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模块化建筑项目

模块化建筑项目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7-31 17:00: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模块化建筑项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模块化建筑项目

第1篇

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战略科技发展部副总经理模块化施工在建造阶段可节约工期70%,一般人工费约占建造成本的20%,能直接降低造价15%。在建造的过程中,还能大量减少建筑垃圾,使项目尽快投入使用。

模块化建筑

模块化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形式,模块化建筑结构体系,以单个房间作为一个模块在工厂进行预制,并可在工厂对模块内部空间进行布置与装修,然后运输到现场通过吊装将模块可靠地连接为建筑整体,模块化结构体系预制比例高,可节约人力、物力,减少工期,绿色环保。

与传统建筑相比,模块化建筑其优点在于能把复杂的建筑结构简单化,把复杂的功能系统分解为子系统,从而更易于管理和实施。模块化建筑设计和建造是基于以下理念:一是适应的建筑设计比较广泛,建筑过程能满足任何新颖的建筑设计方案;二是空间模块都是由二维平面组件构成,通过模块化建筑制造工厂的生产装配线以及严格的质量监控系统,能把所有二维构件组装成一个个空间模块,运输方便,建造灵活i三是减少建筑垃圾和重复投入,绿色环保;四是减少现场的施工量,大量节约人力。

据统计,模块化建筑结构体系的预制比例可高达85%以上,其余为现场基础施工与模块安装的连接工作。模块化建筑得到了很多建筑大师的首肯,取得了很多成功案例。比如,远大集团在长沙盖起30层酒店。就是采用模块化解决方案建筑酒店,一共用了15天就完成了整个建筑的施工。施工过程中,工人像搭积木一样,快速地安装框架和建筑钢材,整个建筑施工场所,没有任何的建筑垃圾。模块化建筑及其模块化施工技术可谓是建筑史上的一场空前革命。

模块化施工

模块化施工技术更加注重小生态环境的建设,最大优点是能够实现平行施工,大量的施工工作在制造工厂完成,有效地减少在现场的施工量,从而缩短整个项目的建设工期。不仅能够降低施工难度,更好地保证施工质量,还能提高生产率,体现人工智能的特点,实现绿色建造达到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建筑施工相比,模块化施工通过完善而严格的“车间”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建筑质量,建筑牢固性能好,投资回报快,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环保节能性能大大高于传统建筑模式,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

模块化施工的成功案例之一。坐落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馆东侧的石榴居,就是关于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并按照模块化施工的有益实验。石榴居所有建筑构件均由当地建筑工厂预制,并在现场装配而成,建筑以胶合竹作为主要结构材料,进行整体预制,它的主体结构为30mm×600mm的门式钢架体系,建筑结构直接暴露在室内并作为家居和储物空间,使用较为方便。整个竹制建筑体采用轻型的预制体系,基础为点式桩基。现场工人只需将预制工厂的主要构件以及次级构件进行对位装配即可,而且其中85%的主体构件可以被拆解。

存在的困惑

模块化建筑技术标准还不完善。这是制约模块化建筑及其施工技术的关键因素。在我国,建筑业推广使用模块化建筑结构的现象越来越热,但仍然未形成系列的规范来指导这项工作,这就使得建筑商们尤其是施工单位望而却步,有积极采用模块化施工技术的热情,又担心缺乏相关标准和规范,不能通过质量验收。

技术工人相当匮乏。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依靠专业技能来完成,否则就不可能得到长足发展。工厂化模块式生产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较高,而我们施工企业的工人基本上是农民工,文化程度低,无法满足工厂化预制构配件的要求。虽然说通过工厂预制,将施工现场对技术工人技能的要求转嫁到预制工厂,在施工一线的技术工人的数量大大减少,一线施工人员就转移到预制工厂从事生产。但在施工现场,由于模块化建筑的设计及施工属于新事物,模块化建筑的设计比较复杂,如何将模块化建筑各个模块单元进行连接组装,保证结构的稳定、牢固、可靠,对现场技术工人的要求,远远大于传统施工方法对工人技术素养和施工能力的要求。这也是制约我们大力推广模块化建筑的一个瓶颈。

模块化建筑在普及率不高的情况下,其高昂的造价也是制约发展的瓶颈之一。由于受施工规模和异地运输的影响,在个地方预制构建数量较少不宜开办工厂而异地运输费用较高的情况下,模块化施工就会因为新开办工厂制造成本高而放弃,只能采取现场现浇方式生产。由于目前模块化建筑尚不普及,当建筑物规模较小,而当地又缺少预制工厂时,施工企业只能自己建厂预制构配件,或从异地预制工厂运输预制构配件。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施工成本,使得模块化建筑施工不经济最终放弃。目前,我国进行工厂化预制建筑构配件的企业主要以施工企业为主,其生产线大多从德国等发达国家进口,造价比较昂贵,如果制作的预制件达不到一定规模,就无法摊薄成本,企业就会出现亏损,要实现产业化就比较困难。

采取的措施

提高全社会对模块化施工方法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使用者和投资人能否接受模块化建筑及其施工方法,是关键因素。该建筑物是否按照模块化建筑设计,其实对于施工企业来说,都可以对其中的部分单元或全部单元采取模块化施工,但使用人或投资人,由于对模块化施工方法在结构的稳定性可靠性存在疑虑,就可能加以拒绝。由于模块化施工近阶段主要采取钢结构的形式,业主对钢结构在居住时的宜居性不能接受,比如钢结构冬凉夏热,住宅或公共建筑采用钢结构在冬天或夏季保温效果较差,如何节能就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型节能材料的使用,可以通过加大保温层等方法,不仅使建筑物能完全满足使用要求,相比传统施工方法还提高了宜居性,这就需要加大宣传,让全社会都认识到模块化建筑和模块化施工方法带来的重大革新,能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第2篇

