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1 17:07: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诗歌语言的作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方向;兴趣;简约化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01―0115―02
我从教二十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结合远教资源,对课堂实验教学、实验前瞻性探究,结合《化学反应的实质与质量关系的探究》课件的制作,产生了不少对化学实验发展方向研究的想法。
1 中学化学实验的简约化方向研究
什么叫简约化实验?先看一个例子。如在进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有许多与本实验原理无关的操作要求都必须进行,如要有一个氢气发生装置来临时制取所需要的氢气,实验时要对氢气验纯,实验中所使用的酒精灯还要“迟到早退”等。这里能否制一个一次性封闭的安瓿瓶,事先装入黑色的氧化铜和充入氢气,实验时直接拿来用。这就是一个实验简约化的例子。大家不妨分析分析它到底有多少优点:①围绕实验主题,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原理;②实验现象清晰,学生观察结果方便;③可以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及学习负担;④减少药品损耗,对一些有污染物排放的实验可以减少污染;⑤实验器具、实验药品可以回收利用,重新加工。看来,中学化学实验简约化的确有许多好处。那么,中学化学实验的简约化方向何在?如何把握中学化学实验的简约化方向的度,在进行中学化学实验简约化研究中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
1.1学化学实验简约化的方向研究。中学化学实验的作用不外乎有三个:一是获得或验证一些物质的属性,获得或验证一些规律的内涵,为化学学习和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提供直接的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唯物主义的观点。二是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技能。三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
这里谈谈我们的几个观点,供大家研究时参考:
(1)我们现在进行的中学化学实验管理模式,仍是用手工作坊式的管理格式,用他来管理具有现代水平的化学实验室,这本身就不正常。现在我们的实验室按规定都要配有相当数量的化学实验员,在实验前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准备,实验后还要进行繁重的劳动对实验室清理,大家可以算一笔帐,全国有多少所中学,多少个实验室,配有多少个实验管理员,初高中课本中有多少个规定的要进行的学生实验。很简单一笔帐就可以让大家大吃一惊,化学教师,我们的同学确实有必要从实验准备与实验后处理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作为社会分工,让一些人专门从事实验研究,简约化实验成品开发,让学生很方便地使用是一种必要。
(2)科学实验与中学化学教学实验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对中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需要进行一些实验来巩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学实验并不是科学实验。简约化实验并不是进行也不适合进行科学研究,它的作用只是展示物质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教学实验不谋而台。
(3)学习就要有兴趣,任何一个科学家都是从兴趣开始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从兴趣到情趣,最后到志趣,学生每次都要冒着危险,提心掉胆地进行着一些操作繁琐、成功率低下的化学实验,兴趣何有?兴趣是科学探索的萌芽,摧毁了萌芽,哪来春天的青翠?
(4)中学化学实验开出率为什么那么低?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现在的某些中学化学实验既难又繁,二是按所谓“规范”操作的常规实验,其药品及器具缺乏。稍有怠惰的教师面对繁难就会放弃实验,条件差的学校又因药品及器具的缺乏而开不出一些要求特别高的实验。简约化实验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既满足了有些教师热衷的实验改进,又可以保证实验的开出率。
1.2学化学实验简约化的关键研究。实验简约化的关键在哪里?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简约化实验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观念、管理和社会生产力水平诸方面。简约化实验研究的关键在:①实验物质基础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实验念的改变。人们必须改变哪些观念;②中学化学实验不可能都推行简约化,哪些实验可以进行简约化?③实验简约化必然涉及工业大生产问题,如何进行工厂化生产,如何开发功能确切、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可以回收、没有公害的产品?④简约化实验在进行物质性质验证方面其意义是显然已见的,如何充分发挥在探索性实验方面的作用。
2 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研究
所谓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研究,是指为了提高现行中学化学课本中所规定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家庭小实验可操作性,可观察性,使其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服务功能更强,作用更大,效果更好,对其中的有些实验进行改进。改进形式有多种,主要有:①对实验器具选择及使用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操作更方便,方法更简单;②对实验所用药品及用量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效果更明显,实验的安全性更好,实验可视性更明晰;③对实验的操作程序及步骤进行改进,使实验过程更加简捷,实验步骤更加合理;④对实验进行综合改进,包括对实验原理、实验器具、实验药品、实验过程等进行全面的改进;中学化学课本中的三类实验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教育教学专家反复论证后选择入编化学课本的,很具有权威性,因此,要进行中学化学实验改进的难度是很大的,非要付出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可,但只要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多思多想,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为了帮助大家进行实验改进的研究时避免走弯路,早出成果,快出成果,这里提几点建议:
2.1验改进必须不能脱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无论是实验原理、实验器具、实验药品及实验程序的改进,还是补充新的验证性实验或概念形成性实验、探索性实验,都不能离开中学生知识接受力、中学化学课本这个实际,都要围绕原实验的作用与意图,围绕增强服务于化学教学这个宗旨,否则,实验改进很容易步入误区,甚至会对教学产生副作用。
