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31 17:00: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培养思维的策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数学形象思维 表象 直感 想象 数形结 CAI
形象思维有表象、直感、想象三个层次的基本形式。在数学中,数学表象思维的载体是客观实物的原型或模型以及各种几何图形、代数图式,包括数学符号、图像、图表与公式等形象的外部材料。在数学表象的基础上对数学形象的特征判别,这就是数学直感。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经过结合和改造,产生新表象的思维过程。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想象的基本手段是直感。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形象思维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直感,才能实现数学想象、联想和猜想。
一、运用直观教学,促进数学形象思维
直观性教学是指在实物(客观实物)、模型(图片、图形、有关数学实例)及语言(形象化语言、形体语言)等的刺激作用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抽象,然后在头脑中建立起与数学形象相联系的感知觉、表象,继而上升为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直观性教学在数学教学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直观性的视觉材料比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更易于学生感知和掌握,同时这也是由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决定的。数学直观性教学可以包括以下三条途径。
1.数学知识的具体化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命题等都有具体、生动的现实原型。赋予数学知识、数学理论以直观的叙述,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映像,是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一条捷径。另外,数学内部问题的实际化也是进行直观化教学的较好的方法,例如,高中阶段真分数不等式,如果联系实际生活中往糖水中加糖后甜味更浓来解释这个不等式,则这个不等关系就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2.数学实验演示传统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被淡化,甚至完全被忽略了,数学的发现探索活动被机械训练所替代,这使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创新意识薄弱。波利亚认为:“实验在数学发现和创造过程中同样是重要的。”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作为具体的实施方法,数学教学中,可以由教师来操作实验,比如用模型来进行演示,这种方法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经常用到。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在主动操作、探索中形成数学知识。例如,在进行“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要求画出图象,进而得出椭圆的定义,还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需要注意的是,数学实验要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创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感知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3.发挥CAI优势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或“板书+挂图”、“模型”等教学手段的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促进学生的数学形象思维,但这些作用始终非常有限,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很难用这些媒体展现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直观背景。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拓展了直观教学的手段。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运用,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加速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促进了教学手段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可见,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正在数学教学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立体几何的教学,平面解析几何的教学,利用一元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等,借助于多媒体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并且丰富了数学表象。
二、建立知识网络,发展数学形象思维
联想和猜想是数学形象思维中两种重要的思想方法。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要使联想发生,新知识与原有认知之间要建立联系,也就是找到联结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猜想。数学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特性为联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举例而言,函数始终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向量也与直线以及解斜三角形等建立了联系。因而,建立知识网络是发展数学形象思维的前提。
1.注意数形结合形象思维的发展、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并不是独立的,它需要在逻辑思维的指导下,才能有更好、更深的发展,数形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是发展数学形象思维的良好途径。数形结合的过程,是在数学概念、判断、推理的导下,运用联想和猜想方法展开的思维活动过程。数形结合是贯穿于数学发展历史河中的一条主线,并且使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形的作用却往往被忽视。具体地说,由于“形”的具体、直观特点,许多教师忽略了对形的认识、观察等环节的教学,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接给出图像或图表等所蕴涵的意义。正因为此,学生读图及识图能力低下,不能确理解图、表所传递的信息也就不足为怪了。在第二次国际教育进展评估(IAEP),我国学生数学测试成绩远远高于其它国家,但在“根据图作出判断”一题中得分分别低于韩国、瑞士、加拿大等国家。此外,这一调查也显示我国的学生没有数与融于一体的自觉意识,不能由数思形或由形忆数。笔者以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建“数”与“形”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具体的,笔者提出下三种方法:
(1)重视函数图象的运用 函数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函数的表示法一般说来有三种,即解析法、图象法以及列表法。在高中数学学习以及解题中常用的是解析法和图象法,解析法有利于严密的推理或解题,而图象法能帮助我们解和分析问题。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解析法是受到教师和学生广泛重视的,对图象法相对来说比较忽视。所以,在注重函数解析的同时,也要重视函数的运用。在数学学习时,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能绘制出常用函数图象,并能从已知的图象中找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等。
(2)说明代数式的几何意义中学数学中有些代数式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或经适当变形后可与某种几何图形建立联系,如将 可理解为点(x,y)与(a,b)两点间距离等等,如果学生能真正地自由切换,就能巧妙、简捷地解决问题。
(3) 重视解析法的运用 解析法不仅是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而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的重要的数学方法。通过解析法,把点和坐标、曲线和方程等联系起来,达到了形和数的结合。因此,在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仅图象法有着重要作用,解析法也不可忽视,甚至后者达到了更高层次的数与形的联结。
2. 培养整体学习、思考的习惯
数学形象思维方法中有两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即联想和猜想,要求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能联想到具体的数学形象,还要能通盘考虑储存在头脑中的思维材料,基于此,才能作出合乎逻辑的猜测,即猜想。所以,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的知识组成网络状或者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具体在数学课堂中,一方面可以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精练知识,有效地构成相应的网络。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理解具体的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而且要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主次、脉络,找出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养成整体考察的习惯,对问题的来源和相关的概念进行一系列的综合思考,能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豁然开朗。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前述的只是在教学中通常运用的方法,我们不应局限于这几种方法,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以及不同的学习群体,选用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加强模型教学,促进思维不断简缩,发展形象思维等等。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着深刻的内在辩证关系。当逻辑思维受阻时,我们可以依靠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获得的成果,只有经过逻辑思维的筛选和锤炼,才能真正铸造出思维精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强调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俊敏.略论数学形象思维.中学教研:数学版,2003年5期.
