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3 16:44: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危机应对策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关键词:金融危机 医院发展 经济效益
一、金融危机对医院发展带来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医院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受经济环境的影响,群众就诊意愿明显下降,对诊费支出更为敏感,不仅抑制了医院门诊量的增长,而且还会影响医患和谐关系的构建;其二,医院业务面临下滑的风险,对医院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倒退迹象;其三,医院内部职工情绪波动大,害怕减员或减少收入,直接影响职工工作质量和效率。
金融危机为医院带来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医院发展成本降低。金融危机后,医院融资引资成本会降低,可以节约医院投入基础建设和设备购置的资金成本。同时,人力资源成本也会相应降低,医院可抓住机遇引入高素质才人,利用最小的成本支出保留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不仅能够刺激经济增长、拉动内需,还能够使医疗行业受惠,在卫生事业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医保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势必会增加更多的就诊群体。此外,为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赢得医疗市场,促进医院必须提高服务质量,关注于医疗服务项目的改进与完善。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医院发展应对策略
(一)统筹规划发展策略
金融危机影响下,医院必须做到优化配置各项资源,加强控制成本支出,确保获取稳定的投资回报率。这就要求医院决策者在制定医院未来发展战略时,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为指导,并着眼于医院当前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经济管理问题以及结构编制问题等等,尊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适应新形势对医院提出的要求,统筹规划并协调好各方力量,有效解决医院的发展难题。首先,应当在回顾医院以往建设历程的基础上找出不足之处,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其次,应对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综合系统地分析,并对医院现有的资源条件进行权衡,在明确自身优势的同时,确立人才培养、质量改进等方面的建设目标,这样能够使医院的发展始终沿着高层次的道路行进,有利于促进医院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二)控制建设规模,放缓市场拓展
规模与效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大部分医院在建设发展这一重要阶段都是选择以扩大规模来促进经济效益。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一背景下,医院所面临的资本运营风险不断加大,虽然贷款利率和相应的建设成本均有明显下降,但是若不能对建设规模进行有效控制,则会导致医院储备资金大幅度减少,如果银根持续紧缩,那么势必会造成医院收支不平衡,这样一来会使资金链断裂风险进一步增大。为此,医院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不可盲目推进建设速度,而是要稳扎稳打,在稳中求发展,并加快转变发展模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控制好发展速度,积累发展经验,稳定住发展势头,变粗放式经营为精细化管理,真正实现对医疗成本的精确管理以及对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此外,应放缓拓展市场的步伐。由于经济危机引发了消费紧缩,从而使一些患者会到曾经去过的医院进行就医,若是盲目拓展市场,不但会造成成本增大,而且由此获得的效益也微乎其微,因此医院应当将主要力量放在对现有医疗阵地的巩固上,并适当对患者进行一定让利,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感情联络,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借此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患者群体。
(三)强化医院内部控制,提高医院内部管理水平
医院应当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借此来使医院经营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首先,应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可将重点放在医疗质量管理上,积极树立质量意识,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全院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其次,强化经营支出管理。由于医院本身的资源较为有限,所以在更新医疗设备、添置固定资产以及扩大经营规模时,必须做好可行性研究工作,并充分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环境、医疗市场需求以及患者的承受能力等优选可行性最高、收益回报最大的项目,同时要避免盲目购置和建设等情况的发生,这样能够杜绝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此外,医院财务部门应当做好预算工作,有目标、有计划的安排支出;再次,应采取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措施让医院现有的资产保值增值,为医院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如,可加强对固定资产转移、新增和报废的管理,也可加强对现有医疗设备的养护等等。
(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增强医院发展“软实力”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医院应当抓住这一时机营造出一个共生共荣的文化氛围,并以院史、院训等作为载体,打造具有本医院特色和员工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借此来增强医院发展的软实力。同时,应当树立起互帮互助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全院职工都能够为追求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只有全体员工都意识到金融风险对医院经营发展的影响,才能促使他们自觉为防范风险作出努力。此外,要充分发挥出信息沟通的作用,如可每个季度组织开展一到两次的全院职工大会,由院领导在大会上对医院的业务情况和工作规划进行通报,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全院上下的沟通,而且还能使职工对医院内外的最新动态有所了解,既起到了增强员工危机意识的作用,又避免了盲目和恐慌,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工作信心,这对于促进医院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郑驰.李勇.刘曦.金融危机与医院发展策略[J].医院管理杂志.2009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应对策略
