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31 17:00: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学生组织 绩效管理 考核

一、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现状

1.高校学生组织缺乏自主性

当前我国的高效学生组织缺乏自主性,为保证学生组织中每个个体的愿景具有代表性,还需要在学生组织的日常运作中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加以应用,我国的高校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组织进行管理,不能够放任学生组织,任由学生个体为寻求自我价值而创立学生组织。但对于管理也应当适当,不能够使学生组织丧失其个体的自主性,从而使得参与的学生个体从一开始就缺乏融入组织、发展组织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学生的组织制度不够完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组织常常收到学校管理的过分约束而造成高校全权把控学生组织,学生组织的自主性极弱。

2.高校学生组织缺乏自控能力

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的自我控制力、约束力,普遍较弱。高效的学生管理整个系统中,学生所扮演的往往是被管理者。高效的横加干预使得学生组织在创建以及运行中的自我管理都缺乏自身的价值体系。高效在进行学生组织的管理制度拟定工作中,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实际上过于严格,使得学生组织自身无法充分的发挥自我管理职能。自我管理的只能不能够有效发挥又导致高校长期全权把控学生组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高校中,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作支持,学生组织就自治这一功能,需要高校管理制度的允许下才能够得以生效。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效的学生组织中,对于学生组织的自治管理制度基本空白,在高校中更多的是流于表面的学生组织管理机制,并没有充分的照顾到学生组织的自我核心价值。并且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缺乏可运作性以及科学合理性。对于学生组织的考核指标仅局限在组织所举办的活动量,以及活动中奖项的情况等,并以学生工作总结的形式进行考核。最终仅能够起到形式主义的作用,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学校主导学生组织自主自治的管理模式。实际考核开展时所选取的考核指标也很单一,不能够形成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学生组织起到激励作用,并没有形成有效且系统化的绩效管理体系。

二、对于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现状的对策研究

1.明确学生组织的管理定位

高校学生组织的建立愿景应当建立在学生个体的共同目的上,在这种具有集体全面性的基础上,建立自发的非营利性组织需要具备自我管理能力。而学生组织也应当是其组织本身的权利所有者,能够主导组织的发展方向以及组织的自治管理。校方所扮演的角色应当倾向于引导着与监督者,而非在学生组织的运行中横加干预。

2.校方引导学生组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仍是学习,教授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很重要,学生参与学生组织的管理实践不仅能够达成自我愿景,对于自身的自控力培养也很有效。作为校方,应当多加引导,带领学生营造良性的学生组织发展规律。对于组织中的管理者,要设定培训项目。作为校方需要为学生组织提供培训,帮助学生组织合理的展开运作,学生组织的管理者也需要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在管理实践中多参考成功案例,吸取经验,对于管理工作要组织管理者的定期会议,讨论学生组织当前面临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法。

3.学生组织的绩效管理制度

第2篇

【关键词】学生管理 高校 对策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概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长期实践而定型的开展各项学生工作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是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发展成才的重要组织活动。因此,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滞后

近年来,素质教育和素质拓展计划在部分高校学生中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概念。但很多高校教师甚至科研人员,把素质教育当成是学生的“专利” ,认为素质教育是学生的事,没有转变为大素质教育概念。教师和学生工作者也要提高个人素质,来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不能只简单地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客体,也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学生人格及价值观念的锤炼,为学生多服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高校的规章制度还存在很多盲点,比如违规处理依据不充分、学生考勤不严格等等,有的规章制度过于死板僵硬,束缚了学生的成长,并且制度制定的不合理,也使得执行中出现很多不公平,出现了有的大学生毕业后状告母校的情形。

(三) 管理手段老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普及,世界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开放的态势,但作为紧随时代脚步的高等院校,其管理手段过于老化,还停留在检查、批评、处分这“老三样”,往往是量化的管理标准,按照“管、控、压”的方式对待学生,将学生与管理者作为对立面,导致学生工作难以管理。

