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民办高校的管理

民办高校的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3 16:44: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民办高校的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民办高校的管理

第1篇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特征

(一)统一性。民办高校应当接受有关行政部门的领导,执行国家有关社会力量办学财产、财务管理规定和财务管理制度,依法管理,不得各行其是、各司其政。特别在社会力量办学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校办学水平、财务管理水平、办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良莠难辨的情况下,更要强调统一领导的原则,这是社会力量办学得以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经济保证。

(二)独立性。民办高校实行自筹资金,其财务既不纳入举办单位的财务管理,又不纳入审批部门的财务管理。学校必须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办学活动全部经济收入及风险由办学单位或个人承担,其收入也由学校按有关规定支配使用。其财务管理的权利、责任、义务统一由学校负责。

(三)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是公益性事业,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在收费方面必须根据教育投入成本进行核算,取之有度。所有开支也应视收入状况进行安排,以量入为出、收支相抵、略有节余为宜。这样有利于控制学校以办学为名谋取暴利,为求学者合理承担学习费用创造条件;可控制不必要或者不合理的经费开支,特别是杜绝乱开支、乱挥霍的现象发生;有利于引导学校积累资金,不断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原则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三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为此,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一)依法管理原则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民办高校财务制度方面的专门立法,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中应参照国家对公办高校的相关规定规范其财务行为,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特别是针对高等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同时要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保护学校应得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或损害。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原则

由于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合理配置财力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在对财力资源的配置,要充分有效科学配置好高校的各方面资源,避免资源使用上的低效或浪费。在维持学校日常性开支、安排学校发展性支出以及制定校内政策时,要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

(三)正确处理各方面经济关系原则

首先,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优先保证日常维持性开支;在财力增加时,民办高校确定发展目标要明确、定位要恰当、资金要集中,为将来可能进行的后续建设奠定基础,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学校在办学、科学研究、对外投资、经营活动以及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讲求经济效益。但这不是惟一目标,民办高校必须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三是要集中财力优先保证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教学、科研以及其它管理工作必须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其它管理工作必须为教学、科研保驾护航。

(四)依法多渠道筹集收入的原则

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满足不了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应依照法律规定,积极组织收入来源,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

三、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财务运行正常化

保证财务运行正常化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民办高校是一个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首先,民办高校必须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这些资金来源渠道有:个人投资、教育收费、校办产业、社会捐赠等,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是为了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完成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任务。其次,还有在财务往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资金的应收、应付及借入款项等,这些资金又运用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购建教育工作需用的建筑物、图书、设备等;满足教育工作需用的专用材料、低值易耗品、教材书籍、文具办公用品等;形成在经济往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借出款、应收及暂付款项和储备为维持日常教学活动的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等。因此,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必须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要在发展中求生存,只有不断扩大收入,筹集高校发展所需资金,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达到保持最佳现金流量,才能保证财务运行正常化的基本目标。

(二)管理机制最优化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机制是指民办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为了合理组织财务活动、处理各方面财务关系、规范各部门财务行为和合理划分财权为目的,所建立的经济管理的内部制度。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机制是保证民办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权威性和统一性,保证各项财务管理流程和制度自上而下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的根本制度。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要受到民办高校的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的约束,与民办高校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机制相适应,我国民办高校目前普遍实行的财务管理机制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两种形式。这两种财务管理体制的区别主要在于分权程度不同,是分权多一点还是集权多一点,两种体制各有所长,适用于不同办学规模和不同管理水平的民办高等学校,规模较大且管理规范程度较高的学校可以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规模较小的和管理水平不高的学校则适于采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体制。

(三)经费预算精细化

一是确立“以战略为基础实施预算管理”的新理念,使日常的预算管理成为学校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预算管理是对计划的数字化反映,是落实学校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地进行外部市场调研和内部资源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使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二是确立“面向市场搞预算”的新理念,使预算指针经得起市场的检验。民办高校面对的市场充满竞争和变幻,生源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产学研市场等等,市场风险难以避免,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制定的预算指针值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为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留有余地,减少过大的预算刚性给预算管理工作带来的风险。三是确立“以人为本,关注预算道德”的新理念,全面提高预算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人是预算的制定者、预算信息的利用者、预算的执行者,也是预算制度的被考核者。人是预算工作的主体,是预算工作效果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预算工作应该以人为本,离开了对人的关注,预算工作无法搞好。由于预算影响到很多人的经济利益,预算管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道德问题。比如,不少部门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在制定预算时经常表现出本位主义的思想,作出较为宽松的预算,即有意低估收入、高估成本。这违背了预算指针应该尽量客观、公正、可靠的要求,缺乏道德意识的预算管理必然影响预算工作的质量。“以人为本,关注预算道德”的理念还要求在执行预算工作过程中应该尊重人性,注意发挥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职员工参与预算工作,在教职员工中塑造“这是我们的预算”的氛围,不给被考核者造成“这是你强加给我的预算”的感觉。

(四)管理手段信息化

影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会计信息质量、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管理等等。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加强了会计核算,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财务管理的上作质量。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准确、及时地提供财务管理信息资料,有利于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利于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使高校财务核算的基础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客观上能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第2篇

[关键词] 民办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

doi : 10 . 3969 / j.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036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67- 02

民办高校大多由于建校较晚,软硬件基础差,科研力量薄弱,纵向经费拨款有限,科研投入主要靠学校自筹。学校存在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会计控制弱化、管理平台落后、效益不高等现象。现就如何提升民办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浅谈若干点看法。

1 民办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 科研经费管理意识淡薄,组织机构不健全

民办学校特有的办学体制下,科研经费渠道单一,数额较少,因此,普遍对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着“重争取,轻管理”的客观实际。科研管理部门往往由教务处派出人员兼管,不甚专业。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不知情,对经费去向不过问,这些现状难以适应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科学管理的需要。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①民办院校起步晚,科研实力弱,纵向经费较少,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意识淡薄。②大多民办院校职能部门少,存在身兼多职现象,管理粗放。

