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1 17:07: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现在的发展趋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产品种类少,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
我国现阶段已经生产制造出了大量的农业机械,但是相对于整个农业生产来说远远不足,比如我国现在的农产品深加工机械还是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牧草类机械也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
农业技术人才匮乏
现阶段,我国从事农业机械操作的主要是农民自己,很多地方甚至面临着高级一些的大型农业机械无人可以操作的局面,农机的操作人员大多没有经受正规的操作培训,随着农业机械普及而来的是各种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
农机手收入低
农业的生产操作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农机手只能在农忙时开展工作,综合算来收入不高,产品回收期长。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综合我国农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外国的发展经营方式可以得出,智能化、自动化是我国农机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机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加入了WTO后,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剧烈冲击。以棉花为例,今年我国棉花产量大幅度降低,国内棉花的价格持续升高。但是国际棉源的价格远低于国内。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诸多措施,如限制最低价格、限制进口棉指标等等,我国棉价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较高的原因是人力资源投入较大,机械成本低。如果农机实现了智能化或者自动化,农业生产率必然大幅提高,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农机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必然要求。我国的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人们现在关注的不是吃得饱而是吃得好。加入WTO后,我国的农产品开始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大大提高。农产品的产前管理、产后分类、加工制造都要借助于机械。农机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才能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对产品的品质投入更多的关注。
向绿色产品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特点;发展
农业机械是指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农业机械包括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业运输机械等。 近些年,我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速度迅猛,各种农业机械制造已经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具体到目前,农业机械设备制造阶段体现出与农业自身行业相关的特殊特点。具体体现在:
1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特点
1.1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受限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 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不高,机械化农业推广面不广,其原因一是后耕作面积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二是农产品品种不能及时统一更新,产品质量高低不齐。三是广大农民朋友受祖辈影响手工劳作的的意识有待提高。这三方面因素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限制了农业机械设备制造。
1.2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以中国特色为主 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结合中国农业自身的环境、气候等方面。由此可见,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在中国的农业上起着带动整体农业经济实力的作用。
1.3 农业机械化设备结合新科学技术 现在的农业发展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研制的过程中也与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协同合作,在机械、电子、气象等方面寻找新的共性过程。因其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特征和需求,在工作与研究中,将“田间自动导航系统、机器视觉系统等农业新应用安装在自走式农业机械和拖拉机等机械上,提高了农业的完成效率、质量标准。在提高整个农业机械的舒适度后,因其自动化改善明显,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大大提高了原有的速度,并为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新技术。
2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国内两千多家规模企业能生产3500余种产品,但关键核心部件和装置技术落后、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不足,高端产品匮乏、低端过剩,产品技术水平和结构性矛盾突出。
国内农机具大部分技术相对简单、水平落后、同质化严重,高端与大型复杂农业装备及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精准作业与智能化产品空白点多。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及配套机具进口依存度90%以上,我国农垦每年从国外进口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400台套,这种完全依赖进口农业装备支撑的规模化大农业生产方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暗藏着巨大隐患。大宗农机可靠性仅发达国家40%,国外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可靠性分别约为330小时和70~100h,国产仅100h和30~40h;水、肥、药利用率仅国际先进水平的50%,每年多耗费柴油180多万t,直接浪费22万t农药,多消费化肥1000万t。占我国国土面积45%以上的丘陵、山地适用机械严重缺乏,机械化水平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3,多数仍处于人畜力阶段,严重影响了劳动力转移状况下的农业正常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的发展。
我国农机发展潜力无限,但也存在三大制约因素:一是:我国农机技术原创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支撑农机新产品开发。二是:我国农机企业科研能力弱,企业作为主体参与创新的能力不强,研究、开发、生产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运行模式,产研、产学处于一事一议的松散合作阶段。三是:国内多元长效机制缺乏,持续创新投入能力不足。
3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发展
3.1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国家发展方向 中央的相关文件部署了现代农业建设工作的举措,在党的十七大中,不断强调现代农业的发展问题。为了在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走的更远,所以在塑造农业生产的建设上应多投入热情。
3.2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经济发展方向 为了顺应现在的农业发展趋势,规划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之路,必须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农业机械设备制造融入现代化新技术,协调现在的工业发展,推动城镇的现代化建设。
