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2 16:37: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医专业基础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

第1篇

1997年我从兰州师专毕业,分配到临洮县廿铺初级中学任教,与2007年1月评为中学数学一级教师。任现职以来直担任数学教师,同时兼任班主任和学校教导主任,曾被甘肃省教育厅评为“甘肃省农村中学骨干教师”,多次受到学校、镇党委以及临洮县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就自已任现职以来在专业技术工作上的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素质方面

自任教以来,我不仅认真履行一名教师应尽的义务,争作表率,勇夺先进。我热爱教肓事业,愿意为中学教育奉献毕生精力;我始终兢兢业业,把每一天都看作事业的新起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始终用行动诠释着“终身热爱学生,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誓言。

二、教育教学方面.

在21年的教学经历中,我担任了14年的班主任工作,其10年初三班主任工作,在班主任工作中,我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中身先士卒,做好严师的角色,而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学生,做好慈父的角色。 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的帮助触动学生的心灵。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始终认为,教师不仅要敬业,更要专,高效地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我通过准确把握教学课标和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做到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注重提高教学技巧,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备课、辅导、考试三个环节;

三、教导工作方面

第2篇

>> 基于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的经贸类专业课程衔接研究 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高职税法课程改革初探 高职涉外文秘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会计专业实施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模式构建 软件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英语教育专业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探析 浅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衔接“3+2”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现状的高职会计专业改革 基于单考单招的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衔接问题探讨 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高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一体化教育模式 “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下的中职教研工作 构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的策略探究 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浅谈中高职一体化教育培养模式的内涵性研究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一体化模式探讨 企业文档一体化管理现状对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5][6]徐国庆,石伟平.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69-73

[7]周继瑶,甄凯玉. 高职教育“双证书”互通制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5):4-6

[8]杨黎明. 学分互认的依据是“知识点”的多少[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6) :19-21

第3篇

关键词: 中技服装专业 主题教学法 服装结构制图

一、中技服装专业结构制图课程的重要性

技工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社会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壮大生产一线工人队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技工教育,学习技能,形成职业能力,得到生存及发展的基本需求,完善自己且实现人生价值。

服装结构制图是技工院校服装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从服装设计到服装制作之间的重要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为设计师的艺术构想提供了技术保障,也是服装制作的根本依据。因此,学好服装结构制图是服装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服装结构制图是一门包含美学和数学的课程,在制图过程中,需要通过计算得到适合人体穿着的服装尺寸,需要用美感绘制出优美的服装曲线,使人穿着后体形更为完美,达到修饰人体缺陷,强调人体美态的作用,因此学习服装结构制图需要一定的美术和数学基础。但是,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弱,对于学习的关注度较低,缺乏学习主动性,难以较长时间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根据这些特点,如果继续采用旧的教育模式,那么学生更会觉得学习枯燥无味,甚至以厌学的态度应付学业。因此,教师要联系实际,创新教学思路,结合主题教学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二、服装结构制图于主题教学法基础上与其他课程的结合应用

(一)现今普遍使用的服装结构制图教学法

在服装行业中,纸样制作是多年来沿袭师徒继承、经验积累的方式进行服装生产的重要手段。纸样设计师只需凭个人经验及对服装造型的感觉,就能绘制出服装纸样,但这都是经验的传授,对于现代服装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多样化的需求是极其不适应的。

服装结构制图是一门研究纸样制作的专业实践课程,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纸样制作,了解服装的平面结构及生产裁片。院校教学主要学习绘制报考技能证常考的款式,如女西服、女西裤款式,这些款式是锻炼基本功最好的款式,但学生做多了这些款式,会感到枯燥无味,也会缺少对服装设计的创新性。学生正处于积极向上、激情洋溢的年龄段,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枯燥的课程内容会消磨学生的创造力和激情,使本来就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产生对学习更多的反感心理。因此,需要设计系统性、规律性,同时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法。

