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风险处理机制

风险处理机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1 17:07: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风险处理机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风险处理机制

第1篇

【关键词】农业风险;风险管理;粮食储备

一、粮食的重要性及农业基础地位

墨子曰:“国有七患。”“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为七患之一。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历代君王及有识之士都重视农业发展。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

子墨子曰:“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立也,用不可不节也。”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首先,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事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民以食为天,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所以说,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其次,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再次,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如果农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一旦国际政局变化,势必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关系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二、我国农业面临的现实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利用占世界6.5%的淡水资源和9%的耕地资源,生产出了占世界产量25%的谷物,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

但是,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兴,无从谈百业之兴;农民不富,难保国泰民安。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三、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随着我国农业与世界关联度的不断提高,国内外两个市场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我国农业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挑战更加严峻。一是部分农产品新增需求市场被进口产品过度挤占,抑制了国内生产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空间。二是外资进入削弱了我国对部分农产品的产业控制力和定价话语权,对我国大宗农产品供给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三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阻力和风险。四是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了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和不稳定性。总之,我国农业的发展由于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农业生产又必须面对以下几大风险: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否顺利地卖出去,或个别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能否获利的不确定性。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首要的最大的风险,也是近几年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遭遇最多的风险。

2.自然风险。自然界的各种自然灾害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农业生物灾害风险、农业地质灾害风险、农业环境灾害风险等,都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轻则减产减收,重则劳而无获,从而形成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

3.决策风险。决策风险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经营者因决策失误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农业生产可能会因为信息的不完全或误导,也可能因为生产经营者缺乏科学决策的知识与能力而导致决策的失误。还有可能因为地方政府或村组织行政手段推行,成为农业生产的决策者。这种决策可能因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充分,或是为了突出政绩,急于求成,脱离当地实际等,使农业结构调整受挫。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农业生产中农产品购销合同不能履约而给农民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在农业生产中,为避免市场风险,农民往往与加工企业、运销公司等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如果契约能够执行,农民收入就有保障;但当运销公司或加工企业面临变化的不利的市场环境时,往往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契约,将损失转嫁到农民身上。

四、建立农业发展保障机制

(一)保护农业基本要素

现代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世界农业现代化建设史上也是前所未有。这种挑战除去土地资源、水资源约束之外,还有“两高两化”严重——“两高”即农业生产的高成本、高风险;“两化”即农业从业人员的老龄化、兼业化。近几年,虽然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但同时劳动力、土地、农资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所以农业的比较效益实际上在下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今后的十年里,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速度会逐步加快,兼业化程度会不断提高。

第2篇

舒尔茨等经济学家所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被视为西方经济学界20世纪经济理论的重大发现与“经济史上的革命”。其后的学者们在研究人力资本时,验证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高收益性与正外部效应性,并普遍将外部性作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重要原因。但这些研究对于人力资本投资个人收益率虽高,投资却不足的事实没有太多关注。

实际上,造成人力资本投资个人收益率高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的风险与财务约束,也正是这些因素抑制了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据此,作者提出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引入风险投资机制,构建人力资本风险投资。

所谓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是一种由具有资金、专业经验或其它资源的机构或个人(简称投资机构)组织开展的,以人力资本作为投资标的物的风险投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投资机构通过对潜在的投资对象进行充分测评,发现一些具有经济投资价值的人员(或团体),双方建立一定的合同,并依据合同对投资对象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与此同时对投资对象加以指导与管理,增加投资对象创造财富的能力与机会,最终投资机构从被投资对象所创造的超额个人财富中,取得一部分作为投资回报。退出,是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二、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一)风险投资退出动机

1、资本的退出是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制度特征

风险投资者提供的金融资本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从而保证了个人价值的最大发展。但随着个人事业的逐步发展,人力资本价值的不断提高,在风险投资者的帮助下逐渐获得了自己的管理经营与能力,并建立了他自己的声誉,与此同时,原来的风险投资者提供价值增值服务的边际价值逐渐缩小,风险投资者的资本应从现有的投资项目中退出,并重新投资于新一轮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

退出不仅给风险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而且是维持其继续参与资本市场、将资本再投入到新的风险项目的动力。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资本和投资活动的周期性流动性,风险投资者以资金与管理作为其投入,在收获季节以资本收益,然后再将增值资本投入到新的人力资本投资项目中去,进入新的一轮人力资本的投资循环周期。

因此,有效的投资退出机制使投资不断循环下去,是人力资本风险资本的生命力所在,这种风险投资运作的前提,它对于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双方都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2、风险投资退出是投资者实现获利的必经渠道

从风险投资者角度来看,退出是获得预期投资回报的唯一途径。风险投资者为其所投资对象投入金融资本与非金融资本,并按契约对于人力资本拥有相当的收益权,他们投资的最终目的是成功地从投资项目中退出,其投资回报主要来自于投资的人力资本的增值与人力资本在运用中所创造的效益。因此退出是投资者实现获利的必经渠道。

3、风险投资退出符合投资对象的利益

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分阶段的。一项投资活动的完成往往意味着下一轮人力资本投资活动的开始。人力资本的新一轮投资可能已经超出了原有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投资对象有必要从其他渠道获得投资,原有投资的退出有利于争取到新的投资者。而且此时,个人也可能积累了一定的资信能力去吸引银行贷款、或者投资对象具有一定的个人财富收入,从而使原有风险资本退出成为可能。

可见,风险投资的成功退出,不仅对风险投资机构的持续发展是必需的,对个人而言,也同样是必需的。

(二)人力资本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分析

人力资本风险投资者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不能及时收回投资,他们的投资回报要通过退出来变现,因此一个理想的退出途径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分享投资对象创造的价值是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基本回收方式

人的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源于个体劳动所创造的财富的价值。因此,参与分享投资对象所创造的个人财富是人力资本风险投资资本退出的基本方式,其他任何形式的退出方式不过是这种方法的衍生与技术处理。

在风险投资者看来,以分享收益的方式可以为投资机构带来持续与稳定的回报,分次收回投资而不是在一次完成,可以在税收上得到一定的优惠,而且风险投资者在参与投资与管理多名投资对象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规模经济,降低每名投资对象的投资成本,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

对于投资对象而言,如果得到同一投资者持续的关注,表明投资者对于投资对象的认可。因此投资对象可能同样希望能以与投资机构分享其所创造的价值方式实现风险投资的退出,以便能得到投资机构长期不断的支持与帮助。

尽管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是天然地归属于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不可能被分割,也不存在转让的意义,但人力资本的收益权却是可以分割与转让的。并且由于人力资本的特殊性,附着于自然人的人力资本会随着人的灭失而灭失,与此同时,人力资本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性,致使这种收益权较难评估与定价,为此构想中的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最基本的退出方式是按照契约在一定期间内分享投资对象所创造的财富。

2、投资对象向风险投资机构赎回人力资本的收益权

经过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相关各方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到一定的水平,与此同时,个人通过运用人力资本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个人财富,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投资可以通过个人赎回人力资本收益权的形式撤出。

按照赎回方式完成风险投资的退出,首先必须在制订投资契约时,就应当有赎回条款,按照条款风险投资公司可以要求投资对象依据议定的价格赎回风险投资公司人力资本收益权。赎回也可以是主动的,比如个人自己融资赎回风险投资机构所掌握的收益权。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当投资不成功时,由于投资对象无力按照条款支付价款,即使是在投资前签署了回购条款,赎回也是不可能顺利实施的。

3、投资机构间转让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权

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权的转让,指的是人力资本的收益权与控制权在两个或更多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机构之间转移。

