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2 16:37: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市场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农村 图书发行
随着免费教材时代的来临,教材循环使用成为大势所趋,教材全面步入微利时代。因此,新华书店"造血"功能遭受重创,赢利模式受到挑战。这场教材发行变革对新华书店来说,标志着一个垄断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新华书店将如何应对?成为所有新华人乃至整个发行业界共同担忧和思考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完善战略转型,探索多元化经营,培育新的增长点,是新华书店的当务之急。认清形势,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从更广阔的领域开拓新的市场。在此情势下,进一步开拓农村图书发行市场成为一种历史选择,但现实状况是,近些年农村图书发行市场很不景气甚至萎缩,如何开拓农村图书发行市场,已成为业内人士共同探讨及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图书发行市场萎缩的原因
从新华书店的发展历史来看,农村图书发行业作为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新华书店工作的主流。然而,近年来却始终处于低谷。工作条件艰苦,付出多,费用高,效益差,是目前农村图书发行的基本现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落差?分析这一原因对于新华书店确立新的市场营销战略,开发农村图书市场至关重要。
(一)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民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地方政府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倾向,认为抓经济建设是务实,抓文化建设是务虚,对农村图书市场建设规划无力,甚至不愿投入,更是缺少相关的扶持手段,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引导和监管不够,致使农村图书市场的发展处于缓慢或停滞的状态。
(二)文化底子薄,读书人口少。在农村,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农民,由于生活条件、阅读环境和行为习惯的影响,缺少用来买书的经济支持、读书的适宜场所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近几年来,各地大规模的农民工进城打工潮使大部分有知识的青壮年人员外出打工,农村图书失去了大批读者群,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
(三)高书价与低消费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尽管我国农村形势明显好转,但我国农民收入增长仍然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过低,消费往往停留在实用型上,对图书这类精神文化产品无力消费。高书价限制了农民和农村消费群体,成为农民无法跨越的一道鸿沟。
(四)图书质量内容和实际相脱离。农民读者买书、看书,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从中学习对自己的生产、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农业科技文化知识。而目前图书市场上普遍发行的"三农"类图书大多脱离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不能满足农业、农村、农民的真正需要。
(五)农村服务体系不建全。主要表现为图书发行机构少,缺少具有现代管理、服务功能齐全的图书发行、代销网络。不少地区新华书店分支结构已基本退出乡镇一级。供销社的解体以及卖书的低利润收入难抵经营其他商品的高额回报,致使农村图书供求矛盾突出。
二、搞活农村图书发行市场的对策
农村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城市的图书市场,这个市场虽然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有着强大的需求,但终究还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市场。如何搞活农村图书发行市场成为当务之急。针对农村实际,搞活并开拓当前的农村图书市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一)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在农村,在这个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过程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因而,要充分认识到开发农村图书发行市场的重要性,彻底改变过去重城市、轻农村,重图书城、轻小网点的经营观念,站在服务大局、服务"三农"的高度,坚定树立开发农村图书市场的信心、决心,不断探索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机制,积极投身农村图书市场的竞争,把农村图书发行工作作为新一轮新华书店大发展的突破口,为图书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创造和开拓新的空间。
(二)努力整和资源,进行协调发展。农村图书发行市场重在建设。围绕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新华书店应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从注重农村市场实际变化入手,建立和完善资金反哺农民和农村图书文化风险规避机制,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拓宽发行渠道,对现有的管理方式、经营机制进行改革。
(三)优化环境,积极培育市场。由于农村图书市场受地理地域的影响,加上点多、线长、面广、物流不畅等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图书发行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因此,作为新华书店要通过积极配合政府实施宏观规划、积极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文化市场、管理文化市场等职责,积极争取以赢得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让图书市场向农村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开辟图书发行渠道与农村书源,和政府一道培育、开拓农村图书市场,搭建农村图书发行市场流通体系和销售网络。
(四)努力做到品种适销,服务至上。市场实际需求变化是加速商品流转的无声指挥棒,只有掌握对市场的需求变化,才能引导市场、开拓市场、驾驭市场。目前图书产品很多,但真正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图书并不多。做好农村图书发行工作,就应该按照农村的实际需求,创新图书产品、向市场提供农民真正想要,而且买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的适销对路的图书,在价格上尽量体现"微利"原则,以薄利多销的方式,为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农民提供一些最基本的图书需求,使图书品种在农村得到更广泛的普及。
一、我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分析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农民的保险意识不够强烈,对保险持观望态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还不够高,农民没有足够的剩余资金用于购买保险产品,这些原因导致保险在农村难以发展,再者由于保险产品的产品特性以及由于过去的一些客观原因,保险业在我国农村是举步维艰,发展缓慢。
农民的保险意识差距明显,对保险认同度低,风险防范仍处在原始状态。家庭养老、储蓄看病,遇到大难靠亲戚朋友帮助解困,这是广大农村目前保障状况的真实写照。农村由于受经济基础、文化素质、媒体辐射不到位以及保险企业 宣传缺乏的影响,对保险知识知之甚少。发展速度较快,规模小,区域差距较大,发展极不平衡。从区域来讲,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保险密度和深度都远远大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同一地区、同等条件,农民的购买力不尽相同,差距也很大。农户居住分散,网点不健全,展业困难,服务不到位,商业保险在农村的覆盖面小。由于多数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户居住较为分散。现在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数多,流动大。这些因素都给商业保险的展业带来极大不便,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
二、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市场的建议
1.提高认识,积极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市场。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市场,既是保险公司履行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其拓业务、求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市场,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扶农政策的推动,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使农村家庭的资产迅猛增加,从而构成了广泛的潜在保险消费需求,其发展潜力必然巨大。各保险主体应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发展农村财险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占尽先机,领先市场。
