施原则应是:建立硅材料产业标准整体构架,实现产品全面覆盖;实施不对称发展战略,实现高端领域的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实现产业升级。其具体实施办法是:

(1)建立多晶硅、单晶硅、半导体硅、有机硅、人造压电水晶、石英玻璃制品、硅微粉、新型电光源等产品系列的全面标准体系框架;

(2)对技术成熟、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高的的硅材料产品,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积极争取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权。

(3)对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材料产品,推行专利标准化战略,争取制定国际标准。

(4)标准化范围不限于产品,对装备、工艺等均考虑其标准化需求。

(5)对属于新增产品类别的新产品、新产业,鼓励先行制定标准联盟统一产品标准,待时机成熟,及时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待续)

参考文献

[1]苏波.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原材料工业司.中国新材料产业年度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13.

[2]刘秀琼.唐正林.太阳能光伏产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赵陈超.章基凯.有机硅树脂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国家硅材料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基于硅资源深加工的电子级硅材料标准研究[R].

[5]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东海县硅产业发展规划[R].

[6]邓丰.多晶硅生产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7]张艳琦.我国LED照明产业标准化现状分析与研究[J].北京:中国标准化,2003.07:40-46

作者简介

苗雪原(1973-),男,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质量检验与标准化。

第2篇

关键词:粮油饲料;机械制造企业;精益生产;分析

1 精益生产管理理念以及在粮油饲料机械制造企业中的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益生产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使企业相关方面的投入最小化,体现出均衡以及标准化的理念。在机械制造企业中,精益生产是一种很好的管理理念。同时,对于粮油饲料制造企业来说,在进行精益生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问题引起重视。第一、企业在进行精益生产管理的时候,需要从企业员工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把这些理念充分展现在企业的量化细则方面。第二、企业需要把员工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以及本身具有的能力有机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对机械制造设备予以合理的改善,使制造过程中需要的材料最小化,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总的来说,在粮油饲料机械制造企业方面,精益生产管理理念的融入不仅可以使生产原料得到优化利用,还能使企业的生产利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 粮油饲料机械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对粮油饲料机械制造业来说,想要使企业的生产利润最大化,最迫切的是要采取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企业所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在单一的方面。因此,作者对其中的冰山一角予以了探讨。

首先,在粮油饲料机械制造企业中,机械设备比较落后,不具有新时代下应该具有的水平。同时,这些机械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故障。它不仅工作效率低,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也很低下。其次,在粮油饲料生产过程中,对于那些生产出来的劣质产品,企业并没有对它予以适当的处理。再投入到生产中,对这些伪劣产品进行循环利用,减少产品生产成本的支出。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他们只是选择直接把它扔掉,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也增加了企业额外的生产成本。最后,在企业内部员工方面,员工不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具备当下岗位的基本技能,经常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以至于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同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对机械操作的相关规范要求不熟悉,没有一定的机械操作常识。进而,造成机械设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缩短了机械设备的寿命。除此之外,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没有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与保养。更为严重的是,机械设备经常处于长时间的操作之中,严重违反了机械设备的运作时间。很显然,除了上面这些以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问题。比如,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所制定的生产方面的计划与要求都不是关于精益方面的,并不利于企业在这方面的发展。

3 对于粮油饲料机械制造企业来说,实现精益化生产的策略

在粮油饲料机械制造企业慢慢发展历程中,它现有的状态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下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企业进行精益化生产已经是当下粮油饲料机械制造行业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作者站在粮油饲料机械制造企业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精益化生产一些可行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第一、对于粮油饲料机械制造企业来说,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首先,企业需要从粮油饲料生产与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建立合理的企业机械制造生产管理体系,并不断对它进行完善,使企业处于有序而统一的管理之中。其次,企业需要实行责任层层分解制度。通过这样的责任制度,把相应的职责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使每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担负起他们肩上应该承担的责任。最后,在粮油饲料机械制造方面,企业可以采用归类分级管理的策略。在这方面,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设恰当的三级生产管理体系。以此,在分级生产管理下,使企业生产管理的权利与责任最终落实到每一人身上。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处于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之中,还能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效率。第二、对于精益化生产管理来说,企业需要它的指导思想以及目标予以全面的推进。精益化生产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企业内部很多员工对它都没有过多的认识。相应地,在企业内部实行精益化生产的时候,企业需要对它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予以正确地宣传,让员工对此有更深入的认识,更好地投入到企业精益化生产管理之中。第三、在推进精益化生产管理方面,企业需要对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一是:企业需要定期对在职员工予以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自身的生产技能不断完善,具备相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二是:粮油饲料机械制造企业要对企业内部每个员工进行再教育学习。让他们对精益化生产管理有权全面的认识,并使自身对机械设备的操作更加规范化,减少机械事故以及安全事故的发生。第四、对于粮油饲相关企业来方面,可以对企业内部的生产投料方式进行合理的优化。同时,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需要把精益改造的方法融入到其中。并把这种思想作为对应的要求,来对公司进行合理的改造。在粮油饲料企业内部实行对应的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课可以使企业内部的产品能够迅速出售出去,减少产品积存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产品生产的批量最小化。进而,使产品生产的节奏得到相应的提高。很显然,除了上面这些以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策略。比如,企业在进行精益化生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更换那些落后的机械设备,引进一些先进的机械制造设备。这样不仅可以使这种新的生产管理方法得到更好地运行,还能使粮油饲料的生产处于有序的运行之中,减少机械事故的发生。进而,为企业经济利润的增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对于粮油机械制造企业来说,精益化生产管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应用不仅可以使企业的生产管理得以完善,还能保证产品的生产如期完成,产品打得质量也得到了保障。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企业的生产成本最小化,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吕化朋.机械制造企业精益化生产管理措施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8):134.

第3篇

【关键词】生产型企业;物料采购;完善措施

1、背景简介

A公司于2004年在苏州工业园区注册成立,是世界知名的专业医疗设备、医药产品以及手术周边产品的生产制造商在中国投资的第三家公司。A公司目前运行着两大项目:大输液厂和手术器械厂,其中大输液厂主要生产临床营养液、血浆代用品及普通输液等产品,手术器械厂主要生产各类外科手术器械,如手术剪刀、夹钳和镊子等,并提供相关的维修服务。

2、公司物料采购业务现况

A公司的物料采购主要分为两大类:库存管理物料和非库存管理物料。其中库存管理物料包括生产原料、包材和生产性消耗物料;非库存管理物料包括非生产性物料、化学品、设备及备件和固定资产。

