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1 17:07: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强化数字经济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围术期;应激激素
[中图分类号] R711.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9(c)-0064-03
Change research of perioperative serum levels of stress hormones and other sensitive stress index in hysteromyomectomy under laparoscope
ZENG Liang ZOU Hua-ying HE Xiao-li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Xiangdong Hospital in Pingxiang City of Jiangxi Province,Pingxiang 337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of perioperative serum levels of stress hormones and other sensitive stress index in hysteromyomectomy under laparoscope. Methods 54 patients treated for myomectomy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2 to January 2014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and observation group,each group had 27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pen myomectomy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laparoscopic myomectormy,then the changes of stress indexes of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in preoperative 10 min,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30 min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and average bleeding during the opera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but the degree of varibility of AngⅡ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i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P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开腹手术剔除子宫肌瘤相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围术期应激指标波动幅度较小,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国英,章颖,袁桂兰.子宫肌瘤剔除术3 种术式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08,7(1):13.
[2] Chang WC,Huang SC,Sheu BC,et al.Changes in uterine blood flow following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without uterine artery ligation on two-and three dimensional power Doppler ultrasound[J].Ultrasound Obster Gynecol,2009,33(2):221-227.
[3] 罗红琳.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研究[J].微创医学,2012,7(2):146-147.
[4] 宋晓峰,陆丽华,冯国祥,等.乌拉地尔预处理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160-161.
[5] 钱慧健.传统腹式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血液动力学和应激反应影响的比较[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98):1018-1020.
[6] 苏园园,李远明,何惠嫦.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施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对照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5):B563.
[7] Rossetti A,Sizzi O,Soranna L,et al.Longterm results of laparoscopic myomectomy:recurrence rate in comparison with abdominal myomectomy[J].Hum Reprod,2001,16(4):770-774.
[8] 黄蕾,姚焕玲,黄如亮.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加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6,23(2):257-258.
[9] 边爱平,赵倩,周华.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临床效果评估[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1):65-66.
[10] 冷金花,张震宇,段华,等.子宫肌瘤诊治的热点问题[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5 (4):321-333.
[11]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2-325.
[12] Dubuisson JB,Fauconnier A,Fourchotte V,et al.A Lapar oscopic myomectomy:predicting the risk of conversion to an open procedure[J].Hum Reprod,2001,16(8):1726-1731.
[13] 黎惠玲.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62例临床分析[J].淮海医药,2007,25(1):25-26.
[14] 穆兰芳,芦莉,白文佩.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186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3):1741-1743.
过去十年,我国网络服务经济借助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宽松的创新环境异军突起,成为全球网络服务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实现了由传统实体经济向现代网络平台服务经济的跨越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此衍生出的风险。一是畸形的定价机制。传统经济产业定价权始终掌握在产品和内容制造商手里,服务流通环节是在产品制造成本基础上增加服务附加值而形成的定价机制。而目前的网络平台服务经济发展模式则是服务平台商主导绑架消费者,制造商困于低价销售。这既造成了经济不能有效循环、良性发展,催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也不利于营造制造业由中低端向高端发展的市场环境。二是网络付费消费的机制不健全。由此滋生了各种深不可测的不透明商业模式,造成价值分配扭曲和价值泡沫化,使得真正的产品制造商和专业内容服务提供商难以获取实际的制造和创作价值,对网络服务望而却步。三是网络可信监督机制不完善。知识泛化成了不确定的模糊信息,原本希望通过网络搜索得到的精准信息定位和专业知识解答入口成为虚假广告的策源地,大众不得不擦亮眼睛、自我明辨是非。对网上假冒伪劣产品缺乏有效监督和惩戒机制,建立社会化监督机制势在必行。四是竞争性垄断现象严重。网络平台服务经济造就了少数大平台任性撒钱、垄断市场的格局,中小服务商难以独立生存,要么被大平台收购吃掉,要么因烧不起钱而破产。因此,现阶段的网络平台型服务经济形态应该被视为一种过渡性的新兴行业自发行为,并非健康良性的数字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最终形态。当前,我国正逐步进入以数字经济为代表,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发展要素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继传统实体经济向网络平台经济跨越发展之后的第三个经济发展阶段,是一次新的跨越。这一时期的关键任务是修正企业主导的竞争垄断型平台经济弊端,构建以产业生态环境为核心的透明服务网络数字经济运行新格局。这种新格局更强调在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公共基础服务、公平价值交换服务贸易和社会化监督等方面的体系化和生态化布局,可以支撑价值分配更均衡、资源信息更透明、公共服务更公平、经济协作更高效、生产服务更专业、网络治理更精准、社会监督更穿透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今,国家已采取了一系列的网络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措施。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的意见》,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出发,着力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数字经济公平竞争监管制度、预防和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制度。
把握数字文化经济价值高地,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体系
一是积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推动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文化是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资源,文化、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和核心价值。过去,我国文化产业主体市场竞争意识不足,缺乏依靠科技提升竞争力的主动意识,导致在企业主导的网络平台数字经济发展阶段,传统文化产业难以形成集聚化经营资源和竞争优势。在当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期和机遇期,文化产业应积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调整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数字文化经济,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进程。二是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体系,构建数字文化经济生态体系。文化数字化不是简单的文化资源和内容数字化加工处理,而是涵盖文化发展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首先,要将优秀文化资源转换为具有网络经济价值的资产。过去较为普遍的做法是把文化遗产资源全拿过来,不分优劣、不谈价值地全盘转化,这是缺乏意义和效益的。文化遗产资源是整个中华民族拥有的财富,是全社会的和公益的。这些资源只有在有限权责下经过加工整理处理,形成可复用、可转换的资产,才会具有经济循环的产业价值。其次,要积极构建数字文化经济生态体系,形成数字文化经济健康发展的市场秩序。按照新型数字经济运行格局在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公共基础服务、公平价值交换服务贸易以及社会化监督生态化体系构建的要求,建立包含文化市场监管、数字版权保护、舆情风控与文化传播安全、文化服务信用和服务质量保障等功能的数字文化市场治理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数字文化市场治理现代化;建立数据隐私保护、社会公共文化资源服务等公共基础服务体系,将公共资源和个人隐私信息数据采集从各类互联网应用中剥离,统一下移至公共基础服务体系中;建立公平透明的价值交换服务贸易体系,保障产业生态中各方利益,打击垄断性定价,杜绝价值迂现;建立基于区块链的社会化监督及辅助管理体系,强化从业自律及社会化监督管理功能。
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切实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系
