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8 18:05: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勤工助学心得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勤工助学 微信公共平台 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38-02
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工具,已经在教育的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关于微信公众账号在勤工助学移动信息服务的研究却缺乏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是微信技术与勤工助学管理模式相结合的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创新性工程,并没有标准的模式可循。通过开通“云南师范大学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方式,采取移动通信服务形式,更好地向学生推送信息资源,以实现广大学生用户获取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信息资源的时效性、便捷性,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打造专属于我校学生特点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品牌,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一 研究背景
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学生勤工俭学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学生人数剧增,传统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借助新型的事物来辅助我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在网民中的使用率继续上升,达到90.6%。2014年,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也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截至2014年12月,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较2013年底提升了5.1个百分点。手机即时通信网民规模增长率和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均超过即时通信整体水平。手机的即时通信特点为我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带来了新的契机。移动信息服务就是今后我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开展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移动学习的方式实现“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形式的信息传递。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服务正在以迅猛的速度渗透到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微信作为一种新的即时通信产品,从开始就备受各界关注,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通过移动通信的形式以短信群发或是点对点传递的一种方式。只要用户订阅了某个微信公众号,公众号更新信息就会马上发到用户的手机上。微信公众平台契合了当前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信息资源传播的及时性、便捷性等需求。笔者相信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管理工作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会极大地方便学生获取勤工助学信息。
二 勤工助学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意义
1.勤工助学微信公众平台研究价值
第一,理论价值。本课题通过借鉴微信在其他领域应用的成功经验,构建云南师范大学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探究如何利用这种移动化手段,提高勤工助学服务信息的有效性,并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微信技术与勤工助学服务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勤工助学移动信息服务,以期为兄弟院校勤工助学服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第二,实践价值。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实现无障碍信息传递,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和经济开销,还可以提高勤工助学服务的服务水平,加强对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宣传,真正做到信息对称,为学生勤工俭学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2.微信公共平台构建的优势
微信以双向性和互动性的显著特点倍受用户的青睐,并成为微媒体中最热门的社交工具之一,同时也成为各个部门拓展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的重要手段,构建勤工助学微信公共平台既是学校服务部门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也是满足广大学生信息需求的产物。
第一,服务高效。勤工助学微信公共平台的建立,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原来传统的通过展板等形式展现勤工俭学的信息,不仅要浪费大量的人力去更新更改信息,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微信公众号信息可采取及时的信息推送方法,只要关注了勤工俭学微信号,就能自动地为学生用户提供最新最全的勤工俭学信息,学生通过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拓展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及时性强、更新性好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满足微媒体环境下学生用户的新需求,用户可借助微信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特点,主动地同勤工助学部门咨询自己所需的信息,节约了时间,大大提高了服务的效率。
第二,互动密切。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宣传渠道。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作为一个服务性机构,通过注册微信公众平台,可以申请成为经过认证的微信账户。用户通过加账号或者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来关注。微信推送模式允许公众平台向订阅用户推送信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中心可以把任意形式的讯息,如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直接实时地推送到用户手机中,用户也可以用手机回复信息进行反馈、查询、检索等操作。微信让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第三,满足用户需求。首先,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界面友好简单,操作方便,信息多种多样并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其次,微信公众平台本身就是一个互动性的信息交流平台,它的自动回复及一对一的交流功能满足了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最后用户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及时获取勤工助学的有效信息,从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勤工助学岗位。
三 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
本研究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从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在服务高校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出发,通过相关的理论分析,并且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云南师范大学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推进我校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信息化管理,从而解决我校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存在的问题,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和宣传,减轻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行政负担,为其他兄弟院校勤工助学服务的发展提供实战经验。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在校内设置了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旨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解决他们在经济上的困难,拓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但是,岗位设置有的出现了“供不应求”,有的却出现了“无人问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设岗单位与有勤工助学需求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解决设岗单位与有勤工助学需求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在今后的服务过程中,将开设专门的微信公众平台,使用移动服务形式岗前培训、家教人才储备会、安全教育讲座、校内外岗位供需等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品牌优势,增强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将更多的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引进到校内,得到社会的支持,让企业主动找我们,增加校内外勤工助学的岗位。
四 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完善
基于用户需求,并结合业务设置微信服务功能,微信公众平台的基本功能分为三大模块:一是自动应答模块;二是信息推送模块;三是互动交流模块。在这三个功能模块中,勤工助学中心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网页版,自主开发并细分不同的服务栏目,编辑并提供各类服务内容。
1.自动应答模块
本模块内容涵盖用户关心的勤工助学的常规咨询内容,比如回复查看详情,系统自动推送详细的勤工俭学的工作的时间、地点、所需人数等基本信息。
2.信息推送模块
本模块各栏目内容是勤工助学部门为微信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和对这些服务进行宣传推广的最主要部分。借助图片、文字信息、视频、语音等多种形式来推送勤工助学的相关信息。
3.互动交流模块
在传统的咨询工作中,用户要得到一对一的互动交流,需要学生用户亲临勤工俭学部门与工作人员现场交流。由于云南师范大学勤工助学点设在西区,校区其他地方的同学需找好时间来到相应的地点来咨询,费力费时。而在微媒体中,微信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用户在自己的手机上就可以随时随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勤工助学的详细信息。
五 结束语
目前还没有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在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管理的成功经验,只能借鉴微信公众平台在其他领域应用的成功经验,不断地进行摸索和改进,从而打造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
这个信息,使贫困学生家庭无不为之欢欣鼓舞,我自已也深深感到:这是党和政府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有利于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育大批人才,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据统计,在今秋入学的全国万大学新生中,贫困生约占五分之一。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平均线的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总人数有万。这还不包括考取而上不了大学、转上中专或者失学的少数学生。贫困大学生多来自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最不发达的地区、领域、群体,多数在农村,少数与失业、单亲、疾病、灾害有关。读书心得体会范文节选!
