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企业研究

现代企业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1 17:07: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现代企业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现代企业研究

第1篇

关键词:企业资产管理;EAM;预防性维修;PM;可靠性维修;RCM;ORACLE;9IAS

EAM又称企业资产管理,其前身为CMMS(Computerized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计算机化的设备维护管理系统)。从定义可以看出,CMMS更多侧重维修管理,包括预防性、预测性维修计划;从系统的应用范围来看,CMMS则更多停留在部门级的水平。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备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设备大型化、高速化、电子化以及结构复杂化,从研究、设计、试制、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修一直到报废,环节多,各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而设备管理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1. 事后维修阶段。就是等设备发生故障才进行抢修,维修人员就像救火队一样随时待命。

2. 预防性维修阶段。就是在设备正常运行时制定维修计划,预先进行防患于未燃的维修,这样常会造成维修过度或维修不足。

3. 生产维修阶段。就是通过周期性的检查,分析制定维修计划的管理方法。例如按照设备的运行状态等参数,制定维修计划,这样的维修避免了计划维修的盲目性,做到维修的有的放矢。该阶段有代表性的维修方式有预测性维修、基于状态的维修、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等。

4. 统一化、综合化维修阶段。综合应用各种维修方式,吸收生产维修工程学、后勤工程和日本全员维修等内容。它具有最优化的管理理念,把维修看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交叉合作。

现代的企业资产管理(EAM)继承并发展了CMMS,不仅包括设备维修管理的内容,还整合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所以现代企业资产管理是以设备资产台帐为基础,工单(Work Order)的提交、审批和执行为主线,按照计划检修、预防性维修、预测性维修、全员维修及可靠性维修等维修保养模式,综合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设备进行全寿命管理的数据充分共享的管理体系。它是现代资产密集型企业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企业资产管理的现状

我国企业资产管理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老的国有企业,如老的电力企业,生产设备的维修管理基本处在“计划维修”阶段,设备管理也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基本无法做到对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购置设备的安装位置不清楚,某台设备的发动机更换次数不清楚,旧发动机是从哪个地方换下来的不清楚,仓库是否拥有设备的备件不清楚,更有甚者的是,仓库保管员竟然也找不到设备的备件保存在何处,而诸多此类不可思议的现象在许多企业依然存在。造成这般境地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没有把管理中心放到设备管理上,对设备管理的核心没有深刻的认识,企业员工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企业文化仍有待完善。

近些年,许多的资产密集型企业引入了较为先进的设备“点检定修”管理办法,使企业资产有了“设备的主人”,维修计划也依据设备主人对设备点检的情况制定。“点检定修”办法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资产管理水平,但由于员工的认识水平和对该制度推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叶公好龙”的现象,使得“点检定修”流于形式。

企业资产管理及其支持系统,作为资产密集型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覆盖了资产密集型企业管理系统的绝大部分业务,通过支持先进资产管理理念的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的实施和投运,规范企业设备管理、维修管理等资产管理流程,并将其固化,从而使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得到真正提高。

二、资产管理的层次结构模型

科学的编码方式明确了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所属系统和所处的功能位置,从而实现设备移动信息的有效、动态跟踪。所以要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必须对设备资产进行唯一的编码。编码的方法有很多规范,选择一种比较适合自己企业的规范是首要的,例如电力企业可以选择KKS码。

对资产建立层次结构树,将资产分为4个层次:资产(Asset)、功能位置(Position)、系统(System)、物理位置(Location)。

资产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设备,它具有唯一的资产号,通过资产号我们可对资产进行生命周期的全程跟踪。当一个设备被定义为资产以后,就有特殊的采购和库存备件管理,就对它有资金流的跟踪。功能位置是一个逻辑概念。例如在某个功能位置安装了一个水泵,但是不久就坏了,然后又换了一个新的水泵。在这里水泵是一个资产,资产安装在一个功能位置上,所以功能位置的概念是资产之上的一层。系统是许多功能位置和资产组合而成的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例如测温系统,测压系统等,显然系统的层次又比功能位置高。最后物理位置指的是资产、功能位置、系统的具置,它处于最高层次。以上的4层每一层之间是可以相互嵌套的,但是层与层之间只能是高层次包含低层次。当对巨型设备系统进行如上分析以后,就可以建立一棵“设备之树”,清晰地表现出设备内部的层次关系。

建立完设备树模型后,即可以对资产设备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科学的管理。

三、企业资产管理的核心(生命周期管理)

资产密集型企业资产管理的核心是对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简要叙述如下:

1. 设备采购的管理。在进行设备采购的时候首先要注重战略要点,对设备的更新换代要有长远的考虑,不能只图当前利益。其次要利用设备使用的历史信息进行评估决策,从自己的最优供应商处购置性价比最高的设备。最后是要减少设备的重复购买。

2. 设备的跟踪。首先要对购置的设备进行必要的检测以保证质量,然后要对购置的设备进行位置和用途的跟踪。必须清楚设备的具置、具体用途、同类设备的历史使用信息(如有同种类型的设备使用等),必须能够方便地找出设备的保修和技术文档。

3. 设备的管理。对设备进行预防性和预测性维护,甚至可以进行可靠性维护或更高级别的维护。总的目的是使设备更可靠地运行,提高资产回报率。对设备常用备件的库存管理,既要做到库存低又要在维修时不能缺少关键备件。同时在进行各种方式的维修时,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合理化,对每个工种的员工进行详细的生产任务安排。一个简单的工作流程是首先根据设备运行状态提出维修需要,然后设备管理人员进行维修的任务安排(包括维修的设备、维修的步骤、需要的备件、需要的工种、需要的时间),接下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最后设备管理人员进行验收。