3.3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技术发展方向 现在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发展方向是在原先的结构上进行调整后作为主线,在基础上增加相关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增长、为农民增收同时提高国家农业的经济效益为目标。在农业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科技的发展进步和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根据中国特色的农业环境为中心,寻找适应民生的、可持续生产的、适应当地环境的农业机械制造设备。在建设农业生产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的开拓实践。为提高我国的整体农业水平,提升国有农业的经济效益有着深远的影响。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是建立在原有的传统农业机械基础上,同时融合了现在的相关技术,对应具有农业特点的环境、气候、农作物等相关因素进行了成套机械设备生产的改善。我国在发展现代化的农业中加大了投资力度,为农业机械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水稻;现状;优势;问题;发展趋势;陕西横山
横山县是水稻生产大县,水稻是该县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横山县水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焕发水稻产业的旺盛活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种粮收益持续增加,对横山县水稻生产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认真调查。
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无定河中游,榆林市中西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相接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无定河、芦河两岸,水资源丰富,浇灌方便,土质肥沃,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 815.8 h,年平均气温8.6 ℃,≥10 ℃的有效积温3 259.7 ℃,无霜期146 d,且雨热同季,生产水稻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 横山县水稻生产现状
1.1 生产规模
1981―2007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由1 533.33 hm2增加至5 333.33 hm2,增加3 800.00 hm2;稻谷总产量由4 800 t增至4.4万 t,占全县粮食总产的比例由7.5%提高到40.0%;平均产量由3 127.5 kg/hm2增至8 214.0 kg/hm2,提高了约1.6倍。从2008年开始,水稻种植面积逐年萎缩,到2013年种植面积不足3 000 hm2。
1.2 栽培技术
横山水稻生产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由传统生产阶段、塑料薄膜育苗卷秧移栽阶段,发展到目前全面推广早播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阶段,产量分别由1 500~2 250、4 500~6 000 kg/hm2增加到现在的8 250~9 000 kg/hm2。其中京系21和通粳288栽培面积占87%,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普及率达96%。
1.3 加工作坊
目前,全县规模较大的稻谷加工企业2家,年稻谷加工能力2 200 t,小型大米加工作坊逾60处,几乎遍布全县每个水稻种植村,年加工能力逾6万t,主要以个体户、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初加工。
2 发展优势
2.1 水资源优势
横山县共有大小河流114条,稻田主要集中在无定河和芦河两岸,其中无定河在县境内流经6个乡镇1个农场95 km,年平均流量19.12 m3/s,水量充沛,年均径流量5.66亿m3,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的55%以上。流域内主干线及各支流都没有污染源,水质洁净,为优质淡水资源。
2.2 技术优势
通过水稻生产的2次技术革命,农业部门已将小苗卷秧带土移栽技术、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完全传授给了广大稻农,水稻产量已由最初的1 500~2 250 kg/hm2,迈上了6 000~7 500 kg/hm2的台阶,目前已突破了9 000 kg/hm2大关。品种也逐渐被优质高产品种所替代,技术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2.3 品质优势
横山县水稻生产区处在无定河、芦河两岸,毛乌素沙漠南缘,远离工矿企业区,土质砂壤,昼夜温差大,光合效率高,水源洁净,排灌方便。通过引洪漫淤、冬闲过水,加厚耕层、抬高田面、增强地力、淹埋杂草、溶盐消碱,稻田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利于生产优质大米。加工后的横山大米,米粒光滑饱满、晶莹透明,煮出的米饭软硬适中、清香油润。
3 存在的问题
3.1 组织化程度低
全县水稻以家庭为主体的千家万户自主生产,仅有的几个水稻专业协会不能正常运转,难以发挥作用,作为村级基层政权,只有宣传、引导、服务的义务,没有强迫干预的权利,要将一个村几百户的种植意向统一起来,难度大,政策也不允许。种植水稻的田块,条块分割严重,缺乏统一规划,大部分不适宜机械化作业[1-2]。
3.2 稻田大面积撂荒或者改种其他作物
由于种植水稻的作业环境差,渠道维护难,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种植水稻的纯收入多年基本保持在6 000~7 500元/hm2,明显低于同期种植玉米、大豆、西瓜等其他作物,致使全县水稻种植面积锐减。截至2012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仅为2 000 hm2,有逾666.67 hm2改种玉米、豆类等其他作物,其他稻田全部撂荒。
3.3 产业化程度低
由于不能实现产销衔接、优质优价,农民发展优质水稻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优质品种区域布局、标准化保优栽培技术等措施难以落实[3];大米加工企业经营规模小,设备落后,加工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加之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差,宣传力度不大,财政底子薄,扶持能力有限,历经多年,横山大米的品牌依然没有形成,影响了优质水稻产业的发展,这是制约横山县水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建设重点
4.1 发展特色水稻,打品牌战略
按照优质水稻生产标准要求,规范目前推广的水稻旱(下转第66页)
(上接第64页)
育稀植栽培技术,引进推广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收、机脱技术。按照“示范引路、分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建设横山县优质无公害大米百亩示范田、千亩丰产方、万亩大样板,大力推广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2年内把横山县大米注册成为全省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形成横山水稻生产特色,打造横山大米品牌。
4.2 建设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稻区
到2015年建成一批水稻龙头企业,5 333.33 hm2无公害水稻全部实现“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综合经营,真正体现“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引进先进的大米加工设备,年加工大米达到3.2万t,实现产值1.28亿元,75%的农户参与水稻产业生产与经营,稻农人均纯收入达到1 000元。
4.3 倡导规模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组建由加工龙头企业牵头、村民自愿参加的新型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使摞荒稻田、闲弃滩涂向种田能手、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集中,让农村富余劳动力放心从事第二、三产业。同时,把品种、技术引进来,产地品牌打出去,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4]。
5 发展趋势
5.1 引导土地合理流转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鼓励和支持通过专业合作社(协会)或家庭农场将一个村或几个村的种植规模统一起来,提高稻农的组织化程度,对田、渠、路进行统一规划,推广机插、机收、机脱等机械化作业技术。
5.2 加大水稻补贴规模
继续增加水稻补贴资金规模,补贴资金向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为充分发挥良种的作用,加快良种推广步伐,应形成水稻良种的育、繁、推支持长效机制,设立水稻引种、繁育、推广专项资金,每3年引进一批包括优质杂交种在内的水稻优良品种,对水稻原原种种性保纯、良种繁育及农民使用良种予以补贴,使稻农形成年年使用良种的良好习惯。
5.3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地分享加工销售收益。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
6 参考文献
[1] 王婷.榆林沙区衬膜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与构建[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 王婷.榆林沙区水稻施肥试验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2,58(2):88-89.