在《为人民服务》中曾经说过:“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我觉得: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正如所说的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并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为了贫困家庭学生的读书问题得以解决,我认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关金融机构和高校,必须密切配合,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抓好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机制运行的各项工作,确保在新学期开学后,按新机制发放助学贷款;
(二)加大国家对品学兼优的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奖励力度。中央财政将增加助学奖励经费,各地区也要设立面向品学兼优经济困难学生的政府助学奖学金,帮助和激励更多的贫困家庭学生勤奋学习;
(三)端正办学思想,调整支出结构。高校每年要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
(四)建立规范的勤工助学制度。高校要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组织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取得一定的资助报酬;
(五)积极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各地区要适当增加财政贴息支持,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指导,确保贫困家庭新生顺利入学;
关键词: 高校资助 精神帮扶 资助工作心得 诚信教育 感恩教育
党的十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对大学生进行资助不仅要发挥保障上学的作用,更要发挥其立德树人的载体作用。十以来,国家不断地出台资助政策,完善资助政策,目前我国已建立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其中高校学生资助涵盖了奖助贷勤补减全方位的项目,可以说,物质帮扶已经让学生实现了“若想要上学,都不会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的梦想。但在高校的资助工作中仍会遇到不少学生案例,凸显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新问题――如何对困难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实现精神脱贫。
一、学生资助工作案例
案例1:毕业生小君,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优异,在毕业季遭遇网络诈骗,刚领的助学金和生活费因骗子的伎俩被骗光,报警后得知金钱追回的可能性极低,加之就业压力的重负,使其精神崩溃,夜不能寐。
案例2:学生小海,家庭经济困难、背景复杂,父母重男轻女,思想保守,一度要求其退学打工,并拒绝提供经济支持。她通过绿色通道减免学费入学,但入学后既不愿申请助学贷款,又不愿意参加勤工助学,表明只想领助学金作为生活费,而学费可以先欠着,等毕业时再说。
案例3:学生小马,通过困难认定,成绩优异,前两年都有领到助学金,第三年助学金评选落选后情绪失控,提出异议,称自己比其他同学更需要助学金。
案例4:往届生小芬,入学时通过绿色通道申请助学贷款,学习未满一年后退学,贷款逾期不偿还。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
案例1中的小君因金钱和精神压力,身心疲惫,出现焦虑、愤怒、难过等情绪,如果没有及时疏导,有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在了解了当事人家庭成员情况后,建议其将此事告知已经工作的姐姐,得到家人的宽慰,其精神压力稍有缓和,同时已经参加工作的姐姐可以为她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支持其毕业季找工作期间的部分生活开销。与小君的室友等生活联系较紧密的同学取得联系,达成共识,轮流关注她的精神状况;自己一方面通过面谈、短信时不时关心她,提供就业补贴申请的帮助、求职面试的意见,将她的注意力引导到求职就业准备上,另一方面借机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律宣传,强化W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经过家人、同学、老师的努力合作,小君很快从诈骗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在毕业前找到了工作,成为一名中职院校的专业教师。
案例2中的小海一方面对助学贷款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贷款”会使自己负债累累而不愿意提出申请,另一方面自我期望很大,希望学习取得好成绩以获得父母的肯定,认为勤工助学占用了课余时间无法专心学业,因此不愿意参加。认为自己的情况属于特殊困难,理应获得助学金,学费可以先拖欠,等暑假打工领工资再偿还。对于这位学生的思想误区,我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与其父母沟通,但均以失败告终,只能从学生在校教育入手。一开始拿出助学贷款的相关规定和学校对勤工助学的管理规定,向其解释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的好处,意图扭转其对这两项资助制度的误解,但多次说服均无效果。她的情况确实困难,如果不给助学金就无法完成学业,但给助学金又助长了她“只索取而不付出”的惰性思想。在助学金评比中,严格按照学校规定执行,以学校规定的“对于个人经济困难又不愿意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取消其资助资格”震慑她,终于她有所松动,表示愿意尝试一段时间校外兼职改善经济条件。而后在日常生活中对她给予持续关注,指导她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兼顾学业和兼职,同时鼓励她参与班干竞选,树立服务同学的意识,培养她的责任心,并进行感恩教育。该生虽未毕业,但目前思想观念已经有所转变,并且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在案例3中,针对小马情绪失控的情况,应先平复其不满的情绪,表示在了解事件后给一个公平的答复。