2.建立健全基层网络机构,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乡村营销员队伍。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举措便是多形式、广渠道发展农村保险网络服务机构。这种网络的结点可以根据地域范围、村落分布和道路状况合理布局,采用先试点再逐步推广的方式建立,这种服务结点应该是以承保和防灾防损为主要功能,兼具咨询、宣传和必要时的初步查勘。由于农村财险市场的客户群以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总体不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展业,因此,打铁需先自身硬,努力培育一支业务素质硬、作风实、能吃苦的营销队伍是发展农村财险市场的关键。
3.扩大营销渠道,探索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市场新模式。一是要加大与农村信用社、银行、邮政等机构网络比较健全的系统间的合作,提高业务水平。二是要充分利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合作平台,加强与各镇(乡)政府和村委的联系,大力发展各类代办业务。三是要创新营销手段,设计新的承保方案,尝试采用多险种捆绑式销售方法,将各类车辆、家庭财产、意外险等进行分类组合,以套餐形式开展销售。四是尝试对一些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私家轿车拥有量较大的行政村开展VIP团销业务,以促进效益业务的深入挖掘。
4.创新保险产品,大力发展区域性保险业务。目前存在的一些针对农村的财产保险产品都比较陈旧,条款和费率多不适应农村保险市场的需求,即使一些新开发的产品,在营销过程中也遭到冷遇,缺乏吸引力。因此,一是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努力开发出一批适合农村投保、手续简便、保费低廉、保障适度、条款简明的保险新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二是要针对农村块状经济蓬勃发展的现状,大力发展新型个私工商企业财产保险。三是在各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尝试开办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商业性农业种、养殖业保险作为补充。
5.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保险普及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通过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丰富生动的事例开展宣传活动。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为普及农村保险活动的深入开展争取配套政策支持,如对某些保险产品给予税收和信贷政策上的优惠,对从事农村保险营销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社保政策的优先权等,从而提高农村保险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和投保积极性,促进保险消费需求的有效转化。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106-03
作者简介:于敬(1987-),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一、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划分
Goldsmith(1969)在《金融结构与发展》著作中提出了金融相关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s,FIR)指标。金融相关率指标是指某一时期一国社会金融活动总量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比值,主要用来衡量该国经济货币化程度。较为精确的金融相关率计算公式为:FIR=FI/GDP。其中,FIR表示金融相关率,FI表示金融工具总量,GDP为国内生产总值。
笔者将划分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相关指标带入金融相关率计算公式,重新进行定义,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消费”的差来表示“农村金融资产”(这里假设居民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其他用于储蓄、持有现金或购买金融资产),用fi表示;同时以“人均第一产业产值”指标代替“农村国民收入”指标,用gdp表示;FIR表示农村金融深化程度,即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则公式为:
FIR=fi/gdp
利用该公式计算我国30个省市农村地区的FIR值(地区因部分数据缺失而被排除在外),将这30个省市农村地区的FIR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列,分别划分为农村金融发达地区、农村金融较发达地区和农村金融欠发达地区。如表1所示。
二、各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一)发达地区
1农村资金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1)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模式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受自然灾害及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很大,具有风险大、效益低的特点,很多时候甚至出现亏损情况。虽然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和银行农村信贷资金的投放数量较多,手续与普通贷款相同,但所得到的其它收益却很少,无法获得规模效应的好处。因此,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往往对此采取回避态度,导致一些需要资金的农户无法获得贷款。
(2)在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户的主要财产是土地及宅基地,由于受抵押贷款有关规定的限制而不能用于贷款抵押,使得农户贷款的担保能力不足。而银行又对农户相互担保借贷有苛刻的条件限制,使得农户贷款很难。
(3)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加大了农信社的政策支持力度,但由于资金不足,满足不了当前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贷款需求。甚至有些农村金融组织对农村企业和农户上浮利率,而对大中型国有企业贷款时却多采用下浮或基准的优惠利率,加大了前者融资成本,加剧了发达地区农村资金分流的现象。
2金融市场服务不对称,资金短缺及外流严重
(1)金融组织方面原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机构及银行的营业网点基本上设置在中心城区,抢夺的是城市居民及大中型企业等客户资源,而农村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却在不断收缩。同时,由于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利润最大化”已成为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此外,相对于其他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多处于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各商业银行在城区金融市场中无论是在中间业务还是贷款业务方面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所获得的大量资金不但没有投放到农村金融市场中,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满足农户贷款需要,相反则抽调资金去投资购买各类国债,以满足城市建设需要,造成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严重不足。
(2)财政支农力度不够。近几年,各地方政府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借助于财政的杠杆效应,间接促进了其他资金流入农村地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对农村金融组织的支持力度还明显不足,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性,但财税方面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银行对农村信贷资金的投入在所得税、营业税的缴费标准都与城市资金投入相同,在财政上没有一定的优惠支持,这也是导致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之一。
3金融市场产品单一
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主要以银行为主,保险为辅,证券、期货等金融组织在农村基本没有。而农业保险受风险大、赔付率高等因素的影响,商业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不高,对农业保险避而远之,农业保险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而农村地区仅有的少量险种也未充分考虑农村与城市的地域差异,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保险产品价格相同,保障型产品占比较少,农户对农业保险认知度较低,难以接受。