关键词:机械化现状;未来形势;发展;农业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F4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80-1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的机械水平经过了较快水平的发展,其中农业机械化也有了相应较快的发展,但是这种相对很快的发展过程中也遗留下了许多问题,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能够得到改善,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如果这些问题还一直遗留下去,势必会对今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1 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机械。我国正处于一个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转变。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可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每家自己发展农业机械化非常的不实际。农机的起步普及很难,广大农民在实际生产中摸索出跨区域收获小麦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模式。把农业机械和分散农户联系起来,推进了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提高了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至此跨过了农机发展起步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今后农业机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想要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我们要建立一个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这个系统必须保证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我们要普及农业机械化技术,要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为了及时满足农田灌排需要,我们要加快灌排设备更新改造进度,实现安全、高效、节能运行。我们还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例如: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土地深松、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增加研究规模和装备水平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1.2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结合其他农民培训项目,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增加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做好定期培训以提高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
2 我国农业现存的一些问题
2.1 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产生了偏差
小型农业机械发展快而多。大中型机械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但发展缓慢。原因是经济条件有限,一家一户难以买得起,另外土地块小,与农机化规模不适应。小型机可以联合购买,但是大中型的机器即使联合也没有经济能力购买。一般大中型的机械需要5-10万,小型的只需要0.3-1万,一次性投资大。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和政府的补助措施效果不明显,支出负担重,难以筹集到资金。农机系统职工的工资不合理。农机人员的工资分配不合理。农机技术人员经验少。应派农机人员去学校培训,提高水平。导致许多地区买的起农机,但是也不会使用。由此而产生的连带问题就是,效益差,农机使用出现问题也很难休息,造成农机的长时间闲置,生产时间短。发展水平和生产需求的不适应产生了矛盾。
2.2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农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是一直存在的长时间的问题,是开始发展时就存在的。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理条件和气候差异大,不同地区适应的农机不同。存在着土地相对缺少和农村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且农村人均收入较低。所以在全国不同的经济收入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下,发展的相对很不平衡。对于沿海一带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机的发展就很快,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收入高,购买力要强于落后地区。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占耕地面积的32%,农机拥有量却为50%。西部由于经济落后,所以农机发展速度也较慢,农机拥有率就低于耕地拥有率。
3 应对方法
3.1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采取适合的技术路线和措施,以达到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争取有条件的地方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要进行更快的发展,不能松懈,我国在农机的发展上哪怕是在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于西部的落后区域更要抓住现在西部开发,发展迅速的机遇,对于农田结构的调整和整个产业的整合,进行改进,实现以技术突破为重点,争取做到粮食主产区达到大宗农作物机械化,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
3.2 发挥农机在生产中的作用
农机由于生产环节安排的问题导致的长时间闲置,和出现问题不能及时修理产生的闲置,是影响整个农机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推广农机就是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所以要把农机发挥农业生产的主导作用,在生产环节和生产工艺上尽量减少人力的使用,更多的使用农机,才能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
4 对农机发展未来的展望
农业是整个国家不可或缺的部分,吃饭的问题必须要解决。所以农业必须要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就是农机的使用,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必须要全力发展农机在农业上的应用,可以说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空间也很大。我们以后就是向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更经济,更适应农业生产环节和我国农业的现状着手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间农机的差距。提高农机的科技含量,把更多的新东西整合进去。
参考文献
[1] 熊良山,严晓光,张福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
[2] 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
【关键词】电力;预测;方法;
一、用电特点分析
(一)工业用电特点分析
