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云计算的基础知识

云计算的基础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1 17:07: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云计算的基础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云计算的基础知识

第1篇

 

主题式教学指的是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情境与主题,围绕其制定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并实现的教学过程。这种个性化教学逐渐在新课改之风下,逐渐走入学生的课堂中来,这种对学生思想的开放性教育也大大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可以灵活运用。一改教师灌输性思维教学,在计算机此等灵活性很强的学科面前处于劣势状态。

 

1.主题教学模式

 

在开放性教育时代中,人们逐渐在教育改革中摸索出新的教育方式,不断为我国教育事业做着巨大贡献,人们在长此以往的教学经验中也摸索出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相对应的规律,让广大学生更能在自主的环境中学会自主学习,也为学生以后的未来铺垫更重要的求知能力,显而易见主题教学模式在这一方面更为符合教师与学生们的胃口。实质性的主题教学模式的根本意义是将教学内容主题化按照主题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运用此模式可以大大提升教师的教育方法,和学生的变相思维,对学生开展自主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多方位思考与自主学习,并可以体现学生的自由发挥的脑力空间有很大的帮助。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硬性传输字面上的教育,而此方法则颠覆了古老教学方式的传统,更何况计算机的教学与传统学科有着大为不同的基础理念。更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们学习计算机。所以正确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受到更好的学科上的知识教育。

 

2.主题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2.1 树立主题教学意识纠正教学理念

 

主题教学方法与模式是适应当前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宗旨的高效教学方法。主题教学方法也对教师了解学生有着莫大的帮助,可以在教学内容的准备工作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也为国家提倡新课改教育新模式应用有很大的帮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课,不仅仅从试卷上能检测学生的掌握能力。而是可以多方位的检验学生。所以正确应用主题模式教学是对计算机这一学科的更深入的教学传授方案,只有经过多方位的对主题教学模式的详细分析与应用才能使高职学生在计算机这一科有明显的知识上的收获与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熟练操作与正确应用,在面对更多元化的社会,

 

2.2 做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主题设计

 

首先,在不同于传统学科的计算机面前,有一个实质性的主题教学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计算机的几爱学是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会举一反三,各个系统的知识环环相扣,有很大的变数,所以在教师准备的环节时应注重用合理的方法做出合理的方案以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到真正的知识。其中课堂拟定的主题应具有真实性,这样才能服贴于教材的本质内容,方便教师在授课环节可以依据各种事例来分析重点所在。

 

其次,要注重层次,教师要在拟定题目是分清孰轻孰重,把相关的知识联系到一起,然后由简至难,层层相扣,让学生逐渐体会知识然后自己分析其中的道理。最后是注意寻求开放性,教师不能在计算机教学方面过于死板,因为在计算机相关考试中永远不可能有重复的事例出现,更不可能遇到一模一样的原题,应为计算机是具有很大开放性的学科。所以教师授课要运用最大限度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运用多种案例与多种分析来为学生传授知识。

 

2.3 通过探究和实践多方位锻炼学生能力

 

在开展相关计算机课堂主题教学模式的课堂上,其实可以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小组讨论和集体演示这几个环节,在计算机课堂上,更注重的其实是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互相交流,然后用学到的新的知识来进行更深层的知识上的求知,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保留在书面上而更重要的是学会真正的动手操作,这才能体现真正的主题教学理念。为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实行的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在主题教学模式开展的情况下,更多得到锻炼的是学生,学生可以在一堂课中,从不同的方面学到更加真切的东西,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上的增加,而是多方位的得到锻炼。

 

3.结语

 

计算机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只增不减,能正确运用计算机这一门技术是对将来的各行各业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在主题教学模式中运用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使重要学习材料的展示多样化,并且有助于教学资源的透彻分析与合理化的应用,并且在确保每个学生都接受到良好的教学理念的情况下,可以有大量的自由空间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便达到主题教学理念的最好的一面。合理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的不仅可以从根本解决计算机这一技术性学科的教授方式的难题,也可以通过合理运用让课程更加具有真实性,层次性和对学生的开放性,这就达到的此教学方案的根本理念。

第2篇

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号、姓名、性别、专业等,可从教务处获得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机时间等,可设计一张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学生的成绩情况,包括学号、姓名、性别、专业、课程名称、成绩等,可从教务处获得。

