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2 16:37: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创新实践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本文就大数据带给影视艺术产业的深刻变革与长远影响这一趋势,针对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人才应具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多学科知识结构和多元文化背景、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等特征,提出了树立大学科意识,实施跨专业教育;探索项目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产业互动,注重应用性培养;关注技术革新,构建新型平台的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影视艺术;人才培养
一、大数据带给影视艺术产业的深刻变革与长远影响
“大数据”是高科技时代的产物,是借助网络软件工具与高科技智能技术分析出复杂数据的集合群。它的强大功能和智能性不在于获得数据的表层信息,而是在对数据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数据属性的内在关联和隐含信息,通过专业化处理让庞大的数据群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1]互联网作为大数据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和平台,网络音频、视频、图像、数字和一些公共交互平台层出不穷,在国家“互联网+”的重点工作指引下,中国大数据时代已经提前到来,并正在服务于信息化时代下的现代产业。大量微量数据作为影视艺术的新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大数据时代的强大功能下,不断革新着传统影视艺术行业的制作模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电影操作模式,即通过数据信息深入分析受众的需求,对市场进行充分预估,再以市场为目标生产和推广电影,进行衍生开发,实现产业价值。这种新型的制作模式是对传统制作模式的扬弃,是市场竞争发展的需求,也是未来影视产业发展的方向与生存根基所在。以网络电影制作为例,当下热门的网络大电影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趋势持续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抓住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满足了现代网络社会和时代特征的发展趋势。从网络电影的制作过程来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根据大数据分析对电影进行的设计和生产。有数据表明,仅2014年一年,全网上线网络大电影450部,率先提出“网络大电影”概念的爱奇艺top20总分账票房601.6万。而到了2016年,网络大电影市场规模达10亿,爱奇艺top20总分账票房达1.98亿,在三年内增长了32.9倍。按照此增长趋势,预计到2017年底,整体市场规模或将达到30亿元。当今社会的发展已趋于媒介化,网络等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拓展了影视艺术传播的途径和范围,也赋予了大众更多的选择自由,受众从大众化、被动的客体逐渐变为个性化的主体。尤其是互联网催生出的“网生代”,已成为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主体受众,由“网生代”受众的观影心理、观影趣味和观影行为集成的大数据,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数据全面反映了用户导向和内容导向。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在关注大数据给影视产业带来颠覆性影响的同时,还必须客观的认识到,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并不是万能的,只能作为创作生产和项目运营的参考依据,它解决不了影视创作中的艺术性问题。如何在结合“互联网+影视”背景下实现影视产业数据化、市场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影视产业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这对影视艺术研究和影视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命题。
二、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人才需求特征
目前,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网络媒体公司等影视产业对影视专业人员的需求非常大,市场十分广阔。但就人才需求的质量及拥有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来看,仅仅掌握制作技术已无法满足影视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大数据时代需要能真正适应数据化发展与应用,具有运用大数据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独特个性的复合型人才,影视艺术人才在大数据时代呈现出以下特点:1.具有把控产业发展趋势,自觉开展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下,“双创”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影视产业领域也不例外。影视产业的“双创”工作,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将成为影视产业发展的核心,在未来影视产业的发展中,具备自主创新思维和艺术创新、创造能力的影视人才,才能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拥有可持续的发展力。2.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与实践能力。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影视作品的创造必须兼顾艺术与科学,艺术专业理论修养奠定了影视作品的质量基础,而实际的作品创作,以及互联网时代媒介的技术性要求以及影视创作的经验性,需要这门学科不断通过实践提升专业技能,专业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是对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3.具有宽广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和多元文化背景。影视制作涉及多个专业领域,跨越多个学科。影视创作更是艺术的集体创作,打破“隔行如隔山”的传统行业模式,拥有跨界思维,掌握多学科知识,深入了解中西、地方、民族等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成为复合型人才的显要特征。[2]这也是影视创作的源泉和不竭动力。4.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影视艺术作为传承文化形态的载体,必然要求创作主体具备相应的文化良知和文化使命感,并成为影视文化的生成者与建构者。因此,具有良好的媒介素质,恪守传播功能职责,担负起文化责任,是对影视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影视产业的从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不忘初心的敬业精神,这样中国文化才能得到大力传播,走向世界。
三、影视艺术教育的创新实践
数据技术加速了影视行业的改革,面对影视艺术瞬息变化的技术更新和产业环境,高校需要更加冷静地思考什么样的专业人才能真正适应时代需求。影视艺术教育要在遵循影视艺术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找寻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平台,探求有实际意义的创新。
(一)树立大学科意识,实施跨专业教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打通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影视艺术教育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打破学科框架,树立“大学科”意识,以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知识结构来拓展影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学科设置上由艺术学向哲学、经济、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范畴拓展,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作用和效能,完善影视艺术教育学科体系,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理论,加强人文修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传统影视专业课程设置的缺点是过于单一,影视艺术教育应逐步实施跨专业模式,在教学和实践内容结构的设计上趋向综合、融通与互补的特点,加强专业相关课程的联系性,科学设置学科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影视教育课程体系。[3]目前我国影视艺术教育单位多为综合类大学,学科设置完整,有助于扩宽影视艺术专业通识平台的基础课程,实现专业内外的跨专业教育,如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课程设置应结合新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影视制作、编导、摄影影像等专业要实现知识融汇贯通,音乐、舞蹈、美术、传媒等艺术学科可互选课程。
(二)探索项目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项目合作能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在影视艺术人才培养上具有突出优势。第一,项目机制立足合作企业,按照市场的标准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要求,有利于学校明确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教学,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第二,项目合作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环境中释放出来,为其提供了多维度的实践空间。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调动学生的创作灵感,促进其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真正缩短学生与社会的对接周期,从而为培养市场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储备力量。第三,项目合作不仅让学生参与进来,还能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进来,在实施过程中强化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其对影视艺术教育的认识,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第四,高校通过项目合作机制与企业积极互动,能建立有效的大数据交流平台和数据资源库,提高双方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时代拉近了市场与高校的密切联系,影视艺术教育应当积极地与业界对接,面向社会、面向产业,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为此,学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探索项目建设机制。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共同制定教育教学项目计划,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共同努力完成项目的制作,促进教学成果的快速转化与推广,帮助高校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企业可以对学校的项目提出要求和建议,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行业背景,不断拓宽的市场为学校提供支持,通过深度参与项目掌握和对接人才的情况,吸纳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有效地推动企业发展。[4]