4.设备的出让。对于无法使用或报废的设备,“出让”并非一般的处置,而是想尽办法提高设备的估价进行转让,从而为运营回收可利用资金。可以通过规定标准出让流程对出让进行管理。

四、现代资产管理的具体实践

南通天生港发电有限公司是一个典型的老式发电企业,它对资产的管理还停留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仅仅使用简单的物资管理系统。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的管理比较混乱,企业没有明确的管理流程。针对南通天生港发电有限公司的现状,公司实施了由美国Datastream公司开发的Datastream7i系统。系统的实施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项目的实施范围的确定,测试系统的安装,业务流程的分析与重组,系统的设计与创建,系统操作手册的编写,系统数据的采集,系统的使用培训和正式系统的上线运行。其中数据采集的任务量最大,可以和其他阶段并行进行。

企业在实施EAM系统过程中,根据EAM系统包含的管理思想,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在流程再造过程中有时必须对企业部门进行调整,使各个职能部门更加分工明确、合理、有效。总之,流程必须以科学合理,提高效率为目的。

企业在实施EAM系统时态度必须坚决。实施管理软件必定会触及一些员工或领导的切身利益,从而遇到很大的阻力。所以企业最高领导的决心和魄力是实施成功的保障。

企业在实施EAM系统时,要有主人翁精神,要积极的参与到实施的每一个步骤。不光是计算机中心,其他职能部门也应抽调人手,同实施方一起组成核心小组。核心小组在系统实施后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自身是真正推动EAM正式运行的关键。

不破不立,企业应通过EAM系统的实施,使自己的管理更上一个台阶,向国际先进管理靠拢。

五、结束语

当今进入我国EAM世界的领头羊为Datastream、Maximo等跨国公司。他们的EAM产品已集合了电子签名、电子采购、工作流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工具。据Datastream网站的报道,该公司于2003年3月宣布进行“资产性能管理”(Asset Performance Management),即根据大量日常维修和管理的资料获得企业资产的各种详细信息,然后对复杂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获取对企业的战略规划有用信息,它是资产管理的更高境界。此外,业界也有提出“战略资产管理”(Strategy Asset Management),是将所有资产的信息进行集中与抽取,从而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如何抽取有用的信息,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如果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战略资产管理”抽取“黄金”信息,那么决策人员就可以轻易地获取复杂的决策信息。可以想象,未来的几年里,EAM将会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Terry maxey.Primer on Asset Management.Plant Engineering,2002,(8).

2.J.D.Edwards.EAM Slug-Fest.Manufactory System,2002-04-16.

第2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效益原则;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112—02

所谓成本控制主要是指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事先预定成本的最高限额,按照限额的开支成本和运费,利用实际所需要的成本和预定的成本限额相比较,对经营活动的成绩以及效果进行有效的衡量,并且利用意外管理原则针对不利差异进行有效的纠正,有效地将工作效率进行全面提升,进一步更好地实现以致超过预期的成本限额。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对企业成本控制进行阐述,与同人们共同探讨。

一、企业成本控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在社会当中得以生存发展,首先就是需要有正常的利润收入,也就是企业盈利。在企业内部推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设置后,其所获得的收益与其总共的成本消耗相比较要大。任何工作都需要讲究效益原则,在采取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需要花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但是这些所花费的代价与企业自身所获得的收益相比较,是不能够高于企业投资成本的,否则企业就无利润可言。

(二)政策性原则

在现代经济社会当中,所有的企业进行自身成本控制的时候,针对国家和企业以及个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正确有效地进行处理。对企业本身而言,首先需要做到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而且还需要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必须要全面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

(三)因地制宜的原则

企业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其本身所具有的实际情况都是各不相同,所以企业在进行各种成本控制的时候,就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分析,实施科学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首先就必须要适应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因素,而且还需要有力地适应企业当中每一个部门和岗位的科学设置,每一个企业不能照搬别人的做法。

(四)全面控制的原则

企业在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的时候需要做到全面考虑,成本控制在实践当中具体实施的全过程,涉及到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由此,对于企业形成的整体过程,企业自身就需要做好全范围的细致有效的科学化管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全部资本,都需要进行全面有效的限制,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全面做好检查监督工作,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严格有效的成本过程控制体系,保证企业能够正常有效地实施成本管理和控制。

(五)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企业在发展中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自身所指定的目标,那么在实施完成目标的过程当中就不可避免地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资金以及人力和物力,将摆在企业面前的事情完全做对了那就是战略成本,然而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就是执行成本。在企业当中只要有任何活动的产生就会产生一定的成本消耗。那么,在企业的内部就需要有明确的成本控制责任,与此同时对于成本控制人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且还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奖罚分明的制度。

(六)全员参与原则

成本控制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得以完成的,其实现不但只是管理层人员的工作,而且企业当中每个作业人员对其地实现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就需要企业当中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一同参与,企业相关部门或者负责人员需要进一步做好员工之间的宣传教育,针对成本控制理念在全体职工当中进行有效的培训教育,具体实施可以是定期安排也可以是不定期进行教育。对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进行全面有效的培养,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就能够更好地得以实现。

二、我国现代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成本控制观念落后

过去传统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利用节约作为控制手段,然而却并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但中国传统的观念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对于企业后期的进一步发展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企业的整体长远目标的实现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企业人员成本意识淡薄

