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语文教育故事

初中语文教育故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8-03 16:44: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语文教育故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语文教育故事

第1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联想;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86-01

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笔者想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来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1、导语激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

2、诵读激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3、竞争激趣。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重要举措。

4、想象激趣。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古诗词,积累古诗词

1、变身诗人,感同身受。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想要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

拉近学生和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让学生变身诗人,设身处地地去读懂这首诗词的内涵。比如在教学《行路难》的时候,诗人李白空有满腔抱负,却只是皇帝的弄臣。诗人恃才傲物之际,得罪权贵,被赐金还山。然后教师让学生来扮演诗人的角色,根据诗的内容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让学生在表演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一刻,李白强烈的感情变化被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了。

2、纵情诵读,情意皆通。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

3、熟知意象,感悟意境。诗词中的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如“圆月”、“明月”,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王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苏轼于中秋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整合相关意象的诗词句,创造出该意象的一个浓重的学习氛围和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

4、巧用媒介,身临其境。古典诗词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在对古典诗歌的整个审美感受中,视觉、听觉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应是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设置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以丰富他们对古典诗歌形象的感受,从而准确把握好诗歌的意境。

三、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写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终觉不如“绿”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人称道。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情感教育;问题;措施

古典诗歌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古典诗歌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1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内容陈旧、落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一般分布在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单元,与现代文学教学相分离,而且古典诗歌具有晦涩、难懂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不高[1]。另外,古典诗歌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少,一个学期仅仅学习十篇古典诗歌,不能让学生全面把握古诗歌的内涵,没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不足,语文综合素质较低。

1.2不重视情感教育

目前,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初中生把升入重点高中作为学习的目标,一味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导致语文教学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古典诗歌教学只在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小的部分,许多学生主要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回顾一下可能考到的内容,没有正确理解古典诗歌的深层内涵,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高。

1.3没有适当进行人文关怀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许多教师往往带有功利性的色彩,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较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没有深入讲解古典诗歌的内涵和意蕴,未能让寻死寻活充分感受传统优秀的文化的独特魅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语文综合书素养较低。

1.4教学方法不合理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一味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参与作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2]。而且,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主要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古典诗歌中的名句,没有带领消火栓深入分析古典诗歌的意境、情感,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

2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具体措施

2.1明确教学方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典诗歌的内容丰富、意境繁多、感情深厚,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出,在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明确古典诗歌教学的方向,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效果,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不同风格特征、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等,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为古典诗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3]。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详细讲解古典诗歌的题材和流派,让学生理解不同题材、不同流派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2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学生的体会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仔细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营造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古典诗歌具有言浅意深的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境特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4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在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4]。

3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教学不仅仅担任着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重担,而且具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天日.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渤海大学,2014.

[2]石春艳.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信阳师范学院,2014.

第3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古诗词 教学经验 策略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传统节日所蕴涵情感的渗透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向前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的国外的节日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涌入中国,中国的许多学生对“洋节日”情有独钟。然而,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我们更应该借助古诗词的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新教材中古诗词所占的比重以及诗词的内容都比老教材要丰富很多,面对如此丰盛的古诗词大餐,怎么将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情挖掘出来,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课题。

诗歌讲究意蕴的悠远深长、意境的幽邃渺远,这一境界的达成,在诗作中往往与诗歌作者的感情息息相关。例如苏轼也在中秋佳节之时责问天上的一轮明月:“不应有恨,此时长向别时圆?” 又如王维在重阳佳节时吟唱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对传统的节日的了解中,挖掘、体味诗人暗藏在佳节背后的或痛苦、或忧愁、或喜悦的心情,让学生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诵和背诵默写的表层,而要更深层次的拓展古诗词学习的外延,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也对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样,文化色彩浓厚丰富。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折射该民族的生活和发展轨迹。在今天,物质生活已是相当的丰裕,学生的头脑里储存有多少民俗文化呢?很多的学生追求的是流行的、前卫的事物,对于民俗,不少学生不知其为何物。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第三、第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我们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在重阳节,古人都会做些什么事呢?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到重阳节这天,古人有登高和佩戴茱萸的习俗,了解传说中登高可以消灾,佩戴茱萸可以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体会到古人对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对古诗内涵的体味,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对学习古诗词的一种激发和推动。

诚然,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为了不断培养的探究意识,还需要让学生养成在课后搜集各个民族风俗的习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让他们知道重阳节时古人不仅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今天的重阳节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还有月下吟诗的雅兴;会知道元宵有灯会,要吃元宵;会知道端午吃粽子;会知道除夕代表大团圆,要吃年夜饭;会知道春节要放鞭炮等许多的传统习俗,也会让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感悟也会更深一层。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族气节的渗透

