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

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31 17:00: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

第1篇

关键词:工程文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19-02

一、工程文化教育相关概念

1.工程、文化、教育概念。科学领域有三个层次,基础(科学)、技术、应用(工程)。将科学规律加以物化叫技术,将技术付诸应用叫工程[1]。因此,就狭义而言,工程是以某种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现有实体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工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2]。

2.工程教育与工程文化教育。工程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由工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全面系统的影响,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社会活动过程,是培养工程人才的社会活动和学校教育[3]。而工程文化教育是指在实施工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进行工程文化知识与内涵的渗透,培养工程技术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在进行工程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标准和思维方式的完善与提高,逐渐从注重外在因素转变为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实现工程文化教育的“内化于心、固化于行”的育人目的[4]。

二、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建设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还有思维教育、方法教育、原则教育、精神教育(杨叔子院士语)。工程文化教育的内化包含六个方面:知识、思维、方法、制度、精神和实践。知识是工程文化教育的基础;思维是工程文化教育的关键,是发动机,是创新之源;方法是工程文化教育的根本,是通向实践的桥梁;制度是工程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种规范,是一种行为约束;精神是工程文化建设的灵魂;实践则是工程文化教育的创新之根[2]。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应结合高校自身长期形成的文化特点和学科发展特色,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反复积淀、提炼和升华,而成为广大师生认同和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信念等。其要素包括:工程理念教育、专业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文化修养教育、人际环境教育。各要素之间相互衔接、互相影响。

三、工程文化教育育人模式的相关要素分析及实践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别敦荣教授认为,高等学校教育模式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种维度,其中中观维度形成多种教育要素,主要包括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建设、课程系统、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等[4]。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从中观维度,对工程文化教育育人模式相关要素进行分析,就如何在现有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等方面加入工程文化因素进行探讨。

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的先导,引导着办学定位及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是精髓,指引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课程系统是核心,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实践环节是保障,是强化工程能力的落脚点。各要素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闭环系统,共同构建工程文化育人模式。

1.教育理念。受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实践强调“学以致用”,重视对专业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相对弱化了对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达,社会对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多元的价值选择,工科大学生的思想误区,市场经济对他们价值观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显现,使得他们更不会“说话、办事”[5]。因此,工程文化教育的理念应当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融合。科学与人文一直是相互影响、互动、融合中辩证发展的,科学精神越来越多地包含人文情怀,人文精神也越来越多地以科学态度为前提。转变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的先导。

2.培养目标。在工程文化教育理念下,应将工程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在学习理论与实践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使学生获得工程技术或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思想道德、社会责任感,德、智、体全面发展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有创新精神、有电子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工程文化素质,满足社会需要的工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以及结合借鉴国际合作办学经验,吸取教学改革成果,形成文化育人培养特色。

3.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才培养的载体。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学校核军工与核文化特色。时时处处体现学校核文化特色,在学生思想中渗透、在专业教育中深入、在教师身教中感悟、在实践教学中强化,使其思想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培养合格的电子工程师这个目标来设计、组织课程体系。其中一个突出的核心问题就是造就掌握工程科学技术的“人”。这就要求所开设的课程不仅要有自然科学课程与专业课程,还要有传统的经典文化素质课程,并开设新兴的如工程哲学、工程生态、工程美学等工程文化教育课程[6]。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办学经验,开设工程项目中需要用到的项目管理课程、经济技术基础、电子工程师职业规范教育等课程,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体现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个性发展。

4.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工程实践的保障,在大工程观指导下,应将文化融入到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中。工程实践教学包含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设计实践、社会实践及课外活动实践,培养学生实践理念、实践精神、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可从如下方面,结合实践活动,进行工程文化教育。(1)营造工程文化校园氛围。在实验中心建立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历程历览,如标志性产品展示、行业名人画像、行业优秀企业介绍等,营造工业文化氛围。并在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时,带学生到展厅现场感受行业工程文化气氛,直面感观专业工程文化。(2)校企联合,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校企合作,在校园中建立企业工作室,使教师熟悉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优秀企业的用人标准、文化制度等。(3)校企联合,合作开发课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符合先进工业文化特征的课程,实现企业文化进课堂。鼓励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发课程,或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讲授部分课程,使得课程的内容设置更符合实际。(4)校企联合,学生顶岗实习。与电子信息行业优秀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优秀企业文化,回校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工程文化教育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叔子.谈谈我对“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08,(9):6-10.

[2]居里锴.试析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34-36.

[3]朱振涛,周晶.工程文化刍议[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4-85.

[4]闫广平.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的工程文化育人模式研究与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74-78.

[5]金龙.工程教育的人文化趋势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3):78-82.

