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设计的定义

建筑设计的定义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1 17:07: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设计的定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建筑设计的定义

第1篇

目前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普遍采用建设部与国家工商局共同制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该文本由协议书、通用条款、专用条款及合同附件四个部分组成。签订合同前仔细阅读和准确理解“通用条款”十分重要。因为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注明合同用语的确切含义,引导合同双方如何签订“专用条款”,更重要的是当“专用条款”中某一条款未作特别约定时,“通用条款”中的对应条款自动成为合同双方一致同意的合同约定。

有关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法律、法规规定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业资质管理规定》、《建筑业资质等级标准》(试行)、《建筑安装工程总分包实施办法》、《建设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价格管理暂行规定》等。

《协议书》中明文要求发包人和承包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本建设工程施工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二、严格审查发包人资质等级及履约信用。

施工单位在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对发包人主体资格的审查是签约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它将不合格的主体排斥在合同的大门之外,将导致合同伪装的坑穴和风险隐患排除在外,为将来合同能够得到及时、正确地改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从事房产开发的企业必须取得相应的资质等级,承包人承包的项目应当经依法批准的合法项目。违反这些规定,将因项目不合法而导致所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因此,在订立合同时,应先审查建设单位是否依法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取得相应的经营资格和等级证书,审查建设单位签约代表人的资格,审查工程项目的合法性。其次还应对发包方的履约信用进行审查。

三、关于工期、质量、造价的约定,是施工合同最重要的内容。

“工期、质量、造价”是建设工程施工永恒的主题,有关这三个方面的合同条款是施工合同最重要的内容。

1、实践中关于工期的争议多因开工、竣工日期未明确界定而产生。开工日期有“破土之日”、“验线之日”之说:竣工日期有“验收合格之日”、“交付使用之日”、“申请验收之日”之说。无论采用哪种,均应在合同中予以明确约定,并约定开工、竣工应办理在那些手续、签署何种文件。对中间交工的工程也应按上述方法作出约定。

2、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不再是工程竣工验收和工程质量评定的主体,竣工验收将由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因此,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参加验收的单位、人员,采用的质量标准,验收程序,须签署的文件及产生质量争议的处理办法等。

3、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最常见的纠纷是对工程造价的争议。由于任何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设计变更、现场身份证和材料差价的发生,所以均难以“一次性包死,不作调整”。合同中必须对价款调整的范围、程序、计算依据和设计变更、现场身份证、材料价格的签发、确认作出明确规定。

四、对工程进度拨款和竣工结算程序做出详细规定。

一般情况下,工程进度款按月付款或按工程进度拨付,但如何申请拨款,需报何种文件,如何审核确认拨款数额以及双方对进度款额认识不一致时如何处理,往往缺少详细的合同规定,引起争议,影响工程施工。一般合同中对竣工结算程序的规定也较粗,不利操作。因此,合同中应特别注重拨款和结算的程序约定。

五、总包合同中应具体规定发包方、总包方和分包方各自的责任和相互关系。

尽管发包方与总包方、总包方与分包方之间订有总包合同和分包合同,法律对发包方、总包方及分包方各自的责任和相互关系也有原则性规定,但实践中仍常常发生分包方不接受发包方监督和发包方直接向分包方拨款造成总包方难以管理的现象,因此,在总包合同中应当将各方责任和关系具体化,便于操作,避免纠纷。

六、明确规定监理工程师及双方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民法通则》明确规定,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及其它工作人员的经营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发包方、承包方、监理方参与生产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较多,但往往职责和权限不明确或不为对方所知,由此造成双方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合同中应明确列出各方派出的管理人员名单,明确其各自的职责和权限,特别应将具有变更、签证、价格确认等签认权的人员、签认范围、程序、生效条件等规定清楚,防止其他人员随意签字,给各方造成损失。

七、不可抗力要量化

施工合同《通用条款》对不可抗力发生后当事人责任、义务、费用等如何划分均作为详细规定,发包人和承包人都认为不可抗力的内容就是这些了。于是,在《专用条款》上打“√”或填上“无约定”比比皆是。

国内工程在施工周期中发生战争、运筹、空中飞行物体坠落等现象的可能性很少,较常见的是风,雨、雪、洪、震等自然灾害。达到什么程度的自然灾害才能被认定为不可抗力,《通用条款》未明确,实践中双方难以形成共识,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对可能发生的风、雨、雪、洪、震等自然灾害程序应予以量化。如几级以上的大风、几级以上的地震、持续多少天达到多少毫米的降水等等,才可能认定为不可抗力,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八、运用担保条件,降低风险系数。

在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时,可以运用法律资源中的担保制度,来防范或减少合同条款所带来的风险。如施工企业向业主提供履约担保的同时,业主也应该向施工企业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

第2篇

1 前言

《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第21条规定:定期检验以宏观检验为主,必要时可采用射线探伤等方法检验埋藏缺陷。可见射线探伤也是在用检验的主要手段之一。《容检规》第23条又明确规定有5种情况应进行射线和超声波探伤抽查,目的是检查容器在使用过程中是否有裂纹类危及容器安全使用的缺陷产生,也就是说,射线探伤在在用检验中的主要目的是发现裂纹和未熔合等对设备安全使用危害性大的面性缺陷,更强调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缺陷。因此,侧重点与制造检验有所区别。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定期检验的经验,对检验过程中射线探伤需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2 射线探伤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分析

2.1在选择透照方式时,应优先选用单壁透照。

射线探伤的灵敏度与射线照相的对比度和清晰度等有关。

(2.1)

式中:γ―胶片反差系数

μ―材料线衰减系数

n―散射比

―厚度差

在胶片和暗室处理条件固定的情况下,对比度与衰减系数μ和散射比n有关。在不考虑散射的情况下,对比度与衰减系数成正比,对特定的容器来说,衰减系数μ的大小只与射线的能量有关,能量越大,衰减系数μ越小。

