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3 16:44: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发展基本情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农业;种子推广;管理服务;研究
近几年,农业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农业推广力度也在逐渐增加,当前的发展背景给农业种子推广中的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管理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种子推广效率,对农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必须要提高对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
1农业种子管理工作的内涵
农业种子管理服务工作是农业推广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品质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对种子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种子管理服务工作不仅仅是简单承接以前的管理体系与管理技术,还需对原有的种子管理体系与技术进行改良,吸收先进的方法和经验,并根据当前市场、社会、环境等需要综合分析,从而提出符合当前时展趋势的一种农业种植管理方式。农业种子技术推广过程中必须要顺应自然规律,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规律,必须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还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要为种子管理服务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1]。在种子管理推广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主要目标,充分了解推广地区的基本环境概况,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推广工作,把种子推广具体范围作为基础,在推广地区完成土地的检验与分析工作,根据分析与调查的基本数据来制定完善的推广计划,要以种子推广管理服务的理念为依据,在此基础上来选择合适的推广方法,在推广方法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推广区域的风俗与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要因地制宜,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推广中种子管理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的应用方法。
2农业种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也在快速发展,但种植业涉及的范围较广,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必须要加大力度开展农业种子推广中的管理服务工作,当前发展情况下管理服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种子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
当前情况下,大多数农业种子经营者都是农民,其受教育水平较低,导致我国种子经营者的整体素质较低,这一背景导致农民买到的种子品质不仅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种子品质不一还可能存在较严重的质量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实际中,导致农民难以购买到优质的种子,影响农业发展的进程[2]。
2.2经营管理创新难以开展
当前情况下很多种子销售人员并没有种子营业证,销售者只是通过组织或者农业合作社的名义来收购种子再出售给农民,并没有为农民提供比较完善的售后服务,导致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被损害,整体管理难度较大,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提高管理服务工作水平的措施
3.1加大宣传力度
我国农村人口多,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对于种子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种子选择方面有很大的问题。为此必须要加大力度宣传种子技术,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绿色农业的认识程度,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种子推广管理服务工作中。
3.2引进先进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农户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程度不足而导致的,所以必须要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的技术,大力推广种子管理服务工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生产技术,为种子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3.3转变种植方法
种子推广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种子管理者必须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需求,要致力于种子品质的提高,当前情况下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还是以传统农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较小,在当前情况下经济作物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农民群众对于经济作物的了解程度较低,所以种子管理者必须要转变推广方法,建立健全种子推广体系,宣传经济作物,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推广不同的种子,提高种子推广管理服务的工作效率,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促进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新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改革
金融资源的匮乏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将加大,提升各类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迫在眉睫。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银行类机构主要有四类六种,分别是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邮政储蓄机构。农村银行类机构的基本情况是:从机构网点布局看,这几类机构共有124 255个网点,其中104 671分布在县市以下地区,占网点总数的84.2%。从资产负债看,2007年末,农村银行类机构的资产总额占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8.8%;负债总额占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29.4%。从信贷支农情况看。对“三农”发放贷款的机构主要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7年末,这三类机构涉农贷款(包括农村信用社各类贷款、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贷款和农业银行用于农村龙头企业、扶贫、乡镇企业、电网改造、基础设施贷款等)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9%,但大大低于全国的总体增长水平。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城乡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在上述支农贷款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当前问题
1 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
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形成了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构成的比较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这一体系从建立之初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农村唯一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但由于机构不完备,建立初期承担的农业开发及扶贫贷款也于1998年3月划归农业银行管理,目前的职责仅限于对粮棉油收购提供政策性贷款,与为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性融资的要求相差甚远。近几年,农村金融领域主要由农村信用社一家机构维持,农村信用社成了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它在2003年改革前由于存在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明确、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落后等重大问题,以及历史上积累了大量的不良信贷资产,因而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有的年份全行业资不抵债,削弱了其支农能力。
2 农村资金的流出
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和国有商业银行资金的上存大量流向城市,使资金本来就短缺的农村经济发展遇上阻碍。农村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10倍,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吸收的存款全部存入中国人民银行。从整体上看,在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存在“财政投入不足、金融支持不够、民间投资不继”等三大金融资源流失问题。
3 农村保险问题
农村保险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办法,也没有建立一个保险体系。现在的基本模式是: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基金以县为单位独立核算、自主管理,主要通过储蓄、国债等渠道,实现保值增值。这一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度设计上不具备“社会保险”的性质和特点;管理体制上存在缺陷;存在潜在兑付危机;农村养老保险给付水平偏低。