(三)加强与产业互动,注重应用性培养
影视艺术教育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根据影视的高新技术、艺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实训内容。寻找更多与业界沟通的渠道,如到企业参观、访问、座谈、实习,加强与产业的互动,以产业需求带动教学,让教学更加贴近市场。现代化影视教育不仅要求全面的知识结构,还体现在技术手段上,要让学生掌握先进的影视技术,就要加大影视设备投入,整合教学实验资源,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强化学生对影视制作、数字影像拍摄、网络音视频采集等相关专业技术的掌握。当然,影视艺术的应用性不能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的培养,艺术修养和文化责任的提升,甚至大数据时代的新运营方式都应该在教育教学中体现,才能满足影视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关注技术革新,构建新型平台
在数据技术时代,教育方式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获取知识的路径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网络媒体和在线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学习将成为今后主要的教育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维,学会使用网络交流评价工具,更多地获取在线电子资源与社会信息资源,找到适宜每名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定制出更符合个性化发展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措施。大数据技术也会为教师提供关于学生的性格特质、学习习惯等信息作为研究依据,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实施针对性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技术的革新不仅影响着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还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而微课、慕课(MOOC)、翻转课堂、创客模式的兴起,使得“没有围墙的校园”成为可能。在大数据的推动下,高校将进一步向社会组织和企业开放。如何运用广博的数据信息和资源,加速对学生个性化教育目标重构,深化教学改革;如何实现与企业无阻交流,协同创新,构建新型的教育平台,影视艺术教育还面临着很多实践性的问题。大数据时代为影视艺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将影视艺术教育带入一个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李梅.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模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6(09).
[2]喻琢,万丽.全媒体环境下高等影视艺术教育的技能缺失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3(4).
[3]王艳玲,王一博.“互联网+”态势下高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新常态[J].电影评介,2015(20).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创新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有创新,才会有进步;有进步,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以下我们就以科技型企业-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对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实践加以研究。
中控集团是一家以创新为立身之本的企业,自1993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创新之路。中控始终把科技创新当成企业的生命线,在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方面处于国内同行前列。在国内第一个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双机热冗余DCS系统;率先开发生产了无纸记录仪;第一个尝试把以太网技术应用在工业场合;推出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的整体解决方案,第一个推出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
也正是因为创新上的成功,中控集团的产业规模也从最初的几十万元,发展到目前的30亿元。产业方向从原有的单一流程工业自动化领域拓展到公用工程信息化、装备自动化、新能源等领域。公司下辖15个子公司和1家研究院、全国分区域设有16个分公司,并在印度、越南、巴基斯坦设有办事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并已成功进入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已成为国内一流、产品门类齐全的自动化综合性集团公司。企业也得到政府部门的各种肯定,获得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创建示范单位"等多种称号,可以说,中控集团是创新比较成功的一家企业。
分析中控集团的创新实践,中控集团创新成功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
一、 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阶段的研发创新体系
一个企业必须建立适合发展的研发创新体系,一个企业的创新体系不能一成不变,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研发体系也必须进行创新,以保持产品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活力与源泉。
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控通过创新体系建设,紧紧把握自动化行业的趋势不断创新,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可从图1.1得到直观的体现,即整个建设过程可以分为初创阶段、调整阶段、成长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
1993年到1996年的初创阶段,当时整个中国市场的自控产品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这些产品价格高、维护难,导致一般的企业根本没有能力购买与应用,严重影响了传统产业的升级进程,同时本土相关自动化公司的生存空间被日益压缩,在这样的背景下,寄望于"产业报国"的中控以20万元资金在浙大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开始创业,在当年(1993年)在国内首先推出了1:1热冗余DCS系统;1994年又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无纸的记录仪,而到1996年推出国内第一块现场总线圆卡时,公司销售额已经由40万元增长到了近1000万元。
1997年到2000年的调整阶段,随着市场份额扩大及客户需求变化,四个分散的开发部门已经不能及时有效整合公司技术力量进行重大的技术攻关,这导致了公司又一次重大的创新体系调整,即于1999年成立了技术中心。在这过程中,中控,打破了国外大型跨国企业的垄断,并第一个把现场总线技术应用于隧道的监控。从2000年开始,中控又第一个把以太网技术应用到工业控制领域,着手制定工业通讯的国家标准。
2001年到2006年是成长阶段,在这过程中,为了把基础应用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更好地进行动态组合,中控于2003年把原技术中心折分为技术中心和产品中心,技术中心任务是前沿技术、共性技术等研发,产品中心任务是产品开发、完善等工作。此次调整加快了公司从1亿元产值到10亿元产值的突破,当公司产值超过10亿元后,整个产品体系和技术体系都成了复杂的系统,公司通过整合内部研发资源建立了集团层面的研发中心,统领全集团的技术创新活动,并于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尤其重要的是2005年中控把EPA国家标准上升为中国第一个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自动化国际标准。
2007年至今是公司的快速发展时期,针对公司规模的又一次突破预期,中控随之也构建了更为全面的中央研究院模式。研究院作为前瞻性技术和产业的研究机构,对整个集团的发展起到牵引和驱动的作用,因此把研究院定位为:战略研究中心、资源整合平台、新产业孵化器、复合人才培养基地。
创新体系的建立从组织上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实施与创新成果的产出。
二、建立良好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建设一个良好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是企业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中控尊重自主创新的客观规律,倡导自主开发形成一种创新的张力,针对普通研发人员、核心研发人员、技术带头人三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实施三轮驱动的人才激励机制,结合三层次人才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创新激励。对普通研发人员在给予良好薪酬待遇的同时提供各类培训,给予技术、营销、专业和管理等方面的多轨晋升通道,对于技术带头人和骨干研发人员,通过股票期权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并保持核心团队的长期稳定。对于技术带头人给予首席科学家待遇。