为保证射线具有一定穿透力,射线的能量是根据工件的厚度来选取的,双壁透照所需的射线能量无疑要比单壁透照所需的射线能量大许多,因此,单壁透照比双壁透照具有更高的对比度。

此外,射线探伤的固有不清晰度也与射线的能量有关,能量越大,固有不清晰度越大。所以单壁透照的清晰度也比双壁透照的高。

由此看来,单壁透照与双壁透照相比具有对比度大、清晰度高的优点,因此单壁透照比双壁透照具有更高的检验灵敏度。

2.2单壁透照时,应优先选用单壁外透法。

一般来说单壁透照时选用单壁内透法要优于单壁外透法,主要原因是在K值一定的情况下,单壁内透法比单壁外透法有更长的一次透照有效长度,但是对在用检验来说,由于压力容器的主体对接焊缝大多采用不对称的X型破口,破口外大内小,根部靠近内表面,且为缺陷多发区。此外容器使用过程中,由于内表面长期与腐蚀介质接触,近表面区域易产生应力腐蚀、晶间腐蚀和氢损伤等裂纹。

根部缺陷和近表面面性缺陷通常是在用检验的主要对象。从理论上分析,射线探伤对面性缺陷的检出率除与透照方向有关外,还与透照的几何不清晰度Ug有很大的关系。

(2.2)

式中:df―焦点尺寸

F―焦点至胶片的距离

b―缺陷至胶片的距离

从2.2式可以看出:在焦点尺寸和焦点固定的情况下,几何不清晰度Ug与缺陷至胶片的距离有关,缺陷离胶片的距离越大,几何不清晰度Ug也越大,缺陷的检出率也越低。所以,采用单壁外透法时,胶片紧贴缺陷部位,缺陷透照的几何不清晰度小,检出率高。

2.3余高较高的焊缝,在透照时应选用较高的透照电压,适当提高照相的宽容度。

选用较高的透照电压可减小对比度,提高射线探伤的宽容度,使底片上不同区域的黑度差减小,保证在满足标准规定的黑度要求外更适合于底片的评定。

在在用检验过程中,发现容器焊缝余高超过3mm的很多(尤其是自动焊容器),如果按常规参数透照此类焊缝,所得的射线底片反差很大,焊缝的黑度很小,母材的黑度很大,很难保证焊缝和母材的黑度均满足标准要求,即使在标准规定的黑度范围内,往往也会因反差太大,造成缺陷识别困难,特别是溶合区的缺陷。因此,对余高超高的焊缝在探伤时应适当增加管电压,提高透照的宽容度,保证焊缝和母材的黑度均在合适的黑度差范围内。

2.4容器定期检验中要注意射线照射角(透照方向)的选择。

容器定期检验中射线探伤的检验重点是查出容器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活缺陷,即裂纹类缺陷。为保证此类缺陷的有效检出,在射线探伤时应严格控制射线照射角度。

射线探伤对体积性缺陷具有很高的检出灵敏度,而对裂纹类缺陷的检出率与透照方向有很大的关系,缺陷所在的平面与射线透照方向平行时,缺陷在射线透照方向上有最大的厚度差,从2.1式可以看出,此时射线透照的对比度也最大,缺陷的检出率最高。而当缺陷所在的平面与射线透照方向垂直时缺陷在射线透照方向的厚度差几乎为零,对比度也几乎为零,缺陷无法通过射线探伤发现。

实验证明:当射线对裂纹类缺陷的照射角(照射角是指射线照射方向与容器表面法线之间的夹角)超过15°时,就可能产生漏检;当射线照射角等于15°,裂纹的检出率为50%;当照射角等于10°时,裂纹的检出率为70%,因此,为了能够检出容器上存在的裂纹类缺陷。其照射角应越小越好。

在用容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裂纹类缺陷特别是横向裂纹绝大部分与焊缝表面垂直。因此对在用容器实施射线探伤时,只要将照射角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能达到较好的裂纹类缺陷的检出率。

2.5在评定裂纹缺陷时应注意区分内表面介质垢层和氧化皮表面开裂。

JB/T 4730-2005标准规定,探伤前应对焊缝探伤部位进行清理,消除影响缺陷识别的因素,但在在用检验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往往难以做到,介质垢层和氧化皮开裂在底片上的影像有时与容器本体上的裂纹很难区分,极易造成误判。针对这种情况,对有怀疑的裂纹片应现场确认,排除垢层和氧化皮的影响,必要时还需进行二次拍片复验。

2.6评定抽查射线底片,评定范围不受搭接标记的限制,应为底片的通长。如果缺陷位于底片的端头,无法确定缺陷的总长,应在抽查片有缺陷端增加拍片,以确定缺陷的延伸长度。

2.7使用射线探伤来复验超声探伤的结果时,射线探伤的结果只能作为缺陷定性的依据,而不能完全作为缺陷有无的判据。

射线探伤和超声波探伤时两种完全不同的埋藏缺陷检测方法,在应用方面各有其优缺点。

射线探伤对体积性缺陷具有很高的检出灵敏度,而对裂纹类缺陷的检出率与透照方向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照射角度掌握不好,在没有夹渣等其他缺陷的情况下,有时很难发现。

而超声波探伤是通过接收缺陷的反射回波来发现缺陷的,缺陷反射回波的大小除与缺陷的性质、大小、形状等有关外,还与缺陷反射面的方位有关。当裂纹类等面性缺陷反射面与声波的入射方向垂直时,入射声波的反射率最高,检出灵敏度也最高,反之,当缺陷反射面与声波的入射方向平行时,声波的反射率最低,检出的灵敏度也最低。

在用容器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危险性比较大的缺陷,如裂纹和未熔合等,往往与焊缝表面成一定的角度,超声波斜角探伤一般很容易发现。因此,采用射线探伤方法来复验超声探伤结果时,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缺陷的性质,绝对不能简单地用射线探伤的结果来超声探伤的结果。

