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发展的类型

经济发展的类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2 16:37: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发展的类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济发展的类型

第1篇

【关键词】网络书店;发展类型;发展路径

近年来,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经营的广泛应用,网上购物成为时尚潮流,网上书店也顺势快速发展。相比实体书店而言,网络书店的发展呈现出诸多显著特性,如全面的图书查询信息功能,齐全的图书品种,方便快捷的配送服务,低廉的销售价格,直接准确的数据积累,灵活多样的宣传营销平台,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等等。本文将对我国网络书店的经营状况进行简要分析和扫描,并从书业出版发行企业的角度探讨网络书店建设和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一、当前我国网络书店的主要发展类型

目前,我国网络书店的经营主体众多,经营内容各异,经营方式也各有千秋。经营主体是指网络书店的建设和拥有者,其特点影响和决定着网络书店的运营战略和发展方向。尽管书业内的经营主体建立网络书店有较多有利条件,但实际上,目前我国书业外的经营主体所建立的网络书店市场影响力更大,发展势头更快。如京东商场、苏宁易购开展网上售书业务,以低价竞争方式在图书市场引起广泛关注。经营内容是指网络书店的经营产品,主要指不同载体的阅读产品,包括图书、电子书或者数字阅读平台的区分。经营方式是指网络书店经营的具体形式,主要是从出版商与消费者的渠道构成类型进行划分。

按经营主体分类,可分为由运营商、书业出版发行企业和信息提供商等建立的网络书店。运营商设立的网络书店,如当当网、亚马逊中国网、京东商城等。这类网络书店的特点是以网络渠道作为销售推广平台,销售纸质图书,具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在多年的市场竞争和发展中,这类网站一般具备较成熟的结算体系、物流配送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当当网和亚马逊中国网是国内两大主要购书网站,读者认同度较高。

书业出版发行企业(出版社和书店)设立的网络书店,如博库书城网、北发图书网、九九读书人、九月网、阅达网,以及其他各出版社和书城自办的网络书店等。这类网上书店的特点是以其自身出版或者经营的图书商品作为主要依托,以销售或者推广图书为主营业务。其中大部分出版社的网络书店也是自身形象宣传和展示的平台。一部分出版社或者出版集团的网络书店还专门设有电子书阅读频道。

信息提供商设立的网络书店(频道),如盛大文学的云中书城,方正出版的蕃薯网,新浪、搜狐和腾讯等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中国移动阅读网,中国天翼阅读网等。这类网络书店的特点是主要由信息提供商设立,以提供图书的网上阅读为主要内容,或者以发展数字图书的付费阅读业务作为经营方向。

按经营内容分类,可分为纸质图书销售、电子类阅读器销售、数字出版阅读等类型的网络书店。纸质图书销售是大多数网络书店主要的经营对象。特别是红泥巴网、孔夫子旧书网等以专业性、个性化的图书内容经营而获得读者的特别关注。此外,出版发行企业在淘宝网上开设的网店则是充分借助书业外专业平台,以低成本费用投入的方式宣传和促销图书。如四川、山东、江苏等省的新华书店在淘宝网上均开设网店,此举拓展了书业企业网上营销的新形式。

电子类阅读器销售是网络书店应对数字出版实施经营转型而出现的产品形式。如湖南省新华书店的阅达网销售点读笔、盛大文学的云中书城销售锦书阅读器、汉王科技的汉王书城销售电子书等就是以电子类阅读器为主要经营业务。

数字出版阅读主要指信息提供网以数字出版免费或者付费阅读方式作为经营内容的网络书店类型。这种阅读完全不依赖于书本,也不依赖于电子书(阅读器),而是直接以数字内容和信息作为阅读消费对象,以在网络上或者手机上进行免费或付费阅读方式作为经营内容,最终向网络阅读和数字出版产业链方向发展。

按经营方式分类,可分为B2B型、B2C型以及B2B和B2C混合型网络书店。B2B型模式是从企业到企业(出版社到批发商、出版社到书店、批发商到书店等)的商务模式,又称为“图书交易平台”、“电子中盘”。如部分出版社(集团)建设的网上批发平台。该模式使书业企业清晰掌握供需信息和财务状况,实现新书与可供书目信息的适时、网上查书、网上订货、网上余缺调剂等多种业务功能,从而有助于减少书业企业的图书库存、降低成本、扩大市场、提高效益。

B2C型模式是从企业直接到消费者的商务模式。主要是指为数众多的图书网上零售店。如当当网、书业出版发行企业的网上书店等。该类型网上书店为消费者提供了科学的商品分类、直观的网站导航、智能的查询系统和便捷的流程。

B2B和B2C混合型是整合了B2B、B2C模式后的出版社——批发商——书店——读者的全程电子商务模式。如博库书城网上书店兼具图书批发和零售业务。这种模式的网上书店作为交易的平台和交流的中心,通过信息化的集成方式,提供从出版到发行直至零售的各种服务,有利于经营者之间高度协作来实现信息与商业机会的共享,同时也能直接面对广大终端消费者,从而有效开展各项图书交易活动[1]。

二、出版发行企业的网络书店建设和发展路径

结合实际,进行网络书店建设类型和模式的科学定位。作为书业企业,其网络书店的建设可从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和合理定位。网络书店可以做图书营销平台,也可做电子阅读器、数字内容的阅读平台。同时,不同的经营模式也可作出有针对性的选择。这主要取决于书业企业所拟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总的来说,书业企业网络书店建设定位的基本要求是:要进行周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找准自身有效的切入点;要有明确的经营目标,易为读者所认同;要顺应网络时代的特点,能逐步发展成为有效的经营模式;要符合一定网络人群的使用需要,以建立较高忠诚度的客户关系体系。