在社会企业当中,有部分工作人员认为成本管理是少数人进行管理以及财务人员所需要进行的工作,认为成本与效益都是应当由企业领导以及财务部门的领导层人员直接负责,将企业内部的各个车间以及部门和工作人员都只是简单地看成了生产者。这种浅薄的成本意识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所起到的最终效果有着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企业空白区域成本耗费大

在现代企业当中大部分的组织工作结构都存在很多的空白区,这样就直接导致企业的各部门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企业内部部门之间若想针对某一个项目进行有效的共同合作,那么首先就需要跨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空白,这样在各部门之间所产生的空白区域当中进行相互沟通和合作的话,就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投入,例如在时间和金钱以及物力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花费。

(四)成本控制缺乏驱动因素

企业工作人员对于成本认识不足,在思想当中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成本控制概念,对于成本管理只是将它简单地看成是固定成本,所处理的周期也较为短暂。相对于这种浅薄落后的思想,对于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信息就会掩盖住其中大部分实际非常重要的信息内容,从而直接导致企业在进行活动时无法或者难以真正有效地实现绩效。

第3篇

关键词 现代企业 内部控制 制度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目标,使企业经营管理达到预期的效率和效果,由企业董事会、各层管理人员以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一系列活动,该活动对于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企业资产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

受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不可能独立存在,它既和企业组织的业务活动紧密联系,又和自身控制活动相互关联。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具有经常性、潜在性和相关性的特点,贯穿于企业一切业务活动的方方面面。

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201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下发了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2014年

1月,下发了关于印发《石油石化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的通知,2015年1月,又出台了《电力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这些政策规范的相继出台,充分说明了内部控制对于各个行业的各个企业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国企业纷纷面临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对于增强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薄弱环节的控制和监督,能够杜绝各种风险、损失现象的发生。

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企业内部控制实质上是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其决定性因素仍然在于人本身。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能够直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产生影响。当一个企业的管理者的道德水平低下,或者其决策能力不足时,往往能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造成致命的打击。其次,尽管职能分离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当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员工合伙串通或者故意包庇或者隐瞒时,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仅会对企业带来现实意义上的损失,而且对于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保持都是严重的打击。

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某些企业看似拥有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管理系统,但实际上其日常的经营管理已经完全脱离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这种行为不但不能够明确员工的责任,不利于企业职权分离,而且潜移默化的对员工造成影响,使整个企业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当内部控制风险发生时都不能及时察觉。

四、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只有在科学的控制制度、严格的执行力以及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相互配合时,企业的内部控制才能有效。制定的制度必须依靠执行制度的实施才能发挥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缺乏完善的制度,有的企业虽然设有内部控制制度,但实质上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员工不能将控制制度转化成执行力,企业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得不到应有的解决,控制计划实施效果不佳,不能充分发挥控制制度的作用。

(二)企业管理层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部分管理者不能充分意识到企业风险控制的重要意义。由于进行风险控制往往需要耗费企业一定的管理成本和费用,对企业现实利润造成负面影响,企业管理者不愿进行风险管理。尤其当前企业管理者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往往不能客观地反映管理者由于风险控制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一些企业高管决策时往往过度依赖职业判断,决策相对缺乏科学性。这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常常陷于被动。

(三)企业内部控制结构不尽完善

管理结构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保障,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部分企业董事会由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或者其他高管人员兼任,形成企业管理层自己监督自己的尴尬局面,董事会监督作用无从发挥。另一方面,尽管部分企业设有相对独立的监事会,但由于监事会成员的劳动报酬和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通常由董事会决定,其监督作用很难不受到相关经济利益的牵制。

另外,部分企业各个职能部门没有明确分工,相关权限和责任没有清晰地划分,内部管理沟通存在障碍,更增大了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的难度。

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营造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良好氛围

工作氛围影响企业员工遵守企业规章、加强执行力、保持较高工作效率的自觉性。正如企业需要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需要为加强其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基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企业员工之所以能够在企业任劳任怨工作,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需求满足。一方面,企业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将风险管理和控制纳入管理层绩效评价体系,在物质层面激励员工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舞弊惩罚力度,奖惩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鼓励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创造财富,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活动中,为了保障企业内部监督的权威,其成员要有职位上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生产管理链条化的特征要求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全面系统地对企业运营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帮助企业实现科学管理。推行企业内部审计,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三)完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

企业应当重视内部信息沟通的渠道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等网络传播手段,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员工对企业内部舞弊行为进行监督和投诉。一方面,通过信息的公开、透明,减少舞弊发生的可能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公司内部通报、必要的奖惩措施等,都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四)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必要的条件

财会人员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企业应该通过培训、定期轮岗等途径,分散财会人员的从业风险。注重企业员工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利用行为模范表彰制度、绩效评价和奖惩制度等方式,激发员工的责任感。此外,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要更加注重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水平,增强企业人才的竞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人才的招聘和培养对企业而言是一场十分重要的投资,通过将合适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而且能够帮助企业减少投资决策失误的风险,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单位为河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郭建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会研究,2009(19):58-60.

[2] 安星.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局限性问题分析[J].会计之友,2012(23):77-79.

