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2 16:37: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如何提高规则意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字】小班幼儿 游戏 规则意识
一、无声胜有声,静静引规则
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培养规则意识关键时期。刚步入幼儿园,在幼儿的生活经验缺乏的情况下,我们教师需要给孩子的就是一个有效地引导的过程,而引导的过程不是单一的、直白的语言讲述,而是用一个低姿态的、融入幼儿游戏的行为来帮助幼儿进行游戏。在一开始的自主性游戏中,幼儿的游戏经验往往取决于浅薄的生活经验,而更多的情况就是对于游戏中材料的兴趣程度,所以,我们教师要用语言来传达一些简单的游戏规则。那么在这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做的就是在游戏中游戏规则静静地渗透与有效地实施。那么,可从如以下案例体现:
【案例】
前一段时间我们开设的是娃娃家,但是娃娃家里面没有菜,能力强的小朋友就开始了假装扮演,他们假装洗菜、假装切菜、假装烧菜,但是另外一部分能力比较弱的小朋友就会来问:“老师,怎么没有菜呢?”所以我们开设了菜场。今天是菜场开设出来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都很想玩这个游戏,但是由于场地有限,我只请了2个小朋友(浩浩和雯雯)过去当老板。娃娃家的小主人终于可以出来买菜了,他们都很兴奋。今天我只大体的讲述了一遍,没有详细的介绍。游戏开始了,轩轩第一个出来买菜,她自己在菜场里面拿了一个土豆,对浩浩说:“我要这个。”轩轩又拿了一根胡萝卜对浩浩说:“我还要这个。”说完放在篮子里就走了。一会儿佳佳来了,佳佳拿了东西就走,也没有对“老板“说什么。看到这边,我就走过去对雯雯说:“老板娘我要买菜。”“她看见我很开心,连忙说:“你要买什么?”“我要一根黄瓜,一个草莓。”我只用嘴巴说了,我没有用手去拿,我发现在我说的同时她们也在找我要的东西,我借机引导他们,“老板要多少钱啊?”“三块。”“给你,谢谢你们。”“不用谢。”我付完钱就走了。其他几个孩子看到我这么做,也似像非像的学着我的样子继续着游戏……
【指导策略】
首先,教师适当的参与游戏,并以参与者的身份去引导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没有用言语来要求孩子怎么做,没有用直白的语言告诉他们需要遵守的游戏规则,只是以一个买菜人的身份进入孩子的菜场,目的是引导幼儿作出相应的举动,让他们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其次,保护幼儿的兴趣,提高幼儿的模仿能力,因为我们小班年龄段的孩子遇到感兴趣的、好奇的东西或学习内容他们会以肢体行动进行模仿,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最后,就是能将一些规则潜移默化地融入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中。通过教师这样“无声”的行为,可以很有效地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学习生活。
二、童真口口传,规则心中记
由于我们小班幼儿的记忆能力较弱,对于在游戏中所产生的一些游戏规则容易遗忘,所以我们教师要为我们的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一些规则进行罗列、分析、思考,希望能选择一种幼儿易接受、易提高的方式。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小班的幼儿十分喜欢的儿歌。根据幼儿的喜好,我们便想到将繁复的游戏规则变成言简易懂的儿歌,这样来帮助我们的幼儿记忆游戏规则就容易多了。如:在进行自主性游戏之前我们会先开展游戏的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首先会根据幼儿前一次的游戏进行分析评价,通过这样的形式引出规则性的儿歌。接下来,可从如以下案例体现:
【案例】
在游戏开展之前,我为幼儿展示各个活动区摆放整齐的照片,让幼儿一起讨论照片上的内容,“宝宝,你们看到了什么呀?”“我们的娃娃家很干净。”“哪里很干净呢?”“小椅子都放好了。”另外,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他们了解整理的规则。 “这是娃娃家,我们要小椅子放放好,玩具衣服柜里放,小礼物送回家,所有东西变原样,我们笑的乐哈哈”。教师:“宝宝们,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吧!”“等一下,我们娃娃城要上班了,我们先要说什么呀?”“微笑服务、小客人有礼貌……”
【指导策略】
教师通过具有一定规律的、有趣的儿歌可以很好的帮助幼儿记忆、了解、感知游戏中的规则,但由于我们小班幼儿的思维模式还处于行动与语言不统一的情况下,所以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幼儿在游戏初期还不能很好的运用儿歌中的内容,通过不段的巩固、理解,幼儿就能有很好的改善。
三、标记趣味多,处处见规则
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上,我们的教师会以多种形式、途径来帮助幼儿提高游戏水平,而帮助我们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规则意识就是一方面。如何让我们的幼儿不仅能在游戏中尽兴的玩,还能清楚地知道如何实施游戏中一些规则呢?根据这个问题我们教师进行了思考。在游戏前的引导、游戏时的参与等方面都只能辅助幼儿了解规则。于是,我们便用了一些幼儿熟知的标记、图片等来提醒幼儿游戏中的一些规则,通过这样的形式,幼儿的游戏便能处处见规则了。那么,可从如以下案例体现:
【案例】
娃娃城游戏开始了,许多幼儿都跑到轩轩和弥弥的小银行,并且都挤在窗口随便争抢,浩浩说:“我先来的呀。”涵涵说:“我就是要先拿。”洋洋说:“你们挤我了。”于是,我来到幼儿中间:“宝宝们,我们是有礼貌的孩子,现在老师也很有礼貌的哦,你们看!”我马上排到幼儿的身后,其他宝宝也和我一样开始了排队的行动,可是不多一会儿,之前的状态又出现了。最后,我们两位老师通过商讨,为我们的小银行的地面贴上小脚印来帮助幼儿养成排队不争抢的习惯。
第二天的娃娃城游戏开始了,在小银行前我发现站在前面的几个幼儿有意的将自己的脚踩在地面的脚印上,而后面的幼儿便不由自主地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指导策略】
教师除了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在游戏前教师还会根据已有经验,会在一定的地方尝试摆放一些标记,如:为不同的区域设计相应的挂牌;小超市张贴不同颜色标记;小吃店的盘子上贴上食物照片等等,这些可以来帮助幼儿在游戏时自主分配角色,材料进行分类摆放等等。在小标记的制作和投放上也是我们老师智慧的体现,而不是投放无价值的标记来减少趣味性。当然,也可以将如何制定的机会留给幼儿,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再进行投放,让他们的游戏在自主中自律、在自律中成长。
在幼儿幼儿园游戏中,自主游戏是主要的游戏类型,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小班幼儿中,由于动作、思维、想象、社会性等心理学特点,游戏显得尤为重要。自主游戏是幼儿带着兴趣、自主地、积极地作用于环境,动脑动身,创造和展开活动的整个动态。“在自主游戏中,幼儿体验成功感,挫折感,尝试解决冲突,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体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能力。所以,为了让幼儿的自主游戏更好的开展,我们就需要多种形式的运用规则,让幼儿的规则意识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在尝试中感悟规则的重要性
要想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就必须让他们亲身体验规则,了解规则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学“障碍跑”时,我设计了障碍接力赛的活动,活动之前,我只向学生简要讲解了活动的方法,未涉及规则的范围,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小学生天生喜欢争强好胜,比赛伊始,大家为了争夺第一,你追我赶,毫不相让。为了追求速度的领先,犯规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跨障碍物变成绕行障碍物;有的跳杆变成钻杆;有的抢道;有的拉扯……现场一片混乱,大家的怨声、叫声混成一片,我终止了比赛,让大家思考这次活动失败的原因,然后再进行活动。
大家分组讨论得很热烈,学生的发言也积极,有的说有人阻挡我们队员;有的说有人绕行障碍物;有的说有人犯规。从大家的发言中,已经感觉到他们对于规则意识浅显理解,意识到规则在活动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我的讲解,学生真正了解规则对于活动有着约束的功能,活动只有在规则的约束下才能公平的开展。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一下子给他们灌输理论的东西会戳伤他们的积极性,本节课通过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尝试、一起探讨,让他们亲身感悟规则的意义与作用,为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埋下伏笔。
