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2 16:37: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学生职业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医学生 医德教育 医学后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102-02
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预防为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原则是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医疗行业社会风尚的关键一环。而临床实习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医学事业的状况和发展。因而在见习、实习阶段就注重培养他们高尚、严谨的医德医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文就临床医学生后期学习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内涵、途径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对医学高等学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要求医学生将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到新的高度。此外,在医学教育上,临床医学生的后期教育主要以临床见习和实习为主,这就要求学生,要尽快适应新的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成为以人为本,基础、临床、预防医学知识贯通的全面型综合人才。因此,医学生后期学习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脱离单纯的生物医学的思维模式,培养观察社会待人接物的人文素质,提高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分析能力,学会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及心理变化出发,对疾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分析。
2.高等教育的需要
在医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作为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广义的讲,高校(包括高职)阶段,是人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不仅是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的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各类意识形态,广泛接触世界多元文化。各种文化之间的混合与碰撞将加剧学生成长过程中选择与确立价值观的困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深化和拓展。[1]另一方面,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许多家长把培养子女成才片面地理解为掌握文化知识,而对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则不闻不问,这一切都要求高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能够缓解医患矛盾
目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部分医生的服务理念与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以医为尊”、“重病轻人”等水平上,服务言行就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交往中对患者不够尊重,缺乏人文交流与情感交流。而现代医学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对患者多一份关爱、理解、策略和技巧,是自己素质完善的展示,也是建立协调融洽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基石。因此,从实习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医学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对端正行业作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我国传统的医古文在医德教育方面从4个方面对医德教育内涵进行了总结:①对健康和生命的终极关爱;②去功利的人生价值观;③不拘成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品格;④审慎严谨、时时自省的行医作风。[2]现阶段,我国虽然对于医德没有具体的固定模式要求,但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结合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和医学类职业要求以及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在总结多年医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探讨医德教育应具有的内涵。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三义”教育统领学生医德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贯穿医德教育的全过程,并置于指导地位,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
其次,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基本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生。并具有敬业精神,能较深刻地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确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提高其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医学行为抉择能力。
第三,进行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医学生形成热爱人、尊重人、相信人、平等待人等品质,遵守社会公德,正直坦率、助人为乐,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医患、医护、同事间的关系。
第四,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学医的目的是对人的爱和关怀。使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病人、讲求公正、追求和谐、力行善美,具有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操守。[3]
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2006年全国医院管理年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医疗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注重思想、道德、作风教育和法律、纪律培训……使年轻医务人员既掌握扎实的医疗技术,又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和谐社会中,实现医者尽其能、患者医其患,医患共相依、雨水一家亲,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基本目标”。
三、医学生后期教育中医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培养人文品质。
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加强人文修养,引入“精神助产”法,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属性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4]社会呼唤人文精神,提倡以人为本,珍视和关注生命。对医生来说,人文关怀是其最基本的服务态度。医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后天修养的程度决定的。少数学生沉醉于当代社会的斑斓色彩之中,疏忽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他们或者尚未完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或者社会公德的自我培养留下了缺陷。“精神助产”的要义在于: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5]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所以作为未来社会的人道主义者,在校期间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培养自己的“尊重生命、崇尚正义、爱岗敬业、心胸宽广”等人文品质。只有这样,患者在就诊时才不会感到治疗仪器的冰冷和自己的孤独无助。
2.提高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完善榜样示范作用。
由于当今医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传统的“高”、“大”、“全”式的榜样示范法效果弱化,甚至引起一些学生反感,[6]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教师的态度、立场观点、言行举止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因素。因此,临床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带教过程中率先垂范,做到为人正派,光明磊落,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临床上对每个患者都要做到认真、体贴、和蔼;对患者一视同仁,对尊者不卑,对贫者不傲,不以职业之便拉关系、办私事,严于律己,洁身自爱。作为一名临床医学教师,治好患者和教育好学生是同样艰巨而重要的,但后者对社会的影响更深远。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良医,则可能造福一方;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庸医或贪医,则可能祸害一方。
3.加强学校、临床医院的合作
学校方面。在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学校应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和医德观,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为他们的临床医德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学习中可以通过入学教育、思想品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制与纪律教育,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法制观。通过医学伦理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医德原则、规范、范畴的教育,阐明医德与医术关系。同时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在参观医院、见习、卫生调查等活动中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接受医德熏陶和感染,逐步懂得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还要有高尚的医德情操。