[3] 刘允.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第4篇

多数学者认为,作为现代管理工具正式出现的标杆管理,始创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施乐公司,后经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系统化和规范化,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在西方经济学界,标杆管理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一起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

一、标杆管理内涵分析

美国生产力与品质中心(APQC)对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定义如下:标杆管理是一项有系统、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将组织流程与全球企业领导者相比较,以获得协助改善营运绩效的资讯。具体来说,标杆管理就是企业将自己的产品、服务、生产流程、管理模式等同行业内或行业外的企业进行比较,借鉴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改善自身不足,从而提高竞争力,追赶或超越标杆伙伴的一种良性循环的管理方法。马修斯说:“一个能将某一领域的知识推广和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组织,就是一个双回路学习的组织”。标杆管理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使用标杆管理的企业就是一个双回路学习型组织。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管理实践,创造属于自己的最佳工作典范。

借鉴和调整最佳方法以适应自己需要的学习过程是标杆管理的精髓。一个企业变革管理工具可以提供功能层次上的愿景,以此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标杆企业(即实施标杆管理的企业)通过向标杆伙伴(即被树为最佳工作典范的企业)学习,发现改进的机会,并付诸行动。标杆管理是质量改进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发展变革中,起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标杆管理的动因分析

1、标杆管理追求卓越。标杆本身就是一个卓越的代名词。企业通过寻找标杆,确立标准,进而学习提高,“达标”甚至“超标”,这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卓越的过程。标杆是本行业或其他行业在产品、服务、流程等方面的优秀典范,选其为标杆进行标杆管理,力求使自己达到同样境界。标杆管理以卓越标杆为标准,通过学习与创新达到最后达标与超标的卓越成就。

2、流程再造。标杆管理不同于普通的竞争者分析,后者主要是对竞争者的信息情报加以归集,强调的是结果的优劣评比。而标杆管理则着重优秀产品或服务的产出流程分析,全面考虑其设计思路、流程特点,找出企业的差距,以有针对性进行流程再造。它将重点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上,是一个持续的流程再造与优化的过程。

3、促进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转变。标杆管理本质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只有放在较长期的架构之下,收集到的标杆资讯才最有效。标杆管理提倡“向别人学习”,学习新事物,并将新理念新成果带进组织里。学习型组织的含义之一,就是组织跳脱出来,仔细审查自己内部的世界观。当组织能让自己的想法曝光,并且容许他人影响自己的想法,就能做到这一点。在这样的架构下,标杆管理就变为一项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它强调向最佳工作典范的模仿、学习,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与理念。这是一个全员参与的持久的学习过程,将推动整个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转化。

4、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存续的关键在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即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在标杆管理中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标杆企业不仅了解了标杆伙伴到底生产或提供了什么比我们还要好的产品或服务,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这项产品或服务是如何被设计、制造或提供的。标杆企业通过分析最佳工作典范的资讯,进而内化整合,创造性地运用到企业自身的相关流程中去,便可以发展出独特的做法与技能,就可以形成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标杆管理类型

按照学习的标的不同,标杆管理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内部性标杆管理。它是指在企业组织内部寻找最佳工作典范作为标杆。通常在企业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有很多共通的职能或流程。通过选取最佳的工作典范,可以发现组织内部不同单位之间涉及产品品质、获利能力或是满足顾客需求能力的不同点,进而以标杆为基准,全面提升职能效率,促进标杆职能或流程在不同部门间流通及应用。由于标杆的“本土化”,应用起来也更容易,但它易造成封闭思维。

2、竞争性标杆管理。它是指将直接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以及最重要的工作流程作为标杆进行的管理活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说竞争对手未必是最好的作业典范,但通过收集竞争对手的情报资讯来比较分析,掌握其作业方式、优质产品或服务的产出流程甚至于市场策略,用以指导本企业制定相对应的产品策略、市场策略。这对本企业在商业竞争中整体战略的制定极为重要。但其最大不足就是相关资讯情报的收集较难。要求标杆企业建立完备的竞争情报系统以及与选定的标杆伙伴建立友好互惠的关系,才有利于标杆活动的开展。

3、功能/通用性标杆管理。它是指以某些企业的优秀职能操作为基准进行的标杆管理。不论标杆伙伴是本行业或是其他行业、本国或他国,完全以其在发挥企业功能时的业绩表现为惟一考虑。寻找其成功的优秀的关键流程,并且尝试整合这些最佳工作典范到自身的流程内。它有利于企业跳出框框,引发极具创意的思维。优点是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到“真正的”最佳作业典范,但信息收集因此受限。

4、能力标杆管理。它是最近发现的新的标杆管理类型。企业学习创新提高的过程,是基于员工个人和团队组织的日常表现和行为改变。能力标杆作为企业在努力成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的一种文化变革,通过能力技能的发展,以及态度、操作的改变,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标杆管理的实施

标杆管理是一个正式化、规范化的持续追求卓越,学习创新的过程。标杆企业将对标杆伙伴的模仿学习,整合到自身的生产管理经营实践中去,以追求“达标”甚至“超标”。标杆管理专家MichaelJ.Spendolini在对57家有标杆管理经验的组织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标杆管理共通模型。

1、确定标杆学习主题。标杆学习的主题必须是对本企业生产经营或盈利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也即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SuccessFactors)。通过剖析内部职能以及工作流程,发现企业相对薄弱的关键成功因素,这样有针对性地学习创新更为有效。企业在剖析自身的同时也可能发现相关内部性标杆。主题确定之后,要对其形成可予以测量的一系列衡量指标,这一指标化过程必须力求准确,这样,它与标杆才更接近“苹果与苹果”的精准比较。

2、组成标杆管理团队。确定了学习主题之后,就要组成相适应的标杆管理团队。基本的原则是必须要有在该主题领域内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来参与,考虑团队成员专长技能的多元化和互补性。请标杆管理专家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并重点培训标杆团队,使其了解管理流程,明确各自角色与责任。此外,团队成员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学习热情,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3、选定标杆管理伙伴。此举也就是确定学习的标杆对象,标杆伙伴。在此之前,企业应首先明确自身的目标。是仅仅求得现有流程的改善,还是达到标杆伙伴的优秀典范,甚至是“超标”,达到世界级优秀。明确了目标之后,管理团队就要在相对应的范围内来选取标杆伙伴。标杆伙伴的选举一定要切合实际,与组织目标相对应,好高骛远或过于短视的行为都不可取。

