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化学常见化学式

化学常见化学式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1 17:07: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化学常见化学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化学常见化学式

第1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优化方案;操作简便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1-009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45

2010年5月笔者和吴江横扇中学徐萍老师、吴中区胥口中学黄月文老师有幸代表苏州市参加了江苏省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最终我们获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笔者以大赛个人第二名的成绩荣获一等奖,同时还获得了展演赛的第三名。赛前为了准备此次大赛,我们在苏州市装备中心和教科院联合组织下对初中每一个化学实验都做了充分的训练或优化,现挑选几个初中常见实验优化方案和大家分享。

一、氨气和氯化氢气体混合实验的优化

1.问题提出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一章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中,为了让学生观察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设计了将装有氯化氢气体和氨气的两瓶气体混合,产生白烟现象的实验,该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但是课前却需要老师去花较长的时间去分别制取这两种气体,一般初中化学实验室没有条件将这两种气体长时间保存,所以只能现制现用,如果教师连着两节课上两个班的话则几乎没有时间再去重新准备实验。

2.优化方案

(1)实验仪器和药品

集气瓶、玻璃片、胶头滴管、浓氨水、浓盐酸

(2)实验操作及现象

用胶头滴管分别在两个集气瓶底部各滴入2滴浓盐酸和浓氨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将滴有浓盐酸的集气瓶倒置后叠放在滴有浓氨水的集气瓶上,抽去玻璃片,可以观察到瓶内同样会有大量白烟产生。

(3)实验原理

由于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强烈的挥发性,会使瓶内产生较多的氯化氢气体或氨气,另外由于瓶底仅滴入了2滴液体,不会流淌洒出而影响实验效果。

(4)优化后实验优点

①当堂演示、当堂准备,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前准备时间。

②微型化实验,可以节省制取两种气体所需的药品。

二、微粒间有间隔实验的优化

1.问题提出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中,为了证明微粒之间有空隙,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取一根约30cm长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先往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1/2,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开口的一端,颠倒数次。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会发现,由于细玻璃管管径较小使用胶头滴管添加液体所需时间较长;另外液体添加满玻璃管之后将玻璃管颠倒数次,由于管径小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两种液体充分混合均匀。

2.优化方案

(1)实验仪器和药品

50mL容量瓶、烧杯、橡皮筋、玻璃棒、无水酒精、滴有红墨水的水。

(2)实验操作及现象

先向容量瓶中注入约25mL的水,再用玻璃棒引流向容量瓶中注入无水酒精至瓶颈接近瓶口部位,将橡皮筋固定在液面处。盖上瓶塞,用手抵住瓶塞上下颠倒容量瓶2~3次,静置观察,可观察到此时液面明显低于原液面。

(3)优化后实验优点

①操作方便、节省时间,液体容易添加和混合均匀。

②现象明显。容量瓶下部容量大,混合后体积变化大,在瓶颈部位液面下降更为明显。

三、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的优化

1.问题提出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中,关于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仅记录着“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L水中大约能溶解1L二氧化碳气体,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但并未设计相关实验。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第六单元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则设计了右图的实验: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2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即使经过振荡由于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速度较慢,溶解的量较少,因此实验效果并不明显,个别教师在做该实验时,甚至故意用力握紧瓶身来达到瓶子变瘪的效果。

2.优化方案

(1)实验仪器和药品

平底烧瓶、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弹簧夹、烧杯、滴加红墨水的水。

(2)实验操作及现象

向集满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的烧瓶中注少量水,立即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上并旋紧,充分振荡后,将玻璃导管伸入盛红墨水的烧杯中,打开弹簧夹,可看到导管中红墨水迅速上升。证明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了。

(3)优化后实验优点

①现象明显、操作简单。

②如果将红墨水盛在量筒中还可计算出被溶解的气体的大致体积。

四、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优化

1.问题提出

传统的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当堂演示实验所需实验装置和仪器较多,需要有氢气发生装置、验纯所需仪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实验过程也较繁烦,既要检查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又要验纯氢气,因此这个实验操作所需时间也较长。