三、建立有效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创新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惟一源泉。只有创新,才能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也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反过来,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给创新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中控在1994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无纸记录仪,却没有形成垄断地位,仿造的非常多,虽然市场上占有率全国第一,但是比例不是很高。中控第一个开发出来而现在没有形成垄断的局面,关键是忽略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因为当时知识产权保护内外部意识都不强)。这样在1995、1996年以后,同类的产品就冒出来了,虽然中控技术最领先,但还是有很多的市场被人家占领了。正因为有了这一经历,中控的知识产权工作也经历了觉悟到认识、再到高度重视的过程,从最初的简单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保护,到现在"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工作思路,一整套完整的 "集中管理、分散控制"以及采标与制标相结合的知识管理体系。将知识产权工作提升到公司发展的战略高度的过程。目前中控已拥有各类专利334项(其中发明专利214项),软件著作登记权223项。主持制定1系列8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参与制定11项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效的促进了创新并给创新工作提供了保障。
综述
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企业的生存根本,有效创新体制、人才体系、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建立是技术创新成功实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海英.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9):16-18.
关键词 创新竞赛;应用创新人才;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109-02
1 前言
我国的高校在不断地对学生参加创新竞赛进行研究和探索,对学生的培养和教学的改革也产生不少研究成果,扩展了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国内各高校[1-2]已经普遍认识到创新竞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中的重要性,都在分析开展创新竞赛的作用与意义,讨论在开展创新竞赛过程中相关的管理措施、激励机制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内容。
国外主要国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3],但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外大学都强调学术自由,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通过寄宿制和导师制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的高校应借鉴国外的经验,优化校园校舍环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在加强师德建设、校风建设的同时,要在实验、实习和实训条件和学习生活娱乐的硬件设施方面增加投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和良性的、能促使学生更好成长成才和成熟的环境。
重庆市教委积极组织重庆高校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方面迈出扎实的步伐。以创新竞赛为切入点,从利用创新竞赛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创新竞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的重要意义。
2 创新竞赛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从科技创新协会动员学生报名参赛,到校内预赛、地区竞赛、国家级竞赛,这是一个坚持和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在竞赛的整个过程中,系统地把学生学习的多学科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创新兴趣,养成严谨求实、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吃苦耐劳的科学态度。总之,竞赛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竞赛知识有效结合,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科技创新协会鼓励学生参赛 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动员学生参赛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在准备阶段,科技创新协会动员学生参赛,通过橱窗、展板等形式,展示历年竞赛的作品,介绍作品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案,播放历年竞赛视频、图片等来激发学生参赛兴趣,鼓励更多的学生报名参加创新竞赛。
面向竞赛学生提供培训 报名参赛的学生由科技创新协会统一安排指导教师团队对其进行培训,学生根据竞赛的要求自己设计作品,从设计原理、设计方案等方面进行校内预赛,评选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根据竞赛经费的实际情况,优先选出前几名参加地区竞赛。
加强竞赛技能指导 学校通过开设培训课,分模块对学生进行长期竞赛培训,主要对参赛作品的功能、设计、结构、工艺制作、性能价格比、先进性、创新性进行多方面训练指导。根据竞赛的要求,地区决赛时要提交说明书(论文)、设计图纸、视频等资料,说明书(论文)撰写质量直接关系创新竞赛的成绩,加强论文撰写的规范性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在竞赛过程中,每个小组由指导教师指定一位组长,由组长将各个阶段的竞赛任务给组员分工,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工作,团结协作,使竞赛顺利进行。
积极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搭建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然而,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教师是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重要。
3 加强竞赛师资队伍建设,为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质量保证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必须有大量的既能承担理论教学又能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专业技术过硬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保障。学校制定教师外出去企业培训的政策,由学校或者教师自己联系外出培训单位,去企业或者科研院所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对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制定青年教师导师制 要更好地实行创新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学校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而青年教师则是学校的未来。为青年教师选择副教授职称以上的大学教师或者工程师作为他们的导师,发扬“传、帮、带”的教学和科研带头作用,对青年教师科研、教改等方面给予指导,让青年教师更好明确发展方向和提高自己的科研、教改方面业务水平。鼓励竞赛指导教师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促进教学,全面提升竞赛水平。
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 教师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术会议、培训能指明工作方向。为支持学校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紧跟国际学术前沿,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学校鼓励和会议相关的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培训,得到名家的教诲,是自己业务发展的动力。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是由于他们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的追求,一辈子的矢志不移,是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如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和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笔者在工作中注入新的活力,在竞赛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的启示有关。同时,学术会议和培训对笔者教改项目的成功立项和教学课堂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启发。
4 建立宣传和交流平台,为良好的学风建设提供条件
为了进一步加强创新竞赛的宣传,学校设置创新竞赛QQ群,开设宣传模块,包括竞赛种类与类别、竞赛时间、历届竞赛的基本介绍,学生竞赛成果展示,竞赛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学历、研究方向、教学研究成果等基本团队情况介绍,让学生能全面深入了解各类科技竞赛。
创新竞赛使那些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实践环节感兴趣,尤其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他们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通过赛前的培训及大赛的洗礼,各个方面更加成熟。这些学生的成才也对低年级的学生产生良好的辐射作用。
5 开展创新竞赛,促进教学方式改革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竞赛的过程中发现,竞赛知识涵盖了多门课程的知识,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广,并且要求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运用。在教学方面可以做以下教学改革。
优化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中开设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这门课程重点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需求,增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题目要求实时性,能够给实际生活带来便利的设计。学生自拟题目,在这门课程中设计方案。
在原来传统的课程设计基础上增加创新专题 创新专题提高了设计的趣味性,扩大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选择面,增强了学生做课程设计的积极性。课程设计操作流程可以借鉴竞赛赛制,让几个学生一个组,指定组长,调动组员积极完成课程设计内容。在课程设计考核环节也可以借用竞赛答辩模式,调动组员的积极参与性。通过实践证明,优化培养方案、增加创新专题,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很好地促进了教学方式改革。
6 开展赛后总结