接着向班级评议小组进行助学金评议的摸底了解,班级评议小组的评选程序符合规定,但因名额有限,评议小组认为与小马有相似家庭情况的同学之前都未受助过,应该将有限的名额让给其他人;同时认为小马虽然成绩优异,但对班级工作并不热心,与班级同学的关系淡之如水。考虑到小马的敏感情绪,采取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方式对她进行说服:名额限制是事实,其他同学也需要,是不是之前其他人把名额让给你?助学金的受助人应履行团结同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的义务,不能因自己家庭经济困难就认为获得助学金是理所应当的。鼓励她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改变与人相处的方式。班里其他受助的同学得知小马此事后,纷纷向她伸出援手,在其他资助项目上让出名额给她参评。此事让小马感受到班集体的关心和温暖,在大学最后一年的班干竞选中担任班长,尽心为班里同学服务,获得优秀毕业生的称号,顺利毕业。
像案例中的小海和小马,属于比较自我的,不善于与同学交流,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对周围的事务和人都比较敏感,一些事情往往会成为他们情绪、情感突变的诱因,虽不至于产生心理问题,但隐藏着情感危机。因此,在工作中鼓励他们参加勤工助学和班干竞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逐渐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在同学们互助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案例4中的小芬助学贷款到期,一开始联系借口推脱,后来恶语相向,注销手机号码,而其在校时提供的家庭电话经查为空号,求助于同班同学及班主任仍无法联系,目前处于失联状态。目前该事件单靠高校一方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表明在资助工作中的风险防范体系尚未健全。
三、案例的启示
随着高校扩招,经济困难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中的特殊学生群体。以本院为例,2015年困难学生占本院学生总数的24.46%,从已经建立的困难学生库中看,已受奖、助、贷资助的困难学生达96.19%,基本落实了资助工作的全盘考虑性,使经济困难程度不同的学生分别享受到国家资助,在此基础上,资助发挥育人作用还需要实现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头龅淖变,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健全资助评选制度,建立持续性资助体系。
严格制定困难认定的审核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困难学生建立档案库,与乡村及银行等多方形成联动体系,及时更新学生个人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降低因诚信问题导致的社会风险[1]。重视资助后的跟踪管理和各种价值观教育,为困难学生提供学习课外技能的渠道,将现行侧重于在毕业前后帮助贫困生找到工作岗位的“结果式”帮扶向注重在求学期间帮助贫困生提升就业能力的“过程式”帮扶转变[2],“授之以渔”,让困难学生毕业后能够强化脱贫的能力。
(二)及时处理情感危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贫困学生因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成长历程,在心理上承受比普通学生更多的压力。有贫困家庭背景的学生,呈现出要么十分积极,要么非常消极的两极分化现象,励志的学生意志坚强,自信且开朗,自卑的学生通常成绩普通甚至很差,少言寡语,孤僻和内向。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需要从入学开始进行心理普查,对于有较明显心理问题特征的学生给予特殊关注与关怀,建议或说服其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3]。积极发挥学生干部及亲近同学关系的情感渗透作用,对以一带十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充分利用勤工助学制度和奖学金制度勉励贫困生,以此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正视贫困,需要他人资助并不意味着比他人“弱势”,贫困的学生同样平等地享受着学校的教学资源、收获同窗之间的友谊,需要怀着一颗正常的心对待身边的人,开拓进取,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摆脱精神贫瘠。
(三)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进行思想价值引领。
困难认定材料弄虚作假、助学贷款恶意拖欠、助学金滥用等都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消极地期盼领助学金度日,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最困难,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心态是缺乏感恩的行为。价值观偏差固然有家庭、社会层面的原因,但从学校角度,重教轻育的传统,单一的教育方式及无可遵循的监督机制,都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因素[4]。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将感恩行为和诚信行为量化为考评标准,制定一票否决制,对于不诚信的行为一经发现,不得再参与任何资助项目的参评,以此对学生起约束作用;将诚信、感恩的价值观融入各种校园主题活动中,倡导自律、自强、自立、自尊的生活学习氛围。在资助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观念,解决经济问题首先应当想到的是助学贷款等有偿性或“半循环性”的资助,而不是只想着享受无偿的资助;享受助学贷款的学生在读书期间享有免息优惠的同时,应当讲诚信,到期主动偿还贷款。
参考文献:
[1]马爱林.社会诚信: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风险防范的基石――从社会学视角谈高校资助工作的风险防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2]郭云贵.我国高校贫困生就业帮扶政策分析[J].学术交流,2013(10).
