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统计学的本质

统计学的本质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2 16:36: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统计学的本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统计学的本质

第1篇

论文摘要:体育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是与其主干学科社会学相一致的,目前在体育社会研究中广泛运用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体育社会学因果关系的本质存在于决定论与人的自由意志之中。数理统计是关于体育社会现象之间量的相关分析。而逻辑实证则足根据一定的程序和策略来分析变量关系的逻辑方法,它更能考察到体育社会现象中人的社会属性,帮助我们探索到因果关系的本质。这两种方法在体育社会研究的资料分析中各有其特点,在作用上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因此,探究体育社会现象产生、发展、变化中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时,数理统计与逻辑实证的结合是必需的。

    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体育社会学是在社会学发展的基础上,伴随着体育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理论观点为依据,来研究体育社会现象的一门学科。其具体研究领域包括体育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体育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体育和从事体育的主体—人的关系。体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它的研究方法论原则是与其主干学科—社会学相一致的。实证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主要观点和方法,目前体育社会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收集人们对体育的态度、行为、观念等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体育社会现象的因果结论。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具有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方面,因此在判断现象的因果关系时应充分认识统计分析与逻辑实证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学中因果关系的本质

    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其它科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解释现象。就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来看,它是用社会事实来指出构成一些社会现象的原因。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就在其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研究,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来解释。

    在自然科学中,一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是受自然界其它现象变化的影响,而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客观物质运动所决定的。其运动过程可以通过3种最基本的物理量纲—长度、时间、质量及其派生出来的速度、加速度、力等一系列指标体系加以准确的测量。对测量所获得的数据利用自然科学专业知识和数学的方法加以分析研究,认识和发现各种自然现象的本质、发展规律及其发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可以重复出现(有周期性)的自然现象做出准确的预测和预报。这种如马克思所说的学科与数学相结合所达到的完善程度,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所有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说自然科学所达到的完善程度是由自然现象的客观性,可用标准统一的纲量加以精确测量,以及大量自然现象的可重复性、同质性这样一些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而在社会科学中,社会现象是由在社会历史领域活动着的有意识、有思维、凭激情行动并追求某种目标的人所支配的。由于有人的主观性,由人主观意志所支配的运动过程往往很难用统一标准的来测量。尽管社会学工作者提出并建立了一套社会现象的指标体系,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统一完善的程度。除此之外,很多社会指标本质上就是无法定量的,如性别的男、女差异就无法用定量来表达。从另一方面看,个人的活动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但由有理性的个人的活动所支配的社会现象也可以呈现统计学的规律性。这就像大量无规则运动的分子运动所形成的热物理现象,可以用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的理论来认识一样。社会现象也可以用对大量个体的观测所获得的信息,来认识其内在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用社会调查方法来认识社会现象,研究社会运动与发展条件和机制的一个基本思路。

    从以上关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特征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科学研究比起自然科学研究来说要复杂得多。尤其在解释某一现象与其它现象的关系方面更是如此,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说明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自然现象是客观的,是可以精确测量的,并具有重复的规律性。所以我们总能找到有关某一自然现象明确的原因与决定因素。如:植物生长这一自然现象是由于有“光合作用”的原因而引起的,而阳光、养分、水则决定了植物的生长。植物本身没有意志来控制其行为,吸收或不吸收阳光、养分和水来控制自己的生长。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也采用与自然科学同样的决定论模式。但是由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有时候因果关系太隐晦了.我们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数理统计寻找出确切的因果关系。在因果关系研究中,社会学家希望发现哪些因素与哪些别的因素有关,哪些因素造成了别的因素发生变化,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受到第三个因素变化的影响等等。一般说来,社会学家总是用发生在后的因索去解释发生在前的因素。例如,在探究造成偏见的原因,就要探讨为什么一些人有偏见,另一些人却没有。可接受的原因包括:经济竞争、宗教意识、政治观点、童年经历、受教育类型和时间。如果我们知道受教育程度可以减少偏见,这种因果关系的解释,就是我们所能接受的社会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这种解释的逻辑,说明是否有偏见并不是研究对象自己选择或控制的,他们被一些力量,如童年经历、宗教信仰等无法控制的、甚至觉察不到的因素推到了有或没有偏见的其中一条路上。这就是说,造成是否有偏见的原因是人们无法控制的。有时候,人们对这种推理方式会感到不满,认为偏见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有些人之所以没有偏见是因为他们受过了教育。这就迫使我们对人们上学的原因作进一步的探讨,寻找原因背后的原因。使关于造成偏见的原因的研究进一步深人下去。从这一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本质存在于决定论与自由意志之中,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对引起一些社会现象的原因背后作深人的研究和解释。

2、体育社会学中数理统计和逻辑实证对资料分析的特点

    体育社会学中,数理统计是用来证明体育社会现象与体育社会现象之间,或体育社会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之间的,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一个变量与多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与多个变量的之间的某种关系。通过对按要求收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我们可知道两个变量是否相关,但我们要进一步知道两个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关程度,我们还必须进行相关系数统计意义的检验。一般而言,p<0.05提示相关系数具有统计意义,p<0.01表示统计意义很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统计分析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但任何具体的量都是有质的规定性的,如果不了解量的这种特有的规定性以及数量关系背后的社会背景情况,就可能做出肤浅、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解释,因此对于统计结果的分析,有赖于对事物作出的观察和了解,不能凭表面的数据就下结论。体育社会学的数理统计中,即使两个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并且这个指数具有统计意义,我们也不能因此作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的结论。在研究中,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是两个很容易棍淆的概念,若仅仅依据相关系数的高低就作出因果关系的结论是不科学的,要得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的结论,我们必须要满足3个条件:一是自变量必须在因变量之前发生,二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必须存在相关关系。三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不能存在虚假关系。

  对于统计结果的解释,要从实事求是的立场出发,与定性资料如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资料及有关个人态度、动机的资料相结合,并参考其它分析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反映和揭示调查资料所代表的社会现象的本质的、深刻的意义和内容。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社会调查的目的一是通过一些变量来描述调查总体和各个部分的状态、特征和一般过程,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二是通过对这些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来说明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和一般规律,解释社会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发展、变化。变量关系的分析遵循一定的逻辑方法,要采取一定的程序和策略。掌握变量分析的逻辑与策略不仅能使资料分析更深入、更全面而且还能澄清和防止某些逻辑错误,使理论解释更符合实际,或发现新的理论和问题。此外,通过对变量分析思想的把握,还可以培养研究者的想象和分析能力,从而能有效地理出资料的头绪,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料以取得较大的研究成果。

