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1 17:07: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外资银行发展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外资银行发展前景

第1篇

关键词:外资银行金融发展前景策略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第2篇

关键词:外资银行;国内银行;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88 -02

一、样本选取与变量定义

以一家行业前景良好的中型企业客户A公司为例,该客户向银行借贷50万元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且无不良还款记录。随机抽取以下数字构成A公司20天的存款月计表:

根据A公司存款情况的描述型分析表,绘制A公司存款回归分析图。(图1所示)客户的日平均余额反映了该公司这20天的存款整体情况,标准偏差反映了存款的波动性。因此,将以上两个参数及它们的比值作为绘制存款回归分析图的参数。

因为标准偏差/日均存款=90.29047/369.5=0.2443

所以客户的现有价值=369.5×1×0.5×1=184.75 万元

第20天的预测值方程为:Y=409.07-4.0923×20=327.224万元

所以客户的潜在价值=327.224/370=0.8844 万元

客户的价值=现有价值+潜在价值=184.75+0.8844=185.6344 万元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的客户的价值为185.6344万元,但这仅是客户的时点价值,而不是客户的最终价值,因为客户的价值会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而更新。在客户的价值构成中,客户的现有价值为184.75万元,对于一家存款规模达到6-8亿,企业客户达到800-1000,客户平均存款余额为30-80万元的中等规模综合网点来说,该企业属于发展前景较好的优质客户,但结合图一与潜在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虽然该企业的存款稳定性增强了,但存款的量也在同步萎缩,造成了客户潜在价值的降低,因此,银行工作应侧重于深入细致地分析、了解企业资金的运行情况,协助企业拓展新的项目。

二、分析模型的数据

(一)客户外部数据准备

由于客户的存款日平均余额反映了客户存款的整体情况,存款的标准偏差反映了存款对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即存款的波动性,因此,在建立分析型CRM模型的外部数据准备中,我们要引入《客户存款月计表》《客户存款情况描述型分析表》。(详见表1、表2)

(二)银行内部调整数据准备

因为客户的存款日平均余额反映了客户该月的存款整体情况,存款的标准偏差反映了存款的波动性,所以银行可以用两者的比值作为客户存款稳定性的依据。由于企业客户的存款规模不同,行业前景不同,且在银行的存款一般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而私人客户的存款各种期限均占一定比例,为了更为准确地确定企业客户和私人客户的价值,我们要引入《客户价值基本评估表》《企业客户综合价值评估表》《私人客户价值综合评估表》。(详见表3,表4,表5)

说明:按《财务管理学》理论,“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一般为200%比较恰当,用于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偿付即将到期债务的能力。”因企业在银行的款项是往来款属流动资产,银行借贷给企业的1年期( 含1年以下)流动资金贷款属流动负债,因此,用两者的比值可测算出该企业的短期债能力。银行的利润来源于存贷款利差,因此,有适量贷款且短期偿债能力高的企业其客户价值就高。

三、结果分析

从非利息收入比重看,外资银行显著高于中资银行,表明其业务多元化程度和拓展能力大大高于中资银行。2015年,中资银行本外币非利息收入比重为3.1%,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为2.9%,股份制商业银行为3.7%,比重最高的也只有8%。同时,中资银行中间业务类型少,并且大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结算、汇兑及收付等方面,对盈利的贡献度较低。而外资银行这一比重高达40.7%,中间业务类型广泛,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占据相当的地位。

创新能力方面。模型通过银行电子化程度、产品创新数量及时间三项指标衡量银行的创新能力。总体上看,中资银行电子化程度低于外资银行,尤其在信息的集中整合方面特别明显。

从盈利性看,模型以营业费用率衡量盈利性,结果表明中资银行盈利水平明显高于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平均营业费用率为14.2%,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为11.38%,股份制商业银行为20.83%,而外资银行平均为45.9%。形成这一明显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中资银行的费用管理制度较严,促使银行尽量节省费用,而外资银行的人员工资和营业场所成本相对较高;二是外资银行目前只能经营外汇业务,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北京地区与全国比较,企业存款比重较高,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同时,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资金充裕,存差较大,通过上存其总行即可获取相当的收益。

外部环境因素方面。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条件和国家宏观政策,模型具体选取了政策影响程度、市场适应性及本土化程度三项指标衡量外部环境的影响。从政策影响程度看,行政干预越大,对经营越不利,竞争力越小。目前,从受政策影响程度来看,国有商业银行较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次之,外资银行相对较弱。在市场适应和本土化方面,中资银行显然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中资银行对国内政策、消费文化等了解更多,而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环境及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尚需假以时日。

四、小结

通过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证实了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收入状况和成本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也进一步佐证了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程度低,对经济运行反映不灵敏和政府对经济的强干预的观点。尽快将银行建立成为真正的市场化主体,但是由于数据不可获得性和外资金融参股中商业银行时间非常短等方面的限制,外资到底是采用外资参股方式进入还是采用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公支行的方式进入对我国的银行业发展有利,现阶段无法用计量的方法得出定量结果。

参考文献:

[1]黄宪,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6,(05).

[2]毛泽成,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2006,(07).