关键词:高校 导游协会 社会职能
1、高校导游协会性质及目的
导游协会是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服务学院和社会,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结合社会公司企业,面向大学生群体,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群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生组织。
2、导游协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协会各项管理制度基本完善,有一定会员基础,达到了一定规模,有资深老师的指导。
协会目前资金不足,队伍不够强大,宣传力量不大;招收会员范围小,会员来源不广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专业品牌;组织机构比较凌乱,任务不明确;缺乏创新精神,发展思路上没有突破;举办活动太过单调,没有体现出活动本身的影响和意义;会员其本身缺乏主人意识,没有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
3、导游协会的发展思路及措施
借助于网络及各种煤体的宣传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通过常规活动、商家性活动,公关知识、技能培训,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提高协会影响。使协会在成阳以至西安的高校协会有自己的优势。
建立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保证协会正常运转;定位明确的协会文化,并使每位会员认可文化以此来发挥主人翁意识;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结构严谨。建立有效是监督机制,要严格执行协会的规章制度,奖惩分明,公正公开;积极发挥会员的主观能理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谋求协会发展的特色思路。在协会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总结经验教训,海纳百川,广泛吸取接受群众意见。把模拟创业比赛、毕业生讲座、周年庆典作为常规品牌活动;把为毕业生推荐工作、为在校学生找勤工助学,教会学生公关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树立自己的品牌。
4、导游协会的社会职能探讨
4.1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导游协会为会员提供信息是行业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定位于扮演“服务者”的角色,服务游客、服务会员和企业。建立健全的信息渠道,提供的信息包括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另外,对会员、民众及相关旅游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以此起到桥梁作用,如定期新的旅游项目资讯,根据旅游者偏好分类定期推荐新的最佳性价比路线、最新的交通班次安排,折扣票价、最新的景点客流量、景点周边的特色旅游项目,包括当地的特色民俗,特色美食,特色游玩项目等、提供景点周边中低档酒店旅馆信息;出版相关旅游书籍、报纸、刊物等,传播最新的行业科学知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举办或承办旅游行业专题研讨会、培训班,如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培训;开展校际间学术、生活等方面的交流活动等。搜集愿与我方合作的合作商家的具体信息,筛选符合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商家,为大学生解决吃住行游娱购项目等方面的问题,在与商家的合作中盈利。
4.2服务学校,影响身边的每位成员
导游协会可以利用每周的固定的课余时间做一些在学校范围内有影响的事情。例如:学校生活社区每天都产生大量垃圾,如易拉罐,废旧报纸,塑料瓶等,其中大部分属于可回收垃圾,将其回收并集中处理,是一件利于环保的好事情;将回收的废品义卖,将这笔款项用于公益事业,如贫困助学,环境保护等。有利于同学们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而且能影响广大学生的爱心价值观。
在每学年明份新生报到军训期间,给新生提供一条龙的后勤服务,介绍学校教学模式、特色专业、实习基地以及就业前景等新生比较模糊并且关心的问题。并做一些心理援助等辅工作,是新生很快能融入并适应新环境。
4.3协助政府、企业、学院等做公益宣传
关键词:E时代;高校电子商务平台;创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G48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子商务已经被引入到校园的发展过程中,并且将电子商务和学生的创业结合在一起,可以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加广泛的参考途径。构架大学生电子商务的创业平台,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系统的构建
高校在电子商务基础上创建创业平台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是从校园环境入手进行分析和研究,将电子商务的目标锁定为校园内部的广大师生和校园内部企业,其目的是淡化商业性的同时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系统的设计框架基本是从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的整个体系出发,对电子商务创业需求和结构进行分析,包含校园服务、实习店铺以及创业店铺、在线学习和创业论坛等项目。在B2C模式下,会有网上店铺、网上教育系统等等;C2C模式下,有二手交易市场、网上商城以及网上竞价拍卖等等。在校园内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以创业加校园勤工助学配送为主要模式。因为这种系统时在校园环境下设计起来的,因此要以校园的网络硬件为基本依托点,让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师生具有服务意识的大学生作为发展基础,这样在该平台系统中参与活动的主要是广大学生,他们即充当着创业者的角色也充当着管理员的身份。除此之外就是教师。如果从学生和教师的不同需求对平台系统功能进行分析可以按照以下功能阐述:
首先,校园服务方面。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定的交流平台,以便于及时的出校园的最新动态,帮助一些有勤工俭学欲望的学生解决生活助学问题[1]。
其次,实习店铺的功能。在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系统中,它是用户体验系统,也是其他功能和流程集合为一身的系统,其中包含了注册信息、登录信息以及商品的购进和买卖,并且最后的确认收获等等。
再次,创业店铺。创业店铺就是基于创业平台的体系系统,具体模式是学生作为创业用户可以本产品,教师作为创业用户可以信息,然后双方根据数据信息认证的有效性以及需求性进行订单的订购和反馈。
最后,创业学习和创业论坛。在线学习就是专门为学生学习而打造的一种交流平台,在此平台中可以进行商务论述、网站设计以及电子商务安全课程的学习等等,不断强化学生对电子商务环境以及电子商务创业的认识,由此引发对电子商务结算系统问题的思考。在创业论坛当中,学生和教师可以共同交流创业经验心得,然后交流自己成功的经验,进而为实现创业梦想努力奋斗[2]。
二、高校基于MVC创业平台的设计
(一)创业平台的视图设计
在创业系统中,视图设计主要包含JSPLOGINMAIN等形式的文件,在登录页面中,要实现视图效果需要实用的程序是login,jip,在这个页面当中,表单元元素的名称要与控制器的组件进行属性名的设置,以此在request对象中利用formbean1这种方法获取控制器组件,进而成功登录。不断显示校园电子商务创业平台页面的信息。
(二)创业平台中的配置文件设计
在电子商务平台中进行配置文件的设置需要以web为应用程序的主要配置文件,以此来完成ActionServlrt的配置,并且默认成首页的设置工作。在Struts的构架当中,研究者需要组装的方式建立起应用程序的整体脉络,这样来看,这个文件在系统中的作用就相当于在一个比较大的项目中开发出一个控制调配中心。在这个配置中,需要对Actionformbean、Actuionforward等配置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高校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的物流以及支付模式的设计
因为高校是一定区域内部的环境,这样在物流方面活动范围就比较小,具有业务量集中的特点,货物的配送方式上也比较单一,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物流配送并不实际,也不符合经济效益的提升。通过研究和分析,在当前的校园环境下,利用学生组成一个配送的独立组织,既不会不会耗费太大的人力和物力,还能节约成本,这样在校园内部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中,采用的是自营的物流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在校园内部设置自己的配送地点,然后学生如果想购买物品,卖方得到购物信息以后,对配送点的工作人员进行调动,送货上门。在配送中心,工作人员采用自发的形式,贫困学生共同组成,以此给予他们勤工助学的机会,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极大的保障,以此减少家庭供养学生的负担,也是对学生以后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锻炼[3]。
