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07 21:04: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语文教材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色彩的概述
如今音乐和美术作为艺术表现的两大主要模块,我国教育改革中也渐渐加强了对这两门课程的重视。美术主要是由点、线、面、造型和色彩组成,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丰富的联想,对艺术进行再创造的形式。色彩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延伸到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比如我们运用简单、明亮的色彩装点城市,使其更具现代化气息,我们运用运用复古色装点教堂等欧式建筑,比如蓝色的海,蓝色的天空和绿色的草原给我们一种舒适的心情,比如用冷色系装点快餐店有利于提高营业额,在对美术和心理学的结合研究中,人们学会重视色彩,也逐渐学会运用色彩。
二、小学美术色彩教育教学研究
(1)视觉与色彩
人们获取信息主要靠视觉,而实际生活中我们获得的信息都充满了色彩,这些色彩也赋予了极强的情感色彩。即使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语言不同,但是人们对美术色彩的感知都是一样的,比如说红色,它是我国国旗的主要色彩,它赋予着生机与活力,代表热情奔放,当人们消极时,能有效激发人们的进取心,给人莫大的勇气。比如说黄色,它是我国古代皇朝中用色的主要基调,象征着高贵,黄色是太阳和向日葵的颜色,它属于暖色,是明度最高的颜色,我们经常用一抹亮黄,光芒四照等词语来形容黄色,它本身明朗而引人注目。比如说绿色,绿色是植物的颜色,象征着大自然,因此绿色给我们一种平静、祥和的心理感觉,它象征了新生和生命,经科学研究表明绿色也是对我们眼睛最有益的色彩了,近年来世界上更加强调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提倡和谐,久在城市中操劳的我们也越来越想要回到大自然中得以休憩。
(2)色彩与知觉
视觉是我们通过眼睛在光的作用下感知到了物体,而色觉是我们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是在光的作用下,我们的眼睛能检测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将物体的这一系列特征映入脑海中进行检验,大脑感知到的色彩便是色彩知觉。大脑能有效保存我们对于色彩的记忆,比如看到蓝色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广阔,这是大海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想到绿色便心情舒畅这便是自然给我们留下的感官印象,这些色彩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记使我们对色彩拥有了感情和知觉。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对色彩的教学研究方法
(1)小学国画的色彩教学
中国画作为我国一项优秀的传统文化,近来被引进到小学美术课堂中,它作为我国的国画,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在小学课程中宣讲中国画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绘画方式,不仅能使孩子提高绘画潜能,又能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小便能感受到我国国画的艺术魅力。中国画不像西洋画中色彩艳丽,相反它色彩十分的少,通常以墨色为主,通过下笔的轻重,勾画的整体线条,再加以渲染,最后缀以简单的朱色画龙点睛,只求神像,不求形像。我国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国画的历史也发展悠久,若按传统方式中单是给孩子教授知识,加上小学生的自制力不高,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就造成上课效果差,这就要求老师改革上课方式,以故事的形式将某段绘画历史,让孩子在美术课堂以动手为主,教授基本的调墨方法和绘画方法后便让孩子自行动手画,让他们大胆的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可以从临摹最简单的竹子等静物开始,在绘制过程中,教师走入孩子中间及时改正他们的错误,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
(2)小学水彩的色彩教学
水彩因拥有鲜明、艳丽的色彩作为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重要课程,顾名思义,水彩是由颜料和水勾兑而成,不但具备水的清澈、透明和灵动,而且具有五彩斑斓的色彩,它能通过色彩强烈的给人视觉冲击,传达强烈的情感。水彩画由于是水和颜料的勾兑,勾兑比例不同或颜料之间调和的比例不同都会导致颜色不同,比如单是一个蓝色就可分上百种,比如一副远景画,远处海天相连,主色调都是蓝色,这就要求孩子对其辨认,提高他们的色彩感,并培养他们能自行调出不同颜色的能力,而孩子天生对色彩比较敏锐,这就要求加强小学课程中水彩画的教学,提高他们的水彩感和对色彩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美术素养和艺术情操。
四、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发展趋势
如今随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跳房子、过家家、玩泥巴等传统儿童游戏也一去不复返,不管是青少年还是儿童都变成了受网络游戏和手机极大影响的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象征,但与此同时孩子的交际能力、基本能力的培养都会受到莫大的影响,再加上如今大部分父母都忙于工作,与孩子缺乏沟通,导致孩子的精神世界匮乏。小学课堂中也受到了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单纯的注重分数只会让孩子从小产生压力和等级观念,忽视了孩子的素质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不管是家长还是小学课堂中,都要将“色彩”的观念灌输到生活中,家长需要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注重孩子的思维培养,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东西,授予孩子基本的道德理念,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中,教师不仅仅需要教授孩子基本的课堂知识,还要优化班级氛围,给孩子造就和谐的成长环境。
五、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优化建议
