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3 16:44: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后果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公允价值;经济后果;利益博弈
一、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政策的两难选择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使公允价值成了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成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在危机拯救中的一个争议热点。金融界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认为该准则关于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了发生器与助推器作用。会计界则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与金融危机无关,它只是跟随市场,并非领导市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指出:“如果废除了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那么将没有人知道这些公司的资产按市值计价到底是多少”。
面对越来越大的对公允价值质疑声音,在美国参众两院表决通过的救援法案中,赋予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利。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投票通过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决定。
金融界和会计界对于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分歧在于二者的会计目标定位不同。金融界的主张立足会计调控论,要求“怎样是对经济有利的,会计就应怎样反映”——会计应选择“按有利于经济运行的会计制度”进行反映。会计界的主张属于会计反映论,要求“现实是怎样的,会计就应怎样反映”——会计应选择“按反映现实的会计制度”进行反映。体现在金融危机拯救行动中,会计界立足会计反映论,选择捍卫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其目前采取的主要行动是优化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计量。金融界立足会计调控论,将会计作为一项金融调控手段或金融危机拯救工具,选择终止公允价值计量。两种观点的角力体现了公允价值计价会计政策的两难选择,其实质是会计政策的选择产生的经济后果形成的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特征
(一)会计政策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安排
会计政策选择也称会计选择,是在既定的可选择域内(一般由各国的会计准则、相关经济法规等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所限定),根据特定主体的经营管理目标,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至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即指企业利害集团(包括股东、债权人和企业管理当局等)选择会计目标和会计准则的行为。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实质上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会计报告相关利益集团合作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已出台的会计准则大都是各方利益均衡与妥协的产物。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所以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问题。从企业会计政策及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定义可以看出,企业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却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制度安排。
(二)经济后果观揭示出会计政策的选择本质是不同利益相关者在会计和政治两方面达到的微妙平衡
为了形成一致会计政策的契约安排,各利益主体双方或多方之间存在一个博弈的过程,即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的过程。威廉姆R.斯科特(WilliamR.Scott)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中对经济后果产生的根源进行了阐明,提出对经济后果的定义:不论有效市场的含义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瓦茨和齐默尔曼早期的实证会计研究表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受簿记成本、契约成本、政府管制成本和政治成本等因素影响,同时各相关利益集团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参与会计政策的选择,企业管理当局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博弈实现对于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由此可见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实质上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会计报告相关利益集团合作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导致企业利害关系集团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所以相关各方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订和选择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后果作为会计规则制定中一个实质性问题开始在美国突显出来。企业各利益相关者通过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不断交涉和博弈,以寻求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经济后果。从实现方式上讲,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往往借助企业政策选择最终体现出来。一直以来会计准则制定者假设会计效果是中立,即使不是中性,也不为其后果向公众负责。经济后果问题的提出改变了这种看法,认为会计不是绝对中立的,可能会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由于经济后果的存在使会计政策选择备受关注,进而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这使得准则的制定复杂化,因为其要求在会计和政治两方面达到微妙的平衡。
三、金融危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政策选择的博弈分析
(一)利益冲突——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政策选择的博弈基础
金融危机爆发的元凶之所以被认定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政策,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政策导致了相关利益集团的冲突,即以银行为代表金融企业管理者的利益集团与银行的投资者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二者的冲突源自于两权分离订立契约的委托关系,这份契约便形成了以银行的投资者为委托人,银行等金融企业的管理者为人的委托关系。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政策要求投资银行的所有证券进行公允价值计价,而且对所有的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公允市价估价,对由于价值波动所引起的未实现的利得与损失也要包括在报告净利润中,公允价值计量将完全消除银行管理者进行利得交易的能力,执行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后果是提升会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使得银行的管理者看到的不仅是利得波动会增加,同时管理者操纵利润的能力将被大大削弱,这样二者的利益发生冲突也就自然而然了。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目前存在的会计政策选择的目标偏离,以及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行为具有必然性。在资本市场下假定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对会计政策做出选择或提出建议时,都是为尽可能维护自身利益以达到其预期效用。信息经济学认为:在商品交易中一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具有信息优势,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一般认为该经济机制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显然,会计政策选择主体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人拥有不易直接被委托人观察的私人信息。以管理者和投资者为例,管理者对企业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比投资者具有信息优势,此时管理者可能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扭曲和操纵提供给投资者的信息,将信息优势转化成利益。很多研究表明存在管理者利用信息优势掠夺投资者和债权人财产的现象。与此对应,投资者、债权人由于担心信息的可靠性而选择谨慎的投资方式,这将使得资本市场无法正常运行。一方面,管理者的信息优势及监督成本的存在使其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存在自由性,管理者可以通过政策选择获得优势利益,另一方面,管理者可以拒绝政策的实行来保护自己的即得利益。如果存在一项会计政策使得当期报告净收益降低从而影响管理者的报酬,虽然管理者努力程度不变,由于契约的刚性提高奖金比率的要求一般难以达到。此时尽管会计政策的选择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管理者往往也会干预会计政策的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政策的选择对于银行的管理者而言又何况不是如此呢?
(二)金融危机经济后果条件下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政策的博弈分析
由于监督成本的存在,管理者作为信息优势方,具有对经济后果产生影响是否进行充分披露的选择权;同样投资者期望管理者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依据威廉姆.R.斯科特在财务会计理论中实证分析:由于管理者应致力于降低未来契约签订的成本,避免竞争加剧及吸引潜在投资者等原因,可以将管理者偏好假设为,存在有利经济后果时管理者偏好于充分披露,存在不利经济后果时管理者偏好于不充分披露。通过分析发现,只要管理者充分披露时投资者获得高效用的概率偏大,管理者不充分披露时投资者获得低效用的概率偏大。
当出现金融危机这种极为不利的经济后果时,银行管理者会反对披露这一对己不利的经济后果,由于公允价值这一会计政策的使用会提升会计决策的有用性,使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后果得以充分披露,投资者则会持赞同态度,赞同充分披露,支持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由于这两者之间不会就披露问题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所以双方的冲突可以看作一种非合作博弈。假设在此情形下,管理者选择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充分披露时,若投资者选择购买,则投资者能达到的效用比投资者选择拒绝购买的效用更低,即投资者会认为该银行金融机构不具有投资价值。所以,当遭遇金融危机时,银行管理者若选择公允价值计价进行充分披露,而投资者拒绝购买,此时的银行管理者获得的效用也最低。若银行管理者不采纳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歪曲披露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后果,则投资者选择购买的损失程度更大。博弈的最终预测结果只能是:银行管理者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充分披露与银行投资者的拒绝购买。这个博弈最终走入“囚徒的困境”,这种情况的出现对资本市场具有损害性,会打击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造成资本市场的低效率运转,阻碍经济发展。
然而幸运的是,FASB作为准则制定部门在考量了各方利益的基础上采纳了达成一些妥协的公允价值计量原则,这些妥协是相对于完全公允价值的最初目标而言的。由于计量的难度,负债被排除在外;公允价值只适用于正在交易或是准备交易的证券;为了进一步减少波动性,准备交易证券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不计入净利润,而在其他综合收益中反映。也许,上述的妥协是为了减少管理层的反对,或者是银行的管理者在这个妥协的结果中能够获得满意的效用。然而当金融危机爆发后,这样一个博弈之后的妥协结果又会使得银行的管理者的效用大大降低,因此才出现了文章开始处的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议。
基于会计与环境的共生互动关系,当经济环境产生突变经济危机爆发时,过去各方利益集团通过博弈达成的平衡势必被打破又重新回到博弈的起点,回到非合作博弈的“囚徒困境”,而这样的博弈是低效率的。因此,美国政府作为一方利益集团为了维护政府的利益和政治形象,减少政治成本,同时为了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在SEC的督使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9年4月2日出台了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以市值计价)的会计准则,给予金融机构在资产计价方面更大的灵活性。此准则的放宽意味着新一轮的博弈达到了暂时的近似均衡。
四、金融危机下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启示