(二)较发达地区
1资金总体需求不足导致贷款需求不足
(1)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结构发生变化。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人企业,其资金主要用于生产周转,且数额较大。而专业农户年末基本收支相抵,为了下一年生产及规模的扩大则需要资金。至于一般农户,大多从事非农产业,外出务工收入为其主要资金来源,该类人群具有一定的资金结余,所以很少有资金需求。过去,专业农户的数量比例较高,随着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的发展,一般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等逐渐成为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金融需求主体结构发生变化,使得总体资金需求量下降。
(2)资金结余户增多使直接融资的交易成本降低。由于该地区农户的平均收入高于全国农户的平均水平,资金盈余必然使得储蓄率相对提高。由于大部分家庭都具有储蓄,所以发生资金周转困难时,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自我积累或从亲友处获取的方式解决资金难题,这种民间直接融资的行为,绕开了金融组织,导致贷款需求的不足。
2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作用受到限制
(1)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起步晚,市场份额小。由于工资性收入是较发达地区一般农户的主要收入,所以大部分农户的薪酬都是直接打入工资卡中,而这些工资卡都是由为企业开设基本账户的银行发放,农户基本不会将工资卡中资金提出再转存别家银行。而农村商业银行都是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的,老企业不可能愿意去农村信用社办理基本账户,新企业更是倾向于向一些资历深且资金实力雄厚的银行办理。农村商业银行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作用难以发挥,存款来源不足。
(2)非正规融资渠道成为农户筹集资金的首选方式。据调查显示,在遇到资金困难的时候,76%的农户愿意选择向亲友借钱,这种借款基本是没有利息的,很多农户都会选择“无偿帮工”或“若对方借款也对其不计借款利息”这两种方式代替付息。只有2%左右的农户愿意向私人放贷者借款,6%的农户则选择其他方式。只有12%和4%的农户选择向农商行和农行借款,远远低于以非正规融资渠道的比例。可是非正规融资渠道是农户筹集资金的首选方式,而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户筹资中却处于附属地位。
(三)欠发达地区
1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导致信用社支农乏力
(1)农村信用社由于规模较小,金融产品单一、资金筹集难、员工素质较差等,难以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信贷需求。
(2)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缺乏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人员素质较低,大量不良资产沉淀,导致历史包袱沉重,抗风险能力较差。
(3)许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逐渐向商业银行蜕变,已经出现对农民“惜贷”的现象,或者要求农民贷款提供抵押担保,甚至还出现了农村资金的非农化现象,导致信用合作社资金出现比较严重的失血现象。此外国家对农村金融服务也缺乏支持力度。
2农村资金筹集困难
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欠发达农村地区本应属于资金的倾斜地区,但该地区居民微薄的收入在现有条件下只能维持其基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很难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加上欠发达地区金融组织将大量农村资金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使本身就缺少资金的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形势更加严峻。在正规金融安排不能有效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下,传统的民间非正规金融则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3农村贷款缺乏有实力且愿意承担风险的担保人
欠发达农村地区贷款额度偏小,农户资金需求满足率偏低,导致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敢发放贷款,难以满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机构为了能有效规避风险,不敢将资金投放到信用意识淡薄的农户和管理不规范的农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农业贷款者应享受优惠利率。然而,“三农”贷款的利率存在比较严重的歧视现象,金融机构的支农再贷款利率普遍较高,而且缺乏有实力且愿意承担风险的担保人。
4落后的金融生态环境严重制约农村金融发展
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得以运行的外部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农村金融运行起支撑作用,是农村金融可持续商业化发展的基础。而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总体水平较差,主要表现在金融法制环境不佳、信用体系缺失、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落后等,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Raymond WGoldsmith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1969
[2]刘天和我国农村金融现状与创新策略[J]商业经济,2012(8)
[3]于露微关于农村金融问题的系统性分析[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1(6)
关键词 农村污水;治理;现状;对策;江苏常熟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150-02
常熟市位于江苏省苏南地区,为苏州市管辖的县级市,县域总面积1 264 km2,其中水域面积347 km2。随着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常熟市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1-2]。自2008年开始,常熟市把农村污水治理纳入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加大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同时,提出了统筹治理农村污水的目标计划,确定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监管”的工作思路[3]。但是,常熟市农村污水治理同样存在诸多难题,为了解常熟市农村污水治理情况,深入分析常熟市农村污水治理体制不顺畅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笔者对常熟市2个乡镇4个村庄实地调查,就农村污水治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建议进行了分析和记录。
1 常熟市农村污水治理基本情况
1.1 污水处理方式
常熟市农村污水采取分散处理的方式,其原因如下:一是污水集中式处理以主管网的全覆盖为基础,而要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主管网建设成本太高[4]。因此,在目前要实现主管网全覆盖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只能考虑采用具有明显成本优势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方式;二是广大农村地区村民住房结合地形、地势、习惯、风俗等特点各自建设,房屋结构复杂,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分散,而农村污水分散式处理设备不受传统房屋建设特点限制,小巧、灵活、便捷,应用于农村的优势突出;三是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以日处理5、10、15 t的污水为主,最大日处理量不超过30 t,适合连片居住且规模不大的村落,而在我国广大农村,这样的村落随处可见。
1.2 污水的来源与排放
统一建设、运行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其所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比例约为70%;另有15%取自于自有水井的洗衣污水、淘米水、淘菜水、清洁水,被直接倒在房前屋后地面或排入河道、池塘、湖泊;其余15%来自原有化粪池的污水和其他日常生活污水,通常被直接排入河道、池塘、湖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安装完成并正常运行后还将涉及村民自家原有化粪池的保留问题。
1.3 设备与工艺情况
农村污水处理设备大小、尺寸的设计与选择取决于其处理污水量的多少,共用一个设备的村民所排放的污水量越大,该设备的体积和功率越大。一般而言,2~3户村民所共用的一个净化槽设备,其占地面积为2~3 m2,30~50户村民所共用的1个SBR/DSP设备,其占地面积约为10 m2。粗略估算,1 t污水所对应的处理设备约占地1 m2。
