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1 17:07: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网络沟通的含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冲击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当中,汉语言文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在互联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大量网络语言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随着这些网络语言使用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传统汉语言文学的使用规则和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偏差。诚然,网络语言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完整体系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的过程当中,由于大部分的人们都乐于接受网络语言,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遭受了网络语言的严重冲击。
一、网络语言具备的特征
(一)内涵
在互联网络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使用各种网络设备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并通过网络来获取一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具有网络化特色的语言。这种全新的语言形式具有复杂的含义,但是却被大部分的网民所接受,并频繁的使用与沟通交流当中。较为常见的网络语言主要分为同音型、谐音型、数字型。例如围脖对应微博,菇凉对应姑娘,78对应去吧等。
(二)特点
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当中,人们往往使用多种语言形式进行结合,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英语和汉语的结合形式。这种方式能够将较为复杂的语境和含义应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更加客观形象的特点。例如较为典型的hold住,不仅具有独特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够很好的表示对局面的掌控。另外,网络语言还具有较强的谐音特点,人们利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独特感情。例如较为典型的酱紫对应这样子,而fans对应的是粉丝。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人们快速的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诙谐性和幽默性。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冲击
(一)网络语言的使用冲击了汉语言文学的标准
在网络语言的形成过程当中,部分过度追求新奇和独特的网络语言已经偏离了传统汉语言文学的标准。这部分的网络语言不仅会刻意的使用一些错字和别字,由于没有遵循语言标准,从而使得这部分网络语言的含义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不仅会严重的影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同时还会对青少年网民产生诱导。青少年网民自身的约束能力、辨别能力、阅历水平相对较差,但却十分易于接受各种新奇有趣的事物,因此,很容易受到网络语言当中传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约束,这种不良的汉语言文学将会影响学生的使用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日后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理解产生较大的偏差。学生不能够利用标准化的汉语言文学来完成阅读理解,从而使得阅读理解能力大幅度下降,更别说使用标准化的文字完成作文的创作了。
(二)网络语言的使用冲击了汉语言文学的解读
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当中,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这些网络语言的理解和汉语言文学的理解产生了极大的偏差。人们在长期的适应了网络语言当中的理解之后,并日常交流当中也是以网络语言的理解意思来使用,就会形成错误的语言习惯,这时在采取措施进行纠正相当困难。例如网络语言当中的杯具是形容词悲剧,而在汉语文学当中却是名词的盛水器具。青少年在长期的接受这些词性混肴的网络语言之后,将会对其后期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汉语言文学,并喜爱汉语言文学。在外国友人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就会受到网络语言当中的故意误读或者刻意曲解的影响,从而不能够正确地理解汉语言文学当中的本意,进而阻碍了汉语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例如网络语言当中的稀饭对应喜欢,而在汉语言文学当中则是粥,这种错误的传播会很容易使人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的误解。
三、结束语
网络语言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将受到严重的冲击,同时也为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相关人员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认识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将网络语言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的特点纳入汉语言文学中,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抵制不符合汉语言文学规范和理解要求的网络语言。这样不仅能够使汉语言文学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为研究网络语言对汉语语言文学的冲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田墨.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6,05:131.
[2]郭文平.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解析[J].中国报业,2016,20:54-55.
1 研究背景
1.1 符号与网络表情符号
符号的运用在人们的交流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有效且能够准确表达情感的工具。
符号是在人的认识和交际过程中用来代表其他事物,接受、存储、改造和传递信息的可感知的物体。人类符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集体由于共同的物质生产而联合起来,用符号作为集体传递信息的物质形式,皮尔斯将其分为icon(复制性符号),index(标志性符号)和symbol(象征性符号)[1]。
而如今的网络表情符号则是一种具有多种性质的非语言符号,它对应的英文专业术语为Emoticon,是将情绪(Emotion)与小图标(icon) 进行了精巧的融合[2]。具体来说,网络表情符号是指运用图文、动画等手段进行模拟和再现人类和动物的表情、动作及卡通化的事物、自然现象等。与现实交际中的身体动作、语言符号类似,网络表情符号在虚拟网络中也起着交流情绪、传达感情的作用[2]。
