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出口贸易

农业出口贸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31 17:00: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出口贸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出口贸易

第1篇

>> 征收碳关税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碳关税对我国纸制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机遇与挑战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探讨 碳关税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机制分析 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及对策 浅析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非关税壁垒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碳关税对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相关措施的制定 试析碳关税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影响 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政策和关税政策搭配使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浅析 基于碳关税消极影响的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应对策略研究 碳关税压力下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新出路 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3/3/2)

(四)中西部地区出口发展步伐加快,东部地区出口增速放缓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推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出口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2012年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区出口分别增长21.5%和43.4%,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东部地区出口增长仅为4.3%,低于总体增速3.1%。

表2 2008-2012年9月我国出口贸易情况 (金额:万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年度数据 (2013/3/2)

运用国际贸易中的大国关税模型,从局部均衡角度分析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征收碳关税对我国高耗能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以中美贸易为例,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对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使其世界市场价格下降,出口量下降及高耗能产品出口国遭受净福利损失,有利于提高本国福利水平。

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仍需完善及农民文化环保素质不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农业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碳关税的实施,短期内必然会使出口农产品的成本上升,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进而抑制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长期看有利于发展低碳农业,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产品出口贸易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二)碳关税对低耗能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

能源消耗最多的工业与碳关税关系最为密切,逐步机械化的农业也意味着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耗量增加和高的碳排放量,作为再生产过程中提供生产和消费服务的部门,服务业具有耗能少、污染少的特点,但若计算其碳排放量,我国碳排放总量将增加近一半数量,因而对低耗能产业征收碳关税也会冲击我国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服务业和新兴低碳产业,如光伏、核电、风力发电等的发展。

以上分析说明碳关税的征收使贸易摩擦加剧,给依靠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压力,研究其影响对于我国出口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本人专业知识有限及相关资料欠缺,不足之处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一,世界范围内还未达成统一的碳关税协定,各国的碳关税政策实施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现有研究成果仅为暂时结论,须结合国际形势和现实发展不断调整变化;第二,由于较难获取权威性数据,本文采取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分析方式,未能得到更深层次的结论,随着统计数据的不断完善,笔者在今后研究中会尽可能以精确数据和合适模型,进一步探究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2秋季版)》 (2013/3/2)

参考文献:

[1]陈旭阳.中美贸易中碳关税的本质及其影响[J].中国外资,2010(8):3-5.DOI:10.3969/j.issn.1004-8146-B.2010.08.002.

[2]夏璐.国际法框架下“碳关税”合法性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03):103-104.

第2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农产品;出口贸易

近年来,农产品出口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的比例变得愈来愈大。但是,因为受到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由全球金融危机而引发的经济衰退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产生了相待大的不良影响。随着其后全球经济的复苏,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在通过世界金融危机的考验之后逐步回暖。然而,因为总体国际环境所具有的复杂因素,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依然不够乐观,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农产品出口贸易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价格的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初,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就开始不断上扬,农产品生产与交易成本有所增加,造成国际竞争力不断减弱,出口严重受阻。因为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的农产品普遍出现增产,而原油价格大跌又造成了生物燃料用粮的急剧减少,加上国际投资资本开始撤离,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国际农产品价格的下跌,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导致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压力持续增加。

(二)汇率的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中,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持续下调利率, 其货币也在不断走软,从而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极大压力,但我国农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却没有下降,人民币的升值导致农产品在国外市场中的价格上升压力愈来愈大,以至于降低了国际市场对于中国农产品所具有的需求,压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三)负财富的影响

所谓负财富效应,主要是指因为金融危机而导致货币信用领域中产生了剧烈的动荡与混乱,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以及资本市场均面临着非常大的威胁,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出现下跌,而金融资产持有人的财富有所减少。全球主要经济大国均陷入到衰退之中,从而抑制了我国农产品消费量的增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来说,直接表现在国外对于我国农产品订单的数量锐减,从而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非常困难。

(四)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我国很多企业出现了销售下降与利润减少的状况,进而导致开工率不足,失业率持续上升,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部分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的自身竞争力而对各类进口农产品安排各类贸易壁垒,比如,欧盟国家与日本等国对于进口农产品农药残留等技术加以设限,而且对转基因等农产品进行排斥等,以上这些均会导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环境持续恶化,从而严重地影响到我国各类农产品的出口。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对策

(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在财政政策上,要更加灵活地应用“黄箱”政策与“绿箱”政策,并且不断加大对于“绿箱”政策之投入,比如,强化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落实农产品质量以及安全标准体系之构建。同时,要认真调整“黄箱”政策的支出,从而提升对于农业的投入和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补贴。强化对于我国农业出口企业在税收上的支持。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上,为了能够应对汇率上的风险,一定要强化对于汇率进行的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上的稳定,并且尽可能地避免出现汇率的较大幅度波动。为了采用更加积极的信贷举措,持续增加财政部门与各类金融机构对于农业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体的企业信贷上的支持力度,引入出口信用担保计划,其中主要有商业出口信贷担保计划以及设施担保计划等,目标是为了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

(二)提升农产品质量以保障其安全

一是要强化宣传发动,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质量安全意识。要运用送科技知识下乡、举办专题讲座、发放科技宣传资料等多种多样的方式,积极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化农民群众、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农产品质量意识、法律责任意识、市场意识和道德修养之宣传,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以及生产技术流程,从而为农产品质量管理创设出更好的社会环境。二是注重农产品质量的监测,严格把握住准出与准入关。要持续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以及和安全相关的制度,开展日常的监管工作。定期实施蔬菜、畜类、禽类等农产品的药残检测。对于蔬菜农药残留所进行的检测应当施行周检制。要配合相关部门对无公害农产品所在产地的产品实施抽检,检测的结果应当依规定进行上报与公告。要严格规定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地准出,切实监督农产品市场实施好市场准入工作。三是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从而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应当依据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出农业企业的产品内部控制标准,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一整套农产品质量控制机制,从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要依据优质、高效以及生态之要求,切实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的开发工作力度,从而为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是要强化源头治理,严格实施农业执法。对于农产品质量源头所进行的控制,主要是对投入品进行控制。为此,不仅要对农药和化肥等农资市场实施统一连锁化经营、统一管理,并且进行规范使用,更加科学地开展宣传与技术指导等工作,禁止违禁农药与兽药等农业产品之使用。在此基础上,要围绕着农业投入品的安全,切实开展农资市场的专项治理行动,严厉地打击生产、销售假冒农业投入品这类违法的行为,更加严肃地查处违禁生产、销售与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和在饲料中添加激素、生长素以及人用药等不法行为,从而规范我国的农资市场管理秩序。

