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疗产品市场需求

医疗产品市场需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3 16:44: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疗产品市场需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疗产品市场需求

第1篇

波兰是高福利国家,目前波兰用在医疗保健方面的费用一路攀升,支出已占该国GDP的7.0-7.6%,相当于西班牙和挪威水平(7.3%),接近欧盟国家平均水平(7.7%),市场潜力日趋增大。关注波兰医疗保健市场的商家都已开始品出了其中的甜头。

新药市场大需求旺

波兰的医疗设备、器械和敷料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质量也较高,除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65%的产品用于出口。波兰目前共有600家医疗设备、器械和敷料的生产商,绝大多数为雇佣9人以下的小企业,90%以上已私有化,65%的企业产品获得欧盟质量认证。输液泵和心电图仪是波兰的两大出口拳头产品。世界知名的医疗设备和器械公司在波兰均设有子公司或代表处。

波兰目前有医疗设备生产商245家,其中44家为雇员超过50人的大型企业。但生产手术和整形外科设备的仍是小型企业,如:FAMED SA公司是波兰医用床、药品橱、检验桌、牙科治疗设备等医院设备的生产商,主要生产手术设备;SMS CO公司是生产消毒设备为主的企业。

医疗器械的生产主要以诊断器械和其它多种特殊器械为主,该类公司的生产设备平均使用寿命只有8年,和欧洲其它国家(平均15年)相比,硬件设施相当先进。因此,该类产品在性能和质量方面比较优越,深受顾客喜爱。X-光诊断仪、心电图仪、麻醉器械、电脑监视仪、输液泵及便携式和固定式超声波仪等均为畅销产品。

敷料因货值低、耗量大,市场需求一直极为旺盛。一次性的注射器、输液器、绷带、医用胶布、手术衣等为波兰的主要敷料产品。在所有生产份额中,波兰公司占42%,美国和加拿大公司占26%,欧盟占29%,其它国家占3%。

波兰医疗设备、器械和敷料的进出口总额近年不断增长,但受其国内高新生产技术短缺的影响,各类设备和器械的进口仍占主导地位。

在药品方面,目前波兰共有80家医药生产企业,雇佣50人以上的有57家。其中15家企业已率先组成POLEA集团。该集团是波兰最大的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份额占国内医药生产总量的70%。此外,波兰还有2家医药科研机构、10家草药生产商、14家化学药品生产商、3家疫苗、血清生产商和其它非处方药生产商。

波兰药品的进出口最近几年来的贸易逆差一直高达9亿美元左右。造成逆差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出口药品大都是普通常用药,价格低廉。二是进口药品多是近年国际上研制的新药,价格昂贵,货值高,波兰市场对其进口依赖性较强,进口量大。据波兰业界人士测算,一种新药的研制、临床实验、注册、生产、广告促销到投入市场的总费用大约需要1亿美元,一般的企业无法承受,只有世界大型医药生产公司才有能力支付此项费用。波兰企业因无法承受如此高昂的新药投入费用,只能靠大量进口解决市场需求。

进口零关税 出口高标准

波兰的医疗设备、器械和敷料,过去一直采用国内生产标准和欧盟质量标准两种,目前政府要求波兰企业强制执行欧盟质量标准,只有获得欧盟质量认证的产品才能出口,并强制要求企业对获得认证的产品进行一次性注册。波兰现正在参照欧盟的相关做法,调整和修改波兰医疗产品管理条例,将从立法的角度对医疗设备、器械和敷料的生产、销售和安全使用进行有效管理。

波兰除了对机械疗法器具、按摩器具、心理功能测验装置、人工呼吸器具等征收7.2%的进口优惠关税外,其它均为零关税。

目前波兰的药品质量标准正在逐步向GMP国际标准靠拢。政府除了对原有的药品生产企业采取逐步过渡的方法,对于近年新建的药厂,尤其是出口型企业,要求必须进行国际达标。药品要进入美国、欧盟、日本等三大市场,必须首先通过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tice)认证。未获得GMP证书的药品不能进入欧盟、美国和日本市场,也不能出口到中东欧国家。目前波兰只有几家欧洲公司(Glaxo Wellcome、Pliva、Lek)控股的子公司获有该证书。

波兰对所有的进口药品征收零关税。

中国医疗保健品市场空间大

中国对波兰的医疗保健品贸易连续几年一直保持较大的顺差。2002年中国向波兰出口各类医疗保健品1023万美元,从波兰的进口只有8万美元。2003年1-11月,仅西药及医疗器械类商品中国向波兰出口2003万美元,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伙伴中列第40位,其中西药原料药出口981万美元,医用敷料出口596万美元,医疗器械出口243万美元,西成药出口59万美元,农药出口53万美元。出口的主要大宗商品情况是,药棉、纱布、绷带出口588万美元,柠檬酸出口308万美元,未混合维生素C及衍生物出口175万美元,其它氨基酸出口59万美元,柠檬酸盐及酯出口55万美元,血压测量仪器及器具出口49万美元。

2003年1-11月,中国从波兰进口西药及医疗器械类商品共计289万美元,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伙伴中列第40位,其中西药原料药进口102万美元,医疗器械进口162万美元,生化药进口23万美元。进口的主要大宗商品是,纸卫生巾及止血塞、婴儿纸尿布等进口157万美元,2.4-和2.6-甲苯二异氰酸酯混合物进口62万美元,酪蛋白酸盐及其它酪蛋白衍生物进口39万美元,未列名酶及制品进口23万美元。

第2篇

[关键词]健康产业;产业升级;转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172

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每个地方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决策者必须牢牢抓住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而且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1健康产业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从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的上升过程,是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和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仍然面临着许多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粗放型发展、能源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损害严重、结构不合理、经济质量和效益低等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新阶段,我国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由r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变,才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迈上更高的台阶提供新的动力。

在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的健康产业,是辐射面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复合型新兴产业,健康服务业产值由2009年的15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5万亿元,年增速25%,在经济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健康产业已成为我国一大“朝阳产业”。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广阔,具有发展健康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人民生活的改善带动了健康消费需求的增加。2016年我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达744万亿元,增长6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产业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市场需求广阔,大量的个性化健康服务急剧增加,医疗保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进一步扩大,同时给养生、休闲、健身、旅游等健康服务产业带来无限商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报告,201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老龄阶段,老年保健、老年护理、老年康复等老龄事业不断兴起,为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了新方向、带来了新机遇。