学生在比赛过程中,通过和兄弟院校交流,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比赛结束后,指导教师要求每位参赛学生写一个总结交给老师,总结围绕整个竞赛的亮点、不足和后续竞赛需要改进的方面。指导教师将每位学生的总结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以便后续学生的参赛做参考。实践证明,这个总结养成了学生的赛前准备、赛后总结的良好习惯,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7 结语
积极开展创新竞赛,加强了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良好的竞赛成绩彰显了学校的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有益于学校办学成果和特色的宣传,有益于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高。努力培养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搭建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创新竞赛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良好的学风建设提供了可能,同时让指导教师受益匪浅。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教师2013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竞赛,荣获全国一等奖一项,重庆赛区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2014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荣获重庆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2015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竞赛,获重庆赛区一等奖两项。
参考文献
[1]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5-66.
[2]夏百战,吕D.学科竞赛对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7):167-169.
[3]裴文英.国外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2):79-81.
系统中药依循著名中药学家凌一揆教授“系统中药”思想,认为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品种、产地、采集、泡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综合学科,其涵盖了中药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中药品种品质与鉴定、中药药理毒理、中药物质基础与质量标准、中药泡制与制剂等内容的系统知识。根据该理念,实验项目的设置紧紧围绕中药鉴定、中药泡制、中药制剂、中药药理、中药化学等方面展开,并注重各学科专业技能之间的交叉融合,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系统的中药知识。实践创新围绕我校“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中药学创新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中药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根据该理念,采取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行导师制、推行毕业专题、设立本科学生科技基金等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专 业技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等,加强创新能力和科研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心对中药本科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适应了新形势对中药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我校从事中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构建了“一中心两阶段三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针对现阶段中药学术、学科、产业、事业等发展的需要,积极进行了新形势下中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构建出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中心两阶段三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图略)。一中心“一中心”是指从实质上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心。通过逐渐压缩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中心联合了全国33家单位、121位专家共同编写1套《国家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学实践教学创新系列教材》(共7本),构筑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中药实践教材新体系,在兄弟院校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和应用效果[10-11]。两阶段“两阶段”是指从时间上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专业技能培训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两个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以系统中药学为主线,以独立开展实验课的方式,将化学、药理、药植与鉴定、泡制与制剂等基础和专业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使学生系统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思维。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引入导师制,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为依托,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纵向课题及校企合作项目等为 支 撑,进行科研 训练,加 强 创 新 能 力 的培养。三层次“三层次”是指从内容上由课堂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和科研实践3个层次构成。课堂实验教学由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3部分组成。其中基础性实验含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等内容[12];专业性实验包含中药鉴定实验、中药泡制与制剂实验、中药药理实验、中药化学实验等内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融中药方药分析、中药品种品质与鉴定、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质量评价、中药泡制与制剂技术、中药药效与毒理等为一体的实验。实习实训由野外实习、生产实习、医院实习3部分组成,目前共有实习基地29个。其中野外实习主要包括药用植物高山实习、道地药材产地实习、中药鉴定标本馆实习等组成;生产实习包括中药泡制、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等工厂实习;医院实习包括医院药房实习、模拟医院实习、ADR及GCP的参观实习等。科研实践由学生科技基金、参加教师科研、毕业专题实习三部分组成。学生科技基金由学生自主申请课题,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实验研究;教师科研项目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从大二、大三就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毕业专题实习实行1人1题,导师全程指导,中心中期检查,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以此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13]。“一中心两阶段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多元化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搭建了“统一化、网络式、综合型”的实验教学平台
在目前实验教学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合,搭建统一化实验平台、网络式信息平台、综合型技术平台,满足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14]。统一化实验平台通过整合人力资源、设备条件,加强了理论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互通,加强了实验平台、技术平台、实习实训平台的互补,加强了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的互融。网络式信息平台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一方面不断改进网上选课系统,使学生真正做到网上预约实验、网上模拟实验、网上师生互动;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强化网络监督、考核评估。综合型技术平台充分利用我校中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成果,发挥科研技术对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多元化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大众化培养与精英教育相结合,打造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的综合型技术平台。
积累了“理念优先、捆绑集成、创新为重”的建设经验
