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31 17:00: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网络通信基本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学历教育;初级指挥;通信工程专业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72-05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自20世纪末美军提出“网络中心战”概念以来,战争模式逐渐从武器平台对抗转变为以网络为中心的体系对抗,在全球范围掀起了一场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本特征的新军革浪潮。从根本上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是推动这一变革的原动力。鉴于网络技术对军事行动乃至整个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计算机网络课程已经成为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初级指挥人才信息素养的重要环节。
计算机网络一般被视为计算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在军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全期培养计划中长期作为拓展知识面的选修课对待,教学目标定位比较模糊,严重影响了后续军事网络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初级指挥人才的职业价值取向,按照理工大学“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从通信工程专业定位出发,探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设计。
1 教学目标定位
1.1 专业定位
传统上,计算机相关课程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学时十分有限。然而,计算机网络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并且在战场“制信息权”争夺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通信工程专业初级指挥人才必须深入了解网络原理才能胜任未来联合作战的岗位需求。2006年,美军在新版的联合出版物《联合通信系统》中提出不再使用“指挥、控制、通信和计算机(C4)系统”这一术语,改用“指挥与控制(C2)”和“通信系统”替代心,这反映出新军革背景下通信与计算机融合的发展趋势。即便是在民用领域,“三网融合”技术也使得传统通信网络“终端+传输+交换”格局向“终端+云”模式转变。因此,笔者认为军校通信工程专业必须加大计算机教育的比重,某种意义上说应该将其作为“准计算机专业”对待。
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IEEE和ACM制订的《计算课程体系2005(CC2005)》是世界范围内广泛认可的课程设置指导性文件。根据CC2005的定义,所谓计算是指“任何需要、得益于或者创造计算机的面向目标的活动”。计算学科主要被划分为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和软件工程5个专业。
2008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推出的最新版《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CFC2008)》指出: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使他们掌握应用计算机的知识,能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推荐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修改,进一步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军队高等教育首先是国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具体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满足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军队高等教育又有其独特的职业价值取向,即培养胜任部队第一任职的“基础宽厚、信息主导、技指合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初级指挥人才。从CC2005划分的专业来看,面向部队初级指挥岗位的通信工程专业更接近信息技术专业或信息系统专业,具体的需求可以表述为:在特定军事应用环境下,通过选择、创造、应用、集成和管理的网络通信技术来满足作战需要,或者关注战场信息资源的获取、部署、管理及使用,并能分析战场信息需求和相关的组织运用过程,详细描述、设计、组织、维护与作战目标相一致的网络通信系统。
笔者认为,使学员理解现代指挥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并在战争实践中发挥作战效能应该是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具体目标应该落实到针对网络体系中的各种部件、装备乃至系统做到“能组网、懂管理、会应用”,这应该是军事院校通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和鲜明特色。
1.2 课程定位
计算机网络是增强学员的信息素质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这一观念基本上已经形成普遍共识。由于计算机网络是当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之一,课程内容非常庞杂。而对于军校通信工程专业来说,计算机类课程学时非常有限,远不能与地方高校同类专业相比。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定位一直比较模糊。早期计算机网络并不单独设课,而是采取在一些涉及网络的相关专业课程中泛泛介绍7层协议概念。近年单独设课后,一度出现了宽带通信网与Internet的主线之争。目前仍然存在偏重基础理论还是偏重应用能力的分歧。
CFC2008对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的要求是“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以TCP/IP协议作为基础,以Intemet作为实例讲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学会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方法,了解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从中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教学应该以Internet为主线,并且要强调基本原理。
笔者认为网络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教学重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素质教育要求必须着眼学员未来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必须培养学员关注表面现象背后的科学问题,锻炼对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网络应用能力同样需要给予高度关注,这一点对于军校学员尤其重要。如何处理学时有限的矛盾呢?关键是要摒弃用一门课解决所有问题的幻想,通过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和分层次的应用能力培养环节达到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并举的目标。
结合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笔者梳理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与网络相关的模块见图1。数字通信原理、计算机硬件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是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基本定位是使学员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协议工作原理和基本网络工具的使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后续课程理解和掌握军事网络的技术特点,比如战术环境下对网络协议、设备、组网应用的特殊要求。网络应用能力则可以通过学员自主选择开放实验,或者在本科导师的指导下申请创新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得到必要的培养和拓展训练。
2 教材选取