2.2验改进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增强实验的安全性,这是一项容易有所突破的实验研究,中学化学实验中不乏少数有安全隐患,这些实验对服务于教学必不可少,但对学生来说有恐惧感,容易损害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一类实验必须加以改进;②增强实验的可视性,有些实验的效果不明显,特别是某些演示实验,由于观察角度、教室或实验室光线、距离讲台的不同,实验效果有显著不同,同样这些实验也必不可少,这就存在一个增强实验的可视性问题,如将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实验,或将通过现代教学技术放大实验效果或模拟动画等;③减少药品用量或污染,从节约实验用品或减少实验产生的废物污染,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进行改进,如进行有明显颜色变化的实验时,可以在投影仪上将实验过程与结果放大;④提高实验的趣味性,目前,学生对中学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兴趣是学生的好奇引起的,并不是因为其趣味性,提高实验的趣味性是当前实验改进的一大主流,我们现在的初中化学课本及高一化学试验修订本课本都引入了趣味性实验,效果很好,但趣味性应该更强的初中化学实验却趣味性还不够,大量的实验需要改进,大家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文章。
2.3验改进的成果不仅要运用于教学,为教学服务,早见效益,还要及早发表,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
结合以上化学实验发展方向研究,实验改进要遵循以下原则,以及实验简约化的方向研究。我觉得:化学演示实验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应成为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工作坊(workshop)”在《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的解释中有两层含义:一是工场、车间、作坊;二是研讨会、专题讨论会、研习班。在本文中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的“工作坊(workshops)”即为第二层的含义。
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模式,“工作坊”教育模式并非是全新的事物,最早源于欧洲(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为宗旨的包豪斯学院(staatliche Bauhaus,1919―1937)。作为现代设计的先驱者,包豪斯学院的创建者、现代建筑设计的奠基人之一格拉皮乌斯(walter Gropius)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技术与艺术并重”,学习过程有如“工厂学徒制”,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工”。由于实践环节需要特定的场地,因此学生日常实践空间――工作坊逐渐成为实践环节的核心,以此形成的实践模式亦被称为“工作坊教学”[1]。
一、“工作坊(workshop)”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一)“工作坊”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实践情景教育,知、行统一,提供能反映真实工作情景的学习环境,对个体未来需要实践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辅导,学生个人能力提高效果明显。
(二)“工作坊”式教学模式教学灵活性大,场所、时间、人数都可以根据客观环境做相应调整,教学过程重点是师生合作、思想碰撞的过程,学生可以不分年级,教学活动可以采用在主讲人的带领下讨论、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
(三)“工作坊”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核心,提供发现问题和信息处理的知识,培养学生客观分析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并在仿真学习和演练中完成自我教育。
(四)“工作坊”式教学模式教学始终保持与社会发展、行业发展密切结合,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利于学生与时俱进发展性学习。
二、个性化就业指导采用“工作坊”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个性化就业指导应该是在学校建立宏观就业指导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弱项进行强化,不断地进行实践操作、模拟演练,引导学生提前熟悉职场环境、认识职业岗位群、培养职业实践能力、积累职场经验与团队协作精神、锻炼职场心理。
如果仅把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给学生推荐相应的就业岗位,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就业指导。个性化指导就是要在不同的“工作坊”模拟环境中指导学生去有针对性的适应就业或者创业的过程。
“工作坊”在提供思想碰撞、建立共识、构建公开透明的行动平台、促进社会公共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2]
(一)个性化就业指导中“工作坊(workshop)”教育模式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模式,它不是传统意义的社会实践,它规模小,实践可操作性强。“工作坊(workshop)”教育模式不仅锻炼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方面的职业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修正,从而促进宏观就业指导教育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职业行为与能力。
(二)传统的个性化指导要求是一对一辅导,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带教老师会发现很多同学存在相似的能力问题,结果却要对不同的同学做相同的教育与指导,多次重复教学容易产生教育倦怠。工作坊教育模式,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一群,当然人数不能太多,否则与上大课没有区别。面对具有类似就业能力欠缺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反复练习,迅速提高学生欠缺的职业能力且节不会造成教师的倦怠情绪。
(三)“工作坊(workshop)”教育模式,在形式上具有团队的结构,在小团队的实践操作中,亦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师生共同参与某一实践的操作,在相互配合中老师的身份被淡化,能够与学生进行更深入得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和指导。
(四)在工作坊教育模式中,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实践,学生随时会提出各式各样的、甚至非常个性化的问题,也随时会遇到各种困难向教师求教。这样,碰到类似情况需要带教教师和学生随时充电,随时调动各种能力解决难题。对于较普遍的问题,会随时集中团队进行知识的补充。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教师本身的学习及业务提高。
三、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坊(workshop)”教育模式的操作方式
“工作坊”教学模式如何在个性化就业指导课堂中操作呢?