1.2 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度形同虚设

按照国家规定,高校科研管理由科技处、财务处、课题组负责人共同承担。由此在三者之间形成互相依托、分工合作、责任分担的管理机制。但现实情况是多数民办高校财务部门难以获取科研项目的信息资料,更难以对科研课题经费支出的情况、结题成果进行分析,根本谈不上参与科研前期预算制定、中期开支去向、后期结题及决算的监督管理工作;科技处与财务处没有会商机制;课题组脱离了财务监管。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无法有效落实,出了问题往往财务部门背黑锅。主要原因有:①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经验不足,未形成一套规范且高效的管理体制是根本原因。②课题组缺乏对科研经费意义的认识,主观上不愿意受财务部门约束。

1.3 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1)存在挪用、侵占经费现象。个别课题组责任人借协作科研之名,把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或转入关联单位,最后中饱私囊。

(2)存在经费结构错位,支出混乱现象。大部分科研项目中的差旅费、餐饮费、劳务费占比较大,真正用于科研开发的费用占比较低。报销票据存在“失真”的现象:如发票开具时间不在科研活动时间范围内或者未附购物清单;使用收据、假发票等票据不规范行为;科研管理部门审查松懈,财务部门会计科目不明细,把关不严,这都给一些部门违规核销有机可乘,甚至报销与科研业务无关的汽油费、过路费、停车费等。

(3)存在“结题不结账”现象,造成资金沉淀。民办高校缺乏结余经费处理规定,管理松懈。有些项目已终结,但部分项目负责人总是想方设法用完结余资金,把项目结余资金用于部门旅游费、通讯费、家庭消费等方面。由于结账时限制执行不严,常常出现“马拉松”式的报销问题。不仅影响到财务日常账务管理还造成了大量科研经费闲置沉淀,甚至人为贪污浪费。

(4)固定资产管理失控。名义上存在着科研管理部门、院所、财务部门等齐抓共管,实际上共管缺位。购置后的科研仪器设备等资产大部分由课题组保管使用,甚至成了私人财产,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时,缺乏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科研投入的固定资产财务无记账,处于失控状态。

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①财务缺乏监督检查能力。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不熟悉,获取的信息不对称,也难以监督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对固定资产管理更是无章可循。②费用支出约束性差。科研经费如何运用,科研管理部门一般不管,财务部门也只有流水账,绩效评价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科研经费不规范开支严重、甚至产生。③人情因素干扰,财务控制职能弱化。财务部门即便有科研经费时限结算制度,但实际执行中由于人情因素干预,总是执行不力,造成报销拖延。

1.4 缺乏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资金使用效率低

民办高校的科研经费绝大部分来自学校自筹,每年经费预算较少。抢报科研项目申报成了各个学院普遍的例行“公事”。而对应项目研究的结果却鲜有奖惩措施,这就导致“有申报无汇报”的现象。申报项目落后,科研结果应付了事,浪费了科研资源。这些主要是因为缺乏对科研过程及结果的绩效考核制度,客观上造成为申请科研经费而申请经费的现状。

1.5 没有信息管理平台,监督管控不力

多数民办高校没有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系统网络信息平台,财务部门根本不能及时了解科研项目资金的最新使用情况,何谈风险监控。学校也没有建立三方商讨机制,科研资金使用全凭项目负责人一人管控,没有了过程监督,最后结算很难避免出现支出混乱,马拉松结算等现象。就是因为缺乏信息共享平台,监督技术难道大。

2 提升民办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的举措

2.1 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随着民办高校进入快速成长期,其承担的科研项目逐步增多,纵向科研经费呈现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经成为学校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因此高校领导要重视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健全科研立项、成本核算、项目预算、合同审查等岗位职能,加强会计控制;财务与科研管理部门建立协调机制;为科研经费的管理奠定组织基础。

2.2 财务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中要扮演主导角色

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从科研立项、资金划拨到位开始,财务部门要对资金统一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要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定期对科研购置设备进行资产清查备案,对资金去向进行跟踪。还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绩效审计。财务人员要了解科研工作的相关业务信息,与科研管理部门一道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参与绩效考核,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

2.3 完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

(1)认真执行财务报销制度。财务要用公示的方式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核销流程及要求,明确经费审批权限,减少科研人员报账的无序性、随意性;严格按照核销标准执行,打消票据作弊侥幸心理;相关领导要重视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减少人情干预财务制度。

(2)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经费使用办法。针对科研项目的学科特点,组织专家团队核算项目成本,科学预算,不搞一刀切,明确规定不同性质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和方法,对其中的经费使用核销明细作出严格规定,使得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3)严格结题时限。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在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6个月内办理结账手续。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财务处根据学校管理办法予以结账,直至冻结资金。

(4)明确固定资产归属。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办理固定资产入账手续。项目结算时要持有《固定资产清单》及移交、保管情况方可进行课题结算。

(5)为了预防项目组或个人利用学校的设备和技术等资源私自换取横向收入,防止学校资产流失,项目结题时财务部门必须审核确认所有与财务收支相关的数字后,才能出具报告。要保证科研经费能够“好钢用到刀刃上”。

2.4 财务与科研部门携手建立并完善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制度

(1)产出绩效考核。具体选取以下指标:科研人员数量、科研支出经费、专著论文数量及质量、鉴定成果数、技术转让收入等方面考核评价,在政策上加大对在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的奖励力度。对于科研水平低,项目效果差的则采用惩罚措施,比如按比例核销经费,减少下一年度的申报项目数量和资金预算等,对于弄虚作假的甚至可以停止科研项目经费的申报,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通过绩效考核和评价,提高科研水平和资金综合使用效益。

(2)扩展评价对象。实行个人与项目组相结合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方式,鼓励内部竞争,形成将个人利益与项目发展紧密结合的良性循环。

(3)公示考评结果,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

2.5 建立财务―科研信息管理平台

向先进院校学习管理,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系统和财务信息查询系统为一体的“财务―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将科研项目预算审核、经费支出、查询、决算结题等业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数据共享,形成一个动态的信息查询平台。各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平台对科研经费进行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方便及时快捷获取准确完整的科研项目信息,促进各环节的相互协调和制约。科研及财务部门根据网上数据信息,对项目的进展程度和费用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对不规范的费用支出要及时踩刹车,实现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监管,从而提高科研经费的综合使用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 翟慧霞.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与核算[J].事业财会,2001(4).

