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31 17:00: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教育质量;综合素质;支撑

创业是指在创造就业岗位和职业效益的过程中具有风险的创新活动。创业教育是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同志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把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增强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部署,来落实”。十七大报告中,同志再次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既是对加强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的科学阐述,同时包含对创业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为我们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顶层设计,积极进行创业教育实践

(一)坚持顶层设计,初步构建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模式是反映创业教育自身特点和总体面貌的抽象图式,集中反映了创业教育系统的因素、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行业特点十分明显的职业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纺织行业变化及学生就业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立业创业能力”,开始探讨“就业与创业教育”、“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等教育思想;2001年后,逐步将就业创业教育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助推器,扩大创业相关课程。2003年,规定学生要修满4个创业类学分,同时建立了就业与创业工作委员会。2004年,确立“进德立业,敏学笃行”为校训,立业成为办学灵魂和特质。2005年,第三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之后,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确立了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得到专家组高度评价;2006年实施“创业教育行动工程”,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和积极创业,促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在整个创业教育探索过程中,学院党委、行政领导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亲自抓好创业教育方案的制订,负责布局规划,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局的高度,开展创业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我们坚持顶层设计的思路,厘清了创业教育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坚持办学特色,培养三创精神,使全体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并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使少数学生毕业时能自主创业;使部分学生就业后能抓住机遇自主创业或协同企业共同创业。同时,我们初步构建了创业教育模式,这个模式是:一个设计(顶层设计),两个主体(师生共创),三类课程(科目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四个体系(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条件体系)。

(二)以创业教育为抓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我院把创业教育作为对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检验的重要指标,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为切入点,推进教育教学全方位改革。一是坚持办学特色,培养三创精神。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们依据纺织服装的固有属性,在技术教育中渗透丰富的艺术思维,在艺术教育中渗透理性逻辑思维,培育学生独创精神和批评精神,形成了“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交融”的办学特色。长期坚持劳育,通过20年的劳动教育,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创业精神,毕业生以职业精神好、职业能力强享誉省内外。二是推进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开展创业教育必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我们在现有课程基础上把“创业实务”、“创业指导”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形成科目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创业课程结构体系。三是通过学分制改革,加大创业教育进入课堂力度。2003年起将创业教育列入学分制改革的内容。

(三)采取有力措施,优化创业教育环境与条件

保障体系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外部条件,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设立组织机构,建立了就业与创业工作领导组、创业教育办公室、创业教育教学与研究中心。二是组建了一支由政府官员、教授学者、企业家、校友会组成的创业咨询指导专家队伍,定期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指导和服务。三是加大经费投入,专门设立创业基金,为在校生申请创业给予适当支持。四是秉承办学传统,把校内实训中心、教师工作室、双重属性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分别作为基础平台、综合平台、拓展平台、转型平台。五是把创业教育渗透到各项校园活动之中,开展创业专题活动,举办创业、创新大赛,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和网络平台。在校园内布置了激励学生投身创业的名言警句,专题展出创业成功者的风采,作为活教材,广泛宣传,使创业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二、强化五个支撑,扎实推进创业教育开展

学校层面实施创业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其内容具体而复杂,关键是下大决心,花真功夫,把创业教育作为对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检验的重要指标,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着力五个强化,推进创业教育。

(一)加强教育实践研究,强化理论支撑

加强创业教育研究,指导创业教育实践。实践理性告诉我们,为避免误入歧途,我们必须弄清楚创业教育与其他范畴的关系问题,如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创业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及因材施教、因需培养的教育之间的关系;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关系等等,通过研究使我们的设计更合理、共创更高效、课程更丰富、体系更健全,进而实现以创业教育推动创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加强内容体系建设,强化载体支撑

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要以多样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为特征,深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创业教育课程包建设为基础,积极开发多媒体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创业教育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的更新,以适应时展。同时要创新课程开发机制,聘请成功创业者合作开发创业教育新课程、新教材,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强化平台支撑

创业基地是创业教育的试验田和实践训练场,要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一是利用试验室、实训中心接纳优秀学生参加课题研究。二是利用由本院教师组建的既是经营性质又是实践教学场所的双重属性公司组织学生进行创业体验。三是创建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室,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四是把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促使学生萌生创业意识,涌动创业激情,确立创业目标。五是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验园,为大学生提供政策支持和孵化条件,通过实践平台,让学生真实体验创业历程。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