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机构在需要退出时可以寻找另一个风险投资者,第一个风险投资机构可能是对早期项目投资感兴趣的风险投资基金;而接手的投资机构则可能是对后期投资感兴趣的投资者。新的投资者将提供资金,购买第一个风险投资者的权益。就像一个接力棒一样,共同完成对于特定投资对象的人力资本投资。这种接力式的进入与退出方式在普通的风险投资项目中并不新鲜。

引发投资机构间转让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原有投资机构的财务状况的变化,无力继续承担人力资本开发所需要的费用;原有投资机构的内部出现人员流动,而导致人才选拔培养能力出现大的变化,原有投资培养倾向已经不太适合;原有的投资机构在投资决策上出现了失误;新的投资机构的投资对象被其他投资机构看中。

(三)人力资本风险投资项目退出决策

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根本目的在于使风险资本增值最大化。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退出时机选择方法有以下两类:

1、基于贴现现金流(DCF)的投资决策方法

在传统的投资分析方法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方法是贴现现金流(Discounted Cash Flow,简称DCF)法,其中又以净现值 (NPV) 法应用最为普遍。这种方法通过测算人力资本风险投资项目未来的净现值,来决定资本是否退出人力资本投资项目。下式为净现值的计算公式:

式中:NPV为净现值,表示t年内对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收益的现值;Et是各期净现金流量, 为人力资本产生的收益减去成本;r为资金折现率;It为各期收益;Ct为各期人力资本投入成本。

2、基于实物期权的评价方法

人力资本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与波动性, 同时人力资本管理活动具有明显的多阶段性,因此人力资本风险投资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看涨期权”,采用基于实物期权的评价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

运用实物期权的分析方法,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作下一阶段的实物买权。比如,在人力资本的投资过程中,若前一阶段投资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则获取到下一投资选择的选择权。针对投资对象的每个阶段的投资都与一个里程碑事件,以及一定的风险相联系,投资者评估各阶段可支付产品的盈利能力,来决定是否执行这一买权,继续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如果环境条件发生不利变化,导致投资活动最终无利可图,投资者可以放弃执行此选择权。

针对实物期权,理论界探讨了很多定价模型。这些方法又大体分成连续时间模型和离散时间模型两大类。连续时间模型主要包括以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为代表,而离散时间模型则主要包括以二叉树为基础的二项式模型。

对于人力资本风险投资项目来说,这两种评价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差异还比较大。相比较而言,基于现金贴现流的决策方法因为简单实用,而应用广泛;基于实物期权的评估方法能够体现出人力资本管理中的序列投资特点,从而更能反映出人力资本投资项目的真实价值,它的使用处于一个迅速推广的过程之中。具体采用基于贴现现金流的方法或是基于实物期权的方法作为标准来选择风险投资项目退出时机,依赖于风险资本家的偏好与决策环境。

从总体来看,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退出。退出不仅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同时确保了增值资本投入到新的人力资本投资项目中去,从而开始新的一轮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循环周期。

第3篇

【关键词】剪力墙;裂缝;原因;控制

1.裂缝的一般特征和性质

根据本文作者在实际工程中的施工经验,综合目前对裂缝的研究现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裂缝一般可分为表面不规则裂缝、贯穿性裂缝。表面不规则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浇注后不久,分布于墙体表面,此种裂缝既宽又密,但深度一般不大,多因养护不足而产生,对结构构件影响一般不大,且易于治理。竖向贯穿性裂缝一般发生在混凝土浇注后若干天后(一般拆模后不久),由下而上,走向与楼面接近垂直,有的通至楼面板底但不穿过楼层,缝宽一般为0.1~0.3mm,个别可达0.4~0.5mm甚至更深,缝深一般较大,最深者可贯穿墙体。因养护不好引起的表面不规则裂缝常不至于带来多少影响,且易于处理。

2.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般情况下,工程中构件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动、静荷载和其他各种外荷载引起的裂缝;二是由混凝土内外温差、收缩或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变形荷载引起的裂缝。此外,设计体型和结构布置也是产生裂缝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之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复杂,综合考虑设计、材料、施工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裂缝主要由以下原因产生:

2.1混凝土的收缩应力过大

混凝土的收缩应力过大收缩裂缝主要与水泥用量、骨料、构件长度及外加剂等因素有关。

2.1.1水泥用量

目前,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各种高强度混凝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C50、C60乃至C80混凝土设计标号已屡见不鲜,由此相应的是水泥用量的增大、水灰比的减小。而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收缩的最主要因素。例如,当水灰比小于0.35时。体内相对湿度很快降至80%以下,自收缩引起的体积减小在8%左右,收缩值相当可观。

2.1.2骨料

预拌混凝土为了满足运输、泵送的要求。增加了细骨料用量,使得骨料的表面积增大,相应包裹在骨料上的水泥等胶凝材料变少,减弱了混凝土之间的连接能力,增大了混凝土的塑性收缩。

2.1.3构件长度

现代建筑的跨度、构件长度均有较大提高,显然对于相同的混凝土收缩率而言,收缩的绝对值增大。如未采取相应措施,则极易产生裂缝。

2.1.4外加剂

外加剂在混凝土中掺量少,作用大。目前使用的混凝土中普遍掺有减水剂、缓凝剂、早强剂、防水剂等多种外加剂。近期研究表明,有近一半外加剂会造成混凝土收缩率大于基准混凝土,混凝土收缩率的增大自然增大了裂缝的出现概率。外加剂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极大,可能是导致混凝土开裂的重要原因。

2.2混凝土的温度应力过大

温度裂缝主要与水泥品种、养护条件、拆模时间及温差等因素有关:

2.2.1水泥品种

目前预拌混凝土大多使用新法(主要为旋窑)烧制成的水泥,尤其为提高混凝土标号,大量使用硅酸盐水泥,使得水泥水化热高且集中。水泥水化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量,且大部分水化热都是在浇筑的前三天释放,而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内部温度不断上升。而拆模后,表面散热快,温度较低,内外形成温度梯度。内部混凝土热胀产生压应力,外部混凝土产生拉应力。当此拉应力超过此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便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开裂。

2.2.2养护条件

由于剪力墙养护不足,墙体表面积大水分散失快,体积收缩大,而内部湿度变化相对较小,体积收缩较小,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而产生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

2.2.3拆模时间

墙体模板的拆除时间过早,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变化,产生较大的降温收缩,表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内部混凝土温度变化相对较小,受自约束而产生压应力),而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较低,因而出现墙体表面较浅范围内的裂缝。另外在室外温差较大的严冬和盛夏,由于混凝土结构不易导热,在结构的顶部和底部常产生温度裂缝。

2.3剪力墙所受的各种约束

出现了上述混凝土材料的温度和收缩应力,如果结构或构件不受约束影响,那么其将自由变形也不会产生裂缝。但实际工程中的剪力墙结构构件受到各种约束的影响,如楼板、剪力墙的暗柱(或明柱)及端墙的约束,地下室侧墙受到地下室顶板和底板的约束。这些约束使得剪力墙结构构件不能自由变形或者跟约束构件的变形不同步(或协调)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3.裂缝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针对上述裂缝产生的原因,可相应采取以下预防和治理措施。

(1)调整混凝土各组分。如采用高标号水泥,减小水泥用量;尽量使用低水化热的水泥;严格控制外加剂的品种及用量;砂宜采用中砂,保证石子级配良好,并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