每套净化槽设备通常由2~3户共用,也有单户单槽。净化槽设备适宜处理日排量在5 t以下的生活污水,安装到位的每套净化槽设备成本约为2万元,使用期限30~50年。采用人工湿地的方式处理生活污水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较为常见。人工湿地造价低,平均成本仅为2 000元,使用期限约为3年,但其对土壤造成的危害具有不可逆转性。与人工湿地相比,净化槽设备采取雨污分流的方式收集污水,工艺先进、设计合理、安装方便,对环境要素无任何不良影响且出水水质好,可直接排入沟渠、河流、池塘、胡泊,且不受房屋建筑格局的限制,占地少、噪音小(电机功率只有34 W)、灵活度高,其在日本已被广泛采用,是目前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污水处理设备的较好选择。
1.4 村民反馈情况
净化槽设备安装后的近2年内,蚊蝇虫蛆的数量大幅减少,厨房、厕所的卫生状况趋于好转,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由于净化槽设备采用管道的形式收集污水并即刻处理,传统农家肥不复存在。虽然大多数村民已将自有农田转包给种植大户,但仍保留有房前屋后的部分小片土地。这些零散的小片土地普遍被用于农家菜种植,属于自产自销的范畴。尽管种植规模极小的农家菜仍需施肥,但村民已不再对传统的农家肥过于苛求。因此,由于农村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而造成村民农家肥的消失可以忽略不计。
据村民反映,在净化槽设备安装完成后的运行期间曾出现过部分管道破裂、漏水的现象,随之便得到有效的维修。据调查,村民反映问题的途径有以下2种:一是直接向村委会反映,村委会联系运行维护单位说明问题后由相关单位派出工作人员进行维修;二是直接拨打粘贴于污水处理设备上的报修电话,告知运行维护单位具体情况后由其负责检查、修理。
2 常熟市农村污水治理困境
2.1 净化槽安放位置问题
村民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将在自家房屋周围所进行的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视为对其原有房屋“风水”的破坏,在他们看来,这种在房屋附近的“破土”意味着不吉利和坏兆头,进而加以干涉和阻挠。净化槽设备的选址和实际安放位置是最棘手的难题。村民秉持污水不能流入自家的传统观念彼此互不让步,选址和安放位置稍偏就会造成麻烦甚至引发冲突。在此情况下,村委会、村长等村级干部协调和处理的结果只能是将净化槽设备置于2家房屋正中间位置,不偏不倚。因此,净化槽设备大量出现在村道、过道和通村小路上而任由行人、电动车、三轮车、拖拉机、汽车、货车踩踏和碾压。
2.2 房屋问题
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对村民房屋的潜在影响,主要是建设过程中经由村民房屋的支管填埋掘坑对房屋地基可能产生的影响。经由村民房屋的支管填埋掘坑深度一般在1 m左右,而村民房屋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地基深度通常仅有0.6 m,如果掘坑位置距离房屋地基过近,势必会对房屋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村民不同意。村民最关注的是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对风水和房屋本身的影响。对房屋本身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但由于相关知识的欠缺,村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点。因此,村民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2.3 对新产品和新事物的接受问题
村民对新产品和新事物的接受需要较长的过程,例如,与传统化粪池相比,该设施的优点、影响、安装前后的差别、安装原因及已经安装的用户情况;村民对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中所采用和安装的设备本身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自家已使用多年且早已习惯其使用规律的传统式化粪池相比,这种设备所具备的优点、能给村民带来的好处、能否达到宣传的效果、能否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质量是否过关、出水是否达标、是否会发生污水倒灌等,这些才是村民最关注的。
2.4 安全保障问题
村民担心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中所安装的设备和所填埋的管道在日后的运行过程中发生渗漏或破裂而影响房屋地基和生产生活问题。这是因为常熟市村庄大多沿河布局,村民房屋多为20世纪80―90年代所建,以2层楼房为主,房屋较为破旧,分布极为集中,村民房前屋后没有多余空地,房屋之间无间距,弄堂极为狭窄,存在部分危房和需要新建或翻建的房屋。因此,村民对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中所安装的设备和所填埋的管道能否安全、可靠、稳定地运行十分关心。
2.5 行业标准与技术标准问题
农村污水处理设备,不管是SBR/DSP设备还是净化槽设备,市场产品参差不齐,价格相差较大,性能稳定性差,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比较难度增加。最重要的是,产品说明书所描述的出水水质标准与实际出水水质相比相距甚远,且无法验证。产品零配件市场混乱,各种产品鱼目混杂,原装零配件不宜购买且价格昂贵。
3 常熟市农村污水治理创新对策
3.1 强调村级干部作用
村委会、村长等村级干部了解所管辖范围内的村落格局、村庄特点和村民情况,在村民看来,他们同村干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相互熟识,彼此处于同一利益群体,可以向其反映问题、表达自身利益。村级组织是村民信赖和依靠的基层组织,是联系村民的天然桥梁和纽带。正是由于村级组织与村民之间的密切联系,当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建设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自然应由村委会、村长等村级干部协调解决。此外,还应重视发挥村民小组组长、村内权威人士的作用。
3.2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解决的办法主要是采取宣传教育等等方式,向村民解释安装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重要性。相比传统式化粪池,新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合理、工艺先进、安装便捷,旨在改变日益恶化的居住环境和周边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相关部门有义务在农村污水治理的各个阶段做好村民宣传、教育和参与工作,从而保证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3 扩大村民参与范围
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施工前通常由行政村书记、主任召开施工动员大会,邀请村民小组成员、老党员、村民代表参与,传达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施工规范和施工要求,张贴施工公告,通知因施工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然而,这种做法仅存在于施工阶段,且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已经基本到位,村民只能接受通知和安排,基本没有话语权和发言权,处于被动和支配地位。如果将这种方式前移,应用至工程设计阶段,促使村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吸收村民关于农村污水治理的意见和建议,提供设计方、施工方、建设方与村民彼此双向互动交流的平台,以避免村民因设计方设计不合理或设计不到位而阻挠施工方施工的情形。
3.4 丰富村民参与形式
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施工前,施工方通常可以通过召开协调会等方式,邀请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建管所、审计部门、村委会等相关人员以及部分村民代表,进行开工前技术交底,发放告知书,传达施工内容、施工工期、施工影响、村民青苗费补偿等基本情况,入户了解村民家庭自来水用量、自来水管道接入口、排污管道出口等情况,向村民说明注意事项,并进行施工单位的内部分工,明确施工任务。
3.5 制定村民参与办法
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遇问题的解决,特别是涉及与村民利益相关问题的解决,住建局村镇科的工作人员表示要充分发挥村集体、村委会的协调与沟通作用。在对村民宣传教育和村民参与方面,住建局的主要作用在于制定村民教育和参与的管理办法,规范村民行为,明确村民义务,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
3.6 做好运行维护工作
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中安装的设备和填埋的管道在日后的运行过程中发生渗漏或破裂而影响房屋地基和生产、生活问题的解决办法:一是向村民宣传所采购设备质量和施工质量的保障措施,鼓励他们监督设备从开封到放置的各个环节和施工的全部过程;二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要根据具体房屋结构从技术上采取特殊保护措施以防止意外;三是明确要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单位将维修电话、联系地址等信息粘贴于设备明显处,为村民提供快速、高效、便捷的报修途径,便于故障及时排除。
4 参考文献
[1] 常杪,小柳秀明,水落元之,等.小城镇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设施建设管理体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24-28.
[2] 方炳南.农村生活污水区域集中处理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19-22.
