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健康教育的主体

健康教育的主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2 16:37: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健康教育的主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健康教育的主体

第1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运动快乐的基础

体育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师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艺,活泼的教学形式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得以建立的基石,一切成功教育都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调整教师的教育教学策略,加强师生个别谈心,注重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内驱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师生同心、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学生向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培养有健康体魄的、高素质的、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在快乐体育教学中,我们重视体育教学艺术性的研究,根据学校的条件以及学生个性特点,对体育课程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使运动快乐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际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的心境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求知,体验运动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快乐体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在体育课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着“你教我学、我说你听、我做你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设计、课堂活动及课堂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运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引导学生把运动技能做到合理运用、创造性练习,要启迪学生的多向思维。

快乐体育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中,要时刻关注课堂变化,捕捉学生活动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不仅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而且与学生一起分享对体育课程的理解和快乐,提高学生对运动快乐的认识,积极鼓励、正确引导,促进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自我锻炼能力,让学生在体育课活动中体验运动的快乐,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产生努力向上的愿望。

三、丰富体育课的教学方式

快乐体育在学校体育课实施中,因其自身的特点,特别强调情调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要努力规范课堂教学,严格规范课堂流程,科学控制学生的活动量与愉悦度,使快乐体育成为课堂的主线。为此,我校“快乐体育”实验课题组对怎样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1.情景激励法

上好一节体育课,要根据学生要求、教材安排、场地情况,认真备课,细心准备。要事先创设情景,把活动内容用情节串联起来,使学生寓情于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学习,进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运动员进行曲,让学生尝试按音乐的律动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采用叫号的方式把四列横队变成八列纵队,也可穿插其它一些花样等进行队列训练。这样都能使一些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情景教学通过创造一种“教”与“玩”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缩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并获得了主动发展、力求完美的境界。

体育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教师的设计或控制中进行的。在活动中制造问题情境也可诱发认知内驱力。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活动行为和利用时机及时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特别要关心那些智力和体力较差的同学,及时帮助他们,在活动中让老师也参与进去,自己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多和同学广交朋友,使师生在活动中关系融洽,拉近距离。在学生完成动作后,教师的鼓励会使学生发自内心的高兴;教师善意的指点与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继续练习的勇气。让学生从老师的关心与耐心中体验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尤其是在集体项目竞赛中互相切磋,通力合作,会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以及被同伴所认同的幸福感。

2.游戏活动法

第2篇

现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广大班主任来说,努力强化心育意识,切实提高心育能力已经成为其核心素质之一。

1.班主任必须不断强化心育意识,提高心育能力

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班主任强化心育意识,提高心育能力是其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保证。

1.1 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科学的认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根本目的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通过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班主任要认识到绝大多数的学生的心理都是健康的,健康是主流,这样,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更加具有针对性。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其实跟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是一致的,因此,班主任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职责所在,同时能提高工作的实效。

1.2 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提高心育实效的前提。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是项科学性和实效性都比较强的工作,要提高实效性,必须加强针对性。要了解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惑,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广大班主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法宝。因此,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困惑或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惑,这样,能赢得学生的支持,提高教育的效果。

2.帮助学生减轻四大心理困惑,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当前,学生普遍存在诸多心理困惑,主要体现在青春期的性健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考试焦虑问题、情绪控制问题等方面。班主任在帮助他们减轻这些心理困惑、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方面,具有重要责任。

2.1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现在越来越多的少女人流见诸报端,其背后就是她们性知识的缺乏。因此,有关专家呼吁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应尽快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性知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心理与健康》杂志2006年8月刊刊登了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教授的《另类待》一文,文中提到,有一类危害更为广泛的对儿童的待,却一直被专家和公众所忽略。这类待的特点是,剥夺儿童获得与性有关的正确的健康信息的机会,限制其与异性的必要交往,最终导致儿童在性知识上的无知、人际交往上的退缩以及性心理发育的迟滞。

因此,班主任对这个问题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内心困惑,并设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帮助他们的诚意。班主任可利用班队活动课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身的生理变化,引导他们科学地学习性知识,帮助学生分清友情和爱情的区别,让他们快乐度过青春期。