2.优化方案

(1)实验仪器和药品

预先用排水法收集的一集气瓶氢气、酒精灯、一端绕成螺旋状的铜丝。

(2)实验操作及现象

将铜丝螺旋状的一端在酒精灯外焰部位充分加热至变黑(如放在内焰或焰心部位氧化铜又会被酒精蒸气还原成红色的铜),趁热伸入倒置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黑色的铜丝迅速变红,将铜丝移出集气瓶又变成黑色,再次伸入集气瓶则可再次观察到铜丝又变成红色。

(3)优化后实验优点

①操作安全,无危险。由于在敞口的集气瓶中做该实验,因此最大程度的避免了传统实验中可能会有爆炸危险的几个操作步骤。

第2篇

一、尊重每一个学生,用情去感化学生

因为特长生的性格比较外向,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虽然学习成绩差,但他们同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被尊重的愿望,加上现在农村独生子女增多,学生的抗挫能力差,教师更应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课堂中的一声表扬、课后的一句安慰的话语,足以给学生勇气和力量。在课外活动时间,应和学生多接触,多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不但做学生知识的领路人,更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这样,学生才会因为喜欢你这个老师从而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学好该学科。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对于课本中的某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我大胆地舍弃或者降低要求。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守恒的计算、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混合溶液中pH值的计算、有机物燃烧的计算规律、同分异构体的寻找方法等知识,我在教学中就大胆地舍弃。另外,在实验教学中,大胆地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只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等,其他复杂的装置和复杂的实验则不要求。通过对教材知识的适当处理,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都是可理解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2.大胆尝试用“导学案”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看,学生没有动手动脑,学习效率自然低下。针对这种现象,我积极引入“导学案”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概括和整理知识,然后让学生把知识要点和形成的结论写到导学案中,这样学生对当堂课学习的内容就会印象深刻,而且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3.搭建平台,构筑学习小组

我把班里60个学生分为12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长都由化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督促检查和指导本组成员的作业和学习情况等,对一些学习能力特别弱的学生,教师则进行个别辅导。通过分组探究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合作交流,使他们从中体验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很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

三、复习阶段,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

特长生由于在高一高二以及高三的上半个学期中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特长学科的训练上,所以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体系,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比较粗浅。在高三不到四个月的复习时间内,要学生把高中三年的文化知识全部掌握并学会应用,难度相当的大。因此,我们特长班的教师精心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后练习显得尤为重要。

1.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从近五年的高考题中选出一些最能体现考试大纲要求的比较容易的题目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后时间先思考,把会做的题目先完成,不会做的题目互相讨论或留到课堂上和老师一起探讨。

2.课堂上讲评事先留给学生的练习,通过讲评习题的方式顺带复习课本中相关的内容和知识,总结规律,交代学生做好笔记。课后,学生再根据这一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陌生的知识要点重新复习。

3.在习题讲评中尽量做到一题多问,在原题的基础上设置一些新的问题给学生思考,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归纳能力,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4.大胆舍弃某些偏难内容,毕竟特长生在高考中分数的要求比较低,所以不能像对文化生那样要求特长生,否则将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

第3篇

一、了解学情,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考的动力,是思考的源泉。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一定要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思考能力,这些会对学习新知识发挥迁移作用。教师在讲新课的时候,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学生课前预习,就是要学生先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一种特殊的对话活动,与文本对话,根据自身经验理解文本意义。在预习的过程中,对于有些文本学生能理解,对于有些文本学生不能理解,没有读懂文本,学生就会形成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教师了解学情后,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

如讲《方程式的意义》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学教材第一页,然后问学生:“自学完教材后,你们认为本节课有哪三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然后让学生写在纸条上交给我。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问题进行简单的统计,发现学生都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了问题,如方程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学习方程?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方程和等式与天平有什么关系?……我了解了学生对本节课的一些情况,把统计的结果告诉了学生:透过这些问题,我知道了大家都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积极思考,有些问题会在课堂上解决,有些问题还要继续研究。接着告诉学生我们为什么学习方程?方程是什么?它跟等式有什么关系?

