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1 17:07: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教育教学理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

第1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执行力;要素;提升策略

一、何谓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执行力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执行力一词的定义是:实施;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具体到教育教学的管理领域,执行力就是指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贯彻落实教育管理规范和管理目标等工作方针决策的实践能力。换言之,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执行力就是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的工作能力。

从我国高校的管理现状来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管理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如:管理中有章不循、抓而不紧的现象比较普遍;管的多,引导和指导的少;一事一议、临时突击应付的多,总体规划的少……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与管理者的理念和认识有关,也与具体的操作方法手段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制度不严谨,未经认真论证就仓促出台,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遇到实际问题就朝令夕改,丧失了学校管理层的公信力;二是执行过程繁琐、流程混乱,制度之间不统一,领导职责界定不清,互相扯皮,导致教师无所适从;三是执行不能始终如一,虎头蛇尾,检查工作前紧后松,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结果得不到落实,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教育教学管理执行力在根本上无法高效率地实施。

现代管理学中指出,一个成功的组织,在30%的程度上依靠正确的战略,另外的70%则是要靠正确的执行,由此可见,执行力是核心竞争力,科学、高效、稳定的执行力,对于创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丰富高校教育教学理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的执行力,已经成为当今高等院校发展和建设中贯穿始终的重要课题。

二、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执行力的构成要素

(一)管理制度的科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的执行力是建立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之上、有效进行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师生的个人行为,形成管理层面上整体积极向上的合力,从而保障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的管理项目多,涉及领域广,承担责任大,为了保证高校管理系统能高效、有序、稳定、规范地运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遵循科学、规范、系统、可行、可持续、创造性等基本原则,包括完善的执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灵活的监测制度和反馈制度,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管理环节控制体系等。

(二)管理模式的行之有效。以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为基

础,高校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以此确保管理功能的顺利执行。从管理学视角来说,高度集权的刚性管理模式更多地强调制度化,可以使管理者实现扁平化沟通,但相对而言易造成管理人员之间的责权分配不分明;而柔性管理模式更注重人性化、民主化,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地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但可能会削弱管理的约束力。落实到教育教学的管理实践工作中,笔者认为,我们应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这两种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从而促进执行力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管理目标。

(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协调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个流程中,管理者始终扮演着“在最前沿冲锋陷阵的中流砥柱,在机制调节中沟通协调的互通桥梁”这样看似矛盾却又完美契合的角色。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管理人员必须既具有能协调各教学职能部门、院系间、师生间的纷繁复杂关系的能力,又具有能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创新能力,从而使执行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四)优秀的管理文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由管理者团队共同开展和承担的,要建立良好的执行力,要求管理团队必须具有共同的愿景才得以实施,包括:共同的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管理理念、工作方式以及相互承担的团队协作精神。由高素质的管理者抱持一致愿景结成的群体所创造的团队精神和管理文化,可以促使管理者们共同做好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协调工作,严格执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保证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管理效率,营造有利于执行力最优化发挥的工作氛围,形成良好的管理文化以及执行力文化。

三、提升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执行力的途径措施

(一)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教育教学的管理执行说到底就是贯彻落实上级管理部门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以期最终达到管理目标的过程。它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就教育教学管理目标手段所做出的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互动过程。只有得到学校内部的普遍认同,管理双方在认识上达成共识,管理才有意义可言。因此,在认知层面上,管理者要更新以往的陈旧观念,树立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践层面上,对于管理制度的设计、落实中,管理者要以人(教育主客体)为中心,反映人的需要,保证人的权利。从根本上更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为师生营造自由奔放的学术氛围,调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最终极的管理目标,从而促进管理双方的理解和合作,有效地提升管理执行力。