1.2 表情符号的发展
最初的网络表情符号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法尔曼于1982年首创的微笑符号“:- )”。这是利用ASCII码中的字符组合成的逆时针旋转90度得到的抽象表情,用来表达较简单的情绪,如“:-O”表示“惊讶”和“:-(”表示“不悦”,此类表情多流行于欧美国家。随着信息全球化的跟进,此类网络表情符号传播到亚洲国家,出现了横向的表情符号,此种表情表达的情感更为细腻直观,如“(?Д?)”表示惊讶以及“(╥^╥)”表示伤心。
如今伴随各种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其官方的系列表情(emoji)开始盛行,QQ中的黄豆表情就是典型代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表情符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时下流行的明星、语录、动漫、影视截图为原始素材,配上简短幽默的文字,制作成静态或动态图片,用以在聊天过程中表达特定的情感。由于这类图片表情常以成对或成组抑或成系列的形式出现,因而被称为“表情包”[3]。
2 东西方表情符号的主要差异
2.1 相同点
中日等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所使用的表情符号在构成要素方面均借鉴了现实中人脸表情的主要特征,并演化成网络语言所通用的表达形式。而在官方聊天软件如Facebook和QQ中所提供的黄豆系列的基础表情则无明显区别。同样,网民自制的表情包或动态图在较为固定的使用人群或圈子中使用,例如都喜欢关注明星的网友就会用明星的照片或与其相关的事物制作表情进行交流。
2.2 不同点
东西方网络表情符号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符号表情和“表情包”类表情上,而emoji表情几乎没有显著的差别。
2.2.1 符号表情
东西方表情符号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符号表情方面,在表达形式上,西方国家所使用的符号表情主要是基于美式ASCII字符,其在計算机中作为一个数字单元存在,都为半角符号。而中日韩等亚洲国家的符号表情都是由全角符号组成,其在计算机中作为两个数字单元存在。另外,西方网络语言中的符号表情大部分为逆时针旋转90度的侧视表情,而东方的符号表情基本都是正视表情。
2.2.2 “表情包”类表情
东方的“表情包”类表情十分丰富,很多为网友自制或官方表情。东方网友可以将其用于平时聊天,而西方网友则常常将这类表情作为说明或一段话的配图;另一方面西方人在日常交流中很少使用这类表情,东方人则反之。当交谈对象兴趣相同或关系密切时东方人会使用“表情包”类表情交际。
3 东西方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流上的问题
3.1 同一表情产生歧义
从目前全球化信息交际来看,网络语言表情符号的使用都会配合文字。而文字的使用方式和习惯则扎根于使用者的语言习惯及其文化背景。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流时,若不了解相互所处的文化背景及其语言习惯则很容易出现对同一表情产生歧义的情况。比如,“”这两个表情符号,本意为“生病了,正在康复中”,加拿大人理解为“隆起二头肌”,而阿拉伯人觉得是“我腋下很臭”的意思,德国人则理解为“沉默就是力量”,广东人认为,这两个符号就是“死也不说”的意思[4]。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仅靠两个表情符号并不能准确的表达说话者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此外各个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系统不同,它们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且每种语言文字系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表1以经典的东西方字符类表情符号为例,对两种表情符号进行差异化比较,比较的角度分为两种:含义相同而外观不同和含义不同而外观相同。
表1中的“:-O”在东西方网络文化中都表示“惊讶”;“-D”“P”“(???)?”“ヾ(^?^)?”在东西方都表示“赞同”“大笑”“高兴”“喜悦”;“:-)”“=)”在东方网络语言环境中表示“示好”,其使用目的是为表达友善;西方网友则为表示幽默感(intend to humor)[5]。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网民在使用表情符号时,常常是为了避免对方误解,同时也出于表达自己真诚友善的目的。而西方网络环境下的网民则很重视幽默感,甚至把其作为生活各方面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当西方网民发送符号表达幽默感时,常常会使得东方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网民出现误解或困惑。
3.2 语境差异致使表情表达误解
由于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进而影响着双方的语言习惯和交流方式。西方的表情符号与东方比较则较为浅显,在网络跨文化交流中使用东方较为复杂的颜文字可能会让人产生疑惑和误解。
由于文化语言习惯的不同,东方网民在与西方网民在网络交流时,东方网民常常会先发送一个“”或者“:)”等表示“微笑”“友好”的表情,西方人见面常常先说“how do you do?”等问候语打招呼,而不是表示友好。因此西方人对其感到困惑。
4 东西方社会差异、语言机制差异与人际关系
4.1 语言机制差异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不同文化的语言影响了表情符号的跨文化表达与理解[6]。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具有很强的客观性,非常重视结构的完整,被称为“法治语言”,而汉语日语等亚洲语言则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重视其表达的语意,为“人治语言”。英语高度形式化,逻辑化,句法结构严谨完备,并以动词为核心,重分析,轻意合;而汉语则不注重形式,句法结构不必完备,动词的作用没有英语中那么突出,重意合,轻分析。这构成了两者在表达机制上的明显差异。
此外,西方语言以英语为例,英语多用长句,多用从句、代词,语法多为被动语态,且英语表达往往较为抽象。这就使得英语使用者必须读完整句话才能理解表达的含义,因此也不易产生歧义。而网络表情符号大部分都较为直观,其含义一目了然。因此这些网络表情符号往往不会被独立使用,大多作为话语的陪衬。
东方语言以汉语为例多用短句、分句、名词,语法多为主动语态,汉语表达常常比较具体。而网络表情符号的主要特点是短小、形象、直观,这些特点与汉语几乎重合,汉语注重含义的表达,而表情符号可以替代一些单词或短语。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表情符号诞生于西方,但其数量以及使用却并没用东方那样普及与广泛。在东方网络语言环境中,经常发生交流双方仅用表情便可实现不产生歧义的交流,而西方网络语言环境下,则常常不使用表情符号,或者仅在一句话的末尾添加表情。
4.2 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差异
4.2.1 思维方式
西方网民的思维方式是直线的,英语直线思维的特点是直截与抽象,说话写文章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要点放在句首,次要成分逐一补上[7],对于原因的陈述则可有可无,他们不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注重思辨理性的分析。
东方网民的思维方式是曲线的,汉语曲线思维的特点是整体性和直观性[7]。整体性指人们习惯于把事物作为封闭的整体来观察和认识,说话写文章习惯于从外部环境的描述开始,最后才点出信息中心;直观性是指人们基于有限的事实,凭借已有的事实和经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所做出的洞察、识别、理解和整体性判断的思维过程[7]。交谈常常是由次要再到主要的从相关信息到主要话题的发展过程,做事时会考虑很多。