聘请有创业经历的人和企业家来担任创业教育的老师,是提高就业创业师资水平的一个捷径。要大力聘请社会上有影响的经济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官员等作为兼职队伍成员,使创业教育开展得更生动活泼、更贴近现实,实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要素的多元化。

(五)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强化环境支撑

优良的文化氛围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要利用多种形式反复宣传创业教育的意义、作用,使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同时要加强创业类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把社团作为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技能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帮助和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业成果,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成果提供机会和场地。如举办个人作品展览、科技成果展览、特长技能展示会等,鼓励学生发展特长,脱颖而出,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大力营造创业光荣、成才光荣的浓厚氛围。

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走产学研发展之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新命题,这一命题是对现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个挑战。破解这一命题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业型高校、培养“三创型”人才、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2篇

【关键词】课程建设;思考;探索;定位;规划

一、思考――弄清想做的是什么

新形势下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设置,让我们感受到国家对学校模式个性发展、特色发展的期许。我们的学校课程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终身学习的教育目标如何实现?冯恩洪老师说,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即能容纳有差异的教育、有情感的教育及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由此,我们引发一种思考:学校课程建设的起点是不是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把人生的旅途比作一条高速公路,在不断地驱动前行中,往往需要在服务区停留,或休息以消除疲劳,或饮食以补充体能;或加油充电提供动力,或修理维护提高安全系数……作为服务区,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务配套设施,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这个服务区提供的服务产品必须是人们放松身心,解急的生活必须品,为匆匆而来,匆匆而过的区内人士缓冲机能的加油站。这个服务区提供的“产品”必须是顾客所需所求,因此考虑到南来北往的客户差异需求,只要是顾客认为满意的,认为必须的产品就是服务的最终产品,最佳产品。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课程。决定课程内容类型、实施教学模式的是学生的需求,我们的学生既是旅行者又是消费者,从学生踏上人生旅途开始,就在奔赴人生的终点。在旅途上,学校提供的养分有优劣之分,会影响到他今后确立怎样的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能力。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是有潜能的。切实抓好学校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课程的优劣评判的最重要的标准是校长身先士卒地统领全体教师构建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的均衡。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教育环境的建设、学校文化协调发展的建设让我们吸纳品味感触到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才是对学生真正人格上的塑造。让学生具备更全面的潜能素质、具备有差异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形成一些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成为未来事业的成功者和幸福生活的人,我们武大一附小的“成全教育”核心内涵理念由此定下基石。

二、定位――指向清晰才能操作

关于古今中外的课程定义归纳有六类: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每一种有代表的课程定义都有一定的指向性,即都是指向某一阶段课程所出现的问题,所以都有某种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局限性。而且,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研究者的一些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

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即教材,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课程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这种观点很好用,尤其在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机制下,我们无法避开。

杜威则认为这种“课程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他认为“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这种观点主张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这是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同时他告诉我们学生活动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

选择怎样的学校课程,追随的理念不同,自然形态也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还是借用服务区的经营理念为载体,我们先来剖析一下几个经营饮食店老板的经营策略。第一个老板讲究承包制,所有餐饮食物一律既定营业,固定经营模式,固定食品项目,完全没有经营理念,被服务区的负责人解除了合同。第二个老板提倡霸主拳头,仰仗祖传菜在宫廷的生誉,自命清高,经营“贵族”路线,引领营养健康的饮食,用拳头打击排挤油盐过重的农家小菜,服务理念过于偏执。第三个老板开始讲究务实,倡导服务至上,但过于短视和功利,请上不同高级菜系的厨子,摆上各地畅销的酒水,不怕您吃不到,我们一应俱全。如果我们是第一个老板,那我们的课堂只能是照本宣科,忽略了学生的差异、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潜能,最后我们的教育只能是迟滞不前。如果我们按照第二个老板注重精英的标准设计理念进行实施教学模式是不是更上一筹呢?表面上是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但是不是在成就每一位学生的均衡发展呢?好,那么我们一味迎合学生的需求好了,学校的课程质量谁来保证?这不是做了第三个老板吗?目前有许多的学校是第二和第三个老板的管理类型,改革创新的机制、提升全民的机制的目标无法实现,这确实是有教育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学校要值得借鉴的问题。