2.2 影子策略:积极陪伴。所谓影子策略,即指班主任要如影随形地时时刻刻关注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以不同的形式有形无形、有意无意地时刻陪伴着他们,使他们觉得班主任无处不在,感受到班主任的呵护和积极陪伴,进而促使他们不断地调适自己。

19世纪,美国享誉世界的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正是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和陪伴下,克服了无助、迷茫、痛苦的心理障碍,一步步创造了一个强大的自己,成为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可见,积极陪伴是给脆弱的心理以有力地扶持,给失衡的心态以适宜的平衡,给饱受煎熬的心灵以有效的疏导。积极陪伴只不过是一次次地聊天,一次次地聆听,一次次地散步,但是它却似一阵阵春风吹走了寒意。积极陪伴,就是朋友式的心理治疗。

高中阶段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很多老师步履匆匆,仿佛是一阵风刮来裹去;学生们由于巨大的升学压力使他们似乎没有过多时间思考其实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一方面,这就人为地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使他们宛如路人;另一方面,致使学生的心理问题积压越来越严重。如果问题等待爆发的时候才去思考,不就来得晚一些了吗?既然身担班主任的工作,我们就要承担起伴行的责任来,同行路上、上课之前、课余十分钟、大课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不应该让伴行缺位。

2.3 拓宽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第一,高中班主任用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来感染和影响学生,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高中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第二,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班级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包括悬挂名人格言、图书角增设心理方面书籍、黑板报开设心理健康专栏等硬件环境和建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良好班风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软件环境。第三,定期组织召开心理健康方面的主题班会,班会主题要鲜明、有创意、有教育意义,要注重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的情感与思想发生碰撞与共鸣时,常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四,引导家长做好辅助心理辅导,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另外一个重要场所,教师要让家长树立心理健康观念,给家长介绍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来辅助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4 情绪管理能力化解不良情绪。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团中央、教育部、卫生部发起的青少年阳光心理工程也是以"心理健康,社会和谐"为主题的。这足以见得让学生拥有快乐心情是一件不容易同时又非常有必要去做的事。

第3篇

[关键词] 健康教育;住院体检;体检中心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c)-217-02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卫生知识的传播和行为干预,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我体检中心成立于2003年,提供的体检形式为住院体检,周期为3~5 d,健康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以下是我对健康教育在住院体检中系列开展的一些体会。

1 健康教育的对象

我体检中心面对的体检人群主要为领导干部及科研专家,他们受过高等教育、生活条件较好,每年例行一次体检。他们对检查出的疾病有一些了解或一无所知,很多人看不懂化验单或检查结果当中的医学术语,他们渴望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是主动的,要求医生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计划。

2 健康教育的形式

2.1护士随时进行宣教[1]

我中心提供一对一的体检形式,即一名护士引导一位体检者全程体检。在陪同检查的过程中,护士密切关注该体检者的检查结果,随时将结果报告给体检者,并针对疾病给予讲解。使体检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并引起对疾病的重视。如B超显示脂肪肝,责任护士立即告之体检者不要掉以轻心,应低脂饮食、有氧运动;生化检验显示血尿酸增高,护士则告之应摄入低嘌呤食物、戒烟戒酒。

我科设有总检护士一名,负责病房所有体检人员体检流程的安排,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健康宣教的流程如下:掌握每位体检人员的既往史和体检阳性结果;为每位体检者制定健康宣教计划;依照宣教计划对体检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健康知识的宣传。如既往有高血压者,总检护士给予每日早、晚测量血压,监测血压变化,同时嘱其低盐低脂饮食,从卧位或坐位起立时宜动作轻缓,防止性低血压引起晕厥。如体检者既往有心绞痛病史,则嘱其保持心理平衡,不要剧烈运动,饮食清淡,多食粗纤维食品,防止便秘,避免诱发心绞痛。

2.2医生针对疾病做专科指导[2]