尽管如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在近几年中步伐还是有所加快。如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抗风险能力有了质的变化。根据2002年末的监管数据,资本充足率为-8.45%,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资本充足率达5.89%。不良贷款率下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2005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17.5%,比2002年末的37%下降19.5个百分点。结束连续10年亏损,经营效益显著好转。2005年上半年,实现轧差盈余93.36亿元,同比增盈80.7亿元。资产规模不断壮大,支农服务功能增强。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各项存款达30694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0 769亿元,增幅为54%;各项贷款21968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8 028亿元,增幅为57.6%。总之,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在全国大部分省份开展起来,并且在试点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各类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的作用
1 发挥中国农业银行在新农村改革的作用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传统的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但商业化的过程中,迅速进入城市并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开始撤销了大量的农村基层营业网点,其支农能力大大下降。今后,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业务重点应放在支持农村产业化过程中的龙头企业上,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为适应农村各经济主体对商业性金融的需求,应加快组建新的农村商业银行可由个人和企业等出资组建。但我国银行业不对个人开放,虽然农村信用社改组成农村商业银行时允许个人入股,但不允许个人出资组建商业银行,这必将阻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事实上,鼓励私人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可使产权关系达到最大明晰化,优化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在已允许外资银行设立的情况下,国内银行业应适当对个人开放,而农村则是较好的实验点。
2 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
关键词:低产田改造;信宜市;土地资源;农业发展
前言
信宜市低产田改造关系到其农业的发展、人民的收入等方面的问题,信宜市是一个人杰地灵、物资丰富的地方,2012年,信宜市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农业定市、环境优市、开放活市”的发展战略,将农业作为建立特色产业强市的主要方向,尤其是低产田改造在水稻、玉米上的有效措施是现阶段信宜市着重关注的。
1 信宜市低产田改造的基本情况
信宜市地属广东省,是50个山区县、市之一,市内几乎70%是山地,被人们称为“八山―水一分田”的地方,由于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的格局,山地、崇山峻岭以及河流众多,因此具有优良的水资源优势,农作物以水稻和玉米为主,水田有29万亩,低产田大约3万亩。气候特征为雨量充沛,降雨时空不均匀,干湿季节明显,现阶段,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主要原因有:第一,土壤营养元素的失调,缺乏氮、磷等主要元素,以及铝、锌等次要元素,另外,土壤严重的偏酸性影响了水稻以及玉米对磷钾以及微量元素的吸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肥料的经济效益;第二,多数土地的耕地层偏沙化,使得作物的营养元素和水分不能长期存储;第三,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面积较大,另外由于长期水渠道的老化,农作物的抗旱能力严重下降,这就给低产田改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 信宜市地产田改造中的问题
现阶段,信宜市区低产田改造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全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信宜市的地产田改造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着信宜市农业的生产以及粮食生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投资不足 当前,信宜市关于低产田的投资项目主要包括农业的综合土地开发与治理、扶贫政策系统的资金以及水利工程系统的农田水利资金项目,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与全区的总改造资金相比,低产田改造的资金的投入还不够,还不能满足低产田改造的所有任务的需求,虽然低产田改造可以相应的融入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但是由于投资力度的不够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低产田改造的资金很难分摊到农民身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低产田投资影响了粮食安全的问题,所以现阶段,信宜市的低产田改造资金仍然需要国家财政的投资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
3.2 基础设施条件不达标 虽然信宜市的水利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对低产田改造投资的不足,造成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的恶劣,许多的大型泵站中的设备存在严重老化的现象,再加上维修的不及时,使得低产田改造的效益严重衰减,这是阻碍信宜市低产田改造的不利因素之一。
3.3 改造模式单一、制度不完善 信宜市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低产田改造主要是采取水利、农业、科技等措施进行,对于所在项目区的水田等实施集中的综合开发、综合治理的措施,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全方位的对低产田进行改造。另外,没有完善的投资制度,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进行低产田改造的资金来源,使得改造由于资金不足受到限制。
4 信宜市低产田改造的有效措施
4.1 加大资金投入 信宜市低产田改造的资金投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加大国家财政的投入,由于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应该将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到低产田改造中,各地资金配套能力与国家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争取中央财政对低产田改造的资金投入能够满足大部分的改造要求;第二,通过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合,将农业综合开发与信宜市的土地整理、扶贫等所涉及到的资金,按照国家要求形成项目,遵循统一发放的原则,集中资金,统筹规划,不断地吸引地方资金或吸引外资,允许大户承包低产田,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资金吸纳形式,为低产田的改造奠定基础。
4.2 创新改造模式 出台相应的改造政策,鼓励各部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在增加财政支农的基础上,为低产田改造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不断地创新低产田改造模式,严格的执行项目管理体制,以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实施资金和项目的公示制度,建立资金的监督机构,形成资金运行的保护机制,逐步的在低产田改造的过程中建立资金的绩效评价制度,从低产田的创新改造模式上为信宜市的农业发展提供条件。
5 结束语
虽然现阶段信宜市的低产田改造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我们相信通过对低产田改造问题的研究,并得出的解决措施一定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有利于信宜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以上新理念、新创新措施的实施,积极的将低产田改造作为信宜市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一定会为信宜市的农业发展掀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张燕. 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现状及对策建议[D].西南财经大学,2010.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17
1 东川区农业基本情况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政府坚持“一产做特,整体做优”的产业转型思路,围绕东川热区开发这一主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四化”同步,坚持城乡统筹,不断健全支持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的特色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促进东川特色农业发展取得就成就。力争全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特色农业和新兴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明显增强,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 面临的主要机遇
2.1 从区域条件看,东川地形特点独特、农业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地形复杂,立体气候明显
东川地处云贵高原北部边缘、小江深大断裂带,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最高海拔4334.1m,最低海拔695m,高差悬殊3649.1m。地质构造复杂,长期受金沙江和小江及其支流的侵蚀切割,形成纵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境内有较大的泥石流冲沟100多条。受气流、降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立体差异影响,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立体气候。
2.1.2 地处要冲,区位优势突出