第2篇

2.实习单位:xxx有限公司

3.实习目的:了解专业所对应行业的生产全过程。

4.实习任务:

①结合本次认识实习目的,认真按照自己实习过程中所去实习单位发展及生产概况,联系自己对专业知识初步了解,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

②作好实习笔记,对自己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及时请教解决。

③内容应涉及到某个实习单位,论述详细。

实习报告

前言内容

实习是一个让我们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好机会,实习将巩固、充实、加深、扩大所学知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初步掌握专业设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实习还会养成我们严肃认真、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它会让我们在毕业正式工作前具有一定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职业经验。

1.实习单位及心得体会

实习单位:xxx有限公司

通过初步了解我知道长沙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创新电子工程实训整体解决方案专业供应商。公司专注于设计开发、竞赛、实训工具套件,快速线路板制板设备,回流焊接工艺设备,波峰焊接工艺设备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将致力为客户提供从设计到制作、装配及调试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与专业级服务。他们的企业精神是团结、真诚、创新、发展,其核心价值观为——创新超越梦想。

我这次实习的目的是:了解专业所对应行业生产的全过程。而我所学习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门电气信息类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它是以培养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和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面向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的宽口径、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因为科瑞特电子公司专注于设计开发、竞赛、实训工具套件,快速线路板制板设备,回流焊接工艺设备,波峰焊接工艺设备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我所学的专业关系密切,所以我选择了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作为我的实习单位。这次我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快速制板工艺。

第3篇

行者,以思求进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大学从处于社会边缘的“象牙塔”走向了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动力源”和“发动机”。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更是在社会发展、国家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弥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在校生人数倍增,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等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有的教育工作者预言:在未来三十年、五十年以后,应用型大学将是高校发展的主要潮流。

在紧随社会教育事业的步伐中,北京联合大学2003年开始探索“建设应用型大学”,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等院校。作为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李哲英在继承了“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继续带领全体校院教育工作者向应用型大学的更高层次发展。他要求学院的教师们一定要有过硬的技术和本领,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他经常说起20世纪50年代援引的苏联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教师技术非常过硬,临时遇到各种问题敢于直接带着学生进实验室演示,当代的教师也应该有这样的专业素养。

大学不是简单的技术传授场所,也不是高等职业教育,而是培养工程师的地方。应用型大学的教育应当把理论与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2005年,李哲英任教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应用型大学的一名教师,李哲英始终把把理论和技术的应用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重视学生学科基本理论基础、基本技术应用技能、关键技术体系应用能力、基本工程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为了满足应用型大学的教学需要,李哲英主持建立了信息学院工程技术应用中心,提出了本科生4年中技术培养不断线的设想,并根据这个设想,组织广大教师建设相关的实验室。他说过:“培养出的学生目标要能学会用,不能照传统的“四书五经”去背书,尤其是工科,毕业的时候,背过的东西已经成为历史垃圾。能学,就是要有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学校来奠定这个学习的基础。会用,学到的这些核心技术要知道如何灵活运用。”

在教育治学的道路中,李哲英不是一个随波追流的人,他的头脑里有着清醒的认识:教育要紧随社会的节拍,遵从时代的诉求,教育的体制要改变,办学的方式也要改变。他深思熟虑的建设着应用型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向社会推出真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师者,传道授业

教师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 ,而教育创造真正的人。人的创造者,应以自己的水平、能力、艺术为其他雕塑家作出榜样。“教师要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竭的知识源泉。”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指出。对于李哲英教授,许多学生都会觉得他是一口井,汩汩流着智慧的泉水。

“教风严谨、博学创新”是很多学生对李哲英教授的评价,他知识渊博,把各门课程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课堂上注重开发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制作和创新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实践,多动手,多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鼓励学生多动手,没有烧过芯片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这是李哲英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伴随他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他培养出了很多理论基础扎实、技术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一位在李哲英眼里“比较差”的学生,毕业时,都有5家不错的单位向她伸出橄榄枝。

有的学生曾发表微博说:“李哲英教授讲的很不错,也很专业 。”三十年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执着钻研,成就的是他深厚的专业知识。可想而知,学生们的折服意味着李哲英教授专业程度如何之高,可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以知识浇灌人,更用大爱滋养人”――这是李哲英教授留给身边人的又一印象。他的一名学生阮孝莉在研二时曾一度觉得郁闷与困惑。“一个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尊敬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李哲英引用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的一句话,帮她解除困惑。曾有一名家境贫寒而又勤奋的学生为出国深造学费没着落而发愁,李哲英了解情况后,掏出自己的工资,为这名学生垫付了出国留学的全部费用,帮助他完成远赴海外的学业。像这样的学生,李哲英已经资助了4个。

薪火相传梨园美――李哲英,不愧为一代先进教育工作者!他有一种精神,令人敬佩;他有一种情怀,令人动容。他带着火种,点亮了他人,燃烧着自己!

研者,以专求精

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项前沿学科,其发展前景以及对社会创造的价值远远无法估量。许多人都觉得这个领域很枯燥,但是李哲英教授却兢兢业业在这一领域一扎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年磨一剑”――这是一种专注的态度,更是像李哲英教授这类科研者身上独有的精神光芒。

“李老师是个工作‘狂人’,无论是法定假日还是寒暑假,除了外出开会或者身体不适,他基本都在办公室工作。他基本保持一天14小时的工作时间,经常是我们没到,他已经到了,我们下班了,他还在工作。”李哲英的学生这样说,废寝忘食在李哲英身上又是一个写照。一个人可以为社会创造多大的价值取决于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李哲英秉承的是这样一种价值观――“好好做学问是应当的,但是做学问的目的绝对不只是做学问,而是要给这个世界创造价值。”