一、变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预习前给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说明方法的指导,在《新课标》中仍没有摈弃。学习母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即听到的都是汉语,看到的都是汉字。孩子一出生就处于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加之,小学生学习语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自觉拓展学习方法,进行预习指导,扫清生字词障碍,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课堂中给时间。《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也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所以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的沟通。只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联想,读中圈划,读中品美,读中创造,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3.总结时给机会。善于总结,才会有提高。学生的总结,既是前一个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综合,又是下一个学习过程的起跑点。当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教师、读本之间的对话达到颠峰时,一些生成性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洋溢万分,教师给了机会,让学生自主总结,在情感声得以升华,在学法上得以概括,与读本对话将会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自主学习才有保证。
二、变单一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1、告诉学生合作交流去学什么。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合作交流的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之前,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出作教学预设,哪个阶段要解决哪些问题,选择哪种最佳呈现方式,让学生明确这阶段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2、告诉学生合作交流怎样做。首先要明确小组角色、分工,做到全面参与,然后告诉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交流意见,让个体在小组中动起来,最后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 文化 渗透 教材 教学实践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注意到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只有了解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俗、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了英语运用的文化背景,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呢?
一、善于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的文化
即通过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然后互相交流分享(在交流的时候能够结合所学的外语进行,这样就关注了语言和文化共同发展),最后汇总。
比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国家、国籍这一模块知识内容时,由于不是直接地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直白地教授相关国家的文化所取得的成效不是很明显,我就布置了以下的前置性练习。
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完成了以上的表格,对相关的一些国家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熟悉,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铺垫。把这些国家的中文名用英语来表示,同时结合一些代表性的建筑物或者自然风景,了解了异国的自然文化以及人文文化并且巩固了相关动物的语言知识,同时预知了有关花朵的语言知识等等。
二、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异国文化并与本国文化对比
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unit 6“let’s eat”时要掌握的单词有cake(蛋糕)、hamburger(汉堡包)、hot dog(热狗)、french fries(薯条)、bread(面包)、chicken(鸡肉);常见的饮料有water(水)、juice(果汁)、milk(牛奶)、coke(可乐)、coffee(咖啡)、tea(茶)。中国传统的食物(chinese traditiongal food for good wishes)有汤圆、粽子、月饼和饺子。这样有了强烈的比较,让学生在了解英语国家食物的同时,学会了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食品,真正实现了跨文化交际。
三、通过各种形式体验文化,并运用在语言实践中
1、通过写作
在学会了如何描述心目中的偶像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写作(描述心目中的偶像或者英雄人物),复习了相关的知识,如国家、国籍、服饰、外貌特征等。
2、通过观察、讨论
在学时间表达用语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各国的时差,并了解到时差是怎么来的。时差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的,北京下午两点的时候,伦敦是上午六点,纽约是凌晨一点,悉尼为下午四点。
3、通过实践、总结
学习食物和饮料等相关知识时,引导学生收集相关国家的饮食文化,并做成手抄报的形式。又或者让学生亲自到麦当劳、肯德基餐厅吃东西,感受异国的饮食差异;同时制造机会,综合服饰、购物用语的知识,让学生表演shopping。通过小学生的语言实践学习,了解了异国文化。这些实践活动包括听、说、玩、演、做等,尤其是情景对话,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四、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资源途径学习外国文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外国文化。如提供一些网址,让学生查阅复活节的来历,了解各国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这样,既能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也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照片等;还可以利用电视、电影等,利用声、光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身临其境,弥补书本文字的不足。教师