    体育社会学研究中,我们常需要知道造成某一社会现象一些原因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使我们深人了解体育的社会学本质,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就需要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对体育社会现象的产生或变化的原因进行逻辑实证,既要从决定论的社会视角,又要充分从人的自由意志支配和人的社会属性特点,赋予看似僵化、稳定、划一的数据以新的活力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如:有一关于经济收人与体育消费水平的研究,按数理统计的结果,人们的经济收入与体育消费水平呈相关(r=0.8186,p<0.05),由此得出结论:经济收声、的增加可以提高人们体育消费水平。然而这一结论并没有说明人们体育消费的本质原因,提高经济收人未必就能使人们增加体育消费,体育消费受到人的意志影响。在某些人群中还可能出现收人低的体育投人多,而收入高的反而体育投人少的情况。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需要寻找人们经济收入提高的原因,以及不同收入人群的文化背景等因素。

3、体育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分析中数理统计与逻辑实证的结合

    我国的体育社会学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较晚的学科。社会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外来引人到中国化的过程。以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初级阶段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改革的实践为立足点,有鉴别地吸取西方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的东西,吸取现代科学发展的相关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这是当代社会学家的使命。这就注定了作为我国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体育社会学,同样也必须努力探求中国化的道路,以求解决中国体育社会的实际问题。从这方面讲,在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中将数理统计与逻辑实证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释中国体育社会现象的实际情况。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与人们不参加体育活动相关性最高的是缺乏余暇时间。如果我们仅从数理统计的角度去解释,就会认为若有余暇时间,人们就会参加体育活动。但这种解释无法令人满意地说明人们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因为另一个相应的研究表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并没有因为他们有较多的余暇时间。有余暇时间当然是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如果我们结合逻辑实证进一步探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就可能作出更深一步的解释。首先,从决定论视角,是否参加体育活动并不是研究对象自己选择或控制的。人们是被一些力量推动而作出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的选择,而所谓的力量可以是受教育的程度、童年的经历、周围其它人的影响等无法控制的、甚至觉察不到的因素。这就是说,造成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是人们无法控制的。然而这种解释往往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第二,从个人选择的视角。是否参加体育活动是研究对象自己选择或控制的,人们可以在余暇时间里安排固定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甚至在紧张的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也可以把余暇时间用于其它事情.而不参加体育活动。这就是说我们还应进一步探讨人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如何,是什么原因造成人们没有余暇时间。实际上中国的文化背景与欧美国家是不同的.人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也可能不如外国人那么强烈。由于中国目前的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水平限制,人们在余暇时间更需要做其它事情,如:做家务、学习进修等等。

第2篇

关键词:智力障碍;拼音;教学策略一、研究背景

迈入新世纪的大门,面对五彩缤纷的信息,人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交流。在这个信息时代,失去交流,就意味着落后。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所谓信息化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工具对语言文字信息进行各种处理,目的是建立现代化语言信息系统,使语言文字得到最佳利用,使凝聚在语言文字中的知识信息发挥最大效能。但是还是有一部分智力障碍的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导致发音不准,发音不清。肢体协调性比较差,拿不住笔等会发生一系列的症状,他们必须克服。这些困难有心理上的,有身体上,与人沟通上。所以智力障碍儿童学好汉语拼音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有利于智力障碍儿童与他人沟通。

二、理论依据

一些教育家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围绕着教材所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既是以传授知识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的情绪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也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能力加工情况,而且还要重视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状况,努力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在认知过程中体尝思维之趣,成功之乐。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根据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基于这种认识,针对儿童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孩子们最能够理解的方法,使智力障碍儿童对汉语拼音产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加深智力障碍儿童对汉语拼音加深记忆。

三、汉语拼音教学的基本策略

在学习汉语拼音之前,应该对儿童的发音器官进行训练,使他们能够足够的灵活以后能够标准、正确的发音。

(一)发音器官的训练

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这段期间,我在上课之前的准备活动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游戏,这个游戏也可以说成是一个发音器官的放松训练,在这些训练里有双唇训练;活动舌头训练;和声带训练三大部分。这三种形式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出来,有的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有的是点名的形式;还有的就是老师在上面示范学生跟着老师示范的动作、声音一起跟着做。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双唇训练。在双唇训练中,老师在讲台上,双唇紧闭,然后努嘴,用手势语打八拍,然后让台下的同学跟着做。然后反复几个八拍,还有就是上唇闭合张开和双唇呈圆形扁形。在不同的环境当中我们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其次,舌头训练。舌头训练在这些发声器官里的训练方式方法是最多的,摇动舌头;转动舌头;舔齿;舌头抵软腭发出“哒——”的声音;舌头抵住上齿发“啦——”的音。

最后,声带训练,声带练习比前两个要简单的多同时也要复杂的多,因为这个涉及到发音,首先让学生的手触摸老师的脖子,然后老师发音,让学生感受你发音的情况,然后在自己模仿着发音。

(二)汉语拼音拼读教学的策略

智力障碍儿童的拼音教学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常常用到直观直观教具,图片、幻灯片、实物、声音等等都是直观教具。具体教学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韵母教学。如教授拼音字母“a”,在讲述“a”的时候,我手里拿着一个小姑娘梳着小辫子的卡片,然后在拿着一张写有“a”的卡片。两个卡片,让学生看看着这个卡片,然后就可以讲女孩梳辫“a-a-a”。

2、声调的教学,在汉语拼音教学中也必不可少的,我们在这个声调的教学中可以教智力障碍儿童一个这样的顺口溜“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顺口溜,不但帮助了智力障碍儿童加深了声调的印象,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气氛,边学边让学生玩边学习。这样学习的过程增加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声母的教学是在单韵母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这一部分我感觉主要的学习重点应该要放在拼读上。这一部分主要是注意拼读的过程校治理障碍儿童的发音。