一是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一个会计适应突变环境、反作用于环境的过程,是一种基于经济后果的社会各利益集团博弈的过程和会计准则逐步完善的必要过程。会计政策制定和选择的有限理性,在现实中表现为市场主体钻营、牟利和准则制定机构防范、堵塞的反复博弈过程。这样,经过多次博弈之后,会计准则的制定也会达到一种螺旋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是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政策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原罪之争,虽然是利益相关者经济和政治利益博弈斗争的过程,但也是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反思的过程,虽然公允价值计量称不上是金融危机爆发的诱因或助推器,但也应该看到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完善之处。虽然公允价值计量能提升信息的相关性,但也有其天然的缺点,比如由于缺乏可供参考的市场价格和计量技术上的原因,不活跃市场中的主体交易价格的公允价值较难合理确定;当市场处于急剧变化时,“以市值计价”存在放大风险的作用,当市场存在泡沫时会给投资者传达过于乐观的信息,反之则过于悲观等等;这些缺陷都是会计准则制定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的完善会受到各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博弈的影响,但是提供公允、相关有用的会计信息始终是会计界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否则会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本。所以,金融危机之后的公允价值计量政策应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自身完成蜕变的过程,但绝不是终止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何力军.会计准则制定的利益博弈与经济后果[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8).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机遇的把握
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的非线性扰动、紊乱、崩溃,其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变的越来越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配置到最有利的投资机会中。
一、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及经济质量的有效提高,中国加入世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其中最严重的很可能关系到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在经济方面尤为明显。
近来的金融不稳定带来的经济损害有多种形式,比如银行倒闭、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外汇储备的损失、GDP下降等等。计算发现,日本在1992—1998年间和韩国在1997—2000年间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分别达到各国年GDP的21.5%和14.7%。北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的三四年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达到其年GDP的10%—30%。这样的事实向我们深刻的说明了金融危机带给经济发展的巨大危害,甚至是经济倒退。
从经济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混乱动荡,对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及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可称之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是对立的,靠的是国家金融竞争力、国家的金融系统抵御能力、国家金融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这样一个不稳定的金融环境,如何使经济的发展减少影响或者拉升经济发展就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必然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机遇
危机,从经济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解释:危机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种特殊现象。经济结构的进步完善中,寻找机遇并抓住机遇就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金融危机下,本文从经济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下银行、企业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时这些行业也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妨可以提升对其他行业的投入比例,如农业、小商品、轻工业等。根据金融危机的危机空白时段拉升这些行业,存储资金等待金融的回升。
2.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常常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失业问题。这也是大部分人所担心的事情,然而这时也正是我们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机遇,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是一大问题。在金融危机时,面对这方面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保障生存,这样也就给危机时的人才质量带来了很大的保证,当金融危机度过后,优秀的人力资源带给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
3.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金融危机时,一切和金融有关的行业都可能崩溃,但技术却是一个例外,任何时刻先进的技术都会给经济发展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促进经济的提高。
4.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注定是要先以农业为主要部门转为以工业为主,进而转为以贸易及服务等产业部门为主。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金融危机下的过渡时期不妨把视线转入区域经济,投入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进步。
三、金融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资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将是十分严重的。
例:2003年,爆发了SARS疫情,其具有突发性、预知性很低、求援依赖性高、后果严重等特征。在SARS疫情中,全国人民度过了“五一”长假,然而因为SARS,银行闭门休假、企业调整等给金融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SARS人们不得不取消原定的假期消费、旅游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同比去年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
评析:上述例中SARS的爆发,把人类逼到了危机的面前。这里的危机就是指具有严重威胁,并具有不确定性和有紧迫感的情绪。危机是几乎来不及反应的,在这次SARS疫情中,对我国的金融也有很大影响,银行的闭门休假每天将产生的不便、人们出行的不便、社会各行业的结构等紊乱同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从SARS看金融危机,当信息混乱、事态扩大、特别是用来弥补和恢复危机的资源供不应求时,只有当人们有了明确、真实的信息,看到解决危机的资源供应充足,才会感到危机的规模在缩小,个人和社会的危机恢复力就会增强。金融经济危机也是一样,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会有消极的心理,经济发展就需要从不同位置全面的解决这一问题。
国际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证券化及金融并购都会对金融危机的解决起到一定作用。信息公开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都可以很好的促进公司企业的发展,危险和机遇并存的金融危机同样也可以带给我们发展的契机。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在金融经济中灵敏的把握住机遇,那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同样会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欧永生:金融危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策略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动,可以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帐户反映,资本流动分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种情况。国际资本流动可以采取很多形式,最常见的有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融资和国际负债三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活跃,成为许多重大经济事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密切关系。这些情况其实也不外乎一种非常简单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关系。从需求角度来看,一是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增加推动了养老金规模的逐步扩大,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其投资和获取增值收益的主要场所;二是中产阶层人口增加,他们的经济实力强,对投资的需求旺盛,又理解而且愿意为获取更高投资收益而承担更高的风险,于是,其收入积蓄从传统的银行储蓄流向更高收益的股票市场,从而推动了共同基金的迅速发展;此外,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的管制从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放松,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国际资本市场的现状
资本市场的组成不外乎两个方面:市场的参与者和市场上的产品。20年前,商业银行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而今天,尽管银行类机构仍然是清算体系的使用者和主要管理者,但是从资产规模来看已经远远低于投资类机构,如养老金和共同基金等。
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产品两方面同20年前相比已经大大丰富,从组成模式来看当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种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的格局,也就是说网络化。在这种日益凸现的网络化趋势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这就是一些传统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手段受到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所谓的对银行8%最低资本充足比率的要求,现在看来并不“充分”,因为银行仅仅有8%的“垫底资本”并不足以抗御日益增加的资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后果就是:实际生产部门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对银行领域的“波及效应”被网络大大放大了。另外一个因素:电子交易手段的成熟和不断更新带来了更复杂的资本流动形式和更大的市场波动性,大大提高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速度。更多的资金以短期获利为目的,导致市场波动性不断增加。70年代因为石油危机导致全球发生债务危机时,如果人们对当时全球各个分割的市场之间的连锁反应(chainreaction)还有惊诧的话,那么,在21世纪,如果由于全球资本市场体系中的某一个市场发生问题而导致整个体系陷入危机,估计大家不会再惊诧了。因为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哪一个市场会在全球危机的状态下而再独善其身。
导致国际资本市场资本流动加快的另一方面原因还在于进入90年代以来开始的放松管制策略的流行。各国放松金融管制造成的直接效应就是交易成本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大幅度增加,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全球各地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很低而且市场规模很小,但已经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外部市场变化的波及效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介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流动壁垒和保护墙将逐步减少直到最终消失,这些波动的影响将变得更为直接和明显。所以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引发的问题从现在起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成因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为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离中国并不远。从历史上看,上个世纪末是金融危机多发时期:从最早的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到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再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近的有2000年的南美金融危机。其中以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具备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当然破坏力也最具全球性质。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传导输送系统,国际资本市场的安全性和效率非常令人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触发的全球范围的市场动荡不安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直到今天其影响仍在继续,这足以说明国际资本流动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它的成因以及对策的研究是关系到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