目前公开出版的计算机网络教材种类繁多。笔者重点比较了几本获得大多数本科院校公认的教材:Tanenbaum教授编著的《计算机网络》、谢希仁教授编著的《计算机网络》、Peterson和Davie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Kurose和Ross编著的《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Tanenbaum教授与谢教授的《计算机网络》早期版本都以OSI 7层协议模型为主线,较新的版本改为以TCPhP的5层结构来组织内容,并结合了一些新出现的技术和标准。课程内容从物理层向应用层自底向上讲解网络的概念、基本原理、技术和体系结构,教学比较偏重理论,不便于开展实验。
《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同样采用自底向上逐层讲解的思路,但是作者反对严格地分层,强调计算机网络的系统观,围绕“为什么这样设计网络”阐述关键技术和协议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需要有充足的学时保证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选用了《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讲授内容以Intemet为线索,自应用层向下逐层讲解协议原理。自顶向下方法避免了传统方法讲解体系结构内容枯燥、不易理解的通病,从学员最熟悉的应用层开始层层深入。该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精心设计了大量的课后实践任务,使复杂的网络问题变得易于理解,便于学员开展自主学习。
3 教学内容安排
对于计算机网络这样飞速发展的领域来说,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是不可取的,应该着重培养学员的洞察力,能够通过自己思考辨别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哪些是本质的,哪些是表面的;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取上既要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考虑学员的接受能力,同时还要强调网络基本应用能力。
对于不同专业来说,普遍认可的方法是对教学层次和内容进行分类,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笔者认为即便对同一专业的学员也应该提供分层次的自主学习和实验环节,鼓励学员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深入钻研网络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
笔者按照通信工程专业初级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以解决学时不够这一突出矛盾。理论教学内容仅选取了教材《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的前5章,具体内容和知识点见表1,强调重要概念的对比理解。实践环节区分了协议分析实验、编程实验、虚拟实验、开放实验和创新课题5个层次,见表2。其中,协议分析实验、编程实验和虚拟实验要求课内完成,开放实验和创新课题则由学员自主选择。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规定在毕业设计开题之前每名本科生至少要完成一个开放实验或创新课题。
4 教学方法设计
鉴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一直在探索和推广以小班化教学模式进行本课程的教学。近几年,笔者多次承担了计算机网络课程重点教学改革试点,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总结了两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
4.1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采取“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归纳分析”的模式,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课程教学中,困扰学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网络协议为什么要分层?教材第1章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并不能完全打消他们的疑虑,实际上这个问题必须等到对整个网络的发展史、广域网、局域网等基本概念以及网络程序设计有一定认识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因此,笔者并不急于解释这个问题,而是让学员带着这个问题从应用层逐层向下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直到最后安排一次课堂讨论,得出大家都能够接受的答案。再比如,讲解HTTP协议时,笔者首先从早期互联网上多媒体信息共享不便的问题,讲到Berners-Lee在一个“灵感”启发下用3个创新发明了万维网,然后通过军训网上的具体实例分析,发现非持久连接HTTP协议传输效率低下的问题,引导学员提出并发连接、持久连接、流水线式持久连接等改进方案。最后,结合当前万维网信息检索不便的问题,展望未来语义网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问题驱动的方法符合计算机应用教育的特点和学员的认知规律,让学员从关注知识点转向关注思维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2 课题研讨式教学法
笔者根据班级人数制定了十几个课题,不仅侧重原理应用同时也兼顾理论。课题主要是用Wireshark分析协议的工作原理和交互过程,另外还有Diikstra算法和Socket网络编程,以及ALOHA和CSMA协议性能分析等。教员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示例程序和课外阅读材料,要求每个学员完成所有课题,课堂上指定一名学员上讲台简短报告完成情况,就其中的重要原理和问题展开集体讨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情况说明,这是在课内学时有限的情况下,督促和引导学员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网络技术,锻炼网络应用能力的好方法,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
通过上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激发了学员学习、应用、开发网络的浓厚兴趣。2012年度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立项的本科生创新课题项目中,有40%与网络应用有关,特别是在软件制作类项目中比例高达70%。2011年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中,30.1%的学员选择网络方面的研发课题,201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3.4%。
融合通信技术属于计算技术和传统通信技术融合的一种新型通信技术,其融合了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传真、短信、电话、实时通信以及多媒体会议等众多网络通信服务。随着电网业务不断改革,对于通信平臺的信息交换要求变得更高,电力通信通过互联网实现不同方式的网络信息交换服务。融合通信技术将通信系统和IP设备集成到一起,创建一个涵盖整个企业的通信平台,将用户像电一样实现实时沟通。本文针对电网企业中采用融合通信技术的应用进行讨论,分析了融合通信技术基本概念、发展现状以及融合通信平台构建等内容,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融合通信简介
融合通信技术实现了计算机技术和传统通信技术融一种新型整合通信模式和解决方案,融合通信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集成性以及实用性较强的特点。融合通信技术实现了企业客户之间进行网络交流全新体验,简化了交流方式和提高了沟通效率。融合通信技术将会把持企业内部所有的通信模式,将固定电话通信、电子邮件通信以及移动设备通信等实现数据相互交换。融合通信技术将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模式整合到一个平台,实现了提高数据交互效率和节约交流沟通成本,并最终实现电网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升。融合通信技术具有通信网络的融合性、扩展性和多样性,网络通信的融合性将终端统一到一个网络之上,并实现网络统一管理和维护;网络通信扩展性将通信功能更好的嵌入应用系统之中;网络的多样性使得网络不仅是IP网络、固定网络,还包含了GSM网络和无线网络。
二、电网企业通信环境现状