依据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或者创业等因素,建议把“工作坊”分为两种类型:毕业就业型和毕业创业型。
(一)毕业就业型工作坊:模式为“老师+学生”或者“老师+学长+学生”
把全体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一个主题(即一个工作坊),每次课开展一个工作坊,其他组为观众。与该组成员探讨。每个主题组选一人主讲,老师负责监督,其他学生即兴参与,并展开讨论。
在此类型工作坊教学模式中可以采用主题演讲、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职业情境模拟形式展开。大学毕业生需要具有正确的就业意识、客观的理解未来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与技能要求、团队协作意识、求职材料的准备、面试技巧等基础能力可以作为工作坊的主题实践教学内容。
(二)毕业创业型工作坊:模式为“老师+学生”“老师+创业成功人士+学生”
由教师或者创业成功人士主讲,学生即兴参与,并展开讨论之后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同一个主题,用不同的形式展示,共同开展一个工作坊,大家共同探讨。
在此类型工作坊教学模式中可以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入岗见习(如参观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商业情境模拟(如利用网络平台创建网店实践操作)展开。大学生创业的知识准备、创业技能塑造、创业特质强化、创业的心理准备可以作为工作坊的主题实践教学内容。
四、结语
关键词: 古诗词语言鉴赏题 诗歌语言 肩上要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关键,因为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观点态度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现出来。近年来高考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侧重于考查词语的准确使用,意象内涵的揭示,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修辞句的表达效果,以及诗歌的语言特色等几种。下面以几道题目为例,就常见古诗词语言鉴赏题的鉴赏要点进行简要的梳理分析。
一、鉴赏“妙字”的巧用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力争一字传神。许多诗中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妙字,使全诗增色不少。如:周邦彦诗句“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的“老”“肥”,蒋捷诗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绿”,张先诗句中“云破月来花”的“弄”,都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炼字”题是高考古诗语言鉴赏题中主的打题型,考查最多的为动词、形容词。从设问的角度来看,一般会以这两种形式来考查:“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针对诗句中的某一个字或某一句诗,给出两种说法,问: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
对于这种考查方式,我们一般从这几个角度考虑:①辨析词义、词性、用法(修辞手法、语言技巧等),要求从诗歌的整体内容来观照具体词句,结合全诗来理解该词句的意义指向;②分析描摹物态抓住了事物什么特征,描摹心理传递了什么心绪,描摹情景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③品味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特别要注意的是炼字炼句类考题作答时要重点着眼于分析字句涉及的修辞或手法,要通过分析字句意思来展示意境,联系主旨。例如:
江 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
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
有了解题思路,我们不难得出本题的答案:一个“扑”“护”字,把“风”“花”人格化,写得很有情意。花落时,风去扑救,柳絮有情护春寒,却绵软无力,寄寓了诗人想要留春而不得的无奈与惆怅之情。诗人正是通过炼字来寄寓情感。
二、赏析“特殊词”的妙用
诗歌的语言在强调字句锤炼的同时,还讲究音韵的和谐。而诗歌的音韵之美离不开拟声词、叠用词。如古诗中常用表示时间的叠音词“年年(岁岁)”、“日日”、“朝朝”、“暮暮”、“夜夜”、“时时”等抒发强烈情感。如柳中庸《征人怨》中的“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和“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从“岁岁”说到“朝朝”,着重从时间上倾诉征人的怨苦无时不在。还有许多形容词性的叠音词,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写出相隔很远的村庄模糊不清的样子,“依依”写出了炊烟轻柔缓慢地向上飘升之态,画面给人平静安详之感。
因此叠词、拟声词等这些特殊词成了诗歌语言鉴赏的一个重点。分析这类词,我们尤其要关注叠音词对句的使用能增强诗歌语言的韵律感,起到强调语意的表达效果。例如: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问:叠词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通过分析诗歌我们发现:本诗通篇都用叠字,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同时增强了感情。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彩,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氛围。此外,叠字还增强了诗的音乐美,使人读起来和谐流畅,并借助于形式上的统一,把本来分散的景与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特别是最后一联:“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朝”“岁”是单个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之悠长。写出了诗人年年岁岁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序变化、岁月变迁的孤寂心境,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融为一体。