“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濒临破产。
从外部看,其它资本市场,如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空前的金融动荡。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广泛和巨大的影响。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它对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由于在进行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得当,那次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直接影响。但是不管如何,我国仍然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种种间接影响。
我国防范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
六年后的今天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减弱了很多,但是其余波仍未完全消除,国际经济仍然在为成功摆脱衰退回归繁荣而努力。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仍然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国家金融、经济乃至政治上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直接波及的中国而言,分析其产生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同时如何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制订策略,防范甚至提前化解下一次金融危机也是我国金融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我国防范和化解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可以归结如下: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放资本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吸引外资流入,往往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殊不知当允许国外资金自由流入本国时,同样也必须允许自由流出。当国际游资流入时,如果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大量资金外流时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因此我国今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放慢步伐,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中国的开放必须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的开放。国家经济安全是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大国、小国共同地融在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它们的地位是不同的,抵御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保卫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国的经济安全度。经济安全的保卫需要本国一整套的系统,既要开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进出口资金的管理方面使本国的企业、政府和银行人员的经营能力与发达国家拉平,有在管理、经营、投资各方面和发达国家同等素质的人才、系统、制度。
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即使在加入WTO的今天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的情况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发达国家在实现资本自由流动方面也经历了若干历程。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是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物。我国由于市场基础和市场规范还很不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也需要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对于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因此在目前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让资本自由流动。但是资本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因此在目前我们就应该积极进行准备,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为中国安全、成功的融入全球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国际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同时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风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给中国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许多政策上的挑战。对此,只有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才是应对挑战的正确策略。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笔者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实现经济的更大发展。
参考资料: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August,2001
关键词:公允价值;波动性
中图分类号:F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27-01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资产和负债会随着市场价格而发生波动,带来会计报表的波动性,为了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就必须加大对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的监管力度,我们还必须对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加以分析,目前的估价模型可能会对公允价值产生较大的差异。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公允价值计量在应对市场波动的情况下比会计稳健性更加的及时和有效。它修正了会计稳健性容易对投资决策的延误。我国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这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也是有利的。
一、公允价值怎样影响我们的财务会计报表进而带来金融系统的波动性
从微观上看,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价格,体现的是交换价值。并且是从可获得的市场信息的基础上估计公允价值,如果没有相关的市场,我们就会使用估计模型,而我们的估价模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有些交易者存在着一些非理将导致资产的价格偏离了基本价值,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价值上升,但这价值仅仅是交换价值,在我们未对资产进行处置时,这价值是虚的,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切实的资金流入,而利润增加我们应该向股东分发更多的股利,这样企业企业因为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带来的现金流量却是负的,产生了泡沫经济。公允价值对公司的资产进行短期估价,公允价值的变动也反映在在财务报表上,导致了财务报表的波动性。通过我们市场参与者的非理带来我国金融市场的波动也是非常大的。
从宏观上看,在经济繁荣时,风险被低估,而当经济滑坡时,风险就被高估,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在金融危机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市场流动性的缺失,资产价格的下降,刺激抵押贷款相关的资产发生大量减值,比如说,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减值计入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映到利润表中,使我们的利润下降,在金融危机时,资本的监管力度又是加大的,由于利润的下降,我们的银行对企业进行评估时企业的偿付能力是下降的,很难能够融资,进而我们的企业难以生存下去。人们出售金融资产,加上市场参与者受到目前环境的影响。我们的证券价格会进一步下跌,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中,所以说,我们的公允价值在这场次贷危机中充当了助推器,加速器的角色。
二、对策
(一)在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趋势的前提下,我们要正确的运用公允价值,对公允价值的计量进行一定的改良,例如要将公司的财务状况,风险因素和计量误差信息传递给市场上的参与者,比如说资产,我们将资产定义为,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能够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由资产的性质可得,需要报告的是价值分布,而不是一个单独的数字,一个点的价值,这样会加大风险也会误导我们的市场参与者。虽然概率的概念在会计的基本要素中早已存在,但是,在我们实务操作中,却很少能准确地描述资产的价值。这就导致财务报表并未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如果在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资产的价值我们仍然使用点估计来表示,就会给我们的市场参与者带来很大的误导,虽然FASB和IASB都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在非流动市场中的估计作了相关的指定,但这风险仍然存在,我们应当加强这方面的信息的披露,以及公布估计公允价值模型以及模型的误差信息,这种披露可以传达公司在面对复杂的金融工具估值时候存在的固有的误差和不确定性的程度。
(二)应该加强准则制定者和金融监管者之间的合作,我们的准则制定者关注的是财务信息准确和财务报告中立,而监管者关注的是企业的风险,如果可以增进两者的沟通,缩小两个目标的差异,建立一套的信息披露系统,这将有助于改善公允价值计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我们的监管者,为了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不仅要加大对风险和计量误差方面的信息,更要对财务信息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国际会计界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在这次次贷危机中,IASB和FASB不仅没有终止和暂停公允价值,还对公允价值在缺乏流动性市场上的估计提出了指导。这样做即可以将经济内在的波动性信息传递给市场参与者;又可以对公允价值在缺乏流动性条件下进行估价上的指导,以减少估计错误导致的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在这次次级抵押贷款引起的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不应该成为“元凶”。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公允价值带来的财务报表的波动性也是很大的。这与会计对稳健性的要求相违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无比的优越性是不可能在回到以前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但应当如何加强公允价值计量对市场稳定方面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一方面,要增加估值模型的准确度。另一方面,需要会计人员在业务中运用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人员即要熟悉企业自身的经济业务更要掌握整个行业的情况,而且要更多地了解和把握企业的潜在的风险。
作者单位:牛茸蓉安徽大学商学院
牛蓉丽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牛茸蓉,女,安徽大学商学院2010级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方向:财务会计;牛蓉丽,女,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2011级在读本科,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财会通讯(综合),2008,11.
[2]冉莉伟.会计准则在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争议及探讨[J].会计之友,2009,07.
[3]王守海,孙文刚,李云.公允价值会计和金融稳定研究[J].会计研究,2009,10.