二、注重对话交流,关注问题解决

学习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学习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如果参与了定理的归纳,参与了概念的建立,会对定理和概念深刻理解并掌握。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活动形式,包括小组活动、自由组合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对话交流,学生就某一问题能够进行广泛讨论,参与到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如讲《多位数加减法》一课时,在学习完课本上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内容后,讲例题450+350=?560-360=?这时可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两道题该怎么做,同学们讨论热烈,他们之前掌握了几百加减几百的口算方法,掌握了几十加减几十的口算方法,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努力的推想,推想这两道题的口算方法。学生们都在积极的思考,交流着各自的推想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充分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第4篇

关键词 技术 应用 网络 思考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与空间,为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本文就其在化学新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谈谈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课件制作与新课程教学的整合 

(一)做好课前研究,积累备课资源。课前研究是教学的准备,只有课前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备课过程中,化学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多方收集积累备课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素材库和教学软件,以及相关的CD、VCD资源,选取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来制作自己的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同时,教师可尝试在Internet上建立自己的网站,把以网页浏览形式制作的CAI课件、教案、论文等放在该网站中,并把在教学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从而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

(二)使课件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以优化教学过程。实践证明,正确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内容形象生动,使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接受快,课堂效果好。怎样才能使多媒体与教学过程有机整合,以优化教学过程呢?笔者认为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给学生多种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现象和本质,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改善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突破难点。教学中的难点,有些很难用传统的方法讲清楚,若用电脑模拟,就能取得良好效果。如在核外电子运动理论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动画和声音的效果,把静止的图片变成了能够运动的二维或三维动画,而且在核外电子跃迁时发出特殊的声音。我们运用动画及声音来表示核外电子的绕核运动及其跃迁时释放或吸收光子的过程。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更为直观,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形象化。

3、模拟实验。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往往对其反应过程很难分步观察与判断,但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模拟控制实验的进度,调整教与学的过程,在教师与计算机的默契协作下,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同时,模拟化学实验能让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过程,明确实验对象发生变化的现象和条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4、演示整合。化学教学中经常要对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概括、总结。例如,对化学实验的复习,教师很难把大纲中要求掌握的仪器装置一一画出,也不可能把所有演示过的实验再重复演示一遍。但是我们如果制作多面体课件进行模拟操作,就可以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重新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这样就有利于比较、归纳、理解和记忆,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和系统化。 转贴于

(三)充分利用网络,深化反馈检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构建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独立地上机学习,并辅之以必要的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正确结果或解答其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排除学习障碍,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教师应指导学生访问相关的教育网站,如中小学教育教学网(k12.com.cn)、中国化学教育网,等等很多的化学教学网站,查看相关内容,以扩充化学知识,使学生视野开阔、思路广博。

二、课件制作及使用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优势显而易见,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如下问题:

(一)不能用课件完全替代传统教具。多媒体课件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工具,凡是能够用普通教具如模型、挂图等实现的就无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应该处理好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粉笔和黑板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应该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

(二)不能简单地用课件代替思考。多媒体教学,学生普遍认为信息量大,内容多,很难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进行“填鸭”式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多媒体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三)不能用课件替代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概念及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原理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所以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化学实验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细心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也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第5篇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化多元的时代,文学在当代俄罗斯日益边缘化、多元化、市场化,文学评奖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与考验,在市场化与审美化之间游离不定。文学评奖的自由化、民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特征,一方面解构了苏联文学专制权威,形成自由民主风气,促进文学独立自主发展,进而促成文学范式的转换;另一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奖项数量的泛滥,文学书写的僵化,美好感情的枯竭,文学导向的失范,伦理道德的失衡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评奖机制如何建立健全

评奖机制是奖项得以顺利运作、协调发展的保证,更是评选结果获得公众认可的保障之一。文学评奖自1991年设立运行至今,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化,也需要在某些方面不断完善与发展。

每一个文学奖项受瞩目受信任的大部分理由在于其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倘若一个颁发了数十年的文学奖项,每次评奖连公布获奖者日期都无法确定,没有明晰的时间表,缺少既定的评审程序等基本规则,那么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必然受到质疑。因此,从参选之初就增强评价的透明度,制定合理的操作程序,通过媒体网络扩大宣传面,科学客观评审文学作品,注重作品的艺术性,是极为必要的。毕竟,优秀而适当的文学评价对繁荣和发展文学事业有巨大推动力,它们应该注重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提高。