2健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健康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正在逐步构建以健康服务业、健康种养业、健康制造业等为主的健康产业体系。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存在一些差距,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这几个要素来看,我国健康市场产业发展方向存在诸多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认识不够。健康产业虽然商机无限,但却仍然是关注者多、行动者少,没有因为商机无限而蓬勃发展。相关的政策不到位,加大了涉足健康产业的风险和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大都不愿意进入这样的行业。二是发展滞后。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而在我国仅占4%~5%,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三是层次较低。受地方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的限制,各地区健康产业发展不均衡。总体上基础薄弱,整体规模偏小。缺少龙头健康企业,产业集中度低,融合发展不够。健康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产品低端,缺乏创新能力。四是人才匮乏。我国的健康产业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健康专业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培训滞后,人才支撑力差。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高层次需求。五是机制不完善。在政府职能转变、政策法规体系完善、行业规范化管理和健康产业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不足,相关部门行动举措的“组合拳”少,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

3发展健康产业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做好产业规划

在国家推进“健康中国”的背景下,部分省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大大推进了健康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中,健康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产值规模将达14万亿元至16万亿元。各级政府应抓住机遇,抓紧谋划,迅速行动,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尽快出台相关产业的扶持和鼓励政策措施,制定规划,营造良好的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环境,坚持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共同发展,着力把健康产业打造成最大新兴产业,力争在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32做好顶层设计,形成产业体系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健康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指导并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按照强化“供给侧改革”要求,统筹规划医疗服务、现代医药、健康养老、休闲旅游、运动健身、健康养生等主要领域的产业规模、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等核心发展指标。充分利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旅游保健、中医养生、心理咨询与指导、健康管理服务等健康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健康产业与保险业、互联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的融合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分片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健康产业园,建设国内知名、市场需求层次齐全的医疗产业、医药产业、保健品产业、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升级。

33强化品牌意识,提升产业层次

一是突出抓好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民营医疗机构,积极引导优质民营医疗资源从事高端医疗、康复、护理、养老、临终关怀等医疗机构服务,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二是大力发展健康产品生产。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等健康农产品和制造中成药,把医药工业和保健品工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新兴支柱工业。三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促进运动康复与旅游休闲、居家养老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

34大力培育专业人才,促进产业繁荣

健康养生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支持部门、企业与院校建立健康养生人才培养培训合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医疗机构在技术和人才的合作机制,鼓励执业医师和护士到养老、健康管理、保健等企业和机构服务。加大健身指导、心理咨询、护理等特殊人才的培养引进,研究设立健康管理学院,鼓励社会资本在健康产业领域举办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培养紧缺人才。

35落实保障措施,增加产品供给

不断健全市场竞争规则,健全投融资政策、定价政策、科技和人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研究制订政府购买健康产业公共产品指导目录。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产业准入制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社会力量投入健康服务领域,不断增加健康产品供给。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医疗;小产品;广东;渠道;建设与管理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医疗器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国产医疗小产品发展壮大的机遇期。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深化,未来二十年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城镇医疗卫生机构的持续扩容,本土医疗器械市场容量将被进一步的放大。

与此同时,外资医疗器械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强大的研发实力等,在“医改”的背景下,正在积极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本地化研发等手段向中低端市场渗透,以求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却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匮乏、管理效率低下,只能凭借其低成本的价格优势和政府对本土企业的扶持艰难前行。而广东区域市场作为全国的排头兵,也是医疗行业南方区域市场的中心,更是各商家的必争之地。

一、环境分析

在政策的机遇期,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的广东省,人口基数庞大、GDP数值全国领先、医疗机构数量稳步增长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市场需求量潜力巨大但分布不均。

从201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看,广东省常住人口10505.01万人,全省常住人口增长速度虽有减缓,但受庞大人口基数和增长惯性的影响还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据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的数据看,广东2013年全年经济增长8.5%,GDP达6.23万亿元,突破1万亿美元。广东省各地市GDP排名:1.广州2.深圳3.佛山、4.东莞5.中山6.惠州7.茂名8.湛江9.江门10.肇庆11.珠海12.汕头3.揭阳14.清远15.阳江16.韶关17.梅州18.潮州19.河源20.汕尾21.云浮等。从这一组数据看,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遥遥领先于广东其它地区。而粤东地区又以汕头、揭阳为中心;粤西地区以茂名和湛江为排头兵;粤北地区则为相对落后的贫穷地区。

全省医疗机构总量稳步增长,结构布局不断优化。从2012年卫生厅公布的数据看,截止2012年末,全省卫生机构46556个,其中:医院1185个,卫生院1252个,卫生机构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1185家医院中,三级医院108个,二级医院446个,一级医院203个,三级医院总量位居全国第一。

广东省依托其人口总数、GDP总值和医疗机构总量,医疗产品市场需求量虽潜力巨大、但分布不均。一般说来,人口规模、收入与需求是正相关的。即别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规模越大,市场需求量也就越大,反之亦然;收入亦然。广东的人口基数及其继续增长的态势,在GDP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其总收入和人均收入都在持续增长,而经济增长带来的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要求,以及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恶化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使得人们对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成倍的提高,医疗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潜力巨大。但从全省的人口分布和GDP产值的排名,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以及粤东地区的汕头、粤西地区的湛江等的需求量比较集中,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贫困,需求量相对较弱,这种分布的不均也造成了企业对区域的重视程度、渠道商的大小多少和医疗机构的级别多寡。

二、国产医疗小产品企业的现状

(一)产品门类基本齐全、同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从产品生产的分布看,常规产品和一次性产品及企业居多,全国一度曾有2000多家企业生产一次性医疗器具,甚至一个小小的一次性过滤器就有44家的47个产品,低水平重复现象至今有增无减。

(二)相对于进口企业,没有技术优势、没有品牌优势,同质化竞争激烈

国产医疗小产企业大多是模仿进口企业的产品起家,没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也就没有技术,更没有品牌。与此同时,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等囊括市场上技术最先进的公司展开品牌运作,以求迅速的获取市场高额利润。比如GE、PHILIPS、西门子等公司。把国内一些小企业关在笼子里慢慢孵化,而中国的特色是小而全、多而乱,什么人都可以干,结果干出来的大多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同质化的产品,竞争起来是无比惨烈。

(三)市场基础薄弱,缺乏渠道控制能力

鉴于国产医疗小产品的技术门槛低、重复生产、缺乏品牌竞争力等要素,对市场已经造成了一个低价泛滥的形象。而国际品牌企业从知识理论研究方向、技术应用培训学习、出国考察比较等等方方面面在国内培养了一大批客户对进口品牌的消费习惯。而国内这些小企业一是技术打动不了这些专家学者。二是没有他们雄厚的资金实力。三是没有成功的品牌运作能力,只能在政府的号召下、在政策的庇护下慢慢成长。

