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3 16:44: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1篇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正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和群众反映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急”。对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工作上操之过急,缺乏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二是“偏”。对目标的全面性、完整性认识不够,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偏重于新村规划和村庄整治,对发展生产、农民增收、深化改革等任务重视不够。三是“冒”。脱离当地实际,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盲目攀比发达地区,把标准定得过高。四是“同”。不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不区分轻重缓急,一种模式,一个步调。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

抓住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一是抓好农业生产,切实让农民得实惠。重点抓好生产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多下功夫。为此,应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二是突破资金投入瓶颈制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土地征用制度改革。适应取消农业税的新形势,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四是真正把决策权交给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向和物资运用都应让农民知情,接受农民监督。五是搞好分类指导,突出特色、注重实效。进一步细分地域类型、工作措施,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正确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总体要求。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基于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不断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稳定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保障国内产业和供给安全;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多元模式。

拓宽农业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开发农业在特色产业、生物质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方面新的产业形态,构建现代大农业产业体系,把农业基础建设好、发展好、巩固好、维护好;立足产业特色和地域条件,发挥产业优势,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推进规模扩张,形成产业群;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或集团,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体系,不断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实现农业科研与推广应用的有效对接;用现代科学文化、科学技术武装农民,着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第2篇

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关键在党。近年来,星火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四治一体”乡村治理模式,形成村域“事务自治、秩序法治、文明德治、管理共治”的治理新格局,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出具有“星火特色”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以自治为根本,为乡村振兴添活力。星火村积极探索乡村自治的新路径,以党建为引领,建立“村党总支—分支部—党小组—村民小组”组织架构,健全完善村民自治体制机制,把广大党员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评”。全村划分4个子网格,20个微网格,设有“星火先锋”“星火驿站”党建服务站点,为村民搭建自治议事平台。每个驿站建有驿站管理小组,由村民小组长担任驿站组长,村民推荐产生驿站成员,围绕村重点工作开展组内各项事务,至2017年至2018年5月,1年半的时间内共拆除农户违章50475.64平方,企业违章7359.88平方,成功创建上海市无违建村;2019年3月就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并荣获2019年度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专项竞赛“先进居(村)委”荣誉称号;在幸福家园创建中,840户通过区级验收,创建成功率达98%,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治理活力,引导村民参与民主决策,激发村民自治内生动力。

以法治为保障,为乡村振兴强推力。星火村紧针对乡村治理面临的薄弱环节,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埭头公约》,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积极整合律师、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司法资源,对症下药,为村民提供优质、便捷、精准的法律服务。注重聘请乡贤社贤,组建一支知法懂法的老娘舅队伍,帮助调解邻里纠纷。充分运用身边人“现身说法”“以案说法”形式,做好法律宣传解释工作,让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村民宅基上打造“平安驿站”、“法治长廊”,集中宣传宪法法律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在村域范围内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2018年获评“零上访村”,2019年获评“金山区民主法治示范村”。

以德治为遵循,为乡村振兴增引力。星火村充分发挥德治在乡村治理中净化风气、凝聚人心的作用,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建成以“育星火精神,铸红色村魂”为主题的村史陈列室,室内分为“农耕生产、纺织、家庭生活用品、红色记忆”四个板块,陈列着村民自发捐赠的200多件老物件,呈现了星火历史风貌,串起了红色经典文化村史,有利于激发村民文化认同。夯实乡村文化宣传阵地。汇编《不灭的火种》、《星火简报》等刊物,传承“勇于创新,吃苦耐劳”的星火精神。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发动村民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并通过歌曲、小品等形式予以呈现;开展“晒家风、亮家训”活动,在埭上亮出家风家训,以好家风涵养好民风,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以共治为平台,为乡村振兴添动力。星火村坚持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为路径遵循,实现了乡村振兴发展成果与村民共享的目标。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到的惠民实事项目,村党总支按照“三重一大”制度,召开村民代表、村务监督委员座谈会,听取村民意见诉求,并将表决结果在村务公开栏公示。组建由青年村民、外来媳妇组成的“星煋”乡村振兴青年服务队、“星惠”巾帼志愿服务队等特色队伍,并搭建党员志愿者服务平台,通过“支部定岗、自我认岗、公示明岗”,开展“幸福家园创建月评季考”等工作,使村域内的河、路、绿化等责任到人,形成村域事务“齐参与、共管理”良好局面。