如何拓宽作品送审参评渠道,也是评奖组织机构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般说来,当下文学评奖的机制主要参照国际奖项和苏联奖项来制定,其评审组织架构基本由顾问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组成,具体事务由秘书处统筹负责。按照评奖规则,每年由评委会选出若干提名人和少数评委。每位提名人可以根据评奖要求推荐若干作品,推荐材料和被荐作品集中送达评委会,由评委会公布入围名单,并最终投票产生惟一胜出者,而结果一般在新闻会或晚宴酒会上公布。平均说来,文学奖项的入围者一般在3到10位之间,此举一是为了提高并保证入围作品的文学水准,一是为了规范评奖机制,扩大入围者的职业范围。尽管如此,每年还是有不少佳作未能及时入围以俄语布克奖为代表的文学奖项。

文学生产和文学竞赛是不能相互取代的。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准是使用价值(即审美价值),而现在很大程度上却用交换价值(即货币数额)来体现,自然会出现诸多意外问题。提高奖项自身的“含金量”,并非可以盲目追求高额奖金甚至以此做商业广告,忽视创立文学奖项的初衷,影响公正性。

作家团体如何面对现实

在当下俄罗斯文坛,“……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商业调子、法律概念、必须推广作品的市场准则、与伙伴分享奖金、尝试着猜出可能的争论并对争论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是俄罗斯作家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经常遇到的一切”。对于作家群体而言,诸如如何直面现实人生,正确对待文学艺术,时代感与艺术性如何共存等问题是需要他们共同面对的。

作品的时代感与艺术性如何共存,是作家在写作中必须考虑的事情之一,也是文学奖项在评审过程中确立的立场。当下俄罗斯重要文学奖项的获奖作品在艺术上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总体水准尚需进一步提高。作品评审过程中必须面对如何解决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与时代性的矛盾。“公开、公平、公正”可以说是所有文学奖所持有的立场,但需要澄清的是艺术性强与受读者欢迎何者是文学奖项所关注的立场。毕竟,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其艺术性/文学性究竟如何,尚需作深入考察;而一般说来,艺术性强或过于先锋的作品往往遭遇接受面小的限制与乏人问津的尴尬。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小说创作存在着“泛化”现象。根据作品的审美对象、精神取向和题材内容,可以把“泛化”现象的特征归为四点:反思文字的消疲、都市文学的发展、女性文学的崛起和通俗文学的繁荣。导致“泛化”的原因是国际间文学、文化的交流,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创作方法的多元化。小说的泛化现象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21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如何直面现实瞩目人生,以艺术形式反映人之生存状态,关注人之精神建构和审美提升,显然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当代作家最迫切的任务之一,是将所知道和所理解的东西、人生经验以及曾经的痛苦和沉重,用语言艺术地呈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文艺评论家斯捷潘尼亚恩认为,可以像以前那样谈论“我们文学的教导特性” 。尽管当下文学处于边缘化态,但“在俄罗斯,文学仍然是文化的中心”。