2数据预处理

此过程一般要经过数据集成、清理、转换、归约这四个步骤。为了建立决策树模型,本例中选择性别、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机时间这三个与成绩相关性较大的属性作为建立决策树模型的依据。本例中收集了20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320条学生成绩信息来建立决策树模型,其中三分之二数据作为训练集,三分之一数据作为测试集。其中,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分为:不好、一般、好;一周上机时间经过离散化处理后分为:少于2小时为<2,2到4小时位2—4,多于4小时为>4;分类属性为:成绩<60的为不及格,成绩60—80的为良好,成绩>80的为优秀。

3构建决策树的计算过程

以学生成绩的不及格、良好以及优秀为例说明构造决策树的计算过程:首先,计算成绩为不及格、良好、优秀的分类所需的信息熵的值为1.1101582067719973。然后以“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决策属性为例,按照以上公式可计算它为“好、一般、不好”这三个类别时的信息熵分别为:0.11023523512325469、3342393443232003、0.26626684897980446。按照属性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划分S后样本子集的信息熵为0.7107414284262594。信息增益值Gain(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值为0.39941677834573786。分裂信息SplitE(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值为1.2686583529964333。则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属性列的信息增益率的值为0.31483399561620257。同理,可得出决策属性为上机时间信息增益率和性别的信息增益率分别为0.38135113259381354、0.016149189936541544。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信息增益率最大的是“上机时间”决策属性,所以我们应该把“上机时间”决策属性作为根节点,按照以上计算方法,依据比较信息增益率的大小,再对每个分支的节点属性进行确定。

4决策树规则提取

由以上计算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决策树,但为了消除噪声数据和异常点,我们对决策树采取剪枝策略。剪枝后生成的决策树可以直接从中提取决策规则。

5总结

第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26-01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生源结构差别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结构差别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高职学生生源中有中职生、普高生和三校生,他们在来自不同类型的学校,对教学的侧重各有不同。同时,随着高职录取方式的多样性,有统招录取学生、单招录取学生和特长生、保送生等,因他们经过不同渠道进入高职校园,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自然不一。

1.2 教学模式陈旧,以填鸭式为主、师生互动少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是理论加实践的课程,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没有很好发挥实践的作用,仍然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一直在被动的接受,学生学习兴趣不能得到有效激发。

2.“翻转课堂”的概念及优点

2.1 “翻转课题”的概念

翻转课堂是指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至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更专注于主动学习,共同研究,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由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学生可以看视频、课件、听播客、阅读电子图书,还能在网络上互动交流,能在任何时候查阅需要材料。同时,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课后,学生可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和风格,教师仅需协助即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实现在实践中学习。

2.2 “翻转课堂”的优点

(1) 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宽松,且有课件、视频和情境等素材的融入,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 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学习节奏完全由自己掌握。学生在自学时对已经清楚的内容可略看或跳过,对复杂问题可以反复查阅课件和视频资料等。既实现了真正的分层教学,又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 翻转课堂让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可以利用学习平台、甚至其他网络平台学到更多、更广的知识。这特别对学习成绩好,勤于钻研的学生非常有利。

(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可从传统课堂专注记笔记中解放出来,专心研究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可以随时查阅、翻看平台资源,利于学生收集学习素材。

(5)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真正的教育资源共享。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更能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花在课件、视频等资料的制作和打磨上。素材准备之后可以实现教师间共享,有效避免了所有老师都去准备相同资料的重复劳动。

3 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对“翻转课堂”模式有着天然的适应性。首先计算机应该基础课程教师对新模式使用的多媒体软件、视频制作工具和网络平台应用熟练,便于搜集、制作出精良的课件和课外教学视频,并搭建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其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工具普及率高和校园宽带、Wifi等的全覆盖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翻转式教学大致分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教师课前准备和学生课前知识的学习;第二,实践训练;第三,课堂学习巩固,完成知识的内化,如图1所示。

第一,教师课前准备和学生课前知识的学习阶段。上课之前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前制作好课件、视频资料和相关课程标准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使用先进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云综合平台,任课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将相关资料上传至该平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登陆该平台系统,下载课件、视频资料等进行学习。对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问学生还可通过该平台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而完成基础知识的传授。

第二,实践训练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实训主题,要求学生现场完成。实训的同时可促使学生再次对有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将自己课前所学的基础知识用于实践训练中。同时,学生还可就不清楚的问题现场向教师提问,以便能及时解决。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提问中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了解存在的问题。

第三,课堂学习巩固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第一阶段的提问和第二阶段的实训情况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相互质疑等,再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

4 总结

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可以看出,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思考离开课堂。既能激发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充分的进行自主学习,而且能很好地解决高职学生生源结构差别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和传统教学方式中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师生互动少等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控能力等均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 廖国荣,左涛.“翻转课堂”之《氮的氢化物》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2] 王忠华,谷跃丽.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应用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

[3]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4] 刘荣.翻转课堂:学与教的革命[J].基础教育课程,2012,12.