因此西方人在网络交流时并不需要依赖表情符号来完善自己所表达的内容,而东方人则很喜欢这种简单快捷的方式来辅助交流沟通希望让对方感到自己的真诚。
4.2.2 价值取向
霍夫斯塔德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认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團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8]不同的价值取向有着不同的认知与行为,例如价值取向为集体主义的人会保持和睦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价值取向为个人主义的人会有什么就说什么,从不兜圈子[9]。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社会的趋势主要强调个体主义要高于集体主义,人们的价值观是以个人为重,是强调个人主义、注重结果轻视过程的价值观。因此人与人间的关系是不稳定不持久的,很少讲究人情或面子,人与人间的关系是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此外西方讲求效率,谈话直言直语,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十分客观。
而之所以率先诞生于西方的网络表情符号不如东方发展的迅速,且现今其种类较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西方人使用网络表情符号时通常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幽默感。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西方人使用笑脸表情的频率不如东方人高。
而中日韩等东方国家都具有注重人际关系文化传统,社会的发展趋势主要强调“以和为贵”,集体主义高于个人主义,因而在使用网络表情符号时经常是为了在一些严肃激烈的环境下缓和气氛或者打破尴尬局面。此外,由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是以集体为重,注重团队和人与人的关系,较为重视感情,也较为稳定持久。人们经常会用表情表示“客气”“友好”。
中华文化是内敛含蓄的。历史中的文化产物如诗词书画等所表达的内涵大都较为抽象晦涩难懂,其中的思想道理往往不直接表达出来。它需要读者自己去感悟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亦是如此,很多表情符号也有复杂抽象的含义。
5 如何避免跨文化交流障碍
当今社会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已越发明显,在网络的交流过程中,每一方的谈话方式都是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表情符号的使用的确可以作为沟通的桥梁,弥补语言的缺陷,使网络交流更加多元化,能够使交际者更好的理解对方的意图。然而仍然会产生因不适当地使用表情符号使对方产生歧义的情况。这就产生了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5.1 了解文化根源
想要彻底規避这种交流障碍,首先交际双方要尊重彼此的习俗,明确时间观和不同节假日安排,了解忌讳语和送礼习俗,并能够了解对方社会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到知己知彼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会与冲突[10]。
例如“狗”在汉语中是贬义词,代表卑贱卑微。像狐朋狗友成语代指不好的朋友,如果说对方像狗一样,就是对对方的羞辱。而“狗”在英语中则像最忠诚的朋友、最亲密的亲人一样,dog用来形容对方不仅没有羞辱之意反而表示赞美之意,如“You are a lucky dog.”意为“你是个幸运儿”。而“猫”则恰恰相反,在汉语中“猫”用来比喻一个人温柔乖巧,在特定情境下还有宠溺亲昵的含义,像“小馋猫”比喻人贪吃;在英语中,“猫”是一个贬义词,像“Mrs Smith is a prefect cat.”意为“史密斯夫人是个长舌妇”。如果可以了解这些语言文化差异,在交流的过程中就很少会出现误解、歧义等现象。
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基本很难做到完全了解双方文化,只能了解一些社会大众观点,并非完全准确。因此这种情况多会发生在极其熟悉亲密的好友或亲人之间。
5.2 减少具有复杂含义的表情的使用
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尽量减少表情符号的使用,减少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表情符号的使用,尤其是“表情包”类表情符号,这种表情符号多带有其引申意义,具有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特殊性,并非适合应用于所有文化的交流。尽量使用直观、通俗易懂、没有隐喻的表情符号交流,例如东西方交际软件和网络平台上都有的emoji系列表情。
其中“”(喜极而泣的笑脸)表情普遍为东西方相互理解,其常用于化解尴尬或者转移话题[11]。我们可以放心地使用这类不易产生跨文化交流障碍的表情符号。
此外,东方人在使用网络表情符号时,往往并不满足于表情符号的表面意义,而是赋予一些表情符号以更深层的隐喻含义,例如emoji表情中的“”(挖鼻孔)表情在西方国家都认为只是“挖鼻孔”的含义,而在中国其主要含义则是“不在意”、“鄙视”或者“得意”的意思[11]。像这类具有深层含义的网络表情符号几乎不存在于西方,因此在跨文化网络交流中,我们可以减少具有隐喻等具有深层含义的表情符号的emoji表情的使用,尽量使用emoji等网络表情符号的表面含义进行交流。
关键词:全渠道零售 4Cs营销理论 顾客需求 全渠道购物者
1990年罗伯特·劳特朋提出与传统营销4Ps相对应的4Cs营销理论,清晰地提出企业应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从注重产品转向“顾客”(Consumer)、从价格转向“成本”(Cost),从分销渠道转向“便利”(Convenience)、从促销转向“沟通”(Communication)。近几年伴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移动技术应用的普及,全渠道购物者迅速崛起,他们期待着能够贯穿所有的零售渠道和接触点的一屏式、一店式的购物体验(珊娜·杜巴瑞,2012),消费的主导权已逐步向顾客转移。为求应对,“omni channel retailing,全渠道零售”这一提法应运而生。面对全渠道零售的革命,如何适应顾客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全方位进行经营模式的突破与创新才是关键,而4Cs营销理论则迎合了这种发展的需求。
零售业发展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电子商务类应用在手机端应用中发展迅速,其中手机在线支付网民规模增幅较大。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网民规模达到2.44亿,与2012年12月底相比,网民规模增长2373万,增长率为10.8%。其中,手机在线支付网民规模较2012年增长了43.0%。此外,手机购物、手机团购和手机网上银行等也有较大增长。
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已深度影响着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和购物模式,部分实体零售店正日益成为消费者网络购物前比价或确认(试用、试穿)的场所,它们提供了消费体验和商品信息,却无法实现相应的销售收入,实体零售店正面临顾客流失危机。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8万亿元,同比增长31.7%;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网络消费零售额达1.3万亿元,达到2012年全年水平,2013年“双11”阿里巴巴旗下天猫更是创下单日成交额超350亿元的历史记录,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网络零售市场。但与网络零售蓬勃发展相对应的,受网购与经营成本上升双重挤压的传统零售企业销售增速放缓、利润增幅普遍下降: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名义同比增10.8%,增速比2011年大幅放缓,并创自2005年以来新低。
