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1 17:07: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新形势; 小学; 美术; 欣赏教学;

美术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依然不太重视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进行创新,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程的兴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在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与艺术修养,将美术欣赏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继而保证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综合的发展。

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一种自发的探究欲望,并且使其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观察美术作品,同时保持一种感官的敏锐性,最终让学生学会感知和欣赏艺术。学生通过观赏出类拔萃的美术杰作而展开思索、联想、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并内化优秀美术作品中的构图、色彩、创作方式等,从而丰盈和充实了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完善和强化了学生的艺术感觉,提升了他们的艺术审美与综合素质。此外,美术欣赏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很多美术教师对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认识尚不全面,认为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就是简单地播放一些美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观看,没有深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究,只是讲授其中涉及的绘画手法和技巧,或是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不利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程收获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该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拓展美术相关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欣赏热忱,以此来丰富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

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喜好,按照主观意识挑选了学生认知和理解范围之外的美术作品以及相关知识,致使课堂氛围沉闷,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容易触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另外,部分教师习惯采用较为固定的单一教学形式进行欣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单向输出教师本人的美术欣赏理念,没有起到开启学生发散思维与自主思考的引导作用,虽然给学生留出了一定时间进行思索和赏析,然而由于师生互动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一)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展开思索和探究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教学方式涵盖了问题提出、分析与探究、实践创新等几个发展过程。具体的实现形式是:教师根据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制作一个视频短片或是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探寻并开启交流,继而解得出结论。教师主要是以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欣赏活动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从直观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到较为客观理性的方法的感悟中,经过一系列的观察与比对,在热烈的讨论中分享美术欣赏的感受,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从而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完成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品鉴。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以学生为主导,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防止教师输出观点式欣赏课程的弊端。

(二)师生互动

教师可以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深入欣赏,通过在讨论中听取其他学生的见解来完善自己的赏析,教师可以在每个谈论小组内驻足倾听,适机地给予一些提示和引导,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方面,如美术作品的主题、构图形式、色彩处理等多角度展开讨论,同时,还可以分析美术作品的表现技法,以及画面的布局与关系等。最后还可以深入到探究美术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和心情,换言之,就是美术作品所隐藏的寓意。另外,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课结束后,保持敏锐的感官习惯,继续欣赏身边的艺术作品,保持思考与表达,让这一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得以延续,切实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三)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美术的踪迹,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时,可以尽量地将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引入教学活动,如此一来既贴合学生的心理探索欲,还能锻炼学生的审美敏感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将美术欣赏活动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突破课堂这一界限,让美学的欣赏情境更加广阔。对于校园中的美术欣赏课程,教师也可以突破课本的局限,通过欣赏分布在校园之中的建筑,分析和思索建筑的布局与外观形态,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一个自己最喜爱的建筑进行全面的观赏,学生通过探寻其美学意义,可以从熟悉的场景中,收获全新的视角和思想。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美术欣赏课堂的范围扩大,到美术馆、图书馆、公园等当地的特色公共场所去,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不同建筑的外观特色,探寻设计理念,领会其中深层次的人文魅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美术欣赏课堂设置在大自然之中,欣赏自然景观之美,区分人工风景与自然风景的差异与相似之处,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悟美,提升美术欣赏的思想层次,认识并理解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从学生的平日生活场景中提取学生熟悉的景致、事物等作为美术欣赏对象,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完成美术欣赏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如配置服装、制作新年贺卡、布置房间环境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任务,让学生在实践的审美应用中消化理论知识,收获更加生动鲜活的审美认知,并且通过不断累积的审美经验,来实现感悟美术审美价值的实践。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美术欣赏课上教授学生应用发散的艺术感知能力去品析世界级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强化学生的艺术感知力,以更加直接形象的画面和强烈的视觉效果来加深学生的艺术感受。例如,在进行《中国画欣赏》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国画大家的人物短视频来呈现画家的创作过程,而后再让学生赏析美术作品,同时让学生在探讨中结合了画家的生平、性格等背景,会让学生对美术画作产生一些独特的见解,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既能够不断拓宽学生的眼界,还可以使学生探寻到作品中所隐含的人文背景与艺术内涵。