读者群体如何提高修养

作为文学消费主体的读者,对文学作品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文学作品正是在读者的阅读中产生价值。“一些大众文学出版社的文学奖在世界上出现并有活跃的表现导致产生新的文学现实,这一现实按市场规律生存,改变着读者的评价标准,在作品的销售量与艺术价值之间树立了平等的标志”。如何培养有辨识力与高素质的读者群体,怎样改善民间批评呼声的缺席等问题,是文学生态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文学读者群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文艺学家瓦・哈利泽夫的论述来说,就是“大众读者同精神和美学传统的疏离”,“精神空虚的大众充满生活欲望和消费情绪”。有资料显示,2003年偶尔读书、报、杂志的人数百分比分别是40%、43%、47%,从不读书的人数百分比分别是34%、14%、32%;而2005年偶尔读书、报、杂志的人数百分比分别是40%、44%、47%,从不读书的人数百分比分别是37%、18%、39%。与此同时,“分属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们,在阅读范围上,而主要是在对阅读的东西的感知接受上,有较大的差异”。在素以书报大国闻名的俄罗斯,这种数据的增长让人惊心触目。当下俄罗斯读者群体的分流、大众文学与快餐文化的日益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之所以发展迅速,体裁完备,很大程度上与文艺批评的兴盛密不可分。其中,民间文艺批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当下俄罗斯,随着文学的日益边缘化与个人化,俄罗斯文学批评界生态发展呈现专业化、职业化、学院化之趋势。各个作家协会中60%都是批评家,但真正有才华的充其量也只有20个。今天为后苏联批评界定调的是4个有才华的“40岁一代批评家”:帕维尔・巴辛斯基、安德烈・涅姆泽尔、维亚切斯拉夫・库尼岑、德米特里・巴维利斯基,他们身旁还有更年轻的人在充实着队伍。与此相应,民间文艺批评则日益萎缩,鲜有举足轻重者:评论文章趋向专业化,别林斯基一类的文学评论已经消失,将消失很长时间,也许会永远消失。

第6篇

[关键词] 情境 教学模式 活化教学内容开展活动 模拟生活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形式。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设多种有意义的情景,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将枯燥的抽象内容,寓于一个生动有趣、惹人探求的情境之中,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那么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将“情境”作为教学平台,让学生通过语言体验、意义协商、情感交流的方式来习得语言的呢?笔者对“情境化”教学做出了新的尝试。

1 活化教学内容,让英语生动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之本,仅靠书中的知识点远远不能为学生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提供最佳的语言情景。所以注重活化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巧妙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使教材内容内化到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并转化为能力,使内容“鲜活”起来,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让学生容易接受。因此,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灵活多变地创设情境,把教材多样化,不论是呈现新知识还是巩固、复习旧知识,都应使学生尽量在一种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进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教学课堂。

1.1利用直观教具来创设情境。这可以帮助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如自制单词卡片、模型、挂图来辅助教学;利用实物来充实教学;运用简笔画来美化教学,为学生创造一种逼真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与准确,同时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情绪,从而改善学习气氛。

1.2 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形象的感知到抽象的理解,缩短了认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又可突破狭小的地域观念,对各种文化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置身于这些多媒体所创造的情境中学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英语的背景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展了认识能力,听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3 利用身势语言来创设情境。除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媒体外,教师还可以用亲切自然的教态,适当的手势、动作和表情来进行教学,这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既可以避免用汉语解释英语,又可以用英语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感知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直接理解、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英语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语言情境。

例如:以教Season这一生活化气息浓厚的话题,教师可以围绕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这四个季节名词,呈现与之相关的clothes, food, activities, weather等话题,使学生表述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原因。

I like spring/… Because the air is fresh in spring /…

I can eat/wear/do…

It’s sunny and warm…Sometimes it’s cold. /…

同时设计“Reporter”活动,以记者采访形式互相问答最喜欢的季节及其原因,从而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激活了教材。在情景呈现方面教师以自然亲切的教态,用丰富的肢体语言,简洁流畅的简笔画带动学生,直观地为学生创设了情境,加强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新词呈现环节中,配合多媒体精心设计新旧知识的融合。学生可以一边欣赏四季美景,一边学习新词。如spring,周围有四幅图片,分别涉及activities, clothes, food等原有的语言知识,通过直观画面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使新词的学习滚动连带旧知,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则。在新词巩固环节,采用了听音辨别季节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四季的特征做出判断并自由表述It’s summer/…I can… ,加大了课堂信息容量,使学生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练,在情境中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2 开展活动,让英语趣味化