但与此同时,受物流配送、网络经营主体良莠不齐等因素的制约,消费者在“最后500米”配送末端的服务体验差,各类网络消费纠纷层出不穷,正促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网购的价格优势与实体零售店良好的购物体验之间做出理性的选择。从该角度看,消费者希望获得较真实购物体验的心理需求其实未曾改变。
全渠道零售的含义
最早明确提出“全渠道零售”这一概念的达雷尔·里格比,其在 “The Future of Shopping”一文中指出:“随着形势的演变,数字化零售正在迅速地脱胎换骨,我们有必要赋予它一个新名称‘omni channel retailing’。这意味着零售商将能通过多种渠道与顾客互动,包括网站、实体店、服务终端、直邮和目录、呼叫中心、社交媒体、移动设备、上门服务,等等”。
值得强调的是,“全渠道”不是指零售商选择所有渠道进行销售,而是指面临更多打破传统界限的渠道类型的选择与整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渠道零售并非如达雷尔·里格比所描述的仿佛由零售商主动发起的革命与创新,更多的是由于全渠道购物者的崛起而被迫做出的转变。据此也不难看出,如果离开了对顾客基本需求的研究,全渠道零售将只是空中楼阁、水中镜月。恰好,4Cs理论的核心就是顾客的需求。
4Cs理论的核心理念
4Cs营销理论中的4C分别指代:Consumer-顾客、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和Communication-沟通。
Consumer(顾客)强调企业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应更多地从顾客需求和利益出发,生产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并由此产生相应的顾客价值,获得良好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Cost(成本)强调企业在定价时应从传统的利润目标和竞争目标导向转而考虑与满足消费者需求有关的成本,主要包括:消费者为满足自身需求愿意承担或支付的成本(包括货币支出,耗费的时间、体力和精力以及购买风险)和企业满足顾客所需要的成本。
Convenience(便利)在很大程度上与顾客购物总成本相关,即企业必须在考虑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从销售渠道、信息沟通、售后服务等方面降低顾客在消费时的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
Communication(沟通)的本质内涵是要求企业从单向的营销刺激(促销)转变为与顾客之间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因为简单的促销只能使顾客成为价格的“投机者”,而无法真正提高其对企业或品牌的忠诚度、认同度,更毋庸谈长久关系的建立。
基于4Cs理论的全渠道零售发展策略分析
(一)基于顾客的策略
除了网络消费者与实体零售消费者的分类以外,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迅速普及, SoLoMo(社交,本地和移动)消费群正快速兴起:消费者通过智能手机利用移动互联网运用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的定位、应用,结合社会化网络平台实时交流、共享各类信息,评价商品与服务,做出消费决策,并可不受时间、地理位置限制完成购买活动。
面对如此多样化与个性化并存的顾客,基于4Cs理论中有关顾客价值的理念,唯有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自己传统的价值链中,才能创造真正持久、有益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顾客价值。以手机制造及零售商为例,可以在每一款最新手机的研发过程中,让已有的忠诚顾客群体参与其中,甚至将某些研发模块完全外包给他们——诸如外观设计、功能需求等,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仅能基于第一手顾客需求研发新品、节省成本,同时也让参与其中的顾客对该手机品牌产生牢固的品牌忠诚,成为相关产品的反复购买者。
此外,面对全渠道消费者,再对“实体零售商”、“电商”、“制造商”等进行定义和区别将会逐渐失去意义,所有的主体都将回归“零售商”的本质:面对消费者的“全商”,即企业必须构建一个以顾客为中心的全渠道接触、营销与服务系统,在深度洞察消费者特征及需求的基础上,无论在实体店、网店,还是移动商店、社交商店,都能提供高质量、一致性的购物体验,创造真正的顾客价值(见图1)。
(二)基于成本的策略
从4Cs理论关注顾客成本的角度来看,在全渠道零售的情况下企业必须首先分析和掌握在不同渠道购物的消费者最看重的购物因素是什么,其风险偏好是怎样的。因为不同购物类型的顾客需求存在差异,对他们来讲愿意承担的成本和风险也是不同的。比如:在购买相同商品的前提下,将网络作为首选购物渠道的顾客,其中大部分人最看重的因素可能是价格,他们对在网络可能买到假、次商品的风险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强;而愿意选择实体店进行购物的顾客,最看重的可能是购物体验,同时他们对网络商品的质量以及网络支付存在的风险比较敏感。在对此类顾客需求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企业才能真正了解与之对应的顾客成本构成要素及重要程度。然后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除了最显性的价格策略外,企业应从商品质量、支付安全、购物全过程所耗费的时间、体力与精力等角度降低顾客成本,提高消费者选择特定购物渠道、特定企业或品牌的“性价比”。
(三)基于便利的策略
全渠道零售的本质就是为了应对和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购买渠道、多元化的获得商品途径的选择,因此基于4Cs理论从顾客便利的理念出发,未来的企业必须在顾客接触系统和物流系统上进行创新与变革,并将两个系统进行有机的O2O(线上与线下)融合。具体来看,全渠道的顾客接触系统应包括:网络、实体店或体验中心、移动商店、社交商店,尤其是未来每一种可能拥有巨大信息流量或顾客交流信息接触点的新媒体(类似现有的QQ、微信、豆瓣等),都可能成为新型商店。因为按目前的趋势来看,人们日常生活中将会有越来越高比重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基于互联网和手机的信息媒体上,信息传递路径将逐步成为零售的重要路径和渠道。因此,企业必须随时搜集、跟踪信息技术领域的动态情况,及时发现和利用具备成为零售渠道潜力的顾客接触点,并占领商业先机。
在解决了购买途径和即时购买的问题之后,企业应意识到未来的商品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将由物流系统来完成,物流商将成为与顾客面对面接触的最重要的交易方。但与全渠道购物相对应的,未来的零售商物流必然是全渠道物流,即物流系统包括自建、外包或战略联盟式的融合共享,同时商品可以从商店、自有仓库、制造商的仓库、合作者(诸如快递企业)的仓库或是其它第三方物流系统的仓库发出(见图1)。因此,零售商对“最后500米”如何进行有效的控制,协同物流商共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体验,将成为影响消费者购物满意度的关键性节点。而这需要企业具备战略性的眼光,形成零售商、物流商甚至制造商之间的业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点,基于顾客便利的需求进行资源整合、精耕细作、提升服务规范。因为在未来的零售竞争中,能提供良好细致顾客体验的企业,将拥有竞争的制高点。
(四)基于沟通的策略
如上文所述,在全渠道零售时代,谁拥有与顾客交流的信息接触点,谁就可以向顾客卖东西,仅仅把新媒体视为信息传递的路径而非零售路径,将会被顾客边缘化或抛弃(李飞,2013)。但不管利用何种新媒体、新渠道或新技术,除进行单纯的销售活动外,与顾客的沟通将越来越重要,因为这是提升顾客参与度、忠诚度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应利用社会化网络平台,使过去单向的“企业顾客”营销活动,扩展为“企业顾客”、“顾客顾客”等多向的交流与互动模式,使企业和顾客能共享用户生成内容(UGC)、实时数据(交通或地理信息、优惠券和促销等)、动态数据(评论和促销),从而使企业了解顾客对商品或服务的真实看法,并进一步实施精准营销、跟踪实施效果。