[关键词]数字经济;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模式的服务化、销售市场的分散化与智慧物流的普及化带来了复杂结构的物流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物流各项指标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呈现翻倍增长态势,同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应用,物流路线、选址及仓储等,都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即时服务的终极目标。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的一个新业态,已经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中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改变着工作和职业的性质,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数字技术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会减少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到2030年,可能有多达2.2亿中国工人需要换工作,占中国总劳动力的30%,而物流一直被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这样的冲击,势必需要快速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空间布局、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方法与技术等已经无法适应工业4.0背景下物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体系缺乏系统性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总体思想要求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新文科建设要求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界甚至跨域整合突破界限壁垒,运用“新”(新经济、新技术)、“融”(嵌入式、交融感)、“通”(跨学科、跨领域)、“特”(有特色、很特别)的新文科思维,创新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产学合作协同优化、创新设计新时代文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科教融合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推动跨学科深入交叉互渗、跨领域深度融合贯通。这与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谋而合,因此融合新文科建设思路是深化物流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物流观看了创新教育需要将改革策略及具体举措集成在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全面的适应性体系建设上,只是通过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无法形成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单纯运用一些类似翻转课堂、课堂APP等授课技巧也只是旧有教学模式的完善。
1.2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发展趋势没有保持一致
需求的刺激、市场结构优化和技术变革等改变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增长,“互联网+”促进了传统物流产业的变革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正在让物流行业发生一场效率革命,这些都带来了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紧缺,从而制约了物流产业链的迭代更新。而物流管理教学的目标更多是旧有知识的输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更加关注课程的设置与质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竞争力、领导力、新技术开发能力及社会责任等素养。
1.3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对课程研究较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较少
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物流课程”的中心性最高,围绕该关键词,出现了“物流课程”,“国际物流”,“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高频词,也有结合行业发展背景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例如徐龙闪,肖红波(2021),吕雪(2020),潘鹏(2021)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但教改领域中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研究较少。
1.4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应用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深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层出不穷,日益创新,发展迅速。其中典型的成果是北美地区高校教学技能培训机构CaffarellaRS(2002)提出的BOPPPS教学模型,因强调激发授课对象的主动性,被全球超过100所大学和产业培训机构所推崇。因为物流同时根植于工程和管理实践的,既体现了工程与管理门类学术研究主题的综合,也体现了物流实践中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的交叉融合,因此麻省理工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物流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为我国的物流管理新文科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CDIO的核心思想在于鼓励学生以主动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之间相互交融和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重要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改革行动之一,迄今为止,CDIO在中国的发展已逾十年,但CDIO模式多数仍局限于机械、电气、化工、土木、农业类专业,因此结合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现状,我们认为“BOPPPS-CDIO”教育模式更能够有助于复合型、多元化创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1.5提高管理管理课程群教学效果的需要
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物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教学效果并不匹配。目前整个教学环节与实践中存在着重传授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化的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实践相互脱节、学生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学模式难以匹配学生数学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
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的新需求
2.1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就业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DonTapscoti在20世纪末提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年)》中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造成了物流管理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了很多新模式和新业态,例如尤其在消费市场创造了大量物流新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点,物流业中重复性、机械性劳动更容易被机器和软件替代,此类岗位大幅减少,一线工人的工作日也将因自动化而重新配置。
2.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我国非常重视物流产业人才培育,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就达396所,而物流智能化,物流平台,物流资本化,物流新零售等创新经济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模过小。从物流行业细分领域人才需求表(见表1)不难看出,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强、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二是熟悉物流服务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三是能通过数字的牵引,具备整合管理、业务和技术的能力。
3.数字经济时代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基于数字经济背景建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分层教学模式
3.1.1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通过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调研走访,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对物流管理就业状况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同时整理物流领域需要的数字技能,建立通用的数字技能分类,例如物流数字化开发类,物流数字化运营类等,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指导,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在教学目标上,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按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确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的培养。通过层次化培养目标解决学生基础差异,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课程理论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与思路。教学计划上,拟定培养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教学计划,使课程的教学计划能够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实际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
3.1.2提升教师数字经济和专业知识水平当今的物流业很难避免数字化竞争,现代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区块链,流程自动化RPA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迫切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让教师参加数字经济及相关技术的培训、学习、讲座和研讨等方式,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数字经济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引进企业教师,充分发挥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企业教师不限于物流行业,互联网、新零售、电子支付等高科技行业,这些导师一方面能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够生动还原企业营运环境。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职业指导三重师资队伍结构,进行通识教育,物流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教学,着力培养既具备物流知识技能又具备计算机、大数据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3.1.3丰富物流数字经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与需求、经济、技术、产业链等环境变化以及物流与金融,IT,工程学,建筑等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增加物流数字化运营管理的知识体系与发展动态知识学习内容,保持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在设置经济、管理、工程等一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断更新迭代的细分领域,例如物流与金融学科的融合产生出的仓管质押、代收支付、货车信贷等细分领域;物流与IT的融合产生出的车货匹配、智慧物联网等领域;物流与工程学的融合产生出的AGV、无人机、自动化仓储分拣等领域,合理设置区块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慧物流营销与管理、互联网金融与管理等课程方向,将物流与供应链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突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特色。
3.2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多渠道学习和教学
一是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搭建“数字技术+物流”教育平台,平台教程和案例数字资源库由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和完成;运用“BOPPPS有效教学模组”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架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在线课程,智慧课堂、学习通等方式丰富教学过程,并合理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学情等数据进行分析,营造参与式教学氛围,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上,持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契合,增加物流仿真实验等实践项目、企业实地研究和实习机会,激发学生对实用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考虑数字经济背景下解决复杂物流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完善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学科交融讨论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强化实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教师充分应用实训场地、设备、软件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动手完成各项模拟业务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每年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全国各项物流大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合作意识。用“课程+兴趣+社会”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鼓励学生观察家乡或者身边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物流成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物流管理等文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增加校企实习实践考核力度。企业实习不局限于熟悉物流日常操作,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沟通渠道,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同学物流实习,鼓励企业问题进课堂,课堂理论企业应用,利用APP,QQ,微信,腾讯课堂等数字手段,进行现场讨论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