随着人们对电力网络的需求日益增多,电网企业的通信网络服务负担越来越大,如何实现高效通信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的电网企业故障造成的损害非常大,要求电力用户必须要快速高效寻找应对策略。电网企业的员工和业务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方式主要有下面几种:移动电话、语音通信、邮件通信、传真通过信、即时软件通信以及短消息等方式。伴随着电话会议、视频会议、Web会议、移动互联网和多媒体的普及,人们对于沟通交流的网络通信质量也正在不断提高。通过融合通信技术构建起组织结构,在组织机构中工作人员的沟通,通信的核心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来源相当重要。目前,核心数据主要来源于LDAP目录。其主要的内容包含了组织机构人员的固定电话、邮件信息、Ip电话、手机号等重要信息。通过组织机构、个人组织和公共组进行分析和统计,使得用户可以更加方便查询。
三、融合通信技术应用效果
3.1优化工作人员及业务流程效率
融合通信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员工更加高效合作,通过融合通信技术来开拓员工之间的关系,使得员工关系更具有价值。按照电网企业的分布式通信对象进行集中统一综合,从而获得更加高效的通信模式。融合通信技术可以帮助电网企业员工协助工作。
3.2拓展电网企业价值
融合通信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企业资源设备,并创造出新的价值。传统的通信模式迁移到IP电话,用户的所有设备均能够得到大部分保留。通过融合通信技术扩展资源能力,充分发挥出企业的价值。
3.3更好发挥软件应用价值
融合通信技术不仅可以为电网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多厂协作通信服务,而且还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出企业的价值。将企业的更多资源集中到企业的核心文化之中,并且通过企业的核心业务来实现资源集中。
四、结束语
【关键字】4G通信网络技术 网络结构 关键技术
一、4G通信网络技术
1、4G通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4G通信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了12.5MB/s~18.75 MB/s的下行速度,用户可以体验到高质量的影像服务。3G网络通信尽管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应用,但是4G通信网络技术更具优越性,通信质量远远胜于3G网络通信技术,并且4G通信网络技术被更多的技术和应用支持,拓展领域更大,兼容性也更加的好。用户可以使用较低的投入就可以享受到4G通信的乐趣,上网的速度更快,可以更好的适应用户的需求。
2、4G通信技术特点。4G通信网络技术具有的特点有:传输速率很快,最高可以达到150Mbps;网络频谱远宽于3G通信技术;通信方式灵活。4G通信网络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实现使用任何一件物品都有可能成为移动通信的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通信,联网游戏等。
二、4G通信的网络结构分析
4G通信网络结构主要由无缝网络结构和接入技术层结构两部分组成,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现在和未来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更新。
2.1 4G通信接入技术层结构
当我们明确实际网络应用的范围和需求后,就可以利用4G通信接入技术层结构确认匹配的通信网络系统。在这种结构下就可以对网络技术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安排。
2.2 4G通信无缝网络结构
4G通信网络技术相比于3G通信网络技术的突出特点在于可以实现通信在各类接入技术之间以及各种有线系统的平衡。4G通信网络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着重注意的是涉及到的接入系统需求。并且目前的4g通信网络技术安全性有更好的保障,主要体现在通信网络用户业务、移动设备管理方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
三、4G通信的关键技术分析
3.1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主要应用于多载波调制范围内,将信道进行分解,分解成多个正交子信道,利用这种切换就可以转换一定数量的高速数据信号,形成相应的低速子数据流,就可以进行调制处理,在每个子信道里进行数据传输。通过这种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就可以在接收端对正交信号进行分开处理,能够有效的消除频率选择性衰落,在避免码间串扰的同时提高了通信的性能。
3.2智能天线技术
可以在基站的现场的双向天线设置智能天线,利用可编程电子相位关系的固定天线单元明确具体的方向,与此同时,还可以保障基站和移动台之间的所有链路相关方向的特征。
3.3空分多址技术
实现多址通信的关键在于利用空间划分获取不同方位的信息和地址。这样就可以提高传输信号在有限的频率资源中进行有效的传输,各种途径的传输信号就可以在在特定同一时间间隙领域中的实现。所以对于各类渠道的传输信号来讲,同一时间内,利用空分多址技术就可以对信号的干扰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提高信号的质量。
3.4多用户检测技术
应用多用户检测技术可以避免独立用户出现扩频码的正交情况,同时还可以解决用户之间互相干扰和相互约束的问题。实现多用户检测技术的关键部分还是在于减少各用户干扰报销算法的复杂度。
3.5无线链路增强技术
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能描述因特网TCP/IP协议的基本概念、思想与功能,理解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能描述网络的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的基本思想。
教材分析
本节是《网络通信工作原理》两课时中的第一课时,内容比较抽象、深奥,但却是网络的基础内容。只有在理解网络数据传输过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数据的交换技术的作用,才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服务。通过前两章的学习,学生对“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和“因特网是如何组织与管理的”有了一定了解,但对网络互联通信的工作原理还是比较模糊,尚且停留在感性认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网络中数据传输工作原理的认识,从而为以后学习网络规划设计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与应用范围的扩大,现在的高一学生对因特网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应用已经比较熟练。学生们喜欢网络游戏,喜欢QQ聊天,习惯于发E-mail,能够网上购物,但是真正能够了解网络数据通信工作原理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避免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师需要向学生充分展示网络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展示网络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了解TCP/IP协议体系的基本知识;了解OSI模型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结合网上购物活动的生活实例类比网络中分层思想和一些数据处理的方法及过程,自主探究学习新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交流、讨论,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深刻认识和理解分层思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体验人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
设计策略
本节从教学内容来看是一节纯理论的课,而且内容比较抽象。首先,在引课上要将网购的例子分析透彻,通过“情境分析、问题设疑”的方式引出“约定”和“功能层”的概念为后面讲解TCP/IP协议的层次结构、OSI的层次模型埋下伏笔。教师在此基础上具体讲解TCP/IP协议体系的各功能层的作用及数据传输过程。其次,选择学生最熟悉的网购是订单的传送过程为例,通过演示文稿直观地模拟数据在网络中的简单传输过程,理解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再次,自主学习。在理论内容讲授的过程中形式不能过于平缓,通过适当的设置让学生参与到授课过程中可以及时捕捉学生的情绪。从TCP/IP协议模型到OSI层次模型的过渡穿插一个由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的环节,让学生自己从教材内容中归纳总结出OSI层次模型的产生背景、特点。
教学准备
投影仪、网络教室、为教学设计所做的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1.引课
学生活动一:情境分析、角色扮演。
师:同学们,如果你要从淘宝网上购买一套“大嘴猴”亲子装,需要怎么做?
