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智慧旅游管理体系

智慧旅游管理体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2 16:37: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智慧旅游管理体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智慧旅游管理体系

第1篇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信息,及时,让人们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层面[1]。

但是,在旅游业智慧旅游新趋势的发展下,部分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依然和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无法跟上旅游业开放变化时期的步伐。究其原因,某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滞后于旅游新趋势的发展,所应用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并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变化而进行相对应调整。因此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及2014年中国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契机下,如何改革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与现阶段旅游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如何依托学校优势资源,构建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广义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指宏观的专业设置,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科及专业;二指中观的课程体系,涉及某专业内部课程体系问题;三是指微观的教材体系,是某专业内某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笔者研究的主要是中观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找,发现无论是本科院校或是高职院校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2]。

(一)课程设置不适应时代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这就规定了其课程计划与其他专业是有所区别的,对于旅游专业来说,除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合教师的讲解,再配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教学过程外,还要顺应时展,结合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合理设置课程。在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是传统的基础课程,缺乏对智慧旅游要求下的互联网技术与旅游相结合等的课程。

(二)课程内容重复。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呈现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重复。第一,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这些理论课程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而在旅游学类中又涉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学等内容。第二,在专业课内部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由于分化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区(点)管理三个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则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如酒店类课程涉及饭店经营管理、饭店市场营销等内容;在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内容;在景区(点)管理方向同样出现类似的课程内容,这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第三,课程内容重复还体现在专业内部知识之间的重复及不同层次、同一课程之间的重复,例如旅游策划学是大学本科三年级时开设的科目,而专升本的学生在专科期间已经学过这门课程,使某些学生认为升入本科后并没有学到许多新知识,本科期间学过的旅游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也开设旅游基础知识,造成巨大的重复及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三)理论课程比例大于实践课程比例,实践环节质量不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不能一毕业就立即投身于旅游行业,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实践能力,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几乎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从而忽略实践技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内导游部分、酒店管理部分、旅行社部分的实践课相对较少,而某些高职院校由于其整体学习时段较之本科少一年,这种情况直接会导致专业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都不深入,甚至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实验实训条件有限、校内实训室建设不足,校外实训基地开拓较少,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实践质量大大减少和降低,这些原因就成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从业过程中部分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导致本专业学生与其他非本专业的就业人员一样,并没有凸显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该有的专业优势。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旅游院系或者旅游管理专业处在历史学院(系)、管理学院(系)、地理学院(系)、外语学院(系)等,其课程的安排明显带有本学院(系)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并不能体现旅游学科的特点。某些学校盲目地开设旅游课程,随意地拼凑旅游课程使学生学习旅游课程没有系统性,导致旅游课程开设混乱,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方面过于注重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演讲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和人文课程(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和职业道德等课程)。

二、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随着旅游者的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深入需求,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尤其旅游是在开放性的,不同空间之间的流动,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实时实地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是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昭示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智慧化是社会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次深刻变革[3]。

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2014年,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18个城市分别是:北京、武汉、福州、大连、厦门、洛阳、苏州、成都、南京、黄山、温州、烟台、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武夷山。

同时,各旅游电商网站也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以携程智慧旅游为例。携程智慧旅游是依托携程旅行网2.5亿用户,扩展到合作机构旅游爱好者,基于大数据分析,以市场化导向、互联网思维构建的,以目的地及景区营销一体化为核心的智能解决体系和一站式服务体系。携程智慧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提供系列软硬件、数据接口、APP、微信平台产品。从目的地及景区数据统计管理、游客体验、市场营销推广三个维度出发,以旅游产业链的角度将线上销售、线下服务完美互补、交融。通过大数据挖掘实现对目的地及景区的实力呈现;通过目的地APP增强与游客互动、增强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通过微信平台加强整体化的目的地品牌建设,搭建移动营销平台;系统化地帮助旅游目的地实现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全面实现智慧景区建设[4]。

通过以上携程智慧旅游的定位、功能与服务分析,从另一个侧面可以了解到对如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产生一些新变化和新要求。智慧旅游的发展对现当代的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旅游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公关素质和渊博的知识要求、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基础上,一些具备电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甚至写作、视觉设计、摄影摄像专业学习背景的学生竞争力更强,更受企业欢迎。因此,要跟上旅游发展新趋势,培养适应企业所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定要跟上时代步伐,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下属学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截至2015年共招收4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生在校人数共计200人左右,在我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中,相较于市场营销、会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其他专业而言,属于专业实力较小、学生人数较少的专业。下面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比例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的简单介绍,分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理念滞后。

从上述课程设计所反映出来的设计理念看,受传统课程设计观的影响。该校的课程体系属于典型的“本科压缩型”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叠加法进行组合,形成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这种设计课程体系,只不过采用的课程类别名称有所区别。

(二)课程设计缺乏系统和深度。

从各个模块的具体构成看,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更进一步的划分,致使设计深度不足。例如,专业能力课程包和专业拓展课程包中没有进行进一步细分,导致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管理、导游等课程混在一起。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客源国概论、现代酒店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策划等,由此看出诸如此类课程在每学期只学习一门,各方向的课程不仅缺乏深度,没有针对性,而且导致学生课程学得多,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什么又不会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实验实训课安排不合理。

从笔者的教学过程看,该专业主要将实习实训集中在实习阶段完成,而平时实训课程较少,专业实训主要有认知实训、模拟导游实训、模拟旅行社实训,且实训课程的学时较低,都为24个课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室条件的限制,实训教学一般在理论课堂完成,甚至流于形式。再者,该专业把在学校应该完成的技能课或实训课课程在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当中,一并安排在实习单位进行,致使学生在上岗前没有得到更多的实验实训练习,造成本专业实习生到了实习单位一切得从头学的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校实训条件极度缺乏及“双师型”教师较少所致。目前我院旅游专业校内只有一个导游兼形体实训室,校外建立两个实训基地分别是广西北海园林园艺博览园及北海曼哈顿酒店、北海银滩1号国际会议酒店,实训条件极其艰苦和匮乏。

(四)实习层次低,内容单调。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实习岗位主要是在饭店实习,在岗位安排上主要集中于基层操作岗位,实习内容基本上都是最基本的操作,缺乏一般性管理岗位的实习。这种实习基本上属于低层次的经或简单技能积累,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基于智慧旅游视角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研究在智慧旅游逐步发展的时代,针对具体情况,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如何依托学院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艺术类等优势专业的师资及实验室设施设备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提出一些构想。

(一)特色构建之总体思路。

在智慧旅游大发展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我院优秀传统学科的师资及设施设备雄厚的实验实训设备,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课程设置方向兼具传统的导游方向和新型的智慧旅游方向,放弃之前所包含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景区管理方向,从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向专业化、方向化方向转变。而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的培养则由传统的能力结构如实际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转向“人际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创意写作能力、摄影能力、‘智慧旅游能力’”,其中智慧旅游能力包括旅游电商互联网所需的网页制作、文字与图片编辑和等核心能力。

(二)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1.理论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构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与专业选修课。

(1)公共基础课属于学校公共通识课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和毛概等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主要有三大方向:①经济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②旅游学科知识类,如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心理学等;③酒店管理类课程,如现代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

以上专业基础课摒弃了传统上多所高校课程重复及大而全及针对性不强的特点,结合我院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经管类―旅游类―酒店管理类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力量针对这三大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

(3)专业技能课中,同样针对现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全面的劣势,在智慧旅游时代的引领下,着力打造两大技能方向对应三大能力素质。①第一大技能为――导游专业方向技能,主要面向传统的导游职业。导游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课程数量较多,目的是着重训练学生导游专业方向专业技能及导游人才所必须训练的礼仪技能、语言表达及沟通技能和导游词创作技能,主要对应课程有:导游基础、导游业务、导游实务、演讲与口才、礼仪与沟通、导游词创作等。②第二大技能为――旅游电子商务技能,主要面向如今智慧旅游时代要求下旅游人才所具备的新型技能,如:旅游类电子商务网站的网页设计余制作、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文字或图片编辑、网络营销等。