第3篇

关键词:外资银行;风险管理;市场经济;信用风险

如今,在华的外资企业已达数百家,资产总额超过了一千亿,因此研究外资银行的金融体系,对防范外资银行的资金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外资银行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也越发的重要,在这个大背景下,针对外资银行业务拓展所带来的风险,通过长期的实践给出相应的对策,是我国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外资银行在中国投资的特点

(一)经营局面初步形成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投资的模式基本已经形成,也逐渐纳入我国市场经济之中。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于拥有服务专业化,资金充裕,海外优势显著,因此深受我国企业尤其是拓展海外业务的企业的青睐,甚至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在这个情况下,外资银行也纷纷加快渗透的力度,开拓许多符合我国市场经济政策的业务,同时迅猛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需要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注意。

(二)拓展业务的主要趋势

外资银行都设立了专业的信息分析部门,因此才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我国市场的动态,拓展业务的趋势也多是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景为依据的,因此外资银行具有与时俱进的优势,并且在我国的客户群体已经初具规模,开展了各种理财产品与投资咨询服务,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其他领域的业务也是外资银行的一个战略目标,目前,大部分外资银行都采取了混业经营的模式,业务范畴涵盖了企业与投资银行、个人银行、私人银行等,并且通过参股等形式间接参与到中国的融资租赁、债券等业务当中。

(三)主要的经营理念

外资银行的经营理念是以强大的数据支撑和风险偏好为发展依据的,比如在进行投资之前,外资银行会有一个长期的市场调研环节,能够有效的预防投资中的风险,并且根据我国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投资战略,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投资收益效果,给外资银行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同时,外资银行的责任制的划分也比较成熟,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职权与责任的划分具有合理的结构设计,这主要依靠强化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在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在沟通之中达到共识,从而提高外资银行的工作效率和制度措施等运行的传导效率。[2]此外,以资金流向为目标的费用管理模式也是外资银行能够在中国环境迅速扎根的重要原因,资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血液,以资金为投资导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投资的可操作性,增加外资银行的经济效益。[3]

二、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主要风险

(一)监管风险

由于引入外资银行的历史比较短,起步比较晚,因此相比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在外资银行的管理经验上还不够成熟。尽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管理措施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监管方面,我国对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监管不到位、监管制度不健全等的现象存在。另一方面,鉴于我国的监管与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也使得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资银行面临着来自母国和中国本土的双重监管要求。

(二)信用风险

中国的征信体系比较脆弱,中国境内的大部分企业都达不到外资银行所需要的信用标准。因此中国市场信用程度较低或缺乏透明性一直是困扰外资银行拓展业务的主要阻碍。在这个背景下,甚至影响到外资银行的投入力度,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征信水平低下导致外资银行评价制度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为了适应我国的市场,某些外资银行降低了贷款的资信标准,从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信用制度的建立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这些影响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征信体系衰微,信息不够透明,甚至会产生非法的交易,影响我国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4]

(三)声誉风险

导致声誉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银行业务开展的基础是中国市场的信誉制度,银行信贷需要对借贷人的资金运转情况有一定的评价,如果这个环节的工作出现问题,就会让整个银行借贷的链条崩塌,给外资银行造成一定的损失。操作人员的疏漏也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并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问题,进而严重影响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四)操作风险

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因此会导致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的操作风险。具体表现为商业诈骗、管理机制失效,从而给外资银行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给外资银行拓展业务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当代外资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信贷业务管理构架

信贷业务管理构架的形成,依靠相关管理部门的组织建设。首先要从信贷业务管理的构架入手,健全管理制度,对信贷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包括前期的筛选客户,中期的授权部门的审批与后台的审核阶段都进行严格的把控管理,争取在信贷的各个阶段都做到万无一失。这要求外资银行企业根据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和自身状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计划,积极把自身业务纳入我国发展目标之中,才能达到外资银行与中国市场机制的和谐发展,有效的增强外资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5]另一方面,采取有效制衡的审批机制也能建立符合银行发展目标的业务管理,通过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发展版块,迅速的拓展业务范围,并且建立强而有力的资金审核力度,通过引入我国的监督机制,形成双重监督制度,有利于外资银行规避市场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

(二)健全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外资银行机构下设的风险管理部门从一定程度上讲隶属于所辖分支行,风险管理部门需要听从上级的领导,并且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兼顾到外资银行投资的总体目标,因此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时,容易受到一些限制,从而影响到外资银行开展风险回避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外资银行的结构性风险。如何提高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需要有关的风险管理部门提高自身的能力,做到管控独立、反应迅速,合理掌控风险容忍度,做到风险把控与投资收益的平衡目标,这主要依靠对外资银行下设的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调整,加强外资银行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能力,从而解决由于外资银行内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导致的市场风险。增强外资银行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三)建立风险管理的监控体系

建立风险管理的监控体系,风险管理需要通过具体的架构、政策制度来实施并由审计从旁监督,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制度,充分发挥内外部审计的监督检测作用,及时对决策层和高管层在资本管理和计量等方面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对银行的全面风险情况作出判断和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外资银行回避风险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做好外资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将直接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通过深入的实践,研究外资银行面对我国市场是风险管理的对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课题组.中外资银行授信风险管理比较研究[J].上海金融,2015,02:51-54.