理念优先理念是先导,理念要与时俱进。在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我校历来重视对实验教学理念的凝练,把实验教学理念放在优先的位置,以适应不同时期社会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创办之初的“早实践、多实践”到现在的“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无不都适应了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为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捆绑集成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采取捆绑集成的方式进行建设,具体来讲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将教改项目研究与中心建设紧密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中心建设过程中的思路理清;二是将学科建设与中心建设紧密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使经费能捆绑投入,综合集成进行建设,形成了高显示度、规模效益明显的教学实验大平台。创新为重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创新为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中心建设的目标。为此我们对原有的实验教学方面原有的人员、设备、实验室等资源进行了整合,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大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 的实验比重,增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建设以创新为主的实验室———图书馆式的实验室等。通过这些举措,把创新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 实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面对社会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在办学的数量和规模上发展迅猛,很多院校或专业的招生人数成倍或几倍的递增。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人们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设计人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点,也是根本任务。这几年来,教育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下,特别是专业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得到根本和有效的解决。一些理论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所以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市场需求,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进行实践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独特的学习机会,它的教学计划集中针对学生的智能和实践。它提供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以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甚至是发明创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2 创新性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高校实践性专业教育有异于其他学科教育,除了注重对学生个性创造和知识能力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对学生技术能力、市场及行业运作经验的培养。对于高校技能型教育而言,是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扎实的实际操作技能。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认识目标。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飞跃;了解国内外发展动向,熟悉本专业的各项工作,并对本专业在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业务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教学,全面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综合全面设计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关专业技能。
(3)道德品质目标。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思想理念,形成立足专业、心系公众、关心社会、献身国家的价值取向。
3 创新性实践教学的开展形式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对人才的成长与成熟有重要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与方法才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专业的感悟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有效作用呢?
(1)把项目引进课堂,让学生走入市场。技能型的教学应以创新观念为第一要求,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中,在贯彻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同时大胆创新。把一些实际的招标项目、课题引入课堂,让课程转为课题,将作业变成实践;使实践与教学接轨,营造一种虚拟的竞争氛围。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作业式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强调课题的“原创性”。充分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思维,杜绝一切抄袭的行为。以真正的社会实践代替虚拟作业练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专业的动力更强、目的性更明确,对社会的需求能深入了解,专业学习更有针对性、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缩短了毕业生与社会接轨的时间,大幅度提高就业率。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外,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强调教学效果。以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让他们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检测自己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程度,查找差距,再加以针对性的学习与提高。
(2)把企业引进课堂,把教学放在现场。为更好地实现“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岗位所用”三所对接,使学生真正明白并掌握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水平,我们的做法是:各专业按照职业能力确定培养目标,根据项目过程重构课程体系;每门课程按照项目过程分为多个学习情景,每个学习情景与企业一起设计开发,将典型的工作过程进行教育整合,将其涉及的知识、技能、企业的管理和职业素质融合在一起,开发学生学习材料。此外,结合“理实一体、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全”、“实”、“新”、“变”的特点。在课堂里营造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在上课时,要求学生把每次虚拟的作业都当作一次真正的实践来完成。让他们与当地的公司、企业大量接触,在感受到成功的同时又能极大地刺激学习的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还特地邀请社会上一些公司、企业的一些成功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训,使学生们还没走出校门时,就能与企业进行实际的接触,明白用人单位的要求,做到在以后的学习中,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把专家引进活动,构建“双轨制”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境。就技能型专业而言,技术的构思和技能的表现是两个关键环节。构思必须考虑人文、历史、社会、市场等多种因素,这些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必须借助理论教学来完成,其结果是解决实践的“概念”层面,而如何将概念层面的构思转化为现实的操作能力,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如市场需求、成型技术等。当前,我国不少高校技能型专业教学中深入社会和企业的实践教学相当缺乏,教师不熟悉技术流程与要求,不熟悉市场,不熟悉新材料。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必然十分薄弱。为打破这种局面,国内不少高校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想,力图通过此举,培养一批既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但现实情况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而成就的,而是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因此,我们在教学上采用了所谓“双轨制”的教学,即每一门课程均是由一位“理论教师”的形式导师和一位“技术教师”的导师来共同教授,实现“理论+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同时接受理论与技术的双重影响。“理论教师”负责教授内容,“技术教师”负责教授学生技术内容。在学校课程教学中让学校教师充当理论教师形式导师,另可根据课程的需要,聘请企业一线人员、专家充当技术教师和实践导师,二者共同实施并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让学生接受理论与技术的双重影响,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得益彰,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
4 创新性实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将实践教学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并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需要全员(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参与,而且需要大家统一认识,更新教育观念和学习观。
实施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将会大大增加学生社会实践与实践模拟的机会,同时新的方案注重了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特别是在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了专业技能之间的整合,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解决学生对知识掌握若即若离、只会说不会做等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实践教学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并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大家对本专业的认识和把握机遇能力。
5 结束语
创新性教育是适应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头脑灵活、见解独到、富于创新的高级复合性人才是高校的培养目标。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技能型专业教育的重点,也是根本任务。技能型专业教育绝不能只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技术,它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市场需求,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整合专业优势。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全面地提升技能型类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使其更好地为人类现代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A].2001.