[2] 程忆军.课题制管理条件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难题及对策[J].学院

学报,2005(4).

[3] 蔡爱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亟待加强[J].发展研究.2005.12。

第3篇

(上海科学院 201203)

【摘要】完善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是民办高校会计发挥反映和监督职能的首要的前提条件。上海教委过渡性地解决民办高校的会计制度明确性和适用性难题的方案,统一了上海各民办高校的核算办法。全国其他省市也有类似的过渡性办法颁布。同时伴随着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的逐步落实,意味着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得到改善,民办高校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力度加大。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对如何加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进行思考,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关键词】民办高校 财务管理 会计核算 预算管理 内部控制

目前,上海民办高校在适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同时,于2009 年统一执行上海教委(沪教委财〔2008〕124 号)颁布的《上海市民办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市民办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办法〈试行〉》,处理学校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另江苏、河南、广东、重庆等地也出台有相关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办法(试行),为全国出台统一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制定起到铺垫和借鉴的作用。

以上办法的实行过渡性地解决了以前各高校自行选择会计制度,会计信息没有可比性的问题。2010 年,上海首推落实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实施办法(沪府办发〔2010〕7 号),这一政策的推行旨在更大幅度地增扩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民办高校教育办学条件,扶持民办高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以及支持民办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①。

在新形势下,怎样解决投资者、政府、捐资者、教职员工、学生以及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现阶段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财务制度陈旧

财务管理目标受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策影响,但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影响因素。一些民办高校忽视办学公益性与追求利益的平衡,缺少长期的发展规划,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导致学校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教育经费精细化管理方面停滞不前。例如,目前上海民办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除学费收入外,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大,另外还有社会上的捐赠收入。如何对不同来源的资金进行核算,满足不同的投资人对资金管理和使用状况的了解,督促学校按照规定的时间、范围和用途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这些资金的管理制度、核算方法及内控制度方面,学校没能跟上国家和地方新颁布政策的脚步,缺乏足够动力制定新的财务管理办法。

(二)民办高校会计监督职能弱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大多民办高校财务发挥的只是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人员处于报销环节的末端,一些重大经济业务直到报账的时候才知道,财务部门对于经济业务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几乎没有参与。例如,对外投资、工程建设、重大物资采购等都是投资者或人说了算,这些现象在民办高校中并不是孤例。在没有主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环境下,民办高校体制内会计监督实质上是一种不现实的逆向监督,使得一些经费支出随意性大,甚至有些不合理的支出产生。

(三)预算编制管理考评制度不完善

民办高校处于从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过程中。之前盲目扩张型的民办高校的“生源争夺战”结束,经过优胜劣汰完成期初的积累后,在向内涵式发展过程中,有些学校受生源质量、师资、专业学科建设等“软件”的影响,基本采取稳健发展思路,等待下一轮教育需求的到来。对于学院的软硬件的建设、资金的使用缺乏长期目标,而严格的预算控制考评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因此,预算编制流于形式,不重视全面预算制度的建立。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预算使用部门不是根据下学年的真实需要来拟订计划,而是参照以前年度的发生额或比率进行估算,编制主观随意性大,同时存在学期末突击花预算的现象,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现阶段国内相关法规法律不成熟,存在监管真空地带

现代民办学校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当迅速,有效监管法规的出台还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之中。比如:《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出台,“首先必须解决其上位法《民办教育法》缺失和《民办教育促进法》设定分红权等难题”——设定分红权与民办高校作为民间非营利组织所要求的不取得经济回报和资源提供者不享有所有权是矛盾的。对于民办高校的投资分红的标准以及分红的取得没有实施细则,相当多民办高校几乎不敢有“利润”产生,似乎有利润就违背了公益性;对于税后计提民办高校的发展基金的规定,各高校执行情况不一,取得所得税免税政策优惠的高校执行得好,但是没有利润的民办高校这块基金就是空白,这对民办高校办学资金风险防范是不利的;在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上各地执行的尺度的把握上也有差异,因此财政、审计、税务、教委等部门的检查,各自依据的法规和检查的出发点不一致,或者交叉重复检查或者存在几不管的真空地带,缺少横向的信息沟通,很难形成监督合力。

(二)内部治理结构失衡,投资者对学校的管理干预过多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投资办学的性质,与捐资办学注重教育投入不同, 更注重产权归属、投资回报。我国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前,举办民办高校,采取的是先成立一家具有土地房屋等办学条件的教育公司,再由这家公司投资举办民办高校的模式,房屋土地教学设施都由学院在使用,但却没有对实际财产的支配权,产生法人财产权不明晰;同时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产生了所有权与管理权不分,投资者与管理者在对学校的经营上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董事会与校长之间难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利益制衡机制, 导致学校利益与股东利益趋同。虽然表面上大多执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投资者天生按经济规律办学的思路制约着民办高校按教育规律办学思想。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属于报账型财务,仅重视财务的核算功能,忽视财务监督功能,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为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预警和公益性教育特色保驾护航。