学生争先恐后地给出答案。
师:现在每一组请一位同学,分别扮演卖家、快递公司、运输公司和买家,来共同模拟网购流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和思考在收发快递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也就是注意哪些环节可以使快递顺利寄出,并且保证买家能顺利收货。
五位学生活动模拟。学生观看表演并思考。
师:在包裹传递的过程中,主要涉及三个子系统,即用户子系统、快递子系统和运输子系统。在此次网购中,网店售卖者、快递公司、运输部门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互相之间如何衔接协调?
学生:网店售卖者卖物品时都有个约定,就是宝贝描述要真实,这样买家才知道自己选择哪个尺码以及花费多少金额。买家下单后,卖家根据订单将商品打包,快递公司收件时要求卖家在快递单上填好发件人和收件人等相应内容,以免快递被退回或送不到买家手上。快递公司收到快递后,交付给运输部门进行运输,这时快递公司和运输部门之间也有约定,如到达时间等。快递运送到目的地后进行相反的过程,运输公司将快递交给快递公司,快递公司再将快递送到买家手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网上购物活动的过程并能表达和模拟,体会到网购成功与否与“约定”很有关系,从而发现用户子系统、快递子系统、运输子系统之间的约定,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授课
学生活动二:类比概念,模型对照。
师:我们如何抽象出一个网购流程模型呢?请总结网上购物活动的过程并能用文字和箭头表达。
学生小组讨论,写下网购流程示意图。
教师展示学生示意图。教师展示网购流程图,如图1所示。
师:在包裹传递的过程中,主要涉及三个子系统。因而卖家和买家之间,快递公司和快递公司间都有约定,保证了快递的准确传递。
在计算机网络通信中,势必也需要一种规范,将整个过程分为多个步骤。为了有效地传递网络中的信息,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性的结构模型,将网络分成若干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每一个功能层中,通信双方都要共同遵守相应的约定,我们把这个约定叫做协议。例如,我们曾设置过的TCP/IP协议,就是一种常用的网络协议。各功能层之间,上一层对下一层提出服务要求,下一层完成上一层提出的要求。
师:网络中数据的传输与网上购物活动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何理解呢?
生:快递好比网络中传输的数据,整个快递系统好比计算机网络,数据安全可靠的传输离不开各层之间的约定。
师:TCP/IP协议将网络体系结构分为哪几个层次呢?
生:TCP/IP协议大致可分成四层――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它包含了TCP、IP、UDP(用户数据协议)、ARP(地址解析协议)等众多协议。
教师使用PPT展示TCP/IP概念层,如图2所示。
师:什么是TCP/IP协议?它有何作用呢?
生:IP协议――互联网络协议,是把数据包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TC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是对数据进行管理和校核,保证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的正确性。
教师使用PPT播放网购订单的传送过程,如下页图3所示。
设计意图:TCP/IP协议的核心内容及其特点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类比,再介绍TCP/IP协议体系的产生背景及其特点,学生会更易于接受。
学生活动三:自主学习,介绍OSI模型。
师:TCP/IP协议产生于因特网的研究与实践中,而在网络世界中有一种通用的概念模型――OSI参考模型,即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请围绕以下问题自主学习第56~57页:①什么是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描述OSI参考模型的网络体系结构示意图。②OSI层次模型中各功能层的上下层是如何协调工作的?数据是如何传输的?③把OSI模型与TCP/IP协议体系对比一下,分别对应什么层次,各有何种作用?
