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2 16:36: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数学;教学质量
G633.6
初中学生对学习数学有健康的心理,是学习数学的前提,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决问题的步骤
1.创设自由度
经常性的鼓励对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自由空间十分重要。曾在198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伯格教授就有这么一段话:“鼓励青年人自己去发现他们追求的东西。”同量他指出这个必须得有三个前提:一是老师的宽容心;二是老师的鼓励之态,三是老师的激励之情。给他们以足够的心理自由度。
2.搭起脚手架
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心理学中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它强调的是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是实际发展水平与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差距,他认为学生依靠成人的帮助搭起学习的框架。对学生认知发展、心理发展也是最为重要的。
3.构建支撑点
情绪的高涨使学生能与老师在课中积极配合,形成心理乃至行为上的互动 。互动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互动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心理上的认同与行为上的同一,也当然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二、方案理论依据
本方案研究的理论依据有两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的现代学习理论和现代教学结构理论。
1.建构主义现代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它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其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2.现代教学结构理论
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主体地位,教师居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教授活动中的主体。学生与老师作为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教与学和联系就是显得十分密切。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指导学法,学习则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最大可能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1.学习兴趣培养的辅导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它表现为人力求认识和获得某种事物,并且力求参与相应的活动。兴趣通过情绪反应来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积极性,即凡是从事自己与感兴趣的学习和工作,人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效率也较高。相反,如果是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则可能心理动力不够,缺乏激情,效率也就较低。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是要受兴趣和情绪左右。因此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
2.端正学习态度的辅导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对学习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愿望,他总是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自觉地学习,不依赖,从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对学习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则对学习没有积极性,他不能自觉地认真学习,而总是比较消极地接受学习。
3.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辅导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如学习中的注意力倾向,记忆的习惯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定势。作业和复习的行为习惯等。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学习习惯符合学习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不好的学习习惯则偏离学习的心理规律,会妨碍学习效果。辅导方式上采用抽取学习成绩好,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和学习习惯差,成绩差的学生进行对比讨论,特别就“如何改正自己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完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将小组的意见在班上交流,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并布置每个学生一周内写出改进自己学习习惯的具体措施和计划,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与学习效果有什么关系,自己的学习习惯有什么优点和问题;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等。
4.考试焦虑辅导
它主要表现在考试中过度紧张,学生往往身心会感到极大的压力,身体感到不适,心跳与呼吸不正常。这些躯体症状妨碍他们在考场上的发挥,通常使他们思维混乱,不能很好地审题,粗心马虎或出现漏洞,看错行。有的在做选择题时,明明知道这题选“A”却把上题的答案“B”写上去,有的甚至出现明明简单至极的题,都要反复确认生怕不正确,延误了大量的时间,最后造成无法按时做完局面。
因此,在平时的考试中,我给学生营造适度的紧张,培养良好的心态,同时对在考试中由于心理压力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了分析。比如:在考试中遇到难题时,有同学怕影响成绩,担心考试失败后,同学、家长、老师对自己不好的评价而出现的心乱如麻,头脑一片空白。考试后,我就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把这个难题,考试结果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白考试中,出现的难题是正常的。我做不出来,别人未必能做出来,给自己心理松绑。在期末考试和中考前,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手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把握好在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使一代新人能排除不良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干扰,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贺银瑞《关于当前学校心理辅导的若干思考》, 《教育研究》 1998年1月
[2]吴志宏 郅庭瑾等著《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对其要求以及学生的自我期望值都很高,心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虽然从字面意思看主要任务是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当前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要求的现状并非仅仅限于思想政治方面,加上辅导员对学生比较了解,发现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便利条件,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被囊括在辅导员职责之中。