(2)拆模及养护。适当延长剪力墙混凝土的拆模时间,并且拆模时不要马上移走模板,而是先让模板拆开一条缝隙作浇水养护用,从而改善混凝土的养护环境以达到控制墙体裂缝的目的。特别是预拌混凝土早期水化快,水化热发展快,拌合物保水性强,泌水小,为此,施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养护环节的管理及防护措施的应用。施工中当混凝土密实后,应尽可能早地覆盖养护,及时喷水,适当延长养护时间,这样,既可以减少内外部温差,又可以保证早期湿养护和后期养护的最佳效果。

(3)混凝土中掺加膨胀剂。微膨胀剂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收缩应力,能有效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

(4)剪力墙上增开"结构小洞"。这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开洞把长墙变成短墙,减少混凝土收缩变形的约束,使混凝土收缩应力得到释放,从而达到控制墙体裂缝的目的,但必需重新对结构进行计算,确保结构的安全及正常的使用功能。

(5)留置后浇带。即先浇注后浇带两侧混凝土,约两个月后当混凝土收缩变形趋于稳定时,再浇筑留缝部位,从而避免因收缩应力而出现裂缝。

(6)在剪力墙中部设置暗梁(或设置顶部暗圈梁)。这样贯穿性裂缝只能裂到梁底,而不至裂到楼面板底,可有效减小有害裂缝的长度。

(7)调整水平钢筋配筋方案。将剪力墙水平钢筋置于竖向钢筋外侧,有效减小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增强了剪力墙表层混凝土的抗裂性。

4.结语

裂缝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不仅与剪力墙尺寸及其所受约束有关,而且与构成墙体的各种材料及其形成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本工程裂缝的处理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实践证明,只要从设计、材料、施工及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采取控制裂缝的各种措施,实施综合治理,高层建筑混凝土剪力墙的裂缝是可以控制的。 [科]

【参考文献】

[1]徐可.探讨高强混凝土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民营科技,2011(03).

[2]梁宏展.浅析高层剪力墙施工质量控制[J].装备制造,2009(08).

[3]陈华.谈剪力墙结构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05(14).

第4篇

随着社会分工发展、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将一部分业务以劳务外包、专业外包的形式,交由其他企业、单位完成,是当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普遍采用的方法。电力企业为社会提供动力资源,其服务对象是社会的每一个经济细胞,因而加强对承包方管理,防范和控制外协单位引发的风险导入电力企业,是管理者必须研修的课题。

1.认识风险起源,识别风险类型

在与外协单位的业务合作的同时,也导入了风险,请看如下案例:

案例一:外协单位引发的本企业人员被刑事处罚事件。2012年4月,某县级供电公司原总经理张某利用职务便利,先后收受4家开发商、工程队个体老板52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2013年3月,某市级农电公司原常务副总经理丁某,利用?务之便,收受5家物资、施工单位现金94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案例二:外协单位引起的安全事故。2013年8月6日,湖北省某公司承建的±800kV溪洛渡左岸-浙江金华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川2标段),因分包单位四川省某输变电工程公司没有通知湖北省某公司施工项目部,擅自改变作业计划,进行抱杆组立,发生一起分包单位的人身事故,造成3人死亡。

反思现实教训,业务发包方建立有效预防和控制机制,防止合作单位的风险传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社会分工的细化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一个企业无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无论设立在哪个地方,都必然要与外部发生物质的、人员的、信息的、服务的、资金的等方面的交换和联系,外部的风险(不利因素)必然会随之传导到企业内部,因此,建立外协单位风险传入的预警、退出机制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谓外协单位风险预警、退出机制,是发包方对合作方引发风险的两种不同处置方式。“风险预警”适用于性质不严重、对本单位影响程度较轻微的风险警示;“风险退出”适用于性质较严重或严重、对本单位影响程度较重及以上,发包方将在一定时段退出与该风险引发单位的合作的处置的措施,“退出”分为中断合作、短期不合作、长期不合作三种方式。

企业与外部的交往,只有供求关系的平衡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供求有效的捷径。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通过建立外协单位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及早发现外协单位对发包方产生的风险,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其继续发展;通过建立退出机制,阻断该风险在企业的继续传导、扩散。因此,建立外协单位风险预警、退出机制是合作双方互利共赢的需要。

2.对症风险源点,阻断风险扩散

业务外协过程中产生各类风险,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只要存在外部业务协作,就不能完全避免,业务发包方应在与外协单业务合作的全过程中,建立相关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控制外部风险导入,防止给发包方造成损失。电力事业连接着国计民生,因此电力设施的质量、电力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尤其重要,防范外协风险的传入是保障电力企业优质服务水平不可缺少的环节。电力企业针对外协单位引发的不同风险,可以从如下方面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退出机制:

2.1安全生产领域

生产安全是发展的基石,凡因外协单位影响发包企业生产安全的事项都应列入风险预警、退出机制。由于电力安全生产的特殊性,可以采取了严格、细致的管控措施,成立安全督察队开展每日巡查,严格防范安全风险发生。生产安全督查和管理制度中,对合作方的特殊处置内容包括:

一是承包商没有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的规定配备安全人员、安全管理人员没有取得国家规定的安全资格、安全人员上岗条件不符合规定、安全管理人员不能按规定履行工作职责的,对承包商及其有关人员进行安全警示、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终止合作。风险处置方式为“预警或退出”。

二是承包商中标后放弃施工或转包、借故不与工程监理机构配合、施工出现一般性质量问题、施工与图纸不一致、随意变更施工方案、关键和重大施工节点无发包方人员现场安全监督等行为,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短期限制投标的资格。风险处置方式为“短期退出”。

三是承包商发生安全违章行为的,根据违章种类、违章次数折合成违章分数,发送违章查处、整改通知书,每周告知、每月通报。一个年度内累计违章达到一定分值,分别对该单位相关领导、管理人员、违章人员进行“诫勉谈话”、要求该单位所有“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负责人”到公司安全教育室进行安全警示教育培训并进行国家电网公司颁布的《安全生产规程》复考,风险处置方式为“预警”。如果一年内违章累计异常高,应停止其承包资格一月至一年,期满后需通过公司安质部安全资质复审合格后方可恢复承(分)包投标资格,风险处置方式为“短期退出”。

四是凡造成人员伤害、设备故障、电网事件等,视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的程度,按照《安全施工补充协议》进行处置,严重的永久取消其承接业务的合作资格。风险处置方式为“中长期或永久退出”。

2.2文明生产与优质服务领域

由于外协单位处于发包方与发包方的客户的中间环节,以发包方的名义完成发包方的客户需要的产品、服务,该过程中引发的质量、环境等问题,必将导致发包方的公众形象受损。电力企业应设立管理制度,追究承包方的责任:

一是外协方不能或预计不能在约定时间内完成生产、服务工作的,施工服务不到位,不能做好现场环境整洁并引发当地居民投诉的,不能与客户沟通或引发客户生产、服务质量投诉的等情形,除限期整改、纠正外,还视情节给予“警告谈话、短期退出”的处置。

二是外协方引发生产、服务质量问题,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或有损业务发包方公众形象事件,在外协业务中被公、检、法治安处罚、刑事追究责任事件的等情形,给予“长期或永久退出”处置。

2.3招标领域

招标是公?_、公平、公正竞争的方式,招标管理制度中有下列情形应追究外协单位(投标人)责任,处置方式为“中长期或永久退出”:

投标人出具与自身实际情况不一的资质和业绩证明材料,与招标机构或其他投标人联合围标、串标、抬标的;以举报其他投标人违法违规有功为由,要求中标并、与招标人纠缠不休的;威胁招标工作人员或评标专家要求入围或中标的;被司法机关判定向招标单位员工行贿的等。