(二)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

主题教学法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以研究且解决实际问题为课程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原理与方法的教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整理所学基本知识,为自己建立知识框架,设计全新的探索过程,获得自由且完整的自我思考体验。主题教学法是动态的,教师会设计一条主线为教学基本模式,学生将跟着主线不断展开思路,因此这种课程的组织和教学是能动的,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尤其适合服装专业。

本文所述的教学法是以主题教学法为基础,服装结构制图、服装设计基础与服装缝纫基础三门课程结合应用的服装专业教学法。根据主题教学法,设计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基本模式如图2-1所示。

图 2-1

确立主题。教师首先确立一个能反映学习进程中本质问题的主线,本文将主线确立为毕业设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经历、喜好确立毕业设计主题。

构想阶段。学生针对主题风格,寻找灵感来源。从艺术文化、人文历史、生活环境、材料工艺等方面不加限制地进行自主探索研究。

设计阶段。学生根据前阶段的构想,使用各种艺术表达形式,技术方法进行创意设计,最终形成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工艺制作阶段。学生根据设计方案,使用各种工艺技术与方法把作品呈现。

展示交流。学生需把整个创作过程和最终结果展示出来,并通过自我阐释把作品内涵与公众交流。

三、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的服装结构制图课程

(一)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应用前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学习

采用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前,需要先把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学习任务完成,才能进入主题教学法课程。如果没有前期的基础学习,或者基础知识学习不牢固,后期的主题教学课程将无法进行。

服装结构制图一共需要学习三个学期,从入学后第二个学期开始学习,需要进行以下五项教学:(1)“原型板”的教学;(2)省道转移法的教学;(3)固定款式的教学;(4)款式变化的教学;(5)立裁的课后兴趣班学习。这五项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实行“理论―实操―理论―实操”的循环教学方法。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服装专业时,都会有一种迫不及待制作服装的想法,因此要利用这种对专业的新鲜感和热情,让学生尽快制作出服装。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好结构制图的基础知识,按照老师设定的款式要求制作出服装,最后通过讲授一些款式变化,让学生消化基础款式的知识点,为后期的主题教学课程提供工艺制作的技术支持。

(二)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中的服装结构制图课程

基础学习后,学生就能自行制作一些基本款式,以及一些由基本款式演变而成的款式。但对于款式变化较大的,还需要加强训练。在第四学期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中,对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巩固,提高学生的自学、自我思考能力。

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按照所提出的服装专业的主题教学法基本模式再进行细化(如图3-1所示)。工艺制作阶段在整个课程的安排中占了最大的比例,其中打板或立裁是设计和制作的中间环节。学生的设计各有不同,结构制图课需改为以指引为主,针对不同的设计,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利用打板或立裁手法,反复尝试,制作出作品。

图3-1

(三)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中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教学要点

1.团队教学,学生以组为形式。

由于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是由三门课程结合而成的(如图3-2所示),共同确立教学主线,指定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必须是针对前期课程所拟定的,让学生能更好理解并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进展情况,分阶段地逐步进行指引。由于结构制图课程为中间环节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指导时需熟悉了解学生的设计情况,以及工艺水平。学生以组为形式,一人或两人为一组,自行确立主题,教师指导每组的作品,这样作品量不大,能有效保证作品的质量。

图 3-2

2.注重纸样研究过程,对纸样进行反复调整修正。

如图3-3所示,纸样制作和立裁手法需结合使用,并且做出样品后需要反复调整纸样,做出样品后需要与设计图进行对比。若与设计不符,需要再次调整纸样,直到与设计图相符合,并且穿着后形态美观,结构线条优美。

图 3-3

3.注意基本款式变化为其他款式的指引。

基本型是在主题教学法课程之前就需要学习的,在进入主题教学法后,由于所有款式都是学生自行设计的,会出现设计失误,即设计的服装是无法制作出来的,也会出现设计后不知如何打板的情况,因此,需要因款式变化而进行相对应的指引。

4.分阶段性进度检查。

由于主题教学法是一种动态教学法,中技学生的学习习惯为被动学习,因此需要分阶段的进行检查,以便督促学生能按时完成。同时,分阶段性的进度检查能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及时指引。