一、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掌握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严于律己,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立身之本,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心理素质的修养,具备高尚的情感,要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在知识结构上,除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接受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因为气质类型不同,其心理活动特征也就不同。这样,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要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如果不了解不知道学生们有什么共性困惑,不清楚有哪些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无从谈起。了解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整体有一个全面把握,对一般学生的共性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对前途的迷茫问题、对感情的困惑问题等。把握好共性问题的同时,还要重点排查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在新生入学之时,辅导员就要认真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学校体检结果、心理健康测试反馈、和学生逐一谈心、由学生干部及宿舍长介绍相关学生情况等,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尽可能详实,不仅要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健康测试反馈为基础,还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及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跟踪观察。心理健康档案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完善,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好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工作,还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学生情况变化的关系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三、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同辈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些是属于共性的东西,如新生适应问题、大学生感情困惑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心理问题共性特征可以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正确面对挫折,防患于未然。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1.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件是和学生接触较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多,其中谈心尤为重要。和学生谈心,是一种了解,更是一种情感交流。通过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将心中的郁闷、不快一一倾诉,从而使心情释放。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倾诉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把握学生性格及心理现状,对学生的问题把握较为真实,并能立即感知谈心效果。面对面的谈心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可以在办公室,也可以选择操场或公寓,要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亲近感。
2.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面对面的谈心,可以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但有些学生不愿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MSN、邮箱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老师在明处,学生在暗处,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可以咨询一些政策,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辅导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
五、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现在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较多、日常事务多且杂,信息员制度必不可少。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可以利用同学之间一块儿上课,一块儿休息等便利条件,及时掌握有心理问题学生现状。信息员制度,不仅要做到每个班、每个宿舍都要有信息员,对个别特殊心理问题学生,还要具体到个人,一个信息员负责一个心理问题学生。该信息员要对该同学熟悉,在一个宿舍,热情、有爱心,如果发现该同学有异常表现,能立即报告辅导员。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注重方式与手段的有机结合,以健康心态面对学生管理和心理辅导工作,以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关心爱护学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影响带动学生,而且要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懂得学生管理业务和教育教学规律,在结合高校改革实际的基础上,联系青年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不断与时俱进,广开思路,真正成为学生政治上的导师、德行上的贤师、心灵上的明师、能力上的高师,协助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把他们真正成培养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欢.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定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01).
[2]李桂兰.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
[3]田智、韩素贞.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职业圈,2007, (15).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从冲动心理、焦虑心理、自责心理、男女心理四个方面入手,对高中生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并当高中生产生孤独感时,正确引导高中生对生活和学习压力进行缓解,并通过科学减压方式,积极面对升学等问题,为自身的健康成长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达到健康发展状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以下就是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难点等相关问题的详细阐述。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冲动心理。即由于高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8-20岁之间,属于青春期成长时期,所以,生理因素分泌旺盛,易形成冲动、暴怒性格。同时,若家庭环境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佳。如,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和应试教育,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高中生成长压力,让高中生逐渐产生冲动心理,因此,需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针对学生这一心理问题进行缓解;
第二,焦虑心理。即因高中阶段学习时间紧迫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开始表现出局促不安,害怕人多的沟通障碍。因此,在现阶段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为了解决高中生焦虑心理问题,必须定期组织运动会等有氧运动,让学生体内激素得到正常分泌,避免焦虑心理障碍的形成;
第三,自责心理。即当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未达到教师和家长的要求时,部分学生会开始质疑自己能力,产生患得患失的感觉,且当害怕失去时,逐渐形成了自责情绪;
第四,男女心理。即受“男女有别”传统观念的熏陶,高中生往往会对异性有着一种特别情愫,一旦这种情愫产生,就要求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男女心理进行指导,重新投入到学习中。
二、提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策略
(一)建立专门工作机构
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焦虑心理、冲动心理、自责心理、男女心理是主要教育内容。而为了更好的提高现阶段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应在焦虑心理和冲动心理等心理问题教育期间,建立专业的工作机构。即成立市级心理辅导中心,由市级心理辅导中心科学规划心理课程意义评价、活动开展效果评价、短期规划等等,并成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网络,由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区县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成,继而借助完整的工作网络,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同时,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工作机构构建的基础上,需由校长承担心理健康教育领导职责,而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心理委员、学生家长等成员共同负责个别学生和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反馈学生心理辅导结果,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此外,在专门工作机构构建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心理辅导教育效果,应相继完善心理教育中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制度、团体辅导制度、心理教师培训制度等管理制度,由科学的管理制度来带动教师积极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高中生冲动心理、自责心理等心理问题进行跟踪、反馈、排解。