(二)建立科学管理制度。(1)注重宏观策划,强化目标管理。计划是执行的前提,没有计划,或者说没有一个好的计划就不可能有好的执行力。执行任何任务都要制订计划,并确保计划目标清晰,可量化、可度量、可考核、可检查,分清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抓住关键性问题进行实施,不能因琐碎小事而影响了应该做的重要工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管理决策应从系统宏观的角度出发,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思路上加强设计理念,强化目标管理工作。(2)规范制度、流程,强化节点控制。首先要充实和完善所有规范性、程序性和操作性的制度,在原则性上对各项管理工作的根本宗旨、任务目标、管理体制等进行规定,并在阶段时间内对源文件进行汇编、调整和补充。其次,将可能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环节和因素纳入到强化管理的范围内,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在每学期的各个阶段(如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阶段性工作通知,提醒各教学部门按照计划组织工作,做好重点工作的节点管理;(二)各教学部门应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归纳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及时解决教育教学管理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部署随后的工作任务;(三)对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及时进行探讨、指导与技术支持,以点带面,推动整体的建设。(3)开展业务考核,注重数据分析。管理部门应秉承着“三有利”的原则,对管理人员开展质量分析和评价等业务考核工作,将管理目标、管理过程有机结合,实现全面、全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定期收集高校各级别、各部门的科研教学成果,采集各类教学管理数据状态,全面分析,挖掘问题,确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二)定期对学校的目标任务和状态指标进行总结交流,通过比较探索缺憾,发现问题修正策略,目的亦是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上开展年终评价总结工作,评价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奖励优秀的部门及工作者;(三)对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按岗位进行考核评价,采取量化和定性评价法,结合日常工作面貌、团队合作精神和工作突出业绩等表彰优秀工作者。(4)规范执行过程,加强执行管理。通过以上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我们可以基本制定科学稳定的管理制度,但制度的执行需要管理人员有计划的组织和安排,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执行工作落到实处。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一)在执行动员这一重要步骤做好宣传工作,对师生进行认真详细的政策解释,使其对制度了解并接受认可,使政策从根本上获得支持;(二)在执行方法和手段上要恰当,不能违反法律规定,不能采用不合法的强制手段,要以思想教育为主、文化宣传为辅,与师生达成共识;(三)在执行监督中,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构建信息反馈平台,对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纠正,对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这些工作对于管理制度的完善是有利的,对提高执行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优秀管理团队。教育教学管理者是执行力得以实施和体现的主体,因此对管理者和管理团队的素质要求也相应严格。首先,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修养,不断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知识和方法手段;此外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浓厚的团队意识,这是执行力得以实现的基础;第三要有较强的决策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衡量管理团队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建立一支专业化、科学化、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管理团队,可以增强管理者对制度精神和内涵理解的深入性,直接提升高校管理的执行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执行力的提升,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并组织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同时要配合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得管理政策的执行落实得到上下一致的认可和接受。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入手,采取恰当合理的办法,使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执行力得以彻底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拓,屈波.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2] 鲁武霞.基于生态视域重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执行力[J].成人教育,2011(10).

第2篇

【关键词】情境学习理论;高校;教学改革;方法措施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实践中,以传统教学理论以及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现状,不仅越来越不能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需求,并且在人才培养与教育方面,也逐渐不能满足新时期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需求,迫切需要对于当前高校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与完善,以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与进步。结合当前高校教学实践的现状,其教学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的教学改革并没有结合高校的教学特征进行开展与实施,其次是高校的教学改革开展与实施过程中,相对缺乏比较强并且有力的理论作为教学改革的支撑,结合高校教学改革的这一现状,在具体的开展与实施中,需要才有有效性的这怒地措施,以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开展实施,而情境学习理论是一种主注重个体参与实践、并且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与学习理论,符合高校教学改革的理论需求,对于高校教学改革的开展与实施具有积极的支持作用和意义。

1、情境学习理论的含义与实质分析

1.1 情境学习理论的含义概述。情境学习理论是一种将个体以及社会、环境等各个学习因素放置到一个统一的整体中进行考虑,并且在赋予学生新的含义基础上,对于学习的实质与内容、方式等,有了重新考虑,实现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放置在一个开放的,并且与外界具有互动性关系的生态化系统进行考虑实现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的出现是在上个世纪以莱夫为代表而形成的一个理论派别,并且是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之后发展形成的一种理论观点,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与学习应用中认为,知识是寓于情境之中,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学习或者是进行知识教学需要通过身临其境、参与实践等以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方式进行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提升。

1.2 情境学习理论的实质与学习内容。结合当前高校教学现状可以看出,高校教学实践与活动开展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口头讲述与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情况比较突出并且严重,这种高校教学模式与教学现状,不仅对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性有很大的打击,并且对于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提升改善也十分不利,总结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由于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由于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与地位,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比较困难,因此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不理想。而情境学习理论则是一种与传统家教学模式与理论有很大区别的理论模式,它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学习的实质就是个体参与实践与进行实践能力获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与他人以及学习环境之间发挥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以及济宁社会化水平提升。

情景学习理论在进行学习指导过程中,不仅注重学习者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实践环境也较为重视,它认为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根本标志就是越容易地和有效地参与团队的一个重要实践活动,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实现实践能力增长与社会化的过程。

2、情境学习理论与我国当前高校教学改革

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由于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以及与高校教学特征结合不够明显,改革成效一直不是很明显,针对这一情况和问题,为了推进高校的教学改革开展与实施,就需要结合高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方法与措施,进行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与深化。情境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注重个体参与实践、参与实践能力提升的方法理论,不仅符合高校教学活动的特征,并且对于高校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2.1 情境学习理论对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首先,情境学习理论应用到高校的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帮助高校在教学实践开展中形成新的教学理论与观念意识,对于推进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意义。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教学活动本身是以满足学生以及团体的现实社会需要为主,进行服务实现的,而学校则是学生现实生活的一个场所,教师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对于学生与团体的成长进行引导,并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学习的知识与资源结构形式多样,来源也比较丰富,有利于实现个体学习者想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概念意识上进行转变。其次,情境学习理论,在高校教学改革中还具有帮助进行有助于学生探究以及互动、社会化的实践环境与策略探索的启发作用和意义。最后,情境学习理论在高校教学改革中,还能够为高校的教学改革进行包含有活动参与方式与现实问题的开放式课程提供实现的作用意义,同时,在学生的探究与参与实践活动能力的学习评价上,情境学习理论也能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支持提供。值得注意的是,情境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应用中,并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进行教学与学习情境的创设,它是在学习者的活动以及环境相统一的情况,通过对于这一情境的审视,最红实现利于教学开展的情境创设,以促进教学与学习开展。

