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的语文学习

小学的语文学习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2 16:37: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的语文学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的语文学习

第1篇

一、对语文学习的厌学心理类型

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学心理,表现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蔑视型。这种心理认为语文学习含金量不高,可有可无,甚至是多余的负担,个人要成材,重要的是学好其他学科,至于语文修辞等,在社会上学而无用。2压抑型。这种心理纯粹把语文学习当做升学的“敲门砖”来对待,强迫自己读、背、记课本,揣摸作文题目,只求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3苦闷型。这种心理认为,语文是说教,跟现实搭不上边,是理想的空中楼阁。在现实生活中按语文学习说教去做是要吃亏的,他们常常陷于内心矛盾之中;既向往崇高的人格和品质,又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4麻木型。这种心理简单地把语文教育当做只是要求自己做个好学生,要走正道。他们的口头禅是:“上语文课了,又要教我们做个乖孩子。”他们往往把听课当成催眠曲,把讨论当成走过场。5反感型。这种心理认为语文学习是说假话,说空话的,由此产生逆反心理。从相反的方面去寻来体验,寻找例证。他们以消极心理和态度对待语文教育。

二、对语文学习厌学心理成因

学生为什么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心理呢?究其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在内部原因。

[+1]1外部原因。(1)宏观环境影响。由于我们处在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关键时期,新旧体制碰撞,多元价值观并存,导致现时腐败现象增多,商业投机取巧,乃至邪恶势力抬头,坑蒙拐骗侥幸得逞机会增加。这些负面的社会现象使学生觉得语文说教是假话。大话、空话,对此产生反感。(2)中观环境影响。学校、家庭、社区是学生直接触及的生活环境,由于改革不配套产生的不公平,市场发育不完善、不规范产生的收入不公平,贫富差距拉大,体制不健全产生的弄虚作假。对外开放和政治生活民主化过程中产生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抬头。这些社会现象使学生觉得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因而对语文课产生厌学心理。(3)微观环境影响。教师对语文学习不敢联系实际。枯燥的说教,回避学生关注的问题,教学方式单调乏味。此外,个别语文教师不能以身作则,缺乏相应的身教,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些因素,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83-01

一、为什么要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论语》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意思就是,研究一门学问或者从事一项事业时,知道这一领域的人不如喜欢这一领域的人,喜欢这一领域的人又比不上在这个领域获得乐趣的人。所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仅仅看重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习的方法和心态,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这种兴趣是鼓励小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最好的老师。反之,如果小学生一开始就不懂得或者没有意识到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乐趣,那么,他可能就会从心底里抵触对语文的学习,甚至会产生一种厌倦心理。因此,注重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老师们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而一旦小学生真正地找到了这种兴趣并与具体的学习结合到一起,那么,他内在的学习潜能便会大大地被激发出来,从而树立对语文学习的信心,也能够勇敢地面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的困难。

在培养他们对于语文学习兴趣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具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所要注意的。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引导着其具体的行为,这两者之间是一种意识和实践的关系,我们必须遵循这两者之间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科学的选择并树立其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前提

一堂兴趣盎然的课程和一个快乐的开场是分不开的,这需要教师的精心备课,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动作上可以适当借用肢体语言,在语言上尽可能以一种诙谐幽默的语句来表达,让学生在一开始的学习中就能有一种非常轻松、愉快的心态,学习的兴趣自然会大大提升。

2、充分运用多媒体影音教学手段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高速信息化社会,时代在变迁,技术在更新,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应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一般都比较大,应该充分利用他们对于多媒体等新兴事物的兴趣。我们知道现在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都比较重,而且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主课,内容非常丰富,知识面也比较广泛,但是,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将内容传授给学生,并且又要保证其学习质量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的。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与发展,恰恰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并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自己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配之以现代多媒体教学中的图像、动画、声音,勾画课本中的画面与意境,烘托气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主题课程的理解与记忆。除此之外,多媒体还有另外一大优势,它超强的画面动态感和信息整合能力有助于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简单化。因此,作为教师来说,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这一大优势,从而培养起学生对于具体课程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讲到《桂林山水》这一节课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的理解可能就比较有限,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去过桂林,桂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在很多学生的心中就会比较抽象。因此,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可以在你网上下载一些桂林山水的旅游宣传片放映给学生看,这些宣传片一般都会以生动的影响和轻松愉悦的音乐来体现,可以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学习。

