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产业与管理

文化产业与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1 17:07: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产业与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文化产业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实践能力;文化创意

1 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强劲发展,文化产业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表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制定了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异常猛烈,已经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和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2015年末,全国共有文化产业单位29.91万个,从业人员229.44万人。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3440亿元,而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已达25829亿元,占GDP比重已达3.82%,11年增长了7.5倍,影视、动漫等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猛[1],在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软实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扩大。而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人才缺乏成为了限制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成为当务之急[2]。

从国际来看,世界各国不仅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教育做得也很好,如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 、美国的艺术管理、媒体管理、传播学等。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往往和其他学科相融合,或强调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与文化产业管理之间的联系;或强调艺术与文化产业管理之间的联系;或将旅游学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融合,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就业的目的性划分得更加明确。

在我国,文化产业管理还属于新兴学科。2004年,教育部才第一次批准了4所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开始试点招生。而实际上,“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专业方向,靠挂在“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下面招生的现象早已经存在,而一些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在一些院校中开设。在此后的几年里,教育部又陆续批准了一些院校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总体上看,各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质,还是以培养相关管理人才为目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非常广,对学生的市场策划、组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以及资本运营能力和文化底蕴、创新能力、社会信息面等各方面的整体素质要求也很高。所以,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既能掌握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又掌握文化产业的运营模式,将文化、文化产业管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高素质应用型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活动形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传统的实践环节趋向于到企业参观、打工,实习内容零散,系统性欠缺。整个行业又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实践空间,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改革传统的实习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1)建设文化产业专业实训实验室。通过投影系统、音响系统、会务系统等创造仿真模拟环境, 进行观摩影音资料、案例分析讨论、新闻会等真实情景的模拟, 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实务。同时购置专业应用软件,通过项目策划系统及相关软件, 引导学生对专业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模拟实施策划项目和进行文化创意、文化产品营销等活动的场所,提高学生多媒体图文制作能力、资料分析分类能力。

(2)在专业方向模块主导的课程体系下,以项目引领学生参与实践。依托专业方向中的模块课程给学生设计一个项目任务,给予其一段时间,开展文化产业市场的实际调研,丰富学生对行业不同岗位或实践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为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工作。一般来说,学校都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在文化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优势,积极参与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协助社团进行科学管理,力求做到“学以致用”[3]。

(4)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以产学研为导向,集合多方才智,寻找“校企合作”机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加强与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及相关行业(如影视院线、旅行社、出版社、动漫产业园)的交流,力争让学生可以到相关的文化企业实践,观摩、参与实际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增长知识。还可以邀请文化产业企业的管理人员来校举办讲座或论坛,让学生在“工作过程”性的实践教学中早日适应真实的工作状态,明白差距,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5)举办竞赛活动。通过各种知识大赛等活动,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教师在总结、评价学生的策划和经营活动中,也对教学活动提供信息反馈,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还可发挥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特长,组织其参加国家或市级重大文化赛事,提高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6)引导学生创建自己的“试验田”。所谓创建试验田,就是引导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自行申请、设立类似“文化策划和创意”协会,协助全校各社团做好相关的宣传展板、图片的布置工作、晚会策划等文化创意活动,从策划、组织、运作等不同的角度展现校园文化和自身创意[3]。

就一台晚会来说,可以让学生首先通过“头脑风暴”,对晚会的流程进行深入探讨,然后分成不同小组,小组负责人与成员探讨,具体分配工作,并要求写出策划方案。每个小组的活动又都和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综合运用项目管理、财务、会展、礼仪、艺术鉴赏等课程方面的知识,培养创意设计、文案策划等多方面的能力[4]。通过参加创意协会,学生会获得更多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并在项目策划活动中学会如何根据活动目标要求,分析现有条件,进行谋划,设计与确定最佳活动的方案;如何积极整合资源练就创意能力;如何提高对策划方案把控预见的能力等等。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协作精神,真正体会到 “学以致用”。

随着国务院《振兴文化产业规划》政策的出台,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更为迅猛,前景将更加光明,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必将更为迫切。这对于该专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迎接挑战,就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项目来源:天津农学院2016年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编号2016-B-15)

参考文献

第2篇

社会效益VS经济效益:如何统一

范周: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讨论一直都是业界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重视社会效益就意味着要放弃市场,也有人认为追求经济效益就很难顾及到社会效益。这种非此即彼的看法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如何既“叫好”又“叫座”,确实是很多人在思考的问题。

刘玉珠:总体上,我们要求社会效益第一,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但是,这首先要求我们要正确地理解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包括政治效益,但不能等同于政治效益。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弘扬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增加就业和税收、结构调整、鼓励产品的创新创造等都可以归为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因此,社会效益内容很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政治一个方面。

另外,社会效益还需区分“整体”和“个体”的问题。从整体和个体的不同角度看的话,对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文化产业门类众多,有的居于内容生产的核心地位,对人们价值观和社会的整体影响很大,这部分主体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不容置疑。但对于一些和意识形态关联度不太高的产业门类而言,这部分市场主体应遵循的底线是守法。作为政府来讲,鼓励经营者在守法的前提下引导市场主体向社会效益方面努力。但是要注意前提和引导的关系,对文化企业而言,首先是依法经营,其次是社会责任意识,两方面都要兼顾到。

范周:因此,从国家整体角度来讲,我们倡导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但是这里面既要正确地理解什么是社会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内涵,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整体和个体的区别对待。