2.4合同管理领域

合同是制约合作双方经济行为的法律文件,合同管理领域是风险控制的基准。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对外协方进行约束,风险处置方式为“中长期或永久退出”:

一是承包商必须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和责任,不能按照时间、质量、数量、地点、范围履行合同义务的。

二是承包商必须自行完成主体任务,除可依法进行的专业分包、劳务分包外,不得对主体内容进行各种形式的分包。

三是分包业务开工前,与分包商签订分包安全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责任,明确分包商对承揽工程的安全生产承担连带责任。

四是建立合同双方的廉洁约定,或以廉洁协议(承诺)作为合同的附件,约束外协单位的行贿行为。

2.4党风廉政领域

党风廉政是社会人文环境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根本,业务外协是行贿、受贿案件多发区,应重点防范外协单位以各种财物、利益、名誉、地位、职权等手段贿赂发包方工作人员,侵害发包方利益等。通过如下方式建立约束机制,风险处置方式为“中长期或永久退出”:行贿造成发包方人员被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承包人以行贿、送礼、宴请、给回扣等不正当手段谋取中标的;经向地方纪委、检察机关查询,承包人当年存在被查处或违法记录的等。

3.推动外协全过程管理,避免外协风险导入

3.1合作前的风险防范措施

3.1.1定期审查“合格供应方名录”

从风险控制机理看,对外协方的资格审查是基础,体现在招标和合同签约的初始环节。当前应强化潜在供应方的定期审查管理,鼓励更多的同质企业加入竞争以减少合作风险。

3.1.2优化外协方是关键

“合格供方名录”只是部分潜在外协方的名录,从市场法律的角度来讲,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应当排除其他的合法的竞争者;“合格供方名录”不等于合同签约方,合作前要筛选签约“候选单位”,以利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伙伴。

3.1.3诚信是合作的基石

资格审查中发现造假、提供不实、虚假材料的投标单位,直接列入“退出”处置单位名录。在异地有不良信用记录、违法追究、违纪处分的单位,要审慎列入“合格供方名录”。

3.2合作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措施3.2.1生产安全措施

生产安全是关乎人命、家庭幸福、企业长远发展的头等大事,生产不安全,一切归于零。开展安全督查是生产安全管理的最佳手段之一,要将安全督查发现的问题与合作方的预警、退出机制衔接起来。针对安全督查发现的不同的性质、数量的安全隐患、事件,分别给予预警、退出处置。

3.2.2质量监控措施

企业应强化外协单位按期完成协作任务的生产质量、服务质量的监督、验收措施,在质量监控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预警、退出机制,形成质量管理“正收益”。

3.2.3警示通告措施

对外协单位的风险预警、退出处置,应采取特定的方式、在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范围内给予通告,对其他合作单位的产生警示作用。

3.2.4经济制裁措施

为有效防止外协单位的风险传入,发包企业必须投入相应的成本费用。如果承包方的风险导致发包方产生了经济损失,就应当承担该损失的责任和防范该风险的成本。承包方对合作单位的经济制裁,不能采用“罚款”的责任追究形式,应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需在合同中事先约定“扣减合同结算价款”“不予合作”的责任追究情形。3.3合作后的风险防范措施

3.3.1开展项目合作效果评估

项目完成以后,要开展项目评估,总结该项目业绩、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管理积累经验。

3.3.2开展年度综合评估

通常一个年度终了,应对该年度内业务合作的单位开展合同、安全、生产质量、服务质量、党风廉政、诚实守信等专业管理的综合评价。

3.3.3建立合作单位信息库

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合作方的基本信息、合作信息、合作效果以及合作方的市场信息,进行定期维护,并采取内部控制措施,防止信息库被不法人员篡改、不当使用。

项目合作效果评估、合作单位年度综合评估的结果,分为合格、预警、退出三个档次,分别处置。首先,对“合格”的,可依照一定方法兑换为“长期合作积分”,为以后的合作提供铺垫。其次,对“预警”的,进行约谈,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进入“退出”处置;再次,对“退出”的合作单位,自评判结果之日起的一定时期内,终止与其续签新的业务合作协议,原有的业务合作协议视其履约能力,分别进行继续履行、终止履行的处置,防止风险传入后继续扩张、发酵,引发新的危机。

第5篇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组;圆形扩展基础;缺陷;防治措施

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风能资源的储量极为丰富,风力发电建设速度迅猛。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4180×104kW,并网发电总容量达到3107×104kW;“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装机规模将达到9000×104kW,新增装机5000×104kW,年平均装机1000×104kW。根据我国国情,发展风力发电的基本路线是:重点发展陆地风电,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在主要发展并网型风电的同时,还要发展离网风电和分布式电网系统。因此,风力发电的发展前景极为良好。

随着风电产业的发展壮大,风机基础设计也在不断的演变、发展,逐步出现了梁板式基础、无张力灌注桩基础、预应力锚栓基础等,但相比较而言,目前我国使用较为广泛的还是圆形扩展基础,其优点主要在于设计经验和施工工艺较为成熟,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地质条件。

1 扩展型基础混凝土施工通病的处理与防范

1.1 混凝土蜂窝麻面的形成及处理措施

混凝土蜂窝麻面形成的原因分析: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如能对混凝土进行良好的振捣从而使得水泥混凝土中所含有的气泡等能及时排出.如未能做好良好的振捣或是引气剂的质量较差将极易导致混凝土蜂窝麻面的形成。在风机基础浇筑过程中,大部分使用混凝土泵车配备溜槽进行浇筑,在泵送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加入一定量的引气剂从而使得水泥混凝土能够进行良好泵送。但是市场上的各种引气剂效果参差不齐加之性能上的差异将会导致一些引气剂与水泥混凝土中相连从而形成连通性大气泡,在振捣不到位的情况下,气泡不能完全排除,将会在混凝土结构表面造成蜂窝麻面,影响水泥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控制水泥混凝土性能的重要措施。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选用不当将会导致拌合后的水泥混凝土粘稠度过高,如砂率偏大、用水量较小,外加剂中存在不合理的增稠成分,会造成混凝土中气泡排除较为困难,振捣施工后水泥混凝土中的气泡如无法及时的排除将会导致水泥混凝土完成施工后容易出现蜂窝麻面缺陷。

根据国家相关规范和规定中的要求,在对水泥混凝土M行浇筑施工时,水泥混凝土应当采用分层浇筑,分层浇筑时各层的厚度应控制在300~500mm的区间范围内,以确保水泥混凝土浇筑质量,但是在实际的水泥混凝土浇筑施工中,水泥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往往要超过500mm,这就为水泥混凝土的振捣效果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水泥混凝土浇筑层过厚将不利于通过振捣将水泥混凝土中的气泡排出,从而导致水泥混凝土浇筑后出现蜂窝麻面的缺陷。

除了上述各因素外,脱模剂选用不当也是造成水泥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出现蜂窝麻面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脱模剂的选择上应当慎重。

1.2 混凝土蜂窝麻面的处理措施

合理的选择引气剂,一般来说,优质的引气剂一般在混凝土中引入气泡直径在10~200μm左右,且分布于水泥混凝土中的气泡较为均匀,不会出现气泡连接在一起出现连接性气泡的缺陷,根据对比和试验,以单宁酸和蒎烯为主的引气剂能够取得较为良好的施工性能。