3、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老师为主导,单纯以老师的讲述来引领整个课程,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也不高。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要积极引入这一科学理念,可以通过讲故事、情景再现、课堂表演等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增加课堂学习的互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而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应该给他们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可以辅之以科学的引导以及积极的鼓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师“以学生为本”。这样就不仅能够使学生快乐学习,而且又能够使他们学习快乐。

小学是孩子对于知识的启蒙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培养出他们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那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是会有很大帮助的。学习语文有利于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与锻炼,能有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范文洁.在合作学习中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D].上海师范大学,2011

[2] 夏益军.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策略的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学习能力培养

一、小学语文学习能力的内涵

新课程中关于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要求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字、词、句、段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具体而言,包括字要读准音,写得规范准确,词句要能够理解准确,并学会正确使用,学会理解自然段,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第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学生的听说习惯、阅读写作习惯及观察思考习惯;第三,掌握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包括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朗读的方法等。

二、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教师的认知已经不能停留在授课这一单一的领域了,尤其是语文教学,语文从学生入学开始,一直是一门基础性强、变化小的课程,它肩负着从识字到认知到内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的基础是教会学生字词,之后是运用所学并加以理解,这里的理解不单单是理解字面上的、表层的含义,更是感触社会,建立自我价值观的一种方式,最终,陪伴大家最久的语文会内化成学生行为处事的方式。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缺少相应的关联性,逐字逐句地教,学生接受的是主体性缺失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沉闷,交流少、反馈少,师生沟通不畅,课堂机动性差,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差。如人教版教材改革前,关于《参观人民大会堂》这一课文的学习,教学目标是字词的积累、中心思想的学习、主要段落的分析等,学生缺少体会,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三、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些一线教师认为经验丰富可以很好地控制一堂课的节奏,但是多年从教,已经有了一些职业倦怠,总是用相似的导入、分析进行一节课的设置,这种忽视学生不同时代特征的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代的教学观念。如果想通过课堂组织的优化来提升学生的素养,那么就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

传统课堂教学关注的是正式上课时的教与学,而且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从教师的角度看的,学生被动地参与教师的教学计划,短时间内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认同,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就缓慢且实效性差了。课堂教学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需要教师从教案的设计开始,一步一步安排教学内容及环节,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要有所侧重,预习及课堂的流程都需要注意,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最重视的问题,和教师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真正课堂教学时有侧重、有层次地跟随教师学习,而教师也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点,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如,在《赵州桥》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设置第一课时自主学习的导学问题,包括生字词的学习和全文内容的基本把握,生字词包括参加、雄伟、横跨、创举、冲击力、精美等,全文内容掌握包括“赵州桥坐落在?摇 ?摇,它是一座?摇 ?摇桥,又叫?摇 ?摇桥。它的设计者是?摇 ?摇,到现在已经?摇 ?摇年了,真是一座古老的桥”。

(二)调整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主动性。

一些教师注重课堂秩序,要求学生必须一板一眼地跟随着教师的提问、讲授。课堂秩序很重要,这是课业顺利进行的保障,但是有时候,秩序是相对的理念,教师只要掌握节奏即可,善于引导,不强制打断学生的思路,以不变应万变,教学过程需要教师调控。首先,教师需要课堂的反馈,包括学生理解到了什么程度,有什么难题,讨论中最大的争议是什么,教师要及时了解并且反馈给学生;其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整和掌握是全方位的,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控制最关键:环境控制,主要是课堂的气氛,积极很好,但是绝对不可以失控;知识控制,所讲授的知识点要从学生的接受水平出发;思维控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思维状态集中,处于最佳的积极状态。例如,在《和时间赛跑》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读了这篇课文,想想文中讲了几个故事。第二,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第三,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当时心情如何?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包括课程的导入、课程的讲解及课堂学习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教师只是在学生讲解不清楚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予以补充。课程的开展由各个小组轮流讲解,每个小组的问题细分为多个小问题,使得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在评价过程中,有学生评价和小组评价,评价包括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各小组展示的语言、内容的清晰度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完善教学手段,注意方法得当。