(四)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队伍构成不合理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人数的增长与学生的人数增长不相匹配,其比例不能达到1∶150,甚至一部分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是专职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现象,不稳定性使得其不能热心学生管理工作,更不能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最终目标,这些思想的存在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面临新的问题。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制度,更需要人性化管理,突出 “以人文本”的服务理念,在工作中要突出学生管理的人文管理,在教育管理中增加人本关怀。学生的教育管理,实质也就是对人的教育管理,其中包含了受管理者的思想动态以及主观能动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学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断提升自身工作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促进他们道德自觉自律意识的养成,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素质高低决定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对推动高校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学生工作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应当走专业化道路。高校应当对学生管理工作者做出整体的规划,使其在学生工作当中想做事有舞台,干成事有地位,在政策及待遇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知识水平,不仅要把握教育的内在规律性,还要具备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与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

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标准和依据,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处的作用,通过它加深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注重学生和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制度的执行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处的指导和监控作用,明确责分工,严抓共管。

四、结语

总之,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学校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的一个标杆,是反映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值得探索和研究。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各方面的支持,把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上,促进学校和学生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晓晖.柔性管理及应用——企业管理新策略[J].商业研究,2000(3):33-34.

[2]许亚非,向万忠.论以人为本及高校的人本管理[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25-28.

[3]旷勇,宁曼荣.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72-74.

[4]陈明.激励机制在高校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52-53.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效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21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小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为我国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努力。

1.典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1学习方面。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学习上会表现出兴趣低下、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与此同时,还会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在教师布置作业以及做课堂作业时,会发生明显的脾气暴躁现象[1]。例如,部分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会为其提供一系列课外培训活动,占用小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逼迫其学习外语、音乐以及舞蹈等项目,这就导致小学生承受了较大的学习压力,精神长期紧张,最终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等。

1.2社交方面。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交方面呈现出不愿意同他人沟通,以及在交流中无法明确他人表达含义等。部分小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但是在日常学习中,不愿意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课余时间也不积极参与户外活动。这同家长溺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紧密相连。由此可见,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会在社交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无法形成融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1.3学生自我心理方面。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自我心理方面表现如下:首先,学生存在自我心理问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在同他人进行沟通时,呈现出易怒的特点;其次,学生性格发生极大变化,会产生严重的嫉妒和任性现象;最后,学生会产生严重自卑心理,面对他人会非常多疑[2]。

2.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学校是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沿阵地,与此同时,社会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具有直接影响。以下从学校和社会环境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2.1学校方面。第一,高度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时期,小学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对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一定程度的认知,并对自身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最重要的是,引导小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努力在遇到问题是,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3]。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运行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专业的心理教师来校认可,同时注重对心理教师的定期培训,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师资力量,是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途径。第二,注重家校沟通。传统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忽视了家庭环境以及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而新时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家校沟通工作,教师应同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利用微信、QQ等媒体,实时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共同努力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例如,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发现其写作业速度较慢。教师通过微信同家长取得了联系,家长解释到,该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精神紧张的现象,此时会发生抽动症。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接下来的上课过程中,对该名学生进行了特殊关注,发现教师声音过大、对其他学生进行批评时,该名学生都会因为紧张而做出抠手等动作。为了解决其心理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和校外都给予了该名同学更多的关注和呵护,缓解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在家校配合的基础上,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长时间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

2.2社会环境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环境对其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新时期在积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家长应同教师一起,引导学生远离对其心理由不良影响的场所,如酒吧等;同时还应给予农民工子弟、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通过对其生活和学习上的多方面关爱和帮助,促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为其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來,我国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了深刻认知,学校必须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通过学校教育、营建良好社会环境等措施,及时发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来加大对小学生的保护,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够为我国人才的全面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傅亚强,魏旋. 心理弹性、压力认知和应对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1(05):735-738. 

[2] 王立新,张大均. 3~4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毛笔书法成绩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08):1225-1229. 