文化消费缺口大,一分为二来看待

范周: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有了迅猛的增长,但文化需求没有完全释放出来,造成了文化消费仍然存在巨大的缺口。

刘玉珠:文化消费问题我们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有一组有关研究机构测算的数据,这个数据未必精准,但值得参考。数据显示,1993年到2013年我国城乡文化消费总量由819亿元增加到了12969亿元,年均增长14.81%。其中城镇文化消费量年均增长18.66%,乡村文化消费量年均增长9.56%。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文化消费增长迅速。

分析文化消费与GDP的比例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衡量文化消费拉动GDP的效应,反过来,则是我国经济增长带动文化民生消费的实际效应。以比较来看,2013年我国GDP为568845亿元,按照GDP总量与中国相对接近的美国、日本文化消费占GDP的比例来估算,我国当前文化消费的缺口在2.5万亿元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的消费缺口很大。较大的消费缺口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范周:如何缩小文化消费的缺口,在于文化产品如何更好地满足和激发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一方面,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平台搭建,是刺激和拉动文化消费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生产者分析市场,把握走向,做好内容,规避市场供给与消费需求的缺位和错位。

对文化产业园区继续从严管理

范周:目前全国的文化产业园区遍地开花,问题盘根错节。近年来,文化产业园区在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转型升级的问题。发展10年过后,这些问题都需要总结思考。

刘玉珠:文化产业示范区、文化园区的建设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设立文化产业园区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的聚集,二是为企业和消费者搭建平台,三是人才的培养,四是在内容的传播方面起促进作用。10余年来,文化部命名了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不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这些园区都具有积极意义,对区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方面,文化部的态度一是积极,二是审慎。所谓积极,是指我们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所谓审慎就是我们绝对不鼓励对市场调研不充分、盲目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今后,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将继续从严,一方面,要对园区的批准进行严格的把关,另一方面,要对园区的经营活动加强管理。而在这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鼓励企业充分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我们不倡导动辄投入巨额资金、规划上千亩土地的大型产业园区。事实上,很多小的园区往往可以创造出很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各地都有成功的经验。例如,兰州市就有一个利用原来的废旧厂房改造而成的专门针对年轻人创业的园区。这个园区规模不大,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吸引创业者入驻。目前,这里已经有一大批年轻人,包括很多从海外回来的年轻人集聚,创造着自己的生活与梦想,像这样的园区是值得鼓励的。

文化投资: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方式

范周:在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帮”的融入和民间资本的实践,为文化资本市场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问题。众筹出书,众筹电影,甚至是众筹包茶山,可以说是热钱涌动,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刘玉珠:我觉得,一方面,文化产业投资方面的一个趋势是大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很高。比如万达从地产转型到文化产业,一些网络企业由电商转型为网络文化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所涉及的范围涵盖电影院线、影视制作、影视产业园区、主题公园、文化旅游区等多个行业。另一方面,众筹、创客和草根创业者投身文化产业十分踊跃,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但是,在风起云涌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心态很重要。马云对此曾经说过:“用公益的心态去投资,用商业的方式去经营。”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认为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不能抱着立竿见影的速成心态。文化的事业是润物细无声的,很多投入并不能在一开始就带来多大的变化,这中间需要有培养和涵育的过程,只有累积能量,做好铺垫,才有可能带来飞跃。而在具体的经营上,投资者是需要有战略性的眼光和布局的,用一种商业竞争的思维来操作,在把握底线、坚持方向的前提下,做好在商海中斗智斗勇的准备,在各个方面武装自己。

文化走出去:政府搭平台,企业做主角

范周:文化产品是文化走出去的基础,文化内容的创新是我国文化产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动力源。如何创造文化精品,利用好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文化走出去必须要持续思考、探索的问题。

刘玉珠: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原创力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原创能力相比,我国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文化企业走出国门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诸多世界著名的文化企业在中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譬如迪斯尼、环球、派拉蒙等美国文化企业,日本、韩国和欧洲的文化产品都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市场反应。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中国的市场消费力旺盛,吸引力强;二是因为中国在技术、服务,甚至在运营管理和人才储备上都已经达到了他们的标准。

范周:随着国家对文化贸易的鼓励与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国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这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刘玉珠:的确,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可以与国外某些企业在市场上同台竞争的品牌企业。但是,总体上我们还处于弱势,尤其是知名企业和品牌项目。文化的积淀与品牌的打造都需要有个过程,不是短期内就能赶得上的。米老鼠、唐老鸭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由此产生的迪斯尼主题公园也有60多年,我们文化产业也就只有20年的发展历程。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超越。

范周:文化企业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那么文化企业如何做好这一功课呢?政府又该如何去推动呢?

刘玉珠:我认为,政府在文化走出去上也需要摆好自己的位置。近年来,政府为文化走出去做了很多实践,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是企业走出去、产品卖出去。中央政府在鼓励企业走出去方面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出台,实际上就是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

对于文化企业来说,随着我国影响力的逐渐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是可以看到的,这为文化企业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首先,文化企业自身要练好内功,打好基础。其次,在互联网时代,了解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法律、风土人情、消费习惯和心理,尤其是市场情况和合作对象的选择是企业走出去的必备课。这就要求文化企业要对其他国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企业在看到文化贸易良好前景的同时,一定要看到走出去的复杂性,不要盲目乐观,没有很好的市场调查,盲目走出去可能会和预期差距太大。

第3篇

广播电视产业就是以广播电视为载体,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广播电视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即指从事广播电视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

当前我国广电体制的现状及其利弊

市场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发展和繁荣经济,就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所谓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就是政府要给企业创造一个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企业的管理者则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建立一套内部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在此不作论述)。那么,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是什么样子呢?是否与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和媒体市场的竞争相适应呢?