第4篇

(一)中职学生的生源复杂,学生整体素质偏低

有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的应届生,有的是在外打工多年后重返校园的。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等能力偏低,个别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则常出现上课迟到、旷课、上课大声说话等现象,课堂纪律受到影响、课堂教学组织难度增大。

(二)中职学生家庭背景比较复杂

家境不富裕的学生、双亲在外而学生在家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在中职学生中的比例不低,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上高中升大学,上中职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在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的。现代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环境造成了留守学生远离父母,缺乏关爱。另外,单亲家庭的学生,他们普遍存在自卑、不自信的心理。

(三)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5~17岁,正处于青春期,是心理从动荡不安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心理学上称为青春叛逆期,是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随着学习生活、发展方向、面临职业竞争等大环境的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影响其以后的就业和发展。

(四)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的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可能第一次离开家庭,到学校独立生活;有的学生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依赖性强,自觉性差,随意性强;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在与人交往时发生偏激行为。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动机和主动性有很大差距: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从小叛逆,送到学校后有老师管,把学校当成了大龄托儿所;有的家长不支持孩子读中职,但学生坚持要读。孩子在学校的外在表现也有很大区别:有的学生在学校混日子,有的学生勤奋努力,有的学生积极主动,有的学生凡事漠不关心。随着社会上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庭不和现象普遍,部分学生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更得不到父母的正当教育和引导。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只有班级管理密切和学生家庭教育相结合,双管齐下,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班级管理应该从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开始。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家庭背景,都有自己的特质,都是独一无二的,加上学生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在班级管理、教学管理中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获得家庭理解支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不仅能为班级每一个成员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而且能够促进班级成员能力、责任心等全面健康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家长和学校往往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要想消除这种偏差,就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互相补充,保持一致。家庭和学校要共同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每一位学生都为班级管理共同出力,锻炼他们的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出发:一是老师引导、学生制定班级管理建设的内容;二是家长参与确定班级文化建设内容;三是明确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权利和义务,正确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四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目标。

(三)开展家长、学生、教师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活动

第5篇

没当教师的时候,我始终不能体会,为什么那些青年教师们把青春年华扎根于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为什么中年教师将家庭搁置一旁而全心全意地扑在教学上;为什么老教师如老黄牛一般埋头苦干而不知疲倦。今天,当我走上这三尺讲台,当我拿起手中的粉笔,当我被学生亲切地称呼一声“老师”,我终于明白了,老师这个职业,平凡之中蕴含着伟大追求;平静之中饱含着满腔热血;平常之中充满着极强烈的责任感。只有做到这些,只有真正的做到为人师表,真正的做到教书育人,真正让师德在平凡中闪光,才能不愧为当代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师德,是爱。这爱是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这爱是对广大学生的关爱。面对有情感有活力的一群,只有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获取爱之回报。学生有了进步,我们不能沾沾自喜,要引导他们走入更广阔的天地;学生有了过失,我们不能急躁甚至暴跳,要指导他们认识、改正错误,一切讽刺、挖苦都是下下策。作为教师,既要喜欢“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又要容得下“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因为,站在我们面前的总是一群天真无邪、烂漫如花的孩子。我们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爱心让我们发现,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讲台下,我所面对的不止是几十双求知的眼睛,而是一个需要用爱来倾注的浩瀚的海洋。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所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关乎到孩子一生,关乎到整个家庭幸福,甚至是关乎到民族发展。每每想到这些,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感就油然而生,我们不仅要靠知识来武装孩子的头脑,更要靠我们的爱心来浇灌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成长为祖国建设的参天大树。

师德,是尊重。讲台不是上下尊卑的界线,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人格。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我们的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智力,更是学生的人格、个性、价值观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阶段。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尊重学生,首先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个性等。学生和成人一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自尊心受到保护时,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他进步;当自尊心受到损伤时,会产生逆反心理,使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作为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心灵。老师若放开架子,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的思想。这样,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明白、理解和接受老师的教育思想,在尊重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获得发展的主动权,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这就是理解和尊重,这就是师爱。

师德,是宽容。从前,有位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珠晶莹圆润,渔夫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个小黑点。渔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完美无瑕,就会成为无价之宝。于是,他就开始耐心地剥剔黑点。可是去掉一层,黑点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层,黑点还是存在;再去掉一层……最后终于去掉了,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颗硕大的珍珠也已不复存在。由此我就想,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不就是一颗颗硕大的珍珠吗?他们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黑点”。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达到 “白璧无瑕”的完美境界。我们不能孩子犯一点错误,就气愤不已,吹胡子瞪眼;孩子一时做得不合己意,就随口说出伤害的话语……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能倾听他们的心里话,为他们排忧解难。适时的倾听,平等的交流,胜似长篇大论的劝说。老师只有放下架子,信任孩子,真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真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只有宽容的教育氛围也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就像一首小诗所说的: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教师不会因为宽容而失去威信;平庸的教师也不会因为粗暴而平添尊严。宽容的教师深谙教育的艺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对学生以诚恳为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如沐春风;宽容的教师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文明的举止和高尚的人格;宽容的教师修养有素、魅力无穷,在潜移默化中赢得学生的真心的尊重与爱戴。