始于2007年2月份的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美国又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因此金融危机除了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影响外,还引发国内中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及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种间接损失是巨大的。为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和维护中小企业的发展,及时遏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以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中小企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家底最薄弱、生命力最脆弱的群体——中小企业身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企业,倒闭超过1万家。其他受到较大影响的行业包括电子、玩具、五金、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房地产业等。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吸纳的劳动力较多,而金融危机造成中小企业的举步维艰,甚至大量倒闭,这就造成了失业人口尤其是失业农民工数量激增。据农业部对安徽、广东等11个劳务输出、输入大省120个村的典型调查显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约减少6.5%务工人员,其中多数为外来农民工。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受损的区域将进一步扩大,涉及的行业进一步增多,而中小企业的大量倒闭和失业人口的继续增加也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进一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探寻:
(一)企业自身存在的障碍
我国的中小企业经历过市场严酷的考验。普遍具有开拓、创新、坚韧、灵活的特点,但是其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与大企业相比。在技术、资金、人才、管理、营销渠道、组织能力等各方面的资源都处于劣势。
1.企业专业化程度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却“小而全”,将大量资本重复投资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项目上,很少有企业具备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优势。生产能力不仅过剩,而且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又造成行业内部过度竞争。
2.中小企业主缺乏长远的战略。中小企业主在创业过程中,往往急功近利,对企业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从管理才能上看。中小企业主大多数是靠个人的悟性和某些机遇取得成功的,很多人知识结构不完全,甚至根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在这些企业走向快速发展之后。企业主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很多中小企业在膨胀之后,出现了严重的混乱、腐败、分裂和失控。
3.经营管理不规范,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中小企业大多实行家长制管理,没有合理的组织体系,没有正常的沟通渠道,没有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甚至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结果是缺乏对市场的准确预测和把握,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据测算,我国大型企业劳动生产率为291%,中型企业为163%,小型企业只有128%。
4.缺乏技术、知识和人才。对我国而言。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靠离开土地的农民发展起来的,职工素质低,技术人员与专业管理人员缺乏。而且,员工对学习普遍比较淡漠,企业和员工积累、更新知识的能力都很差。
(二)外部环境给中小企业带来的障碍
1.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中小企业的创办资金主要是个人积累资金和借贷资金,这种投资结构决定中小企业的启动资金是极其有限的;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而且信用不足、贷款规模小,难以从银行得到信贷支持;同时,金融市场、股票市场的开放度不能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因此,与大型企业和国外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获取营运资金等非战略性资产的难度很大,企业外生性扩张阻力太大。
2.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需求减少。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美国、欧洲等与我国外贸联系紧密的国家和地区,因此造成出口型企业的国外市场需求量急剧减少。同时由于国内失业人口的增多、居民收入的降低和面对金融危机时消费的进一步锐减。中小企业的国内市场份额也进一步压缩。
3.人民币升值给出口型企业带来困扰。首先,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出口初中级产品,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以外币表示的我国商品价格上升,直接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汇率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经营风险。特别是人民币汇率的持续上升,对那些已出了货但还未收货款,或已签了订单的企业,更是形成了直接的汇兑损失,也给那些应收汇账款较多的中小企业造成了更大压力。
三、我国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抵抗金融危机的威胁,不仅需要企业自身顽强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给予中小企业广泛而深入的政策支持。
(一)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风暴,也将全世界拖进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由于金融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救市热潮。这样大规模的政府干预行动,政府干预行动很快引发了贸易保护主义风潮,不少国家纷纷筑起贸易壁垒。随着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情绪日渐高涨,众议院通过“购物要买美国货”,“裁员要裁外国人”的条款;南亚的印度提高部分种类豆油进口关税之后,又宣布对我国进口的玩具实行长达6个月的禁令等。金融危机引爆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潮,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尤其在西方发达经济体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新特点
1.是形式多样,领域广泛。除了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当前保护主义还表现为金融保护主义、就业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等,保护对象由商品扩展到资金、就业职位、技术及支柱企业。美、欧多国要求银行优先向国内放贷,跨国金融活动受限也给国际投资和贸易造成障碍。美国国会提出对外劳动限制雇佣、优先辞退的议案,且限制给予向国外转移就业的美公司减免税收,英国计划收紧技术移民政策并对欧盟以外来英工作和学习征收“移民税”,马来西亚已立例禁止某些行业聘请外劳,这一趋势也将波及外包职位。法国准备设立国家基金严防国内重要企业遭外企并购,一些发达国家对涉及高新技术和能源资源的投资活动进行严格政治审查。