(五)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场景,为拓宽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创设贴合授课内容的教学场景,有利于教师发掘不同的视角来开启学生的思考,能够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与内化美术相关知识,将美术画面表达的事物场景还原,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的视角更加全面。

例如,当教师在讲授齐白石作品美术欣赏课程时,便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从齐白石的美术作品中的绘画意境出发,完善学生欣赏中国画的方法和角度;其次,教师可以在课程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还原齐白石作品《雏鸡》中的原型,通过播放小鸡成长和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对于小鸡形成一个动态的直观感受,随后再进入齐白石创作的美术场景中,探究和分析其中栩栩如生的鲜活形象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以此来升华自己对于美术作品欣赏的能力。

(六)小组讨论

教师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的协作讨论中来实现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充分感受,并且还应该加入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剖析美术作品,还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艺术审美的习惯。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雕塑作品的时候,就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思考、发言、倾听,来描述自己欣赏雕塑作品的方法和感受,并且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过程的思考,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评述,将这一过程完善。

例如,教师在进行雕塑欣赏课程的时候,可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视频和图片,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认真地观察和思考,进而展开欣赏评述。例如,从雕塑的类型开始赏析,强调这个作品采用的是浮雕的手法,而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赏析进行评价总结,肯定并鼓励学生的表述,再详细地解读作品,这时的讲解是点睛之笔,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直观欣赏后,都获得了各方面的艺术感受,再加上最后教师对于相关知识与时代背景的讲述,让学生真正全面地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和角度,开拓了学生的认知范畴,也提高了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和艺术综合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而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欣赏教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对欣赏教学的喜爱度和探索欲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提高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崔艳青.谈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11):156.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心理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1-0032-01

一、什么是有效提问

要达到有效提问必须具备以下四条标准:一要有目的性。教师提问应目的明确,提出的问题必须为教学要求服务。备课时就要考虑提问的目标:是为引出新课?还是为前后联系?或是其他?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二

要有启发性。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把握,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三要有广泛性。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不仅要提问优等生,也要提问中等生和学困生,做到好中差多方面结合,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满足不同胃口的需要,彻底改变由优等生“大包大揽”、“一包到底”的局面,成为各抒已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四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二、有效提问遵循的原则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来进行,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就必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逻辑性原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二是合作探究原则。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所承载的知识,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因此,课堂提问就必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必须本着平等、合作、对话的原则,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为前提,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他们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自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三是有效评价原则。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所提问题做出积极回应后,教师一定要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对回答正确而且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表扬,应给予必要的甚至放大的赞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进一步进行追问,逐步启发学生得到正确答案。

总之,教师应注意将激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方法和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达到有效提问后的有效评价。

三、有效提问的基本策略

俗话说“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样,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启发到关键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问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学生有益的。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画图教学

一、前言

数学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塑造学生科学理性思维的重要课程。“问题解决”教学是目前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未来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所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理性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时期。当下,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小学“问题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也在不断凸显。笔者通过实践教学分析,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观念保守固化、教学方法单调乏味、缺乏必要课程目标的设定等。

围绕着上述问题,学者和老师展开了广泛的探讨与分析。如何有效的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已然成为现在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笔者立足于广州市石滩镇三江小学的数学教学实践,以期探讨小学“问题解决”教学有效开展的路径与方式,为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开展与改革提供些许参考与建议。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原则