当别人灯红酒绿,教师却在灯下批改作业;当别人追逐名利,教师却是两袖清风;当别人纵情享乐,教师却扎根讲台苦苦钻研。也许有人会说教师傻、教师累、教师不挣钱,但是当我们真诚付出我们的汗水、我们的关爱,得到的一定是一代代学生的成长、成才,一代代学生真诚的拥护和爱戴,这种幸福是没有一个行业可以比拟的。

第6篇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of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Tang Huiqin Zong Xiaoqian Gu Weijie

(Changzhou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Changzhou Jiangsu,213164,China)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which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also need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vocational teachers'professional ability.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sults,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bottlenecks in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in two ways:improving the teachers'development consciousness,improving the training system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Professional Competence;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在中国,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今,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高职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社会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案,目标是使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中心,高职人才紧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毋庸置疑,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直接决定着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明确要求加强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培训,积极地探索高层次教师培养模式。

1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

伴随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朱波认为,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应该包括:良好的从师职业道德;系统而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不断地追逐专业知识发展前沿的能力;教育、教学理论和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教学实践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1]。

笔者把高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归纳为以下的四个部分。

1.1 思想素质

教育行业是具有特殊性的行业,要求高职教师不仅在课堂上成为学生们的好导师,更要在课后成为他们生活、就业的引导者。这不仅要求高职教师心理健康,言行正派,还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且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1.2 知识储备

无论在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中、无论在本科类院校还是高职类院校中,知识的传授都是教育存在的首要目的。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拥有系统的对口专业学习经历,拥有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具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是成为知识传授者的基础。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现有的知识体系也非一成不变,因此,高职教师也必须持续地学习新知识、进修新技术,从而传递给学生更前沿的专业发展方向,以适应新时代对专业技术的要求。以笔者所在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举例来说,在专业专项能力课程上由最早开设的是51单片机课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2014年又增加了ARM(STM32)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技术发展的敏锐性,以及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保证了课程内容不断地与时俱进。

1.3 教学能力

如果我们把教学的过程简单地比作烹饪的过程,那么专业知识的储备可以看作是食物原材料,教学能力就是厨艺水平。只有丰富的、新鲜的材料再加上厨师高超的烹饪水平,才能做出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同样地,高职教师只有具备出色的教学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教学基本能力、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能力[2]。其中,教学基本能力包括了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包括了如何进行教材的选择、课堂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方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能力包括了如何利用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包括了如何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除了已经普遍实现的多媒体教学之外,高职教师还需要具备微课制作、资源库平台搭建等其他信息化教学能力,并善于将信息化资源利用在课堂中。

1.4 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因为其职业性的特点,所开设课程偏重于技术应用,所以,高职教师除了理论知识的储备之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鼓励高职教师获得“双师型”的教师资格以外,还要求有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或要求有相关的项目经验。

2 国内外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现状

国外院校对于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要求很高,在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上也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英国从1998年开始,先后制定了“合格教师身份”、《英国教师专业标准》等职业标准,从教师的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与理解,专业技能三个角度对合格教师、普通教师、资深教师、优秀教师及高级技能教师这五个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阐述。日本开设了“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这是日本专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机构,并为已入职的职业教师专门设定了6个月的短期课程和在职的进修课程。德国、美国、丹麦等发达国家也都制定了相应的职业院校教师发展规划。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途径十分完备,不仅提出了职业能力的标准,并且已经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

在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已经指出:“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第二十七条“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中也提到:“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较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但目前来说,国内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仍然存在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职业倦怠感

根据麦可思学院2015年的《大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高校教师表示,他们每个学期都会在实际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在高职高专任职的教师中,约5成副教授、讲师、助教职业倦怠产生原因来自“个人职业成就感低”。而由职业倦怠产生的负面情绪会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受访高校教师中,超过8成表示有过因厌倦教学工作而不能投入工作的经历。有3成左右的教师表示经常或一直因厌倦情绪不能投入工作。

2.2 缺乏有效的职业能力提升机制

麦可思学院2015年《大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结果显示,近6成教师希望改进管理和评估体系,提出了需要“提供教师更多元的职业发展途径”。

根据笔者对常州大学城内各高职院校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途径包括了:(1)每年的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省骨干教师培训等各级各类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培训;(2)一定的企业实践机会和学历进修的机会;(3)“双师型”教师考证培训。但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地满足高职教师对于“多元的职业发展途径”的需求,比如:各级各类培训的专业种类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专业、企业实践的名额有限、缺乏如信息化教学手段方面的专业培训。

3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措施分析

针对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现状,应该从高职教师自身意识和高教政策两方面入手,提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3.1 提高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自我发展的意识

社会的革新增强了高职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紧迫感,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教师首先要坚持终身学习的观念,其次要主动地在工作中争取学习的机会: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发展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3]。通过新知识的汲取,保持对教师职业的新鲜感,提升工作热情。

3.2 建立系统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措施

一方面要成立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机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以笔者所在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于今年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不仅要在高职教师的理念上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深化其对专业化发展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并且要根据与学校发展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制定包括具体的培养规程、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等。除此之外,要在资金、时间方面给予保障[4],让教师可以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同时,专注在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当中。