创新经营,打造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网络书店。目前,部分书业企业的网上书店建设在内容和服务方面存在着误区,如有的书店网站出版信息、书业动态,有的则介绍实体书店的近期活动、获奖消息等,其网站建设的出发点不单纯是一个网上书店,同时也是为实体书店建设的消息和企业宣传的平台,实际上,这些内容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不利于读者直接获取购书信息,也影响网上购书行为的快速顺利进行。

书业企业的网上书店建设要在网站内容和服务方面创新经营形式,广泛借鉴一般购物网站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模式,打造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网络书店。如豆瓣网在读者评书和互动社区方面加大建设,从而区别于当当网等购书网站的发展模式,有其独到创新之处,在特定范围内的购书读者中获得特别的青睐[2]。还有如孔夫子旧书网、儿童图书类红泥巴网等网络书店皆是以其鲜明的特色在读者市场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强化品牌,积极应用和创新网络营销的经营方式。与实体新华书店在读者心中的品牌影响相比,大多数书业企业的网络书店不被广大读者所知晓是一个现实问题。对此,书业企业的网上书店要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品牌,通过广泛的读书活动或者促销推广方式,使其在众多网络书店中脱颖而出。网络书店的营销活动要结合实体书店同时开展,将实体书店的品牌影响力移植到网站上来,从而强化读者对网络书店的认同感。

出版发行企业的网络书店多数定位于图书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可通过在线推广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促销活动。随着上网人群的不断增长,网络书店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其举办的在线读书、讲座、研讨、书介等活动将逐步成为经常化的数字化阅读和学习方式,网络书店借此可以提高市场地位,打造良好的品牌特色和企业形象[3]。同时,网络书店对于书业以外行业的网络营销方式也要积极借鉴和应用。如团购网发展迅速,证明网上团购的市场潜力很大。因此,网络书店可科学应用和创新经营方式,如网络上的图书团购、限时供应、秒杀、拍卖等销售方式,以有效提高网络书店的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宋鸿,王汉栋.博库书城的经验[EB/OL].上海情报服务平台istis.省略,2006,7.

[2]彭兰.网上社区个案研究——豆瓣网[J].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2007(6).

[3]陈颖.网络书店经营的理论与实务[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8).

第2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25—03

资源供给紧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已经非常明显,我们需要积极应对,力求克服资源约束之短板效应,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石油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石油在开采中必将逐渐减少并最终走向枯竭。因此,石油城市的转型发展事关重大。积极总结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对于推动其他石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资源约束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经济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资源消耗的过程,由于资源的稀缺性,理论上,同样的经济增长量所需的自然资源越少,经济增长所持续的时间就越长,所以,各国在从事经济活动中,都在努力减缓资源消耗的速度。

对于我国资源约束问题,许多观点认为这是我国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因为资源的消耗主要来自于生活和生产,首先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生活上资源消耗压力巨大;其次,我们在加速进行着工业化进程,经济的发展本就离不开资源的消耗;最后,世界经济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资源约束是各国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影响巨大,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指导战略。与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巨大影响性相比,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应用却比较艰难。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提出了精明增长理论,即: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型增长路径。

二、玉门经济转型的案例分析

1939年8月11日,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史上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祁连山下玉门老君庙旁的一号井获工业油流。从此,拉开了玉门油田开发的序幕,揭开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第一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玉门油田原油储量急剧减少,1998年,玉门油田年产量降至建国以来最低的38万吨,这预示着玉门油田资源枯竭的日子来了。2003年8月,国家发改委《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课题组从118个资源型城市中确定了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其中玉门被列为首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石油城市。

(一)转型前期的困境

由于玉门市在石油开采的后期才被动提出转型,而且在转型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分城搬迁,造成了大量资源的外流和浪费,选择的接续产业相对脆弱,且对地方贡献不大。此外,在政策、资金支持上,没有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致使地方财政负担过重,人员安置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其转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油地分离搬迁,经济急剧下滑

作为玉门的绝对支柱产业,以前玉门市经济总量的65%来自于石油产业,财政收入的60%也源于石油;石油开采及相关产业创造了3.6万个就业岗位,占玉门市城镇在职职工总数的61.7%,对石油的过分依赖使玉门经济在资源枯竭的情况下遭受重创。玉门石油管理局迁出后,市属30多家依赖油田生存的企业纷纷破产,近7000名职工失业,工业经济总量迅速下降。转型的艰难超过预期,政府、企业,乃至每个市民都切身感受到了转型的阵痛。玉门市66个居委会2001年缩减成33个,2005年又缩减成12个,大片的工厂倒闭、厂房被夷为平地。因为搬迁,玉门市政府2005年负债1.18亿元,相当于全年的财政收入,而进一步的搬迁至少还有2.5亿元的资金缺口,这已使政府的运转举步维艰。此外,道路、供水、供电、学校等众多基本公共设施项目等待建设,而它们所需的资金接近8个亿。

2.接续产业支撑能力有限

为了尽快地显现政绩,快速提升GDP,地方政府一般会优先选择上马重工业项目。重化工业产业关联度高,延伸的产业链条长,一个大型石油化工项目往往可以衍生数十、数百个中小型项目,能够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对GDP和税收的贡献最大。

玉门市虽然将石化工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支撑点,但其经济规模较小,难以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005年,玉门石化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7.5亿元,增加值只有31.4亿元。而电力低价上网,高价购回,地方没有收益。已建成的20家电厂(场、站)和待开发的电站,业主都是实力强大的电力和能源企业,玉门本地业主无力介入,地方得不到收益。农产品、矿产品大都是粗加工。科技含量低、地方收益低、资源优势未能转变成经济优势。