(4)专业选修课中所选择的课程统一面向的专业技能是摄影和计算机图片编辑和处理的技能,主要服务于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导游技能课程包和旅游电子商务类课程包,目的是进一步加深这两种技能的拓展和学习。一方面,我们结合现有的学院计算机系和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和实验室资源可以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授课和学习。另一方面,此类课程实践性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及浓厚的兴趣,同时能真正使学生学到两门专业技术强的技能,从而学以致用,进入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和上手。

2.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分析如下:

(1)理论项目实训模块。该部分的理论项目实训主要对应理论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论课程的学习,训练和提高的实践能力导游技能、旅游电子商务技能、摄影技能、图片处理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等,其相应课程有:旅行社经营实训、旅游景区服务实训、模拟导游、计算机图像处理实训、摄影实训、礼仪与沟通实训、导游词创作实训等。

(2)拓展项目实训模块。此部分主要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管理与服务等,主要学习和训练理论体系中酒店管理理论课程中的各实践教学项目,以便进一步深化和提高酒店管理模块的素质和能力,所开设的相应课程为:前厅与客房服务、酒水知识与服务、中西餐宴会摆台、康乐服务与管理、化妆基础、插花艺术等。

(3)综合实训项目模块,包括学生的企业认知实训、顶岗实习和核心技能强化,主要对整个三年的学习前、中、后进行系统总结和学习。

第2篇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沪深两市已有多家旅游和信息服务类上市公司涉足智慧旅游建设项目,《意见》的印发将为相关公司带来政策上的利好。

《意见》指出,智慧旅游是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满意度的重要抓手。国家旅游局将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满足旅游者现代信息需求为基础,以提高旅游便利化水平和产业运行效率为目标,以实现旅游服务、管理、营销、体验智能化为主要途径,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技术标准,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市场化发展机制,鼓励引导模式业态创新,有序推进智慧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我国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

在实现路径上,《意见》强调智慧旅游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政府将着力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推进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企业在政府规划、政策和行业标准引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应游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着眼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和长远需要,着力加强信息互联互通。

《意见》同时赋予了各地一定的创新空间,各地可结合实际需求,先行先试,创新智慧旅游服务管理手段。

《意见》提出了建设智慧旅游的九大任务,包括夯实智慧旅游发展信息化基础、建立完善旅游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建立游客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智慧旅游管理体系、构建智慧旅游营销体系、推动智慧旅游产业发展、加强示范标准建设、加快创新融合发展、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推进数据开放共享等方面。

分析人士指出,发挥市场主体能动性、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多方面投入智慧旅游发展,是《意见》中的亮点。预计在多项政策保障下,旅游公司和相关信息服务类公司有望迎来利好。

其中,在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和城市的短期目标下,景区上市公司将率先受益。相关项目的建设,一方面将有效提高公司内部经营效率和整体营销精准度;另一方面,智慧旅游平台将能够整合更多的旅游资源,开发更多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和品牌形象。

目前,两市上市公司中,视觉中国2014年年底曾公告中标“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据了解,该项目由国家旅游局招标,拟投资金额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峨眉山A2014年拟投入6亿元建设智慧旅游文化产业全区项目。此外,华侨城A2014年曾智慧旅游体系,中青旅、众信旅游等也均曾宣布涉足智慧旅游开发。

相关链接:多措施保障智慧旅游景区打造

在保障措施方面:

各级旅游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加快制定本地区智慧旅游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工作方案。

建立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民营资本投入智慧旅游职业教育领域。

第3篇

一、安徽省智慧旅游进程

2013年7月份,安徽省旅游局制定公布了《安徽省旅游信息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提出将在“智慧黄山”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到2015年把黄山市建设成为安徽省首个智慧旅游城市,并把黄山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到其他城市。

2014年,安徽旅游综合信息数据库建成使用。

2015年安徽省旅游局领导多次调研智慧旅游建设成熟的省市,在此基础上,邀请业内旅游专家、信息化专家等进行了全面论证。结合安徽省旅游发展实际,编制了《安徽省智慧旅游顶层设计方案》。方案指出,争取到2017年末,初步实现智慧旅游的总体目标,为未来安徽省十三五旅游发展做好铺路石,努力在智慧旅游的政务管理、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商务三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二、安徽省智慧旅游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过这几年发展,安徽省旅游业界对智慧旅游的认识已不断深化,陆续尝试了智慧旅游的部分建设,发现对智慧旅游的本质认识仍然模糊不清,出现了“生搬硬套”、“无序建设”、“信息孤岛”等现象,造成了一系列资源的浪费,同时影响了政府和企业投入智慧旅游发展的信心。

(一)行政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机制问题。事权不统一,没有统筹协调体系造成无序建设、功能单一;

2、综合标准问题。标准和规范不统一,目前,全省、地市各自建设、各行其是,没有统一的建设、数据、运维、宣传标准。

3、互联互通问题。安徽旅游综合信息数据库经过一年的建设,并逐步采集安徽省旅游综合信息数据,因为应用性平台建设的单薄,目前旅游综合数据只能用在省旅游局网站群等孤立的系统上展示,安徽旅游综合信息数据库、应用平台亟需有序建设,同时对关键性的业务大数据,如:气象、环保、交通、应急、运营商等单位进行数据联通,统一分析;更需与全省地市的旅游数据互联互通。因此,我们需要以数据库为基础,进行全省旅游大数据的综合统计、分析、展示、服务,提高领导的决策和旅游政务、服务、商务的质量。

(二)、地方旅游局(委)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有效认识。全省、地市没有统一的标准及对智慧旅游的认识不足,有些地方认为做了网站、手机APP和微信就是在做智慧旅游工作。没有从如何智慧政务、服务、商务的角度去进行总体有序建设。

2、机构人员问题。目前地市中只有合肥、黄山、安庆、宣城的旅游管理部门有专门的信息化机构来从事智慧旅游的项目建设,其他地方都是由办公室或市场科进行建设,缺少专业的信息化的工作人员,有的工作人员身兼数发职,不能全心全意做好智慧旅游相关工作。

3、资金保障不足。全省、地市没有智慧旅游的专项发展资金,不能做到有序性、科学性、标准型建设。

(三)、旅游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参差不齐。大型涉旅企业因为理念、规划、技术、资金等优势,所以在智慧旅游建设方面和建成后的效果都很成功;一部分涉旅企业有一定的资金,但是对信息技术不太了解,导致无从下手;一部分涉旅企业知道怎么做,但是没有资金支撑所以也无法开展工作。

2、服务质量堪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在旅游电商网站(如携程、艺龙等)或旅游手机客户端等在线购买相关产品。在线旅游预订的快捷方便背后,也隐藏着诸多消费陷阱,消费矛盾不断充斥新闻媒体。主要体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互相打价格战,通过降低利润无序争夺客户,最终影响到游客的旅游全站体验质量。更由于缺乏有效监管,部分企业在互联网上一些不实的旅游综合信息,最终导致游客最后投诉无门。

三、安徽省智慧旅游建设路径

安徽省旅游局已初步实现智慧旅游的总体目标,为安徽省十三五旅游发展做好铺路石,应当努力在智慧旅游的政务管理、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商务三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以创新管理模式为方向,重点建设智慧管理体系。

围绕安徽省旅游的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行社,农家乐,购物娱乐场所等开展智慧管理系统建设。除此之外利用统一的中央数据平台(一期已经完成建设的“安徽省旅游综合信息数据库”构建互联互通的政务公开体系)。积极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定位等新技术,各系统建立在统一的核心数据库平台上,相互之间能实现数据的无缝交换。

(二)以改善游客体验为方向,重点建设智慧服务体系。

主要围绕对游客服务的智慧体系建设,包括移动服务、公共服务、信息推送服务等系统建设。着力在2016-2017年度在安徽省试点建设一批集合景区信息联播系统、客流实时采集、景区电子售票系统和景区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等为一体的智慧服务体系。智慧服务系统的建设应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GIS/北斗卫星定位、3G/4G等新技术,以实现对游客的敏捷服务。

(三)以产业融合创新为方向,重点建设安徽省智慧旅游商务体系。

根据安徽省旅游的实际情况,智慧旅游营销体系建设重点围绕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农家乐等旅游企业开展,大力推进在线查询,在线预定,在线互动等智慧旅游服务。