二、在设计中保持规则的新鲜度
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是有限的,对于一项活动的喜爱程度也是有限的,如果长期地设计同一种活动,必然导致学生积极性的下滑,产生厌倦感。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如何弥补规则的漏洞,保持规则的新鲜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就要能深入研究教材,将教材中的活动目标分散到各种活动中去,通过活动趣味性的改编,不断保持学生对规则的新鲜度,从而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合作跑”活动时,我将合作的要领与规则改编成学生喜爱的儿歌形式,让他们跟着儿歌的旋律,在玩中唱,在唱中玩。“两人夹住小皮球,齐心协力不放松,步调一致往前跑,一二一二争第一”,浅显易懂的儿歌将合作跑的要领与规则真实的反映,学生边唱边做,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规则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产生影响,他们也自觉遵守规则。
我们还可以通过改编游戏的方式来保持规则的新鲜度,在教学“合作跑”的内容时,我采用大渔网游戏作为准备活动的切入口,让学生初步体验合作的重要性,然后从最初的两人合作跑逐步过渡到多人合作跑,学生在跑动中调整方案,改进技术。最后为了增加比赛的难度,我让学生尝试两人绑腿的合作跑并逐步过渡到多人,让学生在不断地挑战中增强积极性。
这种游戏的创编保持活动的训练目标不变,通过外在形式的改变,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兴趣点的产生,引导他们掌握活动的方法与规则。因为有了新形式的出现,学生的兴趣又得到重燃,为了能从新活动中体会幸福感,他们会积极适应与遵守活动的规则。
三、在参与中顺应规则的认同感
《新课标》主张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探究、合作活动中学习锻炼,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因此,只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当放手,让他们自主地在活动中制定规则,此时的规则是大众所想,必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必能激发他们内心对规则的接受与遵守。
例如:在投掷沙包教学中,我在讲解基本练习之后,便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投掷比赛活动。如比比谁投得远;接力投;对面投……一系列活动结束后,我调整方案,聪明的学生用猜拳的方法来决定谁做投手,着重训练准确性,让学生投向设定高度的圈,距离不同,得分不同,然后我引导他们交换角色。其他的小组还想出了移动投靶的活动,最后以个人为单位,选出优胜者。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投掷活动,并且每个活动各小组之间都达成认同的规则,从而确保活动有序开展,学生既得到肢体的锻炼又得到精神的满足。由于活动的规则是学生自己制定的,真正体现了他们是活动的主人,有效提高活动规则的执行力度。
幼儿家庭与幼儿园密切配合,是幼儿健康、安全成长的必要保证。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家长进行密切配合,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1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相互谦让的好品质。
2、教育幼儿进出门时不挤不抢,集体活动时要有秩序。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活动准备:
1、课前带领幼儿有秩序的在户外滑滑梯并注意幼儿的表现。
2、歌曲《滑滑梯》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教师组织幼儿谈话:刚才老师和小朋友在外面玩什么啦?怎样玩的?咱们又是怎样进的活动室?引导幼儿说出排着队,有秩序的滑滑梯、进出活动室等。
二、欣赏歌曲
教师告诉幼儿有一首歌曲也叫《滑滑梯》,请幼儿欣赏并尝试学着跟唱歌曲。
(第一遍请幼儿欣赏;第二遍教师范唱;接着教师分局分段教唱)
三、提问幼儿理解歌词
A、歌曲《滑滑梯》中,小朋友是怎样滑滑梯的?为什么要排好队,不推也不挤?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推挤容易将小朋友推倒、磕伤。
B、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要上下楼梯,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样做?
引导幼儿在上下楼梯时,要排好队,不推不挤,不在楼梯上嬉戏玩耍,并且要抓好扶手靠右上下楼梯。
四、讨论:小朋友在什么时候还应注意排好队?为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哪些时候容易发生挤撞,如:进门出门时;上下楼梯时、荡秋千时等等都容易推倒,发生意外伤害。
教师小结:大家集体出动、活动时都应排队,懂得谦让,有秩序的活动,反之,很容易发生危险,也是不礼貌的。
渗透方式: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如:集体入厕、集体喝水、进出活动室、集体游戏等都给幼儿渗透排队、不推不挤、有秩序的进行活动。
家长工作:请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结合上下楼梯、进出门、公共场所等情景对幼儿进行相互谦让、遵守公共秩序等的品德教育。
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2一、活动目标:
1、帮忙幼儿初步建立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2、帮忙幼儿了解一个人在家时的安全知识,明白生疏人叫门时不开门,不做危险动作,不乱摸家里的电器开关等。
二、活动准备:1、设情境:爸爸、妈妈不在家。2、自制图片4幅、磁带。
三、活动过程:
1、观看情境表演,使幼儿明白爸爸、妈妈不在家时,生疏人敲们不能开。
(1)教师向幼儿介绍这天老师和小朋友一齐为大家表演一个小品,名字叫“爸爸、妈妈不在家”。
(2)教师提问,让幼儿回答。
师:你们明白为什么小品不演了吗,因为亮亮碰到难题了,他不明白该不该开门,等大家回?
(3)总结: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碰到生疏人敲们,不要轻易开门,要先问清楚来人是谁、找谁,告诉来人等家长回来后再来,或让来人在外面留下等,也可让人到家长单位去找等等。
(4)再次表演,让幼儿加深印象。
一幼儿扮亮亮,另一幼儿表演生疏人(生疏人可随便找理由)。
2、让幼儿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自己做了什么事。
3、听录音《晶晶看家》。
4、看黑板上的挂图,帮忙幼儿懂得一些安全常识。
(1)玩小刀等尖锐的东西。
(2)一人在安静地玩玩具。
(3)在床上翻跟头。
5、总结: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时,小朋友们要注重安全。
生疏人来时不开门,不做危险的动作,不乱摸家里的电器开关等,要学会保护自己。
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3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初步的防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让幼儿了解火灾发生的几种原因,懂得如何防范。
3、使幼儿掌握几种自救逃生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培养幼儿初步的防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难点:
让幼儿知道如何防火,学会自救。
活动准备:
1、生活中幼儿接触过火,能了解一些火的相关常识。
2、实物投影仪,相关消防图片,火灾片段的录像。
3、蜡烛、火盆、废纸等着火实物及沙子、水盆等灭火用品、湿毛巾人手一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火的特性、用途及危害。
1、利用实物感受生活中的火,了解火能够发光,发热的特性。
教师把蜡烛点燃,让幼儿适当靠近火焰来近距离地观察火、感知火,进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
2、引导幼儿讲一讲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火的,教师以火的口气总结火的用途及危害:“孩子们你们说得都很好!我是人人都需要又人人都害怕的火,我在你们生活中有很多用处,可以照明、烧水、做饭、发电、炼钢、治病。
但是一不小心也有可能引起火灾,我一发火会把所有的东西都烧光。”
二、利用图片,了解相关防火常识。
1、播放火灾录像的片段让幼儿在感受熊熊大火的气势同时,猜一猜引起大火的原因。
2、结合图片,说一说如何防火大火烧起来浓烟滚滚,火势冲天,会把所有的东西都烧光,甚至会把人烧死,是多么危险呀,那我们在生活中应当怎样做才能避免火灾的发生呢?