工业用电有两大特点,一是用电量大,在目前我国的用电构成中,工业用电量的比重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左右;二是工业用电比较稳定。但是在工业内部的各行业之间,这两大特点也是不平衡的。冶炼工业用电量大,负荷稳定,负荷率较低。工业用电在行业间的差别,主要是生产工艺特点和生产班次不同所造成的。同样的用电设备容量下连续生产企业比三班制企业用电量大,且负荷率高;三班制生产企业又比二班制生产企业的用电量大,负荷率高。但是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无论是冶炼业还是加工业,电力负荷在月内、季度内的变化是不大的,比较均衡。除少数季节性生产的工厂外,大部分工业的生产用电受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小。由于工业用电量大,且比较稳定,就为电力负荷的预测提供了方便。只要我们准确地预测出工业用电量和用电负荷,就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出系统的总的电量需求量和综合电力负荷。
(二)农业用电特点分析
农业用电在全社会电力消耗中的比重不大,目前大约为42%。农业用电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季节性很强。从负荷特性上看,农业用电在日内的变化相对较小,但在月内,尤其在季度内,负荷变化很大,呈现出很不均衡的特点。例如排灌用电,冬季负荷很小,负荷率低达0.1,而夏季负荷很大,负荷率高达0.9以上,差别很大。在目前农业用电构成中,排灌用电占64.%7,而农副业用电只占34.4%。因此,准确地预测农业排灌电力需求有重要意义。
(三)交通运输业用电特点分析
交通运输业的用电比重较小,目前只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左右。其中电气化铁路的负荷比较稳定,日内、月内、季内及年内的变化比较小,负荷率可达0.7左右。其他交通运输的用电,日内均不稳定,负荷率一般小于0.4,但月内及年内用电特性比较稳定。今后,随着电气化铁路运输及其他运输事业的发展,交通运输用电量会有较大的增长,但交通运输用电的比重不会有多大变化。
(四)动力用电特点分析
动力负荷的大小与用电设备的容量有关,而其用电量多少不仅与用电设备的容量有关,而且还与用电设备的负荷率和使用时间长短有关。部门或地区的动力负荷的大小等于相应计算范围内的动力设备装机容盘与同时系数的乘积。随着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动力用电的数量极其在电力消耗总量中的比重是逐步增加的。
二、电力需求预测的基本原理
电力需求预测工作是根据电力需求的发展变化规律,预计或判断其未来发展趋势和状况的活动,因此必须科学地总结出预测工作的基本原理,用于指导电力需求预测工作。电力需求预测主要具有以下6个基本原理:
(一)可知性原理
也就是说,预测对象的发展规律,且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是客观存在、可以为人们所知道的。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不但可以认识它的过去和现在,而且可以通过总结它的过去和现在推测其未来,这是人们进行电力需求预测活动的基本依据。
(二)可能性原理
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内因的变化及外因作用力大小不同,会使事物发展变化有多种可能性。所以,对某一具体指标的预测,往往是按照其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进行多方案预测的。
(三)连续性原理
又称惯性原理,是指预测对象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其未来发展是这个过程的继续。它强调了预测对象总是从过去发展到现在,再从现在发展到未来,认为事物发展变化中会以原有的特征保持下来,延续下去。电力系统的发展变化同样存在着惯性,如某些负荷指标会以原有的趋势和变化率发展下去。这种惯性正是我们进行负荷预测的主要依据。因此,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了解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并掌握其变化规律,就可以对其未来的发展情况利用连续性原理进行预测。
(四)相似性原理
尽管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发展各不相同,但一些事物发展之间还是存在着相似之处,人们就利用这种相似性进行预测。在很多情况下,作为预测对象的一个事物,其现在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状况可能与另一事物过去一定阶段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状况相类似,人们就根据后一事物的已知发展过程和状况,来预测所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和状况,这就是相似性原理。目前,预测技术中使用的类推法或历史类比法,就是基于这个原理的预测方法。例如,我们预测一个新的经济开发区的用电量时,由于其建成时期较短,没有很多历史数据可利用,这时,就难以用趋势外推、回归分析等方法建模预测。这种情况下,可以参考一个早已建成的、规模和条件具有可比性的其他经济开发区,以其发展时期相对应的用电量,作为预测新经济开发区用电量的基础,从而可得出相应的预测结果。
(五)反馈性原理
反馈就是利用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再调节输入结果。预测的反馈性原理实际上是为了不断提高预测的准确性而进行的反馈调节。人们在预测活动实践中发现,当预测的结果和经过一段实践所得到的实际值存在着差距事,可利用这个差距,对远期预测值进行反馈调节,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在进行反馈调节时先认真分析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距及产生差距的原因,然后根据已查明的原因,适当改变输入数据,进行反馈,调节远期预测结果。反馈性原理实质上就是将预测的理论值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然后进行修改和调整,使预测质量进一步提高。
(六)系统性原理
系统性原理认为预测对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本身有内在的系统,它与外界事物的联系又形成了它的外在系统。这些系统综合成一个完整的总系统,都要进行考虑。即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是系统整体的动态发展,而且整个系统的动态发展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密切相关。系统性原理还强调系统整体最佳,只有系统整体最佳的预测,才是高质量的预嘟业,才能为决策者提供最佳的预测方案。
参考文献:
[1]戴文进,付小科,电力系统负荷预测,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
[2]肖国泉,王春,张福伟编著,电力负荷预测,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3]牛东晓,曹树华,赵磊,张文文编著,电力负荷预测技术及其应用,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河北省顺应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产业结构优化方案,以为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
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和发展趋势
(一)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
现代产业体系相对于传统产业体系而言,是在顺应国际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和发展规律中不断演变的。就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现代产业构成的差异很大,因此现代产业体系的架构也会因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指现代服务业占主体的产业结构。而在发展中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则体现为农业基础比较稳固,第二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比较发达,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提升较快,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产业体系。