第4篇

一、智慧景区的理论诠释

当前,我国许多A级景区已经开始了智慧景区的建设,并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有关智慧景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学者对其概念和内涵的解释还不够深入,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提炼,智慧景区可理解为“在智慧城市以及智慧旅游的总体目标下,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等现代化通信与信息技术融合为基础的,结合创新的服务理念与管理方法,激活旅游景区存量资源,围绕游客感受和景区管理两条主线,建设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信息管理为保障的景区信息化和智慧化服务管理体系,可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景区提供更可靠的管理手段,实现景区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武威沙漠公园建设智慧景区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效提升体验,满足游客个性需求

沙漠公园景区面积庞大,且区位条件差。所以,受时空限制,游客与服务中心难以快速形成有效的连接与沟通,个性化、多样化的游客需求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而通过景区智慧化建设,可以使景区的各方面信息实现迅速的链接与交换,同时可以与外界做到即时沟通,更好的为游客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度和满意度。

(二)有效实施管理,提升景区运行效率

沙漠公园存在管理分散,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游客与管理中心的联系不顺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衔接不连贯。智慧景区的建成,在服务、方便游客的同时,也可以促使景区的传统管理手段向现代的管理方式转变。通过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景区被可视化、数字化,可以加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旅游景区的联系,从而高效整合旅游资源,提高景区运行效率,实现科学的旅游管理。

(三)有效创新产品,改善淡季需求乏力

沙漠公园处于北纬40度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冬天寒冷且空气干燥,游客极少,季节性一直是困扰公园持续发展的难题。通过智慧化手段,建成武威沙漠公园自己的景区门户网站,分析从网站的游览点击获得的各种数据,可以最大程度的挖掘旅游热点和旅游者的兴趣点,引导景区策划旅游者喜欢的旅游产品。

(四)有效强化应急,最快应对突发状况

沙漠公园的游乐设施如四驱越野车、沙漠卡丁车,虽然刺激过瘾,但危险系数高,并且根据武威市历年的天气状况显示,在初春时节,极易受到沙尘暴的侵袭,由此还会引起二次灾害,如火灾、旱灾等,面对这些突发事件,如果不能迅速的反映到景区管理中心,将会造成不可设想的后果。智慧景区云计算技术可以收集处理来自景区的各个景点的信息,为紧急情况的快速反应和决策保证了时间,达到了最快应对突发状况的良好效果。

三、武威沙漠公园的智慧景区体系建设

(一)景区门票管理

当前,国内大部分景区依然使用纸质门票,售票及票务管理都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武威沙漠公园也不例外。在旅游旺季,会给游客的购票、检票带来很大的压力,耽误游客大量的时间,而且还会给伪票创造机会。于此,智能化门票管理系统就显得很有必要。智能门票管理系统是基于RFID电子标签技术的智能票务系统,它融合计算机软件技术、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于一体,用先进的电子标签和感应IC卡技术与票务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实现门票的预定,能实现从售票、检票、消费、退票、查询、结算等全过程的信息共享管理一体化。

(二)景区环境监测

1、景区环境容量监测

许多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表明,一方面,这些景区的游客不足环境容量的50%,表明整个景区还有较大的旅游容量潜力。另一方面,景区内某些景点的游客量已达到饱和,然而另一些景点尚有较大的容量空间,景区的时空分布表现出严重不均,因此,需要建立对旅游景区现状容量的实时监测机制,及时客流信息来调节游客的观赏路线。

对于武威沙漠公园,赛马场、卡丁车场、人工湖区吸引力较大,在短时间内游客容量就能达到饱和,但如果游客无法得知这个消息,后来的游客就会继续涌入,这样不但对景区环境造成破坏,还会降低游客的满意度。利用游客购买的携带RFID标签的电子门票,同时在每个景点的入口和出口安装读卡器,结合无线通信和GPRS定位技术,实现对游客的跟踪服务,跟踪服务信息也定时发到数据中心。根据跟踪信息,提醒游客主动避开人多的景点,从而选择更佳的旅游线路。

2、景区环境质量监测

环境质量监测,旨在监测景区空气质量、噪声状况等外在因素对游客游览的影响,通过监测预警机制,实现景区空气清新、环境舒适。在景区设置环境质量检测系统,可以让景区管理部门了解环境质量的实时动态,从而在相关环境指标不达标的状况下能及时告知游客,并做好预防措施。

(三)公关安全管理

1、智能红外线视频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可以为管理部门获取有效的数据、图像或者声音信息,可用对突发性异常事件的过程进行及时的监视和记忆,用于提供高效、及时的指挥和调度。武威沙漠公园由于地域的广袤性,环境的特殊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种俗称监控头的智能红外线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对突发事件的场景进行还原,对于事件的解决很有帮助。

2、游玩设备管理系统

在游乐场,游玩设备种类繁多、数量大,人工管理起来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难以把握。游玩设备管理系统,采用智能识别、电子标签手段,在游玩设备上安装RFID电子标签,结合定位系统,能够快速获取到游玩设备的相关信息。武威沙漠公园分布着众多的游玩娱乐设施,通过对这些设备的有效监测,既可以防止设备的丢失,还可以为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维修状况进行显示,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四)公共平台

1、景区门户网站

景区门户网站是游客了解景区的首要窗口,也是景区实施宣传营销的重要手段,网站以旅游信息、精品景点展示、文化内涵阐述、游客游玩攻略、个性化在线服务、互动流为主线,以电子商务体系为核心,突出景区品牌深度及旅游服务质量,亮出景区各个景点的特色,形成一种潜在的诱惑力。对于武威沙漠公园,其线上旅游信息,大多依赖于其他网站,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景区门户网站,从某种角度讲,这限制了对外的宣传和营销,阻碍了景区形象的树立和品牌的打造。建成武威沙漠公园景区门户网站,通过在线查询、图文展示、特色推荐、要素服务,可以解除游客游玩的心理未知,并构建起景区对外联系品台,在创新旅游产品的前提下进行有效宣传,实现全天候,全季节的旅游,真正助力景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公共信息系统

在景区人员集中的地方,公共信息通过公共广播、LED显示屏、手机短信、媒体、二维码扫描等方式传达给游客,以实现景区宣传、线路指导、疑难解答等功能。

通过公告广播系统,可以将整个景区根据各个部分的风格或功能划分成若干广播区域。这些区域可以独立播放不同的背景音乐,当游客走在不同的景区区域,可以听到与附近景点风格一致的背景音乐,这对于游客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心灵享受,所以,结合武威沙漠公园游乐场、沙生植物园、江南楼阁、人工湖等等不同景点的韵味,加入不同的体现景点特色的背景音乐,又是景区智慧的一大神笔。而对于LED显示屏,可以设置大屏幕显示系统和触摸屏查询系统,充分满足不同游客的多样需求。可以在游客预订门票的时候根据预留的电话号码,实现与景区总机的接通,运用通信技术,把景区最新信息发送到游客手机上,如同移动的导游,使游客的旅游舒心而温馨。

四、沙漠公园的智慧化建设举措

旅游景区智慧化已成为“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亮点和重点,必将成为旅游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强大推动力。要真正实现武威沙漠公园的智慧景区建设,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发展观念,开拓创新思维

作为景区管理者,沙漠公园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维,用五大发展理念及当前先进的旅游发展观指导行动,形成对智慧景区建设的方法和理念的深刻认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存,敢于接受新思想,敢于运用新方法。

(二)争取政府支持,打造智慧中心

智慧景区是信息化高度集中的景区,新技术的研发对于智慧景区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获取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的优惠,并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着力解决在智慧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问题。要逐渐形成沙漠公园自己的智慧景区技术核心团队,在学习借鉴当前智慧景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构建沙漠公园智慧信息中心,不断推动智慧景区建设的步伐。

(三)发挥自身特色,形成核心产品

在景区智慧化建设中要保持自身的特色,要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和品牌形象,不能全盘更迭。要依托自身的沙生植物园,开展沙漠生态科普课堂;要依托自身的场地设备,策划富有沙漠挑战的竞赛项目;要结合当地的文化底蕴,开展沙漠节庆活动,着力向“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延伸的六要素来设计旅游产品,形成沙漠公园的核心竞争力。

