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1 17:07: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学习上努力认真,但基础往往薄弱
医药类高校的学业特点决定学生学习压力较大,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实验技能。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很珍惜大学的学习机会,有较为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在中学阶段是用本民族语言授课,入学后由于学习基础薄弱,表现出学习吃力,学业成绩与同专业汉族学生仍存在一定差距。
1.2交往中容易抱团,但渴望生活丰富
少数民族学生受到原生环境和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较为深刻,加之语言、文化、信仰、饮食习惯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明显差异,除了一些民汉考、内高班汉化程度较高的学生,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更喜欢和本民族的学生聚集活动而形成较为固定的活动群体。但他们在主观上还是渴望能和汉族同学有更多交往,融入校园文化生活。
2探索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2.1树立“一个榜样”,加强示范的引导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树立典型和榜样,发挥示范教育作用,既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调动他们学习、工作、生活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一条重要途径。高校可从少数民族学生中遴选出优秀分子,通过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积极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使少数民族学生亲身受到感染,激发自身前进的动力。同时,积极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鼓励他们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加强沟通和联系,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结对子,从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给予帮助。
2.2落实“一项关怀”,尊重文化的多元性
少数民族族别多,人数众必然带来多元文化的并存。因此,高校应充分尊重、认可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在遵从学校校纪校规基础上关照各民族学生。每逢藏历新年、古尔邦节、开斋节等少数民族重大节日,可组织汉族学生为少数民族学生送上节日问候,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来自身边人的关怀和温暖。同时,还可以举办如“少数民族文化节”等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活动展示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与汉族学生间的交流,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3开展“一项实践”,实现专业的延伸性
医药类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展实践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提供少数民族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作者所在学校针对此特点,精心组建了一支特色社会实践团队,团队以“少数民族医药的传承和保护”为主题,探访少数民族医生、了解和宣传少数民族医药历史和文化,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其中,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少数民族学生在此实践中充分锻炼能力,强化所学,实现了专业知识在课堂外的有力延伸和拓展。
2.4采取“一套措施”,提高服务的全面性
2.4.1全面关注,助力学业发展高校针对不同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如对少数民族新生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走好大学生活第一步;针对毕业班少数民族学生开展职业导航教育活动;针对较高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以及优秀校友讲坛系列活动。此外,在各年级成立学习小组,帮助少数民族团员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2.4.2全面覆盖,解决生活困难高校在困难补助和奖学金、助学金方面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倾斜,让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100%获得各类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优先安排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同时在资助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注重资助、育人相结合,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改变他们对学校的依赖意识,激励学生自强、自信、自立,在助困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2.4.3全面辅导,扫除就业障碍高校要尽早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就业规划,了解他们的自身情况和就业意愿,帮助他们量身定做职业规划;为每届民族生单独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前景,并为路远回家找工作的学生进行话费和路费补偿。
少数民族物理教学同其它理科教学一样,存在学生不愿意学,教学质量较低,学校领导不重视等问题。新疆大多数少数民族学校对文科教学比较重视,因为文科偏重于形象思维,而理科教学偏重于逻辑思维。近年来因为少数民族学校的理科教学成绩较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开始重视少数民族学校的理科教学,在高考中采取了理科成绩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的规定,同时加强了对理科教学的研究,理科教学成绩在逐步提高,这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学校的教学质量,少数民族学生的素质是必要的和及时的。近年来新疆大力提倡双语教学,除本民族的语文外,其它学科开始使用汉语授课,这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理科成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是一名少数民族学校的物理教师,现就自己在物理教学方面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要创造少数民族学生重视学习物理学科的大环境。现在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物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较多,如爱因斯坦、钱学森、钱三强和我国国防事业的许多大科学家,他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善于创造的精神,对科学事业无私追求的品质是每一个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我国还有许多在航天事业方面做出贡献的物理学家,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大物理学家对国家,对人民所做的贡献已经载入史册,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所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令后世永远敬仰。做为一名物理教师要用这些生动的实例、具体的人物教育学生要热爱物理学科,努力学习物理知识,准备将来为建设祖国做出贡献。