目前,我国的广电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这几种模式也各有利弊:

“局台合一”体制。所谓“局台合一”,就是广播电视局和电台、电视台是合在一起的一个单位,对外是三个牌子。广电局局长直接兼任电视台台长和电台台长,电台、电视台不是独立单位,只是对外宣传的一个“呼号”。

“局台合一”管理体制存在着很大弊端。一是角色混淆,政企不分。二是越俎代庖,矛盾重重。“局台之间的矛盾是广电系统内部多年纠结的痼疾,业界戏称其为‘父子恩仇’。而这种矛盾是事业企业双重构架下的必然产物。在出资者所有权属于国家并由各级政府代为行使的前提下,政企(事)分开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①“电视台不过是广播电视局的一个创收实体,每走一步都离不开行政管理部门――广电局的指挥棒。”②

“局台分设”的体制。这种体制就是广电局是电视台的行政主管部门,电视台是隶属于广电局的二级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独立的人权和财权,电视台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这种体制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广电局往往对电视台管得过死、过宽,电视台应有的经营自往往被广电局控制着,电视台法人的地位有名无实。

集团化体制。1999年,全国第一家广电集团――江苏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无锡的广电集团是局和集团合一的体制,典型的行政与业务混杂体制,尽管业界对此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由于国家广电总局的认同,以及自身对集团效果的渲染,业界许多人也认同了该模式的好处。后来几年,国家广电总局又在全国先后批准组建了省级广电集团,到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叫停广电集团时,全国广电集团已经发展了20多家。

广电集团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弊端。一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有关部门提出做大做强我国广播电视的口号,并用简单的行政手段推进集团化改革,结果事与愿违。这种忽视各方利益的简单的行政命令下的组合,即简单的物理式叠加,产生不了化合作用”③;二是广电政策的随意性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从已经成立的集团看,基本上是几家广电媒体叠加在一起。集团负责人头衔多了几个,党委书记、台长、管委会主任集于一身。从资产规模来看,确实是大了,但从内部来看,多数集团存在机构重复设置、人浮于事、效率不高、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④

“广电总台”的体制。即将电台电视台合并一起,称“广播电视总台”,简称“广电总台”。

同是广播电视总台,其实也有三种不同类型:一种是广电局与总台是一体的,即一个单位两块牌子,对外既称广电局,也称广播电视台。这种体制只是简单的、形式上的整合,体制仍然囿于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窠臼。

另一种是广电局与总台是分开的,广电局和总台都是独立单位,广电局行政指导,总台管业务。这种体制由于历史上的隶属关系,广电局希望插手业务,总台总想摆脱,于是就很容易产生对立和矛盾。

还有一种是总台体制,这是目前比较看好的,也是国家广电总局在《2009年广播影视改革工作要点》中着力推动的,即市级广播电视两台合并,组建市广播电视台。其主要特点和优势是,电视台摆脱了广电局事无巨细、令人窒息般的管理,真正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羁绊,能够按照经济规律和自身的发展需要施展拳脚,大显身手。

“电视总台”的体制。这种体制就是把市级和县级电视台整合在一起,组建电视总台,便于整合资源,使宣传工作上下贯通,结成一体。通过这种体制垂直管理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可以实现上下一体,政令畅通,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2001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推动市县两级电视台的垂直整合,成为市县两级电视台合并的试水者。

但是,这种体制的不足之处是很难把握和分配彼此间的利益,相互间的关系有时不好协调,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

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改革中推进产业发展,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壮大事业。这是新形势下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我们必须注意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深化广电体制改革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尽管我国广电体制先后经过几次调整,但目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不尽如人意。用全国广播电视界同仁的普遍说法是“有系无统”。而且,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管理体制中,多数体制的主要弊端是“政事不分、管办不分”。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管理体制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在僵化保守、管办不分的旧体制下,无法形成一套科学、灵活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发展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就必须痛下决心,尽快推动广电体制的改革,让电视台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党委政府搞好服务的同时,真正地像企业那样自主经营。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首要的问题是思想观念要跟得上形势的需要、事物的发展。所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转变思想观念上要做到两个方面:首先,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导力量。加快广电产业发展是广电行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广电部门顺应时展、转变自身职能、服务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其次,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河南省与山东省、江苏省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差距不单单是经济的总体落后,关键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市场意识上的差距,体制上的差距。如河南省的经济现在并不落后,GDP全国第五,工业利润全国第四,但是,文化产业意识和发展与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相比,却有很大差距。就广播电视产业而言,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其实质就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市场意识的差距、体制机制的差距。

深化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尊重电视台的市场主体地位。对电视台性质“两重性”的正确认识和判断,是对电视台工作科学决策、正确决策的前提。但长期以来,电视台的主管部门不从电视台性质的“两重性”出发,而是对电视台既有“喉舌”功能,又有企业属性的本质不了解或视而不见,过分强调它的政治属性,而不管它的经济属性,从而导致在对电视台管理时,存在一些误区。一是管理部门对电视台管得过多过死,电视台没有经营自;二是电视台自身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走向市场的意识;三是一旦要求他们走向市场又没有走向市场的决心和胆量;四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化,无所适从,没有应对的办法。