关键词:现金流量;宏观环境;战略管理;次贷危机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现金流管理的意义
(一)提高管理者的关注度
近年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的现金流转情况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经营的循环过程中,从现金投入开始的整个循环过程到销售的实现获得现金的回收,要保障企业健康的生存发展,就要保持现金流量的充足和有效。现金充裕的企业,可以合理应对企业的各种财务问题,及时购买必要的材料物资、建设固定资产、支付职工工资及福利、偿还债务、支付股东股利及红利等。
(二)控制信用风险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雷曼兄弟的破产以及美林的出售,时刻警示着人们现金对于一个企业的决定作用。这些华尔街企业虽然以经营金融产品为主,但是在不同经营类型的企业运作过程中,现金犹如人类的血液一样关系着企业的正常运营及发展。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的生产销售状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于需求量的影响使得企业经常出现货款回笼不善的现象,进一步恶化就会演变为信用风险。
(三)保证资金健康循环
美元的贬值使得其对人民币的汇率进一步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出口企业的债务实际价值。对于出口赊销账款,由于美元的贬值而降低了企业实际能回收的账款价值,最终影响到企业现金的回笼。另外国外经济的不景气,也会影响到出口企业的货物出口方向,原来的需求商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会大量削减所需货物量,这会导致出口企业货物堆积,资金周转受到影响。
二、我国企业现金流管理现状
(一)投资管理不善
由于一些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较低,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能力相对较为薄弱,盲目投资现象时有发生。而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金融市场变得更加复杂并且危险性更高,这些企业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方向不科学等问题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就会带来更加恶劣的后果。
(二)现金流战略管理不足
现金流的战略管理是指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来实施与其相适宜的现金流管理策略,从而实现现金流在流量、结构、时间和风险方面的平衡,并以此为基础来给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大型企业还很少涉足现金流的战略管理,未形成完整合理的现金流战略管理体系,在对现金流的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金融危机的发生,冲击了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也对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不得不更加细致、注重效益的来管理其现金流,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市场生存条件。
(三)过与重视利润的增长
许多企业都把企业经营的重点放在所获利润上,认为企业的长期目标就是获取利润的不断增长。利润是指企业经营所得扣除成本以外的部分。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动态的体现出企业阶段性的运营状况。但企业往往忽视了在此基础上的现金流的重要性。利润只是一个短期的盈利指标,建立在现金流正常循环的条件下。
三、以雷曼公司破产为例分析企业现金流的重要性
(一)危机发生与企业经营失败的讨论
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有多方面的支撑,也需要对社会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准确把握。在企业运营的实际中,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根据管理学中波特的五力模型,企业经营主要有五方面的威胁即行业内企业的竞争、替代品、供应商、客户以及潜在的竞争对手。这五方面的威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要保持企业的平稳运行,就要及时作出调整来化解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威胁。基于企业倒闭原因的一项调查显示,经营者态度不端正、销售工作不够理想、资本不足回收困难、设备投资失败与行业不景气、多元化经营失败等是企业运营失败的主要导火索。纵观诸多因素,其根本就在于会导致企业现金流转困难,而最终导致企业纷纷倒闭。
(二)雷曼兄弟运营潜在危机
1、强大的银行巨头
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金融危机爆发前是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巨头。雷曼前CEO理查德?富德掌管雷曼的几十年间,雷曼公司发展优秀,在纽约设立环球总部,2007年度营业收入590亿美元,总资产近7000亿,拥有员12.5万人,仅2007年盈利高达42亿美元。理查德?富德崇尚追求高回报率,2004年底,房地产市场空前火热,雷曼先后收购了BNC Mort-gage以及专攻Alternative-A类贷款(介于优质和次级贷款之间的一种贷款)的Aurora Loan Services公司。同时还对衍生品投入了大量资金,此时雷曼对高风险高回报的追求就已经完全不顾及后期企业现金流的正常流转。但火热的市场追求印证了,此时富德的豪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05到2007年间的公司损益表表示,雷曼分别实现了32.6亿美元、40亿美元、和42亿美元的净收入。雷曼缔造了一个投资神话。
2、光鲜背后的危机
此时的雷曼并没有意识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就在雷曼对外春风得意时,它私下其实已经存在次贷危机将给公司带来的伤害了。2008年3月,同样是华尔街银行巨头的贝尔斯登无法支撑一塌糊涂的金融局面而倒闭,如果雷曼能在此时及时调整内部的资金流动情况,也许不会有几个月后的破产申请。但当时的经济形势并不明朗,虽然现在人们对当时的危机四伏深信不疑,但当时却存在着多种走向。
(三)次贷危机爆发后的危机
1、面临崩溃的恶性循环
由于房地产市场下滑,以房贷作为抵押的CDO价格下降,做多的雷曼必须补充保证金,这就需要一大笔现金流;而信用危机来临时,市场对于像雷曼这样巨量持有高风险的房贷抵押债券的金融机构的预期大幅下降,因此在短期融资市场上雷曼获得资金的难度便大大增加:在没有其他出路的情况下,为了凑足保证金,雷曼指的出售手中的资产用来套现。由于CDO价格持续下滑,雷曼出售资产的活动不得不持续开展,这样的结果就是评级机构开始怀疑雷曼的经营状况,进而调低对雷曼的评级。评级的降低会带来两方面后果:一方面迫使雷曼加大保证金比例,造成公司更大的现金流压力;另一方面,会进一步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导致雷曼股价下跌,股权或者债权融资的成本更加提高,雷曼不得不变卖更多的资产来维持正常运转。这样,一个逃不脱的恶性循环由此产生并最终将雷曼拖向破产。
2、信用降低致使现金断流
勉强死撑的雷曼终于在2008年夏天难以为继。二季度雷曼报出了28亿美元亏损;受资产减记和交易损失的影响,三季度亏损增加到了39亿美元,是1994年上市以来最大规模的季度亏损。公司减记了高达78亿美元的房地产抵押证券敞口,2008年以来总计减记172以美元,占相关资产规模的%31.尽管雷曼兄弟自己仍然不愿承认,但此时雷曼的现金流已经严重断流,无以为续后期的正常运转,前期资本扩张使公司现金急剧减少,持有大量高风险证券,而金融危机条件下,各个企业信用报出不一致,大量股票债券一夜间成为垃圾股,雷曼兄弟的资产也在不断蒸发,金融衍生品不同于资金,当金融市场萎缩,公司已然不能依靠几近作废的证券来维持基本运营。雷曼的硬资产已所剩无几。雷曼兄弟公司的财务杠杆比率长期高达二十多倍,2003年底,公司的杠杆比率为26倍,2008年第一季度攀升到39倍,超过当年长期资本公司崩盘的水平。这意味着次贷证券损失比率的微小变化,都可能是公司的净资产出现巨大变化。投资者担忧未来进一步大幅减持资产,对雷曼的资产负债表已经失去信任,这导致雷曼的股价跌破了净资产。至此,雷曼已经彻底,资不抵债,现金流断流,无法挽回。
四、以雷曼破产看中国市场的现金流管理
(一)将现金流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结合起来
雷曼公司危机初期总资产为6390亿,总债务为6130亿,尚有盈余260亿美元,显然还不存在资不抵债的问题。但由于之前公司的战略管理失衡,致使公司不良的财务状况引发市场极端不信任而造成的瞬间信用枯竭。企业实现最佳现金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现现金流向的优化,现金流向的优化管理就是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关键,而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的现金流向。企业的战略规划方向同时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模式,决定了企业在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企业现金流向战略是指,根据企业所生存的环境对现金流向的整体性和长期性影响进行科学的分析而制定的一项全方位的战略工程,对企业的全部现金运转甚至全部资源的运用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的意义。企业进行现金流向战略决策首先要对影响其生存的环境进行因素分析和企业战略分析,现金流向要与环境变化相协调。
(二)强化企业风险管理
回顾雷曼兄弟近年的投资方向,不难发现其选择的都是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这类高风险资产一旦发生变故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雷曼在公司资产负债率极高的时期没有进行企业的风险管理,过度信任资本市场,金融危机发生后企业面临的危险处境人所自危,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要全面认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复杂环境,并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在贝尔斯登宣布破产之后,如果雷曼公司能够及时调整公司的资产结构,避免账目做空,信用剧降情况的发生,在前期做好对减值损失高的金融资产的准备,就不至于CDO降价后对企业造成致命的冲击。对于企业现金流的风险管理,主要在于要树立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配合企业管理者做好日常的现金管理工作,时刻防范企业内外部的各类风险。国内外市场还都处与不稳定时期,各种管理企业的政策也都处于调整时期,因此要准确把握国内外企业生存条件的变化,来随时调整现金流量的战略管理政策,从而最大限度的防止和规避因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而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损失。当然在加强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基础上,也要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债务风险防范系统,及时把握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提高风险处理能力,对企业的现金流进行实时控制、实时监督,是企业的运营建立在合理的现金流量水平上,优化资产结构的同时也要优化负债的结构,来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多风险的生存环境。
