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3 16:44: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据了解,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传播优秀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由文化产业研究咨询与投融资服务机构――新元文智集团发起的“中国文化产业最佳商业模式高峰论坛”,每年举办一届,以此来深入探讨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方向与方法,研讨科技如何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装备制造是文化科技融合切入点
在主题演讲中,改革办副主任、中央文字办副主任高书生表示,文化与科技融合需要一个切入点,而文化装备制造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他说:“当前很多人都在呼吁文化与科技融合,但是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如果没有切入点,融合就是空话。以目前的情况看,文化科技如果要融合,文化装备融合是最佳的切入点。”他谈到,文化装备制造业包括印刷设备、广电设备、演艺设备等,而且这个行业在我国是有基础的。
高书生在论坛上对什么是文化产业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他同时表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最缺少的是投资需求,研究文化投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多方面着手建立投融资体系
北京市文资办主任周茂非在主题演讲中表示,文资办正建立文化投融资体系,来解决文化创意企业投融资难的问题。周茂非指出,当前融资难是文化企业最大瓶颈,文化企业目前的特点是轻资产,这对文化企业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文资办在100亿专项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建立全方位的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一方面出资成立100亿文化创意产业基金,为好的企业提供资金,另方面还成立了两家文化创意贷款小额公司,覆盖全市、面相全市文化企业提供服务。第三是今年文资办从专项资金中拿出5000万,作为担保基金,为文化创意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最后,还与银行合作,建立统贷投资平台,与银行选定若干文化企业,提供快速审批和优惠利率。
文化经济是21世纪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在主题演讲中提出:文化经济是21世纪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他说,现在有一个很热的词叫文化经济,到底什么叫文化经济?就当前经济发展来说会带来那些影响?我个人理解,文化经济是21世纪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它的出现有两个背景,一个背景是地球资源瓶颈,我们现在进入了这个时代,也就是地球出问题了,地球一会变冷,一会变暖,加上这多年矿石资源的开发利用,给地球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这个资源瓶颈,已经约束了我们人类进一步的发展。第二个背景是,在与此相应的不管是中国也好世界也好,大家呼唤生态文明,因为没有生态,没有美丽的中国,人类生存不下了。
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人的创意智慧并借助于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进而生成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一种满足消费者精神乃至情感需要的体验经济。包括了文艺演出、出版和版权贸易、音乐广播、电视电影、动漫研发制作、广告会展、古玩和艺术品交易、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和文化体育休闲等类别。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及中产阶级的崛起,传统制造业和工艺设计带来的物质消费感受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人们对精神消费的需求正在不断扩大,并推动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
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而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更已超过7,000美元,消费结构的升级正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增长。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992.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10.6%,且逐年提高。就全国市场而言,据赛迪顾问统计,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模已达近1,600亿元,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2,100亿元。
然而,和在物质消费领域中小到大米、鸡蛋,大到房屋、汽车都已经获得投资人的高度认可的现实相比,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大部分领域却并未得到资本的青睐。这也说明,在庞大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的背后可能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性与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是非常具有精神特质的行业,和其他行业相比,其价值更难以评估。同时,这种精神特质也导致了需求的不确定性,从而使该产业存在更多的偶然性和更高的风险。此外,优秀的创意及内容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化创意产品具有高开发成本与低复制成本的特点,如果不能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失败。同时,人的因素或明星效应可能会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文化创意企业如果要做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总体市场规模很大,但较为分散,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有待产业整合。尚未成熟的市场体制及不规范的竞争导致创意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盈利状况并不乐观。而且,大多数文化创意企业尚不具备清晰、成熟的商业模式,管理团队更像是艺术家,而不是企业家,使得企业难以进行产业链式的拓展。再考虑到可能的政策风险,最后导致投资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趋于谨慎。这似乎让文化创意产业成了一个叫好不叫座、吸引眼球却不赚钱的行业。
以动漫产业为例,中国拥有超过3亿多14岁以下的人口,动漫产业市场容量高达1,000亿元,全国动漫企业达5,470多家。但在这些企业中,自主制作能力超过10部、10,000分钟动画节目的企业目前只有三辰卡通和宏梦卡通两家,大多数的企业只能靠外包及代工业务维持生存。
在中国,动漫作品一直处于生产成本与电视台购片价格“倒挂”的状态,动漫企业不可能靠内容销售实现稳定的盈利,因此,动漫产品必须与消费行业相结合。而大多数的动漫企业在设计、制作之初就忽略了后期的产品开发问题,导致内容、动漫形象很难得到消费品厂商及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很难与消费相结合。同时,动漫企业管理者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重视。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大部分动漫企业无法找到盈利模式,不能形成产业链式经营。此外,专业人才和创意的匮乏也制约了动漫产业品质的提升和发展。
为了扶持和鼓励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部于2007年底出台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积极整合文化资源三者结合起来,即在国有院团改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并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运用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整合形成跨地区、多业务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同时,各地方也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投资人垂青“内容+消费”型企业
虽然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尚未成熟,但在巨大市场潜力及良好发展前景的推动下,部分企业正在不断探索和构建适合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并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同时,部分文化创意企业也已经获得了投资人的认可。 从投资统计来看,如果按业务模式的性质分类,获得投资人垂青的企业既包括内容提供商,也包括渠道提供商,或者是二者相结合。从数量上分析,似乎内容提供商型的企业更能引起投资人的兴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为王”的特性。
关键词:文化跨界融合;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组织创新;产业互联体系;经济集约化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3029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转型的一个取向,产业融合是产业进化的必然趋向,并带动了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调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态势是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可见,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叠加动力,更好地促进经济升级提质增效。
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经济转型的一个新路径,表现在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经济集约发展等方面,从而促进了经济转型(见图1)。