电视台既然具有企业属性,那么就应该充分认识和尊重电视台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真正赋予和认真落实电视台应有的经营自和用人自,只有这样,电视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挑战,应对自如,掌握主动,最终夺取胜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电视技术的革命和进步,以及电视机的普及,不但颠覆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可见,电视作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媒体,其影响和作用都很巨大。因此,人们对电视业的发展存在一种盲目的乐观,对如日中天的电视业存在的危机浑然不觉,认为电视前途无限。其实不然,一方面,电视产业具有无比灿烂的前景,另一方面,电视产业又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和巨大的生存压力,而要想突破重围,做大做强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就必须痛下决心深化广播电视的体制改革,真正赋予电视台市场经济法人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电视台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才能更好地履行“喉舌”功能,广播电视产业才能繁荣昌盛!

注 释:

①师琰:《广电总局叫停事业性广电集团》,《广告导报》,2005(1)。

②杨永军:《中国电视忧思录》,《青年记者》,2005(3)。

③④陈正荣:《集团之后广电体制向何处去》,《董事会》,2007(1)。

第4篇

关键词:创新驱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14年酒泉市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科技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酒泉区域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机制研究

酒泉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但产业发展起点低,市场化程度滞后,文化企业的技术应用水平和管理创新也较落后,企业产业优势并不突出。在推进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必须大力投入智力、知识和技术力量,真正提升、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禀赋,最大限度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利用区域教育资源,培养文化专业及经营管理人才,造就大批适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是酒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最为核心的一个问题。

1.地方院校在区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1.1地方院校担负区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

地方院校以实现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为最大追求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等各方面形成广泛而深远的作用力。地方院校负有为区域培养人才、给予科技支撑、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和进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地方院校通过对区域文化创新、重构、提炼、发展、传承,提升区域特色文化价值,通过科研、教学、社会服务、文化交流、品牌打造等,有效传播并放大区域特色文化影响力。

1.2地方职业教育与区域文化产业相生相长

地方教育机构,也是区域文化中心,受到地方政府经济与政策支持,又长期浸于地方文化之中,成为区域文化的载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引领区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其必须承担的历史重任,也是其与生俱来的、影响深远的社会功能体现。地方院校在区域文化为其提供的资源基础之上,打造办学特色,培养更多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人才和文化传承创新人才,为区域文化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职业教育依托院校师资和教学资源,为区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技术应用等培养创意设计、经营管理等技能人才,从而推动文化产业新业态、新企业、新模式的成长。政、校、企合作互动,互为支撑,促进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

1.3 地方院校为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为保障全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顺利实施,酒泉市需要借助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文化资源,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在政府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下,院校基础设施不断改进,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院校改革创新力度加强,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进一步优化,通过院校之间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协同创新研究,推进区域与沿线城市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充分发挥地方院校在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智库作用。

2.酒泉市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地方职业教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2.1.1酒泉市地方职业教育总体情况

近年来,酒泉市整合职教资源,不断扩大办学规模,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全市10所中高职院校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骨干校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4所。在校本科生424人,高职学生7000余人,中职生12000余人,开设普通高职(三年)、三二连读、五年制大专和三年制普通中专、二年制职业中专等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高职开办专业43个,中职开设专业53个。

2.1.2酒泉市地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及服务区域文化产业情况

2015年,各职业院校根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就业情况,调整设置专业,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共计16个,见图1。

图1 2015年酒泉市职业院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情况

2015年全市中高职院校输送旅游类、财会类、经营管理类、艺术类毕业生1800人以上,高职生稳定就业率达90%以上,中职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5%以上。见图2.

图2 2015年酒泉市职业院校文化相关产业毕业生情况

2.2地方职业教育服务区域文化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5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一、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

第6篇

“出滇入川地,彩云日光城,绿色生态县,民族风情园”是永仁的县情特点:出滇入川地一一永仁县位于滇中北部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地处滇川要塞,东临金沙江与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隔江相望,东南与元谋县毗邻,两南和大姚县接壤,北连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北与丽江市华坪县~江之隔。县城距云南昆明262公里、彝州州府鹿城183公里、四川攀枝花市87公里。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成昆铁路和目前正在建设的108国道永武高速公路、南永二级公路穿境而过。位于金沙江畔川I滇交界的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方山,是旅游、避暑、疗养和观光的理想之地。

彩云日光城——永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在925--2884.7米之间,平均海拔在1530~1700米之间,属北亚热带丘陵季风气候,受金沙江河谷和元谋热坝地区热源的影响,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干湿分明、光照充足的独特气候特征。常年平均气温17.7℃,降雨量833毫米,无霜期271天,平均日照2836.4小时,最高时数达3018.6小时,居全国第二(仅次于西藏拉萨)、全省第一,特别适宜多种生物生长。

绿色生态县——永仁县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全县森林综合覆盖率达81.95%,活立木蓄积量850.2万立方米,有许多国家珍贵树种和珍稀动物,有全省最大的万亩云南松母树林基地,有近15万亩野生滇橄榄,有板栗、核桃、樱桃、石榴等l7万余亩经济林果,有万亩蔬菜制繁种基地,有3500亩鲜食葡萄标准化示范种植园,有8963亩的桑园。野生食用菌、黑山羊、樱桃、草莓等都是适销远销的农产品。烤烟、畜牧、蚕桑、林果、优质米、蔬菜是我县的农业主导产业。另外,永仁土地富足,全县有耕地面积13.8万亩,可开发的宜农耕地l0万亩,土头深厚,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各种林果和经济作物。