郑毓信教授认为,“问题解决”即是指如何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那种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开展要求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真实性原则。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真实性作为问题设置的基本原则,在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基础上,进行相关问题的创设和解决,从而激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但是现实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与目前学校所倡导的规范互相冲突和矛盾。因此,教师应当依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审慎合理利用真实性原则进行“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第二、系统性原则。小学问题解决教学主要重视利用实际的问题来进行,这种方式虽然应用广泛、易于接受,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知识的获取具有零散性、欠缺系统的知识整理,很难形成统一的认知。因此,教师要把真实性与系统性结合起来,使得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解决问题教学建立有效的平衡点,共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立足广州市石滩镇三江小学的数学教学实践,通过与诸多授课教师进行“问题解决”教学问题的探讨,力求探寻“问题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症下药、探求解决思路,为“问题解决”教学改革和实践奠定基础。

(一)教学观念保守固化

以授n教师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是固化的传统教学,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只能围绕着老师的教学进行被动的学习。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这导致知识的灌输似乎成为教学的唯一,而忽略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在这种教学模式的主导下,学生很难产生“问题解决”学习的兴趣,同时对自身的成长也缺少关注。这样的教学思想在我国当下的小学教学中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虽然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学要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保守固化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被彻底拔出,很多教师仍然受着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这也成为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难以实施的重要阻碍之一。

(二)教学方法单调乏味

在实际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不停的练习。既不考虑数学问题的难易程度采取循序较近的教学方式也不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研读问题的兴趣。这种忽视主体性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导致以下问题。其一,学生缺乏数学兴趣。“问题解决”教学的开始阶段学生或许具有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兴趣也在慢慢流失。数学教学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对于“问题解决”教学的开展,尽量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知识搭配进行,可以增强课程的包容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学生参与程度较低。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跟学练习,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践。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式教学。笔者认为,由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程度相对较低,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阶段“问题解决”教学的特殊性,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设计。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四、优化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思考

在深入分析“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感悟与体会,结合诸多优秀数学教师的创新性教学方法,笔者现就“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开展进行策略性思考,以期有所增益。

(一)互动式策略

互动式教学法力图突破数学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的困境,将老师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形成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老师课堂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任何阶段的课程都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其一,师生互动式,此种方式要求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把握数学教学的节奏,主动营造互动氛围。关键是教师在对数学问题进行优化设计的基础上,掌握课堂互动的相关技巧。实践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开展互动式教学:其一,积分奖励制。该模式由老师引导提问,答对加2分答错加1分,并设置相应的奖品给予学生鼓励。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对应用题进行解读,使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地表达出来。其二,小组互动制。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开展小组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具有显著意义。笔者将班上的同学分成5组,每组8人,采用小组竞赛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题型为基础知识问答、解题方法探讨等。初赛阶段每个小组抽题作答,得分最高的两个组进入决赛;决赛实行举手抢答制度,答对得分答错扣分,最终决出胜负。通过小组互动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问题解决”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动”,其要求教师在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下,主动引导学生开动思维,使学生真正的活动起来。否则,互动教学就难以开展。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摆脱传统授课方式的束缚,抛弃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教育方式,主动与学生营造平等、和谐、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理解和关怀,积极的鼓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发现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互动,才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才能把音乐鉴赏的教与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两者相互配合,互为增益,共同发展。

(二)猜想尝试策略

尝试策略从本质上看就是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问题的“试误”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强,而有些则相对较弱。因此,授课教师要立足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性,选择性的采取“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在进行猜想和尝试时,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现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数学逻辑思维,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解答。从实践效果观察,经过不断的分析猜想,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例如,“如果有66个苹果需要装进盒子,但是每个盒子最多只能装10个苹果,那么需要几个盒子呢?”在传统的数学问题解决中,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计算66÷10=6(个)……6(人),故需要7个盒子。但是这种方式会使得学生丧失对问题多种解决策略的研究与尝试。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多种问题解决尝试和探索。第一种方法,6×10=60(人),6个盒子可装60个苹果,多6个苹果需要1个盒子。第二种方法,10个10个地加,一共要加6次余6个苹果,需要7个盒子。这样的猜想方式有许多种,在猜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索与思考的能力。

(三)图形绘制策略

画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画数据图、曲线图、示意图等。画图具有直观的特质,它使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明了、易于猜测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在较为繁琐的数学问题上找到解题的思路。画图具有情境再生、形象塑造的功能,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有利于其提炼关系并直观表达。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使用画图的学方式,促进学生理解分析问题、探求数量关系。