第4篇

表1~表3显示,护士对中医药基础知识及专科护理认知平均值不高,说明二级中医院护士对中医药专业及护理知识掌握程度低,尤其在中医病因中药学及专科病护理特色康复较陌生,相对护士对临床较常用的中医操作项目及应用较熟练。

2改进措施

2.1实施护士分层次中医药知识的强化培训根据护理队伍现状(初级护理人员约占临床45%)、参考文献报道及护士管理经验,护理部制订各类人员培训计划实施护士分层次培训。即新职护士(N0级)强化岗前中医药护理知识35学时培训并考核;1年~3年低年资护士(N1级~N2级)院内培训或半脱产中医药理论及技能100学时培训;3年以上“住院护士”重点培训专科护理兼顾基础培训,分期分批实施培养计划。目的加强住院护士对中医药护理专业的认知及辨证施护应用能力,使中医护理元素融入到责任制护理中。通过短期强化培训结合个体化训练,结合院内中医护理“扫盲”班突击培训,每季度护理部针对住院护士进行中医专病辨证、案例分析及中医技能考核,半年度组织中医药基础知识竞赛及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大赛活动。1年后追踪护士对中医药及专科护理的认知均提升10%以上。

2.2加强中医专病护理与特色康复指导按照中医护理工作指南及医院等级评审检查标准,建立中医专科专病护理常规、制订中医特色康复指导手册,科室拟订专科专病护理常规并征求医生意见,护理部审核校对形成汇编册下发至各护理单元。科室根据专科专病特点实施开展,并探索中医专病临床路径。针对中医特色康复宣教这一薄弱环节,科室制订专病宣教手册、刻录光盘、培训演示及视频播放等形式,护士熟悉掌握专病知识后指导给病人。通过科内自查、护理部督查及专项培训考核相结合,对病人实施中医特色康复宣教明显提高,并于2012年10月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

2.3从整体观着手综合提高中医护理的软件建设根据医院等级评审检查要求,强化中医护理继续教育的频度与力度,借鉴他院培训经验建立护士培训手册及个人技术档案。护理部及部门制订中医护理培训内容及学时,要求每次培训做好记录并阶段考核,个人技术档案轮转科室延续培训及考核,年末个人技术资料汇总到护理部,使中医护理教育及档案管理上升一个台阶。护士长通过晨间提问、病例点评及查房等,使护士掌握了专科护理及专病施护特点,并运用望、闻、问、切等评估病情及书写记录,既锻炼护士系统观察病情和健康评估能力,也锻炼了护士收集、分析及归纳能力。

第5篇

【关键词】中医认证 专门用途英语 教学实践

一、中医学专业认证和中医英语发展的国际背景

中医学专业认证是国家教育部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对中医学教育状况进行全面客观“诊断”、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中医学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学校中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认证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中医药国际化和全球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世界各国不仅逐渐得到认同和欢迎,而且已有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医英语人才的缺乏,中医药尚未得到西方各国政府的足够重视。因此,要促进中医药产业在世界各国的健康蓬勃发展,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交际应用能力的医学英语人才势在必行。

二、对中医英语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只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英语竞赛成绩获奖率。并把它们看成是衡量英语教育成败的标准。单一认同英语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忽视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和人文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片面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开设一些专业方向课程而忽视了语言基本功训练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中医院校片面追求过级率和获奖率是对中医学本身的特点和对外语教育的特点认知模糊所造成的。一方面,中医学从专业上来讲,被认为是“国粹”,不需要用英语去检索搜集文献资料和拓宽专业知识。学生工作以后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学不学英语对中医专业的学生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模糊了外语教育的工具性和素质性。外语教育培养学生汲取国外信息和交流信息,扩大视野,吸纳世界优秀的文化科技成果。如果仅仅把英语看成一门工具是培养不出来上述能力的。