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在具体的培养政策制定时,应该把握分层培养原则。教师的职务和专业不同,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教学水平、实践技能等也不同;工作年限的不同,掌握的水平也不同,要根据不同的人才类型和提升需求将教师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按照划分的层次提供不同类型的职业培训。

除此之外,尤其需要注重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高校目前在信息化教学的硬件的建设方面已经较为完备,校园内已经全面覆盖校园网,部分专业已经建立起在线资源库,学校配备有专门的录播教室并且设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岗位,满足了学生和教师进行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的硬件需求。在此基础上,学校还需要设置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课程,使教师们学会利用这些硬件平台,掌握资源库建设技能、微课制作技能,并学会充分将其运动到课堂和课后的学习当中,提高教学效率。

第7篇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 learning methods and occupation abilities. It is according to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in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some new construction ideas and sol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project site for the new type of situation-oriented training room. Supporting the preparation of training materials was given in this paper and some valuable clear goal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 was given too.

关键词:智能楼宇;实训室建设;工程现场;多层次实训;教材编写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training room construction;project site;multi level training;teaching material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6-0180-03

0 引言

智能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却极为迅猛,但业内人员普遍存在层次不高及专业知识匮乏的状况,导致社会对智能建筑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智能楼宇管理师也被国家紧急人才办公室列为紧缺性技能型人才。

针对这种情况,许多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及课程,我院也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开设了《楼宇智能化技术》课程,该课程工程性和综合性非常强,对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很高,必须要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实训室。实训室应紧密结合智能楼宇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予学生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知智能建筑各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原理,还要熟练掌握设备安装、调试与维护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1 建设思路

楼宇智能化技术实训室的建设首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大纲,及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标准要求,对实训系统建设目标、技术方案及各子系统作出总体的功能描述,再对实训系统提出深化设计,明确系统总体构架及各子系统间的关系,完成设备选型以及对工程施工作出具体要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该实训室时确立了以下几点思路:

1.1 概念创新

用新思维、新概念来建设实训室,使之具备工程背景及环境特征。实训设备要实用化、工程化、现场化,接近真实环境是该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提出“实训项目+工程背景”概念,依托实训室,将实训项目向工程实际进行扩展和延伸,使实训室既是实训场所,同时也是工程现场,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体现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突出应用性的特点[1]。

1.2 目的明确

实训室应充分考虑真实性与原理性的关系,采用实物与模型,软件仿真与硬件模拟相结合,能全面展示智能楼宇内各子系统的典型结构与主要设备,逼真地实现各子系统主要功能,给学生提供具体直观的认识,完成课程的原理性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对工程设备和实训过程的感性认知,奠定学生的工程知识背景。

1.3 定位合理

人才的培养应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学生就业为导向,该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智能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一线的技能性人才,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与较高的职业素质,因此该实训室定位于应用型。图1表明了该实训室在以工程现场及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思路下各子系统的具体建设内容及相应的职业方向。

1.4 资源共享

实训教学不仅只是满足课程的教学要求,还可以通过对系统的进一步开发,为学生毕业设计、顶岗实践等后续教学及教师科研提供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以进一步提高楼宇智能化集成技术水平,实训室同时还要能承担职业技能鉴定、岗位培训等社会工作。

2 建设方案

实训室的建设要依据社会需求及实际应用,充分融入工程概念,系统集成度高,主要设备应便于安装与拆卸,可操作性强,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认知。各子系统可独立操作,分别完成相关的实训项目,同时通过对各系统的联动操作,可在实训室内模拟智能大厦对各子系统进行统一管理与运行。因此,该实训室建设方案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

①实训系统构建采用集散控制系统中的分级递阶结构,以实现分散控制,集中管理。

②实训室中系统信息的通信采用网络技术实现,智能楼宇中离散的设备、信息通过网络集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以实现资源、信息、任务的重组与共享。实训时,学生可通过实训室内的综合布线网络对各种智能楼宇子系统进行监测、访问或操作。

③实训室中的自动化控制是一个典型的集散控制系统,其对应的检测点与控制对象都是分散的,因此要采用标准的开放交互式操作控制系统,采用现场总线技术来实现对每个对象的测控,以实现楼宇设备系统集成[2]。

比较了各种现场总线的性能特点后,该实训室选用由LonWorks总线构成面向监测对象的测控网络。该总线具备完整高效可靠的OSI/ISO7层网络通信模型,是一种完整灵活的开放系统,包含了所有设计、安装配置与控制维护网络所需的硬件及软件。它的物理层支持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等通信载体,是现场总线中最丰富的,其通讯协议LonTalk固化在核心元件神经元芯片中,具备通信和控制功能。采用模块化编程工程软件,用户界面简洁友好。

3 系统构建

3.1 实训系统开发

智能楼宇实训系统不仅是为教师教学提供演示验证,更重要是应具备让学生进行楼宇设备及系统安装、调试、运行等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系统维护能力。因此实训系统的建设分为两块,一是教师的教学展示部分,二是学生的综合实训部分。

