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研单位的发展

科研单位的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2 16:36: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研单位的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研单位的发展

第1篇

[关键词]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不断重视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农业科研上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研项目经费占农业科研单位收入的比重也逐年提高,科研经费也从过去那种“没钱花”、“不够花”,变成现在的“没处花”、“花不完”。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规范、合理地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提高其使用效率和效果,已成为摆在单位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践同样证明,在客观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人”是影响科研经费使用好坏的核心因素。笔者试图从人的影响因素方面探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措施。

一、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相关人员在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人员存在“重立项,轻预算”的思想偏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预算执行的质量。科研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完全是自己的事,喜欢“单兵作战”,极少会让财务人员参与进来。在他们看来,有关对财务部门签字盖章的要求,更多的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形式。他们更多关注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项目立项、获取尽可能多的经费支持。为了增加项目立项的竞争力,科研人员往往凭借自己的过往经验或者主观判断做预算,造成项目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差、透明度低、随意性强、可操作性差,只是将预算当成了“要钱预算”,给将来的项目执行埋下隐患。

(2)科研人员主观地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靠自己个人的能力争取来的,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自己的钱”。因此经费使用也是自己的事,我的项目我做主,其他人员无权过问。科研人员专注的是怎么出成果,如何争取到经费,在他们的理解中,预算是做给立项阶段评审看的,不是用来约束自己执行的。但事实上,因为科研人员是科研专家而非财务专家,他们往往缺乏经费管理的经验,容易造成经费使用中诸多违规现象。

(3)科研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审计验收是财务人员的事,在验收时自己只管发表的论文够数、能够培育出合乎要求的农作物新品种及新品种推广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规定要求即可。这种狭隘的思想观念使科研人员在平时使用经费时缺乏计划性,取得的票据缺乏规范性,经常出现已经接到上级通知要验收时,还有大量经费资金滞留在单位银行账户上没有使用,才想起来还有大量的票据没有取得,出现所谓的经费“花不完”;经费预算与实际需求差别较大,科研项目实际需要支出的在预算中没有批复,预算批复中的部分计划支出在实际工作中又不需要,造成所谓的经费“没处花”。

2.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人员认为科研项目争取到的经费只有科研人员才有使用权,因此其项目申报、预算编制也是科研人员自己的事。这种思想造成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环节参与度不够,专业优势发挥不出来,加上缺乏对科研项目的认识和了解,无法对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出正确判断,导致项目预算编制不规范,适用性、可预见性、准确性差。

(2)财务人员没有做好有关经费规范使用宣传工作,并且对科研项目经费也主要是事后管理,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当科研人员已将科研工作实施完毕、拿相关票据来报账时,对财务人员拒绝不合理、不正当的经费开支行为,科研人员就会认为是故意刁难、找碴,责怪财务人员没有事先提醒,引起对财务人员的不满甚至冲突,人为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同时,财务人员不熟悉科研过程,也很难通过核算管理对经费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形成有效地监督和约束,结果造成核算管理与经费预算脱节、经费使用与项目实施不同步,严重影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3)财务人员应对科研项目审计验收的执业风险大。如同科研项目的申报需要编制预算一样,科研项目的审计验收需要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出具科研项目经费决算表,以反映科研项目经费的收支情况。但现实是,项目经费预算和执行的严重脱节使得科经费财务管理很难“直面”审计验收,财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大。

(4)财务人员对项目预算执行结果的财务评价和利用缺失。认定科研项目实施成功与否,一方面要看农业科学研究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目的、是否取得了预期成效,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经费预算执行的财务评价和利用,它是整个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最直观也是最可靠的数字反映。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财务人员片面地认为项目审计验收完毕就算万事大吉,造成了很少进行项目财务评价。即使上级要求时进行绩效评价,往往也是草草填表,应付了事。

(5)财务人员任务艰巨,财务队伍力量薄弱,处于“庙小、力弱、点多、面广”的尴尬局面。一是科研项目多,单项金额少。以江苏省农区所为例,2009年平均新上科研项目72.4项,2010年平均新上科研项目79.5项,数量较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50万元以下的小项目,管理起来千头万绪。即使有少数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但要求更加严格,财务管理的难度也更大。二是科研项目经费来源多元化,既有国家、省级、上级主管部门项目,也有地市级、基金会、社会其他组织甚至国外农业机构资助项目,由于纵横交错的各种科研经费使用要求不尽相同,造成了经费核算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三是每个农区所拥有下属科技型企业2-5个不等,也是由农区所财务人员兼管财务核算,工作量超大。四是财务人员要经常应付财政、工商、税务、社保、统计、中介等不同部门或机构的检查、审计、统计、验收,也占用了财务人员相当多的精力。而各个农区所一般只有5-6名财务人员,他们要统管所事业收支账、科研项目账及下属实体账,要有6-10个帐套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任务,让财务人员全程参与每个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可谓是天方夜谭。

(6)由于缺乏必要的奖励措施,财务人员主动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我国基层农业科研院所也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财务人员作为单位的后勤服务人员,“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都拿平均奖”的薪酬制度无法调动他们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由于没有及时引进人才,而现有财务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高层次专业教育和后续培训,专业知识不能及时更新,造成知识老化,素质得不到得高。加上日常工作量巨大,也没有精力了解科研项目相关知识,不能适应新时期工作特别是不能适应重大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需要。

3.科研管理人员忽视了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关系的协调工作。他们认为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和财务核算有明确分工,各自“扫好门前雪”就算工作尽职尽责,容易形成“好事抢着做,责任相互推”的现象。造成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三方各行其事,缺少沟通、交流与协作,容易产生矛盾和隔阂,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难以形成合力。