医院方面。医院作为医学生后期教学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对他们医德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中进行医德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开展床边教学,结合患者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从而促使学生在比较思考中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最终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医德育人环境,要健全医德教育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奖惩结合,保证医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总之,临床实习生后期教学的医德培养教育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应该结合卫生行业的特点,采用“立体、多面教育与集体影响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专业技能实习的同时,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坚守医学人文信仰,成为“懿德善能”、“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 静.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职教论坛,2004(26)
2 季春元、邹 丽.医古文中的医德教育内涵[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28~29
3 吴海峰、张明勇.对医学生医德教育几个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3~1014
4 李凤英.融医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4):106、108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133-03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其含义是指从业人士在心理和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培训、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身学习等有效途径,得以不断增强、不断发展,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毕业生一方面面临着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很难招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人选。救死扶伤的特殊职业对从业者职业素质的要求更高。职业素质的培养意义体现在:它是求职成功的关键条件;是事业能否成功的前提;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它决定着大学生能否获得职业岗位,更影响职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内容
1.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及社会责任感,就是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的一种品格。
2.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指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以及遵循组织纪律意识等内容。这里所讲的就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社会对人才有这样的评价:“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医院更是把“德”看作第一位的,用人单位选择人才都把“德”作为第一要素。
3.专业素质
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自己喜爱的专业基础知识,更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掌握专业技能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等。
4.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包括思维方式、记忆强度、想象空间、情感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等。
5.学习创新素质
“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所具备的基本态度,而创新的能力、创新灵感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如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学习创新素质包括学习态度、信息掌握、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6.社交素质
现在很多大学生热衷于创业。在奋斗过程中,“人脉”的打造是创业的基础,也是今后事业成功的保障。社交素质包括社交能力、语言表达、社会适应这三个方面。
7.身体素质
身体的健康对刚步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非常地重要。身体素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二、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1.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职业素质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的素质得到展现和流露,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就是习惯。所以,培养职业素质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做起。细节决定素质,细节决定成败。辅导员、班主任要以课堂秩序、宿舍秩序、活动秩序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
2.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
各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培养和训练学生职业素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形象、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每一个良好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3.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培养职业素质
大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实践,不管是不是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都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很好机会。只要心里保持着“做一行,爱一行”的观念,就会从每次工作中体验乐趣、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职业素质的理念,改进之前的不足,逐步培养自己、增强自己,就能促使自己的职业素质不断升华。
4.建立健全稳定的就业教育体系
学校应该把建立健全的就业体系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与整个教学过程相结合。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培养就业素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校要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就业指导活动:①利用校园网、学报等媒体,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②办好供需双方见面招聘会;③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④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活动;⑤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服务。通过以上活动,建立一套稳定的、健全的就业教育体系。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1.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
通过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激发爱国热情,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提升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素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了解自己,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立足社会。要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达到就业标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不断进取、学习、完善,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2.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专业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能力目标,更要明确素质拓展目标。在确定每节课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同时,要强化每节课的素质培养点。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时,可通过生产实践、专业前景介绍、个人价值取向等有效途径,有意识调整学生的心理潜质,激发专业兴趣。学生一旦投入,学习的广度、深度就会自觉深入,学习也由以往的被动式转为主动式。专业课程中的职业素质教育应坚持渗透性原则,以渗透方式将职业素质培养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各方面、各环节,寓传道于授业解惑之中,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水融。
3.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中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必须树立创新的价值观,即是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教师应该坚定地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的观念,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4.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