(三)保持汇率稳定以防范风险

切实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这不但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而且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有效规避汇率剧烈变动的风险,从而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依据主动性、可控性以及渐进性之原则,持续不断地健全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从而保持人民币在合理与均衡状态下的基本平稳,避免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同时,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一定要建立起风险防范的意识,立足于提升农产品的销售与发货进度,有效缩短货款的回收期,或者采用远期结售汇,对应收账款进行买断,实施票据保理业务等各项金融手段来有效地规避汇率上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四)形成农产品出口产业链机制

一是要增加对加工、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所进行的监管,强化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中介机构等的联系,更好地充分发挥出农业行业协会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且科学地设置管理机构,合理地界定相应职能。二是要探索设置农业出口区,由政府负责提供相应的援助,而农业部门则协助提供相应的延伸服务以及投入,农业科学院所则提供研发上的支持,进一步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相互结合。三是政府行为要和市场机制进行有效的结合。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支持政策应当围绕着市场而加以展开,并以市场的扩张为需求,通过调查与征求贸易企业、生产企业的意见,制定或者修改相应的法律条文,提出具体的支持计划。

(五)拓展新兴市场以避免出现需求的萎缩

要大力强化新兴市场的开拓进程,开展多元化的目标市场战略,从而形成多层次与全方位发展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新格局。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规避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由于财富缩水而造成的市场需求的萎缩,全力开拓农产品贸易的出口空间。一方面是要积极开发境外的各类农业资源,充分鼓励我国的农产品企业能够走出去拓展新兴的市场。应当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的国际化转移,将具备一定优势的蔬菜、水果、禽类以及水产品的种养殖与加工能力朝一些具备农业开发优势的国家进行转移。另一方面是要增加对于新兴市场的国际化市场网络营销之力度,运用网络新媒体所具有的成本低、速度快等优势基建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切实减轻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出口企业所造成的库存上的压力,提升我国农产品在新兴国家市场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六)切实调整农产品的出口结构

一是要改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建设资金均相当有限,而农产品出口结构则是以自身优势为主要基础的,这就需要出口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农产品,比如,禽肉、水产品以及花卉等,通过国际农业资源的配置,有效调整我国的农业资源配置,提升出口产品具有的竞争力。二是要积极发展我国的优质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改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强化对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检查的力度,确保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质量。要形成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优先支持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品牌化建设。三是促进农产品出口投资的多元化。一定要建立健全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风险管理机制,尽快实施农产品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制,从而为企业提供出口商业风险管理方面的工具。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开拓全新的出口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以上各项举措,能够为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发展创设出更好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从而更加全面地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实力,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实现更加快速、稳定与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合群.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世界农业,2009(9).

[2]朱华兵,龚江洪. 金融危机对浙江外贸的影响分析[J]. 商业时代,2010(7).

[3]李宁莹.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印农产品出口贸易比较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2012(13).

[4]徐欢欢. 后危机时代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的转变[J]. 东方企业文化,2012(17).

第3篇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107-02

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迅猛,贸易额有较大幅度提高,为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1998年到200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分别为3%、2%和4%。2001 年11 月, 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该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79 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为160.7 亿美元。入世后的六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分别提升到21%、15%和27%。2002年, 即我国入世后的第一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进口额度也有所上升。2003 年, 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14.3 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8.1%。2004 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33.9 亿美元。2005 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8.57%。2006年,农产品出口额稳中有升,继续保持了2005年的增长态势。2007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781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约为4%,居世界第五位。2008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

根据对以上2000-2007年我国大类农产品出口额(表1)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大类农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各大类农产品(除棉花外)出口额稳中有升。特别是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的出口增长迅猛,已经成为我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2007年,中国水产品、蔬菜和水果出口额分别为97.54亿美元、62.14亿美元和37.49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1.55倍、1.99倍和4.18倍,这三类产品的出口已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3%,贸易顺差为139亿美元。同时,2007年我国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增长,由2000年的25.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40.46亿美元,增幅达56%。另外,我国谷物产品的出口增速也快于进口增速,由小额逆差变为顺差。2004年,我国粮食贸易出现了13.9亿美元的逆差。2005以来,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供求关系得以改善,粮食出口大幅增加,进口大幅下降,到2006年和2007年分别实现了3.32亿美元和16.6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2 我国农产品贸易摩擦现状

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以及我国融入世界农产品市场程度地不断加深,农产品出口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额更持续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27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81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约为4%,居世界第五位。但是,伴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一个严峻的现实也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

2.1 反倾销贸易摩擦

反倾销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最多的贸易摩擦类型。

加入WTO以来,我国出口产品每年都要遭遇来自各个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达50多起,其中农产品出口遭遇美国等11个国家(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共11起,涉及商品有薄荷醇、塑料编织袋、蘑菇罐头、松香、蜂蜜、大蒜、小龙虾、非冷冻苹果汁等17种。同时,我国的同一产品也出现多次遭遇反倾销调查的现象。这些反倾销调查,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不断丢失,给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造成很大影响,也给农产品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外,在反倾销调查频发的同时,波及范围广、涉案金额高的反倾销大案也不断涌现。2004年,美国对我国暖水虾反倾销案涉案金额高达2.48亿美元,直接或间接影响163家企业、数百万虾农和专业捕虾渔民的生产和生活,是我国历史上涉案金额最高、影响最大的农产品贸易救济调查案件。2005年,印度对我国丝绸织品反倾销案,是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反倾销较大案件,涉案金额达1.8亿美元。

2.2 检验检疫型贸易摩擦

检验检疫贸易壁垒是覆盖面最广的贸易摩擦类型。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它们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对进口农产品设置了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这些检验检疫标准也是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受限制的产品范围由禽肉、水产品等动物源产品扩展到蔬菜、水果等植物产品,几乎覆盖了我国出口的所有农产品。

从整体来看,肉类制品、蔬菜、水果及制品、水产品、食用菌、茶叶及谷物均是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我国出口风险较高的大类商品。据初步测算,受影响最大的茶叶出口涉及就业310万人,蔬菜涉及314万人,烤鳗涉及43万人。另外,欧盟和日本等进口国也以我国出口农产品中存在口蹄疫、禽流感疫病和农药残留等卫生安全问题为由,多次对我国农产品进行封杀,并逐步强化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3 技术壁垒型贸易摩擦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近年来,据商务部调查,我国有近9成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受影响的农产品范围广、周期长,造成每年的经济损失约合90亿美元。

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有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这些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技术标准,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这样就增加了我国农产品打入国外市场的难度,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3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初探