[2]周实然.数学形象思维及特点和形式.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3期.
[3]周学海.数学形象思维及其教育意义.数学教育学报,1992年1期.
论文摘要:以教育学的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经验对思维的培养从五力和五性等十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给出了相应的策略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也是非智力囚索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学主要环节的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具体做法是:
一、点拨思想——培养思维的概括力
学科的基本思想是学科知识的灵魂,是处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对学科内容的理性认识其集中表现为思维的抽象概括力如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函数与力一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等),在末被感知时是空洞的,囚此也是很难感知的,但一旦领悟后就具有指导解题的强大威力;而日_能长期作用于人的思维,并在小同的领域中发挥作用对于数学思想的课堂教学可分为以下两个环节:第一,点拨,通过解题的反思,进行抽象和概括;第二,示范,通过思想的指导,寻找解题途径,尤其在解题思路受阻时,史应该对解题思想进行示范,以便使学生逐渐感受到“思想”的存在,并在领悟思想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概括力
二、适时建模—培养思维的迁移力
迁移力,是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标志,这种能力有赖于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建模来进行培养迁移主要有以下两个力一而:第一,教学活动与社会活动之问的迁移;第二,小同学科之问、小同内容之问思想和力一法的迁移通过精确(如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转换)和模糊(如解题中“桥”的运用)的建模,使学生小断获得沟通小同对象的式和法的感性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和发展思维的迁移力如数学上的极限概念可以和哲学上的量变质变概念与_相迁移,等等
三、模拟发现一一培养思维的探究力
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田发达的小竭动力”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创新,是索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构建知识的发现、形成情景,展示教师的学习、研究、认知过程,尽可能减少知识和能力形成的或然性,增加必然性;给学生创造可望、可及、有利于能动构建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的思维能自然延伸,这小但是思维发展的规律所要求的,也是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的需要;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欲望这种欲望将驱动探究行为,使思维的探究力得到训练,为今后的发现和创新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四、鼓励猜想一一培养思维的直觉力
H_觉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猜想意识的小断作用当然,猜想要建立在-定学识的基础上,小能胡猜乱想;要以严格的论证作后后,以形成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合理的猜想,就是建立科学的目标,这小但可使解题的通道得以优化,同时也使思维的H_觉力得到很好的训练
五、渗透美德一一培养思维的审美力
明是非、知美且、‘随得失,是一个人有所为、有所小为的思想基础,囚此课堂教育始终应该坚持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铺路搭桥做法是:利用正而榜样,提供楷模力量;借鉴反而教训,增强陇患意识;展示学科内容的应用,以需激趣;发掘学科内容的美育囚索,陶冶情操;揭示学科内容中蕴涵的哲学索材,提高感知世界,认识自我的本领;等等这些都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思维的人格审美力、行为审美力、鉴赏审美力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就学习本身而言,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将或者陷入死读书、“形而上学”的泥坑,导致负担越读越重而成效甚微,终被书所困而难以自拔;或者囚未能解决好为谁而读、为们而读等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导致内动力机制“瘫痪”而使读书—这种需要全身心投入和毅力的长期支撑的艰苦劳动流于形式,造成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费囚此,提高思维的审美力,是有效发展其它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首要任务
六、引而不发—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去学习”,川囚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把丰富的探索过程和充分的探索时问还给学生正如同志所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日尝一尝”一宜一让学生亲身体验认知过程的酸、甜、苦、辣,以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这小仅为理性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思维独立性的形成,进而诱发思维的探索性引而小发,是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习惯的良好途径,是发展优良思维品质的必要手段要既给学生留下探索余地,又让学生'f得探索的方法,使学生真正进入探索的角色,这还需要对“引”的度有科学的把握
七、提供挫折—培养思维的坚韧性