利用实训、实习和实践三级平台,实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
校内实训场合具有模拟仿真性,进行实训演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使其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教师还能充分利用实训的仿真性对学生进行礼节礼貌、服务规范养成、职业道德、诚信品质等职业意识教育的渗透。如药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教师通过不同的情景设计,告诉学生诚信、敬业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更让学生印象深刻;实习则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执行的规范是职业标准,实习的项目均是相关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岗位,这种“真枪实弹”的职业规范训练,及在医院、药厂切身感受到的制度、文化,不仅能使学生的技得到快速提高,而且使职业道德最终得到升华。学生经过在医院、药厂的实习,把教学中的职业道德理论与医院、药厂的要求相融合,迅速转化到现实的职业行为当中,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社会实践对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将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掌握的职业素质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践行纪律观念、爱岗敬业素质、应变能力、营销能力、职业创造能力和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加以修正,不断完善自我。
5.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中
现在的大学生,一方面对学校的公益劳动无动于衷,比如值日、擦黑板、打扫教室、校园卫生等,都由专职“清洁工”来完成;另一方面又要到外面寻找吃苦的环境去专门训练,去海边、公园、马路上捡拉圾、擦栏杆。由此看来,学生的素质教育应着眼于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在“小节”上加以约束。因此,强化日常管理,通过学生管理量化职业素质教育考核指标,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这种量化管理可以借助虚拟医院等载体予以实现。利用虚拟的医院,把医院对员工的行为要求分解到日常行为规范中,如上课不能迟到量化为员工出勤率等,用医院员工的量化标准考核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与“经济效益”相挂钩,既能激发学生文明行为、讲究礼仪的自觉性,又能于无形之中传递职业行为和职业习惯,将敬业、爱业、职业道德与操守牢牢印在学生脑海里,让他们对自己将来的社会使命与角色产生充分的使命感与责任心,使其人品与职业道德都得到升华。在形成良好的校容、校风、校纪的同时,也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
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才能在求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在职业岗位上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艺术类大学生 创业教育
近几年来,艺术专业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职业定位不明、就业缺乏竞争力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丰富和完善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教育内容,针对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职业生涯规划是以生涯规划为基础而根据个人对自身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订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
一、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
1.“艺考热”的升温
当代艺术教育看上去很繁荣,各种名目的艺术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720多所高校建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吴冠中曾经批评,艺术院校盲目招生是为了院校的一己之利。他说,一个社会根本不需要也培养不出来那么多艺术家,希望一些高校不要再这样粗制滥造艺术人才,这对中国文化的长远发展不利。专家们希望艺术类专业招生不要盲目地跟着利益跑,高校要为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着想。众所周知,培养一个学艺术的大学生需要的费用是昂贵的,一般院校每年的学费都在10000元,而有的美院则在15000―20000元,四年的学费及生活费等加起来需要近10万元,这让一般家庭难以承担,然而高昂的学费并没有阻止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这便在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心中形成了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不正确观念,应该说,这也是艺术类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持乐观态度和对工资持理想化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校的原因
在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我国起步比较晚,因此,许多学生到了大学才开始自己的生涯规划,更有甚者,大学毕业了也从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更没有设计好自己的人生。在我国高校中,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场定位”、“生涯设计”等就业辅导目前做得很不到位。据了解,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仅能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一些单位的招聘信息,或是举办一些就业讲座,教学生一些应聘技巧和就业包装等,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很少触及。
3.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是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根本不了解大学学习和生活,大学过得非常空虚和无聊。二是现在的艺术类大学生一般都聚集在学校这个小圈子里,很少走出去参观招聘会,或去一些单位实习,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太少。三是对于网络的诱惑缺少自制力,不能充分利用网络,结果,许多艺术类大学生上网要么聊天、看娱乐新闻,要么打游戏,一部分学生甚至沉溺于游戏而不能自拔。四是大部分文化课分数低而选择艺术专业的考生,在日后深造中,可能受限于文化基础,艺术需要多方面文化的滋养,艺术造诣的高低与文化素养密切相关。不是出于热爱而报考的学生,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即使被录取,也难有造诣,充其量只会成为没有创造力的“匠人”。五是不少艺术类大学生认为进入了大学就进入了“伊甸园”,各科考试只要及格就“万岁”,生活自由散漫、缺少目标、没有计划、缺少行动,害怕受苦受累。很多人在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后,就觉得自己一辈子就这样了,只要按部就班工作就行,自己不去努力实现理想。一些运气不好的、找不到所谓好工作的大学生就在社会上“飘着”,或是隔三差五地换个工作,以至于不少人到了30多岁的年龄还在频繁更换工作,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方法
1.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树立忧患意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尽早制定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多与往届毕业生联系,请教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多听一些讲座,学习一些关于这方面内容的课程。其次,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教师应针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及早做好职业规划,以便他们在大学期间能有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准备。最后,高效行动终身学习。在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到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更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艺术专业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与规划,建立切合实际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计划,提高业务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外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他人交往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所选定的职业要求来确定自己应该达到的其他一些具体的业务能力,以便在求职中展现自己的优势。
2.加强职业训练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学生发展平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终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的同时,还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学生发展平台,帮助学生多参加职业训练,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比赛、大学生艺术节、素质拓展训练、模拟招聘和职业心理测评与咨询等。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结合课程的需要开展各具特色的艺术竞赛,如公益广告、DV、Flash、动漫、摄影等内容的设计竞赛或展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做到学以致用,为大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接触艺术的机会。利用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优势组织竞赛活动等职业训练,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借助学校的师资力量,开展各种专业型的艺术讲座,打造高品位和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可以邀请成功毕业生、校外知名人士来校与大学生交流。利用艺术院校的优势,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创新活动和生动活泼的文娱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艺术实践的积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建立稳定的艺术教学、实践基地,组建师生艺术实践演出团体,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形成“双赢”或“多赢”的合作机制。