关键词:模块化;房屋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目前,房屋建筑的安全事故频发。因此房屋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笔者在建筑行业多年,结合建筑相关的行业对从业人员进行了初步调查。

1房屋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

初步得出房屋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建筑从业人员的年龄比例以中年人居多,工龄不长在调查人员中,一线施工人员比重达到80%。60%以上的建筑从业人员更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40%左右的建筑从业人员认为工程安全管理效果低下。30%的从业人员认为安全生产责任制,理不到位。半数人员以上认为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90%以上的从业人员认为安全管理的手段不合理。90%以上的从业人员认为安全管理前期策划最重要。80以上的从业人员认为安全意识淡薄,是安全执行的最主要障碍,90%以上的人认为建筑企业项目部应该负责安全管理,不需要第三方的参与监督。50%以上的从业人员认为,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不合理。

2房屋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问题归类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认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类属于管理方案的问题。包括国家地方有关安全事故的法律法规,以及施工标准。第二类问题,安全预警方面的问题。安全管理需要,安全预警预警体制的建立健全,对预防安全事故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第三类问题是事故处理问题,合理的处理,而且事故是对已经发生,事故的负责,更是为以后安全管理工作做经验总结教训总结,事故的处理上报程序,责任人的处罚办法,事故结果的评价都需要规范。第四类问题是事故分析。项目管理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把事故发生后的处理经验,可做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的成果,应该把它贯彻到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中去。结合以上调查分析,总的来看可以推进的安全措施问题主要包括安全管理人员的配置,施工方案的实施,组织施工人员与安全教育的培训,日常施工安全中的用电、消防设施管理,相关设备管理与维护,新技术新方案的安全管理实施,安全应急等各方面,这些措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能够落实到位,毕竟大大的提高安全管理的成效。依据系统管理理论,又从模块化理论的角度构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3基于模块化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

第一,模块化的房屋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模块化理论,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案、涉及的人员、达到的目标分解存在的危险源地。将不同的危险源进行合理的管理,有效提升整个工程的安全性。采用模块化管理理论,首先各模块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例如,安全预警模块与安全事故处理模块,两个模块的功能完全不同,但是预警模块为预防安全事故的出现,处理模块是安全事故出现之后,为事故处理提供相应的建议,若预警模块无法正常运行,将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各模块之间具有可分解与整合性。施工安全管理系统内部对整个项目进行分解,对各个模块进行重新组合,使9项不同的功能模块聚集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才能降低安全管理的难度。其次,各模块之间相互联系起来,达到安全管理的整体功能,具有系统性。第二,施工安全管理模块而设计的基本原则。首先应该坚持全面性,不忽视任何一个存在不安全事故发生隐患的环节,其次模块设计应讲究操作性。要求设计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模块在可操作性上具有科学性。所涉及的各个安全管理模块的功能是科学的,并且是其他功能不可取代的,精准的,在功能发挥上应该具有可循环性,在设计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模块的系统中分解的模块,形成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功能不断优化的持续循环系统。

4基于模块化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系统构建

在这个系统中,每一功能模块都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设计的中心,主要的模块有:施工安全方案模块:该模块包括全面落实安全管理的行业标准与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制定安全专项施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几个方面的内容。施工安全预警模块:该模块要对房屋建筑施工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鉴定,对危险源进行综合性的描述评价,进行等级划分,信息获取处理措施,作出相应的规定。并发出预警信号。安全事故处理模块:该模块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单位,伤亡情况,类型,以及快速判断处理措施,系统救援保障等措施,事故的解决办法。安全事故分析模块:该模块需要分析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依据安全事故的责任进行明确界定相关责任,以及事故发生后,组织专门事故调查小组进行调查,调查程序的组织实施。本模块还包括安全管理的总结报告,涉及的安全事故的处理,改善方案的落实以及对所提出的改善措施,项目施工安全,环保科的应急安全预警和安全事故处理模块的完善与补充等,对整个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进行整体防护,而且把各个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并形成不断优化的循环圈。

参考文献:

[1]郑盛东.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07):8-9.

[2]熊壹红.房屋工程建筑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管理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5):32.

第3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工程项目管理 课程体系改革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与国家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执业资格的要求对接,以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眼光探索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工程项目技术背景,重视工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及工程能力。

应根据行业人才需求调研,依托本专业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制定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创建“卓越工程师”实验班。总体思路应体现工程建设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的综合特征,特别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培养模式设计如图1所示。

二、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在工程建设领域一线工作的,能进行项目决策,有效组织、管理和实施工程实践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是指以工程服务过程为主线,采用了“模块化结构”,便于知识的按需组合和更新。工程服务过程包括了项目与工程项目、项目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等概念、特点、生命周期、过程模式等,以及工程项目及其管理在策划评价、规划设计、实施竣工等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要求,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应体现“模块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和行业的最新理念。此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也是将原来强调学科知识体系转变为以工程项目实践为主线,在现有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可采用“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平台中的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共同知识,一般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等方面,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模块是由多个相互独立的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组成的,是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修的专业层面的课程,按照工程服务过程和周期的知识模块来设置课程,从浅到深、从先到后的逻辑顺序,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要求。由此可见,“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际上是分别按照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进行设计和构建的一种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一种能够较好地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