(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着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所以,在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期g,必须先加强对心理教师职业方面的培训。即以“请进来,走出去”培训模式,丰富心理教师所掌握的教育知识。同时,鼓励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并通过对心理健康理论书籍的阅读,了解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要点,实施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外,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为了突出有效性教育效果,必须在师资队伍组建时,展开教师资格评价工作[2]。如,“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员”资格审核等,由此通过规范化的考核办法,成立一支具有扎实心理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的教师队伍,为日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构建科学的辅导网络
为了达到有效性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注重构建科学的辅导网络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第一,在高中心里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组建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包括学生、心理教师、家庭、学校等各个系统组成部分。其中,心理教师在系统工程中,主要负责实践性辅导工作。所以,学校应借助新媒体手段。如,QQ,微信,微博、网络等,向心理教师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技巧,高效性完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
第二,在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工程中,可尝试开发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通过资料宣传、家长会等方式,向父母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然后,由父母负责观察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变化,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预防学生不健康心理问题的形成。
三、结论
综上可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手段,可实现对当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控制,并更好的适应当代教育趋势。所以,在现阶段高中生教育工作中,应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关注,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中,从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建设师资队伍、构建科学的辅导网络3个方面,提升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并借助有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使高中生焦虑心理、冲动心理等心理问题得到高效缓解。
参考文献:
[1]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3):31-42.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高中生良好的个性
有句格言说得好,性格即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个人的性格状况可以影响其生活及学习的质量。因此,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对当前高中生中在学习中普通存在的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这些性格缺陷而言更具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抗自卑心理,提高高中生的认识能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这样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便具备了发展正常行为,预防问题行为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能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对外部的诱因、对社会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正确的评价。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调动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性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有高中生内在的不良因素在起作用;因此,问题行为的矫正亦要借助于高中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这就是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精神。我们应相信.高中生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在社会化过程和社会适应过程中,无不存在如内部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存在这两种因素的相互斗争.而只是那些发生问题行为的高中生其消极的心理因素一时占了上风,削弱或掩盖了积极因素,那些经常撒谎的高中生也有诚实的时候,那些好打骂同学的高中生也有热爱集体珍重友谊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透过高中生暂时的、表面的行为现象去搜索本质,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高中生的行为,深入到行为的深处去全面了解高中生的行为动机。心理健康帮助高中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积极的、发展的、闪光的、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学会与自己的不良动机作斗争,主动改变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品德,主动和不良外界诱惑进行斗争。
二、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强高中心理教育的整体氛围建设
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同时,心理教育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力争结合自己的所教学科将心理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工作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增强在学校行为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并直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果和水平。心理教育的氛围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推动更多的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以利于在学校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及生活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心理状态,塑造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
2、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