第3篇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导向,新的发展路径,意义在于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创我国旅游发展的新局面。全域旅游又是一个创新、创造、创建的过程。因此,认识全域旅游理念关键在于把握“全域”二字,并付诸创新实践。

资源全域整合。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把旅游发展融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任何资源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的新理念,做好整合文章,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拓展旅游生活空间,集聚打造旅游目的地。

产业全域融合。把握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特质,以“旅游+”促进旅游业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共融共生共兴,在更大的空间里,创造更多的旅游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大旅游产业新高地。

要素全域配套。树立“旅游即生活”的理念,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需求变化,丰富全域旅游生活的要素,既满足大众旅游的普遍需求,又满足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引领和拉动大众旅游生活的综合消费。

结构全域优化。结构优化是全域旅游的本质要求和关键所在。全域旅游不是“全面开花”,而重在结构优化。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引擎,激活存量、创新增量、提高质量,把资源配置调优,把供需关系调优,把产业结构调优,推进旅游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中高水平供需平衡升级。

社会全域参与。共建共享是全域旅游的鲜明特征。全域旅游需要坚持政府主导,更需要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因此,需要在更大的空间里引导、吸引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产业主体参与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中来,培育更多的产业主体,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共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同时,让当地居民和游客共建共享,是全域旅游的初衷和标志。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既是旅游发展的受益者、旅游生活的享受者,又是旅游产业的创业者、旅游生活的服务者。

市场全域管理。全域旅游呼唤管理创新,必须走向全域管理,即从原本的行业管理走向社会管理,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标本兼治”,覆盖旅游生活各个空间、旅游消费各个过程、旅游市场各个环节的旅游市场管理体系和机制,进而在全域范围内构建起优良的市场秩序。

营销全域统筹。全域旅游下的旅游营销,就是要统筹营销、整合营销,从景点营销、产品营销走向城市营销、目的地营销。同时,要创新营销,即营销“全资源、全时空”,针对旅游旺季与淡季、长假与非长假、周末与非周末、白天和夜晚等四个方面的旅游消费“落差”,激活冷资源、闲资源,促进均衡消费,实现四季旅游、全年旅游,应该是全域旅游的题中之意。

服务全域提升。全域旅游,产品为王,服务是道。实现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域化,是全域旅游的重中之重。尤其要注重把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实现旅游要素和服务的区域全覆盖。同时,把优质服务从旅游行业拓展到全社会,提高全体从业人员和社会各个“窗口”的服务水平,提升居民和游客在旅游生活的各个空间、旅游消费各个环节的服务质量,让消费者为服务“买单”,通过服务让旅游产业增值,共建共享美好的旅游生活,这是以人为本在全域旅游中的生动体现。

环境全域协调。优美的环境是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生活空间。推进区域环境全面治理和全域协调,创造和谐、优美的整体旅游环境,实现全域环境的景观化、生活化,全域旅游的实践将把旅游目的地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全域旅游的本意是创造旅游发展的新格局。为此,我们仍在走向全域旅游的路上,不会一蹴而就,切忌头脑发热、盲目蛮干,尤其不能以“运动式”的招数大干快上,而是需要我们把握全域旅游的本质意义,认真谋划全局,找准“短板”,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

第4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创新;挑战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一次机遇,“一带一路”的建设,是构建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亚欧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2013年秋,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有关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该构想宏观统筹国内与国际大局变化,立足当下全球形势所面临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倡导构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经济政治新格局。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一带一路”的构建,将成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重要支撑,并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外交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关键步骤。如何在战略深化过程中,认识问题、创新战略、应对挑战,已经愈发重要。

一、地缘政治的挑战

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就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各国急于寻找新的经济着力点这一宏观背景下的现实选择。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沿路沿线合作伙伴多为处于本国经济社会转型期以及深陷社会动荡的发展中国家。其中,地处中东、中亚以及南亚等与中国处于“战略不稳定”状态的国家居多,这些国家对于自身安全和发展两个方面,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未知。此外,“一带一路”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也带来一些风险。因此,如何应对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不得不作为研究的重点。“一带一路”战略沿线政治风险复杂。“一带一路”途径65个国家,沿途国家经济大多处欠发达状态,自然丰富的同时,社会冲突异常激烈,这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政治投资埋下重要隐患,一经处理不慎,风险往往会外溢为我国国内治安问题及波及整个地区稳定问题。