三、国内外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美国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审批都是由美国建筑工程教委员会(ACCE)来完成,ACCE对各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进行专业评估,使毕业生具有对建筑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现场施工监管能力。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所以ACCE的课程设置总的要求是,使学生具备在建筑业中进行领导工作的能力以及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一员。课程反映出社会、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发展,以及行为科学、定量科学中新知识在建筑业中的应用。ACCE 规定的课程主要包括:一般教育(一学期18个周课时),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及交往沟通技巧等。数学与科学(一学期18个周课时),包括数学及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建筑科学(一学期24周课时),包括建筑材料及实验;静力学、动力学、材料力学、土力学、水力学、力学;结构力学、机械学、电工学、道路、排水;工地临时设施、模板、脚手架、基础工程、工程测量;可行性研究、价值工程、现场规划、房建法规等。预算与管理(一学期21周课时),包括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会计与财务、企业管理、房地产市场学等。建筑(一学期27周课时),包括制图、规范、合同文件、计算机应用、报价与投标、项目设施、项目控制等,包含案例。其他课程(一学期12周课时)。

目前国内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这些院校以综合性质的、工科性质的和财经性质的院校为主。湖北地区有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以及相关专业,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专业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1、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一是满足培养目标需要的课程体系必须达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标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随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调整,课程体系要作相应的变化。

二是课程体系应体现学科专业领域整体的发展,既要重视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又要注重构成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和信息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所以课程的确定要经过充分的人才需求调研。

三是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要注重系统性,具体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就是要按照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系统来决定课程和教学内容。

四是课程体系应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把握国内外管理学科的最前沿知识,将最新的知识及时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

2、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

按照“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工程化背景下的平台课程的设置要求具有宽广的覆盖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平台中的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共同知识,一般包括工程技术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工程经济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应占较大比例,以秉持“工管融合、以管理为方向、以工程为基础”的学科发展道路。模块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为主线组织课程体系,可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以学年为单位设计四个模块课程。

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的导向,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鱼骨图,其中平台课程主要指专业基础课,平台课程1指工程技术类课程,平台课程2指经济和管理类课程,模块课程主要指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模块课程1至4指按照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为主线设置课程,如图2所示。

五、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1、确定主干课学科和核心课程

一是主干学科:包括土木工程、管理学。二是核心课程:基础核心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工程经济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管理学原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法规。

2、确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框架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安排各学年的课程,如图3所示。

课程体系的改革就是要强化工程意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走产学合作的办学之路。可以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在校内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在课程教学中,重视课程的实践环节和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室进行课堂教学,努力塑造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素质。

六、结语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专业教育改革深入教学环节的最佳切入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改革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形成一整套既适应经济需要又适应行业需要的工程管理教学体系、知识层次和培养制度,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师的需求。我们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小的分支,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有待在实践中加以检验,逐步完善,力图形成一套科学可行的模式。

(注:本论文来自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面向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2013C067)。)

【参考文献】

[1] 王雪青:中美英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2] 陈金陵、梁桥: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中国建设教育,2010(11).

[3] 王煊、杨增科: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

[4] 杨太华、、潘华、蔡依平:工程管理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

[5] 蒋时节、祝亚辉、任波、周俐: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模块化教学初探[J].学理论,2010(5).

[6] 方德斌: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7] 刘武成、王进、王冬梅: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

[8]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

[9]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10] 郑皎: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

[11] 王淑雨: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12] 胡小芳、成楠: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的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6).

[13] 邹祖绪、邓彦兵:基于大土木环境中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1(11).

第4篇

(江苏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摘要: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使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从2D向ND不断发展,促进了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和精细化进程.本文通过分析总结传统造价管理在建筑经济大环境下存在的问题,结合BIM的特征,研究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BIM;工程造价;三维碰撞;信息共享

中图分类号:TU723;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49-03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之一的建筑业也在蓬勃发展,然而,与之对应的工程造价管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基于传统造价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我国“十二五”计划提出了全面运用建筑信息模型进行造价管理的理念.

1 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造价管理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方法,在统一目标、各负其责的原则下,为确保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权益而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及建筑工程价格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符合政策和客观规律的组织活动[1].

2 我国造价管理的现状

我国工程造价模式从根据手工绘图计算发展到软件绘图算量,计价方式也从定额模式发展到清单计价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正在不断的改进完善[2].但是,整个造价行业的发展水平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诸多弊端.

2.1 我国造价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在西方国家,造价管理模式已相对成熟,由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和素质的人员进行造价管理,但在国内,造价管理者呈现老龄化的趋势,对造价管理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部分从业人员虽系工程造价专业出身,但其专业知识与现代化的造价管理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2.2 我国造价管理模式与市场脱节

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筑造价管理大多采用行政管理的计价方式,建筑工程造价大多依据计划价格和行政规定进行编制.其次,除了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定额外,各省级行政单位往往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本省定额.这些计价资料往往是以大城市的价格水平为依据进行编制,其他地区的市场价格难以得到反映[3].

2.3 我国造价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虽然,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已使用造价软件,但是我国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信息化起步较晚,普及不到位.而且,现在基本通过二维图纸进行项目的造价预算,对造价师读图能力要求很高,容易引起工程量的漏算或者错算.