民族风情园——永仁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其中彝族是境内主体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服饰绚丽独特,民族歌舞优美动听,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这里有堪称当今时装赛鼻祖的直苣“赛装节”;有镌刻历史的精美而斑斓的彝族服饰;有流淌千百年的“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体现彝族同胞普通生活的“赛歌”、“打跳”、“三道酒”;有源远流长、妩媚无比、姿态万千的民风民俗。

特别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正月十五的直苴“赛装节”更是永仁彝族文化的象征。

、文化旅游资源情况永仁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使我县成为文化旅游资源最具多样性的地区之。

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婚育寿丧、生产经贸、工艺产品、信仰祭祀和文体技艺等诸多方面,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彝族文化资源。

永仁县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齐全,县内主要旅游资源景点203处,在《中国旅游资源调查规范》所列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74种,我县境内就有34种。目前在永仁境内保存完好,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多达13种,具体是:1.历史名胜古迹文化。永仁境内有被誉为“清凉世界”的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方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菜园子新石器文化遗址;有能充分体现滇西彝族民居建筑风格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和夏家大院、夏氏故居和方山诸葛营以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维的石棺墓遗址、比丘尼塔;宗教庙宇有方山观音寺、静德寺、活佛寺;城区的黉学庙和回族的清真寺和桥头寺的回龙桥等。2.节日文化。除了各民族共有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也叫七月半)、中秋节外,还有彝族的赛装节、火把节、牛王节(冬月初十)、彝族年(北部彝族农历冬月第一属龙或属兔日)、由街节:回族的圣纪节、代尔节、古尔邦节;傣族的泼水节等。3月陵饰文化。永仁的民族服装服饰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中和直苴为代表的彝族(倮罗)服饰;另一类是以永兴乡干树子、立溪冬、马颈子,现在的永定镇大土塘和莲池搬迁点为代表的彝族(诺苏)服饰。4.歌舞文化。主要有梅葛、山歌、情歌、劳动歌、赶马歌、婚嫁歌、苦歌、酒歌、祭祀歌等,这些民间歌曲,除祭祀歌外,大都是触景生情,即兴发挥;民间舞蹈主要有自娱自乐式舞蹈和祭祀性舞蹈两种。5.音乐文化。彝族民间音乐起源早且古朴,用说唱和伴奏形式表达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主要分打击乐和管弦乐,主要分为直苴派系和平地、维的、永定派系,分哀乐调和喜庆调。6.太阳文化。

有太阳的传说、太阳神的传说、太阳和彝人的传说7、莲花文化。有莲花的传说、莲花仙子的传说、莲花池的传说。另外还有居住文化、饮食文化、民族体育文化、婚恋文化、丧葬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毕摩文化、民族建筑文化等。这些都是我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可多得的独特资源。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十一·五”以来,县委、政府在科学判断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按照州委、州政府建设彝族文化名州的战略目标,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县五大重点产业之一来培植,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开始起步,旅游行业管理逐步加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赛装文化资源、太阳文化资源、苴却文化资源、莲花文化资源、彝族文化资源等自身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从游客的角度看,我县的文化旅游“没有看头、没有玩头、没有吃头、没有回头”的状况还客观存在;从工作层面看,讲的多、做的少,争论多、实干少的情况依然存在;就产业发展而言,还存在着观念落后、基础薄弱、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缺乏市场主体、没有品牌形象等问题。

三、打造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问题的思考永仁是~座充满动感魅力的小城市,正处在加快旅游发展的极为关键时期和难得的180www.spyzlzz,conr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历史性机遇。我们应该把握机遇,充分挖掘好资源优势。

全力打造地方品牌,对发展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旅游产品具有不可移动、就地消费的特点,旅游者必须亲自前往才能完成。哪怕是规模不大的景点,哪怕只是一棵树、一个瀑布、一段河流、一座山峰,只要它有特色、有知名度,游客来过之后就会留下印象,记住它。通过调研分析,以特色为基点,着力打造地方品牌,要依托“方山”、“赛装节”的地方特色优势,以之为龙头,从打造“清凉世界、彝人空间、万燕天堂、莲花天地、奇观幽谷、石艺博览、赛装古镇、太阳名城、历史名胜”品牌入手。

1、打造清凉世界。方山是滇川边界的佛教圣地,也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途经驿道。

方山景区风光秀丽、气候温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丰富,集险峻、古朴、幽雅、秀丽于一山,融山川、自然、历史、人文、宗教、民俗于一炉,景色绝佳,各具特色。是避暑、疗养、度假、旅游观光、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方山以一个“方”字区别于其他的名山,其景点有诸葛营、望江岭、七星桥、珍珠滴水岩、犀牛塘、静德寺、乌龟碑、仙女潭、仙人谷以及仙人洞、比丘尼塔、立象峰、活佛寺、下棋岩、武侯石壁等。打造方山这一品牌,要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基础上,对百余座和尚坟加强保护力度,将和尚坟群积极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强方山的佛教文化内涵,提高方山旅游景区的文化品味。同时,从望江岭到对面金沙江岸架设一道供游客游玩的缆车,让游客浏览风景秀丽的方山和瓜果满园的螃蟹箐以及滔滔江水,这样能够吸引众多的游客到方山游玩,使方山增加客流量。