图1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经济转型的新路径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创意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走向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增长模式,同时依托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带动经济整体增长,并注重经济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协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为创意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催发传统产业的升级,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产业形态,引导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文化创意推动城市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丰富城市发展内涵,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城市为载体的经济生态系统,使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再者,文化具有精神价值性和道德引导性,能够激发人们积极的精神动力和健康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现代治理体系,为经济增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其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将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生动力。
(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文化跨界融合,一是把无限性的文化创意资源植入到产业体系中,提升了可配置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二是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文化创意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能力;三是产业融合催生的竞争效应使得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合理配置,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二) 促进消费提升
文化创意产业更多的是为提供精神产品而发展的,这就使得消费从物质性产品需求升级到精神性产品享受,促进了消费层次的提升,拓展了市场消费的空间。文化创意产业更多的是遵循供给创造需求的经济逻辑,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创新创造的文化产品充满并扩容了精神消费的空间,使得文化市场成为一张无限发展的经济网。此外,文化创意深入渗透到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带动了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尤其是数字技术应用及产业融合的快速普及,正快速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文化消费的特性决定了消费者对于文化生产具有更强的导向性,消费者完全可能成为文化生产要素的一部分,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取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消融为一体,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创意性消费扩展了产品的多样化生产,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提升,使得文化创意在生产方和消费方都发挥了价值增值的作用。
(三)促进就业创业增长
产业融合丰富了产业形态,增加了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产品融合往往需要多种技能的综合,也能够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就业增长以及高技能的就业结构提升,必然会带来收入增加。
当前,我国鼓励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多的是为知识阶层的创新创业提供支持,他们的很多创业项目都是融合文化创意于新兴业态,随着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全域拓展,会诞生出更多的创意创新创业项目,打造出更为广阔的创客空间。
(四)推动经济一体化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普遍融合性将带动产业融合更广泛的发展。而产业融合会促进企业网络的发展,提高区域之间的联系水平,加强区域资源流动,提升经济效益,推动经济一体化发展。产业融合要求企业之间要建立更广泛更密切的联系,互通有无,共享共赢。企业可以通过契约链接、产权链接、关系链接、模块化链接、集聚链接、互联网链接等链接机制构建紧密合作的企业网络组织,探索新产品的生产、新市场的开发、新的商业模式的打造(洪振挺,2013)。产业融合带来了企业网络组织的发展,打破了区域之间的壁垒和障碍,这就拓展了资源的配置领域,使得企业资源在不用区域不同部门之间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催生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诞生一系列新兴的“文化创意+”业态,形成一个新型的产业生态系统,促进产业升级发展。
(一)适应产业链解构、重构,引领产业链融合增值
随着分工的细化、技术的进步和经济资源的全球化配置,传统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出现分离并发展为独立产业的趋势,同时进行的是产业链环节的进一步细化、新增和重新衔接,使得产业链的解构与重构并存成为一种产业演化的新常态。
产业链的解构即价值创造活动不断地外部化。在价值链的外部化过程中,很多产业环节将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出现了很多配套性的新业态;产业链的解构伴随着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促使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导致产业的边界模糊化,融合后的产业比原有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大的利润空间。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性,与其他的传统行业的关联性强,并且涉及产业链各环节,对产业链具有重要的增值意义,将文化创意融合于相关产业,能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能有效推动相关产业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上移,获取较高的行业价值分配。同时,文化创意产业还会极大刺激产业链的延伸,融合形成新的价值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 促进传统产业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
文化跨界融合的理念引领更多产业的创新发展,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方式,增加企业经营的文化内涵,促进产品与业务结构升级和更新换代。一方面,在产品研发上融入更多的文化要素,促使产品创新、产品种类增多,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使消费者获得更多更新的物质体验和多样化消费选择,提高产业附加值。另一方面,在服务提供上增加传统服务业的文化体验,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使消费者获得愉悦的精神体验,由此实现服务的价值提升,促使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利润产业的升级,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因此,促使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把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等向其他相关产业渗入,可以提升相关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并推动产业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创意生产,把文化创意植入到相关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可以适应和引领人们生活方式,创造持续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规模扩张和需求结构升级。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提升居民服务消费水平;二是通过“一意多用”提供个性商品,促进居民个性消费增长;三是通过品牌授权,促进居民高档消费增长(见图2)(任旺兵等,2013)。[1]
图2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消费升级的机制
(三)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
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2001)曾指出:“产业融合为企业提供了扩大规模,扩大视野范围,开发新产品、新服务等巨大商机,企业会演化出新的组织形式”。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不仅催生出新产品和新服务,还催生出新业态,比如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催生出文化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发展了创意农业,还有文化地产、互联网文化产业等,这些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且在不断地推进与传统产业的相互融合,引发传统产业的分化、解体和重组。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还可以孕育出新的经营模式。例如旅游业和农业的融合所孕育出来的观光农业,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模式,将蔬果采摘融入农家乐不仅为农民创收、扩展农业产业链以及改变农产品结构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带来了旅游业以及宾馆、交通、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发展的新契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把产业链与价值链匹配起来,为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案,将重新整合与划分产业结构,建构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新的盈利空间。