2.是全球蔓延,手段隐蔽。保护主义遍及各大洲,且在各种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都有体现。美、欧打压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2008年年底以来通过一系列针对中国产品的惩罚性关税,欧盟不顾中方反对,于今年年初决定对中国紧固件征收最高87%的正式反倾销税,为期五年。这对遭遇全球贸易萎缩之苦的中国紧固件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亚洲国家之间的保护主义也在上升,印度2009年以来对中国发起多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马来西亚计划2009年年内遣返10万名印尼劳工(主要是华人)。对这些保护措施的“跟风”和报复形成恶性循环,将导致保护主义浪潮席卷全球。
三、全球保护主义升温的主要原因
保护主义并非国际关系中的新现象。历史上,经济形势恶化一向是滋生保护主义的温床。近20年来,随着世界经济总体稳定发展和全球化不断深入,保护主义得到一定抑制。但在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背景下,保护主义出现新浪潮有其必然性。
1.是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由2007年的6.3%下降到2008年的4.5%左右,2009年将进一步下降至2~2.5%。2009年国际贸易的增速,发达国家将降至-0.1%,发展中国家将降至5~5.5%,其中新兴市场也将降至7%左右。全球FDI,2008年下半年出现了急剧下降,2009年可能降至1.2万亿美元之内,FDI流动会面临更多的风险。
2.是全球市场萎缩促使各国保护国内市场。世界银行估计2009年全球贸易将出现1982年以来首次收缩。各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以来世界贸易陷入急剧衰退,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出口都出现10%以上的负增长,而且这种情况有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各国出台经济刺激计划收效甚微,且受财政状况制约。有关国家为摆脱困境,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市场在所难免。
3.是失业大增引发经济民族主义。金融风暴冲击的不仅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失业的也不仅仅是农民工,随着大型企业业务萎缩、世界500强企业区域中心、IT企业的关闭,大批白领卷入失业,企业中高层精英也未能幸免,影响层面之广前所未有。预测到2009年底,金融危机可能使世界失业人口从2007年的1.9亿上升到2.1亿,创出近十年的新高。
4.是各国应对金融危机力不从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信贷紧缩和流动性匮乏。为了修补资产负债表、降低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只能选择出售海外非核心资产,退回到最熟悉的本土核心业务。同时,各国经济遭受外资撤出的冲击,政府要求注资或国有化后的本国银行扩大对内贷款弥补资金缺口。保护主义虽然遭到国际舆论的一致批判,但往往是拯救经济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其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各国政府具有一定“吸引力”;对于一些欠发达国家还成为解决贫困、稳定政局的无奈选择。
5.是世贸组织作用存在局限性。WTO针对贸易保护的申诉机制冗长、繁复,而在金融、投资、就业等领域则根本没有多边规则,没有保护主义仲裁机构,防范和遏制保护主义的有效机制严重缺失。7月份多哈多回合谈判破裂后,尽管许多成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希望重启谈判,但是一些根本分歧短期内很难弥合。目前看,各国均有可能迫于国内压力而采取救济措施以求自保,有可能还将掀起一波又一波全球保护主义的浪潮,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干扰全球化及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四、我国贸易的应对策略
随着各国贸易保护不断升级,据统计,去年10月至今年5月中国已遭遇贸易救济调查69起,涉案金额91.56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全球新增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调查案同比上升18.8%,其中超过三分之二涉及中国产品。6月下旬,美国在10天内对中国钢铁产品发起三项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其中油井管案涉案金额达32亿美元;欧盟上半年新发起两项反倾销调查均针对中国,正式采取的三项反倾销措施也都指向中国,并对中国线材、铝箔和无缝钢管作出了反倾销初裁。我国应在宏观上把握策略的制定,加强对微观主体的指导和服务。
1.积极扩大内需,降低贸易顺差
金融危机影响下,各国经济增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购买力和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使国际市场需求不振。我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直接和间接出口占出口总额的近60%,明年,美欧日等主要市场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我国一部分企业因海外订单锐减陷入经营困难。在“出口马车”速度放慢的背景下,政府加大公共投资拉动“消费马车”前行,成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内容。自去年四季度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中央加大了政府公共投资力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数据显示,4万亿元投资中,15000亿元将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4000亿元投向保障性住房、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巨额的贸易顺差问题已经成为外国对我国出口产品频频发难的一个根本原因。从长远来看,贸易顺差过大既不利于对外经贸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一方面容易引起贸易伙伴国的不满,对我国参加双边或多边的贸易谈判很不利,导致贸易条件恶化。所以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
2.发展循环经济,跨越绿色壁垒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如欧盟就明确要求包装物的95%必须是能够回收利用的物质。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面对日益严峻的非关税壁垒,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3.推广质量认证、采用国际标准