①、不玩火柴、火机。
②、不玩插座、插头和电线。
③、不在阳台及禁放区内放鞭炮。
④、不用明火照明找东西。
⑤、提醒爸爸不乱扔烟头。
⑥、电器使用后及时关闭电源等。
三、尝试几种简单的灭火技能,了解自救逃生的方法。
1、试着用沙子覆盖的方法灭火,用水浇灭火。
教师在搪瓷盆中点燃木柴,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尝试用沙、用水来灭火。
2、尝试用在地上打滚的方法压灭身上的火。
3、观看相关自救逃生的图片,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
教师边操作投影图片边提问幼儿,引导幼儿说一说自救逃生的方法:万一着火了不能躲在衣柜内或床底下,要马上大声呼救,并打电话(119)找消防员,告诉着火的详细地址。在消防车没赶到之前,不能坐电梯逃生,更不能从楼上跳下同去,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披上浸湿的被子,贴着地面爬出去。
四、进行消防逃生演习
1、模拟情景:大家正在位于南京路6号的红太阳电影院看电影,突然着起大火来了,大家该怎么办?
2、指导幼儿试着拨打电话119,告诉消防员着火的地址。
3、带领幼儿用湿毛巾握住口鼻,按照安全出口的指示方向进行自救逃生。
4、幼儿及时疏散到安全地带,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放松活动:孩子们,由于消防人员急时赶到,大火已被扑灭,没有造成任何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我们战胜了大火,我们胜利了!
五、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观看消防队员的消防演习,进一步了解火灾的危害,学习在危险面前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逃生。
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4活动设计背景
根据现在孩子的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容易受陌生人的诱惑现象而设计的这节课。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情节。
2、初步学习儿歌并认读字宝宝:陌生,理。
3、渗透教育: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不轻信陌生人的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读字宝宝,难点学习儿歌《我不认识你》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大范例,字卡,故事中人物,包裹,火车票,音乐《火车》及小鸟叫声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小动物走路》进场
1、出示故事中的主人翁小红帽与小朋友打招呼。
2、教师;
今天有一位小客人要来我们小朋友玩,小朋友们猜猜是谁?我们向小客人问声好。
3、教师讲述故事
教师:小红帽去看望住在……
教师小结:小红帽有没有要陌生人的东西,有没有跟陌生人走,有没有轻信陌生人?
教师:如果是你们遇到陌生人给你们东西要带你们走,你们怎么办?
4,、儿歌教学
教师:小红帽把这个故事编成一首儿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欣赏儿歌1次;手指字,眼睛看书,耳朵听,不出声。
跟读儿歌2次;手指字,眼睛看书,耳朵听,嘴巴轻声跟读。
5.、字宝宝教学
教师;今天小红帽给小朋友们送来了一份礼物,我们共同阅读是什么礼物。(教师出示包裹)打开包裹拿出字宝宝教师教读后让幼儿认读。
6、字宝宝找好朋友
教师;现在让我们开着小火车去找找这首儿歌里面有没有我们字宝宝的好朋友。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找到字宝宝的好朋友了吗?它叫什么名字啊?
幼儿:陌生理
7.、游戏;开火车
教师:小红帽觉得觉得我们班小朋友很乖都没有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于是她想请小朋友玩坐火车的游戏。在玩游戏的前提要求拿到车票的小朋友要读出车票上的字宝宝才可以坐上火车哦。
8、活动结束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坐了小火车开心吗?还想不想坐火车啊?
教师;好!那现在我们一起开着小火车出去到更远的地方去。
9、活动延伸;幼儿自由选择区域活动(绘画火车,玩具火车,积木拼搭火车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不轻信陌生人的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小木偶剧场,送包裹及开火车等游戏进行教学,让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字宝宝,提高幼儿识字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讲述故事中能合理利用小鸟叫声的背景音乐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如果在开火车环节教师能提高自我的感染力教学效果会更好!
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5活动目标:
1、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培养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蹦跳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各种交通标志、画有标志或无标志的拼板若干、立体骰子若干、带有交通标志的礼物若干、磁带、录音机、有交通标志的牌子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跳兔子舞进入活动场地。
二、你才我翻
“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交通标志啊?你们所说的可能会在后面的黑板上哦!”
三、出示各种交通标志,引起兴趣。
1、出示红灯标志,提问: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标志呀?”(红灯)“它代表什么意思呀?”
2、出示绿灯标志,提问:
“小朋友这又是什么标志呀?”(绿灯)“那它又代表什么意思呀?”
讨论:为什么要有红绿灯呢?
3、出示画有“交通事故”的图标,提问:
“请问这张图标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那要如何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呢?”
4、出示画有“闪电”的图标,提问:
“那么这个图标用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四、进行拼图活动,为游戏做准备。
“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很多标有‘红灯’、‘交通事故’的标志,还有一个骰子和两个代表出口和入口的箭头,让我们把他们拼起来通向中间的幼儿园,我们四人一组赶快来试试吧!”
五、和幼儿共同商讨游戏规则并用图标的方式进行表示,让幼儿知道每个标志的意义,并为幼儿示范游戏一遍。
“我们通向幼儿园的路都拼好了,那我们就可以来玩〈〈争分夺秒〉〉的游戏了。那游戏总要有个规则,那你们想想该怎么定规则呢?”(按幼儿所定的规则在图标旁边进行表示,以便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教师示范游戏一遍,帮助幼儿掌握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都定好了,玩起来一定很有意思,我先来试一试,你们可要给我加油哦!”