(四)强化多方合作,构建区域联盟

要寻求景区、企业、商家等关系主体,形成多元化的合作模式,积极构建整个北方沙漠旅游模块化的区域旅游联盟,通过相互间的学习支持,创新化推进北方沙漠旅游智慧化建设的步伐,使武威沙漠公园成为沙漠旅游智慧化建设的先行示范基地。

(五)加大宣传力度,做活客源市场

游客的体验反馈是检验沙漠公园智慧景区建设成败的最终标准,所以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让广大游客参与到景区的智慧化建设当中来,可以定期定量的组织游客形成一个体验团,对建设成果进行评价,根据游客体验的评价来推动景区建设,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活化客源市场的一个过程,通过体验团的口碑宣传,形成沙漠公园的强吸引力。

第5篇

【关键词】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在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系统中,信息是以游客为中心进行组织,通过旅游景点、旅行社、酒店、旅游商品等商家的入驻,整合游客所需的吃、住、行、玩、娱、购等方面的信息,为游客打造一站式服务。

1.平台概述

1.1 平台需求分析

传统的旅游方式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即旅游者与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的提供者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如何建立起游客、旅游服务商之间的沟通平台,运用新技术来改进传统的旅游生产、分配和消费机制,优化旅游经济的运作,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最终推动旅游产业全面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1.2 平台建设目标

通过对平台的建设,打造旅游服务提供商与游客之间的沟通桥梁,使游客能够在平台获得吃、住、行、玩、娱、购等方面的信息,为游客打造一站式服务,使旅游服务提供商提供新的网上市场流通渠道,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为镇江建立有效的形象宣传、风采展示和产品宣传,打造镇江的新形象做出努力。

1.3 平台建设原则

平台建设坚持可靠性、安全性、实用性、先进性、可维护性、可扩充性的原则。

(1)可靠性

系统的可靠性主要是由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和平均故障恢复时间两个指标来衡量的,它与设备的选型(计算机、二维码打印机等)、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系统)的选择、应用软件的可靠性等几大因素有关。 一方面,系统应选用可靠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执行机构及二维码设备,同时配备成熟的系统软件保障系统的可靠运行,采用成熟的数据库系统及操作系统,所有应用软件的设计编制应遵循规范化标准;另一方面,还要从管理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管理制度,以确保系统可靠地运行。

(2)安全性

安全性是一项重要的系统指标。软硬件的总体设计应采用分布式系统结构,可以使整个系统的安全性承担到各个子系统中,万一某一局部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运行,计算机不能有病毒侵犯,数据应有故障恢复能力,系统应有口令,程序、文件、数据库应有授权保护。二维码门票上的数据信息应进行特殊算法数据加密。

(3)实用性

实用性包括用户的实用性和管理者的实用性。用户的实用性是指系统页面设计要具有良好的用户友好型,方便用户操作。管理者的实用性是指系统的软硬件应面向管理人员,要求不过多地改变目前的管理习惯和增加管理人员的负担,应具有中文友好的操作界面,使用简便、易懂易学。

(4)经济性

在经济许可下,系统可采用具有一定先进性软、硬件产品,技术处理方法尽可能采用当前的最新研究成果。

(5)可维护性

硬件设备的选型要选择国内具有维护力量和技术能力的设备,硬件的连接完全采用标准化接口;软硬件设计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便于软件模块的添加与删减;软件开发使用软件开发工具,程序结构应清晰、易懂、便于维护。

(6)可扩充性

硬件的系统设计应采用分布系统,计算机应留有充分余量和通讯接口,软件设计应采用功能模块,子系统的增加或子系统功能的增加应该只是功能模块的增加,因此系统不会受技术改造或机构网点的增多(扩大)而重新调整。

2.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构建

2.1 平台的总体结构

平台的使用者包括游客、旅游服务商和管理员,管理员的工作包括会员管理、纠纷处理和新闻等。服务商的智能包括注册、登录、商品、订单管理和客户管理等。游客的工作主要有注册、登录、在线预订、购物车管理和订单管理。对于游客的在线预订,主要有电子门票、酒店、旅行社、机票等方面。

2.2 平台的业务流程描述

游客在选定门票、酒店、旅行社等项目之后,若无满员或其它情况,登陆或注册会员,选择一些相关信息,如人数、规格等信息之后,开始进行支付,并可以选择多种支付方式。系统确认支付后,开始进行订票或预定酒店等业务,订票成功之后通知客户。

服务商方面,由系统核对客户的付款信息之后,直接生成订单并在对其进行分类,简化工作流程。工作人员看到订单后开始对订单进行处理,处理完成一笔订单之后,将订单做“已处理”标记,并以电子邮件或电话的方式通知客户。

管理员负责平台运营的稳定,对平台进行管理与维护,包括会员管理、新闻等。同时接受游客和服务商的投诉,对投诉进行处理,将处理意见与处理结果反馈给游客和服务商。

2.3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需求分析:(1)用户和管理员具有不同身份。(2)用户信息记录用户资料。(3)电子门票有多种类型、费用等多种信息。(4)预订有预订时间、预订人等多种信息。(5)留言有留言标题、内容等多种信息。

经过上述系统功能分析和需求总结,设计了这样的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针对管理员信息所设计的数据结构为管理员名、管理等级、密码。针对用户信息,为用户ID,用户名、密码、联系方式、联系地址、邮箱、姓名、性别邮编。针对门票信息,为门票编号、景点名称、价格、类型。针对旅游线路信息,为主要景点、日程安排、价格、旅行社、导游、出发时间、出发地点等。针对酒店信息,为酒店编号、酒店名、所在城市、星级、价格、房间类型、酒店设施等。针对实物订单信息,为订单编号、下单时间、支付信息、用户名、收货人信息等。针对预订信息,为订单编号、用户名、下单时间、预订信息、用户联系方式等。针对留言信息,为留言用户名、留言标题、内容、提问时间、回答时间、回复等。

2.4 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2.4.1 基础功能模块

(1)注册登录模块

在用户登录时,用户在登录界面中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如果与库中的某个用户名和密码相对应,则弹出欢迎登录提示框,并跳转到用户界面,否则弹出用户名或密码错误提示。

(2)查询模块

查询模块使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编写,根据用户的选择进行机票、景点、酒店的查询,通过对条件的筛选,查询结果相应变化,如酒店查询可以通过酒店所在区县,酒店星级等查询。

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通过对条件的筛选,查找到自身所需的产品或服务,如机票购买中,可以根据出发城市、到达城市、出发日期、航空公司等机票属性进行筛选;在门票购买中,可以根据景区的星级、景区的评分、景区的价格等进行筛选。

(3)预订结算模块

游客浏览了相关商品或服务资料后,可通过本模块来下一个预订订单,按下预订或购买按钮传递产品id给购物车。在购物车页面可以删除不再需要的产品,或更改数量,购买总价则会根据相应情况进行更改。如对产品或服务满意则通过收银台进行结算,在此可以对个人资料进行修改,选择付款、送货方式。

(4)留言簿模块

为让网站掌握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和为客户提供在线帮助,本系统设置了简单的留言簿模块。通过此模块,可以上传留言、查看以往的留言信息。留言信息包括:留言的用户、留言时间及留言内容。

2.4.2 业务功能模块分析

(1)电子门票销售系统

入驻景点负责对景点门票的定价、描述以及交付服务,负责各自店铺的管理与运营。顾客可以通过景点目录、热门景点以及景点搜索在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寻找到中意的旅游景点,购买电子门票、套票,进行购买支付。

目前很多景点已经支持使用电子票进入景点,在游客支付成功后,电子门票系统的制作单元可以自动制作唯一的二维码等识别码,通过通信系统自动发送到顾客手机并保存到数据库中,顾客通过刷手机上收到的二维码即可进入旅游景点。电子门票系统包含电子门票的产生、发送以及验票等过程。