2.4 传统造价管理的局限性

第一,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批技术复杂的大型工程,传统造价的模式已不能满足这些建筑的施工要求.第二,目前我国建筑工程“三超”现象严重,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工期一再拖延,造价难以控制[4].第三,工程项目造价数据难以高效共享,各阶段管理人员难以协同作业.

3 BIM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3.1 BIM简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中文译名为“建筑信息模型”,即推行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管理工作工程信息模型化和参数化[5].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组织将其定义为“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实质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库,为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决策提供可靠信息和依据.在项目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输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支持和反应其各自职责的协同工作”[6].

3.2 全过程造价管理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即要求工程造价的计算与控制必须从立项就开始,直到工程竣工为止[7].全过程造价管理要求建设单位在实施各个环节时,采取动态控制措施,将工程项目总投资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3.3 BIM在全过程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而BIM具有可视化、模型化、参数化等特点.利用BIM建模,将图纸通过可视化形象地演示出来,可以避免由于各专业分开设计造成的碰撞.再有,利用BIM可以将施工过程中各阶段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数据库,为建筑运营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下面主要从模块化计价模式、三维碰撞检验、信息积累和共享等方面来阐述BIM在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中的作用.

3.3.1 基于BIM的模块化计价模式研究

工程预算的准确性往往决定着一个工程项目能否成功实施,而工程量计算以及造价信息的准确性影响着工程造价.模块化计价原理是在分析整个工程项目的基础上,综合以上影响工程造价的两个主要因素,将建筑工程分解成若干模块,再将这级模块依次分解成独立的下级模块.在模块全部分解完成后,各级模块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也全面覆盖了整个工程项目[8].这种模块化的建筑信息模型从整个建筑的生命周期出发,一方面可以实现从设计咨询到初步设计再到施工图设计等各阶段的信息细化和实时更新;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数据信息的共享,有助于提高参与工程建设各单位的协调性与效率[9].

苏州中心广场项目由10幢建筑构成,总投资约285亿元.该工程地下面积20余万平方米,地下单层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每层施工段达到24个之多,中亿丰建设公司运用鲁班BIM技术建立模型,利用模块化进行施工分区,自动分析每个模块人材机的消耗,制定资源计划,便于有效控制项目成本.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BIM技术对建筑进行模块化管理,使建筑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各模块各施工阶段的分析进行精细化管理,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进而节约施工成本,提高造价水平.

3.3.2 基于BIM的三维碰撞检验研究

三维碰撞的管线检验,即施工技术人员在正式施工以前对管线进行检验并解决大量构件碰撞的问题.目前,我国的设计院基本都是采取分专业设计的模式,且大部分设计都是二维平面设计,因此会产生设计不合理导致各专业管线之间、管线与建筑结构的碰撞,给施工带来麻烦,造成返工或者浪费,导致工程造价的增加.如图3,由于二维平面空间有限,容易忽视在实际操作中构件与构件之间的碰撞问题,而利用三维可视化视图,可以很快发现构件之间的碰撞问题.对于一些复杂的大型工程,利用BIM技术进行三维碰撞检测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建立BIM模型,利用碰撞检验系统整合各专业模型,自动找出各模型间的碰撞点,直接在模型中修改,自动生成修改后的图形.

2011年,江苏正方园集团利用鲁班BIM技术对无锡地铁控制中心项目进行碰撞检查,发现碰撞点440多处,经过双方协商确定需要修改的碰撞点共145处.如果这些碰撞点不提前消除,可能会造成15~20万元的成本损失及10~20天的工期延误[10].

因此,利用BIM的可视化功能进行碰撞检测,不但能消除在设计中存在的碰撞,还能降低返工和建材浪费的可能性,从而优化施工方案,避免工期延误,降低工程造价.

3.3.3 基于BIM的信息积累和共享研究

近年来,施工单位和造价单位在完成施工项目和预决算之后,与项目有关的数据信息基本都以纸质文档或Word、Excel、PDF等格式的电子文档进行保存[11].这样2D形式的电子档,在施工结束之后基本都存放在档案馆,利用价值也很小.而通过BIM建模,在全过程造价周期中,所有的数据采集、处理和改进都在同一个建筑模型中进行,保护了信息的完整性;同时,用BIM建筑信息模型代替纸质的图纸和数据进行保存,有利于资料的积累,方便以后的查看和反复利用.

利用BIM技术,在全寿命周期的各阶段的技术人员可以随时查看各时段的数据,通过信息化的终端和BIM数据后台在计算机中完成数据的表达、交流和共享.如图5,通过BIM将一个个独立的岗位联系到了一起,以前,通常进行的是流水施工,设计、采购、施工、造价之间缺少信息的交流.

上海中心大厦的主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米,总高度632米,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在项目中采用鲁班PDS系统管理和共享BIM数据,项目部成员可以随时访问.在施工过程中如遇到工程变更等突况,可以第一时间上传到MC系统,实时更新,材料人员根据MC系统上的数据进行材料采购,减少浪费.

总而言之,BIM信息的积累和共享使得各方能够准确获取实物量,从而制定采购计划,避免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及时确认变更工程量及工程进度款,并进行费用的审核,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支出[12].

4 结语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中的应用,通过可视化建模,有助于减少视图的误差;通过碰撞检验,有益于优化施工方案、控制成本;通过动态数据库,有利于各管理线的协同工作、信息共享.BIM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解决我国传统管理模式下“三超”、信息脱节、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虽然,我国“十二五”计划提出了全面运用建筑信息模型进行造价管理的理念,但目前BIM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全过程造价管理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然而,BIM时代已经来临,BIM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大趋势,所以BIM软件亟须不断摸索尝试,从而逐渐成长为符合我国建筑行业标准的应用软件,解决传统技术在造价管理中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张树捷.BIM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12(2):20-24.