那么当前我国高中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如何呢?下面是节自有关人士对某次竞赛中的一道建模题目学生的作答情况所作的抽样调查。题目内容如下:
某市教育局组织了一项竞赛,聘请了来自不同学校的数名教师做评委组成评判组。本次竞赛制定四条评分规则,内容如下:
(1)评委对本校选手不打分。
(2)每位评委对每位参赛选手(除本校选手外)都必须打分,且所打分数不相同。
(3)评委打分方法为:倒数第一名记1分,倒数第二名记2分,依次类推。
(4)比赛结束后,求出各选手的平均分,按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此确定本次竞赛的名次,以平均分最高者为第一名,依次类推。
本次比赛中,选手甲所在学校有一名评委,这位评委将不参加对选手甲的评分,其他选手所在学校无人担任评委。
(Ⅰ)公布评分规则后,其他选手觉得这种评分规则对甲更有利,请问这种看法是否有道理?(请说明理由)
(Ⅱ)能否给这次比赛制定更公平的评分规则?若能,请你给出一个更公平的评分规则,并说明理由。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好题,给学生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不少学生都有精彩的表现,例如关于评分规则的修正,就有下列几种方案:
方案1:将选手甲所在学校评委的评分方法改为倒数第一名记1+分,倒数第二名记2+,…依次类推;(评分标准)
方案2:将选手甲所在学校评委的评分方法改为在原来的基础上乘以;
方案3:对甲评分时,用其他评委的平均分计做甲所在学校评委的打分;
然而也有不少学生为空白,究其原因可能除了时间因素,学生对于较长的文字表述产生畏惧心理、不能正确阅读是重要因素。同时,一些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理解规则(3),得出选手甲的平均得分为,其他选手的平均得分为,从而得出错误结论.不少学生出现“甲所在学校的评委会故意压低其他选手的分数,因而对甲有利”的解释,而没有意识到作出必要的假设是数学建模方法中的重要且必要的一环。有些学生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则对甲有利”的理由,例如:排名在甲前的同学少得了1分;甲所在学校的评委不给其他选手最高分(n分),所以甲得最高分的概率比其他选手高;相当于甲所在学校的评委把最高分给了甲;甲少拿一个分数,若少拿最低分,则有利;若少拿最高分,则不利;等等。以上各种想法都有道理,遗憾的是大部分学生仅仅停留在这些感性认识和文字说明上,没能进一步引进数学模型和数学符号去进行理性的分析。如何衡量规则的公平性是本题的关键,也是建模的原则。很少有学生能够明确提出这个原则,有些学生在第2问评分规则的修正中,提出“将甲所在学校的评委从评判组中剔除掉”,这种办法违背实际的要求。有些学生被生活中一些现象误导,提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评分规则修正方法,而不去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这道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题解答情况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学生数学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在数学应用能力上存在的一些问题:(1)数学阅读能力差,误解题意。(2)数学建模方法需要提高。(3)数学应用意识不尽人意数学建模意识很有待加强。新课程标准给数学建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中学数学建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相信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高中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会有大的提高!
那么高中的数学建模教学应如何进行呢?数学建模的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学建模课程指导思想是:以实验室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工作。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他们分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数学建模以学生为主,教师利用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和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和辩论,主动探索解决之法。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创造一个环境去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强调的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知识与结果。
(一)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初步的数学建模知识。
中学数学建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为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时将数学建模中最基本的过程教给学生:利用现行的数学教材,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典型的数学模型。如函数模型、不等式模型、数列模型、几何模型、三角模型、方程模型等。教师应研究在各个教学章节中可引入哪些数学基本模型问题,如储蓄问题、信用贷款问题可结合在数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一些不大复杂的应用问题,带着学生一起来完成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一些数学应用和数学建模的初步体验。
例如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后,通过下面的应用题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客房的定价问题。一个星级旅馆有150个客房,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实践,旅馆经理得到了一些数据:每间客房定价为160元时,住房率为55%,每间客房定价为140元时,住房率为65%,
每间客房定价为120元时,住房率为75%,每间客房定价为100元时,住房率为85%。欲使旅馆每天收入最高,每间客房应如何定价?
[简化假设]
(1)每间客房最高定价为160元;
(2)设随着房价的下降,住房率呈线性增长;
(3)设旅馆每间客房定价相等。
[建立模型]
设y表示旅馆一天的总收入,与160元相比每间客房降低的房价为x元。由假设(2)可得,每降价1元,住房率就增加。因此
由可知
于是问题转化为:当时,y的最大值是多少?
[求解模型]
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可得到当x=25即住房定价为135元时,y取最大值13668.75(元),
[讨论与验证]
(1)容易验证此收入在各种已知定价对应的收入中是最大的。如果为了便于管理,定价为140元也是可以的,因为此时它与最高收入只差18.75元。
(2)如果定价为180元,住房率应为45%,相应的收入只有12150元,因此假设(1)是合理的。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数学建模意识。
首先,学生的应用意识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二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他的身边。其次,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中,介绍知识的来龙去脉时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等量关系和不等量关系”以及“变量间的函数对应关系”、“变相间的非确切的相关关系”、“事物发生的可预测性,可能性大小”等,这些正是数学中引入“方程”、“不等式”、“函数”“变量间的线性相关”、“概率”的实际背景。另外锻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世界出现的数学现象。数学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它能够准确、清楚、间接地刻画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应让学生养成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习惯。例如,当学生乘坐出租车时,他应能意识到付费与行驶时间或路程之间具有一定的函数关系。鼓励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再把数学模型纳入某知识系统去处理,当然这不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也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经常渗透数学建模意识,学生可以从各类大量的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注意联系相关学科加以运用
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应该重视选用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美学等知识相结合的跨学科问题和大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投资买卖、银行储蓄、测量、乘车、运动等方面)的数学问题,从其它学科中选择应用题,通过构建模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该学科难题的能力。例如,高中生物学科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有的学生往往以为学好生物学是与数学没有关系的。他们尚未树立理科意识,缺乏理科思维。比如:他们不会用数学上的排列与组合来分析减数分裂过程配子的基因组成;也不会用数学上的概率的相加、相乘原理来解决一些遗传病机率的计算等等。这些需要教师在平时相应的课堂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呼应,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它学科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又例如教了正弦函数后,可引导学生用模型函数写出物理中振动图象或交流图象的数学表达式。
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中学数学教师应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识。中学数学教师除需要了解数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数学建模理论,并且努力钻研如何把中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学教师只有通过对数学建模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才能准确地的把握数学建模问题的深度和难度,更好地推动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建模教学
论文摘要:为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了高中数学建模的必要性,并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调查分析,发现学生数学应用及数学建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关于高中进行数学建模教学的几点意见。
参考文献:
1.《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关键词】体育游戏 小学生 规则意识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突然有个男生对我说:“张老师,张老师,我们小组又乱开了。”我顺着孩子指的方向看去,男生的练习场地乱成一团。我走过去一看,今天学生做的“猜拳立定跳远”练习竟变成了两组对抗赛,场地里学生大呼小叫地乱跑,有的连猜拳都不猜直接就向对方的堡垒跳去。看到这一场面我立刻停止男同学的练习并了解情况。原来在猜拳胜利后照例应该向前做一次立定跳远的动作,之后再和对手进行猜拳,但有的学生在赢了以后竟然连跳了好几下,对方的队员看见他用如此“技巧”,也就照学了。这样一来二去,双方越跳越乱,完全忽略了“猜拳”在游戏中的运用。
那段时间,类似的情况屡屡发生,不仅很难达成课堂练习目标,而且要花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仔细总结原因是学生在课上没有规则所致。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关注和思考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经过努力,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及自我行为的约束有了明显的进步。
一、让学生在尝试中感悟规则的“紧迫感”
让规则的遵守者了解规则,感悟规则的重要性,这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前提。只有当学生体悟到了规则的必要性,养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加深学生对规则的认可,激发他们对规则的内需。
在教学水平二(三年级)《障碍跑》单元时,我安排了一次“障碍接力赛”的游戏,在游戏开始前我只对学生讲解游戏方法,故意没有讲游戏规则,就让学生进行比赛。
器材:跨栏架4只、折叠体操垫8块、标志桶4个。
方法:学生52人平均分成4组进行比赛,比赛开始后每位队员用“钻”的动作过跨栏架,用“跳”的动作过支起的垫子,用“跨”的动作过平放在地面的垫子,最后绕过标志桶跑回来跟下一个同伴击掌接力。
比赛一开始,学生就你追我赶、毫不示弱。但在进行了几轮以后有的学生为了“争夺第一”就开始出现犯规的现象:有的人撞倒了支起的垫子不扶,有的人踢倒了标志桶不理会,甚至有的人故意跑到了其他小组干扰别人,有几个“机灵”的学生也跟着效仿,大家都乱作一团!学生中间抱怨声、叫喊声响成一片。于是,我终止了比赛,学生的抱怨声更大了,因为他们太喜欢这个游戏了。
我没有责备他们,而是带领学生分析本次游戏无法完成的原因。我问:“什么原因让我们的障碍跑游戏无法进行呢?”这时一名学生激动地说:“某某同学在比赛时故意跑到我们的小组挡住了我们的队员,对我们很不公平。”听到学生发表的意见后我又问:“那么问题该怎么解决?”学生立刻讨论开了,似乎都若有所悟,意识到要想做好游戏首先要明确规则,最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懂得规则是一种节制和约束,也是一种平等和快乐。
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游戏中没有规则的现象,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了解规则,理解规则的必要性,让学生感悟到需要规则的“紧迫感”,这对培养规则意识意义深远。
二、让有效设计保证学生对规则的“新鲜感”
学生长时间玩一个游戏,必定会对游戏产生“厌倦”,对规则的执行力就会减弱,从而出现种种不遵守规则的情况。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中技能学习的目标将游戏进行改编,不断保持学生对规则的“新鲜感”。
(一)创编口诀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在体育游戏中运用口诀,很受低年级学生欢迎,也能获得良好的练习效果。把体育游戏规则及要领以朗朗上口的口诀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可以边说边做,从而促使学生遵守游戏规则。
例如:在进行水平二(三年级)“合作跑”——一种分组接力的游戏时,将“合作”的要领和规则创编成口诀:两人拉住小纸棒,不能松手不掉棒;协调一致跑直线,合作冲向终点线。这样用简单易懂的形式把“合作跑”游戏的规则和要求表现出来,显然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特点。因为反复诵读口诀本身也是一种有趣的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而且能促使学生不断强化并内化游戏规则,从而做到坚持遵守。
(二)改编游戏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单元游戏教学时,针对技能教学目标对适合学生的游戏方法、规则进行改编,变化游戏的形式,保持游戏的连续性及序列性,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在水平一(二年级)《跑与游戏》单元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对技能的认知能力较低,教学时我就有针对性地利用游戏强化站立式起跑动作,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跑与游戏》单元集体游戏一:老狼老狼几点了
游戏方法:学生在场地上成散点围绕教师站立,游戏开始后,学生集体对“老狼”提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这时老狼可随意回答时间,之后学生再问,当“老狼”回答12点时,散点的学生快速向四周跑开,中间的“老狼”去抓逃跑的“小羊”,抓住的“小羊”最后变成“老狼”继续站在中间和老狼一起抓捕,形式如图1。
“老狼老狼几点了”游戏情节紧张刺激,方法简单易懂,但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发现部分学生已经“厌倦”了这门游戏。如果没有了兴趣,就更别提对规则的执行和遵守了。
图1
游戏二:对“老狼老狼几点了”进行改编的游戏——荷花荷花几月开。
游戏方法:在场地上画两个圆圈(大圈套住小圈),负责抓捕的学生站在内圈的线上,负责逃跑的学生站在外圈的线上,游戏开始时同学们齐声问老师:“荷花荷花几月开?”教师可随意回答月份,这时学生继续问,但当教师回答6月开的时候,内圈的学生迅速起跑去抓外圈的学生,外圈的学生则按照自己的路线进行奔跑来躲避内圈学生的抓捕。直到教师口哨响起立刻停止抓捕,本轮游戏结束,被抓到的人则带到内圈充当“俘虏”,最后抓获的“俘虏”个数超过外圈人数的一半为获胜,双方交换角色,形式如图2。
图2
规则:抓捕的学生在追捕时用手“拍”到逃者就算抓住,不许用“拉”、“扯”等方法,逃者不能跑出“边线”,如果外圈的同学跑出边线则与被抓到的人一样抓进内圈。
显然,编排的新游戏在训练目标及规则上没有实质变化,只是外观形式有了变化,玩法同样简单易操作。这种创编以“新”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其产生兴趣,以“简”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游戏方法和规则。因为新形式的不断刺激,学生为了从新的游戏中体会到快乐,必然会主动地去遵守和适应游戏的规则,倦怠情绪就不会滋生。在一次次反复玩的过程中,规则意识也就得到了不断的巩固和提升。
三、主体参与让学生对规则保持“认同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其实在每一个孩子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出共鸣,那么,我们必须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只有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自主地制定游戏规则,这样产生的规则才更符合“民意”,更能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
(一)引导学生结合自身需求进行规则改编
在水平二(四年级)《投掷与游戏》单元中有一游戏叫“击打活动靶位”。游戏开始后孩子们都喜欢当“投手”。分好组后,学生开始游戏,而刚一开始,就有好几位学生都挤在“投手区”里,争着要做“投手”,争抢着“武器”,游戏中一直矛盾不断。针对这种情况,我和学生商量将原本是在两面投掷的“投手区”增加到四面,正好一组是14个人,7人在外面做投手,7人在内做靶位,聪明的学生开始用猜拳的方法来决定谁先做投手,不久他们就有条不紊地玩了起来。一段时间后,我又引导他们交换角色继续游戏。游戏结束后,我请他们把好办法介绍给大家,他们都显得非常高兴。在后来的游戏中,不管是“关门捉贼”的“警察”还是“老狼几点钟”的“一群老狼”,他们都用轮换着“上阵”的方法来获得不同的体验,游戏意愿和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满足了各自的角色需求,又体会到了新游戏规则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他们在游戏中自觉遵守、迁移、推广游戏规则,并帮助其他同伴树立规则意识,满足游戏欲望。
(二)学生自主制定规则增强对规则的认同
在水平三(五年级)《跑与游戏》单元做“丛林追拍”的游戏时参加者为52人,50人成五列横队,侧平举前平举散开当森林,剩下1人为追者,另1人为逃者。接下来的规则和方法由学生自己讨论制定,最后大家形成了公认的游戏规则:(1)2人在森林里进行追逃,一旦被拍2人即刻互换角色。(2)逃者若碰到森林的任何一棵树也为失误,将由森林里的“第一棵树”与之角色互换。(3)逃者累了可以与任何一棵树互换角色,追者若连续三次没追上逃者则与逃者互换角色。(4)如果追者或逃者跑出树林就由森林里的“第一棵树”替换角色。这样“丛林追拍”游戏的规则就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诞生了,组织好学生后我发令开始了游戏,可以看出学生对追逃游戏非常感兴趣,不仅要快速奔跑,而且还要反应灵敏。值得欣慰的是大家都能积极地按照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进行游戏,没有人因为违规而被换下来,大家都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
由于是自己制定的规则,不仅学生乐于遵守,而且体现了教育对学生权利的尊重,达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对规则的遵守,促使学生控制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互督互助让规则保持“持久感”
规则的意义,不仅要使学生在互相监督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更要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与激励中提高自己的素养。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总是乐于监督其他同学的违规现象,而对如何帮助同伴纠正错误,如何树立自我榜样以激励同伴这些方面显得有点漠然。针对这些现象,受“新基础”教育“合作学习”的启发,在同学们的共同商议下,我们的“小组合作”产生了。
在游戏时我们将学生分成四个组,各组每两名同学为一个小组,这两个学生便成了一个相互帮助、相互督促、相互提高的“共同体”。他们将在所有的活动中享受同等的奖惩待遇。例如在分组游戏时,四个小组长不仅要进行游戏要管理人员,两名小队员要相互提醒相互检查,发现对方做得不到位必须马上提醒帮助,否则一经教师或组长发现就直接扣除小组的游戏分数。反之,在游戏时这一组学生如果合作有效,能按照要求进行游戏,认真倾听要求,游戏时相互督促不犯规,整个小组就可加分。几节课下来,我欣喜地发现队伍站得更快了,游戏时学生更有规矩了,有时在游戏开始时有的孩子还会悄悄地提醒他的同伴:“一会轮到你时不要失误啊,记住这个规则啊!”还有的孩子主动向不了解规则的同伴讲解规则。他们不仅自我约束得更好,而且在帮助别人、督促他人时得到了快乐。“小组合作”的建立,使学生在互督、互助中获得了双赢。
总之,以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迁移经验来确立、生成和提升学生在游戏中的规则意识,使得他们在遵守游戏规则时学会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他们自身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制力。但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并非一朝一夕能培养的,这就不仅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制定适合他们能力和兴趣特点的游戏规则,而且还要在游戏中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遵守游戏规则,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霍炎,陈宏.体育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适应变化的社会[J].中国学校体育,2001(6):65~66.