(2)酒店预订系统

提供酒店价格、星级、位置、设置等信息,供游客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筛选,同时提供通过热门景点进行酒店筛选的功能。酒店预订系统与酒店使用的管理系统远程网络连接,使游客可在系统平台根据自己选择和调整的旅游线路预订便捷的酒店。酒店综合管理系统向平台提供数据和应用接口,允许授权用户访问。通过酒店提供的接口,平台对酒店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各酒店、宾馆的资源共享,实现异地查看客房状况、异地提供订房服务以及对酒店宾馆经营状况的综合查询统计等功能。

(3)餐饮预订系统

提供地区餐饮商户网站频道,体现商家的简介、资质、特色菜点、相关荣誉、甚至内设或房间的全景式动画展示,并能够在指定频道可预定的套餐规格、就餐人数、详细菜谱、价位、折扣方式、预定开放时间、每天预定的数量等信息。游客在填写身份信息后,可选择订餐日期及时间、套餐规格、详细菜谱、就餐人数等,最后进行费用的在线实时支付环节。收到预定信息后,商家将及时通过必要的联系方式与游客进行反馈或确认。

(4)旅行路线选择与个性化定制

旅游线路是旅游经营部门凭借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针对目标市场,为方便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而设计,用交通线合理连接客源地和一系列旅游地、旅游区和旅游点的线性连续空间,一般具有代表性,能够满足大部分游客的需求。

随着散客自助游、网上预订不断增多,人们在具体消费行为上表现为旅游消费动机和出游方式多样化、出游时间分散化,对旅行社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旅行社推出的固定线路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为此,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可通过数据挖掘,根据游客自身的喜好与日程安排,运用科学的算法,智能为游客推荐旅游线路,实现超市型旅游路线智能设计。

通过一定的商业运营模式,积极推销景区丰富的土特产,对于造就地区智慧旅游系统门户的品牌价值和带动地区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结论

在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系统中,信息是以游客为中心进行组织,通过旅游景点、旅行社、酒店、旅游商品等商家的入驻,整合游客所需的吃、住、行、玩、娱、购等方面的信息,为游客打造一站式服务打造良好的旅游体验。为旅游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能力,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本次论文通过对旅游企业以及游客需求的分析,提出了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所提供的功能,并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业务流程分析,从功能上构建了平台的总体结构,对数据库从概念和逻辑上进行了设计,建设性地提出了利用网站和移动终端作为承载平台的设想,从技术上提出了平台的建设实现方案。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研究,基于镇江市智慧旅游发展,建设性地提出了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方案。

参考文献:

[1]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14(2):13-16.

[2]金江军.慧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中国信息界,2012(231):22-23

[3]丁风琴.我国智慧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城市经济,2012,32-34

[4]张凌云.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北京:旅游学刊,2012,27(5):66-73.

[5]葛成唯.基于智慧旅游的目的地旅游管理体系研究[J].成都:中国西部科技,2012,12(1):

第6篇

关键词:乡村 度假 旅游产品

1 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日趋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将旅游作为城市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核心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获得了空前发展,单业态的观光旅游转向观光、休闲、度假三驾马车并行的复合型业态。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区域交通条件的大大改善,人们的旅游时空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在空间上逐渐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需求上逐渐由观光猎奇向舒适型、享受型方向过渡。旅游发展与旅游消费的转型客观需求,一种新的旅游产品――乡村度假旅游应运而生。

2 乡村旅游研究概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开展相对较早,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以及其旅游管理体系上,相对比较集中在乡村旅游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作用,大多数学者们都认同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国外学者还探讨过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管理模式。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开发政策、提供人力和财政支持、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组织市场开拓等。一些学者还提出,应积极倡导乡村“社区参与”的管理模式。尽管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乡村旅游的管理模式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由下而上”、“由上而下”或兼而有之的管理模式,但都强调社区参与在乡村旅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2 国内研究综述。樊岸青(2007)指出了乡村旅游的四种成长模式: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客源地依托模式;借助于与该乡村自己的或者相邻的原有名胜地的引力优势所开发的目的地依托模式;产品组合中混合着许多不属于乡村,或者乡村关系并不明显的产品组成的非典型模式;由多种模式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组成的复合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主要包括景区边缘型、大中城市郊区型两种,城郊乡村旅游往往最为发达和典型,在经济发达的大都市郊区有比较多的成功案例。吴必虎等的研究也表明,中国乡村旅游在客源地城市周边出现两个乡村旅游密集区域,第一个最密集区域往往出现在距城市中心20km左右的地区,第二个次密集区域出现在距城市70km左右的地区。在第一个最密集区域的城郊乡村的客源市场、产品结构来看,都受城市影响显著而强烈,区域内旅游景观特征和产品构成具有从大都市旅游产品向典型乡村地区的旅游产品过渡的特征,因而也被称为都市型乡村旅游。

都市近郊乡村旅游表现为以下特征:①是依托都市客源和乡村背景,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度假、娱乐放松的空间场所;②受城市化进程影响显著,乡村特征不典型或缺乏“原真性”,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③主要集中在距都市中心区25-30km范围内,是都市环城游憩的有机构成部分;④主要产品以田园风光欣赏、农事活动体验、农家乐餐饮等为主。

3 乡村度假旅游的需求分析

中国乡村旅游的消费模式主要是“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学农家艺、享农家乐”。这种旅游产品的缺点显而易见:产品以农副产品品尝、购买及观赏田园风光为主,兼及农事体验活动,游客多样性的旅游需求得不到满足;游客活动空间不大,游客接待量有限;“农”味不浓,乡村景观特色不明显,城市化、现代化痕迹明显,核心吸引力不强;环境卫生不佳,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乡村旅游亟需转型升级,极大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需求,由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

3.1 农家野趣的恬淡追求。现代乡村旅游的主要形态之一:农家乐,起初很多都是以农家餐馆的形式开办的。农家菜意味着纯朴、绿色。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有一句营销学的名言:“卖的不是钻头,而是墙上的洞”,农家乐里吃的不是菜,或许是游客对自然、绿色与健康的心理期望,对回归自然的亲切和惬意。如何让心灵放松?值得乡村旅游的建设者从“心”考虑,避免迷失于项目“硬件”的开发与建设之中。

3.2 城市环境与压力的平衡、释放。在城里,人们的内心装满错综复杂的压力和人事:剪不断,理还乱;到乡村,人们可以寄情于山水、亲近自然,勾起内心柔软的对大自然无私无欲的情感,投入纯朴、简单的怀抱。通过旅游活动,摆脱了社会关系的羁绊,抛却了大堆的日常琐事寻找生活中另一个摆脱束缚和压力后的真实自我。通过捕捉美好景物的声、色、形,获得感观的愉悦,继而通过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深入领会景物的精粹,从而获得由外及内的舒畅感觉。

3.3 在乡村旅游中养心,在养心中融入自然。我们去旅游的每个乡村,每一处山水、田园,某种程度都是一座智慧和文明的宝库,我们的心灵很现代,也因此很疲惫,但乡村的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山水、自然、恒古长青。面对自然,我们在享受美景、美食之余,心灵何不在山水间作一次回归原始与天真的“保养”呢!乡村度假旅游是调整自我、实现身心和谐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乡村度假旅游的实质就是给旅游者一个真实的、质朴的、原美的乡村度假环境,一个与都市完全两样的旅游天地,一种恍若隔世的视觉享受,使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

4 乡村度假旅游开发

乡村度假是在农家乐、乡村旅游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它与农家乐所不同的是,游客由匆匆过客转变为滞留度假休闲。乡村度假不是简单的农家乐华丽转身,而是新时代的功能升级、业态延伸、服务提高,是游客依托乡村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而开展的休闲度假活动。用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的话来说,是“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与乡村观光游相比,乡村度假旅游要求更好的环境氛围(乡村人居环境、农业生产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更便捷的交通条件;与其他类型度假产品不同,乡村度假以乡村景观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性”为核心吸引力。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开发

4.1 以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宁静、松散的乡村氛围为依托。人们走出都市出游乡村总体可分为健康、生态、经济、文化、体验、社交动机。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角度看,健康、生态和经济动机主要源于对生理和安全层次需要,文化、体验和社交动机主要源于对社交以及更高层面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是一次乡村旅游,如果游客能够带回的不仅是照片和土特产,还有心灵与智慧的深刻体验,游客的身心收益也将更大。通过整合以乡村景观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以建筑、文化、民族等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以人与人交往、乡村生活方式为代表的社会资源,将农业的文化与休憩完美结合,营造出宁静、松散的乡村氛围。