主检医师将各项检查报告进行汇总、综合分析、发现疾病、明确诊断,对体检者一对一讲解。通过对各项检查数据的详细分析、综合评估并实施健康指导,指出疾病诊治的方向,提出饮食结构的调整,制定运动方案,使体检者在主观上提高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做到及时治疗、自觉预防。

2.3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体检中心每周请有关专家进行一至两次健康讲座。讲座内容有: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医生将这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主要症状、治疗及预防保健知识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并针对听课者的提问给予详细解答,强化了体检者对疾病的认识,达到了配合体检、便于沟通的目的。

2.4通过视频和书籍进行健康宣传

体检中心备有各类健康知识方面的光盘和书籍,如《中老年心理疾病的防治》、《急性病症的应对》、《食疗》等,通过定期播放和借阅的方式满足体检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

2.5发放健康知识手册

体检中心定期发放自行编制的健康知识手册,内容生动易懂,涉及饮食、作息、运动、疾病常识等多项内容。例如:《痛风的防治》、《食物与药物的禁忌》、《糖尿病人的饮食》、《乳腺自查》等手册。根据体检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有目的的发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6房间设置健康宣传册

客房中摆放了健康宣传册,内容丰富。包括体检中心的特色、医护人员资历的介绍、体检流程、特殊检查的注意事项、健康常识等,便于体检者随手翻阅。如做肠镜的适应证、禁忌证、检查前的准备、检查后注意事项,使体检者减轻恐惧心理,轻松配合检查。

2.7走廊、检查室设有宣传栏[3]

我们在走廊和检查室的墙上悬挂医学知识宣传栏,主要内容有常见疾病的症状及治疗,图文并茂,定时更换。

2.8设有咨询电话并进行追踪随访[4]

为了对体检者负责,体检中心的医护人员会在体检者出院两周内电话随访,询问体检者进一步诊治疾病的情况,并建立追踪登记本定期随访。我科还设有咨询电话,体检者如有疑问可随时拨打,值班医生及护士会给予耐心的解答。

3 评价

在住院体检时可实施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例如:护士在陪同体检的过程中介绍有关疾病的常识;总检护士针对体检者的既往史和阳性体征给予健康宣教;医生进一步深入有针对性的讲解;利用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及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体检者传授医学知识;通过随访继续关注体检者。这些方式易于被体检者接受,效果很好。例如一位中年领导体重超重,检查结果示高脂血症、空腹血糖升高、重度脂肪肝。医护人员向其介绍了这些疾病的特点及对身体的危害后,为其制订了低脂食谱、有氧运动计划,劝其戒烟限酒、定期复查,并多次电话追踪随访。一年后这位体检者再次体检时,体重减轻了5 kg,血脂、血糖恢复了正常,重度脂肪肝也减轻为中度脂肪肝。事实证明,在住院体检过程中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能够促进体检者对疾病的了解,易于接受医生的建议,尽快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从而起到促进健康、保障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一汝,杨丽黎.关爱理论在门诊体检中心的应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6,4(2):169-170,176 .

[2]余艳霞.不同年龄段体检者的心理需求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7):1072-1073.

[3]王桂杰,王桂如,龚明月.护理质量管理在体检中心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3):23-24.

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素质;体育课堂

一、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性心理和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具有平稳的,良好的状态,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身体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良好的功能状态。开展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体育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协作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特征

1.直接体验性。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渠道主要是听觉和视觉,学生无法直接地去体验。但体育课就不一样,身体练习中的乐与累,苦与甜,成功与失败,学生则是可以直接体验到的,这种变化多端的直接体验都是实现学生心理发展的温床。

2.表现性。语文老师观察着一个眼巴巴瞪着老师的学生,这个学生是因为回忆着昨天的球赛而发愣?还是因为在学习中产生了迷茫而发呆?老师无法得知。体育课就不一样了,学生通过情景变化来表现出感情变化,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情节表现出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显示他们的个性特征。不论这种角色是小学低年级游戏中的老鹰、母鸡和小鸡,还是到了高中阶段篮球比赛中的后卫、中锋和前锋,这种角色变化就是未来生活的演习,更是在体育课堂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最佳时机。