东川与川滇两省四地五县相毗邻,是滇川两省经济文化交汇地、金沙江下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北经成渝经济区通往中部崛起地区的必经之地,也是滇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与泛珠三角地区交汇的重要节点,具有重要的经济地理优势。随着滇川渝快速通道、渝昆快速铁路和金沙江航道等重大区域性通道建成,东川必将由区域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1.3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东川因矿设市,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参与东川建设,形成了东川丰富的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不仅是开放社会的特点,也是开放社会不断改善、进化的活力源泉,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开放的东川更多了一份包容和理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来农业企业和投资人的入驻东川,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为东川农业的发展注入了积极的活力。
2.2 从社会发展来看
10a的高速发展已为东川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一轮的更大优惠政策正在争取之中;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省市对东川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东川人民谋发展、思发展的信心和动力不减。
2.3 从全国总体来看
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民生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3 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东川区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益显现,农村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结构不优,农产品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现实没有根本改变;城乡二元分割矛盾突出,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速,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要求更为紧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日益紧迫。
4 农业发展规划
4.1 坚持6个基本原则
4.1.1 坚持粮食生产稳定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优化粮食生产布局与品种结构。
4.1.2 坚持产业结构优化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庄园化、庄园品牌化、品牌市场化”的基本工作思路,围绕“园区”来做农业项目,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
4.1.3 猿帧八幕”同步发展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并同步发展。
4.1.4 坚持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是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物价稳定的重要保障。
4.1.5 坚持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努力提高土地资源、农业投入品及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4.1.6 坚持农村体制改革
理顺农业发展机制体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利益,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形成全方位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活跃的农村金融机制。
4.2 完善发展空间布局
4.2.1 河谷热区(海拔1500m以下)
以小江河谷热区发展冬春早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为主。
4.2.2 二半山区(海拔1500~2500m)
以发展加工型马铃薯、优质高产玉米、优质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和对现有传统优势果树品种进行改良提质为主。
4.2.3 高寒山区(海拔2500m以上)
以发展中药材、油用牡丹、万寿菊等名特优产品为主。
4.3 做好农业发展的主要工作
4.3.1 特色农业
4.3.1.1 干热河谷特色农业综合开发
充分发挥东川干热河谷沿小江河流域海拔1500m以下区域水利资源好、土壤肥力高、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及农业生产综合条件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干热河谷特色农业。力争到2020年热河谷特色农业总产值达100000万元。具体包含:做大时令蔬菜标准化基地;打造中国“甜杏之乡”;打造昆明“早桃之乡”;做强红提葡萄标准化基地;打造昆明辣木种子繁育供应标准化基地;着力发展东川金丝蜜枣标准化果园;新建四季芒果标准化果园;全力发展红心火龙果标准化果园;做大优质芦笋新品种与周年高产栽培基地建设;继续发展太空蔬菜基地;做特色水产养殖等。
4.3.1.2 特色水果品种改良
东川海拔1500m以上二半山区,利用高接换种等先进技术,对现有传统优势果树品种进行改良提质133hm2。
4.3.1.3 高寒山区特色药材种植
在铜都、汤丹、因民、阿旺等海拔2500m以上的高寒山区,发展雪上一枝蒿、黄精、重楼、当归、党参,油用牡丹、万寿菊等名贵中药村、花卉种植1333hm2以上。其中,在海拔3000m以上的区域规范发展玛卡种植667hm2以上。总产值达25000万元。
4.3.2 粮食作物
4.3.2.1 优质高产水稻区
分布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乡镇的稻作区,积极开展优质高产创建工程,加大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力度,大力推广优质稻品种,保护和提高水稻生产能力。到2020年,推广面积达到1667hm2,平均产量提高50kg/667m2以上。
4.3.2.2 优质高产玉米生产区
分布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乡(镇)的适宜区,海拔在1500~2200m,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农业部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全面实施高产创建模式普及推广,挖掘生产潜力,积极开展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推广2000hm2,到2020年,高产创建模式普及推广覆盖率达90%以上,实现平均增产100kg/667m2的目标。
4.3.2.3 优质薯类生产区
分布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乡(镇)的适宜区(春种以海拔2300m以上的地区为主,冬种以河谷低海拔地区为主),到2020年全区优质薯类种植面积达到3333hm2,产量7.5万t以上。
4.3.2.4 优质麦类、杂粮、食用豆类种植区
以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乡(镇)山区、半山区及坝区水田为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结合冬季农业开发和晚秋生产,积极开展优质杂粮品种更新、优质食用豆类推广种植1333hm2,到2020年实现平均0.06hm2产提高50kg,满足市场需求,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4.3.3 中低产田(地)改造
东川区2016―2020年计划改造中低产田(地)2862.14hm2,每年分别改造666hm2、655hm2、581hm2、618hm2、343hm2。预计总投资8729.58万元(其中2016年投资2029.96万元、2017年投资1996.35万元、2018年投资1773.4万元、2019年投资1883.99万元、2020年投资1045.85万元),单位面积投资3.05万元/hm2。
4.3.4 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全力推进优势比较明显、条件较为成熟的2个都市农庄建设。着力培育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彝族民俗文化活动、现代农业科技教育活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事体验、特色农业种植、儿童欢乐谷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庄园经济。
4.3.5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依托,发展智能农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着力实施好种植在线、加工在线、物流在线、在线营销、在线管理、在线服务等农业信息化6大行动。整合区镇两级农业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全区统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加快涉农信息资源库建设。
4.3.6 食品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东川区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重点提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制、进行网格化管理、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立6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药残留快速z测点、建立13个其它快速检测点,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面积10000hm2。
4.3.7 植保工作
大力提升病虫草鼠害监测、预警、防控能力及覆盖面。对重大病虫预报继续坚持虫情集体会商制度。认真开展农残检测工作。依法开展植物检疫工作,做好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防控。
4.3.8 土肥工作
建立1个区级耕地质量监测预警区域站、22个配套监测点,建设100个标准监测点;建设石漠化改良和重金属污染治理示范区6个,面积达1333hm2;建设水肥一体化节水农业示范基地6个,面积达到13333hm2;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0000hm2,覆盖率100%,项目区化肥利用率提高5%。
4.3.9 农村能源建设
完成节能改灶5000眼,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推广10000台,完成50m3沼气池20座,病旧沼气池改造2000口,农户技术培训(期)10期。引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建设项目,计划用地2000hm2,总装机720兆W(72万kW),总投资108亿。2016―2019年,每年投资18亿元,用地333hm2,建设120兆W(装机12万kW)的光伏发电站;2020年,投资36亿元,用地667hm2,建设240兆W(装机24万kW)的光伏发电站。