五、对企业现金流管理一般规律的探索
(一)恰当管理现金流比率
现金流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现实中,人们通过对现金流的掌控来实现对企业价值的创造。但要求企业能够把握现金流的管理,以保证资金量足以维持企业的运营。雷曼公司的CEO富德前期正是依靠对现金流的运用,加大财务杠杆比率,来达到2003年-2007年公司的扩张,创造了挣钱机器的神话,给公司缔造了巨大的财富。然而机遇也通常与风险并存。富德也正是由于忽视了现金流运行中埋伏的巨大风险,才葬送了雷曼150年的基业。这也印证了现金流在企业营运过程中的两面性。对现金流的合理运用使得企业创造惊人的价值,而当高财务杠杆率使企业现金断流,成为企业资金周转的负担时,当时获利的财务杠杆率也直接将企业推向破产。因此在经营过程中要合理把握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掌握价值创造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及时调整企业前进方向。
(二)慎用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现代金融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包括金融市场的制度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工具创新以及组织创新。雷曼的资金神话就是依靠发展起来的金融创新来实现的。用投资人提供的大量资金来投资获利极高金融衍生产品,从而获得更高的交易利润,这也是新经济形势下的金融创新。而当雷曼兄弟最终走向破产,这也给我们带来了警示,金融创新不能纵容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的泛滥。由于金融创新出现的时间还较短,制度创新和监管创新跟不上其发展的脚步,结果便是金融衍生品泛滥,超出其所依赖的经济实体。因此,金融企业的创新要慎重开展,平衡推动,从金融衍生品的各个方面来加以规范,避免违规交易、不规范经营等问题的出现。
(三)合理外部融资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新自由主义 破灭
中图分类号:F8371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3-0048-06
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和蔓延
2007年2月美国爆发了次级贷款违约危机、信用紧缩所引发的金融危机风暴。美国第二大 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 Corp)宣布破产,拉开了美国次 贷危机的序幕。20多家次级贷款金融公司宣布遭受严重损失,损失金额达到1.3万亿美元 ,次级贷款业旋即宣告崩溃。由于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美国股市出现了大面积的、剧烈的下 跌,金融危机爆发。
2007年7月,持有大约100亿美元住房次级抵押支撑的大型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家对冲 基金发生巨额亏损而陷于破产。2008年7月10日,美国最大的两家房屋抵押融资公司房利美 (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出现巨额亏损,其股票分别急剧下滑17.7%、10% ,跌到近20年的最低点。8月,美国最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康特里怀特金融公司动用银 行信用额度115亿美元,引起市场大面积的恐慌不安。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一些重大的金 融企业公司,如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雷曼兄弟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贝尔斯登公司、美 林集团、花旗集团、国家金融服务公司、美国国际集团,以及英国北岩银行、法国巴黎银行 、荷兰国际集团和冰岛的三大银行等皆因严峻的信贷紧缩陷入困境,面临着被接管或者倒闭 的形势,甚至出现了国有化现象。为稳定金融市场,缓解金融危机及信用紧缩带来的严重社 会经济问题,美联储先后大幅度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见图1),最新数据显示已降至0~0.0 6% ,又加速了美元的贬值(见图2),无疑是雪上加霜。为制止股票价格的暴跌,防止美元的 再度贬值,缓解金融危机,稳定金融市场,欧美国家实施各种救市措施,一系列的救市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的发展,但金融市场中的信贷紧缩现象仍然很严重,以美国为 主的金融市场,仍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势必会影响到实体经济,所以美国金融危机演化为经济衰退或经济危 机的可能行很大。首先,从美国来看,美国的经济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明 显放慢,GDP值的增长率,2007年只有2%,2008年预计不会超过1%;美国的失业率,从2007 年3月到2008年8月,由4.4%上升到5.58%;2007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4.1%,创下自199 0年以来的最大涨幅,超出了美联储认为可接受的2%上限,目前仍高居不下;2008年美国公 布的CPI和PPI数据均显示通胀形势远较预期严重,1月份CPI和核心CPI环比分别上升0.4%和0 .2%,按年率分别上升了4.3%和2.5%,而PPI和核心PPI的环比则分别上涨了1%和0.4%[ 2]。 房地产泡沫危机产生的房地产价格下跌导致居民财产贬值、能源价格上涨以及信贷紧缩危机 ,美国房屋抵押贷款机构陷入严重资金短缺以及资信危机。而这种趋势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在 加剧,必将拖累美国经济的增长,加剧经济危机爆发的风险。再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受金 融危机和美元贬值的影响,世界大宗商品价格飙升,造成了全球性通货膨胀。作为全球性重 要大宗商品的石油和粮食价格近几年来更是大幅度地普遍上涨,以至于引发了全球性的石油 危机(见图3)和粮食危机,进而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世界经济正面临着最严峻 的挑战和世界经济衰退的爆发。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美国金融危机以及蕴涵在其中 “看不 见的手”的经济理论的支撑。
美国金融危机背后的新自由主义“幽灵”
1.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透视
从经济角度来看,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是近30年来新自由主义经济 政策指导下的消费拉动方式、金融自由化、资本的金融化。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历来重视通过消费拉动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例如,亚当•斯密的消费 是所有生产的唯一归宿和目的,C.哈伯勒提出来的财富效应(the Wealth Effect)认为人 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以及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消费拉动经济是城市享乐生活的高度 世俗化,即奢侈消费、超前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自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软弱无力,缺乏动力,在新自由 主义的经济政策指导下,加大投资力度,采取一系列措施刺激消费,以求经济增长,而美国 政府采取措施的后果却是恶性循环。美国政府采取降低利率、促进消费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 ,格林斯潘主导下的的美联储,将银行利息降至1%,无限量向金融机构放贷。相对应的是,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社会的储蓄率不断下降。上世纪70年代最高,国民储蓄率的 平均水平为10.3%,80年代降至7.6%,1990年降为5.5%。2005、2006年居然为负数,2007年 为0.5%”[3]。“在利率等经济政策的支持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产阶级 家庭 进入到一个超前消费的时代”[3]。还有,采取 一系列措施打击工人的力量以及降 低工人 的实际工资水平(至今都未恢复到上个世纪70年初期的水平)的做法,如直接打击、瓦解工 会组织,解除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监控,劳资关系市场化,等等。由于工会力量的衰落, 劳动者的收入无法得到保障,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失业率长期高居不下,社会贫富差 距急剧拉大。为了生活,工人就要付出更多的社会劳动时间增加收入和消费能力,并且大量 借债消费。
工人劳动时间和实际收入的反差,以及美国新自由主义价值观念中的超前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的推动,个人追求财富的驱动,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the Wealth Effect)[4] 大大 刺激了借贷消费行为。美国的家庭消费不是因为拥有巨大的财富能力,而是建立在依靠借 贷、依靠消费拉动方式促进经济持续的繁荣,收入会继续增加,房地产价格将不断上涨的幻 觉之上。 短期来看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繁荣,但政府与民众背上了难以想象的沉重债务包袱 。 金融市场的房价、股票随着人们虚的消费能力而大增,造成人们拥有大量财富的海市蜃 楼景象,又进一步刺激了借贷行为,美国家庭的欠债大大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90%和家 庭可供支配收入的130%。美国家庭以房产做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就高达9000亿美元 之巨,随 着房地产泡沫危机和次贷危机的发生,大约有900万户的房产值不抵债,150万户的房产将被 金融机构收回、拍卖,这将会给美国的家庭消费造成巨大的冲击。作为美国经济推动力的个 人消费在美国的GNP中的比重超过70%,对经济的贡献率为80%左右,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所 反映出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方式无疑是新自由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失败。据统计,美国的GNP 为十三四万亿美元,而债务总额已高达50万亿美元,其净外债总额由1999年的7662 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2.6万亿美元,中国为5190亿美元,日本为5930亿 美元。美 国几乎是靠举外债过日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势必会给美国经 济以沉重的打击,经济的衰退现象越来越明显。