(三)会计部门力量薄弱,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随着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各地方对其会计核算都出台了相应的制度和核算办法。上海民办高校中推广运用的海天软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加强民办高校财务核算、预算管理和政府监控的有力工具。但在使用过程中,反映出工作人员对新的会计核算软件运用和接受能力差、责任心不强、不按规定使用相关科目等现象。在民办高校会计工作者必须要主动去掌握的工作技能中,由于缺乏内外监督、管理考核压力等,工作人员的能力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有各高校及行政管理部门有相关的措施和方法去引导和激励财务人员的自我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财务部门整体工作水平。

三、完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在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优化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外部环境

1.近年来上海民办高校得到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目前的会计核算对于不同来源的收、支和净资产,已经区分限定性和非限定性资金分别进行核算。但对于民办高校的积累增值部分仍很难严格区分哪些由投资者享有的,哪些是政府和社会的。如何划分产权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怎样取得合理回报?投资者的利益分配应该给予会计处理的操作空间。

2.对于已经承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在税收政策方面应该明确同公办院校享受一样的税收扶持优惠。对于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若享受税收优惠,相对应的税收优惠额度可视同政府补助收入作为限定性净资产管理,需要动用这项金时,向主管部门及财政申请使用,作为民办高校教育扶持资金专款专用。3.《民办教育促进法》第8 条规定,民办学校存续期间,举办者不得抽逃出资,不得挪用办学经费。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应出台针对民办教育机构的支出财务准则,约束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套现行为,如在职消费、关联交易等,为外部监督实施的可操作性提供政策依据。如以上财政、税收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政策能够出台,可以从外部环境上消除投资者在产权方面和取得合理回报方面的顾虑,让形式上避而不谈的营利问题在账务处理上得以正确反映,从根本上利于民办学校长远的办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和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选择权更大,良好的内控环境建设有利于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提示包括财务风险在内的办学风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高校市场化需要,完成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前提。虽然各省出台的财务管理试行办法均表明了法定代表人对学校财务工作承担全部经济责任,但是基于上述第二项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原因,现实中民办高校并不能严格执行。因此,要求民办高校在章程和制度中落实校( 院) 长经济责任制,明确校(院)长对学院财务工作承担法律责任,赋予管理者相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设立院长总负责下的总会计师制度,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明确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在内控中的权利和义务。

(三)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程序明确化、制度规范化、要求具体化、呈现公开化

1.民办高校管理层要站在学校长远发展的高度,管好用好学校的资金,量入为出,可以结合公办高校和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民办高校的预算编制方法、审批流程、执行和绩效评价等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架构,完善报表体系,除目前每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大主表外,还应增加往来明细表、针对各专项基金(包括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编制项目明细表,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表及汇总表,以及丰富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信息等。

2.教育经费精细化管理。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专项资金的管理可以参照公办院校分科目分项目平行核算,及时反映政府下拨各类专项资金的收、支、存情况。目前上海民办高校的使用的财务软件具有预算控制和项目核算的功能,但由于之前对于专项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及计提折旧的处理考虑欠缺,尚不能从账面直接准确反映教委拨入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结余情况,有待完善。另外预算的控制也仅限于政府拨入资金这一块,大多民办高校对预算的编制的源头就不太重视,所以并未利用这一软件功能,对学费收入的预算使用进行控制。

3.财务部门应将财务管理制度,报销流程,票据管理要求,各类奖助学金补贴等的申请、发放标准和发放情况,教职员工申请国家设立的有关科研项目、课题等文件规定及时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公布,在满足不同主体信息需求的同时,也使相关财务信息公开化,一方面有利于对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的监督,另一方面也符合高效精简、科学透明的原则,树立良好的学院的外在形象。

(四)加强财务队伍建设

好的财务管理制度需要优秀的财务人员去实施。学校要重视财会人员的发展和管理,有相关激励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财务人员通过参加培训、讲座、同行业交流、自学等方式开展继续教育拓宽视野、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民办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务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彦志, 万丛颖.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10(1).

[2] 李钊. 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防范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第4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119-02

固定资产是高校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教学、科研等一系列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是高校开展业务、完成工作任务的必要条件,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物资基础,具有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民办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与其他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相类似的和民办高校特有的新问题,具体表现为:资产管理机制的欠缺不全、资产使用管理的随意多变、资产转移的规范不清、资产报废的缺乏透明等现象。

下面对民办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以及改进思路进行详细论述:

一、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

1.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责不清。在适应民办高校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民办高校的管理机制体现出灵活多变、适应力强的优势,但是由此也造成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变化快,职责划分不清的问题,体制不顺是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弱化的一个根本问题。

2.管理人员数量有限,专业素质较低,管理水平低下。出于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民办高校的资产管理人员的数量与学校固定资产总量的差距较大,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性、系统性、持续性较差,是造成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

3.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缺失,资产管理办法执行不力。目前民办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与实际的管理需要普遍存在脱节现象,在现有体制下匆忙制定的资产管理制度不能有效的指导和约束资产管理,资产管理办法很多时候无法执行或得不到切实执行。

(二)账实不符,反映不真实

1.由于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等管理体制上的混乱,以及对固定资产管理实行账物分管的办法,造成资产管理的混乱。

2.合并、搬迁时不及时清查。民办高校不断发展壮大,但在兼并规模较小的单位时,对资产的清算不够彻底,只是简单核对;在搬迁时也没有及时对资产进行整体盘点,导致账实不符。

3.交接不清。在岗位人员有变动时,不能及时对资产进行交接,或交接不清。

4.调拨、报废、毁损、变卖、转让固定资产时,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资产使用部门处置后没有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导致账实不符。

(三)闲置资产较多,造成资源浪费

由于日常管理基础薄弱,学校盲目购置现象比较突出,一方面存在资产闲置,而另一方面购置经费紧张。而且随意处置闲置资产,存在资产流失隐患,资产的安全完整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单一性、固定性与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存在矛盾