三、渠道分析

销售渠道(channel)所谓销售渠道是指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所经过的通道或途径,它是由一系列相互依赖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商业机构。销售渠道的参与者是商品流通过程中各种类型的中间商。地处中国南部的广东,也有自己的亚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再加上深圳、东莞等地的移民文化,使得广东区域的渠道商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从渠道商的成长发展看,渠道商以裂变的方式在发展。医疗设备行业的中间商第一代,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那时基本上是卖方市场。“吃螃蟹”的这一批人,如今大部分都移民了或者已经拿到了国外的身份,而跟随他们打拼的一批销售人员也成长壮大起来。第一代中间商的辉煌也创造了第二代中间商的天堂。

第二代中间商是第一代中间商里成功的销售区域经理,在经历几年的打拼后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取了丰厚的奖金回报,积累了第一桶资金陆续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分别在自己曾经获得成功的区域里开始新的打拼;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公司的销售经理也或多或少的积累部分客户资源,羽翼逐渐丰满。慢慢的也开始脱离了原有的公司,成立了自己的经销公司,也算称得上是第三代中间商。

第三代中间商是第二代中间商里的成功销售经理,掌握着几家稳固的客户,随着医院的扩建潮,每个客户也至少可以给其带来几百万的销售额,几家客户累积起来也算的上是有着上千万销售额的经销商了。

第四代中间商来自于第三代的业务人员,凭借和老板几年的打拼,积累的客户资源虽少,但却也学到了不少和客户打交道的方法。他们中间一拨人有着学习老板的冲劲去自己单干,于是有了“跑单帮”的中间商。

随着行业的发展,资金的积累,销售人员的成长以及医疗产品企业的增加,于是有了以上各代中间商的模板下的裂变式的发展。

从客户关系范畴看,渠道商间纵横交错。医院客户一般分为采购发起人、设备采购人和决策人。客户关系一般指的是与科室负责人之间熟悉的程度来划分。渠道商的人力、物力、财力都相对有限,同一区域的大多家医院同科室有着相互的联系,因此他们或是专攻一个科室或几个科室的中间商,或是专攻院办领导决策人的中间商,或是采购实施人的中间商。而他们往往是因为有了关系却没有产品,有了产品和发起人的支持却没有决策人的支持,因此他们缺少一方的支持都很难继续,相互合作才能共赢。

从采购模式上看,渠道商各有专攻。有主攻基础客户的,也有专做私人诊所民营医院的,还有专做政府集中招标采购的;有专做政府贷款项目的经销商,也有以融资租赁为主的打包商,还有做慈善基金类似的捐助项目打包商。总体而言,还是以主攻基础客户的为多,但一个政府集中招标采购也有可能占据一个地区一年的销售量,这部分中间商也并不容忽视。

四、渠道建设与管理

国产医疗小产品企业依据市场基础、技术实力、人员配置的不同,渠道的选择不同。市场基础好、技术实力强,产品线丰富、人员配置充足的公司,可以自建直销网络,依托当地经销商进行覆盖,控制渠道。而对于一些企业虽有一定技术实力但市场基础不好、在渠道选择上基本上处于被动局面,这就需要建设和管理好渠道,以期共同发展。

从区域文化的差异上重点配置本土化的业务人员以加强渠道沟通。在销售代表配备里面一是要有客家文化的代表以负责客家方言区,即粤东北的梅州、河源、惠州和韶关等地。 二是要有广府文化的代表以负责粤方言区,即珠江三角洲和粤西等地。三是要有潮汕文化的代表负责闽南方言区,即粤东的潮州、汕头、揭阳、汕尾和雷州半岛等地;再就是移民文化的代表负责深圳、东莞等地。

从GDP数值上重点配置相应业务人员以疏通渠道。从GDP排名上看,广州、深圳遥遥领先,其它各地级市相对较弱。深圳大大小小的医疗设备经销公司有近千家,经营着医院的各类医疗设备、器材及耗材等;广州的医疗设备经销公司比深圳还多,尤其是扎堆于番禺洛溪新城的一批中间商;另外,汕头、湛江等又占据了粤东地区、粤西地区的GDP核心位置,经销商亦是这种情况。而像东莞、佛山、中山、江门、惠州、梅州等各地级市GDP数值一般,其分布的地域化中间商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各种关系滋生的数家或数十家。因此,在人员配置上广东区域需要一名资深的销售主管,下设深圳、广州、汕头、湛江等地销售经理以梳理和组建自己的渠道。

从窗口医院出发,逐渐建立自身品牌,改被动依赖渠道为有效控制渠道。企业要发展,终究需要建立自己可控的渠道,尤其是国产医疗小产品企业。而窗口医院的建立是企业品牌形象宣传的最佳方式。窗口医院还有很好的领头羊作用,一旦窗口医院建立将带动一片医院的学习和购买,窗口医院的建立有利于提升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规模。因此,业务主管和各区销售代表都必须保证在自己区域里面建立窗口医院,并要逐年拓展,以期达到品牌效应,以摆脱被动渠道的局面,进而能够有效控制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德鹏,汤发良,李双玫.市场营销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2005.

第4篇

偌大的游泳池只有赵达一个人,他浮在水面上,渐渐下沉,再次浮起,随即下沉……想着自己绝佳的创业项目、惊奇的创意和三年坎坷的路程,名医网创业者赵达从身体到心理都经历着一次次起伏。在这三年创业的日子里,赵达总会一个人出现在公司旁边的一个游泳池。

显然,他和他的创业项目遇到了困难。

赵达,名医网董事长兼CEO,3年前,满怀信心创办名医网,专注于远程会诊,中途受挫;转而孵化相关产品“医U”,试图为每个人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如今这个产品和他的创业公司依然没有起色。

在他的办公室,依旧贴着“名医网”标签的几十台电脑的显示器和主机已经分而置之,桌上地下分别一字排开,办公面积已经大大缩小――甚是壮观,而又略显悲壮和苍凉。尽管写字楼地址位于北京南城,房租压力并不大。

“如果你能帮我把这个项目重新做起来,给你几万块钱或一辆小车那都是小看你,我要给你股份,这可不是一个只有几个亿潜力的项目,前途无量啊。”第一次见到记者,赵达就推心置腹地说,他把记者当作了一根救命稻草。可以想象,他一定会把类似的话说给周围的朋友听。

惊奇创意与创业探路

创办“名医网”之初,赵达有一百个成功的理由。

在赵达眼中,医疗服务市场是即将到来的一块掘金之地。随着对医学市场理解的深入和提升,一天,赵达突然灵光闪现,想出了一个“名医网”的概念。他的商业计划很简单:通过“名医网”合理配置国内名医和疑难病患者,在网上给人看病,解决“一边捆着草,一边饿着牛”的医疗供需断层现状。

赵达是从医学领域里走出来的企业家,他想要做的是把今天一些医疗业务与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结合起来,打造出中国第一个最大的、实力最强的E-Hospital(网上医院)系统,通过超越时空的互联网技术,行游于国内无尽的市场空间,并服务于网络能够延伸到的每一个角落。

赵达认为,整合两个不同领域的资源是未来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股。

――多大的市场蛋糕,多好的项目创意!可是,为什么创业项目还是没能做起来呢?