对外贸易必然会伴随着不确定的对外贸易摩擦风险,这些风险源自于贸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外贸企业的实力与能力的局限性。

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尽可能地防止对外贸易摩擦风险的出现、蔓延和加剧,避免对外贸易受到过大的损失。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贸易摩擦,因此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研究和完善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立较晚。2003年5月,商务部确定了对456个大类、2733个税号的重点敏感产品进行预警监测分析,还先后在汽车、化肥、钢铁、纺织和电子信息产品等行业建立了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2006年5月22日,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联合《对日出口农产品风险评估报告》,正式启动农产品出口行业预警机制。这些年来,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处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监测能力和先兆预警能力,保障了农产品安全,加强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效的信息资源缺乏问题。

具体表现为,一是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或者得到的信息仅仅是未经分析的原始数据,不能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二是信息的收集不够及时,往往是外国的相关措施已经开始实施了,我们才意识到对这方面信息的整理和收集;而且信息的传递也不够及时,在传递的过程中也有损耗,造成信息到达企业时已经失去意义了。因此,针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议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主要用来完成信息采集、信息标准化、信息存储、信息整合和信息共享等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具体可细化为如下流程(如图1)。

3.1 数据采集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每天或每二天)由数据采集人员通过预定义的采集规则抓取涉农网站(如中国农业信息网、新农村商网等)的相关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抓取的内容经审核后,根据预定义的规则与现有的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如果抓取的信息相对较新则覆盖现有的数据信息,否则新建该条信息并存储。

3.2 数据提取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每三天或每周)由技术人员从相关涉农资料库、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及格式转换,使其符合我们现存信息的数据格式并存储。

3.3 数据的整合

将从涉农网站采集来的信息和涉农数据库中提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并按分类、按主题进行划分和组织,然后装载到核心的数据库中,形成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数据仓库。数据仓库内的数据是将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的有效数据,且频繁的更新率保证了它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信息收集系统的建立,一方面可以缓解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匮乏且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并为下一步分析预警提供有力的数据保障。另一方面,也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并为广大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帮助,有效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减少了政府层面和出口企业层面双重的经济损失,保障农产品安全,抵御国际市场冲击,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厚双,刘向丽.国际贸易摩擦:理论、法理、经验及对策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1).

[2]刘飞.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分析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3).

第4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产业结构

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一个以往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型社会渐渐转变为服务业和工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的过程。不难看出,这就是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逐渐释放转投其他产业的过程。国际上通常以城市化水平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为当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化成为一种潮流与趋势。相比于已经借助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使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城市化进程的各种探索。我国各地之所以要大力建设新的开发出、各种创业园区,就是因为这样的集约地提供技术、资金等,使得一大批企业在这里能够利用这一共有资源迅速发展起来。而相应的,同样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样的资源投入,产业企业有更大的发展,就会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会有更多的以农业为生的人逐步走向以工业、服务业甚至是高新科技信息业等。

城市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更有效率,城市化的特征就在于它创造集聚效应,也就是常常所说的“规模经济”。创造集聚效应使得企业在利用空间,利用土地、利用技术,利用资源,甚至是利用环境时更具规模效益。同时,更多的产业企业发展就会创造更多的收入,能够创造更多的产业,如此进行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城市化更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提高意味着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提高创造了就业。城市化说到底,从供给方来看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生产效率。从需求方来看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发展中国家无法长期依赖农业的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大都从传统农业社会起步,而农业部门经常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其唯一生产要素土地难以持续增加。而随着工业各种生产要素持续增加或积累,通过各种手段,都可以提高生产率;另一方面,农产品需求弹性比较低,消费量有限。而工业产品需求弹性较大,这种弹性差异意味着不同产品增加生产的潜力,这也是诸如英美发达国家借助工业化迅速转型城市化的原因。所以,城市化对于发展中国国家是一个迫切的选择。

二、国际贸易促进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关键要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机会和生存条件,优化第一产业的同时,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达到发展,以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的。而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世界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着,世界各国间也必然存在着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也可称进出口贸易。进出口贸易可以调节国内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国际间的供求关系,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对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来说,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推进城市化进程,对国际贸易的关注与利用显得十分必要。下面就从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以及现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中典型的合作方式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三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影响。

(一)出口贸易

出口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出口贸易方式亦日趋多样化。除采用逐笔售定的方式外,还有包销、、寄售、拍卖、招投标、期货交易、对销贸易等。其具体影响如下:

1.出口贸易增加,外部需求扩大

由于外贸易乘数的作用,使得国民收入成倍的增长。创造出更多的产业岗位,促进国民收入的增长。这也是一个发展本国相对优势的过程,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生产工艺等抢占全球市场,有更多的资金流入本国优势产业,加大其生产工艺的再优化,塑造自己的品牌。也就是说,一方面因为发展出口贸易必须积极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所需资金创造条件。

2.规模效应

大规模的生产出口本国产品,可获得规模效应,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贸易自由化之后,各成员方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把本国资源从利用率低的部门转向利用率高部门,大大提高生产率。整个国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效率的提高,才能使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发展更加迅速。

3.竞争效应

由于市场扩大和需求增加,竞争压力会增大,迫使企业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自主创新等方面增加投资与努力。而这种竞争形势而激发出的潜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出口贸易使得国内企业视野更加的开阔,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标杆,面对各种挑战。这也会促使更多的本国人才投身于研究创新行业,促使工艺型向知识性模式的转变,会有更多的人投入服务行业,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4.促进本国进口贸易

商品出口收汇是中国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它为进口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先进生产设备和用于满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商品创造了条件。一个国家的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出口贸易,也就没有了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对于整个国家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进口贸易

进口贸易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动力基础,也可以较大程度的增加财政收入。从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改善促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

1.进口贸易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动力基础

在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过程中,对国外先进设备需求不断增加,他较快弥补本国在行业专业部件上的一些不足。经济增长越快,对生产要素、消费品、服务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需求就越大,本国自有的资源或许相对落后或者匹配不上,这种数量和结构迅速得到改善和匹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为生产多样化奠定基础。比如:中国钢铁业改革开放后发展良好,在此基础上,各种诸如动车、高铁等城市新型交通设施更是如雨后春笋,这与中国大量进口非洲、东南亚等地的矿铁矿石,镍矿,铬矿以及各种有色金属原矿不无关系,同时也为国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进口金融保险业投入劳动密集型制造纺织品、皮革等,可以充分发挥纺织业制作精良的优势,帮助传统制造业实现升级。与此同时,很多国家进口研究与实验服务,促进“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的演进,具有绝对优势的科技产品,真正让科技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印度的软件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的,当时印度每1000人只有6部电话,软件发展滞后以及开发技术的贫乏可想而知,印度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采取各种措施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办理相关方面研究所,鼓励开办软件讲学机构,对个人购买计算机以及软件免税等等,有利的推动了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如今,整个印度已经是除美国外第二大软件大国,不仅自有软件人才众多,成为软件产品以及服务较为重要的输出国,更是吸引其他国家人才去印度进行软件学习与创业。这些例子都说明,进口贸易在迅速弥补本国某些缺失,发挥优势产业发展以及较快借助外来经验,缩小与其他国家产业差距甚至是赶超其他国家方面的强大功能。