2.8在用检验中散射线的屏蔽是影响射线探伤灵敏度的关键之一。

在用检验的现场一般比较复杂,为检验搭设的脚手架、堆放的各种构件、保温材料、相邻的容器和管道都是射线探伤的散射源,从2.1式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射线照相的对比度与散射比n有关,散射比n越大,对比度越小。所以采用有效的屏蔽方法和选用的透照参数非常关键。具体的措施有:1、照相时暗袋后面必须依工况附加一定厚度铅板屏蔽背散射。2、使用周向机单张透照时,一定要使用遮光板,限制透照区域。3、适当提高射线能量,缩短透照时间。

2.9在用容器射线探伤的灵敏度达不到要求时,应采取双片法或其它适当的无损检测的方法对其进行补充检测。

在用容器检验中射线探伤时的环境比制造时要复杂的多,如为检验搭设的脚手架、容器内构件、相邻的容器和管道等都会影响射线源和胶片的放置,影响探伤时几何参数的选择,使得射线的探伤灵敏度达不到要求,此时应采用双片法或其他无损检测手段对其进行补充检测。

第3篇

关键词 :安全出口,房间疏散门,直通室外

中图分类号:TU998文献标识码: A

消防疏散设计直接影响到平面布局,是建筑施工图设计的重要内容。由于防火规范中相关条文规定有的比较笼统,很容易产生混乱,造成安全隐患。下面就现行版本《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以下简称《建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以下简称《高规》)的有关规定,再结合预计发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0年7月5日征求意见稿)分析比较一下。

1术语“安全出口”的定义

《建规》第2.0.17条对“安全出口”的定义是:“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室外楼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

《高规》第2.0.15条对“安全出口”的定义是:“保证人员安全疏散的楼梯或直通室外地平面的出口。”

这两本规范对“安全出口”的定义基本相同,根据以上定义,房间疏散门并不属于安全出口。

2关于大空间场所的疏散距离是室内任何一点计算到“安全出口”还是“房间疏散门”的问题

2.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相关规定

《建规》表5.3.13注1规定:“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大于30m。”

此条规定非常明确,上述大空间场所的疏散距离是计算到“安全出口”,而不是“房间疏散门”。另外在此表注3中规定:“建筑物内全部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其安全疏散距离可增加25%。”

2.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的相关规定

在《高规》第6.1.7条中规定:“高层建筑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30m。”

条文中的“疏散出口”并没有相应的术语定义,按照常规理解,“疏散出口”应包括“安全出口”和“房间疏散门”。

在规范后面所附的条文说明中是这样展开解释的:“……由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安全出口或楼梯间的安全疏散距离不宜大于30m。”而按照第2.0.15条对“安全出口”的定义,“安全出口”应该是已经包括了“楼梯间”,似乎条文说明中的“安全出口”指的是房间疏散门。在此条文说明后面的方形大厅图示中, 30m疏散距离是从中心点标注到四个边中间的门洞,可以推断出图示中的疏散距离是室内最远点计算到“房间疏散门”。

无论是条文还是条文说明,并没有明确安全疏散距离是室内任何一点计算到“安全出口”还是“房间疏散门”,两者的差别很大,这就为执行这条规范带来了混乱。

另外《高规》中并没有规定如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安全疏散距离可增加,这与《建规》是不同的。

2.3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的相关规定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第5.0.2条规定:“办公建筑的开放式、半开放式办公室,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超过30m。”

如果只看条文,根据防火规范对安全出口的术语定义,会以为疏散距离是计算到楼梯间。而在规范后面所附的条文说明中是这样展开解释的:“参照现行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的要求,对距离进行规定。该条中‘安全出口’是指房间开向疏散走道的出口。”

条文说明非常明确,该条中的“安全出口”并不是术语定义的“安全出口”,而是指房间开向疏散走道的门。

2.4 预计发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0年7月5日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规定

预计发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0年7月5日征求意见稿)把《高规》与《建规》合在一起,并做了比较大的修订。表5.5.15注1规定:“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当该场所直通安全出口时,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大于30m;当该场所需通过疏散出口与疏散走道连通到达安全出口时,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45m。”

这里把大空间疏散分为两种情况作出规定,弥补了《建规》和《高规》的不明之处,比较合理。

另外一个变化比较大的就是在此表注3中规定:“建筑物内全部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其安全疏散距离可增加25%。”这与原《建规》的规定相同,但是与《高规》差异很大,可以说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大幅度提高。

3关于楼梯间首层至室外疏散距离的问题

3.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相关规定

《建规》第5.3.13条第3款规定:“楼梯间的首层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在首层采用扩大封闭楼梯间。当层数不超过4层时,可将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设置在离楼梯间小于等于15m处。”此条规定还是比较明确的,基本无异议。

第7.4.3条第6款中规定:“防烟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前室内,形成扩大的防烟前室。”此条未限制扩大的防烟前室的面积和楼梯间门至扩大前室外门的距离,有的设计将首层近千平方米大厅设计为扩大防烟前室,有的楼梯间门至扩大前室外门的距离过长,存在消防隐患,不利于疏散,显然是不合理的。有关消防专家在一次讲座中建议首层扩大的防烟前室不宜无限延长、扩大,一般不大于15m。

第7.4.10条第2款中规定:“消防电梯前室宜靠外墙设置,在首层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经过长度小于等于30m的通道通向室外。” 此条规定比较明确,在条文说明中对“通道”作了说明:“受防火保护的通道,不应经过任何其他房间。”

3.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的相关规定

在《高规》第6.2.6条中规定:“楼梯首层应有直通室外的出口。” 仅从条文上看规定比较明确,但在条文说明中却说“允许在短距离内通过公用门厅”。“短距离”由于没有量化,在施工图设计中往往很难把握。有关专家在讲座中有的建议此距离一般不大于15m,有的说设专用通道或一般不大于30m。

第6.3.3.3条关于消防电梯前室首层疏散距离问题以及第6.2.2.3条对首层扩大封闭楼梯间的规定与《建规》的相关条文基本相同。但是《高规》中没有关于首层扩大防烟前室的规定。