这是很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既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又培养了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意志。还有因为实际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内容,时时运用到物理知识,物理教师也要恰到好处引导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知识,明确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热爱物理也有一定的作用。总而言之,要创造引导学生热爱学习物理的大环境,使学生热爱物理,努力学习物理知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二、要重视实验教学。近年来学校的教学条件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根本改善,不仅有了教学大楼,而且配备了各种教学设备,建成了现代化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语音室等。好设备要发挥好的作用,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但有些学校不重视实验教学,实验室没有专人管理,教师既不进行演示实验,也不让学生开展分组实验,白白浪费了国家配备的设备。物理教学的实验十分重要,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最好途径,对培养学生热爱物理学科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在物理教学过程别重视实验教学,对教材上的所有实验内容,按照要求全部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同时我还进行许多课外物理实验,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要做好物理教学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除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员的作用以外,物理教师也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要在备课的过程中体现实验内容,在上课前要先做一遍实验,确保实验过程不出现任何差错,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抓好物理作业布置和批改这一重要环节。物理作业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作业太容易,学生觉得做着没有多大意思,或者不认真做,或者干脆不做,觉得学习物理太简单,没有必要下大的功夫。这主要是在刚开始学习物理的时候。一是到了高中物理是越学越难,作业也越来越难,因为物理作业要运用到许多数学知识,而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的又不理想,又造成学生不愿意做作业。针对这两种现象,教师要采取恰当的办法进行解决。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教师在作业方面就要严格要求,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正确计算,对于不能按时交作业的学生,教师要多做思想工作,采取有效的办法,使学生养成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对于较难的物理作业题,教师要反复讲解,所运用的数学知识,如果学生掌握的不好,教师还要给学生补习数学内容,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要教育学生不能有畏难情绪,要多给学生鼓励、引导。如我所教的学生到了高中二年级,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开始厌恶物理作业,不能及时交作业,所做的作业错误较多,我便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决,属于数学知识差的,我就给他们补数学,属于厌学的,我就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全班学生都能做到认真对待物理作业,每次的物理作业均能做到按时全部上交,在潜移默化中,我所教的班级物理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 汉语应用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23
Abstract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Chinese language and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in Chines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rom the social and personal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professional Chinese course, from Chines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spects, combing culture confusion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put forwar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Key words minority students; Chinese applied ability; cultivation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通常是指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掌握、应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汉语听、说、读、写等方面。
1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意义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的意义十分重大。从社会角度来看,少数民族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本民族的整体素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从个人角度来看,能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使自身得到可持续发展。
2 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应对措施
本文结合“畜牧兽医专业汉语”课程,从汉语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梳理出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
2.1 听说方面
2.1.1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说教学现状
在语言教学上,“听”是“说”的前提,只有能听得懂,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说”同时也在促进着“听”,二者互为补充。在求职过程中,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的民语言学生在竞聘时,用人单位往往更青睐于汉语听说能力较强的求职者。正因为如此,汉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民语言学生在听说方面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无法透彻地理解对方所表述的意思,即理解力不强。二是口语表达能力差,在表述时,存在不敢开口、语句不连贯、词不达意的现象。
2.1.2培养措施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模拟真实语言场景。如讲解《动物防疫》一文时,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可采取对话的方式,说明目的、用药的多少以及具体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学到部分的专业术语,并能准确使用。
二是要走出课堂,贴近生活,走进真实环境,参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教学的核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应用到实际中,这不仅是技能的锤炼,同时也是语言表达的训练,能够检验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