目前民办高校使用的大都是单机版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固定资产的不断增加,其管理亦变得复杂化,以往的管理软件与新形势下的管理要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差距。

(五)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未得以落实

民办高校普遍对固定资产清查工作重视不够,忽视资产清查工作,使资产清查工作长期得不到正常开展,即便有清查盘点,也是往往流于形式,虚报、瞒报、漏报现象突出。由于存在账实不符问题,在年末进行的固定资产盘点也很不规范,资产盘盈盘亏数据不准确。对于清查结果,财务部门也未能按规定程序及时处理与入账。

二、改进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思路与探索

(一)完善管理组织机构体系

民办高校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到人三环相扣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机构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职责和权利,相互核对、牵制。

1.民办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管理学校的固定资产,如房屋、土地、设备、家具等。

2.财务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做好对固定资产的计划、采购、变动、清查盘点等工作。对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起到监督作用,做到以账控物。

3.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在使用过程中应做好登记工作,对资产的管理必须做到责任到人,准确了解资产的去处,确保资产完整性。

(二)对固定资产采取进入、使用、退出的全过程动态管理

1.加强对固定资产进入的管理。这就要求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对计划增加的固定资产的可行性报告的评估、论证、评价,提出审核意见;对通过审核的固定资产要严格执行资产采购的有关制度,公开招标,公平竞争;严把价格和质量关;在验收新增资产时,实物资产必须与合同规定相符;对验收合格后的固定资产建立卡片,并把附有卡片的实物资产移交给具体的使用部门。

2.加强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在资产使用过程中,要让职工养成自觉维护的好习惯,只有职工都以身作则,才能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其次,平时要对资产使用情况及维护情况做到及时记录。在部门人员有变动时,要对实物资产进行清点核对,核实无误后交给新的使用人。固定资产有时会在不同部门间借入借出,这时一定要做好相关记录。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清查制度,以便及时掌握资产情况。

3.加强固定资产退出的管理。对于准备退出的固定资产,应通过学校资产管理部门或外界的资产评估部门进行评价并予以确认,同时将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单,注明资产编号、名称、数量、单价金额及原因等相关信息,提出审核意见并经财务部门核实资产净值,然后上报给单位进行审批。通过单位审批后,应选择公开透明化的处置方式,如竞价出售。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个人或部门对资产的随意处置,减少资产流失。

对准备处置的固定资产必须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或邀请外界评估机构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评估及鉴定并予以确认,同时填列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单,注明资产编号、名称、数量、单价金额及原因等相关信息,提出审核意见并经财务部门核实资产净值,报单位领导审批。经审批通过可以进行处置的固定资产,应选择竞价出售等公开透明方式进行拍卖,以防止部门、个人对固定资产的随意处置,造成资产流失。

(三)创新管理手段,实现固定资产电算化管理

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细致而烦琐,民办高校应创造条件,以便尽快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电算化,实现资产管理电算化可以使管理人员实时获得资产动态,固定资产从进入到使用到退出的全过程都能够被实时监督管理。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使管理工作更加透明化。另外,在此基础上,民办高校应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设置各个岗位的专门负责人员,保持资产管理人员稳定,加强专业素质培训和业务技能交流,使创新资产管理手段获得根本的人力资源保证。

(四)探索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及核算办法

为了适应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类别差异大、价值高低不齐、使用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的特点,更利于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建议参照企业ABC库存分类管理法,探索实行民办高校的ABC固定资产分类管理法,按照固定资产价值高低、贵重程度、数量多少、存放地点、管理要求的不同,重新界定划分固定资产类别,实行分类管理。从会计信息利用角度看,各类固定资产都应准确计提折旧,确保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得到真实反映,及时利用固定资产净值数据掌握资产新旧程度,为学校的宏观调控提供有用决策信息。

(五)建立可行的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固定资产的绩效评价是对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评定,评定其是否配置合理,安全完整和科学使用。首先,

要将固定资产的维修率、报废率、流失率及增值率作为考核指标,以此来评价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使用的有效性。其次,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可以随机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将其使用效率和完整程度作为考核单位及部门负责人业绩的主要依据。

(六)完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内部审计监察部门应对高校的固定资产全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评价。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固定资产进入时进行招标、询价监督,审核合同条款,对验收情况进行监督;其次,在固定资产退出时,应将其盘亏、毁损、被盗等情况作为审计监督重点,加大对擅自处置行为的查处力度,并提出有效的整改意见,以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协同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加强资产管理执行力度。

总之,健全完善民办高校固定资产的各项管理工作是学校保障教学科研服务等活动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经过不断努力,积极加强体制建设和制度建设,逐步改进和完善资产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对民办高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使资产安全完整并保值增值,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民办高校;专业建设;财务管理

一、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财务决策正日益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不仅大型企业需要进行资本运作、项目投资,中小企业同样需要开展财务分析、财务决策和项目投资等。在我国,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以广东省为例,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约有25万家左右。而在这些中小企业当中,中专以上学历人才数量约为150多万,只占从业人员的1/3,而大学本科只有1/5。因此,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还有较大的缺口。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之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民办高校面临更好的发展机遇。因此,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学生如何从企业的角度来管理和运作企业的资金以及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等,以满足我国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大多数只是简单照搬公办高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培养的人才理论知识不够,实践能力较差。目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特色不明显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从会计学和金融学等专业分离出来的,在培养目标上仍带有相关专业的特点,与这些相关专业相比较,自身特点不明显、不突出。另外,多数民办高校沿袭公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缺乏专业特色,没有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

(二)课程体系陈旧

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陈旧,跟不上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综合性管理活动。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多层次性,课程体系也要具有多层次性。

(三)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

由于定位不明,课程体系陈旧,各相关课程或各相关课程群之间在内容上互不兼顾和承应,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轻重相宜的合理安排,同一内容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而有些内容又没有讲到。