有效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的。心理教育对德育来说,是教育手段和谐;德育对心理教育来说,是人格发展升华。德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心理教育则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个性特征。良好的品德的基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应注重将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品德教育具体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应该培养学生内心对正确行为规范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规范。只有将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3、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开设心理辅导课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辅导课作为一种集体辅导形式,其内容也有所区别。如高一年级主要是纳悦自己,适应教育,人际关系中的理解与信任问题,学会自我设计等;高二年级侧重于社会责任感教育,学会自我赏识与自我暗示能力、应考心理辅导等;总之,是让学生们讨论、体味生活,感受真实的自我。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当下,人们对高质量人才的渴望变得更加急迫,全面综合素质的养成才是制约人才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其中人们心理健康的程度是体现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刻,大力推广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引导学生健康的心理管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主人格,构建公正的竞争意识,不断适应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完成自身的全面发展。
1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原则
1.1心理健康课程形神的统一性: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不安排考试,没有来自成绩分数上的压力,因此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在心理健康课的构建主体上凸显自由开放的原则,让学生可以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对自身的解放。但考虑到高中生所处的心理阶段,搭建的心理健康课堂的开发性应该是一种有限的开放。教师不应该将心理健康课定义为一种学生的自由,而是营造出一种“形散神不散”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的娱乐活动应旨在为学生排解心理状况,而非让学生随心所欲的游戏,教师应该将每堂课的活动都安排出一个明显的线索,让学生可以顺着主线从中摸索出完整的经验,实现学生身心压力的排解。
1.2心理健康课程中立与干预的结合:心理健康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为主体,在课程活动的安排上充分坚持人文关怀,某些心理咨询领域的专家倡导价值中立,让学生自主的去领悟其中的价值观念,但对于价值中立的把握需要建立在科学的角度上,在高中的课堂上充分坚持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的统一,不能将高中心理健康课堂进行彻底的中立,对于高中生处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本质上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放任学生秉持错误的价值观,那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隐患将会是严重的。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不可过渡干预,对于某些尚无定论的观点,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过渡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反而会给学生添加更多的心理压力,不利于高中生的健康发展。
1.3心理健康课程充分坚持因人而异:高中生处于心理波动较大的时期,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学生之间心理状况差异,亲身考察问题学生所处的环境,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缓解建议。高中生之间所处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不同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一样的影响,不同于数学等规则性强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学生心理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考量学生所处的地域特点和生活习惯提出针对性强的活动与内容。如果教师一味照搬书本上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的干预与治疗,那么就会机械盲从的为学生造成困扰,这从本质上就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的原则。为了实现对学生正确的健康教育,就要求教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地区学生的教学方案。
2高中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三个方面
2.1课程开展前期准备阶段:同其他的学科一样,开展心理健康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课程前期的准备工作,鉴于心理健康课程“形散神聚”的教学特点,在前期一定要充分进行好教学内容的筛选、课堂活动形式的安排以及活动后的心理辅导。只有前期制定出完备的教学方案,才能在课堂上为同学进行丰富的讲授。此外,考虑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要充分的具有针对性,在课程开展的前期教师应深入学生中去,总结出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积极考量学校所处区域的特点,在课程上制定出具有地方特点的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2课堂现场教学开展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应该充分发挥该学科的教学特点,在课堂上搭建自由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释放自己,排解自身来自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但在总体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该坚持一条主线,课堂活动的开展应该充分围绕教学内容,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的散漫,浪费了心理缓解的机会。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特定的情景来引发主题,让学生可以尽情的讨论与思考,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内心的舒缓,在学生对主题有一定的认知之后,在通过丰富的活动加强学生自身的体会,活动结束之后在对学生的疑问和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使学生自觉纠正心理问题。
2.3课下对学习结果的反馈:在课下对心理健康教学成果的反思是尤为重要的,在每一堂课下教师都需要对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梳理,对于优点进行放大,对于不利于学生理解的部分在下节课进行删减,同时根据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反馈情况需要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及时修正,此外对于在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学生“教师应该及时进行疏解,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学应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切实的去找寻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在课堂上构建人文情怀,使学生可以更加轻松愉快的参与到心理健康的学习中来,使学生可以在丰富的活动中寓教于乐,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认知水平,构建更加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应对来自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
作者:刘洋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中学校
参考文献:
[1]崔建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论坛.2005(5)
[2]李红仙.学校心理辅导的课程设计[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9)
关键词: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加强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动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纲要》还提出,在高中教育阶段,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高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压力比较大的时期,因高考受挫而引发的高中生自杀事件屡见报端。有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则不但会对学生的学业和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还会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扰。近年来,高中生的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的问题行为甚至暴力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而且对家庭、社会构成了伤害。因此,探索、构建科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3]