同时企业应充分利用移动终端提供的各类应用,结合社交网络平台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基于特定区域或实体门店,按商圈区域、消费喜好或消费习惯等维度提炼出细分群体,使这些原本处于弱联系地位的顾客群体逐步成为可以时常沟通甚至见面的强联系顾客群体,使他们从线下的消费个体形成为线上具有共同消费理念、消费特征或品牌偏好的顾客群体,并与企业品牌、商品或服务形成相对密切、牢固的黏度。同时,通过这种顾客与企业之间黏度的提高,可逐步巩固已有顾客的忠诚度,并通过口碑相传赢得更多的潜在顾客。
综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应用和各类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消费者日渐成为市场的主角。各种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对想要取得持续发展的零售商而言,面对变化只能是对消费者需求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完美顾客体验。“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也必将呈现更深刻的理念和内涵。
参考文献:
1.珊娜·杜巴瑞.全渠道购物者崛起[N].中华合作时报,2012-8-24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2013-7-17
[关键词]媒介形态媒介融合广告形态
所谓“形态”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所以本文界定“媒介形态”的含义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媒介的表现形式。“媒介形态”一词出自美国传播学者罗杰.菲德勒的《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之中的“MediaMorphsis”,该词直译为媒介的形态或媒介的形成。在该书被翻译之后,媒介形态在很多学术研究中被引用,学者从不同的传播媒介来探讨媒介形态及其变化。
从报纸、电视、广播到新兴的互联网、手机媒体无不是媒介的一种表现形式,新技术的兴起带来新兴媒体的发展和传统媒体的逐步演变,媒介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介形态的变化。
媒介融合就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在技术、经济和市场三大诱因之下,媒介融合形态趋于成熟。融合所带来的媒介产业形态的变化,渗透至生产、消费、交易等各个领域,其中,贯穿整个媒介产业的广告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连接着广告主、媒体、受众/消费者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广告时代。
一、媒介形态变化对新兴媒体广告的影响
1.互联网媒体广告的快速兴起
1994年10月14日,美国著名杂志Wired推出网络版Hotwired。在Hotwired的主页上,包括了AT&T在内的14则广告主的图像和信息,这是世界第一则网络广告。而在我国,1997年3月,CHINABYTE网站上出现了第一条商业性网络广告,标志着中国网络广告的诞生。经过6年多的发展,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于2004年已经达到19亿元,占网络营销市场的60%,网络广告的快速发展是传统媒体广告所无法比拟的。随着网络技术进步,网络广告从最早的横幅式广告、按钮广告和电子邮件广告几种基本形式,发展到了搜索引擎广告、在线游戏广告、FLASH影视广告和网络软件广告等多种形式。其别值得一提的是FLASH影视广告,由于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广告不再是简单的平面广告,FLASH制作的影视广告越来越为商家重视。FLASH技术的成熟使网络公司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在网站上影视广告,由FLASH制作的影视广告所占网络空间大大减少,仅是其他传统视频格式的几十甚至几百分之一。伴随着播客的兴起,人们对FLASH视频的认识大大改观,越来越多的人上传自己的短片作品,制作的自己的FLASH短片,这些使人们对FLASH广告逐渐习以为常。
虽然网络技术发展较快,但网络广告也存在一些先天性的缺点。在我国,老套的浮游式广告、弹出式广告仍是主流。其中诱惑式、强迫式的网络广告就是其中的典型,致使网民对网络广告的反感逐年上升。有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网民对诱惑式、强迫式的网络广告表示厌恶。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网络广告发展还不成熟,网络广告传播过程中广告主和网络公司急功近利,未能以长远的眼光去看待网络广告,不能充分发挥网络广告的优势。但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网络广告市场的逐步成熟,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整个网络广告行业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新的网络技术应用和软件公司的努力也使网络广告更加规范化,新型浏览器大多具备拦截弹出式广告的功能,多数杀毒软件也加强了网络防护功能,更多的网络广告也在注重自身的创意和质量,整体网络广告水平不断上涨。
2.手机媒体广告的从无到有
手机媒体广告在手机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之下从无到有,逐步成为广告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手机媒体发展的同时,传统媒体也注重和手机媒体合作,借助传统媒体的威望和手机媒体的技术优势在一系列广告活动中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例如2002年9月,凤凰卫视和广东移动联合推动“凤凰咨询手机频道”短信业务,在活动之中,一方面利用凤凰卫视已有中的威望来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利用移动公司的技术为终端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时事、财经、体育、娱乐等多种资讯的短信定制服务。业务的内容由凤凰卫视联合国内15家卫视和35家地方电视台共同提供,而广东移动公司则负责将相关内容以短信或彩信的形式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之中,达到了手机媒体和电视媒体的共同赢利。之所以采用与传统媒体合作的方式并非偶然,手机媒体自从诞生的开始就存在着先天的缺点——缺乏在受众中的威信,加上人们普遍对强制、引诱性质的广告感到反感,而手机媒体在发展初期必然存在大量的骚扰广告,这给广大的手机用户带来生活上的不便,更是让手机用户对手机广告产生不认可心理。为了解决受众对手机广告不认可的问题,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是手机广告发展的最佳道路。借助凤凰卫视这类有着强大影响力的传统媒体,手机媒体可以较为方便的进行市场定位,有目标地向消费者发送其所需求的信息和相关的广告内容,合理的手机广告不但不会招致消费者的反感,反而能为消费者提供所需求的信息,更能为手机媒体创造不错的效益。
二、广告形态在媒介融合下的变化
1.广告受众在规模化基础上分化重聚