一定意义上讲,“名医网”确实在求医者与医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可以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发现、找到最适合的医生,让那些拥有一技之长的医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更加合理地利用国内一流的医学资源。国内名医可以注册成为“名医网”会员医生,由“名医网”系统源源不断地发来患者要求会诊、看病的病例资料,并预约好网上见面时间;“名医网”患者会员拥有更加主动的就医权利,这不仅是需求关系,这里面也包含有更高的人文关怀,其中包括平等、选择、知情权等内容。

在“名医网”的信息系统支持下,患者会员可以预先知道给他医治的医生个人资料、学术背景、专业特长,以及是否是他这个疾病的最佳合适治疗专家等。同时,医生也可以事先知道将要就诊的病员情况,双方都可以有时间来准备,使得见面时更加充分、有效地沟通、确诊。

好东西,人人都看得见。

“名医网”一经建立推出,立即得到一些商的青睐。30万元的权,顷刻间被一家公司摘走。几个月之内,在全国各地医院卖出10多个远程会诊终端设备。赵达初尝胜利的果实,热情地期待着汹涌的患者到来。在商场有这样不成文的规则,掘得第一桶金不难,难的是可持续地获得第二桶、第三桶……可惜,赵达没能走出这个宿命。30万元人民币的真金白银到手之后,长时间内,患者不见一个。在一个以量取胜的市场,没有持续的众多的客户,是一件及其可怕的事情。赵达心里开始犯起了嘀咕:近百万资金投入进去,只有30万的回报,而这很可能是惟一的回报,市场还没有打开,之后的路怎么走?

一年半过去了。

同为医生出身的其他两个合伙人撑不住了,赵达该想出路了。偶然的机会,赵达结识了一位经历与自己相似的朋友,这位朋友帮赵达从南方一家公司老板那里筹来100万元,赵达给这位朋友一个CEO的名分。先前和赵达一起创业的两位合伙人就此退股分道扬镳。

有了资金,加了新人。赵达再次发飙。

押宝“医U”卡

在平台没有被广泛认知的情况下,赵达冥思苦想出了一个似乎可以打开市场的产品“医U”。就像现在每个人都有银行储蓄卡一样,赵达设想今后每人的钱包里,都会多一张个人健康档案的“医U”卡。

“医U”携带非常方便,它不仅是个人健康档案,还可以作为一般的存储设备使用。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帮助的人可以通过“医U”中存储的健康信息及时了解个人的情况,以便快速、有效的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护理。当您因病发或交通意外摔倒在路边时,如果您的“医U”中填写有“急救信息”中的内容,帮助您的好心人将能迅速通知您的家人或私人医生。当您被送到医院后,医生将能快速了解您曾有的病况,避免重复检查,尤其急救时,每一分钟都很珍贵。

“医U”的账号和“名医网”的注册会员账号相同,每次在“医U”上填写好自己的体检记录、化验信息等健康档案后,可以选择“名医网”上的同步数据功能,将个人健康数据保存到“名医网”上。反之,也可以把“名医网”上的个人健康档案下载到“医U”上,从而做到了“名医网”和“医U”的最大粘合度。在推广“医U”的同时,也带活了“名医网”。

不得不承认,赵达是个相当有胆量的人。

“医U”的想法很快付诸了实践,甚至把新筹资来的100万元都投入进去。找国内一流的科研人员设计“医U”软件系统,找一流设计室设计产品外形和包装,找一流的厂家投入生产……漂亮小巧的“医U”出来了,连装“医U”用的皮夹都是真皮制作,投入可谓下了血本。

产品出来了,怎么卖啊?赵达傻了。

几经试验,被赵达认为是救命稻草的“医U”再次折戟。整整一年,没有卖出几套。

是市场需求出了问题,还是产品本身出了问题?抑或营销策略的问题?

为何一直没有找到“盈利点”

市场的发展有两种驱动力,一种是市场驱动,先有市场需求,再有产品跟进;另一种是技术驱动,先有产品,然后才是市场的培育和跟进。现实中,更多的是两种驱动力的结合。

非常清楚的是,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产品的市场需求都不是等来的。如果要等到市场需求充分了,再去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这些新鲜事物将永远没有市场。

世界上第一部电话诞生时,会有充足的市场需求吗?世界第一家电话公司――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在运营初期是亏损的。

同样,世界第一家移动电话运营商在运营初期也是亏损的。他们最初的亏损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最终得到巨额的回报。

看上去,“名医网”远程会诊的未来市场前景是令人艳羡的。然而,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看的不只是大盘,任何一个细节考虑不周,都会导致全盘皆输。

“名医网”出现在这样时代:大众市场正逐步消失,分众市场渐渐凸显。只有把握分众市场消费者的心理和特点,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芳心。根据市场的“二八理论”,20%的高端网民,为网络营销提供了80%的利润支持。因此利用有限的资源,把握20%的高端网民消费者,是最明智的选择。

显然,赵达是不够明智的。按照他的初衷,偏远地区的患者是“名医网”远程医疗的目标客户,此举明显违背了互联网市场营销的“二八理论”,放弃高端网民也就意味着放弃了80%的利润来源,更何况偏远地区的患者甚至根本都不是网民,此其一;同时,就算患者到了有远程医疗设备的医院,又能有哪个医生愿意放弃自己看病赚钱的机会,推荐患者用远程会诊呢?每次远程会诊,当地医院只有100元的利润,分到医生手上,可谓寥寥无几,所以,热情不足,此其二。

低端人群不行,那我们分析一下高端人群。全国各地能上网、有钱的高端人群也不少,但是真正的有钱人会用远程会诊吗?即使是在当地医院得不到救治的病情,他也有足够的实力、通过充足的人脉关系直接来北京等大城市就诊。所以,这部分人群也消失在远程会诊之外。