二、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完全用德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在学生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德育的教育地位,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具有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共同目的。而且这样的定位,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借助于德育工作的成熟体制和有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效地丰富了传统德育的手段,增强了德育工作效果。但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的理解,给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目前,很多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完全用思想政治工作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导致高中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出现恶性突发事件。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对处于全面发展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认识不深,定位不准确。这是国家虽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实际工作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确,工作缺乏前瞻性。
实际工作中,很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救火”,而不是“防火”,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个别问题学生,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很多短视行为,缺乏前瞻性。作为升学压力特别重的普通高中学校,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们都明白,心理健康教育本应重在预防,重在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但由于人员不足、精力投入不足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者往往只能把精力放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扮演“消防员”的角色,忙于“救火”。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呈现新的情况和态势,必须加强有针对性的研究。而我国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非常有限,并且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充分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难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在相当多的普通高中中,心理健康教育还难以做到惠及全体学生,也难以做到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发挥作用,有的甚至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都难以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和帮助,更不用说防患于未然了。
(三)心理健康教育缺少监管,机制不健全。
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不少文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有相关的要求,但由于督察、监管力度不够,有些学校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相当不力。相关文件虽然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讲得很多,但涉及经费、人员、机构等具体问题时,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要求,也没有明确责任,监管工作不到位,导致很多学校模糊执行,甚至不执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目前高中学校管理工作,基本上还是围绕高考、升学这一目标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应付检查的门面。很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或者直接属于政教部门。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存在问题,因此工作很难有效开展。上级的文件往往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德育工作一起规划、共同落实,但实际情况是,规划中考虑到心理教育,但落实中往往以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高中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工作。但就是这样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很多学校都没有做到。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应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序,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面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它是每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积极寻求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矫治,仍可通过心理健康档案来考察效果。因此,它能对每位学生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提供重要保证。高中生学业受挫导致的情绪低落、抑郁、自卑问题比较常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从中筛选出高危人群,从而对那些可能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重点帮助。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立足教育,重在预防。高中学校要针对高中生学业压力大的特点,加强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视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学业、生活中的各种挫折,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学校要采取选修课、讲座、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普及应对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预防心理危机的意识,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学业挫折及各种各样的生活挑战。
(三)建立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和多元化的学生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专业经验和娴熟的专业技术。高中生在学生的学业负担之下,精神压力比较大,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高中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制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计划,列入学校师资培训的总体规划,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另外,建立健全高中生社会支持网络体系,对于预防高中生心理问题,帮助其成功度过心理危机,是非常重要的。高职学生社会支持网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学校建立的能给予学生物质和精神帮助的支持系统,这些支持主要来自学校和社会支持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是指学生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是指学生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援。对于高中生而言,交往最多的就是家长、老师和同学;尤其对于大部分住校的高中生而言,同学和老师的支持是其面临危机事件时最易于求助和获得帮助的资源。因此,学校要尊重学生的同伴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尽可能多地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帮助,建立更加多元化的学生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寄宿制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71-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教育者群体心理特征的变化,原有的一些班级管理方法已很难奏效,对班级管理方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融入班级管理中是当前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寄宿制高中尤其如此。