思维的坚韧性,是在经受挫折中小断地克服困难而逐渐形成并得以体现的,没有挫折的洗礼就小会有坚韧小拔的思维意志品质,而缺少这种意志品质的人是很难走向成功的囚此,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适度的挫折锻炼机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责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当指导,而小是热情解答l否则,在降低学生思维难I匆均同时,也滋长了学生的惰性,这种状况长期持续的结果,势必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和意志的脆弱我们认为,适时、适度地推广“小思小答、小查小答、小议小答,,并辅以适当的监控,对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八、设陷后拔—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认知心理学和课堂教学实践都表明,对容易受负迁移影响的概念和容易造成肤浅认识的理论,与其- 交待、正而引导,常常小如反而出击效果好(也即“正难则反”)设计陷井,让学生小自觉地掉入,然后,使其在“痛苦挣脱”中反思,在反思中促成思维的深刻性的发展但是,设陷要“生疑于小疑处”,日_要难易适度,能以疑启思
九、多向诱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能否从各个小同的角度考察和分析问题,或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力一式理解和研究问题,特别对教材的重、难点的教学,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探讨、多力一式表述,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问,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既可很好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又有利于与小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经验相连接,这也是“囚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实施力一式
十、倡导质疑一一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一、学生思维障碍的起因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许多学生在上课时表现积极,老师讲解的内容,他们都能立刻地作出反应,当老师问:“这些内容你们听明白了吗?会运用吗?”学生们总是迫不及待地点头说:“明白了,懂了.”但是,当让他们课后自己去解题时,他们又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学生方面的原因,他们在听课时可能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他们只是一味地听并没有动脑筋去想为什么会这样,也就谈不上深层次的理解了.他们在课后作业时,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模仿多一些,用自己的想法去分析问题少.还有就是知识掌握的零乱,没有正确、合理的思维方式,也没有认知的顺序,头脑里的东西杂乱无章,要想灵活地运用可能性也就不大了.
其次,教师方面的原因,许多教师上课时只知道灌输知识,忽视学生们思维的过程,放手太少,总是一个人包揽所有的问题,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思维.而且有些题目太陈旧,很难激起学生们的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们不会解题,思维产生了障碍.
二、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为思维活动铺路架桥
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可以在情境中慢慢地深入探索.
例如:我在教“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们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而是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分别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你们可以把这些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呢?(2)你们觉得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吗?(3)你们观察一下,从n边形的某一个顶点作对角线,看看可以构成多少个三角形呢?那么,你们认为该如何求n边形的内角和呢?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边观察边思考,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主动地探求知识,不仅推导出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还在此过程中充分地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是学生们自身行为的选择,是他们在面对数学问题时所要展现出来的技能.有的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套哪个公式,对于自己从来没见过的题就害怕,就感到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都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指导他们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的问题之中.
例如:解不等式x2+2x-3>0,学生们一看到题,就会想到用解不等式的方法,但是这样的方式要想解题非常困难.如果能够对题目进行变形,用y=x2+2x-3,利用他们学过的函数图像性质,就是当x取何值时y>0,就非常容易求解了,在这里就需要运用数学的转换意识.所以,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意识是突破他们思维障碍的方法之一,也是让他们可以灵活解题的策略之一.
3.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们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温馨的环境中学习,他们会有安全感,他们会更加愿意与教师交流.在课堂上可以与学生们共同磋商问题,彼此交流信息,通过互动来解决问题,并达成共识,让学生们感到自己的价值,他们的思维活动也会因此而更加活跃.