3.3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解决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实行过程性考核与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实践性。构建多维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参与度和过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试卷考核,线上答题,线下调研,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评分采用试卷评分,课堂和线上讨论评分,同学互评等方式。优化评价方式。加大线上考核比例。线上考核内容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权重设计,比如线上考勤,学情考核,课堂APP讨论等,提高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现象,自发拟定讨论话题。线下学习布置进阶式任务,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学生物流方案设计能力。优化实践环节评分体系。除了考核学生现场实习表现,同时要求学生针对企业问题提出独立的方案,在最后的评选环节,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同学组成的评分组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综合得分。该分数是小组间横向评比、集体评议的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
4.结语
论文摘要:数字娱乐产业作为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研究分析,在分析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优劣势的基础上,探讨了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战略。并针对重庆市在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措施。
数字娱乐狂潮正席卷着整个世界,并已成为当今信息产业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新兴产业。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研究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数字娱乐产业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值点,西部地区如何缩小与我国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已成为政府部门所关注的热点。本文立足于数字娱乐产业涉及的各个层面,以重庆直辖市为例,对西部地区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十一五”建设期间的数字娱乐产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并对如何提升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1.数字娱乐产业与知识经济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着力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趋势。信息技术不仅是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推动力量,而且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和支柱,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标志[1]。随着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加速发展西部数字娱乐产业,是重庆和西部省区顺应时代潮流,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发展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1.1精神文明需要发展数字娱乐产业
可持续的发展大局要求各个产业的发展更加有效、敏锐,其中也包括数字娱乐产业。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数字娱乐产业普遍存在着盲目性,大起大落的现象屡见不鲜,更重要的是,其兴衰已经不仅仅是数字娱乐产业本身的、局部的、行业的事情,而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速发展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是“十一五”建设中数字娱乐产业乃至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的有力推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助于确保重庆及西部省区城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
1.2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因此传统经济的增长不具有持续性。而信息产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依靠知识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是一个与传统产业完全不同、可节约资源、实现持续发展的产业,具有可持续增长的特点。加之,其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形成新的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势必大力加快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因此,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民族文化品牌
通过最大限度地追求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是现代产业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一个本质特征[2]。正是在这种对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追求中,才使文化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是数字娱乐技术发展结合最紧密的产业。当代数字娱乐业发展的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文化水平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创意文化产业”建设热潮,许多地区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纷纷提出了“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之都”等战略性的口号,“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兴建[3]。加快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建设步伐,有助于推动打造西部省区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提高西部省区的影响力。
2.重庆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1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
重庆市正面临世纪性的发展良机。设立直辖市后,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十一五”规划以来,重庆市不断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建设力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目前重庆市已拥有较雄厚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实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精良的科研设备。如今数字娱乐产业作为新兴的一项科学技术与文化并进的产业,其发展的潜力很大。
2.2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其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例如宏信软件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游戏开发平台及引擎,在游戏和动画制作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朝华数字娱乐有限公司,集数字娱乐和文化传播于一身,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引擎WHALE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天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重庆市最大的SP运营商,先后推出了重庆复生记、天极夺宝奇兵等无线游戏,并通过天极无线平台投入运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4]。同时,重庆市拥有众多的高新软件园、电子工业园,目前在重庆大学城正在兴建重庆数字娱乐动漫基地,基地将建立产业孵化园,创办动漫杂志和专业网站,筛选塑造大众喜爱、具有商业价值潜力的动漫形象,开发动漫产品。可见,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加速发展的大环境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带动重庆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2.3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正在改善
重庆市具有良好的数字娱乐产业链基础。重庆市具有完整的出版发行机构,也有著名的信息类门户网站——天极网,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基础。在衍生产品设计和制作领域,重庆本地低廉的生产成本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库,为游戏和动画衍生产品提供了大规模生产的条件。重庆是长江中上游信息中心,凭借其通信和互联网发达的优势,为数字娱乐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如开发大量高水平的基于电信的增值服务[5]。另一方面,重庆与国际上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来渝投资的外商日益增加,客观上促进了重庆地区国际文化交流。因此,在数字娱乐领域可以较容易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快速引进国际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市场运作手段,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目前,重庆本地已有部分企业与国际著名游戏开发企业展开合作,这将促进国际产业界深入了解重庆,关注重庆经济发展,并为展开进一步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2.4高校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核心城市,高等院校云集。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等高等院校每年将培养大量的信息类和艺术类专业人才,为数字娱乐业游戏和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满足数字娱乐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重庆市拥有的各类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经费收入及支出均为西部地区领先水平,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核心发展力,重庆市的人力成本相比北京、上海等地更为低廉,可人才质量毫不亚于东部发达地区。因此重庆完全具备大规模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的人才基础和智力资源。
2.5制约因素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紧密结合经济和智力资源优势,在发展数字娱乐产业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宏观区位中远离经济技术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不利于对人才的吸引;多数企业对数字娱乐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还较差,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风气还有待进一步浓厚,数字娱乐产业兴起的宏观环境还有待改善;知识产权的观念较为陈旧,技术成果转化还比较困难,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目前企业普遍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未能有效地采取大公司战略,强化产业链的优势作用,导致竞争力较弱。3.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