美国在二战后,由于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实行了严格的金融监管政策(如《巴塞尔协议》 ),金融市场虽说危机不断,但总能自善其身。而上个世纪70年代中叶以来,几乎每隔十年 就爆发一次大的金融危机,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时有发生,冲击力度不断加大。而究其原因, 则是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金融自由化(金融监管自由化)政策。金融部门在全球化的现代 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有力监管是必要的,这正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 的教训和经验。新自由主义一贯主张小政府、大经济(或大市场)理念,认为金融市场具备 自发的纠错能力,政府的监管是低效的、甚至多余的,让金融市场自由运行,资金的配置才 是最有效的,金融市场才会更有效地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美国国会在上个世 纪的80年代通过了解除对金融业的两个严管法案以及废止了金融分业经营法案(1999年)。 1994年美国国会出台了《跨州银行法》, 在美国金融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正是在新自由主义理论指导下,美国实施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其具体表现为:金融市 场日益开放,趋于国际化;利率渐趋自由化;金融机构业务综合化;金融工具多样化;政府 对金融体系的直接控制作用下降,一些政府金融机构面临收缩、取消或私有化的处境。结果 是金融市场失去监控、信息的非对称化、行业的信用丧失、行业欺诈盛行等。在金融运作过 程中,金融机构体系为获得丰厚利润 ,冒险采取各种措施,向低收入或者无收入、甚至没 有偿还能力的人群、家庭发放按揭贷款,以按揭抵押债券、债务抵押凭证、信用违约掉期等 形式转移风险,严重的信贷紧缩现象发生,金融市场危机爆发了。继上个世纪末的东亚金融 经济危机到2002年的安然事件,再到现在的雷曼兄弟公司以及各大金融公司的破产来看,都 无疑又一次证明了新自由主义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弊病,新自由主义金融自由化政策这个“ 万能的法宝”变成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的“紧箍咒”。
那么爆发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危机,而房地产市场泡沫危机是金 融化危机的一般症状。资本的金融化的基础就是房产泡沫。“虽然2000年股市的巨大跌幅似 乎昭示着严重的经济衰退的到来,但房产泡沫减轻了企业遭受的损失,阻止了更广泛的经济 紊乱的发生――这使2001年的经济仅经历了一个相对轻微的衰退”[5]。美国的 金融分析 师斯蒂芬妮•庞贝伊形象地将其称为“巨大的泡沫转移”,“即住房抵押市场的投机性泡沫 奇迹般地弥补了股市泡沫破裂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5]。自此以后,美国房 地产市场的投机性盛行,住房抵押贷款和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急剧增加,房屋价格猛升,2007 年的房地产价 格比1995年上涨了70%(见图4),在当时美国房地产总价值(21万亿美元)中有8万亿美元 的泡沫成分(相当于总价值的38%)。在随后而来的房地产市场恶性循环中,按揭贷款政策 起到了推动作用,几乎无原则性的信贷扩张,使次级按揭贷款大量出现,其比重由2000年的 560亿美元剧增到2008年第一季度的1万亿美元之巨,房主的偿还压力越来越大,几近崩溃的 边缘。“危机是以金融市场突然发生逆转趋势为标志的”[5],次级按揭房贷的金 融化使 投机演变成了危机。按帕利的金融化理论来看,“(资本的)金融化可能导致经济容易陷入 债务型通货紧缩和长期衰退状态”[5]。这又再一次证明了新自由主义金融自由化 政策的 失败。美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在新自由主义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不出,不仅拖累了本国的 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还拖累了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的发展面临着 危险和艰难的考验。
2.新自由主义社会角度透视
再从社会的角度来审视这次金融危机,美国一直崇尚的新自由主义生存方式无疑是另一个重 要的源头。这次金融危机的源头并非仅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指导下的消费拉动方式、金融 自由化、资本的金融化的作用,而是美国社会运转机制中隐藏着的更深的东西,即美国传统 价值观的堕落和新自由主义的生存方式出现了问题。
我们知道,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来源于盎格鲁.撒克逊价值观,具体表现就是新 教价值观,即崇尚劳动、勤俭持家、清心寡欲,以及美国信条(American Creed):个人权 利、法律面前的平等和个人事业(Individual Enterprise)观念。自20世纪70年代中叶, 新自由主义在美国国内的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其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改 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传统新教价值观变得日益衰微,个人自由至上主义盛行,大胆冒险 精神肆意,加上政府对这种新自由主义观念的倡导,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这个国家处于狂热 的提前消费、肆意消费的漩涡中。如前文的经济分析所示,美国人在新自由主义生存方式的 消费观念驱使下,美国人的欠债几乎与GNP持平,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人们拼 命追求空前的财富和享乐、过度浪费资源(占世界5%的人口却消费世界30%的资源)、精神 空虚、享乐主义至上。那么,肆无忌惮的提前消费、贷款消费、投机取巧行为就很正常了, 金融危机的爆发就自然而然了。美国贪婪的资本主义本性充分暴露了其给世界带来毁灭性影 响的必然趋势。当危机来临时,美国并不想深刻反省本国新自由主义生存方式带来的危害, 反而是变本加厉地攫取更多的金融资本、经济资源,把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极度的、不负 责的新自由主义生存方式,势必会给世界社会经济带来危害。这场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将 会可能持续两到三年的时间,世界经济将会备受煎熬。
结论与展望
从上述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尤其从这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危害影响来看,我们得出新自由主 义是不可持续的。上个世纪的东亚金融经济危机中,受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生存方式影响 最典型的国家日本至今都没能从这一泥淖中挣脱出来,经济社会秩序的恢复缺乏回天之力。 继上个世纪的东亚金融经济危机后,再一次有力地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灭。这次金融危机 会不会终结美国主导的超强时代呢?“美国金融危机的扩散效应和冲击波在不断加剧。虽然 目前来看,此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世界经济动荡会否超过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还难以定 论,……目前金融危机向全球扩散,对各国都产生冲击和影响,但性质是不同的, 对美国的冲击是根本性的,关系到经济是继续增长还是衰退的问题,而对其他国家影响则是 有限的,更多的是经济增长的压力加大”[6],而这种经济增长压力的负荷一旦随 着金融 危机全球化的加深,经济衰退或经济危机就会在世界局部地区或全世界范围发生。无论从美 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来看,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经济政策无疑宣告了新自由主义 自身的破灭。
挑战即是机遇。这次金融危机带给世界两大重要契机:一是国际金融和经济体制的重构,全 世界将抛弃美国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盎格鲁.撒克逊经济模式,以及美国一国超强的形式,由 世界主要国家共同制订和协调金融和经济政策,建立新的国际体制、秩序,来应对未来的新 挑战;二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尤其中国科学的、可持续的、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和东南亚发展模式,极有可能取代美国的发展模式,即过度放任的新自由主义市场体制将被 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主导型的模式所取代。
所以,我国应该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最广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从科学的、 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观出发,制定出保护金融和经济安全、稳定物价、加强金融衍生品风 险控制、减少国际依赖、扩大内需和消费、提高人民收入、降低社会贫富差距的政策措施。 在国际上,尤其在国际金融市场、对外经济发展中,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始终以符合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在国际上有所为、有所不为。
注释:
[1]所谓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其实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的 经济滞胀危机下,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理想,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 标的思潮。内容主要包括:减少政府对经济、金融、劳动力等市场的干预,推行促进消费、 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等。
[2]省略/html/2008.03/866595.htm.弱势美元助推商品牛市
[3]省略.美国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必然结果
[4]这一概念是C.哈伯勒提出来的。财富效应(The Wealth Effect),又称实际余 额效 应。财富效应是指由于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 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 )经济增长的效应。简而言之,就是指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使用“财富效应”概念对房屋价格上涨 现象对促进业主增加消费的作用和经济股市泡沫现象的危害做了阐释。
【关键词】金融危机;历史变迁;理论研究