首先,语音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技巧,使语言的表达更传神,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当课堂气氛难以控制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短暂的沉默,并且观察下面的学生,让学生产生愧疚的情绪,理解自己的行为已经过火了,打扰到了其他人的学习,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自己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比如,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就停顿下来,或者课堂气氛失控时暂停一下,然后,慢慢地重复一遍,有意的停顿不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还是一个回想的过程,给了学生时间,紧跟教师节奏。其次,学生是需要鼓励的,教师不能一味地严厉,要配合亲切的语气、平和的神态,给予学生肯定,让学生有一种老师对我很满意的感觉,才能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状态。当然,课堂的纪律也很重要,教师的言行要适当,宽严有致,与知识点一起注入学生的脑海。注意手势语的运用,手势语在教学中可以起到调控课堂节奏的作用,握拳收声,挥手朗读,举手示意提问等,需要老师自己总结。最后,教师要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板书要安排得合理科学,速度要适合学生的平均水准,讲授时的语言一定要足够精准,字迹要工整,以满足学生的模仿需求,反馈要及时,适当地使用幽默感,但要收放自如。

教学方法的选择有着灵活性及确实性的特点,原则上要遵守以下三点:基于学生水平、认识知识难度、了解学生兴趣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要认识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体会到自身受到了重视,学习兴趣才高,才会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是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的硬性要求。应该说,只有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当,学生主动地学,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知识的难度不会因教学方法的不同而降低,但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教学,要相信在兴趣指导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超出你的想象。以人教版的诗词《游子吟》为例,教师都了解这首诗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所表达的含义也较为明确,语言很符合学生的发展特征。但是更重要的是诗后面蕴涵的情感:对母亲的感恩和热爱。单纯的讲述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缺少画面感,这样教学目的就达不到,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了。教师如果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会使得学生很快融入情景,对日常生活中母亲所做事情作思考,从而理解诗词内涵。通过教学方式的选择,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在自主状态里进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第4篇

几年来的教学改革,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角落。我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也不断尝试、不断探索,试图寻找一条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之路。为了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学习方式,是指在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它不同于完全放任自流的自学,是教师有组织、有引导的学习。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得力、引导得法,才能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方面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经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一切有成就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小学生学习语文也不例外,必须以兴趣做基础,有了这样的心理条件,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当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使大脑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语文学习中的高度注意,使感官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深刻、想象更加活跃、记忆更加牢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因而,语文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环境,既包括外在的物质环境,既教室的布局、设施等,让学生能感到温馨、身心舒适;又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尊重、爱护学生,严于律己,给学生一种向上的力量。除此之外,还应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以此影响、感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赖。教师还应善于组织、协调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使之建立起团结互助的班风。

(二)利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文字具有内容与形式的美,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其内在的美,用美震撼学生的幼小心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言文字是表达情感的,语文教师通过发掘教材中的动情处,会将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借助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如果一成不变、程式化,教学就没有活力,没有了灵性,学生自然也会缺乏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应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根据内容的不同,可设计成不同类型的课,有的则可将文本与学生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生活之水引入课堂。有的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使教学不再程式化。教学方式与方法根据学习内容来确定,符合学习规律,学生自然具有学习的兴趣。

二、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仅有语文学习的兴趣是不够的,若没有自主学习的方法,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时间一长,遭受学习挫折后,自主学习的兴趣就会减弱。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适时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认同学习目标,增强目标意识。教学目标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教学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的。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是由国家、教师来确定的。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侧重考]的是国家的要求。至于学生,无权参与目标制定的,只是被动接受这些目标。长此以往,学生失掉了学习的欲望,失掉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是要帮助学生认识所定教学目标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促进学生的内在动机。二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多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水平,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目标空间。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获得。语文学习要讲究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好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示范点拨。指教师给学生做出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示范,使学生通过观摩示范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二是领悟自得。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本身作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学习进程,从而达到在学习实践中“悟”出学法。三是交流获得。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利用学生交流时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学到学习方法。

(三)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以学定教。以学定教不仅体现在自主选择内容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

三、给学生充足时间自主实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指导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不仅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而且语文学科的学习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审美情趣的熏陶、思想境界的提升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学好语文学科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选择哪种学习方式学好语文学科就成为这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程特点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的综合性特点,从理论角度来说,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小学生特定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小学语文课程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小学语文课程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也就是小学语文课程方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教材中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学就是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所提出的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小学语文各种学习活动,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所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的过程。具体地说,从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和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实际过程来看,小学语文课程总是在特定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和实现的;而小学语文教学必然在特定的小学课程基础上进行和实现。