3.3 预计发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0年7月5日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规定

预计发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0年7月5日征求意见稿)关于楼梯间首层至室外疏散距离的规定,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相关条文基本相同。

4结论

第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数字化技术;应用

引 言

当今世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日臻完善,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其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技术统称为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技术(CAAD),是运用现代计算机的数字化技术来辅助建筑设计的新型建筑设计理念和方式,能够切实帮助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实现大量图像和文字等信息文件的处理,大大提高了建筑设计的效率和质量,也极大地降低了建筑设计的成本和周期,对建筑设计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建筑设计的长远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广泛,且意义重大。从建筑设计最初时期的思想构思,到设计方案实施时,项目的优化,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的项目管理,其作用功不可没,且潜力巨大。

1 建筑设计中数字化技术概论

1.1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就是先把大量复杂多变的数据信息变成能够度量的数字、数据,然后利用相应的数字及数据建立科学化的数字模型,且将其转变为二进制代码,导入到相应计算机系统,再进行集成式处理。数字化技术依托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把所收集到的全部信息及数据进行相应的转换,利用数字信号形式存储到相应的计算机系统当中,通过计算机实现技术处理,然后利用网络来传送,有效提升了信息交换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1.2 数字化技术对建筑的影响

数字化的概念极为广泛,它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智能建筑以数字化为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①BAS(建筑设备自动化);②OAS(办公自动化);③CAS(通讯自动化)。在最直接的建筑设计应用上,它能够以bit为单位,代替物质作为建筑的基础与原型。它通过网络载体,使信息交换作为人类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大量减少了设计对物质方面的消耗。

在文化方面,数字化技术正影响着全球整个建筑业。它走入人类的居家生活,影响着智能建筑的每一个角落。小到家庭住宅,大到楼宇林立,均能够隶属其影响范畴之内。目前,它的智能化正由办公大厦向医院以及各类学校建筑扩展之中。网络时代,人类追求信息化生活,使得人们在建筑空间以及建筑形体上,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而数字化技术,能够使公共建筑舒适、智能,更能为普通家庭带来更人性化感受。在我国建筑业,数字化应用广泛。很多建筑设计单位在设计完成之后,都会将数字化效果图呈献客户,让客户直观掌握,而这样的结果往往更令人信服。因此,这就要求建筑师在了解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方法有更多的掌握。

数字技术化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作用,经历了一个从方案成果表达逐步过渡到设计概念生成的演进历程(图1)。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层次在不断提高,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

2 建筑设计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其在我国建筑设计当中将会得到越来越广的推广及应用。

2.1 可行性分析

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数字化建筑设计中,对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合理预测。在决策前把规划的任务数字化,即:送给PC,转化为数字信息后,进行分析、加工与处理。通过PC提供的方案,进一步研究与优化,进行可行性修改与任务定性,能够节约大量投资。

2.2 施工图领域中的节能技术分析

在现阶段国内建筑设计的平面布置方案设计全部过程之中,在其初步确定了设计方案后,CAAD就随即可对建设工程中的设计条件和要素进行详细地量化,并且可采集相关的设计数据、指标、属性等相应的核心功能活动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在建筑项目的设计方案设计环节中,数字化技术中的CAAD技术还能够对各项物理条件、外界环境与相关功能的专项设计技术条件和指标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和分析,以确保有效地提高建筑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这其中就例如对建筑设计的日照、自然通风条件、保温隔热、防火防灾以及经济概算等不同项目的研究和评估工作。

现阶段建筑物和其相应的环境控制系统都比较复杂,模拟计算技术的描述以及定义性质的工作均是比较繁杂的,假如其采用的文件与表格的具体手段对于相应的建筑和系统进行描述与定义,不仅过程中工作量相对巨大,而且非常容易出现错误。为能够进一步简化的描述定义工作,Dest就开发了对于建设工程图形化的工作界面,全面模拟了计算工作都是在基于AutoCAD技术开发的用户界面上进行的,因此该设计师们在调用相关的模拟模块进行工作和计算都会比较方便,也非常容易被掌握。

2.3 制图与文档

在建筑设计中,采用数字化技术,通过计算机完成制图,建筑师可以利用制图软件生成各类图形,并且能够编辑、修改所设计的建筑图纸。在施工阶段该技术能够大量减轻设计人员现场绘图的工作量。并且,设计中可以通过统一的方案进行数据信息管理,以文档的形式保存设计制图信息,便于查找、纠错。

2.4 概念设计与方案优化

概念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项关键阶段,建筑师可以依靠自己想象力与工作经历,借助简单草图构思方案并设计造型。在这个阶段,引入数字化技术,建筑师采用智能工具,通过PC、网络及软件等,对建筑的三维体型进行构思,考虑建筑的空间、色彩和质感,并仿真内、外部真实环境,综合考虑设计方案。将建设规划方案制成了三维动画,可以很好地调整其建筑物高度的搭配情况,实现了容积率的有效控制;全面地了解了该地区的整体性建设效果,并且能够确保日照、朝向以及建筑红线等很好地控制在相应要求中。

3 结束语

在全球信息化的大浪潮之中,数字化技术已经深入建筑设计应用之中,它作为一种工具以及操作手段,其发展一步一步地推动了建筑业的进步,为未来建筑理论的探索及其设计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更佳、更广的途径。CAAD能够切实帮助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实现大量图像和文字等信息文件的处理,大大提高了建筑设计的效率和质量,也极大地降低了建筑设计的成本和周期,对建筑设计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建筑设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可持续;旧建筑;改造

一、可持续理论对旧建筑改造的影响

可持续理论在建筑领域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国际建筑行业及相关领域的人们不断在建筑实践中对可持续理论做出运用尝试和研究,从早期的绿色建筑观、生态建筑观,到现在被国际建筑业推崇的可持续建筑观,都是国际建筑行业及相关领域的人们对可持续理论的一种积极回应和探索。这些积极的尝试与探索最终形成一系列关于可持续理论运用于建筑领域的理论成果,并对旧建筑改造产生了深刻影响。是建筑领域对可持续理论的早期探索成果。麦克哈格在书中提出把可持续的生态学的观念应用于建筑设计。