3.1发展战略思考
针对上述情况,发展战略应立足于:以政府指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新区、大学城、软件园及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大力提高数字娱乐企业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倡导技术创新和民族文化品牌意识,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娱乐技术产品,发挥本土区域经济科技和生产力布局优势,因地制宜,构建重庆乃至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动力基地和示范基地,调整和优化当前经济结构,促进数字娱乐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3.2对策措施建议
3.2.1完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数字娱乐企业集群化发展。数字娱乐产业主要是由数字娱乐企业和数字娱乐技术产品组成,而数字娱乐开发基地则是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6]。近年来,国内各地兴起了一股动漫热,许多地方都搞起了动漫产业基地或动漫园。重庆市正在建立沙区大学城数字娱乐动漫基地、九龙坡区美视动漫产业及教学基地等一系列的动漫基地。重庆市应在动漫业不断完善的同时,积极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结合重庆本地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全国数字电视系统的建设。对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提出以下两点措施:
(1)目前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建设力度主要放在招商引资上,大部分的开发区和技术城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该地区密集的高校资源和科研基础建设成果尚未很好的充分利用。今后应该在已有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开发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众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快数字娱乐科技园区的建立和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不断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
(2)采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实施“集群化战略”。目前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还基本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没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数字娱乐产品,也还没有本土大型数字娱乐集团性企业。因此,应逐步扩大企业集团的范围,对成员企业进行整合,以资本为纽带、以数字娱乐园区为载体,逐步实现研发、运营的一体化机制。
3.2.2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如何完善城市形象是重庆市政府不断思考的一大问题。重庆市的形象宣传近几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巴渝文化”、“红岩精神”形象的树立,让“新重庆”这块投资热土持续升温。而企业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其企业品牌是城市形象的视觉窗口,实施“品牌战略”是塑造“新重庆”城市形象的必然手段。数字娱乐产业作为重庆市“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数字娱乐领域的孵化器,起着政府与企业沟通桥梁的作用。重庆市应采取城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与城市形象提升的互动模式。大力推动“十一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抓住重庆本土特色,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选择“数字三峡”、“数字红岩”、“数字磁器口”等具有重庆历史文化特色的精品工程,树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形象和品牌,为整个重庆的产业化进程增值,使数字娱乐产业成为重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2.3转变企业赢利模式,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产业规模。数字娱乐企业作为数字娱乐产业重要的“孵化器”,风险投资尤其对地处西部的重庆来讲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重庆应该抓住本土人才智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加强政府对动漫及数字娱乐产业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比如动漫业,应从高附加值的动漫延伸领域获利,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原创作品,吸引外资,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重庆市应尽快在香港、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与当地数字娱乐企业展开合作,并建立商业合作促进中心,逐步将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融入国际产业链当中;加深与国际产业巨头的合作,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承接国际游戏和动画制作的外包业务,并形成一定规模,带动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版权合作或者转让的形式,开始向海外市场出口自行开发或制作的游戏和动画产品,打造民族数字娱乐品牌。
3.2.4以科技为导向,以人为本,实现重庆及西部地区数字娱乐领域价值增值。以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为依托,在高校及企业生产研发基地的发展基础上,开展数字娱乐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基地环境和条件建设,将已有的制作研发机构进行统一规划与整合,初步建成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人才培训中心及体验实训中心,打造多层次、高水平的西部数字娱乐产业研发、培训一体化的基地,并在基地的建设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开发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同时采取“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争取国家“863”、“十一五”等攻关项目的立项研究。鼓励自主创新,使重庆成为数字娱乐领域的核心地区。
3.2.5完善数字娱乐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数字娱乐产业化实质上包含了两个层次的任务:第一层次是将数字娱乐技术成果商品化,数字娱乐商品产业化,数字娱乐产业国际化;第二层次是利用数字娱乐业的研究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实现产业信息化[6]。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企业和产业化基地的发展,没有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很好的结合,数字娱乐产业的辐射和扩散作用远没有发挥。因此,今后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应该在继续抓好产业化基地,高新区、开发园以及数字娱乐企业和关键技术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数字娱乐产业链的结构优化。以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为中心,建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形成一条由数字娱乐产品的研发、生产到产品的市场营销,再到形成版权的授权,最后到衍生产品开发和营销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模式。通过行业间穿插,使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得以扩展和延伸,开拓数字娱乐产业市场。
3.2.6强化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在企业与文化间发挥调节作用。针对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技术人才优势仍不明显,投资环境培育还不佳,产业链整合不尽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强化其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搞好转制工作,找准市场定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与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造就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家等途径着力营造有利于数字娱乐产业科技转化的社会环境。营造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的自主调节能力,必要的时候弥补市场缺陷,如给出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引导和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加快数字娱乐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工作,增强对数字娱乐技术成果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数字娱乐产业也属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必须以强大的文化资源为后盾,这就需要政府在企业与文化之间发挥适当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是没有优秀的产品导致中国的动漫不景气,实际上这与市场的开拓、策划也有一定的关系。企业和政府不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未能满足动漫受众审美心理和消费需要才是主要差距。例如,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动漫业,特别是动画片,说教味太浓,作品缺乏新颖的创意[7]。政府在这方面应该适当放开,让企业慢慢成长起来,积极鼓励民族文化数字娱乐的发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品牌。
3.2.7构建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及支撑平台。美国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平台化运作是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关键;产业平台建设与风险投资结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加速器[8]。近年来,在市场巨大需求的牵引和政策的扶持下,重庆从事数字媒体产品开发的企业和团体迅速增加,但存在着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脱节,企业和市场脱节,技术与产业脱节的现象,无法支撑数字娱乐产业有效发展。对于高投入的数字娱乐产品开发而言,显然企业开发资金有限,若有标准化、高性能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供利用,则可把有限资金应用到产品的设计和创意中去。其次,通过平台的建设,可为重庆数字娱乐创业团队提供工作和发展环境,避免人才外流,也就保证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重庆市应通过集成和开发数字娱乐产品生产流水线的软、硬件资源,打造该市的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重庆市数字媒体中小企业、创业团队软件平台租赁服务以及增值技术服务,通过资源共享,降低数字娱乐产业的进入门槛,以促进数字娱乐产业的繁荣;该平台还可利用自己所处“产学研”交集点的优势,为企业提供顾问咨询、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加快数字娱乐产业集群化,并推广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及高级产业人才培养。通过重庆数字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提高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技术水平、开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使重庆本土数字娱乐精品大幅增加,为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禹.科学的发展观和信息产业的地位及作用[J].通讯世界,2004,17:15-19。
[2]王文博.发展高新技术促进西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兰州商学院报,1999,15(4):31-34.
[3]李思屈.数字娱乐、营销传播与民族品牌[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32-33.
[4]卓武扬.网络游戏产业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54-55.
[5]叶绿.中国移动数字娱乐服务业现状分析[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4:2-4.
[6]张素娟.数字娱乐产业新的“组合拳”[J].中国电子商务,2005,11:36-38.