拼读方法的教学,这既是汉语拼音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我教学时作到由易到难。应采取易于掌握的方法进行,教学常用的方法有:拼读法、声形韵声法等。让学生多听、多模仿,多给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

(三)书写教学策略

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特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书写训练:

1、手部肌肉训练。在我实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在拿笔的时候很用力,而且,总是掉下来,从这里我就可以看出,智力障碍儿童的手部肌肉发展的不是很好。针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训练手部肌肉,要是单单的训练训练,很枯燥,一般的训练都是很枯燥的、无味的。所以我的训练是从大的动作,到小的动作,从粗动作,到精细动作。

(1)抓手训练,单独的抓手训练,智力障碍儿童抓个十次、二十次就会感觉没有意思,就不会在练下去,所以,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并且应用到教学中去。

这个方法就是,在音乐中让学生律动,跟着音乐的节奏抓手,这样不但可以达到一日50次或是更多。在这个训练结束后,在进入更深层次的训练。

(2)捡豆子训练,这个训练主要手部小肌肉,精细动作训练,这个训练可以用比赛的形式训练智力障碍儿童的手部肌肉,而且,这样不会感觉到枯燥,而且到达训练的目的。

2用笔训练。在这些训练结束以后,并且能够顺利保质保量的完成,在让智力障碍儿童,在使教他们拿笔,正确拿笔主要注意:“—抵二压三衬托,指实掌虚腕灵活,角度适宜方向正,笔画轻重细琢磨。”

“一抵”是指用中指的指甲根从笔杆的下方将笔从下往上抵住,笔杆留出一寸长的距离,一般是在旋笔刀旋出锥形的根部。 “二压”是指用大拇指从里侧、食指从外侧将笔捏紧后往下轻压,拇指和食指的指肚着力,这样捏时指肚面大,肉软且厚,不用费很大力气就能将笔握紧。 “三衬托”是指无名指、小指略弯曲成前后状,两指成一平面贴于桌面,再加上掌侧要贴实桌面,从而将中指及整个笔托起,形成既稳且活的握笔姿势。

第二句的“指实”是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紧贴靠实。“掌虚”是要求无名指和小指不可蜷回掌心该姿势非常多,二指蜷回掌心,使中指失去托力,造成书写不稳状即掌心是空的。“腕灵活”是指手腕不能拿劲,要放松、灵活,以便在书写时运用手腕的运动而达到“巧”的效果。

第三句的“方向”是指笔尖和笔杆的方向,正确的笔尖方向一般应指向前方,而笔杆的朝向应是右后方。

第四句的“笔画轻重”是指书写时用力的轻和重,即让学生体会轻和重的不同结果。书写时用力轻则笔划就细,用力重则笔划就粗。要让学生知道在书写硬笔字时,用力是有变化的,遇到该细的笔划,如写点时下笔要轻,方可出现尖的效果,收笔时要用力要重,方可出现粗的效果。

智力障碍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十分重要的,他们不单单要把汉语拼音生活中去,并且要把汉语拼音应用到工作中去,在生活中应用会容易一些,可要把汉语拼音正确的应用到工作中这更加的不容易,让智力障碍儿童学习好汉语拼音也是让他们掌握了一门重要的社会技能。参考文献:

[1] 夏海鸥。实验教材汉语拼音教学听课偶得论文。

[2] 宋香莲。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几个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3年05期

第3篇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成绩管理岗位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27-02

一 完善成绩管理工作对学分制下普通高校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成绩管理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尺度,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分制的实施已成为高校办学的必然趋势,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同时又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的创新性和完整性。对教学研究型高校而言,建立科学系统的成绩管理无疑是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着力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商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并重、诚信做人和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业型高级应用人才。”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我校实行“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分流培养,根据学业成绩,开办双学位、双专业,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制度等,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2.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学生成绩作为课程考核的载体,是教师教学水平最直接的反映。课程考核结束,任课教师通过对所授课班级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本门课程学生的掌握程度,从而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策略。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不但可以通过学生的选课状况进行课程改革,而且也可以通过成绩分析进行教学改革,在重视学生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全校选修课的成绩要求上,我校按模块进行,毕业生要取得商学素养、创业教育、经济管理类、应用理工类等板块的成绩才准许毕业,同时学生还可以选择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课程进行修习以拓展视野。

二 学分制下高校成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工作难度大

第一,学生总数大。1999年我国开始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随后实行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到2011年,我校本科生在校人数已超过14000人。根据学校的要求,课程考核结束后,在一周内,教师要完成这些学生的阅卷、成绩录入、成绩分析工作,二级学院的教学秘书要将成绩打印后盖章送教务处归档,同时,教务处还要将纸质成绩分类、归档,进行各个学院成绩整体统计、分析,难度很大。

第二,学生学籍异动频繁。学分制是用学分来计算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生毕业时应取得学校各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才能得到学位。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学分制的内涵更加丰富,相应的成绩管理方面也拓展了新的业务,例如,免修、缓考、重修、双学位、转专业等,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自由发展,但是也给成绩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要求成绩管理人员不断地对学籍异动的学生成绩进行维护,工作更加繁琐。

笔者根据2007~2011年五年的数据做了一个交叉表(表1),通过下表我们可以看到休学、停学(含参军入伍)、退学、转专业、转入等异动明显增加,2007年我校办理休、停学的学生仅为37人,到2011年增加到61人。根据专业,2011年转专业的学生比2007年增加35人。并且学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加通过了卡方检验,P<0.001,表明每年的变化状况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2.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

教育管理制度作为指导高校师生的纲领性文件,对学生及教学单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适应高校办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更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我校使用的教学管理制度每隔四年进行一次大的修改,但在成绩管理方面的规定,重点强调在课程考核上,对于学生延长学习年限、体育生成绩管理、归档、成绩查询等问题缺少具体的规定,使学生在对成绩出现质疑、办理出国、转学籍等状况时无章可循。这个漏洞也给成绩管理人员造成了麻烦,使得二级学院和教务处权责不明,互相推脱。