其采购流程可以通过以下来描述:库存管理物料的所有采购申请和采购单必须在SAP系统中进行操作和批准才有效,不允许手工单证。计划员负责创建成品的独立需求,SAP每晚自动运行MRP以产生物料的相关需求,并在PR(Purchase Request)建立前在产能及库存的基础上核实并确认。采购人员负责采购订单的编制与输出,将采购订单发送给供应商和追踪采购订单到货。从PR转换成PO(Purchase Request)的时间不能超过3个工作日。SAP系统中PO由高级供应链经理批准。仓库人员负责货物的接收(包括物料短缺和货物质量问题)、发放、保管与外包装目检,并打印入库单。质量部人员负责生产性材料的质量标准的制定,货物的取样与检验,对货物进行放行。财务部负责按时对外付款。

对于非库存管理物料的采购,请购人在收到采购人员提供的报价后,申请创建非库存管理物料的SAP PR,并确保PR的每个项目都有财务科目;确认购买物料是否为固定资产,根据PR在SAP中创建PO;追踪PO的批准释放;追踪PO的到货情况;申请付款。

3、公司物料采购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完善措施

3.1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

A公司产品都要有药品级的标准,因此对采购物料的要求非常高,但往往有时候采购的物料达不到预订的标准,退货重新换货便会影响生产进度,如果降低标准,产品的质量也会下降。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就要先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供应商的好坏是是否能获得好的采购物料的重要因素。为了能选择好的供应商,A公司确定了如下供应商选择流程:

面对如此繁杂的供应商选择流程,需要各部门的配合,所以可以建立一个供应商评价委员会来控制和实施供应商评价,组员来自供应链部、质量部、生产部等,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质量部负责对供应商所交付的物料进行年度质量回顾;供应链部负责评价供应商的表现;供应商评价委员会根据年度质量报告和供应商表现评估(质量指标、供应指标、价格指标和配合度指标等)决定供应商状态(保留或撤销)。

3.2采购计划的科学制订

输液厂的产品较少,需采购的物料比较明晰,物料消耗也比较稳定,采购物料的数量时间相对来说是比较好把控的。但手术器械厂的物料杂多,物料消耗不稳定,只依赖SAP系统的话,便可能出现缺料风险。以库存管理物料为例,所有采购申请都是在系统里进行操作和批准的,SAP每晚自动运行MRP以产生物料的相关需求,采购员只要每天将生成的PR转成PO即可。但是生产时的不确定因素和顾客的需求变化带来实际的消耗量不稳定,需要及时的制定和完善采购计划。生产部应及时提线物料消耗状况,根据月消耗量(MC)和交货时间(L/T)制定安全库存(Safety Stock),国内Safety Stock=MC/26*L/T+10%MC,国外Safety Stock=MC/26*L/T+MC。除此以外每周一次物料分析,主要分析哪些物料具有风险:实际库存小于安全库存的,结合MC、仓库库存、产线上的库存来计算实际用完的日期,将有风险的物料标注出来。

3.3采购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

采购人员对系统不熟悉、对产品不了解、与其他部门配合度低等等,这些都会导致无法及时采购到合格的原材料,导致生产停滞,影响生产进度。首先把好采购人员选聘关,重视对采购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的考察,慎重筛选,保证招聘进来的员工满足A公司的用人需求,不会因为用人不当给企业造成资源损失和浪费。招聘新员工前,招聘部门与用人部门协商好对所需人员的具体要求,对应聘人员进行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评估。其次有针对的对物料采购人员进行培训。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了解整个公司运作。定期对采购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更具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的内容,例如对于有潜力的采购人员可以采用轮岗方式培训。

4、结语

据统计,生产型企业至少需要销售额50%来进行原材料件采购,企业应该认识到采购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了解采购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进行有效的控制,无论是供应商的选择、采购计划还是人员的管理,都应不断地完善管理。通过对采购与供应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降低经营风险,为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做铺垫,使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镱霏.关于现代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探讨.现代商业,2011年2期

第4篇

关键词:健康产业集群;国际经验;发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在这些国家健康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15%,有经济学家将健康产业描述为接替互联网、股市、黄金、房地产之后的“财富第五波”[1]。相比发达国家而言,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仍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水平。目前健康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仅为4%~5%左右,健康产业对现代服务业,甚至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长期来看增长都较为缓慢。中国健康产业整体发展的落后将无法满足人口老龄化,以及随着收入不断上升而来的对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的需求。截至2014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此外,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推动我国健康观念的不断转变,由原先医疗卫生为主的被动型健康观念转向健身休闲、营养保健等主动性健康观念,这些消费收入观念的改变将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13年国务院发表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到2020年国家健康服务业的产业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元以上,并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意味着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首次将健康产业的发展确认为国家未来产业优化升级的一大着力点和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重要契机。作为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健康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将成为未来政府产业政策的重点所在①。

近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关于健康产业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的主要关注内容来划分可以将国外学者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这一阶段健康产业在多个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并快速发展。此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相关特征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总结,并试图建立基础的理论框架对健康产I的发展进行解释,这些研究包括:Chase-Lubitz[2]研究在美国医疗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美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美国医疗服务系统带来的影响。Relman[3]追溯了美国健康产业从初始的非营利性医院到市场化的健康服务提供机构逐步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健康产业总体的发展方向。除了基础理论梳理之外,也出现了部分研究在企业管理的层面上讨论健康产业内部的管理手段等问题,如Bearden 等[4]研究了健康产业企业的债务管理相关问题,Koberg等[5]重点分析了健康产业中所出现的授权现象及其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而Vandenberghe[6]的研究则利用比利时健康产业的案例证明了组织的文化、组织员工和组织文化的相互契合会影响组织内部员工的离职率。

2000年之后的研究相比之前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转向。2000年后,多数发达国家健康产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此时学界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围绕“如何提高健康产业的效率”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这些探究从内容来说又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研究分析新技术或新方法在健康产业企业管理当中的应用以及对健康产业带来的影响,如:Devaraj等[7]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健康产业当中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Kumar等[8]研究了采购绩效管理系统在健康产业当中的应用,试图通过相关的分析促进健康产业管理效率的提高;Gary[9]分析了即时生产的管理方法在健康产业的应用当中所受到的来自公共政策或产业生产流程中的阻碍,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Sehwail等[10]、Taner等[11]、Delli Fraine等[12]都分析了六西格玛技术在健康产业企业当中的应用。第二类的研究关注的是除企业内部措施之外其他的外生因素对健康产业企业整体发展情况的影响,如Choi等[13]分析了美国HIPAA这一政策的外生冲击对健康产业整体带来的挑战。综合国外的研究情况,不难发现这些研究往往对健康产业微观层面上的企业发展情况有非常详实的描述和理解,但很少对整个健康产业内在发展机理、可行的发展路径加以讨论。