在小学数学中,“问题解决”的策略有很多。画图策略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它利用图形特质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小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理解题意,寻找解题方法。例如,“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宽是5cm,长是宽的2倍,求长方形的面积?”如果直接的看长与宽的关系,有些学生不能很快的反应出来,这时学生可以在草纸上进行作图来推展思维,将长与宽的关系直接的表达出来,从而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五、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实践效果分析

首先,通过互动式教学策略明显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参与度。第一堂课的十几个学生主动参与到最后一次课的全部参与。学生“问题解决”学习的兴趣度和参与度正在逐步的提高,这是“问题解决”策略最为明显的实践效果。

其次,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方式,使得学生将掌握的数学方法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用以致效。

最后,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问题解决”目标提出了“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的要求。通过“问题解决”策略的实施,学生的思考探索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猜想与画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这在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

六、结语

通过不断进行的“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不仅提高了学生数学课程的兴趣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鉴于个人能力有限,对于相关问题和教学策略的探讨难免有所疏漏,但仍尽力立足实践、拓展思路、有所增益,以期为后来者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的情况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国锦.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1,(57).

[2]刘广军.浅析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4,(33).

[3]邵陈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6).

[4]付彦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福建教育,2015,(36).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小结方法 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30-02

数学教学是初中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其课堂小结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和整理,快速找到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缺点,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规律,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学生搭建知识的桥梁。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课堂小结的效果,将课堂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一、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必要性分析

目前,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课堂小结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并且被逐渐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课堂小结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当每节课或每章的教学完成之后,教师都可以通过文字、语言或表格的形式将所教内容归纳起来,这种课堂小结能够将教学前后有效的联系起来,形成清晰的教学层次,此外还可以将教学的内外在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之后进行课堂小结,也是发现教学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无论教师的教学准备有多么的完美,在教学中始终会出现一些问题,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进行弥补。此外,在进行课堂小结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生疏的知识点,教师则可以根据这些点的特点,在课堂小结中进行重点的讲解,增加学生的印象。

(三)我国初中数学的课程比较复杂,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多数学生都不能在第一时间完全的掌握。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则应该通过课堂小结的方式,来大致回顾一下之前所学的知识,为后续的教学铺设道路,避免一些学生糊里糊涂的就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二、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常见的几种方法及实践

(一)数字法

抓住教学中关键的字词,结合相应的数字就成为了数字法小结。例如,作者在教授“有理数”的第一课时,我就将课堂小结分为了三个部分,即:一个定义、三个分类、四个法则。一个定义是指有理数的基本定义,三个分类是指可以将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零和负有理数,四个法则是指加减乘除这四个计算法则。数字法简单明了,能够帮助学生抓住数学中的重点。

(二)口诀法

在编制课堂小结时,可以将小结编制成为朗朗上口的口诀,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预料之外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教学时,建设就可以将教学内容编为:减正等于加负,减负等于加正;有理数乘法运算符号的法则可以编为:同号正、异号负、一项为零就为零。由此可见,初中数学中的大量运算法则都可以将其编为口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加使用口诀,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数学的运算法则。

(三)兴趣激励法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的课程环节较多,而且多数内容又非常的抽象难懂,因此,教师的教学和课堂小结都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勇于探索未知的知识。比如,在对“平面图形”进行认识时,教师则可以利用课堂小结,安排几个学生扮演不同的平面图形,然后让扮演平面图形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和自己所扮演平面图形的特点。这种新鲜又实用的课堂小结一下就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感到非常的有趣,都想扮演平面图形的角色,在学生扮演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还活跃了课堂,为后续的教学搭建了坚实的基础。

(四)扩展延伸法

扩展延伸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通过扩展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一次高效的课堂小结,可以围绕一个问题点进行扩展延伸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知识和更全面的数学理念。扩展延伸法主要是以一点思维,向周围可行的知识问题点上发展,以学生学习为核心,展开发散性教学。

三、结束语

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初中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小结的重要性,发挥课堂小结的最佳效果,掌握并实践课堂小结的各种方法,是新时代初中数学教学需求,同时也是初中数学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源. 初中数学教学中结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张萍.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的常用方法浅析[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3.