从长远看,推广和使用国际标准,是减少国际摩擦、突破技术壁垒、扩大商品出口的有效途径。国际标准是世界各国协调的产物,它反映了国际上普遍达到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是国际贸易的主要条件和处理国际纠纷的重要基础。我国目前在产品质量管理上存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且这些标准绝大多数低于国际通用标准或与国际通用标准不接轨;大多数企业对1509000、15014000知之甚少,对欧盟、美国等地的区域性标准就更不得而知了。从整体上看,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的状况还很落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发达国家使用最多的新贸易壁垒也将是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所以我们要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和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双边或多边标准化项目的合作,不仅能让我们跟踪国际标准动态,而且还能使国际标准准确地反映我们的利益和要求。
4.加强国际沟通,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
我国政府要加大对外交涉力度,加强与贸易伙伴国的沟通协调,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争取更多的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努力建立和谐的双边、多边经济关系,为我国企业制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国家环境,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在经贸关系上,中国政府要力争变被动为主动,应着眼双边经贸关系大局和长远,提出建设性主张,要求自己的发言权。在与发达国家的谈判中,我国政府应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利益。
5.完善国际贸易预警机制
需要不断的完善国际贸易预警机制,其主要的作用就是预先采取措施,所以保持良好畅通的信息系统是有效预警的必要条件,否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2003年11月28日,中国质检总局紧急预警,称欧盟将于12月31日起正式禁止320种农药在欧盟销售,其中涉及中国正在生产、使用及出口的农药达60多个品种。按照欧盟的相关规定使用违禁农药的农产品也将不允许进入欧盟市场,这一禁令使许多出口的中国企业措手不及。其实欧盟早在2002年7月就已经了相关禁令,生效期自2003年7月开始,但允许各成员国有半年的过渡期。这一事关中国农药企业及农产品出口的重要信息整整晚了一年多才,对相关产业所造成的影响是无法弥补的。
6.发挥我国作为WTO成员的作用,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
一方面,作为WTO成员,我国应积极参与WTO的多边贸易谈判,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订和修订,善于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和程序、特殊措施和补救措施,公平、客观、合理地解决成员之间的经贸摩擦,努力争取和维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要用好用足WTO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条件”。世贸组织各协定对发展中成员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具体表现在较长的过渡期安排;技术和资料援助;免除特定义务;放宽有关标准;予以特别考虑或注意的规定等。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区别待遇作为我国在与发达国家成员举行贸易谈判或解决贸易冲突时援引的法律条款和可借用的有力武器,那对避免或减少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摩擦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永富:国际金融危机与“购买美国货”条款[J].国际商务研究,2009,(2),42
[2]崔凡王笑西:“买美国货”条款与新贸易保护主义[J].国际贸易,2009,(3),35
关键词:施工企业;金融危机;资金;管理;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阴霾的笼罩下,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政府调控力度加大,对以投资性拉动为主的建筑业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危机对建筑企业的海外业务造成冲击,外币资产风险加大,在政府的调控下,“限购令”等政策抑制了建筑市场的需求,需求不足,带来了新开工项目短缺的问题。银根收紧,社会资金短缺,开发商、投资商投资能力明显下降,有的在建工程甚至已经停工停产,建筑施工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主要建筑材料价格频繁上下波动,使得项目成本可控性变差。为了中标,建筑施工企业压价中标现象继续加剧。二是由于在建项目资金的支付、理赔遭遇瓶颈,施工企业的资金链愈发脆弱,存在着断链的风险,企业财务资金风险加剧,这给建筑企业的发展带来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
(一)市场需求受到抑制
当前,我国针对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投资投机购房过度活跃等问题,中央分别于2010年1月、4月、9月和2011年1月、7月,连续5次出台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特别是实行了限购、限贷、限价和行政问责等调控措施,住房投资投机需求得到有效抑制。
(二)资金周转困难
建筑企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回收资金缓慢等特点,雄厚的资金是竞争实力的基础和保证,因此“现金为王”对建筑企业发展尤为重要。由于市场疲软,加上国家宏观政策调整,银根收紧,建筑企业投资增速降低,使得企业资金周转面临严峻挑战,甚至导致生产资金链条出现周转困难。
(三)投资收益减缓
许多项目的综合开发成本已经高于市场售价,而未来一些高价土地成本项目纷纷进入销售周期,业务的赢利能力缺少增长动力,稍有不慎将造成相当程度的亏损。
二、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一)寻求外部发展契机
1、有效利用国家金融扶持政策
对于中小建筑企业来说,可以在政策上寻求国家的支持。2008年以来,我国中央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金融利好政策和措施。发展建筑业中小企业,是我国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为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加大对其的信贷支持,国家银行调升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成立专门机构服务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限额进行了提升。2011年财政部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比上年度大幅增长。同时,银监会建立和完善了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六项机制”,专项用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这些利好政策和措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要有效利用,以缓解资金短缺,寻求更大的发展。
2、积极顺应产业结构调整,寻求多元化发展
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建筑业确保其重要地位的战略性选择。建筑产业要搭建一个更高层次的竞争平台,走多元化发展路子,把企业由高风险的单纯工程施工经营结构变为低风险的关联互补型多元工程经营结构,摆脱单纯在一般房建项目进行低层次竞争的局面。它应围绕行业发展方向,积极开拓新的项目板块,培育新型市场,将产业链条延伸到与其关联度比较紧密的行业,通过科技创新,进入科技含量高、利润空间大的高端市场。比如,除了传统房屋建筑,建筑施工企业可以积极寻找机遇,向地铁、航空(机场及实验厂房)、大型钢结构、高等公路等领域延伸和拓展。
(二)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自身竞争力