3.教务系统支持力度不够

高校扩招以及学分制的实施给高校成绩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很多高校的教务部门已经开始采用网络化办公软件来处理学生成绩,使得学籍、选课、成绩等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操作,每个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都能做到数据共享,确实降低了传统手工抄写的工作量。我校采用清华大学研发的大学综合教务系统软件,随时对学生的各项信息进行查询和维护。同时利用校园网络,学生也可以登录客户终端查分、选课等。但是其力度还远远难以满足现在学分制的要求。例如学籍模块和选课模块独立,当一个学生出现学籍异动时,并不能自动改变其成绩状况,还需要教师再通知教务处课程管理人员重新修改选课名单等。

同时,学分制下高校不仅仅关注学生课程的总体成绩,还需要以人为本,深入地发掘学生潜能,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目前我校的成绩管理人员很难在教务系统上进行相关的统计工作,还需要另辟蹊径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对学生成绩做相关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

4.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岗位培训

简言之,专业度就是对本职工作的专业程度。忠诚度是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程度。各个学院的教学秘书以及教务处人员教学辅人员,作为学生成绩的日常专门管理者和维护者,从岗前培训和以后的职业发展规划中来看欠缺专业度。成绩管理人员一般由教学秘书和教务处人员组成,从岗位招聘来看很大程度上强调了教学辅助人员必备的职位忠诚度,这些都需要在入职前做一个专业的岗前培训来弥补。在现在的高校培训中,很注重教学人员的岗前训练和继续培训,这些培训内容对教学辅助人员特别是成绩管理人员是不专业的。以我校2012年的新入职教师培训内容为例:(1)培训课程: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法规概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科研方法、高校教学艺术、专家讲座。(2)参培对象:新补充到高等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在职人员(师范类、博士、副教授等均不再免试)。

这种岗前培训的不重视造成了成绩管理岗位的不专业,使得一些成绩管理人员在办公过程中困难重重,面对繁琐的工作无从下手,加之待遇上的差距,使得教学辅岗位成为练兵场,流动性很大,也降低了其对工作的忠诚度,进而使得学生成绩管理没有系统规范的延续。

三 学分制下改进成绩管理的对策

1.完善教育管理制度,规范成绩管理

推进学分制的全面实行是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针对学分制下成绩管理的灵活与繁杂,各项制度规章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在新一轮的教学体制改革中,应将课程考核、阅卷、监考、阅卷、成绩存档、查询等内容囊括进去,提高学生对成绩的知情权和质疑权,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能力。

2.加强系统硬件设施建设,实现成绩管理网络信息化

针对学分制下成绩管理工作量大、灵活、繁琐的现状,成绩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成为大势所趋。首先应升级现在的教务系统,建立完备的数据库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管理网络化、资源共享是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校实行的清华大学研发的教务管理系统,以此供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成绩的维护和分析。同时,随着我校国际化办学模式的不断推进,应积极升级现有系统,为毕业生提供出国留学的成绩单、成绩查询等,使教学管理人员对成绩管理和分析更简单化。其次,建立安全的校园网络系统。校园网不但可以供教师进行成绩录入、分析,学生可以随时对自己的课程、已选学分、成绩等进行查询和选择。因此,学校的网络部门要及时对校园网络进行检测,防止黑客、病毒等攻入破坏校园网。

3.进行岗位业务培训,重视成绩管理人员的职业规划发展

成绩管理人员作为教辅专业技术人员,其对本岗位的专业度的提高会带来本职工作的适应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同时可以增加对本岗位的忠诚。为了提高成绩管理人员的工作专业度,即专业胜任能力,学校人事部门应因工作制宜,提供个性化的培训策略,将教学管理工作涉及的技能水平、办公软件进行系统总结,特别是学分制下对数据统计方法和调查分析的训练尤其重视,分模块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培训,为其能快速地适应工作打基础。

除了专业训练外,更要重视管理人员的忠诚度,即对本工作的热爱程度。这样可以为成绩管理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这需要学校重视教学辅助人员的工作,除了提供个性的岗前培训策略,而且要在后期的工作中不断进行职业培训,提高职业认同,不断发掘这项基层管理工作的价值。

总之,成绩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特别是学分制形式下,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加强重视程度,管理人员的共同探索,使得在学分制下高校成绩管理既能体现科学化、规范化,又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全校师生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液基细胞学;传统涂片;痰液标本;肺癌诊断

痰液涂片法诊断肺癌已历时100多年,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外报道的阳性率差异很大,其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制片方法的不同[1]。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1996年认证通过新柏氏Thinlayer gynecologic cytology test可替代传统涂片,在检测鳞状上皮内瘤变方面,通过分割实验标本其检出率比传统方法有极大的提高[2]。国内已有多家单位开展液基细胞学检测(liquidbased cytologic test, LCT)技术,应用于妇科肿瘤的筛查和诊断[3],而对于位居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前列的肺癌却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传统涂片和液基细胞学这两种制片方法的灵敏度和假阴性率,评价LCT在痰液标本中诊断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2月至2006年9月临床送检的痰液标本287例。嘱患者在早晨排痰以后,留取上午8-9时的新鲜痰并及时送检。痰量很少或没有自然排痰者,可采用雾化吸入法促进排痰。每例患者连续送检3d。分别用液基细胞学和传统涂片两种方法制片。

1.2 标本的处理

将痰液标本用传统方法涂片两张,余下部分倒入含有30mL cytorich保存液的小瓶中。在上述混合液中每10mL加入1mL DTT(二硫苏糖醇),混合后放置3min,再将混合液在震荡器上震荡5min,如混合液中仍有凝结,可再增加DTT,直至黏液完全溶解。

1.3 LCT制片

将溶解后的痰液倒入50mL的离心管中,2000r/min离心10min,去掉上清,加去离子水至10mL,重新震荡混匀。按上述标准再离心,弃上清,加生理盐水至10mL,震荡离心管,放在Autocyte机器上制片染色。

1.4 肿瘤细胞的诊断

目前痰细胞的分类系统是建立在对肺癌患者发病的长期观察的基础上,部分是借鉴了宫颈癌的观察方法。该分级方法共分7级:1正常;2鳞状化生;3轻度不典型鳞状化生;4中度不典型鳞状化生;5重度不典型鳞状化生;6原位癌;7浸润癌。本研究采用3级分类诊断法将细胞检查结果分为阴性、可疑、阳性。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中将可疑、阳性合并为一组。采用双盲法由同一病理专家组诊断。分析两种方法诊断肺癌的灵敏度和假阴性率。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两种方法检出肺癌细胞的灵敏度