第4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 教学工作 管理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高校必须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对教学活动精心计划,认真落实,严格监督,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稳定协调的教学秩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笔者作为地方医学院教务工作者,主要是从事教务日常管理工作,结合学校医教学管理的情况,来谈谈医学院校关于加强教学工作管理的相关问题。

一、加强培养方案的管理

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规格的总体设计,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文件之一,它体现了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践、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等方面的关系,是指导教学的法规性文件。学校应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规定,妥善安排教学和服务工作,保证培养方案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培养方案制订。各院系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结合新增专业的实际情况拟订培养方案初稿,教务处汇总审核,并组织论证,经学校讨论同意,报党委批准实施。

培养方案调整。培养方案印发后,必须严肃认真地贯彻执行,各部门不得随意更改,如因特殊情况必须进行小范围调整者,院系提出申请,教务处审核同意,报主管校长批准后方可调整。

培养方案修订。为保持教学的稳定性,培养方案原则上每4-5年修订一次,特殊情况可提前进行。修订培养方案,学校印发修订培养方案的通知,各院系根据有关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修订意见和建议,报党委批准实施。

二、加强教学大纲的管理

教学大纲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文件之一,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明确规定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的范围、广度和深度、学时分配、教学形式、主要参考书等。教学大纲由院系部组织教研室编写,教研室应按国家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本学科发展状况及教学特点组织编写。教学大纲由院系部负责组织所属教研室、实验室编写并审核定稿,报教务处汇总,学校批准后统一印发。教学大纲发至教师和学生人手一册。各门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教研室必须依其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三、加强理论课程教学

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保证质量,各教研室应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担任主讲。主讲教师是指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必须为本科生授课。各级教师的授课时数原则上正、副教授不低于本门课程总学时的50%,讲师不低于45%,助教不低于5%。但三年以下教龄的助教作为培养性讲课,一般每门课程每学期每班不超过两人6学时。

四、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

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仅是对所学理论的验证,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课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严肃的工作态度、严密的科学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简称“三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实行校、院(系、部)二级管理体制,按照优化配置、公管共用、资源共享、提高效能的原则,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

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鼓励、支持和提倡广大教师应用多媒体授课。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钻研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真正理解多媒体授课的意义,不断提高多媒体授课的水平,不允许利用扫描仪将教材等内容扫描当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要正确处理多媒体技术与讲课的关系,坚决杜绝新的“照本宣科”现象。

六、加强教材工作管理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教材作为知识载体,是教学的重要媒介,各教研室在选用和编写教材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程序,严格手续,严肃纪律,确保质量。 教材的选用由教研室讨论,院系部审核,教务处批准。教研室选用的教材,原则上应为国家推荐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特殊情况下,按照以上程序,可以使用自编和协编教材。

七、加强临床见习管理

临床见习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主要在医学类专业中进行。临床见习的主要目的是熟悉临床工作环境,了解临床工作程序,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锻炼临床基本技能,为临床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见习由教务处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协助,院系和非直属附属医院组织进行。各院系应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见习计划,并组织编写、修订见习指导,明确见习的具体内容、要求、方法,切实做到学生每天的见习有计划、有要求、有内容、有专人负责。

八、加强毕业实习管理

毕业实习是完成培养方案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并精心组织毕业实习工作。毕业实习由教务处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协助,各院系具体组织进行(包括联系毕业实习基地、实习动员、接送实习生、检查实习情况、技能考核等)。毕业实习应安排在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专业水平较高的实习基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周清明. 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2]刘昕.学分制与大学生教育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7.