[3]邓四文.如何利用班级制度建设培养学生规则意识[J].教书育人,2011(20):29.
[4]王国林.学生学习动机与对策探析[J].体育教学,2001(1):17.
[5]崔雅玲.浅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J].体育教学,2001(5):28.
【关键词】幼儿;游戏;有效性;提高
1 引言
对于幼儿来说,玩就是学习。通过幼儿喜爱的游戏来展开教学,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情感,学到知识,学会道理,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妥善处理好的就是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游戏是手段,促进孩子的发展是目的。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所选择的游戏既要有丰富的教学内涵又要有浓厚的趣味性,能够被幼儿所接受和喜爱,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成长。
2 选择游戏内容和方法
方法之一:选择合适的、孩子喜欢的游戏
游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孩子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所选游戏必须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同时寓教于学,这是游戏教学的第一特性。比如说,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学习使用打电话时的习惯用语,那么游戏中必须要融入“请问您是谁?”,“我是某某”这些知识要点。趣味性是游戏教学的基本特性,老师在设定游戏的时候应将趣味性放到第一位,同时注意教育性的融入,保证教育性的实现。
“过家家”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戏,这个游戏之所以几乎被所有的幼儿接受并乐此不疲皆因其与生活如此贴近。贴近生活的游戏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让幼儿感兴趣。模仿现实生活的游戏,比如逛商场的游戏,DIY自己房间的游戏等等,大都会让幼儿觉得新鲜有趣。另外在游戏中掺入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内容的元素也是增加游戏趣味性的一个不错的方法,比如,猫和老鼠填色游戏,这个游戏中加入了幼儿们喜爱看的动画片《猫和老鼠》里的角色:猫和老鼠,便成功地吸引了幼儿们的目光。我们活动中的许多游戏也可以通过引入幼儿们生活中爱看的动画片中角色的方法来提升趣味性。
方法之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游戏。
在游戏中加入竞争元素,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游戏是吸引幼儿注意力,使幼儿快速融入到游戏角色中的一个好方法。同样一个游戏,如果把全班幼儿分为两到三个小队,进行比赛,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促使学生们更容易把注意力投放到游戏中去,游戏进行起来气氛也会非常热烈。比如十分经典的一个幼儿词汇教学游戏,把幼儿分为两队,每个幼儿分别编号,教师发出指令并指出号码之后,该号码的幼儿按照指令跑到相应的图片处,然后说出词组,并作出与词组相关的动作,比如词组为“绵羊”,孩子可以在说出词组后模拟小样“咩咩”的叫声,增加趣味性。这样分队竞争的游戏通常会使幼儿们的神经会处于紧张状态,精力也十分集中,气氛活跃,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效率自然是非常高的。
方法之三:共同参与,积极引导。
新时期的幼儿教学要求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的高压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时代要求,教师与幼儿们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更能促进教学工作的进行,所谓“亲其人,信其行”这在单纯的幼儿世界里更加普遍。教师直接参与游戏,不仅能够引导游戏,更能够直接通过示范引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教师参与游戏,一般来说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直接参与式,教师扮演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推动游戏的进行。这种方式最容易与幼儿们打成一片,直接参与其中。二,介入指导式,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般是游戏的组织者,或者是游戏结果的评判员,这种参与方式教师介入游戏不深,更多的是对游戏全局的把握。
教师不仅要参与游戏,也要引导游戏。游戏在进行的过程中,人员角色如何确定需要教师根据游戏的需要和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配;游戏时间如何规划也需要教师做好合理的规划,幼儿进行游戏需要足够的时间进入角色,如果时间过短则不易玩出高品质的游戏,如果时间过长又违背了教学的效率性原则,造成时间的浪费。积极有效的引导对于游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做到参与其中,适当引导。
方法之四:游戏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游戏规则观
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区域性游戏,需要幼儿来回活动的游戏,一般容易出现孩子精力不集中、开小差的情况。虽然游戏过程中,对规则的制定要求相对要宽松一些,但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规则会对游戏造成很大的困扰。如果对规则要求过严,则会束手束脚,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如果对规则要求过松,则会造成游戏过程中接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打打闹闹的现象。良好的游戏规则是游戏顺利而有效进行的保证,教师对于游戏的纪律的错误要求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一,课堂式管理,如课堂纪律一般严格要求,不允许乱说话,乱动;二,放羊式管理,完全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这两种态度都有碍于实现游戏教学的高效性。游戏过程中的规则制定要求要做到宽严适度。
方法之五:保障游戏的公平性,对游戏结果进行评价。
保障游戏的公平性,指出游戏过程中不符合规则的行为,按照规则进行惩罚。游戏教学在幼儿教学阶段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学手段,几乎存在于每一天的教学活动当中,游戏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是游戏就有规则,那么保障游戏的公平性,保证幼儿们都按规则进行游戏就尤为重要。幼儿们都是不成熟的个体,如果一个学生不按规则进行游戏而得不到纠正,那么别的幼儿也会跟着学,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游戏玩得一塌糊涂。另外幼儿们都很好强,有强烈的自信,但游戏中总会有输赢,如果不能让他们正确的认识失败就会打击他们下一次游戏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做到公平公正,让幼儿们觉得心服口服,并自觉地按照规则游戏。
对游戏结果进行公平的评价是对幼儿们在游戏教学过程中表现的肯定。输有惩罚,赢有奖励,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激励,可以提高他们对于游戏的热情。对于游戏结果的评价有一定的技巧,比如说对于输的一方的惩罚,可以采取让幼儿们表演节目或者让孩子们交流一下输掉的原因,在充满趣味性以及竞争性的环境中让孩子们真实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树立积极的竞争观。要注意要对输的一方给予一定的鼓励,找出它们失败原因的同时也要对他们有创新意识的意见和做法以及积极的行为给予肯定。对于赢的一方的奖励,可以是一个笑脸标签,以便幼儿们收集起来,也可以是一颗棒棒糖,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为下一次游戏做好铺垫。游戏结束之后还要引导他们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对于游戏过程中表现的自我评价,在不断反思中进步,从而培养自我反思和自学能力。
3 结语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何让幼儿乐学是幼儿教学的重点,而适应幼儿天性的游戏教学正是乐学的方式之一,合理适当的安排游戏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游戏教学必须遵循全面实效性的原则,合理安排游戏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游戏教学的有效性。游戏只是一种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获得满足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才是游戏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海云.论幼儿园游戏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学苑教育. 2013(09).