2、打造彝人空间。目前,坝塘边已经作了全面的改造,环境优雅,是打造彝族文化街最好的优势再此基础上,从彝族风情、风貌的角度,重新改造包装文庙街的民居。

借助以上平台,将彝族刺绣的产供销和彝族风味饮食放入其中,由当地群众主办,政府加强引导,以“扶优、扶强、扶积极性”的原则,给予适当扶持,使“苴却印象”、“文庙一条街”成为游客饮食、购物、娱乐的彝族文化街,提高彝族文化氛围,吸引游客,进一步增加客流量,培植壮大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同时,要求县级机关干部职工上班时间必须着彝族服装,扩大彝绣彝装的影响面。

在此基础上,注册彝绣专利和彝绣商标,申报“彝绣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打造万燕天堂。借助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神话故事,在永武或南永公路显目位置,大大的竖一块落有几十只燕子的苴却砚雕塑。同时,请鸟学专家到永仁考察后,为栖息于县城街道两旁输电线路上的数十万只燕子提出保护意见、建议和措施,加以保护,作为夜间游永仁县城的一道景观。

4、打造莲花天地。在当地有一个美丽动人的莲花故事,借助这一故事,在莲池乡境内恢复一块面积较大的莲花池,池中竖一个彝族姑娘偎依在人头鱼身的小伙子身上的大雕塑,因为,在传说中只有美人鱼的说法,没有人头鱼身的小伙子的传说,这个传说很有代表性,可以作为一个打造莲花文化的切入点。莲花池旁相应地配套一些供游客乘凉的亭子和餐饮服务设施。池内放养鱼类和配置一些小游船,供游客游玩、观赏和垂钓。

5、打造奇观幽谷。龙虎峡位于永仁县城东南永定河下游9公里,是滇西北有名的大峡谷之一,审视龙虎峡全景,起伏平缓,草蔓众生,茫茫苍苍,显得格外博大、雄伟。

龙虎峡有九潭十八瀑三十六绝壁一百零八景点,置此于峡谷中,地势十分险峻,上倚绝壁下临深谷,腰间有横贯栈道。有台头只见一线天的深渊,有奇形怪状似人似兽的奇岩怪石,有依岩就势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壁画,栩栩如生,俯视猛浪若奔、奇花异水的钟乳石,还有令人一tl,惊寒战的瀑布,由悬崖跌入深潭,再由深潭浩流跌入悬崖,如蛟龙翻滚,穿峡转谷,形同摔碎一块巨大翡翠,飞花似玉,湍流直泻,形成浩大水帘响声震耳,回荡山谷。龙虎峡景区景点有虎跳岩、神仙石、飞来石、金钟潭、月亮顶、天河瀑、玉带瀑、雄狮瀑、仙女瀑、乌龙瀑、合欢瀑瀑布、栈道长廊、苍翠壁、雄鹰岩、金鸡山、银鸡山(鸡冠山)、天狗吞月等主要景点,自然天成,奇险峻秀,步入峡谷,千姿百态,怪石磷形,自然奇观十分丰富,令人暇想,留连忘返,集雄、险、峻、幽于一峡谷,熔历史、山川、民俗、科考为一体。景区中最为壮观的是天河瀑,水势浩大,排山倒海、飞流直下、浪花飞溅、水雾弥漫,附近一片轰鸣山奇水秀,俯视山崖,风景这边独好,悬崖绝壁处,展翅欲飞的雄鹰就是老鹰岩,不到此峡中不知真面目。仙女潭无数涓涓激流,唤起了龙虎峡多少的生机,又给了龙虎峡多少灵气,激流击石,泪泪淙淙,激荡欢畅明快,峡谷的四周,山峦叠翠,芳草如茵,野花丛丛,水声、鸟声和风声,声声入耳,叫人留连忘返。根据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从雄、险、峻、幽的角度开发龙虎峡,使其融入历史、山川、民俗的内容,提高龙虎峡的知名度,加强服务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石艺博览。据史料记载,中国制砚始于西汉,永仁苴却砚始于咸丰年间。苴却砚石质最为上品,它集中国四大名砚的优点于一身既有“眼”、“标”、“青花”、“水纹”、“眉子”、“金线”和“银线”,具有发墨滋润,存墨不腐,耐磨益毫的奇特功效,完全可以上接第186页为有效控制合同风险,建筑施工企业在合同正式签订前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评审,防止合同中的条款成为不利条款,把合同的隐患消灭在评审阶段,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把好成本关。不管是按定额结算,还是清单报价,项目价格均不得低于成本价,必须坚持有利可盈的原则。在投标报价时,应准确把握成本构成的各要素,使报价准确合理,要有底线,杜绝成本风险。二是把好资金支付关。工程款到位的时间和数量关系到工程施工能否顺利进行。就目前建筑市场而言,建筑施工企业垫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但企业必须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一旦资金缺口大,自有资金接济不上,将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工程款如何支付应当在合同中约定明确,并有对业主方的罚则。否则,因资金紧缺造成企业内、外资金周转困难,势必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三是把好项目环境关。特别是对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和特征、地形、地质构造、周边状况等要作充分的分析,把这些环境因素对施工安全、质量、工期、成本、人的适应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反映在合同中,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避免因环境因素产生的风险。四是强化合同监控。实行合同的集中审查、审批和管理,规范并形成为精细、严密、标准的合同文本,减少并跟中国四大名砚相媲美。苴却砚源于苴却(古时永仁县城)而得名。苴却砚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有天然的优良材质和奇异的石品,还有其独特的雕刻风格,受到了国内外许多专家、收藏爱好者的赞赏。