另外,我们要重视课堂评价,让学生们有成功的体验.当然,评价时要以正面的鼓励为主,要时刻注意保护学生们的自尊心,对学生们的发言尽力给予肯定,让他们消除课上的紧张感,让他们开朗一些,这样有利于他们积极思考,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4.用开放性的问题,拓宽学生们的思维空间
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加强学生们的思维训练,尤其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要鼓励学生们大胆地去追求、去探索知识间的关系,去寻求问题的另一种答案.有许多题目,都有多种解法,因而在讲完一道题以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们再去深入地想一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思路,启发他们多角度、多维度地去思考问题.这样既能加强他们了解知识间的联系,又能培养他们灵活而发散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开拓他们发散性的思维空间.
5.在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在复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们经常检查、反思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自己快要遗忘了,这样在复习时可以心中有数.在上复习课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们一起把每个章节的内容都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比较,让他们对各知识点了解得更加清晰,可以有的放矢地复习.在系统复习以后,再让学生们自己进行一次简单的命题训练,在命题过程中,让他们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归纳和理解,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系统思维能力.
6.注意调控,防止思维出偏差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问题实质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的过程不仅有益于学生思考问题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发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让问题在自己的头脑中先有一个具体的思维框架,最后经过互相讨论和交流对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实质,好多学生遇到比较复杂难懂的应用题就望而生怯,读过一遍题干之后,就以“不会做”、“看不懂”等字眼搪塞过去,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在遇到比较难解的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探索问题的实质,对问题进行层层分析,采取有步骤、有条理的解决方法,可以针对问题自我提问,促进问题的解决,比如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应该分为几个步骤?这个数字它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可以逐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与进步。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使逻辑思维的养成
1.熟读题干,细化问题解决步骤
要实现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学生做题思路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问题的题干,弄清问题的实质,之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落实到具体的步骤中,分步骤解决问题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把问题实现模块化的处理,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增强。例如:6×8×5=?这样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特性,可以先8×5得出十的倍数,再进行计算把问题简单化,再进行计算,这样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加强习题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通过加强习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习题训练,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强相关原理习题的演练,而且在课后作业及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指导和监督作用,适量的加强学生的习题训练的力度,之后对问题进行互相交流,不断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例如:694+2606=?这样的题目,按常规方法是直接相加,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个题目进行拆分,694+6=700,700+2600
=3300。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是提高逻辑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3.实现练习难度阶梯式变化,强化学生逻辑思维
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后,教师要对练习的难度进行阶梯式的变化,根据由易到难的变化规律,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调整,在不同题型、不同难易程度的的习题训练过程中,逐渐的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算能力的差异,设计难度适中的练习题,使学生整体的数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随着问题一个又一个的得到解决,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可观的提升与强化。例如:在传授角、线知识时,可以先利用教具进行传授,再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有这些知识特性的物品。比如,地面与门都是直线,那形成的角就是直角。不断的以趣味性的知识,来引导学生从易到难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强化学生逻思维。
三、注重个体差异,启发不同的逻辑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注重个体的差异,启发不同层次的逻辑思维,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发展。每个班级由几十个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组成,由于个体的差异,使得学生对教学理论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差异较大,一种问题往往有多种解答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具体的知识和理论时,要因材施教,不能局限解题的思路和模式,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以自己的思维习惯对问题建立正确的思维框架,最终实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
四、用心完成课程设计,巩固和深化逻辑思维
通过以上的习题训练、思维能力的锻炼、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变,众多学生已经在脑子里初步形成了一套逻辑思维,为了促进思维习惯的养成,使逻辑思维得到巩固和深化,教师在课程设计方面要做到瞻前顾后、合理规划、认真落实。所谓瞻前顾后,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新课程之前,要带领学生去温习和回忆上一节学过的主要知识点,然后再联系本节课要讲的理论知识,使得课本的知识实现紧密的串接和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脑海里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框架,不仅能够加深印象,还能够促使学生灵活的应用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规划,指的是教师要对上课的内容和习题的设置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把知识内容模块化处理,使知识点以直观、简便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益于新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认真落实,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于课堂学习任务及课外习题演练能够认真、严格按照正确的思路完成,单凭课堂的45分钟,学生很难实现知识的全部掌握和消化,对于一时难以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课后的练习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语
关键字: 古诗教学 诵读 意境 情景
中图分类号:G623.2
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些诗歌既是我国古代诗人诗作的名篇,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从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因而,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下面就如何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古诗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悟情,入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上。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古诗文诵读教学,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