如此看来,“名医网”的远程会诊是“骆驼打滚,两头不着地”了。遗憾的是,赵达明白这个道理,却用了一年半,外加近百万的投入。

再来分析一下“医U”。

“医U”无论是未来的市场需求,还是产品技术都没有任何问题。在美国,每人都有个人健康档案,这确实是一个趋势,赵达看到了。至于产品的技术含量,也可以说足够作为一个健康档案的用途了。那么,无疑是营销出了问题。

“医U”卖给谁,或者说先卖给谁,赵达并没有考虑清楚。

最高明的战略,是一种选择,选择的不是产品,也不是业务,而是客户价值。只有选择了客户群,才能够根据客户群的需求,定制公司的发展方向。任何基于产品和技术的选择,都是盲目的选择,都是机会型的选择。

有朋友对他说:“‘医U’是该卫生部干的事。”赵达点头承认这件事情干得有点大。大的问题有,小的问题也有――至于谁来把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健康信息输入到“医U”中,这个问题够小了吧,赵达仍然无从回答。

业界经常流行一句话:“新品稍不留神就可能成为先烈”。“名医网”现在看来依然没有找到盈利方向,而“医U”也没有打开

局面。

CEO怎么了

拿破仑曾经说过:“1只狮子带领100只绵羊可以打败由1只绵羊带领的100只狮子。”“名医网”和“医U”至今在市场上都没有多大起色,这只说明,身为董事长兼CEO的赵达,不是一个合格的CEO。

说赵达不是一个好CEO,有几个细节可以说明。

CEO对企业的核心贡献在于,为企业找到一个战略目的地,执行一项使企业持续发展的使命。通过对未来市场穿透力的理解,规划未来3到5年企业应该在哪些业务上有所作为,并懂得整合公司内外资源成功找到实现目标的路径。赵达作为董事长,对企业的远景有着美好的战略目标,然而,作为CEO,他没有能够找到路径执行这一战略,屡屡遭遇困境而一筹莫展。

在建立“名医网”之初,赵达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团队配置,而三个合伙人都是医生出身。当“名医网”没有会员的时候,一个人泡在游泳池,却没有想到运用专业咨询或营销机构的智力资源。当有100万资金注入后,赵达虽然把CEO的职位让出,但实际仍扮演着CEO的角色,并没有由此整合团队架构。在和记者交谈过程中,赵达频频试图操纵鼠标,给记者讲述自己的产品有多好多好,心思并没有在讨论企业业务盈利的层面。当“医U”出来以后,赵达居然没有想清楚目标客户在哪里?对产品本身始终过于专注。

“在他的创业公司里,做CTO(首席技术官),赵达是合适的,而做CEO(首席执行官)他不成,他也做不了CMO(首席市场官)或者COO(首席运营官)”,一位熟识赵达的人评价说。

如何找到“第一个突破口”

对企业家而言,过去的经验――无论来自成功还是失败――往往难以支撑未来的发展,这其中有外部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企业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内在要求,更有人员观念、认识及习惯方面的原因。

一个企业的突围,转型是形、蜕变是核、超越是魂。对“名医网”、“医U”和赵达来说,无论是转型、蜕变还是超越,必然要经历无数次的自我否定、自我突破,从而寻求持续发展的突围。

鹰可以重生,赵达也盼望自己能像鹰一样,有重生的一天。摆在赵达面前的路很多:

――重新定位目标患者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远程医疗的重新设计和推广,实现最初所希望的医患资源共享。

――继续推广“医U”产品和“贝贝医U”产品,请专业营销机构对产品进行细分化市场定位,设计出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的不同产品,然后,有的放矢地推广。包括通过搞大型活动宣传“医U”的价值和意义,有针对性地赠送、义卖等,从而慢慢转变消费者观念。

第5篇

繁荣背后树立产业信心

金融风暴波及全球经济成为十月的最突出的话题,面对金融风暴,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子产业客人把期待的目光投给了中国大陆,投向了中国大陆最大的规模产业一电子制造业。

受前段时间汇率的波动,中国电子出口制造业面临很大问题,其实,影响中国电子制造业最主要的因素不是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而是海外需求的增减。包括主办方香港贸发局在展览之前都非常担心金融风暴的蔓延和加剧是否会影响海外买家的光临,进而影响展览的质量和成交量。最终,事实打消了所有人的疑虑,作为主要展示内地、香港和台湾的电子产品的国际贸易平台,不仅本次展览的参展商数量创纪录达到了3162家,展台数量超过4500个,前来参展的买家人数特别是海外买家人数均为历届最高。鉴于香港电子展在三地电子产业出口殊的贸易地位以及买家基本都带着采购需求而来,海外买家人数的增加可以直接证明至少在金融风暴持续影响下,世界市场对中国电子产品的需求不降反升,这个事实不仅给了众多参展企业对未来的信心,更向世界证明了,即使面对金融风暴的威胁,中国电子产业依然有旺盛的国际订单需求,中国的电子产业链还将继续保持繁荣,这不仅对电子制造企业是个好消息,对于志在中国市场的元器件企业来说也是个机遇。

在与欧洲和南美的买家与媒体同行沟通中,笔者试图寻找香港电子展买家参展上升的原因。一位来自巴西的买家坦言,即使面对金融风暴新兴市场还是有旺盛的电子产品需求,中国电子产品价廉物美,更适合商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位来自意大利的记者也认为,金融风暴肯定会影响电子产品的销售,不过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因此金融风暴可能让欧洲相对成熟的电子市场的消费者期望产品价格走低,而价格走低无疑对中国电子产品更为有利。因此,虽然金融风暴对全球各个产业都有相当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电子产品在人们生活中的特殊需求,加上大量消费者旅游和外出机会的减少,因此电子产品的需求仍将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只不过物美价廉的产品会更受青睐。在这样的市场需求变化之下,对中国电子制造业来说,金融风暴不仅是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如果企业能有效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战略调整,依然可以抓住机会壮大自己,成为金融风暴中的胜利者。

展览之中找技术发展趋势

虽然香港电子展主打贸易牌,但市场决定技术发展趋势,参展产品体现了最新的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的融合。在本次香港电子展上,最引人瞩目的技术属于MID、汽车电子、显示技术和医疗电子。