降低混凝土的粘稠度。针对因水泥混凝土粘度过高而导致的蜂窝麻面问题,应当对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对水泥混凝土中的水灰比、砂率、胶结材料用量以及外加剂的组分等进行调整,从而使得水泥混凝土的粘稠度得到极大的改善,以使得水泥混凝土浇筑后的水泥混凝土结构表面的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避免出现大体积水泥混凝土浇筑后的蜂窝麻面问题。

严格按照《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作业,每层混凝土浇筑厚度不应大于500mm,并对施工人员进行有效技术交底,浇筑过程中积极采用复振方式进行振捣;选择使用优质脱模剂。

2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原因分析

强度是混凝土最主要的技术特性,也是施工过程中必须达到的首要指标。混凝土的强度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以及钢筋的粘结强度等。通常混凝土的强度越大,其刚性、不透水性、抗风化及耐腐蚀性也越高。

水灰比:混凝土是由水泥、沙、石、水、外加剂按一定比例拌合而成的,在水泥混凝土的强度构成中,水泥混凝土所使用的各种原材料的质量是水泥混凝土强度的基础。此外,水泥混凝土的强度还与水泥混凝土的水灰比呈现出直接的联系。在水泥混凝土的构成中,水泥是水泥混凝土中的活性组分,水泥混凝土在配合比相同的条件下,选用高标号的水泥将会使得粗集料和细集料之间的粘结强度越高,所拌合而成的水泥混凝土的强度也越强。一般来说,当选用相同强度的水泥时,水泥混凝土的强度与水灰比有着直接的联系。水泥在水化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理论上来说,水泥水化是所需要的结合水占据水泥质量的约23%左右,而在水泥混凝土的实际拌合的过程中,为使得水泥混凝土获得较强的流动性,通常采用的是多加水量(占水泥质量的40%~60%)的方式,以满足施工所需求的流动性。在水泥混凝土完成浇筑并进行硬化的过程中,水泥混凝土中所含有的多余的水分或是残留在混凝土中形成水泡或蒸发后将使得水泥混凝土的表面等区域形成气孔,使得混凝土内部形成不同尺寸的孔隙。这些孔隙的存在会使得水泥混凝土抵抗载荷有效断面大大的减少,从而使得水泥混凝土孔隙中的应力更为集中,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但如水灰比太小,拌合物过于干稠,施工难度大,会出现蜂窝、孔洞,导致混凝土强度严重下降。因此,在满足施工要求且保证混凝土均匀密实的条件下,水灰比越小,与集料粘结力越大,混凝土强度就越高。

集料:为确保水泥混凝土的强度除了做好水泥的选择外,也应做好水泥混凝土中集料级配的选择,从而使得粗、细集料获得较为良好的砂率,从而使得水泥混凝土凝固时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的骨架,使得水泥混凝土能够形成良好的支撑,从而提高水泥混凝土的强度。在水泥混凝土的拌合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集料质量的管理,这是由于当水泥混凝土集料中混入较多的杂质时,将会导致集料的级配变差,进而导致水泥混凝土的强度降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较差的集料(如碎石)表面光滑且不含有较多的棱角,进而使得集料和水泥砂浆之间的机械啮合力和粘结力大为降低。集料的强度直接影响到水泥混凝土的强度。通常来说,水泥混凝土拌合时所选用的集料的强度越高则配置出来的水泥混凝土的强度越高,这一现象在取低水灰比和配置高强度水泥混凝土时会较为明显地体现出来。

养护温度及湿度:完成了对于水泥混凝土的拌合和浇筑后,为确保水泥混凝土的质量,避免其表面出现麻面缺陷应当加强对于水泥混凝土的养护作业。在水泥混凝土养护作业中,环境和温度都是影响水泥混凝土养护效果的重要的影响因素,其通过水泥混凝土水化过程所产生的影响而起作用。混凝土强度发展的程序和速度取决于水泥的水化状况,在水泥混凝土浇筑成型后,需要在一个较为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使水泥混凝土能够得到充分的水化,从而确保水泥混凝土的养护质量。当水泥混凝土养护作业中温度过高时,将会导致水泥混凝土的水化速度过快,水泥混凝土的强度l展也越快,反之较低的温度将会阻碍水泥混凝土的水化效果。尤其是当周边温度低于零度时将会导致水泥混凝土中所含有的水分结冰进而影响到水泥混凝土的凝结固化。而且由于混凝土孔隙中的水结冰产生体积膨胀(约9%),而产生相当大的压应力(可达100M

Pa),使硬化中的混凝土结构遭到破坏,强度受到损失。气温升高时,冰又开始融化,如此反复冻融,混凝土表面开始剥落,甚至完全崩溃。混凝土早期强度低,更容易产生冻害。所以在冬季施工时需要特别要注意保温养护,以免混凝土早期受冻破坏。

龄期:龄期是指混凝土在正常养护条件下所经历的时间。水泥混凝土的强度与龄期之间总体呈现出正比的关系,其在初期7-14d的时间周期内水泥混凝土的凝结强度增长最快,而后凝结强度将逐渐放缓,为了确保水泥混凝土的凝结强度和凝结质量,需要在水泥混凝土成型后的一定时间内维持周围环境有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在完成了水泥混凝土的浇筑并对其进行养护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在浇筑完成后的12小时内使用草袋或水泥混凝土养护膜等物对其进行覆盖,以避免水泥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尤其是在夏季温度较高时进行水泥混凝土的养护作业时,为避免水泥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过快尤其需要加强对于水泥混凝土的浇水保湿,对于使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时,浇水保湿的时间周期应当≥7d,而使用火山灰水泥和粉煤灰水泥或在施工中掺缓凝型外加剂或混凝土有抗渗要求时,不应小于14d。在水泥混凝土的养护作业施工时,对于夏季应特别注意浇水,以使得水泥混凝土保持必要的湿度。而当在冬季进行水泥混凝土施工作业时,应当对水泥混凝土做好保暖作业,以使得水泥混凝土凝固时获得必要的温度。

试验:实验条件指试件的尺寸、形状、表面状态及加荷速度等,试验条件影响混凝土强度的试验值。

(1)试件尺寸:当混凝土具有相同配合比时,试件的尺寸越小,测得的强度就越高。

(2)试件的形状:当试件受压面积相同,而高度不同时,高宽比越大,抗压强度越小。

(3)加荷速度:加荷速度越快,测得的混凝土强度值也越大,当加荷速度超过1.0MPa/s时,这种趋势更加显著。因此,我国标准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加荷速度为0.3~0.8/s,且应连续均匀的进行加荷。

外加剂:正确的使用外加剂,除了混凝土拌合物可以获得所要求的特殊性能外,硬化以后其强度会比不掺时提高。外加剂使用不当,就会引起混凝土的强度降低。一种情况是除高效减水剂以外的其他任何种类外加剂掺量过大。另一种情况是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差,掺入后引起混凝土假凝、急凝等,使得硬化混凝土疏松,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

3 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主要因素

水泥浆的数量、水泥浆稠度、集料的影响以及混凝土的外加剂、时间及温度、组成材料的品种及性质等的多种因素。

当水泥混凝土出现离析时应调整砂率,适当增加砂的数量,以增大砂浆的黏度。同样,如水泥浆发生离析时,则应增大水泥浆的黏度,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也应相应的增加水泥浆的数量。

4 结束语

风力发电机组扩展型基础工程是风电场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可靠运行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风力发电机组圆形扩展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状态和使用寿命。本文分析了风力发电机组扩展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在质量控制方面应加强的控制要点,并结合工程实例加以说明。经比较论证:在风力发电场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在严格依据国家现行的规范标准以及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更应严格把控各项施工质量环节,充分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才能有效的保证扩展型基础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保部.GB/T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S].2010-12-1.