【关键词】西北地区 中小学 体育场地 师资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99-02
一 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现状
1.场地设施
根据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一般都设在室外,操场大多是400m×200m的土操场(个别条件好的会有焦渣操场)、室外篮球场、室外乒乓球场、室外足球场等,且设施老化陈旧,几乎没有室内体育设施,由于操场坑洼不平,在遇上雨天时,操场上很泥泞,根本无法进行体育活动。
2.器材配备
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率也比较低,跳绳、沙包、小篮球和铅球这四类排在了前四名,这些都是比较耐用的器材,其他《标准》要求配备的器材及数量,西北农村小学很难实现,在农村中小学中都有一些自制体育器材,自制率差异较大。乡镇中小学接受社会捐助情况较好,而农村教学点还没有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在体育器材的社会捐助方面还是空白。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就与学校场地设施的配备有直接的关系,学校器材有什么,学生就会参加什么。
3.经费来源
从经费来源看,学校自筹款和上级拨款是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的两个主要来源渠道。
二 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现状
1.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经过查阅相关部门以及学者对于西北(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各省(自治区)的农村中小学调研报告得出以下结论:各省(自治区)城镇中学体育教师的总体数量尚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偏远山区体育教师还比较缺,最为严重的要数青海省偏远山区。这一现象反映西北部省(自治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环境差,教师工资低,人才大量流失,这些都使得农村的体育教师大量短缺。就体育教师的流失状况而言各省(自治区)大同小异,仅从青海省1999~2003年五年内青海农村教师流动情况的调查分析数据看出,除各地教育系统教师正常流动外,在农村教师流动人数中,绝大部分为校内改行,体育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2.体育教师学历及职称分布情况
从整个西北地区的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来看,从学历状况看,城镇中学体育教师本科学历的人数达到60%以上,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本科学历人数为零。说明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在将来仍然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城镇小学体育教师大专学历人数达到了43%,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大专学历人数占57%,农村明显高于城镇,这说明大专学历的教师在农村比较多。从职称状况看,城镇中学的体育教师中中级职称占50%,而农村中学的初级职称占55%,城镇小学的初级职称占52%左右,农村小学的初级职称占57%,相对而言城镇中学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而农村中学的职称结构则存在明显结构缺陷。钟全宏对西北贫困地区民族聚居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及职称现状的调查分析如下:
图1 西北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分布
从图1中我们可以得出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不论在农村学校还是城镇学校都接近或者超过50%,说明这一区域体育教师学历分布较为合理,但是农村地区对于本科学历教师的需求依然很大。
图2 西北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称分布
从图2中我们发现城镇学校教师职称比例优于农村学校,城镇学校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均超过50%,农村学校的初级职称教师却高于中级和高级职称,农村学校教师职称比例有待进一步优化。
3.体育教师工作待遇及在职培训情况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农村中小学每天要出早操、课间操,都没有对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给予补助,除了基本工资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另外,农村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比较少,教学观念老化,农村教师应该多外出参加培训,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带来更先进的教学思想传授给学生。
三 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与师资现状分析
造成西北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流失除自然条件较差、地方经济落后外,主要原因有:(1)学校领导对体育不重视、不支持和不关心,导致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低。(2)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比较差,使得一些老师对自己的发展失去了信心。(3)部分地区拖欠教师工资比较严重。(4)因为体育教师的匮乏使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增大。(5)年轻的老师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很不稳定。
参考文献
[1]李艳茹.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环境及优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6):660~664
[2]钟全宏、罗向东.西北贫困民族聚居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46~49
[3]钟全宏、王普明.西北贫困民族聚居区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16~119
[4]杜海东、史淑宁.青海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31~134
关键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债券;现状;研究
一、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概况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自1997年成立以来,在传导货币政策、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创新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一是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目前涵盖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数量达12415家。二是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12年债券发行量达5.86万亿元,高峰年份超过9.5万亿元,托管债券余额达23.14万亿元,接近GDP总量的45%,交易量达436.9万亿元。三是交易品种不断丰富。不仅有国债、央票、金融债等利率产品,而且包括各类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发行的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可转换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定向中小企业金融债券、资产支持证券(ABS)等信用债券。四是交易方式灵活多样。现已形成了以回购、现券为主,债券远期、债券借贷、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等多种交易工具为辅的综合交易结构。五是商业银行居主导地位。2012年底,商业银行债券托管余额15.76万亿元,占市场债券托管总量的66%,交易量252.1万亿元,占市场交易总量的57.7%,在全部25家做市商中,商业银行占21家,在全部115家债券结算商中,商业银行占51家。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债券市场业务发展现状
1.业务发展模式。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自1999年正式开办债券市场业务以来,采取的是分散经营模式,以县级法人作为独立经营单位,自主开展债券市场业务。截至2012年末,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具备甲类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资格的有4家,占该类市场成员总数的3.51%,具备乙类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资格的有639家,占该类市场成员总数的13.55%。
2.业务规模情况。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债券市场业务发展初具规模,2012年,债券业务交易量达72.65万亿元,是2006年交易量的9.39倍,占市场交易总量的16.63%;债券托管量1.28万亿元,是2006年托管量的2.94倍,占市场债券托管总量的5.53%。
3.债券结构情况。截至2012年末,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持有国债及金融债7298亿元,占比59%,而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4955亿元,占比达41%,较商业银行平均值高24个百分点。从以上债券结构可以看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用债券持有比例偏高。
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债券市场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速度过快,投资交易水平较低。近年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债券交易量年均增速达47.26%,高于市场平均增速11.39个百分点,债券托管量年均增速达20.52%,高于市场平均增速2.85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较快。但从质的方面考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交易目前仍处于较低层次,主要利用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债券承分销业务较少,获取价差收益的交易性操作较少,还未涉及利率互换、债券远期等创新性业务品种。
2.市场竞争力较弱。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可用资金头寸较少,在银行间市场不具有规模优势,缺乏市场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债券市场处于弱势地位。全国性商业银行及证券机构在债券市场局主导地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资金量较小,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获得一二级市场利差收入,在市场资金面紧张时,无法优先从大机构融入资金,相应增加了业务套利操作的风险系数。二是主动应对市场波动能力较弱。由于资金量小,难以实现债券投资在品种结构、利率结构、久期结构等各方面的科学组合管理,主动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三是盲目接受中介机构的推销债券。缺乏长远投资规划,高度依赖市场中介机构,受推销行为影响较大,被动接受长期限政策性金融债、低评级信用债、城投债及次级债,市场流动性较差,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