平时应注意收集有关文化方面的音像资料,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自己设计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立体地、形象生动地展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并注意利用图像资料做好跨文化方面的对比教学。
总而言之,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外语语用能力,是跨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当前教学中的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全面反映出来,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jean brewster,gail ellis 等 著 王晓阳 等 译 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指南,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2、洪子锐 惠幼莲 李升平 著 小学英语教学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3、倪佳 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一、贯彻“深”、“厚”精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
所谓“深”,就是实事求是、有的放失、有针对性地教育好学生;就是要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深入浅出、讲求实效;就是要把大纲吃透,把教材吃透,把学生的情况吃透,把大纲用活,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教活。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引导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挖掘教材。设计好问题与习题。实践证明,只有挖掘教材,才能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只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掌握要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所设计的问题和习题才能符合教材要求,具有针对性;才能触及学生的思想实际,达到统一认识、提高认识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吃透教材、更深刻地认识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呢?
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组织教师学纲。大纲是讲课的依据和遵循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每学期开学伊始,都组织教师认真地学纲,为把思品课推上一个新台阶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第二,抓住备课这一关。给时间让教师自己备课,找时间让教师集中备课。把共性问题和疑问提出来共同研究探讨,这样能深刻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如,在研究新教材三年级下册《拾金不昧》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大家研究:“拾到一分钱或巨款交还失主或交公,应该表扬谁?”“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拾到十元钱或更多的钱交给爸爸,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由于教材掌握得好、道理讲得明白,使得课堂气氛活泼,收到了良好效果。
2.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辩是非,自己教育自己。”这是大纲对思品教学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思品课上采取了故事启迪、情景激发、行为辨析、示范训练、录音录像、幻灯图片、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运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正面教育。少年儿童具有模仿性强,可逆性大的特点。我们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向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其一,选择榜样要注意典型性、针对性和可接近性。思品教学中,我们在贯彻“深”的精神的同时,还贯彻了“厚”的精神。由于每课教材都反映了大纲的一个教育要求,但因篇幅所限,都不够“厚”。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几个小故事,或让学生搜集更多地反映课文中观点的事例,使得说明观点的材料更加丰富。比如,我校教师在教学《拾金不昧》一课时,为了使这一课“厚”起来,组织学生表演了《归还飞机票》的小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加深了对本课观点的理解。我们还采取了演课本剧、小品、歌咏舞蹈、参观访问等使课文内容丰富起来,以求得学生对教育观点的深刻理解。
二、狠抓系列化活动,拓宽思品课的教育空间
由于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实践为基础的,并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的过程逐步形成发展的。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光靠思想品德课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中,我们根据思品课的教学内容,采取了系列化活动向学生进行多渠道的思想品德教育,做为思品课教学的补充。