[5] 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10.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 计算机 公共基础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问题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拓展其专业能力的一个最主要的渠道。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讲解、演示,然后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特点等问题,使得大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应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各种有效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进入最佳思维状态,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

1.计算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传统、滞后

目前中等学校计算机教学,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以灌输为主,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部分计算机教师,把计算机教学视为辅工具,对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和研究不够。因为囿于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手段陈旧落后,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不去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知识,在计算学 习中创新思维能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

2.计算机教材编写选用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教材编写、更新与选用的速度稍缓就跟不上时展的需要。目前,很多学校计算机教材老旧,教材的编写、选用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另外,学校普遍存在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讲得多,实践做得少。计算机教学作为操作性强的学科,一定不能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操作,这样会导致学生只学会了理论知识,而在实际操作时出现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无法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建构。

3.教学评价体系传统,阻碍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独立学习的思维品质。可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评价体系的影响,学生不敢创新,担心因为创新给自己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人云亦云。从目前计算机考核的角度看,也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考核名目虽繁多,但类型大致相同,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基础知识、测试打字速度、编辑排版、编制表格考查的考核内容,打字排版的考核重点。这种教学评价体系科学性差,无法激发学生大胆地探索和质疑,无法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只注重简单的office操作技能训练以及一些简单的计算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如我校虽然鼓励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考试,而这种孤立于本专业进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未能使学生形成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达到较高的实际应用水平。与本专业教学脱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往往没能很好地与本专业教学协调衔接,最终只让学生简单认识计算机,不能更好地应用于本专业,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和促进本专业的发展。

总之,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不能有效地完善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服务于本专业等问题。基于对以上几点的认识,现如今有必要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二、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加强与学生本专业交流,明确计算机墓础教学目标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把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本专业教学联成一体。通过交流协商,对不同的本专业分别开设侧重点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确定计算机基础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体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而且强调掌握计算机科技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也就是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本专业人才。如何具体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有一下两点:

三、完善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更新教学方法

1.树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

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观念。在教学思想上,明确现代教育观念,即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2.培养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总体上要求主讲教师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教学辅导人员应不低于本科学历。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变化较快,学校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提高。

3.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例如OFFICE应用部分),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4.项目教学法

(1)符合职业人才的培养思路,培养的人才能够学以致用。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场景为中心。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一般按以下五个阶段进行:确定目标、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项目应用。

(2)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

(3)确定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将学生按照层次分成不同小组,基础好的布置提高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完成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体验成功的乐趣。

(4)协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作项目。重视项目的完成,但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框架。

如今各高校教师担负的教学任务日益艰巨,而各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只有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境,才能让教师有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研究和系列教材、各种课件的建设,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提高,才能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良性循环。打破孤立的教学,使计算机教学服务于本专业。

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基础,孤立的知识不能真正体现知识的力量。通过制定新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和重组教学内容,使得计算机基础知识连成一体,而且能够达到不断提高的水平。

随着教改的深人发展,各专业基础课程也逐步强化了计算机技术的渗透,这既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连续性,又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于本专业的教学目的,即强调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是进行计算机技术知识教育,而且也是进行计算机技术应用教育。

因此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使得计算机知识能够服务于本专业,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如我校如今计算机教研室就主动和各系科(下转第73页)进行沟通联系,结合各系科的专业特色制定教学大纲,真正做到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于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参考丛书.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北京师范大学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牛炳麟.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20

[4]祁贝贝.论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11

第5篇

关键词:问题探究;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地图载体;地理思维;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34-02