借助苴却砚这一知名度,紧紧依托昆攀文化旅游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建设一个高起点、高品位的占地面积为500亩左右的“中国永仁苴却砚文化博览园”,把苴却砚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品牌。把苴却砚文化博览园建成集苴却砚石(包括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优质石材)工艺品生产、旅游、商住、休闲、娱乐为一体,使之成为滇川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的砚文化和石艺文化园区。同时,将永仁申报为名砚之乡,把苴却砚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7、打造赛装古镇。云南许多地方的占镇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由南方古丝绸之路或茶马古道上的某个小驿站发展起来的,中和古镇也不例外,也是南方丝绸之路上川滇相接的一段驿道。中和是川滇要冲,贯通着大姚、姚安、南华、楚雄、黑井及四川华坪、永胜、盐边、仁和等地。中和古街修得非常讲究:房屋依山就势,街两面(东西面)全用条石镶砌,街面用青石和大青砖铺设,街台用条石铺设。在条石上又一层接一层地盖房子,一共盖出十三套四合大院,请的是大理剑川的木匠,房门、窗柱、翘檐、回廊,雕龙刻风。街道就夹在上下民房的中间,整条街古朴幽深,井然有序。目前,街道和街道两旁彝族风格的建筑群保存完好。打造赛装古镇首先要将中和古镇申报为旅游古镇或名镇。同时,修复完善古建筑群,配套旅游服务设施,为游客旅游观光提供优越的条件。

直苴是赛装节、彝剧、梅葛的发源地,是研究彝族历史、彝族风俗、彝族文化的圣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直苴彝族赛装节活动,不论是群众自发还是官方组织都很有必要保留、巩固,包括民风民俗的巩固。在此基础上,继续将彝族赛装节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将直苴继续申报为省级、国家级文化保护区。

要以“创一首歌、拍一部剧、出一本书、制逐渐杜绝在合同内容上出现大的漏洞。从合同的订立上防止经济纠纷的产生,降低合同风险。

(四)严把质量安全

质量与安全是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是工程项目重要的管理内容,只有搞好安全质量管理,建筑企业才能持续生存发展,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根据项目工程特点,严格规章制度,规范施工,大力开展标准化作业,始终坚持动态管理,将每道工序、每个部位都做成精品。实行质量安全监督,开展质量安全巡查、抽查制度,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履行好质量监督职能,强化对质量安全行为的监督,把工作重点放在质量、安全上对企业所承接的所有施工项目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检查,规范项目部的质量与安全措施,全面抓好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把安全理念、安全教育和安全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安全技术措施和企业内部监控措施,保证工程的质量。

施工企业质量部门,应配合社会监理单位把好工程质量关,督促项目部在材料进场验收,现场施工管理等方面都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通过加强管理坚决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及技术粗糙、不按图施工的行为,一套碟”的形式,集中反映彝歌、彝居、彝风彝俗、饮食、自然景观,加大“赛装节”的宣传力度,充分展示“赛装节”的“古朴、自然、神秘、独特”。要以市场化运作的形式不断丰富“赛装节”内容,提升“赛装节”文化内涵,进一步扩大彝族赛装节的影响面和吸引力。

8、打造太阳名城。永仁县地处滇中北部,属内陆高原区和北亚热带丘陵季风(走,受金沙江沿岸河谷区热源的影响,雨水少,簇发大,形成了“冬元严寒,夏元酷暑,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干湿分明,阳光充足”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无霜期271.4天、降水量833.9毫米、气温17.7℃。云南省日照仅次于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而永仁县日照居全省第一,年平均为2836.4小时,太阳总辐射量全年158-3千卡/平方公里。根据永仁阳光充足的特点,大力发展蔬菜、水果,培植、做强、做大蔬菜、水果以及县内生产的其他产品的品牌,并申请“太阳”品牌专利,注册“太阳”商标,提高永仁境内所生产的产品的知名度。在此基础上,太阳广场竖一个身着彝族服饰的太阳女雕塑,增加太阳文化气氛。

9、打造历史名胜。永仁县境内有菜园子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和夏家大院、夏氏故居,方山诸葛营、比丘尼塔、观音寺、静德寺、活佛寺、和尚坟群,维的石棺墓群,城区的黉学庙、回龙桥等。利用这些文物古迹资源优势,开发已经有250多年的回龙桥以及桥头寺新老两座桥和桥头寺老桥头小山包为一道休闲娱乐景观;保护开发黉学庙,使其成为祭孔拜孔的场所,吸引众多的学子、家长前来祭拜;开发菜园子新石器遗址为新石器文化博物馆,可兼容其他文物的展览,使其成为研究历史、文艺、科学的基地和历史教育基地。

落实“九个品牌打造”的基础上,在县城周边整体开发与之相配套的太阳园林休闲旅游,建设以彝族文化为主线的风味饮食、购物、娱乐文化园,塑造优美舒适的环境,让人们一提永仁,就向往永仁的美丽景象。

确保工程质量合乎规范的要求。必须按强制性标准实行标准化管理,安全防范的措施必须强力推行到位。对项目部要直派安全员,明确职责,做到项目安全专人抓。另一方面加强对项目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把安全理念、安全教育和安全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真正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