通过对于较大的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来说,每次危机后,会计准则都会被认为是指责对象,也无一例外的带来了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创新,而两者之间关联在这种背景下,成为了研究的对象,本文从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为研究对象,基于会计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从内外因素入手分析,总结了重大金融危机推进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的规律,并辅以案例分析,以期对会计准则科学性、灵活性发展应有的作用。
一、重大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
(一)安然事件2001年安然公司季报,由上年1000亿元的收入快速下降到亏损6.38亿美元,调查后企业承认做假账,虚报盈利。该事件对会计准则变革影响,安然事件对投资者造成了巨大伤害,2011年安然事件后,美国政府开始对自身会计制度有效性进行重新审视,并且为了应对安然事件公布了《萨班斯法案》,其核心在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断强化内部控制与责任,法案做了许多规定对投资者的信息加以强化,如:提高财务报告及时性及透明度,并且对于错报等违法行为明确了相关责任及给予严厉处罚,目的是为了从内部及外部控制企业违规行为,使投资者可以更好的了解企业信息,消除不对称性,对投资者的利益加以保护。该法案要求以原则为导向,进行可行性研究,将目光转移到准则有效性上。安然事件发生使美国对于自身准则准确性加以思考,此时美国也真正开即考虑准则的合理性。(二)全球经济危机在全球经济环境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产生了蝴蝶效应,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到全球。它不仅对银行及保险业带来的重创,其他次贷人也受到的影响,随后全球性金融风暴带动股市、外汇等产生连锁反映,被认为是百年来最大一次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风险在会计准则变革中的角色受到关注,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争论焦点,这使得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开始从全球会计准则趋同战略视角研究对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实施重大调整。首先,引发了公允价值计量功过之争,公允价值在这次危机爆发后受到了很多争论,2008年在金融风暴之会计教训中,说明其不是救世主,对于公允价坐值的有利面进行了肯定,同时也无奈的表示其自身的缺陷;我国大多数学者力挺公允价值,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我国对其认识与应用采取限制性原则,国际准则结合国家自身实际对其进行了修改与调整。其次,对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和会计核算准则实施重大改革,在全世界范围内,对金融危机所表现出来的会计准则缺陷通过准则修订实施弥补,主要包括: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财务报表的表达,提高了财务报表的信息有用性、收入的确定以合同为基础。最后,使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被当前世界个国家和地区共同认定为会计系统发展战略,这已经成为国际化的共识。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随后各国纷纷制定国际趋同时间表,2008年危机发生后,美国、中国等国家纷纷表示支持趋同大势,并提出了全球会计准则统一目标,我国作为FSB的重要成员,做好完善准则工作,与国际报告趋同义不容辞。(三)金融危机推动会计准则的变革式发展的途径首先,舍弃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重新回到历史成本计量,金融危机后,社会各界认识到公允价值计量造成了大量企业破产,非理会在报表中充分反映,而使企业利润巨亏。此时,公允价值顺周期已经不能与谨慎性原则相符合,美国金融会计准则不再按照市场交易价格来确定,重新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会使会计报表变得好看,但重新采用成本法计量只是在金融危机后权宜之计,不会成为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其次,市场价格计量的创新,既要吸收真实反映资产、负债价值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理念,又要解决其弊端,市价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区别:不考虑商誉净资产不等同于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不能决定所有者权益;现行计量所有者权益价值是可变现价值并不是真实的市场价格;企业持续经营下,公司股东不允许退股,只能股份转让;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反映是混合价值属性。最后,现值计量广泛使用,即现在和将来(或过去)款项在今天的价值。资产的价值不以现有资产为基础,取决于未来现金流及盈利能力,以现值计量企业整体资产内在价值。
二、金融危机引起推动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的原因
(一)金融危机引起推动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的外生性因素1.会计准则技术性与社会性分析。会计准则的选择与制定存在经济动因,其执行会产生经济后果,会计准则影响资源配置,及财务分配,并且对政府的管制也产生影响,不同会计准则会生成不一样的会计系统信息和会计报告,这会导致受会计信息引导的经济决策行为不同,进而对市场资源进行配置的行为也会不一样,那么市场经济下各单位的利益自然也不会一样。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动因及后果,所以其存在与生产关系适应的社会属性;此外,会计准则属于技术规范,具有科学性,可以达到科学有序及逻辑一致,因此,从其与生产力适应属性来看,会计准则又存在技术属性。会计准则两大属性相互依存,不能相互脱离而存在,过分强调哪一种属性都不会使会计准则得到有效落实。金融危机引发对会计准则经济下利益冲突,说明两大属性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赖。2.变革时双重属性的关系。会计准则具有双重性,以公允价值变革对金融危机引发的变革,在会计准则双重性关系进行探讨。二十世纪以来,全球经济越来越激烈,一些金融衍生工具的增加,加快的经济的虚拟化,历史成本计量存在不足,此时人们对于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探讨。八十年代美国发生了通货膨胀,历史成本受到巨大挑战,199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于资产及负债公允价值进行了准确定义。2008年金融海啸使公允价值的社会属性在危机中显2017年第01期中旬刊(总第648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01,2017(CumulativetyNO.648)Times露,在金融危机的社会压力下,各国会计准则纷纷进行了调整与修改,此时会计系统的社会属性成为准则变革式发展的主导因素,并推进会计系统的技术属性改革进程。3.变革的外生性特征。对会计准则双重性进行分析,社会属性使金融危机的爆发显示出重大会计问题,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及产生社会反响。宏观经济的变化导致经济中各主体对于会计准则变革的要求日益加大,来自社会属性的压力必然会推动会计准则不断完善,与社会经济不断适应并趋于科学合理化。会计准则外生性由其两大属性决定,表现为拉动技术性变革,这一过程中两大属性不断打破平衡来找到另一种平衡,两者相互作用不断向前发展。会计准则必然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改革,会计准则的技术性是其社会性的基础,然而会计准则的社会性会对技术性产生变革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会计准则变革是由社会性与技术性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2008年金融危机后,原有的会计系统的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要求,会计信息的进一步真实和公允要求便产生了社会影响,此时利益相关者反过来参与准则修订与完善,使金融危机成为会计准则外生性特征,即社会性推动技术性,同时,技术性决定社会性的变革模式。(二)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的根源首先,金融危机使会计准则变革,是技术性及社会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动因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其准则的相关利益者产生了变革需要,推动准则的完善。会计准则变革的外生特征是社会性拉动技术模式,即存在生产力的技术属性,同时也存在与生产关系适应的属性,本质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其次,金融危机使会计准则变革由其内生性决定,当前,国内经济学者对于会计准则变革的研究认为:会计准则变革实际是演化过程,完全可以运用自组织加以解释,开放性的会计准则处于非平衡状态,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能量交换。金融危机作为经济形式,成为会计准则变革的重要外部诱因,在准则自身竞争动力下,发现自身存在的内部会计问题,从而形成慢变量,支配其变革的路径发展。经过危机对于经济环境的选择后,信息使用者以演化路径使准则更加科学、合理。因此,金融危机引起会计准则变革式发展其实质还是由内生性内因决定的。
三、会计准则变革的规律与启示