2.2 情境学习理论给高校教学改革带来的思考。在高校教学实践与教学活动开展中,情境学习理论中所倡导的情境教学的观念意识,是从一个新的教学和学习的角度出发,对于怎样进行教学与学习开展从不同的行为观念和认知意识上做了分析与阐述,其极具创新思想的方法理论,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并且在教学实践与学习应用中越来越受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实践与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对于情境学习理论的引进应用,需要注意与认识的建构观理论进行区别,避免在教学应用中混为一谈,这样不仅容易造成教学观念上的混乱,而且这种混乱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对于教学改革的健康与正确合理稳定实施产生危害作用和影响,对于教学发展极为不利。此外,还需注意,情境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学习理论与观念认识,在教学实践中具有突出的应用优势和价值特征,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具有价值的理论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情境学习理论才是有价值的理论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情境观并不能够是替代行为观以及认知观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贡献,注意教学中对于这些先进的观念理论进行结合应用,以促进教学发展。

3、结束语

总之,情境学习理论是一种符合高校教学特征的理论,在高校教学应用中,注意结合高校教学开展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方式与观念意识构建,以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禹实.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启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5).

[2]鲁吉,周子伦.学习策略教学与英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新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8(6).

第3篇

摘 要: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课程目标学科化、理论化倾向,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深度不够等问题,建议应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遵循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实效和动态反馈,分别“引入—创设体验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经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五阶段体验循环模式,让学生在蕴含丰富体验和感悟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心理知识。结果显示,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 B84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13)01-0091-05

一、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指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层面,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贴近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纠正学生错误认知,使其建立积极情感、树立坚毅信念、磨炼意志行为的课程,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促进大学生知、情、信、意、行的相互作用,促使其身心发展和谐、均衡、统一。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应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消除传统教学中说教和灌输等显性教育的方式,将心理学学科基础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环境进行有机融合,通过教学协助学生获得充分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通过体验式教学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自我、快乐成长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不再是单一的指导者,而是提问者、协调者、旁观者和建议者。教师们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式教学环节,以启发式、互动式、感悟式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自助、他助、助人的机会,为学生充分创造自主探索、协同伙伴探索的学习空间〔1〕;并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使大学生在轻松、自由、快乐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二、 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在不断的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目标学科化、理论化倾向比较普遍。在教学中理论性专业性的内容较多,而实用性操作性的内容很少;且授课内容并无法解决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无法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2)教学方式单一。目前课堂上多以教师讲述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和体验感悟的环节,且教学用具和教学技术方式陈旧,缺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3)教学内容涵盖面广,但是深度不够。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针对不同个体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对大学生关心的各类热点话题涉及不多。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原则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使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从心理上理解并建构心理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体验式活动使其与其他参与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其快乐〔3〕。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体验式教学,一定要明确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打破“教师就是传授知识”的观念。强调学习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欲望。在师生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使其思维产生碰撞、心灵得到充分的交流。体验式教学模式重在营造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充分感悟、尽情体验,最终达到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乐趣,获得知识、经验和技巧,并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另外,体验式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在课堂上进行体验学习的机会。

(2)教学实效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来设计。在具体课堂教学环节上,要将每一次教学内容的重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融合,既要考虑到教学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生接受的可能性。在教学中可穿插一些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游戏和讨论,使活动、游戏和讨论充满内涵、具有活力。另外,还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水平、实际需要来设计课堂游戏和活动环节,教师应对教学的活动内容或游戏环节进行关注并注意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活动结束后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使学生通过活动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3)动态反馈原则。进行体验式教学的教师要善于根据体验式学习的“引入—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体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 五阶段循环模式,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抓住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有目的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教师要扮演好“协调者”、“观察者”、“质疑者”和“点评者”的角色,及时向学生反馈其在各学习阶段中的表现情况,提出有价值的“心理行为点”供学生分享和讨论。

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

1.体验式教学情境设计

体验式教学方案设计是教学思想和现实教学联系的桥梁。体验式教学方案设计包括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课堂专题教学设计,通过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整体框架,每一章节涵盖的重要知识点,应解决哪些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专题设计就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通过教学专题的学习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学会处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灵活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下面就以2010年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西南交通大学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全校大学生的限选课,要求大一到大四的学生都必须选修这门课程。在设计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案时,参考2010年本科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七大体验式教学情境,具体包括:心理健康与成才,自我观念与心理健康,学习能力与发展,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大学生爱情与性,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和总复习等内容。