1、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增多,市场需求和材料价格波动都较大,产品的成本可控性严重下降,由此带来的经营风险已经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下,银根收紧,企业的资金链条进入了瓶颈状态,工程款支付、理赔都存在了严重的信用问题。同时,建筑企业的项目不可预见因素多,施工生产关系复杂,风险时间跨度长,容易带来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浪费、人工窝工、机械停工等问题,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面对复杂的环境和企业内部的风险特点,建筑企业必须提高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
第一,建立经营风险预警和应变机制。合同风险、风险审计、信息化发展。
对建筑企业来说,内外部风险并存,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经营风险预警和应变体系。无论企业是否有偿还能力,都要对负债经营进行风险预警。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参与实施的分包单位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复杂,处理不当,将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带来工程管理风险。建立工程管理预警机制是承包商项目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
针对合同风险,施工合同中应避免出现明确的垫资施工条款。从源头上预防拖欠工程款,争取分阶段结算的合同约定,对于业主不能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的,要视情况及时采取停工、延缓施工进度等措施,减少损失。
风险审计是风险预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风险审计,一方面可以从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中找到企业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通过询问、谈话、查证等手段,可以对企业的法律环境、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及企业经营策略进行测评,评估经营风险,及时拉响经营风险的警钟。
面对风险,预警机制拉响警钟后,企业要能够及时应变。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企业通过及时更新信息,随时把握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有选择的、多渠道、全方位展开经营活动,实现风险的转移和控制。同时,在平时的管理中就要强化风险意识。采购中,采用集中阳光采购,控制消耗,合理存储;工期上,尽量处于主动地位,杜绝窝工、拖工期的浪费成本现象。
第二,完善信用机制。
人无信而不立,对于企业来说,信用更为重要。从外部来说,市场经济中需要建立更完善的信用规范,为信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保障体系。从内部来说,企业应通过考察等手段,利用信用保证和利益约束,建立一种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的内在动力机制。
2、财务管理
资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大的集团公司可以利用闲散资金,积极稳健地开展内部融资工作。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适当扩大财务杠杆程度提高净利润的增长,采取必要的资产重组,出售不良资产等方法积极回笼资金。另一方面,建筑企业要提升规模,必须积极寻求银企合作,利用企业自身资源拓宽银行融资授信业务,以解决企业资金问题。
3、市场管理
第一,开拓海外市场。随着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国际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企业可以适当考虑开拓海外市场,努力把蛋糕做大。
第二,发展电子商务市场。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建筑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冲击,如果建筑企业能够抓住契机发展电子商务,将会迎来一片崭新的天地。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建筑行业才刚刚起步,建筑企业参与电子商务活动还属于电子商务的基础阶段,建筑企业必须利用电子商务实施虚拟经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4、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具有内在的密切的联系,企业文化具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绩效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大力发展企业的硬文化,包括了企业及产品的形象和品质。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反倾销;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001-02
随着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国际贸易萎靡不振,各国实体经济也受到不到程度的损伤,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上升、民心不稳致使各国纷纷采取各种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争夺萎靡的国际市场,缓解本国经济压力。反倾销,作为WTO规则允许的一项针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救济的措施,成为大多数国家挽救经济的选择工具,并且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护本国利益,滥用现象也不断出现。中国,这个以出口为主要支柱的国家,越发的成为反倾销案件的重灾区,美国对华反倾销形势愈演愈烈。
一、美国对华反倾销频繁的原因
(一)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致使贸易保护主义再抬头
美国是金融危机的发源地,深受其害,国内经济萧条,工人纷纷下岗,局势不稳,摆脱金融危机的愿望格外强烈,急于恢复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但它没有选择同他国联手共抗危机,对外实行以反倾销为主的贸易救济措施,控制外国商品进口和销售价格,保护本国市场,对内通过颁布法令的方式推销国货,保证国货的国内销售,维持本国产业的正常运作。奥巴马的购买国货令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对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2006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高达1442.6亿美元,占美国外贸逆差总额的19.01%,中国成为美国重点关注的出口迅速增长的贸易顺差国。2008年美中贸易逆差达到创纪录的2,680亿美元,激起了美国企业要求保护性措施的呼声。为阻止中国产品更多地进入美国市场,美国贸易当局则会加大对华反倾销力度,中国成为遭受美国反倾销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三)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且政策得当受经济危机影响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在国际会议等场所上有了更多发言和表决的机会,并在协调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关系、为构建和谐世界而努力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越来越多政治上的国际认同。且在全球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震动之时,中国却展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态势,这对奉行大国强权政策的美国来说是个很大的冲击。美国竭力遏制中国迅速发展态势,保持其大国地位。