笔者近三年均跨年段教学,需要引导初一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地理双基强化,促地理思维养成。每年为迎考初二毕业升学考试,春暖花开时就开始紧锣密鼓进入复习阶段。多数学生后知后觉,不紧不慢地蹉跎两月,然后发现自身进步不尽如人意。这几年的中考经验告诉我们曾经的题海战术已然被时间所不允许,收效甚微。题海战术,不适合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浪费时间;对于学习薄弱的学生,她如果没有系统地复习,根本就是隔靴搔痒,进步有限。中考考查着眼点是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升。我们的突破点钻研地理考试说明和课标要求,如此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有效辅差补强。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把握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了"主干"知识,注重了"双基"的问题探究

1.1 抓住主干知识是会考复习的关键。纵观笔者所在县市近几年的中考毕业升学考试试卷,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试卷在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试卷对基础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直接考查,而是将试题信息与知识资源结合,完成试题的作答要求。或读图作答,考查地理信息的提取能力;或分析题干知识,归纳提炼题目所要求的知识点。试题也不再是考查学生记忆基础知识或是再现基础知识,而是考查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为此我反思,如果能突出"主干"知识,就能让学生有的放矢,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框架。

1.2 课堂上通过情景设置,问题探究,激励学生思考地理问题,从而锻炼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对于抽象知识,以模型、模式图教学,辅助以问题,识记与运用相结合。以地球地图知识为例,问题探究要点如下:

A经纬网:经纬线的基本知识;经纬度判读;高中低纬度判断;地球五带的划分;

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等

B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意义;重点是公转示意图的运用

C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部位;判读海拨和计算相对高度;判断地坡度陡缓,选择登山或攀岩;判断方向;根据比例尺,计算两地实际距离。

D世界气候的复习,突出气候分布图的阅读,引导学生宏观地了解世界气候区域,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考查气候类型直方图的内容,要求学生懂得量化分析图表的信息,以文字的形式加以归纳,内化气候特征及异同点。

对于识记的知识,强化学生的复习工作,温故而知新,构建思维模式,重视能力培养。将主干知识以问题情境的方式构建,通过问题,结合生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思考,不仅强化学生的印象,更能锻炼地理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的欲望。

2.图表系统知识的问题探究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精选地图,乃至设计地图进行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6篇

关键词:二级Access;考试;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7-000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渗入,许多单位把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作为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国内权威性很强的计算机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普遍受到各单位的认可,因此《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成为大学生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因为我院非计算机专业较多,大多数学生没有程序编写的基础,也没有学过公共基础知识,鉴于以上原因,我院利用课余时间开办了这方面的培训班,不但丰富了学生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五届培训的通过率来看,集中式培训比学生自学通过率要高的多,现浅谈一下培训过程:

一、紧扣大纲和教材

按照考试大纲和教程来复习备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考试大纲中含有考试的基本要求、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等。由于我院学生计算机基础底子薄,所以在选择教材时选择既有理论讲解,又有操作实践的基础类教材。通过做最近三四年的真题,不难发现,考试真题直接来源于教材。因此笔试教材选用高教出版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数据库技术教程》和《公共基础知识》两本书,机试选择欧阳创作室开发的《二级Access》模拟软件。

二、重视课堂教学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本门课,有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一次课,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案例法和讲练结合法。在课堂上我不断以身边的实例启发大家并提出问题,让他们在思考中获得知识,从而有效地传授知识与培训能力结合起来。

三、公共基础复习方法

选用高教出版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先把高教的公共基础知识认真地看一遍,一定要认真看,“认真”的标准是:知道这本书上讲的知识点,遇到试卷上不会的问题,能够迅速的在书上找到,而不用在看书的第一遍就死记书上的内容;历年真题,每份试题的选择题前十道,填空题前五道都是考二级的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做两套试卷上的公共基础知识题目,两套就可以了,主要是感觉一下真题的难度;把书看第二遍,这一遍是大略的看,此时结合做完两套题目的感受,把书上的知识点串成一个整体,这时要用好书本上目录的功能,通过目录反复联想,让自己的大脑中有一个整体框架;把所做题目中的错题在书上找到改正的依据;把全部试题(不管是做对的还是做错的)再做一遍,再纠正错题;把前几次的错题再反复做两遍;考试前再把所有试题看一遍。

四、配发教学软件,以培养学生程序开发能力

考试过程中试卷由系统随机生成,使相邻学生的试题内容不同,有效地避免了互相抄袭的现象,考虑到上述原因,学生必须自己认真动手操作每种类型的题目,以应对考试。现对培训中使用的方法总结一下:考前,学生必须认真练习欧阳工作室开发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软件,在这里,不要求大家的做练速度,但做题的质量必须达到做一道题对一道题,做错的题目要认真分析考点知识点,并记录到学生笔记上。对于特别难的套题,要求大家把前两个题目的分值拿到即70分,最后一个题目可以酌情拿分。