构建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途径的教学模式将成为英语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活”――发挥教师促进者作用,表现在教学内容鲜活,教学手段灵活,活动的多样性等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创设情景,示范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参与要主动,参与面广、量大,以趣味性操练―意义性操练―交际性操练为主,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课堂练习,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体会语言的交际功能。同时启动学生的思维,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和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创设这样愉悦的活动氛围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反应的敏感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活动情境,寓教学活动实践于英语歌曲、值日汇报、讲故事、对话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中,调动各种感官的功能,在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中培养他们乐学的情绪,并在任务的引领下,朝着教学目标靠近,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并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机械的笔头练习或让学生死记硬背来完成句型操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压力大,效果差。因此在上Talking about film这个话题时,我设计了如下一些任务和活动:首先通过Daily talk 和Free talk,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播放电影The Sound of Music 中的歌曲“Do―Re―Mi”片断,将学生带入英语学习的氛围,导入本课的教学任务。接着呈现任务,提出问题:What words and expressions do we usually use when we talk about films? 让学生归纳已学知识点,如:lovely, exciting, cowboy, full of fun等。同时教师给予适当补充并增加相关的新知识,如:What do you think of it ? Who stars in the film? 使知识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拓宽。在新知识展现环节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任务:看电影,编对话。播放学生所熟悉的电影Harry Potter片断,根据电影,利用所给的关键词和词组进行小组对话或俩俩对话活动,完成所学知识的语言应用任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竞赛活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各有分工,擅长口头表达的学生参与设计对话,擅长书写的学生负责纪录所编的对话,在分工协作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使学生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最后设计了谈论我最喜爱的影片这项活动,通过播放电影Titanic片断,让学生向老师提问,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词和句子。在这一开放式的活动中,师生通过语言互动交流,既复习了旧知,又使有语言能力的学生尽情发挥,并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在不断地交往互动中体会语言的交际功能。以上的各项任务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和实践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地积累着语言知识和实践经验,感受成功的乐趣。因此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人为本,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英语,学会英语。

3 模拟生活,让英语交际化

英语学习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达到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目的。教与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更需要使学到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生活走进课堂,使学生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语言进行活动,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感受用英语交际的乐趣和必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比如在设计A Birthday Party 这一课时,笔者把教室布置成开生日party的活动现场,准备了与生日有关的道具,通过唱生日歌,吃蛋糕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生活化的生日晚会情景中学会了重点词组和句型。这种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知识,受到了教育。由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形式的真实性,缩短了教学与现实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了交际能力。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这不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这样对英语的兴趣才会历久弥新。

4 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紧扣教材的特点,研究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并能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这把“钥匙”,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积极、有创造性的学习,整个身心就能得到和谐地发展,也使英语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体验新课程英语[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小班化;翻转课堂;个性发展;常态课教学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已从“有学上”过渡到了“上好学”阶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成了学校教育当前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为此,要不断改造课堂教学,以适应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近几年的探索,我们认识到:应整合东西方教育的各自优势,

不仅展示课要有创意,而常态课更要努力求新。我们的探究和具体做法是围绕课堂教学“六环节”的实施,打造有效的常态课教学模式。

1.指导思想

以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一个座位都充满阳光”为指导思想。 所有学生“齐步走”是理想的追求,但我们更应该研究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每堂课都能“向前走”。所以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彻底地解放学生,把学生由观众席推向讲堂,推向合作表演的舞台。

2.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考纲考点对应的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归纳和比较。

(3)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变通能力。

3.基本流程

课前延伸,自主学习;预习反馈;问题引领;自主思考,开放探究(交流展示——精讲点拨;突破疑难——拓展运用 ;学法指导——有效训练,迁移应用);归纳生成;评价提升。

4.流程阐释

(1)课前延伸:①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编写预习学案。②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③在预习中寻找自己存在的困惑、问题。

(2)预习反馈:①练习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将课前预习内容设计成有一定思维容量的习题进行练习反馈。②批阅学案,发现问题。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反馈。

(3)问题引领:新授课是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最为关键的认知过程,是把课本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加以实践和运用的过程,即一种承载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物质载体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该环节应注意:①背景材料要新,要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及时更新和补充教材。 政治课的概念、观点比较抽象,通常要以材料为载体,通过材料来说明、表现。因为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情况会不断变化,教材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尽量选取功效与书本相同、最近出现的典型事例。一是联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政治经济现象。二是引用电视、报刊、杂志等播发的新材料。②问题的设置最为重要。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需要考虑问题设置的目的、内容、梯度、思维容量及人文素养和学科价值等方面。③问题的设置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思维的开放度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充分体现低起点、高观点、高目标。