4.单位领导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领导认为自己日常报账审批的重点是农业事业经费,对科研项目经费而言,只提取少量管理费就算完事。为了鼓励科研人员争取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剩下的科研经费日常报账全部归科研人员支配,自己无须过多过问,只是履行一下手续而已。于是出现科研人员只管“要钱、花钱”,财务人员只管“收钱、付钱”,科研管理人员则不问钱的现象。致使科研经费使用缺乏计划、规范和必要的约束、监督,支出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如白条抵用、超预算列支费用、票据内容与实际支出不符、虚开票据私设“小金库”、一票多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项或固定资产购置费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2)单位领导片面地强调科研经费的争取而没有重视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作用。单位领导将科研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本无可厚非,毕竟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出新品种、新成果才是主要任务。但是片面地强调科研项目承揽的数量和级别、科研经费的规模和额度,却忽视了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作用。为了单位利益和个人前途,在单位领导的协调下,违背职业道德、承担执行风险,多数情况下财务人员只能选择妥协,东拼西凑拿已报过账的票据抵用,甚至用虚假发票代替白条,尽量做出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的账来。验收时要看几年前的账,而拿出来的凭证账册却是笔墨如新,甚至连粘贴票据的胶水还未干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账是“赶制”出来,为科研项目通过财务审计验收埋下隐患。

二、规范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应对措施

1.单位领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一支数量上有保证、质量上过得硬的财务队伍,是做好当前及未来科研项目经费财务核算的重要保证。单位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高度重视财务队伍的建设。一是要有长期的财会人才引进计划,为财务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和活力。二是要加大对工作突出财务人员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提高他们参与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要以强制培训和终身制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创造条件,在工作上提供便利、时间上提供保障,给财务人员提供充分地继续教育和后续培训的机会,从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

(2)单位领导要严把科研项目资金审批关。要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资金审批制度,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开支内容、审批权限等。按审批制度中的使用要求,以项目预算批复为基准,严格审批相关票据,严禁超预算开支和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经费用途。特别要尊重财务人员的意见,对财务人员认为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支出项目,坚决不予批准,为以后顺利通过项目验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3)单位领导要统筹兼顾,科学地协调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创造一个良性循环与和谐的环境。单位领导要明确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和推诿现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科研项目碰头会,使他们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促进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验收、评价都能按相关制度规定落实、执行,保证农业科研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科研管理人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着眼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强化经费管理。加强管理,制度先行。要根据政府部门对农业科研经费相关制度的管理要求,遵循灵活性和规范性的原则,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结合本单位科研项目实际需要,主要从项目申报、立项管理、可行性评价、项目预算、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审计验收、绩效评价等环节入手,和财务人员、科研人员一起,制订出一系列既不呆板僵化又不放任自流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标准、操作程序和纪律要求,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使相关人员共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事前把关、事中审核、事后检查,从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科研管理人员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工作的协调力度,做好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的日常联系与沟通。科研管理人员可以说是联系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纽带。通过工作协调,使科研人员在注重立项申报的同时关注经费使用,而财务部门在做好财务核算的同时加强科研全过程的介入,从而将经费使用和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在自己无法做好衔接工作、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时,要及时通知单位领导,由领导及时协调处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财务人员要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随着科研项目预算科目设置和内容的不断细化,预算编制的专业要求不断提高,而科研人员非财务出身,独立编制高质量的经费预算越来越困难,财务人员主动将对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延伸到项目申报环节、参与项目预算编制势在必行,这就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财务人员要转变观念,不但要提高财务专业水平,还应加强相关农业科研知识的学习,熟悉科研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科研过程,把握科研规律,化被动为主动,通过严格的管理、科学的核算和优质的服务赢得科研人员信任、尊重与支持。促使科研人员合理地申报科研项目,科学地编制项目预算,谨慎地使用科研资金,增强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加强对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思考与研究,摸索一些较为通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满足小型科研项目的申报需要。针对重大项目,则集中优势力量,全程参与项目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的前瞻性、准确性、真实性,增加申报成功率。

(2)要建立科研项目财务评价和利用体系。科研项目验收对科研来讲是一项科研活动的结束,但对财务来讲,更应将其看作是财务活动结果评价与利用的开始。财务人员要对在验收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分析总结,通过财务活动结果的独立、客观、公正地评价,分析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可行,预算执行是否规范合理,财务审计验收专家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有哪些数据可以作为经验化的指标在今后的科研项目管理中能够利用。通过这样的长期总结、提升,才能不断丰富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降低财务执业风险。

(3)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要求的宣传。通过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核、评价各阶段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教育、感染科研人员,从而使科研人员充分重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有利于今后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创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农业科研的快速发展对财务队伍的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记账、算账和报账,而要将视野扩展到科研项目管理活动的广阔领域。财务人员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将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创新科研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和模式。通过建立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即科研经费预算核算与控制平台、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查询平台,在单位领导、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科研项目进行联动监督和跟踪管理,实现科研项目在相关人员之间数据共享、实时查询、动态管理和相互监督,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实现各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促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全面走向科学化、动态化、信息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5)要加强对科研经费日常使用规范的财务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专人负责,保障资金安全,规避财务风险。在科研项目报账时,要强化项目预算的约束力。抛弃只“核”不“审”的陈旧观念,严格按项目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开支内容和审批权限核销票据,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核算准确、监督有力。对不符合财务要求的票据和不在经费业务范围内的开支坚决不予报销,使支出规范、高效、节约,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地使用,防止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4.科研人员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强化自己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规范意识。