在287例痰液标本中,LCT检出肺癌60例,可疑2例,传统涂片检出肺癌48例,可疑1例,灵敏度分别为21.6%和17.1%,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有上升趋势,灵敏度提高了26.3%。联用两种方法检出肺癌66例,可疑3例,灵敏度可达24.0%,与传统涂片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种方法痰细胞学检查的假阴性率

在287例痰液标本中,最终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或手术治疗得出病理诊断为肺癌的是101例,其中LCT方法检出肺癌62例,假阴性39例,传统涂片法检出肺癌49例,假阴性52例,两种痰细胞学检查方法的假阴性率分别为38.6%和48.5%,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有下降趋势,假阴性率下降20.4%。联用两种方法检出肺癌69例,假阴性32例,假阴性率为31.7%,与传统涂片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转贴于

2.3 肺癌细胞形态特征

2.3.1 LCT方法检测的肺癌细胞的形态特征

LCT方法变革了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缩小了细胞涂膜面积,红细胞大多破坏消失,黏液丝溶解,炎性细胞明显减少,异常细胞清楚可见,不易漏诊。细胞图像清晰,层次分明,核膜、核仁及染色质等细微结构清晰可见,三维立体感好,因此缩短了阅片时间,明显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提升了细胞病理学诊断价值(图1)。

2.3.2 传统涂片法检测肺癌细胞的形态特征

传统涂片法由于标本在采集处理方面原始、单一,使显微镜下所见背景污秽,虽然瘤细胞有异形性,但细胞缺乏完整性,细胞核结构模糊不清,多为变性、坏死细胞,且厚薄不均。加之传统涂片面积较大约1375mm2,由于涂片为自然干燥,致使其不能湿性固定,造成肺癌细胞变性,着色不清,所以观察时间长,易产生视觉疲劳、粗心和漏诊(图2)。

3 讨 论

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而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细胞病理学因其简单易行、安全,对设备要求不高、费用低、诊断迅速、准确性高,能够反复检查,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肺癌诊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该技术高达20%-60%的假阴性率也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传统涂片法的缺点主要有两个:①涂片过程中要抛弃大部分的样本细胞;②玻片上有大量血细胞、黏液等杂质干扰对肿瘤细胞观察。北美新近应用于临床的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与传统脱落细胞学检查方法(conventional preparation, CP)相比,LCT对标本处理有3个不同:①CP是将痰液置入标本瓶中,然后再进行涂片检查,这个过程中难以避免脱落细胞发生形态变化,也无法将所有细胞均匀涂布在玻片上,而LCT是直接将痰置入盛有专用固定液的标本瓶中,从而最大限度地采集到新鲜脱落细胞;②CP是涂片后直接在显微镜下检查,而LCT是将标本放入薄层液基细胞处理器中,首先对标本轻微震荡,使成团的细胞离散,黏液溶解,然后通负压吸引标本处理液通过一个半滤膜,滤去血细胞和细胞碎片而在玻片上仅留下要检测的细胞,然后洗脱留下的待检细胞,均匀涂于玻片上;③LCT有一个计算机辅助的自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初步诊断,然后由人工复核诊断结果。关于留痰时间[4],教科书多主张晨痰,因为患者经一夜睡眠后,异常分泌物常积聚在呼吸道内,细胞来源较广泛。但是晨痰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①晨痰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细胞往往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变;②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咽炎、鼻咽炎的人,清晨的头几口痰往往是上呼吸道的分泌物,使诊断的准确性降低。因此,我们认为晨痰并非良好的细胞学检材。如患者痰量较多或留痰并不困难的病例,我们主张最好在早晨排痰以后,留取上午8-9时的新鲜痰比较适宜。因为这些痰合格率较高,细胞退变较少,有利于细胞学检查。某些患者很少或没有自然排痰,可采用雾化吸入法促进排痰。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一个标准化的程序和质控系统:标本准备和自动制片系统,使结果的可比性、可靠性大幅提高,同时规范化即时的细胞标本保存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细胞形态改变,从而有助于得到更准确可靠的结果。传统细胞涂片最常见的问题是涂片太厚、细胞重叠及受检细胞稀疏,而在薄层液基细胞学中这些基本可以避免。本实验表明,联用两种方法检测肺癌灵敏度可达24.0%,与传统涂片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灵敏度提高40.4%,与LCT法比较差异不显著。同时联用两种方法假阴性率为31.7%,与传统涂片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假阴性率下降38.4%,与LCT法比较差异不显著。由此可以看出联用两种方法可提高痰液检测肺癌的灵敏度并降低假阴性率。液基细胞学与传统细胞涂片未见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痰检过程有关。本实验中先用传统方法涂片两张,余下部分倒入保存液中,使阳性细胞数目减少,同时LCT制片只取了一部分标本,不能完全反映标本的全部。这在本研究中也得到证实,有12例标本应用LCT法制成薄片后,第1张显示阴性,而追加第2张后则有阳性发现,说明1张薄片不能完全代表1例标本的所有成分,建议在应用于临床时每次制片数量不少于2张,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拟增加制片数量至3-4张。综上所述,液基细胞学在制片、染色等方面具有很多优势,是值得推广的新技术,与传统涂片法联合应用效果更好。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成熟、普及及产品价格日趋合理,该技术不仅可用于临床痰液细胞学诊断,更适合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是早期肺癌的一种不可忽略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冯玉麟,刘青涛. 肺癌 \[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1372.

\[2\]Limaye A, Connor AJ, Huang X,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nventional Papanicolaou tests and a fluidbased thinlayer method \[J\]. Arch Pathol Lab Med, 2003, 127(2):143145.