可持续理论在这些设计原则中被充分体现。前人研究揭示了运用生态学原理求解其共生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并提出了 5 点生态设计原则:1)设计结果应来自环境本身;这个原则要求生态设计应当首先从了解建筑场地环境及其周围环境开始,设计者们应当考虑环境能够承载什么,即允许我们做什么,这样才能保证设计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2)评价设计的标准——生态支出;在生态设计中必须对设计进行评估,应当认真考虑建筑对于生态在能源、材料、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以此来评估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及生态设计的可行性。3)设计结合自然;生态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同时还应该要通过结合自然,以满足其他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的需要。4)公众参与设计;反对建筑设计的“精英主义”,生态设计应调动公众的积极性,让公众参与其中,使公众意愿得到表达和实现。5)为自然增辉。生态设计可以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使人类关注和爱护自己所生存的地球。可持续设计指导原则的提出进一步发展了可持续理论在建筑领域中的运用研究,同时为旧建筑改造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原则,使旧建筑改造进入了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

二、可持续理论与旧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的关系

节省城市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由于旧建筑是城市历史记忆的主要承载体,本身具有一定的经济、文化或历史价值,因此对旧建筑进行一味的拆除重建,不仅是对城市历史记忆的一种破坏,还是对城市资源的一种浪费和对城市环境的一种污染。在这种情形下,将可持续理论应用于旧建筑改造,提倡对城市中的旧建筑尽可能地进行合理保留和改造,使建筑重新获得生命力,从而减少了因对旧建筑大规模拆除重建而来的环境污染和城市资源的浪费。

使旧建筑改造形成全社会的一项长期工作。缺乏可持续理论指导的旧建筑改造不能很好地维持建筑改造后的成效,并有可能会对旧建筑产生重复伤害,如重庆市在召开第三届 AAPP 会前期开展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城市旧建筑改造活动,仅在两年后,重庆市又在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前期开展了一次同等规模的城市旧建筑改造活动。由此可见,重庆的两次大规模旧建筑改造活动成效的维持时间较短,不仅对良好城市建筑风貌的塑造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建筑的质量问题,对旧建筑形成重复性伤害。因此,将可持续理论应用于旧建筑改造活动,通过对可持续理论的借鉴,对旧建筑改造进行改造前、改造中及改造后的系规划和管理,从而增加旧建筑改造后风貌的持久性,对塑造良好城市保持旧区的固有特色。

1)集中资源对市区优先重建区域进行整治

对优先重建区域的划定需要以规划署、屋宇署、消防处、民政事务总署及土地发展公司的楼宇楼龄及状况资料为准,先对区域建筑状况进行初步评估,确定重建的需要。

再进一步研究地区及策略规划、运输、社会人口以及环境等因素,藉以划定市区重建地盘。并且,许多优先重建地盘集中在旧区的局部范围,对此可以采取以目标区为本的方法,将优先重建地盘集中的部划为目标区,然后以整个地区为基础着手解决市区重建的问题。

2)制定市区旧建筑的系统整治

市重建局通过重建策略研究,认识到市区旧建筑老化趋势的日益严重,同时,也认识到如果建筑没有妥善保养,建筑物残破失修的问题将会迅速恶化,单靠拆卸重建最终难以解决建筑的老化问题。因此,对于市区旧建筑的修复成为了市区重建工作中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而对于市区旧建筑的风貌整治工作,市区重建局也制定了一套贯穿旧建筑整治全过程的策略,即在修复前,由建筑业主或通过重建局邀请建筑专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士或机构来对市区旧建筑进行初步评估,确定建筑整治工作的等级;在修复实施过程中,市重建局首先联合香港屋宇署推行了一项公众自愿参与的楼房安全检验计划,并辅助实施了一项改善楼房安

全问题的贷款计划,从而鼓励业主主动地对其建筑质素进行维护和改善,避免建筑结构及其它部分过早出现老化的情形;在修复后,鼓励业主对建筑进行定期的安全、节能检测,保证改造后的旧建筑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具备良好的建筑状况。

总结:

建筑风貌能产生较大的积极作用。促进城市的有机更新。建筑的更新是城市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城市的有机更新必须依靠建筑的有机更新与发展。我国在早期的城市更新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理念引导,对城市中旧建筑总是采取拆除重建的更新方式,忽视了旧建筑作为城市资源的重要性,使城市更新建设进入了机械更新的阶段,对旧建筑进行大拆大建的短期更新行为严重破坏了城市文脉的维系,浪费了建筑资源。当人们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以旧建筑拆除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更新时代已难以为继,必须寻找一个科学的理论来引导旧建筑改造活动,推动建筑更新的有机发展,可持续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旧建筑改造活动中,通过对可持续理论的指导,可以使旧建筑改造活动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城市有新更新过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支文军. 对策:中国大型建筑设计院[J]. 时代建筑. 2004(01)

第6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设计;分析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composition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s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its development trend in China.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architecture desig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理论学科之上的交叉应用。智能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建筑一定能发展兴盛起来,成为未来时代建筑的标志。

1 智能建筑的定义

智能建筑的概念,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它还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国际上至今并尤统一的定义。在我国,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给出了智能建筑的定义。所谓智能建筑,“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他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2 智能建筑的构成

2.1通信网络系统(Communication Networks System)

该系统是通过交换设备来转接声音、数据和图像,借助公共通信网与建筑物内部PDS的接口来进行多媒体通信的系统。目前,公共通信网在我国有城市电话网、长途电话网、数据通信网CHINAPAC和CHINADDN。若需要用卫星通信建立VSAT网,可租用卫星转发器以实现C波段到CU波段的卫星通信。多媒体通信的业务则有语音信箱、电视电话会议系统、传真、移动通信等。随着全国通信基础设施装备水平的提高,光纤进大楼(FT—TB)、光纤进小区(FTTZ)已大量的使用在新建工程中,于是各种宽带接入的驻地网为拓展新的通信业务提供了发展基础。该系统是大楼和外界信息共享的窗口。