1.注重思品课的社会延伸。我校在抓好思品课课堂教学的同时,非常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社会延伸。如我校思品教师董秋梅在教学《在集体中想着别人》一课时,在总结全课内容时有这样几句话:“同学们,在我们集体中关心别人一次、两次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想着别人,主动关心别人,把方便让给别人。雷锋叔叔之所以受到大家的爱戴,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向他学习,就是因为他能始终想着别人。希望你们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关心别人。”董老师这番话,不单单是本课教学内容的总结,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思品课的社会延伸,突出了导行的持久性和永恒性。在老师的激励下,我校黄涛等8名同学主动坚持常年照顾翠竹小区的孤寡老人,受到了学校及社会的好评。在他们的影响下,全校学生开展了净化、美化一条街活动,定期清扫红梅小区部分居民楼环境卫生,得到了小区居民的称赞。目前,全校学生争做好人好事已蔚然成风。
2.根据思品课内容,结合学校特点,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我校的学生来自天南地北。由于各地教育的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平及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针对这一实际,我校思品教师在教学《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一课后,向学生进行《楼内规则》、《红梅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纪律卫生具体要求》、《校园秩序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的教育,使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逐步的形成。目前,我校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校内外各项规章制度,文明、守纪、团结、友爱、勤奋、向上的校风已经形成。
3.根据思品课的内容,结合少先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去年是大连开发区建区十周年。我校思品教师在教学《祖国在我心中》一课后,与少先队大队部联系,开展了“我爱家乡——开发区”的系列活动,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个系列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1)祖国——我爱您。(2)开发区,您好!(3)开发区的发展——父辈的建设。(4)开发区长大我长大。在开展“开发区,您好”这项活动中,我校每个中队的队员,在思品教师、中队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自编自演了20余项文艺节目。这些小队员抽业余时间,围绕着“开发区,您好”这个主题,查找资料,采访先进人物,排练文艺节目,讴歌了大连开发区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所取得的举世中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次活动,尤其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4.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校具体抓了以下两点:
1.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掌握小学语文教育规律与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包括课程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推进与监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与综合测量等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养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基本胜任小学语文教师日常工作的基本要求。
2.课程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就业面向九年义务制小学,各类民办辅导学校提供的语文教师、班主任、教辅人员等相关岗位。学习《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课程达到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师范生对小学语文科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奠定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具备准确使用口语与文字表达的技能;具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与教学的技能;具备现代科学手段呈现与适度选用的技能;具备与学生沟通交流并对其产生良好影响的技能;具备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的技能。
二、实践教学标准的实施建议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推动实践教学标准实施的硬件基础,在具体建设中,以“环境建设多元化、实践场所职业化、课程教学理实化、实践项目企业化;职业训练平台、教学研发平台、交流服务平台;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3〕为设施建设的主要原则。教师教育专业应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建立能满足全部学生进行课堂模拟教学的多媒体实训室,并配备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相关软件配套设施。在校外积极寻找并建立实践基地,以一线教学现场为教学依托,发挥其教学实践训练场,教学科研调研场的重要作用。
2.加强课程整合及重视校本教材建设加强课程的多元整合,发挥多重课程的合力,以专业主干课为支撑,向外辐射其相关课程,使课程之间形成相关联、有纵深的课程架构。例如以《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为主干课程,整合其与《儿童文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学技能训练》《写作》等课程,使课程与课程之间跨越学科性局限,综合发挥整体力量,构成未来教师的综合教学技能。重视校本教材建设,建立相应政策支持鼓励专业教师积级参与专业特色教材建设,注重教材体例、结构、内容体现实践性及实用性,不断提升教材编写质量。
“主母语根脉,工具人文同题;阅天下精粹,民族世界共读。”这是江苏省特级教师陈士文为育才小学语文“1+2”主题阅读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撰写的联语。联语上下句首尾连接,恰好是“主题阅读”四字。何为主题?立足母语根基,思接千载,融工具性、人文性为一体。如何阅读?遍览锦绣文章,视通万里,悟民族的、世界的文化精髓。
一、 阅读课改探新路,梢头独占一枝春——“主题阅读”的真义
“主题阅读”,即在小学语文课堂内,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学生阅读、感悟多个具有内在关联的文本,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