[2]郑瑜.外资参股国内银行效应与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3]李家莉.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4]甘帅莹.中、外资银行风险管理制度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

第4篇

[关键词]外资参股商业银行绩效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不仅使国际银行业面临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使银行业面临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银行并购风潮此起彼伏,这场并购浪潮开始从一国国内延伸到国际市场。进入21世纪,亚洲成为了银行业巨头的一大追逐目标。为在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之后抢夺中国金融领域的制高点,欧美银行业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演了激烈的银行资本大战。国外经验表明,通过外资并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是一种抗对激烈竞争的良方。

事实上,外资参股国内商业银行早已暗流涌动,在我国刚刚加入WTO的2001年底,IFC就以2700万美元收购南京市商业银行15%的股份;同期,汇丰银行拟参股上海银行、花旗银行拟参股交通银行等事项均体现出众外资银行明显的合作意向。

二、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现状

加入WTO之前,外资参股我国银行机构的案例非常少。近年来,为鼓励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提高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2003年12月8日出台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由原来的15%提高到20%,这对外资银行极具吸引力。为加快在中国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市场中的布局,外资银行加快了抢滩中国市场的步伐,不仅设立机构数和在华资产数快速增长,更有大量外资行通过参股国内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06年年底,外资参股的中资银行已经超过20家,参股规模也超过180亿美元。

三、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投资绩效研究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企业投资资金需求旺盛,银行业的发展前景也相当乐观。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住房按揭、信用卡,以及理财产品市场规模扩张迅速,零售业务作为银行业未来重要利润来源的潜力正在显现。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的竞争并不充分,银行业竞争处于粗放状态,可以挖掘的利润空间巨大。因此,外资金融机构迅速开始抢占中国市场,以便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本文选取中国入世以来已上市的中资银行为例,截至2008年6月30日,对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投资收益作出绩效评估,如下表。

每股净资产是股票的账面价值,它是用成本计量的,每股市价是这些资产的现在价值,它是证券市场上交易的结果。不管从成本还是市场交易来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都是获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

注:每股净资产是2008年公司半年报中所披露的每股净资产,股价是2008年6月30日的收盘价.①和②分别指以每股净资产和股价为基础计算出的年平均收益增长率。(资料来源:银行年报,《财经》等资料整理)以每股净资产为基础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中,恒生银行、新加坡政府和国际金融公司参股兴业银行取得了最高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32.18%,第二是荷兰国际集团和国际金融公司参股北京银行为30.52%。以每股市价为基础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中,高盛集团、美国运通公司和安联保险公司参股中国工商银行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高达95.63%。

可见,外资参股中资银行都获得了很好的绩效,虽然外资银行积极寻求国内的战略投资伙伴,其真正的目的是扩大市场占有率,削弱中资银行市场份额,为最终实现低成本扩张战略铺平道路,但是从短期来看,获得较高的收益也是促使外资胃口越来越大的一个因素。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商业银行在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兴述左晓婷:我国银行业外资并购的经济学分析[J].预测,2008,(2)

[2]欧阳敏: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的治理效应实证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7,(11)

[3]董保芸倪宁:外资银行参股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及其正负效应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6,(03)

[4]赵鹏飞: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现状、问题和对策[N].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4)

第5篇

摘 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全球金融环境发生改变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日益则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尤其是在银行业的发展方面,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轮危机过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会发生一定程度转移,以力争扩大客户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大力提高市场份额。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外资银行 发展趋势

一、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1.金融危机难以阻碍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是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存在的两个趋势,金融全球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抗拒的一个潮流。虽然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波及全球,在全球范围内也出现了反对金融全球化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大趋势下,金融全球化也将进行下去。但与此前金融全球化进程有所不同的是,危机后金融全球化的推动力量以及发展重心可能会有所不同,且面临的监管环境也将发生变化。

2.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格局重心逐渐转移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欧美等发达国家银行业损失惨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难度较大。而同时新兴市场国家金融业损失较小,而且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必然会推动金融业等虚拟经济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全球经济格局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金融市场的重心逐渐发生转移,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金融市场规模将大幅提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处于加快转变之中。

3.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虽然危机中欧美银行业遭遇重创,很多大型银行亏损严重,且由于货币贬值和去杠杆化而导致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与此同时,银行业竞争的天平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倾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其竞争力。不过同时也应注意到,虽然发达国家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但其在全球银行业竞争中的霸主地位并未得以改变,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型银行在全球银行竞争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尤以美国为例,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通过注资、并购等形式,使美国的6大银行和5大独立投行发生天翻地覆的剧变,在全球前25家大银行中占据6席,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和花旗银行超越英国汇丰银行居前3位。而且日本3大银行也未受重大影响,继续居于全球25大银行之列。

4.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力度将会加大

金融危机的爆发与金融监管不力有直接的关系。这次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国家的监管当局都认为危机的发生与监管理念没有跟上金融系统的变化有关。因此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监管在监管理念、监管规则、监管方法等方面开展根本性改革。首先,金融业监管方面将会扩大监管范围,将重要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纳入监管。其次,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约束将会加强,如限制过度杠杆以及加强金融交易信息披露等。未来监管当局会加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的控制,除纯经纪业务和结算服务外,所有业务均应有资本约束。同时会加强场外市场交易的监管,要加强对冲基金的信息披露。各国应扩大对本国金融监管范围,对所有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金融产品与衍生品及金融市场实行全面监管,确保各金融市场之间监管信息通畅和信息共享,防范跨行业风险。

二、后危机时代外资银行在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全球金融环境发生改变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日益则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尤其是在银行业的发展方面,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1.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和经济刺激政策,使得中国经济率先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同时,中国的银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成功的经受了考研,显示出多年来金融改革所产生的积极效果。经过危机的洗礼,我们看到中国的金融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及危机后全球金融业重心呈现出向亚洲转移的新趋势,这些都凸显出中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这种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仅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为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银行市场远未饱和。

2.危机中部分外资银行在华业务不降反升

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虽然外资银行所受损失要远远大于中资银行,但那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所受到的损失要小很多,甚至有些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更为迅速,与母国银行的业绩形成鲜明对比。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信心和投入都没有受到重大影响。而且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环境相对要简单,外资银行在中国面临的机遇也较好。

3.外资银行在管理与技术等方面拥有强大竞争力

相对于中资银行而言,很多外资银行在经营理念、产品创新和人才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些正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所特有的优势。