三、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体育教学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体育教学可以调控学生的情绪。在竞争极为激烈的时代,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较好的教学内容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给学生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

2.体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许多研究者认为,自我概念的形成与体育教学具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体育课中做游戏、参加竞赛、扮演角色,可以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也能提高。

3.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在体育教学中,长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游戏和竞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球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交际能力等。

四、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学生上述的不良心理表现及影响因素,在体育教学中,要运用体育活动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直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在室内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心理保健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常识,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体育教师还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内容,通过讲授、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新观念,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预防心理疾病。

2.了解学生现状,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教师平时应对学生家庭情况,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现状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逐一进行认真的分析,切实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给予那些由于受家庭或学校不良影响的学生多一些关心、爱护和帮助,并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以免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发泄和正确引导而产生心理疾病,影响心理健康。

3.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体育课又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课的教学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使其消除封闭心理,克服恐惧、紧张心理,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体育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渗透内容具有广泛性、整体性,它不是对学生的某一种心理缺失来针对性地咨询、辅导或训练,它是针对学生的整个体育学习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兴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个性成分。从功能上讲,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总之,体育课堂教学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学校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特别是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意识,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中的重要内容,儿科病房的护理工作具有繁杂、业务技术难度大、知识面广、家长要求高、小儿处理能力差、需成人监护等特点⑴。因此,护理人员应不断的探求,以便得到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而儿科健康教育是以病房为教育基地,以住院患儿及家长为教育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目的的教育过程,把科学的育儿知识及健康知识普及到每位患儿的家长。使患儿及其家长掌握增进健康的知识。下面以我院病房为例,谈谈提高健康教育水平的体会。

1 加强新知识的学习

在科内,经常组织一些专题讲座,并安排主任、护士长以及责任制护士轮流讲课。内容主要为儿科疾病知识,健康教育知识,儿科心理学知识,预防保健知识以及与患儿家长沟通的技术与方法,这样不仅促进护士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提高了理论水平。并且在工作中为了激励能勤奋学习,工作兢兢业业,并在健康教育工作中有不断创新建议的护士,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及精神激励,以此促进全体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2 缩短护患之间距离

患儿入院时往往发病急,病情重,患儿和家长心神不定,顾虑重重,在这种情况下是较难接受健康教育的,如果在这种时候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而在患儿刚入院时只需简要介绍病房环境和医护人员,同时在短时间内让家长对患儿的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在病情稍稳定的情况下,再实施较详细的入院宣教,如有关疾病知识,症状体征,病程,用药原则,疗效,药物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并发症等,让患儿安心住院,积极配合治疗。而护士在护理操作时,要向家属讲解基本护理知识,如小儿发热时,怎么样给患儿做温水擦浴,讲解患儿发热的定义,病因,发热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各种降温措施等,这样可使家长心情趋于平静,而且可使家长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有助于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

3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促进健康教育成功的关键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改变病人的健康行为,使病人的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健康教育患儿及家长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和护理知识的水平有很大提高,由被动接受治疗变为主动配合,就医心理得到了充分的调整。同时也拓宽了护士专科理论的知识面,使护士自身价值得以体现。而且也加强了护患沟通,了解了患者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患者的护理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取得了患者的信赖。由于护士与病人接触最多,因而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护士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又对病人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当护士与病人关系融洽了,护士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才可能给病人一个温暖、舒适、安全和信任的气氛,健康教育才可能成功。同时,成功的健康教育可以提升护理人员在病人心目中的地位,增强信任感,从而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

4 灵活掌握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形式

患儿入院后,根据不同的情形选择不同的宣教方法,如适时宣教,按需宣教及反复宣教;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康教育体系。责任制护士可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不同内容,不同病种选择不同的方式。对婴儿用声光、色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减轻其恐惧感。对幼儿可以用讲故事来满足其好奇心,对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正面鼓励和讲道理来帮助他们认识疾病。对家长可根据其文化程度、年龄、性别、个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文化层次低或不识字的患儿家长以聊天、谈话等形式逐字逐句读给患儿家长听。对文化层次高的家长可推荐一些有关的医学书籍及资料。对一些老年陪护者,护士要反复多次的讲解、示范。