科研人员要像认识科研活动一样来认识科研经费的管理,从项目申报时就提高对项目预算的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精打细算的原则,根据农业科研的实际需要,在与财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合理、认真、细致地编制项目预算,剔除水分,减少随意性,确保预算的科学、明确、合理、规范。在项目实施中,要抛弃以往那种自己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是“个人私房钱”的传统观念,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要求使用科研经费,不再寄希望于审计验收的走过场,以科研预算保质保量地完成和经费资金规范地使用坦然直面验收。

总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工作,单位领导坚持做科研经费管理的坚强后盾,科研管理人员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并且扮演好协调人的角色,科研人员按既定的目标任务踏踏实实搞好项目实施和科学研究,财务人员根据项目预算和财经法规认认真真地抓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最终形成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真实可靠的项目决算,才能真正达到发挥科研经费的作用和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基层农业科研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科技兴所、科技兴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淑侠.浅谈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3):46-48

[2]郭宏宇.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0,(7):188-190

第2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开发利用,使得土地现今已经成为了一种稀缺的资源,在新时期新形势条件下,农业科研单位在土地资源管理及利用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做好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以满足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中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是现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将在分析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农业科研单位的土地资源的管理利用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机遇挑战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正向着商业化应用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土地资源已经成为了一种紧俏的、稀缺的资源,如何做好农业科研单位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是摆在其面前的一道难题,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管理与利用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农业科研用地促进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中所面临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解决,确保农业科研单位对于土地资源的正常、合理的使用。

1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所面临的困局

1.1土地资源的获取主要依靠国家划拨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于用于军事、公益性科研等的用地均符合国家划拨条件,在这些单位用地时有单位向有关单位提出申请,经过政府批准后方可以划拨的方式向有关单位提供相关用地的使用权,农业科研用地符合国家划拨条件,因此,其获得用地的方式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无偿划拨方式取得。

1.2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获取、使用成本较低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农业科研用地在土地资源的使用过程中符合国家公益性用地的要求,在土地的征用过程中仅需要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费和地面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相较于出让方式成本更低。农业科研单位在土地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具有无偿性和低成本等特点。

1.3土地资源收益国有化

根据国家文件规定,相关土地资源所获得的收益需要作为一般预算收入纳入到中央财政预算中,全部上缴国库,并由财政部统一安排。

1.4农业科研用地的巨大需求与土地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使得一些原本处于偏远郊区的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逐渐被纳入城市建设的范围。同时,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属于行政划拨用地,政府在征用时争议少、成本低、收益高,因此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常常将农业科研单位工地规划为建设用地,农业科研单位迫于政府的压力和城市建设的公益性需求在农业科研用地规模上不断退让,土地规模不断萎缩。农业科研需要使用土地作为其研究的试验田,是农业科研成果的孵化地,也是农业科研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用地,只有通过不但的试验才能使得试验数据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与实用性,其所使用的土壤中所含有的物质等与一般土地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占用农业科研用地会阻碍农业科研的正常发展。

1.5土地资源收益国有化与农业科研正常运转经费之间的矛盾

国家在农业科研用地上采用无偿划拨的方式极大的降低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用地成本,但是同时国家也规定了农业科研单位土地利用的收益需要全额上缴国库,土地资源的收益各农业科研单位并不具有相应的支配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因土地而导致的纠纷越来越多,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利用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但是相较于其他的科研单位,我国的农业科研单位在政府财政补助方面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公用经费、人员经费以及土地维权方面的经费都相对不足,同时农业科研单位缺少对于土地资源收益的支配权使得农业科研单位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经费的缺乏导致了农业科研单位对于农业科研用地被占用、被侵占的维权无法有效的进行。

1.6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模式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不匹配的矛盾

21世纪以来,国家加强了对于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与转变,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和职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变迁,但是总体来说对于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管理基本呈现出单一的行政主导型的特点,其主要的特征有以下几点: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管理方式仍然采用的是行政手段和无偿使用的办法,市场力量、市场管理的方法并未被及时引入到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管理中来,同时各项必要的法律、法规并未及时制定与完善,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缺乏全面规划与成本效益的分析,总体来说,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仍处于混乱、浪费和低效的状态,从而严重制约了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的合理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作为商品以其不可替代性与唯一性的特点使得其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的地位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将会因为市场的无形之手使得其闲置、浪费的土地将会被政府所征用,这必然会倒逼农业科研单位加强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同时,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管理要跟上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进行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积极寻求一个既高效利用又能确保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用地长期稳定需求的管理新模式。

2新时期现阶段解决好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困局的途径

2.1加强政府在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作为土地资源的拥有者和规划着,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主体。为更好的确保对于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管理,确保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应当突出政府在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需求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寻求政府在资金、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的支持,切实保护好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

2.2做好土地资源收益的合理分配管理

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收益的分配管理,土地出租出借收益应当纳入政府预算与单位预算,增加农业科研单位的资金支配权,土地对外投资收益按比例上缴国库和纳入预算由单位支配,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支出,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土地合理化利用打下良好基础。

2.3积极探索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合作共赢新模式

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中要充分调动起管理的积极性,现今的农业科研单位对于土地资源仅具有使用权,对于土地出租、对外投资等均需由上级主管单位审批且收益需要上缴国库,这极大的打击了农业科研单位对于土地资源管理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一困局需要在确保土地权属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对外招商引资通过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共同做好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积极探索一条合作共赢的管理新模式。

结束语

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是摆在政府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一道难题,在其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调动起各方的积极性探索一条合作共赢的农业科研单位土地资源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积焕.浅论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租赁管理[J].探索研究,2007,7.