(二)政策支持与转机

经过再三争取,2009年3月,玉门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名单。国家和甘肃省上在项目安排、财力扶持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为玉门实现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巨大动力。

同时,玉门抢抓国家加大风电开发的机遇,加快发展风电及其配套产业。目前,已建起了玉门清洁能源工业园区,风、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3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达到21万千瓦,建成了4条风机塔筒制造和1条机械加工生产线,正在形成以风力发电、风力机械制造为主的新的工业产业体系。

三、大庆经济转型的案例分析

大庆市的产业结构中,石油和石油化工的支柱作用明显,第二产业比重大,服务业比重小。从1992年起,大庆就提出了“二次创业”,开始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懈探索。着力构建以石油为基础,以石化为主导,以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高端服务业为支柱的“1+5”产业格局,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大庆市转型发展的主要做法是:

(一)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是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大庆在转型发展中积极争取国家、省和中石油集团的支持。2005年5月18日,大庆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石油类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初步把转型的主攻方向定位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以做大做强石化产业为主,以乳制品加工、农牧产品加工、纺织和皮革、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橡胶、新能源等为辅,大力发展“非油”、“非国有”经济。同时,大庆还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中直企业技术改造以及地方工业高科技项目资金;积极争取将一些重点项目列入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获得国家支持;在城市功能完善和专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积极协调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通过对各个方面资金、政策的争取,来有效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步伐。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大庆资源型转型的开始,也是充分立足自身的油气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继续做大做强石化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和优势主导产业,通过投资引进大型石化项目,做强石油化工,做大天然气化工,做深石化产品后续加工,进一步加强全市石化产业竞争力。

充分利用大庆现有的资源、市场、土地、能源和资金等优势,积极壮大发展第二产业中的其他接续产业,以专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形成以乳制品加工为代表的农牧产品加工业,以石油石化装备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以化纺、麻纺、毛纺为代表的纺织业,以新型建材为主的新材料工业和以芯片制造、软件开发为主的电子信息业等接续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明显;特别是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进一步活跃了城乡消费市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8:89.7:8.5调整为2010年的3.3:82.2:14.5;油与非油经济比例由2005年的65:35调整为2010年的52:48,两者比重基本相当。

(三)努力改善城市软、硬件环境

大庆城市转型发展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大庆市城乡面貌发生显著改变。城市规划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初步构建了集航空、铁路和公路相互补充的立体交通体系,一系列重大的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全市的道路交通、文化旅游等配套设施明显改善。加大环境资源整治力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庆市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百湖治理”,和“百园建设”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星罗棋布的生态园建设格局。坚持“政府调控、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原则,对污水、废气、噪音垃圾等城市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大庆市城市环境综合指数达到100%。大庆还积极尝试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步伐。

在注重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庆高度重视城市发展软环境的建设工作,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城市软环境改善的相关政策规定。同时还不断改进完善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成为全国少有的集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和全国文明城“三城”品牌于一身的地级城市之一。

(四)切实改善民生

大庆在转型发展中高度重视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持续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增加民生方面的专项支出,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事业得到大幅提升

教育事业更加均衡优质发展,教育结构层次趋于合理;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健全,社区和村级卫生服务实现基本覆盖。文体事业更加繁荣,特色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2.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

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支持自主创业、加强劳务输出、发展民营经济等方式,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5%左右。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提高低保标准和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个体、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医保范围,使全市养老、失业保险金发放率和低保覆盖率均达到了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建立城市“十位一体”和农村“六位一体”低保综合救助体系,社会保障的受益人群和补助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

4.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大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 791元增长到22 5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3610元增长到9 3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4.1:1缩小到2.4:1,提前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四、经验启示

从玉门和大庆两座石油城市转型发展的历程和效果来看,实现成功转型需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把握转型时机

转型时机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转型的成败,宜早不宜晚。衰退期的被动转型可能导致主导产业在丧失竞争力合支撑力的同时,接续产业还尚未发展成熟,城市发展难以为继;而在稳产期未雨绸缪,则能为产业发展赢得了时间,使其形成了有效接续,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2.构建转型支撑体系

用政策、制度来规范行为、理顺关系。具体包括: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理顺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制定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政策和人才政策;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等。

3.选择和培育转型产业

由于各地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培育转型产业以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为出发点,契合可持续发展的总基调。一方面可以在石油开采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的纵向和横向扩散,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的广度,从而扩展原有产业链;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当地资源条件,搞好产业规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基金项目: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12),项目代码00491162340108

第3篇

[关键词]科技进步 经济发展 协调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336-02

区域科技发展评价具有相应的程序和标准,要采用科学的方法,综合一个区域的科技发展各个因素,并进行科学的预测。本文主要对我国整个地区的31个省区进行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协调性提供决策咨询。

一、评价模型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为定量评价,要始终以协调性为基本出发点,并坚持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在标准的评估步骤下做出全面的测度。

(一)评价指标

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中其协调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科技资源投入,②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③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④科技产出与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经济和科技的外向性和开放度,包括各区域间的知识、技术的流动和经济合作上的协调性,在此基础上,以可操作性和客观性为原则,并在已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出以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的指标体系为美国大卫.莫里斯和詹姆斯.格蒙特提出的指数法,如表1所示。

(二)评价过程

以上述指标对我国的31个省进行评估,各省各项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采用指数法对各指标原始值进行标准化值转化。

二、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公式和《年鉴》,得出各省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指数,详见表2.