学生阅读、对比。
设计意图:在此部分设置问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教材中关于OSI层次模型文章的阅读,让学生从中归纳总结出OSI层次模型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避免了纯理论内容的平铺直叙,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同时,教师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空间,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课堂小结
师:在TCP/IP协议中,去掉了OSI参考模型中的表示层和会话层(这两层的功能被合并在应用层实现),同时将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为主机到网络接口。在当前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TCP/IP传输协议。
教学反思
关键词:物联网;移动通信网络;融合
21世纪初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2008年以后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经济强国的美国把开发新能源和物联网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中国作为新兴经济大国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物联网成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感知中国”成为时代最强音,物联网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和学术职业。
1新兴的物联网
1.1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第一次提出物联网概念的是美国科学家艾什顿教授,他在1999年从事RFID研究时提出,2005年国际ITU组织进一步扩展了物联网的内涵,直到21世纪初经济危机后,世界各国陆续发表了各自的发展计划。但这并不是物联网的统一定义。欧洲和美国称其为“物联网”,而东亚的韩国和日本把物联网理解成“无处不在的网络”。“物联网”,从字面意思分析,可以理解为通过网络实现任何物品的连接,实现信息交换、智能服务和管理。这是物联网在物理世界的延伸。它可以被定义为:是指采用一定的感知手段对世界物品的相关信息进行感知,并利用相应的信息网络传输技术将物品互联成网,实现信息的相互和远距离传输,最终实现实物系统一定程度的自我智能管理以及人们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定位、监控和管理的一种互联网络。
1.2物联网的基本结构
1.2.1感知层
物联网的终端是通过传感器实现对所连接物品的信息感知、传递和控制。信息感知部分的功能主要是感知物品的相关信息,传感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将所感知的信息按照规定格式以有线或无线的形式发送到信息传输网络。
1.2.2控制层
控制部分也称嵌入式综合技术,这种技术把传感器、集成电路、计算机软硬件、电子应用等完美结合,实现智能终端控制。它主要负责网络信息传输和对接收的信息发出控制指令,从而满足人们对物品的需要。
1.2.3网络层
网络层是物联网信息传输的中间环节,它由计算机物联网、本地无线网络、公共移动通信网等多种信息传输网络构成。信息传输网络的主要功能是连接信息,对各个节点进行控制,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实现安全管理和传递管理,同时为上层信息的应用及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
1.2.4应用层
应用层是物联网的高级管理层,主要由多种应用程序和系统构成,它主要负责对网络对象的位置进行监视和管理。物联网日常收集到的信息是海量的,对如此庞大的数据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有必要采用数据挖掘和云计算技术来实现。技术人员通过信息的应用环节,即人与物的接口,能够查询有关信息并能够进一步进行定位或监控。
1.3物联网特点
1.3.1节点数量大、覆盖面广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中包括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通过物联网实现对物体的使用和管理,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例如自动警报系统、远程控制系统、报表系统等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方便。而人们实际生活中物品的数量远远多于人的数量,所处位置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因此说物联网的特点是节点数量大、覆盖面广。为了节约物联网投资成本并提高使用质量,对于节点如此密集广泛的物联网,采用布设线缆的方式进行节点互联是不现实的,所以物联网采用封闭或远程传输的无线网络来实现信息传递将是必然发展趋势。
1.3.2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
物联网的远程监控和管理对象多数具有私有特性,不同于计算机信息的开放性和信息共享,物联网信息特征表现为专有性、封闭性和安全性。物联网信息特性决定物联网必须具有极高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信息传输安全和用户接入安全。信息传输安全是要求信息在传输过程不会被非法窃取;用户接入安全是指只有特定合法用户才能接触到特定物品信息,才能实现对特定物品的控制。否则,失去安全性能,联网物品信息呈现混乱状态,毫无疑问会给联网系统相关的个人、家庭、单位甚至城市、国家的安全带来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物联网连接的大都是行业、城市或者家庭的专有物品网络,用户要求能够及时获取物品的状态信息并能随时实现对物品的控制,这就要求物联网的信息传输必须高度可靠,以保证相关物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而只有这一点得到保证,物联网业务才能够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
1.3.3网络管理和运行
为了实现信息的特殊性、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物联网必须具备一个管理良好的网络,这样才能使信息传输和用户访问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只有由专业的运营商来管理物联网,才能实现完善的管理。因此,物联网运营过程中,要选择一个可操作网络。在多年的实践中,电信运营商已积累了大量的公共信息网络运营经验,物联网的运营由他们负责更能实现物联网安全可靠性。
2物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
2.1物联网与移动通信融合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由于信息节点数量巨大、地域覆盖广泛,且部分联网的信息节点又具有一定的移动性,无论从建设成本还是从实现技术考虑,无线通信都将是物联网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而物联网的可运营、管理的要求,也需要由专业网络运营商满足。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城市都已覆盖了移动通信网络。由于网络负载和网络通信,大型信息传输网络并不容易运行,移动运营商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非常适合网络操作。因此,有必要实现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全面融合,加快物联网建设速度,推进物联网建设进程。
2.2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基本融合的途径
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融合的基本途径是将物联网的信息感知和控制节点看作移动通信网络的通信终端,将移动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网络同时作为物联网的信息传输网络,将物联网的信息应用作为移动通信网络的增值业务,从而将物联网叠加到移动通信网络上,实现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有机融合。
2.3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具体融合的途径
我国现阶段的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语音通信、数据通信工程等方面,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是在传统的语音通信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现阶段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
2.3.1移动通信终端改造
作为一个节点控制、信息融合与控制网络通信终端的传感器,移动通信网络接入终端对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功能和对象进行改革,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提高传统通信终端信息感知和目标控制能力。作为网络信息传感器节点,它们不仅具有控制器、传感器和传统移动通信的功能,也是移动通信的终端。
2.3.2移动通信网络改造
我国现阶段的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语音通信、数据通信工程等方面,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是在传统的语音通信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语音通信,在信息传输方面还存在缺陷,因此,必须对融合后的物联网进行改造,增加物联网的信息传输和管理功能,让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发挥最大的作用。要区分对象对应的终端节点的信息,以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和管理效率。
3结语
物联网研究和建设的推进是各大国现阶段的主要发展方向,结合了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物联网能够实现无缝覆盖和便捷接入,物联网的数据通信能力不断增强。物联网与移动通讯相融合可以节约建设物联网网络的资金成本,对于物联网应用快速普及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莹,冷锦,刘中华.物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融合发展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1(7):25-29.