(二)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趋势
一是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服务业大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有:第一,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导致的制造业效率大幅提高,工业品的生产花费的时间和劳动力越来越少,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趋减少。第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现代服务新产业与新业态,这种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由最初的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现在的三二一。
二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动力源泉。国家间、区域间的战略性竞争,更多的表现为代表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结合河北实际,应规划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是低碳产业、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稀缺性和人类消费的无度性之间的矛盾,现代产业的绿色化发展成为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低碳经济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河北作为重工业为主的省份,在这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四是相关联产业的融合与聚集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现代产业体系中各产业之间联系十分密切,不同产业间在相互融合与渗透。不仅各产业之间存在渗透和融合,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也是如此。产业聚集化可以节约成本,同时也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整体趋势。
五是企业规模化、经营品牌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从发达国家的产业体系中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发达经济体都会有一批规模企业和大型跨国企业,它们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品牌成为提升整体产业附加值的重要力量。
六是产业市场开放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开放的产业市场可以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信息的传递和新的产业萌发和培育。
七是产业变革和动态适应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永恒主题。伴随着科技更新的日益加快和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市场需求随之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多样性和动态性。现代的产业结构应该具有不断调整和动态适应的能力,在不断的变化中满足消费需求和市场需求。
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比重偏低
从国际水平看,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在70%左右,2009年北京为71%,天津为41%,山东为42%,江苏为38%,浙江为41%,而河北省只有34.84%,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其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北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有日益拉大的趋势。
(二)第二产业比重偏大,资源依赖度较高
一直以来,河北省就是一个重工业大省,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突出,第二产业占了地区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吸收了一半左右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吸纳了一半左右的从业人数,其在河北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而第二产业中又以重化工工业所占的比重最大,发展的粗放度较高。这些传统的行业现在仍然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而满足人们最终需求的轻工业以及精加工业比重偏低,且多为资源依赖度较高的产业。河北省资源型的传统产品占产品总数的一半以上,这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说明河北省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伴随着自然资源的逐步枯竭和低碳环保的政策要求,河北的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三)第一产业依然落后,投入相对不足
尽管河北省是北方的农业大省,但是以农业特别是种植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在河北省的发展依然落后,主要表现在:对第一产业的投资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过多,直接导致了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低下;河北省的农业种植结构仍然是传统的种植结构,而进入新世纪后,粮食产量变化幅度不大,价格增幅很小,而高效农业在河北发展严重滞后。
基于产业体系构建的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与对接
(一)充分利用环渤海环京津区位优势,加快进行产业对接
产业对接是区域间政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为避免盲目竞争和实现共同利益,以产业政策协调和构建产业协作平台来引导企业开展产业合作,最终实现合理产业分工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河北与京津的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的重复建设和同质化发展比较严重,未能像珠三角、长三角那样在市场机制下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三省市都将汽车、电子、化工、食品等产业定为主导产业,这种相同或相近的产业结构势必造成区际间对同类资源和同类市场的无序竞争,影响区域特色的形成与优势的发挥。产业对接就是要充分利用三地各自的产业优势,进行产业的差异化布局。同时在产业对接过程中,也要防止出现将京津的落后产能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转移到河北的情况。所以河北的产业对接是有选择的对接,是符合河北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需要的对接,而不是“拣到篮里就是菜”。
(二)充分利用重工业现有基础,大力提升现有工业水平