二、债务风险的挑战

自2009年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引起了普遍担忧,2010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达到10.7万亿元,而到2013年6月底债务规模达到近17.9万亿元。在这样宏观背景下,由于“一带一路”战略项目附带的基础建设前期需要在国内进行投资建设,致使各级政府从政府角度和企业角度大刀阔斧增加债务水平,这势必会把中国社会总体负债水平推升到空前高度,大大增加中国社会债务危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风险。

建立健全政府监督机制。通过设置相关管理部门、健全审计监督三个方面尽可能的控制地方债务爆发,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从乐观的角度来看,中国政府目前的优先事项是稳定经济增长,由于很多国内借贷是由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作出的,因此政府可以有效的控制违约速度,规避国内社会总体负债水平过高而引发的危机。

三、大国博弈的挑战

“ 一带一路”战略最大的特点在于将多个国家集合于"带”与“路”这样的区域概念中。“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友好关系,中国外交以平等互信、包容互鉴为依托,合作共赢的指导思想为主旨,对西方国家“以有偿经济援助干涉他国内政自由”造成了一定冲击。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国博弈,应对大国战略介入与博弈激化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需要更宏观的思考我国短期战略和中长期战略规划。

针对短期战略规划,应从外交领域出发点。首先,对于沿线政局相对复杂的中小国家选择性合作态度,秉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这类国家自身问题严重,立场鲜明的站队只会导致其政权加速的灭亡,在外交领域,避免其倒向任一大国即可。其次,对于沿线与我国存在问题争端的国家,立足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发展与建设为出发点,谨慎制定外交政策,处理相关领土争端。最后,对于与我国目前“一带一路”战略,存在经济与科技竞争的国家,针对性的制定相关外交政策同时,寻求机遇,避免现阶段的对抗,把外交重点放在巩固对沿线中小国家影响力方面。从中长期战略规划来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大国间未来针对沿线中小国家的争夺将日趋激烈。

四、结论

“一带一路”是一个将要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甚至可能具有终极意义的伟大战略。是今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总纲领,也势必成为我国今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钥匙。“一带一路”的继续推进,必将会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一带一路”战略承受着来自各方不间断压力的同时,通过自身融入国际治理和开展国企的跨国产权合作,有效的避免了以往“西方经验”的局限性、防止治理本身被视为“短视”的市场消解,此外,在对内坚持“基本四项原则”,对外贯彻外交“八项原则”的同时,将我国经济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不间断引入来自治理体系之外的监督主体,创造更有力、更有效的外部监督,以此为基础,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治理效率问题。“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乃至对世界来说,是一种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智慧造就未来,当前我们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就是这样一种努力。

参考文献

[1]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第11期,2014年,第5页.

[2]蒋.“一带一路”地缘政治风险评估与管理[J].《国际贸易》第8期,2015年,21页.

[3]黄益平.中国经济外交新战略下的“一带一路”[J].《国际经济评论》第1期,2015年,第53页

[4]刘海泉.“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挑战与中国的选择[J].太平洋学报,2015(2):72-79.

第5篇

然而,由于受诸多条件制约,文化馆的主动性发挥还不够,很多时候仅仅起着“上传下达”的功能,在社区文化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馆处于“被动”工作的局面,存在发展上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大概总结有以下几点:一是经费不足;二是编制不足;三是设施设备不足;四是人才匮乏;五是与基层文化团队和文化骨干的沟通协作没有形成机制;六是上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文化馆上承意识形态起着政治宣传的导向作用,下承百姓起着凝聚民众,培养基层骨干,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等作用,既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平台,又是联结百姓的文化纽带,在构建和谐社会,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文化传媒多样化、文化内容多样化、群众文化需求多样性的情况下,为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文化馆的建设:

1.强阵地、筑载体、搭建发展舞台,坚持公益原则,加大投入,软硬件建设齐头并进。文化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坚持“转换机制、增加投入、改善服务、增强活力”的改革方针。目前文化馆的性质已经毋庸质疑,但如何高扬公益性旗帜,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办馆方向则是今后长期的任务。加大投入,建设和完善公益性设施,重点是“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的投入,这些是保障文化馆开展公益服务的基本前提。