[2]高华.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研究[J].移动通信,2011,35(19):55-58.
[3]高旭东.物联网(智能家居)中无线异构网络融合网关的设计与应用[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3.
[4]杨建栋.面向城市生命线管理的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6.
[5]丁杰.新型高效协作式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学院的移动通信实验室内只有移动通信实验箱,个别企业赠送的大型的移动通信设备由于年限已久,无法投入教学中,再加上教师数量的限制,所以为了增加学生对移动通信的感性认识,减少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在移动通信课程的中后期组织了学生们参观阿克苏地区三大移动运营商的机房设备,参观过程中,各公司的工程师在机房设备前对GSM系统和3G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利用信令分析仪为学生们介绍了移动通信网络中活动用户产生的所有信令,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了,大大地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移动通信课程的兴趣。参观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每当工程师讲解到他们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都会很惊喜。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对移动通信设备、通信网络结构有了新的认识,对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也有了更足的信心。这样实地参观了设备过后,以前在书本上看过的专业知识、图片得到了具体化,对于通信过程,也有了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再次回到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明显比参观前大了很多。
2开通信实训课程
通信实训课是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进行的。目前第三代移动通信占据主流,所以学院开了针对3G的移动通信实训课程。在我国的存在的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中,中国移动经营着中国提出的TD-SCDMA网络;中国联通经营着美国标准的WCDMA网络,中国电信经营着欧洲标准CDMA2000网络,所以针对这三大网络,分别使用实验仿真教学软件进行实训。实验仿真教学软件的开发是基于现代通信工程教育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此软件把大型网络通信系统的所有功能移植于个人电脑上,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就可以亲身体验最真实的硬件环境,模拟操作体验主流的通讯业务。
2.1TD-SCDMA实训
TD-SCDMA实训课立足于中兴通信公司研发的TD-SCDMAVbox仿真软件,此软件为具有移动通信原理基础知识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TD-SCDMARNS硬件和网管的工具。本软件主要包括“虚拟机房”和“虚拟后台”两部分:用户可以在“虚拟机房”中观察机房环境,机房硬件结构,RRU、RNC和BBU的主要连线,指示灯的不同状态和其状态说明。用户可以在“虚拟后台”体验网管数据配置过程,查看动态数据跟踪;然后在虚拟电话中拨打其它号码,发送短信;还可以打开信令跟踪,查看信令跟踪消息或信令故障的原因。通过本软件,用户可以了把移动通信课程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能了解TD-SCDMA的硬件结构和网管后台数据配置维护。
2.2CDMA2000实训
CDMA2000实训立足于中兴通信公司研发的针对CDMA2000组网的ZXC10BSSB仿真软件,学生可以在软件搭建的“虚拟机房”中观察机房设备BSCB基站控制器,BTSBI4、CBTSI2、CBTSO1系列基站的单板配置、指示灯的不同状态和说明,以及各单板之间的主要连接线等。通过全面的互动查看,客户可以对机房布置、硬件结构达到较深入的了解,籍由形象具体的场景建立起基本概念,增加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解基础。虚拟后台包括“数据配置”、“虚拟电话”和“信令跟踪”。学生通过BSCB和三类典型基站的数据配置,利用告警管理、动态数据跟踪工具,结合虚拟手机和信令跟踪工具,完成数据配置、调试、打通电话的完整实习过程。然后,客户可以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来体验配置数据成功、业务实现的喜悦,并对手机的呼叫流程达到全面的理解。真实、动态的反馈可以提高客户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3WCDMA实训课
WCDMARNS实验仿真教学软件以WCDMA新型设备ZXWR的ATM交换、全IP模式典型配置为例,学生通过软件,可以通过软件完成网管数据的配置;也可以选择“数据恢复”功能,导入一套已经配置好的样例数据库直接进入下即调试环节,便于学生灵活选择学习阶段。完成数据配置之后,客户就可以在“动态数据管理”中查看系统各项动态数据的使用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告警管理”对系统出现的各种告警信号进行查看。
3结语
就电力营销的基本概念而言,其核心就要求供电企业必须面对市场,面向用户,利用技术与营销策略的提升来适应不断提高的技术与市场需求,以及作出真确的反应而提供供电用户满意的服务,即实现营销过程中费用最低、速度最快、质量最优、性价比最佳的服务目标。在电力营销改革中需要注意的是供电企业的特殊地位,其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社会性、服务性、技术性、经营统一性等,是生产经营于一体的产业模式。
2电力营销的基本内容与改革意义
电力营销的基本工作内容包括:在服务中办理业务扩充,解决新老用户的增容与新装问题;负责对因为变更进行办理,方便客户做好电力营销的日常管理工作;在营销中做好电价与电费的管理,认真落实和执行电价策略,及时准确的抄表、核算,做好电费的准确回收与管理;做好电能计量的管理,以可靠的技术措施来保证电能计量的准确;针对电力网络进行用电检查,对用电安全、节约、计划等进行全面控制,做好电力调度工作;全面提升管理能力拓展电能的销售量;做好各项统计工作,做好基础资料的采集、整理、分析,以备管理决策。电力营销改革的意义:在电力发展的影响下,智能电网的发展对电力营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电力生产与营销管理因为技术支持从内部已经呈现出高效率生产与管理的态势,而针对客户的营销模式也应根据这个需要进行改变,利用先进的管理与营销体制替代传统的营销模式,以此适应时代的需求,这就是营销改革的重要意义。
3现有电力网络的营销状况