在“规模化”和“差异化”这一媒介融合的内生逻辑下,各类媒介都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资源规模和用户规模。这是一个变化的边界,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数字媒体都因为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开始了新一轮的资源整合,这种整合是以“规模化”为目标的资源扩充,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差异化的受众/消费者需求进行分化、聚合,形成新的媒介定位,然后在此定位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的营销。即这一媒介嬗变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为资源规模化、用户规模化;二为用户的有机重聚;三为媒介新定位;四为差异化营销。而广告受众形态的变化也就依附在这一从规模化到差异化的演进过程之中。
目前媒介形态的发展正处于第一个阶段。例如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BBC、NBC、CBS,由于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原有的受众形态被打破,早已把触角伸向了数字化领域,开始在与数字媒体融合的领域形成新的用户群。因为互联网具有“网络外部效应”,即用户越多成本越低,所以“规模化”的凝聚用户是媒介融合初期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例如作为数字媒体代表的国内的新浪网,其各个频道的不断丰富,博客、播客的大力打造,同Google的合作,以及与五大唱片巨头的联盟等,都是在通过资源的规模化实现用户的规模化,目的在于夯实潜在的广告受众基础,为广告受众的重聚提供最大化的平台。在这一阶段,用户形态为模糊、混乱、不确定的,但随着内容资源与用户间不断的相互作用,用户形态逐渐趋于明晰、精准,完成重聚,到了这个阶段,广告形态也就成熟,广告的商业模式也就能够得以实现了。
2.联合、精深的广告经营形态
多角色化和分工精细化的生产关系也赋予了广告行为者新的角色意义,形成了联合、精深的广告经营形态,这一形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为产业链上的各个角色通过融合的生产方式共同获取最大化的广告受众,然后进行广告经营收益的分成。这一媒介广告形态趋势的例子现在已经俯首皆是。例如BBC在YouTube上特别制作的广告赞助的内容和新闻片断,双方对广告收入共同分成。
第二层含义是指在多角色化和分工精细化所形成的对立统一的融合性生产关系下,各类融合于终端的媒介角色具有各自不同的技能属性,所以在面向共同捕获到的广告受众时,各司其职,发挥所长,愈发的趋于精深。例如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置入到各个联盟网站中,向用户提供搜索功能,通过竞价排名获取广告费用,然后与联盟网站进行分成。而且在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下,联合中需要专者逾专,专业特性不明晰的角色难以立足。例如雅虎和搜狐的搜索服务,由于技术的相对滞后难以在搜索引擎领域雄踞,在融合性生产中,自然机会就要少很多。
3.广告方式向“即时、移动、索取、简约”延伸
作为媒介融合形态的生产内核,“时间、空间的破除”和“所需内容”使得广告形态也相应的需要具备即时、移动、索取的特性,这就使得广告空间必然向两类终端延伸,一类是无线移动型终端,以手机为代表;一类是搜索引擎端口。也就是在今后商品的整合营销沟通中,移动和搜索将成为重要的媒介构成部分。而索取则成为最重要的广告形态的变化。搜索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曾经作为大众传播时代广告形态支撑的传者和受者信息不对称的广告形式向信息对称的方向不断进发,深刻地改变了广告活动的本质,即从原来的“告诉消费者他/她可能需要什么”转变为现在的“提供给消费者所想要的”。
所以,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力经济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其中又以移动搜索最能应合“即时、即地、所需”的媒介融合形态的内核,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广告媒介终端。例如Google在2007年1月与三星合作,在三星的一些手机上捆绑Google搜索、Google地图和Gmail。2007年3月则宣称正在开发一款手机。而诺基亚在2007年2月也宣布将同Google旗下的YouTube合作,发力手机视频市场。
另外,与搜索相对应,简约型的广告信息将成为重要的广告形式,与之前不断在发展的告知性信息一同实现商品的营销沟通。
4.广告空间向互联网延展
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生产平台是媒介融合形态的必然方向,与互联网的融合成为了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则广告空间也从原来的四大传统媒体向互联网领域延展。例如2006年美国网络广告市场销售总额为168亿美元,年增长率达34%。而根据美国报业协会2007年7月的数据,2007年美国报业广告收入不但没有出现好转迹象,而且下滑幅度呈加速趋势,预计全年下滑幅度可达4.3%。同时中国互联网广告总额在2006年也达到65.5亿元人民币,预计将在2007年增长51.8%,达到75.6亿元人民币,到2008年将增至117.63亿元人民币。
而互联网的广告模式中又是以搜索引擎最具数字新媒体特质的,它的意味在于帮助消费者到达所想要得到的信息和物质,是联结生产和消费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从长尾理论我们可以推知,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在于能够将现实世界所存在的所有商品都搁置于虚拟空间中,而搜索引擎的任务就是将每一个人与他/她所需要的商品联结起来,这正是广告活动的本源所在。所以搜索引擎成为媒介融合形态下广告活动的经络,将充分渗透于整个广告形态之中,成为商品营销沟通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5.逆向广告活动的兴起
媒介产业链纵向上衍生出逆向生产功能,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形态,对于广告活动来说,营销传播的方式不再仅仅是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媒介才能充当信息源,作为受众/消费者的终端用户也可以成为广告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的信息传播活动衍生出一个新的广告空间,并且因为体验性而具有强烈的效果,标示出广告活动全新的方向,具有相当的潜力。这种逆向的广告活动可划分为两种方式:一为置入式,也就是将已有的由商家提供的广告信息置入到用户自制传播的信息环境中;二为自创式,指用户参与广告的创作,然后通过网络获取营销沟通效果。这两种方式为代表的逆向广告活动的商业模式的成熟还在摸索中,其成功的关键点在于规模化的受众,但随着规模化和差异化所带来的广告形态的分化、重聚的推进,精细的分众规模化是能够实现的。而博客商业模式的形成在其间为典型代表。
6.搜索引擎为广告形态中的经络
产业链横向上衍生出物质生产功能,最根本的技术诱因就是搜索引擎的出现。搜索力经济的本质其实就是“即时即地满足消费者所需”,代表了媒介融合的全然意味,搜索引擎成为了媒介融合形态下媒体世界的经络,连接起消费者和周围的信息世界及物质世界,帮助消费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物质。搜索引擎成为了广告形态中的经络,此为媒介融合时代广告形态最重要的特征。根据iResearch市场咨询整理eMarketer关于美国网络广告收入的相关数据,预计2007年Google占美国网络广告收入的比例将进一步增长,达到32.1%。由此也可以看出搜索引擎内在的生命力。
7.依托于数据库的精准广告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让广告商梦寐以求的实现“一对一传播”的目标成为可能。在互动的网络沟通环境下,受众/消费者的行为轨迹可以被记录下来,从而分析出其人口特征、行为特征和心理特征,进而进行精准营销传播。这是广告活动的一个巨大飞跃,深刻地改变着广告形态。“找到最合适的人”是整个精准广告的核心,即对网络语义和用户行为进行界定,并匹配相应的商业价值。搜索引擎可谓探索精准广告的先锋。此外,数字电视、手机也都是实现精准广告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
[2]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5.