三、述评“诗眼”的作用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这个字或词,就是“诗眼”。如宋祁《玉楼春》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闹”在诗句中起到画龙点睛传神的作用。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中的“喜”便是诗眼。八句诗中未用到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一个“喜”字就起到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抓住“诗眼”来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所以鉴赏诗歌语言,“诗眼”题,备受出题者青睐。那么这类考题该如何作答呢?例如: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问:三、四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两个词?为什么?
答案:三、四句的诗眼分别是“护”和“送”。绿水护田,青山送色,这一“护”一“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得极富感情,水“将绿绕”,山“送青来”,化静为动,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诗人寄情山水的性情也体现其中,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
从该题答案可以看到,答“诗眼”题时首先要先找准“诗眼”(一般为动词、形容词),然后说明“诗眼”在诗句中的运用特点,在说明时要结合诗句描述诗人营造的意境,要体味这种意境中诗人的情感内涵,还应重点考虑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这样答案才不枝不蔓,鉴赏才会恰到好处。
四、评析语言风格特色
语言特色指的是一首诗从整体上体现出来的语言风貌,或一个诗人整个创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语言倾向,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含蓄/明快、简洁/细腻、冷峻/热情、婉约/豪放、朴实/华美、工稳/泼辣、典雅/俚俗、精细/粗犷、用典/平易。如李白诗歌语言特色是清新飘逸,杜甫则是沉郁精练;白居易通俗晓畅,李商隐则是绵丽典雅;陶渊明的诗风朴素自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语言则为“含蓄”,意在言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诗歌语言讲究含蓄婉曲之美,常常言有尽而意无穷,需反复咀嚼,品出“言外之意,弦外之响”。
因为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是较高的要求,历年高考中只是偶尔涉及,考到的也是常见风格,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往往只是点到为止,一带而过,学生接受的只有零星的认识,所以有必要集中梳理一下常见的诗歌语言的类型,明确答题要点。下面以一首诗为例,看答题要求:
长相思
林 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问:分析本诗的语言特色。
人类语言的初始阶段无经验可寻。最初的语言应当是对自我的感觉的表达,而不是作为理性工具。诗歌在众多文学样式中第一个被语言出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诗歌产生于语言最简单的时期,简单的语言就成为诗歌显着的特征。唯有简单的语言才能最真实地抵达抒情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诗歌挽留了人类语言的纯洁和非功利性。诗歌区别于其它文体,是语言生长过程中人类表达方式的历史选择,是语言不成熟时期生命冲动的外泄。因此,诗是语言不成熟的产物。在一个所谓成熟的语言环境,难于产生真正的诗歌。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不是一个语言过度成熟的环境?我们每天面对的是相同的教科书,以及面目相似的媒体在教导我们如何说话,如何作文。语言作为工具被大量复制,穷于说明和诠释这个时代,内心的抒情世界被一个老大的市场渐渐掏空。早熟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早熟表示超前脱离幼稚和天真。而幼稚和天真是诗歌产生的最初动因。在成年之后还坚持以抒情方式写诗的人,多半被这个时代定格为不谙世故,不够成熟的那种人。因此,许多诗人抛弃抒情而专事叙事。
抒情的难度在于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处于抒情的状态。她需要酝酿和等待那种诗感觉的出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对机遇的等待和把握。
叙事以貌似简单的形式,突破诗歌文本,马上复制了大批的诗人。诗歌产量急剧上升,而读诗的人却越来越少。诗歌评估体系开始崩溃,其标准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无所适从。诗歌评论多在宏观层面指点江山,或热衷于诗歌文本的创建。诗歌审美功能逐渐弱化,有被拉入以“说事”为特征的再现艺术的趋势。有人站出来宣布一个抒情时代的结束,我对此始终表示怀疑。那些以叙事的手法作出的好诗,并非是所指场景的再现,其文字的背后,仍然是强烈的抒情,只不过是面孔冷一点而已。拒绝抒情的诗人尤如拒绝思想的哲学家,是不存在的。
抒情的另一个难度,是在创作过程中对“情真”与“诗美”的处理。
语言的过分圆熟,给人是语言的另一种美,是那种城府很深,深谋远虑的策划。在安顿词语的过程中被流失的是抒情本质中的那点“真”,语言既是抒情的载体,也是对抒情的干扰。因此,“诗到语言为止”的说法,就显得有些道理。我理解那就是节制语法与节制词语的过程。语言形式的变化只能是抒情方式的变化。
诗不是因为意义而存在。诗人也不是为意义而作诗。一首诗,是对一个诗人内在的抒情世界的突破,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其指涉与象征都应是整体的。显形的语言所指越清晰,读者进入就越轻松,诗在审美过程中,撞击读者的能量来自于能指在整体语境裂变作用下产生的歧义,联想。每一个进入的读者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艺术修养、人生经验从一首诗的语境场获取对应的信息而激活自己潜在的体验。语言的出场,应符合一首诗整体性的需要。而不是零碎的孤立的细节和佳句的堆砌。
诗是抒情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是在同一个窖里相互作用而发酵。