4.3.10 种子管理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执法能力。建立和完善种子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种子质量监督管理。加强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建立新品种适应性种植鉴定,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
4.3.11 农机推广及监理工作
完成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50万元,推广享受补贴的农业机械1500台(套),农业生产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上升到50%以上。争取补助培训费和鉴定费60万元(人均600元),培各类农机人员1000人次,争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1000人。扩大安全监理覆盖面,农业机械安全监理上牌率、检验率、持证率水平力争达到87%以上。降低事故死亡率,保持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万台死亡率持续下降,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4.4 保障措施
4.4.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东川“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编制、实施,加强对农业现代化的领导,定期研究农业现代化发展,统筹整合各方力量,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动员农业系统各有关单位顾全大局,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支持服务,做到思想真重视、领导真加强、工作真落实,把重视“三农”体现在政策扶持、财力投放、工作投入上。各级领导干部要勤于学习研究,善于思考总结,准确掌握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4.4.2 加大投入力度
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农业各部门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以项目建设为纽带,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计其功”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政府、基地、其他社会投入的多渠道筹措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做好区财政安排的农业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
4.4.3 完善政策支持
认真落实中央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规范管理,严格程序,落实好农业设施用地政策,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下发的《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规定,采取业主申报、农业部门审核并做好备案、国土部门再次复审后报区政府批复实施的程序,落实3%~7%的农业设施用地政策,打破用地制约,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增强业主投资信心,确保农民和业主的共同利益;探索现代农业园区设施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挂钩,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关键词:水资源短缺;节水农业;发展;问题;方向
1我区节水农业存在的问题
1.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我区地处西北地区,普遍缺水,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区用水量的84%,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种植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约为40%~50%,机井灌溉区约为7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区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单方水效益为1.10 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2~3 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1.2认识上存在偏差目前,节水农业的发展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是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三是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政府注重灌区建设,农业部门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协调发展。
1.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从整体上看,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我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内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农业节水需求,是摆在我区节水工作面前的重大课题。
1.4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1.5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目前在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
1.6节水农业投资力度不足长期以来,资金不足,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这几年我区尽管建设了一些农业示范区,搞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以及正在实施中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项目2006年度工程,但这些资金同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资不足,依然制约着节水农业的发展。
2今后我区节水农业发展的几点方向
2.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我区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从粮食产量而言,灌区的产量高于旱区,从水资源利用量而言,灌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很大,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对地下水和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注重灌区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旱区节水。从总体而言,旱区生活比较贫困,其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但旱区的粮食潜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潜力,对于维护我区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区节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是十分有意义的。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2.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区许多灌区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将灌区已有的计量设施体系进行加强管理和不断完善,是目前的重要工作。
2.3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发展,是目前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政府应该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一要建立科学的农业水权水价体制,让百姓在充分享受水权的同时,也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制定有利于节水的水权水价政策;二要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三要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其行为;四要通过建立农业水权体系,维护农民的利益,并且在农业水权转移过程中得到好处。
2.4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且是涉及到全区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应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应该加大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到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我区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2.5建立适合区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我区的农业基本情况是地块零碎的一家一户土地承包制,农业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欠发达、农民掌握科技的整体素质不高等,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这个基本的区情之上,只有适合我区农业基本情况,农业节水技术才能得以普遍推广,才能产生明显的效益。
【关键词】 会泽县 农民增收 缓慢原因 对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目前有13.53亿左右的人口,其中农民人口所占比重最大,这就说明农民收入的增长不仅提高了农民自身的生活水平,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党的十报告提出了我国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新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已经成为“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
一、会泽县基本情况与农民收入现状
1、会泽县基本情况