关键词:知识经济潮流;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实践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水平也日益提升。为了确保学生所学课程能与时代相符,各大院校必须全力以赴改革此课程。在此背景下,学科教师必须将自身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便确保能够有效革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评模式等,最终保证我国总体科技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知识经济潮流现状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潮流当中,而所谓知识经济,即基于知识的经济,因此,知识应用、创新与传递将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知识经济的主导即知识与相应消费、生产和流通的产品。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工业经济都已经被知识经济所取代,新时代能够有效带动高新产业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革新除了能够让人快速得到更多知识,同时也能让人全面提升知识的获得与应用水平。由此可见,知识经济能够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政治、行为以及经济等各个领域。总体来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二者最核心的差距就在于知识层面。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国家经济的过程中都会依附跨国企业甚至发达国家,因此尽管如今世界经济正处于全球化发展的状态,这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较为被动。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潮流当中,而先进的数字电子技术能够有效推动更多新技术的诞生,因此当前先进的电子技术已经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里。所以,电子学的进一步研究与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倘若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育人员不能及时转变自身理念,终将被时代所遗弃。对于全球来说,科教兴国已经成为国家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战略。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耗费大量资源,而知识却属于世界上唯一无需损耗,且在创新过程中能够实现全面增值的共享资源。知识在新世纪里正逐步代替资本以及权力,从而变成将左右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社会与经济而言,科技属于核心驱动力,其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能够繁荣富强。科学技术属于知识经济最为关键的一环,而人才在其中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才是一切的基础与根本。在调整革新知识经济整体架构的过程中,第二产业将取得长足进步,同时会逐步缩减就业人数,而未来社会中的核心就业领域必然是有广泛范围且由高新技术与知识所武装的服务行业,其内部的竞争将重点取决于从业人员的创新、实践能力及其更新知识的速度。因此,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育人员应当在改革过程中拥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致力于创新相应知识体系。
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主要特征
对于电子类、电器类以及自控类等专业而言,数字电子技术属于其最为基础的课程。学生经由学习此课程,便可对相应理论基础知识加以熟悉,对数字电路实际原理深入理解,并且对分析数字电路各类方法有所明确,继而拥有基本的数字电路应用能力,如此方能为后续专业学习夯实基础。例如,某院校拥有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专业包含了计算机科学、自动化、光电信息、电子信息、应用物理以及测控等专业。而在网络、电子以及计算机通讯等先进技术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许多专业课程也实现了进一步的分化,学生也能掌握越来越多的分析方法,以及愈发复杂的学科内容。
三、知识经济潮流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主要问题
(一)不完整的教学内容
在某院校当中,如今一些学生在学习了部分教学内容后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而教师仅仅将孤立的、原理性的电路知识传授给学生,且不能有效应用相应系统与实例,因此学生无法掌握应当将这部分知识应用在何处以及如何运用。另外,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并不可用,比如一些教师在对集成块内部电路以及各类器件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依然会花费大量时间,然而却不能将其有效应用于接下来的专业课当中。此外,一些将会应用的知识内容部分教师却没有讲授给学生,比如对学生各电路、器件有效应用能力的培养,紧紧关联工程实践,以及结合应用要求对电路进行构建的各项内容。通过调查该院校这三年的应急毕业生可知,该院校大部分毕业生都明确表示日常学习的知识内容和实际工作状况间存在较大差异性,这便证明目前此课程实际教学知识内容和时展需求不相符。另外,各大院校为此课程设计的实践内容较少。以往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为“理论+实验”,而多年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此方法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尽管一些学生依然能够得到较高的成绩,然而却不能灵活分析元器件与典型电路原理、作用,更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同时,教师也不能搭配丰富的实验内容,这更阻碍了学生对电路分析、测量技术等的全面掌握。
(二)单一的教学模式
许多教师在授课时,依然会展开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模式,同时引用的大部分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而在课程最后为学生设计维持半个月的技术实训。实施证明,此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掌握所学知识有哪些作用,更不知道应如何应用,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三)不完善的考评方法
以往的考评方法主要为期末成绩拥有70%的占比,而日常学习成绩仅有30%的占比。而教师在考查学生日常成绩时,其考察依据主要为学生完成作业和实际出勤的状况,在通常状况下,学生若能不请假且不旷课,并且每日按时将作业交给教师,无论其作业抄袭与否,最后教师都会给其满分。同时,期末考试的方式基本为闭卷答题,理论知识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考试重点只在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练程度。事实证明,此模式将使学生逻辑思维受到束缚,无法合理评价学生实际技术水平。
四、知识经济潮流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有效改革思路
(一)重构课程架构
某院校教学人员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对学科特征展开深入研究,将学生放在教学主置上,努力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以及就业指导等服务,并且致力于将知识实践性以及应用性彰显出来。在通常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将成为一线技术员工,此时设计电路的逻辑重心为如何将现有中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功能有效发挥出来以及如何研发相应新功能等。因此,教师应将传统的课程架构转变为:严格遵循重视应用、讲清原理与概念的原则对课程架构、内容等加以确定,并且优化、完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对器件外的重要特征加以强化,特别是对功能表以及真值表等进行强化,同时对内部的原理、构造等基础知识进行淡化,对自外部电路对电子器件展开分析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构;而在集成电路的知识讲解过程中,仅要求学生对相应简化的电路图加以掌握即可,并且将模块、器件选用、匹配与连接等列为教学重点。实践证明,此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确保其能够对知识架构进行全面重建。
(二)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人员在革新教学方法时,应当认真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教师从传统模式的教学主置主动转变成主导者以及辅助者,从而经由革新理论课、实验课以及实训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学人员还应对层次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学习目标,而在实际教学时借助参与教学、启发教学、任务教学以及探讨教学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对问题展开主动分析与思考,全面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确保其能够主动参与到各类教学活动当中,提升其求知欲、合作意识等综合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阶段,应当充分融合实践和理论、自学与讲学、研究和引导以及沟通和探讨等各类教学方式,并且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掌握程度将学科应用和概念以及重难点等关系理清。在讲学时,教师应从实例角度出发,借助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逐步将当堂课程的有关知识内容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如此便可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全程。同时,教师还可借助部分实用性高的小型电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练习,使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得以提升。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计数器相关知识的时候,便可以虚拟实训的模式开展课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听课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知识讲解、案例示范以及知识总结,这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得到了全面提升。另外,教师还应积极应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例如融合仿真教学、传统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在讲授不同知识时采用相应的互动、启发或者探讨教学模式。多种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活跃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提升,并且能够确保学生主动思索。其中,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以生活、形象的视频、图片等将原本很难理解把握且较为枯燥单一的知识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直观掌握这部分知识。而仿真教学则能够借助相应软件为学生演示虚拟实验,从而将电路内部波形直接生动地展现给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借助互联网沟通软件和学生展开线上沟通,以便及时把实验需求、数字教案、仿真软件以及电子题库等分享给学生。
(三)创新考评方式
教学人员应当将日常成绩在考评中的占比加大,并且将日常学生的课堂表现列为日常成绩的重点考评项目。需要注意的是,教学人员应将考评成绩详细划分为考试成绩、日常成绩以及创新成绩,以便让学生在日常学习阶段通过把握成绩对所学知识展开进一步理解,同时确保其实操与创新等能力得到强化。
五、结论
总之,当前我国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领域的革新还未深入,而各大院校若想全面改革此门课程,除了应当对相应技术的未来发展规律、方向加以掌握,也应对相应市场展开全面调研,明确市场的未来技术需求,进而以之为前提对课程展开科学设置,最终充分结合应用与教学以及实践和理论。
参考文献
[1]段淑玉,周坚和,夏冬雪,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用效果研究――以本科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 ,000(021):260-262.