在支付方式方面,学生和教师的居住并没有在一个非常大的空间范围内,这样应该选择的是简单并且安全和高校的电子商务支付方式,从校园自身的特点出发,电子商务平台既可以选择金融机构参与的方式也可以选择见面付款的方式,更可以利用校园一卡通实现支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校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从构建的方式以及对学生和教师交流等方面进行的探讨,希望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对创业以及电子商务有一定的认识,提升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法光.基于网络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电子商务,2011(1):77-78.
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引起高校的广泛关注。根据有关文献的实证调查和分析,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比较非贫困生而言,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性以及自卑感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贫困生的绝对数量还将进一步扩大,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综合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背景与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背负的心理压力并由此而形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贫困家庭据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中心报告,我国城乡居民基尼系数在1978年为0.29,1999年上升到0.397,接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4]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改革,到90年代初已基本从原来的完全由政府资助变为学生缴费上学与奖、贷、助、补、免的资助政策相结合。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5]贫困生一般来自于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父母为供孩子上大学节衣缩食甚至不惜卖血。因此贫困生都存在着将来如何通过自己的成就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此外,由于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的极大差异,贫困生的基础教育状况相对于发达地区学生也更多地存在学业不良现象。对于临近毕业的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联系就业单位问题上也明显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外部压力都容易使贫困大学生形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情结,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调适,可能导致抑郁或绝望等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心理认知治疗理论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与歪曲的认知有关。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为人们所觉察,即存在于潜意识中。一旦为某种严峻的生活事件所激活,则有大量“负性自动想法”在脑中出现,即上升到意识层,进而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反过来又加强了负性自动想法。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早年生活虽然艰辛,但压力毕竟由家庭和父母承担,当进入大学后独立面对难以解决的经济困难时,就形成了严峻的心理冲突。如每当面临学校催交学费等费用并影响到正常学习时(如有的高校规定没交清学费不能参加各种考试等),负性自动想法就很容易被激活。特别是因此而导致学业上的失败时,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导致行为、动机和认知等方面出现严重焦虑或抑郁症状。
2.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曾首次使用“弱势群体”这一概念来特指我国社会当前的贫困阶层和就业困难人群。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之中,形成了与他们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势。英格尔斯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6]贫困文化并不等于消极文化,它只是生活于其中的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心理的反映,是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信念、理想、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等。但是,贫困文化中的某些负面因素,如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和绝望,缺乏自尊以及抵触社会主流文化导向的集体无意识等,相对于现代化社会所要求的积极进取、乐观开放和善于合作等素质来说,显然是具有落后性的。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带有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表现为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衣着以及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符号,从而形成一种贫困文化的所谓“社会遗传”。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身份本身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归属”[7]。尽管在大学里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这种知识性活动并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有所区别,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却必然在这种社会归属中遭遇冲突,其中最容易表现出来的就是自卑感。自卑感一般会导致心理上的自我封闭,成为心理健康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在调查和咨询中发现不少贫困大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周围的同学相处不融洽,心理过于敏感,行为上表现出不合群,内心深处有很强的孤独感,从而造成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困难。有的贫困生也因过度的自卑而形成过度敏感的自尊,以致对接受学校的困难补助感到羞耻。
3.校园文化和组织环境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即处于新的群体之中,不仅要与教师和同学发生各种交往关系,同时也要发生受个体人格特征调节的心理关系。社会心理学将这种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它带有浓厚的感彩,具体体现为群体成员间的心理吸引或心理排斥,表现为个人与他人感到满意或不满意。
这种人际关系不仅与个人心理特征有关,也与其社会生活背景有关,同时又与外部环境形成强烈的互动性。在学校教育中,不仅存在班级、年级等正式组织,同时也会形成与学生家庭背景和社会身份文化差异有关的非正式组织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与周围人群的生活状况不会有太大的反差,也比较能融入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中去。但在进了大学之后这种反差却会突然变得明显起来。当今社会拜金主义风气日盛,反映到大学校园里,即使是中等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也喜欢相互攀比,表现在同学聚会、拜访老师和衣着消费等各个方面。贫困大学生因为自己在经济上的困窘很难在这一类活动中找到心理归属感,从而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或是把一些小的误会加以放大,形成心理障碍。
4.家庭生活背景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现实经济困难和社会环境文化影响,是导致其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低于非贫困大学生的重要原因,但两者不具有必然的联系。贫困大学生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毕竟只是少数。