在经营理念方面,外资银行一直把盈利性放在首位,而且秉承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注重对客户具体需求的调查和沟通,通过细化市场等方式为客户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而且注重盈利性的同时,还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这说明同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商业化程度较高。产品创新也是外资银行同中国银行业竞争的优势。目前,中国国内大多数银行的主营业务依然集中在存贷差方面,利差收入占全部收入的80%甚至更高,中间业务收益仅占总利润的10-15%。而外资银行的主营业务则是中间业务,而且中间业务收入、资金交易收入和利息差收入约各占三分之一,比较平衡。由于中间业务所具有的高盈利性和高服务性,未来银行业竞争的核心必然将集中于中间业务的竞争。而在此方面外资银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利用其丰富的金融创新经验,在个人理财、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领域发展客户群,提高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此外,外资银行还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遍及世界的机构网络体系,24小时快捷的咨询渠道,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差异服务,这种技术上的硬件优势极其派生的服务优势是对中资银行的巨大考验。

三、后危机时代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1.危机后外资银行遭遇信誉危机,在中国市场份额下降

金融危机下,因为国外母公司的亏损严重,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也遭遇了巨大的信誉危机。金融危机之前,很多客户被外资银行提供的高投资回报率所吸引,但危机爆发后,这些客户很多都迅速转向中资银行更为安全的投资。为此许多外资银行流失很多客户资源。除此之外,危机发生后中国启动巨额经济刺激计划,信贷投放总量增长30%,但外资银行在拓展业务过程中并没有能借势取得发展。中资银行原本就在整个银行业体系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外资法人银行所占比重相当低,而经过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下滑,目前市场总份额维持在2%左右。

2.外资银行可能面临更严格的监管环境

虽然中国金融业绝大部分市场都已开放,但外资银行对中国的监管环境依然存在担忧,尤其是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将会更加严格。现在外资银行必须要应对不断加强的监管力度,其中包括新账户的开立指引、客户账户余额对账、针对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新限制以及理财产品的推出。这些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3.中资银行的竞争将成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最大对手

金融危机发生后,同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所受冲击较小,并乘此机会缩小了与外资银行的差距,随着中资银行服务能力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其在中国无与伦比的网点优势,外资银行面临着比其他因素更为严峻的形势。在理财、银行卡和网上银行等业务领域,中资银行都在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促使外资银行在优质服务上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而外资银行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优势却因为各种限制而无法完全施展,这使得外资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倍感压力。

四、后危机时代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与策略分析

1.完善东部重点城市布局,加大中西部中心城市的网点建设

2010年是中国经济走出危机后巩固提升的一年,在各项区域发展规划统筹协调之下,中国经济有望实现更加均衡和谐的发展。尤其是中央政府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推出,为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诸多机会,尤其是对中西部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必然会带动当地对金融机构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以追求金融资源为战略目标的外资银行必然会在完善东部重点城市网点布局的同时,加速对中西部中心城市金融市场的开拓。而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将成为外资银行中西部布局的重点,同时安徽、内蒙古、广西、海南等省区有望成为外资银行青睐的新热点。

2.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将加速亚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步伐

虽然亚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要迟缓于欧美银行,但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亚资银行加快了在中国的发展。恒生银行、富邦银行、香港大新银行、马来西亚联昌银行等纷纷加大对中资银行的股权投资。而且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以及EPA补充协议六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和两岸金融合作备忘录的正式生效,东南亚地区银行、香港地区银行和台湾银行都将加大对内地市场的渗透,这也是中国在亚洲经济中影响力不断提高及于亚洲地区经贸联系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亚洲银行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所表现出的利益诉求。

3.加大农村市场建设力度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现象,即外资银行“下乡”,汇丰、渣打开设了多家村镇银行,而花旗也在湖北公安县、赤壁县和大连瓦房店等先后设立多家贷款公司,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广大的农村市场,这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为农村市场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有非常单薄,这种尚待大力开发的农村市场,将成为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的新机遇。

4.业务发展突出自身优势,加大中小企业市场开拓

在具体业务实施开展方面,未来外资银行将继续利用自身优势,深入挖掘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和加强风险控制,同时会加速银行卡、个人消费贷款和中小企业融资等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外资银行逐渐由多年来重点面向大型企业集团等高端客户的战略转移为亲民策略,这是因为外资银行认为中国中小企的融资困境对金融机构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契机。因为一方面中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如果想加快在中国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庞大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以此来破解网点稀少、客户资源欠缺以及存款和贷款额度的政策限制等方面的劣势。外资银行可以利用其强大的全球网络和国际清算系统,帮准中小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中小企业拓展业务,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刘鹏.后危机时代欧美银行业的几个趋势.中国金融.2010(6):69-70.