国内直到2000年才开始出现一些报刊杂志文章对健康产业发展进行关注,这与健康产业的发展步调基本一致。总结来看,目前国内的研究所处的阶段有点类似于国外2000年之前所处的阶段,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主要集中在对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析的探讨。例如张再生等[14]、胡琳琳等[15]、张俊祥等[16]、丘彩霞[17]、王烨[18]、王晓迪等[19]、任静[20]等,这些研究都关注中国整体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或未来的挑战机遇。除了关注国家层面健康产业的发展之外,还有部分研究对区域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给予了关注,包括王波等[21]、郭艳华等[22]、李龙等[23]、马佳[24]等研究。第二类的研究将重点放在对国外健康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上,试图通过这一工作为中国的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这些研究包括宫洁丽等[25]、张艳等[26]、王禅等[27]、邵刚等[28]。第三类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已经较为靠近国外2000年后的研究,着重思考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提高发展效率的可行性措施,但总体数量仍较为有限,且主要关注区域产业层面的发展而不是微观企业的战略,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刘青松[29]对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张再生等[30]对老年健康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的讨论以及魏巍[31]基于产业价值链共建的视角对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的可能性模式的探讨。

美国医院有限公司在纳什维尔地区的成立带领着整个地区进入了健康经济时代,其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其对整个地区健康产业初始人力资源的培育:美国医疗有限公司很多高管在离职后凭借工作期间所积累的工作能力及关系网络继续留在纳什维尔都市区创业,这些高管创办了更多的医疗服务机构。不断涌现的创业活动使纳什维尔地区健康产业逐渐形成巨大的网络效应,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和知识溢出成为纳什维尔健康产业的重要吸引力。大量健康产业企业在纳什维尔创立,原本位于其他地区的医疗企业在规模经济带来的极大外部溢出效应吸引之下,不断迁移至纳什维尔,在这些基础之上纳什维尔都市区健康产业集群逐渐发展成熟。

目前来看纳什S尔健康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医疗保健产业中心,也已经成了带动美国纳什维尔都市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08年纳什维尔健康产业集群就业总人数共计11.3万人,占都市区非农业总就业人口的15%;从2004年到2008年,健康产业就业人口增长了20.3%;健康产业从业人口的平均工资水平为52773美元,远远高于整个纳什维尔都市区39280美元的平均水平;健康产业的就业人员在2008年一共创造了234亿美元的个人收入,相当于整个田纳西州的6%以及整个纳什维尔都市区的22%②。目前纳什维尔产业集群内部各个环节及其主要的经营内容如图1所示。

通过图1 的分析可以看出,纳什维尔健康产业核心环节主要是进行健康服务的提供。目前该地区分布着近2900家医疗服务机构,主要有健康管理及咨询企业和医疗保险公司两类,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健康产品制造、销售企业以及一些进行零售的药房。纳什维尔健康产业集群的研发环节中最重要的机构是企业内部的R&D部门,它们是最为重要的科研力量来源,而分布在该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也成为了企业研发力量的有力补充。

纳什维尔健康产业集群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所吸引到的数量庞大的国际性领先医疗保健企业总部。目前该地区拥有300多家重要健康企业的企业总部,这些企业覆盖了临床研究、健康信息技术和生物工艺学等多个方面,主要承担的职能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这些企业总部及其对应的职能创造了纳什维尔地区庞大的IT、法律、房地产、金融、咨询等专业服务市场。围绕这些企业总部,纳什维尔地区分布着250多个提供专业技术的服务机构。这些机构所提供的专业化的服务主要由企业总部进行购买,用于保证企业的日常运行并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随着这些专业化服务机构集群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其所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本身也成为了纳什维尔集群发展健康产业的独特优势之一。

2.2 迪拜模式

与美国纳什维尔模式主要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相互竞争,形成上下游垂直联系从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途径不同,迪拜模式则更多体现了政府以及公共管理部门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2年阿联酋王子宣布投资18亿美元建设迪拜健康城(Dubai Healthcare City,DHCC),并设置迪拜健康城管理委员会(Dubai Healthcare Regulator, DHCR)负责健康城的运营和管理。迪拜健康城位于迪拜河左岸的市中心区域,距离迪拜机场4公里,距离繁华的商业中心仅五分钟步行距离。目前健康城的占地面积为0.38平方公里,已经有两家医院、120多家门诊医疗和诊断实验室进驻,吸引了超过4000位有医护资格的专业人才在此就业。2014年健康城新增了748名有资格证的医疗工作者,符合资格的医疗工作者总数达到4534名;成立了一所新的医药和健康研究大学及一家新的医院;为超过30个国家的医生引进了在线检查系统。2014年年底一共有120万病人到健康城就医,相比2013年的100万人次上升了20%。其中,15%的病人的主要目的为医疗旅游;另外,在这些医疗旅游游客中,有48%是来自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由AC Nelson为健康城所开展的市场调查显示,顾客满意度达到了89%③。随着迪拜健康城的发展,健康产业成为了阿联酋摆脱石油出口这一单一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方式、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转型方向。

按照迪拜健康城管理委员会的长期规划,健康城要建设成为依赖医学研究中心、常规性医疗服务、替代性医疗服务、相关支持系统服务、自由贸易区及疗养度假社区六个功能业态的健康产业综合发展区域,在满足高端旅游消费者的同时吸引高端医疗服务机构的进驻,其内部产业环节及其发展情况如图2所示。

在产业环节的设置方面,迪拜健康城最大的特点在于对研发环节的重视,这种思路贯穿了健康城从开始筹备到后续发展的整个过程。健康城最先引进的项目就是与哈佛医学国际部的合作项目,以研发为旗帜开启了全面发展的序幕。目前健康城在医学研究上的合作伙伴包括哈佛医学国际部、波士顿大学牙科医学研究实验室等全球领先的医疗研发和教育机构。此外,健康城利用宽松自由研究环境的打造以及世界领先的医学仪器的引进不断吸引有名望的科学家到此开展研究。健康城核心环节的产业活动提供常规性医疗服务、替代性医疗服务及度假疗养社区三类主要的医疗服务,各个类型内部又包含了多种选择,这种“广泛选择”的发展思路充分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偏好,保证健康城能够吸引不同类型的大量消费者,保证发展初期阶段门槛规模的实现。而健康城高端定制性的服务机构也成为了吸引高端医疗旅游人群的重要亮点。除此之外,健康城还会为重点客户提供一站式全包服务,签证及政府相关文件都可以委托给专职人员进行办理。针对高端人士的紧急医疗需求,健康城甚至增设了直升机等定制型服务。与研发环节和核心环节配套,健康城的支持环节主要包括相关服务机构和管理中心政策支持两种类型。

2.3 两大模式的对比

第5篇

医疗旅游将医院、疗养、保健有机结合,以医疗护理、康复与修养等主题为服务,延伸传统医疗业与旅游业链,为病患者提供高效的医疗服务。打破了传统旅游的“吃、住、行、游、娱、购”六因素的旅游格局,让消费者体验到新兴的、丰富内涵的旅游形式。在很多国家,医疗旅游的发展推动着多产业发展。在这种形式下,研究我国医疗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效应,不只是积极效应同时研究消极效应,对医疗旅游产业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效应