第5篇

1.英語教学借鉴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

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学成效的提高,关键在于学生时刻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需借鉴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不断提出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并回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需强调的是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需密切注意几个问题。一是问题的难易程度需与学生学习能力及水平相符;二是教师需预留充足的时间供学生思考问题;三是鼓励学生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例如:人教版英语单词teacher、student之后,英语教师则可提出如下问题:Who’sthatman/woman?/Whatishe/she?等等,结合上述问题,教师自然过渡到Whoisthisgirl/boy?/Whatisshe/he?知识点讲解,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一方面有助于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面对形色问题更愿意发动大脑进行有效思考,从而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英语教学借鉴小学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的有效应用,无疑是为教学增添了乐趣,为现代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等为一体,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借鉴小学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例如:人教版英语“Whereareyoufrom?”一课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祖国的山河,并配以动听的音乐。学生在观看动画时,让学生辨认画中人物分别来自哪里,此时自然引出“Whereareyoufrom?”“Iamfrom...”等英语句型,并尝试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以此巩固句型,并有效提高自身英语表达能力。需强调的是英语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需结合课堂需求,适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切忌多媒体满堂课使用,否则会影响到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的既有作用,真正意义上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3.英语教学借鉴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法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尤其是小学生,凡是能够让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就能够让小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保证投入最大精力做好此项工作。小学生学习也是如此,需重视兴趣的培养,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小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借鉴小学数学游戏教学法。例如:人教版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借助“猜一猜”小游戏,导入英语课堂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呈现英语知识点时,可选择设疑方式,让学生进行猜一猜,然后以句型“Isita...”进行提问,并随机抽取几个学生回答,帮助学生巩固相应的单词及句型。再比如:人教版英语动物章节内容学习完成之后,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做“你说我做”的游戏,具体来说就是英语教师发出指令,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以此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巩固动物知识点。为了增强游戏的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教师可以竞赛方式开展游戏,将全班小学生进行分组,一起到讲台前做动作,反复做动作,直到最后一人站在讲台上为优胜。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4.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农业高校;微生物;双语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03-02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尤其是对不断创新技术、新理论出现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在我国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国家迫切需要既精通英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国际科研期刊绝大多数为英文期刊,相同的英文专业术语翻译成不同的中文出现在不同的教科书上,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专业名词的学习和理解,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及时了解快速发展的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相关知识和发展动态,以及快速掌握新的研究技术,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目前,双语教学在许多综合性大学已开展得相当有效。但是,省属农业高校在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学生英语基础等方面与综合性大学存在一定差异,从学校实际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摸索和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双语教学方法是在应用型农业院校推广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我校自2009年开始开设了微生物学双语课程,在近5年对不同专业本科生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教学中,切实体会到双语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在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学生和学校的好评。

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课程专业词汇的认知度。而这些专业词汇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即使对于英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很少接触,如果学生课前没有对相关词汇进行预习,课堂教学又没有听明白教师所讲的专业知识内容,导致的后果就是不仅英文没有提高,连学习微生物学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都没有搞明白,造成鱼肉熊掌两者均不得的尴尬局面。我们在实践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教学做了以下的改革和探索。

一、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

第一次授课的教学效果对于决定学生是否喜欢学习这门课起到一个关键的作用。微生物学课程的第一次授课的内容是绪论(Introduction),除了讲授微生物、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这些课程基本知识点外,重点是要结合案例来充实这些知识点,引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的兴趣。例如可以以埃博拉病毒、蘑菇等与学生日常生活或目前媒体紧密关注的微生物为出发点,介绍相关微生物的特性。基本知识点可以用英文表述,案例可以部分或全部使用汉语阐述。