三是加强教师之间的互补。在预科阶段,就要提前使预科生学习专业汉语,而公共汉语教师对学生专业了解不深,缺乏相关的职业实践,而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专业教师的参与,形成互补。具体做法是先由专业课教师提供真实场景下学生交际能力的标准和目标,再由语言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训练。
2.2 阅读方面
2.2.1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阅读教学现状
以《认识口蹄疫》(节选自专业汉语课程)一文为例(全文800余字,内有部分专业术语)。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大概的认识,教师请学生先自行阅读,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并能回答出相应的问题。经检测,只有14%的学生能够做到理解透彻,基本理解的占38%,48%的学生无法理解。
通过实验,主要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虽然经过了一年的预科学习,对于稍复杂的汉字就无法进行辨认,阅读专业书籍时还有很大的困难;二是阅读时间过长,学生为了能够明白阅读内容,采取了重复朗读的策略,占用了大量时间;三是语言总结能力较差,在让学生描述大意时,多数学生只能“照本宣科”。
2.2.2 培养措施
一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内容不只局限于课本,要加大对课外读物的阅读量,尤其是跟自己专业相关的科普类文章。在阅读的同时,注重汉语词汇量的积累,词汇量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
二是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注重学生语言思维的训练,阅读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的过程也是信息筛选、处理、加工的过程,努力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朗读、接受信息的层面上。
2.3 写作方面
2.3.1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教学现状
目前各职业院校在预科阶段已开设汉语写作课程,但主要是为MHK服务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MHK书面测试部分的书写范围。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后,采用的是院(系)管理模式,而院(系)对汉语写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专业学习阶段基本都未开设专业写作课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方法较为陈旧,如背诵法、仿写法。初期效果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思维容易固化,不能灵活应用储存在记忆中的文章,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在问及“汉语应用能力中,你认为哪一能力提高是最难的?”有84%的学生选择了写作。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未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基础差;二是学生在写作时存有怠惰思想,往往采取回避或消极应对的态度。
2.3.2 培养措施
(1)上好第一堂汉语写作课。教师在授课时,通过测试练笔的形式,定好目标,找出与达成目标之间的差距。也可以通过案例导入,引导学生认识写作的重要性。
(2)关注汉字书写规律教学。由于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养成不良的书写习惯,汉字书写不规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将汉字的书写要点、规律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
(3)授课过程中适当穿插专业课程写作知识。鉴于目前专业阶段未开设汉语写作课的现状,在预科阶段,适当穿插专业写作内容。如在讲授报告时,可将实验报告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教师设计好“导学案”,明确告知实验报告的形式(实验目的、阐述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写法等,让学生心中有数。
(4)改进写作方式方法,变“写―评”为“写―评―写”方式。大多数学生拿到教师评改后的作文往往只关注分数,而不去关注教师的评语,更谈不上改正了。为提高写作水平,这样的现状亟待改变,变一次作文为两次作文甚至是多次,评分以最后一次为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多次练笔,是提高学生汉语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
3少数民族汉语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技能意识。培养汉语技能意识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利于学生汉语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改进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转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
(2)以“读”为载体,培养学生汉语语感,强化人文素养培养。在语言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将文化知识穿插于教学中,并解释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语言,顺利达到交际的目的。
(3)做到学生在校期间汉语教学不断线。职业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在四年(1年预科+3年专业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汉语学习不断线,可采取逐年递减的方式,预科结束进入专业学习后,除学习专业汉语外,另外再适当开设汉语听说、汉语写作课程,课时量不宜过大,以每周2学时为宜。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继续强化汉语学习,也可以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
(4)改进教学方式,让“翻转课堂”早日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由教师创建视频,并列出相关的学习任务,学生提前登录网站观看视频并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解惑答疑,进而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目前,有教师已将翻转课堂理念应用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但由于教学资源和技术水平有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而只是对传统课堂的优化。翻转课堂在汉语教学中的推广,还得致力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仅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汉语教师积极投身于视频课程资料的建设工作,分析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剖析每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
4 小结
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方面,听、说、读、写各有侧重点,不能顾此失彼,处理好四者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规划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汉语综合应用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汉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文慧.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技能意识的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2).