(一)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整体水平不高

计算结果显示,前三位分别为广东、北京和上海,最高系数值仅为0.60。说明我国科技与经济协调性不高,在未来经济稳步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科技的投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和科技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区域差异显著

计算结果显示,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区域差异显著。广东、上海和北京经济指数前三,山东和浙江位列第四和第五,科技进步指数前五名分布为:北京、广东、上海、天津,地区仅为0.01。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空间分布差异规律明显,两指数都为阶梯状分布,从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西部内陆地区下降。其次,中西部地区也存在较少的优势区位,因为中西部地区少数省份具有自我优势,例如四川地区科技进步优势明显。最后,“低洼地”地区不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都发展慢,例如位于东部沿海的海南地区。

三、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类型划分

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类型划分方法较为复杂,综合考虑每个省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考虑其历史、现状和未来,具体方法为:第一步:将科技进步指数排名和经济发展指数排名相差小于4的省份认定为“协调型”,若科技进步指数排名高于经济发展指数排名较多则认定为“科技领先型”,相反则为“经济领先型”。第二步:以两者发达程度为依据,“协调型”又划分为“发达协调型”、“发展协调型”、“落后协调型”。最终,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类型包括“发达协调型”、“发展协调型”、“落后协调型”、 “科技领先型”、和“经济领先型”五种类型。各地区应在自身协调性类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原因,找出自身存在的缺陷,向“发达协调型”发展。同时,我国要从整体上提高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科技研究,提高科技竞争力。

四、评价结论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始终是科学领域和经济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是区域评价的重要内容。文以全国大陆地区31个省为实证,对其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评价,从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概念出发,建立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地域差异情况和地域空间分布的规律,以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协调性总体评价为标准进行了地域划分。

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类型包括“发达协调型”、“发展协调型”、“落后协调型”、“科技领先型”、和“经济领先型”五种类型。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分布特点,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我国科技区划工作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自然和行政区划,进一步开展工作。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明显,虽然本研究只在表层进行了稍许体现,但是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发展,科技国际化水平测度的进行也可以以此为基础,促进我国国家化和发展。

本文构建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估指标体系职能浅层次表现其结果,未将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纳入考虑范围,过于简单。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作时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为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就要做到协调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对各地区进行更加宏观的研究,同时也能够向微观领域延伸。

总而言之,本文以全国大陆地区31个省为实证,对其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评价,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各个省份间存在科技差异和经济水平差异,空间分布规律明显,总体协调性不高。此次研究可以基本反映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可以在未来宏观或者微观研究中作为参考,希望对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分析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先华.山东省城市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协调性评价[J].山东经济,2011,03:153-159.

[2] 赵丽洁.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3] 贾晶如.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研究[D].温州大学,2013.

[4] 张静.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第4篇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使新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正确认识新疆生态经济发展状况,有利于协调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新疆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应把生态经济作为一个系统综合地考察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本文基于上述考虑,同时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系统整体论的观点,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新疆15地州的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划分,从而对新疆各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状况有一个新的认识,为新疆各地区制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指标的选取和建立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新疆15个地州,分别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

(二)指标体系的选取

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考虑到新疆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大,紧密结合新疆各地州生态经济社会的实际特点,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选取新疆2008年15个地州的绿洲生态经济指标共20个指标,其中,生态环境包括人均水资源、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利率、造林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和受灾面积;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一产/总产值、二产/总产值、三产/总产值、非农产业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P和农民人均收入;社会发展包括城市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每万人拥有的教职工数和在校生/总人口。

三、新疆绿洲生态经济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

本文采用多元统计方法评价新疆绿洲生态经济区域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的主成分得分,作为聚类分析的指标,从而评价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的区域差异。

(二)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通过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结构关系,找出影响多变量的几个综合指标,并使其尽可能多地反映原始指标的信息。根据累计贡献率的大小取前几个最大主成分。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步骤如下:1.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由于选取新疆绿洲生态经济的指标的单位不同,为了消除量纲,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2.由标准化的数据求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得到相关系数矩阵。3.计算相关系数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其中最大特征根的特征向量对应第一主成分的系数向量;第二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是第二主成分的系数向量,依此类推。同时利用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确定主成分的个数,使信息的利用率达85%以上。由累积贡献率可知,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0.5%,超过一般标准(85%)。因此,前6个主成分基本代表了原始因子的全部信息,反映了总体特征。

(三)聚类分析

1.聚类分析

本文采用的是系统聚类,其基本思想是:开始将n个样本各自作为一类,并规定样本之间的距离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然后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成一个新类,计算新类与其他类的距离,重复进行两个最近类的合并,每次减少一类,直至所有的样品合并为一类。确定类的个数选用离差平方和(Ward方法)。聚类分析步骤如下:1.确定聚类所用的数据集,数据集合是新疆15个地州的6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2.利用所确定数据集绘制聚类谱系图。使用软件SAS 9.1运算并整理绘制出如下聚类谱系,如下图所示。

聚类谱系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可将新疆15个地州分为以下3类:第一类,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自治州、阿勒泰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区、博尔塔拉自治州;第二类,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州直属县(市)、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自治州;第三类,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

2.集中化指数

由聚类谱系图(图1)可知,可将全疆15地州划分为3个类型。为确切地反映所划分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状况,反映全疆各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和特点,运用各指标的集中化指数表示不同类型区对20个指标的相对集中和优势程度。

结合新疆的具体情况,本文主要计算土地面积的集中化指数,指标反映了不同类型区在消除土地因素的影响外,对某项指标的集中和优势程度,即某项指标在该类型区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状况。其中,土地面积的集中化指数越大,表示某类型区对该项指标越具有优势,该方面的发展状况越好;土地面积的集中化指数