第6篇

关键词:银行 贸易融资 现状 情况

一、我国贸易融资现状

国际贸易融资是外汇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的总和。与其它业务不同的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出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有的银行设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主要的业务就是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与融资,其业务收入可占到银行总收入的八成。此项业务的发达程度与否,已被视为银行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我国,90%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发展前景,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弱,资金扶持和贷款投向普遍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难、担保难的发展困境。由于受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制约,中小企业希望银行能够提供一条龙式专业化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华夏银行就推出了这样的一系列创新产品。比如针对台资企业推出的两岸汇划直通车、美元汇款全额到帐和去年推出的出口票证通等等。其中,出口票证通是以出口收汇权为担保,为客户提供银行承兑汇票和进日开证服务,组成??以应收帐款权益为保证手段、还款来源的业务,也就是说基于应收帐款基础上的贸易金融服务,这是在物权法基础上的一个业务创新,也体现了进出口贸易的自偿性特点。还有近几年推出的华夏贸易宝是为解决中小企业出口结算环节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而推出的出口押汇、出口贴现、福费廷和信保融资四种出口贸易融资产品的组合套餐,这是第一期,第二期还要推出进口产品的服务组合就是在进口环节对进口商进行金融产品组合,进口商可以从产品组合的篮子里选择能够适合他们需要的服务以及产品组合和打包。

众所周知,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内各商业银行都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列入重要发展内容。据统计,股份制商业银行近50%的中间收入是国际业务带来的。而贸易融资业务能促进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的开展,进而拉动中间业务的快速增长。贸易融资以其在风险资本占用和交叉销售等方薅的优势,正日渐成为各家银行竞相发展的业务重点之一,已成为各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外资银行首先是在中国开展跨国公司的国际结算,然后是做所有外币的贸易结算,接着是傲中国公司的本外币贸易结算,现在才开始人民币零售业务。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有相当的市场实力和产品优势,比如在上海地区,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国际业务是被外资银行瓜分的。

中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很早就和外资银行直接竞争,在竞争过程中,中资银行逐渐提高了能力,外资银行也了解了中国。不过由于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整个盘子也越做越大,所以中外资银行更多的是处于发展状态。并没有太多的激烈竞争。

二、我国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反映的情况及对我国银行贸易融资的建议

第7篇

【关键词】金融机构发展结构方程模型(SEM)内生变量外生变量

一、金融业发展状况及研究意义

展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九五”期间取得了一定成绩,金融业自身发展速度与开放程度上了一个新台阶,金融整治、监管与改革也有重要显著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九五”期间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重继续呈现上升势头,银行经营效益大幅度下滑。这些问题的延续,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国有银行体制的深层次弊端。“十五”期间金融发展着重市场化、开放化取向,以重建金融企业治理结构、切实提高竞争力为突破口。比如,把建立现代银行制度作为金融体制发展的中心环节,在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内完成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建立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市场化补充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上市。通过引入多元社会资本,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继续保持国有资本在银行业的控制力和支配地位等等。

随着金融业的市场开放、管制解除和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已呈现的全面开放的格局,使得我国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之中,要求必须以能够迎接开放式竞争挑战的战略,安排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战略与改革取向。加上加入WTO已有4年时间,随着在华外资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经营性机构的扩张、服务对象的拓展,同时由于外资银行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先进的管理水平,势必对我国的银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加剧业务竞争、加大经营风险、强化优秀人才争夺、冲击现行管理制度等等。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由国有部门高度垄断,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等是我国开放程度较低的行业。银行不良资产比重过高,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较低,金融工具单一,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较差,可见,国家现有的金融体制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明显的是,新宪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必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十五”是非国有经济成分进一步提升的时期,与此相适应,国有金融、股份制金融、合作金融及政策性金融配置格局需要作出调整。无论哪方面都迫切需要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迎接入世的挑战。逐渐体现国内金融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大力培养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创造激情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金融人才等势在必行。

二、金融机构问卷分析及模型设置

我们一般是从宏观上对金融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然而金融机构内部人员的工作现状及其能力等对金融业发展也不容忽视,更有待于待于剖析,这恰恰就是本文分析的重点。鉴于数据的可取性和本人对此问题认识有限,本文主要采用区域银行业竞争力调查问卷软性数据,针对金融机构调查情况进行多元统计方法——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观测单位285个、变量22个)。首先结合发展前景影响因素与实际调查问卷变量情况,根据对问题的认识、推测寻找因果关系,设立初始模型;再定义外生变量、内生变量和浅变量分类(如表1和表2)。

表1外生变量指标描述

潜变量显变量测量等级指标说明

营状

况x1定序变量平均月收入

x2定序变量目前经营状况

x3定序变量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打算到外资银行或别的金融机构去工作

才重

视x4定序变量领导对您的前途关心程度

x5定序变量领导对您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重视程度

x6定序变量单位对您的成长过程的支持和培养程度

x7定序变量是否参与过本单位或本部门与您切身利益有关的决策

争能

力x8定序变量本单位或本部门的人际关系

x9定序变量当前考核分配办法的合理程度

x10定序变量对国有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是否有信心

x11定序变量所在单位和部门的规章制度是否适应中国加入WT0要求

x12定序变量所在单位和部门的规章制度健全程度

表2内生变量指标描述

潜变量显变量测量等级指标说明

积极

y1定序变量自己的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发挥的程度

y2定序变量对自己所在单位和部门的凝聚力看法

y3定序变量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本单位发挥程度

y4定序变量本人与同事的关系

y5定序变量对单位的福利待遇满意程度

y6定序变量您对本单位的发展目标了解程度

展前

景y7定序变量对单位的未来发展信心如何

y8定序变量您对本单位的前途命运看法

y9定序变量您对本单位工作氛围好转信心如何

y10定序变量您对本单位走出困境信心如何

基于初步考虑模型结构关系,三个外生潜变量单位目前经营状况、对人才重视及与同行业竞争能力都可能对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单位发展前景产生影响,而员工工作积极性对单位未来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画出路径图(如图1),潜变量具体由哪些显变量体现参考表1和表2。

初始路径图(图1)

图中箭头的方向表示可能影响的方向,下面由路径图转为结构方程组由三个矩阵方程式代表,第一个是结构方程,后两者是度量方程。其中,x、y分别为观测到的外生显变量和内生显变量;分别为外生潜变量和内生潜变量;是对应的回归系数矩阵。