Flowerdew和 Peacock(2001)曾指出:英语已成为国际上各学科研究成果、科技文献和学术交流的国际通用语,不管这所大学的教学语言是英语还是母语,只要不想与国际学术社会隔离,一个合格的本科大学生都必须有能力用英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前沿最新发展。在中医英语教学中,中医学科知识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积累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更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所以,对中医英语的认识要放在国际视野的层面上,不能仅仅认为它仅仅是中国特色或者中医的东西。

三、专门用途英语

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大学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大学通用英语被称作传统普通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它的教学是“以一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其教学水平的检验通常定位在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能力上”。它针对性不强,也不能满足人们用英语开展某些特殊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是一N以“语言学习为目的的服务性教学”(Pobinson, 1989),具体地说,它是以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来指导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她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大学通用英语相比,专门用途英语更有满足特定行业或职业需要的方向性。经受过良好ESP培养的学生在将来从事的职业和领域里,比那些只接受过EGP教育的学生能更准确,更有效胜任工作。

根据《广西中医药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学校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并未他们将来在中医教育、科研、对外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作为ESP的一个分支,中医英语教学目的是经过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之后,继续巩固和不断提高英语的语言能力,掌握中医英语的基本特点和表达习惯,搜集中医专业的文献资料,拓宽专业知识,培养用英语从事医学的学习研究、实践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促进行业的发展。

四、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英语教学实践研究与探索

1.课程设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也有着它特殊目的和特殊用途,其课程设计就要考虑学生的特殊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课程设计活动。这一点和《方案》是一致的。一般中医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形成了大一大二实施大学英语学习的的局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三四年级开设与中医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在语言基本知识不牢靠,就很难消化和吸收中医英语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英语类课程的开设就仅仅是用中文翻译中医基础知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就被忽略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深入开展,很多中医院校不断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不断修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已达到教学目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课程设置还是存在许多代表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只开设了一或两个学期,学生只能入门,却无法深入、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医学院校的英语专业就是一边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文化人文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两者不能有机结合,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本科阶段无法打下扎实的基础,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更不利于研究生阶段的医学英语的相关学习。

(2)课程设置缺乏目的性。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对特定领域的英语技能的需求,而不是将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混为一谈或者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大同小异。在设置中医英语类课程的时候,很多老师和高校的行政人员没有意识到中医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是为了满足学生在特定领域英语技能需要,即在中医诊疗领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阅读外文期刊了解国内外中医发展动态的一种技能和能力,而是将中医英语仅仅作为一种中医和英语的简单结合,通过中医英语的学习让学生们掌握点基本的术语和表达法就可以了。他们会将一些实用的必修课设置成选修课或是缩短中医专业英语学习的学时。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学生要么觉得课程枯燥不实用,缺乏重点,要么觉得学时太短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因此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3)课程设置时间分布不合理。专门用途英语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特定领域内的语言技能,特色在于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中医领域内的语言技能,其特点就是将英语语言与中医专业知识的结合。很多医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前两年设置了体系完整的基础课程,由于学生到了大三、大四面临着考研、找工作和写论文等问题,没有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因此作为重点的中医英语只用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学生在学习量剧增,就业压力打的情况下进行中医英语的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院系必须注重课程计划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体现加强基础、提高能力素质、发展个性的原则。医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注意学时的足够,课程的连贯性;学时的设置要考虑师资因素。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分类,分阶段进行教学。笔者赞同中医英语的分阶段教学,但是在课程设计上不要那么泾渭分明,大一大二亦可以开设基础英语和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可以开设中医英语口语、听说和简单中医知识的英语阅读之类的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医学英语视听说》《外国医学影视经典赏析》等医学英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三大四可以多开设些中医类英语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文献检索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比如《医学英语词汇解析》《医学论文写作》等课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基础大一大二的学习,不仅扎实英语基础,对一般用途的中医英语有个大致的了解,培养对中医英语的兴趣。到大三大四接触到中医英语的时候不会感觉突兀不适应。中医英语在人才培养需要、学生就业升学实施循序渐进分层次培养和分级教学。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达到培养“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知识和交际应用能力”这个总目标,实现《方案》里面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2.师资。从教师层面上来说,我国中医院校从事医学英语的老师,大多数是英语专业毕业。在医学院校他们承担着繁重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医学知识缺乏,进修经历有限。在中医英语的教学中自认医学知识缺乏,实际教学中讲授语言多于鞯葜幸叫畔。学生在学习中医英语的过程中学而不获,挫伤了学生学习中医英语的积极性。其实,与大学英语教学相比,中医英语在教学内容上有其特殊性,但是两者都是在提高英语学习者获取信息知识的水平,满足学习的需要。所以,对于教授大学英语的教师,不必要像医学专业教师那样系统全面掌握医学知识。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方法在一般用途中医英语的教学中更为重要,更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效果。