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换词对比,体会意境。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
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4)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一堂课下来,学生一步一步地入情入境,与诗人产生了共鸣,取得了“诗贵悟”的理想效果,使古诗学习成为一种欣赏,诵读古诗成了一种享受,生命在诗歌的滋养中得以鲜活的成长。我们要善于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在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美化人方面作出贡献,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像》。(《教育评论》2001年第二期P68―69.)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逻辑思维是指离开具体的形象,在一定的逻辑法则中进行思维的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现,它具有应用广泛、逻辑严密、结论确定等多方面特点,每一个数学的概念与定理,只有在逻辑上被严格证明以后,才能最终在数学理论体系中成立。正是由于数学教育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应当强调逻辑思维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促进学生更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实现学生数学素养与学科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夯实数学基础,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数学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既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基石,也是学生开展判断、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的起点,是学生得以有效解决各类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可以说,学生如果没有正确地掌握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活动,也更谈不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将概念、定理的教学放在重要地位,并通过让学生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充分揭示数学原理的内涵与外延,以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笔者一方面在课堂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讨、教师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通过观察、概括、类比与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以得出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解的相关概念;另一方面,还可通过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趣味性和逻辑性的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具有条理性、逻辑性的思考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总而言之,基础知识教育与逻辑思维培养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在向学生教导概念、定理等知识的同时,可以良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在形成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引导自主探索,参与逻辑思维活动
教师应根据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与学习规律,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通过多让学生亲自观察与思考,多让学生实践练习与动手操作,多让学生自主抽象概括出数学公式与法则,这都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逻辑思维活动当中,在获取数学知识、锻炼数学技能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形成与发展,进而推动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两者之间有机的结合,并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例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a、b∈R+,a≠b,求证:a3+b3>a2b+ab2。为了使学生在顺利解题的过程中,有效培养与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一是向学生讲述如何利用逻辑思维中的分析思维、综合思维来证明该不等式;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得出该不等式证明的具体步骤和过程;三是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探索能否通过此题的证明,得出相关不等式证明的推广应用,例如可得出:a4+b4>a3b+ab3,a5+b5>a4b+ab4,…an+bn>an-1b+abn-1。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引导,不仅使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亲自进行观察与思考,并自主概括出相P不等式证明的推广应用,而且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始终处于主动运转的状态,有效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导思维方法,探索逻辑思维基本规律
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关键是应教导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利用逻辑思维进行思考、解题与推理的能力。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积极选择适宜的逻辑思维方法开展教学,使学生不仅能了解各种方法的思维过程与逻辑推理格式,例如归纳法(三步格式)、反证法(三步格式)、分析法(逆推格式)、综合法(顺证格式)等等,而且还能熟练地用于数学知识论证与解题优化,以促进自身思维能力的良好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探索勾股定理》这一课程中,笔者就积极结合了归纳法开展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是在正式教学之前,分别向学生展示四个不同边长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其特点,并计算出各三角形边长的平方,这些图形和计算数据都是基本的教学材料,既方便了学生的观察与理解,又为下一步勾股定理结论的归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教师不要急于讲述结论,可通过提出相关问题,如“直角三角形各边长的平方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等,以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与思考,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归纳得出勾股定理的结论与公式。总而言之,通过将归纳法融入教学环节中,既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又帮助学生掌握了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实现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应积极通过夯实数学基础、引导自主探索、教导思维方法等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培养,实现学生数学素养与学科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康华明,章宏.初中数学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258.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艺术;艺术思维;情境
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通过绘画表现以及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陶冶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能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的形式、方法应该相应地围绕上述基本范畴来确立,既要加强造型的技术性训练和美术基础理论的学习,改为还要确立与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在美术教育的初始阶段就把对艺术思维的确立和培养穿插在美术基础教育当中。
一、美术艺术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无论是中西方,美术与艺术的关系都是紧密不可分割的,无艺术则无美术。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关系着学生对美术艺术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所以我们说,一个成功的美术教育应当基于一套成功的美术艺术培养模式。