3.1.1 教学展示

实训室中做了两块大型的教学演示板,分别是综合型的楼宇智能化系统和消防系统。智能楼宇中的每个子系统在示教板上分别安排一个位置,示教板正面由系统框图和实物模块构成,楼宇智能化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系统基本结构清晰的在板面上呈现,板上安装的都是工程现场使用的测试模块、控制模块及受控装置等器件。示教板的背面按系统实际的布线要求来进行连接,教学中整个示教系统处于实际工作状态,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操作讲解。

3.1.2 实训系统

综合实训系统根据具体实训功能需求,采用了实物与模型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了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可视对讲、电子巡更、防盗报警、智能消防等多项实训单元。这些分项系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有序且切实可行的实训条件,使学生在了解各子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系统的设备构成,理解其功能及运行原理,掌握其管理应用和维护方法。

实训系统在设计安装时把所有子系统设备都集中在多块网孔板上,设备接线端引出至二次接线排上,每块网孔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楼宇子系统实训模块。学生可根据各系统安装与连接要求,选择系统设备进行连接和调试。系统间的通讯线材全部从实训室上方的桥架内引出,这样可避免实训设备的搬动及无谓损耗,线材的无序拖拉,极大提高了实训的效率[3]。

3.2 实训项目设计

实训室的建设不仅是硬件系统的构建,以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结合智能楼宇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涉及的技术要求来设计实训项目,也是实训室建设的一部分。

实训项目要强调工程现场的实用性,使学生在实训项目中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从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出发,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训模式,教师在该实训室中设计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的纵向三层多级实训项目体系。

3.2.1 基础认知层

该层依照楼宇智能化技术中不同的子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如出入口控制模块、视频监控模块、防盗报警模块、智能消防模块等。这些模块的前端设备大部分已安装在实训架上,学生可以首先认识和熟悉各个设备的基础特点,再按照设备说明书及系统连接图对各子系统进行安装、连接、调试及排故等实训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该层次的实训项目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通过认知性及验证性的实训,为学生奠定工程知识背景,培养学生对实训(工程)设备和工作过程的感性知识,有助学生对智能楼宇中相关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3.2.2 专业组合层

该层次包括更复杂和更具专业性的验证性实训,以及需要综合运用基础认知层中多个实训项目的设计性实训, 例如综合布线的组网、防盗报警系统的编程、视频监控系统构建等。实训系统在建设时,源代码对学生是开放的,学生在认识和熟悉整个楼宇智能化系统后,可对各个子系统可以进行信息共享和联动,在已有功能基础上开发出其他新的功能。

参加该层实训的学生是从能独立完成前一层任务的学生中优选出的,他们的理论知识都较为扎实,动手能力强,再通过该层实训的深入学习,学生的行业知识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工程现场综合应用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3.2.3 科研创新层

该层次主要涉及学生的课外科技制作和科研活动,参与的主要是一些综合素质高的同学。该层次倡导自主实训,由一名或多名学生自己拟订实训目标、设计实训方案, 经老师审核备案后学生自主开展实训操作,包括科学探索、兴趣研究、科技创新与电子制作等。

通过该实训层次,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独立操作动手能力,为以后进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多层次实训项目的设计运用必然会对实训室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训室采用实训时间、内容、主体三开放的方式,除基础认知层的内容是在课内规定时间要求完成外,其他层次的实训通过学生申请及教师考核的方式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与“学”互动效果得到很好体现,学生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完成实训任务,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

4 教材编写

该实训室是与工程公司校企合作,依据工程现场的模式共同开发建设的,教师与企业工程师除进行实训系统构建外,还配合完成了相配套校本教材的编写,这样做的优势非常明显:

4.1 目标定位更为准确

教材内容选取非常注重知识、技能与素质三要素的比重,变重知识基础为强调能力要求。切合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强调行业中岗位工作任务的相互衔接,以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能力为导向,将对应的知识与技能渗透到每一个实训单元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同时通过教材将与行业相关联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物化在实训过程的学习中。

4.2 教材内容综合化

实训室在建设之初教师就已深入考察了智能楼宇行业技术状况及企业用人需求,对相关职业及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有了详细了解。因此教材内容选取更凸显职业岗位所需综合知识,明确指出学生所应具备的综合技能与素质,教材编排注重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设职业岗位情景来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以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

4.3 更加注重实用性

高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教材编写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要符合高职教学,理论阐述仅限于学生技能掌握的需要,少做推导,突出直观性和多样性。对于实践性内容,重点突出操作步骤,表述出职业能力获得的过程,做到图文并茂,以教程的形式表达出来,满足学生学习和参考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实训室为自主建设,所以在构建时就相应进行了大量图片及视频等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很好的应用到了教材编写中去[4]。

4.4 紧密衔接职业资格认证

实训室的建设及教材编写除紧密结合工程现场外,还考虑与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将职业资格鉴定的内涵要求与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融合,以职业资格鉴定的应知应会为主线协调构建实训项目,在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训练方面进行全范围覆盖,以利于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更好的顺应人才市场就业准入制度,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良好过渡。

5 小结

高职院校中,以工程现场为导向自主建设综合性楼宇智能化技术实训室是对传统课程的一种创新,是发展高职教育及实施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学生技能训练、素质教育及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扩展。

该实训室对学生的日常教学及大学生创新、毕业设计等工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此实训室为依托,教师在毕业设计内容的选取上加大了基于工程实际应用课题的比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产、学、研合一,其中《府前沁园小区视频监控工程》一文因工程针对性强,研究内容丰富、详实,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2012年度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

随着实训室中设备有序更新,使用次数逐渐增多,需要教师开拓进取,扩充新知识,应用到实训教学中去。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对设备仪器的保养维护等,也是确保实训室正常高效运转的关键。建设一支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团队才能管理利用好实训室,在此我们引入学生专业社团参与到实训的管理和辅导中来,效果非常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6-71.