5 灵活应用语言技巧⑵

护士与病人谈话,不仅要重视内容,还要讲究技巧。任何时候都要避免“审讯式”的提问,否则会阻断信息的沟通;应在谈话时注意倾听,经常用眼神或语气鼓励病人把话讲完,讲清楚。不可轻易打断病人的谈话,也不易过早的下结论。谈话应在语言、语调上多下功夫,力争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在相互信任的气氛中激发病人的交谈欲望,让病人感受到护士的真情,愿意对护士倾诉。这样护士与病人在交谈之中还可以掌握一些不易发现的病情变化。护士可以及时通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使病人早日康复。

6 入院后各阶段的健康教育

6.1 急性期的健康教育

急性期是病人入院初期,是护患关系开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健康教育应以环境、饮食、探视、物品使用方法及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为主要内容。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告知家长患儿疾病发生的原因,发展及预后情况。解除家长的焦虑心情。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在对家长说明时,多用鼓励的语言,使家长对自己为孩子所做的事情有信心;对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使其正确面对疾病。

6.2 恢复期的健康教育

在此期护理人员可向家长简单的介绍一些用药知识及护理知识,使家长能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如腹泻患儿应告知家长患儿每次便后注意清洗臀部,饮食要少食多餐,多饮水等。对于个别家长对患儿护理过分依赖护理人员的做法(如喂药、栓剂塞肛等)、要正确指导。当家长提出要求时,要热情地为其提供帮助,耐心地教会正确的方法,鼓励其自行操作。

6.3 出院时的健康教育

出院时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及不同的发展阶段,指导家长进行合理喂养、补钙、添加辅食等。并在出院前告知家属出院后疾病的预防措施,药物的应用和注意事项以及复诊时间。

7 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7.1 采取口头讲解方式

护士无论在发药或做治疗时,随时可以向家长做健康教育并观察家长在对患儿的护理中有不当之处时,可随时制定下一步的健康教育,使家长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减轻了焦虑心理,增加了治疗疾病的信心。

7.2 召开家长座谈会等

科内可以每月一次或两次组织家长参加健康教育座谈会。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及全体医护人员参加,可发放一些教育材料,内容包括儿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护理措施,婴幼儿的喂养方式、儿童生长发育过程等,并根据近期多发病及流行病,向家长介绍其病因及预防措施,并现场解答病人的提问及质疑,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脑梗塞 住院患者 健康教育

1 临床资料

选择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脑梗塞患者100例,全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证实,且均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年龄40-76岁,平均62岁。100 例病人均未接受过系统的脑梗死健康教育。

2 对入院患者进行评估,开展健康教育

2.1患者入院后,接诊护士负责收集与病人相关的所有信息。具体的评估内容包括: 病人的一般情况、生理、心理; 病人的文化程度和社会关系、经济状况; 发病前对脑梗死疾病的了解程度。通过对上述三方面的调查, 综合判断病人的健康观、学习能力、动力和学习方法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诊治护理的要求。制定病人健康教育计划并根据病情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

2.2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和内容[2]。

2.2.1偏瘫患者的健康教育偏瘫是脑梗塞病人最常见的症状,它不但给病人生活上带来很多不便,也使病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实施健康教育中,护士不但要教会病人自我护理的技巧和方法,还要让病人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刚入院的患者,护士先将本科整理成册的科普资料和卡片交给病人阅读,使病人尽快掌握有关的医学知识,同时鼓励病人及早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加强日常生活训练,如穿脱衣服、先穿瘫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则相反。学会自我护理,就减轻他人的依赖感。多次患病,病情较重的病人,心理负担重,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护士可请一些恢复较快、自信心强的病人讲解自己康复的过程,同时在日常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帮助病人重新掌握拿筷子,端水杯,扣钮扣等的技巧,护士应边讲解边示范。在训练过程中,对于病人的每一点进步,护士都应给予鼓励,使病人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