4.2 打造以休闲、教育、体验为主的多功能度假功能区。过去的乡村旅游多是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功能单一,层次较低,现在的乡村度假旅游产品已不满足“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还需开发乡村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增加休闲、娱乐、养生、健身和回归自然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乡村旅游产品。从而使乡村旅游向高品味、高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通过建设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娱乐项目、体验项目、配套项目,打造成个性突出、服务上乘的乡村度假功能区。

4.3 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的全面升级。吃,传统地道乡菜。农家餐厅的未来发展方面应该是“定位主题化、管理专业化、菜品特色化、服务品质化”。住,拙朴野奢乡居。乡村旅游者更希望得到的是一种非都市化的睡眠感觉,在房间装饰中适当的融入文化概念,提炼主题元素,与乡村旅游的整体市场定位吻合。最终,要形成与众不同的睡眠体验,回归自然的睡眠空间。行,绿色生态乡径。将绿色、生态、环保的出行理念植入产品设计中,使行走艺术化、幸福化。游,美丽乡村田园。在乡村原有景色的基础上,经过安排展示出自然之美,经过修饰与包装,使其特色真正的流露出来,引导消费者领略美丽的乡村田园。购,安全健康有机农产品。娱,农趣活动参与、农耕文化体验。

4.4 结合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全民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国务院第53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的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旅游发展需要硬环境,更需要软服务,也就是好客的人文环境。新加坡、日本和台湾地区旅游业发展经验表明,美丽的山水风光固然是吸引游客到访的本底资源,但是服务人员的专业与效率,民众对游客的友善与包容更能够让游客有美好的体验和满意的评价。台湾旅游业界在对外宣传推广时最自豪的一句话就是“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如何培养市民、村民特别是窗口行业的员工对游客的友善性,至少与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和大活动同等重要。

4.5 寻求切实可行的开发模式。在项目规划建设中只有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等多种方式使农民直接参与到项目开发、运营中,直接受益,才能使乡村度假旅游有稳定的发展基础;然后通过有市场吸引力的乡村度假旅游项目体系带动农村的城镇化、社区化发展;再通过借鉴、引入日本、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实现农业从大田农业到精细化、多元化农业的发展转型。

5 结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是产品链的延伸拓展,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特征,如艺术写生、康体疗养、运动拓展、商务会议等;其次是产业链的横向整合,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体系,如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三是利益链的纵向共享,加强旅游开发商、农户、地方政府的合作与交流;最后是要素链的全面升级,包括交通、饮食、住宿、通信以及环境卫生等配套设施。构建多层次、内容丰富、市场针对性强的乡村度假产品体系,对于促进现代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樊岸青.浅谈发展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今日科苑,2007,09:65-67.

[2]赵承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12,1:13-15.

[3]张晓慧.乡村旅游一体化战略发展路径以及启示――以成都五朵金花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130-132.

[4]高佩佩.西安市乡村旅游深度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5]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34.

[6]党宁.休闲时代的城郊游憩空间:环城游憩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2.

[7]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视角的探讨[D].东北财经大学,2005.

[8]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4):8.

[9]乡村旅游转型发展新方向――婺源的实践.http://davost.

第7篇

关键词:农业旅游;环境友好型;系统构建

中图分类号:f592.1;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7-1729-03

1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概念

旅游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体,涉及游客、旅游管理者、旅游服务设施、生态环境等众多因素,具备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重价值功能。它是以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为核心、以人流的异地移动性为特征、以闲暇消费为手段,具有较稳定的结构和功能的一种现代经济、社会、环境的复合系统。

农业旅游系统是指农业旅游活动得以存在和进行的一切外部条件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它以游客为中心,由游客系统、旅游经营管理者系统、当地社区(含居民)系统和生态系统4部分组成,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等多要素耦合而成的能够满足农业旅游活动需求的一个复杂且开放的系统。农业旅游系统既有农业本身运行的自然、社会属性,同时也具有旅游发展的经济属性[1]。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发生交互作用,从而构成整个旅游系统的主要行为机制,并决定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是指以环境友好理论为支持、以农业资源为主要吸引物、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生态技术为动力、遵循自然规律、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以对农业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开展旅游活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系统。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处在一定的环境(社会、经济、自然)中,与其所处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输入、输出的联系。农业旅游活动在一定的农业环境中产生,它对农业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环境的改变也影响到其旅游活动。

由于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开发,现今农业旅游发展正面临农业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新的挑战,必须选择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产业发展道路来破解这一困局。

2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特征

2.1 旅游开发与农业自然、经济和文化环境相协调

第一,在环境承载力下进行农业旅游活动。随着农业旅游的发展,游客的高度参与会使农业旅游资源和环境遭受强烈的压力,较高的游客密度还会对旅游区的管理水平提出挑战,因此经营过程中需要通过旅游容量和旅游环境承载力等指标来调控客流量。第二,保存农业文化的原真性和乡土性,旅游开发与农业文化相协调。农业劳动是一种直接与大自然接触的人类活动,农业景观是经过人类世代努力与大自然共同创造的文化景观,凝结着人类的劳动智慧,必须获得充分尊重。第三,符合农业生产经营的自然规律要求。旅游活动的开展不能违背农业的自然规律,不能破坏农产品自然生长周期等。

2.2 和谐的主客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

第一,和谐的游客与社区居民的客主关系。游客从社区实现对旅游服务的需求满足,以顺利完成旅行活动;社区居民从游客消费那里获得经济上的合理报酬。第二,和谐的社区居民与旅游企业、政府的利益分配关系。社区居民的旅游服务供给和政府的支持保障功能为旅游企业业务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为当地社区居民和政府带来客源和经济收益,其三者之间是紧密依存的关系,旅游收入在三者之间的分配必须合理。

2.3 深入的环保意识引导绿色消费、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

深入的环保意识主要表现在绿色消费、技术创新和循环农业等方面。农业旅游区随着旅游者的涌入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和废弃物,这是造成旅游区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提倡游客绿色消费,旅游企业重视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创新在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经营管理上的应用。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坚持源头控制,减少垃圾和废弃物的产生,并对排出的垃圾和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最后使垃圾资源化并进行循环利用[2]。

2.4 科学合理的“环境友好”支持保障能力

第一,良好的治安环境。安全是农业旅游区“环境友好”的重要因素,也是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第二,政府的政策引导、扶持和规范管

。政府在旅游开发之初通过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管理制度,做好对农业旅游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在开发过程中以“农”为景,而不能毁“农”造景,更不能“改山换水”、大兴土木,建造不和谐的配套设施和人工景观,破坏整体景观的协调。引导游客绿色消费,扶持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第三,建立社区参与机制[3]。社区居民对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至关重要。社区居民具备优秀的文化素养、高水平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可提高游客旅游质量与满意度。

3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构建原则

根据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特征以及农业旅游的特点,结合系?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邸⒗嫦喙卣呃砺邸⒕肮凵ч鄣愫蜕桌砑壑倒郏肪秤押眯团┮德糜蜗低彻菇ㄓψ裱韵略颉?