每一首(篇)古诗词都寄托着诗(词)人的一份情怀,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爱国情怀,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情怀,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愤情怀,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顽强情怀,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悠闲情怀……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品味,领略个体悟诗(词)人的情感,把握古诗词中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词学习的境界。

在古诗词中,诗(词)人常常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诗词中的梅、兰、竹、菊、莲、松等事物都会寄托诗(词)人的不屈不挠、清新脱俗的风骨,而这些又都是我们民族气节的精髓所在。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联系诗人的作诗背景:贫寒的出身、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加上诗人的横溢才华,诗人在政治上遇挫之后愤然在诗歌的中间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在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体现了诗人傲岸不屈、不畏权贵的精神。又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通过诗人对大海的景象的描写,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即景抒情,又境界开阔,表现了诗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伟大气概。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读解问题;有效对策

古诗词是中华文学精粹,是我国古典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古典文化的象征,因此,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古诗词读解能力是继承与发扬古典诗词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1.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读解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古诗词教学依然不够重视。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古典文学气息浓厚,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读解,并深刻理解这些古诗文,不仅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产生“考试至上”的思想,于是要求学生反复背诵诗词,而对于诗词的一些重要、深刻的文化意蕴不去挖掘。这种做法造成了学生只会机械背诵诗句,填写诗句,却对诗词读解束手无策。

(2)学生诵读程度不够,诵读方法不当。中国学生的背诵能力和对知识的记忆力是世界一流的,从小到大,学生养成了对一些重要知识点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习惯。现在诵读程度不够、诵读方法不当成为古诗词读解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学生机械背诵的同时,却读不出诗词所蕴含的感情以及诗歌的韵味。例如,学生在背诵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时却背诵不出那种紧张、危机、悲壮、惨烈的战斗氛围,更读不出战士们浴血奋战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与勇气。第二,学生诵读方法不当,只会诵读,不会深层次理解诗词内涵。

(3)语文古诗词解读课堂沉闷、无生气。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薄弱之处,教师在解读古诗词时往往将整首诗拆开,一字一句、一点一滴的讲解,但拆开后却忘了重新组合和使诗词完整、系统。毋庸置疑,学生被这种枯燥乏味的讲解挫伤了诗词学习积极性,不仅学习兴趣不高,反而会厌烦古诗词,无法体会到古诗词所蕴含的古典文化魅力。久而久之,会使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沉闷、无生机,课堂教学效果极其低下。因此,为了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应不断优化古诗词读解教学方法,以构建温馨、活泼、和谐、趣味的古诗词课堂。

2.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读解教学的有效对策

(1)优化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丰富深刻的教学内容、活泼温馨的课堂氛围是构建初中语文古诗词解读高效课堂的必备因素。在新课改的号召下,运用灵活多变、动态科学的教学法还原学生古诗词课堂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自主、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十分必要。具体来说,教师可运用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赛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元教学法丰富课堂内容。

(2)重视古诗词鉴赏,培养学生古诗词读解能力。依托古诗词鉴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读解能力。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以有感情地读、背促进古诗鉴赏教学的开展。读与背是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教师要引领学生正确地读,有感情地背,尽可能让学生在读、背的过程中主动去领悟、去感受古诗词的思想魅力以及其艺术审美价值。第二,开展诗词鉴赏教学。开展古诗词教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千古流传下来的优秀古诗词,零距离接触文化文学精粹;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品读、鉴赏古诗词,学以致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古诗词解读教学在中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一方面要基于考试要求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等综合读解能力,为学生古诗词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针对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认真解剖、对症下药,不断优化古诗词读解教学策略,构建高效的古诗词读解课堂。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诵读;疏言;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大部分教师都采取了解诗、读诗、背诗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快使学生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认知的教学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应付考试具有较大的帮助,但是从领略古诗词魅力、认识中华传统文明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初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反映了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个人对于古诗词的感悟,笔者认为目前对于古诗词的教学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通过疏言来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比重,让学生熟练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使其在学习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个人情操。具体到初中学生的古诗词教学,要注意到初中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这个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酌情开展古诗词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达成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一、诵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诗词诵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含蓄,话有留白,不但讲究格律和声韵,还讲究意思的余味悠长,不像现在的白话文平铺直叙、语言直白。这种古今语言表述上的差异增加了学生学习时认知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古诗词里话语中间的委婉和意境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诵读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诗词中的意思便会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个大概的意象。其次,诗言志,古诗词是古人情感的高度浓缩,通过诗词,古人尽情表达了自己的欢喜、惆怅、忧愁、豪放、哀伤等情感,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里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尽情地表达了自己的哀伤和忧愁;苏轼在《江城子》里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字里话间透露出意气风发、豪迈雄壮的气势,可是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里,词人又写道“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传达了生死离别的缠绵和哀伤。这些感情丰沛的词句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有的诗词即便话语上没有直白的抒发胸臆,整个诗词读下来也是深深的别样思绪,“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看似是描述,反复诵读便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深的叹息。最后,感受美感,古诗词一般讲究声韵格律,是文字艺术和音乐艺术的高度统一,柳永的词在坊间被广泛传唱就是鲜明的例子,朗朗上口的诗词在意境和节奏方面充分传递了和谐的美感,学生只有诵读才能感受到这种语言的美感。所以,从语感、美感和情感三方面看,诵读对于古诗词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二、疏言