2.2.2失语患者的健康教育 患者由于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时间长了,性格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流。护士应主动热情地与病人接触,向病人传授有关康复方面的知识和他人战胜自我的事迹,使病人树立早日恢复语言功能的信心。充分利用一切治疗护理的过程,如打针、服药时让病人说出所用器具的名称,如此反复训练。鼓励病人运用言语表达意思,从一个简单的字、词开始耐心教病人发音说话,逐步训练病人的语言功能。

2.2.3吞咽困难患者的健康教育 让病人选择容易变形的食物,即密度均匀,有适当的粘性,不易松散,通过咽及食道时容易变形,不在粘膜残留,并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等,如豆腐脑、果冻、蛋羹等。进食时应少量而后酌情增加,每次进食吞咽后,反复做几次空吞咽动作或饮极少量水,使食物全部咽下再先进食,这样有利于诱发吞咽反射,又有达到除去咽喉部残留食物目的,以后根据吞咽功能的改善逐渐降低食物的密度,同时应注意训练中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2.4智力减退患者的健康教育 许多脑梗塞病人伴有智力减退,这些病人接受知识能力差,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耐心、细致反复多次进行宣教。对抑郁状态或老年患者更要耐心,对出现急燥情绪而放弃努力或自怨哭泣病人,护士要耐心劝导,积极帮助病人寻找原因,启发病人思考。对准备出院的病人,要叮嘱他们回家后将日常生活用品放在固定的位置,防止忘记。

外出时,随身携带一张自我制作的卡片,注明姓名、年龄、地址、电话、联系人、所患疾病名称等,以便走失及时找回,这样使病人逐步熟悉自我护理的内容,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

3 出院时的健康指导

3.1饮食指导 首先指导患者出院后要戒烟戒酒,低脂低盐饮食,多食蔬菜、豆类制品及五谷杂粮等, 保证营养, 尤其是丰富的蛋白质, 可使受损的神经、细胞, 肌肉等更快恢复, 多食蔬菜、瓜果, 不仅可以减少便秘, 而且能供应更多的维生素, 减少盐摄入。

3.2 生活起居指导 指导患者生活起居的合理安排,居室的空气流通,床褥的清洁,充分的休息,良好的睡眠等都会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修复。在生活中辅以文娱活动,如听音乐等,以增加生活情趣,增强康复信心,增进身心健康,康复期还应注意冷暖保护,防止感冒、气管炎,以防引起肺部感染。

3.3心理康复  脑梗塞患者发病较急, 患者往往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难以接受,产生焦虑悲观、烦躁、抑郁等心理。出院后不能坚持功能康复训练。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脑梗塞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使他们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认识到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建立康复信心,积极进行康复锻炼。

3.4肢体功能康复的指导   给患者及家属讲解肢体康复的重要性,康复锻炼不仅要早期进行,而且要坚持不懈。这是因为从神经康复时机看, 脑血管疾病的功能恢复主要在6 个月以内,而头3个月最为重要。患者出院后在此期间神经虽未完全恢复,但要坚持康复训练,这样才能不失时机地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使其掌握相关的知识及基本护理技巧,从肌力恢复开始。鼓励患者主动活动,协助患者坐起,双下肢来回摆动。在练习行走时,先迈患肢。功能训练时注意运动量及体力、循序渐进; 当肢体肌力全部恢复后,可独立进行日常活动,如洗漱、梳头、穿衣、饮食、行走等。

3.5语言训练   为了使患者早日恢复完整的语言能力,指导家属利用与患者接触的机会,强化语言训练,从喉部发出“啊、啊”的声音,鼓励患者说出常用物品的名称,或看图识字。对患者出现急躁情绪给予理解, 对微小的进步给予鼓励。

3.6指导患者出院后坚持服药  给患者及家属讲解常用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出院后按时服药,切不可自行停药减药。