[3]黄辉.网络广告:一种全新的商业媒体.商业经济与管理,1999.
[4]美国行业组织“交互式广告局(IAB,InteractiveAdvertisingBureau)数据.新浪科技,2007.3.8.
[5]互联网观察中心.2007.7.
所以内部创业是个伪命题。成名成规模的企业,真的自己创业成功率很低,而去选择有点气质与样子的企业收购或者入股也许更好。为啥呢?因为创业企业是一种用高压方式催化出来的组织,是一种分秒警惕而夹缝求生的组织,是一种尽量非规范非科层而以快速反应与调整求得生机的组织。风车网CEO陈晓峰写得近乎牢骚式的所谓总结,恰恰说明在一个大公司里面,如果用一个类似项目的形态给钱的方式硬做出来的创业项目,会离常规的创业生态模式会有多远。
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压力与普通创业公司需要的压力是大相径庭。严格地说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业务提款机。而不是真正的创业机制。所以用创业心态去做大公司,或者在强烈的资本期待下的公司去选择创业项目,你想要的东西与你做的东西,很容易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看起来连你自己也不太熟悉,更谈不上理想了。
因此理想主义者往往关注技术和创意,并不适合在大公司内部创业。我不是说在大公司里面做不出挣钱的项目,那些项目特别适合眼睛贼亮的人,盯着可能的独立创意,一旦合适就快速出手,在客户还有期待的时候就玩点花活出来,这需要的是狗腿子人才。如果我要举例子,独立创业比如周忻的易居中国,而狗腿子项目则是新浪易居。这里,我说的词没有道德含义。
关键词:网络,给力热,语言现象,学理分析
“给力热”是2010年出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语言现象。“给力”一词,在网络上,人气狂飙,成网民的新口头禅;在现实生活中,传播神速,是人们的流行时尚语。一股张口必定说“给力”、街谈巷议是“给力”、 铺天盖地用“给力”的热潮充斥着网络上下。人们不解:为什么“给力”能如此火爆?为什么一些非汉语言专业者会如此热衷于“给力”的溯本求源等问题的探讨?为此,本文拟运用相关原理和法则,分析“给力热”的三四现象,期于找到解释“给力热”语言现象的理据和解除人们疑惑的答案。
一、热称“给力”为网络语言的学理分析
“热称”,即“很受欢迎、很盛行的称呼”。一些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评说谈论“给力”时,热称“给力”为网络用语、网络词语或网络语言,从语义学角度看,这是不准确的。
一是误把网络流行的正常词当作了网络词。“给力”,是一个通过网络而为大众熟知的正常词语,即从符号到读音、从构词到含义都符合一般情况、规律或习惯的词语;网络之于它,只是一个传播媒介而已。网络词语,则是网民为提高网上聊天效率或某种特定需要网络,约定俗成的符号有特殊性和含义有特定性的词和词组。如,数字词语(7456=气死我了)、变异词语(斑竹=版主)、字母词语(英缩:BF=boy fiend 即男朋友;拼缩BT=biàntài 变态)、谐音词语(大虾=大侠。指资深网虫)、音译词语(伊妹儿E=-mail)、符号词语((^O^)=开心)、飞白词语(即故意运用白字示错法:偶=我)、新造词语(菌男霉女=丑男丑女)等。按照社会语言学术语来讲,它是一种社会方言。因此,热称“给力”为网络语言(词语、用语),错在将正常词语划规为网络语言的范畴。
二是误把带有相同语素的词当作了同义词。虽然,网络语言、网络词语及网络用语,都带有“网络”这个相同语素,但它们的中心词都有很大的区别。例如,网络语言,从内涵讲,是指网民在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虚拟聊天室里交流的工具;从外延讲,依据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书中提出的“语言是一种符号结构系统”的观点,它是一种语言符号结构系统,包含有语音、语汇和语法等要素;其中,网络语汇包含了网络词语和网络用语;又因网络用语是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防火墙、鼠标等,外延最小,所以被网络词语所包含。因此,用有外延差异的“网络语言”和“网络用语”修饰“给力”,错在大词小用和小词大用。
二、热用“给力”流行现象的学理分析
热用,在文中是“火热地、火爆地使用”之意。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在《理论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提出了“语言游戏愉悦功能”之说。他认为,“语言及记录语言的文字,还具有游戏的功能。灯谜、笑话、相声等都是以语言文字为素材的。猜谜语、说笑话、听相声,都能给人带来,愉悦心情。”这为我们从“给力”本体出发来研究热用现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原本为正常词语,外加“走出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生活”的特殊经历,这是“给力”被热用的重要原因。因为是正常词语,其词义人人皆懂,词法人人习惯,故为顺畅沟通提供了保证;以为有红遍网络的经历网络,故给力”带有鲜明的丰富性、自由性、娱乐性等网络文化的特质,为发挥“给力”的游戏愉悦功能奠定了基础。如:“这课讲得真给力!”(即真棒。形容词;补语);“努力为自己的梦想给力!”(即加油,注入力量。动词;谓语);“给力的表演,令人振奋!”(即精彩。形容词;定语);“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即词语。名词;主语)。
上述例句表明,“给力”的词义有丰富性,可根据语境解释为相应的词义;“给力”的词性有灵活性,可根据需要兼有名、动、形等不同词性;“给力”的用法有自由性,可根据要求充当主谓宾定状补等各种成分;“给力”的过程有愉悦性,即凡用“给力”,都很像演三句半,只说出了三长句,“半句”未说出来; 很像猜谜语,只说出了谜面和谜目,谜底没有揭晓;很像说歇后语,只说出了前半截,“歇”去后半让人猜想;这给接受者提供了开动脑筋、选择词语、替换词语的参与空间。当词义符合语境时,发出开心与会意的笑声,是双方对互动、交流、沟通感到满意与愉悦的体现。心理学研究证明,人有趋乐的天性,故形成了热用“给力”的快乐而时尚的语言行为。
三、热探“给力”词源现象的学理分析
热探,即“热衷于……探讨”之意。美国社会学者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学说,为我们分析大众“热探词源”的心理提供了充分的理据。
西方学者明确指出,“使用与满足”学说,是“试图对不同类型的人是怎样利用不同媒介上的材料,还有他们从那些利用中得到了什么满足来进行调查的。”我国学者认为,该理论是“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由于大众亲眼看到:芙蓉姐姐“使用”网络,满足了个人展示的欲望;李宇春“使用”湖南卫视,成就了个人的明星梦想;蒙牛集团“使用”湖南卫视,提升了品牌和知名度,冲击到了市场的制高点等事实,因此,“利用”是为了“满足”的观念深入人心。当“给力热”已达到登峰造极的“满足”状况,还不见“使用者”时,人们就有些不习惯了网络,强烈好奇心驱使着“热探词源”潮流的形成。
四、热望“给力”转正现象的学理分析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登上《江苏给力“文化强省” 》的标题,顿时在互联网上疯传。有网民评价这是“网络热词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语文的一大步”;有网民看到了网络语言被承认、被转为正常词语、被收入国内普通话用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希望。用理论语言学的视角看热望“给力”转正现象能发现更深层次原因。
第一,语言的心理调节功能,是《人民日报》标题产生轰动效应的关键词”,网民自然多了一分亲切感和认同感。第三,误以为“给力”属于网络语言的范畴,是热望转正的根本原因。
总之,虽然,目前专家学者无暇顾及“给力热”的研究,普通大众的探讨略显初浅,探讨的结果还有待商榷;但是,它表明出的社会活力和大众对网络语言的关注与热情是值得肯定的,而且,“给力”一词,到底源自方言土语,还是史官制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屠友祥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上海人民出版,2002.