医疗旅游融合医疗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资源将二者融为一体,产生大于医疗效益与旅游效益之和的经济效益,即1+1>2。通过技术、品牌、文化等无形资产,互补、共享双方在医疗旅游产业中的资源,在互惠共生的模式下,医疗和旅游产生有正作用力的影响,双方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直接消费动力

旅游的动力效应主要来源于“搬运市场”,搬运市场主要指住宿、餐饮、购物、游乐、运动、养生、会议、展览等多样化、综合性的终端消费带来的消费经济,带动目的地形成产业集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据我国统计公报数据可知,我国国内旅游业总收入、旅游消费的增长速度一直较高,高于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比重。2014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91元,比上年增长9.6%。国内旅游收入30312亿元,增长15.4%,旅游消费占比达12%,占GDP的比重达4%以上。据相关机构的预测,至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内及出境旅游市场,旅游业增加值占比GDP的值将达5%以上,从而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5%以上,该产业即成为支柱产业;达到8%以上,该产业即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通过搬运能力,将一个地区的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进行良好匹配,从而使得一些资源丰富但市场竞争力不足的地区,充分体现其旅游业的经济功能,从而在平衡经济、消除贫困等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例如,我国直接依靠乡村旅游获得收益的地区或村落的数量在2万个以上,直接获得经济效益的农民百姓数量超过了2400万,使得将近1/10的农民摆脱了贫困。

(二)带动产业发展

医疗旅游以医疗和旅游活动为核心,突破传统旅游产业的边界,把传统旅游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创新整合,拓展原有产业及广泛交叉着许多行业。在为国家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的同时,会带动其他细分产业领域的发展。例如医疗旅游中介服务机构、保险公司、医药制药企业、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医院组织、通信及网络服务机构、交通服务机构、宾馆酒店、会议展览服务、法律咨询组织、旅游公司、纪念品制造企业、旅游景点运营单位、翻译组织、科技、教育、环境、建筑等领域,形成了多层次旅游产业链的网络体系。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收入一元,即可带动其他产业收入增加4元,医疗旅游产业的经济带动性更强。依据联合国统计署的测定数据显示,旅游业可拉动的产业数量达110个,对住宿餐饮业的贡献率可达90%以上,对民航、客运的贡献率达75%以上,对文娱产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对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达40%以上。医疗旅游产业对各个产业的贡献度可依据此数据再增加。同时医疗旅游产业的消费者平均一天消费360美元,是普通游客每天花销140美元的两倍以上,表明医疗旅游产业带来的收入效应远远大于传统的旅游产业及医疗产业的收入效应。

(三)带动城镇化发展

土地财政、产业转型、房地产等相关利益方,共同推动医疗旅游产业开发的新浪潮,与城镇化、区域发展全面结合,突破传统旅游的思维限制,走出一条区域综合的开发模式。通过医疗旅游的投资规模及方向反映出此现象,之前在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上,几个亿、十个亿的投资项目已经可以称为非常大的项目。但近两年的投资洽谈会中可发现,投资额不断增长,几百亿、上千亿的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也逐渐显露。依据国家旅游局旅游系统数据可知,2014年全国旅游项目投资总额达3万亿元,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

三、社会效应

医疗旅游产业对一个地区来讲不仅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尤其是民族特色的医疗旅游产业,能有效展示一个地区的城市品牌想象,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同时还可以加深各国政府之间、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推动互访互通,带动地区的医疗卫生及旅游事业及文化的综合发展及有效传播。

(一)积极影响效应

1.提高旅游城市知名度

国际上许多国家与城市因为开展医疗旅游产业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与品牌,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例如我国的五大连池地区,在其发展中开展新的旅游项目,例如温泉度假村等项目,非常重视温泉的医疗保健作用,将医疗旅游与城市的发展完美结合。该地区可欣赏湖光山色的美景、同时可对慢性病进行治疗,将医疗与旅游有机结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良好发展,同时优质的医疗效果也提升了当地的城市知名度。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可进一步提升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医疗旅游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带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及城市品牌知名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2.有利于拓展旅游产业

我国的传统旅游城市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凭借当地的旅游资源形成的旅游规模,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收入,而并没有将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有机结合。而医疗旅游是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对传统的旅游项目进行推广。典型代表国家是韩国和新加坡。每年到韩国整容的患者,韩国闻名世界的美容产业间接地促进韩国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很多的患者每年到韩国做美容整形项目。新加坡在原来旅游业的基础上,推行体检业,此模式不仅为当地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旅游业和医疗业的发展。

3.促进医疗服务业发展

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药品、医疗器械等的增加,生物化学与制药技术的提高。以迪拜为例,其医疗器械和医疗用品贸易总额达10亿美元,其中牙科设备、医疗与外科设备、器械及等占比达11%,药品占30%,抗生素、医疗化验设备占3%,其余为医疗设备、辅助设备、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等。可见,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医疗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旅游者在我国旅游时同时进行口腔医疗治疗,这引起了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公共医疗卫生的重视。此外还有许多国外游客对我国的中医保健、中医按摩、中医治疗、针灸等传统医学治疗充满兴趣,在旅途过程中会光顾世界闻名的中医老店,例如同仁堂等,进行他们感兴趣的保健项目。并在返回本国时,会购置大量的珍贵保健品、中药材等。

(二)消极影响效应

1.影响目的地的医疗秩序

在医疗旅游模式兴起之前,客源地居民多在本地就医,但随着大量居民外地求医,会造成本地居民对本地医疗技术水平的不信任,对本地区医疗秩序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医疗旅游消费者对目的地的选择是呈现无序状态。随着外来居民来本地求医,占用目的地的相关社会资源,本地居民与外来医疗旅游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会激化当地居民及医疗旅游者的矛盾,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及消费者对目的地的不信任,影响社会的稳定及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印度为例,印度的国际医疗旅游者中欧美患者很少,原因在于印度恶劣的医疗卫生条件及贫穷的贫困的国家综合实力等形象,影响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病人前往印度求医的信心。同时,医疗旅游产业对目的地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体现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当而有可能使得当地居民的利益受损。

2.目的地居民医疗成本增加

医疗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要求接待目的地具备基础的医疗与旅游设施,因而对于当地政府来说,有必要改善机场、道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等,并且会要求政府提供减免税收及金融优惠等政策。为更好发展医疗旅游产业,政府会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包括公共交通、网络、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服务,并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减少对教育、健康等领域的投资,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社会福利。不同地区的医疗旅游者到当地进行商品及服务的消费,当旅游人员到达一定数量时,产品及服务的物价会随之上涨,这就造成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成本上升(在工资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的基础上)。在此情况下,会造成当地较难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而导致大量外来居民进驻,剥夺当地居民的生活权利。