3.7指导患者出院后定期来院复查2周后回专科门诊复诊。病情稳定, 肢体功能恢复好的, 可以1个月复诊, 以后3个月或半年复诊。如患者感觉不适可以随时来院就诊。

4 结果

上述100例脑梗塞住院患者通过实施健康教育, 除两例患者因年龄较大,并伴有耳聋外,其余患者及家属在住院期间均掌握了必要的知识, 都能了解引起脑梗塞疾病的危险因素 ,主动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治疗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出院时有98%以上患者掌握了自我护理及保健知识。

5 体会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 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从而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3]。对脑梗塞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水平,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欢迎,多数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与护理转变为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能掌握有关疾病的知识和康复技能,增强保健意识,促使患者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

[1] 喻道会.浅谈脑梗塞病人的健康教育[J].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6,12(12):0148.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主体;健康发展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民主是最能发挥创造力的重要条件。”笔者认为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民主,平等地对待、关心每一位学生,强化新课改理念,坚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开创性地开展教学工作,那么体育教学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才能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反之,如果还是采用过去传统的“教师自我为中心”教学模式,那么教师在情感上、教学行为的各个环节中都会偏离新课改的基线,学生也会因没有得到老师的尊重与理解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体育教学的工作。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特定的转型发展时期,身体和心理各方面尚未成熟,个人主义比较突出,叛逆性强,情绪易激动等。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做到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热心地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发挥其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1)课堂教学要在轻松和谐中进行,老师与学生要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老师只作为课堂一个引领者,要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作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和自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向优质、高效、健康的课堂发展。

(2)教师不仅要修身、治学,还要追求育人的艺术化。在教育学生与处理问题时,措施要灵活得当,对出现的问题要耐心、冷静、公正、合理地处理,避免主观、片面、不公正,甚至体罚学生。对于课中所出现的问题,可用眼神、肢体等适时提醒,对于个别问题严重的学生,可单独谈话,保留学生的面子。要根据事实与情况“宽严相济”或“说一不二”,这样既给教学工作赢得了时间,赢得了主动,也给学生足够时间与机会改正错误。教师不会因分心而耽误教学,学生不会因违纪而失脸面。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管理和被管理、教育和被教育的单一的传统师生关系下,我们根本无法谈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跟着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学生的行为主要靠外因起作用,真实的意愿始终处于被压抑的位置。只有建立新型合理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学为主动学。而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民主平等、相互尊重。教师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参谋、朋友。教师要博学多才,成为学生追求知识的楷模;要品德高尚,成为学生处世做人的榜样;要一心一意为学生好,做学生最贴心的人;要多平等谈心,“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教师与学生上课是师生情,下课则是朋友谊。

三、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讲和练,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个班几十人,素质与性格各不相同,在教学中面面俱到不大可能,但可以尽可能做到以发展的眼光去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尤其是对待中等生和后进生这些相对薄弱群体时,应该具有较强自我调控的能力和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厚爱,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素质的不同而掉队,让他们同样去感受,体会体育带来的快乐。

(1)在体育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对学生的兴趣、习惯、意志品质的培养,力求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过程、内容难易程度,都做到充分考虑,使大部分学生能够接受并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而对于一小部分不好动、胆小害羞的学生,要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因材施教,适时适当地鼓励鼓舞。

(2)根据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或增加一些有生活性、社会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愉快、向上、进取的学习气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二度创作,使学生乐有所学,学有所获。体育教师应把培养他们从事体育锻炼的自信心和兴趣放在首位,使之常态化,久而久之,体育锻炼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只要能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变被学为好学、乐学,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而且体育教学工作也必将出现崭新的一面,必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体育课教学必将会出现人人主动参与的良好局面,继而促进整个体育课教学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8篇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多媒体; 应用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097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病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人群,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和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1],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该病虽不能根治,却可以很好地控制,而控制的关键环节是患者的自我管理,然而多媒体健康教育是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1年8月-2012年2月收治的哮喘患者200例,大部分患者文化程度不高,医学相关知识缺乏。其中男99例,女101例,平均年龄(58±18)岁;文化程度不相同,文盲60例,小学52例,初中46例,高中以上42例。