区域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的一种游戏。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差,如何让他们在区域游戏时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如何发挥区域游戏真正的教育价值?如何让他们在各个区域游戏中得到真正的锻炼与提高?如何让我们的区域游戏更精彩?带着这些疑问,我对小班幼儿区域游戏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并进行了合理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游戏水平,促进了游戏的发展,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真正获得了全面发展。
关键词
区域游戏 自主游戏 观察 有效指导 区域互动
在观察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存在这样的现象:连续几天玩某个区域的都是同样几位幼儿;幼儿对游戏区域的选择有较大的性别差异,选择某个区域的都是男孩或女孩;玩某些区域游戏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少;有个别幼儿一会儿选择这个区域,一会儿又跑到那个区域,容易分心,缺乏游戏规则意识。
这些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这是不是小班幼儿玩区域游戏存在的必然现象?不受孩子欢迎的区域,存在的因素会有哪些?造成幼儿游戏时分心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获得全面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进行了仔细观察,对幼儿区域游戏的情况做了分析与思考,为今后在区域内容的设计、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指导等方面提供依据。
一、观察对象与内容
观察对象:小(3)班幼儿
观察时间:2011年3月
各游戏区域的活动材料及发展目标:
1.乐乐钓鱼馆
材料:各种小鱼塑料玩具,鱼竿若干。
目标: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2.手工坊“绕毛线”
材料:空薯片筒、毛线若干。
目标:发展小手动作的协调灵活性。
3.益智区“找朋友”
材料:各种动物小卡片,系有塑料夹子的立体圆盘;图形片片,画有颜色图形的薯片筒;各种大小不一带盖子的空瓶子等。
目标:发展观察力。
4.建构区
材料:木头、插塑积木若干种。
目标:发展空间知觉、想象力和创造力。
5.娃娃家
材料:布娃娃、小毯子、小床、奶瓶、煤气灶、水果、食物、小勺等各种仿真玩具。
目标:发展语言交往能力。
二、情景与分析
经过对各区域游戏的细致观察,采集到了这样几个情景:
情景一:“手工坊”游戏区的孩子们正在专心致志的绕毛线,只见弈弈的动作有点笨拙,她看了看佳惠和果果,她们的毛线团已经绕得越来越大了,于是弈弈又试了试,可还是绕不起来。于是,她丢下毛线就离开了区域。后来发现,连续几天玩“手工坊”区域的几乎都是同样这几位幼儿,而且选择该游戏区域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少。
【分析】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较快,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发展得比较缓慢,弈弈离开区域的原因,是因为绕毛线的动作对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里她不能获得成就感,于是选择了放弃。
【策略】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发展的水平的需要,我在这个区域及时增添了新的操作材料:鞋带和木珠,引导幼儿进行“帮妈妈穿项链”活动,这个活动的操作难度相对要小一点儿,动作协调能力较弱的幼儿能顺利完成。当能力弱的幼儿动作得到锻炼与提高后,再让他们练习绕毛线的动作,难度可能就小一点,操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多了。
情景二:“益智区”的梓航,一会儿玩玩“找影子朋友”,一会儿拿起图形片给“图形宝宝找朋友”,一会儿又拿起瓶盖拧了拧,有点三心二意。
【分析】材料投放过多。过多的材料交织在一起,动态变化明显,反而引起幼儿认知的不平衡,造成玩时分心、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幼儿集中思维操作。
【策略】收走一批游戏材料,然后在此区域定期地投放新的同一种材料,投放新的材料过后,及时取走旧的材料,这样幼儿就会充分与材料进行互动,操作时变得专注多了。
情景三:文文本来想进入“钓鱼馆”玩的,可是她扫视了一下玩“钓鱼”的小朋友,立即丢下鱼竿就走了,当我问她为什么不想玩钓鱼时,她却告诉我说:“爸爸们最爱钓鱼,钓鱼是男孩子玩的。”
【分析】5至6岁的孩子开始具有了一定的性别意识,性别意识的萌芽决定了幼儿对活动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性别倾向。
【策略】当发现幼儿对区域的选择带有较强的性别特征的时候,我及时将《小猫钓鱼》故事中的角色引入游戏,请玩钓鱼的两个幼儿事先商量好,谁扮猫妈妈(要是女孩),谁扮小猫,猫妈妈和小猫要进行钓鱼比赛,看谁钓的鱼多。角色的引入,既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提高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同伴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也避免了选择游戏区域的性别失调。
情景四:“娃娃家”区域里,钦城一会儿把“锅”放在头顶上,一会儿把“锅”敲得叮当响,一会儿又把“煤气灶”翻过了转过去,显得特别兴奋。
【分析】小班幼儿虽然对材料本身感兴趣,但满足于无意识的操作摆弄,对材料的特征、用途不够了解。
【策略】针对这样的情况,游戏前我引导幼儿认识“娃娃家”定材料的作用,让他们知道这些材料应该怎么玩。如开展“锅的秘密”活动,让幼儿搜集有关锅的形状、构造、功能等信息,从而让幼儿意识到应该如何正确操作锅。丰富了幼儿的游戏经验,提高了游戏水平。
情景五:小如本来在“建构区”玩得好好的,一会儿就跑到“娃娃家”去玩了起来,我问她:“你怎么不当建筑师了?”“因为我的好朋友楚昕在娃娃家玩,我想和她在一起玩。”
【分析】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也存在自己的朋友圈,只要是自由活动的时间,他们都会和自己的好朋友集中在一起玩,在选择游戏区域时也不例外,他们会和好朋友一起玩某个游戏区域。
【策略】小班幼儿尚未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于是,我把每个区域的游戏内容和规则向小朋友们进行介绍,每次游戏前,给孩子留有一段时间,让他们充分想好确定今天要选择的游戏区域,在这个区域里怎样玩?是一个人玩,还是和好朋友合作一起玩?也可和好朋友商量一下,今天一起要参与哪个游戏区域,让幼儿事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既增强了游戏的规则意识,提高了幼儿游戏的秩序感,同时又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
情景六:幼儿在区域游戏的选择过程中,有时很多幼儿都不约而同、蜂拥而至地选择同样一个区域,发生了纠纷,有的甚至发生了争抢现象。
【分析】造成这样的情况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材料的新颖程度:新出现的游戏材料对幼儿的吸引度很强,关注度很高,尤其是那些性格活泼的幼儿。教师的关注程度:教师关注指导较多的区域,会成为很多幼儿选择的焦点。
【策略】当某个区域对幼儿有较强的吸引,但受区域活动人数的限制不能进去玩时,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引导幼儿跟玩这个区域的孩子进行商量,以预约的形式在下次的交换过程中玩自己喜欢的区域。
三、总结与提升
《纲要》进一步强调:“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如何发挥区域游戏真正的教育价值、如何让幼儿在各个区域游戏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如何让幼儿有序地进行区域游戏,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有目的地选择游戏内容,合理规划场地。
教师在设计区域前,在内容的选择、空间的安排和场地的布置等方面,都要有一个系统性的思考。首先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幼儿年龄段已有的经验和发展水平,游戏内容要能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要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要围绕主题活动来进行。另外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安排,教师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了游戏而布置区域,要有合理的安排布局。如区域布置前,考虑到“钓鱼馆”“手工坊”“益智区”几个区域都是比较安静的游戏,于是我们把这些区域布置在了室外(有利因素:本班室外空间比较大),一方面避免了各区域之间的动静干扰,同时又有利于教师的关注和指导。