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是一个产业链长、前向和后向关联度高、与中间消费和最终消费联系紧密的产业,在整个工业化乃至信息化时期,制造业都是产业和市场竞争的一大焦点,产业带动效果明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区域经济中心建设,必须充分利用河北省现有的工业基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培育和发展新兴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针对目前河北省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河北省可以在光伏电池及应用工程、风力发电装备制造、风力发电项目建设、物联网开发及应用、通信网络设备、软件与信息服务、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中大有作为。
(三)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
河北现有的产业仍然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主要特点的资源消耗型为主,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会日益突出。因此河北省要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现有产业的环保水平,对高耗能、高污染的小炼钢、小煤窑加快进行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对大型企业要加快实施环保改造,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在强化有关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的基础上,立足于各产业及各产业内部各行业环节的循环联系,使各个产业及各产业内各行业、环节的循环纳入到整体经济的循环,确保循环经济建设不断向高层次提升。二是大力发展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低碳环保产业,让新型的产业填补淘汰下来的落后产业的空缺,从总体上提升河北产业的环保水平。
(四)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人力成本优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农业方面,河北有着中南部广阔的平原,土地优势非常突出。由于发展相对落后,人力成本相对发达地区要低很多,因此河北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有着很强的基础优势。但是河北现在的农业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很低,因此要按照突出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一是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完善农业产业化体系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行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延伸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促进产加销经营一体化。二是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加快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科技示范园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重点是抓好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等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应用。
(五)充分利用产业战略转型机遇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对服务业结构进行调整,重点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推动产业向国际产业价值链和国内产业价值链高端转移,推动物质经济产业向非物质经济产业转移。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加快构筑科技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社会功能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生产服务型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研发、信息、商务、物流等;二是大力发展生活服务型现代服务业,如商贸、房地产、社区服务、养老、家政、健康、文化和公用事业等;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服务型现代服务业,如农产品和农资销售配送、农技推广、信息和金融服务等;四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沿太行山脉的山区生态旅游,以西柏坡为核心的红色旅游,邯郸、承德等市的历史文化旅游,秦皇岛的滨海度假旅游,张承地区的草原生态旅游以及其他地方的区域性旅游项目,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民资、外资兴办旅游项目和企业;五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加快发展现代传媒业、出版印装业、动漫游戏业、会展业、休闲健身和文化产品业,培育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和优势文化产业园,建设示范文化产业基地,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六)充分发挥现有省内区域产业布局优势,发展产业聚集区
根据河北省内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若干产业聚集区。利用廊坊、秦皇岛现有的信息产业基础,建立廊坊、秦皇岛信息产业和软件外包产业聚集区;利用本省及内蒙古的资源(如稀土)优势,以唐山为基地,在原材料加工业基础上寻求建立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以保定为基地,建立新能源聚集区,重点扶持太阳能(光伏电池)、蓄电池和风电、地热设备;以石家庄为基地,建立生物制药产业聚集区,并利用保定的中药材资源,大力发展现代中药产业,改变以化学药品为主的格局;积极推进沧州临港化工园区、唐山海港开发区、承德高新区等产业聚集区建设;培育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邯郸冀南装备新城等重点产业聚集区。优先配置要素资源,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努力实现集约、集聚、科学发展。
(七)充分利用现有产业的品牌和规模基础,培育大企业大品牌
河北在工业行业中的食品饮料、建材、汽车、钢铁、纺织等有在全国知名的品牌,但是总体而言,河北省的品牌培育还有很大潜力。因此河北省需要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培育一批在该行业有影响力的品牌。河北要在符合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产业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整合,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为河北的经济发展大厦架设强大的支柱。
参考文献:
1.林巍.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与区域经济中心形成机制研究[J].特区经济,2010(12)
电力负荷的概念为电力需求量、用电量,电网、发电厂或供电地区某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负荷。电力负荷预测是,在充分考虑部分重要条件的前提下,利用一套完全能够系统性地处理过去及未来负荷的数学方法,在满足相应的精度要求下,确定出将来某一特定时刻的负荷数值。
一、电力负荷预测的特点
电力负荷预测主要特点如下:
1)不准确性
电力负荷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因素时刻不断发生变化,很多时候很难对负荷的发展变化进行准确的预见,再加上临时情况的发生也会影响预测的结果,因此预测的结果常常具有不准确性。
2)条件性