2.抓骨干,带队伍,营造干事创业氛围。近几年,文化馆文化站的决策者们面对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化馆干部队伍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管理人才、专业艺术人才都很欠缺,掌握现代化高科技信息化知识的人才更为欠缺的现实,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使文化馆文化站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作用得到社会承认,首先必须应具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干部职工队伍。在队伍建设上,文化馆文化站成员在加强自身政治素质提高的同时,应不断加强业务技能的提高,班子成员得掌握有1―2门专业技能。实行目标化管理,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对每年组织举办多少次活动,创作多少件作品,开展多少次辅导活动等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文化馆文化站将这些任务分解到每位同志,使个个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压力。这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有效地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激活队伍,增强单位内部活力。在抓队伍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的方式上,坚持每周一次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理论学习,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艺术管理实行垂直领导,以行政管理分块管理为主,采取艺术管理和行政管理适度分开的方式。这种做法有三大优势:一是有利于艺术发展和成长;二是有利于从较大的范围整合人才资源;三是有利于发挥馆站内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其次,必须着重解决艺术人才缺乏的问题。文化馆应实行既严谨又灵活的人才编制和使用机制。一是要提高高级艺术馆员名额制。二是对出众的群众文化人才的使用不能囿于学历的束缚,可以破格使用。三是对引进的艺术人才应给予优惠政策照顾。四是编制应按人口比例规划,另外补充人员可根据地方财力,给文化馆编制给予财力支持。

3.夯基础、筑网络、构建基层文化新格局。文化馆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始终应把基层文化网络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深入基层乡镇、村落、社区、企业、学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辅导基层搞好文化设施建设。必须解决长期以来文化站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的实质问题。形成以县乡文化建设为龙头,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网络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兴办文化事业的新格局。

4.抓精品、搞活动,活跃社会文化大舞台。组织开展社会文化活动是文化馆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品位的文化生活需求日渐迫切。文化馆在经常举办“阵地”活动的同时,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活动的导向作用,与乡文化站形成合力,不断扩大文化活动的范围,提升艺术品位。

第6篇

【关键词】全媒体 融合发展 大媒体

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一、融合:区县报的现实选择

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上网的主要载体,“智能终端是人感官的延伸,移动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共识。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不仅极大改变了新闻传播和新闻生产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极端重要、迫在眉睫。

融合发展是降低社会治理成本的时代要求。在开放社会和信息时代,新闻媒体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舆论引导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网络等新兴媒体具有信息、舆论传播、社会动员等多种功能,驾驭和运用到位、引导到位,才能发挥正效应,降低社会治理成本。传统媒体必须适应新兴媒体碎片化、个性化、分众化的特点,加快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新兴舆论阵地,以巩固红色地带、影响灰色地带、改造黑色地带。在服务群众、满足群众中引领群众,在报道社会主流、关注社会热点中引领社会舆论,在增强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融合发展是落实党管媒体原则的历史使命。党管媒体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观的本质要求。微博使自媒体迅猛发展、新闻即刻传播,微信公众账号则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成为深度报道的新兴载体。随着4G技术的广泛应用,每部手机都可能成为一个移动的电视台,每个手机用户都可能成为一个现场直播的记者。人在哪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新的媒体形态出现在哪里,党管媒体的原则就应该落实到哪里。传统媒体必须加快与新兴媒体的科学融合,在新的舆论格局中继续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流媒体,主导舆论议程设置,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成为引领网上舆论的风向标。

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和挑战,传统媒体特别是区县报的生存空间受到多重挤压。过去,面对电视媒体的冲击,纸媒通过增加信息、文化和思想的深度守住了阵地。今天,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仅靠坚守已经难以独善其身。必须主动进军新兴媒体领域,借鉴新兴媒体的表述方式和信息加工方式,融合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巩固传统优势,形成新的优势,实现在全媒体背景下的发展壮大。

二、路径:建设立体传播体系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和路径,谁有勇气、有谋略,谁就能赢得先机和主动。

重庆市永川区新闻社在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战略上树立“大传媒”观,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加强外部合作、新建传播平台等办法,综合应用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党的宣传工作内容,走出了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抢占先机,搭建平台。2008年,率先推出了由重庆市永川区新闻社与新华社合作的永川网,开设了国际国内新间、本土新闻等几大板块栏目。这一报网互动的尝试,不仅扩大了受众面、提升了媒体影响力,更提供了一个外界了解永川、关注永川的窗口。同时,永川区新闻社联合中国移动永川分公司推出了第一份《永川手机报》,内容突出永川本地要闻,关注国内国际时政大局,同时涵盖财经、生活、体育等多方面内容。经过几年发展,永川区新闻社又先后与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中国联通永川分公司合作,实现了《永川手机报》全网运营,至今已有用户达20万户。2011年,永川区新闻社与方正集团深入合作,投人近20万元开发了永川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并于当年10月向全社会推出,以其新颖悦目的视觉效果和多媒体新闻功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新平台的搭建,大大拓展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空间和形式。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传递,落实的效果、群众的意见又通过这些渠道反馈回来,为党委、政府加大督办力度,制定新的政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党的中心工作。