会计信息系统需要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本质,重大金融危机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式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挑战,经过无数次的洗礼,会计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一次飞跃,对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变革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变革存在一定的内部规律。(一)国际会计准则变革的规律1.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上世纪经济危机爆发前,主流经济学界认为市场机制能够在供需调节中保障会计信息质量,所以财务报告与审计都是没有强制性的自愿行为,企业在选择会计计量政策时,自由度较大。而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社会各界认为宽松的会计准则应当承担责任,必须加以改革,财务信息披露应当客观真实地反应核算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会计的技术性特点日益显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暴露了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差异较大的问题,2001年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改革成了各国政府的共识,至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开始了实施进程,这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还有助于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此时国际财务报表在全球统一,使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入正轨。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会计准则的进一步修改,更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相关性,而且各国家和地区政府进一步制定了明细的会计准则趋同进程时间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被更切实地落实。回顾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变革,准则的变革在不断向趋同方向发展,但它不是其变革的最终目的,而是其更好的为全球经济服务的重要手段,金融危机使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2.会计信息在于保障可靠性。1637年荷兰郁金香经济危机反映了价格的不真实性,也是首次使投资人尝到了泡沫苦果;1719年美国密西西比事件,重新上演了价格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两次经济危机形象地反映了信息失真的危害。1720年会计信息失真在史上留下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了法定审计制度;1853年注册会计师团队在爱丁堡首次出现,标志着执业会计师制度的诞生。目前各国证券法都规定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必须经过审计,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然而2001年的安然事件使独立性的审计推到了浪头上。数次金融危机都高度关联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程度,可以说会计准则的变革发展,正是可靠性不断提高的斗争历程,同时也是会计信息从可靠到不可靠再到更加可靠的转换过程,也是保障会计信息可靠性审计工作独立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二)对我国会计准则变革的启示首先,会计制度变革的主体是政府,作为会计制度结构的核心———会计准则,在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主体不同,我国历来以政府为供给主体。考虑到其涉及技术问题较多,它关系到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尽管在建立过程中广泛征求了意见,但是实质上仍然是政府供给模式。其次,会计制度的变迁具有诱致性及强制性。诱致性是当制度不均衡而引起自积习难改的制度创新;强制性是由政府命令引入,其实施对与同行制度予以替代。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节奏加快,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更要求企业会计制度快速变迁,这种情况下会计制度的变迁合乎逻辑选择。最后,会计制度的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主要是从逐步推进、分步到位、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从1980年提出会计变革到1985年两次会计法的修改,这些变化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是边干边学,分步推进的,而在这一过程中,在不同所有制及组织形式、不同的经营方式企业中进行,特别是一些新经济成份率先进行会计制度,经过事段经验积累后再进行会方位推进。
四、结束语
文章对历次重大金融危机进行回顾,及其对会计准则变革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与相关理论相结合,以研究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变革内、外生本质,阐述其根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会计准则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的变革是一个研究领域较为复杂的过程,只从金融危机这个单一角度对会计准则变革进行研究,可能会出现偏差,同时只对于金融危机下会计准则变革的分析显得不够灵活,存在一定的客观性,因此,合理平衡会计准则,与双重属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相结合,才会使会计准则系统的开放性愈强、实用效率越高,保证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不断向前瞻性转变。
参考文献
[1]伊恩•麦金托什,秦思慧.全球会计准则目标真的可以实现吗?[J].新会计.2014(10).
[2]“加强会计行业发展与合作谅解备忘录”指导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1).
[3]胡格沃斯特,乔元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进展如何?———跟踪通向全球会计准则的世界进展[J].新会计.2013(08).
[4]陈伟光,吴瑞瑞.全球会计治理:一个分析框架[J].金融教育研究.2013(05).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贸易 后危机时代 多变自由贸易制度
此次金融危机是经济史上影响最严重、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之一,其后果导致全球需求急剧减少,使得国际贸易全面萎缩,甚至出现负增长。由于我国 金融市场尚未完全放开,国内金融机构对海外金融市场的投资参与程度不高,因此,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次 贷危机引发的美欧经济放缓甚至衰退,我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特别是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货物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将首当其冲的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次 贷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对我国经济的间接影响不容忽视。其所引起的国际贸易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全球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措施,导致贸易保护措施泛滥,且频繁发生,贸易摩擦增多,阻碍了国际贸易发展。新一轮贸易保护将呈现多样化、隐蔽化、综合化等特点,并且从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扩散。
(二)国际贸易方式发生一定变化
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贸易方式方兴未艾;另一方面,传统的贸易方式受到挑战,一些传统贸易方式已不适应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些传统贸易方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受到挑战,如信用证、托收等结算方式的风险越来越大,由于进口商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进口商欠款很普遍;使出口商的坏账 率越来越高,这就迫使企业必须采取更加安全、保险的贸易方式。
(三)贸易融资困难
商业银行惜贷在短期内将成为其经营行为。虽然各国央行不断降息,向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但银行不为所动,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失效。国际贸易主要依赖短期信贷融资,但是,目前贸易融资市场形势已严重恶化,各国进出口企业获得短期信贷融资越来越困难。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如何减轻其对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恢复正常的贸易秩序成为世界各国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仅从如下几方面提出几点建议措施。
(一)推进多边自由贸易制度建设
在金融危机中,经济衰退是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根源。经济衰退与贸易保护好像一对孪生兄弟。贸易保护会造成出口国贸易及经济急剧下降、报复性贸 易措施增多,还会产生破坏已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格局,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体系的构筑。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的经验表明,贸易保 护主义和经济孤立政策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世界各国的贸易战争,放大经济危机的破坏力,导致新的危机爆发。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积极推进 多边自由贸易,可以有效遏制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施多边自由贸易政策还能有效增强危机下的国际合作、减少贸易战争,降低危机传染,尤 其可以给予受到危机冲击的国家以通过贸易得到恢复的机会。
(二)开展贸易谈判,增强贸易融资
金融危机从多种渠道影响各国贸易,极易导致国际贸易秩序的混乱和恶性竞争。贸易谈判与合作是各国在危机发生后减少贸易巨大波动的重要举措。世 界各国在面临金融危机时,通过贸易谈判,利用合理的多边贸易规则约束和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能有效解决潜在的贸易争端,并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减 轻危机对贸易的消极影响。有相关学者认为,地区贸易合作是贸易谈判的积极成果,这有助于减少贸易的不平衡和金融的不稳定。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积极展开贸 易谈判有助于地区经济的复苏。
(三)优化贸易结构,改善贸易条件
对外部所发生的危机做出快速反应,把危机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就应加快调整本国的经济结构,其中优化贸易结构是重要的一项选择。面对金 融危机,世界各国应互相主动进行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各国可在体现自身自然禀赋与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创造可以弥补他国市场需求的产品,通过彼此协商 调剂产品进出口余缺;同时贸易出口结构应尽可能多元化,增加贸易渠道,以此来“稀释”在危机冲击下的贸易风险。