[2] 孙丽曼.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1.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 中职学校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28-02
一、中国设计呼唤民族化设计形式和风格。
自十九世纪中期,平面设计独特的信息承载方式和海量的承载数目,深刻地改变了人类信息传达的手段和文化传承方式,推动人类社会由文字时代进入图文时代。平面设计水平,是该国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精神的综合体现。坚持和发展民族化一直是各国平面设计者秉持的基本原则。
二、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与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教学内容。
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专业最根本的学习科目,是绝大多数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真正涉足设计领域的起点,是学生建立基本设计观念的重要过程,对于学生后期的专业设计学习而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构件。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以下三个部分:一是构图方式,即一个设计的构图内容如何在视觉上进行安排,包括放置、组合、排列、视觉流动等;二是构图内容,即设计中使用的对象,如照片、图案、图标、装饰、排版、背景等;三是构图概念,即设计主题、内涵和风格方面的抽象归纳。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结合上机练习形成平面设计基础技能。平面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导,使得学生的上机设计实践有章可循,学生通过上机设计实践练习,可将平面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
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即具有云南少数民族显著特点的标志性图案和纹样,是被云南少数民族人民认同的,凝结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云南少数民族尊严和利益的形象和符号。
三、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着课程教学内容单一重复、教学方法僵化、教学过程死板、学生厌学、上机实践效果差等严重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该课程对于学生而言,由垫脚石变成了绊脚石,影响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民族意识淡薄,创造能力缺乏、平面设计基础知识与应用脱节,毕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岗位需求,这使得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教学陷入困境。如何改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效果随即成为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四、将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应用于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设想。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云南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中职学校配备齐全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中职学生丰富的成长经历体验,中职学校平面设计基础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中职学校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等,都是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将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应用于中职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的可行依据。因此,特作以下教学设想:
1.多元化教学情境设计。通过云南少数民族故事典故的引入,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或短片的播放、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物品展示等方式,构建出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多元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充满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的符号化语境中,充分感受这些传承多年的文化瑰宝的迷人魅力,唤起学生探索民族文化的热情。
2.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的教学内容处理。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推动力。相对于传统的黑板、书本等单一化媒体教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图片、动画等形象、具象的内容更敏感,更容易接受。
3.结合理论学习与上机设计实践。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及中职学校配置完善的多媒体网络机房,为将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纹样应用于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中这颗种子提供了有利的土壤。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作家协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4155
国内刊号:53-1081/I
邮发代号:64-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著作权法 法律保护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分析
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第6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我们发现作品的定义是要求“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这些要求显然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界定有很大的难度。
我们知道大部分知识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但其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出新的知识。以民间文学艺术的历史题材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和原先的素材是分开的,具有确定的创作主体和特定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两者之间有时重叠性比较大,界限模糊,难以区分。这是我们探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规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刘春田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由某社会群体(而非个人)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歌谣、音乐、戏剧、故事、舞蹈、建筑、立体艺术、装饰艺术的文学艺术形式[1]。笔者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特定民族或区域的社会群体集体创作,通过口传心授、模仿等方式,在本区域内世代流传的、反映本地域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群体特征、自然环境等特有成分,又不断的为群体发展的文学艺术作品。列举式规定可吸收和借鉴《示范法条》的典型表现形式,具体表述为:1)故事、诗歌、谜语、谣谚、传说、寓言、神话以及其他口头或书面民间文学作品;2)民歌、戏曲、器乐以及其他以音乐形式表达的民间艺术作品;3)舞蹈、游戏、民俗活动以及其他以活动形式表达的民间艺术作品;4)皮影、剪纸、绘画、书法、服饰、器具、代表性建筑以及其他以有形形式表达的民间艺术作品。
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确定的权利主张主体