古诗词中不仅包括古今字的字义差别,字的读音和词语的结构运用等和现代文都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字词进行分析和理解,认识古诗词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词基础知识,也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古诗词的意思。在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疏言是语文教师比较偏重的教学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可以提倡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加强这一部分的资料准备工作,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上课时再由教师全面讲述,前后对照加深学生对诗词的记忆。

三、作者

诗言志,古诗词所传达的情感与作者和其生活的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要真正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情感和诗词中所要抒发的胸臆,就一定要了解作者本人和其生活的历史背景。如杜甫的诗歌更多地传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与其生活的时代有很大关系,当时唐由盛转衰,吏治腐败,民不聊生,诗人在诗歌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担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就无法理解作者创作的情感。柳宗元写《江雪》时,被朝廷贬斥永州,作者便通过这首小诗,表达了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如果不了解当时作者的处境,这首小诗也就只是一首描境叙事诗。所以不了解作者不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对于古诗词的认识就只能是无源之水。在初中生的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强调这一点。

四、品味

古诗词经过了历史长河的长久洗刷,历久弥新,犹如老酒,绵长悠远。所以教师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像品酒一样学会鉴赏品味古诗词。古诗词词句凝练含蓄,古人常曰“炼字”,贾岛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话语充分体现了古人在写下这些传世绝句时所下的功夫。所以对古诗词的字词句学习中,也要逆向思维,对于古诗词进行反复推敲,体味其中的意境。对古诗词意象、意境的体味领悟, 主要不是靠人的理性解析推断能力, 而主要是靠人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第6篇

问题举例:

1.《伤仲永》

在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中,对"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中"泯"字的解释,把"泯"解释成了"完全"。而对全句的翻译则为:"才能完全消失,如同常人。"然而"泯",在古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消失",并没有"完全"的意思。而且结合全句及全文的意思,作者要强调的是仲永才能的消失,"然"在此处可以翻译为"......的样子",按课文注释中对"泯"字的解释,"泯然"应解释为"完全的样子"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因此,"泯"只能解释成"消失"不能解释成"完全"。

同样在本文中,把"贤于材人"的"贤"解释成了"胜过、超过",其实"胜过、超过"应是"贤于"二字的合解。单独的"贤"应是形容词。

2.《木兰诗》

在《木兰诗》一文中,对"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中"思"和"忆"的注解。课文注释为:"何所思:想什么。""忆:思念。"这样的注解过于肤浅,且使整个意思显得嗦、含混。这四句诗用了两个复沓手法。前两句是父母所问:女儿啊,你叹息什么?是不是有了儿女心事了?后两句是木兰回答:爷娘啊,女儿可不是有什么儿女心事啦。"在这种铺垫的基础上,自然引出了下文写木兰的叹息,突出了木兰"昨夜见军帖"、为父年迈弟年幼而自己身为女子而叹息,为能不能替父从军而忧虑了。基于上述考虑,这两个词的注解,应该是:"思、忆:同义,指男女情爱之事。"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很多年来不少人大都按语文课本的注释讲解为:"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它们既然容易辨认,但联系下文"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雌雄?"岂不显得互相矛盾?实际上这里作者为了简练含蓄采用互文的手法,雄兔举脚扑朔而双眼迷离;雌兔双眼迷离而举脚扑朔,意思是雄兔和雌兔脚都扑朔,眼都迷离。正因为如此,所以两兔跑着的时候就分不出雄雌来。