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还可以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以文化创意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比如北京定福庄的发展模式就是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拓展城镇化发展的创意空间,引领一种生态化的文化新生活,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态合一”的产业发展新体系。
文化创意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就是在制度创新、文创集聚、生态增效、多元协同、区域联动的条件下,以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动力,围绕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而构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见图3)。
文化创意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发展,一方面包含文化创意对新型城镇化的驱动作用。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存在影响作用。具体来说,城镇化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文化创意资源、科技、资金、人才这四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从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如图4所示,文化创意和新型城镇化之间通过内层要素圈和外层发展圈的动态耦合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
图3 文化创意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模式[2]
图4 文化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2]
三、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是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常态,在不断地技术更新、要素提升、市场创新和消费升级等动态产业环境下,产业处在一种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特别是随着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强,由文化创意产业引领的新一轮的产业融合发展将带动更多的传统产业进入转型升级通道;另一方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经济转型的方向是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这需要更多地依靠创意创新驱动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最具有创意色彩和创新意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和融合性,文化创意具有创意资源无限性、创意生产无污染、创意消费无极限等产业特征,文创产业融合将为经济发展带来一个新的高增长点,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一条新路径。这种融合发展将带来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进而构建经济发展的新范式。
(一)促进产业组织变动,形成新竞合关系
产业融合促进了产业组织关系的变化,同时改变了产业竞争格局。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融合,使得融合产业内的企业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中,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拓展,会有更多的新进入者参与到竞争中来,从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竞争。同时,发生融合的企业间开展的广泛合作,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竞争,产生一种新的竞合关系,这是一种企业建立在合作中的新型的竞争模式。
产业融合伴随着企业网络的出现,使得产业竞争表现为一种基于企业网络的竞争状态。企业网络强化了市场竞争,并使得竞争更加多样化,表现为企业网络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网络中的企业与外部企业的竞争、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以及企业网络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等多种竞争类型(洪振挺,2013)。
产业融合中的竞争与合作,催生更多种类的融合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模式。竞争效应促使产品价格下降和服务质量提升,增加产品差异性和服务多样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合作效应促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文化内涵,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推动产业组织创新,构建产业互联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改变了产业组织关系,新的产业组织关系要求新的产业组织模式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了产业组织的创新。产业融合促使企业和产业边界的变化,将形成新的产业组织结构,并逐渐演化出新的组织形式。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是一个交互创新的过程,创新产生的盈利激励不断扩散,使得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产业融合中来,并通过价值链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网络型组织。网络型组织是信息化动态环境中与产业融合相适应的一种组织形式。网络组织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经济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够使组织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环境变化(周振华,2013)。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并产生了基于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基础上的多种业态的融合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物联网使商品互联,网商平台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生产领域的创意设计来,文化创意的融合还是一种思维的互联;因此,建立在商品互联、人的互联和思维互联基础上的产业互联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常态组织形式,推动了产业组织的创新发展,传统的产业组织模式向网络型组织发展,产业互联体系得以构建并迅速发展,进而产业结构也相应地调整。
(三) 创新产业空间组织,促进产业融合性集聚化发展
从理论上说,产业的演进具有空间集聚发展的规律,从实践上看,产业集群发展表现为空间的集聚,在政策推动下,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和文化园区的规划发展都是要促使产业集聚发展。产业聚集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产业链的衔接,提高经济效益,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另一方面,产业集聚也会促使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协同经济和融合经济。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在现有的文化创意园区的集聚发展和工业园区的集群发展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的融合性集聚化发展,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创造产业发展新模式,使经济效应得到最大化发挥。
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推进经济集约化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其本身就是一种集约型产业,通过把文化创意融合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产业链环节或者延伸发展新的产业环节,可以促进创意设计、绿色生产、文化营销、高端发展,提高融合产业的附加值和集约化程度。
(一) 提供大众创业战场,发展创造型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大众业创提供了新战场,为知识经济融入提升传统产业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当前的大众创业,更多的是在新兴领域的创造活动,而巨大的市场空间是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市场融合领域里,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是大众创业的主要阵地。产业融合提供的广阔市场空间为大众创业提供了可能性,进而为创造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
(二)营造万众创新氛围,发展创新型经济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就是要营造一种创意创新氛围,让创意创新变成直接生产力,引领新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意创新型经济。鼓励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就是要推动创意设计在传统产业环节的创新创造作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建立新的生产体系和服务模式,引领新生需求,发展创新型经济。
(三)发掘文化创意资源,发展人文型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发展载体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使文化创意资源得到高价值的体现。随着融合发展的深植入和广覆盖,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资源将得到发掘和充分利用,真正使文化创意资源成为重要的产业要素,不断提高文化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推进人文型经济的发展。