太原理工大学的一项测查表明,即使在特困大学生中(贫困和特困之间没有明确界线,一般将家庭收入在人均100元以下的确定为特困生),心理异常者也只占18%左右。[8]面对同样的生活事件,为什么有的贫困大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而有的却没有,显然这是因为他们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评价、解释和信念不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其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发展有密切关系。人格发展是在人的生物本能与环境教化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展开的,是个体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较为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的过程。因此,贫困大学生的个体人格发展过程,体现了他们在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困难时心理素质水平的差异。如果不考虑先天遗传因素的差异,家庭教化环境是贫困大学生早期人格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不仅从每一个人出生起就赋予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等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同时也是每一个人产生原始的自我感觉以及形成基本的身份、动机、价值、信念和人格的背景。有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教化对儿童的“本体安全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埃里克森将这种“本体安全感”称为“基本信任”,它包含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及其客观世界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方向。吉登斯认为:“在正常的环境中,儿童投射到父母身上的信任,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抵御存在焦虑的情感疫苗,这是一种保护,以抗拒未来的威胁和危险,这种保护使得个人在面对让人消沉的境遇时还能保有希望和勇气。”[9]在面临同样的经济压力和生存忧虑时,不同的贫困家庭对孩子有不同的教化方式。如果父母以不良的心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引导教育小孩,甚至粗暴地干预孩子的自由和选择,那就必然对贫困大学生早年的人格发展形成扭曲。这一点在我们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已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大多数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贫困大学生在回顾早年生活时都谈到了父母对他们童年心理的消极影响。
二、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相应的解决对策也不应该是单一的
高校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仅是担心学生在校期间会出什么事的问题,而是关乎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目标和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的问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学校对学生开展的一切工作都具有教育意义,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限于心理咨询机构,而是应该努力形成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经济资助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
1.基本经济资助与学校环境育人相结合如前所述,贫困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困难是他们最大的心理压力。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机制一般由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和“减免缓”交学费等制度组成。困难补助和“减免缓”交学费目前都难以解决根本问题,而奖学金只与学习成绩相关。一项调查证实,农民子女在获得大学奖学金的比例上相对于其他阶层子女而言明显偏低。[10]虽然有少数高校利用政府或企业支持建立贫困大学生奖学金,但受益面毕竟很小。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政府当前重视和推进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帮助贫困学生得到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起码的经济保证,从而使贫困大学生基本上消除单纯因经济原因而导致的绝望性心理焦虑。需要强调的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班级、寝室和同学会这类小群体的组织人际关系的改善问题。这方面的工作往往因为过于琐细而得不到注意,也因为难以用某种显性指标来衡量效果而容易被忽视。但我们在调查和咨询中发现,对贫困大学生来说,正是这种小群体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重视班级和寝室的作用,在这些小群体、小环境里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并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来优化这种人际关系。这对于调适贫困大学生的自卑情绪,降低他们的抑郁性和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同时还是一个使大学生的心理走向成熟,向社会化过渡的重要环境。在大学里,即使是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相异的大学生,都会受到同样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如果一所大学倡导和建立一种求真求善、平等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那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2.鼓励勤工助学与培养自尊意识相结合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应当使他们自己充分意识到,虽然经济上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同的人却可以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因此,关键是要使贫困大学生建立起自尊、自强的意识。从人格心理学的观点看,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它决定一个人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美国心理学家库柏•史密斯认为:“自尊与参与讨论和表达意见的能力有关;与完成任务的坚持性有关;与在挫折条件下保持恒定知觉结构的能力有关。”[11]当他认为自己无能时,就不指望成功,表现在行动上,就没有远大抱负,缺乏自信心,把行动目标定得很低,既不去努力奋斗,也无勇气去与人竞争;相反,如果他相信自己会成功,则能产生勇气去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向预定目标接近。贫困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增强自尊和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要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意义远不止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建立自己的尊严和信心。因此高校不仅应积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广泛的勤工助学的渠道,而且应对此予以精神上的激励。超级秘书网
3.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我们认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应着眼于贫困大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大学生。
以促进健康人格发展为主线,从认知过程、情绪调控和行为训练三个维度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心得到增强,使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得到改善,及时排除成长中的一些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获得相对于自身而言的提高。学校对贫困大学生在心理问题方面表现出来的某种群体特殊性不应加以放大或渲染,以避免伤害贫困生的心理自尊。但对于少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则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如通过个别性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鼓励他们进行改善人际关系的尝试,指导他们调控情绪以降低心理焦虑水平等;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团体行为训练来解决在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障碍问题。总之,高校只有通过综合性的多种教育方式,才能有效地改善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5]龙晓东,廖湘蓉,邓治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2).