[2]余志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综合实训室的规划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59-162.

第8篇

摘 要: 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索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需求的问题,并且就不足提出改良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浙江农林大学 临安特色产业 课程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大量高等院校应运而生,数量庞大,质量却参差不齐,使得大学教育严重贬值。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力教育招生资格的770本科院校,可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种类型。其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理工大学、财经大学、工商大学等热门学校,相对来说农林院校受到冷落。同时,我国开设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600余所,是全国专业点最多的专业之一,被称为“最没有特色的专业”[1],有人认为英语专业开始走下坡路。许多学者对英语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但是针对怎样使农林院校发挥特色,找到英语专业与地方产业需求对接的研究还较少。本文旨在研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临安市地方产业需求的对接,力图为农林院校英语专业走出一条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道路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1.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困境

浙江农林大学创立于1958年,截至2016年3月,建有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3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3个。不仅仅是浙江农林大学,大部分农林院校都是以农林类专业为重点学科,英语专业不具备发展优势。综合来看,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1起步晚,生源缺乏。

英语专业在大多数农林学校都属于年轻的专业,也是较不成熟的专业,所以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生均经费投入仍然不足、生师比偏高、高职称教师紧缺、教学经费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偏重等。在生源方面,农林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存在明显的劣势。大多数想就读英语专业的学生都不会以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为首选,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语言类院校,如外国语大学,或者综合类大学及师范类大学。在这种形势下,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的生源逐年减少,生源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英语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有些院校甚至有被取消、合并的趋势。

1.2课程设置单一,专业性不够强。

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各行各业的人都开始接触英语,如今就业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会讲英语的人,更是英语特色人才。可是,大多数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没有具体分类,课程的专业性不够强,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课程,如口语、听力、综合英语、精读、泛读、英美概况、英美文学史等。这样的统一课程教出来的学生毫无专长,没有特色[2]。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如果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和其他外国语学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一样,学习同样的课程,那么在应聘时,毫无闪光点,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1.3就业契合度不高。

教育部公布了低就业率专业名单,浙江省也有十个专业“上榜”,其中有不少都是相当热门的专业,这十个专业分别是:英语、古典文献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哲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学、文秘教育。万里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钱铮提道,像英语、市场营销这些专业,其实是所谓的通用教育,现在即使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跟外国友人打交道。农林院校的许多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都与英语无关,从事口译、翻译、英语教育培训、学术研究等专业性强的工作的学生只占少数。因此,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缺乏英语高端特色人才的输出。

1.4地理位置偏僻。

浙江农林大学是临安的第一所大学,然而,临安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使得本校学生失去很多与其他学校交流的机会。近年来学校和学院在不断努力改善这种状况,邀请知名学者来我校讲座,与兄弟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但是相对于高教区的院校,仍有地理位置上的劣势。例如杭州下沙是典型的高教区,各类高校聚集在一起,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频繁而便利,专家们更乐意选择这样的高教区进行讲学授课。英语专业是一门需要沟通的专业,是既需要输入又强调输出的专业。地理位置偏僻导致的问题就是,不能便捷地与兄弟院校的英语专业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动,无法营造跨校同专业的良性竞争与合作的氛围,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的机会有限,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了四年的英语之后,还是只会纸上谈兵,缺乏竞争意识和社会实践经验。

2.临安特色资源与特色产业与英语专业的契合

目前,临安市有四所本科院校,分别是浙江农林大学、浙江警察学院临安校区、杭州医学院临安校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临安市的人才储备是足够的,但是临安的发展却不能留住这些人才。

临安历史悠久,但受到地形、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发展程度远不及杭州,虽然浙江农林大学位于临安,但是毕业后留在临安工作的人才并不多。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小城市,临安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不是非常密切,这就使一些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认为,留在临安的发展空间并不大,因此多数学生毕业后不会选择临安本地的工作岗位,这就造成了临安的人才流失。但随着杭州地区的发展,如“创新大走廊”战略的实施,“一廊十线”精品旅游线路的启动建设,“杭临铁路”的规划建设,“三美临安”的创建,临安市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崛起,再加上临安丰富的旅游资源、土特产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优势,临安将来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问题是如何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吸引人才的方法。