[3]黄宇.广西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解决对策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某个角度上来看,企业的竞争事实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对于人才培养也越来越重视,这就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早就实行了素质教育,但是各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依旧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管理方法,始终摆脱不了以分数来评价学生、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传统观念,这就让小学教育管理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负面因素,必须引起重视。

一、当前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评价方式不够合理

从以往的教育环境来看,社会各界总是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质量,而对于学生则是看重其考试分数,这种评价显然是不够客观的。在这种观念下,小学教育也就自然将学生的文化课程成绩放在了首位,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必然会带来影响。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上述情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从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这种情况依然十分普遍,这就让小学教育管理受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让小学生背负了十分沉重的升学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小学生必然会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学习当中,造成了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偏离。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被制约甚至被扼杀,这种教育管理显然会给小学教育带来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

2.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很多小学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学还是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换句话说,小学生的最终成绩还是由试卷分数决定的。不仅仅是学生靠分数来评定,教师的教学评价也与考试分数形成了密切的联系,甚至分数已经成为学生学习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不可否认,这种考核机制确实有着它公平的一面,但是也充满了局限性,这种考核制度显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3.教学管理过于形式化

教学管理是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备课上来看,教师还是过于“以本为本、以纲为纲”,这样教学设计的思路就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未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没有将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让课堂教学大打折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学模式也是“学生跟着教师走”的方式,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种被动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然会造成负面影响。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并没有采取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方法,对作业训练面以及训练量并未进行合理的设定,对作业训练的梯度也没有充分把握。作业形式主要以巩固性书面作业为主,形式单一、过于枯燥。

二、优化小学教育管理的有效对策

1.合理评价学生,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

在对小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将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为了实现以上内容,首先应该纠正评价观念,要求教师、家长、学校乃至社会不以分数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数仅是学生能力的部分体现,而应该以“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这对于教学水平的提升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让小学教育管理得到保障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首先要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小学教师队伍。进行教师筛选时应该采取严格的标准,在小学教师入职以后还要进行层次化的培养并实施科学的工作考核制度,以此调动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教育管理必定能得到促进,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对教学研究制度进行改革

对当前的教研活动进行优化,在教研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设置系列专题,对教育管理当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在进行教研评价时,所有教师都应该参与其中并做到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以此积累教学经验,使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对校内培训方法进行创新。每学期拟定本期校本培训计划,在计划中应该体现出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4.政府加强教育投入

部分地区依然存在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设施缺乏的情况。作为国家振兴的根本,教育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政府方面应该加大对小学教育的投入,对教学设施进行完善,让正常教学得到保证。在教学设施得以完善的情况下,小学教育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学生才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显然有助于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较以往而言,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某些环节上依然暴露了一些问题与缺陷。为了让小学教育管理取得成效,需要对当前学生评价模式进行优化,政府应该加强教育投入,同时学校方面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并实行教学研究制度改革,以促进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让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仁海.西部农村小学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第6篇

一、问题分析

1.德育研究缺位

当前,学科教研工作搞得轰轰烈烈,各类讲座、研讨和竞赛评比活动贯穿整个学期,这无可厚非,因为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对学科教学的研究自然是教研工作的重点。问题是,学生在学校里,除了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学习做人,但许多领导和教师却常常忽视了这一点,只关注学科教学质量,不关注育人。忘记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忘记了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研究却忽视了。这不就是买椟还珠么?德育研究的边缘化,甚至长期缺位,暴露出学校对德育工作的漠视。学校工作中,几乎没有德育研究的安排,最常见的班主任例会或者说是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也常常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简化甚至取消。德育教师或班主任一年甚至几年中都难得参加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德育研究活动,即使有,也只是缺乏主体参与和互动的“灌输式”的讲座。

2.管理主体错位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艰巨性和复杂性,不言而喻。因此,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甚至同学的督促。在校内,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往往以三项竞赛或类似的争章活动作为载体来进行操作。而落实的管理人员,就是行政值日、值周教师、值日教师和学生值勤岗。这一种一级管一级的管理模式,通行于各个学校,看似科学而有效,事实上其效果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和督促,实际上处于相对放任状态。因为管理职责错位了,原本应该由值日和值周教师履行的职责,却被学生“自我管理”的名义取代了。值日和值周教师为什么不能履行管理的职责而让学生去替代?这自然牵涉诸多因素。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不想做“恶人”。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涉及班级和班主任的考核。“聪明”一些的值日、值周教师一开始就是到岗不到职,走走过场;一些年轻教师开始还比较负责任,但是被有关班主任“质问”几次之后,也开始转变,马上也变得“聪明”起来。因此,许多时候,诸如三项竞赛之类为载体的学生行为习惯的督促机制,差不多依赖于学生的检查。而学生的检查也往往只是在眼保健操音乐声响起的时候发挥了一下作用,履行一下“值勤岗”的所谓职责。检查到的也是诸如“开眼”、“第二节做成了第三节”之类无关痛痒的内容,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督促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怕被老师责怪,值勤岗的扣分都是离开老师视线的,并不是真正在起督促的作用,是为扣分而扣分。