二、提高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精心组织好对学生的课前导读

教师往往注重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放置自己开设课程所需的CAI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和题库等,却忽略了如何提高学生对这些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结果造成大多数情况下,教学平台资源成了学生在考试前进行突击复习的“弹药库”。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我们探索在每一次授课之后,告知学生下一次上课要讲授的内容是什么,并且围绕下一次授课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几个问题留给学生预习的时候思考。学生预习的重点是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CAI课件和授课录像,如果还有疑问,可以再看教材,或者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得答案。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可以使得教师在课堂环节不必面面俱到,有效地减少了教师讲授知识点的时间,增加了师生互动和学生提问的时间。

三、认真备课,认真组织好课堂的导学环节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学生本章节的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际生活和生产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讲授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为双语教学的授课需要中英文转换,教学进度往往比中文授课慢。学生课前的预习使得教师不必按照传统的授课步骤对每一个知识点逐个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解或者提问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点的重要性。学生可以针对本章节个人模糊的问题或者知识点进行提问,问题的回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先由其他的学生回答,教师再做相应的补充的方式来进行。如,教师可以设计3~5个综合性问题供学生思考,或者讲1~2个实际的案例,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影响。实践过程中,发现尽管学生课前做了较好的预习,但是在课堂提问环节却鲜有同学对所学知识点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为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创造轻松的环境。此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让其他学生回答学生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且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给出的答案,不要立刻给出答案,或者对这些问题或回答给予负面的评价,这样可以鼓励其他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质疑,以此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比如,在学习革兰氏染色的染色机制和染色步骤的章节,教师可以给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如:革兰氏染色的染色过程中用了几种染料?为什么要用这几种染料,用其他的染料行不行?革兰氏染色适用于哪些微生物染色?等等。

四、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相互配合

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的道具是黑板、粉笔和幻灯片,而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扩大教师课堂授课的信息量;另一方面通过CAI课件中的声音、动画、文字、图像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以往教师常常单纯地把多媒体当成黑板的替代者,CAI课件中文字较多,图片较少,甚至整个课件都没有一个视频资料,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只有在遇到所在教室停电的情况下,才想起来使用黑板进行板书授课。另外,教师在制作好CAI课件后,每次上课就按照课件的思路和流程进行教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发挥。通过课程改革,我们尝试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以传统的教学手段为辅,两种方法配合使用,相互补充,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使用比例的问题

双语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外语能力,双语教学的本质是在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尽管目前研究学者提出根据学生外语(英语)水平高低而采用的三种教学方式,如浸入式、过渡式和保持式教学,这些方法大致是描述在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或部分使用,并且最终可以使用全英文进行授课。我们发现这些方法的实施效果均不令人满意。具体原因在于:不同专业和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不齐,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的已经通过大学四、六级,有的还没有,甚至有的英文基础较差。教学过程中外语(英语)所占的比例并非越多越好,过分追求英文的使用比例,往往因为不同程度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而产生畏难情绪,降低了学习热情。在实践中,我们以学生听懂和掌握学科知识为标准,不拘泥于几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我们采用母语为主,重点攻克微生物学的专业词汇。在对课程重难点的讲授过程中,先用中文讲解,使得所有学生把这个知识点“吃透”,然后再用英文阐述。每一章学习结束时,用英、中简要的总结。根据每个专业和班级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中英文的使用比例,学生普遍反映效果好,容易接受和掌握。此外,如果盲目追求和强调英文的使用比例,而不考虑学生们的听课效果,学生学习微生物学专业知识的兴趣就会被语言障碍所阻碍,影响听课效果。但是,由于学时所限,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进行二次讲解,所以要把握好章节学时分配安排,以免影响到其他章节的学习。