2.进口贸易可以较大程度的增加财政收入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公共设施建立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完善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而诸如关税等的设置,利用其他国家低成本优势确实能在满足本国需要,促进发展的同时,增加财政收入,并将这些收入分配在城市化建设中,更好更快的实现城市化进程。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上相近的两个或多个国家,为了深化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达成经济上某种承诺,形成一个更大经济联合体的状态或过程。目前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六种主要类型分别是自由贸易区、经济联盟、特惠贸易协定、共同市场、关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其通过多种方式产生效应如下:

1.静态效应

组建同盟带来成员之间贸易规模的扩大(各方专业化水平提高,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福利增加(比如,低成本的伙伴商品进口导致本国市场商品价格降低,消费者剩余增加);降低行政支出,成员方之间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废除,诸如海关之类的行政机关不复存在;减少走私;提高经济地位,形成贸易整体之后,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谈判地位提升。

2.动态效应

规模效应,原先市场形成一个更大的市场,摆脱市场规模限制,获得规模效应。竞争效应,原来壁垒与限制被废除,一国范围内垄断被打破,面临强大的竞争。与此同时,竞争迫使成本的降低以及效率的提高,还会吸引投资、刺激投资,促进技术进步。

第5篇

[关键词]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29-03

作者简介:冯晓宁(1979-),男,河北省沧州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贾娟(1980-),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一)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量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河北省出口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产品出口额逐年增长。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01年河北省农产品出口额43588.9万美元,到2009年达到101769万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133.5%。其中,2004年、2005年、2007年同比增长速度均达两位数,2008年和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长幅度急剧下降,但2010年又实现20.8%的恢复性增长。

(二)农产品出口种类

根据《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可知,河北省出口数额较大的农产品有水海产品、蔬菜及蔬菜制品、梨、栗子及栗仁、豆粕(植物榨油后的剩余物)、肠衣、山羊绒等,这几类产品大约占到河北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0%左右,其中豆粕、肠衣、梨、蔬菜及蔬菜制品以及山羊绒等出口优势较为明显,出口金额居全国前列。

(三)农产品出口市场

目前,河北省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亚洲和欧洲,其中对亚洲出口占到60%以上,欧洲为20%以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到10%(见图1)。主要出口市场为日本、韩国、欧盟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日本约占25%,出口韩国约占13%,近期对美国和俄罗斯的出口分别达到6%和5%左右。

二、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出口贸易总体规模偏小,发展较慢

虽然近年来河北省农产品出口总量有了显著增长,但是相对来讲发展还比较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低于河北省总体出口增长速度。河北省出口总值由2001年的39.56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25.7亿美元,增长了5.7倍,而农产品出口总值2010年比2001年只增长了2.8倍,还不到整体出口增速的1/2。除2009年外,近几年河北省农产品出口总值增长率均明显低于全省出口总值增长率,且增速较为缓慢(见表2)。

20.8 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网站《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河北经济年鉴2010》《河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计算

其次,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值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2年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的比重为11.2%,从2003年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仅为5.4%,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在全省出口贸易中地位并不显著(详见表3)。

5.4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河北经济年鉴2010》《河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计算所得

第三,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增速不及全国农产品出口增速。在2002—2010年的九年间,除2002年、2004年和2009年,其他年份河北省农产品出口增幅都小于全国增幅(见表4)。

(二)出口品种单一,受国际市场变化影响大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水海产品、蔬菜及蔬菜制品、梨、栗子及栗仁、豆粕、肠衣、山羊绒等品种。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当某种农产品国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河北省农产品出口随之出现较大波动。

(三)出口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营模式落后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只有1000家左右,且出口规模普遍较小,其中有70%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年出口额低于100万美元,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不足20家;而我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省山东共有农产品出口企业约5000家,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250多家。由此看出,河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出口规模上,都与农产品出口强省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河北省农产品出口经营模式落后,除了少数大型出口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模式经营外,大多数出口企业基本处于松散零星收购或加工出口状态。由于河北省大量的中小农产品出口企业各自为战,分散经营,集约化程度低,收购出口的农产品品种、数量、质量和价格等都很不稳定,且无力形成外向型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营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无法实现规模效益和产业集聚效应,更不能形成有效的国际营销,企业对贸易壁垒、贸易纠纷、反倾销诉讼等也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严重地制约了河北省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另外大量的中小农产品出口企业在较低的层次上进行竞争,依赖低价竞争,造成出口秩序混乱,个别企业为了生存,甚至存在掺杂使假、降低质量标准的现象,直接损害了整个河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形象。

(四)出口农产品附加值低,品质较差

近年来,河北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使产业链条得到延伸。但是由于大量的中小农产品出口企业生产方式、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生产和研发能力不强,所以出口的农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多数为粗加工产品,导致农产品的优质率、商品率和创汇率都不高,从而形成“大路货多,高科技和高附加值商品少;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的局面。根据河北省农业厅有关统计,河北省初级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0%,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出口不到20%,加工程度仅为25%。

由于出口的农产品档次低、品质差和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的存在,所以面临反补贴、反倾销、技术壁垒以及绿色壁垒等各种贸易壁垒的影响越来越大,出口形势越来越严峻。

(五)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市场风险增大

目前河北省农产品出口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俄罗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占到了总值的70%以上。河北省农产品在售价较高的美欧市场上表现较差,面对非洲、西亚和中东等地区的市场开发较慢。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使河北省农产品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产生了较大的依赖性,容易受到这些国家经济、政策形势变化的影响。如河北鸭梨主要出口欧美等高端市场,但自2003年以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发现鸭梨黑斑病为由,先后暂停了河北鸭梨进口,直到2010年年初河北鸭梨才恢复正常出口,届时已经造成梨农直接经济损失达17.5亿元人民币。

三、加快发展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

(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国际化的基础。目前,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分散经营阶段,满足不了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因此,河北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使全省农业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加工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的现代化格局,为农产品出口贸易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实现上述目标,各级政府应加强统筹协调,各部门搞好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抓出实效。