这里, 是k 指标相对于土地面积的集中化指数, 为k 指标在j 类型区的和; 为k 指标在全疆的和;分母为j 类型区的土地面积在全疆土地面积中的比例。

系统聚类的土地面积集中化指数AiL

四、实证结论

通过综合集中化指数对各类进行命名并分析。首先将各类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分为较好、一般和差;然后再根据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状况再细分,表示相对于该总体的生态经济水平,其经济状况偏好或滞后,生态环境偏好或偏差。

(一)生态经济发展较好、生态环境偏差型

主要包括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该类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各项指标的集中化指数都超过1,且远高于其他类型;在环境方面,人均水资源、有效灌溉面积,造林面积指标的集中化指数也较小,其他指标的集中化指数中等。综合看,该类型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较高,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居全疆之首,但是生态环境状况偏差,特别是土地资源状况较差,人口压力较大,一方面反映了该类生态环境条件差的事实,另一方面也表明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二)生态经济发展一般型

主要包括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自治州、阿勒泰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区和博尔塔拉自治州。该类大部分指标的集中化指数都接近或大于1,其中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受灾面积和人口密度各指标的集中化指数较大;而经济和社会指标的集中化指数相对较小,表明该类生态经济总体协调发展水平一般;虽在土地、水资源等资源环境方面具有优势,人口压力较小,但资源环境优势在经济发展中并没有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缓慢。

(三)生态经济发展偏差型

主要包括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州直属县(市)、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自治州。该类型集中化指数除造林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每万人拥有的教职工数指标大于1 外,其他各项指标集中化指数均小于1。表明该类型总体的资源环境条件很差,且人口压力大,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差。该类型区应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改变生态环境差―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更差的恶性循环局面。

第5篇

关键词:物流园区;区域规划;动态聚类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4-0031-04

一、引言

最近几年,中国各地区兴起了物流园区建设的热潮。然而,一些园区建成后却面临着闲置和经营困难的局面。此外,截至目前,中国物流园区区域规划仍缺乏明确的制定依据。这些情况向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区域物流园区的规划应以哪些因素为依据?中国各省区现有物流园区供给数量是否合理?对于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较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被认为是物流园区发展的必要基础[1]。房殿军通过总结德国物流园区发展的实践,认为物流园区数量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物流需求及基础设施条件相适应[2]。李春海等通过总结现有国内外区域物流园区规划的文献,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贸易货运量是确定物流园区数量的依据[3]。还有一些学者则运用因子分析法指出影响区域物流需求的关键因素包括区域生产、区域贸易、区域流通作业能力等几个方面[4]。

现有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指出区域物流园区数量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所引致的物流需求和区域基础配套设施相匹配[5],而对三者之间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目前尚为少见。笔者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物流园区供给数量、经济发展水平所引致的物流需求和物流园区发展所需基础配套设施水平这三类因素进行了数据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我国区域物流园区布局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此,笔者拟对我国物流园区的总体布局与数量规划进行一些尝试性探讨。

二、参数选取与数据处理方法

(一)参数选取及数据来源

1. 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物流园区供给状况。2006年底至2007年初,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国物流园区的建设和经营情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物流园区调查。该调查对全国各省区物流园区的供给情况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即各地区已建成的在运营物流园区数量、正在建设的物流园区数量、未来规划将建的物流园区数量和各地区物流园区总量(单位:个)。这四个指标分别从已建成、即将建成、未来将建以及总量四个维度来反映一个地区物流园区的供给情况。笔者采用这四个指标来衡量各省区物流园区的供给情况。数据来源为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调查报告》[6]。

2. 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物流园区需求状况。汪涛等运用因子分析法指出了影响物流市场需求的因素[7]。结合他们的研究,笔者选取以下指标来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物流园区的需求:2005年各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万元);2005年各地区国有及规模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数量(单位:个);2005年各地区国有及规模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总产值;2005年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亿元);2005年各地区农、林、牧、渔总产值(单位:亿元);2005年各地区货运量(单位:万吨)。以上数据均来自《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8]。

3. 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物流园区发展所需的基础配套设施状况。研究表明,物流园区的长期运作情况与所在区域铁路、航线、公路路网结构和密度以及政府配套基础设施的支持密切相关[9]。笔者选取了四个指标反映各地区的基础配套设施情况与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它们分别是:2005年各地区铁路营业密度(单位:公里/每公顷);2005年各地区内河航道密度(单位:公里/每公顷);2005年各地区公路密度(单位:公里/每公顷)以及2005年各地区财政支出总额(单位:万元)。以上数据来源为《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数据处理方法

1. 聚类分析的思路。聚类分析方法广泛运用于国内外经济、管理实践[10][11],但是目前国内将该方法运用于区域物流园区数量规划研究的文献还较少见。它是一种将分析对象按照其相似程度分类,并寻找不同类别事物特征的统计分析工具。聚类分析有三种具体方法,分别是系统聚类法(Hierarchical Cluster)、两阶段聚类法(Two-step Cluster)及动态聚类法(K-means Cluster)[12]。动态聚类法,即K-means Cluster,它具有动态性、简洁性和直观性的特征,笔者采用该方法对样本点进行聚类分析。K-means聚类方法的基本思路是:(1)初步指定聚类数目K,形成K个初始类中心点(或称凝聚点)。(2)计算所有样本数据点到K个初始类中心点的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EUCLID)。欧氏距离计算公式为:

其中:X为样本点;Y为初始类中心点;xi为样本点第i个数据取值;yi为初始类中心点第i个数据取值。根据欧氏距离最小的原则将所有样本分派到各初始类中心点所在的类,形成一个分类方案,完成一次迭代,并计算出各类中样本变量的均值,得到各类的重心。(3)将各类的重心替代初始类中心点,形成新的类中心点。(4)重复步骤2和3,直到分类结果达到指定的迭代次数或迭代收敛程度。(5)最终形成K个类别。