为了更好地配合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本次香港电子展特别开设了汽车电子与GPS展厅,参展商基本上来自于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虽然这里囊括了包括车用娱乐系统、电子导航和安全驾驶等所有热门产品,展品的性能与价格者阱目当有诱惑力,但一方面前来的买家主要是以采购消费电子产品为主,车用电子需要汽车厂商或者改装厂商的支持,另―方面,随着金融风暴的影响,汽车销量预期相当不乐观,因此可能除了在中国内地市场之外,汽车电子将会谓到一个增长的停滞期,因此本次香港电子展上汽车电子的情况并不乐观。

与汽车电子的冷遇不同,各种显示技术则是既出彩又卖座,特别是随着LED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其在北京奥运的成功应用,大到超大屏幕的LED显示屏,小到LED照明设备,都是买家竞相关注的焦点。DLP大屏幕显示、户外LED屏幕墙和低功耗、高亮度的LED照明几种最热门的显示技术始终吸引买家的目光。当然,传统的液晶和等离子技术也不甘落后,海尔旗下的OTC品牌就搭设了全展览最大的展台展示其LCD和等离子电视产品,TCL则是尽情展现了蓝光技术带来的高清视频享受。与大屏幕产品的恢宏气势对比,小屏幕显示则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特别是应用在便携和手机产品的小显示模块几乎随处可见。数码相框展品虽然比起去年有所减少,但款式和技术都有明显突破,据了解,由于数码相框产品市场发展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的需求增长不明显,因此许多厂商对该技术持有观望态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市场在产品消费能力上也已经成为电子产品的风向标。当然,显示产品中也不乏新技术的出现,Liquavista公司推出的新显示技术就非常有代表性,创新的技术不仅比液晶技术拥有更快的响应时间,而且视角范围更大、亮度更高、色彩更绚丽,亦可以称为彩色电子纸技术,确保用户在室内外均可清晰的观看,并能以极低功耗播放视频。这种技术可能为未来的电子显示带来新的应用空间。

医疗电子产品的情况则是逆势而上,随着金融风暴的影响,能够自己在家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或者进行简单的医疗已经成为节约医疗开支的重要手段,因此各种医疗监测设备和医疗简易治疗设备将会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相比去年,医疗电子厂商的参展力度和数量明显增加。随着医疗电子技术的逐渐成熟和价格的下降,以及人们对个人医疗设备的需求提升,估计未来医疗电子市场的应用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医疗电子也成为受金融风暴推动的电子产业应用之一。

其实,这次香港电子展最大的亮点还是包括超薄PC、MID和手机在内的掌上产品,即使是金融风暴的影响,PC产业依然被认为是会获得稳定增长的行业,其中便携设备是主要的推动力。便携处理联网设备与手机、Laptop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Intel推出Atom处理器并提出MID概念,台湾PC厂商率先将UMPC成为现实,这次香港电子展上能发现很多UMPC和MID的产品与10寸的超轻PC争奇斗艳。从重量上看,7寸MID在500~700克之间,而7寸的UMPC则保持在600~800克之间,10寸的超轻PC则普遍在1kg左右,而处理能力上,采用VIA处理器为主的MID和UMPC虽然功耗上比Intel Atom的10寸超轻PC要低很多,但处理能力上还有不小的差距。不过,对于7寸左右的设备来说,目前VIA处理器还是最成熟的方案,其功耗和性能的平衡比较适合现阶段的其他配套器件的需求,同时基本满足大多数便携应用。据厂商介绍,目前的便携移动设备主要的技术需求集中在继续提升处理能力的同时降低功耗,以争取实现电池的持续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这对处理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过,也有厂商对MID市场并不看好,因为超轻PC已经足够便携,而手机又很难被MID取代,因此未来超轻PC与MID之间的战争将更为激烈,更高的处理性能和更低的便携功耗将是消费者决定其胜负的关键。

第6篇

中国的医疗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信息化改革的。2011年,随着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普及。2012年至2013年大型互联网厂商对移动互联的催化,引发移动技术继续发展,移动医疗应用开始大规模出现,资本热捧移动医疗项目,市场仍属小范围市场。由于政策、技术等种种壁垒及发展时间尚短等原因,我国的移动医疗仍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在短期内快速规模化。但从市场前景来看,2014年、2015年由于前期资本的介入,部分企业开始有余力仔细设计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框架,这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发展范式。此阶段属于产业盘整阶段,主流厂商集团形成,如前期被投的5U、春雨、好大夫等移动医疗机构开始逐渐累积用户。预计2021年,市场将得到高速发展,整个产业趋向成熟。

移动医疗需求前景可观

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基于市场需求,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增长最迅猛的移动用户群,其消费模式多样化,为移动医疗发展提供了众多可选择的细分市场。中国正在进行医疗政策改革,政府作为移动医疗的付费方,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质量和效率上进行大规模投入,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移动医疗服务市场前景可观。

另一方面,中国已于2010年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即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14%,预计2035年后,中国将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一起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20%。医疗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会激增。中国社会一直面临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和短缺的问题,医疗需求增长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冲突,也为移动医疗深度发展创造了空间。

从美国移动医疗发展经验看,移动医疗的患者方需求包括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医生方需求则包括医院内部沟通、患者沟通。双方面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包括:实体医疗资源长期匮乏,医疗支付面临压力和医改,互联网内生的渗透力量及电子、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行业本身复杂的特性,缺乏成熟的商务模式及对传统就诊医疗模式的偏好等。

商业模式探索

移动互联行业的发展需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共同成熟。适宜的技术研发推动了移动医疗发展,但并非主导因素。医疗行业的进入壁垒很厚,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严重,其中产业链条专业壁垒和传统医疗观念的强大粘性、法律法规是最重要的行政监管因素。

中国医药产业链从上游的原料药、中药材到终端的零售店医疗机构,相应政府部门都会进行相应管制。从药品价格管理、药品招投标政策、医疗保障制度到药品审批也存在相应限制。这些限制,使得中国的医药行业永远充斥着政府与市场、市场与市场间的博弈。

移动医疗行业的利益链条主要受三方面影响:付费方政府,产品决策者医院、医生,产品供应方药品、器械生产商。产品决策者、产品供应方都要受政府管制,产品供应方的产品还要触及医生。以医生患者等用户为核心,提供数据及信息服务。

中国人口基数大,患者存在看病难,费用高,看病不透明等实际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受访用户都表示可以接受移动医疗,特别是当移动医疗可以节约他们的看病时间,提高看病效率等实际问题时。截至2014年1月,中国的移动互联用户目前已经达到8.38亿人,占全球人口数的28%。这样的用户土壤,成为移动医疗发展的巨大潜能,为移动医疗的细分用户群分类提供了基础。同时中国移动医疗市场的成长也会成为未来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