(二)加强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第一生产车间”,也是农产品出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应发挥比较优势,围绕优势出口农产品生产,调整区域生产布局,集中连片发展,按照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集聚优势形成优势产业,通过标准化管理,重点建立一批规模化、优质化的大宗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使优势农产品要素在区域内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规模效应。要努力建设一批省级科技示范园区,搞好技术培训服务,带动出口基地科技水平的提高。

(三)重点扶持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

外向型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出口中发挥着极大的带动作用,是连结国内生产和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河北省应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有基础、有规模、有市场、有潜力、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壮大农产品出口主体。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要素,鼓励各类经营组织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促进科、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培育打造农产品出口品牌,推动出口农产品由“无牌”、“贴牌”为主向自主品牌农产品发展。同时,要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模式,使龙头出口企业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建立利益联动机制,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以调动广大农民投入农业产业化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

河北省应组织专门力量适时对国际市场进行调研,全面了解国际市场需求状况,把握市场需求走向,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河北省农业的比较优势,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效生态农业,集中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商品率和附加值。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源头控制,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使出口的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符合国际市场需要。

(五)建立健全出口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出口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提高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加强对出口农产品生产原材料的合理使用和监测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基地备案管理制度,农(兽)药使用管理制度,植物保护、动物防疫报告制度,原料收购、运输过程监控制度,半成品源头追踪制度,加工过程所有环节管理制度,检测手段管理制度,产品可追溯制度和自控体系检查纠偏及验证等制度,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出口的全过程规范化和标准化监测管理。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支持企业加强自控自检能力建设,帮助企业建立自控自律体系。

(六)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逐步调整农产品出口市场格局,要在稳定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扩大美国、欧盟市场的出口份额,加快开拓中东、拉美、非洲和大洋洲等新兴市场,构建多元化市场体系。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出口企业到境外参展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参加国际专业展会和新市场、新产品的推介营销活动。创新市场开拓方式,重视利用互联网、国外办事处等渠道,捕捉国际市场信息,主动加入国际分销网络。创新宣传、营销方式,开展境外营销、网上营销,有的放矢地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探索和推动农业企业“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到境外建立基地,发展种植、养殖和初级产品深加工业,设立贸易窗口和平台,大力拓展河北省农业国际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保华.河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问题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2).

[2]王金河,郑焕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面临形势及潜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9).

第6篇

1.1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影响,我国国内各大金融机构在贷款的发放的条件以及程序上更加严格,不论对贷款对象还是在贷款额度的授予上都制定了新的规定。特别是对于生产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的农产品贸易企业的信贷支持上的力度逐步缩小。除此之外,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由于我国在“绿箱”政策实施上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当前政府实施的支持措施大多都属于一般服务类型的绿箱政策,但是其在农产品生产者的补贴政策却比较少。并且能够符合“绿箱”政策的价值量也远远低于农业GDP的5%,这与国外发达国家使用的价值量大于农业GDP5%的“绿箱”政策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企业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1.2受到欧美国家经济衰退的严重影响,我国国内拥有出口优势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上都受到了剧烈冲击,订单量急剧下降,并且国内大量中小农产品贸易企业由于无法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出现经营上的严重亏损,甚至是倒闭。尽管2008年我国园艺产品、水产品等具有较大出口优势的农产品贸易量保持稳定增长,但是同去年相比来说,部分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在增速上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从出口贸易额上来说,蔬菜的出口贸易总额是64亿美元,同比增长3.6%,增速下降了近10%;水果的出口贸易总额为4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增速下降了近39%;果汁的出口贸易总额不容乐观,尤其是苹果汁的出口贸易总额仅有1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8%,而这种出口贸易总额严重下降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畜产品的出口贸易总额为44亿美元,同比增长8%;水产品的出口贸易总额为106亿美元,同比增长为9%,但是两者的增速都有或多或少的下降。我国在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当中曾经做出不恢复使用出口补贴的承诺,但是这一承诺将会造成国内农产品,特别是具有出口贸易优势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的降低。

1.3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的一段时间内,国内大多数中小型农产品贸易企业以及乡镇企业在生产与经营上都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比如经营资金紧缺、劳动力不足、生产效益严重下降、买方企业无法及时交付货款等等,再加上中小型农产品贸易企业在融资上的难度逐步增加,是得部分农产品贸易企业陷入了经营的绝境,随时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特别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当中的外向型乡镇企业遭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是最明显的,在面向欧美地区的乡镇企业当中,订单金额与出货值的增速在2008年下半年都出现了严重的下降。再加上全球经济危机的不断冲击,使得很多农民失去了工作,就业难度不断增加。我国农业部对国内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多次调研,从调研情况上的看出,返乡农民工占到了外出农民工总量的11%,这一占比还在增长。依据我国农业部对重庆、四川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多次调研,约有85%的返乡农民工在春节后准备再次外出。除此之外,浙江的绍兴与杭州等地,就业岗位明显减少,到2009年的5月份,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1.4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出现严重下滑,从而造成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减少,这也进一步使得国内财政收支出现严重失衡,从而也就导致政府在投资上只能够采取财政紧缩和出卖土地的方式,甚至是出卖农用耕地来弥补财政上的不足问题。政府的这种弥补方式会直接造成农耕土地的大量流失,使得农民可用耕地的数量减少,进而使得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投资主体缺乏后续动力,房价下跌,粮食产量也很难再保持稳定发展,甚至还会出现下降的风险,而上述这些问题就会直接产生房贷危机以及粮食危机等严重的问题,从而使得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1.5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整体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从2008年初开始,农副产品价格开始暴涨,价格与去年相比暴涨了约150%,而到了7月份则开始出现严重的下滑,价格回落到2005年11月份水平。2009年,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依然保持下降的趋势。比如在2月份,玉米与稻谷的价格与2008年9月份相比就下降了近20%和5%;猪肉与2008年2月份相比较来说下降了近22%。2009年1月份收到节日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农产品整体价格有较小幅度的回升,但是节后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却再次下降。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粮食等农产品在产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原油价格的不断下降就造成生物燃料在用粮上的不断减少,各类国际投资资本开始撤出,进而使得国际农产品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问题。

1.6国内农产品贸易企业在境外的投资上,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这些已经在国外有所发展的企业在投资上受到的损失对国内农产品贸易投资者来说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与农产品贸易相关企业的经营危机,进而影响了国内整体农产品的贸易发展,对我国农产品今后的贸易发展形成了阻碍。