诗歌的抒情,是把自己内心的疼痛和愉悦以自己的方式说出来,她没有一定之规。但是,她绝不是为了去诉说别人的感受。那样做叫伪抒情。我们曾经经历过一个伪抒情的时代,高举着“抒人民之情”的旗帜。诗人们首先把自己排斥在“人民”之外,“人民”究竟感受如何并不重要,诗人们可以去猜度,去体验“别人”的生活,根据需要去制造“人民”的感受。而真正的人民却无言以对。一个泛情的虚假时代,给诗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或许这也是当今许多诗人避讳抒情的原因之一。
伪抒情不是抒情,那是借诗歌的名义,用貌似抒情的语言在干着另外的勾当。
抒情,是诗人与诗人之间差异与个性鉴别最靠得住的举证;是诗人不经意间在诗歌文本里留下的指纹。
一、整体感知,突出“四看”——看标题、解作者、读诗句、重注释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欣赏诗歌,我们讲求初步感知,整体去理解。
1.诗歌标题,如同人体之眼,他对我们欣赏理解诗歌有着指引作用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看标题,“潼关”——地名,“怀古”——思想情感,作者行进在潼关路上,想起关中古时、眼前,自然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慨。名为“怀古”,实为“伤今”,“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再如,杜甫的《日暮》,我们借标题自然联想到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晚年思想。
2.解作者——联系作者,了解背景,体味作品的主旨、情感
“诗言志,词言情”,了解作者身处的时代、沧桑的经历,有助于我们更深切地体味作者在诗中所寓含的情感,如,李清照这位女词人的前后期身世,会让我们更准确地去欣赏她的诗歌,《如梦令》让我们看到的是少女时期的作者伤春情结,而《一剪梅》却体会到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看到的是她的“凄凄惨惨戚戚”、“此情无计可消除”的心境和“人比黄花瘦”的憔悴形象。
3.读诗句,重注释——诗句内容是欣赏诗歌的重点
我们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要做细致地分析,是重点,放在下一步进行。如2010年新课标卷高考试卷中的诗歌赏析题《雨雪曲》后有以下注释:(1)江总……历仕梁陈隋三朝。(2)榆溪:指边塞。(3)陇西:在今甘肃。以上这三点注释,让我们了解了作者,了解了地点,给我们的思维指明了方向:边塞—边塞诗—边塞诗突出的情感、思想。
二、精琢细磨,深入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技巧、音韵美
1.感受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诗歌情感丰富,语言凝练,“诗歌是富于形象的思维”(别林斯基)。阅读诗歌,从有限的语言文字的建构中引出无限的想象。如王维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中“山客”的形象——其居住的环境有什么特点?生活有什么特点?——在桃红柳绿的明媚景色中,在花落莺啼的宁静环境中,“山客”睡得酣甜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这样,一个热爱自热、淡泊名利、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眼前。
2.把握语言是诗歌内涵理解的关键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语言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和感染力。欣赏诗歌语言,要求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色,同时,调动联想、想象等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诗歌语言一般来说,讲求两层含义,即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的理解之外,还要重点把握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分析诗歌语言,还需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3.赏析表达技巧,切磋撷取,学习借鉴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最多的内容,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总之,一切用以提高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高考的考查范围之内。这就要求教师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方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4.融会共鸣,走进作者内心,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是诗歌赏析的最重要环节,作者通过艺术意境的塑造,传达给读者的是诗歌的主旨、诗人寄托的情感等,这一内容的把握必须借助诗歌形象的分析及前面所提进行全面的考虑,但我们也可以根据诗歌的题材,去概括性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在此类诗歌中,常以自然山水、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的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美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三、准确审题,剖析答题方向、内容,注重答题步骤
1.鉴赏形象型
(1)鉴赏人物形象的答题步骤与要点
第一步: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主旨指出所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第四步: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2)鉴赏景物形象的答题步骤与要点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力求优美;
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氛围特点(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2.鉴赏语言型
(1)鉴赏炼字的答题步骤与要点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该字运用了怎么样的表现手法(比喻、通感、以动显静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四步: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2)鉴赏诗眼的答题步骤与要点