摘要: 以海关系统的金关工程、深圳市和青岛市的电子监察系统为主要案例,对信息技术手段预防腐败的机理和优势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电子监督创新要在提升科学化水平上下功夫,切忌好大喜功和形式主义;中央政府应及早介入,推动电子监督实践试点的完善,并适时在全国进行推广和普及;深化我国监督体制的改革。
中图分类号: D035. 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1)06062109
Study of ESupervision Innovation Practice in China
REN Jianm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ntiCorruption and Governance Research Center,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Key words: corruption prevention; emonitoring; technical prevention; esupervision; anticorruption and governance
Abstract: Probe into the mechanism and advantages of preventing corruption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cases of “Golden Customs Project”, emonitoring systems in Shenzhen and Qingdao, and put forward such suggestions: we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e-supervision without showiness and formalis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ught to get involved, make experiments and carry out its popularization; China's supervision system reforms ought to be deepened.
第6期任建明: 我国电子监督创新实践的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9卷近些年来,我国不少地方和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腐败预防创新实践,对于提升治理腐败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使我国在本领域处于国际领先的水平。从中总结出一般经验或理论性见解,为未来的创新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及时深入地进行案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腐败预防使用比较多的提法或概念有电子监察、信息技术手段预防、机防、技术监督或技术预防等等,也有的称之为“制度+科技”。实质上,这些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或电子等手段,实现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概括起来,就是权力监督上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电子化。如果类比于电子政府或电子政务的概念,则可以把以上“四化”统一、规范地称之为电子监督。这个提法或概念既简单又准确。用英文来表示,对应于电子政务的e-government,可以把电子监督表示为e-supervision(e-supv.)。
一、我国电子监督创新实践历程及重点案例
或许很多人认为我国的电子监督创新实践始于深圳市2004年年底2005年年初在行政审批领域实施的电子监察,然而作者以为,我国电子监督的历史还应该早上大约10年,即1993年12月启动的国民经济信息化起步工程――“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当然,起步是一回事,建成并发挥效力是另一回事。以
金关工程为例,就是在1998年严厉打击海关走
收稿日期: 20111010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1JDJYLZ03)
作者简介: 任建明(1965) ,男,山西乡宁人,教授,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监察学会常务理事,透明国际中国会员组织副主席,专长领域有:政府管理,廉政建设和公共组织领导。私和腐败之后,才得到大力推广并显示出其预防走私和腐败犯罪的优势的。
从199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国电子监督创新实践走过了15年的历程。这一历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分水岭是深圳市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的实践。第一个阶段所做的工作以国家组织实施的一系列“金”字头工程为主。俗称“十二金”工程,即针对宏观经济管理、海关、税务、金融、财政、审计、公安、社保等重点系统或领域所开发实施的“金宏”、“金关”、“金税”、“金财”、“金审”、“金盾”、“金保”等一系列国家信息化工程。①实际上,“金”字头工程多于12个。这波信息化工程对于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对于权力的监督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二阶段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围绕电子监督所实施的各种权力监督创新实践。比较这两个阶段,有两大不同点。第一,是否有权力监督的电子化。在第一个阶段,只有权力设置和权力执行的电子化,而没有权力监督的电子化。而在第二个阶段,权力监督主体正式介入进来,权力监督的电子化成为一项崭新的内容。第二个不同点是行动主体。在第一个阶段,行动主体是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组织实施一系列的“金”字头工程;而在第二个阶段,行动主体则主要是地方政府,而且以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一些地方或地方城市政府先行,如深圳、苏州、杭州、青岛、南通,浙江、四川等,随后在全国多个地方扩展开来。
显然,第二阶段还处于方兴未艾之中,行动主体以地方政府为主。即使地方政府的创新试点已经或即将达到了成熟的程度,也还需要中央政府的介入,使得这项创新实践能够在全国得到普遍推广和实施。因此,前瞻地看,我国电子监督创新实践过程应该被划分为三个或四个阶段。前述第二个阶段可以被称之为地方政府电子监督自发创新试点阶段,这个阶段完成的标志是创新试点成功。第三个阶段是中央政府介入,利用全国性的政治和行政资源在各级政府推广和实施电子监督,这个阶段也可被称之为普遍推广阶段。第三阶段完成的标志是电子监督在全国达到普及的程度,即凡是有公权力运行的地方,都实行了电子监督。第三阶段完成之时,即进入第四阶段之日,即电子监督成熟阶段。
在现有两个阶段的电子监督创新实践中,本研究选择了三个典型案例,分别是:海关系统的金关工程,深圳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以及青岛市电子监督创新实践项目。
1.海关系统的金关工程
1993年12月,金关工程由国务院提出实施。1996年5月,经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其建设和实施由外经贸部统一组织和负责,国家经贸委等相关部委协同配合,并于1997年2月正式下发文件,批准组建国家金关工程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金关办),领导小组由10个国家部委组成。1998年3月,国务院信息办和国家金关办组织专家组召开会议,通过了对金关工程四套应用系统的论证评审。
金关工程的基本目标是推动海关报关业务的电子化,取代传统的报关方式以防止走私、骗汇、骗税、腐败等犯罪以及通过提高货物通关效率,节省单据传送的时间和成本等来提高海关运行的效率。
金关工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海关内部的通关系统;二是外部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具体包括五个应用系统,分别是:配额许可证管理系统,进出口统计系统,出口退税系统,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系统,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口岸电子执法系统是在海关内部网络联通的基础上,由海关总署等10余个部委联合建立。该系统借助国家电信公网,将外经贸、海关、工商、税务、外汇、运输等部门分别掌握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的电子底帐数据,集中存放在一个公共数据中心,各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可以上网办理出口退税、报关、进出口结售汇核销、转关运输等多种进出口手续。②
2.深圳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
深圳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于2004年6月规划,2004年11月1日试运行, 2005年1月1日正式运行。该系统经深圳市政府批准,由深
①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2002年8月5日;我国十二金工程,转引自百度文库,。
②金关工程,百度百科:.