1.7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影响使得国内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同时其生产规模却在不断地缩小。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国内各种产品的原材料价格不断地增加,从而使得各行业的企业在生产成本上也在不断地上升,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上的影响,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企业的发展速度逐步放缓,再加上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技术上的落后和原材料上的不合理使用,使得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成本高涨。除此之外,再加上订单的不断减少,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益不断下降,利润上的减少迫使企业不得不减少经营规模,进行裁员、停业甚至是倒闭,而这样造成的大批农民工的失业也为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多隐患,同时也不利于整个农村地区和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

2.我国农产品贸易企业有效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策略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我国农产品贸易企业应当如何应对成为国内农产品贸易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各类政策的分析之后,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进行应对:

2.1政府应当增强对国内农产品贸易龙头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由于国内具有较大市场发展空间的龙头农产品贸易企业是实现我国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和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促进农民致富的必要手段,我国政府应当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和政策来进一步加大对中央、地方的财政以及各大金融机构在对农产品贸易龙头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尤其是对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乡镇龙头农产品贸易企业的信贷扶持上。同时,还要全面引进战略投资,并且向农产品贸易企业提供优质的信贷扶持与支持,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产品贸易企业的产业化发展,另外还需要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以及各类农产品在贸易上的负面影响。

2.2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上的投资规模,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国内农产品消费的需求水平;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增加农产品贸易企业的就业岗位,从而有效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从而夯实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以此来为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的下一步经济繁荣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我国政府投入了4万亿元人民币来扩大国内需求,在农业以及农业相关领域上的投资规模就高达8000亿元人民币,主要用在农村公路、用电以及货运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从而有效防止农业领域发展上出现滑坡,避免出现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中的农业发展覆辙问题。我国政府在本次全球经济危机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当中,最为有效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措施就是有效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同时,我国政府长期对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也非常重视,先后颁布实施了多项针对农民工创业、就业以及培训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扶持和支持措施,且这一系列的措施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同时,在返乡农民工数量较多的区域,当地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扶持措施来帮助农民工及时找到就业的岗位,以此来解决其就业问题,进而使得国内农产品贸易企业在劳动力问题上得到有效解决,实现其正常生产,最终将全球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2.3适当提升粮食收购价格,保障农产品贸易企业收入有效增加。提升粮食收购的价格,不但能够直接提升8亿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而且也能够直接提升国内农产品贸易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此来保障农民生产积极性得提升和粮食产量的稳定增加,进而稳定农产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另外,提升粮食产品的收购价格也是对我国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上的遭遇的负面影响的有效消除措施。

2.4加快农民在土地处置权的立法工作,从而提升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水平,以此来保障农民能够享受土地带来的财产性收入。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尽快明确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从而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且要允许农民可以对土地进行转让,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增加农民的财政性收入水平,进而提升其消费能力,来拉动国内内需的扩大,以此来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增长。

2.5有效运用和使用“绿箱”政策,不但能够稳固经济危机中的农业发展基础,而且还能够在世贸组织的允许范围之内对我国农业及其贸易发展进行最为有力的政策支持。因此,我国政府应当依据世贸组织中的相关农业协议,并且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从而在法律上保障我国农业贸易企业在发展基础以及国际市场中的权益。

第7篇

关键词:茶叶贸易;绿色贸易壁垒;法律策略

我国是一个茶叶生产及出口大国,茶叶生产及出口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及减轻国内积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在全球茶叶贸易活动中,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因严重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使得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受到极大阻碍[1]。为有效保障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健康稳定发展,对绿色贸易壁垒及相应的法律策略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及特点

1.1概念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就是在国际性贸易活动中,各国家基于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等名义,制定的一系列严苛的环境要求对产品进口予以限制。通常依照形式将绿色贸易壁垒分为绿色标准、绿色包装、绿色关税、绿色环境标准等。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环保意识逐步增强,以致于绿色贸易壁垒出现。在国际社会中,制定诸多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有些属于绿色保护措施,有的则会形成绿色贸易壁垒。如果国家所制定出的法律法规的目的是保护人身健康和生态和谐则属于绿色保护性措施;如以环境措施构建门槛,限制乃至禁止国外产品进入,保护自身贸易就是一种绿色贸易壁垒。

1.2特点

和一般贸易壁垒相比,绿色贸易壁垒有其自身特点,具体表现在:

(1)内容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主要包括包装、产品品质及标准、法律政策等方面。从产品层面看,主要包括初级产品、工业半制成品及成品等产品。因绿色贸易壁垒有着较为广泛技术及适用范围,所以其复杂度明显大于许可证、配额等非关税贸易壁垒。另外,绿色贸易壁垒很容易导致连锁性反应,往往会从一国影响到多国[2]。

(2)形式合法及名义合理,在WTO环境相关条例中明确规定,任何一个国家均可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公正、合理,同时不会限制国际贸易的环保措施,这就使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具有合法性。但在实际贸易活动中,部分国家已环保为借口对本国内的产品及市场进行保护,在某种情况下绿色保护和绿色贸易壁垒在动机上存在一定的交叉性,难以辨认。

(3)不公正及歧视性,有些进口国家往往不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利益,对于不同国家产品实施相同市场准入机制。因这类规定复杂而又多变化,且往往具有双重标准,导致国外产品难以达到规定要求。一旦出口产品未达到对方标准要求,该类技术性标准就可能阻碍产品的出口,进而构成贸易壁垒。通常贸易双方基于绿色标准的差异就是绿色贸易壁垒之实质。而此种差异在提升本国产品质量同时,也损害参与贸易活动另外一方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贸易发展。

2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茶叶贸易带来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为了协助我国茶叶行业有效应对欧美等国家设立的绿色贸易壁垒,同时为有提升出口茶叶的品质及绿色性,我国农产品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出口茶叶质量相关的培训与指导。深入田间、地头,就茶叶出口质量标准要求、种植规范及质量监管体系等专业知识对茶叶种植、生产及企业管理者进行系统讲解,大大提升了茶叶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有效保证了茶叶质量安全。在政府、茶叶出口协会及企业一同努力下,我国茶叶的整体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促进了高端茶叶出口贸易发展,茶叶出口市场也日益多元化。

2.2消极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叶质量提高,茶叶出口得到发展,但是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茶叶贸易带来消极影响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茶叶出口量减少。在欧盟实施农产品、食品农药残留标准以来,及茶叶进口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及绿色安全性要求日益提高,这直接导致我国茶叶出口量大幅降低。

(2)增加出口成本。茶叶的生产、包装、销售等环境均纳入到绿色贸易壁垒中。欧美等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明确要求在茶叶生产、加工、包装、储存及销售等环节中要充分体现环境科学性,进而构建无污染、无公害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机制[3]。这就使得我国茶叶出口企业为达到进口国所提出的严苛环境要求,只有不断加大投入,强化质量检验、认证等环保相关工作,有效调整产品包装出口标签。而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企业成本大幅增加,而内在环境成本也相应提升,进而造成茶叶出口总成本增加。