2. 数据量纲的处理。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处理数据时,同一样本不同指标之间量纲的差异会影响聚类输出结果的有效性,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根据样本数据特征采取去量纲处理。笔者采用的是Z-scores方法使数据标准化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无量纲数据。

3. 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聚类过程中指标的选取很重要,并非引入的指标越多越好,无关指标的引入,会降低聚类的准确性。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笔者对参与聚类分析的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ANOVA),只有通过F检验和P检验的指标,才被认为对聚类效果有显著影响。

4. 分析软件。笔者聚类分析所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14.0。

三、聚类分析

(一)各地区物流园区供给状况的聚类分析

由于各地区物流园区供给因素四个衡量指标的单位统一,量纲一致,因此不需要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就可直接对数据进行K-means聚类,将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物流园区供给分为三种类型,各类型聚类中心点情况如表1第四、五、六列所示。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物流园区供给类型见表4第二列所示。

聚类结果和各类型的中心点属性显示:在全国31个省区中,江苏省属于区域物流园区供给量最大的省区类型;北京、天津、内蒙古、浙江、广东等8个地区属于省际物流园区供应量居中的类型;上海、河北、山西、黑龙江等22个地区属于省际物流园区供应量较少的类型。参与聚类的四个指标的ANOVA分析结果如表1第二、三列所示,表明四个指标在各种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准确。

(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物流园区需求状况的聚类分析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物流园区需求因素所涉及的六个指标单位量纲不一致,因此对所有数据先运用Z-scores方法进行标准化后再聚类。运用标准化后的数据将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物流园区需求分为三种类型,各类型聚类中心点情况如表2第四、五、六列所示。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园区需求类型见表4第三列所示。

聚类结果和各类型中心点属性显示:在全国31个省区中,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四个地区属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物流园区需求量最大的省区类型;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湖南等11个地区属于物流园区需求居中的省区类型;北京、天津、内蒙古、吉林、江西等16个省区属于物流园区需求量最少的省区类型。参与聚类的六个指标ANOVA分析结果如表2第三、四列所示,表明各指标在不同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准确。

(三)各地区配套基础设施状况的聚类分析

由于各地区物流园区发展所需配套基础设施因素所涉及的四个指标量纲不同,因此在进行聚类分析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去量纲处理。对所有数据运用Z-scores方法标准化后将31个省区的基础设施状况聚类成三种类型。各类型的聚类中心点情况如表3第四、五、六列所示:其中第一种类型的省区区域铁路、公路、航道里程密度最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最为丰厚,物流园区发展的配套基础环境最优越,这一类型省区包括上海、江苏、广东三地(见表4);第二种类型的省区区域铁路、公路、航道里程密度较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较为丰厚,物流园区发展的基础配套环境较好,这包括北京和天津两地;其余的河北、山西、内蒙古、浙江、山东等26个省区属于第三种类型,即区域内铁路、公路、航道里程密度最低,地方政府能提供的财政支持较少,物流园区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参与聚类的四个指标的ANOVA分析结果如表3第三、四列所示,表明四个变量在各种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准确。

四、聚类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将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物流园区供给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与物流园区需求状况、物流园区长期发展所需的配套基础设施状况的聚类结果综合起来进行比较(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中国物流园区区域规划与布局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聚类结果的比较显示:中国省际物流园区的区域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物流园区需求不匹配问题突出。一些省区的物流园区供给数量相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园区需求明显过剩,如北京、天津、内蒙古、甘肃等省(市、自治区);与此同时,广东、浙江、山东、上海、四川等地,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物流园区的需求比较迫切,但当地物流园区供给相对滞后。

聚类结果显示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物流园区发展所需的配套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政府能为物流园区提供的支持力度较弱,制约着园区的良好运作和长期发展。如表4第四、八列显示,中国仅上海、广州、江苏、北京、天津五个区域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政府财政力度较大,其他26个省区的铁路密度、内河航道里程、公路状况以及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等物流园区长期发展所需的配套基础设施都属于第三类,这种环境将导致园区建成后在运作的效率和成本上遭遇硬件瓶颈,导致园区经营困难。这也是中国目前大量园区建成后发展不顺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总结

笔者通过对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物流园区供给、经济发展水平与物流园区需求、物流园区发展所需的配套基础设施条件数据的聚类分析,量化了区域物流园区布局的要素,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中国物流园区区域布局存在的问题,并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了解决思路。尚待研究的问题是:由于此次发改委的物流园区统计调查数据没有统计包括各个物流园区的规模、设施状况等指标,随着对中国物流园区统计调查的不断完善,应将这些指标纳入模型考虑范畴。

参考文献:

[1]Tsai,M. C.,Su,Y. S. Political risk assessment on air logistics hub development in Taiwan.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2]房殿军.德国物流园区规划方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2).

[3]李春海,缪立新.区域物流系统及物流园规划方法体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4]范辉政.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统计研究,2006,(7).

[5]王洁,陈功玉.对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现状的思考[J].物流技术,2007,(8).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重点研究课题报告课题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调查报告[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5).

[7]汪涛,连玮佳.我国物流市场的区域差异分析[J].物流技术,2006,(9).

[8]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9]Tsai, M. C., Wen, C. H., Chen, C. S., Demand choices of high-tech industry for logistics services providers-an empirical case of an offshore science park in Taiwan[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7:617-626.

[10]David R. Anderson, Dennis J . Sweeny, Thomas A.Williams. Statistics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M]. Thomson Press, 2005.

[11]Joseph F. Hair, William C. Black, Barry J. Babin, et al.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M]. Pears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ress, 2006.