2.1临安市特色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是近年来中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临安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临安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其中旅游业是重要的一部分。临安是首批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临安东近杭州市区、上海市,西邻黄山市,处在杭州至黄山的黄金旅游线上,并且临安境内的天目山、大明山等旅游名胜越来越为人所熟知,带动了临安旅游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杭州承办G20峰会、互联网大会等国际活动,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相当一部分外国游客流向临安的景点。但是临安的旅游业也有局限性,例如至各景区的交通不便,与旅游有关的产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带动经济,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等。这就造成了临安旅游业的影响力不够,不能真正走向国际市场。另外,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临安拥有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山核桃、笋干、铁皮石斛、天目云雾茶、昌化鸡血石等都享有盛名。临安的土特产资源及产业是临安重要的经济支柱,近年来,政府越碓街厥佣酝撂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巩固提升山核桃、竹笋、畜牧等主导产业。例如山核桃产业已经成为临安农村经济的一项主导产业、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2011年,临安有大小山核桃加工企业200多家,从业人员9.2万人。依托土特产产业,临安市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一般,造成了临安本地培养出的人才流失状况。

2.2临安市特色产业与英语专业的契合。

浙江农林大学注重生态文明、生态科技、生态产品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以此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我校实行“校地合作”、“深度帮扶”等战略,正是希望发挥人才优势,为临安地方产业服务,使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和临安本地产业实现有效对接。位于杭州西郊的青山湖科技城是未来临安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未来临安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将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大量掌握双语知识的英语专业人才。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东西方沟通的桥梁,需要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作用。如果临安市的旅游产业、土特产企业能够走向国际市场,势必能创造出大量需要英语人才的就业岗位,例如双语导游、翻译员等。但同时对英语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和临安本地产业实现有效对接,农林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还需要掌握切合临安本地产业的知识,需要增强农林大学英语专业的特色。

双语导游这类双语工作的缺口正好契合了英语专业的培养方向。“杭临铁路”建成之时,肯定会需要大量了解临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产业分布的双语导游。因此,学校可以鼓励、支持、引导毕业学子积极创新创业,开设校外双语导游培训机构等。临安山核桃出口澳大利和西班牙,自然少不了进出口贸易,需要大量专业的英语、国贸、电商人才。外国语学院应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在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使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好地把自身优势与临安特色农业结合起来,在特色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3.走出英语专业发展的困境

英语专业的发展深受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想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培养出具有优势的英语人才,我校就不能简单照搬其他高校的做法,而应找到符合自身定位、切合自身发展的措施,重新定位我校英语专业,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英语专业课程模式。

3.1课程优化与专业实践。

浙江农林大学旨在为国家培养专业农林技术型人才,英语专业课程应当体现农林专业特色。浙江农林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学应充分结合本校的农林特色,开发适应具有本校农林特色的英语专用教材,积极探索出一套体现浙江农林大学特色教学的方法。临安土特产产业相对发达,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临安本地的优势资源,使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临安特色产业相契合。临安土特产产业及贸易的优势在上文中已有论述,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想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必须掌握一定的该领域专业知识。目前学校已经开设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概论”等选修课,但是学生对此类选修课并不热衷,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学生对该领域的认识程度不足之外,还有课程设置不够丰富、选择面较窄、教师对此类选修课重视程度不够、考查方式较单一等原因。因此,学校对此类选修课的优化和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真正了解学生需求、摸索出一套真正适合我校英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模式才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21世纪,学习英语可能出于就业压力[3]。根据2015年浙江农林大学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我校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就业的比例较大。我校英语专业在重新定位大学英语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设置英语课程时应注重其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对接研究》调查问卷显示,33.3%的学生期待在临安从事外贸类的工作,26.7%的学生表示愿意在临安从事国企或者事业单位的工作,13.3%的学生表示愿意在临安从事教育类工作,还有6.6%的学生表示愿意在临安从事行政类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更加愿意从事外贸类事业,临安土特产产业的对外推广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因此我校可以对这一需求开设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关课程,在校内就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相关专业知识,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提高毕业生在本地的就业率。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应从自身出发,增强毕业生各项能力,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英语层面。但是校方在优化课程配置时,应考虑英语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搞“一刀切”,直接将经管类的课程移植到英语专业,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

校方应该积极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在英语专业学生高年级阶段或者寒暑假期间,为学生提供与临安产业对接的实习工作,给予实践机会,进行实时对接交流,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帮助学生掌握最前沿的就业信息,让学生充分了解临安当地的产业分布和发展情况,使学生直接从校内及实践岗位获得知识、经验。

3.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我校现开设了由专业老师指导的职业规划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应当让学生认识到不仅大城市有发展空间,中小型城市,例如临安,也可以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若学生拥有对临安当地文化底蕴的自豪感,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为临安的发展作出贡献。当地政府及学校应使学生充分了解临安当地的文化历史,对临安产生热爱之情,愿意留在临安本地工作,从人文上对临安当地产业和文化资源进行推广。

4.结语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应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新世纪的变化和发展对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在教学改革和课程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社会需要和学生的现实需求,探索出一套使我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临安地方产业需求相契合的英语专业发展道路。面临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困境,每一所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且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形成自身特色。相信一套真正适合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相契合的英语专业发展道路,对每一所为培养合格英语专业人才而不懈努力的院校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颜凯.走出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发展困境之我见[J].外语,2011(01):108.

[2]李捷.论高等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

[3]刘晓华.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及多元化课程模式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