[2]杨翠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管理的探析[J].中国商界,2010,8.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农业科研单位;服务理念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215

为保证科研单位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提升其后勤服务的能力。虽然后勤服务的重要性在科研单位必不可少,但在传统的单位制度影响下,农业科研单位的后勤服务有着明显的落后,存在着许多问题,着重表现在服务理念上,没有良好的服务理念,何谈后勤保障,如何将农业科研单位的后勤服务提升,成为了农业科研单位所要解决的问题。

1 农业科研单位后勤工作的现状

1.1 服务理念滞后

管理和服务是后勤工作的主要职责,而其中的服务较管理来说,尤为重要。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一些思想,使后勤工作带有深厚的行政色彩[1]。长此以往,职工对后勤工作的服务理念产生的模糊的认识,不仅在管理上没有成绩,服务意识也没有提升。因此,树立起良好的服务理念对于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有着巨大的效果。

1.2 工作模式落后

当前,我国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后勤工作都处于基础条件滞后的阶段。就部分单位而言,后勤是独立存在于农业科研单位的个体,因现有工作模式与实际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实践中无法实现其工作模式,导致后勤工作人员对工作的性质存在着很大的理解误差。致使职工不能高效率的工作,减弱了工作的积极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业科研单位的后勤工作便处于工作模式落后的状态。

1.3 单位制度不完善

后勤工作所涉及的方面繁杂,没有具体的制度去制约其工作,还有部分制度对于当前的形式不适合开展,对于员工来说,缺少其公平的原则。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很多工作都难以实施,员工缺乏管理,其监管制度必然会混乱。

1.4 对后勤工作的不重视

后勤工作虽不是单位的核心,却影响着单位的全局。但是目前,在整个工作中,重视其科研成果,忽略了后勤工作,造成科研人员的错误理解,认为后勤人员的地位低于科研人员的地位,导致后勤工作人员难以得到其他工作人员的认可,加之其工资和其他福利处于劣势,其工作的自信心和工作动力也随之降低。

2 提升后勤服务能力的对策

2.1 提高服务意识

后勤的发展不仅要为单位服务,还要为其创造效益[2]。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是单位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理念,发挥科研单位的优势,为单位创造无形的效益。由于后勤服务的对象十分广泛,所以后勤工作人员必须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服务。

2.2 改善工作模式

改变其原有的传统观念,对其工作模式进行改善。主要体现在: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不同的服务模式,以起到不浪费时间、资源的效果;明确社会的改革方向,做出相关措施;调动起后勤人员工作的自信心和工作动力。

2.3 完善单位制度

后勤工作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的主要原因便是某些制度不够完善,重要的原因在于单位的主体改革,没有及时、有效的带动后勤工作,导致后勤工作与单位脱节,缺少其带动作用。并且,后勤工作人员对于自己职责了解的不够透彻。因此,单位应制定详细的制度,重点提到员工的主要工作方向;在工作中,员工的奖罚措施等。对其工作的随意性进行制约,对工作中表现好的员工进行公开表扬,对表现差的员工进行惩罚,以此方法引起后勤工作人员对工作的重视。

2.4 对后勤工作的整改

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建设高效率的后勤工作团队,划分其工作的内容。定期给后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其对服务理念的认识,使其在后勤工作中有良好的服务状态。与此同时,招聘文化素养较高的人才,使其在工作中起到模范作用,每月进行评比,根据相关的评比政策,推选出表现优秀者。以此提高后勤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3]。

3 结 论

农业科研单位后勤服务意识的提高是科研单位发展的方向,只要抓住其发展主线,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的社会地位,本文主要对科研单位现状的进行分析,并根据切身体验给予相应的策略。以此为科研事业的做出贡献,促进后勤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洁,覃怀德.加强农业科研院所机关服务能力建设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3,11(02):34-37.

第4篇

1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性质

1.1 科研层次的基础性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是农科系统的基层组织,是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上游农业科技的试验田,下游农业科技的供应站。加强基层农科院建设是实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的重要基础。把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纳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统筹和支持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农业均等化、永续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1.2 组织宗旨的公益性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服务对象是农民群众,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着很强的非营利性。这种非权力化和非利益化的基层农业科研组织,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构件,是维护国民经济基础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安排。繁荣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强化国家农业科研能力的重要内容,坚持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公益性是深化改革的主线,政府投入是保证公益性的前提条件,发展基层农业科研事业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职责。

1.3 科研对象的地域性 农业科研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科研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要受气候、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制约,生产措施、技术手段、操作程序都带有显著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是基层院所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的大国,建设农业科技强国离不开广大基层院所的参与。

1.4 学科专业的应用性 基层农业科研是以区域特定的农业生产方式为背景,以现实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为基础,针对农业生产中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而开展的创造性研发活动,有着提升地方农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显著作用。研发地域性大宗和特色农产品先进适用技术,是基层院所生存发展的策略和优势。

1.5 科研周期的长期性 农业科研是一个长期投人、延伸发展、递次创新、渐进积累的过程。动物和植物育种研究,除了受动物和植物生命周期、自然环境的影响外,还要受农业生产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要经过多代的遗传、筛选、培育,才能育出新品种,须有“十年磨一剑”的韧劲。

1.6 科研过程的风险性 农业科研的风险集中表现在:发明创造难,周期长、风险多;科技应用难,不仅受到推广组织、推广方式以及推广人员的制约,还受地域、市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因素多,需要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引导。基层农业科研事关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国家应该把统筹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提到战略高度上来。