另一方面,艺术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需要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来推动。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通过绘画表现及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陶冶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能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一幅好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智慧的结晶、技术的展现和心灵世界的袒露,是对现实美的创造,对理想美的追求;美术的创作活动,不仅是技术性很强的体力劳动,更是思想水准很高的脑力劳动;它不但需要技术、技巧及其理论知识,还需要艺术思维、感情和艺术灵感。
二、美术教育中对学生艺术思维培养的策略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有许多美术院校根据各自的教学任务、培养方向和专业基础特点等方面,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进行着不断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很多可贵经验。过去那种旧的传统式的学院派教育模式,还始终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往往过于强调技术与技巧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艺术思维方面的培养;其基础训练形式十分单调、枯燥、耗费时间过长,使学生思想变得僵化,从而影响了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正常发挥,因此进行美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从文化情境中树立美术艺术观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潭教授在阐述“美术课程标准”时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艺术不是一件实际存在的物体,但是其建立与物体的存在之上,又高于现实情境。我们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的同时,更应透过其作品本身,穿透到作者的内心,探析艺术作品产生的根源,即应在美术教育中,从欣赏一件作品开始,从懂得深刻体会与欣赏一件作品开始。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赏析某个艺术作品的同时,应该从作品创作者谈起,直到谈到作品创作的背景,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等。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作品的真实创作历程,才能体会一个艺术作品深刻的内涵,并使学生在这一引导下,发散各自的思维,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应当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自我的理解,加深了对美术作品的印象,能为自己以后的创造积累大量的精神素材。
2.用现实生活强化学生艺术思维的建立
我们应当知道,任何艺术作品的成功,都不是建立在空乏的想象之上的,实际的生活经历与感悟才是培养与巩固艺术思维的关键。艺术来源于生活,受生活的启发而展现生活,任何脱离了生活的美术作品都不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更谈不上艺术价值。生活中美术现象也随处可见。
在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教学时,还可以把课内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为美术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实际素材。
基于此,在进行美术教育活动中,用现实的火花来点燃学生艺术的细胞成为了发展其艺术思维空间的有效途径。我们平时的美术创作,应当是取之于生活的。我们生活的社会,大自然都是无穷无尽的资源,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留意身边的事件。例如,教师在进行美术创作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当天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某件事情,或者是见到的,抓住其中一点,加以想象与发挥,假设这就是学生创作的目的与背景,然后要求他们用一件美术作品展示出来。
三、结语
现在,很多西方国家的美术教育已经开辟了新的能够充分促进艺术思维,锐化艺术灵感,强化艺术表现的教育途径,由“维持性学习”转向更能适合时展的“创新性学习”形式。我国目前的美术教学,要总结古今中外的经验,吸取其优点,改革我国美术教育模式,使我们的美术教育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我们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中历史教学的地位较低,重视程度不足,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高中历史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很多的人认为历史课程的学习非常的简单,即使没有历史老师的讲授一样可以学得好。学习历史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了考试,取得好的分数。在临近考试的时候,只要自己能够背一背,记一记,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一样可以取得好的成绩。历史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教学理论化严重,学生不感兴趣;传统的讲授式理论课堂较多,缺乏充足的探究实践时间;学校领导重视不足、教师教书态度不严谨,敷衍了事较为严重;教学模式滞后,教学质量不容乐观等等。众多的问题当中,还是可以说明,高中历史的教育改革方向不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等都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对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找到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构建更多的实践和探究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和实用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高中历史教育的特性。
二、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和实用能力的方法
无论是基础教育改革还是高等教育改革都有一个思路和方向,那就是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给足学生一定的探究和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心。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来说,更应该如此,无论是出于基础教育的创新还是高中历史的课程教学优化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针对以上笔者剖析的问题,我们发现,要想提升高中历史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必须革新教育教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优化课程教学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观念等等。
(一)革新教育教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以往的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地位较为被动,师生之间很少交流,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必须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能够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想学什么或者如何学好和掌握相关的技能都可以及时的反馈给教师,掌握的效果和程度教师也可以及时的了解,对下一步的授课调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思维和实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首先在观念上就是让课堂实现回归,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和能力提升的主要阵地。
(二)优化课程教学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对于历史课程教学来说,不同于语文、英语等课程的教学,高中历史的教学不是说让学生记忆住学科的内容,死记硬背不是这门学科的目的,学习目标更多的是突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做到以史为鉴,了解历史常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课堂导入、新授课、教学过程、教学总结到课后练习,都要转变以往的固定思维,更多的突出思维和实用性和有效性。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课程的优化要从教学目标开始,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突出三维目标中的能力培养,在教学模式上更加的多元化,尽量紧扣教材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授课,比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授课的地方也不一定都是课堂,也可以是历史教育基地,电影院等,实现有效的针对性教学,这样肯定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