3.改革教育教学
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增强艺术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专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专业适应主要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好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品牌意识,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靠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教学上变教授知识为主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把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具体来讲,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广泛开展项目性合作,即通过与社会各行业的项目性合作,拓宽在校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强供需双方的深层次了解,为学生创造就业求职机遇。艺术类院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项目性合作中去,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接触实际,也使合作方对学生有深入了解、全面评判的机会。
4.针对艺术类学生特点开展创业教育
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首先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中提出,创业教育被认为是未来的人应有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我国的创业教育受到世界上高技术领域的创业热潮影响,正在逐步得到重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大学生就业岗位、就业方式的多元化趋势明显,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实现就业人数245万。我国目前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1400万人左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为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开辟毕业生就业的新空间和大渠道;找到一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路子。周济特别提出要“鼓励、支持、扶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要大力提倡并积极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由此可见大力提倡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大势所趋。在此形势下我国的创业教育也渐渐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艺术专业学科专业性较强,与市场联系密切,学生大多崇尚自由,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强,种种因素决定了艺术专业学生在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首先,依据这种优势学校可以设立创业教育课程,让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能够从微观角度了解创业方面的具体知识,如企业常识、商场游戏规则、创业者能力等。其次,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或创业论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有能力的院校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生创业。再次,利用专业优势设立校内、校外创业基地,增加学生创业的实战经验,为以后走向社会创业积累经验和知识。
三、艺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的近期效果
在艺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与往届美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相比,近一两年我校美术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率高于往年,在校就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并逐渐注重平时的就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此外,我们发现,美术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好于女生。一般来说,男性对自身事业发展更为关注,这也反映在他们对职业的发展规划当中。女大学生应当更为积极、自主地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探索。此外,学生干部在“人际关系”、“自我提升”等方面好于普通学生。城市生源大学生在自我认识维度上优于乡镇和农村生源的大学生。这些结果能够为美术专业大学生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职业素质 对策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适应社会需要,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作为一个社会人,其职业素质小则体现个体素质的高低,大则影响团队竞争的成败。
一、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个人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职业素质的高低。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按照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可以比喻成一座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称之为显性素质;而看不到的则占7/8,称之为隐形素质。外边的1/8是其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下面的7/8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三个方面形成的基石。要养成优秀的职业素质,尤其要重视三个隐性方面的内容,因为它不仅占有员工素质的7/8,同时还深刻地影响着员工1/8的显性素质。浮在水面上的1/8是他所拥有的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潜在水面之下的7/8的东西,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则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才能体现出来。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员工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质。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态势下,不少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职业素质越来越重视。他们不再一味地将眼光放在学历、技能等级、资历、知识层次等看得见的素质上面,而是更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以及团队合作、人际沟通、心理承受等方面,这些要求也反映出企业对员工重素质胜过重知识、重人品胜过重文凭、重能力胜过重学历的趋势。另一方面,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在求职中不考虑实际情况,把待遇放在首要位置,在工作中存在不够踏实,缺乏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等问题,从而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这些情况都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提出了挑战。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面对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并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
(一)有意识地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兴趣。
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形,部分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时仅凭一时的热情或者是盲从,对自己所选的专业基本上不了解,这样造成的后果是难以维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更谈不上形成职业兴趣。而职业兴趣是成功就业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它可以将一个人潜在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人长期专注于某一方向,从而做出努力。高职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需要知道自己对哪类工作更感兴趣,这样才能满足自己的职业愿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除了举办相关的讲座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让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外,还可以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到行业中了解工作的过程,体会工作中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进行全程化的职业素质教育与训练。