(四)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落后

民办高校在教学管理上过于呆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落后。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有机地结合,学分制只是学时制的翻版;在教学方法上,“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在教学手段上,教学设备简陋,主要教学手段仍是“黑板加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

(五)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缺乏校内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没有或很少建立校外财务管理实践基地,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此外,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比较欠缺。

(六)师资队伍有待提高

民办高校在引进和培养师资方面比较欠缺,人才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建设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

三、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层次、整体竞争能力。专业建设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内容,它既是学校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更是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整体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工作。民办院校专业总体发展必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并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职业岗位和课程建设紧密联系的创新体系。

(一)更新专业理念,创建管理体系

民办高校应该更新专业建设理念,逐步建设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能够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制度建设与教学管理的措施,严格执行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细化课程考核办法,建立完善的教学档案,规范教学管理。

(二)大力引进和培养教师,加强师资建设

针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的现状,民办高校应千方百计引进教授和博士教师,进一步优化本专业的专业师资结构。同时应采取各种倾斜政策,积极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进修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三)强化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

建立比较完整和实用的课程体系,在保证公共必修课和学科基础课完整、稳定的同时,根据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微观化、趋同化特点,不断扩大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形成财务管理、会计学、投资学、项目评估等学科方向的课程组群,以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

(四)重视教材选用,建设特色教材

规范教材选用,对本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选用本专业权威教材。同时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统编教材和校际联编教材的编写。组织教师深入会计、财务管理实践岗位进行调研选题,及时更新相关教材内容,不断完善已编写和已有教材体系和内容。

(五)突出实验环节,强化实验教学

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必须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教学方式坚持手工实验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并重,要求学生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各个程序作账务处理,并对企业投资、融资和资金运用效果等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决策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陆正飞.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1999(3).

[2] 杨克泉.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及改革构想[J].财会通讯,2006(8).

[3] 张余华.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J].四川会计,2009(3).

第6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

    1. 绪论

    经过20多年的恢复与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并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预示着民办高校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六大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民办高校要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实现新的突破,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才是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适应市场办学,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教师队伍,这对学校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民办高校今后发展的重心将从扩大数量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这就需要民办高校真正认识到教师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合理利用、有效管理和不断培养这一稀缺资源。

    2. 民办高校的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民办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是指在民办高校从事教育活动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的劳动者总和。从投资主体和投资经费这两个关键因素来看,我国民办高校属于“私立”性质,本质是一种企业行为,其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办”的普通高校有显着差别。

    1、完全的聘任制度

    教师的聘任制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而设置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民办高校对教师的管理推行的是完全的聘任制。这种灵活的用人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价值,给教师更大的选择空间,开发教师资源;另一方面又对民办高校管理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不会产生“吃大锅饭”的现象。

    2、灵活的分配机制

    与传统公立高校的分配制度相比,民办高校薪酬水平以市场定价为依据。这就使得民办高校不像公办院校一样容易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也不会存在过剩教师的情况,这样的学校才能够真正“轻装前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一方面,民办高校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引进所需的人才,随时优化人才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强化考核,使教师的报酬与岗位责任、工作业绩和贡献直接挂钩,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 我国民办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兼职教师过多

    与公办高校特别是建校时间长的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队伍呈现出独特的复杂性。在许多民办高校中,兼职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甚至全部是兼职教师。没有做到全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

    2、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与公办高校相比,在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队伍中,55岁以上的退休老年教师和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中年教师相对较少,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殊结构。

    3、薪酬体系不合理

    民办高校通过收取学生的学费来发放教师的工资与福利,参加所在地的社会统筹,工资标准多数赶不上当地的公办高校,社会统筹的标准也比较低。在管理上注重与工资待遇挂钩,忽视了制订合理的薪酬体系的重要。这样会使教师心中认定与学校的关系为契约关系,当其他学校提供更多的薪水,有些教师就会义无返顾地去投奔。

    4、考核和评价机制不科学

    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总体上分为教学和科研两大块,在评价教师的工作实绩时,基本是以这两方面的成果作为衡量标准。为了减少成本,通常都是让教师满负荷上课,师生比往往都是远远达不到国家的规定,并且科研经费几乎没有,在评价教师的成绩时,科研往往被置于忽视的地位。有的教师为了评职称,也会去,但是并不做学术研究,仅仅是为了应付评审。这种考核和评价机制并不合理,在一味强调上课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科研能力、自身水平的提高,长期下去会导致教师队伍质量的下滑,打击他们从事学术研究的热情。

    5、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

    由于民办高校的用人、招生、内部管理等等都是遵循市场规律运行的,因此,民办高校的教师是否流失和流失率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待遇。同时,人们仍然普遍认为公办学校、事业单位是最好的归宿。因此,一有机会,青年教师就会想办法进入公办高校或其他事业单位。

    4. 我国民办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措施

    1、在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引进人才

    学科建设是学校各项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民办高校应当逐步把学科建设提升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把学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专业规划好,特别是本科院校更应该注重这一点。

    2、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待遇和工作环境

    人才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用人单位为人才提供的待遇上的竞争,所以民办高校一定要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合理的待遇。

    3、设计科学的教师培训体系

    民办高校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素质,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重视,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从而产生对学校的归属感。特别是对事业心强、有发展后劲的中青年教师,更应该提供培训的机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1)要依托和发挥高校和其他社会组织力量办学的作用,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教育网络。

    (2)支持和鼓励专职中青年教师报考定向在职研究生,在政策上给予保证。从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学历层次看,应当将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为主的培训作为教师发展的主要项目。

    (3)培养的人才要与民办高校的发展和学科专业结构特色相结合,要与课程建设、专业调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相结合,要以中青年专职教师为重点,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全面提升整体素质。