[2]姜大为.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9 ,010(019):60-61.
一、加强传统出版关键环节,为与数字出版融合奠定基础
目前,出版活动可分为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两大业态。大多数出版社仍主要以传统出版模式进行日常运营,进行出版物的策划、生产与发行。而在传统模式中,选题策划、作者队伍建设以及质量控制是其核心环节,与优质内容资源的聚集具有直接的关系,是传播的基础,是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也是数字出版依赖的根基。因此,在当前阶段,仍需将这三个出版环节予以强化,推进传统出版吐故纳新,为发展数字出版奠定基础。
1.选题策划:产品研发的主要体现选题策划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创新活动,具有整合资源的导引作用,直接影响着出版社的发展方向与出版物结构,并通过市场效益影响其发展规模和利润,对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科学出版社为例,经过50多年的发展,出版社已具有良好的资源与品牌基础。比如,2005年,共计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这部学术巨著跨越了半个世纪、历经中国四代植物学家的辛勤耕耘,被评选为“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再如,人民卫生出版社经过多年积累,在医学多个领域策划出版了很多精品力作,如《实用内科学》已经出版至第14版,成为内科临床医师的经典参考专著,在医学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在“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的发展中,科技社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继续进行经典著作的研究与开发,精心策划和出版凝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以及反映中国最高科研水平的原创科技著作,以满足科技工作者以及高校师生和相关研究人员的特殊需求,使重大选题的策划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以此来保持出版社在科技界和出版界独有的内容创新优势,为数字出版提供优质内容资源,对科技发展起到促进和引领作用。
2.作者队伍建设:内容提供的主要来源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优秀的作者队伍都是出版社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作者资源的开发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应着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①制定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专业作者资源的长期开发规划,要站在全球科技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或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角度创建高端专业作者队伍,以支持前沿选题的开发;要以发展的眼光加强潜在作者的发掘,广纳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并对优秀作者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他们的亲和力,使作者与出版社建立良好而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②统一整合作者资源,创建具有前瞻性、系统性与实时更新的作者数据库,并按照学科进行归类、整理,设计、创建或更新时要与数字出版进行紧密衔接;以现代信息手段加强规范管理,以作者资源不断促生新的内容资源,使作者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3.质量保证: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出版物能否获得读者的认可,质量的高低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毋庸置疑,各出版社都想为读者奉献精品力作,那就需要认真分析新形势下读者的诉求,找出目标读者重视的质量要求,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①完善选题评价体系。选题评价体系不能一成不变,需要随外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在设立或更新各类选题的评价标准时需考量数字出版的要求,以便全方位对选题价值进行科学判断。②对图书内容以及作者层次进行严格筛选。在绝大多数出版单位转制为企业后,经济效益的压力不断增加,但不能因此而降低质量标准,要想获得稳健、长久的发展,仍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对达不到出版质量要求的内容坚决不予列选。③提升编校质量。编校质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随着新近加入出版行业人员的增加,必须不断强化编辑的责任意识,加强稿件编辑加工的规范操作,严格执行三审制度,确保各类出版物的质量。④对重大项目进行重点检查。重大项目往往是反映我国科研成果的重要著作,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提升和确保其质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就上述三个环节来看,一些科技社在运营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虽然今天的出版已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内容策划、作者资源开发与质量的保障与提升不仅不会失去其原有的意义,而且还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出版社仍需在关键的传统出版环节上下工夫,进一步提升和创新,为数字出版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深数字出版研究,借助传统出版优势
实现数字出版快速发展据《2010~2011年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达到1051.79亿元,是2006年的5倍,年增速为49.73%。数字出版已成为新闻出版产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作为科技出版的核心力量,科技社的发展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数字出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传统出版社,还涉及硬件制造商、软件提供商、网络运营商以及使用媒介的消费者等。对于数字出版,近年来,众多出版社已不仅仅是关注,更多的是期待成果的出现和获得实际的运营成效。那么,科技社如何在专业出版领域做好数字出版、取得预期效果呢?现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科技社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专业出版领域,而专业出版的产品个性化程度较高,终端用户需求的差异性较大,需要对市场进行细分,这一特点恰恰非常适合进行数字出版。比如,世界著名的出版企业励德•爱思唯尔集团,就是在医学、教育、法律和财经等专业领域进行数字化产品的研发与创新,成为专业信息的提供商和出版商。科技社应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专业出版资源优势,加紧产品的研发,建立权威的科技信息数据库,设计适合专业出版的数字出版模式,建立数字产品的评价体系,通过不断积累,逐步进入数字产业的核心领域,争得数字出版的先机。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内容层面第一,实现现有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出版。内容资源是数字出版的根基。出版社应对有价值的内容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聚集和数字化加工,目前一些出版社已经开展此类工作,并初见成效,但在对内容资源进行深层次和全方位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还未能到位,原因有多个方面,比如电子文档的有效性欠缺以及技术标准不统一,等等。出版社应建立内容资源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电子文档的整理,避免内容的残缺等问题;对数字版权的合作应逐步形成标准化的规范和流程。第二,与专业领域的重大出版工程相结合,用数字出版的理念延伸重大项目。有些出版社以其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出版实力赢得了一些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可利用这一特色积极开展重大项目配套数字出版,尝试形成一条有效的发展道路。在运营中,要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的指导下,加强平台项目资源的争取和资金的支持,打造具有前瞻性的重大科技信息数字出版复合工程。
2.技术路径在纯粹的技术层面,目前出版社采用的解决路径多是与技术公司合作的形式,即采用借助外力的模式,而不是自主研发、逐步培育。出版社内部的数字出版中心则主要进行数字出版的规划、运营与管理。在未来的发展中,出版社需要在内部进一步加大对数字出版基础工程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强技术支撑体系的研发与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从多个层面逐步掌握数字出版的主动权,提升产品传播的整体竞争实力。当然,由于数字出版是新兴的传播形式和手段,不确定性因素客观存在。因此,对于实力相对较弱的出版社,应注意风险的控制,选择风险相对小的切入点进行投入。