3.《桃花源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落英缤纷"中"落英"一词,书下的注释为"落花。一说,初开的花。""意象"的概念萌生于汉代,发展于晋代,是说内在的抽象的心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外在的具体的物象(象)来表达。《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作者借这一虚构的美景来委婉曲折地展示作者的美好理想。作为诗文大家,陶渊明截取的生活景象不可能是颓废伤感的"落花",而应是蕴含美好的初蕾,即"初开的花",这才吻合作者的心境,以"象"达"意"。且已有研究者指出,屈原的"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中的"落英",它的意思是初始的也即刚绽开的鲜嫩。因此,应将"落英"一词的书下注释改为"初开的花。一说,落花。"

4.《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一文中,"曾不吝情去留"一句,书下注释对"吝情"的解释是"舍不得",此说一是没解释清楚"吝"的意思,二是和全句也不谐调。如将"吝"解释为"感到为难",却很好。"吝情"是"感到难为情"之意,"不吝情"是"不感到难为情"。全句应是省略句"曾不吝情(于)去留","去"是离开;"留"是留下、留宿。去留,是偏义词,意思是去,离开。全句的意思是"对离开一点也不感到难为情",来表现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5.《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中,"浮光跃金"一句,书下注释为"波动的光闪着金色。"把"金"理解为"金色"。从表达的角度看,"浮光跃金"与"静影沉璧"是一组对偶句,"金"与"璧"词性应相同,该是名词。"静影沉璧"是比喻句,是"静影如沉璧",那么"浮光跃金"也应是比喻句,是"浮光如跃金"之意。不论从具体语言环境还是生活实际,"金"应理解为"金子","浮光跃金"应注释为"水面上浮动的月光像跃动在湖面的金子"

再如,本文中"岸芷汀兰"一句,书下的注释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这句话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这类句子,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翻译时,应前后句互为补充,否则就把意思理解错了。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同理,"岸芷汀兰"的"岸"不仅有"芷",也有"兰";"汀"不仅有"兰",还有"芷"。全句的注释应为"岸上、小洲上的小草和兰花。"

第7篇

古典诗歌意象语言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对古典诗歌的初步鉴赏,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培养学生人文内涵的重要表现。因此,古典诗歌的鉴赏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到位的把古典诗歌的内在意蕴挖掘出来,把潜在的艺术魅力表现出来,这就成了语文教学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近几年语文教学的经验以及中考命题走向,浅谈一下对古典诗歌鉴赏的几点看法。

一、意象、意境与诗歌的主题思想

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自然景物结合的产物。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诗人主观情感的表达,必须借助意象来完成,而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发出来的艺术氛围。通常情况一首诗,它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构造特定艺术氛围,即意境的营造,来完成主观情感的表达。正如宗白华所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元曲《天净沙 秋思》,诗人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构成优美的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里作者特意选取这些灰色调、消极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来营造了一种凄凉悲清的意境,表现出了诗人出游在外归而不得的思乡情绪。

因此,鉴赏古典诗歌首先应该从意象与意境入手,因为它们是作者要追求的终极目标,目标明确了,剩下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语言的艺术魅力

语言是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可或缺的媒介,鉴赏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这一媒介,品味作品所传达出的内涵,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对语言艺术魅力的体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古典诗歌,更应从语言上深挖其潜在的魅力,诗歌不同于其它文学作品的地方,就在于它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了最丰富的内涵。在初中语文对古典诗歌鉴赏的教学中,语言的鉴赏主要是从其风格和炼字两方面进行的。古典诗歌语言风格特点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也有的语言含蓄、意味深远,也有的直白、明朗。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它的语言美,万巨额其内在的韵味。如开田园诗之先河的陶渊明,其诗语言风格,就显得清新、平淡,诗句不加任何修饰,几乎全部使用白描的手法,最具代表性的《饮酒》《归园田居》,无不透露着一种淡雅、闲适的清新之气。

诗歌体裁的不同也就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边塞诗的慷慨悲凉、讽喻诗的沉郁激愤、咏史诗的雄浑壮阔等。同时诗人的个性与境遇也影响着诗歌语言的一个多样化。如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在靖康之变前后呈现出了明显的不同。前期因生活优越、富足,家庭美满幸福,其词语言婉约绮丽;后期家庭的变故,情意相投、志趣相合的丈夫赵明诚的离世,无疑使其内心受到重创,因此在词的语言风格上就明显表现了一种凄婉忧愁的特点。

对于诗歌炼字,其实主要就是体味诗歌字词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等方面。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特别留意一些动词、形容词和表示颜色的词,我们要透过这些词语来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里“溅”“惊”二字就充分展示出了诗人内心感时恨别的痛苦。再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极力的表现出了环境之苦,人内心之苦。

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承载着作品的艺术魅力,透过语言我们来挖掘诗歌的神韵之美。