一、寄宿制高中班级管理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必要性
当前寄宿制高中生出现了这样一些群体心理特征。
1.独立性差。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独立性较差的问题,学生在家时过分依赖家长,除了学习,很多事情都由家人包干代替;在学校就过度依赖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他们较少有机会独立面对并处理问题,部分学生自己的生活尚不能自理,更何谈心理上的独立。寄宿制高中生一周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不仅在学校学习,生活和交往也在学校。这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上自理;其次要求学生学会正确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些都要求学生能自主自立地解决,但因为他们独立性差,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部分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闲聊、睡觉、听音乐、玩手机者不乏其人;生活中,信息时代娱乐媒体的繁荣使一些学生变得浮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寄宿制高中的学生远离父母亲人,在支配时间、使用金钱和物品等问题上都要学会管理和控制。但是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他们会沉迷于游戏、上网,导致经常发生“经济危机”。这样的问题虽小,但积少成多也会占去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焦虑、紧张、困惑、孤独等心理上的不适应,情感上的挫败、无助以及行为上的错乱和困难。
3.某些学生自闭或存在交往障碍。高中生对友情有较强烈的渴望,希望能和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有自己的“铁哥们”,同时寄宿制学校的高中生因为暂时远离了父母亲人,此时更加渴望与同学、老师有很好的沟通,得到理解。但是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不懂得处理、化解各种矛盾,面对交往困难时又缺乏指导和帮助,使小事被放大、小矛盾被激化,严重者甚至对同学或教师产生仇恨心理。
针对寄宿制高中生出现的这些群体心理特征,班主任需要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才能做好寄宿制高中的班主任工作。
二、寄宿制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
与科任老师和父母相比,寄宿制高中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具有许多有利条件。
1.时间充裕、机会较多。科任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能在自己上课或课后辅导时进行,其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家长只能到了假期孩子回家时才能对孩子进行教育。但班主任却可以在课堂上、课后辅导时、班会上、查看学生宿舍时等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较充裕、机会较多。
2.可采用的手段较多。与科任老师和父母相比,班主任可以充分地利用班会、班集体生活等机会,采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掌握信息较充分。寄宿制高中的班主任因为有充裕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所以更能具体的掌握学生的一些信息,如学生的情绪情感特征、意志品质、性格特点、各科考试的成绩、合群表现、劳动表现、在宿舍中的生活状况等信息,这非常有利于班主任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活动。
三、寄宿制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倾听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而又较容易掌握的技术。对于班主任来说,倾听的习惯和态度比倾听的技术更重要。因为在现实的班级管理中,很多班主任习惯说而不习惯听,甚至不愿意给问题学生以说话的机会,更不用说通过主动倾听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想法了。倾听能够贴近学生,倾听能够让学生亲师信道,所以,作为班主任要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表达和倾诉,甚至为自己辩解的机会。班主任要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真诚、平等、宽容、诚信和耐心,让学生感觉老师是能够理解他的,在和他共同面对难题和困境,内心自然会生出安全感;学生在倾诉的同时也是其内心各种情感的一个发泄过程,尤其是各种不良情绪通过诉说得到了发泄,就会使学生心理得到放松。认真、耐心地倾听能营造出信任和融洽的心理氛围,也才能使班主任及时捕捉和把握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从而找到正确的办法解决问题。寄宿制高中的班主任应多深入学生中间和学生“闲聊”,通过这些看似无用的闲聊,能够拉近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班主任也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2.无条件积极关注。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在学习期间所犯下的各种过错都会有其不同的原因,正是因为学生的不完善、不完美,教师的存在才是必要的,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也就不会对有过错的学生大发雷霆或感到很恼火了。因此,班主任面对学生的过错时,不能老以道德、法制的眼光批评学生,而应首先表示理解,才可以继续冷静、客观地教育学生。学生得到老师的理解,才会放松戒备,才能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如果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老师表示很可笑或很愤怒,则会让学生以对抗的形式维护自己的尊严或者面子,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此时的教育定然是无效的。因此不管学生出现怎样严重的心理问题,教师都要无条件积极关注。
3.以面质技术代替批评。心理辅导中,面质就是让当事人面对自己态度、思想、行为等的矛盾之处。当事人在谈话中不时会暴露出一些不一致或自相矛盾的地方,当事人处在矛盾中又无法意识到自身的矛盾,通过提出让他感到自相矛盾的问题,令其澄清认识、达到对自己思想清晰、透彻的了解,对事件进行梳理和重新思考。班主任面对不断出现问题而又缺乏正确自我认知的同学,可以改变传统的道德说教和简单的批评方式,尝试面质的方法,让其发现和认识自身行为存在的矛盾之处,最终获得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以改变自身的不良行为,这样可以收到比简单批评要好得多的教育效果。
4.在班级活动中渗透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的主要原则,是通过活动中的角色扮演、使用心理位移等方式实现对他人情感、态度及对周围事物的正确体验,从而获得正确的感知、认识,以指导学生日常的交往、学习等行动。以这种辅导活动设计的理念进行班级活动的开展时,强调活动要能够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心感受,唤起学生的强烈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父母、理解他人、理解社会,同时拉近了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关系,形成一种气氛融洽亲和力强的良好团体氛围,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如在班会课上,渗透团体辅导的技术,改变以往班主任说教、学生被动听的形式,由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班会,班主任进行指导,通过角色扮演(小品)达到对人生的感悟、对家人的理解。
5.以行为矫正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前文提到寄宿制高中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多数学生其实明白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该不该做,但他们明知是错却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从而出现不良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倡导使用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自我消退法示范法等方式,对个体的不良的行为进行矫正。在寄宿制高中的班级管理中同样可以参照这些方法,教师以自身的行为示范,促使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使用代币奖励法激励学生朝向更高的行为目标不断努力(评选班级之星,包括优秀学生奖、进步奖、爱心奖、优秀班干部等);使用自我消退法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足;以强化法使学生改过的积极行为不断得到巩固(对学生表现出的进步进行及时的鼓励)。