2.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采取“引入—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体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五阶段循环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心理知识。

第一阶段:引入。引入阶段为体验阶段的理论铺垫,是由教师综合讲解本章节涉及到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心理学理论机制,提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使学生通过教师的介绍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第二阶段: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师在基本理论背景之下创设涵盖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情境,用丰富的教学道具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组成多层次的学习体验空间,给学生提供能产生多种深度学习体验的环境。

第三阶段:进行体验。学生参与教师设计的富含心理意味的体验情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针对各类心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案,然后用行为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团队的任务、相互间进行思维碰撞,共同分享感受和体验。

第四阶段:分享和点评体验感受。在每一项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观察活动结果和活动感受,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倾听和表达的技巧。同时教师提出活动过程中有价值的“心理行为点”,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最后由学生总结归纳体验过程中的学习成果。

第五阶段:体验内化应用。教师对本次体验教学的整体活动进行总结,结合第一阶段的要点,再次点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督促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现以西南交通大学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第四章“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专题体验式教学为例,从教学进程、时间安排、教学目的、教学步骤、教学重点和教学组织等方面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验式教学五阶段模式的具体运用情况。

教学进程时间 教学目的教学(活动)步骤教学(活动)重点教学组织

要学会倾听20分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倾听的重要,学习倾听的基本技巧(1)引入:老师讲解倾听的基本理论和技巧。(2)创设情境和体验:将教学班成员分成若干个两人小组,轮流扮演倾听者和倾诉者。(3)分享和讨论:相互分享交流过程中的感受。(4)体验内化应用:指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并指出此环节的意义倾听者的角色扮演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注意观察有价值的“心理行为”

要善于表达25分钟提供给每个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相互分享和交流个人表达风格和技巧(1)引入:教师介绍在现代社会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2)创设情境和体验:让每个同学进行三十秒钟的自我介绍。(3)分享讨论:在每一个同学的自我介绍之后请另一名同学分析该同学的个人表达风格。(4)体验内化应用: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掌握表达技巧的重要性并布置课后训练任务该环节以自我介绍和分享交流经验为活动的重点自我介绍者应声音洪亮,尽量避免倾听者注意力的分散

参与盲行游戏30分钟以游戏的方式创设同学间深度交流和沟通的情境(1)引入:介绍“盲行”的项目规则。(2)创设情境和体验:督促学生严格遵守规则完成“盲行”任务,使成员之间的沟通产生默契。(3)分享讨论:“盲人”寻找帮助自己的“哑人”,并感谢其帮助,共同分享活动感受。(4)体验内化应用:教师做总结归纳,点出游戏蕴含的心理意义“盲行”的游戏过程是活动的重点让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担任“盲人”角色,而行动力比较强的同学担任“哑人”角色,使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课程小结及课后任务15分钟指出课程活动的心理意义,强调体验内化应用的延续(1)回溯本次课程流程和环节。(2)提炼和强化课程教学重点。(3)布置课后体验应用任务概括本次课程体验教学的收获,并上升到理论层面教师要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把握

3.体验式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

体验式教学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课程及其课程活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体现在通过学生的课堂亲身体验,让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升。因此,教师除了对教学环节要进行精心的准备,还应该对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进行适时评价,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估体系反馈的结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把握教学节奏,将教学效果最大化。为了考察体验式教学模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运用教学实验法将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西南交通大学100名大一学生分成教学实验组和教学对照组两组,对教学实验组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一个学期(17周每周2学时,共计34个学时)的教学后,对比教学实验组和教学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情况,得出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效果较好。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测试。《SCL—90》共90个题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每个因子评分为五级(从0~4 ) ,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4〕。得分越高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其中,体验式教学前和体验式教学后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人数都是94人,实验前后测试结果见表3。

表3显示,经过1个学期的学习,参与体验式教学的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7个因子上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

四、结语

经过教学实践验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必要的、可行的。遵循“学生主体原则、教学实践原则、动态反馈原则”三大体验式教学原则进行设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五阶段体验循环模式,让学生在蕴含丰富体验和感悟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改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倪海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

〔2〕汪 东.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24.