六、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素质分为专业知识水平、综合教学能力、外语能力和教育技术四个方面。其中,专业知识水平和外语能力是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必备能力,两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尽管目前农林院校微生物学双语的理论教学的教师大多数人已获得博士学位,但是其中很多教师本科阶段所学专业为非师范类专业,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虽然能够熟练地进行专业英文的阅读和写作,但是想要真正通过英文来进行口语的交流并不容易。在双语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英文发音不够标准,阻碍了学生对语句的理解,更有甚者,有些专业单词的发音也是错误的。我们在实践中,首先对从事微生物学双语课程的教师严格把关,无论其专业科研工作突出与否,是否有海外留学经历,英文发音不标准的一律不能直接从事双语教学。定期组织学院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对微生物学双语课堂听课。此外,每学期学院组织学生对每个从事双语课程的教师进行评价,将学生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督促其改进。

参考文献:

[1]姚中青.高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

第7篇

【关键词】PLC应用技术 高职学生特点 差异互补 分组负责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39-01

计算机技术与电气控制技术的结合催生了现代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技术,它的出现为传统电气控制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PLC技术已成为机械行业从制造到智造转型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PLC技术以它的可靠性高、适用性强以及易学易用、维护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PLC技术方面的相关人才也受到了各个行业的欢迎,如何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技能更好地与工业企业衔接是我们每一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下将不同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该课程的实践结果。

一、化繁为简

根据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这一特点,将化繁为简这种方法应用到教学中。从教材内容的整合到逻辑电路的分析,形成教材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逻辑电路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从而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接受知识点。以CW6163B型卧式车床为例:讲授这一车床电气原理图时,首先将逻辑电路按照主电路、控制电路以及照明电路进行拆分;然后将主电路按照电动机的类型进行原理分析,控制电路按照线圈的类型进行原理分析,并以线圈为切入点将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结合;最后接入照明电路进行整体解读。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将复杂的逻辑电路进行拆分简化,达到化繁为简的掌握难点知识的效果。

二、实例展示

根据高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这一特点,将实例展示这种方法应用到教学中。从教室的电灯开关到电脑机箱,将抽象的内容加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发散思维,自己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以点动长动的知识点为例:讲授这一知识点时,首先分析电路原理;然后以教室内的电脑机箱按钮为例,进一步解释点动长动的原理,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自己想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说明;最后将实物一一对应到原理图中的不同位置。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将抽象的工作原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

三、动画演示

根据高职学生不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一特点,将多媒体动画适时的加入到课堂中来。从不同类型电器工作原理的实物动画演示到交通信号灯的动画演示,将枯燥的图片加入生动的动画,使学生在每节课注意力不集中时提高他们的兴趣。以交通信号灯为例:讲授这一知识点编程方法时,首先跟学生一起分析交通信号灯的工作过程;然后将交通信号的工作过程进行动画演示;最后跟学生一起对交通信号灯工作过程进行编程。这样一来,当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时不但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用动画演示后能够更加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讲练结合

根据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这一特点,增加实际操作的学时数,并且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从基础的梯形图与指令表的转化到难度较大的舞台升降表演编程等实际操作,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例子中。讲练结合,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使学生能够更快理解的学以致用的乐趣。采用讲练结合、交叉进行的方式后,能够及时的反馈学生理论方面或实践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以便更改教学进度或方法。

五、差异互补

根据高职学生个性较强这一特点,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拆分,然后将差异互补。从理论原理图解析到编程设计,有的学生擅于读图、有的擅于编程、有的擅于实际操作,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到一组,进行差异互补,这样每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利用自己的优势,为自己组内作出贡献,还可以向别人学习自己的劣势,最终达到差异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

六、分组负责制

根据高职学生团队意识较强这一特点,采用分组负责制,并进行组间竞赛,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例如:在设计餐馆点餐装置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并实现完成的小组直接按动点餐按钮进行呼叫,教师从组内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出整个组的成绩结果,每名学生都会有被抽取的概率,因此,为了给组内所有人员加分,所有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增加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同时,每名学生的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断更新、改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学到更好的专业知识技能,让学校和企业更好衔接,达到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振臣,齐占庆.机床电气控制技术[J].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李一平.《PLC应用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探索[J].科教导刊,2009.