会泽县,隶属云南省曲靖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东岸、曲靖市西北部,地处东经103°03′―103°55′、北纬25°48′―27°04′之间。全县占地面积6077平方公里,山区占95.7%,下辖7镇15乡,县政府驻金钟镇,素有“钱王之乡”之称。会泽县既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农业对于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县的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一直在不断的提高,马铃薯、核桃、畜牧和蔬菜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先后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核桃之乡”等称号。
2、会泽县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1)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递增,但收入仍比较低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会泽县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加大对当地农业、农村、农民的投资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数据表明,2003―2012年间,会泽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80元,增长到4420元,差不多翻了一番。虽然在这十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所上升,但却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且增长幅度很小,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
(2)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
会泽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7296元增长到2012年的17740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1180元增长到2012年的4420元。从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得出:会泽县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在不断增长,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体上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倍左右,说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
(3)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全市相比增长缓慢
会泽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据数据表明:2004年会泽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02元,2012年增长到4420元,增长了3118元;2004年曲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898元,2012年增长到5950元,增长了4052元;2004年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864元,2012年增长到5417元,增长了3553元。这说明会泽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曲靖市、云南省的平均水平,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二、会泽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不高
会泽县的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近几年,虽然会泽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大产业比例不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较大,第二产业次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例最小;二是农林牧渔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三是种植业内部比例不合理,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的比例不当,粮食面积仍然偏大。
2、农业政策执行不到位,效果不明显
会泽县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国家的政策在其农业上的作用更加明显,虽然国家、政府一直关心农业,也给予会泽县一些补贴,如化肥补贴、良种补贴、医疗补贴等,但这些补贴在农民的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很小,不能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支农惠农政策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这些政策了解不到位,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3、农业资金投资力度不够,影响农民增收
首先,政府的投资重点都放在城镇,而对农业的投入相对较少,造成了会泽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其次,由于农业资金投入不够,农村经济发展不足,难以吸引大量的投资商对当地进行投资,特色产业难以发展起来,导致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最后,财政支农资金的不到位,农业生产率偏低,农民的积极性不高,阻碍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
会泽县的农作物生产受自然灾害和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严重滞后,农民收入受到一定的影响。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农业的投资力度,大力兴建农业基础设施,但由于受到资金分散且分配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很多支农强农惠农政策没能落到实处,农业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5、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偏低
农民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统计,会泽县现有农业人口93.98万人,农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低,导致农民小农经济意识较强,科学文化知识欠缺,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的能力较弱,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应用,获得市场信息较慢,农产品价格难以掌握。
三、促进会泽县农民增收的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就会泽县而言,90%以上的土地属于山地和林地,水田和平地占了不到总面积的10%,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十分必要的。一是按照会泽县县情,并结合市场的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形成区域化发展的格局和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布局;二是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户成规模、户户有项目”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会泽县第二产业,并坚持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2、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一方面,会泽县政府应全面落实支农强农惠农政策,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积极稳妥用好“一事一议”政策,把政策用足、用好、用到位,如按时足额发放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各类惠农补贴,减少农民支出;另一方面,在保证强农惠农政策全面实施的同时,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结合会泽县的实际情况,围绕马铃薯、核桃、蔬菜、水果等产业,尽快出台相应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加大构建农业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
3、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增加农业资金投资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要缓解会泽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会泽县农业发展提供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如会泽县与云南农业大学成立了“3+3”校县联合,结合会泽县当地情况,引进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技术与科技人员,为会泽县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加大对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提高。会泽县地势相对较高,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应根据会泽县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的管理和使用等,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5、大力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
要想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素质。一是会泽县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农民现有的文化水平现状,加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知识水平;二是对会泽县农民大力宣传他人致富成功的案例,让农民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彻底改变小农思想,不断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三是顺应会泽县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农民间的竞争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增收才能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 李春玉:促进农民增收因素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2] 黄邦根: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2010(10).