【关键词】 独立学院;残疾大学生;关爱;成长;特殊个体
一、案例简介
田某是珠江学院财政会计系财务管理专业2011级的一名女生,家境贫寒,由于幼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残疾,行动不便,使得她自卑、敏感,不愿意与她人交往,对老师、同学不信任,总是感觉大家都在嘲笑她。同时,她对自己的未来也很迷茫,担心不被社会接纳。
二、案例分析与处理
在其入学办理报到手续的第一天,本人发现了她的特殊情况,就亲切地和她交谈,及时了解该生的基本情况。经过短暂的沟通交流,了解到她的家境贫寒,对自己的身体缺陷非常敏感,格外关注别人对她的看法,同时自卑、自闭。因此,我在第一时间以飞信、QQ群的形式教育其所在班级的其他学生:班级来了一位特殊的同学,行动不便,大家要以热情、友好的方式欢迎这位新同学。
每隔一段时间,我会主动找她谈心,与她拉进距离,加强沟通和交流。同时,也和她的几位室友谈话,教育她们要与她友好相处,不要歧视她,要学会换位思考。但是,起初的几次谈话,效果并不理想。她不愿意敞开心扉,几乎都是我问她答,或者我说她听。
于是,我开始思索应该以何种方式和她进行有效地沟通。据她的室友介绍,她每天除了上课外,多数时间都是呆在宿舍,也不愿意与她们交流,宿舍组织的集体活动也拒绝参加。于是,我尝试以发短信的形式和她沟通,经常每隔几天就给她发一些鼓励的信息,如:“你无法选择自己的身体,但你完全可以把握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相信你会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你要以乐观坚强的态度对待生活,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美好!”等。虽然起初她并不会回复我,但是我不介意,一如既往地关心她,就这样逐步和她建立起了信任。在此基础上,她开始主动和我交流,谈话中她多次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甚至有过极端的想法,觉得自己的身体情况会影响今后的生活,活着没有意思……。对于她的这些想法,我完全能够理解。总是耐心地教育和开导她,要正视现实,对自己要有信心。考虑到她的家庭经济情况,为她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解决了她的基本生活问题。
鉴于她身体的特殊情况,为了帮助她树立自信心,我鼓励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中提升自我。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她在第一学年的期末考试中,班级排名第二,这是她学生时代取得的最好成绩,她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在鼓励她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时刻教育她要积极融入集体,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快乐、精彩。起初,她拒绝参加集体活动,担心别人疏远她。因此,在班级每次举办集体活动之前,我都会给她所在班级的其他学生召开一次思想动员会,教育学生要主动和她交往,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开开心心地去参加活动。解除了她思想上的顾虑后,她开始尝试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并且从中受益匪浅。一年以后,她的学习、生活都已经步入正轨,能够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积极参与学校、学院的各项活动,有问题、有想法会主动找辅导员老师沟通、交流,一改入学初期的自卑和敏感。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院优秀生一等、二等奖学金,通过了多项职业技能考试。
2015年6月,该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顺利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且成功入职广东省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在她穿上学士服的那一刻,作为与她朝夕相处四年的辅导员,笔者由衷地感到喜悦和欣慰,同时也意识到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的责任和义务。
三、工作思考和建议
残疾大学生是普通高校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她们在学习、生活、乃至经济上的困难都极易引发各种问题。残疾学生由于自身特殊的情况,一般表现为自卑、敏感,缺乏社会交往。此外,当前社会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理解程度不够,校园的人文环境不够宽容,教学、生活、文体等设施都存在各种障碍和限制,直接影响到残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导致部分残疾大学生失去努力的方向和动力。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残疾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且不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及时解决残疾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发展的目标,是辅导员老师不容忽视的工作。对他们的教育有如下建议:
1、努力消除残疾大学生的自卑心理
残疾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缺陷最敏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辅导员老师在工作中要主动发掘每一位残疾学生的闪光点,要善于以残疾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细小环节创设教育情境,为她们提供展现能力、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她们走出自卑的心理。
2、建立残疾大学生的心理档案
辅导员老师在工作中有必要建立这些残疾大学生的心理档案,做到对他们的心理状况了如指掌。同时,还需要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定期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他们进行心理测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使残疾大学生的不良心理在萌芽状态消除。
3、让残疾大学生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辅导员老师要尽力通过组织、策划多种形式的活动,创造各种条件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寻找到自己的舞台,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学会认识自我和战胜自我。
4、设立残疾学生专项奖学金,鼓励残疾学生奋发图强
残疾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他们意志力坚强,学习勤奋、刻苦。但是这些学生由于身体原因,有些课程的学习对他们来说相对较困难,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当前,普通高校的教学都是针对正常学生,很少考虑到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所以学校的奖学金的评比应该灵活处理,在关注他们所有课程成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残疾学生的特殊性。
5、学校要切实创造条件,解决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在校残疾大学生大多数都学习十分刻苦,学习成绩较突出。但由于身体残疾,他们对自己的未来都很担忧,担心就业时会受到歧视,找不到工作。所以,学校应当努力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在完成正常学业的基础上,积极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就业的个性化指导,如针对他们的实际身体情况进行专项职业技能培训、举行残疾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残疾大学生等,努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聂.试论消除残疾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几种渠道[J].教育与职业,2009(5).