    4、制订完善的激励制度

    民办高校在保持学校的整体需求和教师的个人需求一致的前提下,要注意到教师共同的心理特点和工作特点,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用最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励每一个人。例如在薪酬激励方面,可以建立综合性的薪酬激励体系,既有直接酬劳(薪资),又有间接酬劳(福利),同时福利也可分为有薪假期、免费,旅游、购房支持等方式以满足教师的不同需要,提高教师对学校的依赖感、忠诚度,从而达到吸引、稳定教师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民办高校;中层管理者;执行力;提升

近年来,执行力或加强提升执行力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很多公司的老总或高管一提到公司或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就会提到如何提高执行力这么一个问题。企业的执行力不够就会制约和阻碍企业发展。在特殊的组织民办高校也是如此,民办高校如何提升执行力,关键在于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

一、提升民办高校中层管理者的意义

成功的企业中,决策占30%,执行力占60%,其他占10%,可见执行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执行力可以理解为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对企业而言执行力就是经营能力。执行力是一个组织成功的必要条件,组织的成功离不开好的执行力,当组织的战略方向已经或基本确定,这时候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战略与执行就好比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给予实践方向性指导,而实践可以用来检验和修正理论,一个有战斗力,能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组织一定是个战略与执行相长的组织。执行力对企业来讲是竞争力,市场竞争法则就是优胜劣汰,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核心竞争力。一个好的执行部门能够弥补决策方案的不足,而一个再完美的决策方案,也会死在滞后的执行部门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执行力是民办管理成败的关键。中层管理者是民办高校的中坚力量,民办高校的经营与发展状况的好坏与中层管理者息息相关。他们是民办高校战略的执行者,也是战术决策的制定者,是高层实现控制的纽带,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提高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意义,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保证民办高校目标得以实现。其次,保证民办高校制度得到落实。再次,保证民办高校各项工作按质按量完成。最后,保证民办高校各项活动有序进行。

二、民办大学中层管理者执行力弱化表现

民办高校中间层执行力弱化的表现包括:在决策层面前说的话拥有相当的份量,使已有决策方案发生“自我取舍”现象;虽然具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和热情,有令人佩服的企业利益立场,但是在执行方案时缺乏应变操控原则的认知和把握;尽管是尽心尽力,但由于缺乏实施方案中人事之间清晰的操作界面,时有大失水准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的决策方案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标准渐渐降低、甚至完全走样,越到后面离原定的标准越远。或者说偏离中心,到处撒手,只听命令,不善变通。(2)企业的计划在执行过程当中,经常延误,有些工作甚至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计划的执行速度。或者是追求完美,不注重速度。(3) 企业制定的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力度越来越小,许多工作做的虎头蛇尾,没有成效。或者是只派任务,不重核查;只重方案,不重实操。学校高层对中层管理者的定位出现了偏差。他们认为中层管理者就是接受命令,组织执行,上传下达,而非规划设计,指导下属,提升绩效。错误的定位导致中层管理者处处请示,事事汇报,不敢承担责任,执行效率低下。(4)民办高校的中层管理者多是退休的公办高校原负责人,民办高校中的中层管理者年龄偏大,不仅涉及观念大冲突,而且涉及到精力不足和管理习惯问题。(5)人员配备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确,中层管理者身兼数职力不从心也是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民办高校为了节约成本,不断精简人员,导致中层管理者和基层操作者身兼数职,很多高层管理者在做中层管理者应该做的事情,而中层管理者则在扮演岗位操作层的角色,导致中层管理者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中观层面去思考如何提高执行力,如何规划要做的事情。

三、有效提升民办高校中层管理者执行力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民办高校中层管理者提高自身的“八项能力”。大部分管理者都乐于布置任务,做决定,但真正有效的管理者却都擅长使布置下去的任务和做出的决定得以执行。要改善执行部门的执行力,就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这个部门的管理者身上。有效提升企业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的关键是中层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 “八项能力”:(1)领悟能力。领悟上层领导的意思和学校发展战略;(2)计划能力。做好20%的重要工作,等于创造80%的业绩。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执行任何任务都要制定计划,善于抓住主要矛盾;(3)指挥能力。有效执行计划,适当的指挥是有必要的;(4)控制能力。控制就是追踪考核,确保目标达到、计划落实。最理想的控制,就是让部属通过目标管理方式实现自我控制;(5)协调能力。协调不仅包括内部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共识协调,也包括与外部关系、关系单位、竞争对手之间的利益协调,任何一方协调不好都会影响执行计划的完成,协调关系就是实现共赢;(6)授权能力。善于授权,成就下属;(7)判断能力。判断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企业经营错综复杂,常常需要主管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从而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8)创新能力。创新是衡量一个人、一个企业是否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要提高执行力,除了要具备以上这些能力外,更重要的还要时时、事事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需要不断地学习,把工作的过程本身当作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不断地从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的方法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唯有创新,才能生存。

其次,民办高校中层管理者规范自身管理动作。中层管理者不但需要组织、协调所属的人员进行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也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最主要的难题处理者。要把部门工作置于全局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必要时可以牺牲一点部门利益。要树立整个学校一盘棋的思想,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工作中既要有宏观的思考,又要有中观的操作。企业每一项工作的落实,速度都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特别是对于常规工作来讲,没有速度就没有效率。速度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说干就干,干就干彻底,这就是中层管理者应有的素养。中层管理者要增强执行的力度,做工作要避免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切忌找借口变通,一味强调客观。

最后,健全机制是提升民办高校中层管理执行力的关键。提高执行力,只靠自觉性是不行的,还要有健全的执行机制,形成规范、持久的执行力。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是提高执行力的必要手段。要通过科学设定工作任务和责任目标,不断完善考核的程序、标准、办法,强化经常性的监督,加强过程控制,逐步建立起以科学民主的目标化决策机制、责任制衡的刚性化执行机制、督查考核的制度化监督机制、奖惩兑现的导向化激励机制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的目标绩效管理体系。通过严格的、科学的、系统的目标绩效管理,将任务目标分解为多个层次,将目标融入各部门甚至是各岗位的工作职责中,将岗位职责细化、立体化,使每个目标层次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人、有时限、有督促检查、有考核评估,形成管理闭环,奖罚分明。

【参考文献】

[1] 陈大志,汪载屏.民办高校中层管理者的管理方法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44-45.