〔2〕曹祥军.基于BIM技术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研究[J].安徽建筑,2012(6).:205-207.

〔3〕周建.关于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15).

〔4〕方后春.基于NIM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

〔5〕李静,方后春,罗春贺.基于BIM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2(9):96-100.

〔6〕汪茵,高平,宋蓉.BIM在工程前期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14(8):64-67.

〔7〕龚维丽.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第二版)[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8〕刘伊生,戴建武,杨立杰.基于BIM的住宅工程模块化计价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13(8):98-101.

〔9〕柴鑫伟.基于BIM的建筑工程动态造价信息库构建与实施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5(3):67-70.

〔10〕郑海.无锡地铁控制中心利用BIM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鲁班咨询.

第5篇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China)

摘要:全寿命周期成本(LCC)咨询服务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其在实践过程中却一直未得到有效开展。本研究基于流程重构和服务增值的模块化目标,提出了LCC咨询服务模块要素的职能特征。运用多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发现了LCC咨询服务的模块要素及其关系,从而构建了LCC咨询服务的模块化系统。为数据和模型等资源不足情境下,咨询类服务面向多元化需求的柔性改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证模型。

Abstract: LCC consulting service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designing phase in an engineering project, however, it has not been carried out effectively in practice.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e module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CC consulting service elements based on the modular target of process reconstitution and value-added service, discovers the LCC consulting service module ele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 through Multiple Case Studies and Grounded Theory, and builds the LCC consulting service modularization system. I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empirical model for the flexible improving research of consulting service faced to the diversified needs in the situation of the shortage data and models.

关键词 : 全寿命周期成本(LCC);咨询服务;模块化重构;模块化增值

Key words: Life Cycle Costing(LCC);consulting service;modularization reconstitution;modularization value-added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242-03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资助项目(2012ZD32);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13ZLZLZF04800)。

作者简介:何伟怡(1965-),女,上海人,硕士生导师,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工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魏婵婵(1991-),女,河北衡水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徐潇洁(1989-),女,河南新乡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

0 引言

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ing,LCC)咨询服务作为工程项目设计阶段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是项目决策与管理的重要依据[1]。然而,由于工程新技术、新材料的大量使用,加之工程项目具有单件性、复杂性和快速性的特点,除工程造价测算外,其他成本测算所需的真实数据信息和高效度测算模型很难获得,导致了LCC测算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咨询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优质高效的数据信息资源和测算模型资源匮乏的现状下,LCC咨询服务必须面对的挑战是:①如何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提升LCC咨询服务的过程柔性,以快速响应服务过程中的外部差异性,满足工程项目的多元化咨询需求;②如何提升LCC咨询服务的过程标准化水平,通过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之上的工作复制,最大程度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为了同时满足制造业的需求多样化和生产标准化两个方面的要求,学者们构建了模块化理论[2],研究范畴已从最初的制造业拓展到IT业、金融业等服务领域[3-4]。由此推论:通过模块化把LCC咨询服务对数据信息资源和测算模型资源的多元化需求,分解到各个模块中,可降低习惯于低成本、标准化工作流程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专业人士对LCC咨询服务的排斥心理,以提高LCC咨询服务绩效。在此初步推论下,本文运用多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的方法,通过对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天津市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三家设计单位进行实地的访谈和调研,探究并揭示了满足LCC咨询服务对资源供给需要的模块化路径,并构建LCC咨询服务模块化系统模型。

1 LCC咨询服务模块的职能特征

理论上讲,模块化是基于对整个复杂产品系统框架以及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整个复杂产品系统按照应用技术类别分解为相对独立的模块,在各模块开发完成后,交给复杂产品系统集成商集成为一个完整的复杂产品系统[5]。因此,本研究对LCC咨询服务的模块化思路聚焦在:发现能够重构LCC咨询服务价值创造体系的模块要素。基于上述模块化目标,首先,借鉴产品模块分解的功能原则、独立性原则[6],提出LCC咨询服务模块要素的职能特征假设,即:从流程维度,企业LCC咨询服务业务可划分为基础、功能和结构三大职能,分别对应:

H1:基础模块:开展LCC咨询服务的活动载体。

H2:功能模块:执行测算评价功能的各种数学模型。

H3:结构模块:刻画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

从增值维度,LCC咨询业务可补充数据资源收集和模型开发职能,分别对应。

H4:数据资源模块:补充不足的数据资源。

H5:模型开发模块:补充不足的模型资源。

2 LCC咨询服务模块化路径的多案例研究

本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与扎根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LCC咨询服务模块化路径的探索性实证。案例研究长于具体情境下的探索性实证[7],而基于扎根理论的案例分析则注重目标案例的信息丰富度[8],因此有助于克服LCC咨询服务开展不足情境下,模块化创新研究所必然遭遇的分析单元数量局限性。

案例选择遵循了扎根理论中理论抽样的原理[9],选择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和天津市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这三家设计院拥有雄厚的专业实力,在天津市乃至全国的工程设计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工程造价专业人士已经在一些项目上承接了LCC测算评价业务,作为案例单位能够保障本课题研究的理论饱和。

本研究将收集到的资料大致按2:1的比例,分为两类,2/3用于验证和补充研究假设,探索LCC咨询服务情境下,模块化路径特殊性。另外1/3进行相同的编码和分析,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设计见图1。