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素质教育与训练。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通过专业认知、参观企业、以我的理想和大学应如何度过等为主题的演讲等教育形式,让他们明确上大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规范意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可开始进行初步的职业探索和相关行业职业道德的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组织、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等品质和能力;由于三年级学生面临很现实的就业问题,因此对他们要进行专业技能锻炼和人际关系拓展训练,并且通过有计划的就业指导来介绍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法律条令,以及求职技巧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和处理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做好就业前的心理调整。
(三)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从知识层面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无论将来选择何种职业,往哪个方向发展,都少不了深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万丈高楼平地起,全靠基础来支撑。特别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行业、职业结构变更与调整的速度也都在加快,高职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不可能从一而终,而要适应这种变化,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样毕业后才有后劲。课堂教学在学生获取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起着主阵地的作用。教师要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实一体”,从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这些知识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前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层次和鉴赏品味,尤其是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更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后者可以让学生在职业素质养成中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我院把《职业素养基础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开设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加强校企合作,这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经之路。这种走出去、请进来合作方式打破了封闭式的办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将教室与工作环境融为一体,让学生切实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通过“教中学、学中做”等环节,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和能力。通过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采用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以后,适时地安排他们参加顶岗实习、社会调查、科技文化服务、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下乡服务”等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是一个院校人文气息的重要体现,它能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提升其职业素质。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有效组织。在社团的宽松环境下,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计划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这一“阵地”,在各方面给予社团支持和引导,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用得上、留得住、高技能”的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使他们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胜任岗位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增强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自己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参考资料:
[1]胥长寿.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职学生的特点,探讨了如何将企业管理模式与中职学生的专业教学相融合,以通过企业情境和管理模式的适应,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为将学生培养为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的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企业管理模式 中职学生 专业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特别是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为我们职业教育再次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三年职业生涯能做到学有所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一、中职学生特点
中职学生这个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信心失落、性格自卑。在义务教育阶段,他们往往是受冷落的群体,学校的强化教育与他们无缘,老师的表扬目光也照不到他们身上,读大学更是遥远的梦想。主要表现是不参与班级活动,独来独往。二是学习上知难而退,行为上易走极端。习惯是一种持续的养成,以前的信心失落使学生不敢面对失败,在学习上知难而退,而不平衡心理会促使他们日常行为“冒失”。
二、企业管理模式与中职学生专业教学的融合
1.企业管理模式概述
企业管理模式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组织资源、经营生产活动的基本框架和方式。常见的有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和系统化管理模式。
2.企业管理模式与中职学生专业教学相融合
中职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将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所以在三年的职校生涯中要养成职业习惯,提高职业素养。企业,对学生而言显得遥远而陌生,为了将企业的职业要求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企业化管理。
(1)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良好的主人翁意识和为人服务的职业素养。职校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时,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将各种类型企业的企业理念、对员工的岗位素质要求、企业管理等引入教学之中,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需求有以下几点:吃苦耐劳精神;踏实肯干、爱岗敬业、守时、诚信;身体素质过硬;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大家奉献的意识,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的舞台,展示他们的青春活力,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团队意识。
(2)夯实专业基础、培养专业兴趣、树立职业目标。要让学生踏实肯干、爱岗敬业,首先要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中职学校的专业老师要帮助学生在专业上定位,也就是这个班级的学生所学的这门专业应达到哪个层次的水平,这个专业要求学生学到什么样的技能,专业特色是什么,让他们在从茫然中清醒,在无助中看到希望。教学应该围绕这些目标来进行,教师要开展一系列的工作来帮助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向这个目标前进。
就拿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好多学生都不明白,到底什么是物流,学了到底有什么用。开学时,笔者总会对“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目的”进行调查,好多学生的回答都是“家长让我选的,我就选了”,或者就是“我随便选的,没有任何目的”,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的随意性和无目的性。
为了改变现状,笔者就组织学生去参观物流企业,让他们真正了解什么是物流,同时,通过参观也能让学生了解物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例如参观烟草配送中心时,学生的震撼很大。他们看到了先进的物流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方法:“5S”管理法,了解了作为一线操作工人应该掌握的物流知识以及个人必备的素养。同时,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利用学校的实训室进行企业实操演练。让学生通过实际锻炼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设备的使用能力,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的信心,为其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和素养基础。
(3)在教学中实际演练并长期坚持企业的“5S”管理法,形成企业化氛围。在实训教学中,实训室管理可采用“5S”现场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五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整理,就是将必需物品与非必需品区分开,必需品摆在指定位置挂牌明示,实行目标管理,不要的东西坚决处理掉,在座位上不要放置必需品以外的物品。
整顿,除必需物品都必须放在能够立即取到的位置外,一切乱堆乱放、暂时不需放置而又无特别说明的东西,否则均应受到现场管理干部(小组长、老师等)的责任追究。任意存放物品并不会使工作速度加快,反而使寻找时间加倍,同时还要思考分析怎样拿取物品更快。要让大家都能理解这套系统,并遵照执行。
清扫,就是将工作场所、环境、仪器设备、材料、工具等表面的灰尘、污垢、碎屑、泥沙等脏东西清扫擦拭干净,创造一个一尘不染的环境,所有人员(含教师)都应一起来执行这个工作。
清洁,是在整理、整顿、清扫之后的日常维持活动,即形成制度和习惯。每位学生随时检讨和确认自己的工作区域内有无不良现象,如有则立即改正。