[2]闭恩高.电子监察:中国未来廉政建设的新趋势――深圳市电子监察系统建设纪实[Z].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案例,CCC-08-88,2009.
[3]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Z].2002-8-5.
[4]张昕楠.金关工程 构筑“电子口岸”[J].软件世界,2006,(8):21.
[5]金关工程[M/OL].( 2011-04-22) [2011-10-08]. http:∥baike.省略/view/1019433.htm.
[6]青岛市纪委监察局课题组.信息网络技术在重要行政权力阳光运行及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报告[R].2010-6.
[7]任建明,杜治洲.腐败与反腐败:理论、模型与方法[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2-113.
[8]任建明等.建立有效的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研究报告[R].北京:清华大学,2010-6.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教育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电子商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仅有百分之三十七,而我国传统高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却超过百分之六十。许多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对就业和以后的发展没有想法,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运用和软件开发等等专业相比,毕业后在就业方面往往不具备其独特性,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没有足够的竞争性,甚至还处于劣势。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研究解决的,完善电子商务教学的实践,可以帮助电子商务教学解决这其中的许多问题,本文以分析电子商务专业现状与结合实际情况出发,对我国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观点与建议。
二、电子商务专业的现状
电子商务是以网络为平台,遵循网络信息标准和通讯协议规则,在互联网上从事贸易活动。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互联网+飞快的进入我国的各大产业、企业以及各个行政部门和行业中,电子商务最终一定会打破行业与企业的屏蔽,让我我国社会中的不同行业全部都融入到电子商务这个大水池中,从而让市场变成一个复杂的竞争市场体系。根据我国工商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登记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规模以达到近两千万家,其中其中有近五十玩家都是大中型企业,而我国目前开始的电子商务专业高校也已经达到了五百多所,在校生规模相当庞大,但看似这样的数据是绝对可以满足电子商务市场的人才需求,但其实事实却正好相反,电子商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仅有百分之三十七,可谓是低的可怜,而隐藏在这低就业率下的,就是电子商务专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学质量优良不齐,政策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教学课程的针对性不足,还有实践教学模式不完善和普及等等。
三、我国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许多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在对学科理解上存在很深的单一性,导致教学效果下降,例如,老师们经常讲电子商务的务实环节理解成为实施,单一腔调懂事却没有腔调动脑,导致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弱。再比如,老师常常认为案例教学不属于实践教学,但其实案例教学的价值在于进行案例的这个过程,学生在进行案例和完成案例是收到启发,并且开拓思维,提升综合能力,对于一些电子商务教学来说,案例教学也是比较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之一。第二,过分依赖模拟实验教学软件。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教学普遍在利用模拟教学软件教学,让学生依据已经是极好的程序步骤等等进行操作,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快速的了解电子商务的主要操作和一些基础知识,但是模拟教学软件是由人设置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理想化和简单化的缺陷,没有实践教学中的多变性,这会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实际操作中受到阻碍,而且无法跨过阻碍。第三,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在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也不能忽视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各大电子商务职业学院和高效的电子商务专业在电子商务的实践教学模式都还处于探索和研究方面,没有良好的研究成果,对于实践教学中的教材内容,实施计划,教学完毕后的成绩评估等等都没有完善的体系,包裹实践教学教学质量以及实验室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开发。
四、创新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关于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其一,基础性实践。基础性实践应当是包括计算机操作和网络使用以及网站开发和维护等等的,这样的实践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和通信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服务等能力,具体教学手法可以采用案例演示分析,在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等等;其二,专业特色实践。专业特色实践是指具有独特性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末世,特色实践主要有电子商务企业的内部运作和管理,电子商务的独特交易模式、金融、以及物流方面和影响方面等等,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进行电子商务的实际活动中的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也是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核心目的之一,特色实践教学可以模仿真正的就业环境,以及电子商务市场等等进行;其三,应用创新实践。应用创新实践囊括了案例分析和实施方案等等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及创新能力,老师可以选取一些国内外经典的,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与学生进行分析和推演,让学生够充分的了解案例中的学点,并进行创新和自主开发,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电子商务运用中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的答案并不需要统一,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答案,增加其创新性。第二,建设公平科学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评定。对于电子商务时间教学的评价,我认为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将校内和企业的考核进行融合,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例如采用与劳动部门和职业技能考试结合的方法,学生如果获得了不同的资格证书或企业社会的认可可以增加学分,除此之外,还应该众尸学生毕业实习的考核意见,以及毕业设计大变等等,也可以请相关企业或者个人参加评审,但这些执行的前提是,校方与老师应当首先有一个完善的定级和评价的正规公平体系。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 基础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1