3.盲目推崇医疗旅游产业

随着健康理念的逐渐深入,医疗保健旅游成为一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力途径。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许多地区依据自身丰富的医疗及旅游资源而发展医疗旅游产业。但针对深圳等自然资源匮乏的城市其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改革开放的特殊身份具有重要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因而一些具有创意的医疗旅游服务在其他城市则会遭遇失败而在深圳则能获得成功。经济多样性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一个地区不能完全依赖某一个产业带来的效应,否则会对当地该产业带来非常大的压力。许多地区的相关资源匮乏而将旅游业作为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使经济面临较大的风险。一些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环境较差的地区,盲目开发医疗旅游业,不以自身发展情况出发,势必会为该地区带来财政紧张,旅游业也较难很好地发展。

四、环境效应

医疗旅游以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生态资源为保障,具有特殊的环境效益,体现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基础设施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模式,从而确保医疗旅游资源的扩展性和持续性。

(一)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医疗旅游业不仅强调旅游者对自身身体素质健康的追求,而且也重视要营造自然、和谐的旅游环境,让生态与医疗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最终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医疗旅游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当地的生态环境恶化或破旧的医疗换将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最终导致无法开展医疗旅游项目。政府资料明确需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旅游的生态效应也得到最大化的释放,能减轻经济发展对对生态、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

(二)有利于提升幸福价值效应

在追求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将医疗旅游产业纳入到幸福导向型的产业中。其不仅为目的地居民带来收入,还能让消费者带来身体上的健康、精神上的愉悦,提升生活质量。广东的《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行动计划》中指出医疗旅游产业成为符合幸福导向的产业之一,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的现代服务业。医疗旅游业在让游客进行消费的同时,也让消费者感受到不同于一般购物过程的新型体验和服务,能带来体验性附加价值的提升。如医疗旅游消费者参加生态型医疗旅游项目,不仅能体验到生态的乐趣,了解医药材等的生长环境,呼吸新鲜空气等,这都是普通购物感受不到的。因而这种与生态相结合的形式,效益远大于单纯的农业效益。

五、对策建议

(一)制定产业战略,扶持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医疗旅游产业的发展瓶颈在于配套的产业政策的不足。由于刚刚起步,迫切需要完整的国家指导方案来作为行业发展指导。我国的一些医疗服务机构就曾与哈佛大学有过合作,旨在制定出一套适合中国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完善国家层面上的医疗旅游产业政策。规划六个方面的内容:组建政府的直管机构、构建医保结算体系、甄别医疗服务机构、推介目的地项目、培养医疗专业人员、制定法律法规等。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中,服务质量控制、机构准入标准、服务机构评定、法律法规制定等内容均需要国家及地区层面参与制定。整个战略的核心体系在于,由国家成立了跨行业的直接管理机构,由此机构来统一负责全国整体的医疗旅游发展情况。

(二)培育相关产业,拓展产业集群

第6篇

关键词:医疗器械;市场绩效;产业组织理论;SCP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00203

医疗器械行业是生物医药产业的子行业之一,在经济迅速发展、新医改逐步推进、医疗服务市场逐步放开、老龄化程度加速的社会发展状态下,近年来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2013年12月,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历经长时间的筹备,正式发起成立医疗器械分会,并编辑出版了《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提炼和观测。在此背景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成为医药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并作为重点发展的医药行业之一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家的关注。

1医疗器械行业与市场绩效

1.1医疗器械行业

有关医疗器械行业的界定,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国家标准分类,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简称“医疗器械行业”)可分为七个主要类别: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口腔科用设备及器具制造;实验室及医用消毒设备和器具的制造;医疗、外科及

兽医用器械制造;机械治疗及病房护理设备制造;假肢、人工器官及植(介)入器械制造;其他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可以看到,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学科交叉广泛、知识结构复杂、高新技术密集、创新需求旺盛的行业,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健康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地位不言而喻。

1.2市场绩效

伴随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有关市场绩效的概念最初始于20世纪30年代,较为经典的定义出自以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其对市场绩效作了如下定义: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市场绩效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

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绩效问题的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逐渐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统计,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约2700亿元,近十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预计未来几年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医保体系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消费者支付能力显著提升,政府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的投入亦不断扩充,这些使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容。但市场需求的增加并不代表整个行业效率的显著改善,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无论在产能方面还是研发创新方面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高端产品仍需依赖进口,在市场绩效方面仍存在着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

2.1资源配置效率不足

资源配置效率是指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它是反映市场绩效优略的重要指标,首先,用产业的获利能力来衡量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2008-2012年五年内,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利润总额稳中有升,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344%的水平。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利润总额仍不足200亿元的规模水平,单与美国强生公司的医疗器械部门利润相比,利润总额不及其1/3(2012年,美国强生公司医疗器械部门的利润总额达到110亿美元),可见,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获利能力仍显薄弱。

再从进出口贸易情况来看,根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的统计,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15年,国内的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进口金额约占全部市场的40%,约有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同时,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蜷缩于产能过程、获利能力不足、产品创新滞后的发展态势中,资源配置效率不足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2.2产业规模结构不合理

产业规模结构是指产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的构成和数量比例关系。根据《蓝皮书》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达177788家,但90%左右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是年收入在一两千万元以内的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企业,其中,生产电子监护设备、超声诊断设备、X射线断层扫描设备、CT等高技术含量产品且年收入规模超过5亿元的企业并不多。与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相比,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缺乏多样化的产品结构,缺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生产专业化水平有限,无法达到规模经济,这使得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被划入中小企业的范畴。

2.3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就技术创新层面而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的创新研发水平仍有待提高。这一点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中便不难看出,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2012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2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6%,其中,31个品种进口额达到亿美元规模,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品质产品为主。

一方面,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发展初期便存在严重的技术弊端,缺乏战略规划与整合,不能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研发团队,且技术长期依赖于国外创新成果,长期停留在仿制阶段。另一方面,随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的增加,许多国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逐渐将贸易触角延伸到中国市场,大量科技含量高、品质好、竞争能力强的高精端进口医疗器械产品涌入中国,迫使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停留在中低端医疗器械领域缓慢发展。

3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绩效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贝恩(Bain, J.S.)是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研究构造了具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分析框架(即SCP分析范式),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绩效。本文拟运用贝恩SCP分析范式的观点,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

3.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指某一产业市场中买房或卖房的数量及其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一般用绝对集中度指标CRn来表示。CRn是指某一产业市场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的产量销售额占整个行业的份额,CRn越大,说明这一行业的集中度越高,市场竞争越趋向于垄断。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水平近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010年CR4为16.99%,2011年CR4为%20.33%,2012年,这项指标提升到了21.42%。但根据贝恩分类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仍处于“原子型”分散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医疗器械行业产品众多,集中度水平总体偏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这种产业结构不利于行业市场绩效水平的提升。

3.2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指特定产业或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相对于其他产业或企业的产品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差异或者是不完全替代性。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两个产品领域来看,在中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我国严重依赖进口,主要被通用电气、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强生等国际知名企业所占据,其产品主体、品牌、价格、渠道、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较高。