1.2 方法

1.2.1 多媒体健康教育的对象,患者、其家属或照顾者。

1.2.2 健康教育的方式。多媒体以形象插图追加文字说明和现场演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对患者及家属或照顾者进行教育。

1.2.3 多媒体健康教育的时间,每周1次,每次约30 min~1 h,每次内容不相同。

1.2.4 健康教育的内容

1.2.4.1 支气管哮喘知识指导。指导患者对哮喘的激发因素、发病机制、控制目的和效果的认识[2-4]。

1.2.4.2 避免诱发因素。针对个体情况指导有效控制诱发哮喘发作的各种因素。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和剧烈的运动;避免接触刺激气体及预防呼吸道感染[5-6]。

1.2.4.3 自我监测病情。指导患者识别哮喘发作的先兆表现和病情加重的征象。学会哮喘发作时进行简单的紧急自我处理方法。学会利用峰流速仪来监测最大呼气峰流速,做好哮喘日记。

1.2.4.4 用药指导。指导患者了解各种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准备好后,用口唇包住吸嘴,深吸气后屏气10 s,并重复3~5次,以确保药粉吸尽,之后将装置复原。

1.2.4.5 心理社会指导。精神心理因素在哮喘的发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是哮喘治疗、护理的重内容。

表1 问卷调查情况 例

项目 内容 结果

1 您知道哮喘能治愈吗? 能 不能

2 您会正确使用气雾剂吗? 会 不会

3 您知道使用气雾剂的注意事项吗? 知道 不知道

4 当发作时您会行紧急处理吗? 会 不会

5 当哮喘症状被控制还要用药吗? 要 不要

6 您知道什么时候能停药吗? 知道 不知道

7 您知道什么时候要找医生吗? 知道 不知道

8 您知道怎样预防其发作吗? 知道 不知道

9 您知道饮食应注意什么吗? 知道 不知道

10 您知道做哪些运动合适吗? 知道 不知道

1.2.4.6 现身说法。治疗效果好的患者与治疗效果差的患者互相沟通及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4.7 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患者及家属或照顾者各一张,发放问卷200张,收回190张,有效186张,问卷表见表1。

1.3 效果评定 效果标准:回答出70%以上者为效果好,回答出50%~70%者为效果一般,回答不足50%者为效果差。

2 结果

200例患者和家属或照顾者对哮喘健康教育掌握情况见表2。

表2 健康教育掌握情况比较 例

人员 好 一般 差

患者(n=92) 67 16 9

家属及照顾者(n=94) 65 21 8

由表可见,200例哮喘患者和家属或照顾者各发放问卷调查表一张,共发放200张,收回190张,有效186张,有效率为93%,其中效果好占66%,效果一般占19.5%,效果差占8.5%。大部分的患者及家属通过多媒体健康教育后对疾病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其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表明了笔者所采用的多媒体健康教育可克服患者文化水平低、医疗知识缺乏等缺点,在辅助哮喘控制中值得推荐。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可通过良好的教育控制,通过多媒体健康教育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容易理解和掌握,适合于各种文化层次人群[7-8]。通过多媒体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或照顾者懂得哮喘虽不能彻底治愈,但只要坚持充分的正规治疗,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哮喘的发作,减少患者住院次数,节省了经济资源产生了社会效应。从中使患者及家属深深领会到治疗哮喘贵在长期坚持的重要性。也可以提高患者在治疗中的依从性。使之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集体学习能起到群防群治的成效。从患者及家属调查问卷结果反映多媒体健康教育在控制支气管哮喘的应用是有效的,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9-78.

[2] 郝玉玲.临床护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91-94.

[3] 殷凯生.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支气管哮喘临床关键技术应用学习班讲义[D]. 杭州,2007:21-22.

[4]姚丽.支气管哮喘的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22(3):345-346.

[5]方三保,刘珍明.老年性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2012,10(12):1147-1148.

[6]黄霞.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2,2(6):33-34.

[7]刘春英.有效系统的健康教育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意义和方法[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