(四)我国出口企业长期恶性竞争
我国一些出口企业以低价作为进入市场的方法,将开拓国际市场的希望寄托在低劳动力成本所形成的价格优势上。在具体产品出口时,部分企业又会恶性竞争,甚至不惜成本地同国内企业或其他国家企业竞争,这种做法不仅不能为商品抢占市场,反而造成国外对中国产品质量的质疑,而且使中国产品易遭受反倾销的指控,适得其反。
二、美国对华反倾销的特点及趋势
美国对华反倾销的特点与趋势多种多样,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滥用替代国制度裁量权
我国在加入WTO议定书时承诺,在中国加入WTO的15年过渡期间内,仍可对原产于中国的被调查产品采用替代国价格作为认定正常价格的标准。但替代国制度对于每个具体反倾销案件被告国替代国的确定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科学性,常常成为反倾销国家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工具。同时,替代国的确认标准十分笼统,实践上认定会与被诉国实际情况有差异。例如印度常常被视为中国反倾销认定的替代国,但是两国虽然皆是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仿,但印度资源短缺,很多商品情况不可能相同。
(二)反倾销领域范围不断扩大
美国对华反倾销的领域已经不再仅停留于农产品、纺织、玩具等中国传统出口商品,而是已经扩展到中国新兴的钢铁、油井管、彩电、蘑菇罐头等出口行业,范围更加细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涉案金额越来越大。例如,2009年,美国对华钢铁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7起,其中,除钢格板外,其余6起小调查的涉案金额均超1亿美元。同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通过了针对中国进口轮胎的特保案,决定对中国轮胎特保案实施限制关税,该案涉及金额22亿美元。被认为是奥巴马时代中美贸易摩擦第一案。
(三)反倾销与反补贴叠加适用
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叠加适用,又称为双反措施合并适用,是指对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同一产品同时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以至最终合并适用反倾销反补贴措施。这是自金融危机来,美国对华反倾销形式的最大变化和发展趋势,双反措施并用因其一旦成立则要求对方称反倾销与反补贴税合并征收的高额代价而日益备受美国的青睐,成为美国对华进口商品限制的又一常用利器,给中国的出口经济带来了新的困境。
三、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影响
(一)中国出口量的下降
美国对华反倾销直接导致的是中国出口量的下降。美国对华反倾销仲裁确认后会对美国进口商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从而导致进口中国产品的美国进口商成品增加,中国商品在美国价格上涨,由于中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没有科技上的核心优势,美国进口商可能就会停止进口中国此类产品,中国出口额就会下降,作为中国重要支柱的出口贸易受到影响。
(二)优势产业受到打击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对于以美国市场为主要市场的中国出口企业来说,对美国出口的受阻,使得企业出口量下降,销售状况恶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影响,阻碍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方面的改革。从国8家宏观层面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恶化,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阻力上升,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严重依靠出口贸易的企业来讲,会遭受重大损失,可能导致整条相关产业链的衰退,大量工人下岗,经济萧条,国内购买力下降,国民经济大幅消退。
(三)彼此采取报复手段
对于美国滥用反倾销措施进行贸易保护而破坏中国正当利益的行为,中国有理由也有权利依照我国法律和WTO规则对其进行适当的报复。例如在美国对中国提出轮胎特保案后,中国也提出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展开反倾销立案调查程序。但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的变本加厉,就在中国立案后三天,美国钢铁公司向美国商务部提交申请,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某些钢管征收最高90%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
(四)对他国产生示范及连锁效应
金融危机形势下,各国纷纷寻求对策。美国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来维护本国利益的先例一旦得逞,各国为了其利益也会纷纷效仿。而且美国对华实施反倾销措施,使得我国原来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不得不重新寻找市场,其他国家害怕我国产品会大量涌入本国,而跟随美国,对我国实施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来实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如美国橡胶特保案一出,阿根廷接着提出对中国橡胶制品反倾销的调查。如果中国不积极应对美国特保案,中国橡胶制品的国际市场可能就会封闭,给中国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五)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动荡
经济全球化已是当今经济政治各方面发展的绝对趋势,经济危机波及的结果已经从反面证明没有哪个国家可能脱离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而独发展,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也只能靠各国联手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贸易环境来实现。如果各国只是一味的保护本国利益,为了本国利益甚至去践踏他国的权益,只会使国际贸易发展停滞不前,并被经济发展的潮流甩下。
四、我国对于美国反倾销趋势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充分发挥作用
针对国外的歧视性措施,中国政府可以通过与外国政府进行谈判和高层会晤,合理运用WTO的反倾销规则,采取适当的“对等歧视措施”来保护国内产业,通过双边政府谈判来解决反倾销问题。同时,政府应在维护各企业公平竞争的前提下,采取适度的政策、措施,对本国出口企业实施积极的监管和管理措施。通过立法、行政、经济等各种途径,坚持落实“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加强对应诉企业的奖惩力度。0
(二)了解学习美国反倾销法律规范和实践新动向
要合理应对美国对华反倾销,就要时刻作好被反倾销前的准备,也就是说,要了解美国关于反倾销的各种规定:如美国有关于反倾销有那些法律,美国反倾销负责的部门以及具体实体上的倾销的认定、损害的认定,程序上调查、裁决、征税、复审等。只有充分了解并学习后,才会在美国提起对华反倾销时有所应对。另外,要随时关注美国在贸易救济规则方面对各国实践的新动向,例如再出现像双反措施合并适用类似的新的救济措施,要第一时间了解并尽快在现行WTO规则下找到应对的策略,将可能的损失降到最小。