错位发展,互为补充。永川区新闻社利用《永川日报》丰富的新闻资源和完备的信息网络,广泛深入采访,获取鲜活的第一手新闻素材,狠抓深度报道;利用网络媒体强大的信息整合功能和扩展性强的平台作用,全面整合、包装、展示、推介新闻资讯;利用手机报时效性强、阅读便捷等优势,实时最新资讯,提高新闻时效。这样,从始于新闻现场的手机报多点发送、网上快讯滚动播报,到随后报纸、网站的纵深报道,实现广泛覆盖、“第一时间,分级信息传播”全媒体报道格局,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宣传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7篇

宣传干部应敢于在思想上“亮剑”,发思想之先声,充分体现宣传思想工作高度。在社会转轨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宣传思想领域面临许多新挑战和新考验。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宣传干部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主流声音强起来、党的主张传开来。敢于反驳错误思想言论,善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讲真话,勇于在众说纷纭中发声音,引导舆论,站稳政治立场。

宣传干部应善于在舆论上“亮声”,引舆论之导向,体现宣传思想工作温度。在信息化时代,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宣传干部应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正确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弘扬主旋律。加强和改进社会舆情引导,对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和突发事件,及时发出权威声音,科学应对“负舆情”,有效化解“负能量”。关注网络民情民意,加强网上舆论生态治理,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注重发挥新闻媒体对党和政府的监督作用,客观反映存在问题,真实反映群众呼声。

宣传干部应诚于在价值上“亮范”,铸价值之标杆,体现宣传思想工作尺度。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强国之基、民族之魂。宣传干部应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工作主线,深刻理解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准确把握多宣传什么、少炒作什么。要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公众培养乐观、豁达、宽容的社会心态。

第8篇

关键词: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切实树立绿色思维方式

绿色思维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趋严重,人们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环境承载上限,生态环境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瓶颈制约。

这是我们过分强调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而忽视与自然和谐的结果。现在我们强调绿色发展,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而是从内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延伸到外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管理的深刻变革,而思维方式的转变首当其冲。因此,一定要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用绿色思维谋划和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用绿色理念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活方式转变,努力让人民群众在享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持续发展。

二、着力构建绿色产业结构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支撑。推进绿色发展,首要任务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绿色转型。一是优化三次产业比重。巩固农业比重,大幅提高绿色、有机、生态农业项目比例;减轻工业比重,强化环境准入、环境标准硬约束,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发展;扩大三产比重,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生态旅游和金融保险、信息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二是促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制定煤、焦、铁、电力、水泥等重污染行业绿色改造方案和规划,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引进和应用,推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淘汰行业落后产能,提升产业集中度。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战略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建立引导绿色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建立绿色产业政策导向,设立绿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政策引导和公共财政投资激励,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产业结构绿色化。

三、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生活消费是生产的终点,也是生产的起点。生活消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对于带动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导向性的意义。因此,要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引导,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的良好风尚。一是弘扬低碳节约的价值理念。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作用,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普及绿色生活知识,让勤俭节约、低碳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二是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积极推广绿色服装、引导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居住、普及绿色出行、发展绿色休闲等,营造绿色消费良好氛围。三是建立绿色生活方式引导机制。实行居民用水、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优先发展绿色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鼓励民众购买使用节能产品,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等。四是开展全民绿色生活行动。引导公众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少抽一支烟、节约一度电、少开一天车、珍惜一粒米等,通过不同的环保公益行动,让节约、绿色理念固化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四、努力打造绿色生态环境

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进绿色发展,当前非常迫切的一项任务就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为人民群众创造山青水秀天蓝的生活环境。一是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应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细化相关政策,形成市场统一规范、要素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机制。

二是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治理行动。以雾霾治理为重点,加强细颗粒物监测和区域联防联控,加快城市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有效预防重污染天气。加强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突出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水源地安全;实施重点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力度,减少城市黑臭水体和工矿区、农村黑臭水体。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实施工矿废弃地综合整治和复垦利用。

三是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实际,推进以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创造良好农村生态环境。

总之,绿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锲而不舍、水滴石穿的精神,主动作为,久久为功,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融入到我们的各项事业之中。

参考文献:

[1]沙之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节能减排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