根据《方案》要求,近三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订了《师资队伍“十二五”规划》,为教师的培训设立专项基金,为教师进修、学习、交流培训提供保障,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英语老师通过培训巩固英语基础、积累中医学科专业知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中医英语之路。

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中医英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是因为目前对其研究和认识不是太深刻,存在很多误区。英语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结合广西中医学大学中医认证为背景,从课程设计、师资和教学三个教学实践方面研究和探索一些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理清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促进教学管理者和医学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中医学科知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网络平台,促进中医教材质和量的提高、中医知识的普及、把握中医发展方向。中医英语的发展能促进中医药对外贸易和交流,传播中医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许谨,孙宏.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述评[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3):482-484.

[2]赵跃君.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7):9-10.

[3]徐育年,孙晓玲,侯建人.医学英语教学的评估理论和指标[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0-22.

第6篇

1讨论时间的设置

根据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在完成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经络、诊法、养生与防治等各阶段教学任务后,布置思考题,分别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体质学说、诊法、防治原则部分授课后,安排4学时进行专题讨论。

2讨论专题的选择

讨论专题的选择,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及目标,选择不同章节的内容而形成。我们在设计讨论专题时,注重中医传统思维方法的横向性联系及中医基础知识点和面的联合,这是讨论专题能否深入触及中医基础理论脉搏的关键。如讨论人体气血化生的生理过程及其相关脏腑的作用等等。

3实施方法

将2011级中药专业普通班作为试验班,以8—10人为1组,每组以教师为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主讲的教学形式实施。学生推荐1人为代表,在充分准备基础上进行脱稿论述,可以采用以口述为主,板书和多媒体等形式为辅的方式;论述完成后,请组内同学进行提问,批驳,整组同学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上台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讨论专题,并能够在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上,从中医的病理生理角度进行中医专题分析。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勇于积极表达不同意见,激发学生能从兴趣出发深入思考专题,调动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主动性。

4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必要性

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共处,适应社会发展”。目前,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普遍缺乏相应的中医专业基础内涵培养过程,所以,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容易感觉兴趣缺失和动力不足,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教师的课堂授课方法无法吸引他们的学习。经实践发现,在中医教学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主动讨论和展示学习能力的多种机会能使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前景取得最大的成果。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中医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中医思维探索及建设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一思考一探索一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寻求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学生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引起学生对中医学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175-03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而医学研究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医学这一关系人类健康及生命的特殊领域, 研究生教育更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何应对挑战, 重新定位, 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思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医学人才, 已成为医学院校,特别是中医院校的重要任务, 也是今后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是:不拘泥于传统思想,在深化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对于中医学来说,创新也是它进步的灵魂和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因此要振兴中医,关键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我们认为,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中医研究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注重基础理论, 拓宽知识结构

科学发展实践证明, 创新思维不仅有赖于对课题的深入钻研, 而且也有赖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尤其是当今时代, 各类学科的发展呈现出相互渗透的趋势[1]。据美国对1300 多名科学家追踪调查表明,有成就的科学家绝大多数是以具有多学科知识取胜的。所以,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创新能力都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基础,而这种基础只靠专业教育是难以形成的。我们应当按照当代对人才资源素质所提出的要求,充分利用综合院校学科整体优势, 积极发挥医学类专业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发展的自由空间。