4、收集并分析信息。首先是收集自身相关服务、流程的资讯,了解目前的工作方式,找出哪些需要改进,然后有针对性地收集标杆对象的相关信息。可以采用电话访谈,面谈/现场访谈,问卷调查等。信息收集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跟踪情报信息源的过程。在相关信息收集完整以后,就要结合企业对内部状况的分析,进行不同环节的对比研究,找出两者间关键性的差异,并将重点放在造成差异的关键流程,挖掘标杆精华,以备自己学习提高。

5、采取变革行动。在信息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企业要制定标杆管理行动计划,以具体指导变革行动。标杆管理是一个模仿学习创新的过程。标杆企业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之上,对学习到的最佳工作典范的标杆职能或流程,加以内化整合,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造性变革,运用到本企业上来。这是一个学习、吸收、转化、创新并最终提高绩效的过程。

6、绩效评估与反馈。企业进行变革一段时间后,必须进行绩效评估,核对实际操作结果与计划的异同。这中间,具体的实践和计划可能出现离差,甚至剧烈变动。因而,计划也应在具体行动中加以改进、完善,以更好地指导变革行动。

五、标杆管理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企业观念与认识的转变。标杆管理“重在潜学,贵在渐变”。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生搬硬套。它是建立在模仿学习基础之上的创新变革。企业员工应本着“学习、吸收、转换、创新”的思想,细致认真的学习标杆伙伴的优秀职能或流程。在改进企业绩效的同时,注意培养自己获取、整合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这也需要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另外,企业要与标杆伙伴建立互惠互利的友好关系,以坦诚不藏私的态度,强调希冀双方互惠的诚意,才能获得对方真挚的帮助。

2、标杆管理的变动性与前瞻性。即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也可能被赶超甚至被取代。例如,《财富》杂志1989年排出的最令人尊敬的10大企业里面,到1995年仅剩两家企业榜上有名(Rubbermaid与3M)。所以,如果标杆企业全盘“拷贝”标杆伙伴的工作典范,而不是用前瞻性眼光来进行标杆扫描,在动态中持续选取最佳工作典范,很可能当企业辛辛苦苦完成标杆管理后,所树标杆早已落后。当然,变动性是在整个标杆管理实施战略中应体现的,也以一定时间内标杆的稳定性为前提。企业在研究今天最好的企业在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同时,更应格外关注那些即将成为“第一”的组织。这样,才能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3、标杆管理与市场预测相结合。标杆企业很可能会发现,他们虽然实施了标杆管理,但仍然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这是由于在标杆企业实施标杆管理的同时,对手也在不断进步。标杆企业仅仅是以其既成的工作典范为目标,即使“达标”了,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进步,仍然是落后的。因而,标杆企业就应当以比竞争对手快得多的速度前进。标杆管理的最大缺陷就是缺乏市场预测能力。企业必须将标杆管理方法同对顾客和市场的预测方法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目的。

第5篇

关键词:应收账款 影响 日常管理 内部控制制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风险与机遇同在。企业既要利用赊销扩大销售,增加利润,又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应收账款,强化应收账款的回笼,加快资金周转,并努力开拓渠道利用应收账款融通资金,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除了依靠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广告等手段扩大销售外,赊销也是重要手段,由此而产生的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就是应收账款的重要内容。目前,企业应收账款的数额普遍增多,因而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应收账款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在赊销日渐成为企业竞争手段之后,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应收账款在其持有期间,不像别的资产一样会通过经营手段增值,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还可能因为债务人的破产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形成坏账,在企业管理不善时会对企业产生种种不利的影响。

应收账款是现代企业流动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现代企业具有多方面的影响:首先,高额的应收账款大大削弱了现代企业可流动性资产,导致现代企业资金短缺,使得诸多生产经营业务无法正常开展;其次,应收账款中存在着呆账、坏账现象,其不良现象不利于现代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再次,进一步加速现代企业的现金流出。赊销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销售,卖方和卖方签订购货协议后,卖方让买方取走货物,而买方按照协议在规定日期付款或分期付款形式付清货款的过程。赊销虽增加了现代企业的利润,但需要现代企业动用自身流动资金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因此,现代企业实施应收账款实际上加速了自身的现金流出;最后,对现代企业营业周期产生影响。营业周期是指从取得存货开始到你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位置的这段时间。现代企业营业周期主要受存货周期天数和应收账款周期天数的影响,因此,缺乏合理性的应收账款将对现代企业营业周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现代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对应收账款风险认识薄弱

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产品现代企业相继实施产品赊销战略以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自身经济利润。产品赊销战略的实施势必将产生应收账款,现阶段,我国相当一部分现代企业尚未充分认识到应收账款风险的危害性,再加上,我国关于应收账款风险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以至于一旦出现应收账款风险,现代企业将无法及时应对,从而,将给现代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二)现代企业应收账款日常管理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应收账款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薄弱环节,其主要表现在三个部分:一是现代企业针对于日常发生的应收账款进行及时、准确、全面记录,如应收账款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金额及其编号等;二是现代企业未能够定期核对账目、账龄分析等应收账款分析评价活动;三是现代企业销售管理部门缺乏信用标准和相关评定客户信用状况的机制,以至于难以全面把握客户的信用状况,极易给现代企业造成应收账款风险。