第4篇

【关键词】“微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45-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随时都能接收并传播教育信息。在此情形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应顺应形势的发展,在教学主体、课内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性教学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采取教学策略。

一、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微能力”

所谓微能力,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接触、解读、使用微博、微信及信息时所具有的能力,包括对微博、微信功能和特征的认知,对微博、微信信息的识别能力,使用微博、微信传递信息的能力。教学主体即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微时代”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新视角,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应顺应微时代的发展,适应和掌握微时代的新特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微能力”,实现自身的创新。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运用“微技术”的能力。具体如下: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应积极认知“自媒体”。所谓自媒体,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介。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应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掌握网络交流和沟通技术,充分运用博客、微信、网络论坛、BBS等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心理调适等活动。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熟练掌握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即学会灵活运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在网上获取及时的时事政治和思政信息,并运用网络终端技术提取、阅读、吸收、存储、回应信息,为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理论课提供信息基础。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掌握建设网站、维护网站以及网页制作的基本技术,制作并推广思政专题网站,鼓励学生参与网上互动,正面地开展思政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具有激情,但他们缺乏人生经历,思想比较单纯,对有些事情的认识容易陷入理想化和片面化。尤其是网络上众多负面的价值观念、理想判断以及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传播,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对社会、政府的认识,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为此,为了守护网络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教师除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外,还要提高自己的网络应用技术。处于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坚持用发展着的武装大学生,努力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情应对能力,以疏导而不是封堵的方式,以正面宣传、主动解释的方法,培养青年大学生网民的理性精神,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客观评判能力和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使大学生不为“假新闻、假事件”以及“假理论”所左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认清楚网络上众多错误理论和言论的能力,还要带领学生坚决的与其做斗争,以守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二、深化思政理论课课内教学改革

慕课教学形式的出现引爆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风暴。它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式的网络课堂。它通过课程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每个知识点大约5-10分钟的视频,以短小的视频课程出现在学习者的移动终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自由控制这些视频,既可以反复观看,也可以快进快出。这种慕课形式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

(一)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夯实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主导性和思想性。一是引导学生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工夫,在掌握科学理论上下工夫,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工夫,切实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二是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通过历史变化、现实成就、国际比较,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是深入准确阐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导学生深刻把握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相互关系和实践要求。通过持续全面深入地宣讲,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讲话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理论品格,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主阵地与多阵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主体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坚守主阵地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职责,同时又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开辟课堂外的多个阵地。慕课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现主阵地与多阵地结合提供了坚实基础。自主开发或利用先进院校已经开发的慕课让学生的学习发生在上课之前,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上开展学习,自主安排学习的进程,教师也可以在线上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与反馈,学生从“满堂灌”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时效性进一步显现。

围绕传播职业精神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弘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开展好第一课堂的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积极与企业合作,推进“三进”,即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利用学校校史馆、图书馆、文化长廊、校刊、校报等多种形式,发挥学校历史沿革、专业发展历程、杰出人物事迹的文化育人作用;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传递正能量的实践育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一)充分利用“微技术”,翻转思政理论课课堂。将翻转课堂理念融入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改善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教师从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

1.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探究者。由于把学生当成学习主体,课前学生通过自媒体预先学习和了解教师将要上课的内容,到课堂上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激发一些对理论知识感兴趣的学生,还会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这些理论。

2.教师从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化。传统的思政理论课对学生是“填鸭式”教学,课堂上的40分钟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唇干口燥,学生却在台下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翻转课堂后,教师通过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手机APP事先了解所学的内容和练习,提前思考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也能让学生置身其中不再觉得无 聊,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成就感,甚至还能在课堂上培养出学生的各种意识,如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等。

(二)充分利用“微技术”,深化案例教学法改革。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完成的教学形式。即教师需要收集大量案例素材,并对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从案例引入到案例讨论,再到案例点评。其特点有三:(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2)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3)重视双向交流。充分利用“微技术”,深化案例教学法改革,它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掌握“微技术”又要结合学生实际,运用、更新、研究和创新新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不能简单地从网络上移植别人的案例教学模式,而是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坚持案例教学的自主性、启发性优势,同时融入理论讲授精确性、系统性的特质。

(三)充分利用“微技术”,采用调查研究法拓宽实践教学空间。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的重要环节。过去的实践教学较少,有的话也大多是组织学生看录像、看专题片、参观校史馆、博物馆等活动,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导致实践教学的时效性较低。“微技术”给实践教学提供了广大的空间。教师实施调查研究法,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期间,通过走访、访谈、发放问卷、个别调查、群体调查等形式了解调研对象,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传媒进行调查研究或收集大量二手资料。其步骤如下:一是教师事先拟定调研题目;二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调研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四是学生通过展示调研成果,互评互学,教学相长。所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结合调查研究和实践教育等教学方式探索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在调研中既理解掌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又锻炼挖掘出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实践教学落在实处。

(四)充分利用“微技术”,拓展思政理论课教学空间。信息技术时代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空间提供了优越条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工具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如:播出一小段视频资料作为案例展开讨论;教师利用QQ群、论坛、微信圈等途径与学生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困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师通过网络媒体搜索名家讲座,推荐给学生;通过教学网站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等。同时,校际之间也可通过网络媒体加强沟通、学习与交流,还可以加强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共享教学文档和教学心得,汲取同行的经验,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地探讨,改进教学方法,使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实现整体飞跃。

【参考文献】

[1]龙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J].红旗文稿,2015(9)

[2]汪倩倩.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J].高教探索,2015(8)