民间文学艺术体现的智力创造成果是一个群体的,而不是任何特定的个体,它“最原始的创作者可能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它逐步变成了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整体的作品,其作品所有权和著作权应该属于产生这些作品的群体,而不是任何特定的个体”[2],这会导致谁是真正的权利主张者的问题。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整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财富,“有些民族或群体认为属于本民族的作品或宗教仪式是神圣的,不愿为外人所知,若随意发表,不论其赢利与否都会严重损害该群体的精神利益”[3]。
(二)保护时间不易确定
现在各国是对于一定的知识产权予以一定年限的限制,但是民间文学艺术由于其自身价值形成的特殊性,简单地规定一个期限非但不能给予保护,这样会使相关的权利合法地被免费使用,原因就在于其在时间上的续展性和主体的不确定性。我们知道民间文学艺术是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学艺术所形成的价值是一个集体在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形成的,每一历史单元都是文化的传播时期,也是再创作时期,因此很难认定它的保护期的起始点和终结点。
(三)保护存在很大局限性
首先,民间文学艺术就是一个民族的人创造出来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它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就是它的广泛性、开放性,民间文学艺术更多所体现的是其群体的文化特征,注重这种文化能否得到持续存在并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不被歪曲和随便利用。另外,运用知识产权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核心就在于经济权利的确立、合理的商业利用及市场价值。民间文学艺术作为特定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又无法行使专有权是令人遗憾的,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所提出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乃至于传统知识和遗传基因等传统资源的初始意图不同。
(四)新作品与原作品的差别性
第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集体性质,创作主体具有不特定性,但是运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再创作的作品其权利主体是明确特定的,他们根据其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理解,经过改编整理,创作出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区别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体现出创作者的个性特征。第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形成于民间,具有长期性,而再创作作品是“作者在运用已有的民间文学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4],它们是源与流的关系。第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经历几代人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虽有创新,但还保留着原有风格特色,而再创作作品想要受《著作权法》保护,必须具备一定的独创性。因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根据其进行再创作的作品的区分把握也是需要解决处理的一个问题。
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建议
(一)明确著作权的主体
针对主体不确定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民族聚居地或地方设置例如××民族理事会、研究会、××地区会所等形式,来研究整理本民族本地区的民族文学艺术作品,从而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得以保护并发扬光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内容广泛、博大精深,根据其内容、表达形式、体现的特色等可以明确属于某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如某个民族特有的民间习俗、故事传说,像属于全体赫哲族群众的《想情郎》等,可以由该民族的理事会、研究会来代为行使整个民族对此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等权利,国家可以规定文化行政部门主管该项工作,各民族理事会可以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等经过整理,报经文化行政部门登记备案。
(二)明确改编者的权益
我们可以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负责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受任何人的歪曲、篡改和丑化,鼓励改编整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但是改编者和整理者对其改编整理后形成的新作品必须注明来源出处,并且要向一定的部门支付一定的许可使用费。任何人都不得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据为己有,也不得反对他人对其重新进行改编和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个人或组织,应尊重产生该作品的民族或群体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得歪曲原作品,不得给产生该作品的群体造成精神伤害。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或经改编创作而形成的作品不得向外国人卖断著作权。同时私人、集体所有的非常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和实物,坚决禁止出售或转让赠于给外国人。
(三)无期限保护
《著作权法》第2章第3节“权利的保护期”中规定了权利保护期为作者生前及死后50年,合作作品到最后死亡的作者的死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这都有明确的期限。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经人们改进,再创作流传数年,认定它的起始与终结不易,以至无法从事实上来确定它的最后一个创作者,来确定它的保护期限了。而且,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抛弃丢失它,更不能确定一个期限来保护它而其他时间任由他人任意践踏它。因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从事实上和民族感情上来说,它的保护期限都应该是无期限,无期限保护我们丰富多彩、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使用上采取许可使用和收费制度
让文化行政部门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它也可以将其部分权利下放由各民族理事会、研究会来许可,但是要向有关部门备案登记。另外,还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收费。明确属于某民族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使用费用由该民族理事会收取,提取其中少量部分上交国家文化行政部门,该许可使用费除支持理事会的基本运作外,主要用于宣传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组织专业人士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整理和研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传播,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它,还可以与地方政府等联手搞项目,像建旅游基地、度假村,让游人身临其境感受某个民族的民族风情等。
面对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这一公众性课题,一方面,要利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在传统知识和知识产权相结合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应积极地在知识产权制度以外,运用多种法律诸如文物保护、旅游管理等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以及公共政策的扶持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民间传统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等项措施,更重要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不仅是商业上的开发和利用的,而是以保持、尊重与弘扬为直接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
[2]李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条文释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3]刘心稳.民间文艺作品:呼唤立法保护[j].时代潮,2003,(3).