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积累语言和知识,更在于打下“精神的底子”。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都不约而同聚焦于阅读方式的转变。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如美国教育部曾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在我国,一些学校、教师也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广东深圳黄田小学“新语文主题阅读”,山东潍坊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在这种背景下,育才小学提出“主题阅读”主张,意在探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纷繁复杂的“万物”发现“道”。语文的“万物”是什么?是“文本”。语文的“道”是什么?是“主题”。“主题”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
“主题阅读”追寻的不仅仅是“万物(文本)”,也不仅仅是“道(主题)”,而是一种“万化归一”的哲学的智慧境界。
二、 抽枝长叶含风露,万朵摇曳蕊初成——“主题阅读”的实施
“一二一”——这是“主题阅读”提出的新要求。
“一”——一个高境界的教学主题。一个高境界的教学主题,既是“文本集成块”——不同文本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的有机整合;也是“师生共振点”——来自师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容易激起师生强烈的共鸣。当学生的兴奋点被“主题”唤醒时,课堂就进入了一种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状态。
“二”——两套高品位的校本教材。主题必须依托于文本。而“一套教材”(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足以承载主题,所以育才教师在“一套教材”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两套读本”:《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主题式古代诗文诵读》。这两套读本,为“1+2”主题阅读单元教学范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一”——一个高效益的教学范式。“扩容”呼唤“高效”。课堂的容量从“1”到“1+2”,教师也从“主讲”变身为“导读”。继推出“精读品悟”“略读感悟”两种课型后,育才教师又明晰了“1+2”主题阅读单元教学范式:先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学习“1”——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再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到“2”——《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主题式古代诗文诵读》。阅读内容由“点”变成“圆”:以主题为圆心,以文本为半径的圆。
案例1: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是“心中有祖国”。“1”指的是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精读品悟篇目:《我们爱你啊,中国》《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略读感悟篇目:《郑成功》《古诗两首》。“2”指的是拓展阅读的四篇现代美文和要求背诵的四篇古代诗文。现代美文阅读篇目:《中国魂》《可爱的中国(节选)》《炉中煤》《祖国啊,我的祖国》;古代诗文诵读篇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题临安邸》《泊秦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 漫撒清香风送远,朵朵花开溢芬芳——“主题阅读”的成果
“主题阅读”为什么清香风送远,朵朵溢芬芳?因为它带给师生的,是“由内而外”的变化!
一是观念的变化。“世界上两件事最难: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这句话从侧面说明改变观念的不易。语文课堂存在“少慢差费”的教学现象,根本问题还在于语文教师没有从课程的高度来审视语文教学,没能让自己成为课程(教材)的重构者、践行者、创造者。“1+2”主题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让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观摩、教学设计、编写教材、教学研讨等活动,从课程(教材)的“奴隶”升格为课程(教材)的“主人”。
二是课堂的变化。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普遍存在课堂“容量少、讲解多、提问多、练习多”的问题。自从推出“主题阅读”,课堂上听到更多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是学生默读思考的沉浸,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丰富的课堂阅读量,有阅读方法的习得,有语言素养的提升,有丰满人格的塑造。
案例2:
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寒冬已至,瞧——(配乐、出示雪景图)看到这样的雪景,你眼前立即浮现出了什么诗句?我们来赛一赛描写雪的诗词。
生1:《夜雪》 唐·白居易
生2:《江雪》 唐·柳宗元
生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生4:《雪》 唐·罗隐
生5:《沁园春·雪》
虽然吟咏的是“雪”,可课堂洋溢着盎然的春色!
一、精心撷选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作为课程资源,无论是进入科学教材,还是进入语文课程,都必须精心选择,以合适的方式呈现。
1.拓展想象的科学诗
科学诗是以科学知识和为人熟知的科学现象为题材,用拟人化手法和儿童化语言,将科学与文学完美地融合,去传播科学知识,去表现科学精神,去启迪科学思维的诗[1]。科学诗由于形象生动、浅显易懂而受到《科学》教材编者的青睐,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以下简称《科学》教材)的部分单元以充满稚气的科学诗为导言,童趣横生,富于想象力。如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首页节选如下[2]:
土壤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她的孩子有的很小、很小,
有的却很大、很大;
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
从蚯蚓到冬眠青蛙,
从……到……
世界上亿万生命,
在她温暖的怀抱里长大!