第5篇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随着高校教学管理发展形势的变化,高校教学管理中思想观念落后,对教学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管理工作缺乏创新,组织权力倾向严重,教学管理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不断出现,阻滞了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和进步。高校只有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面临新形势 

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学管理通过对高校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确保高校教学系统的有序高效运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高校教学管理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挑战。第一,近年来我国高校正在经历连年大幅扩招和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双重转变;第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高,重学历轻素质的传统人才需求模式不断被打破,多层次、宽领域、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格局逐渐形成并日臻完善;第三,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高等教育质量受到挑战,高校教学资源短缺问题逐渐成为不争的事实;第四,我国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矛盾突出问题日益严重,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亟需应对的重要方面。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理念陈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阶段,高校学生素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仍然陈旧。一是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管理理念陈旧,只是按照条条框框进行相应的管理,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有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不深,许多教学管理干部对自身工作也不重视,不愿学习钻研业务,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三是很多高校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不重视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很少考虑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进步和长远发展。 

2.教学管理工作缺乏创新。一是教学内容陈旧现象突出,教学计划缺乏创新,学生课程体系不能充分反映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致使高校课堂知识与社会发展实践相脱节。二是教学管理内容陈旧单一。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上,过于强调集中性、统一性与单一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削弱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学管理模式机械化。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以后,管理者就会要求管理对象事事服从管理制度,从学籍管理制度、教学计划管理到考试管理、教学评价等都缺乏对实施创新教育的积极引导,成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之路的绊脚石。 

3.教学管理组织权力集中现象严重。目前我国高校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以集权为主要特征的各层等级制度,其基本运行规则是上层决策、基层执行。一般高校教学管理层次通常都采用由上而下的等级制,依次为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二级学院(系)等,工作也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地下达指令和自下而上请示汇报。校长享有教学事务的最后决定权,教务处协助和落实校长决策,这两级机构占据了高校的大部分决策和管理权力。相反,接触基层和具体教学管理工作的二级学院(系)拥有的权力相对较小,造成权力失衡现象严重。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合并、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教学管理事务的不断繁杂化形势的发展,这种集权化的组织结构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4.教学管理绩效评估趋于形式化。一是有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以教学管理绩效评估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制;二是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绩效评估缺乏规范化,诸如教学评价由谁来操作,在什么时候进行,结果是否公开等问题都无定法,致使教学评价流于形式。三是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绩效评估缺乏科学性。有些高校只是将教学管理评估作为一般信息的收集工作,而非改进工作和参与决策的重要手段;还有些高校将教师和课程的综合评价简单化为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评价,使得教学管理绩效评估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三、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建议 

1.以人为根本出发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服务水平。(1)让师生参与教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从事的主要是学术性的学习、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也应当依据这些特点,管理者要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引导和服务,尊重管理对象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并吸纳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决策、监督等工作,实行师生参与管理,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2)以学生为本,推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可以适应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育教学,为学生提供自我设计和自我成才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从而克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教学计划统得过多、过死、教学管理培养模式单一等诸多弊端。当然,弹性学制的实施要考虑具体的国情、校情,对此,一些高校成功的试点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2.以组织分权为手段,提高学院(系)的教学管理权力。新形势要求我们对高校教学管理集权式的组织体制做出变革和创新,遵循一定的授权和分权理念,科学分解教学职能,合理设计和划分校、院(系)两级的职责和权力,保持权责相当。即要转变校长和教务处的职能,增强其宏观规划和指导职能,并将一部分管理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扩大二级学院的自主权,允许它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给高校基层管理人员以更大的发展和创造空间,增强学院(系)的基层组织活力,实现学院(系)的管理效能化,进而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3.以科学管理为核心,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1)增强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面对新形势,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把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结合起来,把行政方式和手段与科学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科学有效地解决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发展。(2)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者应具有较强的教育管理思想和专业管理意识,懂得教育发展规律的专业化人才群体。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能够在科学统筹和具体实践基础上,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等各类高科技技术,推动和实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4.以结果为导向,加强教学管理的绩效考评。绩效考评是检查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进度、衡量学院(系)及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成效、防止偏离教学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面对众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高校应识别和分析、设计出科学、多样化、操作性强的教学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有关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办法,形成完善、系统的校内教学质量绩效考评体系,不断促进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5.以竞争为动力,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新形势下,随着教育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我国的高校面临着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高校发展环境已经由传统的封闭型向目前的开放型、全球化转变,因此,高校应时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勇于参与各种形式的竞争。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也应该树立这种竞争意识,时刻掌握国际和国内教学管理方面的新变化、新情况,既保持自身优势,又博采外校之长,从而降低教学管理运营成本,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郑文发.高等教育信息化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影响[j].集美大学学报,2003,(4):88-91. 

[2]潘维真.职能、组织与方法:高校教学管理的角色转变[j].江苏高教,2008,(3):67-69. 

[3]李林.高校教学管理的思维变革[j].湘潮(下半月),2010,(3):64-65. 