对于我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而言,则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领域。源于此,本土企业的获利能力受到阻碍,行业利润率水平无法得到保障,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企业无法实现规模效应,自主创新动力亦受阻,市场绩效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3.3进入和退出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已有企业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的新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反映了已有企业优势的强弱。在规模经济壁垒方面,根据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植草益的研究:

规模市场比重(d)=最优规模(S/N)/市场总规模(S)=1/N

其中,S为总产量,N为企业数量。根据《蓝皮书》的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77788家,d=0.000562%。植草益认为d

退出壁垒是指企业在退出某个产业或市场时所受到的限制因素。如果退出该产业的成本高昂,企业进入市场的动机就会减弱。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而言,一般不具备退出的政策法规壁垒,同时,我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在广告、销售、研发方面的投入的费用十分有限,因此在退出行业时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沉没成本发生。

4建议

根据SCP分析范式的观点,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绩效,而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从上述分析来看,要提高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绩效水平,应加强宏观政策调节的力度,这种方式最为直观有效。

4.1政策主导,稳步提升市场集中度

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从战略层面,把握行业竞争的现状及特点,支持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合理布局,扶持我国医疗器械本土企业的经济发展,培育和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实现医疗器械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其次,从政策扶持的角度激励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龙头企业发展。落实相关奖励政策,鼓励龙头企业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实现多渠道融资发展。

同时,扶持和推动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结构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产品潜力较大的医疗器械企业,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地位。

4.2鼓励企业持续自主创新,提高产品差异化水平

鼓励产学研结合。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和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不仅需要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要坚持企业为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上下游厂商相互配合的产业联盟,发挥产、学、研三方各自的优势,从而保证医疗器械行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使行业的产品差异化水平不断提升。

鼓励企业由“创仿结合”向持续自主创新转变。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内部实现从“创仿结合”过渡至持续创新研发为主的研发模式。在对仿制产品进行重点开发、加强工艺、提升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持续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研制推出具有高附加值和差异性的医疗器械产品,获得产品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4.3提高准入壁垒,健全行业退出机制

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准入门槛。承上分析,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小,这是导致我国药企数目众多、规模偏小、市场恶性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通过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完善,严格对企业进入该行业的核准,提高相关产品市场准入的门槛。

在严格审批产品和新企业的同时,还要健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退出机制。在此方面设置适度的政策性壁垒,为市场退出的规范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在完善行业审批制度的同时,更应加强行政监管,建立健全行业退出机制,实现行业优胜劣汰,资源配置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4754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孙敬水.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测度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02,(5):712.

[3]Bain,J.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M].2nd Edition, New York:John Willey & Sons, Inc.,1968.

[4]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十大图说[N].中国医药报,201416(F6).

[5]Johnson & Johnson.Johnson & Johnson Reports 2012 FourthQuarter and FullYear Results[EB/OL]. http:///releasedetail.cfm?ReleaseID=734718.

[6]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201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S].北京:中国医药物资协会,2013.

[7]周琳,黄安琪,刘元旭.医疗领域的另一扇“垄断之门”[J].中国外资,2013,(17):3233.

第7篇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 外商独资 医疗产业 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071-03

一、上海自贸区引入外商独资医疗现状和背景

1.上海自贸区引入外商独资医疗现状。全国约有200余家各种形式外资医疗机构,投资规模较小,以不设床位的诊所或诊疗中心居多;投资额不高,医疗服务项目容易收回;投资利用最新的诊断治疗设备及最新的诊疗技术,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选择外籍人士集中的商务区、居住地、外交人员区。海外出资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和港澳台地区,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成功运作的外商投资医疗机构一般都有准确的市场分析,为不同的目标客户制定不同的服务产品。然而受制于中国政策、观念、投资环境等条件,主管部门和业界难以认可和扶持相对边缘化的外资身份。公民、机构和企业缺乏法制精神,政府的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和延续性,外资医院的运营和投资环境不容乐观。上海市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它利用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的机遇,积极有效地引入外资。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加上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几年来利用外资的规模逐步扩大,2006年,上海市吸收合同外资145.74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71.07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比增长5.4%,3.8%。2007年,实际吸收外资额继续保持增长,而且增幅较大。

2.上海自贸区引入外商独资医疗产业背景。上海自贸区为“Free Trade Zone”,是独立划定的一个封闭性区域,该区域中的进口商品可以免征关税,与国际惯例完全接轨。其制度创新力度更大、对外开放程度更高、功能拓展更为完备、贸易投资更加便捷。国务院批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开放六大领域包括医疗服务(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卫生和社会工作――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所〕),开放措施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中央政府希望通过这一举措,进一步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先进的医疗人才、资金、货物、服务、信息等资源聚集,对国内现有医疗服务善意引导从而改革。

3.上海自贸区引入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的必要性。现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但多边贸易体制使得发展中国家在时间、空间上发展的竞争加剧,障碍重重,中国的成本要素优势逐渐下降,政府管理效率停滞,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大量资本开始向外转移。如此大环境下,国内医疗纠纷不断,医院成本不透明化、医保制度弊端、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管理等问题使国内医疗产业竞争力下降,医院、政府、医保办三方与患者的博弈更玄妙,中国必须要推动新一轮的改革和开放,立足于综合优势,向改革要效益。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发展基础良好,外资投资产业较多,被政府寄予改革的厚望。

二、上海自贸区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竞争力分析

医疗产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高度专业性的特点,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对外商投资医疗产业有重大影响的生产要素主要为机会、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竞争对手。

1.外商独资医疗产业要素条件分析。(1)外商独资医疗产业人力资源分析。外资医院可以提供高薪、优良的福利待遇、健全的医院体制、合理的竞争制度以及良好的发展空间,在短期内会吸引大量医务人员前来竞聘。但是高薪征聘的员工,无法形成人才梯队,难以保障医院的长远发展。而公立医院集中了大量医务人才,提高正常的工资奖金外,还有红包、回扣等灰色收入以及学术地位。这些都严重限制着外资医院的进一步发展。(2)外商独资医疗产业资本分析。医疗行业的资本资源对于培养其持续经营能力非常重要,资本金与保障服务的能力成正比关系,充裕的资本可以积极提升产业竞争力,体现在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等生产要素上,决定了公众对外商投资医疗产业的信心,并对投资利润的形成和行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外商独资医疗产业国内需求分析。(1)需求数量上升对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增长意味着消费者手中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为潜在的医疗需求向现实的医疗服务消费的转化提供了支付力保障,从而表现出对医疗服务的极大需求。(2)需求结构改变对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的影响。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发生改变,疾病模式转变,城乡居民医疗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程度随之提高,不仅有病就医,定期体检也渐渐流行。与此同时,社会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健康问题,原有的健康威胁并未消除,外资医疗在医疗服务领域开拓了新的市场。