中国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

使用者付费:如好大夫和春雨医生采用了向用户收费的模式

转移支付:即付费者与使用者是两个群体。在产业链条上通常具有感情相关性或利益相关性。如杏树林就由向医生收费转而探索向药企收费之路。很多患者社区的收费模式也转向医药研产业链上的机构和厂商转移。

第7篇

一、健康保险的特征

健康保险是使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发生的费用或损失获得补偿的一种人身保险。根据给付条件的不同,健康保险可以分为: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1]有如下特征:方式上具有补偿性,商业健康保险在费率的计算依据和责任准备金提取都与财产保险相类似,并且保险的最终赔偿额与被保险人的实际经济损失相关;风险上具有复杂性,由于商业健康保险是以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在该市场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比较突出,由于承保风险的决定因素不易掌握导致其不确定性很大,所以对于风险的评估与控制都要较其他险种要复杂,需要相关医学专家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合同上具有条款特殊性,包括:体检条款、观察期条款、等待期条款、免赔额条款、比例赔偿条款、限额赔偿条款等;保险期限特殊,在我国商业健康保险除少数特殊疾病保险外,一般为短期险种(多为1年);精算技术复杂,不仅要考虑患病率,发病率,残疾发生率,费用率,利率等影响因素,而且与被保险人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家族病史,当地环境,及医疗技术水平等息息相关,还要考虑死亡率、费用率和利息率,并需要有专业的医药学人才进行协助;商业健康保险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更为突出,投保人由于购买了健康保险会倾向于做更多无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导致过度的医疗费用支出的增加,浪费医疗资源。此外,保户带病投保,伪造医疗费用收据、小病大医以及一人投保全家受益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我国健康保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营风险较大,有待加强监管

在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频频发生,带病投保、过度消费、诱导需求等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多数商业保险公司都将医疗保险作为寿险的从属进行定位,使医疗保险成为寿险发展的辅助工具,忽视医疗保险自身的风险特点和管理规律,保险公司对商业医疗保险的风险控制能力薄弱,导致医疗保险的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保险公司的利润微乎其微,经营效益不容乐观。加上在核保理赔方面,一些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专门的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制度,缺乏医疗保险核保理赔资格认证体系,这无疑加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同时,医疗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缺乏有效监督,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相互独立,无法对医疗费用的发生进行实时监控,两者之间难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不适当的医疗行为时有发生。从2003年至2011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速只有在2006年与2010年落后于人均收入增速,其余年份均接近甚至超过人均收入增速,由此可以看出医疗机构夸大医疗供给、诱导过度需求的现象在我国医疗领域普遍存在。

(二)保险公司专业化经营程度低,专业人才缺乏

商业医疗保险的专业化经营是指保险公司在经营医疗保险时,将其视作独立险种,在产品开发、销售、理赔、服务等方面都拥有一套独立的运作体系和专业人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主要经营者都是人寿保险公司,其一般都是直接用经营寿险的理念和方式来经营健康保险,甚至把对商业医疗保险与寿险的产品设计、核保理赔、风险控制等操作混合管理,相关数据也按照寿险业务的标准进行记录和管理,并没有根据商业医疗保险自身具有的特点实现专业化运作。如果只是把商业医疗保险作为寿险的附属,依靠寿险的经营模式来对其进行经营管理,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缺乏专业化经营理念,商业保险公司是无法挖掘出广大的市场潜力的。另外,商业医疗保险领域并没有建立全行业的数据信息系统、行业信息系统、数据积累等,疾病发生率、医疗费用支出率、平均余命等统计资料积累不足,大量被保险人的资料、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行为记录等有用信息都散失在纸质档案中,无法进行数据的挖掘和使用。此外,目前我国商业保险公司无论是展业人员,还是核保、理赔人员在医疗知识、条款界定、费率厘定等方面都不甚专业,专业人才匮乏是限制商业医疗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专业化经营使得保险公司产品供给不足,服务水平不高,成本管控艰难。

(三)市场需求难以满足,保险产品创新不足

现阶段,我国规定寿险公司、专业健康险公司和财险公司在取得许可后均可经营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商业医疗保险市场经营主体众多,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商业保险公司出于抢占市场份额的目的不断推出商业医疗保险产品,但是,层出不穷的保险产品在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商业医疗保险多以附加险的形式存在,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保户必须支付更高的保险费购买主险才能获得附加险保障,直接限制了医疗保险保障功能的发挥。二是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存在保险责任相近的问题,缺少产品差异性,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创新动力不足且医疗保险产品复制成本过低,保险产品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保险合同条款中,保险公司之间易互相抄袭的,使得各保险公司产品趋同。三是保险公司更多的是出于自身考虑而设计相应的医疗保险产品,对新型产品的研发滞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目前人们对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社会医疗保险未覆盖人群的住院及门诊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规定范围之外的疾病治疗及用药的医疗保险、高医治费用的医疗保险等,然而由于重大疾病险具有回报率高、便于管理的特点,大多数商业医疗保险公司都将产品的开发重点集中在重大疾病险上,难以满足人们的有效需求。例如,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逐步加剧,社会上对老年护理保险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而目前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对该险种的开发十分有限,多是作为附加险经营,缺乏专业的服务。

(四)赔付率居高不下

我国健康险赔付情况始终不容乐观,使得很多保险公司望而却步。而对于那些已经涉足健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来说健康保险产品无疑已成为“鸡肋”,这制约了健康保险产品的创新和开发的积极性,从而限制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2005~2013年我国保险业的总赔付率在整体上趋于稳定,其中人身险业务的赔付率基本与保险业总体趋势保持一致,但远低于保险业总体赔付率水平。2007年至今人身险业务赔付率呈下降趋势,可见其盈利能力在逐步加强。然而健康险业务作为人身险业务的一种,其赔付率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甚至高于整个保险行业的赔付率水平。商业健康保险居高不下的赔付率大大降低了其盈利水平,导致保险公司积极性不高,产品供给水平较低,从而制约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可见,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亟须尽快完善健康险精算技术以制定合理的保险费率,实现健康保险人的合理盈利。同时,政府应适时给予经营健康保险产品的保险人财政税收支持以增加保险公司经营商业健康保险的积极性。

三、提高我国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水平的措施

(一)政策支持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对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带动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保障社会稳定运行、提升社会安全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坚持完善监管、防范风险,使现代保险服务业成为健全金融体系的支柱力量、改善民生保障的有力支撑、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使保险成为政府、企业、居民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基本手段,成为提高保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渠道,成为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工具。[2]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市场体系完备、产品形态丰富、经营诚信规范的现代健康保险服务业。[3]