3.业务流程尽快实现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是出版社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目前一些出版社仍在沿用传统出版的生产流程。为适应数字出版发展形势的需要,需根据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要求,重构业务流程,建立适应传统出版与数字化融合发展的专业出版业务平台,增强交互性,将多年形成的优秀品牌和高水平的内容资源融合至数字出版领域。当然,业务流程的改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涉及出版过程的方方面面,改造前要有调研,改造中要尽可能不影响正常运营,改造后要反复测试与监控,要周密规划,缜密实施,应用最新技术设计具有前瞻性的业务流程,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以推进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融合发展,逐步打造独具特色的科技信息服务流程体系。
4.商业模式出版社应根据其发展基础与实力,建立与专业出版相适应的商业运营模式。目前商业运营模式仍是困扰传统出版机构推进数字化出版的一个难题,一些出版社尚未找到较好的赢利模式。针对数字出版这样一种新兴的出版业态,出版社要勇于实践与探索,在确定数字化出版战略后,系统评估自身在专业出版领域所具备的技术、人员、内容资源等优势,借助已有模式或创建新的模式运营。目前市场上相对成熟的有数据库模式、电子阅读器收费下载模式、按需印刷模式等。对于传统的科技出版机构,目前可考虑采用数据库模式。这也是国际大型科技出版商最常采用的运营方法。另外,按需印刷可使断版和短版图书既满足读者的需求,又为企业增加销售收入,可以结合出版社的具体情况予以采用和延伸。总的来讲,出版社所能发挥的最核心的优势是选题的策划与内容的供给,当前阶段在进行商业模式创建的过程中,出版社需要围绕这一点发挥其主导作用,并根据对内容资源价值的判断掌控版权和定价权,同时要给予合作的分销商以优惠的价格支持,促进产品尽快走向市场。
张小松 菏泽学院
摘要: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飞速发展,进入数字化时代是扮演信息资源重要提供者角色的图书馆的必然趋势。而数字化图书馆
为读者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将对我国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存在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具
体对策。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问题;对策
一、我国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存在问题作为公益性教育机构,图书馆与知识产权存在一定矛盾。作
为一种新型服务模式,数字图书馆在充分体现公益性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更加注重作权人的利益以及相关的版权保护问题。因
此,公益性质的数字图书馆面临着无偿服务却又要为作权人提供利益的局面,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问题受到一定影响。其主要问
题有如下方面:
(一)数据库开发版权问题
作为信息资源最优质的保存基地和管理中心,数据库必然是数字图书馆信息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国各大数字图书馆必
须要配备形式各样的优质数据库。但总的来说,我国在数据库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方面,目前所颁布的相关的版权法
只是对数据库创建者编排等呈现形式进行保护,并没有延伸到更深层次的内容和思想方面;另一方面,数据库权利方面尚未建
立规范机制,在资料制作等方面相同的数据库时有出现,这样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使得数据库权利不能被保障。
(二)著作权合理制度问题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是作者创作权益和公众利益两者的矛盾产物。虽然为了满足公众利益的需求,著作权法容许图书馆等教育
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越过作权人直接获取其作品使用权。然而,由于我国对合理制度等法规和研究的步伐相对较晚,与外国先进、
完善的版权法相比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只适用于传统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已远远不适用于数字图书馆;另一方面,确定“合理
使用”范围与知识版权盈利性有关,但大部分创作宣传行为都具有间接的模糊性,无法用是否具有盈利性来衡量。
(三)馆藏资源的数字化版权问题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型,也包括着数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除了一部分古籍和与政府相
关的出版物因为社会需要为公众提供免费使用权,大多数的馆藏作品都依赖于版权法的保护。虽然我国已经出版《关于制作数字
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和《著作权法》等相关的版权法规,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依旧不能避免版权保护存在的相关问题,馆
藏资源数字化进程被公众片面理解为复制行为。特别是数字化形式的图书馆馆藏资源未经相关管理者允许就上传到网络和空间,
直接侵犯了版权人信息网络传播权和发行权,对图书馆发展工作
产生制约影响。
[1]
二、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遵循“原创性”原则和研究特殊权,强化数据库版权保护数字图书馆的版权保护,必须要先从内部着手,特别是图书
馆核心主体数据库的版权保护问题。因此,强化数据库版权保护,势在必行。而强化数据库版权保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其一,
遵循“原创性”原则,从源头上保护数据库版权。所谓遵循“原创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数据库内外方面即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
都注重独创,并根据数据库的不同特性采用相应的版权处理方式,明确数据库的保护期限,注重数据库的研究与开发;其二,
注重研究数据库的特殊权利保护相关措施和关注其进度。对数据库实施特殊权利保护实质上是指对其投资权益进行相关保护,将
版权法保护从数据库编排形式的保护延伸到对其内容和思想的进一步保护,内外兼备,强化数据库开发版权保护;其三,图书
馆相关人员都要认真学习著作权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版权意识,并将维护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的被动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
[2]
(二)根据本地实际,完善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制度
完善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制度已成为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问题必不可少的举措。而具体来讲,完善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制
度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根据各地数字图书馆的实际和特色,完善相关的《著作权法》,增添以下内容:明确规定公益
性馆藏资源和非公益性资源信息。将一些公众需要的教育类材料和新闻转化为数字化形式传送到网络上,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对
多层次多方面信息的需求;而对于非公益性馆藏资源,相关数字化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只能提供数字信息检索、在馆内提供
纸质材料让读者进行全文阅览等形式,避免相关的馆藏资源流失在外;与此同时,对于珍贵的馆藏资源,图书馆和档案馆要适当
限制查阅人数,以确保馆藏资源的完好。另一方面,各地数字化图书馆要根据本地实际和社会需求适当放宽“合理使用”范围,
进一步保护数字化图书馆相关创作者的利益,最大限度地鼓励其技术创新,为人类社会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3]
(三)完善版权集体管理机制,规范数字化图书馆信息工作
图书馆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科学管理机制。因此,数字化图书馆版权保护必须要完善版权集体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治理版权问
题。版权集体管理制度主要是以著作人、网络使用者和网络服务商为主体而采取的管理体制,不但充分保护著作者的著作权,而
且最大限度地达到了宣传目的。特别是在数字化图书馆开发进程中,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等要素都涉及到种种版权问题,
而采取版权集体管理机制,统一向版权人申请授权,不但极大地简化了授权手续和降低其成本,而且减少了“假授权”等问题的
发生。此外,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按照统一的标准为版权赔偿金制度管理和分配补偿金,减少了著作权人的工作量,保证其交易高
效进行。
[4]
结语总而言之,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让数字化图书馆版
权保护问题备受关注。虽然我国对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的研究与外国相比,起步较晚,但我们仍然会强化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相
关措施,明确分工,加大对数字图书馆的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多层次、多方面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版权保护目标。
参考文献:
[1]成悦.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04).