(三)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现代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全面落实离不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理论指导。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现代企业均尚未构建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现代企业部分人员利用这一弊端,私自截留、转移或者隐瞒资金,给予现代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还有部分不法人员将已经收回的款项作为坏账处理,并且隐瞒亏损,以至于现代企业呈现“外强中干”的局面,较容易造成现代企业资金危机,严重制约着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

三、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全面落实应收账款管理的基础环节。因此,现代企业应致力于销售与收款业务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之上,明确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即财务部门承担对销售业务的记录职责,销售部门承担订单处理、合同签订、赊销货款催收以及退货与销售折让的审批等职责,信用管理部门承担现代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职责,仓库管理部门承担产品出库审核、入库手续审核等职责,督促销售部门承担应收账款催收、汇报回款情况分析等职责。

(二)加强现代企业对应收账款持有成本和风险的认识

一方面是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现代企业需立足于经济法律环境、行业与竞争状况以及地域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之上,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吸取高素质、高质量的技术人员,尽可能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为现代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是强化信用管理。产品现代企业在对外赊销时,应全面把握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以及抵押条件,同时,分析客户的信用状况,在此条件之下,实施产品赊销业务将大大降低了现代企业应收账款风险。

(三)加强对应收账款产生的源头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激烈,现代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增加销售量,采取事后收款的方式,即消费者可预先提取产品,只需在一定时期内偿还债款即可,这种形式极易产生资金风险。因此,为降低资金风险,销售现代企业应从做好“源头”管理,现代企业在赊销产品时预先了解赊销现代企业或赊销人的实际情况,掌握其是否有能力在预期的时间内偿还债款,以此,从根本上减少呆账、坏账等不良现象,确保现代企业资产的完整性。

(四)全面落实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应从五个方面进行:一是完善经常性对账制度,把握客户付款的及时性;二是完善应收账款的内部报告制度,编制应收账款期末余额明细表,并定期上报领导层,以便领导层更为及时的了解应收账款管理状况;三是完善清账奖励制度,对清账业绩良好的相关人员进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起工作积极性与自主性;四是完善销售人员岗位变动的移交手续,确保应收账款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五)应收账款风险监督预警机制

建立应收账款风险监督预警机制,首先要定期检查分析。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核对和审计,切实保证应收账款的真实性、正确性;其次是运用利息杠杆,核对资金成本。我国现行现代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应加强对相关部门的资金考核,尽可能的减少资金的占用量,防止出现呆账、坏账现象,确保资金周转高效运行;最后是明确相关部门的催收账款责任。现代企业应成立专门的清欠小组,并由该小组全权负责收账职责,该小组可依据相关账款合同对其欠账现代企业进行收缴欠款,同时,在清欠小组内部实行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个人收益直接挂钩,以此,充分调动清欠小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自主性。

(六)加强管理,科学核算坏账

一般情况下,客户逾期拖欠账款时间越长,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成为呆坏账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企业必须要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和出现的变化。

同时,既然坏账损失不可避免,就有必要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及坏账损失审批核销制度,用备抵法核算坏账。但目前普遍采用的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虽然在计算年末计提金额时比较方便,但是却没有考虑到不同客户的具体情况,无法反映出真正的坏账风险。应该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以往的交易经验和应收账款的拖欠时间,采用账龄分析法分别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

参考文献:

[1]肖凤梅.加强应收账款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6)

[2]马莉.从现金流量表看企业的财务风险[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 2010,(04)

第6篇

【关键词】企业 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成本管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实行企业成本管理已成为我国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意义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主要是指企业为寻求最低成本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对生产成本进行预测、分析、控制和调节等的一种管理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竞争、就是优胜劣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就必须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唯有如此才能占领市场。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通过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产品成本

生产成本是衡量企业综合效益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消耗都可以在成本中得到体现和反映。所以,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种经济消耗,并通过对经济消耗的控制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只有在生产过程中重视、运用和加强成本管理,才能降低企业的各种经济消耗,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通过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可以提高企业成本核算水平和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成本核算,企业的成本核算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丰富的成本信息和多方面的作用。因而,成本信息对于企业生产来说十分重要。准确可靠的成本信息可以为企业成本的预测、决策的建立提供参考和依据。虽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有许多因素对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但只要对成本管理系统不断地进行完善是完全可以取得准确的、可靠地成本信息,并不断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的。

3.通过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可以促进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就是成本指标,成本指标可以将企业各项工作的好坏明确的体现出来。所以,通过企业成本管理可以明确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如何改进等内容,帮助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企业的水平。另外,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对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又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而,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并以此来促进企业其他工作,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才能保证企业在激励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降低生产成本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许多企业自觉地加强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并希望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但是,就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来看,许多企业成本管理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如企业成本核算方式滞后、管理手段落后等。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企业成本管理工作贯穿于供、产、销各个环节,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还未认识到这一问题,仍将成本管理工作局限在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上,忽视了对其他阶段成本的降低。目前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已由原来的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延伸到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销售阶段的成本控制,而我国多数企业并未真正的认识和适应这一改变,还在固守着原来的模式,从而造成了成本控制徒有虚名或控制力度不够。

第二,对先进的管理模式不熟悉,无法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我国成本管理存在着思维滞后性的现象。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国企业管理要想取得发展和突破,就必须引入新的观念、打破常规,从而实现成本管理的创新。

第三,企业员工缺乏先进的成本管理知识,成本管理意识淡薄。一些企业没有明确的成本责任制度,许多员工认为企业成本的高低与自己无关,即使一些实行了成本责任制的企业,由于内部管理体制不畅,成本责任制根本无法贯彻,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和综合素质有关。