3、德育载体虚位

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抓好德育工作,也常常推行一些典型经验和做法,作为德育管理的载体,如德育导师制、班主任例会、德育工作细化考核等。从管理目的上来说,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往往形成了“纸质化”“形式化”倾向。老师们通常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将导师制的本子不情愿地填满而已,有的还是临时抱佛脚“补”起来的。这种有名无实的载体,看似在德育管理中占有一席之地,实际上却只是一个“虚位”,没有真正的落实。更有甚者,有些班级明明没有“问题学生”或“特殊学生”,但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至少结对一名问题学生”的指标(对管理者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指标”也不行,因为为了省事,可以不填那些记录本子,老师们自然是能不报则不报),随便报一个名单,或者以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凑数。德育载体一旦成为形式主义的代名词,又会有多少实效性呢?

面对当前德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本人觉得完全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我们学校领导有没有决心。

二、应对对策

1.树立德育即质量的教育观

虽然“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直接的渠道,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德育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主席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也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常常被认为是“虚”的,不可量化考核的,而被长久地忽视。

树立德育即质量的教育观,首先需要领导转变思想,德育工作不是纯粹虚无的,而是可抓可管,可以抓落实的。关键问题是重视不重视,如果思想上重视了,德育工作照样可以搞得生动活泼、富有实效。

其次要改变评价方法。许多学校多年前就大力推行了等级制,但事实上尚未真正落实。一方面学生素质报告单上写的是等级,另一方面试卷上写的却是分数,等级制形同虚设。其实,在小学阶段,等级制完全可以实行,做得好的学校也有。试卷上只打等级或标注五角星,让学生和家长面对试卷,而不是面对分数;讨论分析“错在哪里”,而不是纠缠于分数的高低。

再次要落实减负。减负之所以如此之难,虽然有众多的复杂因素,但最主要是智育挂帅的结果。但是,在减负上,许多学校还是做得很好,学生的作业量并不多,教学质量也并不差。减负效果如何,与学校在此项工作上作为与不作为直接相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德育活动就易冷落或遭遇“冰封”。例如社团活动的开展,有些班级不让学生参加。为什呢?因为要做作业,甚至要集体讲课。同时,各类竞赛和检查要安排适当。频繁的竞赛和检查,常常使学校和教师忙于应付,疲于奔波。领导有时间思考问题了,管理会更有效;教师有时间思考问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2.加强德育研究活动

学科教研的载体是课堂,形成了“上课-研讨”的一般模式。德育研究看似没有载体、没有模式,却蕴含着更多的载体、更多的模式。有学生就有研究对象,有研究对象就有研究课题;有班级就有阵地,有阵地就有德育实施的载体。德育研究可以从学生入手,从班级入手,从少先队活动入手,都能够找到载体和实施的途径。

第一,德育研究要抓住“牛鼻子”。班主任最头痛的是什么?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想就是特殊学生或问题学生。德育研究可以针对班内、校内的特殊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把脉,会诊,分析特殊学生的特殊之处,从而有的放矢,在平时加强教育与引导。甚至可以作为课题研究,不是一个教师关注一个问题学生,而是一个教师团队关注一个问题学生或一个群体,从而完善德育导师制,真正把有问题的学生结好对,做好帮扶工作,而不是为结对而结对,为“导师”而“导师”。