负荷预测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必然条件和假设条件。必然条件是根据本质规律的预测条件,所得预测结果比较可靠。在实际情况下,需要设置一些假设条件。是根据研究分析,综合各种实际情况得来,并非毫无根据的凭空假设。
3)时间性
由于电力负荷预测是属于科学预测的范畴的,因此各种负荷预测都需要确却得指明预测的时间范围。
4)多方案性
负荷预测的不准确性和条件性这两个特点,导致有时需要在各种情况下,对负荷的各种可能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测,这样就会根据各种条件得出各种不同的负荷预测方案。
二、电力负荷预测的基本原理
负荷预测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具体情况,对负荷发展变化规律进行讨论研究,并此推断电力负荷发展趋势。
1)可知性原理。它是指预测对象的发展规律包括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是可以被人们所知道的。
2)可能性原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是由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内因或外因的变化,都会使事物向着多种可能的方向发展变化。
3)连续性原理。在电力系统的发展变化中,负荷预测会将某些原有的特征保持下来,然后再以原有的趋势和变化率发展下去,这是一种连续性原理,也称惯性原理,负荷预测的这种惯性特征是我们进行负荷预测的主要依据。
4)相似性原理。相似性原理是指,如果一个事物现在的发展过程及发展状况正好与另一事物的过去某一阶段的发展过程及发展状况是类似的,则人们就可以根据后一事物已知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状况,来对预测对象的未来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状况进行预测。
5)反馈性原理。人们在预测的实际过程中,预测的结果总是会与经过一段时间后得到的负荷实际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时就需要利用这个差距值来对远期的预测值进行反馈调节,来达到不断提高预测准确性的目的。
6)系统性原理,预测对象的未来的发展关系到系统整体的动态发展,且系统的动态发展与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三、电力负荷预测的基本程序
根据电力负荷预测的实践活动,其基本程序如下。
1)确定负荷预测的目的,制定负荷预测的计划;2)调查收集资料和选择资料; 3)资料整理;4)对资料进行初步分析;5)预测模型的建立;6)综合分析,以确定预测结果;7)编写预测报告,以交付使用;8)负荷预测管理。
四、电力负荷预测的误差分析
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与预测误差密切相关,预测误差越大,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就越低,反之,预测误差越小,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就越高。因此研究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分析误差的大小,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这样不但可以认识到预测结果的准确程度,同时对于改进电力负荷的预测工作,检验和选用合适的预测方法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4.1产生误差的原因
产生预测误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进行负荷预测时通常要使用数学模型,而数学模型通常只包含研究对象的一些主要因素,而很多次要的影响因素都被忽略了。电力负荷的变化是错综复杂的,这样的模型只是反映出了经过简单化了的负荷状况,而与实际的负荷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因此用它来进行预测时,会无可避免地与实际负荷之间存在误差。
2)负荷预测的影响因素是千变万化的,进行负荷预测的要求和目的也是多N多样的,因而需要从许多的预测方法中,选择出一个合适的预测方法。如果选用的预测方法不合适,就会随之产生误差。
3)进行负荷预测时要使用大量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并不一定都是准确可靠的,这就必然会给负荷预测带来误差。
4)当有意外事件发生,或者情况发生突然变化时,也会产生预测误差。此外,计算或者判断上出现错误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预测误差。
4.2预测误差分析
电力负荷预测误差的分析方法和指标有很多,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2)平均绝对误差;3)均方误差;4)均方根误差;5)标准误差;6)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趋势
1南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南县农业机械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走在全省、全市前列,通过40多年的努力,南县农业机械化工作成绩显著。
1.1农业机械化程度全面提高
截至目前,南县已基本实现了水田耕作机械化、排灌机械化、水稻收获机械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农用运输机械化、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化、植保机械化以及养殖机械化。截至2018年年底,南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4.78万kW;农业机械总量11万多台(套);农机服务收入9.18亿元;现拥有大型拖拉机2125台、小型拖拉机4587台、收割机3274台、插秧机695台,以及排灌机械3.0万多台、植保机械1.8万台、渔业机械1.2万台等。自2009年开始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来,截至2019年上半年,南县已有农机专业合作社68个,规模大、名气响的有25家。2018年以来开展机插、收割、耕种等作业面积达165万hm2,为农机手增收2.6亿元。
1.2农机推广服务市场体系日臻完善
南县在20世纪70年代就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当时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全面构建了更为完善的农机推广体系,当时南县有耕牛9万多头,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经拥有1.3万台农机,耕牛数量大大减少,成为南方13省水田翻耕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县。到20世纪90年代,南县建立完善了农业机械管理、油料配件供应、农机维修、驾驶员培训和农机推广等全方位服务体系,南县水田作业除播种外,机械化率在90%以上。2018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81.14%,名列全省前列。并不断完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站点建设,南县12个乡镇均建立了农机推广服务站点,每个乡镇配置了2名专业服务人员,做到及时指导、帮扶到位。同时,还不断加强农机监管和售后服务体系的督导,由于监管到位,近年无一起重大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田间作业事故率为0。专业服务人员亲力亲为,强化售后服务,无因售后服务不到位而导致上访、问责及耽误农时等情况出现。