(4)自主思考,开放探究:①自主学习。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②合作探究。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③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

(5)归纳生成:①强化落实。对于记忆内容可先进行组内一对一互查。②对于非记忆性内容,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纠正、完善,指导学生自己概括和总结所学内容,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树立主干,形成网络。③围绕既定学习目标或生成学习目标对本节内容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从整体的角度分析重点,剖析难点,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④课堂上要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梳理本节课内容,整理笔记。引导学生注意别人想到自己却没有想到的答案或创意。

(6)评价提升:①本环节重在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师评、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评分、掌声、口头表扬等形式进行。②把评价变为一堂课的助推剂,自然顺畅。因此,评价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合理的时机进行,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高效学习的精神和思维品质。

第8篇

[关键词] 培训 提升 引领 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最能突出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笔者认为,在一个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如果得不到重视,不能“常态化”的开展,就不能说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真正理解,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就显得苍白无力。笔者在此浅谈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管理中的点滴做法和笔者的体会。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我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在中心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实施的。中心校校长任组长,主管全镇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主管全镇德育工作的书记任副组长,负责全镇综合实践活动的督促检查工作。中心校教导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各村小校长为组员,协同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落实各项计划措施。各村小也相应设立了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少先大队辅导员或业务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任副组长,班主任、科任老师为组员,并以中、高年级教研组为单位,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专题研究小组。同时要求每位老师学期初上交一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每个教研组(3~4年组、5~6年组)上交一份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计划,每所村小向中心校递交一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方案。活动实施过程中,领导小组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安全保障,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教师对所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

由于组织健全,制度化、网络化的管理,保证了我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在“常态化”中有序进行。

二、组织培训,提升理念

教师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者、执行者,而且是该门课程的开发者。因而师资队伍建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的重要条件。为此,学校以提升教师课程理念为目标,面向全体教师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几年来,我校多次选派主管教学的领导、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庄河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网上培训、校本研训、听课、上课、说课;参加省举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年轻教师基本功大赛、上课大赛等活动;听取大连市教育学院史良春专家的讲座,还通过网上查寻等方式,及时捕捉新的教育信息。引导教师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学校年级、班级活动目标,并组织研讨活动,使老师改变了教育教学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改变教学方式,不断获取实践经验。

2.以课“议”课,以课“导”课

每学期初,以教研组为单位各自制定一份教研计划,全员参加,上课教师说课,组内教师议课。再从中选择一节较有研讨价值的“活动”课,作为校级研讨课,打破学年组,全校教师参加,并从中选择1~2节质量校高的“活动”。课上报中心校,参加镇级评优。中心校再从镇级优秀课中选择教师参加市级以上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优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校尽力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参加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截止2004年,我镇有12名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被评为镇级优秀课,1名教师获庄河市级优秀课。2007年庄河市、大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我校教师分别为大会提供四节较高质量的观摩课。在此期间我校两位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被评为大连市级优秀课,其中我校张慧老师在参加省举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年轻教师上课大赛中获一等奖,并荣获省级优秀课。

3.专业引领,促进发展

实践证明专业引领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几年中我们曾多次邀请庄河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员来我校指导工作。大连市教育学院史良春专家也多次光临我校,为我校全体教师上综合实践活动示范课,并就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上学期初,我校再次邀请到了庄河市教师进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名师工作室老师一行三人来我校,针对“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予以指导,并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十项工作”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专题讲座。

通过一系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的交流、答疑解难、理论指导的专业引领等培训方式,快速提升了我镇小学广大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实施水平,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实施与课题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挖掘资源,营造“时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每个学生应该必修的国家课程。《课程计划》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平均每周3课时。几年来,我校一直按“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课程表中,并严格执行,为学生的“深度实践”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另外,我们还通过加强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减少时间浪费的现象。

“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一种重要课程资源,因而我们不仅开发利用家庭、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空间资源,还与社会联系,建立了多种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如大连塔岭121现代农业园区、庄河市永兴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庄河市国联果树开发有限公司、庄河市亨大食品有限公司、大连庆洋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等,都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了绿洲。

四、收获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