三、结构方程模型估计检验与修正

(一)模型选择标准

我们都知道模型的正确与否必须经过检验,也就是要构造统计量或指标来检验协方差阵的拟合程度,下面是所选取的主要指标来衡量模型的拟合好坏。

1.RMR表示残差均方根,残差是指样本导出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与模型隐含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中对应元素的差值,RMR的值越小,模型拟合越好。

2.AIC达到最小值时,认为模型是最好的。

3.ECVI度量由样本得到的拟合协方差矩阵和由其它具有相同样本数的样本得到的预期协方差矩阵之间的距离,ECVI值越小,模型拟合数据越好。

4.GFI、AGFI分别是拟合优度指标和校正拟合优度指标,GFI表示和无参数模型相比,该模型拟合的好坏。这两者值都介于0-1之间,越接近1,模型拟合程度越好。

5.NFI是正规指数,越接近于1,说明拟合越好。

表3修正模型拟合指标值比较

模型RMRAICECVIGFIAGFINFI

模型10.093786.192.7680.8190.7740.621

模型20.069598.132.1060.8550.8170.697

模型30.071538.431.8960.8640.8250.721

模型40.073478.761.6660.8640.8230.744

模型50.077448.331.5790.8630.8180.745

由表3的5个修正模型拟合指标值可看出,模型1-5的AIC、ECVI值越来越小,NFI值越来越大;而模型4和模型5的RMR和GFI、AGFI相差无几,按照这个原则最终定模型5。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Amos估计结果的回归权重及P值检验,及Variances估计值及P值检验都是要通过的,是判别变量显著与否的一般要求。如果不显著,需具体分析问卷调查变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最后结构方程模型

经过调试检验得到最后结构方程模型有4个潜变量、17个显变量,用Amos模块得到估计系数和检验值(如表4)和最后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图二):

很明显变量都通过检验,计算标准回归系数有的超出了0.5,比如:领导对员工前途关心以及对员工的建议重视程度都很能体现单位对人才的培养;像员工聪明才智的发挥程度、单位福利待遇也较充分显示了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信息等。

表4结构方程模型估计系数及检验结果

潜变量显变量标准回归系数

视x4前途关心0.761

x5建议重视0.763

x6成长过程培养0.525

x7参与有关决策0.411

力x8人际关系0.300

x9考核分配办法0.459

x10竞争信心0.620

x11适应加入WT00.444

x12规章制度健全0.552

性y1才能发挥0.423

y2单位凝聚力0.531

y3聪明才智发挥0.640

y5福利待遇0.599

y6发展目标了解0.425

景y7未来发展信心0.710

y9行风好转信心0.625

y10走出困境信心0.693

四、金融业结构模型分析结论

外生显变量通过外生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产生影响,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展现在路径图中(图2)。从中可以看出,竞争能力对单位发展前景影响不太明显,模型总体评价指标也没得到什么改善,这里用虚线来表示,图中这些影响系数都是标准直接影响系数。比如,领导对人才重视程度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系数相当大,为0.936,这在经济市场化的今天在各行各业均有明显体现,当然金融业也不例外,逐渐在强化人才的观念,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员工潜力得到更充分发挥。而金融机构同行业竞争力产生相对较小的影响,但员工工作积极性对单位未来发展影响也是很显然的,起着决定性作用,单位命运与员工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员工为核心,以企业利润为导向,金融业要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在金融业受到外资银行的冲击,更要加快改革步伐,裁员引进高素质人才,更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显的非常必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管理透明化、体制完善化、技术先进化、服务一流化,这是金融业发展的方向,是适应经济市场化的合理化道路。

最后路径图(图2)

【参考文献】

[1]易丹辉,Amos4.0基础操作手册《Amos4.0UserGuide》,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系,2003.4

[2]何晓群,在多元统计分析课上的讲义,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2002.9

[3]张家放,主编《医用多元统计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4

[4]郭志刚,主编《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

[5]卢纹岱,主编《SPSSforWindows统计分析》(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9

ApplicationandAnalysisofSEMinFinancialField

(AnyangTeachers''''College,QunYang,455002139495199770372-2900046)

第8篇

继2002年东亚、汇丰、渣打、恒生银行等第一批外资银行内地分行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以来,花旗、德意志、摩根大通和瑞穗实业银行又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先后有花旗、汇丰、渣打、德意志等银行上海分行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获准QFII证券托管业务和网上银行业务。部分外资银行还相继推出了结构性存款、多币种账户、活期存款账户透支和买方付息票据等业务。经国家外汇治理局批准,上海最近又在全国率先实施外资银行外汇贷款治理改革试点,在沪经营的外资行可自行审核办理外汇贷款利息和费用的收付。

经营特点显著

客户选择趋同。我们在对上海近20多家外资银行的调查中发现,外资银行的贷款对象中有80%—90%的客户是其本国在华的独资或者合资企业以及相关的外籍人士。这一方面是因为外资银行是随其本国在上海和江浙的直接投资和贸易服务而来到上海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往往与其本国银行签订了全球合作协议,其在华子公司将理所当然地选择其母国银行的在华分行。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本国的企业有可靠的信息和资信评级,可以做出相应的贷款和投资。

业务经营集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其母公司的主办银行也随之纷纷进入中国,为这些老客户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截至2003年7月,上海市外资金融机构的外商投资企业贷款余额为54.29亿美元,占全部外汇信贷的79.6%。大多数的外资银行,非凡是欧洲的银行、日本的银行和韩国的银行,批发和公司业务占80%以上。外资银行业务集中不仅表现在公司业务上,还表现在外汇业务上,在34家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九成以上外资银行的外汇业务占其全部业务的八成以上。