第二,要研究如何融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各门学科有其独特的功能,这是其一。其二,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能融入德育。俗话说得好:“为人先立德,求学先做人。”拿写字或书法教学来说,不能纯粹让学生练练字,教师完全可以融入做人的道理。如汉字讲究穿插谦让,教学时就可以教育学生要懂得谦让。各种笔画在谦让中使字写得更美,人也在谦让中使自己更完美。其他各类学科都有德育的元素,即使是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也常常可以作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中有“育人”的思想,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德育工作。

第三,班级日常管理与特色班级创建的研究。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事实上,一个好班主任,就会有一个好班级。研究如何管理班级、管理学生,这是一门极其丰富的学问,大有作为。同时,对特色班级或者班级特色活动的研究,更可以是丰富多彩,各显身手。

德育研究可以“虚功实做”,其内容和形式不能穷尽,也无法穷尽,上面只是提出几个方面,目的是为了说明,德育研究也能像其他学科教研一样能够常规化、正常化而不是被边缘化。

3.进一步落实德育管理

德育管理跟其他管理一样,需要抓落实。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很有必要,但不能替代教师的管理。在学生行为习惯管理上,教师要尽到责任。做好此项工作,我觉得要做好两点。一是德育处要抓落实,对值日值周工作要进行考核。现在许多值勤教师有一种思想:宁可自己少拿钱,也不做“恶人”。因此,产生了到岗不履职、人浮于事的情况。值日值周教师可以对学生和班级少扣分,但不能少巡视、少督促。德育处要有抽查与反馈,可以通过校园内网和简报的形式,将检查情况及时反馈,并作为月考的依据。这样“刚性”管理起来,教师就不会不顾及自己的面子。二是履职情况要与评优评先挂钩。对值勤工作随随便便、不负责任的教师,各项先进评比就不予考虑。对工作态度极不端正的,学校领导要进行个别谈话。

对于“德育载体虚位”的现状,本人以为,主要是要加强针对性,不要搞一刀切。方式方法可以灵活,不一定要有纸质的档案,除了进行个案分析或总结交流外。因为,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是口头的。教育以后再来记录,除了研究需要外,其实没有多大作用。退一步讲,为了应付,即使没有对学生进行实际的教育,纸质材料照样可以做得很漂亮――造假已经不是希奇事。

4.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当前,德育工作的付出和回报极不对称,德育工作做得很辛苦,教师和管理人员却没有收获。要使德育工作真正有地位,必须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一是要增设德育学科带头人评比制度。学科带头人是对教师相应学科业务水平的高度肯定,德育虽然没有独立的学科,但是德育工作却确确实实存在。因此,若要真正确立德育工作的地位,德育学科(或管理)带头人的评比机制应该增设。绍兴市教育局已经推出德育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活动,县级层面也完全可以借鉴和推广。

二是德育荣誉要与业务荣誉那样同等对待。在职称聘任时,业务上的荣誉往往是终身的,像学科带头人、优质课之类,而对于德育方面的荣誉,如优秀班主任等,有的不算,理由是德育不属专业技术的;有的则只是象征性的加几分。虽然高喊“德育为首,育人为先”,但是在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时候,德育工作却“靠边站”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如果班主任老师真将班主任工作当“主业”来对待,那么德育工作最前沿的“阵地”就守得住,守得牢。

三、推广和学习优秀的德育工作经验和方法对

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也是一门艺术,值得研究。行之有效的育人经验和管理方法应该得到推广,这是对学校和教师德育工作的最高奖赏。绍兴县教体局刊出《德育简报》,并将教师撰写的典型的德育案例挂在网上供大家学习,这些做法非常好。我想,不仅仅是这样的育人个案,类似特色班级的创建,精品活动的开展,学校德育特色工作的典型等都可以进行介绍,使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能认识到:做好德育工作,同样能够等到肯定,德育工作的前途是光明的,是有奔头的。