[4]王鹤云.民间文学艺术的版权保护制度[eb/ol].sipo.gov.cn/
关键词: 唐代 渤海国 文化融合 艺术发展
唐代渤海国是我国唐代东北边陲的少数民族政权。渤海人积极学习盛唐的封建文化,同时又吸收了高句丽文化和日本文化等不同类型的文化,并使之逐渐融入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之中,从而形成了灿烂的渤海文化,绚丽多彩的渤海文学艺术,不仅丰富了祖国的文化艺术宝库,而且成为与邻国进行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纽带。同时还佐证了渤海王国臣属于唐这一历史事实。
一、文化融合,促进艺术发展
渤海国在政治上极受唐朝影响,采用唐朝的政治军事制度。经济上则积极引进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同内地贸易岁岁不绝。从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的著名诗篇也可以看出,渤海与唐的亲密关系。诗中说:“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渤海国的交通便利,无论是陆路、水路都有重要干线和航道,这必然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当时渤海国的水陆交通主要有通往唐朝的朝贡道;通往日本的日本道;通往朝鲜的新罗道;还有与周邻陆路交往的营州道、契丹道等。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繁荣的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变化。从现有的渤海文字看,当时渤海曾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渤海人的文字和书法曾被日本人誉为“笔下雕云”、“毫含松烟”流存下来的渤海诗文不多,但体裁多样,有绝句、律诗、古风、七言、五言。渤海的诗曾得到晚唐诗词大家温庭筠的赞誉:“盛勋归旧国,佳名在中华”。出土的渤海国贞理贞孝二公主墓志铭,都是酷似唐代风格的骈文杰作。渤海的音乐和舞蹈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据文献记载公元740年渤海国已珍蒙出访日本。就曾为日本宫迁演秦渤海乐,随后日本宫造成派内雄等人来渤海学习“音声”,并被吸收为日本宫廷乐。至渤海国灭亡后,其教坊一直为辽人所用。宋人王曾使辽时,曾在柳河馆一带,目睹渤海遗民载歌载舞的场面。他写到:“渤海俗,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仕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宛转,号曰踏锤”。我们从现今许多满族舞中都能看到这踏锤舞的影子。渤海人崇尚佛教,都城遗址中已发现寺庙址有11处,各种佛像无数。现存兴隆寺的最典型的佛教珍品“石灯幢”,制作之精美,造型之天成,堪称国宝。
二、渤海国的艺术形成与影响
渤海国在书法、绘画、音乐和舞蹈等方面既是对盛唐文化的传承,又是对唐文化的发扬。唐代书法名家辈出,各放异彩,把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也逐步传入了渤海地区。在这方面,为数众多的留学生与学问僧及入侍的王子、王弟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在长安等地学习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中原的书法艺术,并且在返籍时,把它同诗文一起带到了渤海,深受朝野人士的欢迎。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以文治著称,除以诗文见诸记载外,也酷好中原的书法艺术,这不能不对渤海的知识分子,发生积极的影响,涌现出一批造诣很深的书法家。可惜他们的作品大都无存,幸而贞惠公主墓碑为我们保存了珍贵的渤海书法艺术的真品。碑文是用标准的汉文楷书写成的。书体工整,清秀挺拔,显系出自名家之笔,且有明显的唐代书法的风格。贞惠公主死于大钦茂宝历四年(七七七年),当时还是渤海的前期,书法水平已达到这等纯熟的地步,此后渤海书法艺术的发展就可想而知了。唐代的绘画,诸如人物、山水、花卉、禽鸟诸品,争妍斗艳。遗憾的是,大多残损。但是,我们相信,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湮没无闻的渤海绘画艺术,将会重见天日,大放异彩。
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归根到底,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渤海文化也不例外。渤海劳动人民在继承先世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大量汲取了邻近地区、民族和国家,特别是高度发达的中原文化——盛唐文化,创造了著名的海东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绚丽多彩的渤海文学艺术,不仅丰富了祖国的文化艺术宝库,而且成为与邻国朝鲜、日本进行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纽带。渤海的文学艺术,从一个侧面证实渤海王国臣属于唐,与唐朝“诗书本一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人作为一名来自内地的满族学生,对民族文化十分热爱,在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更是对的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除了阅读大量有关文化的期刊文献之外,还克服了种种困难,走过了除阿里和昌都的偏远地带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对舞蹈学相关的理论和学说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尤其通过阅读观看大量的国内外舞蹈、艺术、美学等相关专着、论文和影像资料,逐渐产生并形成了与舞蹈学相关的,尤其是自然舞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学习期间的重要关键环节,也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本人根据导师的指导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珞巴族舞蹈生态研究——以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为例》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从不缺少辉煌灿烂的文明。