[2]李振英,陈会谦.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问题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06).
[3]游梦兰.我国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11).
[4]黄翔.广西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合作共享问题与对策研究[M].广西大学,2013(06).
作者简介:
【关键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内涵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优质的信息资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信息化建设则逐步由注重硬件发展为信息资源的综合应用开发。该项工作为我国全新的经济增长核心,发挥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当前,信息资源利用开发被更多的机构组织、单位以及行业领域所关注与认可,可优化信息化工作成效,推进传统产业实现优化完善与良好改造,并有效的提升综合竞争力。我国近年来,虽然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卓有成效,然而整体发展水平始终处于中等阶段。因而,只有更为注重优质信息资源的利用开发,颁布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与法规,做好长期战略规划与整体优质布局,方能提升信息化建设速率。应实现信息资源应用开发范畴的全面拓宽,进而获取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优化国民经济建设,创建小康社会。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问题
信息资源利用开发效果明显,然而仍旧包含较多需要应对处理的问题。具体体现为,我国欠缺宏观管理规划制度,无法做好有效的协调以及管控,令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不充分,效益不明显。同时,社会对该项工作的重视性有限,没能将其置于适宜的地位。较多人仅能在理念之中明确信息资源应用开发重要性,而无法扩充投入、充分开发与应用。我国信息化发展建设同发达国家包含显著的数字差别,同时国内各区域也担负着减少数字鸿沟的重要任务。然而,基于各个不同区域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个人经济水平有限、获取处理数字信息技能差异较大,因而令信息鸿沟呈现出一定的扩充发展趋势。另外,开发应用信息资源其发展产业规模有限,市场化发展不充分,因而影响了国际竞争力。再者,相关法律体系也存在不健全问题。例如,信息公开、不当竞争管理、垄断以及版权相关法律制度较为欠缺,因此令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欠缺良好规范的支持。
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科学策略
3.1提升认识,巩固信息资源应用开发核心地位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环境构建成型,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效用显著。我国政府将信息资源视为同能源以及材料相同重要等级的生产要素,其成为隐形资产以及宝贵的社会财富。注重信息资源应用开发,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提升综合国力。因此,我们应将信息资源应用开发置于适宜的高度与地位,把握机遇,实现创新发展。应全面贯彻落实相关政府文件精神,提升思想认识,明确信息资源应用开发重要性,优化综合实践水平,创设信息化工作综合效益。
3.2扩充信息资源应用开发与共享应用,完善立法管理
为扩充信息资源应用开发,应优化组织机构建设,创建良好科学的资源管理共享应用机制。同时,应做好协调管控、全面规划,完善监督管理,明确政府机构信息应用、交换以及共享应用的具体规则与范畴。另外,应清晰信息共享管理责任主体,创建信息资源具体的共享目录,并实现各类价值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与科学管理。
为有效应对国际竞争,快速的占取信息资源并科学应用,优化决策管理水平,体现良好的行政工作效能,完善公共服务,应加快推进立法建设,确保机密信息资源的可靠安全,开创优质的信息化建设环境。立法核心在于良好的应对信息公开以及共享管理问题。同时,应制定信息资源应用开发的配套法律法规制度,完善执法管理系统创建,快速出台标准化制度,进而为信息资源的有效应用开发创建良好的法律保障。
3.3强化资源开发,预防数字鸿沟
政府资源信息应做好公开目录编制,优化政务信息共享,创建交换系统。同时,应优化各类人口信息、地理信息、经济信息的应用与服务管理,提升决策管理整体信息质量。应借助政府机构门户网站,进一步强化政务资源信息的应用开发。另外,应有效的激发政府主导管理效用,做好公益信息资源的应用开发,创建文化信息价值化资源的共享应用系统,做好科技资源的管理整合,并应完善扩充广电资源应用开发效能。可有效发挥政府引导、经费支持、重点扶植作用,对重要领域各类信息资源做好公益性应用开发,并引导企业以及各类组织、社会大众进行信息资源的优质开发,优化公益性管理信息服务。为快速推进信息资源应用开发的市场化,可创建公平有序的市场发展竞争环境,并推动各类信息商品以及管理服务的顺畅流通。另外,应不断的引领推动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积极创建文化行业、广播电视、出版行业的现代化、数字化产品,优化网络服务,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管理。
为有效的应对数字鸿沟问题,应有效的缩短数字差距,可通过大力发展建设经济,提升综合实力。同时,应基于我国国情特征创建适合国情信息通信的实践管理策略。完善信息资源基础管理应用设施,推进通信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加快信息化应用管理进程。再者,应开创良好的保障服务系统,进而有效地减少数字鸿沟。再者,应完善国际合作交流,推动全球经济的一致协调发展。应激发国家政策管理引导效用价值,通过实际行动良好的应对西部区域的数字鸿沟,进而良好的处理信息不对称矛盾,有效降低西部以及沿海中部区域信息化资源应用开发工作中包含的差距问题。
4.结语
总之,基于信息资源开发应用重要性,我们只有针对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认识,巩固信息资源应用开发核心地位、完善立法管理、预防数字鸿沟,方能真正激发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优势,推进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生产的现代化、信息化、高效性、优质性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应萍.ZHOU Yingping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
[2]吴定怡.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