2.1 数据收集 为了充分保证收集数据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小组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采用访谈信息、研究员直接观察与嵌入式调查问卷的“三角验证”。

2.2 数据分析与讨论

2.2.1 开放式编码 首先,分析访谈资料,尽可能使用被访谈者的原话作为标签以从中挖掘初始概念,然后按照数据来源对资料进行编码,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市市政设计院,天津市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三家设计单位领导访谈资料依次编码为M1i,M2j,M3k;普通员工的访谈资料依次编码为S1i,S2j,S3k;问卷资料依次编码为Q1i,Q2j,Q3k。对于二手资料,由于来源比较繁杂,因此统一编码为SHi。然后,对数据进行开放式编码,析出概念(如表1中R1,S1,T1…),并进一步将其范畴化(如R,S,T…)。表1是开放式编码的过程描述。

2.2.2 轴向编码 轴向编码是指通过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这一典范模型,寻找和发现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表2所示。

2.2.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从主范畴中挖掘出核心范畴,把核心范畴同主范畴和其他范畴予以联系,并以“故事线”的形式描绘整体现象。通过对轴向编码结果所得的三个主范畴的内涵和性质进行分析,最终归纳出“LCC服务流程模块化—LCC服务增值模块化”这一模块化路径的故事线。围绕核心范畴的“故事线”可以概括为:面向客户多样化需求的LCC咨询服务系统,本研究用图2所示模型来呈现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的关系结构。

2.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研究将另外1/3的数据信息进行相同的编码分析,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没有发现形成新的重要范畴和关系。由此可以认为,上述LCC咨询服务的模块化划分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3 LCC咨询服务模块化路径的构建

多案例研究结论实证了LCC咨询服务模块职能特征假设下,模块化的具体路径。本研究依据扎根理论的数据分析结果所发现的模块要素及其关系,构建了LCC咨询服务模块化系统模型如图3所示。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LCC咨询服务的模块化是解决当前绿色建筑所面临的经济价值公正评价困境的一个契机,其实质是服务业的定制化生产通过模块化路径,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获得个性化和低成本的均衡。本研究通过从大量文献中梳理LCC咨询服务的脉络,并结合天津市三家设计单位LCC咨询服务的真实开展情境,探索发掘了LCC咨询服务模块化系统模型。为数据和模型等资源不足情境下,咨询类服务如何面向多元化需求的柔性改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证模型。

参考文献:

[1]成虎,韩豫.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2):36-40.

[2]关增产.面向大规模定制的服务模块化研究[J].价值工程, 2009,28(11):99-103.

[3]Griswold W G, Shonle M, Sullivan K, et al. Modular software design with crosscutting interfaces[J].Software,IEEE,2006,23(1):51-60.

[4]魏江,赵江琦,邓爽.基于模块化架构的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11):1720-1728.

[5]陈劲,桂彬旺,陈钰芬.基于模块化开发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06,27(6):1-8.

[6]李春田.现代标准化前沿——“模块化”研究报告(1)[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2):4-9.

[7]罗伯特.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M].周海涛,译.2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第6篇

关键词:工程建设;模块化结构;管理标准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模块化理论

模块化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当中,如产品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软件设计、现代营销、建筑产品及单位管理机构等许多方面,几乎是无处不在。模块化由于其具有系统性、标准化、通用性的特点,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生产适应性和机构的管理效率。比如我们日常用的电脑,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我们不会担心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需要用不同的软件支持。我们只要买到相同技术指标的产品,就能完成我们同一个工作。如果我们将模块化的概念引入工程的管理中,就可以根据工程建设的各项标准,使工程管理达到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模块化的概念

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上向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水利工程项目按级划分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序)工程等三级。水电站一般包括大坝、溢流、引水、尾水、厂房、船闸、鱼道等单位工程,每个单位工程包含几个至几十个分部工程,每个分部工程包含几个至上百个单元工程,每个单元工程包括多道工序。因此一个电站由成百上千个单元工程或成千上万道工序组成。这些单元(工序)工程大至可分为,开挖与支护、混凝土、灌浆、砌体及装修、金属结构安装、坝体结构、廊道及排水……等等几大类(以下简称“类”)。模块化结构的思路是把这些“类”细化后,做成一个施工与管理的标准模块,当一个项目划分完成以后,将这些模块按所属的“类”嵌入到单元(工序)工程中,以实现对工程现场的管理,“类”模块化以后,对工程的管理实质上是对模块的管理,有利于工程现场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模块化结构

模块的定义

模块是建立于“类”的基础上,是“类”的一个独立且完整的实施、管理与验收的最小单元,模块的主要内容就是明确为实现该单元而所需的管理单位与方法、管理程序、技术要求、施工程序等四个方面,并对这四个方面的要求进行规定。

管理单位与方法:模块实施的管理单位与管理方法;

管理程序:模块实施的检查、验收程序;

技术要求:模块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控制要点;

施工程序:模块实施过程中的施工程序。

以常态混凝土浇筑“类”管理模块(记为H模块)为例,见表1

表1 常态混凝土浇筑管理(H)模块

名称 主要内容 备注

管理单位与方法 业主(隐蔽工程与重要部位)、监理与施工单位三方参与。施工单位“三检”,业主与监理

根据表1“常态混凝土浇筑管理(H)模块”的规定,对于各种类型的常态混凝土,施工过程控制所遵循的管理要求全包含在模块内容中。参建各方已明确为实现H模块,由谁参与实施与管理、管理的方式、实施与管理的标准、管理程序与施工作业程序,从而从管理与技术上,通过模坝化结构实现对工程的标准化管理。