地区差异性强。在沪的外资银行,无论是在客户方面还是业务取向以及经营战略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如美资银行实力雄厚,客户资源丰富,业务拓展能力强,金融品种差异性大,经营方式灵活。欧洲的银行则表现出了稳健成熟的特征,他们更关心未来的发展空间。亚洲的银行由于文化差异小,进入市场更轻易一些。

人民币融资渠道狭窄。截至2003年7月末,在沪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人民币资产已达418.83亿元,人民币业务已经成为外资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外资银行人民币资金的主要来源仍局限于本币存款和同业拆借,分别占人民币负债总额的54.14%和29.17%。外资银行普遍反映人民币融资渠道狭窄,放贷的人民币绝大部分来自于同业拆借。因拆借多是短期资金,因此外资银行很难发放中长期人民币贷款。央行提高存款预备金率后,近期国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要求各分支机构停止向市场拆放,这意味着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金融资更为趋紧。

在沪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有下降趋势。在沪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的存款余额占比从2001年底的0.99%提高到2003年8月末的1.6%,贷款余额占比则由2001年底的3.92%下降到2003年8月末的2.7%。外资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余额占比由2001年底的11.54%略提高为2003年8月末的15%,外汇贷款余额占比则由2001年底的48.40%大幅下降到2003年8月末的5%。竞争有冷有热

来沪的外资银行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当年就可以开展全面的外汇业务,但对开展个人零售业务的准入顺序不同,中外资银行在竞争方面表现出了如下特点:

同一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大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竞争。调查中,瑞穗实业、三井住友和日联银行均表示,他们的目标客户仍是日资企业,原因是对其资信比较了解。所以,日资银行间公司业务的竞争就格外激烈。

在外汇结算业务上也是如此,由于同一国家和同一地区的币种相同、业务特点相同,因此,竞争也就更为激烈。

同质业务的竞争大于不同质业务的竞争。同质业务是指那些性质相同,差异化不大的业务,如贸易结算业务,这是上海中外资银行共有的业务。所以,中资、外资、中外资银行间都存在激烈的竞争。企业的偏好,银行的服务水平,地区的渗透能力,以及与其他业务的连带关系都可能成为决胜条件。比较而言,中资银行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我们应当十分注重这类业务的恶性竞争问题。

此外,在托管、信用卡,咨询服务方面,各外资银行间也有激剧的竞争。当前,渣打银行、东亚银行与汇丰控股以及汇丰控股与花旗银行间也存在全面的竞争。

公司金融业务的竞争大于零售业务的竞争。公司金融业务对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要求没有个人业务那么多,限制也比较少。目前零售业务开展较好的只有花旗、汇丰几家大银行,且又集中于高端客户。欧洲的大部分银行暂时都不想在中国大陆开展零售业务。目前,已有德意志银行和荷兰银行上海分行开展了个人零售业务。合作逐渐深入

今年,外资银行与中资商业银行多方合作正在进一步加强。

在资本合作方面,外资银行与中资股份制银行合作的意愿强于与四大国有银行。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外资银行更愿意与中小商业银行进行股权合作,因为他们创新能力强,经营灵活,不良资产率低,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如汇丰集团收购上海银行8%股权,随后又参股平安保险公司;花旗银行收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股权,成为浦发行的第四大股东。

在具体业务合作方面,外资银行更倾向于实力雄厚且信誉较高的国有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为了提高客户资金到账速度,安装了工行和农行的资金清算系统。三井住友等银行也倾向于与中资的大银行合作,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的战略资源更轻易提高其业务处理能力。

从合作意愿上来看,美资和日资银行明显要比欧洲银行强。日资银行和美资银行在个人业务、零售业务、网上业务和中间业务方面的竞争尤为激烈,他们都倾向于与中资银行合作,以缓解网点的不足,比如瑞穗实业就希望与民生银行合作开展保理业务,花旗银行预备和浦发银行在银行卡领域开展合作等。相比而言,由于欧洲银行在经营策略上不预备在个人业务上投入较多,他们与中资银行的合作意愿便不那么强烈。焦点初现端倪

目前,外资银行基于成本效益的分析和对中国经济的理性预期,仍处于战略布局阶段,但是,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兑现,中外资银行竞争的帷幕渐次拉开,竞争的焦点也初现端倪。

国内优质客户的争夺愈演愈烈。中资行与外资行优质客户的定位都集中于:世界500强在华企业、跨国集团分支公司、信誉良好的三资企业、部分经营情况良好的国有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和个人高端客户。据统计,目前外资银行在华机构的绝大多数的客户对象是其所在国或地区的对华投资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三资企业,大致比例为50%-60%,中国国内的企业只占10%—20%。甚至有些外资企业,非凡是日资企业,直接在董事会章程中写明,一切外汇业务需在本资银行办理。问题是应设法避免中资银行已经拥有的大量优质客户不断流失的状况,中资银行应设法避免再出现“爱立信事件”。据统计,中国银行业60%的利润是来自10%的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具有雄厚的实力和全方位的服务优势,中资银行则有本土优势和现有的政策保护,基于此,对国内优质客户非凡是国内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和高端的个人客户的争夺将会日趋激烈,成为竞争焦点。

国际结算业务的较量寸土不让。虽然外资银行在客户资信调查、金融咨询服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上有很强的优势,但是,由于约束较多,比如,目前外资行对中国市场占有的份额有限,非凡是零售业务方面,利润低、周期长、风险大、机会成本较多,外资银行不想过多涉足。