二、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现状

1.语文学习的动机不强,学习态度不明确

动机是决定学生个体努力程度的动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起很大的作用,并与学生的学习毅力、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正相关。很多学生上课时只是带着一只耳朵听老师讲课,不积极思考,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不愿开动脑筋去想。平时学习不刻苦,不按时预习和复习,学习成绩的好差好像事不关己。只见老师家长苦口婆心地规劝要认真学习啊,考出好成绩啊之类的。他们自己仍旧无动于衷,他们内心没有一种要认真学好语文课,跟同学们竞争这种意识,只想随遇而安,任性而为之。

2.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僵化

一提起“语文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等等,这就是语文学习方式过于僵化导致的僵化思维。这种僵化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是:学生仅仅依靠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进行语文学习,而且,这些学习通常仅满足于知识的积累。由于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考试为目标,以集体大班课堂教授为形式,以题海战术训练为法宝,以获得知识的结果为追求,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忽视学生对不同学习方式的选择,最后造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单一的、呆板的、低效的状态。

三、适合小学语文学习的方式

1.自主学习方式

主动性是语文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习活动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成为一种内在需求,换句话说,就是要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语文学习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因此语文学习方式实际上是学生在课堂中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语文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如学习《葡萄沟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下自选作业:①画葡萄,根据课文为一串串葡萄涂上颜色,粘贴到教室的文化墙上,布置葡萄园;②假如你去葡萄沟旅游,热情的维吾尔族老乡会怎样招待你呢?请你写下来;③请你为吐鲁番的葡萄干设计广告。这样的作业设计给小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并且这样的作业设计体现了开放性和与生活的联系性,更能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作了这样的界定:“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朗读全文并表示不懂的内容,然后教师继续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明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可再生资源为什么不能再生了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形成破坏了环境?这些问题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在问题提出以后学生迅速拿出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小组形式展开积极讨论,在讨论之后同学们相互之间分享讨论成果。通过在自主小组讨论学习中精心设问,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环境知识,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3.探究学习方式

作为一种求知过程,探究学习与科学家的科研探究有许多相似之处。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了解己有的知识,它们在流程上相互联系,在内容上相互渗透,是构成一般性探究学习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并贯穿于探究学习的全过程。有一句名言说:“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学生学习的课文,就有一些“空白”,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善于挖掘这些有意义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就此进行探究,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不断闪现,由此加深对课文的领悟,提高学生语文探究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重要的目标。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无论运用何种学习方式,只要适合学生的健康发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参考文献:

[1]邢国红.适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合作学习的内容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王金洪.当代语文学习方式探析.四川师范大学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习惯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30

不管是在现代教学中,还是在传统教学中,都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使学生有效的进行学科学习,并且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获取。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获取。本文就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展开论述。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的引导

小学阶段的教学与其他阶段的教学存在明显的区别,小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小学阶段教学的特殊性,小学生虽然在幼儿园阶段已经接触到汉语学习,然而却是学习最基本的识字等知识,系统性还不够。进入小学阶段,学生要系统的进行语文知识学习,这对于学习经验较少,独立思考能力一般的小学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学生难以通过个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小学生对“学习习惯”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小学生的记忆力很强,能够快速的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记忆,因此如果教师不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很可能会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试着去理解知识点,在充分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学生再对知识点进行记忆,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点,而且还能够对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刻的印象,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环节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良习惯,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三部曲

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需要注意很多环节,不管学生语文学习的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虽然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然而却是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对预习环节引起重视。对于很多小学生并没有进行课前预习的概念,为了使学生逐渐认识课前预习,并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督促学生进行预习。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完成,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督促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例如鼓励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思考等,都有助于提升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语文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想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学生在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坐姿到知识的获取,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应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各个环节的学习都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后复习习惯

学生在小学阶段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因此想要很好的掌握知识,就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及时进行复习。课后的复习也有很强的技巧性,复习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要进行课后反复与归纳总结。通过课后反思,学生找出自己存在的知识盲区与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到解决的方法,并更好的指导以后的学习活动。采用有效的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也十分必要,可以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语文知识链条,进而更好的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需要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这三个环节的有效配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