第6篇

关键词:政府行为;政府干预;经济发展

一、政府行为的概念和分类,以及分类特征

(一)政府行为概念及其分类

政府行为是一国政府代表国家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政府行为常被定义为政府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不同国家的政府行为方式存在着差异,但都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关键作用,包括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制定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收缴财政收入和制定再分配政策等。按照“积极”和“消极”干预市场的观点大致可以将政府行为分为三类。即有计划地进行经济赶超为目的的赶超型政府行为、公平和福利为目的的社会福利型政府行为和以尽量接近完全竞争市场为目的的自由竞争型政府行为。每一类型的政府行为都与采纳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都有其特点。

(二)以有计划地进行经济赶超为目的的赶超型政府

选用这种类型政府行为的国家大都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市场调节机制不健全,无法完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因此,需要较为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来补充。采用赶超型政府行为的政府通常对国家经济进行指导性的干预,积极推动出口,相信通过有力的政府行为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初期能够取得巨大进步,在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效果明显,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生产力提高与政府干预程度过大产生矛盾时,政府干预市场将阻碍资源的配置,这时就需要对政府干预程度和领域进行适度的调整和修改。属于这类行为方式的国家有印度、东亚以及一些拉美等国,代表国家是印度。当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印度总理尼赫鲁认为必须要采用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才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并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因此,在尼赫鲁时期印度政府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进口替代、实施有步骤的计划经济和以公营经济为主的公私混合所有制经济。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80年代末印度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对矛盾,印度政府调整了政府干预范围,设定经济改革目标为“印度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大力吸引外资和推行国企私有化。这次政府行为的调整给印度经济发展带来了春天,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果。

(三)以公平和福利为目的的社会福利型政府

采用这种类型的国家多数市场经济发展充分,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对较为稳定,且市场主体都能够较好地遵守市场秩序,让市场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政府将投入更多精力用于实现社会公平,并且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这种类型的代表国家有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其中德国是典型的代表国家。德国政府推行市场的自由竞争,但严格控制市场垄断行为。政府建立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对伤残、意外事故和失业等情况的保障制度制定的相当完善,社会保障范围较广。德国政府还重视工会制度,做为解决劳资矛盾的主要途径。但是这一类型的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压力过大,政府财政供需矛盾突出。适度收紧福利支出,平衡财政收支是社会福利型政府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

(四)以尽量接近完全竞争市场为目的的自由竞争型政府

这一类型的代表国家是美国,政府相信市场能够完全发挥资源的配置作用,政府的干预程度减到最低,政府仅仅在一些重要的行业进行有限的干预,仅保留较少的、规模不大的国有企业,同时建立相当健全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行为。与以公平和福利为目的的社会福利型政府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这类型政府财政再分配的资源很有限,社会保障和福利较少,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和自由竞争。美国的政府管理模式同样存在问题和缺陷,充分的自由竞争导致贫富差距较大,社会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失业,例如2008年的美国经济危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过快上涨,给美国财政带来较大的支出压力,因此需要适度调整政府行为,平衡社会关系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二、影响政府行为模式选择的因素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

各国文化存在差异,文化影响着国家行为的选择。欧美国家崇尚自由,由此发展起来了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同时,欧美国家认为人性本恶,法律法规从严约束当权者的施政行为,以减少,影响个人自由。而政府官员面对较为严格的管理监督政策,也会选择较少作为。因此,欧美国家倾向于选择自由竞争型和福利型政府。而亚洲国家崇尚儒家思想,形成了集体主义和崇拜权威。亚洲国家更加依赖政府的管理,很多管理诉求都投向政府,因此,亚洲等国家更适合选择赶超型政府管理方式。不同的政府行为都受到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社会文化的变化,政府行为自然也要随之调整。80年末的印度政府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经济变化之后的政府行为的改变。

(二)国家的民主政治进程

欧美国家大都选择资本主义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资本主义推崇民主制,个人的利益受到保护,在政府行为的选择上也就更倾向于由市场进行资源调节支配的自由竞争政府和福利型政府。而部分亚洲、拉美等国是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状态中解放后成立的,国家管理思想中还残存一定的政权统治元素,在推行民主政治方面相对落后,国家更容易形成较多干预的政府管理模式。民主政治与经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民主政治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经营者更愿意在政治稳定且自由的环境里投资发展。而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也会要求政治扩大民主范围,使得政治能够与经济相互协调。而民主政治决定了政府行为,也就是经济发展与政府行为的选择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由低到高,也就同样要求了政府干预市场的程度要由强到弱,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状况。

(三)现代化发展程度

现代化的发展程度说明了国家生产能力的大小,间接地决定了市场的发展程度和经济制度的健全程度。欧美国家开展工业革命较早,早在18世纪70年的英国等欧洲国家就开始了工业革命。发展到今天,欧美等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了,相应地市场经济的规范程度也很高,政府完全可以信赖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因此,政府减少了对市场的干预程度。而部分亚洲和拉美等国家工业化起步晚,现代化程度低,市场经济秩序还不稳定,完全依靠市场调节经济不可能,也不现实,必须要依靠一定的政府干预,才能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同样,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府可以信赖市场的调节作用,这时,可以减少政府的干预程度,实行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行为,适应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不同国家间政府行为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的历史文化、民主政治和现代化水平都影响着政府行为的选择。总之,选择一个合适的政府行为,就是要适应国内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作者单位:西安统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陈艳利,赵红云,戴静静. 政府干预、产权性质与企业脱困[J]. 经济学动态. 2015(07)