当前,中外银行真正的业务较量就是国际结算业务。这种业务以国际贸易为背景,风险小,操作规范。其客户基础是在华的三资企业,其中部分客户是外资银行从本国带来的,外资银行正是把这批客户作为“抢滩”点,巩固其在华的立足点后,再拓展其他客户群。外资银行凭借金融结算技术先进、国际网点多、操作规范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中资银行抢夺市场。外资银行的进出口结算虽然限制在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结算以及经批准的非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结算和放款项下的进口结算,但因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大,国有银行受冲击仍很严重。比如外汇汇款外资银行通常1天可以到账,而中资银行要2至3天,所以大型三资企业基本上都在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随着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量的大幅提高,外资银行的国际结算优势会进一步显示出来。

公司业务争夺近于白热化。外资银行大多实行全能银行的经营模式,与严格分业治理的中资银行相比,其全方位的服务易于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需求,外资银行竭力与国有商业银行争夺的企业或行业,除了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外,还包括中国的外向型企业,跨国企业、大型集团公司和高新科技企业以及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因外资银行能为这些企业提供包括现金账户的支付、抵押贷款、融资租赁、职工养老保险计划、消费贷款、企业资产治理和投资顾问等一揽子服务,且有助于其扩大出口,降低成本,所以这些企业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态度好的外资银行。

在沪部分外资银行已经开始在零售业务方面做好充分的预备,他们布设网点,与中资银行合作,建立信用卡中心,非凡是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进入中国后,将会对国内四大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和消费信贷业务带来极大的冲击。

此外,花旗等8家外资银行抢先注册多项专利,仅花旗就有19项专利进入最后审批阶段,而国内四大国有银行目前只有11项专利。花旗的19项专利有3个共同特点:第一,大多冠以“系统”、“方法”之名,是一些商业方法;其次,他们主要是配合新兴的网络技术或电子技术而开发的金融服务与系统方法;其三,多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发明专利。花旗银行19项发明大多直指网上银行业务,这是外资银行争夺国内客户最快和最有效的途径。同时,这些专利申请一旦成功,不仅可以强化花旗自身的服务能力,从专利转让授权中获利,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同台竞争,稍有侵犯就有可能面临巨额罚款,最终面临被迫退出市场的危机。

人才竞争决定中外资银行的成败。外资银行的雄厚实力、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灵活的用人战略以及丰厚的待遇都对中资银行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央行和政府机关的部分资深职员以及高级治理人才,流失到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给中资银行带来损失,同时,也为外资银行带来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和无形资产。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对人才的重视远没有落到实处,应当充分熟悉到人才的竞争将是一个焦点问题。

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恶性竞争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某些银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争夺客户,不顾风险、不顾回、不计成本,打球,有些中资银行对外资银行的人民币同业借款利率不断下降,甚至下浮到30%-40%。如此低的利率在使外资银行获利的同时,也使他们对中资银行的风险意识和治理水平疑虑重重。类似的恶性竞争,只能加大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最终导致系统风险。

中外资银行的差别待遇和经营模式的不同,不利于公平竞争。目前,外资银行享受了部分超国民待遇。从中外银行税收负担差异来看,中资银行比外资银行至少高出五个百分点;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可以结汇,而中资银行则不可以;外资银行上海分行的经营地域可以扩展至江浙两省和其他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中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却不可以跨地区经营。这种不平等的情况扩大了外资银行单个机构的经营地域,降低了外资银行的网点成本。毋庸置疑,税收、中间业务治理等,外资银行其实也部分享受了超国民待遇。

外资银行混业经营,中资银行分业经营,经营方式的不同带来了竞争力上的差异。尽管外资银行在中国必须按中国的法律要求来做,比如,花旗银行由银监会监管,所罗门美邦由证监会监管,旅行者集团由保监会监管。花旗的代表处、分支机构不能兼营,人员也不能交叉,建筑物要分开。但是,花旗集团内信息共享,网络统一,其保险客户、证券客户和银行客户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而中资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却是各自为战,无法共享信息。

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竞争和风险的考虑上就稍嫌不足。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协议,我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外币业务、人民币业务、营业许可等方面的限制,履行如下承诺:正式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在客户对象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可以立即向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全面提供外汇服务,且不需要进行个案审批。正式加入时,立即答应外资银行在现有业务范围基础上增加外币兑换、同业拆借、外汇信用卡的发行、国外信用卡的发行等业务。2003年底开放外资银行对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2006年底,答应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这意味着加入后五年内,外资银行将享受国民待遇。三年宽限期很快就到,中资银行在经营目标、治理模式、金融创新和体制改革上都没有根本的改变。中资银行在国家信用的担保下,在各种政策的保护下,依靠其本土优势,仍然占据着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不少人很快就淡忘了“爱立信事件”之痛,放松竞争意识,淡化风险意识。以美洲银行为例,其非利差收入构成就有存款账户服务费、银行卡服务费、信托服务费、交易收入、私有权益投资服务费、贷款销售服务费、证券销售服务费和分支机构及业务销售收人等11项内容。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分业治理,普遍存在着中间业务起步晚,范围窄,创新能力差,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的问题,中间业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和类业务。近年来,中资银行加强了金融创新的力度,纷纷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推出买方付息票据和保理业务,同时,央行和监管机构也积极鼓励各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减少审批环节,从结算账户到银行卡的推广都给予足够的支持。但是,如若中资银行不从根本的观念上进行改变,不把利润和风险收益回当作经营的目标,没有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以及风险内控机制,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赖以形成垄断的本土优势和网点优势,就会成为桎梏和战线过长的成本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