第一步:指出该字词对主旨表达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该字词在诗歌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第四步: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3)鉴赏表达技巧的答题步骤与要点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解释说明诗中这种手法的运用内容;
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
第四步: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一、新乐府诗之“得”
首先,白居易的诗歌十分强调现实精神与社会功用,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是和古代再现的诗美观紧密联系的。诗歌发展到元和时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取儒家思想之精华,形成了新乐府。之后,元、白等人便大量创作新乐府诗,白居易不但创作新乐府诗,还形成自己关于新乐府诗的讽喻理论。
白居易关于新乐府诗的讽喻理论大部分得益于传统的儒学理论,并继承了孔子对于文学社会功用的认识。《论语・阳货》篇记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的是孔子对诗歌艺术性的独到见解,也给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则尤为突出地继承了这一文学的社会功能。“兴”是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白居易在充分强调诗歌内容现实性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诗歌形式方面的要求。他要求诗歌最终达到老妪都能理解的地步,那么诗歌必然得语言质朴,言简意赅,直陈其事,进而广泛流传,最终达到作者与读者的共鸣。“观风俗”可以说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客观效果。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包含着“重礼教以归化人心”与“尊贤能以澄清吏治”的思想内容,践行了孔子观风俗的诗歌理论。白居易的诗歌有着考政治之得失的社会功用。由此可见,白居易的这种功利主义文学思想必然会达到文学观风俗的社会功能。
孔子所讲的“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怨”则是就文学作品批评社会的功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不但可以把人们团结起来交流思想,提高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怨刺上政,可以对社会“不仁”的现象加以揭发与披露。在这一点上,白居易是十分赞同并在其诗歌创作中严格实践的。他积极呼吁“先向诗歌求讽刺”,并且极力提倡以《诗经》为代表的美刺比兴的传统与精神。在白居易看来,诗歌创作一定要有寄托,并且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人人知诗书之旨,识礼乐之情。
其次,白居易主张“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一语道出他诗歌的政治功用之所在,可以说白居易的这一主张为诗歌的创作及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白居易明确提出诗歌创作一定要“惟歌生民病”,并且诗人也始终恪守着这一创作原则,为百姓喊冤,为生民控诉。诗人在生活中饱含为民的满腔热情,并时时用锐利的眼睛洞察世间不平,进而用诗歌代其口指斥时政弊端,如《卖炭翁》。诗人心中始终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并且也时刻提醒着统治者,希望他们能真正看到“民”的作用,从而执政为民。这也正是其新乐府诗“惟歌生民病”的根源之所在。
二、新乐府诗之“失”
首先,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常在诗前题以小序,显然是为了使读者快速领悟其诗歌主旨。然而这种题解式的做法却束缚了读者的思维,诗歌的意蕴原本是通过语言媒介传达的,读者从诗歌的每个字眼来领会诗人的意图。而且不同的读者必然会对同一首诗歌有不同的理解,如若诗人硬要在这种理解前对读者加以限定,那么势必会影响诗意的传达。文学作品的创作主要是为了读者的接受,如果作者过多地去限定读者,那么势必会影响到诗文的表达效果。
其次,白居易的新乐府诗语言过于浅白,缺乏韵味,“元轻白俗”就是对白居易诗歌过于直白的评价。白居易诗歌语言的浅白与其诗歌“补察实证”“泄导人情”“救济人病”的现实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诗人要竭力做到妇孺皆知,其诗歌创作才会尽量通俗化,语言明白化。但这种浅陋直白的语言大大削减了其诗歌的艺术性,使得其诗歌缺少诗情,流于说教。同时,诗人新乐府诗的说理性过强,使得其诗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形象性,诗意太露而缺少了诗歌创作所固有的含蓄特点。有些语言甚至一览无余,没有读之而令人回味的余地。
再次,诗人新乐府诗的形式有程式化的倾向。白居易一再强调新乐府的创作目的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为了达到这一点甚至不惜牺牲诗歌应有的艺术性。有些诗作为了“卒章显其志”而给诗篇添一个议论的尾巴,发表感慨以警示后人。这无疑会让读者感到不是在吟诗,而是在受教育。此外,诗人在句式上几乎形成了一个创作模式,五十首新乐府诗好似有一个固定的框架,框出了诗歌的形体,从而使作品失去生机和灵性,缺乏一种鲜活而感人的力量。
总之,诗歌的含蓄与意蕴是其必不可少的特征,语言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都会为诗歌意蕴的形成增色添彩,反映现实,指斥时政固然是诗歌的一个良好的功用,但若为了实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忽视其文学性则得不偿失。当然白居易新乐府诗创作特色与缺陷并存,我们既要看到其“为时”“为事”的人民性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平俗浅易的一面。其诗歌的缺陷不仅仅是其个人创作的遗憾,更是唐王朝封建时代的遗憾。
(选自《语文学刊》2011年第2期,有删改)