1.1 巩固基础理论,注重经典著作

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是中医药专业人才特色的体现,是中医药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主体。如果偏离这个主体的特征,就失去了中医教育的意义。而对于临床型研究生来说,更应在具备坚实中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医临床辨证和技能的训练,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发扬中医特色的一种手段加以重视,以适应中医临床的需要。因此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研究生对中医基础理论和治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研究,并能运用传统和现代化手段对中医药古籍进行深入整理、总结、提高。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历来被称为经典医籍,这些典籍所阐述和蕴涵的基本理论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防治的法典和规范。古往今来,凡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医学家无不对经典理论娴熟于胸中,而后方能在临床上有所成就。即使在今天,这些经历了长期、反复验证的理论原理,仍是指导临床实践、促进中医学术发展所不可替代的。尽管中医学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但经典所富含的基础理论是相对稳定的,这也恰恰应是学生掌握中医学知识体系中比较稳定的部分。经典课程的开设对于中医专业学生素质的塑造、专业成长、乃至成才极为关键。如何提高中医专业经典课的质量,是深化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要提高授课质量,为学生提供谙熟经典的条件,使他们在经典学习中夯实基础。

1.2 拓宽知识结构,掌握信息技术

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前提下,注意吸收现代科技新知识,开展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社会心理学等,以拓宽研究生一些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知识领域,尤其是使之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时了解和掌握与中医药发展密切相关的现代科学研究前沿学科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不断开拓中医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2]。这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上拓展空间,延伸思维,为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一个良好的阶梯。

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使其成为具有相当研究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能够独立开展科研是其基本要求, 但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必须具备文献信息的支撑与保障, 这种支撑与保障贯穿科研活动的整个过程。当前医学中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医学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医学信息量激增。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医学信息的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生的特殊性在于课堂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了,而更多的时间是用于科研工作,更强调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通过有效途径尽快地获得本专业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并在汲取新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医学研究和疾病防治的水平。而作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有必要全面地掌握信息收集等技术。

1.3 英语水平的提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 英语已经变成了世界性语言。在研究生的教育与训练中, 我们时时提醒他们英语的重要性, 并且使他们借助与国际专家、学者交流时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与用途。作为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研究生, 必须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否则很难与世界接轨, 也很难做出高质量的研究课题。以往中医专业研究生只是把外语当作学习、工作中查阅资料的工具, 但从中医学的发展趋势看仅仅将外语做为查阅资料的工具是远远不够的。中医专业研究生不仅要很好地学习公共外语和一部分现代医学专业外语, 还必须掌握规范的中医学专业外语。中医学博大精深, 但由于历史原因专业外语人才屈指可数, 加之中医专业术语翻译不规范,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在世界的发展。因此我们的研究生应该加强英语学习,通过多积累、多读、多练习以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另一方面,导师有必要在这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在科研及临床实践过程中,提高英语水平。

2 提高人才素质,培养创新心理

医学研究生是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是未来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和业务技术骨干,在临床医疗工作和科研工作方面都应成为国家的高级医学人才。现代医学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 在现代社会中, 心理健康应是一个合格人才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具备良好人格素质的人才,才能经受各种考验和困难,因此新时期研究生的人格素质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导师,除了自身树立一个好榜样外,更有责任去引导和教育学生。

2.1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其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也高于一般人群。而医学创新使其人心理素质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3]:①创新个性心理的包容性,这要求医学生有很强的洞察力、领悟力和消解力, 不断地吐故纳新, 开拓视野, 广泛学习新技术, 率先接受新的医学模式, 在不同的领域,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认识事物, 把握事物, 鉴别比较, 从而为创新活动寻找多元的信息和证据, 激发创新行为的出现;②创新个性心理的质疑性,只有敢于并善于质疑, 才能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医学需要质疑,通过对原有理论的质疑, 提出新的设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思考, 还要把现代科学进展的发现和原有理论相结合;③创新个性心理自信性,凡是医学上的创新、质疑很可能会遇到非常的阻力, 有时不仅是讽刺和嘲笑,更重要的是新方法的应用可能得到失败的结果, 作为执行者,可能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这种打击和压力时刻压在执行者的心头, 这同样需要创新个体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开拓创新是对医学生新的要求, 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医学生创新的心理素质结构特点, 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