(四)推进低碳环保生产,发展绿色经济
文化创意的低消耗、低污染特征,使得其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可以推进清洁生产、节能设计、环保消费等产业链的低碳化,促进经济的绿色化发展。此外,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环境的建设和文化生态的发展,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关键要素,有利于绿色经济的构建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旺兵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文化驱动新型城镇化研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
[3]陈柳钦产业融合效应分析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经济前沿,2007(5)
[4]洪振挺基于企业网络的市场结构分析[J].中国市场,2015(48)
关键词:众筹;文化创意产业;因素;思考
一、引言
众筹(crowdfunding),即大众筹资,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利用网络社区传播的特性,让中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争取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黄建青、辛乔利在其文章中详细的分析了众筹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我国的其实。孟韬、张黎明等在探讨了众筹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剖析了众筹的理论内涵基础上,总结了众筹三种商业模式,为我国众筹发展提出有效建议。王双双总结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未必能够得到真正的对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的认可因素,认为而众筹模式利用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信息传播特点,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由于目前我国对众筹研究相对较少,有针对性分析众筹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文献几乎是空白,本文就是围绕此背景,探讨了众筹模式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二、文化创意产业实施众筹模式的发展现状
众筹一词最早出现于2006年美国学者迈克尔.萨利为建立一个名为Fundavlog的融资平台,为项目发起人通过平台进行融资。2009年,以众筹作为商业模式的Kickstarter正式上线,此模式建立之初便成功为几个创意项目进行成功融资,随后这种新兴独特的商业模式获得业界广泛关注。随着众筹网站在国外风靡,2011年开始国内同类型的众筹网站逐渐出现,其中以点名时间和追梦网最早进行相关模式探索。近三年来,众筹模式网站发展迅猛,继点名时间和追梦网之后,众筹网、中国梦网、酷望望等纷纷上线。
从发展规模上看,2011年全球众筹融资为14.7亿美元,2012年全球众筹融资额度已经达到28亿美元。据美国福布斯网站估测13年,全球众筹平台融资总额超过60亿美元。据我国首份针对文化产业采用众筹模式融资报告显示,最近两年来,众筹融资项目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11年时,文化项目成功个数不足10个,到2013年时,文化项目成功个数将近150个。同时,文化产业项目资金筹集规模也呈现大幅度的上涨。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文化项目融资规模从2011年的6.2万元增长到2013年年末的1278.9万元,增长幅度惊人。
三、众筹模式影响我国文化创意发展的因素分析
笔者认为虽然众筹模式对我国文化发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很多,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促进因素,一类是制约因素。
1.众筹模式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
(1)互联网的长尾效应带来广泛的参与对象。互联网在我国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截止2013年6月份,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为5.91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以亿计,互联网渗透率超过了40%。同时由于互联网环境的优化、技术进步以及人们对互联网使用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人们对互联信任度逐步上升,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无疑给众筹平台带来基数庞大的参与对象。由于互联网这些特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项目提供者和资金提供者参与进来。
(2)网络社区建立的强链接信息传播渠道。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交换平台,具有信息传播低成本、范围广、方便便捷、交互性强等特点。相对于传统融资环境下,需要第三方中介机构来平衡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在众筹模式中,借款方与投资者借助互联网高效地建立信任机制,从而让融资成本更为低廉。对于资金需求方来说,现在大部分众筹平台借鉴了社交网络的影响,在项目初始筹资阶段,利用熟人网络,如亲戚、朋友及其他熟人等,迅速地进行信息推广和传播,从而获得第一批资金资助者。在熟人网络的带动下,通过社交网络和其他媒体的广泛传播,吸引其他公众投资者进一步对项目进行投资。随着越来越多的高质量项目被公众筛选出来,众筹平台通过社交网络、公众媒体等网络社区传播,将吸引更多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参与进来,从而建立一个良性循环。
(3)社会参与精神构成营销创新驱动。一般说来公众参与众筹动因可以分为社会动因和经济动因。Ordanini针对“众筹参与者的参与动因的实验研究”表明,“社会参与精神”(Social participation spirit)起到了重要作用,即大众愿意去帮助有资金困难的他人,并积极参加此类型的社会活动。公众通过参与众筹项目,虽然许多投资项目具有一定的投资回报,但是,通过投资获得的成就感,看到自己支持的项目成长壮大而获得的满足感,促成他们积极参与到众筹项目中来。另外,投资相同项目的投资人往往具有相类似的兴趣和品味,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满足了投资者的社交情感和归属感。
(4)众筹平台让投融资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一方面,据数据资料显示,我国民间资本借贷存量高达10万亿元。然而由于国家对于民间资本投资有诸多限制,由于缺乏投资渠道,这些资金更多用于非法集资或者投机炒作,照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扰乱社会秩序。另外一方面,我国直接融资体系尚不健全,在社会融资体系中间接融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对于我国众多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来说,由于项目处于初期,未来前景不明朗,加上缺乏足够信用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基于稳健性因素,很少会给这类资金需求者融资。众筹模式的出现较好了解决上述现象之间的矛盾。
2.众筹模式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我国法律对众筹模式创新的约束。在众筹几种商业模式中,主要集中于实物回报或者捐赠模式,在我国现行法律环境下,债权类众筹、股权类众筹还存在诸多的限制和法律红线。在我国法律规定中,众筹不支持以股权、债券、分红、利息形式作为回报项目,否则有非法集资之嫌,美微传媒在淘宝出售原始股的大胆尝试就被监管部门叫停就是一个例子。股权众筹平台不能在平台上公开宣传众筹项目,否则,有可能违反未经审批向公众公开发行股份的法律红线,如果达到一定的程度,则可能构成犯罪。此外,也不能踩向超过200个特定的人发行股份的法律红线。在我国现行法律环境中,众筹平台生存和创新空间都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
(2)众筹平台尚未形成良好商业模式。众筹好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点,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互联网创业者加入众筹行业,同时吸引投资人的目光。就目前来看,我国众筹平台主要盈利模式是通过项目筹款成功后,根据筹得金额按比例收取一定佣金作为主要收入支撑,其次还有广告收入。虽然众多众筹平台在不断创新其商业模式,但是由于诸多限制,未能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佣金模式仍将平台作为主要盈利模式,但其制约着众筹平台的发展。
(3)征信体系及诚信环境的缺失导致违约风险高。众筹融资通过陌生平台或者弱关系而开始的,筹资人的信任机制、分配机制、退出机制目前很难进行量化衡量,导致项目发起人利用虚假信息进行圈钱,领投人作为同谋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众筹平台游离于央行征信系统之外,再加之目前众筹缺乏明确的金融监管主体,很难被纳入央行征信系统。除了央行的征信体系,个人信息的查询,身份识别,相关的其他司法状态信息等存在难以获取。目前大多数众筹平台只能依靠有限的人力、用有限的手段采调查项目发起人的资信能力,自建征信数据库排查借款人的恶意违约风险。但是,这种风险防控模式方式成本高、效果差,无法有效规避违约风险。
(4)众筹项目存在知识产权保护匮乏让创意面临剽窃风险。鉴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措施匮乏,众筹平台无法保证创意不被他人剽窃,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只能自己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一般他们采取部分披露产品或创意细节、与网站签订一些保密协议的方式,防止项目招人剽窃。但这样的后果却使得投资人无法根据完整项目和产品创意信息做出价值评估,从而无法做出投资决策,如何既能保证发起人的创意不被投资者剽窃,又能使投资者充分了解创意信息做出投资决策,这是今后众筹平台需要思考的地方。
四、结语
众筹模式作为一种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社交网络而出现的新生事物,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其独有的特点为解决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打开了另一扇窗。我国如能有效利用众筹模式,不仅有助于拓宽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渠道,也将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健康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孟韬,张黎明等.管理现代化[J],2014,(2).