[3] 傅秀林:促进农民增收的意义及其战略措施[J].农业与技术,2004(6).
[4] 郑宝华:云南农村发展报告[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抗旱防涝;设计
农业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农田水利工程是维系农业健康平衡发展的基础,因此良好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提高了农业市场的竞争力。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中抗旱防涝是最为普遍的设计理念,同时也是保障农业总产值的重要措施之一。
1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建设,也是完善农业管理体系的基本措施,农田水利工程承载了加快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农业面向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农业发展与规划中不可获缺的组成部分,所以良好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对加大粮食产量,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而根据目前我国的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来看,与西方发达的国家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整体的设计方案中,抄袭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南北方地理及气候温度的差异,使农田水利工程设计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进行缜密的思考后,给出详细的设计方案,但对于抄袭的设计方案而言,其实用性与耐久性大打折扣,难以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与效果,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具有自主观念的良好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是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影响要素。旱涝灾害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极为严重,每年因旱涝灾害而受到损毁的农田数以万计,成为降低粮食产量的首要元凶,给广大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区域性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当地有关部门建立一套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旱涝预警系统,以便在旱涝灾害来临前,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做有序的规划,从而降低旱涝灾害对农田的影响,使农田水利工程能够及时的发挥作用,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抗旱防涝规划的作用
旱涝灾害的发生受到不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发生时,给部分地区域造成严重的损失,为能够提前预防旱涝灾害的发生,有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关的抗旱防涝的具体处理措施及应急事件的处理方案,有计划的规划部署有关抗旱防涝的具体设备,对相关的流域进行仔细的划分,将容易受到旱涝灾害的地区进行重点注明并及时安排有关人员对当地区域进行勘探,以确保是发生旱涝灾害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进入到工作岗位。因气候条件的影响,部分地区常年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为此有关部门需要起草对于特殊区域的旱涝灾害管理办法,与工程建筑部门进行沟通,对特殊区域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以降低旱涝灾害的触发几率,以减少损失。水利设施要及时对积蓄的水源进行调控,做好相关的抗旱防涝规划设计,保障对应急事件的处理速度及效率。
3抗旱防涝规划原则
防洪防涝规划一般都涉及很多方面内容,不仅要对一般情况进行统筹,还要对重点问题加以必要的考虑,在制定局部规划时也要重视整体,落实好农田水利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利用好水资源等。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中,要对防洪防涝规律进行充分考虑,确保上下游具有一定的防洪防涝能力,并协调好蓄水泄洪问题,土地利用及规划也应进行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具备一定的抗旱防涝功能,因此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使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在抗旱防涝过程中能够同时发挥作用,从而使抗旱防涝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抗旱防涝体系,加强抗旱防涝能力,但水源的分布不均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依旧存在局限性,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与发展,所以解决农田水利工程的技术性难题,是突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局限性的最根本解决措施,为水力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利用,提供有效的帮助。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能够统筹兼顾水资源利用与抗旱防涝的分析,可按照如下原则进行:应用目前应用的抗旱防涝工程,使成本不断降低。将水库与抗旱防涝工程建设做好,达到旱涝防治及利用的作用。结合不同区域也需要采用适宜的措施,对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使抵御旱涝能力不断提高,进而减少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4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抗旱防涝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抗旱防涝设计,需要首先对地区环境及生产效益对基础的评估,对区域的农田分布状况,及相关农作物生长情况有基本的了解,以便在规划过程中,能够将农田水利工程对所有农田进行有效的覆盖,其次制定相关的抗旱防涝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到对周边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因旱涝灾害的持续时间难以估量,因此需要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抗旱防涝设计,要做好相关的技术研究,以便在旱涝灾害过于严重时,对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的修补,以保证其在面临严重灾害时,不会给农田及相关人员造成二次伤害。4.1环境调研。在对区域抗洪防涝工作进行总结与归纳的同时,需要对旱涝成因及影响范围进行准确的统计,对周边地区环境及地质环境进行仔细的勘探,详细了解相关旱涝灾害的历史情况,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统一的研究与规划,为处理旱涝灾害做准备。4.2制定抗旱防涝标准。抗旱防涝需要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按照相关的流程及规定进行,统一抗洪防涝的相关标准,对不同区域进行有效的分化,按照地理条件进行抗洪防涝工作,同时要规范相关抗旱防涝工作人员的执勤制度,确保能够对旱涝灾害严重的地区进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巡视,对发现的问题需及时进行上报,并开展分析与处理,保证在第一时间处理相关情况。4.3构建抗旱防涝体系。抗旱防涝体系的构建,是在强化农业合理化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将原有的制度进行改进,在不破坏原有体制的情况下,构造出相关的抗旱防涝管理措施,经过相关管理人员的探讨与研究,最终给出构建抗旱防涝体系的相关方案。法律是构建抗旱防涝体系的基本保障因素,以法律为辅助构造抗旱防涝体系的基本条件,从而优化管理制度,构建出符合相关地区基本情况的抗旱防涝体系。4.4环评及评价综合效益。抗旱防涝工程可实现对旱涝灾害的减轻,使生活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但在抗旱防涝工程建设中也存在诸如工程建设中垃圾、安置移民等问题,合理估算各年效益,对洪灾损失同增长的社会经济之间的影响关系真实反映,计算获得的经济效益将成为抗旱防涝效益中的重要内容。
5结论
农田水利工程防旱抗涝设计需要经过科学的调研,并制定统一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建立完备的应急旱涝灾害处理机制,积极调动农民对于防旱抗涝的积极性,扩大抗洪防涝影响范围,构筑起庞大的旱涝灾害防御系统,并对旱涝灾害进行提前预警,做好预防准备,确保在最短时间内赶赴受灾现场,进行处理,对水利工程抗旱防涝具有推进作用。