五、熟悉考试系统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采用统一的考试系统,由于考试系统要求考生必须将考试结果放置在考生文件夹内,因此要求考生在操作完每个题目后必须把结果文件保存到与自己考号一致的文件夹内。

六、考试过程注重技巧

笔试部分:要认真反复的做真题。将错误的知识点归纳整理,防止下次犯错误。最好将前4届的真题至少做两遍,另外,考生在作答选择题时可以使用一些答题方法,以提高答题准确率,如使用排除法等做题方法。

机试部分:至少要保证前两个题目的分值是满的,最后一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水平和所学知识解决。

七、培训考试后的总结

通过组织这样的培训,既考查了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使我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了教学水平。通过五届的考试检验,学生的通过率还是非常满意的。

结束语:通过这五届的培训经验总结,我采用如上步骤和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级Access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计算机方面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钟贞魁.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新思路考证促学[D].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2005

[2]刘敏昆,李莉.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教学的导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6

[3]袁小英.“程序设计基础(Access)”教学实践与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

第7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实证研究

收稿日期:2007―12―15

项目来源:该论文是山东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探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6TA016。

作者简介:于运会(1966―),男,汉族,山东省莱芜市人,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会计学研究。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培养目标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实用性的特点。而具有高职特点的教学计划,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前提和保证。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计划更加科学,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培养“零距离”上岗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我们召开了三次专家座谈会,进行了两次大范围的社会调查。调查的范围包括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财会人员,各大专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以及各单位、各部门的负责人。我们通过网络或直接向被调查人员发放问卷,以及到有关单位座谈等形式,共收到有效问卷312份。现将调查研究的结果汇总分析如下,以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注:重要记100分,一般记60分,不重要记30分。分数=重要比重*100 + 一般比重*60 + 不重要比重*30(下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会计电算化理论、会计核算方法、财经法规知识、会计基本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化基础知识、统计知识、数据库基本知识、数学基础知识、管理知识、外贸知识。

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从上表可以看出,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分析能力、会计监督能力、业务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社交语言表达能力、财务软件操作能力、财务文件撰写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协调公共关系能力、管理能力、计算机维护能力、塑造自身形象能力、财务软件开发能力、英语日常会话能力、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文娱特长、体育特长。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制

经调查发现,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制在2~年为宜。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修完必需的理论、校内实训课程应当需要2.5年,再有0.5年的校外实习,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制定为3年是合适的。

四、公共课及其重要程度

通过调查,公共课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法律基础、思想道德、大学英语、经济应用数学、体育。这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是一致的。

五、公共专业课及其重要程度

通过调适公共课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财务软件操作、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法、EXCEL与财务管理、财经法规、珠算、点钞、财务管理、企业财务会计、经济法、汉字录入、数据库、审计学、财经应用文、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基础。

这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基本是一致的。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税法知识和实务对会计人员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要办理纳税业务,而且纳税业务的会计处理也是较难的,因此应加强这些方面的教学。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社会对珠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点炒对出纳、收银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专业模块课及其重要程度

因为现行会计制度分为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及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所以我们把专业方向模块分为企业会计模块、金融会计模块、预算会计模块,每一模块又设置了两门课程,经调查发现各门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

七、选修课及其重要程度

从上表可以看出,选修课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企业经营与管理、电子商务、金融学、市场营销、外商投资企业会计、社交礼仪、国际贸易概论、证券投资、就业指导、书法、心理健康概论、演讲艺术、音乐欣赏、美术基础。这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要求是一致的。

八、实践教学的开展

经过调查发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大都是通过见习、校内实训、毕业实习等环节进行。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参观,或者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去参观的方式进行学生见习。也有的学校利用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业务流程方面的音像资料,分行业设计会计电算专业见习系统,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见习。

校内实训一般是在校内建立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编写会计专业实训资料,让学生进行手工记帐和会计电算化操作。

九、考核方法及标准

理论课考核一般采用笔试,基本技能训练课一般通过实际操作进行考核,岗位技能考核按国家标准执行。另外还通过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答辩和综合测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十、学分构成及实施办法