修养,就是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可以让学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企业化虚拟薪金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企业化管理过程,就是要使学生体会企业管理模式,靠近企业的价值取向。教学考核制度可以虚拟成薪金制,学习的奖励条例可按照企业规定: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加10元。作业得到的各等次分为不同的级别,如5元、10元、20元等。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实训课成绩优异的加30~50元,按规范操作,如出现安全隐患能及时按班级应急预案上报并救助,加20~100元。并且根据奖惩制度,定期选出优秀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薪金虚拟制度及奖励、惩罚和教育制度实行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专业课操作规范,生活目标也更明确。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专业课堂设置成企业模式,让学生的专业教学置身于企业情境下,熏陶学生的职业习惯;带领学生参观企业,通过观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习习惯。
三、融合的成效
将企业管理模式融入中职学生的教学之中,经过三年的培养,学生能养成一定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也有所提升。
2010级物流管理班,开学时笔者发现班上有一个男生,上课的时候总是无精打采的。笔者通过交流发现他自己的觉得人生前途迷茫了、失望了。但是采用了企业管理模式后,他找到了自身的价值,积极参加物流技能竞赛选拔,最后经过刻苦训练,他不仅获得了江苏省职业学校物流竞赛的金牌,而且在全国职业学校物流技能竞赛中也获得了金牌。这些技能训练经历和比赛历程,为他日后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总之,采用这种模式,给教师教学和学生的自身职业素养提高带来了明显的效果。
四、小结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将企业管理模式融于专业教学之中,需要长期的坚持和针对性的设计,对专业老师自身而言也具有较高的要求,老师需要具备企业素养、企业实践,才能设计出符合中职学生的企业模式的专业教学方式。
从系统化实验教学内容、引入新的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教师素质、加强课程外对学生职业卫生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交流学习五个方面探讨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
[关键词]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并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1]。据统计,我国大约有1500万家企业存在有毒有害的作业场所,接触职业有害的人群超过2亿[2]。因此,培养职业卫生综合性应用型的人才以应对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成为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融汇了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中毒理学、环境卫生学等学科具有的实验和现场调查的性质,也具有临床医学的临床实践性质,因而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如何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实验教学效果,让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够紧密地结合,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应是医学教学改革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就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系统规划实验教学内容
孤立的实验教学内容难以让学生系统性地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实践能力。我们设置某工厂职业有害因素现场调查为主线的综合实验教学内容。第一次课讲授现场调查基础知识并设计调查表;第二次课去工厂现场调查,采集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职业有害因素及其防护;第三次课完成现场采集标本的实验室分析,比如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粉尘总浓度和分散度;第四次课围绕现场调查发现的职业有害因素所致疾病参观职业病防治院,让学生了解职业有害因素导致的职业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比如尘肺病的临床表现、X射线检查等,体现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第五次课汇总资料完成调查实践报告。这样的实验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切实实践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工作内容,提高学生实验室分析、作业现场调查、临床实践和调查报告及论文写作的综合实践能力。
2引入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至今,很多医学院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学生在实验室中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式,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于问题的学习、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在医学理论教学中已有采用[3~6],但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中还尚未开展。以开放式实验理念和以基于问题学习的主动学习理念为基础,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在课外发放实验教学的材料,分组让学生课外查资料完成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知识的主动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课堂上通过分组讨论完成最终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授课时间利用效率,并通过讨论和实践在课堂上实现实验能力的内化和升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另外,依托于教学软硬件的进步,一些新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也可以引入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例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采用互动性的环境,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模拟一些难以接触的作业环境,比如地下煤矿开采。
3提高实验教学教师素质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兼备临床实践、现场实践、实验室实践的综合性的学科,因而对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具备预防医学各学科的知识,也应具备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具备博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这样才能把知识传授得更加精彩、精确、深入透彻。目前很多医学院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新教师是应届相关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这些新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室实践能力,但对于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的真实工作往往尚缺乏实践。因而对于新教师应加强实践培训,让新教师参与职业卫生评价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
4加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教学交流学习
与国内其它医学院校以及一些国际医学院校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学习,以启迪思维,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完善不足。通过交流学习,可以开阔教师的眼界和思想,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职业卫生实际工作能力等,有益于在实验教学中提出深入改革的建设性的意见。
5课程外提高学生的职业卫生和科研素质
除了注重对课程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应注重课程外对授课对象职业卫生和科研素质的培养。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由于其专业性,课程的学习往往设置在较高年级。让学生课程外早接触并参与一些职业卫生和科研工作可以提高学生对职业卫生工作的理解和重视度,并培养学生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我们学院对大一新生开展全员导师制,让每个本科生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积极地参与到与公共卫生相关的课题设计、文献查阅、论文写作等科研活动中,拓展本科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在低年级的学生中通过支持建立由专业老师指导的以职业卫生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开展职业卫生的宣传和调查,让学生在低年级就接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相关的内容。这些课程外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利于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综上所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是一门兼备临床实践、现场实践、实验室实践的综合性的学科。系统化实验教学内容、引入新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教师素质、加强课程外对学生职业卫生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交流学习是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改革应当注意的要点。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将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田宏迩.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689~691.