作者:汪秀杰 单位:密山市水利基层管理站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确立了“城乡统筹”在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而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主要包括: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目标,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任务,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可见,促进农业升级转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实现城乡统筹的有效方法和根本途径。
沈阳市于洪区结合自身特点和产业基础,不断提升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随着近几年的发展积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1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辽宁省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批复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将于洪区列为沈阳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的请示》。要求于洪在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统筹城乡,消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经验做出示范。以此为契机,于洪区特开展了“于洪区农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要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途径,进一步推进向现代农业转型、进一步提升农业总产值、进一步加大农业投资额、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带动示范作用,以实现于洪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2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2.1现代农业的内涵
关于现代农业的内涵,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种解释,其中被普遍接受的主要有三种:
现代农业解释一: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
现代农业解释二:现代农业是指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各发达国家所出现的高度发达的农业。他实现了全面机械化,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生产经营达到高度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和企业化,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新阶段。
现代农业解释三:现代农业是指整个农业的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生产经营、生产工具、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观念,及其农产品的质量、储存、保管和流通等方面,具有当代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2.2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持续化、目标是产业化。相比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主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现代农业是生产要素投入集约型农业、现代农业是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高生产率和高效益农业、现代农业是产供销加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活、生态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
3于洪区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3.1发展背景
于洪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西北部,地处沈阳经济区沈阜城际连接带的龙头,是实现沈阜一体化建设及沈阳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战略节点。全区总面积499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街道,总人口62.6万人。于洪区经济发展快速,GDP增长幅度列居全市第三,尤其是二产、三产总产值增长幅度明显,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市第一集团,为于洪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农业发展计划做好了准备。
2010年,于洪区结合自身区情和未来发展,提出了“现代化生态新城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总体定位和“沈阳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基地、沈阳经济区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产业定位,明确了发展农业、统筹城乡在全区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2农业发展现状情况
3.2.1现状情况
近年来,于洪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区,采取多元化投入、加大农业科技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现代化、标准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经济总产值稳步增长,农事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居民收入显著增加。
于洪区在发展农业过程中,注重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于洪区的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环际精品蔬菜水培植生产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小韩村农业专业合作社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专门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实验。目前,于洪区已形成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如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工厂化浮板菜生产基地、有机北虫草生产基地、设施花卉生产基地、小韩工厂化特菜生产基地等,其技术和产量均达到全省甚至全国的领先水平。
从于洪区农业发展的现状情况和未来趋势不难看出,于洪区的农业发展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的新阶段。
3.2.2现阶段发展瓶颈
经过不懈努力,于洪区的农业发展成绩显著,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全省甚至整个东北地区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但是,相比于国际上成熟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地区,于洪区的农业发展在诸多方面尚显不足,还需进一步提升。
1)产业发展需进一步升级
在于洪区2010年的全区生产总值中,农业仅占了6.2%,相对于工业的48.5%和三产的45.3%,农业发展明显滞后。并且,对比于二产、三产的产业增加值完成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情况,农业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需要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加快向现代农业的升级转型。
2)现代农业的外延度不强
现代农业的外延是指其特有属性所反映的对象和范围,根据现代农业的属性,以一产为主,不断向外部拓展,形成新的产业形式。如一产向二产延伸和融合,产生了农产品加工业;一产与旅游业融合,产生了旅游农业;一产与物流配送业融合,产生了农产品物流配送业;一产与农产品出口贸易融合,产生了创汇农业;一产与材料产业融合,产生了设施农业等。
从于洪区目前的农业发展来看,其类型基本上是依托现代农业的生产属性而进行的农事生产活动。虽然也有一定的农产品加工业,但多为农产品粗加工业,尚没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并且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业也仅是农事企业内部的一个配套环节,并没有专业化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由此可见,于洪区的农业发展尚处于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其生活、生态属性还有待开发,与二产、三产的融合还有待增强,亟需建立一个完整的涵盖了上、中、下游产品的产业链条,以将现代农业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挥淋漓。
3)龙头农业项目集聚度不高