中考时的诗歌鉴赏题,大多选用课外短小精悍、写景抒情的绝句,而考查的内容则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语言的赏析;二是艺术形象的赏析;三是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赏析;四是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的赏析。它一般采用填空题和简答题的形式,重在检测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一、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
意境被称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欣赏诗歌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这样将“画”与情融为一体,诗的奇妙意境也就捕捉到了。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女弹奏一段,描写细微生动,比喻新颖精妙,使飘忽易逝的声音如在读者耳际萦绕,这一段的末尾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描写听者如梦初醒的意态,更加烘托出琵琶女奏技的妙绝入神。成功的音乐描绘反映出琵琶女的感情,也反映了作者的感情,融情入景,加深了对读者的感染。
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看来明白如话,似乎没有什么难懂之处,但我们若用心体味一下,便觉得这是千古绝调,其中感情浓烈真挚,诗意含蓄深沉。前一句写送别的环境,点明了地点、时间和景色,此中有何寓意?我们可以想一想,面对着如此春色,在客舍送别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春雨沾湿了地上的尘土,也沾湿了作者的心。“客舍”和“杨柳”都代表离别的意象,何况这柳是如此之青,怎忍心将之折断赠别?此中含蓄之处在于不点“别”而不尽别意在其中。第二句,初看不过是劝友喝酒之辞,其实也寄寓了作者的无限深情。朴素的语言饱含深挚的情意。两人对饮,举杯浇愁。“要是你出了阳关,就没有朋友像今天这样与你相伴了”,其中的依依不舍,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心,既是劝慰又是白描。只有体会诗歌字里行间的寓意,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韵味。
二、赏析诗歌语言
古诗鉴赏的首要环节是赏析诗歌语言。我们可先从关键词语入手,体会诗歌语言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如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数量词的运用等,去品味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如的《沁园春・雪》,上下片分别以“望”字和“惜”字统领七个短句,一笔贯通,气势恢弘。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
三、赏析作品形象与表达技巧
其次,是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通过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来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尤其是要学会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诗中所谓的“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
再则,要注重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衬托、对比等修辞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以及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以此来分析含义,探究作用。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就是以夸张的手法来衬托诗人内心的孤寂、高洁。
四、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关键词:古诗 语文教学 意境 情感 语言 古诗鉴赏
人教版初中必修教材共有课文169课,其中诗歌8课(古代诗歌7课),6册教材共入选29篇古诗词。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共有课文65课,其中诗歌12课,占教材的18%。以上数据表明,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不可小觑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的诗歌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做好古诗鉴赏教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诗歌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追随其思想轨迹,领悟他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孟子・万章下》[1]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诗人的生平、个性和创作风格等。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知人论世”已经成为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和重要路径。比如说《将进酒》,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带学生了解一下李白深受“儒”“道”“佛”三家影响,在出世入世间几经徘徊的文化背景及其所处的时代特点,那么学生便能更好地把握住诗歌基调,理解作者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越、再转狂放的情感变化,从而更震撼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瑰丽,感叹于“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无奈,钦慕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在冲天豪气中一览大河奔流,纵横捭阖的诗仙之气,体会作者最终归于“万古愁“的唏嘘。另外,了解作者也有利于学生自学、归纳和解读作品。比如说,李白的诗大都清新俊逸,杜甫的诗多为沉郁顿挫,李商隐的诗则是情致深蕴…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具体文本具体分析,避免 “一刀切”的情况。