2 农业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构建技术创新机制的主要角色,科研单位、生产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三者的作用是不可分割且不可缺少的,技术创造、技术创新两个关键环节是有机链接且不可或缺的。农业科研单位作为技术发明创造的主力,以产业技术提升作为标杆,生产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是以产业发展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在创新投入决策和收益管理方面,企业起着主导作用;在技术发明和创造方面,科研单位起着重要作用。政府管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的科技投入包括科技研发资金、技术装备资金、市场开拓资金等许多类别的资金,科技研发资金只能投入具有技术创造能力的科研单位,不能投向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投入者和受益者,通过技术转化,获得商业利益,向国家交税,国家通过税收在国民收人再分配中给科研单位研发经费,进一步从事技术创造,向企业提供新的技术,推动企业发展,如此良性循环。如果企业吸纳了国家的研发经费,就减少了科研单位的经费,一方面,造成企业之间商业竞争的不公平,另一方面,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消耗了科技资源。

2.1 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 在创建国家创新体系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科技创新的结果必须由企业、工厂、农场等独立的生产单位吸纳和承接,实施技术的转移,使科技创新的商业价值得以体现。农业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和收益的主体,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技术创新是要素组合。技术创新是经济概念。创新一词是由经济学家而非科学家提出,创新的最终目标不是“创造新的东西”,而是让新东西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企业是科技创新投资和收益的主体,即企业是科技创新的

主体。

2.2 科研单位是技术创造的主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似乎认为企业“创造了新的东西”,混淆了技术创新与创新体系的概念;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主体,企业是基于发现和发明的新产品生产营销的机构,是科技创新投资和回报的主体。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发明技术,创造产品。科技创新是有特殊内涵的,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科学是“发现”原理和规律,回答的是“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用的英文单词是discovery;而技术是被“发明”和“创造”出来的,回答的是“怎样做(how)”,英文单词是invention(发明)和creation(创造)。目前,农业企业自有科技研发队伍的能力有限,不能全面承担科技创新任务,技术产品的产生多数起源于科研单位。综上所述,便可明晰“主体一主力一主人”之间的关系:企业是技术创新投资与收益的主体,科研单位是技术创造的主力,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的

主人。

第5篇

关键词: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

一、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

科技兴农是强国之本,农业科研人才的供给是农业振兴的保障。如何培养和提高农业科研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大课题,是科技兴农的重要环节。

从我国目前农业科研人才来看,主要有集中培养途径,一是各大高校;二是各个科研研究院、研究所或其他科研单位;三是涉农企业等。其中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才,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培养科研人才的重要生产基地。

但是,在发展中,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对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建议,通过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人才培养,可以进一步提高科研单位的科研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应用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国家重视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农业科研单位借助政策、资金扶持等各方面条件,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研环境、软硬件都得以提升,以国家倡导的新农村建设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学科带头人,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农业科研人才,科研单位成为培养农业科研人员的一块沃土。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足。

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缺乏优惠政策扶持、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善、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导致了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受阻。

(一)农业科研人才缺乏发展空间,储备不足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在发展中,仍然受人才储备不足的制约,农业科技不能很好的转化为生产力,依然处于传统农业模式之中,人才需要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一方面对农业科研人才迫切需求,一方面农学专业的人才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加之,往往受到社会环境和热门就业岗位的影响,农业科研人才纷纷转行,造成人才空缺巨大。

(二)人才培养经费不足

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我国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对农业科研人才的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工作环境差,人才待遇差,很难吸引人,导致农业科研人才纷纷流失,人才培养停滞, 后备动力不足。

(三)缺乏有效的评估和考核体系

完善的考核和评估体系,是反映科研成果质量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传统的农业科研人才培养中,采取传统的评价体系,过分注重成果,没有有效的人才流入机制,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人才缺乏独立性、创新性,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标准,造成供需矛盾。

三、国外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

欧美国家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提供了借鉴,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享受政府财政支持,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以法律提供保障,开设各类培训课程,配备现代教学设施,主张多层次培养人才。

德国的显著特色是人才培养“双元制”,是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的教育形式,学生在农业院校学习后直接进入企业实习,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内容在企业里完成,现无缝衔接。这种培养方式,让学生不但拥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拥有更宽的知识面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社会相适应。

亚洲模式以日本为代表,行业协会功不可没,教育先从生产实践开始,然后进入课堂学习,最后,两者相结合同时展开,注重培养对农业劳作的认同感和团队意识。

从以上国家在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启示。一是政府支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完善的法律保障作为后盾,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得以有效实施,显著效果,实现产业升级;二是实践出真知,科研方向是实践调研后的结果。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培养可以和高校联合,一方面在学校讲课,一方面通过科研单位贴近农业生产活动,使科研人才能迅速完成从理论到实际农业生产活动的转化;三是培养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实时调整,适应农业发展需求变化,确保每一个人都有用武之地,严格遵循人力资源的供需理论。

四、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探索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培养新模式,需要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准确把握其基本原则,紧密结合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现状,实行差别化管理,创新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

(一)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培养过程中要明确目标,注重创新。人才创新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生命力,科学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以现代化农业的最新导向为指导,培养出过硬的人才队伍。

同时,健全机制,根据农业科研单位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各单位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引入资金和优惠政策,鼓励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来。

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是为了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之中,为农业发展带来先进生产力,只有人才开发与实现效果并重,才能使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二)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对策

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资金问题、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农业科研单位的专业人才培养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充分利用政策的支持

政府在农业科研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科研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因此,各大农业科研单位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方面的有关资金,优惠政策和高新项目的扶持资金等,加大对研发经费的投入,对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提供经费保障,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鼓励并吸引在学术方面有造诣的科研人才投入到农业科研之中,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同时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借助现代化设施,利用互联网提高人才的知识水平,确保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2. 壮大农业科研人才队伍

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的培养尤为重要,是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进农业科技改革的主导,是实现转型的关键。