3.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一是对业务风险的认识不到位。在债券品种选择上,只看票面利率,不看风险程度,片面追求投资收益,特别是在贷款投放受限的情况下,不惜投资低评级信用债,更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大量投资风险程度较高的城投债,潜在风险因素较多。二是风险管控体系不完善。大部分机构风险管理委员会没有涉及债券业务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部门缺乏对债券业务的风险评估,内审部门对债券业务的系统审计和内控评价也较为薄弱。三是风险管理工具单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防控债券市场业务风险方面,主要依赖基础性措施,如完善内控制度、梳理操作流程、加强关键环节控制,缺乏运用风险管理模型、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等风险工具管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的各项措施。
4.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缺乏。一是专职人员少,专业化程度不高,仅能够满足最基础的业务操作,无法进行科学的劳动分工组合,专业化程度不高;二是缺乏高级专业人才。无法有效进行债券业务发展规划及投资组合管理,在业务操作上易出现感觉型买卖、跟风型买卖、被动型买卖等交易行为,极易形成投资风险;三是人才成长激励及培训机制不健全。未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措施,债券市场人员缺乏竞争成长的活力。从业人员的成长基本依赖老员工的“传、帮、带”,难以跟上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变化。
5.非市场成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债券投资渠道不畅。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具备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资格,缺乏开展债券市场业务的渠道。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缺乏专业交易人员和风险控制人员,难以承受业务运营成本,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动力不足;二是受市场监管政策约束,省内具备市场成员资格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具备债券结算资格,无法为其提供债券委托服务;三是受早期债券业务风险事件的影响较深,对债券托管在系统外存在顾虑,不愿意接受系统外具有委托资格机构提供的服务。由于非市场成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大量闲置资金只能用于存放人行、存放同业等低息业务,资金运作效率和收益率较低,因此,解决债券投资渠道问题显得尤为关键。
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债券市场业务发展探索
1.健全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在董事会下设立债券市场业务委员会,作为债券市场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审定内控管理制度、风险管理程序和措施、年度运营方案及重大事项决策等,从总体上把控住业务风险度。综合运用各项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完善授权授信、流程管理、岗位分离与制约,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做好市值监测、压力测试、Var模型分析,管理好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
2.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及激励机制。业务的持续安全高效运转,更需要有效的内部经营激励约束机制。鉴于债券投资业务对收益、风险及市场关系维护的多方面要求,可采取综合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方法,从财务、客户维护、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项指标全面评价激励债券投资团队,实现团队价值与个人价值匹配发展,不断提升债券投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
3.探索集约化经营之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债券市场业务现行的分散经营管理模式,不能有效整合资金规模和人才资源优势,不利于管控风险,存在着发展瓶颈,应逐步向集约经营模式转变,尝试组建省联社债券市场业务服务平台,逐步整合省内资金规模和人才资源,以委托服务的方式,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路子,增强对辖内非市场成员和规模较小市场成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支持服务能力,减少营运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淑君.论信用等级对债券利差的解释作用[J].现代财经,2013(1).
2.冯雪彬.债券融资市场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财会通讯,2012(29).
3.胡俊华.通胀条件下银行债券投资管理研究[J].上海金融,2011(5).
关键词:农村市场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038-02
1 我国农村市场体系现状
农村市场作为我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市场机制逐步成为农村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消费品市场成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条件,也成为全国统一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
1.1 农村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由于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和“三减免”、“三增加”等政策的实施,农民收人持续增长,农村消费环境日趋改善,农民负担减轻和消费预期的好转等因素促进下,农民消费能力逐渐增强。同时商务部门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打造农村消费品现代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农超对接”,打造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促进农民增收,扩大消费。2009年1-11月,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6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同期增幅比城市高0.6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增幅首超城市。
1.2 农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强,农民逐渐改变传统的消费习惯,消费结构逐步升级。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7%,比2003年降低了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年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支出在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1.5%、2.9%、6.1%和4.2%,比2003年分别提高了1.3、0.2、0.7和0.4个百分点。 1.3 市场类型和流通业态逐步完善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各种有形市场迅速崛起。除了传统的集市贸易市场外,各种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以及批发市场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农村市场体系。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经营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经营业态,从城市开始走向农村乡镇。例如,畅通农村商品流通渠道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给发展滞后的农村市场注入了活力,改善了农村市场环境,促进了城乡市场和谐发展。截至2009年10月底,全国已累计建成41.6万个农家店和1467个配送中心,覆盖了全国85%的县、75%乡镇和50%行政村,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现代流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2 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各种农村有形市场迅速崛起,形成了结构相对完善的有形市场网络,农村市场已经成为连接城乡之间、产需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相匹配的地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制约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是渐进的。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率先从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开始,逐步扩展到生猪、麻类、糖料等农产品,放开价格控制,实行市场调节。但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市场化步伐进展缓慢,特别是粮食和棉花,至今还没有完成流通体制的改革。新一轮的改革虽正在进行,但还没有进入规范化的轨道,距离真正建立规范化的市场化流通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妨碍公平竞争的行政壁垒,如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等行为在一些地方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制约了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
(2)缺乏合理规划和指导,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长期以来,人们对开拓农村市场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合理的规划和指导,市场总量和布局不尽合理。目前我国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与分布不均同时俱存。一方面,一些地区由于未能充分考虑商品流通的流向、流量和市场辐射范围等问题,最终出现“有场无市”,而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由于缺乏资金建设市场,又存在“有市无场”;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市场建设不足,沿街叫卖、沿街为市、占道为市的现象比比皆是。从全国来看,东西部地区在农村市场建设上很不平衡,差距比较明显。
(3)业态结构不甚合理,流通主体及其组织发育迟滞。
据国家内贸局调查,在县以下的农村市场中,流通主体主要是个体、私营流通企业,占有90%的份额,国有商业、物资、供销流通企业的销售网络明显萎缩,不能发挥主渠道作用。这些个体工商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素质低,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较大,难以承担现代流通的重任。连锁经营涉及行业不多、规模不大,门面不多;物流配送相应滞后,网络体系不够健全;农村市场主流业态仍以传统百货店为主,商品种类以日用品为主,市场定位趋同。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严重滞后,冷链设施匮缺,冷藏运输效率低,物流成本高。再者,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部分干部的市场观念、市场意识淡薄,只重视抓生产方面而忽视流通组织的建设。