2.2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 System)

该系统是一个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系统,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提供集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的图文式办公手段,为各种行政、经营的管理与决策提供统计、规划、预测支持,实现信息库资源共享与高效的业务处理。一般OA系统分为两个部分:物业公司提供的信息服务和内部事务处理的OA系统,大楼使用机构与租用单位的业务专用OA系统。该系统是建筑物的重要应用系统,其安全运行是大楼用户有效工作的保障。

2.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该系统是通过中央计算机系统的网络将分布在各监控现场的区域智能分站连接起来,以分层分布式控制结构来完成集中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的综合监控系统。BA系统的目标是对建筑物内所有建筑设备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以保证建筑物中的所有设备处于高效、节能和最佳运行状态,确保建筑的机电设备安全运行。

2.4安全防范系统(Security Automation System)

该系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消防系统,另一类为安保系统。消防系统具有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功能,是一个专用计算机系统。安防系统常设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门禁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巡更系统等。SA系统24 h连续监控建筑物的重要区域与公共场所,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报警并采取相应对策,以确保建筑物内的人员和财物的安全。

2.5 综合布线系统(Generic Cabling System)

该系统是智能建筑中构筑信息通道的设施。它采用光纤通信电缆、铜芯通信电缆及同轴电缆,布置在建筑物的垂直管井与水平线槽内,一直通到每一层面的每个用户终端。PDS可以以各种速率传送话音、图像、数据信息。OA,CNS,BA及SA的信号从理论上都可以由PDS传输。因而,也称其为智能建筑的神经系统。

2.6建筑物管理系统(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

该系统是为对建筑设备实现管理自动化而设计的计算机系统,它把相对独立的BA系统、SA系统和OA系统采用网络通信的方式实现信息共享与互相联动,以保证高效的管理和快速的应急响应。

3 智能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智能建筑的设计,实际上是一个以建筑设计为平台,结构、给排水、空调暖通、强弱电各专业共同参与进来的过程,其中,建筑设计又起到龙头和协调的作用。建筑设计人员设计的方案除了要有自身特点外,还应注意智能建筑的特殊性。

3.1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的神经系统,起着联系各种终端和数据传输的任务。在设计中如何安排好这些盘根错节的线路,使之经济高效,是每一个设计人员都应该好好研究的问题。首先是线路如何走的问题,线路的走向分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水平方向的走线通常是利用地面和天花板,这一点我将在后面的地面和天花设计中作详细论述。垂直方向的走线通常都布置在每层的设备小间中,相当于以往的弱电坚井,但智能建筑的设备小间由于要布置综合布线跳线架和相关网络设备,面积应比以往的竖小间面积大些,而且在设计时还应在每个层面上留一定的剩余空间,以备未来之需。综合这些因素,我认为每层设备小间面积在8m2左右为宜。

设备小间的线缆都是由主机房引出的,作为智能建筑神经中枢的主机房,除了布置程控交换设备外,还要布置主配线架、光纤配线架等设备。因此该空间的面积应比普通建筑中的电话机房大些,综合考虑这些设备的尺寸,我认为主机房面积100—120m2为宜。对于网络的拓扑结构,我建议采用星型连接,这种拓朴结构使得网络的扩展以及节点的移动都非常容易。同时可采用HVB智能诊断技术,这种技术的特点是当某个节点出现问题时,能自动显示有故障的节点并切断它与网络的联系。这样就可以避免系统由于一个节点出问题或由于检修而终止运行,整个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就得到了提高。

第7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起点,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起点”对于任何创新性质的活动都至关重要。“起点”不同或“初衷”不同,会直接导致事物的结果不同。即使结果相同,“初衷”的不同也会导致整个事件的性质不同。但在建筑设计领域,“起点”或“初衷”不一样,基本上可以认为设计成品的必然不同,它不仅是形式的差异,也是性质的不同。

一、传统的“纸上设计”

(一)以“空间”为设计起点

其实,建筑方案设计的起点可以有很多选择,同样是“纸上设计”,还可以将空间作为设计的起点。可以根据各个限制因素,预先构想在建筑中形成某个意义空间,而这个意义空间在该建筑中应处于某个核心位置,其他空间围绕这个主导空间展开,最终形成整体建筑。该意义空间与其他空间的关系是有主次的,并有机融合的,一旦抽出该意义空间,建筑整体就趋于离散。例如,在方案设计之初,就构想形成一个中庭。该中庭平面狭而长,所有丰富该中庭的要素都来自建筑本身,包括相隔一定距离但连续的直跑楼梯,的电梯,中庭两个长界面上的走廊或开洞,架设在半空的天桥,所有这些要素被穿过以角钢支撑的透明玻璃屋顶的阳光照射,将其阴影投撒在中庭长界面和地板上,最终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当然,中庭两个长界面及地板的材质应精心选择,中庭短界面是采取虚的玻璃还是实墙维护或是虚实嵌套,都可再考虑。总之,这个中庭就是该方案的“中心”或者说是“意义空间”。其他空间围绕该中庭展开。所以,以空间作为设计的起点在某种意义上更强调了“空间是建筑本质”的命题。

(二)以“剖面”为设计起点

“纸上设计”还可以剖面为起点,剖面是方案设计中经常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但是,相比之下,剖面的空间属性比平面和立面更强,其与空间的内在联系也更为紧密。从理论上,可以认为是无数个剖面组合成了空间,精彩的建筑空间是由若干有质量的剖面和合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剖面比平面更有资格作为建筑设计的起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一个大型建筑的中庭里,构想要形成一个剖面,在这个剖面上,有若干与剖切方向平行的直跑楼梯,这些楼梯规模不大,但数目却较多。这些直跑楼梯和对应的走廊在剖面上形成极为有序、美观的韵律。当然,形成这个构想需要相当数量的楼梯和建筑规模,但形成的空间也是极为震撼的。此外,在楼梯另外一侧需要有大的共享空间来“体验”这一剖面的韵律。