加强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根据各大农业科研单位的能力、人才结构、人才层次的不同,努力吸收各种人才,强化队伍结构构成,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强的科研人才,并通过培训、再教育等方式壮大人才队伍的力量,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和农业知识的研究和应用,同时,加强人才的交流合作,支持各大单位、院校、国内外进行学习、交流,互相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理念,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锻炼创造性。

3.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效畅通,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机制和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各大农业科研单位要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反馈机制,培养实用型人才。

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结构层次不同,学历、岗位、课题参与及科研研究成果均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形成吃大锅饭的属性,这会打击人才努力的积极性,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出台考核评价机制,调整培养机制,因地制宜地与日常的工作、科研贡献等相匹配,对工作能力突出、对科技成果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才给予充分肯定,提供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科研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初步了解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我们发现M管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还呈现了许多亮点,但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现有的成绩不足以满足飞跃发展的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研人才的市场空缺较大,高素质、高技能、高层次的农业科研人才仍然亟需,人才培养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为了满足农业科研人才的需求,探索农业科研人才发展模式,对国外先进模式进行借鉴,并提出符合国内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现状的几点建议,包括利用政策扶持、构建庞大的科研人才队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等,通过这些措施,实行全面的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提高科研水平,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储备。

参考文献:

[1]陈以博,苏佳颖,詹存钰,陈伟民,王艳.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6(06).

[2]杜彬.中国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与效果分析[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1(02).

[3]祁连弟.创新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教育,2014(08).

第6篇

摘要:加强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辅助人员队伍又是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技术辅助人员队伍的建设对于保障和推动科研实力和竞争水平有着重要作用,适应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人才队伍建设 科研单位 辅助人员

科研单位技术辅助人员作为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做好人员队伍建设,调动辅助人员积极性,建设好一支综合素质好的辅助人员队伍,对于适应科研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研单位技术辅助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1.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科研单位技术辅助人员是指从事科研单位非科研项目主要工作的群体,主要任务是辅助科研人员完成具体的科研项目,如具体实验准备、操作、整理,综合业务管理工作等。因此,技术辅助人员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他们并不需要太高的知识文化储备和专业的知识技能。这就导致了在人员队伍建设时体现出来的在素质和业务处理能力等方面的缺陷,给科研单位整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单位的产出效率和研发能力。

 

2.收入偏低,流失严重。技术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偏低、人员流失严重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科研单位不同于其他的公司企业单位,具有较频繁的外界的沟通活动和业务往来活动。这就使得技术辅助人员长期从事一种近似于无沟通、高压力、低回报的工作,导致了技术辅助人员的严重流失。

 

3.工作积极性偏低。根据对全国不同行业或部门工作效率和积极性的调查发现,科研单位虽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容忽视,但是科研单位和服务辅助部门的工作效率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比较清闲的。这在现实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从人员自身角度出发,由于较低的工资和福利,加之知识文化素质的欠缺,使得在工作中积极性的表现参差不齐。技术辅助人员心理上的自卑和不被认同感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科研单位技术辅助人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1.要提高技术辅助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技术辅助人员队伍建设作为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加强人员思想素质的学习,提高技术辅助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责任心和事业心是一个人对所从事工作的内心认可和表现,一个对工作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人,对工作一定是勤勤恳恳,严谨认真,负责到底的。另外,一个对工作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人,一定会坚持实事求是,按规定办事。对一件事情所反映出来的性质和特点,会根据事实做出切实的判断。对于出现的问题,敢于承认并纠正。

 

2.强化技术辅助人员自身价值的观念。在科研单位中,强调技术辅助人员的自尊尤为重要。在工作生活中,部分技术辅助人员往往认为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微小,在科研人才面前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和自我否定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科研单位人才队伍的建设,并对于技术辅助人员自身价值的认定和生活质量的保证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技术辅助人员队伍关于自我价值意识的培训和学习,使他们认识到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自身价值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才是科技进步的关键、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技术辅助人员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3.改善技术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在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时,容易忽视技术辅助人员的建设,而技术辅助人员福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技术辅助人员的福利一直是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难题,由于队伍中人才的技术性较差,所能持有的工资和福利不会太高,因此,改善技术辅助人员工资福利是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更要花大气力来抓,必须通过多个渠道,借以多方面的支持来进行。虽然科研队伍每年都会有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但是总量还是不够的,因此需要积极兴办科技产业,形成从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建设资金筹集体系,为科研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和人才上的肯定。

 

4.完善技术辅助人员激励机制。作为科研单位技术辅助人员,无论是从工资报酬还是从工作的自我认定上,都会相对于科研人员存在更多的自我否定,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的创新分配制度和激励办法。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同时,对于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更多的肯定和一定的奖励,起到激励的作用,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效果。

 

总之,加强科研单位技术辅助人员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促进科研能力提升的大前提下去认识这个问题,加大队伍建设的力度,完善相应的工作措施和制度,切实将党的政策落实到位,努力拓宽科研单位技术辅助人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柳云波.浅谈农业科技人才的发展建设[J].农业经济,2004(4): 41-42

第7篇

1.落实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制度不但能够让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更趋于规范,而且还是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具备了非常强的导向性作用。所以,要强化财务管理,必须要健全完善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日常操作以及管理制度。从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依据本单位的具体业务特点、经营办法、资金状况、人员安排等状况,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财务管理层面上的规章制度。其主要内容应当包含会计基础、财务综合管理、财务人员管理以及资产管理、权益管理、成本管理等要素管理的内容。鉴于国家经济制度以及单位具体状况的持续变化,应当依据实际需要不断修订完善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开发、后勤服务等部门,应当分别采用不一样的核算方式,并且核定出各不相同的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完善以提升本单位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适应于本单位内部管理的运行体系。应当与相关实体签订目标管理或者承包管理协议,其中应明确承包人的业务开发任务、收入以及收益分配方案等。本单位财务部门应当全程参与到合同的制订、核算以及实施之中。