[2] 王秋霞.高校身体残疾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J].黑河学刊,2013(8).
关键词:贫困 大学生 心理关怀
自笔者工作以来开始负责学院的贫困生资助工作,目前在社会和学校的各方面的努力下贫困大学生获得了大量的国家和社会资助,可以说在校的贫困大学生的物质方面得到了极大的保障。贫困大学生作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受到了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心。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财政部的有关司局相继研究制订了一系列资助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政策和措施,各高校也加大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力度,逐步形成了以奖助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对贫困大学生捐款捐物,以支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但是随着工作中与贫困学生的接触,也发现这部分学生除了物质上的帮助之外,精神世界也非常需要关怀。仅仅对贫困大学生施以物质帮助还远远不够,他们的内心世界更需要周围人们的理解和关爱。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队伍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其所处生活境况的窘迫,以及当前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压力增大而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与一般大学生相比,更会产生许多特殊的心理问题。所以仅仅对贫困大学生施以物质帮助还远远不够,他们的内心世界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关爱。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案例分析与措施:自本人负责贫困生资助工作三年以来,发现贫困大学生大多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性格较为内向: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造成心理自卑,不愿意与别的同学交流。A同学,男,来自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农业收成是其经济的唯一来源。姐姐也在大学读书,父母的一点收入无法支付昂贵的学费,加上母亲长期卧病在床,每年要花费一定的医疗费。小A的生活费很拮据,在吃穿用等方面与宿舍其他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差距明显。小A总是在其他同学打闹聊天的时候沉默,在与他谈话时也不愿意过多开口。
2.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性格敏感,对周围人和事易于产生过度的猜测和联想,容易造成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的滋生。B同学,男,来自农村,家中有爷爷奶奶需要抚养,家庭经济困难。该同学在与其他同学交往中总是非常敏感,没当谈到一些涉及金钱的话题会表现的异常激动,对一些“富二代”之类的社会现象则会表现出极大的愤慨。
3.与周围人相处不甚融洽: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因为性格及经济状况等问题,难以或者不愿意与周围人融洽相处。小C,女,母亲病逝,与父亲一起生活,父亲身体状况也不好,家庭经济困难。有一次作者去她们宿舍,发现只有她一个人在宿舍,她告诉作者其他人一起去逛街吃饭。问及为什么她不一起去的时候,她回答自己觉得没意思不想去。
4.学习上困难较多: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来自于教育条件差的边穷地区,学习底子比较差,对计算机,英语等课程接触晚,了解的也少。还有很多困难学生来到学校,身边都是不比自己差的同龄人,在高中好学生的自信受到打击,对学习丧失信心影响学业。
这些方面的原因并不是单单给予困难学生一些资助,缓解他们一些经济上的压力就能够消除的,而是需要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对贫困大学生在进行经济解困的同时进行心理解困、思想解困并引导贫困生进行自我解困。通过经济解困与心灵关怀相结合,心理教育与自我调适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真正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对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同时着手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1)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限于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而必须依靠学校、社会、家庭和贫困生本人的努力,才能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2)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经济资助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政府、高校、社会在面对贫困学子时,更应该从他们的实际状况出发,对他们的情况给予广泛的关注和认真的研究,完善资助体系,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根本的物质保障。如增大奖学金额度,拓宽勤工助学渠道等。
(3)对贫困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和其他问题。因此,学校要大力倡导平等、关爱的文明环境,建设良好的班风、校风,让学生生活在一种乐观上进、发奋学习、培养才干的良好氛围中,尽量减少社会上金钱、利益带来的负面影响。
(4)贫困大学生存在的消极心理,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认知失调造成的,必须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澄清一些认识误区。贫困不是他们的错,贫困也不会决定一个人的能力。教育贫困大学生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克服自卑。正视贫困,自强不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最好的发展。
(5)要想很好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对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提高贫困生对自身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尤其是多关注面临毕业的贫困生,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6)应对方式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问题有显著负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问题有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强调学生在遇到心理应激时尽可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减轻应激事件对个体心理的不良影响,维护心理健康。
作为一个大学辅导员在工作所能做到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做好资助工作,将学校和社会给予的物质资助送到真正需要的困难学生手中。第二,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提高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的能力,并将心理学方法运用在贫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并通过这些途径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