二、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氛围,是诗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同时也包括了诗人诱发和开拓的审美空间与想象空间。叶圣陶在《二十韵》中提到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就充分说明了探寻意境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古诗中,“意”不能直接说出,而要借物表现,“境”不能孤立存在,需要由意触发。因此,揣摩诗歌的意境又必须从意象着手,要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来挖掘其背后的内蕴,体会诗中的感情。比如秦观的《画堂春》,就通过描写了落红铺径、小雨弄晴、杏园憔悴、杜鹃哀啼等残春景象,表现了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采用“以读代讲”“适时点拨“的方法,领导学生分析意象、进入意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品味诗歌情感,感悟诗歌之美。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到的是,有些意象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运用和约定俗成,从而有了特定的意义。这些有固定文化内涵的意象应当是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的。比如“东篱”,最初出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被后世诗人反复使用,有了超尘脱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又如西风、残照、落叶、枯木、冷雨、北燕等意象常见于悲秋之作,多用于抒发伤老、思乡、怀古等思想感情。
三、品读语言、体味美感
古诗短小凝练,却极富变化。饱含着多样的艺术手法、丰富的情感内涵、广袤的精神内核以及隽永的语言、诡谲的想象,显示出了无穷无尽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之美,也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品味诗歌之美,先要品味诗歌语言,研究诗歌语言,又要从欣赏诗歌用字开始。古人对于用字向来严苛。以至于《朱子读书法》[2]中谈到炼字,甚至用到了“猛将用兵”和“酷吏治狱”。相传贾岛行在路上,偶然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又觉得“推”不够好,在“推”和“敲”中几番徘徊,苦思不定,后来遇见韩愈,韩愈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贾岛大喜过望,当即定下“敲”字。这才有了流传千古的不朽名句。又如王安石作《泊船瓜洲》,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改为“入”字,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为 “春风又绿江南岸”。可见诗人选字之精,炼字之难。在讲授诗歌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咀嚼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一字之差,相隔天地”的艺术妙境,感受诗人的匠心独运。另外,诗中惯常出现的运用典故、词性活用、句法变化和修辞手法,也是诗歌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分析和讲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蕴藏的思想内涵,感悟诗歌之美。
四、以意逆志,准确理解
《孟子 万章上》[3]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直到今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仍是我们讲述诗歌、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意”,一般认为是读者之“意”;“志”,即作者表达的原意;“逆”,从常规来讲有三层意思,即接受、探究和反求。大致来讲,“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也没有背离作品本来的意思。而是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理会诗歌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原意。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这一赏析方法,有助于学生欣赏诗歌、发展思维以及形成独特全面的视角。它的意义不仅局限在诗歌之中,还体现在诗歌之外。那么,我们该怎样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呢?首先,我们应当让学生明确,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比如李清照由于境遇与感情的变化,前期的诗多清新明快、后期则转入哀婉悱恻。又如盛唐的诗风豪迈壮丽、爽朗无比,晚唐的诗风却多了悲壮沉郁、愤慨哀伤。另外,一些有特定意义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也可以作为学生“以意逆志”的切入点和依据。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古诗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语言、了解文化、锻炼思维,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它的“暗示性”以及对比、通感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它的绘画、音乐美又可以打开学生心门,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由此可见,诗歌教学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讲透诗歌、讲好诗歌,从而展现诗歌之美、发挥诗歌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教师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注释:
[1]南怀瑾:《孟子与万章》,东方出版社,2013年5月版。
[2]陈晓浒:《向学读书》,凤凰出版社,2014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