2.科学编制财务管理预算农业科研单位的预算对于筹集与分配杂、使用相对有限的科研资金和促进我国农业科研事业的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在编制预算以前就要正确地分析上一年度本单位的实际财务收支状况,清理与核实清楚各种基础性数据,准确地划分出各收支项目,依据便于管理的要求,要依部门以及依项目编制出具体可行的财务管理预算计划。二是在编制财务预算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应当加强配合,落实收支两条线之方针,全面兼顾各种关系,依据农业科研单位的预算编制程序以及和原则,合理应用科学的编制手段,妥善安排好本单位的收支,使预算真正符合本单位的实际需求。

3.高度重视资产管理资产管理主要包括了固定资产管理与无形资产管理。一是强化无形资产管理。无形资产主要牵涉到专利权、版权、土地使用权以及特许经营权等。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农业科研单位在新品种保护机制上的持续健全完善,导致农作物新品种的经营权转让呈现出高价运行的态势,再加上员工教育情况、员工业务能力和本单位的管理水平等内容,共同构成了农业科研单位之主体,进而成为了决定本单位经济状况的主要因素。所以,一定要更加重视与改进目前现有的无形资产管理工作,从而形成无形资产的制约体系、激励体系以及保护体系。要准确地计量各类无形资产,并且提供全面而完整的各种核算资料。对一部分外购的无形资产则应当使用实际支付的价款来入账。对接通过接受投资的无形资产则需要通过评估价值之后用评估价或者协议价加以入账。对自主研发而得到的无形资产应当用其研究和开发的成本或者今后的收益现值进行入账。如今,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更新换代的速度变得愈来愈快,其在农业科技产品成本中的比例也变得越来越大。运用财务核算,可以把无形资产依据加速折旧法进行计算,从而计提出版折旧,并且摊入到当期收益之中,这样一来就能够切实避免农业科技成果出现无偿流失,从而尽可能地避免产生虚盈实亏,这样一来就能够从而为农业科研单位创造出更多的效益。二是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尽管以往农业科研单位就已对固定资产实施了全面管理,但为了保障国有资产能够实现保值增值,从而防止出现固定资产的流失,就很有必要持续强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这就应当健全完善固定资产的登记、使用以及损坏赔偿等各类管理机制。要通过落实各具体环节的操作,这就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了充分的保障。同时,要更加合理地调剂各类闲置资产,从而让闲置的资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闲置资产就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农业科研单位可以加以利用的资源。所以,应当对闲置资产加以分类分析,并且进行重新利用,这样才能为单位创造出价值以及效益。

4.抓好内部财务监督会计监督职能可以说是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财务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唯有切实有效地开展监督,并且规范化地使用好经费,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防止各类腐败事件之发生,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要实施信息化管理。农业科研单位要积极应用各类科技手段,落实财务工作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主管部门对于各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与指导,并从阶段检查和集中指导往经常性检查与实时指导加以转变,重点是要进行事中指导,从而实施科学管理,并且努力提升单位财务人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让财务管理能适应改革之所需。二是全力控制经费上的开支,强化内控管理中的公用经费收支施行卡片式管理,也就是在每年年初把预算下达的经费依据人员核定后送达至各处。接待费、差旅费以及会议费应当严格实施预算管理与核定审批机制,在源头上就杜绝出现浪费。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建立起彼此牵制和以防为主的新型监控防线,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状况加以检查和考核,把综合财务收支计划以及执行状况进行内部公开,以提升经费支出上的透明度。三是强化财务经费的项目库管理,并且加强执行过程中以项目合同和项目预算为主体,真实地反映出实际交易事宜。财务管理从单一账面管理往更加深的层次加以发展,积极参与到项目申报、管理以及验收。

5.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增长机制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科研单位的投入,这样一来就让农业科研的投入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是由公共投资以及私人投资一起分担的,农业科研投入的比例持续增加。我国的农业科研单位经费主要源自于政府部门所提供的拨款,经费的来源途径相当狭窄。为此,政府部门要继续加全力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投入,保障国家对于农业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还要运用提供等优惠举措,积极鼓励相关各方参与到农业科研投资之中。国家层面上的科研投资主要运用在公益性农业科研项目之中,而对于一些竞争性与营利性的农业科研项目,则应当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投资,从而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相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机制。

二、结束语

第8篇

档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将科研人员研究出的成果整理并保存。因此,这对档案管理人员来说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如不能及时地将基层科研单位的信息整理出来,那不仅影响到管理档案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会给基层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带来不便。所以,基层科研单位要引进先进的、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技术,使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规范性和计划性,这样,档案管理人员就能快速地将档案科学规划,并有效地提升管理效率,从而服务于每一位基层科研人员,让科研人员能及时地从资料库找寻相关的研究内容。

二、关于基层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档案类型较多,工作人员整理难度大

由于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基层科研单位所研究出的成果已不是单一化,而是各种类型的成果。因此,档案的类型也随之增多,这无疑是给档案管理人员增添了工作难度,各种类型的档案,工作人员在收集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少收集一种类型的档案,档案管理人员都要重新收集,而且在整理时,档案管理人员也要小心翼翼。与此同时,由于档案类型繁多,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在整理的过程中难免会漏掉一些档案,这样就使得基层科研人员在查询资料时,总会遇到许多阻碍,甚至查询不到以往研究的成果。