6.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指导和帮助。当学生向班主任提出自己面对的问题时,班主任应首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班主任也可以以建议的口吻向学生提供一些处理问题的意见。因为高中生由于年龄和经验所限,自己较难找出好的解决方法,如果教师没有给出一些中肯的建议,他反而会无所适从,问题分析了一大堆,但他不知该怎么做。
7.与科任老师、家长紧密联系,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展开。寄宿制高中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与科任老师和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家长,因其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多数都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成绩高低,而没有意识到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出现问题也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因此班主任要经常与科任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使其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给科任老师和家长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简单的技巧,从而形成心理健康的教育网络。
寄宿制高中的班主任必需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习、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才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温馨的学校大家庭,才会有和谐的寄宿制学校,使学生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樊富岷.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关键词] 高中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应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专门的方法和理论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影响的教育,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心理冲突,使受教育者得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人格的成熟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何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它们更好的为教育服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是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一些看法,现总结如下。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1、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理论基础不一样,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术领域,路论基础也有所不一样,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而德育工作则是以理论为基础,其次,两者的评价标准和目的不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以社会共同的品德、行为标准为参照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则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是否健康、是否积极来作为参考标准,再次,两者的工作方式方法不同,心理教育强调宣泄与疏导,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德育工作则强调教育和灌输,注重说服与言传身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些强制性,最后,两者的工作人员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要求更加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并取得一定的资格方能胜任。
2、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两者虽然有一些区别,但是有具有一定的联系,矛盾统一,相辅相成,首先,两者都要面对学生这一受教育的群体,其次,两者都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即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育者都是朝着这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最后,两者遵循共同的规律,如由浅入深、先易后难,重视学生自我意见的表达,尊重人格,维护人权等。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更需要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只有内心够强大的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内心懦弱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德育教育的现状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由于两者的工作方式方法的不同,德育教育强调教育和灌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讨厌这种教育方式,使得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效果不理想,但是心理教育更注重学生个体的价值体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弥补了德育教育的不足,扩宽了德育教育的工作渠道,也是德育教育发展现状的需要。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方法
1、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负着教育学生、培养全面人才的责任,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工作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队伍,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并对教师队伍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加强学生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课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开设一些心理学的课程,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学会面对困难和逆境时的应对方法等,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3、建立高中生心理档案
高中生正处于心智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建立高中生心理档案,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一个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展普遍存在于高中生中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效率。
4、建立心理辅导站,开设心理咨询门诊
在开设校医室的同时开设心理辅导站,由专业心理辅导员针对在校高中生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生理特点 和心理特点,为学生们提供个别辅导,进行心理疏导,但是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鉴于有部分学生对心理问题会比较害羞,学校也可以开设咨询专线或心理咨询信箱,由心理辅导员耐心解答,帮助高中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5、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家访、电话互访、年级的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并就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家长进行沟通,对学生的心理动向进行全面的掌握,也使家长了解孩子的行为动向,教师和家长积极配合进行各种教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总而言之,只有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才能够使两者优势互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教育关心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3(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