(三)学会运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程序维护我国的正当利益
中美双方都是WTO的成员国,都有义务遵守WTO的规则,合法利益都受规则的保护,当有一方违反其规则而侵害对方权益时,另一方则有权诉诸于争端解决程序,通过在WTO规则框架下的磋商、调解、专家小组、上诉等协调与对方争议与利益关系。像如果中国认为美国对华反倾销的某个案件是其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是对贸易救济程序的滥用,是不符合WTO规则的不正当行为,则可向世贸组织提出启动争端解决程序,并有权实施其授予的报复。
(四)对待美国反倾销,要积极应诉
要改变在对待反倾销应诉方面的被动性,对待美国反倾销调查和,应当积极参与,主动了解情况,根据情况查清事实,打有充分准备的“漂亮之战”。很多反倾销案件败诉的原因都是因为中国没有积极应诉或是应诉之后消极待诉,让美国认为这是默认倾销的表现并以自己行政部门调查的资料为据做出了其认为理所应当的有利判决,而中国人只是默默的接受了这个判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力量,避免孤军奋战
首先,行业协会,作为一个行业中各个企业间的纽带,在面对反倾销案件时,要充分发挥其连接作用,宣传反倾销对整个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发动相关企业积极应诉,并在背后同其他企业一起提供物质和法律上的各种帮助,共同面对困难。其次,行业协会还要做好同商务部之间的联系工作,在商务部指导下,做好应对反倾销的各项准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 投资风险风险应对
一、前言
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正逐步恢复正常运作,甚至快速发展。分析研究表明,变化不断的市场环境,会引导企业产生相应变化。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促使企业极大加深对于人力资本管理和开发的重视,他们认为对人力资本投资才可以确保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力来正确分析客户的真正需要,并在如何采取行动满足这些需要上找到正确的方法。本文试图站在金融危机后这一全新的视角上,把企业作为研究主体,从人力资本出发,详细分析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并提出应对策略。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及风险
(一)概念界定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定义为:通过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员工为投资对象,通过一定量的投入,增加企业所需人力资本,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投资活动。包括外部招聘引进、职工在职培训、企业制度设置、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 本文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人力资本各类投资中由于对人力资本属性认识不够,利用和引导不到位,加之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外界环境变动因素的作用而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投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投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则表现为实际收益低于投资成本的可能性。前者的风险程度较轻,后者的风险程度较重。
(二)企业人力资本的特征分析
1、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不完全一致性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以企业为主体,以人力为载体的投资活动。当企业对员工进行投资时,企业承担了全部投入成本和风险,但投资的收益并非由企业独占,而是由企业与员工共同分享。另一种极端情况是,随着员工的流失,投资企业甚至无法分享投资收益。这种特性带来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2、投资回收期长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连续性,即后期的投资必须在前期投资的基础上完成。例如,当一个人要进行大学教育投资时,他就必须首先在初级和中级教育上投资。可见,人力资本的形成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与其他投资相比,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收期较长,投资收益不能立竿见影,只有通过员工在企业的长期工作,才能回收投资成本并获得收益。
3、投资收益难评估
人力资本投资结果表现为知识、技能、能力和工作态度等无形的东西,产生一些列的个体差异,现有的资产评估方法很难对这些结果进行评估。而且,这些投资结果是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并不是直接导致企业效益的提高,无法直接判。
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类
本文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可分散风险,二是不可分散风险。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由于定位不当、经营不善等特定状况下造成,并可通过相应策略防范、应对的风险。不可分散风险是指超出企业的控制范围,并影响到市场所有企业,且只能凭借企业管理层经验,通过提高预测才能应对的风险。
(一)可分散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人身安全风险。人力资本是建立在其所有者之上,如果在工作场所发生安全事故或引发职业病,出现员工因工负伤、残废或死亡的情况,人力资本就会贬值,甚至消亡。企业对员工的所有投入都不可能得到回报,还会因此有一大笔医药等开支。
关键词:金融危机;实体经济
自2008年9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迅速转化成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世界各地,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货币汇率不稳定变动,企业资金流通困难,通货膨胀压力不减,对全球经济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虽未能逃脱金融危机的侵袭,但经济发展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为稳定国家金融和经济发展,保证实体经济的正常运作,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现在是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再次转型的关键时刻,赢取金融危机这场战役的胜利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笔者通过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提出把保持经济增长放在首要位置,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促进我国经济恢复的同时推动世界经济的尽快复苏。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是历次金融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造成的损失也将是最大的一次。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了,因此我国的经济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侵袭。此次金融危机所引起的我国GDP的损失主要是在实体经济方面。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不但包括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也包括教育、文艺、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中国实体经济的衰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就业人数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多