[2]邓柯.民族艺术研究[J],2013,(6).
一、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类型
文化产业新业态为文化产业新增长点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领地。不同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对不同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的类别进行探讨,能够为文化产业新增长点的开拓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新的思路。图1所示为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及创新模式结构图。
1.全新业态全新业态的产生一般通过需求创造和技术创新两种途径。随着居民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新的资源也随之被开发出来以满足少数群体的需求,这一少数群体慢慢积累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后,就预示着一种基于需求的新业态正在萌芽、成长。这种因需求细分而创造的业态从传统文化产业业态中逐步脱离,形成独立的全新业态。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背景下,企业会根据人们在新技术环境下产生的新需求特点,创造出新的内容产品,培育出一批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比如数字化技术下诞生的微信、微博等基于互联网服务平台的相关应用研发,开启了文化产品的微信支付、在线实景体验等新的消费体验模式,为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挖掘空间。
2.改造业态由于传统文化产业面临着来自新兴业态和其他产业的冲击,市场被逐步蚕食,市场份额也持续下滑,而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机遇进行改造升级是提高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突围发展的途径之一。文化产业的改造业态既包括充分运用新兴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改造,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元素与功能,丰富其文化表现形式,推动业态的不断创新,也包括从引入新载体和新商业模式的角度入手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提升改造,如日益丰富的数字化移动终端以及以淘宝、亚马逊等为载体的网络商业模式等都为当前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4]
3.融合业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融合是两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在内外部作用下的资源整合、活动延伸、产业链重组的过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这种异业间融合是文化产业新业态产生的方式之一。[5]在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产业竞争的综合因素作用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一方面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另一方面也是文化产业面临激烈竞争的现状而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生存之路的探索。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而衍生出的文化旅游业,既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产品内容,也扩展了文化产业的服务边界和品牌效应,两者的交叉融合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双赢之举。
二、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创新模式
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或内容等资源、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也对发展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文化产业新业态在对资本、内容、组织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的基础上形成了商业运作、资本运作、组织管理、表征呈现、内容创意五种创新模式。这五种创新模式既可以作为反观不同类型文化产业新业态得以形成的参照点,也对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常态化、持续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商业运作模式商业运作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融合来孕育新的文化业态。文化产业从横向或纵向延伸出相关的产业或产品,以衍生品或延伸业务的开发来实施下一轮的商业运作,不断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产业链条,使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走向成熟化。涉及交易、买卖等活动都是商业运作的一部分,在整个商业运作链条中,抽离或改变其中一个元素就有可能影响整个产业形态的发展。因此,创新商业运作方式是发展新业态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产业中出现的虚拟交易方式正是创新商业运作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文化产业交易是在固定场所消费有形或无形的精神文化,虚拟交易方式的出现不仅使随时随地的支付方式成为可能,也把消费体验由实地实景扩展到虚拟场景的现实可感体验。比如,“旅游虚拟体验网”即是利用三维虚拟成像技术,使消费者可足不出户进行类似3D场景效果的全景虚拟体验,虚拟体验集景区信息展示、导航导购、景区监控于一体,也有微缩地图指引、快速切换场景等应用。[6]这种新型旅游方式对于旅游行业而言,就要求致力于电子商务的旅游业务对旅游体验观赏点进行技术性转化,这样会更有助于虚拟旅游带动现实旅游,实现线上线下的双重创收。
2.资本运作模式资本运作模式是在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模式中区别度不高的一种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多元化投融资的资本运作方式来发展新业态,尤其是在文化产业中,通过无形资产来进行产业化运作,力图以更小的资本投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由于文化产业新业态很大程度上处于培育期的初级阶段,商业模式并不完全稳定,因此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既是分担发展风险的有效手段,又是完善新业态产业链、拓宽新业态业务所需资金的必然要求。
3.组织管理模式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组织管理创新模式包括企业内对文化产业中生产和资源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以及企业或行业内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创新。文化产业组织管理模式的调整和变革可以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使企业在产业中获取更大的发展自由度和发展自,进而推动具有显著发展潜力的新生业态的形成。文化产业新业态的融合与改造必然要与其他产业或元素相交融,尤其是异业间的糅合会对文化产业中的组织结构模式提出新要求。比如“文物酒店”这种集较强文化性与浓厚商业服务性的整合,使得双方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依托于文物而进行酒店服务业拓展的战略不同,由于“文物酒店”是一种双元素的综合开发,文物是实实在在的真实性物品,而酒店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文物的开发作出延伸,提供文物宣传及观光的平台,因此在文物管理与酒店管理的两者之间必然要进行组织管理的创新性设计。