现在,我们自主选择做第四个老板了。吸取第一个老板的教训,所以在规划自己生意前,对三个老板的经营情况做一个调查和评估,形成自己的经营策略。饮食店开张后,为顾客提供各种菜系的菜品,同时,老板带领厨子们一起对各个菜系的传统菜肴进行研究,不断推出立足菜系的新产品。将这些保持原有风味的菜系风味推荐给顾客品尝,不断收集顾客对这些菜品的意见和建议,加以改进。尊重顾客的差异性,引领顾客去追求更高的享受,在与顾客的互动中,成全了顾客,也成全了自己,这种善于开发和整合资源,勇于创新,打造自己的品牌,一定会做出卓越的成绩。饮食店的经营理念研究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课程的本质及其定义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对课程的研究,呈现出一种不断深入、不断修正的过程,在课程规划与教学实际中,是有理论依据的。如果说,在理论的修为定位上还有待于研究的话,有两点是我们必须做的:一是学校教育要科学、持续的发展,必须建立学校规范的课程体系,将教育和教学内容课程化,二是要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和学生实际需求,不断探索新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由此,对课程共鸣一种新的诠释: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实施进程、营造的教育环境及其育人氛围的总和,它包括学校各门学科的开设与实施、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的各项活动、学校文化的营造与影响等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行为。

学科教学是课程、学生活动是课程、教育环境是课程、学校文化是课程……我们不仅需要用心于传统学科教学,还必须用心策划学生活动,精心打造学校环境,悉心营造学校文化……这符合我校教育理念与课程建设的实际,操作性强。

三、规划――建立三级课程体系模型

指导思想: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三级课程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全面发展,关注个性发展。校本课程评价权重更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要任务:我校课程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整合教育资源,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文化、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具体内容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的改造与整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特色教学模式的探索,大力加强以学校高品质文化建设为主线的隐性课程建设。

价值取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课程目标: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关注师生和谐并指向终身学习;课程内容和形式注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课程类型呈现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突出教师在课程改革与研究中的作用;课程实施重视学生主体性,探索实践减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与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课程的管理与评价立足于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的校本化特色立足于学校“成长在武大,成全在附小”的“成全教育”办学理念。

四、探索――行进在路上

2008年初,我校开始探索用好武大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工作。这项工作源于我校推行“成全教育”办学理念背景下,提出的“润武大书香,培人文品行”的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三层次目标。即着力开发和利用武大的历史传统、武大的人才资源、武大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教育资源,通过熏陶、浸润、实践、内化和价值引导形成师生都具备的人文素质,以促进师生的成长,形成一附小文化内涵的底蕴。人文素质培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积累人文知识,第二层次是陶冶人文精神,第三层次是养品行。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分为两大系列,即《成长在武大》系列和《成全在附小》系列。经过努力,我们在分析一附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在不断的开发、反思、整合中,初步形成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成长在武大》课程分为四个系列,分别实践三个层次目标。《武大历史知多少》系列,学生通过知晓武大历史,体验人文科学氛围,浸润武大科学人文精神;《武大名人知多少》系列,学生通过了解与武大相关的名人轶事,缅怀先辈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精神;《武大美景知多少》系列,通过学生游览、拍照、绘画和诗文歌咏,观赏武大人文景观,品玩武大自然风光,陶冶人与自然和谐的诗情画意;成立学生社团,组织为武大社区服务、为附小发展奉献的活动,与大学生社团进行互动活动,培养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素质。这个课程系列能有效的使武大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促进师生形成自我追求、自我完善、主动发展的优良人文品行。

《成全在附小》系列课程,分为活动课程和课堂教学课程两个体系,并将德育系列教育分解为200步,落实到活动和课堂中加以落实。活动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参加学校健康教育实践行、爱校教育实践行、文明教育实践行、感恩教育实践行、劳动教育实践行、艺术教育实践行、科技教育实践行等活动,积累人文知识、陶冶人文精神、建立爱校情怀,养品行、落实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鼓起生命的动力、浸润生命的底色,培养人格健全的人。课堂教学校本课程目标是:充分发挥幼儿时期语言能力强的优势,增加英语教学内容,整体提升学生英语能力;开设棋类课程,培养学生静心、思考、精细等思维品质与竞争的意识;开设诵读和写字课程,加强学生诗文积累,改善书写汉字能力;开设国学课程,在传统文化中学生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动机、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同时,通过校本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实验,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养成学生探索新知的学习品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累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