三、灵活的表达技巧

我们通常所说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任何一种文学作品的创作,它的表达技巧应该是多样化的、综合性的。在古典诗歌中,主要运用叙述、议论、描写和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叙述,就是铺陈其事,如《诗经国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铺陈叙述了奴隶主残酷剥削、压迫奴隶的事实;再如杜甫的《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真实的记录了安史之乱给老百姓所带来的家破人亡的深重灾难。

描写,有人物的描写和自然景物的描写。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就从滚滚而来的大江写起,汹涌奔腾,气势磅礴。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赤壁景物: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词的上阕集中写景,下阕“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英姿和他从容娴雅。描写又有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的不同,如《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山就像舞动的银蛇,高原就像奔驰的大象,以动写静,写出了山、原的雄奇壮丽。“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诗人有眼前的美景想想雪后初晴、红、素辉映的秀美景象。抒情有间接和直接抒情两种方式,这也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

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主要就是体会修辞的艺术作用。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欲扬先抑、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等。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借当年刘裕北伐抗敌的典故,讽刺了当权者屈辱求和的行径和力图恢复中原的决心;于谦的《石灰吟》中,作者借石灰的品质来象征自己高洁的情操和志趣等。

第8篇

我国古诗词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很强的艺术魅力,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于一体,是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古诗词中和谐的韵律,优美的形式,含蓄精炼的语言,深沉炽热的感情,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上好材料。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古诗词的美,让学生感受到并因此而喜欢古诗词,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一、语言的精辟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诗词一般短小精悍,具有“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语少而意广”等特点。古诗词追求在有限的字数内表现尽可能丰富的情感内涵,在运用语言方面力求简约含蓄,常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和“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此而生动起来,既写景又抒情。

二、情趣的充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而语文教育中的古诗词读解更具这方面的魅力。这种情趣的充盈主要表现为:

1.诵读时能感到语言美。古诗词审美教学中要注重诵读,让学生在品味诗歌音乐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陶冶,并由此产生创造美的积极性。古诗词所具有的美多不胜数。在教学中要挖掘这些美,把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统一起来,实现古诗词的审美化教学。初中诗词大都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扣人心弦。在学生读通了文句、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再反复让学生吟读,细心地体味诗的平仄、声韵、节奏,就能让学生体会到诗词和音乐的相通处。先秦诗歌,多为四言一句,反复吟唱。例如,《诗经》中的《蒹葭》,对于这样的诗句,一般处理为两个音节一停顿,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整齐划一,节奏简单而分明;五言、七言古诗则一般多为三个节奏,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这种规律性的节奏,同时点拨学生去留意押韵产生的朗朗上口的韵律美、声调平仄搭配产生的、章节的回环往复,学生即可在这样的诵读中自然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2.诵读时能体悟出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诗词都应是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词。我们诵读诗词时,只有把凝注于古诗词里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才能真正使自己受到感染,从而使我们的情趣得到提高。如何读出感情呢?我们可以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要反复地诵读,比起读散文来说,诗词要读得稍慢,以便于思考领略,悟出其义。其次,诵读中要深入理解诗词的主旨。这样又可以更好地确定自己诵读的语调和语气。再次,诵读中要准确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这样才能恰当地处理自己声音的高低、升降、快慢和抑扬顿挫的变化。《黄鹤楼》中崔颢的感慨和乡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的愤懑和乐观,《泊秦淮》中杜牧的忧愤,《夜雨寄北》中李商隐的深情,都必须在反复诵读中才能领悟,才能诵读得更有情味。

3.诵读时能体会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和人生哲理。古代的学校,诵读之声不绝于耳,古人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是值得效仿的。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诵读形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齐读,可以采用多种诵读形式,如范读、齐读、自由读、比较读、配乐读、表演读,还可以举办诗词朗诵会,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和积极性。古诗词之所以情趣充盈,主要在于诵读时,我们不仅能感到语言美,而且能体悟出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体会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和人生哲理。

三、诗意的蕴藉

诗意的蕴藉就是诗意含蓄而不显露。古诗词诗意的蕴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古诗词意象的蕴藉。由于诗词追求简约含蓄之美,作者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淡漠勾勒之笔和婉曲比兴之词,追求言外的意趣来表达题旨,因而诗词的意象常常带有蕴藉性。蕴藉性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很常见的,比兴、象征、用典、暗示,往往情在言外,旨在句中。在教学中,教师领学生通过把握其总体情感内涵,去领略其诗意与诗美。

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意象是诗词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词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象和联想,是理解诗词的必由之路。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前三句,十八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个意象,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凝练而不简陋,九种事物之前分别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