第7篇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心理问题 解决策略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是指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承受力超过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心理变态和行为异常,不能有效地适应工作和生活的状态。据报道,就全世界来看,二十世纪后期开始出现了一种世界性的教师焦虑和苦恼。而处于由应试教育逐步走向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大环境下,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相当不容乐观的。近年来教师体罚、变相体罚甚至打死学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据有关专家分析,除了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差、法制观念淡漠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存在问题。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依赖教育,教育的主导就是教师,如不解决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必将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未来人才的培养。本文试图分析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寻解决策略。

解决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同样可以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面入手。

一、社会方面

1.社会和家长要给中小学教师更多的理解与关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担负着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重任。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更多的内在冲突、责任与压力。教师的职业是对社会、对家长、对下一代成长高度负责的职业,他们是社会各人群中付出巨大的人,因此,我们除了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切实关怀教师、爱护教师,还要热切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保护教师的身心健康,对他们予以更多的理解与关怀,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来支撑传道、授业、解惑的艰辛工作,有健康的心理来积极承担人师、灵魂塑造者和社会文明推动者的神圣使命。我们只有拥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拥有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的下一代。

2.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政府应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工资,改善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荷,减少教师为追求升学率而做出的许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行为;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在教师的筛选、培训和资格认定方面形成一整套的标准。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制定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计划,切实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3.社会舆论应为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社会舆论,从社会的角度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塑造良好的中小学教师形象,这是解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这是一种社会支持系统,也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一条根本之路。有了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就有了行为的标准,也有了社会的监督。

二、学校方面

1.学校要提高认识,校长要提高领导艺术。

学校要从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把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纳入教师队伍建设内容,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地开展好各项工作。校长要换位思考,要多理解、尊重中小学教师,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平时多和教师交往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热爱关心教师,为他们多做实事;多肯定、多表扬、多激励教师,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指出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委婉性、艺术性。

2.培养教师的兴趣和情感以及意志和能力。

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积极的兴趣和情感不仅促使教师积极钻研专业知识,而且促使他们更热爱教育工作,同时,它又培养教师的意志和能力,使教师具有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品质,增强教师从教的信念。因此,当前特别重要的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者要切实转变旧的管理理念,将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与创设宽松、愉快、和谐的工作环境有机结合;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排释教师精神与工作负担,为辛勤工作的教师提供更多体验成功、实现价值的机会。

3.营造和谐的同志关系,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的心情轻松愉快,使工作顺利开展,成绩突出。学校可以通过种种联谊活动、交心活动、同乐活动,建立良好的同志关系,教师如果能在欢快、轻松、和谐的环境里工作生活,可以预防不良情绪的产生。同时学校要弘扬正气,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鼓励进步,奖励先进,培养强烈的荣誉感。学校要为教师多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使教师不断进步,同时尽量提供成功的机遇,让教师尝试成功、体验成功。

4.转变机制,科学评价。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而且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这样教师的工作便变得更加丰富且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便得到了高度重视。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改善自己的不足,将工作中的压力变为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动力。

5.开展专家辅导与心理咨询,建立心理档案。

请心理专家到校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能较快地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能解答教师的各种疑问。学校要建立教师的心理档案,如此既可了解教师心理素质变化的情况,也可为开展学校心理研究提供素材。

三、个人方面

1.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形势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生活的空间,是社会选择我们,不是我们选择社会。因此,要审时度势,把握时代的脉搏,避免因形势的变化而带来心理困惑。同时还要转变各种观念。观念不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就会引起许多问题。

2.加强学习,吸纳多元信息。

学习一些心理理论,了解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往往能防微杜渐。多看其他学科的书籍,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容量,对调节工作节奏,提高生活质量大有益处。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会使人变得开朗、乐观、健康。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书育人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教师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在教学活动中,他们能以很大的热情给予积极的配合,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4.提高自身的心理修养。

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矛盾。有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地处理。以正常的心态对待矛盾是妥善解决的第一步。这一种正常的心态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情绪不断调适、涵养不断提高、自控能力不断加强中获得的。所以,教师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是防治心理问题的“本”。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

[2]周雪梅,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类型、成因和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3,(3):51-54.