2. 尝试把活动的自交给幼儿,增强幼儿的主人翁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真正的老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们建筑。”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游戏的主人翁意识,我们尝试把有关游戏的目标信息传递给孩子。比如“手工坊”区域,我们这样告诉孩子:“手工坊的工作是为了把我们的小手锻炼得更能干、更灵活,我们可以在手工坊里做些什么事情呢?”启发幼儿根据游戏目标讨论区域游戏的内容,并根据所讨论的结果,考虑所需的材料,然后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活动要求制作一些游戏材料,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幼儿在亲自参与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游戏活动的主人,操作时他们会更积极、更投入。
3.合理有效地指导,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情节。
游戏内容和情节的单一,使得幼儿对区域游戏逐渐失去兴趣。对于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的小班幼儿来说,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情节尤为重要。为此,我们留心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及时介入幼儿的游戏,通过适宜有效地指导,帮助幼儿拓展游戏情节。如我们把泥工课上幼儿制作的麻花、面条和饼投放在了“娃娃家”区域里,看看幼儿会怎么玩。“爸爸”说:“这么多点心宝宝吃不了,怎么办?”妈妈说:“拿出去卖了吧。”于是他们就把点心推到了建构区旁。刚开始时,没有人注意他们,他们有点扫兴。于是,我就拿了“一束花”在他们旁边蹲下来喊:“卖花了,卖花了,好漂亮的花呀,快来买呀!”这时“爸爸”和“妈妈”受到了启发,也学着我的样子喊:“卖点心了,卖点心了,香香甜甜的点心,快来买呀!”他们的叫喊声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小朋友来买他们的点心。另外,在每次游戏结束后,我们都会引导幼儿对游戏中的各种体验、感受进行交流评价,然后教师对幼儿琐碎的经验加以梳理和整理,帮助幼儿形成真确的游戏经验,提高了游戏水平。
4.加强区域间的互动,促进游戏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语法 自主性 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法教学通常采用语法规则教师一条一条讲,学生一条一条听,教师一条一条写,学生一条一条抄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法课堂显得沉闷枯燥,学生只是机械性的记忆语言规则,既容易遗忘,也使得一些学生对学习语法,乃至英语这门语言都失去兴趣和热情。但语言的习得犹如一所房屋的建造,词汇是砖瓦,而必要的语法知识就是如何把这些砖砖瓦瓦连接搭建起来的钢筋,是结构构造的关键。懂得语法可以减少运用语言的盲目性,帮助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即理解的正确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在中学阶段掌握好一定的英语语法,对今后的英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既不应过分强调语法的作用,又不应忽视语法的学习。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传统的"讲抄背"的语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回顾: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以旧引新。
学习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任何新的知识都需要先前的学习。语法的学习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中英语新教材(sefc)在语法编排上遵循了循环式、螺旋式的编排特点,把同一语法项目安排在不同教学阶段。针对需要进行教学的语法内容,教师通过预习作业的设置,指引和帮助学生进行对和这一语法内容有关的已有知识的有效回忆,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教师启发性的引导学生激活知识储备,并把这知识纳入到新的学习中去,诱导学生主动探知的动因,使学生一开始便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在这一环节,巩固练习的设计和操作是关键,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拓宽巩固练习的设计思路,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灵活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课堂气氛。
多样化的语法教学要使语法教学摆脱讲解规则,举例说明,练习印证的刻板教学模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学多样性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不同类型的项目采用不同的方法,另一个是同一项目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教。每一种巩固训练的方式都会有其有效之处,也必有其缺陷。所以一方面针对不同内容应设计尽可能不同的训练方式,如连词成句、完成句子、改错、翻译、句型转换、造句练习等,所谓"小环节,多台阶;多变化;勤鼓励"。另一方面在使用同一种训练方式时也要注意方法的改进。如句型转换训练对掌握基本句型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但它的缺点在于单调,学生容易不动脑筋而随声附和的进行操练,为此教师可采取加快训练节奏,因为快节奏可以激发接受训练人的参与兴趣;每一单项训练应严格控制时间,务必不要使此类训练显得冗长;变换学生的组合方式,齐声、分行、分组、个人操练应穿行。
教师可用竞赛或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奋程度。因为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力,课堂上学生的兴趣越浓厚,参与愿望越强烈,学习的效果就越好。所以有效的多样化的训练方式的设置同样能使原本枯燥的语法课堂多些欢笑,多些活跃,同样可以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三、运用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语法教学应抓住形式、意义和用法三个环节,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确掌握语言形式是基础,了解其意义是关键,学会使用才是真正的目的。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还应是交际。学生既要扎实掌握语言规律,更关键的还是学以致用,是应用这些语言规律进行自如的交际的能力。近几年高考英语试卷篇幅长,总单词量大,知识覆盖面宽,而且几乎每题都设有具体语境,单凭语法规则、语言形式来判断,往往正确选项不止一个,而是进一步考查学生英语的运用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辨析的能力.鉴于高考试题侧重于考查考生在特定语境中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所以讲完语法概念后应把语法纳入具体的语言情景中,加强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增强语感意识。近年来,高考英语试题几乎每题都设置了一定的语境,如果考生语感意识不强,或忽视一定的语境,就难以保证选中得体的答案。怎么才能增强语感意识?这就不仅要通过大量选择题练习去不断体验,还要坚持一定有声操练。众所周知,说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
这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语法的活动,达到了消化难点,加深语法印象的效果.既熟练了语法,又得到了能力的训练。
四、鉴赏美文,体会语言之美。
各国的语言是世
界文化的宝贵财富。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本身更是美丽的。学习语言本应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而现在的语言教学更多的是为学语言而学,更或者说是为考试而学,学生沉浸在大量的练习之中,疲于应付考试。
汉语的教学经常是让学生学习并背诵名篇名句来体会如何更好的使用语言,英语的教学也大可模仿。在教学语法的过程中,教师可在平时大量积累素材的情况下,精心挑选一些因为恰当运用了一些语法结构而使文章为之增色的篇章和诗歌等,供学生欣赏体会。不但加深学生对语法结构的理解和运用,也更加体会到语言的美丽,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也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