(二)档案管理格局存在问题

不同部门的档案需要由不同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整理,这样才能使档案具有规范性,但目前许多基层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都有一个部门整理,这样就使得档案比较分散,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给人带来不便。例如,财务部门的档案应由财务部门的人员整理出来再送到综合管理档案的部门,但财务部门却将没有整理出的档案送去综合档案管理部门,这样就使财务部门的档案经手人多,没有计划性,从而影响到财务部门日后的工作,更严重的则是档案丢失和重要的科研内容丢失甚至泄密。

(三)科研单位仍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

档案管理部门一直是基层科研单位重要的组成部门,但基层科研单位却经常忽视档案管理部门的存在和重要性,在研究出科学成果时只将档案扔进档案管理部门就对此放任不管,这给档案管理人员带来许多不便,而且由于基层科研单位对其档案管理部门的不重视,导致档案管理部门依旧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这严重影响到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的效率。[1]同时,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环境较差,储存空间不足,所以缺少合理的管理布局,并且基础科研单位缺少对档案管理部门人员的配备,使其档案管理部门缺少大量的工作人员。这不仅不利于档案的管理,也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对自身的工作不够重视。

(四)缺少专业的人才

据调查显示,基层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缺少专业的工作人员,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将档案放错位置的情况。而且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较低,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就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时间疏忽职守,并缺少档案管理的工作经验,与此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法》《保密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准确的认知,不能用法律约束自身的工作,使其档案中的核心数据经常会被泄露。[2]

三、关于基层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实践研究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创新,基层科研单位的工作任务也随之增多,而基层科研单位要想研究出更优秀的成果,基层科研单位就要需要大量优秀的科研人员,而这些科研人员要根据以往的科研成果进行研究。因而,档案就成为研究人员工作的参考材料。科研人员要通过翻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研究出新的成果,所以,基层科研单位要重视档案管理实践研究,让档案管理实践研究发挥实际的工作作用,只有这样,科研人员才能清晰的寻找相关的研究材料,并为其研究过程节省时间,从而有效地提升研究工作的效率,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伟大的贡献。而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也离不开基层科研单位的发展。因此,基层科研单位要做好自身的工作,打好档案管理的工作基础。[3]

在研究基层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将档案规范化的管理,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丰富的资料库,同时,也能增强科研单位的工作效率,促进基层科研单位的发展。因此,基层科研单位要明确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档案管理部门的存在,那基层科研人员所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将会被遗忘,并无法在日后为科研人员提供参考材料,这样就会使我国未来的科技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国家。而与此同时,基层科研单位对档案管理的研究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只有基层科研单位重视对档案管理的实践研究,档案管理人员才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而档案管理的方法也会得到创新,其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会更加规范、完整,这也方便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收集。所以,基层科研单位要明确档案管理的目标,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4]

四、关于基层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实践研究提出的策略

(一)明确档案管理的目标,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

基层科研单位在进行档案管理的实践研究过程中,首先基层科研单位要明确档案管理的目标,将各部门的档案提前做好规划,并将整理出的档案进行分类再放入综合档案管理部门。然后再由综合档案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整理储存,只有基础科研单位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目标,才能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方案,使其工作人员能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管理档案,这样当科研人员在使用档案时就能快速地找到档案,而这也给档案管理人员带来了便利。[5]例如,档案管理人员在规整档案时,档案管理人员缺乏明确整理目标,就会使档案管理人员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就会发生混乱,并且没有针对性,而档案管理人员在根据管理目标工作时,就能按照顺序工作,从而提升工作质量。

(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促进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动力,并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基层科研单位要为档案管理部门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档案管理人员能利用科学技术管理档案。档案管理人员在利用科学技术管理档案时,能有效地将档案进行分类和存放,并明确其档案的数量和档案存放的时间,这样档案管理人员在翻阅档案时,就能通过网络技术快速地找到档案存放的位置,而这样也能增强对文件的保密度,使其档案管理人员不会将文件内容泄露。[6]

(三)增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树立良好的工作理念

基层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才能积极主动的管理档案。因此,基层科研单位要在适当的时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将新颖的管理理念融入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中,并让档案管理人员掌握熟练的档案管理技巧,这样档案人员就能合理地将新颖的档案管理理念融入工作过程中,从而使自身树立良好的工作理念,而档案管理人员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时,也能保障档案的安全。只有基层科研单位增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才能让档案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的重要性。[7]

(四)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基层科研单位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时,要将档案管理的相关的法律法规灌输到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中,使档案管理人员能按照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进行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约束自己,不被利益所引诱。例如,基层科研单位可以将《档案法》和《保密法》打印出来,贴在档案管理部门的墙上,从而时刻提醒档案管理人员,基层单位也可以让档案管理人员将其法律背诵,在年终的时候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加深档案管理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记忆力。因此,基层科研单位要重视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遵法守法。

(五)构建完整的档案管理体系

基层科研单位要构建完整的档案管理体系,使档案管理的质量能得到提升。因此,基层科研单位应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让其科研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都参与到其中,这样科研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就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在日后尊重对方的工作和自己主动地配合对方,从而提升双方的工作效率,而构建完整的档案管理体系,也能将外来的文件和内部的文件进行合理的布置,并分清档案的主次,将重要的文件整理出来,使档案具有信息化和标准化。例如,基层科研单位可以根据档案管理的工作任务,编写出相关的体制,如《文件管理》《资料管理规定》等体制,这样,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时就会有参考物,从而快速地完成档案管理的工作任务。[8]

五、结束语

关于基层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实践研究,基层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要增强对其的关注,基层单位要增强对档案管理部门的投资,为其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提供先进科学技术,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采用科学的方法管理档案,这样才能使档案具有规范性和清晰性。而与此同时,基层科研单位也要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素养,让档案管理人员对自身的工作认真负责,并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自己,保证不会将档案的重要信息泄露。因而,基层单位人员要积极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让档案管理部门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