4.表征呈现模式传统文化产业业态包括书报刊出版、印刷和发行业,文化艺术业,文化娱乐业等,而新业态则可以在这些原有业态的基础上,借助新技术等应用来进行多渠道、多元化的呈现,这种新的表征呈现模式可以带动文化产业新业态在多终端的呈现、多平台的应用过程中得以实现。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各种形式的内容呈现载体日益丰富,数字出版、3D动漫、会展等具有新时代气质的文化产业带来更有创意的表征形式。除传统的书刊出版企业外,许多互联网企业也在利用网络、数字技术,创新文学作品的创作渠道,创造出一些新的形态。例如豆瓣读书正是利用网络平台为大众提供出版发行的渠道,同时出售传统图书的电子版以及经典网络内容的特辑。这些方式实质上都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容,也是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创新性思路和途径。
5.内容创意模式内容创意是文化产业新业态产生与发展的“源头活水”。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内容只有具备独创性,企业的商业运作才能获得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的商业运作和资本运作、企业管理创新和表征呈现形式的多样化等文化新业态创新模式必须以内容创新为基础。与前面几种创新模式不同的是,内容创意模式的可复制性不高,更有利于差异化的运作,是文化产业新业态创新的核心模式。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产业内容及资源,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使效益最大化是文化产业新业态培育的目标之一。而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对文化产业内容进行创意性开发的“二次”加工处理,依托于具体的内容元素,开发其符号化的内涵,赋予新的价值意义,也是对文化产业内容更深层元素的挖掘和思维再现,这种挖掘和再现是新业态发展的富矿,具有发展空间的无限可能性。
三、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策略
文化产业新业态有助于完善产业的组织管理结构、拓展产业链、开拓商业运营模式、促进资源的创新整合,而不必局限于传统的发展思路。针对以上5种创新模式,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开拓思路,运用高新的技术手段、完善的组织结构,来带动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创新,获得持续的、稳定的科学发展。
1.立足缝隙市场,建构分层化的创新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培育是立足于新资源或新需求而形成的,因此对消费市场进行定位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随着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由小变大、市场细分由大变小,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创新模式下,依据市场缝隙理论进行定位,致力于分层化消费市场建构,是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最佳选择。在出版领域,诸如基于互联网的豆瓣阅读等平台做得风生水起,是文学创作新业态形成发展的一种类别。豆瓣阅读的成功不仅在于内容的丰富、广大的读者群、便捷的获取方式等方面,也在于其实行免费与付费并行、引入内容后的再分成等商业模式。实行“免费与自行定价相结合、豆瓣与作者再分成”这种分层付费的方式也便于培养读者的付费习惯;在引入的其他电子书方面则是与出版社按售价进行再分成。目前,豆瓣阅读只是占据部分小众市场,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集中于长尾理论下的用户体验、产品开发等方面,以期培育完善的、有利可图的新业态形式。
2.实施精准营销,培育消费定势人们对于新业态的接受可能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文化产业新业态在发展过程中可实施精准营销,对消费者进行逐步渗透,以此培养人们的消费定势、稳定消费需求。2014年,互联网电视成为技术融合背景下发展较为迅速的产业。无论是传统电视台、电视制造商还是互联网企业纷纷把目光转向家庭客厅,尤其是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凭借丰富资源及雄厚的资金,相继推出各自的产品,使互联网电视(OTTTV)散发勃勃生机。诸如乐视网所推出的乐视超级电视在与百度影音推出的“棒子”、湖南电视台推出的芒果嗨Q等一系列盒子的竞争过程中,则占有较大优势。乐视超级电视有效利用了乐视网的巨大内容库,并不断优化系统性能、研发更多的应用系统,这个过程若没有优质的乐视网内容资源作为依托,以原有乐视网巨大用户资源作为基础,单纯凭借高性能的电视机硬件制造及应用商店是很难占据市场的。
3.整合文化产业资源,重组核心价值链文化产业可以借由新业态来进行资源整合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确保企业持续的创新力及发展活力。利用数字技术、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对原有优质的文化产业资源做进一步优化,以生产具备高产出价值的文化产品,并充分强化此产品的开发空间,形成固定的价值链条和发展路径;对于未得到充分注意力的产品及未能较好开发的文化产业资源,可以利用多种推广渠道,通过大数据的挖掘来开发相应的需求元素逐步吸引消费者,以此充分利用产业资源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在图书出版行业,出版商可将畅销的图书转码为网络资源,实行线上线下多渠道的销售;可以分专题、分平台进行重新编辑,以特定群体为稳定消费群;可以进行版权分销等二次交易。而对较为零散、尚未确定销售前景的内容,则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由免费向收费,或通过琐碎资源的整合编制特辑来扩大售卖量。
4.开拓行业合作思路,发挥产业间联动效应文化产业新业态大多是在不同行业间互动、渗透的过程中形成而稳定下来的,因此新业态在不同行业间的互动合作方面更有潜在优势,也更便于产业间联动效应的发挥。具有潜在联系的行业之间建立联盟,既可以共同研发产品和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又可以延伸自身业务,避免来自同类别企业过于激烈的竞争。视频网站与电子商务的联盟对于新业态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视频网站的营收通常来自于广告收入,但随着带宽的加速、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视频网站则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而电子商务的发展除了通过购买大数据来进行精准推送,也逐渐陷入固定的模式而难以有所创新。新技术的研发使得电子商务可以将网络视频中的物品进行技术上的处理,使观看视频者点击视频中的物品即可直接购买,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影视的宣传推广作用及大用户的优势,又为电子商务提供了资源平台,这种在表征呈现和内容创新模式中的创新将会使双方占据新业态领地的制高点。
软实力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服装界时常惯用规模、利润、效益来衡量一家企业的好坏,按照这样的评判标准,业内也不乏有许多好企业,那为什么“兴也勃焉,衰也忽焉”的也不乏其例呢?那就是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软实力建设。而只是片面地追求销售利润。一家优秀的服装企业不仅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还要努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同时也要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努力营造以人为本,和谐的工作环境,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中,始终把顾客的需求放在首位,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软实力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新模式,它是企业吸引社会、客户和消费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无形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要使“中国制造”,实现“中国设计、中国创造和自主创新”,首要的突破口就是提升企业的软实力。企业必须塑造一种高单纯产品力的品牌文化竞争力。
企业要通过对自身企业文化的宣传,从而树立自身品牌形象,来提升品牌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来改变产品的低廉形象,通过品牌文化的渗透来寻求消费者的认可和尊重。软实力是一种超越产品力的文化力,同时也是品牌文化的渗透力和竞争力。