我国供电网络中,电力营销管理多数承担的是电力市场培育与电能销售、服务的工作,这也是电力企业最为基本的营销体制。从业务划分上,逻辑属性可以将供电营销业务分为客服、业务、质量管理、营销决策等层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电力营销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其已经得到了多功能系统支持,如营销信息管理、客服技术支持、自动抄表、银行账务、电力负荷自动调控等。虽然有了技术上的改进,但是从本质看,营销思路与人员的基本素质的改变不能适应当前技术上的提高,因此必须能进入数字化营销的理念,这样才能适应供电智能化的发展。
4智能电网对供电营销的影响
以往的电力营销是抄表、核算、收费,主要的措施与手段相对被动,电力营销仅仅集中在对客户的被动式管理上,缺乏主动提供服务的能力。而智能化电网将电力从业人员从繁重的基础数据调查中解放出来,使之可以将精力放在营销业务环节上,即如何为客户提供安全与稳定的供电服务,并帮客户会解决问题等方面。所以智能技术解放了营销中资源的浪费而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因此营销必须适应此种变化。例如:智能化的用户负荷管理系统的出现,就可以帮助负荷管理与控制可以理想地完成自动计量、电力制定、分布式上网监控等实时应用功能,为客户知识的交互提供技术支持。系统利用现有的通信通道实现双向通信,完成自动采集与分析功能,挖掘分析用电模式,预测市场发展,同时制定多元化的服务方案,并将信息传递给客户,使其可以自由选择,最终平衡电网供求。而用户可以对配置方案进行优化选择,整合自身的资源调整用电模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传统的负荷控制模式相比,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具备了以下四方方面的优势:1)智能化用电量与方式监测;2)智能化数据通信与安全保障;3)智能化数据处理与信息挖掘;4)智能化负荷控制与营销。
5改革后的智能营销模式分析
从发展方向上看未来的电力系统将进入到智能营销模式,即完全借助数字技术将电网运行与业务需要、社会效益等关联起来,实现市场参与者实时化互动和能源供需平衡的调度,达到最优化控制能源配置,最安全、最经济、最环保的服务和销售模式。智能营销体系可以分为经营、销售、营销等系统的全面自动化。智能化营销的着眼点应在智能化服务上,电力商品的销售与使用将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实时性、环保性,所以智能化营销必须借助智能网络技术,并围绕这三个需要而展开深化与创新,具体表现是:高电能质量和高可靠性;在高级配电网络和高级配电自动化的自愈功能,使之具有网络重构和故障监控、定位、隔离、恢复等功能;网络通信技术将保证系统地域攻击;高级配网SCADA可以进行海量的数据处理并进行数据挖掘,以此为营销提供数据支持;分布式的电能购销、调度、频率波动处理等,可以帮助开的清洁能源市场,实现分布式的网络化销售;营销中系统可以结合动态化电价政策对电力负荷与测算进行差异化分析,以此慢优化销售的需求,既满足用户需求也保证销售效益。
6结语
关键词:云计算;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7-6113-03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自动标识中心(AIL)于1999年提出,主要依据物品编码、RFID(射频识别)技术,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传感器网络为基础,按约定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数据融合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网络平台。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正式确定了“物联网”的概念。2009年6月18日,欧盟执委会也声明,描述了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并首次提出了物联网发展和管理设想。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无锡提出“感知中国”理念,由此掀起了物联网技术在国内的迅猛发展[ 1]。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和云计算相结合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其原因在于云计算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池,而应用的使用又有不同的负载周期,根据负载对应的资源进行动态伸缩(即高负载时动态扩展资源,低负载时释放多余的资源)。将可以显著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外,云计算的分布式计算和分布式存储可以实现将大型任务细分成很多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分布式地或并行分配到在多个计算节点上进行调度和计算,同时将存储资源抽象表示和统一管理。
因此,可以这样预见,物联网的迅猛发展可以借助云计算的诸多特征;而云计算的拓展则可以建立在物联网上无处不在的传感器网络,从而实现技术的融合,产生更加巨大的正能量。
1 物联网的基本原理
1.1 以传感器网络为基础
深入剖析物联网的概念可以发现,物联网实质上是对各类传感器和现有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个新技术,或者说是未来互联网的一部分,其核心是智能传感器网络技术。传感器网络可以理解为人类感知世界的触角,用这样的触角将感知世界的各种信息通过物理世界的各类互联网络进行传递、处理,从而使得数字虚拟世界中各种纷繁的画面能够呈现在人类社会中,让我们能够实时感知[2]。这样的“感知——传送——计算——应用”过程,便构成了我们所熟知的物联网的运营模式。而这种运行模式中的关键在于广泛而数目巨大的节点的存在和节点提供了无处不在的计算能力。节点是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单位,主要完成智能感知、信息采集、数据融合、数据传送和构造底层物理传感器网络等功能。节点一般由传感器单元、处理单元、通信单元和电源以及其他辅助单元等组成。通常,对节点的设计要满足如下几个条件:(1)适合广泛的应用场合、微型化、低功耗;(2)良好的接口、传感器具有与较强的感知能力(3)较强的恶劣环境的工作能力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4)就有数据转换能力,即能够适应数据的串行到并行的转换。
1.2 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深刻认识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是正确理解物联网内涵的前提,也是将物联网和云计算相结合的基础。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可由三部分组成: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传感器网络管理和应用支撑技术[3 ]。
(1)网络通信协议
这一层主要包括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形成的融合网络、物联网管理中心、信心中心、各类样本库、算法库和各类服务基础设施。
(2)传感器网络管理
这一层主要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和M2M终端、传感器网络网关等。主要任务是解决感知和识别物体,采集和捕获信息。
(3)应用支撑技术