[4]齐仲锋.谈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j].石油教育,2006,(5):60-61. 

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热点事件;教学改革

所谓社会热点事件是指在当前国内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领域内出现、存在着的,涉及到国际形势或影响到国计民生,引起官方或民间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社会问题。主要是在某一时期引起人们集中关注、议论的焦点问题,它既有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政问题,也有关系人们现实利益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世界政治格局大调整和国内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突显期。新旧体制的摩擦与碰撞,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与冲突,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每时每刻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牵动着人们的每一根神经。作为信息社会大背景下的大学生,他们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各类社会热点事件有着广泛的了解,但受到社会阅历浅、理解片面、媒体误导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有失偏颇。当大学生们把所学理论与社会热点事件相联系时,很容易产生困惑和疑虑,甚至影响他们对世情、国情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影响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因此,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确有必要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求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与社会热点事件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近年来,主要从热点事件的选取、热点事件的切入途径、热点事件的教育方法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一、精心筛选热点事件,充分组织教学材料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视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研究和分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热点事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为完成这样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结合教学内容分析研究社会热点问题,解惑答疑。

首先,教师要充分关注并深入研究社会热点事件,尤其是大学生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具有较为敏锐的触角,他们十分关注社会重大政治问题和身边的热点问题。能否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成为大学生能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认同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为指导思想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调查研究并科学解答社会热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教育内容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紧扣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适当的热点事件作为教学材料。归纳来看,按照不同的标准,社会热点事件有不同的分类形式。例如,按照教育意义的不同,可分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和具有消极意义的材料;按照事件的真实程度,可分为现实存在的事件和虚构捏造的事件;按照事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时政大事和现实社会问题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热点事件的不同特点,精心筛选事件为教学服务。

二、适时切入热点事件,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社会热点事件不仅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材料,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热点事件筛选好后,就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切入热点事件,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关于热点事件的切入,既可以课前导入,也可以课程讲授过程中导入,也可以课程结束之前作为教学总结的一部分。教师要根据热点事件本身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热点事件切入契机的把握,直接决定着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时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如何看待在反日浪潮中的烧自已同胞的过激行为”,请学生思考后对问题作出分析。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并且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认真给予点评。并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到,决定要行动之前必须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清楚的认识,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充分借助热点事件,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第7篇

“05”方案实施5年多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本教材集合了全国专家集中编写,每年组织修订,供全国高校统一使用,教材的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已经得到了根本保证。在这一基础上,如何按照“05方案”提出的加强教学方法研究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成为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注重教学方法研究是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与学的方式、办法或手段的总和。从教育学的角度上讲,教学方法不仅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得以实现,而且关系到教学效果是否得到提高。也就是说,任何教学活动都十分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不例外。而且,与其他课程相比较,作为政治属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因此,在全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加强科研能力的基础上,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着力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科研能力提高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机结合,这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学习。也就是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生来讲,兴趣就是将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消极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的关键。换句话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具有学习兴趣,与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这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对教师来说,就必须首先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需求;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就会把学生的需求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就会时刻关心学生所思所想,就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习而言,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二者是双向互动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间接学习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所引发的。它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且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内在潜力。比如,当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情不自禁地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间接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为此,要转变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传统教学观念,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在双向互动中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解决学生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教学方法的研究要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兴趣要服务于效果,不能只为形式的变化而去研究形式,而效果的好坏又取决于科研能力和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是内因,教学方法是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也就是说,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但科研能力并不简单地等于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要通过教学方法来实现。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以科研能力为基础,没有科研能力,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没有根基和扩展的空间。科研能力与教学方法是互动、互促的关系。有比较强的科研能力,又有比较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就能够使教学效果的提高得到双重的支撑。总之,兴趣与效果,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才能卓有成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学方法可以扭转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一方面,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偏差或误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宏观管理等方面存在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实效。对教师来说,首先要想办法扭转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而要实现这种转变,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说,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大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够正确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为整个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要解决这个首要问题,教师必须首先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教学中来,使他们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能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课程,并且逐步培养起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提高对教学方法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要把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内化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它渗透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具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个基本素质。

第三,教学方法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着我们主要在其中活动的精神环境的影响。”[1](P622)通俗地讲,环境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学校、课堂、家庭等是一个小环境。所谓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师生关系、校风班风、各种教学设施等。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直接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各种思潮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有利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在学校、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小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寻找突破口。比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动态过程,作为教学过程中互为主客体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定要有交流,有交流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当然,交流的方式、方法及形式可以多样化,提问、专题讨论、辩论、演讲、让学生与老师互为主客体对话均可;有了课堂上的交流,教学就有气氛、有生气。对教师来讲,要把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国际国内时事动态、社会热点问题、理论难点问题、社会焦点问题、重大现实问题、教学改革问题、中国化最新成果和相关学科的新成就等,及时引入课堂与学生交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要联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为学生解疑释惑,并积极引导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指导他们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在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理论成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创造出一个气氛活跃、师生互动、交流融洽的教学环境,就一定能够孕育出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反之亦然,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一定有效的交流,教学也就会显得平淡无味;在课堂上,如果将教师当成主体、学生当成客体对待,就会造成只有教师的“讲”、学生的“听”,师生之间没有形成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这样的教学就会变成各自内心的独白,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只有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才能营造一个比较良好的教学环境。