[2]赵鹏.职业病顽疾呼唤制度革新———我国职业病现状及监管体制机制观察[J].劳动保护,2011(10):13~15.
[3]李京东,陶银华,肖素荣.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翻转课堂的设计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5(6):147~148.
[4]李江,傅华.基于团队合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操作实践性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107~112.
[5]谭晓虹,杜心涛.微课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77~78.
一直以来,教师们都在搜索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传统的方式中,学生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被动地学习着,他们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是由老师预先设定的,在以教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慢慢感受到了“从属”的地位,便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课堂的气氛变得不好,学习的效率也变得低下。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学理念,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是在教育者指引之下,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让所有同学的个性得以张扬,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主动地、可持续地投入学习之中的教育。其主要特征是:(1)突出学生,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导;(2)突出学习,升本教育的模式是:任务前置——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课前/课后)——共同解决学习内容——拓展研究、讨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内进行认知、交流和总结;(3)突出合作,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期间,每位同学都要在小组内发挥他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体现其个人价值的过程;(4)突出探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把握好时机和切入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控制问题讨论的方向,并将问题引向深入,把肤浅的表述引申为深刻的探究。以生为本的教学终究是要让孩子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学习,在相互质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展示成果,这将会令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2职业导向教育的内涵
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它正在日益同国际接轨,实现全球化的经济时代,这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种高要求也在渗透各个领域,它不仅要求提升相对应的专业领域的专业素质,更是要求提高全面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在这形势下,将多元化的教育机制引进到职业教育中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职业教育与时俱进,培养出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我国的经济市场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长期劳动力供大于求,很多适龄劳动力无法及时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二是许多企业招聘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这市场供求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导向教育,新形势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向导”的办学方针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他要求职业教育将就业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实现从专业学科本位到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的转变。而想要将教育和就业接轨,校企合作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它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同时使得企业的发展和竞争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校企合作模式所提倡的是“产教合作、工学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本质,它使得职业教育更加有的放矢、更加具体化,也使得企业能够更有方向性地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实施就业导向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3生本教学和职业导向的统一在中职教育中的丰富意义
(1)生本教学与职业导向的统一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校企合作实行过程中,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删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和市场需求的课程,增加适应当前经济特点与反映新知识、新技术与新工艺等内容的课程。结合企业的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降低了教材的难度,强化了专业课实操技能要求,根据企业需求与学生的特点,大力开发校本教材,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并带有鲜明的学校特色。以职业导向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生活、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等进行精心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由于和当前的社会需求以及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容易重新认识自我价值,进而引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接下来的生本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他们自己来构建知识,而教师作为组织者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帮助和促进,不再是枯燥地传授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时及时地提供相应的帮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完成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相互合作、相互质疑、相互帮助解决问题,他们的合作技巧、知识、情感、思维和技能都能得到一定的锻炼,这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挂职锻炼两条线并进,让师生共同并肩作战,面对各种企业技术难题,这种局势容易打破学生的畏难情绪,极大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的兴趣。第一,深入企业一线的学生从心理上极其信任教师,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容易放开手脚大胆尝试新做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最新动态,开阔了视野,对专业可以有全新的认识;第二,如果学生提出的创意被企业采纳,参与了相应难题破解等工作时,无论成功与否,他将和教师共同经受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考验,这样能使学生更有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工作学习中不断地超越自我。
(2)生本教学与职业导向的统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无论是课堂或实训,在生本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合理分组。一个组中的学生可以有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业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他们在合作共同完成同一个任务时必然要经过讨论、互相帮助的过程,只有互为老师、取长补短,一起分析、解决问题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在追求质量与速度的情况下,组员们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外,还要协助其他组员更高效地完成任务。教师在给出任务时,可以要求轮流担任小组长或竞争担任小组长,让不同学生担任不同阶段的小组长,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展现其思维能力,不同的观点和方法都得以交流,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集所有人的智慧完成一个任务。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更早地让学生认识社会,也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生本教学与职业导向的统一能提升学生自信与适应能力。以职业为导向的生本教学模式中,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是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的,目的是如何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具体的企业任务。教学任务明确,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轻松自然;学习目标明确,交流广泛,氛围轻松,自行建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除了收获知识外还能认识自我价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与工作的平台,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参加实践工作,在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下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更容易和企业等用人单位接轨。同时,教师通过日常教学,定向培养,职业规划等,让学生对自己的技能潜能、兴趣爱好、人生规划有更明确而清晰的认识。