[2]李宇明.理论语言学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一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出版社,2005.(第五版)
[4]化长河.网络语言对现实生活的不良影响[J].消费导刊,2010(5)
[5]侯利强.对“使用与满足”学说中“使用”理论的补充[J]学术前沿,2006(8)
网络,正是在这个节点上,拯救了孤独的汉语。一些词语的“新”貌正是借助了网络新媒体,让使用汉语的人们更加关注汉语本身,继而去追踪它的源头以及所承载的内涵。
全球时代下的网络,如同一个浩大的文化工厂,它将一点点微小的苗头或者现象一步步放大,继而辐射开来,通向所连接的另一端的电脑屏幕。手握鼠标,眼看屏幕的人们,接受了新信息并参与到传播新信息的流程之中,出色地完成了一场场文化的接力。
2011年的国内刮起了“宅”之风。汉语的“宅”字,原意指住宅、家宅,而新近走俏的“宅”则来自日本的宅文化,只不过在含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日语中的“宅”字,原指“御宅族”,大意指因社交存在障碍而进行自闭的生活方式。中国的“宅”则更为亲民和流行,它不是指社交障碍,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意思是“足不出户”。因为如今许多的80后、90后们,生活多半是两点一线或者三点一线,几乎无其他丰富的活动,因此被称为“宅男”“宅女”。这里的“宅”可以理解为中性词,有褒义,也可能有贬义,得根据具体使用的语境来判断。如今,“宅男”“宅女”“死宅”等词屡屡出现在口语交际中,就连国内的一些传媒电视报刊杂志等也纷纷赶起了时髦,说“宅”话“宅”。
再如,今年的网络热词之一——“萌”,十足“萌”到了中国的广大青少年。颇有娱乐精神的网友,将“萌”字拆成了“十”“月”“十”“日”四个汉字部件,于是便有了十月十日是“萌节”之戏语。“萌”来自日本动漫,原指动漫、漫画、游戏中的美少女角色的恋慕之心,或因角色的突出外表及行动上的特征引起的强烈吸引、心动的感觉。这样一个本用来形容虚拟对象的词语,也从网络世界走进了日常生活,使用的范围也扩大到用于形容一切人物及事物。像“萌系”“萌物”“卖萌”等词语现在更是融入了人们的日常交际,尤其是谈到诸如有“很可爱”“很活泼”等意思的事物时,“萌”字则更为走俏。昔日的“卡哇伊”“可爱”“有意思”等词语如同迎宾使者,不得不对如女王一般的“萌”字俯首称臣。
前面举了两个有趣的语言现象,是为了让大家对汉语“新”变有更为直观的认识。而如果将“宅”“萌”两个字进行比较,又可以发现这两个ACG(英语Animaian、Camic、Game的缩写,分别指动画、漫画、游戏)词汇,有两个共同的特征:一是均出自日本的动漫术语,二是均由日本传向台湾再传向中国大陆。众所周知,日本的动漫产业比较发达,业已形成了一条条浩大的产业链,有着稳固的消费群体,且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群体。如“宅”“萌”二字,首先是被用于形容动漫人物的,随着不断地传播,才具有了更广的使用范围和含义。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日本动漫文化的传播路径每每都是先台湾而后大陆呢?翻开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我们会知道,台湾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日本统治时期,深受日本语言文化的影响。如此看来,问题便迎刃而解了。现在,台湾仍然保留一些日式的语言习惯,一些外来词的翻译多采用日式译法,如网络不断发展后才出现并流行的 “Blog”,台湾采用日式译法,翻译为“部落格”,而大陆则译成“博客”。
归纳起来,网络新词的构成具有简洁化、系列化、隐喻性强等特征。
构词简洁化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快速的生活节奏也促使人们简便高效地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网络交际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快捷高效。网民们寻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必然会使用简明扼要的新词语来代替冗长繁杂的词语,即主要通过缩略的构词法的使用,包括首字母缩略、混成缩略、借助数字与字母混合缩略、借用特殊符号表达等形式。
首字母缩略。即取每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的方法。如:AFK表示“暂时离开”,EFT表示“电子资金转账”,IMO表示“依我之见”,MYOB表示“不关你的事”,BBS指代的是“公告牌系统”。
混成缩略。即截取两个词中的一部分,再拼凑在一起,构成新的网络词汇。如:Interpedia表示的是“因特网全书”,Netiquette指的是“网络礼仪”,Edutainment指“寓教于乐的软件”等。
借助数字和字母的混合缩略。除了按语音缩略,数字也加入到网络时尚新词的组成当中,成为了自英语词汇起源以来最为新颖的一种构词法。这种组合方式看起来难以理解,不符合语言规范,却符合了现代人追新、追奇、追求时尚、彰显个性的心理特点,也适应了快节奏激烈竞争状态下人们扩大单位时间的使用效率的心理需求。如:I12go表示“我想去”,It’s up 2 u表示“该你了”,Good 9表示“晚安”,B4表示“之前”。
借用特殊符号表达。由于网络交流是通过键盘的文字交流,交流者之间一般存在遥远的空间距离。双方既看不到彼此的形象,也听不到对方的声音,所以无法用手势、语气或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传递情感。于是一些带有感彩的标点就像一套脸谱弥补了缺乏情感交流手段的不足。如:
:)表示“眨眼睛”
:-D表示“哈哈大笑”
>:-
构词系列化
网络新词的第二个特征是构词出现系列化特征。
首先,网络英语构词通过能产性强的词缀派生出了大量的派生新词,其中,最活跃的词缀有:
前缀cyber-:表示“计算机(网络)的”构成的词有:cyberculture(电脑文化),cyberfair(网上集市),cyberdepot(网上商店)等。
前缀tele-:表示“远距离的、电信的”,构成的词有teleconferencing(远程会议),telecommuter(远程上班族),teleputer(电视电话计算机)等。
后缀-ware:表示“件,软件”,构成的词有:courseware(课件),Freeware(免费软件),careware(爱心软件),charityware(慈善软件)等。
其次,网络英语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构词手段是复合构词。复合构词的系列化是网络英语构词的主要特点之一。常见的有:
1.由electronic(缩写为“E”,意为“电子的”)和其他词构成的系列合成词,如:E-magazine(电子期刊),E-text(电子文本),E-wallet(电子钱包)等。
2.由net(意为“网络”)合成的词有:speak(网络语言),net surf(网络冲浪),outernet,指那些传统的不上网的媒体,包括杂志、报纸、书刊、电视电影,等,Nethead,指满脑子都是网络、痴迷的网虫或网迷。
隐喻性强
网络英语具有很强的隐喻特征。从语言的阐释修辞功能上讲,隐喻“是一个异质而同值的语词置换在常规词序中应该出现的词语”。①网络英语中包括许多专业的网络技术词汇和计算机词汇。这些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科技语言,所以,网络英语也就具有了隐喻性的特点。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创造新的意义和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②我们发现,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通过隐喻手段来创造新词或新概念。普通的词汇通过语义变化及隐喻修饰,原词义加以引申、扩展,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它,便具有新的含义。如:
Bubble sort 冒泡排序法,指排序时逐次将相邻的两个数据进行比较,不符合排序要求的替换掉,按照这样的方法将关键码值最大的交换到最后一个记录位置上,然后进行第二轮排序。排序中关键码值较小的数据就像水中的气泡往上冒。这种计算机程序设计和数据处理中的重要运算术语缺乏对应的词语表达方式,用隐喻来命名这一陌生而又抽象的概念,既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又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的具象性。③
在隐喻的作用下,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含义简单化,科学的术语通俗化,很好地加强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沟通,使一个学科从另一个学科中得到启示。正是因为从已知的概念来认知未知的概念,从已知的语域向未知的语域映射,网络英语技术词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词汇非常接近,既简洁生动,又易于记忆。如Memory,在普通词汇中被译为记忆,在网络术语中称为存储器。这种词汇的延伸与灵活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
结束语
网络英语新词汇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其构词特点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其构词形式孕育着新的含义和简洁明了的构词方式,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英语在网络中的运用,网络英语的空间会愈来愈大。同时,网络英语的独特性也会愈来愈显现出来。因此,了解和掌握网络英语的构词特点,有利于我们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助于获得通过网络对外进行交流的技巧,也可以透过语言这面镜子窥视出受众思想观念的变化。
注 释:
①耿占春:《隐喻》,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②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③徐敏:《网络时尚英语新词汇特点分析》,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