(3)减少市场占有份额。当前,我国是茶叶种植品种最为齐全的一个国家,具有丰富、多样化茶叶资源。据统计,2012年我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份额降至20%以下。伴随茶叶出口配额许可管理取消及茶叶经营权的逐步开放,更多茶叶企业进行出口贸易,但是茶叶出口市场仍处于无序状态中,不利于茶叶出口的有序发展[4]。

3应对茶叶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策略

为有效应对茶叶进口国家设置的茶叶绿色贸易壁垒,促进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稳定发展,应制定科学有效的法律策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制定并完善茶叶质量标准

政府管理部门和茶叶社团等应在全面分析茶叶相关国际标准基础之上,完善制定能够和国际接轨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进而为我国茶叶生产、出口贸易给予重要的法律支持。另外,要特别重视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应根据国际食品安全法典(CAC)相关规定及标准严格管控。为使茶叶种植户和茶叶生产出口企业生产出无公害、安全且满足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绿色优质茶叶,就需要制定出高质量技术标准,以提升整个茶叶产业的档次及品质。在制定标准过程中,需要茶叶生产企业、出口企业、科研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一同参与。

3.2建立健全茶叶监管及认证机制

在整个茶叶生产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茶叶质量的检测,有效落实从种植、加工到消费饮用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同时还应在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及规范要求。茶叶生产企业、茶叶流通管理部门及茶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职,强化合作,发挥自身的功能效用,有效服务于茶叶种植农户及茶叶生产、出口贸易企业。同时,为实现茶叶出口的顺利通畅,政府部门应不断强化绿色环境相关的认证工作。另外,为强化出口茶叶质检力度,质检部门应做好这几项工作:一是不断加大投入,配置先进的质检设备及仪器;二是重视并强化茶叶种植、生产等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并组织茶叶商会、政府农业、质检及商务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对茶叶质检人员开展技术理论和技能培训,以强化茶叶质检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建立统一化管理机构,对茶叶生产及销售等行业实施全面性、专业性管理,认真履行茶叶质检及监督等职能。

3.3完善茶叶绿色包装制度

随着全球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为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降低对环境生态有破坏的废弃物产出率,使废弃物逐步资源化、无害化,以强化我国茶叶等农产品出口能力,这就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茶叶绿色包装制度。在茶叶出口贸易中,绿色包装制度的落实有助于减小进口产品带来的环境影响力,进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实际上,绿色包装制度是合法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能够有效保障我国茶叶产品出口。现阶段,我国虽制定诸多标签和产品包装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未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所以,要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方法及成果经验,为出口茶叶设置特有的绿色标签,同时在积极推广基础上,使绿色包装和标签获得世界上更多国家的认可。这些措施不但可保障我国茶叶良好出口,还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3.4充分应用好WTO相关原则

作为WTO重要的成员国,应充分应用好WTO相关规则,通过WTO/TBT-SPS通报机制对各WTO成员实施的合格审核程序、技术标准及有关法规等壁垒措施进行及时性评议,同时还应提出有关建议。另外,在WTO有关协议中,为发展中国家给予了某些特殊优惠、贸易争端协调解决机制等,可充分应用这些机制,对违反WTO相关规定的绿色壁垒进行申诉。为我国茶叶出口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并积极强化政府部门的对茶叶出口企业引导,以有效维护茶叶种植农户和茶叶出口企业的正当权益。

3.5实行回避式跨越

当前,大多数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目的就是限制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维护本国相同产业利益,往往会对国外企业产品生产环境及质量安全,对国内企业则相对宽松。基于此,国内企业可充分利用好本土茶叶资源丰富优势,吸引国外企业合作经营,并结合相关税收政策制定法律制度,实现企业本土化生产经营,进而跨越进口国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另外,国内茶叶种植、生产及出口贸易企业应学习和借鉴优秀出口企业的经验,和进口国开展合资经营,通过其先进技术、质量标准及营销渠道,有效回避绿色贸易壁垒,实现茶叶的顺利出口,促进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发展。

4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茶叶市场逐步扩大,不仅为我国茶叶贸易发展提供良好机遇,还面临新的贸易壁垒。为拓展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应在认清自身不足基础上,完善茶叶质量管理、出口贸易等制度,确保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妮.茶叶贸易中绿色壁垒及法律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14,23(6):144-146

[2]朱茂利.浅析中日茶叶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J].市场研究.2014,11(7):201-202

[3]王金南,夏友富等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65-68

第8篇

关键词:中国;花生;对外贸易;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1-0129-05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食、油两用经济作物和传统的大宗出口农产品。多年来,我国的花生及花生制品在世界花生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我国花生出口现状和未来可能的走势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出口效益,对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发展和平衡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花生及花生制品进出口贸易历史及现状

1.1 原料花生进出口贸易历史及现状

原料花生指未焙炒或烹煮的带壳花生和去壳花生,在国内统计资料中为花生仁果一项。FAO数据(图1)显示1962年以来,在世界原料花生贸易中,我国一直是原料花生的净出口国。

1961~1980年间,我国原料花生除1961年净进口6 200吨花生果外,均为净出口,1964年达到11.7万吨,其余年份均在10万吨以下,出口金额维持在几百万到两千万美元之间,1980年达到最高的5 071万美元,这一时期主要为花生仁出口,个别年份有花生果出口,原料花生出口在较低水平平稳发展,未有大的波动。

1981年开始,我国农村经济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给花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花生出口量也有了较大的增长,1981年原料花生出口24万吨,出口额2.28亿美元;花生仁出口跃居世界第一。1981~1990年间,每年原料花生净出口量都在10万吨以上,金额除1982年外都在1亿美元以上,这一时期我国原料花生出口稳步发展。

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外贸体制的转变,出口花生的经营渠道逐渐放开,原料花生净出口量和出口额均保持在较高水平,1991~2000年间,我国原料花生出口额每年都保持在1.3亿美元以上,这一时期我国原料花生出口快速发展,但出现了剧烈波动。

数据来源:2011年以前数据来源于FAOSTAT,2011~2012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下图同。1~52分别代表1961~2012年。

图1 中国原料花生的净出口情况

随着中国加入WTO,2001~2012年间原料花生出口量迅速创下历史新高,但随后快速下滑,2012年出口14.6万吨,回落到20世纪80年代水平,但出口金额一直保持在2亿美元以上。