应用支持技术主要解决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结合以及提供广泛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其关键在于信息的社会化共享以及信息安全等问题[4 ]。
1.3 传感器网络网络安全分析
物联网除了涉及到互联网安全问题外,还需要面对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问题。传统互联网存在的多种威胁已经拥有很多可行的应对措施;而传感器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比如,传感器网络一般可能遇到节点被攻击、部分节点被物理操纵、信息流失和部分网络被控制等问题。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案有节点身份认证、ZigBee技术等等。[5 ]。
2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实现可行性分析
2.1 物联网云计算基础
从前两个小节的阐述不难发现,物联网一般具备三个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而其中智能处理恰恰与近几年来迅速崛起的“云计算”的理念相吻合。下面,先考察近几年来云计算概念的发展情况。
云计算作为继网格计算、互联网计算、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等类计算模式的最新发展,云计算主要通过虚拟技术将各种互联网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抽象,有效地为用户提供了可靠服务的形式——大规模计算资源,从而将用户从复杂的底层硬件逻辑、网络协议、软件架构中解放出来。这正是云计算理念中一直提倡的“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
维基百科对云计算的定义是:“云计算是一种动态的易扩展的且通常是通过互联网提供虚拟化的资源计算方式,用户不需要了解云内部的细节。云计算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以及其他依赖于互联网满足客户计算需求的技术趋势”[ 6]。
IBM对云计算的定义是:“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应用数据和IT资源以服务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大量的计算资源组成IT资源池,用于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供给用户使用”[ 7]。
为此,我们不难看出,未来的物联网运营平台需要在不同时间采集的海量信息源于数以亿计的传感器构建的传感器网络,并利用各个网络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拆分、统计、备份,这对物联网平台的计算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验。同时,资源负载在不同时间段也会存在相应的起伏。因此,考虑一个具有很好自适应能力的物联网运营平台是十分必要切迫切的任务,一方面避免重复性建设;另一方面也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理论和技术,从而寻求新的突破。至此,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云计算是与物联网运营平台相融合的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向,其原因在于二者有基本相同的客户需求,也有相似的物理设备基础,将二者在理念和技术上进行相容,必将创造出更具活力的运营平台。
2.2 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实现可行性分析
从上面几点分析看,云计算是物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计算方式、存储手段、智能算法等等都将与云计算的理念和体系结构相融合。依据云计算的方式构建全新的物联网服务模式,无论从理论还是商业运营模式都是可行的,其安全性也是有一定保证的。
3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基本设想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运营平台,可以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1)云基础设施
包括传感器网络、物理资源以及能够实现所有客户共用的一个跨物理存储设备的虚拟存储池。能够有效地提供资源需求的弹性伸缩和集群服务。
(2)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平台
该平台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运营系统的核心,主要实现网络节点的配置和控制、信息的采集和计算功能。
(3)物联网云应用
物联网云应用是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平台的拓展部分,可以集成第三方行业应用。主要是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在一个物联网环境下全部用户资源共享、计算能力共享。
(4)物联网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一方面用于监控基于云计算物联网运营平台的运行情况、资源弹性伸缩机制下资源利用的控制情况以及网络用户、安全以及服务管理等等。
上面几点仅仅是在云计算相关概念的启发下,以及对物联网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初步设想,在有些方面的构建以及架构仍然存在问题,必将随着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而逐渐改进,以便于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基于云计算理念的物联网运营平台。
4 结束语
文中主要针对物联网的概念和近几年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然后,根据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预测,并根据物联网的与云计算可能存在的交集展开了理论剖析。从理论和应用前景上分析了两者融合的可行性和广阔前景。最后,论文给出了基于云计算理念下的物联网实现的简单设想。
参考文献:
[1] 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 22(12): 12-14.
[2] 石军.“感知中国”促进中国物联网加速发展[J]. 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5): 1-3.
[3]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R].Geneva: ITU,2005.
[4] http: //ec.europa.eu/information_society/policy/rfid/documents/in_cerp.pdf.
[5] President. 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Mostp.gov/pdf/nitrd_review.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