第5篇

学风问题低年级化、本专科同质化。过去学风问题多存在于高年级,现倾向于低年级,特别是多数新生入校前缺乏对专业的了解,又无奈进入“三流”的新建本科,自嘲为丝,自我贬低,内心迷惘,易受高年级学生消极情绪影响。此外,新建本科大多保留专科,专科痕迹明显,易出现学风建设“倒挂现象”,即某些专科生会反过来削弱本科生学习,出现学习态度、学习精神的同质化、恶化。

对应用型高等教育缺乏认同,学习动力不足。当前一些学生作风散漫,纪律观念淡薄,自我控制能力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校周边餐饮外卖店及网络的普及,导致“宅男”、“宅女”增多,他们上课迟到、睡觉、旷课、抄袭作业等现象严重,课后上网聊天、玩游戏浪费大量时间。高等教育的精英情结也使部分学生对新建本科缺乏认同,将应用型高等教育视作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将其视作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学风日下。

学习倦怠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夹杂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心浮气躁,脱离追求知识、渴求真理的目标,学习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缺乏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急功近利,不讲真才实学,缺乏拼搏精神,不及格率、留级率、退学率呈上升趋势。考试作弊、替考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创建新建本科的优良学风刻不容缓。

一学风建设的系统建构

学风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需要学校和社会加以引导和促进,更要充分发挥院系主动性,落实院系主体地位和实体作用;学风建设是系统工程,是与学校(开展学风建设的校内各部门)、学生、教师、社会、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等各要素构成的整体、开放、平衡的系统,需以普遍联系的系统观开展学风建设。

什么是“系统”,一般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表明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的关系。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和创建学风建设的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从而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整体性、关联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要抓住系统环境、系统要素、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及规律进行学风建设的实践。

首先,学风建设是一个全员参与,没人可以置身事外的整体。作为整体性原则,要求学校党政工团乃至社会、家庭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其次,学风建设注重系统环境和各要素间的关联和联动互动,它关系到教学、学工、后勤、保卫,也事关家庭和社会,各方面要齐头并进,相互援手,同气连枝,才能创建优良学风。再次,学风建设讲究动态平衡,它要求在时序的进展中,掌握各要素(部门、院系、家长、社会等)的平衡与互补,也要求它是一个稳中求进的平衡系统,既不大起大落,也不突击应付,是一个长效系统。

总的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应因地制宜,初步建立符合校情的学风建设系统、体制和分工协作机制,使学风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要积极推进学风建设,一切围绕学风,一切服从教学,一切服务学生,全天候、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学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着手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的整体系统,明确各要素的功能。即建立学风建设规划、实施、效果检测机构、学风建设比较机构、学风建设决策机构和决策执行等机构,切实构建学风建设的规划、实施、监控、评估、检查、反馈等各个要素与子系统。尝试初步建立由教务处、学工处牵头,以各院系为主体,团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的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院系、部门要各安所在,监控学风建设的整个链条、过程和环节。其次,要尝试努力将企业行业精英、实习见习基地“双师型”教师以及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人员、用人单位、家长和社会纳入到学风建设的评价和建设的体系与环节中,使其成为这一系统的强大的“外力”,并逐步建立起内外衔接的大系统。再次,这个学风建设系统要各司其职,互动联动,形成合力。可尝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如学工与后勤、学工与教学、后勤与教学联席会议制度,对学风建设以及学生反映的问题迅速反应、集体协商、妥善解决;建立班主任队伍主抓学生学习指导、学科竞赛,促进学生“会学习”。总之,学校各部门、院系应从各自职责和角度合围,下大力气推进学风建设。有的教师说:学生上课玩手机、看课外书、睡觉的现象普遍,学生工作部门要管起来。殊不知,他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对于学风建设的系统性、关联性、整体性认识不足,割裂系统各要素间的联系,势必使学风建设弱化。因此,这个系统要动态平衡,相互支撑和补台。学风建设的系统如下:

第一,学风建设规划、计划管理部门:如学工处、教务处和各院系要制定校级、院系级的学风建设目标;学风建设开展过程通过教师或学工人员直接接触学生,学生直接参与学风建设的交互过程进行服务运作,产生学风建设的实际效果。

第二,学风建设开展效果检测和反馈机构(教务处、各院系):检测学风建设开展实际效果并作适当处理。

第三,学风建设比较机构(主要是学工处和各院系):将检测出来的学风建设开展实际效果与学风建设目标进行比较研判,判断学风建设开展的偏差、发现学风建设中的问题。

第四,学风建设开展决策机构(学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按选定的决策方式根据学风建设开展的偏差或学风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学风建设控制决策,产生学风建设开展过程控制的决策作用。

第五,学风建设开展决策执行机构(教务处、学工处和各院系):实施学风建设控制决策,控制和调整学风建设开展过程的运行,消除学风建设开展的偏差,解决学风建设中的问题,使学风建设开展的实际效果朝着学风建设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

第六,学风建设自我管理与评价机构(校系两极的学生会、自律会):由校系两级学生组织进行三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第七,学风建设的评价、督促和执行机构(家庭、学生多个实习的企业行业):这是一个亟待开发和加强的力矩。目前,已有高校尝试建立“家长委员会”、“董事会”等机构,但效果待评估。

总之,系统内各部分由学风建设开展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比较检测、管理执行、评价督促等功能和环节组成,它们是构建全员育人的系统和机制的基础,是一个学校学风建设的班底和根基,只有明确系统内部每个要素的职责和功能,并以互动联动的方式良性运行,定期反馈与检验学风建设的效果,有步骤扎实推进,才有望真正解决学风建设中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的问题,学风建设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第一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国激烈的高校竞争格局中,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环境与发展态势并不乐观,它们既受到老牌本科院校的“压”,又受到同类院校的“挤”,还受到高职高专院校的“顶”,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之,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为完成大众化的扩招任务,又不得不扩大办学规模被动应对,生源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学风日下也是有目共睹的情况。因此,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通过学风建设带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新建本科院校的重大责任。

但是,学风建设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长抓不懈,务求实效。诸要素如学生、教师、教学、学术组织、管理体制等都需跟进。学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主线,应围绕“督学、导学、帮学、兴学、赛学、优学”等方面,向专、精、深方向进行。但是,对于新建本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学风建设又具有特殊性,一切均要围绕“应用”(而非“研究”)落脚:

1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使学习更具科学性、阶段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较为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自我教育,更是实施学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笔者认为,落实学生“会学习”,就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的“自”,核心内涵包括:自觉、自立和自控。其中的“主”,核心内涵包括:主人、主体、主见。因此,学校,特别是相关部门、各院系的学风建设就要朝着信任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方向运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从内在动力着手,从根本上唤起学生的自我奋斗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用职业目标管理自己的大学生活,以生涯规划为导向,带动学生自主自愿学习、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向上动力,从根本上促进学风建设。

2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学风建设检测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正视现实,不仅提供学生专业知识教育,还要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以企业、行业执业资质、职业证书体系为导向,通过考级、考证培训,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的学风建设检验体系。从某种意义来讲,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就是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维度,也是回溯和检验学校学风建设的落实度、导向性、厚实度的标尺。因此,要广邀行业、企业及其管理层、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和量化并给定岗位要求的各种职业能力,以课程建设和实践环节落实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等,以各种职业能力来倒逼课程要求,倒建课程体系,倒排修业期限。西昌学院就十分强调立足校情,强化实践育人,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推行‘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强化本科职业教育培养地方应用人才。”

3拓展以应用能力为基础的实践锻炼,学以致用

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一般不追求学术型大学的“高深学问”,而是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区别于高职高专,不是培养技能型、操作型专业人才,而是要求学生具有适度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适应面。简而言之,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应用能力。以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来说,就是要培养介于工程师和技术员之间的“技术师”或“现场工程师”。而这种应用能力,在学校的课堂中是不足以完全提供的,这就需要加强实践锻炼。

当前,新建本科十分注重学生的顶岗实习以培养应用能力。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一定要把全体学生带入产学研和顶岗实习的链条中来,通过老师带学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提升学风建设的水平,破解学风建设的困局。以武夷学院为例,为强化学生的自觉学习愿望,以旅游为突破点,多方与旅游行业、企业协商。2011年,旅游系实行顶岗实习,将学风建设解决在“一线”,学生、学校、行业达成6个共识:共同开设课程、共享企业专家、共享企业资源、共研企业管理、共促高位就业、共育应用型人才。旅游系为加强学生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力,通过与酒店互动,实现学风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第6篇

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教委等六部门关于加强上海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的若干意见,对校服的采购、定价、送检、退赔以及惩处机制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内容全面、程序规范、责任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现予转发,请各地在加强校服管理工作中参照借鉴。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市教委、市质量技监局、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的若干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为了确保中小学生校服质量安全,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的切身利益,现就加强本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提出如下若干意见:

一、规范校服采购管理

(一)各中小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与家长委员会共同商定本校学生是否穿着校服;确定穿着校服的,应当制定校服穿着制度。学校应当选择质量保障体系健全、产品质量优良、社会信誉好的企业采购校服。(责任部门:市教委)

(二)学校应当与校服生产企业签订本市统一的校服采购合同,及时将校服采购情况与家长委员会沟通,并在学校公示栏或者网站公示校服采购情况,自觉接受家长的监督。同时,应当将校服采购合同向区县教育部门备案。本市校服采购合同格式文本由市教委会同市工商局制定。(责任部门:市教委、市工商局)

(三)接受学校选择的校服生产企业应当凭校服采购合同,主动向各区县质量技监部门申报。质量技监部门应当加强对校服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督。(责任部门:市质量技监局)

(四)区县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采购校服的监督管理,规范校服采购程序。(责任部门:市教委)

二、完善校服价格管理

(五)市教委会同市物价局、市财政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并公布由学校代办校服的价格区间。具体价格由学校在充分听取家长委员会意见后与校服生产企业合同约定,并按照学生自愿和非营利原则据实收取,不得加收其他任何费用。(责任部门:市教委、市物价局、市财政局)

三、建立校服双重送检制度

(六)质量技监部门应当加强对校服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责任部门:市质量技监局)

(七)校服生产企业应当在每批次校服出厂前,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将一定数量校服送法定检验机构进行检验。送达各中小学校的校服,其质量标识应当完整齐全,并有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本批次产品质量检验合格报告。各中小学校在接收校服时,应当认真进行检查验收,查看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和质量标识。(责任部门:市质量技监局、市教委)

(八)各中小学校应当主动将校服抽样送检,检验合格后,才可发放给学生使用。教育部门应当督促学校建立和落实校服送检制度。(责任部门:市教委、市质量技监局)

四、建立校服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

(九)质量技监部门对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校服生产企业,将其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同时抄送教育部门、工商部门。本市中小学校不得向列入“黑名单”的生产企业采购校服。(责任部门:市质量技监局、市教委、市工商局)

(十)质量技监部门应当及时公布校服质量监督抽样结果,并及时通报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通知各中小学校。(责任部门:市质量技监局、市教委)

五、建立问题校服退赔和惩处机制

(十一)一旦发现采购的校服有质量问题,中小学校应当立即与校服生产企业进行交涉,依照校服采购合同约定,要求校服生产企业办理退赔等事宜,并向上级教育部门汇报。同时,向质量技监部门举报,质量技监部门应当依法查处。(责任部门:市教委、市质量技监局)

(十二)校服生产企业如使用劣质原料生产校服,或者销售质量不合格校服的,由质量技监部门或工商部门依法查处,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涉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责任部门:市质量技监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

第7篇

关键词:统计学;辩证统一;统计规律;思想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3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着眼于总体,着手于样本,立足于个体;同时从总体出发,分解剖析,认识局域(类、层、组)甚至个体,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观察计量,搜集资料。接着对个体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或归纳演绎,用样本来推断总体,达到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即为“统而计之”和“计而统之”的总和,以实现以统定计,以计达统的目的。所以,统计学的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要求一切认识对象不仅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且它还要作为某个更大系统的要素来认识。这种对系统客体的“主体”认识,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度量的系统思维方式。