模块化结构

模块化结构就是指对一个项目的管理,通过对“类”模块化以后,再由这些模块构建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将项目管理变成模块化结构的管理,基石就是模块(见图一 模块化结构图)。

图一 模块化结构图

模块化结构的应用

根据模块与模块化结构的定义,下面举例说明模块化结构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由于篇幅的关系,这里只简单讨论如粘土心墙坝的主要部分的模块化结构。简单地说,粘土心墙坝包括坝体与基础处理,坝体施工包括开挖与处理、坝体结构、排水与观测设施等;基础处理包括防渗墙与帷幕灌浆等,其对应的类(详见表2,粘土心墙主要“类”表)。

根据模块的定义,将表2中的第二栏“类名”的每一项做成一个模块,所有模块的集合作为一个模块库。将第一栏中的项目名称栏里的项目作为一个分部工程,将每个分部工程分解为若干个单元工程,从模块库中找到对应的模块,形成一个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的模块化结构。根据对每一个单元的施工管理,可以找到对应的模块内容,根据模块所含的要求,对工程进行管理。

第7篇

Abstract: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garden is in complied 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under the

regionalizing tendency begins the construction. The industrial garden plan

design while meets its own function need, and strive to create a sense of place

and environment of park space a sense of belonging, is a discussion on the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with "ecology, construction of modular,

humanity and grid" design concept, and design combined with Beijing's

geographical features , focusing on human-scale desig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human care, overall design, the industrial park of space systems,

hierarchical, humane.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and greater

competitiveness and vitality.

关键词:

地理信息产业、建筑模块

Keywords:GIS industry, construction module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背景与概况

1.1项目背景

北京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将充分利用国家测绘局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整合优势资源,建设地理信息产业研究中心,搭建地理信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吸引高端企业入驻。

1.2项目概况

产业园位于北京市首都机场T3航站楼东侧1.5公里处,顺义国门商务区范围内。西邻机场东路,北靠龙塘路,总用地面积73.4公顷,总建筑规模135万m²左右。园区建筑以产业办公楼,职工公寓及配套生活建筑为主。本次规划依据“系统性、建筑可变性、生态性、可操作性、超前性”的设计原则,以“创造清新的城市形象,为园区职工提供一个生态的,宜人的产业办公空间”为设计目标,在“尊重自然,生态,体现地方特色,突显人在园区的主导地位”思想的指导下,力求建设一个“宜工、宜科、宜居之地”。

规划设计理念

地理信息产业园,其精华在于“信息资源的集约化和企业规模的极大化。”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北京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将该区域的空间品质、空间功能得到真正的提升。产业园依托“生态化、建筑模块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力求使之成为带动北京、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地理信息产业化基地。

2.1“生态化”

规划在产业园主轴空间上布置大型的主题性生态绿地和草坪,突出轴线空间,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

本次设计遵循“以水为源,以人为本”的原则,倡导绿色生活。设计重点在于让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真正的融合,让自然依伴生活,让园区内的职工重新感知,体验自然的过程,营造生态,自然的人性空间。

2.2“建筑模块化”

模块是指办公科研中每一组建筑围合而成的院落单元,模块的功能将包括,办公单元,中央处理单元,服务设施等。每一模块自成系统,同时又与园区内的其它模块有机联系。

2.3“人性化”

规划大量运用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构筑物及设计元素,采用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式的布局方式。同时考虑人在围合庭院中的视觉感受,建筑物间距保证人们视线的向外通透。

2.4“网络化”

设计以“网格”来寻求产业园空间的理性化和秩序性。园区建筑以其自身的网格肌理与城市原有肌理相协调,同时,规划利用网格肌理构筑园区地上、地下空间便捷的交通体系,以此体现其人性化的关怀。

设计结构分析

3.1情感分析

在注重产业园网格化的前提下,园区南北两条绿色生态走廊则烘托出其空间的主导作用。各景观节点、景观小品引起的地势变化能够极大地丰富各局部的空间情感。

3.2总体布局分析

结合园区的功能及发展需求,规划将其划分为两大功能片区。

办公片区:以办公楼为主体,涵盖了研发,重点实验室,会议室等基础功能,是整个园区内部人员集中工作生活的场所,更是园区内各个企业发展成长的场所。其中的建筑采用模块化、弹性化的设计手法。

配套住宅区:是一个为整个园区从业人员服务的配套片区,空间布局方式采用行列式的空间布局,使下班回家休息的人们在视觉和精神上得到放松。临向办公区一侧,布置了沿街空间灵活变化的商业网点。

3.3主体结构分析

园区规划形成了“两纵、三横、多组团”的景观结构体系。

两纵:即机场东路沿线30米宽绿化景观轴和经纬中路 沿线景观轴。

三横:即园区南北两条60米宽

生态走廊和园区中部方

正大街沿线景观轴。

多组团:即被园区主要景观轴和城市道路网体系划分而成的十二个功能组团。各组团建筑自成体系,有彼此融合。建筑围合的庭院景观与主景观轴彼此渗透,形成完美的景观结构体系。

3.4道路交通系统分析

园区依托“三横、五纵”的城市道路网骨架,形成以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园区组团道路为主的三级道路体系。各建筑庭院内以步行交通为主。步行主路与组团主路配合人文景观和步行支路连接,为各要素之间气息的相通提供了通畅的连结。