3.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相关及支持产业分析。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的定点机构多是国有医疗机构,外商投资医疗机构被批准为社会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可能性极低。“低水平、广覆盖”是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基本原则。这种政策的定位决定了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提供的服务水平只是低层次的、有限责任的、最普遍性的医疗保障。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根据宪法规定,为保护和增进职工身体健康而设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或地方通过立法强制执行的,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同时作为一种社会福利事业具有非营利性质。商业医疗保险是人寿保险公司运用经济补偿手段经营的一种险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是由保险人与投保人双方按照自愿原则签订合同来实现的,人寿保险公司可以从中赢利。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相关产业只有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紧密联系,才能在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羹。

4.外资医疗产业竞争对手分析。卫生部的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有1.8万家医院,国有医院占94%,垄断了绝大部分政府的资金、医疗技术和人才。管办不分的体制在市场准入、政策环境和行业监管等方面让公立医院显得强大。公立医院的垄断独行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外商独资医疗产业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1)医疗机构的商誉好坏成为了群众就医时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在2003年卫生部对城乡居民经常就诊单位的原因调查中,医疗机构的质量好坏在所有因素中排名第二。公立医疗机构由于发展较早,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医疗机构,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外商投资医疗机构一方面起步晚,另一方面由于部分经营者只为追求利润而不进行诚信经营,使得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的社会公信力较差。良好商誉的缺失导致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发挥作用。(2)规模、资金、技术差距。医院达到一定的规模,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其成本反而下降,此即规模效应。当医院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医院的效益增长幅度低于规模扩增幅度,即扩增“边际效应”将呈递减趋势。据国外研究显示,从投入产出效益看,综合性医院的规模以具有800~1200张病床最适宜。规模效应能阻止进入者对产业的侵入,它使外商直接投资医院处于两难境地。如果进入规模较大,则需要大量的资金,将承担与大规模投资相对应的高风险;如果规模较小,它又会处于缺乏成本优势的地位。医疗技术是一所医院的核心品质,除技术品牌最为关键外,还包括服务品牌、文化品牌和形象品牌。国有公立医院技术品牌优势十分明显,因此拥有大量忠实的就医人群,并主导着人们的就医习惯。作为外商投资医疗产业,必须树立自己的信誉和消除患者对现有产品的不认可,然后建立自己的客户群。在这段缓慢的、代价高昂的时期,外商投资医疗机构不得不承受缓慢的收入增长、较高的成本和较低效益甚至是亏损。

5.政府对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的影响力分析。我国医疗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生物和现代医药产业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医疗产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随着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环境的改善,医药新品种的上市速度加快,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上升。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将迎来外商投资的新机遇。国有公立医院在政府的支持下,积聚了大批高、精、尖的医学人才和医疗设备,形成了相对垄断的技术优势。而外商独资医疗产业与政府的关系则体现在进入管制、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三个方面。(1)进入管制。国内医疗单位实施药品零差率。虽然外资医院可以自主定价,但市场引导下价格不能定高,只能持平或低于本土医疗单位。另外目前推行的基本药物制度,使得公立医院能够获得政府相应的补助,而外资医院被排挤在外。在社会医疗保险定点、银行资金借贷、人才引进及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审、医院等级评定、建设用地审批以及政策信息等方面,外商投资医院都无法与公立医院抗衡的情况下,外资医疗产业只能寄希望于卫生系统的公正化。而目前卫生系统管办不分的趋势尤为明显,对于外资医疗将会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全,医疗行业有很多的法律法规。建设要符合国家规划、设备采购需要审批、技术需要准入、诊疗要许可、医师执业要注册、收费要按国家标准、技术操作有规范等等系列问题都受到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进入医疗行业远比其他行业复杂得多,我们将在下文专门介绍。(2)制度环境。卫生部规定营利性的医疗机构不能成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定点机构,而外商投资医疗机构又被归为营利性医疗机构,而大多数的商业医疗保险又被国有保险公司垄断,国有保险公司对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的歧视又严重限制了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的需求来源。在财政上,外商投资医疗机构不仅不享受任何的财政补贴或优惠,税务部门还对经营三年以上的外商投资医疗机构将征收5.5%的营业税和25%的企业所得税,使得外商投资医院产业并没有发挥其对公立医疗机构病源的分流作用,难以打破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从而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良性竞争。(3)政策支持。2000年卫生部和外经贸部联合制定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暂行管理办法》,截至到2001年11月,经卫生部批准设置的中外合资合作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有38所,门诊部各类139所,进入市场方式以合作经营方式为主。上海自贸区设立的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将进一步开放市场,为人民生活提供更多选择,对国营医疗机构产生一定影响。

三、结论

从我国外商投资医疗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还不具备强烈竞争力,但在需求要素和相关产业等方面尚有一定优势,而在企业竞争和生产要素等方面则存在较大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在生产要素方面,外商投资医疗产业能以高薪引进人才,通过健全的培养机制和较好的待遇来吸引人才,但是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在资本运营上,医院基础设施、医疗设备的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我国的外商投资医疗产业产权结构明晰,融资渠道多样且难度较低,虽然前期资金投资大但一旦适应市场发展速度会迅速上升。而相比较国有医疗机构在发展中资本雄厚但是产权不分明,在资本运营上处于劣势。需求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医疗需求量也获得急速扩张,外商投资医疗产业能够给予人们高技术的医疗服务。同时需求结构的多样化要求医院提供多样的医疗服务产品,而这正是外商投资医疗产业的产业竞争力所在。在支持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随着中国医疗保险业刚起步,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外商独资医疗产业相关产业只有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紧密联系,才能在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羹。产业竞争力方面,外商投资医疗产业在服务和管理上都具有优势:服务流程合理、灵活,管理科学,而竞争对手国营医疗机构拥有本地优势,垄断了绝大部分政府的资金、医疗技术和人才,公立医院管办不分的体制在市场准入、政策环境和行业监管等方面很强大。外商投资医疗产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自身有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更为广阔,但是树立品牌和建立社会信誉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完善,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波特钻石模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要素是政府,医疗卫生政策的不确定性、医疗保险制度对外商投资医疗产业的歧视性以及税收负担的问题,都对外商投资医疗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但是在政府主导的上海自贸区引入外商直接投资医院设立的系列政策,使得发展外商投资医疗产业具有必要性。

上海外商直接投资医疗产业对我国医疗产业的影响:

开放卫生服务领域意味着我国“以药养医”政策面临国际优质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上海自贸区这一开放领域将使外商投资医院继续与尚未成熟的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博弈。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外溢效应”是指FDI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Chen(1996)从跨国投资外溢效应的作用方面入手描述了外国直接投资将带来的影响。