总之,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下,施工企业更应提高经营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控制制度,把规避经营风险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标本兼治,在实践中探索前时,逐步建立起规避经营风险的有效机制,不断取得规避风险的成效,对每一个施工项目都要进行风险评估,对可预见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并找出潜在的不可预见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施工管理风险,筑起坚固的屏障,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第7篇

1.资产减值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企业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它们就会采取盈余管理的行为,以此向社会投资者展现企业的良好经营数据信息。虽然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目前会计准则仍然允许企业进行一定的盈余管理:首先企业资产减值迹象的认定存在主观性。我国相关会计准则等明确规定了企业资产减值的迹象说明,但是毕竟对企业资产减值的描述与认定是依靠会计人员的判断,因此当企业出现资产减值迹象时,企业管理者可以要求相关人员对出现的资产减值迹象不做处理,以此保持企业理想的盈余情况;其次信息不对等给盈余管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在资产市场中,由于社会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因此导致企业往往会利用信息不对等因素对某些会计信息进行隐藏和掩盖,以此实现自己的目的。 

2.盈余管理推动了资产减值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资产减值理论发展起步相对比较晚,从1992年资产减值制度的建立到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我国资产减值的理论与制度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尤其是新的会计准则对理论上遏制企业运营资产减值准备操作利润的行为,使得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越来越完善,因此盈余管理与资产减值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企业通过资产减值操作利润的动因 

盈余管理主要是企业管理者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在会计核算以及其它会计事项的评估上,进行利润调节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良性的盈余管理能够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而恶性的盈余管理则会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分析,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对企业的利润进行调整,以此达到自己的私有目的。恶性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的利润进行操纵。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企业通过资产减值操作利润的动因主 

要是: 

1.融资动机 

随着企业之间的不断竞争,如何获得更多的融资是企业在市场生存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外界对企业进行融资的前提就是要分析企业的盈利水平,因此企业为了获得外界投资者的关注,并且取得他们的融资支持,企业就会采取资产减值的方式提虚高企业的利润,让外界认为企业的盈利水平比较高。比如企业针对债务性融资,企业就会采取比较谨慎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防止资产规模缩水和经营利益出现较大的波动。 

2.绩效业绩粉饰 

绩效动机主要是企业为了美化自己的经营数据而采取虚假采取信息的动机。绩效动机是企业通过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的主要原因,以上市公司为例,上市公司为了得到配股增资的目的,上市公司为了满足“上市公司超过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的要求,上市公司就会采取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手段调节企业的利润。另外当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出现亏损之后,其就会面临被取消上市资格的风险,因此上市公司为了保留上市资格,它们就会采取资产减值准备实现亏损转换。 

3.夸大损失的动机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经营亏损的现象出现,而一旦出现经营亏损,尤其是当出现因为经营管理者的错误行为而导致企业亏损之后,企业管理者就会采取资产减值的方式实现对企业亏损的说明,以此将自己的行为脱离出来。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私有目的,比如私营企业为了少缴税,他们就会采取资产减值的方式,降低企业的盈利,鼓励夸大企业的损失,实现企业管理者的私有利益。 

三、规范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对策 

1.完善资产市场机制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资产价值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价格体系,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资产市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保证企业资产发生减值时能够及时计提减值准备,并且为资产减值准备提供具有的数额参考,所以我国要建立完善的资产市场机制,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要发挥监督职能,积极利用监督职能对企业的资产价值进行确认。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完善的资产评估体系,通过对资产的科学评估,降低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以此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第8篇

国务院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条例》,批转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办公室对建设部、国家测绘局和国家土地局职能分工的意见。各地应认真贯彻国务院精神与土地管理部门互相配合,在省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重点抓好土地出让、转让过程中的规划管理,继续抓好房政管理,土地的开发利用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和房地产业的行业管理。各地城市规划,建设和房地产管理部门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履行好国家和地方政府赋予的各项职能。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在确定实行土地使用权出让试点的城镇,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在市、县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按照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范围、用途、规划实施进度要求,及其它规划控制指标;并按《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坚持放线、验线制度、在出让、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过程中,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监督。

二、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在拟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方案的过程中,应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明确城市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建设的条件及要求,并在实施时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三、城市综合开发主管部门要继续抓好对城市建设、房地产综合开发的行业归口管理。在土地出让后和转让过程中,要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要与计划部门配合,建立健全综合开发项目审批制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开发公司的资质管理和业务指导、监督。

四、房地产管理部门要下大力量抓好房地产市场管理、加快制定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规章制度,规范各种类型的房地产经营活动。重点是制定房地产交易市场管理办法和价格评估办法。要积极开展房地产价值、价格的评估工作,调控房地产市场价格;在拟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方案时,积极提供房地产市场价格情况,努力保持合理的地价水平,搞好在房地产市场(包括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和房屋的出租、出售,以及房地产的抵押)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特别是要加强房地产租赁市场的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房地产交易活动。土地使用者因地上建筑物发生买卖、租赁、抵押、分家析产或企业法人后兼并撤销而发生房屋的调拨、价拨时,均应依法办理监证、登记、评估、立契过户手续。

五、房地产管理部门要加强房产的产权产籍管理。今年要基本完成全部城镇房产的总登记任务,同时,要及时做好经常性的产权确认、变更的登记发证工作,要根据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权利主体一致,房屋所有权转移时土地使用权同时转移的原则,加强对因转让、出租、抵押而引起的房屋产权变更的管理,对符合国家规定的产权变更,应尽快审批,并予以办理过户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