第7篇

一.市场结构:市场结构的分类和特征,竞争和垄断的关系,不同市场结构的区别,行业进入壁垒的概念和分类,行业退出壁垒的概念和分类,市场结构的衡量,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区别,交易费用的概念,博弈论基本概念,纳什均衡的含义。

二.市场行为:企业定价行为,企业促销行为,企业兼并与收购行为,企业技术进步的形式和影响因素,企业多样化经营行为,企业纵向一体化行为。

三.市场绩效:市场绩效目标的多元化,市场绩效的衡量方法,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市场失灵的原因,外部性的含义。

四.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和实施手段,政府管制与放松管制,反垄断政策。

第二部分产业结构

一.产业成长与演进:产业分类方法,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

二.产业关联:产业关联的实质与方式,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概念,生产波及效果的分析。

三.产业结构政策: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支柱产业支持政策,衰退产业援助政策,幼小产业保护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安全,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三部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增长的模式,制度变迁的概念,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工业化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二.经济发展的内在与外在因素:资本形成,人力资本形成,基础设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三.经济发展战略与策略: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税收政策,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策略,通货膨胀与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关税与贸易保护,汇率与外汇管理,外资利用与外国直接投资,国际发展援助,对外债务。

四.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的概念、类型和特征,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空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扩散,区域经济发展途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区划,区域分工,区域经济联系,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形象设计,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第四部分城市经济与管理

一.城市化与城市体系;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城市职能与规模,城市经济区的结构与功能,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与基本形式,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化道路,城镇体系的形成、特征与类型,中心城市的类别和作用。

二.城市经济管理问题;就业与失业,人口流动与增长,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地价评估,城市土地利用,住宅的流通与消费,城市住房改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城市环境经济,城市经济开发区建设。

三.城市财政与城市金融;城市财政的职能与作用,城市财政的收入与支出,城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作用,政策性银行的运作,商业银行的地位和职能,城市其他金融机构,证券市场的特征和基本功能,证券市场的监管,城市金融市场的运作,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国际金融市场及其分类,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性质和作用。

第五部分管理学原理

一.管理组织设计:组织的概念和作用,组织设计的策略,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组织中的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习型组织,扁平化组织,管理幅度分析,职务设计,集权与分权,授权分析,组织变革,流程再造,现代企业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

二.计划与决策方法: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计划流程,现代计划方法,目标管理,决策的定义与类型,确定型与非确定型决策,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决策树分析。

第8篇

关键词:内蒙古 偏离份额分析法 产业结构 竞争力

在部门和地区发展均衡的假设条件下,地区的经济增长是由资本积累、劳动增加、技术进步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劳动和资本就会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和地区向生产率高的部门和地区转移,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钱纳里等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各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中发现,随着经济的增长,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我国经济学家在研究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时也发现类似的规律,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地区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区域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均衡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就我国来说,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有目共睹。而对于一个省区来说,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内蒙古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内蒙古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为了促进内蒙古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各地区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差异问题,从而协调内蒙古经济整体发展。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Analysis)是西方区域经济研究中应用广泛、相当注重实效的方法,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oBo克雷默(Daniel・BoCreamer)于1942年提出的,后来由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等人在应用中作了进一步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外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将计划期间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标准区(标准区是指在比较过程中所选取的参照量)做比较,能比较准确地确定区域内各部门或产业的发展状况与标准区相关部门或产业相比竞争力的大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thenationa1 growtheffect)、产业结构偏离分量(theindustria1mix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theshift share effect),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用关系式表示如下: 区域经济增长总量=地区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地区份额分量是在计划期间内,特定区域如果与标准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例增长,到计划期末应增加的量。结构偏离分量是指各区域的经济部门在假定按标准区相同部门的相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产量,与相应的经济按标准区经济整体相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总量之差。竞争力偏离分量指区域计划期末实际达到的经济量,与该区域经济在假定按标准区域相应经济的相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总量之差。

二、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

本文选取了2001~2005年内蒙古及其所属的12个地区的数据为样本,采用偏离份额方法进行计算并据此加以分析。 三、主要结论和建议

根据上表计算结果可以得到,产业结构偏离因素为正的有6个盟市,竞争力偏离因素为正的有5个盟市,产业结构偏离因素为负的有6个盟市,竞争力偏离因素为负的有7个盟市。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将内蒙古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三种类型。

(一)产业结构偏离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正

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属于这一类型,这种类型特点是产业结构处于优势地位,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同时竞争力因素也处于优势地位,最终导致该地区的实际增长额大于假定地区的增长额。

(二)产业结构偏离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

呼伦贝尔市属于这一类型。该类型特点是,产业结构因素处于优势地位,而竞争力因素处于劣势。如:呼伦贝尔市实际经济增长份额小于假定地区的经济增长份额,总偏离额为-95.90亿元。其中,产业结构的贡献份额为0.01亿元,竞争力因素的贡献份额为-95.91亿元。而呼伦贝尔市实际增长份额小于假定地区的增长份额,其原因是竞争力因素的负向作用大于产业结构因素的正向作用。

(三)产业结构偏离为负,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

赤峰市、通辽市、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属于这一类型。该类型的特点是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都处于劣势地位,使得该地区的总增长额小于假定地区的经济增长额。

从以上分析可知内蒙古近几年经济增长的速度较慢,是由于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的负向贡献造成的。全区产业结构偏离因素和竞争力偏离因素均为负的有6个盟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蒙古经济的增长。因此,要加速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增长就应该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因素这两个因素着手,制定出符合本地区资源禀赋特征的产业结构政策,使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只有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才能缩小地区间经济增长的差距,促进全自治区经济的协调、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2]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毛健.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4]于素慧.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社科纵横,2002,(4):44-45.

[5]卢中原.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1996,(7).

[6]周起业.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9: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