2.趣味性强的科学故事
科学活动是人类最主要的创造性活动,不只是在物质上,而且是在精神上[3]。历史上每一位科学家背后都有感人至深的情节,《科学》教材将科学家勇于献身、勤于探索的事迹以小故事形式呈现,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接受科学方法的熏陶。小故事贴近儿童的语言特点,趣味性强,寓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于文学之中,既便于学生品味故事形态的文学,又接受科学的启迪和感召。如《科学》教材三年级(上)以故事结合图片形式讲述了琴纳和牛痘、居里夫人和镭、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故事,引导学生将所进行的活动与“曹冲称象”进行比较;《科学》教材四(下)再现了牛顿躺在花园里沉思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珍妮在非洲从事野黑猩猩的研究、科学家伽利略研究摆的故事。
3.嵌入句中的成语、诗词和歇后语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诞生了许多造诣极高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成语、歇后语,它们有的源于对大自然的描绘,有的则是对大自然物质或运动内在规律的沉思。《科学》教材撷选了许多文学作品供学生鉴赏与思考,如让学生思考“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以加深对物体运动的理解;让学生品味与理解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透过古人惜时诗“一寸光阴一寸金”来理解古人如何用光阴来计时;通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引出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借助“细嚼慢咽”、“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说明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4.融入文本的比喻或拟人句
儿童是课程的要素之一,《科学》教材以生动浅显、充满童稚的语言,以比喻或拟人形式,让儿童贴近自然与生活。如教材让学生理解“请珍惜每一滴水,如不珍惜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这句话,编者将水比喻成眼泪,让学生懂得水的重要性与珍惜水的意义。教材以儿童的口气询问儿童是否很喜欢提诸如“为什么我走月亮也走”、“金鱼睡不睡觉”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比喻与拟人的手法,询问学生“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5.充满稚气的学生日记
科学源于观察,日记是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日记形式记录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并不神秘,通过写观察日记,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在无形之中将科学与语文课程相融合。
二、合理配置科学小品文
1.厘清科学小品文的课程价值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4]不同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以或单元或专题或单篇形式遴选系列科学小品文,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编者将《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向蓝天的恐龙》、《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四篇课文归入“科技成就”专题之下,这些科学小品文极大地促进了科学与文学的融合。
纵观不同版本的小学学段至高中学段的语文教材,科学小品文的撷选从侧重激发学生对科学、自然的兴趣向侧重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的熏陶转变,从通过科学小品文进行识字教学到通过科学小品文学习相关科学知识转变,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思想性越来越强,由小学初期的分散设置到初高中的集中专题呈现。通过系统化的科学小品文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字、词、句、篇,也接受了科学素养的熏陶。
2.合理组织科学小品文单元
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科学小品文数量毕竟有限,为了充分发挥科学小品文的融合功能,语文教材需要围绕科学小品文,合理配置写作训练、资料袋等栏目。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在编选科普类作品阅读篇目时,安排了与科普类作品阅读密切相关的写作训练,即科幻小说和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写作。另外,教材还可通过课文后的“资料袋”形式为科普类课文提供更为详细的资料,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在部分课文之后增加了“资料袋”栏目,“袋”中装着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观潮》一课的“资料袋”详细介绍了钱塘江秋潮形成的原因;《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的“资料袋”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科尔卡大峡谷的情况;《蟋蟀的住宅》一课的“资料袋”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资料袋则详细介绍了辽西地区化石宝库。
3.注意不同学段的科学小品文数量与学科分布的均衡
语文教材的科学小品文需要考虑科学小品文学科分布平衡,不同学段科学小品文数量分布均衡,力求让不同学段所有学生都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接受科学小品文的熏陶。各学段的科学小品文应能基本涵盖不同的科学领域,能渗透科学素养的各个层面,体现科学知识与科学素养要求的渐进性。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至高中的语文教材为例,对其科学小品文的数量分布进行分析(表1、表2所示)。