(三)构想整体,难分先后

其实,当人们娴熟地掌握了“纸上设计”以后,设计起点可能很难分清是平面、空间,还是剖面了。因为在设计之初,就综合地考虑了平、立、剖面及空间,在一定高度上,整体性地构想了整个建筑。此时,平面、空间或是剖面,谁是起点,恐怕难分先后了。

二、“理念先行”的设计方法

(一)以“源概念”为设计起点

“源概念”设计主要是指设计者在具体的设计之前,预先构想了一种抽象的思想方法或一个定义。该思想或定义在设计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其间,最终使整个建筑极端统一并明确表达了同一认识。如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的“终极木屋”,该木屋的设计“源概念”是:通过一种方式,代替普通的多种手法需要,来实现各种功能,比如柱、梁、窗、床等,在功能分化之前保持一个和谐整体的原始性。没有地板、天花板以及墙壁之分,地板可以是天花板,也可以是墙壁,居住者在其中是去发现而不是被规定。实现这一概念的基本构件是垒叠的方木.

(二)以“源模像”为设计起点

“源模像”设计主要是指设计者通过对某一具象的客观实有进行分析并形成认识以后,以该客观实有的性质或外在等特征为基本概念形成方案。如以“像素”为“源模像”形成方案。“像素”的特性是,“图像”以“像素”为基本单位,每一个“像素”的形态是一致的,只是通过“像素”自身的连续性的浓淡阶调变换及不断重复而构成千变万化的“图像”。通过这一特性,可以形成相应的建筑方案。例如,平面上,以一定尺寸的矩形格网形成,各房间、走廊、楼梯、内院等均以该矩形格为基本单位而形成;立面构图或是开窗时,也以一定的矩形格为基本形成单位,形成单位的大小、组成方式均可变化,可凸可凹,可虚可实,可整可散;整个建筑的体量也以某特定的长方体或立方体为单位进行组合、加减等;包括内部空间的装饰等各个方面都复如此。这样一来,整个建筑从里到外协调统一,既有条理又不失变化。

三、以“计算机应用”为设计起点

以“计算机应用”作为设计起点,其实质上是一种数字化的建筑设计方法。它是“通过非传统的方法整合多学科思维模式(计算几何学、计算机科学、离散数学及图论、计算机算法研究等计算机科学的派生物)并将其贯穿建筑设计全过程的建筑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的实质实际上是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和网络功能,在一种理性原则控制的前提下,以穷举或排列组合的方式呈现阶段性成果,以弥补建筑师在思考过程中的缺失。其难点(也是核心)在于如何将传统的设计思维落实于计算机程序生成方法上及如何充分利用传统设计方法和计算机程序生成方法之间的内在实质性联系。此外,要掌握数字化的生成建筑设计方法,要求操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程序语言、编程的相关知识。目前,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建筑作品落成,从它们奇特的外观上一望便知,是出于计算机的杰作。

目前应该做到,在建筑设计上形成方案时,要建立在推敲三维模型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激励设计人员挖掘各种软件的深层功能,在具备了建立较为复杂的空间能力之后,设计人员的空间思维可以摆脱束服,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各种在数字化设计中应用到的软件各具优势,在实际操作时常常要综合利用多个软件来完成设计。由于人们已经从认知系统和工具上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设计者的作品不再是对外国数字建筑的简单模仿或片段抄袭,而是在建筑设计的起点上就从真正的数字化做起。尽管可能在一开始的过程中,人们的作品可能不那么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但在方法和概念上都具

有一定的前瞻性,这也是阶段性成果。

结语

建筑设计起点多样化的探讨,其实质上也是建筑设计方式本身的探讨,有的方式重新定义了建筑设计这一过程,有的方式甚至重新定义了建筑这一概念。对起点的探讨实质上是从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上讨论建筑的生成方式。基于每个建筑师对建筑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导致每个人的设计起点也就不同。讨论多方式的设计起点不是为了倡导设计活动的进化,而是为了设计方式的优化。所谓优化,就是应采用基于建筑师个人对建筑的理解所对应的设计起点和方式。也就是说,从传统的“纸上设计”到前卫的“数字化设计”,以及在这个时间段中种种其他的设计方式,没有哪个是最好的,有的只是最适合我们的。为自己找到一个即合理又适合自己的设计方式,也许就是我们探讨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张彤.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 第3辑 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第8篇

关键词:可持续策略 参数化 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author of the a point, any architectural design, nature is the architect on the building with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But the parametric design is from Cognition Intermediary -- architectural design tool angle defini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sustainable strategy under parametric design.

Key words: sustainable strategy, parameteriza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1.可持续策略下参数化建筑设计的本质

从对建筑认识的角度来看,参数化设计可以认识任何问题,也就相当于没有认识问题;可以是任何建筑设计,也就不是某种确定的建筑设计。再回到工具的角度,参数化设计的特殊性,就在于使用参数化工具,能够表现一般工具所不能表现的建筑构配件形状及其空间位置关系。然而归根结底,参数化设计不回答本质——建筑认识的问题。

而可持续建筑设计可以直接从本质上定义。从本质上讲,可持续设计就是建筑师对与建筑相关问题有目的的认识,尤其是对建筑中与可持续相关问题有目的的认识;前者将可持续设计与非建筑设计区分开来,后者将可持续设计与其它非可持续设计的建筑设计区分开来。

可持续设计与参数化设计,是建筑设计按不同标准分类的产物,类似“大学生”与“四川人”,两个概念划分标准不一样,因而没有可比性。但是两者确实又有相同或相异的地方,并统一在一类建筑设计中。

2.可持续策略下参数化建筑设计的意义

2.1对于参数化建筑设计

参数化建筑设计是从工具角度定义的,它本身并不能回答任何“认识”的问题,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在漫无目的地游荡。而可持续策略下的参数化建筑设计,赋予了参数化设计以可持续的内容,使参数化设计具有了崭新的灵魂,从而构成一个完整而鲜活的认识。