(4)基础设施薄弱,流通效率低下。
近年来,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更差。多数地方注重市场场地的建设,忽视流通服务(运输、邮电通讯)的建立,长期停留在出租铺位的简单物业管理层次上。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以传统的现货、对手交易为主,结算还不普遍。会员制、竞价拍卖,远期合约交易和期货交易方式没有被广泛采用,市场交易手段落后,尤其缺乏贮藏保鲜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一些农村市场特别是集贸市场建筑简陋,大棚式、露天市场多,基本设施不完善,更谈不上应有的功能了。再者,农村通讯落后,许多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还处在一种相对与世隔绝的状态,甚至没有电视或电也不通,和外界交流非常困难,缺乏市场信息,供求信息不畅通。落后的基础设施使得我国农村商品的采购、运输、仓储成本很高,流通效益低下。
(5)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健全、市场监管乏力。
虽然我国农产品市场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见雏形,但涉及农村流通的一些重要法律法规至今尚未出台。农村市场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不少执法部门重复检查,盲目检查,以罚款代管理,干扰了农村商品流通的正常经营秩序。另外,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农村市场中假冒伪劣问题严重,严重危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同时,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诸如农药化肥的残留等问题,在农村产地市场如不能及时准确检出,流向城市,将给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造成危险。一些地方还存在欺行霸市的现象,农民利益时常受到损害。加之农民整体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思想观念、法制观念落后,农产品市场中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运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能力很弱。
3 建设我国农村市场体系的对策
3.1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市场化进程,继续培育各类市场,特别是要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市场规则,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对广大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的知识教育,要将广大农民的生产行为交给市场。通过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帮助农民学会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手段获取市场信息,将更加有利于各地农民有针对性安排和组织农产品生产,通过建立全国甚至是全球范围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网络,把更多的农副产品投入到最有利可图的国内外市场。
3.2 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加强对农村市场的规划和建设
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制定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及实施纲要,从宏观上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使农村商品市场的建设实现从无序向有序、从分散向规模、从传统向现代、从低效向高效的转变,扭转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政府要支持和鼓励国内农村经济组织、农产品协会和与农业相关的大型企业等利用国际农业组织、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带有援或优惠信贷条件的资金,加快完善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
3.3 整合传统农村流通企业,发展新型业态
国家应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国内外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城镇店、超市、便民店等现代流通业态的发展。同时要改革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开放以来,供销合作社在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降低,但农村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市场体系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发展农村市场体系要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市场开发和组织网络上的传统优势,利用其对农村商品流通的组织管理经验,培育一批示范性的专业市场,促进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快速建立和发展。另外还要引导和扶持个体商业。私营和个体商业虽然规模小、设施差、管理水平低下,但他们为农民购物提供了方便,小店铺完成了大流通,构成了农村商业网。在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要继续坚持发展私营和个体商业的政策,通过建设行业协会,开展各种培训班,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行业信誉,通过联盟、连锁等方式做出品牌,形成规模经济。
3.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通效率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各级政府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增加对农村的自来水、电力、公路、通讯等方面投资,逐步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市场信息体系是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应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要投资于市场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更要配备智力资本和软件设施,处理好农产品供求、价格及交易信息的搜集、处理、预测和工作,完善市场信息咨询服务,正确、合理地引导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交易。支持农产品低温仓储、冷链系统,对于试点企业建设的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给予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同时切实加强农产品低温仓储和冷链系统建设整体规划,建立政府、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联动机制;推动多种模式的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
3.5 建立健全农村市场法律体系,加强市场监管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立法工作,维护全国市场的统一性,消除不利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法规、法律和政策,逐步完善农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商务、农业、工商、质检、物价等部门的执法协作,建立信息、技术资源共享机制,加大对农村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向农村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及农用生产资料等产品的不法行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建立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保障农民利益和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对于违反国家规定,设置市场壁垒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于谋取垄断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
参考文献
[1]贺珍瑞.关于构建现代化农村市场体系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7(3),64-66.
[2]许旭.提高农村市场化程度促进新农村建设[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72-75.
[3]常明明 李汉文.中国农村市场体系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价格月刊,2007(6),32-34.
阜阳奶粉事件 农村市场的转折点
2004年4月,中国乳品业爆发了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夺取了13位娇嫩的生命。事件发生后,相关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查处了一些非法奶粉生产企业,使得市场出现的“真空”局面。一些正规的奶粉生产厂家纷纷表示,要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投入力度,抢占农村奶粉市场,业内专家和新闻媒体也都看好农村市场,为企业加油助威。整个农村奶粉市场受到空前关注。
国产奶粉的领头羊三鹿集团是阜阳奶粉事件的直接受害人,对农村奶粉市场的混乱有切肤之痛。其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用1到2年的时间对农村市场进行整合,调整目前的销售渠道,减少市场中间流通环节,降低市场费用,让更多的农村消费者不仅能够买到,而且还能够消费得起三鹿奶粉,并计划把原来40%的市场份额再提高10%。
伊利集团也站出来,称要利用阜阳奶粉事件加大农村奶粉市场力度。其奶粉事业部销售经理张玉军曾对记者表示:从长远看,阜阳事件对伊利十分有利,随着假冒伪劣奶粉退出农村市场,农村奶粉市场出现“真空”,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事件,抢占广阔的农村奶粉市场。
完达山乳业公司也不甘示弱,表示要以阜阳奶粉事件为契机,大举进入农场市场。其相关人士称:目前,我们正在加大宣传力度,运作相关方案,力争在广阔的农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南山、秦俑、圣元等奶粉生产企业在阜阳奶粉事件后,也都表示要加大了农村奶粉市场力度,让农民消费者能够买的物美价廉的奶粉。
其实这些企业随后也采取了一些行动。
三鹿奶粉加大了农村市场开拓费用,在全国设立了多个县级一级经销商,在市场比较完善的地方,设立三鹿奶粉专营店;伊利也在销售网络上进行调整,他的铺货网络从以前的地级市辐射到所有的县级市场,并在销售终端配备导购宣传员;完达山进行了系统的“网络深化、渠道延伸”工程,对产品、市场、人员都进行了分类和整合,根据不同产品、不同市场进行重新配置和规划;南山奶粉举办了“绿色中国万里行”的公关活动;秦俑举办了“秦俑奶粉绿色下乡”,并且以直销店的方式进军农村市场,将专卖店开到农村一级市场……
奶粉除了企业外,一些乳品业内人士也发表评论,认为阜阳奶粉事件虽然对国产奶粉造成一定的冲击,但这也是一种机遇,企业要利用这一契机,从根本上整合整个农村市场。
中国奶业协会专家表示,目前,中国奶粉市场的年市场容量高达50亿元左右,婴幼儿奶粉在企业生产的奶粉总量中,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农村市场是奶粉增量的潜在空间。
据中国乳品工业协会的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每年大约有1000万名婴儿出生,假设其中有20%需要用奶粉来喂养,这样每年的婴幼儿奶粉市场就需要20万吨左右,2002年我国婴幼儿奶粉的总产量仅10万吨左右。可以说整个农村奶粉市场就是一个香甜诱人的大“奶酪”。
阜阳奶粉事件让更多的企业关注关注了农村奶粉市场,但2004年即将过去,农村奶粉市场情况到底怎样呢?