3.5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将园区建筑镶嵌在一个花草辉映,树木成荫的环境之中,两条60米宽的东西向景观视廊贯穿园区,作为整个园区的绿脉为园区源源不断的提供氧气与活力。在规划设计中,轴线景观豁然开朗,蜿蜒的内部道路和灵动的水系交相辉映。水系、建筑、雕塑、草木相映成趣,笔直的林荫大道,成为视线和风的通廊,通达的路径促进步行交通,低碳环保。

结语

第8篇

关键词:物流中心,系统 , 建筑

Abstrac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as the emergence of new service industry, the speed of development is very rapid, will become the new century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logistics is also necessary t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in a sense, logistics base and work well means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ctive, business is developed. Along with the logistics industry carrier and basic logistics center construction of the growing amount, on the corresponding building design has also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Keywords: logistics center,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物流产业的发展,对物流中心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仓库、停车场的概念,而是集物品、景观、能量、信息的流动为一体的现代化、低能耗的建筑群体。越来越全面的要求使得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筑与物品、信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物流中心的每个功能区块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本文提出了以“系统论”的概念来设计物流中心,将整个物流中心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运行来考虑。下面以某物流中心的设计入手,简要分析了现代化的物流中心的一些设计理念和手法。

2、项目概况

某物流中心由物流仓储版块、IDC中心版块、配套服务版块、生态环境版块四大版块组成。

3、设计要求

3.1 城市性

该物流中心应以连续、完整的姿态为城市提升整体品质,一期建设形成沿街规模,二期预留用地较为规整。

3.2 先进性

该物流中心应以多功能的构成、高效率的管理,建设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物流仓储中心。

3.3 高效性

功能集约,流线清晰,安全可靠,充分保证物流中心的各功能高效运行,真正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

3.4 生态性

遵循生态节能的原则,创造绿色环保的现代物流中心。

4、设计理念

根据甲方需求和用地特点,以及当今国内外物流中心设计的发展思路和先进的设计手法,我们提出了“系统”的概念,将整个中心看作几个有条不紊运行的系统来设计。同时我们根据建筑的具体特点,提出了“系统流动”的概念。

4.1 系统流动的概念

在项目总体规划上,我们提出了“流动”的概念。物品的流动、建筑的流动、景观的流动、能量的流动、信息的流动。我们从这五个方面贯彻强化“流动”这一概念。

(1)物品的流动:方案设计根据物流中心基本的功能作为设计的主旨,围绕物品的流动进行设计的展开。

(2)建筑的流动:采用飘逸的流动线条,结合起伏的地貌、原始的水塘形成了极富动感的景观建筑群,与大地融为一体。

(3)景观的流动:充分利用原始的地形、地貌进行景观设计,小桥流水、山水相宜,构成了一幅连续不断的景观画面。

(4)能量的流动: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雨水等自然资源,通过中心水系和绿色节能技术做到能量的流动和循环,减少能耗。

(5)信息的流动:在建筑的信息化设计中,方案提出了“信息流”的概念,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通讯指挥技术以及“物联网”的设计理念,组织货物、车辆、人员的流动。

4.2 系统模块化的概念

在建筑单体的设计上,我们提出了“模块化”的概念。“模块化”设计将主要功能体块以及建筑单体设计成一个个标准的模块,每个模块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同时可根据发展的需要,增加或减少模块,对整体的规划不会产生影响,从而达到建筑设计的集约性,提高物流中心的使用效率。

4.3 生态景观系统

在景观设计上,方案结合原始的地形、地貌,设计了中心水系和湿地景观生态园,运用绿色节能的新技术,提出了“能量自循环系统”的概念,力求减少能量的消耗和资金投入。

5、设计方案

5.1 总体系统规划

(1)功能分区

方案将主要区块仓储物流部分布置在基地的东部,机房和附属用房部分布置在基地的西南处,在基地的西北处结合中心水系设计了生态景观区块,同时也为二期的发展预留了空间。通过道路的组织和划分将整个基地基本分为了四大版块:物流仓储版块、IDC中心版块、配套服务版块、生态环境和二期预留版块。四个版块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在总体规划上又融为一体。并且一期建设易于形成沿街规模,二期用地也较为规整。

(2)基地的交通组织

方案将基地的主入口布置在南侧的金屏路上,物流部分的主入口布置在了东侧的新农路上,物流部分的次入口布置在了北侧的东岗路上,机房和附属用房部分的主入口布置在了西侧的金港路上。

(3)仓储物流的交通组织

主要的仓储物流功能区块中,提出了“物流广场”的概念,通过广场的组织,有效减少了物流中不必要的路程和交叉,达到了物流的快捷、便利、井井有条。在仓储版块中部设置了60多米宽的物流广场,作为仓储的进货、出货等辅助区域,广场十分宽阔,做到了单向4车道,并且还预留了仓储停车位,此外在广场的尽端设置了圆形的回车广场充分满足了车辆进出货物的需求。仓储库房采用了“U”型库的形式,有效减少了车辆的流线和路程,增加了物流的使用效率。仓储版块中消防环路贯通,并设有次入口作为应急使用,在东侧的主入口设计了物流的一些辅助用房和货车停放、缓冲区域,和一些管理、休餐饮等用房,方便了使用,提高了效用。同时,结合景观空间为二期预留了空间,随着今后的发展,最终将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条不紊的物流体系。

5.2 系统中的单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