对于小学生而言,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方面,家庭教育也发挥着重要影响。小学生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心理较强,学生认为教师和家长的指导都是对的,如果家长能够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小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有家长进行辅导,如果家长不讲方法对学生进行辅导,势必会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家长能够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辅导,就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了条件。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循序渐进

第7篇

一、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

1、阅读自学习惯。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分析知识,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2、总结归纳的习惯。每课的知识是发散的、孤立的,要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要把分散在各课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成面、结成网,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3、反思和改错的习惯。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尤其是再回头看从前做错的题时,更要反思。

二、语文学习中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培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习惯,可以从“课前、课上、看书、练习、家庭应用”五个环节抓起。

1、课前环节:(1)学有计划。(2)预习。

2、课上环节:要听好课,首先要变“课堂”为“学堂”,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同时,要注意改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有哪些呢?精神饱满进课堂,有着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其次,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这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又有习惯的培养。实际上,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上好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逐步提高了。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学生 体验学习

所谓“体验学习”是通过实践(听、说、读、写、做等活动)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中学语文最基本的学习策略。它是由孩子运用体验的方法,去发现所学的语文知识,去获得所需的语文能力,从而达到逐步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同西方的“发现法”学习有所不同,它更重视作为辅导者的家长的参与作用和文本的示范作用,并力避孩子无序的、杂乱的学习活动。其特征更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要求先学后导、先练后讲、先议后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从体验入手,从学练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体验方式,让孩子主动进入学习情景。

语文学习具有体验性强的特征,它是表达的艺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美与自由的艺术,要想孩子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美好的生命和情感体验,我们家长应尽所能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运用体验性学习策略,让孩子从简单或深刻的文字中收获生活的活色生香,生命的五彩斑斓,从而培养孩子美好的情操和热烈的生命激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达十几次提及“体验”,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列为阅读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突出体验学习策略,才能更好地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应用形象思维,通过情境创设唤起学生体验。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体验”离不开学生某种亲身亲历,更多侧重立足于感性的“感受”,由于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往往更相信所见、所闻、所做的学习材料。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就是架设书本世界与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沟通的桥梁,唤起学生的体悟、感受,从而形成主动、自觉的态度。比如,在教学《春笋》这篇课文时,针对本课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明快、情趣盎然、音韵铿锵的特点,紧扣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不畏艰难,破土而出、顽强生长的情景和热情歌颂了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主题,以播放《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拉开课堂教学的序幕,让学生踏着欢快的节奏走进教室,心情轻松而又愉快。课始,以谈话导入:刚才,我们踏着春的乐曲走来,仿佛走进了春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一下春天的足迹吧!随后,一段声情并茂的描述,配以画面优美的影片,学生的情感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个个脸上洋溢着如沐春风般的笑容。以情境的创设,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感受春的气息,唤起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2、基于已有经验,通过语境再现启发学生体验。要想顺利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感悟课本内容。而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验,则不失为锻炼其敏锐语感的妙法。以第四册的《语文补充阅读》中的《和花朵说的悄悄话》为例,课文第三小节讲“我”与“杜鹃花”之间的悄悄话。其中有一句:“你的客人:蜜蜂和蝴蝶就要来了,难怪你这么喜气洋洋。”为了能更深刻地感悟到杜鹃花的“喜气洋洋”,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想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也会“喜气洋洋”?学生马上说:“我考了一百分,会喜气洋洋。”“假期里我跟妈妈学会了烧红烧肉,我喜气洋洋。”“我们家中了大奖,全家人喜气洋洋。”在教师营造的语言环境中,学生马上就体验到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在紧接着的朗读训练中读得入情入境。

3、突出自主参与,通过活动开展鼓动学生体验。体验的前提和要素是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感受、感知。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借助于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在活动中,鼓动学生体验。如《海底世界》教学中有一个“我是×××”的自述活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更有了体验的兴趣。每一只海底动物都各显其本色,“梭子鱼”为了显赫自己的速度之快,边游边在教室周围快速“游动”,“海参”则横着身体踟蹰地向前爬行,表演得非常逼真到位,“乌贼”和“章鱼”也表演得栩栩如生,如同快乐的小天使一般……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享受着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