当前许多企业把软实力当作一项表面形象工程来做,从短期的效益来看没有太大的影响,其实它已经给自身企业带来了“潜在危机”。也有一些企业的企划部门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其有效职能。为此每一个企业要认真衡量企业自身的软实力指数,制定行之有效的规划方针,为自身企业营造新型的企业生态、营销生态作出贡献,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
品牌也是软实力
服装品牌不仅仅只是一个商标而已,它蕴含品牌承诺、品牌理念、品牌故事、文化背景、风格定位等。我认为品牌给予消费者的第一感觉:是对该品牌的购买信心。因为在现实的日常消费当中,买者与卖者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同时消费者对产品的利益链认识也是不够的。在当今服装品牌行业内,产品同质化的泛滥。唯一的出路就是定位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一个好的服装品牌有三高一准。即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忠诚度高;品牌个性鲜明、联想性准确。也就是得到消费者高度认可,甚至成为人们(目标客户群)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品牌的最高境界是身份的识别。而一个差的服装品牌则会出现:一高二低一散。即知名度高,美誉度低,忠诚度低,甚至忠诚度几乎为零;品牌个性模糊、联想性弥散。一些服装品牌企业往往只注重品牌的知名度建设,片面性采用单向性广告传播。也有一些服装企业的品牌承诺过大、过度,它们往往没有考虑和核算承诺履行的成本,同时对顾客的反映程度估计不足。这就是许多款式也不错,面料也挺好,就是销售业绩平平的根本原因。因为看起来服装销售只是一件件单一成衣,其实质上,产品只是金钱流动的一个载体;最重要的是将人们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品牌理念、商业流程等因素,通过品牌产品关联在一起传播给消费者。
同时品牌承诺履行应遵循四大原则:1、满足需求原则。依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消除消费缺憾和实现消费期望。2、第一性原则。依品牌战略为导向,该品牌产品中的某些部分是行业第一的,或者说是行业唯一的;或者是行业内独特的。3、差异化原则。依市场竞争为导向,追求具有最佳的功能利益;从而支持鲜明的品牌个性特色。4、难以模仿原则。依保护品牌为导向,利用独特的品牌资源,建立独特市场标准。
当我们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品牌体系,别忘了对品牌体系的体验和品牌双翼检测。首先要区分好的低限度和高境界。低限度:消费者评价履行程度。主要表现在功能利益兑现程度和情感利益提供程度。高境界:让消费者自发性和组织下参与品牌发展。其次要对品牌承诺进行检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检测品牌承诺与履行的吻合度;检验承诺内容、形式与目标客户价值的吻合度;检验承诺效果及成本匹配的吻合度。对品牌体系履行的检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检测功能利益兑现结果与能力;检测情感利益兑现结果与能力;检测消除消费缺憾能力和实现消费期望能力;检测独特资源状况和独特的品牌资源。
创新是软实力的核心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设计和创新一直是帮助企业克敌制胜的利器。只有那些能够先知先觉,预先了解和引导消费者需求的公司。才能被消费者喜爱,立于不败之地。要建立独特的品牌个性吸引顾客,这需要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对他们的共性和差异度进行细分才能做到。只有以设计和创新竞争才能提升品牌的软实力。
创新品牌商业模式
纺织服装行业的创新,不仅仅限于在设计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产业的创新这些方面。服装企业往往把失败归咎在资金、技术、管理上的障碍。其实许多真正的障碍在于把握好商业模式的时机和程度。服装是一个工业化比较薄弱的传统产业,而且许多国外品牌纷纷抢滩登陆,对于国内服装企业来说,要想不被淘汰,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服装品牌商业模式的创新设计,关键在于分析服装品牌的盈利点和主要关键的商业壁垒,这就是认识和设计行业有效商业模式的基础。鉴于商业趋利的性质,一个服装品牌很难用一种模式保持持久的利润。由于利润在不同的运作模式中转换,中国服装经历了批发、、专卖、直销等多种变革性的商业运作模式,也使许多企业领导认识到商业意识,同时商业嗅觉的增强,会使得利润迅速被竞争者所占领,利润很快被转移,那么企业要把握好不同时机下的动态趋势,对自己的商业模式做调整准备和进一步深化改革。
创新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
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是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国内的服装企业正在从车间文化向品牌文化过渡。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是服装企业战略决策与经营决策的主导因素。在当今崇尚时尚文化的时代,一个企业能否有效建设和传播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并应对市场形式进行深化和改革,是决定企业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利剑。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新发力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24.6;G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良好的激励开放环境作为支持,只有良好的环境支撑,各相关产业才能够实现长足发展。互联网时代背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塑造了新发力点促使文化产业在建设过程中能够享有更多的资金、更为丰富的内容以及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文化产业的兴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期,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也更为清晰。
一、互联网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发力点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产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的民族文化创造力也得到了适当的激发,甚至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形成了新发力点。首先,互联网借助创意整合、资本支持、软件技术支持等要素,以社交网络作品作为依托,逐步构建了具有极大包容力的文化商业生态系统,能够方便人们将文化资源、制度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等进行跨时空组合,进而实现在地、在场、在线三种文化生产方式的纵横贯通,促使文化产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隔阂被逐渐消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1]。其次,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产业的平台经济得到了一定的重塑,进而重新构建了平台型经济集群,促使文化产业中双方或者多方之间能够构成良易体系,进而凸显合作增值效应,并且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平台经济也受到相应的影响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信息和实体的聚集会推动产业集群的出现。再次,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文化产业客户服务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不仅服务范围和深度得到了相应的拓展和深化,并且能够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促使社会大众对文化产业的认同度得到明显提升,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创造了条件。最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为文化服务贸易的开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在互联网的支持和嵌入背景下,全球文化服务的融合趋势愈加明显,特别是在高端文化设备、移动终端以及电子游戏等方面的融合趋势更加强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文化产业逐渐实现全球化布局的发展态势。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文化产业+”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大平台、大融合、大联盟、大整合、大视频、大植入、大市值、大研l、大创新、大创业等,下面结合其中较为典型的几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互联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相关产业都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如文化产业和金融经济的融合、技术型人才和知识型人才的融合等[2]。所以围绕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广泛融合的态势。