高师类高校培养的人才,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有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和继续深造两种,直接工作的多以教师岗位为主。因此,高师类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除过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外,一是要重视学生就业的师范性质,加强师范技能的训练,能够胜任未来的教学工作;二是要营造鼓励学生成为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者,在大学学习结束后,具有继续学习和深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验和实践技能。因此,如何针对高师学生的去向,改革和调整大学期间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关系学生能够胜任教育工作或继续深造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教学成败的标志。为此,为了在我们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建立探究式、师范类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营造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我们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速进行师范类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方面做了以下的工作。
1 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1.1 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方案
以更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理念为先导,以培养方案的创新为切入点,修订教学计划,实行根据地理专业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指导性教学计划,重点强化实践技能与实践训练,在本专业开设的必修课中,增加实验课的比重,特别是综合实验课。
1.2 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1.2.1 普遍增加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内容
地理信息系统的上机时间由原来54学时增加到现在的90学时,地质学基础由原来的4个实验增加到现在的10个,自然地理学实验也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现在的24个,文献检索课程由原来的纯理论教学到现在增加6个学时的网上检索实践。更重要的是多门课程还设置了选修实验。
1.2.2 使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自然地理学制作了完整的网络课件一套,已全部上了学院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其它重点课程的课件制作也正在进行中。
1.2.3 重视和加强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对于学习地理科学,不管是自然地理学还是学习人文地理学,野外教学实习活动都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教学环节。在野外观察和实践中使学生接触自然地理中广泛的未知领域和人文现象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和人文文化的热情,学习钻研科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培养学生逐渐成长为有生物科学理论素养、见多识广、思路灵活、有创新能力的地理科学工作者以及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我们在组织学生野外生物学综合实习时,派出教师指导组,将学生组建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将学习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2008年开始,我们将地理科学野外综合实习地点定在人文与自然结合典型的山东泰山(自然地理实习)与曲阜(人文地理实习),这样将自然与人文景观很好的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1.3 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提倡和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一项非常不错的举措。我们从2007年3月以来,一直开展的“地理讲坛”就非常成功。
地理讲坛是我们根据师范类地理专业的特点与培养目标而发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点评的一个地理知识性课外讲坛。地理讲坛,对一个学生来说,在形式上经历了一个从选题到查阅资料、从资料整理到讲述、从讲解到接受指导的完整过程;在思想上经历一个从理论学习到联系实际问题、从思考问题到机制探讨、从发现问题到探寻解决途径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对学生是一个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过程,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师范技能的培养等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1.4 强化创新意识和科学能力训练
第一,在理论教学中,倡导教师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科前沿特点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为学生掌握学科前沿动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第二,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科研训练必修课程,鼓励学生进人科研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特别是对于考研究生的学生。目前,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有:土样采样、分类与前处理,水样采取等。
第三,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其它大学或相关单位进行考察与学习,拓宽其视野。
2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建设
做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必须重视该体系建设所必须的硬软件建设。基础建设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抓好实验教学环境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加快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首要任务。
2.1 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
2008年,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建3个野外实习基地、2个师范教育与实习和3个地理实验室。教学实验室面积有很大的增加;固定资产总值由2007年的100万发展到2008年的248万元。
2.2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我们系各实验室能够按照国家有关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评估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现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修订实验酬金分配办法,形成合理的分配机制。
2.3 加强实验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室队伍的整体素质
随着实验设备的不断增加和实验技术的提升,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实验室队伍的整体素质,包括外出业务培训、参观、理论学习、外语培训、专升本学习等。我们要求实验指导教师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高级技术职称,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实验技术人员,努力提高实验室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实验技能,以适应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通过这些措施,规范和严格了日常实践性教学,提高了实践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促使大家把自己的工作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联系起来,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中心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的形成,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在加速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和成功的尝试,并取得显著进展。我们还要不断努力,开拓进取,为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