三 完善我国企业管理成本的措施

要解决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企业成本根源的管理

据有关数据显示企业成本发生的主要根源在设计阶段,生产阶段的成本发生只占成本总量的五分之一。因而,成本管理的重点应当是设计阶段而不是生产阶段。过去的成本管理理念在现在看来是有误的。因为企业成本的产生和生产技术有关,一旦确定了生产方案,成本的总数也就会随之确定。因而,设计阶段的成本才是成本管理的重点、根源和核心,生产只不过是成本发生的结果而已。因而,企业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设计阶段成本的管理。

2.借鉴国内外经验,选择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

我国在企业成本管理研究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学习或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企业成本管理经验,选择直接引进、加以改善或局部吸收等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先进的成本管理办法,以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能力。

3.增强成本观念,提高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企业中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是人,只有对员工进行成本管理知识的培训与教育、引进激励机制、增强和提高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降低企业的成本。

总之,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建立科学系统的成本管理模式,才能逐步形成以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企业制度;会计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企业与市场接轨也逐渐日趋紧密,现在的情况是,企业已经逐步的适应了市场化的需求,并通过现在企业制度中科学、严谨的方式,将市场经济环境逐步规范。但与之相互配套的会计制度改革并未完全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所以,目前的现代企业制度并不完善。为此,我们仍需努力规范市场经济,以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概论

1.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

要想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了解其含义。就目前情况来讲,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主要是,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依托,将企业法人作为制度的主体,再采取有限责任制的方式,通过公司或企业的形式进行管理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制度。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提出了新型的、清晰的、明确的新型产权制度。所以,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才得以建立起来,并且将公有资产、私有资产等都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在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市场规律作为引导,这一过程中集中体现的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公平竞争与和平发展。

2.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我们要想做好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改革工作,就必须了解现代企业制度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会计改革有什么帮助和约束,为了更好理解这些,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具体分为4个方面:

(1)产权清晰

所谓的产权清晰在理解的过程中,主要看的是两个方面,即法律上的清晰和经济上的清晰两点。这一特征的集中表现就是,体现了“谁投资、谁受益,谁有产权”的重要思想。通过对各个产权所有者的明确,进一步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工作深入化,实现改革开放的工作顺畅进行。

(2)权责明确

这里讲的权责明确是将产权的归属做了清晰的分配之后的权责明确,是建立在第一条特征之上的权责明确,它需要我们将各类产权的权责范围进行更清楚的划分,进一步的让我们认清产权的主体,并保护产权的主体能够行使权力到位,并且明确了权力、义务与责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权责的明确过程,进一步的确立了将责任落实到位的重要性。

(3)政企分开

所谓的政企分开就是政府体现宏观调控的职能,企业则要体现经营的职能。将政府的经营职能返还给企业,而企业也要将一部分社会职能返还给政府和社会。当然,政府还是具有企业的所有权的,这一点是不能改变的,但政府不能滥用这种职权。所以,企业的经营权还是会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的。

(4)管理科学

这是一个相当广泛的定义,它反映的内容相当丰富,既有广义上的管理科学,由于窄义上的管理科学,其所包含内容体现在了企业管理中的方方面面。广义上来讲它体现了社会对企业,政府对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各种相互关联关系,在较窄的层面上讲,则是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与办法的实施过程,包含了人、物的管理,及制度的建立过程。

我们在了解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几个重要特征之后,就可以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的集中体现,由于这些重点体现,我们必须知道现代企业制度必将对会计制度改革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制度的改革只有跟随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发展的更好,才能更加适应改革开放的步伐。

二、现代企业制度中会计改革必须具有的特点

1.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点

现代企业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建立起的新形式的企业管理制度,与原有的公有制企业制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它所具有的特点上就可以明确的看到。但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制度,都不能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这一特点。虽然,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将国有企业进行权责分开,产权清晰,最终实现政企分开。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使国家发展进步,才能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所以,现代企业制度坚决不能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特点。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会计方面受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影响也比较大,国家在宏观的会计管理中体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作用体现在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加集中管理上面。另外,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以市场经济发展为主的国家,要想将企业的会计信息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必须对市场自有的调控能力更加重视。所以,为了让我们企业能够的自主发展,必须要使我们的会计人员树立起正确的市场观念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主动并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当中。

2.企业会计必须实现自治

我们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中间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当行之事,在这中间我们要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的界定,以确保会计人员全身心的投入的企业的管理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原来会计制度的弊端,并通过对弊端的了解、认知。建立起对企业发展有益的新的会计制度和流程来。还有,要从原来的会计人员委派当中走出来,真正实现为企业所用,并且要明确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地位。要使会计人员做到尊法、守法、知法,并利用法律充分维护企业权益。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要了解到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命脉,而会计人员则是紧扣命脉的人。所以,会计人员必须将精力放在企业的管理上,争取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把好关,以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3.长远发展是会计改革的目标

无论哪个企业,都是以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对会计制度的改革不是放任自流的,是以企业的独立自主,和按照市场规律来制定的。在企业自主经营的过程中,企业的会计人员要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以促进企业健康的发展。而政府则可以打了发展注册会计师制度,确保对企业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最终使得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改革顺利的开展下去。

4.对会计综合人才加强培养力度

目前,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在中国的公司制上的,所以我国的会计改革要建立在会计人员培养的基础之上,会计人员不但要掌握会计知识,还要懂得企业管理知识,以确保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得到整体的提升。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改革的方法

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在建立的过程中,集中体现了财产独立与有限责任的基本原则,由于这两个原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所以在进行会计改革的同时,必须以这两个原则为基础,对会计制度进行完善。