3.1 整体性原则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是一个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农业旅游区的建立具有整体性特征,只有旅游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与配合才能使整个旅游区达到“环境友好”。此外,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建立除相关利益关系主体子系统外,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支持与保障子系统来保证系统良性运作。

3.2 科学性原则

这个系统要全面地反映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的各方面,符合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要求,同时结合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区的建设途径,反映农业旅游区环境友好的真实情况。

3.3 可持续发展原则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是相对于传统的农业旅游提出的,它具有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可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并成为农业旅游的典型示范。因此,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构建还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体系构建的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4 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结构

依据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内涵要求,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游客、技术、政策、社区(含居民)是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中的6大要素,它们构成了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的基本要素。据此可以划分为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环境友好型旅游企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游客、环境友好型旅游政策、环境友好型社区(含居民)等6个子系统。其中,旅游企业子系统、游客子系统和社区(含居民)子系统之间构成基于利益相关者关系协同的子系统主体部分;而技术子系统、旅游产品子系统和旅游政策子系统起到对整体系统运行的技术支持、产品吸引和政策保障的作用。根据“环境友好”要求,各子系统运作都以生态伦理价值观为导向,游客、企业、社区(含居民)和当地政府是生态伦理价值观的意识与实践主体;旅游技术、产品和政策体现生态伦理价值观要求;农业旅游系统的外部资源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人文环境是友好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4.1 环境友好型旅游企业子系统

旅游企业属于环境友好型,这就意味着在该企业谋求经济效益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为终极目标,自觉遵从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力争以最小的环境投入达到企业经济利益乃至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形成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在旅游生产经营过程中,凡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循环利用资源的生产制造方式,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无污染和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都应该被视为环境友好型旅游企业的具体表现形式。

4.2 环境友好型游客子系统

游客看待自然,通常可以划分为“自在”、“自觉”和“自为”3个层次,环境友好型游客必然是尊重自然的,处在自觉和自为层次。这类型游客追求的是高层次旅游体验,不单是简单地获得放松与健康,对自然的感悟、人文积淀的体验和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实现更为重要。他们通常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求知欲的,环境友好意识结构使他们的行为更具有稳定性。

4.3 环境友好型社区(含居民)子系统

环境友好型社区(含居民)是指具备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软”、“硬”件设施,建立起较完善的旅游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生态文明社区。在“硬”件上主要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水节能等设

施。在“软”件上,表现为社区居民整体环境意识较高,注重旅游参与的整体协作性,通过各种形式建设旅游新农村生态文明[4]。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社区始终贯彻生态伦理价值观的理念,营造一种环境友好、邻里和睦相处、居民与游客关系和谐的社区氛围。

4.4 环境友好型技术子系统

科学技术是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支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如何处理好迅速增长的旅游需求与旅游环境承载量的矛盾以及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是环境友好型技术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环境友好型农业旅游系统要求用环境友好型技术代替生态环境破坏型技术,加快农村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同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5]。

4.5 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子系统

从供给角度看,旅游产品表现为商家在一次旅游消费中提供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总和。环境友好型旅游产品主要是指绿色旅游产品。结合现代旅游特征,其应该包含以下多方面元素:体验性、休闲化、生活化、参与性、原真性、精致化、乡土化、娱乐化、生态化。

4.6 环境友好型旅游政策子系统

旅游政策对农业旅游的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市场管理等产生重要的影响。环境友好型旅游政策的目标是改善旅游环境,同时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针对大众旅游现状,减缓农业旅游景区游客数量的增速,进一步强调旅游质量与环境质量,协调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关系是环境友好型旅游政策的重要内容。此外,政策应鼓励旅游企业生产经营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扶持环境友好型旅游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加强旅游社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和旅游服务技能等。

参考文献:

[1] 范 春.农业旅游系统运行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6):92-98.

[2] 周旺东.基于哲学视角对发展循环农业的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2(7):231-234.

[3] 乔 波,严贤春,王 伟,等.社区参与型生态农业旅游及其扶贫效用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8(3):56-59.

第8篇

一、前言

我国旅游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并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展现出在21世纪的广阔发展前景。WTTC预测中国将在十年内成为全球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其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实施旅游人才战略,搞好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增强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强旅游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过硬的旅游业队伍,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岗位培训,实行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建立选拔任用人才的激励机制。”

为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纲要》,结合*市“十一五”海洋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我们组织开展了*县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课题调研,提出今后几年*县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措施,为实现将*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居民海上度假基地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一)旅游人才的含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把人才理解为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和品德,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取得显著业绩的人。旅游行业是一个对从业人员有特殊要求的行业,该行业的人才需求品种和专业门类不仅涉及文理各学科,而且注重品行与操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形象,懂礼仪,爱岗敬业,有亲和力,专业技能熟练具有实践经验。一般来讲,旅游人才被理解成直接为游客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员,如导游、饭店从业人员等;而广义的旅游人才是指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各个岗位上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人才,涵盖行政、服务技能、管理、销售、工程、设计、客运、物流、会展等各类工种。我们对旅游人才的定义,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对人才的要求,凡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能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从业人员,称之为旅游人才。

(二)*县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

近几年来,*社会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旅游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77.50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2053人次,旅游收入为4.34亿元。而到2007年我县接待的游客达到了111.25万人次,比05年增长了43.55%,入境游客9664人次,增长率高达370.73%,旅游收入6.86亿元,增长了58.06%。今后几年随着*大桥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上海世博会的辐射,*旅游将获得更加飞速的发展。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10年我县旅游人数将接近249万人次,*旅游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在新的形势下,要实现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跨越,一个关键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加快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实现旅游人才资源的快速积累,使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跟上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的客观需求。

1、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旅游人才素质,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建设精神文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旅游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现代经济条件下,旅游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对旅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旅游教育体系,推进旅游人才培养和教育,打造一支优秀的旅游人才队伍,从而全面提升我县的旅游竞争力,推动我县旅游经济的发展。

3、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的客观要求。旅游人才的培养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挖掘旅游人才潜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是提升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和知名度,进而提升旅游目的地功能和综合实力的客观要求。

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使从业人员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崇高的职业道德,扎实的服务技能;高层管理者有较强的企业管理能力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对于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全面建设*旅游经济强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县旅游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2008年*县旅游业发展呈快速增长态势。截至6月份,全县共接待入境旅游者4324人次,同比增长59.44%,旅游创汇229.17万美元,同比增长25.62%;接待国内旅游者62.7万人次,同比增长17.31%,国内旅游收入4.04亿元,同比增长25.62%。与此相应*县旅游人才队伍也有所发展,但目前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尤其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与旅游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十五”期间,*县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明显成效,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综合素质逐年提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旅游从业队伍规模发展较快,对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从总体上看,*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旅游人才总量不断扩张,旅游人才素质逐步提高,旅游业的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至2008年9月,全县共有星级饭店9家,旅行社7家,旅游景区(点)20多家,旅游开发公司8家,旅游用品商场2家。“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业配套格局基本形成。全县拥有旅游从业人员超过3600人,年龄层相对年轻,使旅游行业充满生机和活力。调查显示全县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从业人员中35以下的占60%,这样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知识更新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全县星级酒店和旅行社持有与旅游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的人约为20%。表面我县旅游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2、合力兴旅的“政府主导型”行政构架基本形成。*旅游业起步较晚,2001年9月*县旅游发展委员会成立,经过数次改组后,于2003年6月更名为*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将原建设局承担的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建设、管理职能划入其中,成为*市第一个风景旅游一体化的旅游主管局。县级旅游主管部门开始运作,成为全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进力量,这支队伍的形成使“政府主导型”合力兴旅战略具备了执行载体。

3、培训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在全行业开展岗位资格培训。目前全县星级宾馆和旅行社中,总经理资格证书持有率为75%,60%以上的工作人员接受过岗位资格培训。从2001年开始,在全行业举行了导游员资格考试、旅行社经理任职资格考试、领队证考试和饭店总经理考试等,通过一系列资格考试,选拔了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

(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面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新经济时代的挑战,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总量不足,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截止目前,全县旅游从业人员总量超过3600人,占人口比重的1.8%,比全国平均水平的6.1%低了4.3个百分点。人才总量的不足,远远制约了全县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人才供给主要来源于社会招聘,目前*只有一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了一个旅游相关专业,2006至2008年三年间总共招生才100多名,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同时由于其它行业的强有力竞争,目前旅游行业的吸引力正在减弱,旅游行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据初步统计目前旅游从业人员缺口高达30%,外岛的情况尤其严重,矛盾日益突出。按目前情况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县将增加高星级酒店三至四家,与此相应,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必将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对于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但是,旅游人才供给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旅游业对人才要求的发展速度,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