1.2 加工花生进出口贸易历史及现状

加工花生主要包括除花生油和花生酱以外的花生制品,如花生米罐头、烘焙花生等。根据FAO数据(图2),我国从1980年开始进行加工花生国际贸易。1980年我国是加工花生净进口国,1981年开始成为净出口国,1987年超过4万吨,1995年超过10万吨,1996年出现一个小低谷,1997年恢复到10万吨以上,之后平稳快速发展,2006年加工花生出口额超过花生原料出口额,2007年加工花生出口量也超过花生原料出口量,目前年出口额在4亿美元以上。加工花生出口量的增加反映了国际市场对加工花生需求量的增加,也说明我国加工花生水平的提高。

1~31代表1980~2010年。

图2 中国加工花生的净出口情况

1.3 花生油进出口贸易历史及现状

在FAO统计数据(图3)中从1961年开始我国一直进行花生油出口贸易。1985年以前个别年份有进口贸易,为花生油净出口国;1986年开始我国几乎每年都进行花生油进口贸易,近年来我国已成为花生油的净进口国和主要的进口国。

A图中1~49代表1961~2009年;B图中1~50代表1961~2010年。

图3 中国花生油进出口数量(A)和金额(B)

1.4 花生饼粕进出口贸易历史及现状

花生饼粕是原料花生经过压榨以后的副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用于提取花生蛋白和加工饲料。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花生饼粕国际贸易,70年代为净进口国,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为净出口国,后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对饲料工业的带动,国内对花生饼粕的需求强劲,90年代末至今为净进口国,进口和出口年份间波动剧烈,2004~2010年间我国有四年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饼粕进口国(图4)。

1、2、3、4分别代表1973、1975、1977、1979年,5~34代表1981~2010年。

图4 中国花生饼粕进出口数量(A)和金额(B)

1.5 花生酱进出口贸易历史及现状

花生酱是各国人民喜爱的香味调味品之一,是花生油提取前的产物。我国从1988年开展花生酱出口贸易,除了1993~1995年为净进口外,其余年份均为净出口,出口高峰在1996年,净出口量超过5万吨,净出口额超过6千万美元,2006~2009年净出口量保持在1万吨以上,金额在2千万美元以上,2010年中国花生酱出口骤降,没有进口(图5)。

2 我国花生进出口贸易的前景展望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8~2011我国花生的种植面积稳定在420万公顷以上,平均单产稳定在3 360 公斤/公顷以上,总产稳定在年均1 400万吨以上。从未来的趋势来看,一方面我国为保证粮食安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增长受到约束,且单产又在短期内难以大幅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花生消费呈刚性增长趋势。受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国内物价上涨、人民币升值、国内植物油脂总体短缺的影响,我国花生出口的成本优势不复存在,花生出口的重要性和竞争力下降,价格将是决定今后我国原料花生出口量的首要因素。

2.1 原料花生出口贸易辉煌难重现

我国花生总产量增长速度放慢、成本优势的丧失和花生深加工能力的提高决定了原料花生出口难以再现20世纪初的辉煌。我国原料花生的出口已经不再是世界第一,以后也很难重新站上世界第一的位置,但仍将是重要的原料花生出口国。

1~23分别代表1988~2010年。

图5 中国花生酱进出口数量和金额

2.2 加工花生出口前景好

从2006年开始加工花生成为我国花生出口的主要类别,目前年出口额在4亿美元以上,我国的花生出口由以出口原料花生为主转为以出口加工花生为主。花生深加工后出口, 不仅使出口受阻的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而且还可使产品的附加值大幅提高。

2.3 国内花生油产量将扩大,植物油市场走势对花生油贸易影响大

我国已经是国际花生油贸易的主要进口方,同时也是植物油脂的主要进口国。花生加工成花生油,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对植物油脂的需求,而且可以解决出口受阻的问题,大幅提高花生产品附加值,所以预计今后我国花生用于榨油的数量将进一步扩大。我国花生油产量和出口量受国内植物油价格和原料花生收购价格影响较大,收购价格低,则出口竞争力增强,出口增加,反之则出口减少。

2.4 花生饼粕长期进口,进口量继续剧烈波动

随着国内养殖业和饲料加工业的发展,我国未来仍将大量进口花生饼粕,但由于其可替代性,受自身和其它蛋白原料价格影响大,预计未来进口仍将剧烈波动。

2.5 花生酱出口空间提升有限,产品档次需提高

从1988年开展花生酱贸易到2010年,我国只有四年不是花生酱主要出口国,其余年份均居世界前四位,总体看来我国花生酱出口和其它主要出口国差距不大,提升空间有限,但个别年份有出口骤降情况出现。同时我国花生酱出口单价相对较低,每年还有相当数量的进口,说明我国花生酱产品档次需要提高。

3 提升花生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花生加工业

虽然原料花生出口从数量和金额两个方面来看,都已经不再是我国花生出口的主要类别,但我国每年仍然出口大量的原料花生,仍然是主要的原料花生出口国,这说明我国花生加工业依然落后。因此应该加大政策引导和科研投入,改变以往花生简单加工模式,鼓励发展花生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出口竞争能力;鼓励和引导花生加工出口企业积极调研出口市场,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力度,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提高出口花生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品档次,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3.2 建立企业所有的花生种植基地

鼓励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花生种植基地,保证花生质量,提高花生产量。目前影响花生出口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是品种混杂、黄曲霉毒素污染、农残超标和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在传统的家庭种植模式下,优良的出口专用品种、黄曲霉防控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难以推广,违禁和超量的农药使用难以有效控制,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企业建立花生种植基地后上述问题基本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在当前农村空心化的现实背景和城镇化的政策背景下,建立企业化、机械化的种植基地,吸收农民作为基地工人,也是农村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参 考 文 献:

[1] 张建成. 我国花生原料及制品出口现状和产业发展对策[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33-34.

[2] 刘学忠. 世界主要花生出口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J] . 世界农业,2008,1:29-32.

[3] 杨 静. 中国花生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前景展望[J]. 农业展望,2008,32(9):30-32.

[4] 杨 静. 中国花生生产及贸易现状与展望[J]. 花生学报,2009,38(1):27-31.

[5] 汤 松,禹山林,廖伯寿,等. 我国花生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 花生学报,2010,39(3):35-38.

[6] 刘志雄,郭 琳.入世前后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以油料产业为例[J]. 科技与经济,2011,24(5):53-56.

[7] 赵丽佳. 当前我国油料产业安全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2):135-139.

[8] 彭可茂,席利卿,彭开丽. 近20年中国油料生产比较优势的测算与启示[J].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2):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