第8篇

[关键词]管理学视角,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247-01

在现在这个需要人才的时代,高校学生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将其管理模式与管理学相结合,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大的影响。而如今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只是经济等实力的竞争,也是文化与人才的竞争。现在各大民办高校的管理模式已出现越来越多的弊端,这不仅对学生的培养有大的阻碍,而且对各大高校的整体教育模式都有很大的影响。现在的高校管理模式越来越趋近单一化,对学生的管理太过松散,导致了学生普遍的积极性和认知性不高,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对前途的期待性减小。由此可见,管理在一个民办高校中的重要性。

1. 管理学视角下对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性

所谓管理学视角,指的是在管理过程中运用多种管理手段,从而提高管理效能。多种管理手段并存,这本身就扩大了高校事务管理的多重性。多重性,就是指在不同的方面上培养学生。例如将管理的手段应用在很多的方面,如学生的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亦或是其他的参加社团等能力的培养方面,将管理的制度灌输给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这本身就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自身管理能力。可以在更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也激发了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兴趣。这正对民办高校的初衷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2.各大民办高校中学生事务管理的现状

2.1 事务管理过于松散

学校固然是一个学生学习发展的地方,但是一个专业职业水平高的学校一定不会只专注于学生的学习,管理,顾名思义,就是要像企业一样,有专门的制度化训练。现在的大多数民办高校,由于过分专注于人才的选拔,将管理搁置一旁,导致高校的制度松散,学生的热情不强,而且甚至出现了学生过于松散散漫的情况。过于松散,换句话说就是缺少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或是管理没有趋于专门化。而是将管理分散到各种各样的地方,以为将其分散职能可以利于管理。其实不然,在现实生活中,各个部门不但没有分工协调共同进步,反而相互踢皮球,相互推卸责任,严重降低了管理效率。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管理部门大而不专,所谓大而不专,就是指虽然现在很多民办高校开设了管理部门,但是这个管理部门确是身兼多重身份,在一方面管理部门起到管理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在招生就业或是其他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样,管理部门的职责就过于广泛,因此就导致了大而不专的效果,虽然每一个地方都与参与,但是每一个地方都没有大的能力。

2.2 管理模式过于单一

现在大多数的民办高校都是综合性大学。所以其管理制度不能仅仅存在于一个或两个方面,而是应该将其真正融入到每一个方面,单一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领导阶层不能通过一定的时局分析确定学生的管理模式,一旦将管理部门的职能放在一起综合实行就会出现一定的弊端,一些制度条约就会相互制约相互抵制,所以所有的职能还是不能整体的放在一起,这大大降低了管理阶层的管理效率。所以,要整体分析确定一个适合学生且可以组合的整体性的一个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就算一个民办高校有再过硬的教学能力还有在庞大的管理阶层都是空谈。

2.3 管理模式过于专职化,缺乏人性化

既然是在民办高校中实行管理,那么学生就是主体。所以选择一个适合学生且针对学生的管理机制才是最重要的,在管理学中,抓住一定的客观规律和主观条件分析得到的东西才是符合一定管理学规律的东西。在现在看来,高校将这种管理模式过多集中在专职化上,所谓专职化,就是指将这种只能过于集中在几个方面上,举个例子,学校自然是以学习为主,所以管理就过于集中在了学习或是学生的生活上,这样就会让学生有一种被人监视的感觉,过于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使学生不能快速的培养自主生活或学习的能力。缺乏人性化,就如同前面所说,过于专职化就会让学生讨厌管理,从而降低了在生活学习中对自己要求。民办高校应该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还要考虑学生的适应能力,适应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管理学角度上,如果采取一定强制的制度,那么就是属于硬性管理,高校里应该注重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这才是正确的管理之道。

3.管理学角度下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有效的管理方法

3.1 注重多方面共同管理

管理学本身就应该客观公正,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对一个事件有一个解决的方法。应用在民办高校的管理中,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但不是大而不专,而是将所有的领域应用于一个管理模式,将这一个管理模式融汇贯通,就像把一个事情根据性质不同分成不同的部分,分别去完成,这本身就提高了事情完成的效率。所以,在民办高校中,就应该采用像这样的管理模式,不能将学生分散管理,但也不能让学生松散没有制度的生活。所以,建立一个应用于适用于所有领域的制度十分必要。

3.2 注重人性化管理,从学生角度为基础

学校就是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指定的制度也应该是适合学生的,人性化管理不仅是管理学视角下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服众的管理制度不会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作用。说说现在的普遍民办高校中通常用一定的奖罚制度,这种制度看似很有效,但是却让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都有一定的压力,这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所以,以一个人性化的管理策略不专职化去实施对学生的管理制度正是一个学校发展努力的目标。

3.3 注意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

现在高校的学生,应该说是在步入社会的边缘,在学校里就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生会通过自身的素质培养,去交朋友,搞社交,这都是十分重要。在管理学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管理,近几年来,大学生普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压力大的问题,这就大大引导了学生心里这条导火索,它会导致很多悲剧的发生,就如同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杀。所以,注重学生这个心理素质的管理是整个管理模式的基础。还有,既然民办高校是对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所以,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学校应该在管理中考虑到社会这层因素,将社会中的一些应该注意和适应的情况都融入到学生的管理中,这会是管理层面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4.结语

现在民办高校越来越被社会认可,所以将民办高校管理模式与管理学相结合,才可以将学生的管理事务进行的最好,所以,管理学角度下我们更应该对学校的管理模式重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