(二)创新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机构的合作模式

(1)定点医疗模式。保险公司通过定点方式与医疗服务机构进行合作,即规定商业健康保险的参保人在罹患疾病、遭受意外伤害、例行体检时到指定的医疗服务机构就诊,这是最初级的合作模式。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已率先于2005年5月22日与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煤炭总医院和北京健宫医院共五家综合性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按协议规定保户在以上五家医院就医可以报销更高比例的保险金。顾客在获得高保障的同时更可以享受这5家高水平医院专业而系统的医疗服务,减少就医奔波排队的问题。这一战略性合作协议的签订,是我国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机构合作的初步探索,同时这种新型的医保合作方式正式开启了我国专业化医疗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

(2)在指定医疗服务机构设立保险公司派出机构的“一人一院”模式。由定点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办公室,保险公司派专人入驻,监督保户在门诊和住院治疗期间的各项费用支出,核实被保险人身份、跟踪病例以及疾病诊疗的情况。同时约束医疗服务机构和被保险人的行为,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引发的问题,规范理赔。同时,还可以扩大商业健康保险的影响范围,树立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障形象。保险公司可以在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设立商业健康保险被保险人绿色通道。一方面,为顾客提供预约就诊服务,减少被保险人就诊排队等待的时间;另一方面,对于符合理赔条件的客户,不需要其自行垫付再去保险公司报销,保险人通过在医院设立的派出机构直接与医院进行结算,充分简化理赔程序,方便投保人同时减轻患者家庭自行垫付的经济负担。

(3)“签约医生”模式。保险公司在定点医院中选择医生签订合同,规定医生的权利和义务,以规范医生的行为。在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下,医生是医疗服务费用的直接决定者,保险公司通过签订合约医生,将医疗服务费用与医生收入挂钩,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同时通过奖金等激励机制促进医生以更好的服务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通过“签约医生”模式,把单纯的与医疗服务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到与医疗服务过程的参与者医生合作。首先,改善现阶段“以药养医”、“科室奖金”的制度,将医生收入与用药和诊疗收入分离,防止医生“开大处方”、“开人情方”以及建议患者做昂贵没有必要的检查等现象发生。第二,加大力度对医生执业资格进行审查,将“医德”纳入审查范围,可以由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和患者的三方投票作为参考。第三,采取经济激励机制,对签约医生,保险公司可以在盈余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奖励。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全科医生”,“第二医生”理念,即先由全科医生给予治疗建议,再进行专科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设立第二医生监督机制,核保时可以根据第二医生对治疗、用药的必要性和准确性进行分析,给核保把关。此外还可以聘请资深医疗专家随机抽查医疗服务机构,以协助实现保险公司核保、理赔的公平性和专业性。

(4)直接投资医疗服务机构。保险公司通过直接投资筹建或出资入股的形式将矛盾对立方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机构转化为具有共同利益的整体,有效化解医保矛盾。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既可以直接投资筹建医疗服务机构,自主招聘医生、护士等医疗服务提供者,自主经营;也可以资金或者设备入股的方式成为医疗服务机构的经营者;还可以直接购买符合条件的医疗服务机构进行改组。

(三)完善商业健康保险的监管

第一,经营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险公司资格审批严格。第二,规范健康险从业人员资格考核。第三,保险业和医疗卫生业实行行业联合监管。第四,加强对投保人个人信息的保密监管。第五,加强对保险条款的监管。第六,加强对健康险精算的监管。一是制定谨慎的准备金标准,以保障偿付能力的充足性。二是设计符合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现状的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定期考察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三是对于审查结果不理想的保险公司,限期整治,给予罚款处罚或者暂停其健康保险产品销售,指导其办理健康保险再保险业务。四是合理厘定商业健康保险不同产品的费率。

(四)提高经营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险人内部管理水平

第一,建立专业化的精算体系,重视积累精算基础数据。第二,建立专业化的核保、核赔体系。第三,建设专业化的营销体制。第四,重视商业健康保险的售后服务。

(五)开发商业健康保险新产品

经营健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首先要做好行业市场分析,找准自身定位,针对不同消费类型的健康保险客户开发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

第8篇

2012年9月,美敦力宣布以8.16亿美元收购康辉;今年1月,史赛克以59亿港币收购创生控股;仅仅两个月后,又有消息援引外媒报道称,波士顿科学、雅培等外资医疗企业对上海医疗器械商微创医疗抛出要约收购的橄榄枝。

早在去年11月,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字宣布,截至2012年10月,医疗器械领域并购案例共计9起,较上一年同期增长200%,披露金额达83.7亿人民币,反映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潜力。有数据指出,在全球医药总市场中,医疗器械市场份额约占42%,而该比率在中国仅为14%,尚有较大提升空间。而这也正是众多外资企业看好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进一步加速在华投资布局的原因之一。

“在美敦力2012财年的销售总额中,来自中国、印度、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的销售收入占到10%。”在谈到新兴市场的崛起时,美敦力公司首席执行官奥马尔・伊什莱克(OmarIshrak)特别指出,凭借人口众多这一重要因素,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市场。他表示,尽管与其他多元化企业相比,美敦力属单一型医疗器械企业,但他对美敦力在华发展持乐观态度,保持20%甚至更高的持续年增长率是美敦力现阶段目标。

另一方面,得益于三年新医改的政策推动和资金投入,原本在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占据大半江山的外资企业又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基层医疗市场:GE、飞利浦等大型医疗企业纷纷推出基层医疗战略;柯惠、卡尔史托斯等跨国企业通过在华设立研发中心,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本土作为;锐珂更是早在2007年就通过普及型中低端产品开拓基层医疗市场。

但在伊什莱克看来,跨国企业进入新兴市场,不仅要开发低价产品,最重要也是最迫切地是,要为已有支付能力的用户提供现有产品及疗法。“光是达到这一目标,就可以实现50亿美金的市场潜力。”他接着表示,美敦力测算结果表明,在新兴市场的使用患者群中,约有20%用户能负担起该公司现有的产品和疗法,其中获得治疗的用户仅占8%,而更多的用户虽有足够财力,却因种种原因尚未获得治疗。因此相对于针对新兴市场的新品开发,他更重视挖掘这部分用户的市场潜力。

“通过加强医生培训、在患者中提高疗法认知度等方式扩展产品的可及性,我们就能将该部分市场需求转化为收入。”他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