应用于上海自贸区引入外商直接投资医疗产业,经外商投资医疗企业培训的医务人员和管理者将逐渐流入国内本土医疗企业,有助于本国医疗企业效率的提高,从而间接提高整个国家医疗服务产业的人力资本积累。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医疗企业拥有比本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们的进入打破了国内原本的竞争市场,落后的生(下转第74页)(上接第72页)产企业被部分挤出市场,降低了国内本土医疗企业的市场份额;外国直接投资医疗企业实行高工资制度,本国优秀的人力资本被吸引,造成本国企业人力资本的减少;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利用雄厚的资本和广泛的信息来源,抢占了原本由本国企业利用的稀缺资源,使得国内医疗企业采用更有效率的生产和管理手段。就中国前期对外商投资医疗服务的制度环境和进入管制来说,外资企业不能完全占有市场即垄断卫生服务,从而导致本国企业因其进入使效率提高,带来利益增加。就自贸区未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的前期基础看,外商投资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建立了深层次合作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系纽带,从而形成一张覆盖广、效率高、可控制的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网络。外商投资医疗机构自身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受卫生部政策限制,在无法提高收费标准的前提下,只能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取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问题也层出不穷,高昂的经营成本和退出成本,导致许多外商投资医疗机构在恶劣的环境中要求得生存,不得不通过夸张的医疗广告、昂贵的药价甚至误导消费者等非法手段来提高收入,从而使外商投资医疗机构整体信用缺失。FDI的外溢效应和经济发展门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当地人口数量之间存在的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则强调了一个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素质的提高在吸引FDI、有效地发挥他们在经济中的正面促进作用中的重要意义。需要警惕的是,当地开放程度和FDI外溢效应存在反向相关关系,一味地追捧外资,扩大外资的占有率不利于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上海自贸区的引入应该合理分析FDI的外溢效应,适度调整政策法规,既不过分压制,也不恶意追捧,才能使上海自贸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医疗产业形成正面影响,从而以上海为基础,辐射带动全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海柱.外资医疗在我国能否成气候[J].医药世界,2002(7)

[2] 徐明霞.浅析上海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及特点[J].华商,2008(18)

[3] 吕彦儒.上海自贸区―为中国改革再探路[J].环球人物,2013(9)

[4] 郭芳.上海自贸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起点[J].中国经济周刊,2013(9)

[5] 刘晔蕾.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外商投资医院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4)

[6] 全晓明.运用5种竞争力量模型分析医疗产业结构[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

[7] 邢亚伟.医药产业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3)

[8] 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0(12)

[9] 胡盛杰.外资医院与国有医院服务观念和管理之比较[J].中国卫生经济,2001(20)

[10] 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3(6)

[11] 刘萍.中国利用外资办医的政策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3(6)

[12] 吴金泉.从服务理念到竞争力―国有医院与外资医院服务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2(21)

第8篇

“医疗健康产业将是未来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投资前景”,6月14日由清科集团在北京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医疗健康投融资高峰论坛”上,300多位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和医疗健康行业的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机构相关人员济济一堂,纵论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发展和机遇时,一致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用于健康医疗方面的支出也将显著增长,中国医疗健康行业还存在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资本应该抓住蕴藏的投资机遇,挖掘下一座投资金矿。

新一轮医改拉开序幕 投资机遇窗口期显现

在2009年至今的三年时间里,中国医改效果显著且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一些医改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如: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公立医疗机构及民营医疗机构资源分配不均、病患的医疗费用随医保覆盖面的扩大而上涨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牵涉到中国医改体制及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也正是这些矛盾及问题推动了政府及相关部门更进一步的医改政策的制定。由此,2012年中国的新一轮医改拉开序幕。

2012年3月21日,国务院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这份规划明确了未来4年中国医改的发展方向,中国的医药体制进入了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4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提出的医改要点主要体现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四个方面。

对比2012年医改与2009年医改目标可以发现,“十二五”时期中国医改的重心将逐步从之前的“基层”上移到“公立医院”,涉及的问题更加繁冗。因此,相较2009年公布的医改制度,新医改实施方案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扩展。两者具体差别体现于:在全民医保体系中,新增加了“大病保障机制”及“商业健康保险”;在大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基层医院服务能力的同时,新的医改也将非公医院的发展提上日程;新医改方案对医疗相关领域也进行了提及和关注,如医药流通、卫生人才及监管体制方面。

“新医改的深入,将为医疗服务、商业健康保险以及医药、医疗器械等特定的细分领域带来一定的投资机会,特别是在公立医院改革及商业保险方面,如医改顺利进行,对于民营资本的进入将是一次良好的机遇”,清科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接受SMEIF记者采访时表示。清科集团创始人兼CEO倪正东在论坛上也表示:“通过对医疗行业的了解,我们认为医疗健康行业是目前整个中国投资行业里面相对最稳健的一个行业,并且还保持了很好的增长。而2012年的新医改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医疗,将给整个医疗健康产业带来更多投资机会”。

建银国际总经理许小林在论坛上表示,非常看好未来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与投资前景,未来五年将依然是非常好的医疗投资期,虽然毒胶囊、滥用药物等安全事件频发,对所有企业会有短期的影响和冲击,“但从长远看,对行业是非常好的事情,对机构未来投资也是很好的保障”。

VC/PE投资创新高 医药行业最受青睐

新医改给医疗健康产业带来了如此好的投资机遇,但当前该领域的投资状况又是如何呢?清科研究中心在论坛上的《2012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趋势展望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案例数与投资金额创下历年新高,共披露158起投资案例,稍高于2010年的案例数,涉及投资金额达41.37亿美元,这一金额几乎与2006年-2010年的累积投资金额相当,一方面受益于整体VC/PE投资案例和金额的增长,同时显示出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本的吸引力。

该报告显示,2012年以来截至目前为止,医疗健康行业融资案例达34起,交易金额超过7亿美元。虽然2012年VC/PE投资相对放缓,但投资人对于医疗健康的投资相对来说非常稳健和积极。“2011年相对2010年投资实现了300%的增长,在其他行业很难出现”,倪正东说。

从2011年的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二级行业分布来看,医药行业发生的投资案例数达到92起,占比达到59%,较之前的年度医药行业投资案例数占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涉及金额达36.47亿美元,是最受VC/PE青睐的医疗健康二级行业。跟随其后的二级行业包括医疗设备、医疗服务、生物工程等。该年度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并购案例数达到89起,涉及并购金额15.48亿美元,案例数较上年有比较明显的提升,但是并购金额的提升幅度相对较小。

在首发上市(IPO)数量方面,2011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共有28家企业成功IPO,融资额达到53.33亿美元,融资额与上市企业数量较2010年的峰值时期均有所下降。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在整体IPO市场下挫的格局下,创业板在中国医疗健康企业上市路径中占据了半壁江山,18家企业成功登陆创业板,当年占比达到64%。而且,尽管创业板降低了企业的IPO门槛,近年的医疗健康产业IPO平均融资额却并没有下降,2011年平均融资额达到1.9亿美元,略高于2010年的1.87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