1.财产独立和有限责任两个基本原则

这两个原则与会计制度的主要关系是,财产独立与会计主体,有限责任与资本保全。会计主体作为可以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包含了会计核算的所有范围,也界定了企业能够行使的权益。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是会计核算的重要范围,也是会计主体的重要体现。

2.会计制度改革完善的措施

(1)对会计信息的提供和流动做改变

企业的会计信息在计划经济时只是被国家政府部门所使用,并根据指导对资源进行分配。在市场经济时代这样肯定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作为理财过程中的最基本内容,必须使会计信息横向流动,并将其公开给股东、投资者、债权人及银行等。

(2)加强完善企业资本保全制度

作为名义资本保全的中国资本保全,不能在物价上涨较大的情况下对生产进行维护。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措施,来规避通货膨胀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税务会计急需建立

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但在经济最大化的同时,依法纳税是其天生具有的义务。但在依法纳税的同时,以现行的税法为依据,合理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则是每个企业的追求。所以,一个优秀的企业在正常的经营,依法纳税的同时,还要学会享受税收的优惠政策,积极做好税收的筹划工作,以期做的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切实做好企业利益的服务工作。所以,我们要做好税务的筹划工作,为了更好的做好相关工作,税务会计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建立税务会计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合理运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的为企业减少税费的支出,一方面给企业的发展资金的时间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可以合理的保护好企业的利益。由此可知,企业的税务会计的建立是刻不容缓的。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经济要得到更好的发展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但一个企业制度的建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又是会计制度的建立,我国的经济发展日渐强大,这中间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能够合理匹配的会计管理制度,才能配合企业更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小川,试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4期

第8篇

关键词 战略管理 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则是能够使企业持久经营发展的一项有利举措,也是当今企业发展必须转变的管理模式。

一、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战略管理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个公司应该先清楚了解到自己的情况,如公司的流动资金如何分配,人员的工作状况,各项业务的流程中是否存在哪些瓶颈,然后再与同类型的公司作比较,找出自己的发展优势以及劣势,扬长补短,为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力,最后从人力、资金、管理模式等多方面考虑,以制定和实施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二)加强战略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这也意味着我们的企业进入到世界大市场的竞争当中随时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所以,企业要在市场上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会战略管理,重视对战略管理的研究和应用,时刻了解世界的发展动态,以作出相应的调整,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加强战略管理有助于企业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趋向于如何对企业的经济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以形成合理协调的发展态势。企业在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着眼于大局,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做到内外兼顾,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而优化经济结构,以提高发展动力。

(四)加强战略管理有助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自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在政府以市场为主导的宏观调控下,企业要在市场中发展起来最重要的还得依靠自己,在发展中找准定位,制定出一套明确的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并能积极根据战略要求付诸行动,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立足之地,屹立不倒。

二、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途径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战略管理,为了更好地让企业掌握战略管理,帮助企业解决管理问题,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我们应该从以下途径来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

(一)加深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管理者必须清楚认识到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个企业如果缺乏深谋远虑的计划,没有制定一个正确可行的管理战略,没有方向地盲目发展,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是百害无一利的,一旦管理上发生失误,很可能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打击。因此,要发展好一个企业,企业管理者必须提高自身的认识,让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能明确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认真对待和研究战略管理的问题,落实到具体的措施上。

(二)建立研究团队,借助研究成果发展企业。

一个企业要扩大发展,从一间变多间,从传统跨越现代,从国内走向国际,必须要有一批熟悉经济发展理论和企业管理的人来为企业的发展及时出谋划策,为企业领导者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所以建立一支得力的研究战略团队有利于企业实行战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三)为企业的发展度身定做一套合理可行的管理战略。

这套管理战略的制定,必须在清楚了解自身的情况下,再结合目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同行业竞争企业的分析情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拟定初步的发展战略,然后再因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企业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战略。此外,还要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完善企业发展战略,如留意和学习国家出台的经济政策、多听专家学者给予的建议以及采集各方面的可靠信息,务必使发展战略趋于科学合理。

(四)在实施战略管理中应注意处理四大关系。

第一,统一战略规划与组织实施。制定好战略规划后,企业应该按照规划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防止规划与实施脱节,在实施过程中也可以不断完善规划。第二,必须重视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在实施战略管理中,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要两者并重,两手都要抓,不能有所偏颇,做到平衡发展。第三,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会创新。企业经营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值得企业之间相互学习,但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采用和创新。第四,加强企业内部的团结合作。能否正确地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关系到整个企业兴衰,具体的实施过程还得由企业内部的人员去落实。因此,从决策者到研究人员,再到全体员工都必须通力合作,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共同努力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五)发展企业核心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必须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能力,这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关心顾客利益,做到真诚服务;二是在企业的差异性上凸显优势,有自己颇具吸引力的独到之处,并能保持这种优势立于不败之地;三是有开拓创新的能力,跟随时展的步伐,开发新的产品,这是企业源源不断的持久发展动力。明确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也就是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保持自身的特色,这是企业在实施战略管理中必须考虑到的关键因素。

三、总结

以上内容从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作用和主要途径说明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战略管理。企业要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求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施战略管理,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企业和环境的发展形势,及时调整战略,把握机遇,应对新的挑战。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2班)

参考文献:

[1]陈勇东. 现代企业管理战略管理的创新方法研究[J]. 价值工程. 2011(5): 7-8.

[2]朱一帆.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研究[J]. 东方企业文化. 2011(15): 95.

[3]李海舰.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创新[J]. 印刷经理人. 2009(11): 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