小学学段的科学小品文能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建筑、信息等学科,能关注科学信念、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科学方法、STS等范畴。但是,由表1可知,小学学段各年级科学小品文数量分布略嫌不均,如六(上)的科学小品文过少。
初高中学段的科学小品文较小学学段的科学小品文的知识性更强,揭示的科学信念、科学精神更为深刻,学科领域涵盖范围也较广,对高科技关注度有所增加,能体现科学素养目标要求的渐进性,学科分布较均衡,但各年级科学小品文分布不均现象较严重,语文教材七(下)的科学小品文过多,语文教材九(上)、九(下)的科学小品文数量过少。
三、大力开发科学小品文课程资源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5],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一种范例。科学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需要丰富的科学小品文素材,但是目前科学教材与语文教材中的科学小品文数量有限,分布不均,且分属不同的学科,因此,科学小品文的开发迫在眉睫。
1.对各版本的语文教材或科学教材进行整理
国内外各版本的小学学段到初高中学段的语文或科学教材有许多科学小品文,如苏教版小学学段的语文教材约有125篇科学小品文,人教版小学学段的语文教材约有近百篇科学小品文。教师可将各版本语文或科学教材的科学小品文进行整合、排列,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库向学生与教师开放,作为语文或科学课堂教学的备用资源,也可以将它们作为课外资源以供学生阅读。
2.整理以非科学小品文形式进入语文教材的课文或材料
语文教材中某些课文不是以小品文的形式进入教材,其目的不是为了促进科学与文学的融合,但其中许多潜在素材可以为科学与文学的融合服务。如课文《听潮》涉及水的动能、势能知识;《大自然的语言》中“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暖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来临要比内陆迟若干天”涉及比热容知识;《观沧海》涉及运动的相对性知识;《落日的幻觉》涉及光的折射知识;《中国石拱桥》涉及力的平衡知识。这些课文或材料既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入发掘其科学内涵,也可作为科学课程学习的良好素材。
3.深入发掘既有课程资源的科学与文学意韵
科学小品文寓科学理论的严谨于文学表述的情趣之中,将高深的科学理论化繁为简,丝丝入扣,而不像一般文学作品讲究语言的对仗与华丽。因此,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品味科学小品文的科学及文学内涵,彰显隐喻,将作者或编者内隐其中的思想观念、科学美、人性美内化而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思想观念、人生感悟之中,借助“情”“趣”交融的课堂教学,化科学之抽象为形象,变高深乏味为浅显有趣。如,教师可对语文教材中的《颐和园》“慢慢地滑过”的“滑”进行科学解读,也可运用物理学的“运动的相对性”原理阐释鲁迅的小说《社戏》中去赵庄看戏行船途中的一段描述:“两岸起伏的连山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突出“我”看戏的急切心理。在教《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时,询问学生“日月之行”以什么为参照物,将曹操的英雄豪迈气概与物理学的相对运动原理融为一体。教师也可对科学教材的科学诗《关心天气》进行诗歌接力,告诉学生通过树枝摇晃、湖面泛起波纹等自然现象判断风的有无,向学生描绘风给人类带来的诗情画意,可就科学诗《生命之源――水》,与学生一起讴歌与赞美水给自然留下的杰作,让学生按照已有的科学诗格式进行补充续写,可分别从文学与科学的视角解读为什么“如不珍惜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4.鼓励学生从科普著作中撷选素材或进行科学小品文创作
优秀的科普著作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小品文素材,如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法布尔的《昆虫记》,现代的科学著作如《你不知道的宇宙大爆炸》、《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黑猩猩在召唤》、《自私的基因》等,这些著作通俗易懂,教师可鼓励学生从中撷选素材作为课程资源。另外,中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科学小品文创作,如模仿教材的科学诗歌进行写作,就水、声音或力进行科学小论文写作,择其文质兼美者作为课程资源。
四、结语
科学与人文和而不同,文学与科学互泽互惠。乔伊斯的小说《芬尼根彻夜祭》的俚语“夸克”给科学家盖尔・曼莫大灵感,科学又为凡尔纳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新奇的世界。科学与文学理应相通互融。“一位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无所知的人文学者,和一位对莎士比亚著作一无所知的科学家一样糟糕。”斯诺的忠告言犹在耳,科学与文学的现实疏离仍需课程研究者通过更多的路径予以弥合。
参考文献
[1]谭旭东.21世纪的中国需要科学诗..
[2] 郝京华主编.科学(三年级下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论文摘要: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敏锐捕捉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充分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1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1.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2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3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