[3]吴思孝.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J].教育探索,2003,(5):82-84.

[4]刘霄.论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J].教育探索,2003,(2):85-87.

[5]庞丽娟,洪秀敏,姜勇.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61-64.

[6]余欣欣.中小学骨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3,(6):80-82.

[7]李娟,董锡军.教师心理健康偏失及自我调适的思考[J].山东教育,2003,(3):7-8.

[8]林志长.教师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健康维护[J].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1):87-89.

第8篇

关键词:小学社团;管理机制;问题;对策

自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很多小学逐渐兴起了各种

社团活动,可是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社团管理机制中还是存在一

些问题的,只有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了,才能使得小学社团的发展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一、小学社团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小学社团是指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为实现自身发展需要,自发形成,按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体性学生组织。它在校园文

化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小学社团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社团种类日益增多,涉及校园文学社团、体育社团、校园广播社团、科学技术社团等等。但在目前,小学社团发展很不平衡,在管理机制上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团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质量难以保障

小学社团在短期内发展迅速,很多学校为迎接教育局和各种评审工作,想方设法扩大社团规模,导致一些没有兴趣、爱好的学生盲目入团,违背了尊重学生意愿的要求,同时阻碍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2.管理制度不合理,部分社团有名无实

一些社团往往在成立之初朝气蓬勃,打着提高学生素质的旗

号,结果虎头蛇尾,一旦成立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逐渐衰退。在有任务时临时抓几个社团应付一下,活动也不经常组织,致使社团无法合理发展。

3.自主性不强,学生难以发挥特长

有些小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给予过多的管理,往往带有兴趣小组的痕迹,致使小学生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因此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就难以发挥。

4.社团活动资金缺乏有力保证

学校社团经费来自于学校公用经费,一些学校由于经费不足不能给予学生配备良好的资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社

团的发展。

5.社团评价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些学校不能对小学生社团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奖励表彰制度不健全,使一些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奖励,从而缺乏动力,难以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作为小学生社团的管理者,应从全方位教育思考,在促进社团可持续发展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在学校设立专门的社团管理机构,保障社团有序发展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社团管理中心,负责控制社团的规模和数

量,还要聘任一批热衷于学生社团工作、具有特长的教师担任社团辅导员,使辅导员机制日益完善。对于辅导员的选聘,可以邀请社区、家长和离退休专家来兼职,丰富辅导员的队伍。对于申请新社团成立的审批要严格把关,设立一定的门槛,使一些优秀社团得以发展。并且要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2.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保障社团有序运作

在各级小学社团管理中要结合实际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规范小学社团的有序工作。在社团成立之初要规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并且要定期组织各项活动与比赛,各种社团活动也要经常汇报工作,从各方面规范好社团活动。并且要循序渐进,将社团活动办得越来越好。

3.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精神

学校社团应该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以及家长会期间展示各个社团风采,举行多种晚会活动,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不仅使小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在各种社团中获得了应有的兴趣,并且也让家长了解了社团活动,获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

4.给予社团活动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校要及时从公用经费中支出一部分用于添置新设备、新资源、新器械,以满足学生社团发展的需要。并且在经费使用方面要有效益意识,坚持开源节流的原则,在每年的经费预算中安排一部门用于小学生社团活动的发展,还要有意识地培养社团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理财能力和管理能力,给予社团发展充分的经费保障。

5.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学校应建立合理的社团奖惩制度以规范社团发展,例如,评选星级社团、优秀社团等等,并且要给予优秀社团适当的物质奖励,对于在社团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小学生奖励小红旗、小礼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社团的有序发展。

三、结语

小学生社团活动对于锻炼学生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具有重

要的意义。开展社团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还可以有效避免按学科分数一刀切地培养出标准统一的学生。面对社团管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学校管理者要成立专门的社团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给予社团足够的经费保障并且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使小学社团走上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保障小学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在花.儿童社会智力[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2]于开莲,王银玲,译.观察儿童: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