[2]GB/T 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1.

第6篇

关键词:制度风险;实践;1行动基础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3-0141-02

1 风险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实践

劳动这最简单最朴实的行为已经不是再被仅仅只看做生存下去的方式,它是现在风险社会出现的最“原动力”。人类活下去的一些必须实际行为,吃、穿、喝、住、行都证明着人的最基本实践行为都是再为风险社会的产生贡献着最原始的“力量”。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风险社会的产生而停下人类实践的脚部,因为社会是进步的,只有实践不停才能继续让社会发展,人只能尽量减少实践行为中的负面的、消极的实践行动,将具有推动力的实践行为所产生的效用最大化,风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身就是一种驱动力,驱动着人实践,避免风险。

风险社会的出现就其本身来说,就是表明人类实践能力的不断进步,只有人类实践能力的增强才会产生现代化的一些风险。对于实践的二重性来说,社会实践就是风险社会产生的前提条件,人类实践必然就伴随风险,而风险产生后的风险社会里,社会要想再进步,还是要依靠实践,以实践为风险社会发展下去的基础。也许,风险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以不同类别和方式出现着,但是只要实践存在,这种风险就是一种不灭的,是一种伴随实践出现而出现的具有历史性和世界性的、不拘于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产物。

2 制度风险价值的人为性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实践产生风险,风险的控制要依靠制度,制度又是人制定的,制度的设立本身就是人的实践行为结果的一种。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需要有与其相适应并且相对稳定的(人际交往)交往活动和(人际关系)交往关系。(人际交往)交往活动和(人际关系)交往关系的秩序和稳定,是通过(模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完成的。

风险社会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即是社会实践,而在现代社会中只要有实践行为,只要有风险,便有制度,问题就又回到了初始的人类实践与社会风险的关系问题上,即制度风险本质上就是实践的。人们改造自然界,是为了获取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但是人类为了不断满足其日益提高的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不断通过实践来改造甚至是想驾驭自然界,这就导致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结果有些是预期的有些是不预期的,有些是有利于人的有些是不利于人的。那些不预期不利于人的方面就是实践活动的带来的实践风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风险社会和实践风险并不是充要关系,风险社会的产生前提是实践风险,但实践风险并不必然导致风险社会。实践风险的存在并不必然威胁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导致风险的扩张,另一方面则是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和人类发展适应度的提升,单就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效果的关系而言,它们是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在牵制中发展的关系。在没有外力干扰打破平衡的情况下,二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张力,会对扩张的风险形成有效的束缚,风险的扩张由适应度的提升所克服,实践风险这个伴随物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而言是可以承受的,反而更像是一道调味剂,使人类发展的适应度更加张弛。所谓可以承受即实践风险所诱发的结果不会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形成根本性的威胁。但是一旦有外在因素介入其中,影响了二者的制衡关系,相互制约的张力被打破,风险后果就会被片面突出。在这种失衡的状况下,实践活动的两方面效果不在同步,实践越是发展,风险的片面性越是突出,以至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这个所谓的外在因素,就是将风险与实践勾连住的,便是制度。在风险社会中的一切经历着一场制度上的不安定,制度中的决策――从金融贷款利率的调整,到食品安全标准,到法律制定和科技技术发展的种种基本实践生活问题会突然被产生的风险所改变,甚至吞没。

人的实践行为会产生负面效应,人类为了控制“不确定性”以及实践的负面就要依靠制度,制度的建立涵盖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遍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众多领域,不同的制度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其引导和规范作用,单从各个制度本身来看,其地位和作用既是必须的又是合理的,但作为组成制度系统的制度本身来说并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要将其在水平领域和垂直领域进行整合,整合过程会出现制度制定之初的意外,它会于处于同一场域内的其他制度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冲突甚至是抵触,进而造成功能失调、反功能,发生功能偏差,引发制度缺失,造成制度风险。要想产生的制度风险逐渐被人认识、控制,从而预测和避免制度风险,这一切只能又以实践完成,从实践中产生,到实践中去验证、修正。而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控制制度风险的最终途径。实践中的主体因素是一种价值理性,是涵盖事实却又不被事实束缚的价值追求,才成就了指导变革现实的理想蓝图。正因如此,马克思才认为,实践活动的本性不但是自觉的,而且是自由的,如果说,自觉是认知理性的体现,那么,自由则是价值理想的体现,是更深层次的升华。所以,单纯用物种层面的尺度对待作用体,挖掘的不过是认知理性对事实的认同,流于表象,只有以内在的价值尺度,以阐释灵魂的自由对待作用体,才能把事实的认可以及事实的变革的要求统一起来。从这个角度说,价值理想才体现着实践的能动的本质,体现着人的需要和物的属人的关系,是实践的革命和批判性质的根据,才使目标性活动实现了变革,不再仅仅是对物的认识,而是对价值的实现,成为了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证。实践具有的价值理想是实践本性的体现。实践意味的是做,但为什么要做?因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进步要求了更高,当世界挡在前面成为了阻力,实践就会去做,按照发展的要求利用实践活动来满足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做意味着改变,意味着应该使世界如此。因此,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创造属人关系的价值活动,价值理想才是实践的真正本性,才是区别与认知理性的变革因素。创造价值正是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之所在。动物的活动与自己的生命是直接同一的,是依靠本能认知世界、适应自然的活动,不能产生对事实的变革。但人作为一个未特定化的存在,其本能的认知世界的活动方式并不足以保证他在生存竞争中的地位,因此,人需要依靠后天的变革来弥补先天的劣势,实践活动创造价值、变革事实,如此看来,制度风险价值从本质上讲就是实践的。

全球性的社会风险已经成为左右现代社会实践价值理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风险社会理论作为社会实践价值观取向的分析工具,也是制度风险价值理论实践性的客观要求。

3 实践管理者活动的两个尺度及其统一

人的本位首先是肉体的存在,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层面的能量交换来维持基本的生存,而维持生存所需的能量摄取就需要有对象,对象性活动的首要因素就是对象的存在,对象在人之外的存在,是需要提供体力和智力来与之实现物质变换的存在。人类通过实践活动,通过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使其生产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从人类最终的自由发展要求看,人与自然在实践中应该形成一种协调的本体性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应该是一体两面的,两面不能失调都应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人的实践活动要想实现自由发展态,就要在充分考虑本身的本质力量所决定的人的尺度(主体的尺度)的同时,也要全面利用对象的性质所决定的对象的尺度(客体的尺度),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就是两个尺度(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理论,这里的尺度代表事物的本质、规律、规定性,而美的规律是指在本体尺度中参考了客体尺度,是人的与物的规定性的统一,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实践活动,在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被索取对象的承载能力,在塑造世界的同时坚持主体和客体需要的统一。人类的正确的实践活动就是按照尺度理论――主体的尺度和客体的尺度来进行的,这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根本特征。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提出问题、制度目标、选择方案、处理事务的时候,都要以尺度理论为原则,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实践对象的承载能力。其中,对象物的承载能力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只有坚持在物质对象尺度的基础上确立人的价值尺度,才能在美的标准下进行人类的实践活动。价值尺度理论对人类实践的引领作用,需要两个尺度的协调,过高的价值尺度受客观现实的制约无法实现,过低的价值尺度又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也就是人类实践改造自然的过程,我们知道,人所设立的制度经验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那么,这种实践活动不可能凭空进行,而是在“对象世界”中实现。

社会发展一方面是客观运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人能动的改造自然,理性有目的的参与和干预过程。人在社会中,在各制度的约束下,还是有着明确的自主倾向,不仅要受制度的限制,还要在制度的运行中表明自己的逻辑,自觉不自觉的施加自己的意志,这是人作为个体和群体中的一员在风险社会中生存下去的负责任的表现。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不断参与着社会进步的实践活动,也不断干预着风险社会下的制度制定。社会发展既是“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因为人类活动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个方面,是人改造人”。因此,人的本质与本性应该从现实的人和从人的实践活动进行考察研究。

4 结 语

从实践的结果看,满足人的需要是实践的目的,制度要有满足人需要的功效性,就成为评价制度风险结果的标准。实践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必须从人活动的两个尺度去重新界定实践,回归生活世界的倾向,本质上都是从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上去理解风险与制度。所以,只有对制度风险进行实践下的分析才能将制度风险的本质挖掘出来。

参考文献:

[1] 乌尔里希・贝克(德).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 乌尔里希・贝克(德).吴英姿,孙淑敏(译).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2004.