那如万花筒般的文明,正是由中国 56 个民族各自独特的文化所构成。珞巴族是我国 56 个民族中的一员。1965 年经国务院批准确认为单一民族,成为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珞巴族主要生活在南部的珞瑜地区①,由于非法“麦克马洪线”的划定,使珞巴族成了跨界民族,大部分珞巴族生活在印占区,少部分生活在中国实际控制区,包括林芝地区的米林县、墨脱县、察隅县、朗县,以及山南地区的隆子县等地。和平解放之前,珞巴族一直在大山深处过着刀耕火种、刻木结绳记事、狩猎的林区生活。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形成了独具珞巴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很多民俗活动和祭祀仪式中,曾出现过相对原始的珞巴族舞蹈,比如驯牛舞、杀牛舞、出征舞、复仇舞、刀舞、巫师舞等。伴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珞巴族经历了从原始林区生活到集中定居生活再到现代生活,这样的变迁,虽然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大大改善了珞巴族的生活条件,这种改善也改变了珞巴族生存的生态环境,珞巴族的意识形态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对于人类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珞巴族在大山深处生活的历史传统,使其拥有天体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独特的风俗习惯。由于历史原因和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划定,更使珞巴族成为我国境内较为特殊的一个少数民族。珞巴族所处的地理区位相对偏僻和闭塞,给有关其相应的学术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珞巴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很多文化艺术都是依靠口传身授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发展,这些无疑又带来了学术研究上的难题。因此,有关珞巴族传统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显得尤为珍贵。有关珞巴族研究的学术成果主要有书籍《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民族出版社,2009)、《珞巴族简史》(《珞巴族简史》编写组,民族出版社,2009)、《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珞巴族》(崔华洋,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珞巴族》(王玉平,民族出版社,1997)、《珞巴族——米林县琼林村调查》(龚锐、晋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民俗文化》(陈立明、曹晓燕,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等,其中《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珞巴族的历史演进、社会变迁、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中,主要包括珞巴族民间文学调查、珞巴族民间歌曲调查。珞巴族民间文学调查用了三十三个小节的篇幅,介绍了珞巴族民间的三十三个传说故事;珞巴族民间歌曲调查用了八个小节的篇幅,介绍了珞巴族婚丧嫁娶、节庆仪式中的曲调。这是笔者所了解到的较早如此宽泛系统地对珞巴族文学艺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世人了解珞巴族起源、发展和生活现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但很遗憾的是在珞巴族民间歌曲调查中,虽有边歌边舞的记述,却没有将珞巴族的自然舞蹈进行描述和介绍。
第二章 珞巴族概况
2.1 珞巴族的起源
研究民族起源问题一直是人类学的重要内容,人们通过考古、历史记载、语言、文化艺术及风俗习惯等为材料 , 探讨人类或民族的起源。珞巴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现使用的文字普遍是藏文,还有一部分使用汉字,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珞巴族过着刻木记事和结绳记事的生活。现代民族问题研究之前,很少有问世的珞巴族文献,在极少数的藏族文献中只有星星点点的记述。1346 年的藏文史籍《红史》中记载,吐蕃时期松赞干布时代“南自珞与门 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 1564 年的藏文史籍《贤者喜宴》中记载:“如是 南方之珞与门 等,均被收为属民。”两部藏文史籍中所提出的“珞”和“门”分别指的就是珞巴和门巴,涉及的内容仅仅是藏族与珞巴族和门巴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而关于珞巴族的族源问题并未提及。“只是在盛绳祖的《卫藏图识》中描写过 18 世纪时的珞巴族还过着‘不耕不织,穴处巢居,冬衣兽皮,夏衣木叶’的游猎生活。”①由于珞巴族的起源在相应的文献上很难追寻,只好另辟蹊径,那就是珞巴族生活区域的考古发掘、民间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信仰习俗,这些将会对研究珞巴族的族源问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米林县采访调查的时候,县旅游局的珞巴族干部林勇(如图 2-1)向本人讲述一个当地耳熟能详的珞巴族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上天之父与大地之母结合后生下两个孩子,一个名叫“达蒙”,一个名叫“达宁”,前者是姐姐,后者是弟弟。弟弟达宁擅长狩猎,经常会把活的动物幼崽带回来交给姐姐来驯养。姐姐达蒙除了驯养动物之外,还会去田野森林中挖掘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头脑还学会了用藤条和木头摩擦生火。时间久了,弟弟对姐姐产生了感情却遭到了姐姐的反对拒绝。一次去天上会见天神太阳的时候,太阳告诉他们,地上只有他们一男一女,虽然是姐弟也要结为夫妻,否则人类就不能繁衍生息了,于是将他们关在了笼子里,迫使他们结婚成为夫妻,所以他们的后人就是现在珞巴族人。
2.2 地理区位和人口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