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加剧,国内外大量投资者投资信心受挫。许多大批中小企业因原来的资金供应链被打破,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于是企业倒闭、裁员、减薪等现象随处可见。由于大批企业的停工、倒闭,很多未就业者就业困难,已就业者收入减少甚至失业,因此出现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还由于之前商品的价格较高,现在突然回落,使得企业出现了大量的产品积压,利润幅度下滑严重甚至亏损,这又造成了更深一轮的企业裁员和倒闭。
(二)居民的消费支出减少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减少,居民购买力严重下降。人们即使拥有货币,因为对风险的厌恶,也大多处在观望的状态,除生活必需品外,应用在其他物品上的消费支出明显减少。居民消费热情的下降,国内消费需求萎缩。
(三)出口企业的出口量下降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的偿债能力严重下降,银行的风险意识也随之高涨,因此不再愿意将资金贷给那些将产品主要用于出口的中小企业。资金的流通困难已导致中国出口企业的出口量迅速减少。例如,烟台雷彩工具制造有限公司是中国扳手的最大生产家之一,其产品主要是外销到德国、美国等欧美市场。自金融危机以来,由于一直接不到订单,该厂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进行生产了。为了刺激出口,政府曾一度加大对出口的财政补贴,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挽回了一部分企业的热情。但是在国际经济一片萧条的大环境下,这无异于将国家财政投入到了一个无底的深渊中,是得不偿失的。据有关专家分析,中国进出口贸易将进入一个低速增长期,如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很可能对一些产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明年的出口压力可能更大。
二、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我国政府已出台了很多措施来促进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一是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大中城市的重大设施的建设,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二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三是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四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我国政府这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采取措施扩大国内需求
在对政府调拨的4万亿元资金的运用过程中,优先发展那些百姓热切希望得以解决的项目,优先发展那些关系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项目。以积极的策略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大环境,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尽力拓展整个国内市场。在重树投资者投资信心的基础上,提高投资回报率,为经济的长足发展做好准备。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要加快农村的基础建设。促进农村医疗保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补贴,保证低收入人群的基本需要;改造农村的街道建设,加强农村的供电线路进行改造,保证农村的用电需求;加大财政对农村医保的投入,使农民能更广泛、更大程度地享受这项服务性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消费观念。我国有近8亿的农民,扩大农民的消费量,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个国内的消费量。这种扩大内需的方法对解决当前的危机至关重要。
2.要加快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交通设施的建设,尽可能多地开发如京津城际铁路这样的大项目,在促进城际之间民众频繁流动的同时进一步带动消费。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走经济与环境相防阔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对保持经济的稳定性也是有利的。
3.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三)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注意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为挽救整个市场经济,国家可以考虑减少时商业银行的贷款范围、贷款对象、最低贷款额的限制,放宽对中小企业贷款条件的限制,拓宽其融资渠道,以给这些仓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给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收入增长点,提高其整体收入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进行税制改革,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税负的降低可以给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企业自身也要注意进行自我创新和结构调整,找好行业发展的方向,对市场细分化,加大转型的步伐。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企业要趋利避害,做自己最擅长的行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拓宽自己产品的销售范围。降低对外贸的过分依籁性,提高自主性。企业的存续也为民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反过来也有利于扩大消费。
(五)协调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1.提高金融机构的自主性。我国政府在金融市场上则一定程度的存在监管过严的问题,“看得见的手”发挥的作用过大。为保证金融监管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政府可以考虑加大对金融机构的财政补贴,还可以考虑让一些经营效益比较好的小金融机构联合发行债券等,提高各金融机构的自主性,在监管的同时帮助它们充分利用各方面的闲置资本,创造更多的财富,增强其稳定性。
2.注意进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机构自身的竞争能力,在市场上形成一种竞争氛围,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整个金融业的稳定性。金融创新还可以促使金融机构采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只有各金融主体和金融工具共同发展,才能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