[3] 乌尔里希・贝克(德).常和芳(译).什么是全球化?――全球主义的曲解

―应对全球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刘岩.风险社会理论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第7篇

[关键词] 管理输出项目; 风险防范; 控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66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107- 02

1 前 言

建筑企业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承接或实施工程项目的现象在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在对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工程项目合作是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

社会资源参与项目合作的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管理不规范形成的转包、违法分包、挂靠等违反建筑法和招投标法的法律风险;另一方面是因管理不到位项目不能履约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包括成本经济风险、质量风险、安全风险等项目履约风险。

引进社会资源参与工程项目合作要以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现有力量进行加强和补充作为出发点,必须坚决杜绝以包代管的行为发生,像规范的连锁经营企业一样将企业文化、管理标准、工作流程覆盖到企业所管辖的每一个工程项目。

引进社会资源参与工程项目合作绝不能以降低企业标准为代价,我们要以一种规范的管理输出模式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以实现企业做强、做久的长远目标。笔者所在企业将所有引进社会资源进行合作的项目统称为管理输出项目。建筑施工企业应对相关文件、规定、合同协议等进行清理,不得再有联营、合作、整体工程分包之类的提法和做法。

下面谈谈管理输出项目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措施。

2 工程信息管理

企业营销人员获得工程信息后,要对信息作初步的判断和筛选。第一,对工程规模进行选择,如根据企业的发展定位对工程规模的限制条件:除长期合作的客户,安装、装饰、爆破等专业性较强的工程以及标志性建筑等特殊工程外,特级企业原则上不承接预计造价5 000万元以下工程,一级企业原则上不承接预计造价3 000万元以下工程,二级及以下企业原则上不承接预计造价1 000万元以下工程。第二,要落实项目的资金来源和投资性质。第三,要落实工程项目建设的合法手续进展情况。第四,要调查建设单位的诚信情况。

3 项目发包条件分析

对信息进行筛选后决定继续跟进的项目,要尽力落实项目的基本发包条件,包括项目资格审查条件和发包合同条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估:第一,公司融资、垫资能力能否满足工程需要;第二,公司是否接受项目要求的工期、质量等级与检验评定标准、工程范围、取费标准、工程款支付等条件;第三,公司人员、技术、装备等资源是否能满足建设单位要求。

在对项目基本发包条件进行落实后分析评估承接实施该项目所需的公共关系、投标成本、资金要求、投资回报以及实施后的社会效益等,根据综合评估并结合企业实际决定是否进一步跟进,如决定进一步跟进则应做相应的投标策划,投标策划主要研究制定如何保证中标的措施和如何确保实现预期的合同条件以及如何保障履约的实施准备。实施准备需要落实各种资源准备,是投标策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投标策划一般包括: ① 落实该工程项目要确保中标并达到预期合同条件需要动用那些社会资源和公共关系; ② 预测该项目公司计划投入的资金和实现的回报,根据公司投资计划决定该项目是否引进社会资金或采用其他融资方式落实资金进行启动; ③ 落实启动该项目所必须的人力资源准备、技术装备准备等。

决定是否采用管理输出模式实施工程项目,主要依据投标策划及实施准备所需整合的社会资源的情况进行决定。

决定采用管理输出模式实施的工程项目,新启用的承包人要先进行资格审查,已启用过的承包人要建立信誉档案,只有资格审查或评审合格的承包人才准许实施管理输出承包工程项目。对于近3年在企业承担过类似规模工程项目的承包人,考评档案中无不良记录的可作为合格的承包人。采用管理输出模式承包的项目应按以下要求对承包人进行评审:

(1) 承包人的诚信记录:从业经历有无不良记录。

(2) 承包人实力证明:存款证明或相应资产证明,原则上不得低于所承包工程项目总造价的10%,以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能顺利履约。

(3) 承包人管理能力证明:承包人熟知并接受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承包人或其委托人的执业资格和类似工程业绩应符合要求,如承包人为企业法人或自然人不符合条件时,承包人可采用委托人的方式实施项目,承包人的委托人可由承包人推荐或由企业委派,如承包人采用委托人方式必须向企业出具其委托人的授权书和担保承诺。

根据承包人的实力情况和管理能力情况决定管理输出的具体方式。① 承包人有公共资源但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不足时的管理输出模式;② 承包人有公共资源和足够的资金实力但管理能力不足时的管理输出模式;③ 承包人有公共资源和足够的资金实力同时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时的管理输出模式等。

4 管理输出项目组建要求

管理输出项目组建基本条件:

(1) 项目承包主体合法,即不得采用转包、违法分包的形式签订分包合同,工程项目承接以后,除按规定允许专业分包的工程以外,所有工程项目一律以内部承包的模式组建项目部。

(2) 项目部主要人员上岗条件合法。

(3) 项目部主要人员劳动关系合法。

工程项目部主要人员指项目经理、执行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等。

管理输出项目对主要人员的具体要求:

(1) 具备所担任工作岗位的从业资格及工作能力。项目实际承包人可采用由委托人担任项目经理并与企业签约的形式,实行委托人形式时项目实际承包人作为项目担保人,可约定项目的资金及成本由担保人进行监控的方式来保障项目实际承包人的合法权利。

(2) 与企业有合法的劳动关系并缴纳社会保险。合法的劳动关系包括:①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②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③ 完成一定工程任务的劳动合同; ④ 借调协议。

(3) 管理输出项目的现有人员不能满足组建要求时可采取项目部和公司共同面向社会招聘的方式引进,新引进的人员原则上采用完成一定工程任务的劳动合同或借调协议两种方式完善劳动关系。

(4) 采取面向社会招聘方式新引进的人员必须通过企业相关部门组织的管理程序学习和培训并合格后才能上岗。

5 管理输出项目性质要求

企业联系的国外工程、BT工程、BOT工程和EPC工程原则上不得采用管理输出方式承接,不管是采取任何一种管理方式承接都必须经严格的评审后才能进行投标工作。

6 管理输出项目投标阶段的资金管理

(1) 投标前已确定采取管理输出承包的项目投标阶段所需的资金及费用由承包人承担。

(2) 施工企业开展营销工作,应注意和规范工作流程。

7 管理输出项目投标文件的制作及报送

管理输出项目由项目部编制投标文件,所有资料应由市场经营部门组织审核并存档。在全面审查能否满足招标文件的要求时,重点对经济标进行审查,经济标的报价,必须以科学的成本测算为基础,确保企业风险可控。必须按规定格式提供成本测算资料,成本分析资料须按单位工程进行分析并汇总,包括:资金收支计划及融资成本分析、人工费成本分析、工程实体材料成本分析、工程辅助材料成本分析、措施费成本分析、工程机械费成本分析等。