因而,统计认识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统一,这是统计研究的一大优点,也是统计认识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认识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统而认识某一系统,忽略或没有充分重视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统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从统计认识过程而言,充分体现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立统一的关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统计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统计的定量分析不是纯粹数量意义的,即不是就数量论数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点,并且从所研究事物的有关联系或现实背景中,紧紧扣住认识所研究事物内在本质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体含义和意义,这也正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所在。那么统计研究怎样才能通过数量来体现其具体含义与现实意义?这就必须结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为起点,并以定性分析为终点。具体来说,统计研究总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认识——客观科学的定量认识——高级(理性)的定性认识”这一过程来进行的,即从定性开始,确定认识事物有关方面的指标,经过定量过程,搜集,整理,进而对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认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质,完成定性认识。统计认识活动遵循质与量对立统一规律,从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设计的科学的方案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按要求搜集有关数据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对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是说统计的定量分析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的重要途径,是避免产生认识主观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统计研究最终是为人类定性认识服务的,是为了定性认识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讲的统计的方法性、应用性也正体现在这里。实际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统计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探求质与量变化的规律和界限,研究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关系,将质与量同一与度中,即量的规定性定性于度中,质的规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统一。

5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统计研究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统计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各个局部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达到对总体的认识,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

所谓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从而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有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将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各组成部分,分别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在各种外界条件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之目的。可见,分析方法是以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为客观基础的。在统计研究中诸如分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这些分析在人们的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认识变为对整体的认识,揭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性,就必须进行综合。

所谓综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办法。与分析方法相比,综合方法认识过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为整体,通过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从事物各部分及其属性、关系的真实联系和本来面目,复现事物的整体,综合为多样性的统一体。在统计中,诸如人口统计的将分组、结构、比例分析化为对整个人口状况分析;商品销售总额分析时分解为价格和销售量变动的影响,进而从总体上分析其因素影响;社会总产值的变化,分解成各个部门行业的影响,进而综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统领分析。没有具体的分析,就不能具体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侧面和各种属性与诸因素,从而也就无法综合;同时,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它在综合统领下,以综合为目的,达到确切地揭示事物的总体和本质和规律性,使认识升华。因此,没有分析的综合,其结论就只能是空洞的、无根据的,是一个混沌的、外在的、直观的整体。“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页)。”分析的结果,也就是综合的出发点。统计认识的发展总是沿着“分析——综合——新的分析——新的综合……”轨迹不断前进的,促使统计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6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给出新认识;但新认识是不确定的,可能是错的;特殊材料的组合不同,给出的认识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质信息作出决策。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前提(公理)到命题,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识;容许选择多个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错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统里的不同子集合)会给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结论。以观察为基础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主要属于归纳推理问题;但若已知各种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则可以转化为演绎推理问题。

统计认识是通过个别研究认识一般的,所以统计思维必然是一种归纳(即必须通过归纳才能实现)。统计不仅要根据所构建的原始信息通过统计推理获得一般的“知识”,而且还必须进行假设检验、机理检验等,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论证。所以说,统计思维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归纳方法论强调了方法和外来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绎方法论则强调了问题和先存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补充和协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在统计思维中的回归分析既是归纳,又是演绎。所以说,统计思维将归纳和演绎高度而有效地结合运用,收到了很好的认识效果。也只有通过归纳、演绎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学真理。

7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按照统计认识要运用材料来看,统计学的实际应用具有具体性,它是依据一定的数据和事实,使人们得到启发,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和直接的理解,并对对象的总体状况作出判断。统计认识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首先就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数据整理手段(如分组、直方图、茎叶图、频率图等)和统计研究人员积累的统计认识经验,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取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统计数据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典型剖析或抽样验证。所以说,在统计认识的数据收集、分析与所做结论需要具体化。同时,对统计理论方法研究时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数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它舍弃具体向客体的规客规律性逼近。因此,统计学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8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统计认识过程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实证性研究活动,同时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动。它自始至终都是理性认识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

按照统计认识属于实证性研究来说,它具有经验思维

的特点。经验思维就是运用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的功能主要是认识具体事物的外部状况、表面联系和现象,通过经验思维能够对丰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描述性统计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经验思维。它依据的是客体的个体的实际状况或者是客体过去的、现在的状态,是事实的归纳、概括、整理。从推断性统计来看,它在描述性统计提供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依据严密的逻辑规则和推理过程进行假设检验、数理推断、悖论分析,对描述信息、经验认识进行理论思考,使经验认识升华,这又是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它抽象掉具体个体数量上的差异,得出有关对象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认识;抽象掉所依据的经验材料的特殊,得出有关“类”的一般的认识。

实际上,描述性统计是推断性统计的重要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推断是另一种描述;有时候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统计认识是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兼具有两种思维的成分,两种思维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使统计认识更系统、更具体和更深刻。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统计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认识客体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它和统计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学起着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统计学是哲学一般认识方法的具体化。所以,对统计思想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归纳,有利于推进统计理论研究,廓清人们对统计的认识,有助于更合理、广泛的运用统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2]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5).

第8篇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3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着眼于总体,着手于样本,立足于个体;同时从总体出发,分解剖析,认识局域(类、层、组)甚至个体,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观察计量,搜集资料。接着对个体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或归纳演绎,用样本来推断总体,达到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即为“统而计之”和“计而统之”的总和,以实现以统定计,以计达统的目的。所以,统计学的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要求一切认识对象不仅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且它还要作为某个更大系统的要素来认识。这种对系统客体的“主体”认识,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度量的系统思维方式。

因而,统计认识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统一,这是统计研究的一大优点,也是统计认识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认识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统而认识某一系统,忽略或没有充分重视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统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从统计认识过程而言,充分体现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立统一的关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统计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统计的定量分析不是纯粹数量意义的,即不是就数量论数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点,并且从所研究事物的有关联系或现实背景中,紧紧扣住认识所研究事物内在本质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体含义和意义,这也正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所在。那么统计研究怎样才能通过数量来体现其具体含义与现实意义?这就必须结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为起点,并以定性分析为终点。具体来说,统计研究总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认识——客观科学的定量认识——高级(理性)的定性认识”这一过程来进行的,即从定性开始,确定认识事物有关方面的指标,经过定量过程,搜集,整理,进而对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认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质,完成定性认识。统计认识活动遵循质与量对立统一规律,从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设计的科学的方案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按要求搜集有关数据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对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是说统计的定量分析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的重要途径,是避免产生认识主观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统计研究最终是为人类定性认识服务的,是为了定性认识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讲的统计的方法性、应用性也正体现在这里。实际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统计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探求质与量变化的规律和界限,研究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关系,将质与量同一与度中,即量的规定性定性于度中,质的规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统一。

5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统计研究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统计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各个局部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达到对总体的认识,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