于洪区现有农事龙头企业68家,规模以上44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26家。从龙头农业项目的分布情况来看,一方面,龙头企业项目分布零散,无法进行健全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利于农事企业有效利用城市在科技、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各龙头企业自成一家,相互之间的联系度不高,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不利于现代农业上、下游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现代农业十分优异的外部效应未得到良好的发挥。
4)需进一步加强农业品牌塑造
所谓品牌农业是指经营者通过取得相关质量认证,取得相应的商标权,通过提高市场认知度,并且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口碑的农业类产品,从而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目前,于洪区拥有注册商标45个,涌现出“绿丰牛肉”、“波士顿生菜”、“小韩特菜”等一批优质名牌产品。其中,绿丰食品有限公司作为辽宁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辽宁省第一家牛肉出口创汇清真企业,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沈阳赛区牛肉产品唯一指定供应商。于洪区现有19个农产品获得认证,其中有机食品3个、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13个。
于洪区在农产品的品牌打造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目前市场的认知度来看,这些品牌尚未得到城市居民的广泛认知,还需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塑造,以打开于洪区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
5)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
通过对国内外多个发展较好的现代农业产业区的研究不难发现,现代农业需要有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作为其有序发展的后盾和保障。例如,荷兰沿农业产业链把各项与农业相关的活动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政府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的交易制度,维护市场秩序,并建立农业部,其职能包括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产销制度完善。 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政府以服务为主导,以“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营造了良好投资环境和人才培养机制。
于洪区的农业发展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缺少由政府主导的综合型的市场配套服务,如农产品的物流、销售、农业信息咨询、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检测等,制约了其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于洪区,在不断提升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市场体系的建立,以积极推进农业的升级转型。
4于洪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对接城市产业,扩展现代农业的产业形态
现代农业除了其固有的生产属性外,还具备生态、生活属性,产业的外延度极高,以一产为核心,向二产、三产延伸,可衍生出多种新的农业产业形态。未来,于洪区的农业发展应与城市产业对接,将农业发展与城市二产融合,形成专门化的农产品初、深、精加工业;将农业发展与城市三产融合,形成农业服务业,例如农业物流、农业信贷、农业咨询、农业研发、农业培训、农产品展销、农业旅游、农业观光等。同时围绕农业发展需求,促进关联产业的成长,例如农用产品生产、包装产品生产、农业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一个大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
4.2设置产业园区,发挥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效应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于洪区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以发挥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效应和对现代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可结合龙头农业项目的分布情况,建立三大不同主题的产业园区。一是体现“以技精农”的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依托陆家高新技术农业,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试验、推广,是区域发展现代科技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业技术的培训基地。二是体现“以工强农”的有机农产品加工园区,借助无公害、无污染有机农产品的种植,主要进行有机农产品的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是集农业加工、信息、技术、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综合园区。三是体现“以游延农”的生态农业旅游园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依托于洪区的种苗中心、蒲河生态廊道及蒲河温泉新市镇的建设,结合旅游服务,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游憩等功能。
4.3建立市场服务体系,保障现代农业的有序发展
借助城市优势资源,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保障现代农业的有序、高效发展,促进现代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市场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借助于洪区“建设沈阳经济区现代商贸物流基地,打造沈阳国际物流港”这一契机,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产业,扶持农产品专业流通经济组织和具有带动能力的“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发展新型流通业态,鼓励和引导农产品进入零售市场,例如,连锁超市、供销合作社等。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积极开展农业咨询业,包括天气预报、农资价格、期货市场行情、汇率与利率变化信息等。建立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实行采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检查。
4.4重视品牌效应,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认知度
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本土品牌农产品,对于于洪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升于洪区农产品知名度、抢占市场,发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于洪区的统筹城乡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于洪区可以通过实施商标富农战略,注册一批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培育驰名、著名农产品商标,提升于洪区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依托于洪农产品“绿色、有机、优质”的优势,挖掘文化内涵,举办主题活动,例如“于洪新型农产品之旅”、“来于洪收获健康蔬菜”,使于洪区的农产品迅速被市场认可。
5小结
现代农业是一个产业体系,是目前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于洪区在不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延伸产业广度、扩展产业形式、建立产业链条、提高农民及企业家素质、健全市场服务体系、打造农产品品牌等,以促进农业的迅速转型,发挥现代农业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应。
参考文献
【1】杨世琦,孙小文,孙兆敏,杨改河.现代农业发展特征透视〔N〕,中国农学通报,2004(4)
【2】谢学军,王永清.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J〕,北方园艺,2009,(11)
【3】蒋和平,宋莉莉.日本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及其借鉴〔J〕,科学与经济,2008,(2)
【4】蒋和平,崔凯.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09,(20)
【5】武文,赵长保.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DB/OL〕,2008
【6】耿前.论现代农业的特征、模式及意义〔DB/OL〕, 2009
【7】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DB/OL〕,2010
【8】王爱玲,秦向阳,文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N〕,中国农学通报,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