8 管理输出项目的合同履约管理

(1) 管理输出项目管理费收取严格执行以工程总造价为基数,管理费上缴不得低于最低标准规定。

(2) 管理输出项目须向施工企业提供履约担保,工程项目基本确定后、进场前应落实项目启动资金,原则上不得低于所承包工程项目总价的5%,项目启动资金可用于缴纳业主保证金、支付人工费、材料费等。工程动工后项目启动资金可转为履约保证金,原则上承包人向施工企业提供的现金保证金不得低于实际收取工程款的1%,该现金保证金不能以向业主缴纳的保证金或其他保证金进行抵扣并于项目无债务且经公示后退还。

(3) 管理输出项目需要办理履约保函的,承包人提供的保证金根据承包人的信用记录和项目条件进行确定,原则上保证金不得低于保函金额的30%,并按保函金额和期限向承包人收取银行贷款利息。

(4) 管理输出项目为了保障项目管理人员的利益,充分发挥项目管理团队的能动性,应根据项目情况测算并明确项目部管理经费标准,项目部管理经费总额原则上不得低于工程总造价的2%,并由施工企业指定的项目主要管理负责人掌握使用。

(5) 根据总包合同条件对管理输出项目进行全面预算化管理,根据成本测算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对项目成本进行监控和预警,对项目部的劳务分包、专业分包、材料采购、设备采购及租赁等经济合同建立合同履约管理信息台账,对履约全过程进行有效掌控。

9 提供保障支撑

第8篇

【关键词】中国;污水处理;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0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环境的改善逐步有了意识。而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是彻底改善市政污水的重要途径。中国市政污水处理项目由政府、投资运行商及污水处理区域组成。但是因为政府对居民的约束相对较少,所以大部分的风险是由政府与投资运营商相互作用所造成的。

1 风险管理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化,人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城市水平化得更快的发展,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主流中心,二线城市为中转,三线城镇为枢纽的城市规模。随着城市规划的与日俱增,我国城市化水环境恶化严重,由于城市建设的增加,城市居民饮水量、工业废水以及生活用水污水的排放量都不断增长。大部分城市都面临水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十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2)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城市污水治理逐渐被各级政府所重视,国务要要求,城市建设中水污染建设治理设施投资将是重之中[2]。现行传统模式的政府统一建设,运行的治理形式与运营存在种种的问题,那么更好的推进城市污水治理市场化,适应国家的发展形式需求,推进社会良性的进步,将会是我们必须研讨的真实课题。

(3)风险管理被管饭的运用在工程项目管理各方面,是一项有效研究风险及控制风险的重要的管理科学。研究工程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控制是解决项目风险,更好的防范和消除风险的不利影响,从而最大化的达到降低成本,保障项目安全的最终目的,工程项目的有效进行,是风险管理的必备课程。

2 项目风险分析

(1)由于市政污水治理行业自然产生垄断的性质,然而污水治理工程项目运营、监管由政府承担,也就没有了讨论风险的必要。一下研究的是污水治理工程项目的风险课题,是指运用PPP等投资运营模式下污水治理投资商的风险控制问题,主要的风险体现在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等项目流程[3]。

(2)近几十年市政府对于水污染处理办法的逐步完善,污水厂建设经验的累积,对于各种污水治理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上游环节的确立,是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风险中的重中之重,随着季节的变化水量水质的波动很大,加上地方区域缺乏历史资料,很难准确的进行评估;因为地方区域的未来发展问题是设计时必须研讨的,也是由于污水治理年限较长原因。

(3)达标排放是污水处理的标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从运行的安全性出发,设计人员必须要考虑较为保守的设计参数,从而看出污水处理厂运用的技术的不当与实际运营和投资的不适当,造成了污水投资成本提高以及准确行误差。这是市政污水处理项目的重要问题。

(4)由于历年来实际投入运营的污水厂上游水量未能达到设计需求,项目设计过于保守粗糙,给工程项目运营成本留下了一颗毒瘤,运营处理系统未能正确的调整水量水质,导致系统不能根据实际状况选择最优方案。

3 财务风险

融资渠道和成本废水排污费用考量和收取方式上是论述财务风险的主要点。市政污水处理融资成本和销售业绩,是品评财务风险的主干。大多数国内城市项目运营已经基本做到保本微有结余在污水处理的标准收费用方面。在新兴的市政污水项目当中,经过与政府协议确定收益,大大降低了销售收入的不稳定性;从而达到前期的评估中可持续性一般更加可靠。

通货膨胀与环保严格要求带来了处理厂的成本增加,存在于PPP模式运作项目的财务风险重点分布在大城市。由于过多的运营时间,让通货膨胀对其成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环保条款的趋于完善,环境保护在国内的良好发展状态,直接反映在项目上的是污泥处理技术要求提升及污水处理费用排放条件的严格[4]。因此项目财务风险集中体现于特殊协议中对于详细的行业通货膨胀与环保条列的标准调整范围的各类条款及补充。

4 外部环境风险

政策风险、资源风险和来自投资商的风险就是市政污水处理项目的主要外部环境风险。而现在利率、汇率的政策性变化与环保条例的趋于严格体现了政策性风险。地方趋于产生的污水主要来源于项目的原材料,具备着不可替代性。同样,因为投资成本和运营中存在的专业问题,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不能运营其他污水处理厂在同一污水收集区域。

5 投资运营风险控制途径探讨

源头控制是风险控制的原则,在建设和运营期作为风险控制将整体系统参考。特殊协议条款商榷和管理水平体现了风险控制的水平,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等是控制融资成本,污水处理费的根本。财务风险在当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6 污水处理总成本的控制

建设投入的折旧和运营成本都包括在污水处理成本中。建设期投入资金的效率,对折旧大小有着重大的影响,从而运营期的统一规划建设也与运营成本密不可分。运营状况在自身所承担的建设与运营分离模式下的经济优先,带来了交接与运营的众多争议,直接对项目的整体效益的下降。

7 设计值来给你和设备投资

往往被忽略的实际操作源于各种原因,是一个共识话题。前期的大幅度考察,是规避风险的重要方式,水体的水质水量也取决于设计的优良。为了降低政府转嫁财务风险,设置较高的风险保障条例在特殊协议中是必要的,但并非最有效的规避风险的办法[5]。

8 项目投资合理回报的确定

政府和投资运营商所承担的收益与风险在项目的合理回报中应该明确体现。合理的分担风险是特殊协议的根本宗旨,也是能部分解决法律风险的办法之一。

9 政府相关风险及控制途径探究

加快对市政的污水项目制定规划与监管系统完善,针对实际情况避免专业排水公司参股期造成的管理经验的缺失,排水费用的限制控制预计维护项目设施等。

10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处理中国市政污水项目时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可控风险,比如项目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外部环境风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找到了控制污水处理总成本、降低技术风险以及合理收益等一些规避风险的方法。只有确保运营商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才能保证污水项目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廖志平.市政污水处理工程BOT/PPP项目风险评估与管理模式研究[J].湖南大学,2010,05(04).

[2]刘启良.大型市政工程BOT项目广州西朗污水处理工程实施案例[J].西南交通大学,2007,10(01).

[3]丁进.马鞍山市王家山污水处理BOT项目的风险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201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