以文化产业与金融经济的融合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在文化产业借助互联网的助推得到不断发展,文化传媒领域实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的背景下,金融资本发现了文化产业的价值,并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态不断介入,对文化传媒领域的资源流向以及资源配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少数金融资本拥有者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财富积累,也促使文化产业实现了现代化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在经济下行的社会背景下,更多业外资本的不断涌入也造成行业估值泡沫的出现,极大增加了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运营风险。
(二)“互联网+文化产业+市值”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下,文化产业呈现出高度集中发展趋势,经济文化建设进入到新常态,BAT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甚至在个别领域出现飞速发展[3]。可见,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文化产业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点之一,文化产业的市值成为衡量企业市场价值的指标。具体来说,就是在“互联网+文化产业”背景下,企业市值的判断不一定以盈利为标准,而是将其未来发展态势以及当前市场定位作为重要的参照。换言之,一个企业即使在当前市场效应下盈利效果不理想,但是其具有高质量的商业模式,其未来盈利的可能性就较大,企业的市值也就越高。简单的说,“互联网+文化产业+市值”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背景下形成的新商业模式,伴随着新商业模式可能出现更大的并购和更大的市值。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企业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结合经济新常态调整经营管理策略,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发展的态势。
(三)“互联网+文化产业+创新”。创新是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文化产业会涉及到多种类型的创新,如直播模式、粉丝经济以及大数据带动的精准营销创新等,这些创新的存在都会对文化产业以及周边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4]。可见在“互联网+文化产业”背景下,企业的建设发展以及我国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都应该紧随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展规律,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进步。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兴盛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所以在新时期应该保持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借助“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玉堂,陈绍辉,陈文华,等.关于实施湖北文化产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若干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61-67.
[2]王英,刘继锐.以互联网思维引领文化创新――山东广播电视文化产业路径研究[J].理论学刊,2015(3):118-124.
一、文化产业的春天来了
在第一次浪潮对应的农业社会,文化产业只是少数统治阶级附庸风雅的噱头;在第二次浪潮对应的工业社会,文化产业提升了商品的价值,但仅仅是锦上添花,甚至曲高和寡;在第三次浪潮对应的信息社会,产能过剩――整个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没有文化附加值的产品很难脱颖而出。因此,文化产业的春天来了。
二、各行各业需要正视文化升级
世道变了,玩法不同了。从“吃饱”到“吃饱了撑的”,中国的发展超乎了任何人的想象。随着中国富裕程度的提高,发展文化产业,或者各行各I在文化方面的升级,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均已成熟。这个时代,已进入“吃饱了撑的时代”。
三、文化产业是商业地产的救命稻草
产能过剩体现在各行各业,购物中心、商业项目面临的竞争是:闲人和闲钱多了,但对手也多了。高度的重复性业态和同质化的招商,让各大购物中心举步维艰,破题之法除了做好同质化,也需要做好市场细分。购物中心的文化功能提升,能够兼顾项目的同质化和市场细分的提升。
四、文化产业是对抗电商的重要法宝
电商的强势介入让商业项目、购物中心的艰难处境雪上加霜,如何让顾客习惯线下消费,从而对抗电商的强势竞争?商业项目、购物中心除了自我升维之外,紧密结合文化产业,塑造产品和专卖店的文化形象、文化氛围,紧密联动顾客和“粉丝”,发生高频率的互动,是对抗电商的重要法宝。
五、文化产业强势介入购物中心
1.K11是海派的典范
K11紧密结合海派的文化消费需求,将现代艺术与商业紧密结合,将体验商业引入购物中心的地下层,将大都市很少见到的农场、小猪、豆芽、农具放在第二层的黄金位置――让文化为购物中心“点石成金”,加上层出不穷的各种文化艺术展览,直接引领行业的潮流方向。
2.侨福芳草地是京派的典范
侨福芳草地以领先绿色思维,打造汇聚“顶级办公,优雅购物,精品酒店与艺文荟萃”的北京新地标。侨福芳草地致力打造多元的商业及文化休闲综合体,成为北京风格时尚与高品质的新复合生活板块。其领先的环保设计、永续发展的理念和丰富多元的艺术氛围构成了侨福芳草地的独有特色,为每一位到访者带来充满新意的独特体验。
文化底蕴和艺术品是一个建筑物的灵魂。侨福芳草地中摆放着的41件达利雕塑,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达利真品收藏之一,它们与建筑相融合,散发出属于侨福芳草地的独特气质。将自身的文化内涵与北京独特的文化底蕴相融合,便是侨福芳草地所一直倡导的城市地标理念。
3.诚品书是商业项目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的典范
诚品书店1989年由台北仁爱路圆环创办第一家开始,本着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的初衷,发展为今日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复合式经营模式。创始之初,诚品以书店为品牌核心,营运范畴已逐步扩展至画廊、出版、展演活动、艺文空间和课程、文创商品,以及捷运站、医院、学校等各类型特殊通路之经营,并延伸至商场开发经营和专业物流中心建置等专业。诚品是“城市人的集体创作”,连锁而不复制的经营模式,尊重各地文化特质,透过“人、空间、活动”的互动积累,发展出不同的场所精神和经营内容,塑造了城市中不同角落、不同内涵的文化氛围。
成都的方所、言几又都在沿用诚品书店的商业模式,成为了所在商业项目、购物中心的人流引擎。
4.无印良品是产品(专卖店)结合文化产业的典范
“无印良品(MUJI)”创始于日本,其本意是“没有商标与优质”。虽然极力淡化品牌意识,但它遵循统一的设计理念(文化内核)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无不诠释着“无印良品”的品牌形象,它所倡导的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也大受品位人士推崇――文化的吸引力在“吃饱了撑的时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