农村奶粉市场:涛声依旧
笔者分别于2004年的9月和11月,对我国最大、也是最为典型农村奶粉市场――河南进行了一系列走访,通过一线市场表现来看,笔者认为:除了少数劣质奶粉生产厂家极不情愿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外,当地农村市场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用一首歌曲形容:涛声依旧。
1、 品种类较少,没有形成体系。
笔者在河南洛阳、开封、许昌、漯河、三门峡等多个地市的乡镇市场调研时发现,婴幼儿产品的种类十分稀少,一个县级市场的奶粉品牌加在一起不超过5种,有的乡镇市场仅有1-2中产品,根本谈不上竞争。
在洛阳地区嵩县,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该县最大的超市里共有三鹿、完达山、圣元、伊利、秦俑5家奶粉品牌,价格大都集中在15-20元之间,到了下面的乡镇,笔者只能看到三鹿和完达山2家了。城里司空见惯的雀巢、惠氏等知名品牌在这里难觅踪影。
据当地一位姓王的经销商介绍,阜阳奶粉事件前,该乡镇市场的奶粉种类非常多,价格非常便宜,竞争相对比较激烈。事件以后,国家加大了市场监管力度,一些规模较小的奶粉生产厂家退出了农村市场,较大的奶粉厂家虽然看到市场空间,但由于市场投入较大,利润低,对农村市场大都持观望态度,付出实际行动的寥寥无几。
在河南宜阳县调研时笔者也发现,该市场奶粉状况和嵩县相差无几,稀稀落落的几个奶粉品牌,价格都在15元左右,整个市场不温不火。
2、销售网点比较分散,经销商服务不到位,窜货现象严重。
在一些乡镇销售网点,笔者了解到,由于网点比较分散,距离城镇较远,经销商配货服务不到位。笔者在许昌调研市场时发现,一些小店的老板一般不从当地经销商那里进货,而是跑到200公里外的郑州。一位姓张的小店老板介绍说,其实从哪里进货的价格都差不多,他们也不想舍近求远,但经销商根本不重视他们,供货不及时,他们只能从别的地方窜货。同时,小店的利润利润空间较低,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3、阜阳奶粉事件后,奶粉价格不降反升,价格是制约农村购买力的主要因素。
今年3月份,我国婴幼儿奶粉原材料开始涨价,据据三鹿奶粉事业部杨部长介绍,目前大多数奶粉企业在原来的价格基础上提高了1-2元,三鹿婴幼儿组长奶粉也有原来的16元/袋涨到17.6元/袋。加上农村奶粉市场销售费用较高,使得原本对价格敏感的农村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从1994到2003年10年期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些地区还出现负增长的局面。2003年,我国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2622元,除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开支,农民能够支配的费用寥寥无几。一般情况下, 6个月左右的宝宝每月要消费5-6袋奶粉,每袋按15元计算,一个月就需付出90元左右,一年就是1000多元,对于一个年收入不足4000元的农村家庭来说,可谓是一项巨大的开支。
对企业来说,农村市场的婴幼儿奶粉生产成本已降到极限,再降只能亏本经营。三鹿奶粉事业部杨部长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一袋400克的普通婴幼儿奶粉最低生产成本为7-8元,加上运输费用、市场推广费用、广告费和经销商的利润等,一袋10块多的奶粉在农村根本没有多少利润。但就10多元的奶粉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而言已经是价格昂贵的产品了。
4、农村奶粉市场渠道没有得到根本的完善。
农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利,阜阳奶粉事件后,虽然众多奶粉企业信誓旦旦宣布要大举进军农村奶粉市场,但是面对高昂的渠道建设和维护费用、较低的产品利润等困难,虽然有些企业对此垂涎三尺,但徘徊再三,最终无功而返。秦俑奶粉阜阳奶粉事件后,声称要在全国设立直销店,并将专卖店开到农村一级市场,但一年过去了,笔者在其重要市场――河南并没有见到设立的农村专卖店。
企业在农村市场裹足不前的原因很简单,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没有一个企业愿意不计成本地投入一个看不见丰厚利润的市场。早在1985年中国就诞生了婴幼儿配方奶粉,20年过去了,婴幼儿奶粉在农村的局面还没有被打开,这种现象在市场化程度高度发达今天也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农村奶粉市场就像一根不折不扣的鸡肋。面对农村奶粉市场疲软的现状, 2005年农村奶粉市场将何去何从呢?
怎样开拓农村奶粉市场?
笔者认为,农村奶粉市场需要企业精耕细作,尽可能地降低市场运作成本,让农村奶粉市场成为新利的润增长点。2005年我国农村奶粉市场应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开拓。
首先,乳品企业要完善农村市场销售网络,降低物流成本。
产品铺下去后,分销渠道延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物流成本增加。以三鹿为例,渠道延伸之后,增加了300多辆送货车,总的成本增加了几千万,这些营销费用不可能转嫁给原本消费能力低下的农村消费者身上,三鹿只好把这些费用通过企业内部消化吸收,用城市市场的利润来补贴农村市场。
其次,企业要规划长远目标,在科学的价格策略下生产合适农村市场的产品。
从整个国内乳品市场的增长速度来看,液态奶大概是30%~40%,婴幼儿配方奶粉大概是16%~17%,下滑的是成人奶粉。对农村市场来说,液态奶需求要远远低于奶粉需求,特别是婴幼儿配方奶粉,农村需求十分旺盛。但对于农村市场的现状来说,企业需要专门研究设计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要用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办法来降低生产成本,让广大的农村消费者能够买得到、买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