参数化建筑设计,由于其工具的先进性,目前被广泛用来设计新颖的建筑表皮、建筑形态和建筑空间。诚然,形式和空间是建筑师永恒的追求,如果使用参数化工具,能够有助于建筑师设计新的形式和空间,这本身也就是参数化工具的一大功劳。但同时还应该看到,参数化工具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被发掘,特别是其对部分非线性问题的解决,与可持续问题中的通风、采光等,完全可能发生联系;如果是这样,将极大的提高建筑师解决这些问题的效率。此外,由参数化设计带来的建筑师对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的认识,对于发现和分析像通风、采光等自然界非线性问题,无疑也将有极大帮助。

即使是为了创造新的形式和空间,用可持续策略去指导,也能使参数化设计获得更多的设计源泉。目前,用参数化工具单纯为了形式而创造形式,确实可以有相当庞大的“数量”;但是这些形式能用在建筑中的,具有一定“质量”的,却并不多。所以,参数化建筑师目前面临的一个尴尬就是,他们能用参数化工具和手段设计出大量形式丰富、独特、新颖的工艺品,却很难将这些形式“套”到建筑中。那么换个角度,如果参数化建筑师跳出这个为了形式而形式的惯性思维,转而向可持续策略寻求创新点,或许能产生出新的有“质”有“量”的形式。事实上,像国内建筑师王振飞,仅仅是用参数化工具和手段设计于家堡工程指挥部

大楼的立面,由于考虑了采光这一因素,也创造出了非常新颖和独特,同时又极具内容的表皮。

2.2对于可持续建筑设计

可持续建筑设计,无疑是极具理性的建筑设计,在作为技术和艺术结合的建筑设计中,它偏技术的成分非常明显。极端的看,可持续建筑是离“居住的机器”最近的建筑。也因为这一点,可持续建筑在建筑美学上,极易遭人诟病。比如剑桥大学马丁中心可持续建筑专业博士郝林,在《世界建筑》2004 年08 期和 09 期的英国可持续建筑专辑篇首语中指出,“整体上讲,除了个别的案例外,现今可持续营造的美学状态是相当令人失望的。宣称是绿色营造的案子,往往会呈现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第一种是‘看上去很绿’,虽然充满了绿色建筑的语汇,却可能与本质毫无关联;第二种是把可持续营造仅仅当作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处理,而忽略了技术内涵在建筑性上的表现。”

3.可持续策略下参数化建筑设计的过程

对于一次具体的可持续策略下的参数化建筑设计,其过程大致如下;

3.1发现建筑中的可持续问题

建筑中的可持续问题,一般说来就是通风、采光、遮阳、采暖、降温等问题。由于项目所在位置的气候、纬度、场地、周边环境等条件不同,在不同的建筑设计中,这些问题有轻重之分;即使在同一个建筑设计中,由于上述条件对建筑影响程度各异,这些问题也有主次之别。

从哲学的角度讲,这些问题构成了可持续设计的矛盾体系;而进一步的讲,在这一矛盾体系中,必然存在处于主导地位的主要矛盾。所以,在可持续策略下的参数化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考虑这些可持续问题,一方面要认识到所有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切忌主观遗漏;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些问题中找出主要矛盾。

当然,理想情况下,建筑师应该无论主次,对所有这些问题都进行全过程的认识。但实际操作中,这些问题之间往往会互相掣肘,比如在寒冷地区,通风常常会与采暖相冲突,而面面俱到容易导致解决主要问题的不彻底;同时,由于可持续问题认识的复杂性,要对全部问题都进行全过程认识,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建筑师对此也需要做出权衡。然而无论如阿,先认识主要问题,之后有条件再认识其它问题,与认识所有问题也并不矛盾。

要在这众多问题中发现出主要问题,建筑师可以通过现场踏勘、查阅气象数据、考查当地传统建筑,以及调研当前周边建筑使用情况等方式获得一手资料;在这基础上,建筑师通过比较和判断,可以发现主要问题。

3.2借助可持续策略分析问题

以分析通风为例,建筑师一方面要认识通风的自然规律。比如形成通风的根本原因是空气的流动,而引起这一流动的外力一般可分为风压和热压。除了受外部风速和风量的影响,风压通风又与风场的形状和大小有光,风场形状越狭长、风场体积越小,风压通风越猛烈;而热压通风又与进出风口的高差、温差有关,进出风口高差越大,温差越大,热压通风效果越显著。

另一方面还要认识人在风环境中的活动规律。一般说来,适宜的通风可以促进人体体表水分蒸发,可以清洁空气从而有利于人体呼吸,这些因素是人对通风的普遍需求。但是在炎热地区和寒冷地区、潮湿地区和干燥地区,人对通风的需求又有各自的特殊性。以人在炎热地区的风环境中活动为例,通风带来的体表水分蒸发会吸收热量,从而增加人体舒适度;但风速过大,又会造成体表水分大量流失,增加人体供水负荷,造成舒适度降低。再以潮湿地区为例,通风有助于清洁和干燥空气,防止霉变;但风速过大,又可能带来温度降低,增加供暖负荷。在认识以上两个规律的基础上,分析通风剩下要做的,就是用第一个规律指导布局墙体、窗户、楼板,以及它们围合成的空间,使在这里面的通风尽量满足第二个规律。

3.3借助可持续策略和参数化工具解决问题

在上一过程中,满足第一个规律要求的墙体、窗户、楼板等布局,绝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它需要建筑师反复修改调整,排列组合。而所谓解决问题,也就是在这些排列组合中,通过比较、判断,找出尽量满足第二个规律的最优方案。

参数化工具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事实上在分析问题的末尾,或者叫解决问题的开头,也就是对“墙体、窗户、楼板”进行“反复修改调整,排列组合”时,就已经开始了。

参考文献:

[1]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新思维(上),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4):6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