2、结构不尽合理,人才整体素质偏低。⑴学历结构不合理。在全县旅游人才队伍中,以高中(中专)学历者为主,很多外地员工只有初中学历,大大限制了我县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接受调查的星级饭店、旅行社45名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中,专科以上学历人员仅占28%。由于我县旅游人才中低学历者、低职称者比例较大,导致部分人员在各项工作中表现一般,影响了才能的发挥。⑵专业对口率低。从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方面来看,目前在岗在职工作人员专业对口率不到30%;从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来看,基本都是半路出家,限制了行业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旅游作为涉外行业,管理人员外语水平普遍较低。在我县现有的人才队伍中,高、尖、专人才严重缺乏,所学专业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⑶部门分布不合理。旅游人才部门分布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部门、星级酒店和旅行社,占全行业人才总数的90%,旅游景区(点)、旅游开发公司及其他涉旅企业人才仅占10%,人才分布严重不平衡。⑷专业结构单一。目前旅游人才专业基本集中在饭店管理、餐饮管理等传统专业,一些新兴旅游服务行业所急需的人才,如旅游电子商务、会展策划、旅游媒体宣传、旅游规划、旅游市场开发和营销人才等都非常缺少。

3、培训工作滞后。旅游教育培训工作落后于旅游业发展需求,使各类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不多,知识、信息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我县游人才队伍的整体能力有些弱化。企业对人力资源培训重视不足,80%以上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支出占企业营业收入不到1%,培训所涉及的面和层次不平衡,培训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培训创新较难。

4、用人机制有待于完善。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不够完善,存在普遍重使用轻开发,轻培训少激励,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利用率不高。业绩与薪酬不挂钩,不能体现人才的价值,没有处理好资历、职位、能力、智慧、贡献等要素在薪酬分配体系中的关系。激励手段单一,物质激励越来越成为主要手段,没能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精神激励相结合,缺乏个性化激励方式。此外对人才的选拔机制、保险机制也不够健全,在实施中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到位。

5、人员流动频繁,人才流失大。被调查的员工中在该企业工作时间在1年内占80%,跳槽非常频繁,流动性强。其中,流动性最大的是服务人员,其次是中层管理人员,如部门经理,这类人员的流动往往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员工个人认为引进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依次是工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与条件改善、个人发展机会、企业发展前景、培训与提高机会,对人际关系以及领导的信任方面也较为关心。另外由于其它行业的强有力竞争造成旅游行业的吸引力正在减弱,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船舶修造业,从规模、薪水和福利上都胜于旅游业,造成旅游从业人员和储备资源流失严重。从2005年至2008年,*职业技术学校旅游班生源逐年递减,而金海湾、常石集团等定向班却是好几人争取一个入学名额的状态。

(三)旅游人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社会因素制约。在欧美国家,旅游服务行业是一个非常惹人羡慕的职业。而在*,由于地域因素以及生产力落后等原因,行业基本薄弱,群众对这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偏见,多数人认为是吃青春饭,是伺候人的工作,根本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很多从业人员都把从事这个行业当作暂时和无奈的选择,从业信心严重不足。女员工们一旦结婚或者怀孕就纷纷离开了工作岗位。旅游服务行业受社会尊重程度低下导致潜在从业人力资源匮乏。

2、受观念因素制约。思想观念上对人才资源开发重视程度不够。表面重视人才建设与实际运作差距较大,普遍重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项目引进、市场促销、经济指标的完成,重视企业的经营管理,轻队伍的培训、规划和整体性开发工作。旅游企业的业主用人观念落后,理念有待于更新,企业管理者重员工的使用、轻培训和激励。

3、受人才体制因素制约。目前的人才机制无法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人才利用率不高,大部分企业只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在评价机制、选拔机制上有待改善。

4、受政策因素制约。主要是对人才的倾斜程度不够。一是尚无系统的旅游人才开发规划和配套政策,二是对已有的一些人才优惠政策缺乏有效的落实和监督。旅游行业的行政管理职权比较分散,使之在行业管理的许多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更谈不上对旅游人力资源进行卓有成效的开发性管理。

三、加强*县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我县游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从长远来看,要建设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更要解放思想,大力引进人才。

(一)加大正面宣传,提升行业的社会及经济吸引力

政府、旅游企业应加强与电视、广播、报刊等主要媒体的合作,加大对旅游行业动态的报道力度,通过宣传、奖励、推进行业自律等各种形式,倡导服务光荣理念,改变社会对旅游行业的偏见,提升行业的社会认同度,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旅游业,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人力资源匮乏的局面。近年来,我县通过《*旅游风景报》、*旅游网等途径及时介绍*旅游的最新发展。2007年我县还评选出旅游行业十佳服务明星,在评选过程中进行了登报公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让老百姓对这个行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关注。

(二)大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培养

1、进一步抓好旅游行业重点人才的培养。紧紧围绕我县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抓好四大队伍建设,推进旅游业全面发展,提升旅游业整体水平。⑴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把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放在首位,重点抓好行政管理者队伍的能力建设,尤其是要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旅游政策制订、依法行政、旅游市场开拓、旅游产品开发和行业管理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建设。通过各种形式为行政管理者创造和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使其不断拓展与更新知识结构,增强创新精神,增长工作才干,全面提高旅游业行政管理者队伍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从而建立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创新的旅游行政管理者队伍。⑵职业经理人才队伍建设。由于*旅游企业经营者基本都是非专业人士,尤其星级酒店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比较强烈,但是现有的职业经理人人数非常有限。部门要大力营造有利于职业经理人集聚和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抓好企业现有经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的提升,通过高层次的专业化训练,优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推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制定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标准、选择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完善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营造起职业经理人集聚的良好氛围。⑶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目前旅游业的状况,当务之急需要培养和引入旅游市场营销人才,通过丰富的营销理念和手段打破饭店和旅行社等客上门的状态,缓和过度的淡旺季差距。其次经验丰富的旅游规划专业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会展策划人才也是重点引入的方向。要大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到重要技术岗位锻炼,使其早日成长,培养年轻人才的创新能力。通过各种渠道招收外地大中专毕业生到*工作,补充新鲜血液;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使专业人才进得来、留得住。⑷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服务质量,关系一个地区的对外旅游形象。要把提高职业道德标准、服务技能和外语水平放在首位,通过开展技能比武、在职教育、常规培训、技能考证等方式,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旅游服务技能人才自主创新,提高服务技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服务总体水平。

2、广泛开展主题培训活动,深入开展企业培训。每年确定一个培训主题,08年我县旅游行业培训主题为标准化建设。旅游培训应引向深入,取得实效,全面带动我县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促进旅游教育培训、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促进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培训是提升工作效率和减少员工流失的重要手段。企业要改变短视的做法,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特别在经费方面,要将其营业收入的2%-3%用于员工培训。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有计划地组织各类专题培训和短期轮训班,不仅要关注企业适应市场变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系统储备能力,也要充分结合员工职业发展的需要和职业生涯的规划,以此培养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

(三)加大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

当前,*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首先要稳定人才队伍。有效激励和保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

1、改革薪酬福利体系。目前,我县旅游行业普通员工月收入在1000-1500之间,多数被调查的员工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与外系统同学、朋友相比处于一般水平,但是劳动强度较高,福利状况较差。切实提高普通员工的薪酬和福利水平是关系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对于普通员工,要在薪酬体制中引入宽带薪酬机制,即薪酬与职位和绩效同时挂钩;对于高管层次员工,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要实行高素质旅游人才收入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拉开分配档次,允许他们获得较高的薪酬,逐步实行以年薪制、配股制、期权制为中心的激励机制,更好地调动高素质旅游人才的积极性。当然,也要把物质报酬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树立旅游人才的良好形象。

2、建立员工参与授权管理体系。调查显示,授予员工一定的权力,让员工参与企业的管理,使员工受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能更大程度地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平时要多和员工沟通,多为员工创造发展的空间和不断成长的机会。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是促进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完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和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为维护人才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与劳动部门的合作,健全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

4、完善人才奖励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机制。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建立人才奖励制度,对旅游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对员工培训工作中取得卓越成效的优秀企业予以奖励。

(四)建设人才信息工程。

建立旅游人才资料库,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相关行业的合作,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资源统计体系。在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和旅游专业网站开设旅游人才信息、旅游就业信息栏目,人才供需预测、人才政策信息;加强对人才流动的动态监测,提高信息有效性;建立完善配套的旅游人才评价体系;并与人才库链接,完善人才信息化建设,为旅游人才的自由择业和旅游企业择才提供平台,加强对旅游院校基本情况、旅游行业培训情况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年龄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状况的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