1.3农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40年来,南县农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一直居湖南省前列。1976年成立的南县农业机械化学校,至今共培训农机操作驾驶人员和维修人员4万多人。南县完成农机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其中1项获1993年“湖南省农业机械科技发明进步奖”,有1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其中,水田耕整机、4L—60型水稻收割机、2FS—2545型水田化肥深施器填补了国家3项农机空白。南县农机部门于20世纪80年代自行研制的1ZS—25型水田耕整机为全国首创,曾获国家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推广成果二等奖。2FS—45型水田化肥深施器于1990年获国家专利并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1997年,原八百弓乡农机站被农业农村部定为全国水田化肥深施器唯一定点生产厂家。2005年,河口农机配件总厂生产的液态模锻填补了省内空白。南县是全国小龙虾种养大县,位列全国三强,截至目前种养面积已达3.67万hm2。为了提高产值,降低生产成本,2018年全面推行了稻虾种养全程机械化,收到了非常可喜的效果。目前,南县伟业机械现拥有专利技术167项,被评为国家高新企业,其研制的2F—1.8型施肥机、2BY—20型油菜联合播种机、9T—200型水下割草船、IP—4600型液压平田机等产品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并成功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创汇5000多万元。
1.4政策性扶持为南县农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1986—2004年,南县共完成国家和湖南省下达的农机推广项目和课题30个,对南县农业机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96年11月至2000年年底,南县农机局承担了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农机配套项目,国家投资84.83万元,较好地促进了实施区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000年6月,湖南省农机局下达给南县农机局韩国贷款项目资金75万美元,到2006年9月,通过湖南省利用韩国政府贷款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引进韩国现代挖掘机5台,国外采购半喂入联合收割机11台,国内采购碧浪全喂入联合收割机22台、田间管理机械3台。2004—2018年,南县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亿元,带动农机市场投入6亿元。
2农业机械化如何主导“三农”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影响南县农业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1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调强
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降低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门槛,产业结构调整更为灵活有效。原来温饱型的以水田为主的粮食生产结构,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到目前的适用经济型农业结构,粮经作物比由原来的60∶40发展到目前的40∶60。在20世纪80年代的农业产业结构中,粮食型水田作业面积占70%,发展到目前旱土面积占55%,水田作业面积占45%,这些都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2.2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一是农时结构明显改善。农业机械化进程开始之前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原来“双抢”需要时间40d左右,而现在由于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双抢”高峰期不到10d。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也增强了农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了水灾、风灾对农作物的侵害。十多年来水产养殖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推广使用增氧机,彻底解决了高温缺氧造成的翻塘现象;通过推广使用饲料机械产品,大大提高了喂养的科学化程度;通过推广使用鱼塘清淤船,避免了鱼塘淤塞降低产量。
2.3农民收入结构和致富模式发生深刻变化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经完全改变了农民的收入结构。南县各乡镇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形成外出打工风气,到现在有近13万农民外出打工。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每年能赚回10亿元以上的打工收入,“劳务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随着现代农业种养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农业机械迅速渗透到各个环节,包括生产、贩运、销售等各个方面。截至2019年,南县农机经营大户达6680户,其中拥有20万元以上农机设备的大户近450户。从2002年开始,农机手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或自发开展跨区作业,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收入上亿元。由于南县农机现代化进程在全省领先,也使得部分农机大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较早起走,掘到“第一桶金”,并迅速成长壮大。十多年前在长沙市的108个轮窑中,超过50%的人员是南县人。
2.4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厚实的物质基础
一是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更新,其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业种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的农业生产是以原来1/3的人用原来1/3的工作量来完成的。二是农业生产方式发生着深刻变化。2000年,南县4台第一代收割机投入使用时,乡村还没有道路可以走,农民随后自发改善机耕道。近年来政府出资大量修建机耕道,形成连片种植习惯。三是农业物流模式发生着深刻变化。现在农民买农药、化肥,打一个电话,就有农用车送货上门。现在的粮食、棉花、禽、蛋等农副产品,农民足不出户就会有贩运户开着农用车上门收购。四是农民生活方式和理念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后,农民休闲时间更多,农民以其他方式赚钱的途径也更多,农户家家有电话或者手机,大多数购置了电脑,多数农民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易。
3南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
3.1机械马力发展的大型化趋势
南县农业机械出现了由大中型取代小型的明显发展特征。例如,收割机由最初的割幅1.30m发展到目前的2.38m,从前几年的全喂入式发展到目前的半喂入式,机械动力逐步从30马力增加至80马力,收割面积由原来的每台每天0.67~1.33hm2发展到目前的每天收割3.33~4.00hm2。
3.2农机作业服务发展的专业化趋势
南县的大中型农业机械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配套服务越来越完善。例如,有的农户从专门的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全年从事农机作业服务,农机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9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机专业户。
3.3农机服务形式的多样化趋势
有的农机户从原来的单一的收割、运输或者机耕等作业方式发展为从收割到运输、机耕等实行全套的一体化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的转变能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户,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