2.2 崇高道德品质的培养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并与世界经济逐步接轨。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研究生的道德品质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而呈现多元化,例如缺失诚信、科研越轨现象越来越严重,价值判断时更加务实和偏重物质利益等等,因此加强研究生的“道德观”教育,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无疑对培养创新思维的研究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培养:首先,“道德观”教育应配合医学伦理学课程,同加强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联系起来;同提高在校学生的专业兴趣,强化专业思想,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较为全面地提高专业素质联系起来;其次,发挥研究生导师的引导和表率作用,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的心理和情绪,间接地影响研究生的思想品格;最后,搞好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各种学术活动以创造浓厚的学术气氛,树立良好的学风,通过举办各种文娱活动以增强研究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并陶冶研究生的思想情操。

3 营造创新环境,培养科研的创新思维

3.1 创造创新思维的环境

21世纪医学技术迅猛发展, 书本的知识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研究生的需求,这要求研究生具有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要求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对不寻常现象的高度敏感性,而且要勇于突破传统的观念,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接受知识的多样性和可错性。首先要注重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 宽敞美丽的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及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起到了保护和鼓励学生培养独立性、自立性、思考性、创造性的作用, 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其次学校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个鼓励创新的氛围, 倡导学术自由、百家争鸣, 允许师生之间进行平等、自由的学术交流,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 形成民主、开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 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育创新精神。

3.2 导师要具备创新的理念

医学是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古老就在于其几百年来所承袭的师徒传授的方式。古人尚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说,作为21 世纪的研究生导师就更应该明白现代医学教育中对学生思维方式教育的重要性,应该将教与学的方式变为“为创造未来而教,为创新而学”[4]。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变简单的技能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导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创新的机会和空间,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临床、科研方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发现新课题。广泛思考、反复实践、细心观察、系统地收集信息, 在新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发现事物间的新联系;从多学科、多途径寻找突破难点的新方法。人体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种物质运动形式组成的有机体, 从多种角度开展研究可开拓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其次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科研心态和习惯。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的主要作用是研究方向的指导, 这个指导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部过程。导师及课题组有关人员应不断向研究生灌输国际、国内的科研现状, 增强科研意识, 培养科研兴趣, 并提出与学位课题相一致的研究计划, 保证学位课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学性。

3.3 加强学术交流

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为研究生创造更多的了解学术发展动态的机会,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术讲座, 使他们跟得上医学领域的步伐, 与世界接轨。通过这些活动使研究生开拓学生科研思路, 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合适的机会组织大型会议,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座, 锻炼研究生组织能力, 并通过接待国外专家, 使研究生英语水平有大幅度长进, 既提高口语及专业英语水平又提高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此外导师要求和鼓励学生不断地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 在适当的学术会议上和有关刊物上发表。这样,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总结科研结果、书写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学术会议, 开阔视野, 加强交流, 为将来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3.4 重视课题的设计

课题的选择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新颖性,能留出开展创造性工作的空间,在内容和方法上既要承前启后,又要大胆创新,养成严谨、踏实、敢于创新的学术作风, 同时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需要较深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有与之相关的广博的知识面。其知识面越宽,相关知识越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其创造性能力就越大。因此研究生从选题开始就应该掌握所研究课题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注意选择最新而又适用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以提高自己的起点和课题的新颖性,注意选题所选定的新的研究视角、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确保研究生选题的创新性。其次,导师应加强对研究生课题选题和科研设计的指导,尽量使课题研究能得出肯定结果。同时,为了鼓励开展中医药科研,应允许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出科研阶段小结,应承认总结阴性结果和阳性结果的论文同样具有学术价值。

综上所述,当前中医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力度不够的缺陷,教学方法上重视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培养的人才大多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而中医药科研水平的高低与中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在当今科技革命时代,中医学术的发展离不开科研,而中医药科研的开展又离不开现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因此21 世纪的中医研究生不仅仅应当具备高超的临床技能和丰富的理论,更需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紧跟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林青,朱嘉龙,徐丽娟.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知识结构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4:24-25.