学分构成一般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就业指导、理论课、实践课、选修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每项一般按16~18学时为1学分计算。学生必须拿到规定的学分,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

十一、定单培养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会计电算化专业定单培养一般是结合短期培训进行,也有的是在学生就业前与用人单位协作,在岗前培训中进行。但真正需要象培养技术工人一样的定单培养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计划编制应灵活一些,可以按企业会计、金融会计、预算会计三个模块编写教学计划,在第五学期按模块分班教学。

总之,编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当综合考虑社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充实,以真正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问题;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22-02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对各个行业的渗透,计算机技术已经由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变成了一门各个专业都要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该学科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要求,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使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近十年的计算应用基础学科的教学,我将本人在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心得体会做了一些梳理,希望能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现状分析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大

由于地域和经济条件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与计算机的接触和基础知识掌握上有相当大的差距,使得同学们在入学之初计算机水平相差极大。有些同学对很多软件的操作都能熟练地掌握,有些同学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多数学生对其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理解很片面,仅仅是对于他们所感兴趣的网络聊天和浏览网页等内容比较关注。

而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由于教学资源的局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课经常是上大班课、合班课。在教学中如果要考虑到整体的学生基础,许多教师需要从最基础的内容讲起,那么就会出现有基础的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太简单,上课就不认真听讲,开小差;如果照顾有基础的同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又会感到内容过难、过多而无法全部消化。

因此,学生对于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参差不齐,给高职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相应的困难。

(二)课时少,内容多

本门课程一般按照“七大板块”的模式进行编排,即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ord、Excel、PPT、多媒体技术介绍和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一般是64课时,32个课时的理论,32个课时的上机操作,要在这么短的课时内完成这么多内容的教学,而且几个模块之间线索繁多,知识点很琐碎,每一章内容就是一门课程的缩影,彼此之间相互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大,学生难以相互贯通,在很短的课时中要掌握这么多的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对于教师而言,也没有办法在这么短的学时当中把很多知识点讲深、讲透。

(三)评价体系的不合理

目前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理论知识成绩+上机实践操作成绩作为评价考核的依据。一般理论考试是系部统一命题,很多学生包括一些操作能力很强的学生对于理论题目的把握都不是很理想,有些操作题目文字化之后学生就不能准确把握了。对于上机操作的考核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由各任课老师“自行处理”。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过级率,以过级成绩作为这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上机实践就是不断重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模拟题,使很多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目标就是为了“过级拿证”。

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脱离了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完全以计算机过级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这是不符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

为此,针对以上所述的教学现状,我们做以下几方面教学改革的探讨。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分层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在新生入校正式开始学习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进行初步的考查,根据考查结果和学校的教学资源情况将学生相应分成几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进度和方式分别进行教学。

当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条件进行分层教学的,特别是民办院校,因为教学资源的局限很难推行分层教学。无法分层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组,不同基础的同学分到一个小组,利于他们之间互相学习和取长补短。

对于一些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就可以让他们充当小老师,将一些章节的知识交与他们来讲授,教师最后只是对一些知识点进行适当的补充即可。而且“小老师”可以采用“轮流制”,谁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好,谁就是小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的小老师积极备课,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而听课的学生由于是自己的同学讲,他们更有兴趣,有时候甚至很认真地听,想找出他们讲课当中的漏洞。这样无论之前基础怎么样,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习的效果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好很多。

(二)改革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多采用任务教学法。所谓任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向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每一章节均有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的任务,能应用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解决一个或者几个实际的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任务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WORD中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学习怎样改变字体、字形、字号,怎样调整段落,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在任务的完成中获得一点一滴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一个个小的任务到独立完成一些大的任务,例如WORD学习完成之后,让学生用WORD做一份简历,就是对整个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和掌握,而且这个任务又有很多个性化的成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任务举一反三,更全面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三)完善评价体系。

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是面向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的评价标准不能以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为主,而是以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比如在理论考试和等级考试当中要求很高的进制转换、补码、反码、点阵码等内容在企业实际应用当中并不是很多,而对于WORD、EXCEL、PPT等软件的操作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其实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在考核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一些实际并且实用的案例,比如考核EXCEL电子表格的时候就让学生以企业员工名册或工资表做一些企业实际需要的表格,力图把一个真实的办公环境的需求作为考核的标准,教师通过引入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和企业需求相吻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云溪.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2]陈炯然.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