(4)生本教学与职业导向的统一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捷径。职业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于普通学校,要求教师理论和实践两不误,因此建立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的机制势在必行,教师带着问题或项目到企业,边学习,边实践、边调研,与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将当前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带到教学中,渗透给学生,将行业的现状和特点如实地展现给学生,对学生的实训指导更有针对性,进而更具体地引领学生学习新东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有足够的能力迅速适应企业要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实际效应。教师与企业深度接触,也能提升自主技术开发研究和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因此,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之适应新的职业教育要求,亦迫切需要稳定的校企合作。中职学校是培养的“应用型”中等技术人才的摇篮,除了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强调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强调素质教育。生本教学法不能代替其他的教学方法,但是它对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法是一个冲击。这要求教师按照企业工作过程的需求来选择相应的技术实践知识,巧妙地设计出有代表性的实践问题,让学生从中建构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加以引导与完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整合,培养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相结合的良好习惯。
4结束语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39-01
当今社会已经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从认可学历到认可技术之间逐步转变,要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目标从提高“就业率”转向提升“就业力”,如何切实有效的提高大学毕业生力,教育部门、高校、社会各方面也都在为破解这一难题而积极的出谋划策。
1 就业力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涵分析
1.1就业力的概念及内涵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界定,就业力不是一个名词的统称,根据求职者角色、企业要求进行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大学生的就业力,在学校期间就必须完成的就业力训练,通过系统的就业力训练,提升初次就业的成功率;二是普通求职者的就业力,结合在校期间的就业力训练和自己已有的工作经验必须完成的就业力训练,通过“就业力提升性质训练”,提升能力的持续性。
1.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及内涵
大学生涯规划内涵的实施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承诺或者字面上的计划,更是包含大学生涯规划、引导、实施以及最终的监督审核直至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系统性工程,是今后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大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活,认识职业岗位从业标准,了解人才市场用人需求状的基础。
1.3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力之间的关系
在就业力视角下来看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学生把“规划好大学生涯”作为前提,学校为其提供引导、激励、服务和保障的过程,加强其就业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内化体现在“就业力”提升的目标上,二者既是相辅相成,又是互为因果。
2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大学生抓住自身职业生涯规划黄金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人生需求”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层次推进,人生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最终必将走向社会,他们只有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才华,才能充分获得相对竞争优势,才能充分发挥潜能,体现自我价值。
2.2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学习主观能动性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确定自我的奋斗目标,调动自身积极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大学生自觉进行终身学习,使自身就业力逐步得到提升;能够有助于大学生探索到适合自身的职业机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3有利于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是以专业学科为体系,注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力,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突破口,形成以学生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在现有教育体系中注重把专业能力和就业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
3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有效途径
3.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高校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指导欠缺
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成立专门职业生涯教育机构,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基本上是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或招生就业处等。许多高校充当生涯规划指导的老师大多由辅导员或就业老师兼任,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缺少时效性和针对性。
3.1.2学生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欠缺
大学生普遍对自身缺乏充分了解,一是自我评价过高,职业目标定位高,不切合实际,理想与现实间的极大落差;二是自我评价过低,目光狭隘,低估自己的能力,不能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三是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期望值过高,不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对职业的认识,多数集中在几个热门职业,缺少理性的思考与规划。
3.1.3科学性、合理性的评估与后续反馈机制欠缺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宏观上,它涉及到家庭、高校、社会等方面;从微观上,它涉及到高校的就业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部门以及学院、班级、学生等多个环节。整个生涯规划需要在实施中得以检验其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目前大学生生涯规划由于缺少实践,因此缺少对规划各个环节的诊断,难以对规划做出调整与完善。
3.2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3.2.1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积极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断深化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使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和发挥他们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指导作用。
3.2.2完善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精细化目标方案
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分类指导,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指导学生严格做好自我评估、环境评估、明确目标、执行策略、及时反馈五个步骤,要对学期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对未完成目标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解决障碍的对策,并进行修订与完善。
3.2.3完善引入社会市场职业标准服务体制
高校要积极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引导体制,制定相关保障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体系,提高职业咨询师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建设与大学生实践相关的实习基地和实践平台,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市场相结合,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实现与社会的良好接轨,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真正起到职业的指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