[2]王发渭,杨明会,窦永起.中医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军医进修学院学报[J],2004, 25(6):428-429.

[3]利,欧阳永忠.医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结构浅析.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03,1:21-22.

第8篇

1.1床护比不达标

《中医医院护理工作指南》在中医护理人员管理内容中,对人员配备依据、要求有着明确的规定,其中病区的床位数与在岗护士人数的比例不低于1∶0.4,并逐步达到1∶0.5。要求各级中医院逐步补充护理人员,但是在实际检查中,床护比不达标较为普遍,部分汇报床护比1∶0.4的医院,护理人员中也包含长期休假人员(如产假)。

1.2中医护士比例偏低

临床中医护理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取决于护理人员所具有的中医护理知识、技能水平及运用能力。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加强中医护理工作意见”,要求二级、三级中医院中医院校毕业或中医护理专业护士比例分别不低于30%,40%;笔者在2013年—2017年期间,参加全国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大型中医院巡查中,多数医院均未达到标准要求,中医护理专业人员不足,影响了中医护理工作的开展。

1.3中医护理继续教育不够规范

在职培训是专业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明确规定,中医医院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3年内岗位培训时间≥100h)的护士比例要达到70%以上;《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9版》及《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2012版、2017版)将此项纳入评价细则中。检查中从汇报资料中看均能达到标准,但在考察临床运用中却不尽人意,存在培训内容不系统、不规范,导致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理论基础知识不系统,这也是影响中医护理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快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

1.4临床护理缺乏中医特色

中医护理学其特点在于强调整体观念,运用辨证施护的思路和方法,根据临床所见病证,针对不同症状加以分析,归纳并确立患者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创新中医护理工作模式,注重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在生活起居、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情志调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方面提供个体化中医护理服务。但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尚不能将四诊运用到临床,辨证施护形同虚设,没有落实到患者身上,临床护理缺乏中医特色。

1.5中医护理技术运用不充分

随着护理学发展,护理在慢性病及康复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医护理自身“简、便、廉、验”的优势和特点正蕴藏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潜能;但随着公民法治意识增强,临床诊疗规范中严格规定,护理人员的治疗行为应当遵医嘱进行,医生不开医嘱,护理人员无法进行;另外有些中医护理技术无法收费或费用过低,中医护理价值不能完全体现,直接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顺利开展[1]。

1.6中医护理科研水平偏低

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科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和水平偏低。在2015年—2017年大型中医医院巡查中,我省10所三级中医医院仅一家有护理科研课题立项。

2提高中医护理水平的应对措施

2.1人员配备

按照中医医院护理岗位的任务、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科学制定护理人力资源编制标准,合理配备人员。积极探索护士分层管理模式,依据岗位职责、工作量和专业技术要求等要素实施弹性护士人力调配。领导应重视中医护理人才梯队建设,积极引进、补充中医护理专业人才,逐步增加中医护理人员的比例,招聘时同等条件下中医院校或中医专业毕业的护士作为首选对象。

2.2建立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2016年—2020年)》提出的“开展中医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大力开展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等要求,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开展的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为引领,开展省内或医院中医护理骨干的培训、学习。沈勤[2]建议建立中医专科护士认证制度,成立资格认证机构。中医专科护士应该是对中医某专科专病生活起居、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情志调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方面的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及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及深入研究能力的专家型护士[3]。

2.3推动中医护理实践操作的开展

构建以系统性和科学性为向导的培训模式,制定实用性高、层次性强的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开展形式多样培训活动。根据临床护理岗位和中医护理发展需要,普及中医辨证施护能力培训,重点培训中医基础理论、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法,使护士掌握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中医专科护士要带领并推动中医护理技术及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提高中医护理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