第8篇

当今为小学生开展的品德课主要是从幼儿抓起,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品德,提升孩子的道德规范,培养孩子生活的积极性。这项德育课程的开展,首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幼儿时期的孩子主要是要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积极的为孩子引领方向,站在孩子的角度,符合客观规律,把孩子的生活放在第一位,把教学背景设置为孩子乐于接受的游戏,以便于孩子在快乐的玩耍中学到知识。开设德育课应在孩子的生活中起到积极地作用,需要将教育融合到学校的日常教育中,不在局限于书本,而是要融入生活,让孩子多多参与活动,增强孩子的实践能力,提升孩子的品德素养。对于孩子的教育要多元化发展,千万不能只凭借书本教学,要多鼓励老师带领孩子参与互动游戏,让孩子从游戏中学习知识。

二、小学德育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于孩子的德育教育,学校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当今,我国的教育事业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从古至今,我国对文化学习十分重视,对德育教育并不十分看重,原因无他,对于文化课的教育可以快速的看到成果,然而德育课出成果的速度并不快,这就造成了很多小学为快速看到孩子的考试成果,让文化课占用了德育课的时间。为什么学校并不太重视品德课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学校把这份责任归结到了家庭教育上,还有的学校把目标定得过大,却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做样子的教育活动。

在关于德育活动的开展方面,虽然大多数的学校都已经相继开展,然而这些活动并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仅仅是表面形式,难以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甚至因为学校的种种原因,举办的德育活动一如既往,不具任何创新成分,不仅浪费了资源和时间,对学生来说产生不了一点触动,反而让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活动产生出厌烦的情绪。

3.现在德育教材讲

是生硬的大道理,并不能生动的为学生解答道德上的困惑,相对于我国的这种教材,国外的教材要有用也有趣的多,它包含了很多特别的环节,如游戏、表演等等,这种教育方式要比只在书本上简述大道理更容易让孩子们理解和欢迎。

4.缺乏与时俱进的评价方式。

我国的德育教育一般都采用做试卷的考试形式,对于这种考试形式,学生们一般都采取记答案的应对方针来应付考试,学生能选出正确的答案,但他们并不理解答案的正真含义,对提高品德素质没有丝毫的作用。

5.缺乏高水平的教师。

目前,很多学校的德育教师大多十分年轻,缺乏教育经验,而学校又不太重视这一块的教育,连带着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也是敷衍多过于用心,长此以往,学校的德育教师普遍水平不高。

三、解决小学德育课问题的相关策略

1.“小”。从小处细节教起,坐立行走亦很重要,培养出有教养的学生。

我的一位朋友曾问我:“现在的教育为何变成只教文化课,却不教学生礼貌和道德?”我很惊讶:“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位朋友十分愤然的说:“现在有很多学生十分不知规矩。不仅不爱学习,不尊敬老师,不团结同学,甚至连端正的坐好都不会!”这位朋友的话可以理解为:将来,这些学生会变成一群没知识、没素养的无用者。这位朋友的话让我深以为然:小学德育对一个孩子的未来成长真的很重要,很深的影响了孩子的品行、习惯。所以我确立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最初方向:从坐立行走教起,把学生教育成一个有着良好品质的人。

2.“近”。要符合孩子的年龄,贴近孩子的心理。

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把握住孩子具有的特点,对于刚刚从幼儿园升级的孩子来说,他们会有很多疑问,所以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要用针对他们特点的方法。而对于有较强理解力的中年级的孩子,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至于已经进入青春期的高年级的孩子们,也需要一种符合青春期心理的新教学方式。

3.“实”。

从行动上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做人要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而实践和理论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再让孩子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要多鼓励孩子去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和思考社会上的人和事,从社会上吸收正能量,树立自己的是非对错观,远离偏激思想。

4.“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育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感兴趣的方面,那么在无形中就会吸引学生去自主学习。另外,德育教学更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很容易能让学生理解的,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德育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