第四,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研究教学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凡是能够达到增强教学效果这一目的的各种教学环节,都属于教学方法研究的范畴。也就是说,教学方法并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外的方法,而是渗透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目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来看,教师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状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一门课程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教学效果迥然不同的情况,其中,教学方法起主要作用。也就是说,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某种程度上甚至要大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对教学效果的作用。一般而言,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优劣取决于两个基本要素:教学方法和科研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师讲授的方法相关联,科研能力与教师的学识素养相关联,而教学效果的优劣又取决于教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这两个基本要素。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能够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除了课程内容设置合理、课时安排得当、教师科研能力比较强、学生重视程度等主客观因素外,教学方法则是一个关键。这是因为:教学思想的贯彻、教学内容的灌输、教学目标的实现等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如果教学方法丰富得当,学生就会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就会好。这就需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和目的出发,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地体现课程性质和特点,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增强教学效果,而深层的目的则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方法研究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如何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加以重视、如何理性选择和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何把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首先,把教学方法研究提到学科建设的高度。近些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专题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更加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探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教学方法日趋显现出综合化、现代化、隐型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多年探索积累的经验成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为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法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方法研究,在全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在学科建设中把它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要使教师能够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到学科建设和怎样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增强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本领,有积极主动改造、变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的意识和实际行动。因此,只有把教学方法研究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才能切实把“05方案”提出的要求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不断提高。

其次,理性选择和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05方案”反映出了学习课程内容的整体性要求,反映出了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渗透。这种整体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贯彻和运用,否则,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实际意义。诚然,整合之后的课程不仅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素养和能力。具体地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就必须研读经典著作,深入把握基本理论,广博阅读和深入了解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跟踪和掌握理论研究的前沿信息等等。只有具备了这种综合性的理论素养,才有切实贯彻实施好“05方案”。那么,在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如何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内容的特点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已有的教学方法来理性选择和合理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领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结合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理性选择和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第8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代表了一个群体。他们,有些是些刚刚从高中毕业、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朋友、孤独的一个人走进了陌生的校园;有些是经过一年的洗礼,渐渐的熟悉了彼此的存在的老生;有些是将要踏入社会,走向未来,迎接挑战的年轻学子。。。。。。人们关注着他们,对他们期盼,对他们祝福!那么,有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面对的到底是什么?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又需要些什么呢?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清华博士张某在家待业7年,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也不能很好地与人(包括家人)进行思想沟通等诸多事例,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引起社会尤其是教育者的重视。科技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节奏也随之加快,大学生普遍感到各方面压力的也在加大。由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品性,到了大学,漠视集体,漠视他人,漠视生命,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的情况比比皆是,很难改变。研究表明,在大学,约有19.7%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等。从2007年底的数据来看,全国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4,而且随着年级与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问题有增多趋势。

心理健康因素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2/5和3/5。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理性认识

在各所高校中,大多都设置了心理教育诊所,有专门的心理医生。不仅如此,还定期的举办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可真正起到作用的,又有多少?

日本有位体育心理学家说:“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遇到任何困难和障碍的问题,精神不会失调,都能以社会热认可的方式进行克服。科技论文。”

在学校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水平有个的正确认识,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这是必要的!

学生们需要正常的认识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和注意力。。。。。。认识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人、对己,都有一个准确的评价,会对人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毅力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有目标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前进。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如果人们经常被消极情绪笼罩,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会使得生活和工作,都轻松很多。

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

心理的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科技论文。

3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以上的要求,经过一系列的、有效的体育活动,学生都能得到。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保证了心理的健康。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一种活动,人脑是身体的一部分。心理是一种感觉,是思想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急促。通过加强学生对身体的锻炼,来增强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拉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增强人际关系。体育运动是集体活动,需要团队的合作与配合。个人的英雄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团队的需要,但是个人拼不过集体,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只有团队之中的每个队员间完美的配合,不懈的努力,团队才有可能胜出。就像中国的男足,没有合作,没有努力,也就没有进步。相对与中国女排,都是团体运动,差距怎么这么大呢?关键还是在团队的配合上。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核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敢,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4 结语

体育运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身体,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让学生们在挫折中成长,在成功中飞翔。让同学们懂得了什么是团结,什么是互帮互助,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什么又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并不仅仅只能是大灾过后才有大爱,中华的民族气节并不是只在灾难过后才能体现,灾难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毁灭。凤凰浴火重生,在泯灭中成就的不朽,虽然美丽,但更多的是沉痛的哀思,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我们拼搏,民族气节、民族精髓,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形成、都能够完善,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